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目一学习材料

科目一学习材料

时间:2022-03-24 18:25: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目一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目一学习材料

第1篇

一、提供典型的学习材料

在数学课堂中,要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就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质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大概。而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很重要,提供全面又典型的学习材料,可以为学生大胆猜想提供思维的桥梁。

如“可能性”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学习材料各不相同:9个红球1个白球、9个白球1个红球、10个白球、10个红球、5个红球5个白球。让学生通过分组摸球的游戏完成下表。

针对完成的表格,比较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可能性的有和无、大和小,在说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展开猜测,发展思维能力,再通过观察箱子里红球、白球的个数验证自己的猜想,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乐趣。

二、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具备发现以及挖掘生活中数学材料的能力,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摄像机拍录了一个生活场景: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乐,我喝了一瓶的,一个学生喝了一瓶的,另一个学生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们三个谁喝得多?同时用电脑演示三瓶可乐被喝去的过程。通过类似的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提供选择性的学习材料

教学中除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还要因材施教,从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处处创造机会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已有基础上得到进步。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依据教材,教师一般是组织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以具体实物的活动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但是用什么材料操作,怎样操作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且掌握知识,实现算法多样化呢?我在备课时,想到了三个方法。想法一: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学具进行操作。想法二:让学生先拿出1捆小棒(10根)和3根小棒,再拿掉其中的9根。想法三:教师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有10个方格的盒子图片,要求学生在盒子的每个方格中放1个圆片,在盒子外面放3个圆片,再拿掉其中的9个圆片。经过仔细的斟酌、演示,感觉想法一让学生自由操作,随意性较大,影响课堂实效;想法二,绝大多数学生会先拿掉3根,再打开一捆后拿掉6根,这样操作不利于“十几减9”的教学;想法三,学生的拿法可能是多样的,直观操作步骤与抽象的算法之间更具有同构性。因此,想法三最好。于是我选择了按想法三进行执教。实际教学中,学生有的先从盒子中拿掉9个,也有的先拿掉3个再拿掉6个等等,各种情况都出现。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最后出示静态的图示及抽象的图式。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动作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过程,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到算式的“形式化”的过程,以及从算式返回到实物解释的过程,这样选择材料才是有效的。

四、提供递进式的学习材料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变成为学生自己所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递进式的学习材料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比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试着改进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一步步解决大家的问题时,感悟乘法口诀。

1.提供材料

教师出示一幅图,请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回答出苹果有18个,草莓27个,橘子36个)

师:这些数量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时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有的学生是用加法算的,也有的学生直接用乘法计算)

2.提出问题

师:那你还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这时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草莓和橘子一共有多少个?这里一共有多少水果?等等。

3.解决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

第2篇

您可以将Course Hero看成一个轻松的大学生学习小组,只不过这里汇集了200万学生,而且是在线形式。这个网站可提供来自4300多所大学的用户分享的700多万份学习资料,还有教学视频、24小时在线辅导、免费的背诵卡片和创业、商业和编程等方面的在线课程。

创业历程

进入康奈尔大学后,安德鲁·高尔和很多本科生一样感到了巨大压力:要学的东西太多,个人电脑硬盘都装不下,自己钻研也不如大家讨论有效果。他说:“Course Hero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们获取高质量的学习资料和服务。”于是他休学一学期,跟兄弟大卫和贾里德一起创建公司。最初3年半时间里,他们只能靠家人和朋友的资金援助。但在网站月访问数达到100万后,很快就从YouTube联合创始人史蒂夫·陈和StubHub联合创始人、前任CEO杰夫·费拉尔等处获得了150万美元的投资。

成功原因

“Course Hero在各大校园的走红是因为它满足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目前担任公司CEO的高尔说,“一开始,这个网站只是让同学们可以随时分享并获取学习资料。但我们很快意识到,技术发展已经可以改善学习过程的很多方面。”于是网站后来又增加了在线辅导、学习工具和网络教程等服务。

盈利模式

背诵卡片和在线教程目前都是免费提供,网站的盈利空间在学习材料内——教学大纲、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可以用39.95美元包月的形式获取。向网站上传资料可获得积分,用于购买其他材料。

据高尔估计,美国有大约2030万高校学生,平均每年花费500美元购买学习辅导材料和服务,是一个100亿美元的大市场。尽管他没有透露自己占据的这块市场蛋糕有多大,但这家已有4年历史的企业2011年收入翻番,已经开始赚钱。他预计今年收入还可以翻一番。

未来计划

Course Hero近期刚推出了一个手机程序,学生可以自己制作针对某一课程的背诵卡片。但公司的原创课程才是网站上发展最快的一块,高尔还准备从传统大学科目扩展到高中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他还在寻求扩大在线辅导员的数量,争取从目前的250人增加到350人,为用户提供更及时更好的服务。

第3篇

杭州口碑比较好的课外辅导机构咨询电话(即日起拨打400免费热线电话有免费试听课,400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前10位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几位分机号即可咨询详情):

杭州精锐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2335

【拱墅区】文一校区、拱宸桥校区

杭州学大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11

【拱墅区】湖墅路学习中心

杭州纳思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5048

【拱墅区】湖墅锦绣校区

【招生对象】小学一年级—高三学员

【热门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奥数作文阅读

以上的是各个学校的免费咨询电话,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上面400免费电话咨询。

免费预约试听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11

温馨提示:400免费咨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您可以咨询最近校区、价格、师资等情况!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400免费咨询电话了解快!

********************************************

1. 对学习问题保持一种积极的和进取的态度:

2. 迅速地开始学习;

3. 一旦开始学习就要认真地干。要将机械记忆含量大的学习材料分成容易掌握的几个部分,对这些短篇材料以间时的方式进行经常的学习,以求牢固掌握;

4. 带着学习和记忆的意图进行学习;

5. 建立学习的分目标,把这些目标牢记在心。

6. 使学习越有意义越好:

7. 想象新学习的概念、术语的意义;

8. 把新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以及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具体做法是:在做新作业之前,迅速地复习前一课并把下一课的主题浏览一遍;

9. 在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学习之前,对新作业做一次迅速的初步概观;

10. 尽力探索新作业的一般模式、全面结构和重要的规律;

11. 尽力编写所学内容的提纲,并使用提纲;

12. 自行举出关于一般规律和原理的具体丰富的实例;

13. 强调学习的理由和学习的用途(为何目的而学习这些知识)。

14. 当需要复习时,把复习分开几次进行:

15. 一次复习的时间要长一些,以便充分利用“准备动作期”,但也不要太长,避免发生疲劳和厌烦;

 

16. 紧张学习以后,在转向学习新材料之前给予一段休息的时间;

17. 第一天预习,第二天精习,第三天复习,这种方法大大优于在一天中三者连续并举。

18. 注意获取关于学习进步情况的信息:

19. 养成内心复习的习惯,学完每一段或一节后立即复习它;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38-01

1 引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有利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的学习具有长远意义。

2 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不懂得运用学习策略和缺乏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对自主式课堂教学活动很不适应。其次,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缺乏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条件。比如时间和必要的硬件条件。高中生要学的科目多、课时多、考试多,有关限定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少有充足的自由时间通过自学来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让高中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而学校不能给学生在其他方面提供相应的空间,学生恐怕也很难平衡在各科上所花费的学习时间,那么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很困难的。最后,学生缺乏老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不利于因材施教,同时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更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发挥高中英语教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是当务之急。如果教师自身的自主性不能得到提高,没有“授人以渔”的本领,又怎样转变学生的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应该把人力条件和物力条件并重考虑。目前,有的学校通过建立自主学习中心,在实践中培训老师和学生,这无疑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策

3.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涉及到强化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几个方面。现在许多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知识,有的甚至厌学。因此作为老师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不仅是为了高考,而且是为了适应这个信息化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从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培养。具体而言,要让学生意识到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不仅对于高考而且对于终生都有用。其次,要培养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从学期计划具体到每天的计划。比如,每天记忆多少单词,做几篇阅读等。再次,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记忆的规律和技巧。比如根据遗忘规律先快后慢的特点,刚刚学习的知识要及时的复习,并不定时的复习来巩固。根据记忆干扰的理论,充分利用早晚记忆单词,以避免前后干扰。最后,要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学习中,每天明确学习目标,完成目标后进行下自我激励。遇到学习困难时,不放弃,切不可遇到困难就退缩。

3.2 教师课内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应考虑以下问题: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使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学生要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上三个方面即发挥创新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是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新型的教师,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扮演更多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教学内容的整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参与者、协调者和积极情感的传递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外语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的学习者似乎不需要外语教师。其实,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减少,只是更多样化了。如自主学习辅导员,以帮助学习者发展自主能力,确定学习目标,选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

3.3 教师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

虽然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左右,但是,他们在学习策略和认知特点方面的差异,以及个人对未来职业的不同定位,往往导致他们各自对所学材料、内容的需求不同。他们仍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从广度和深度及认知特点等方面,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教师应当在这力一面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根据高中生现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结合他们的认知模式特点,对不同的学习个体的学习内容和材料的广度、深度和学习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管理能力,逐渐减少对教师指导的依赖,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和兴趣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特点的学习材料,并逐渐从强制性运用学习策略过渡到学习策略的自觉应用。

4 结语

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优化英语学习效果,促使学习成功的必经之路,而且是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表明,学习自主性是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一种能力,通过培训、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实验,能够很好的开发这种潜能。

参考文献

[1] 彭庆霞.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5).

第5篇

关键词: 变易理论 职高会计 教学实践

一、变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变易理论(variationtheory)是关于学习的一种理论,国内也有翻译成“变异理论”的。它讨论的是人们怎样才能帮助别人学习。从这个意义上,变易理论可以看做一种教学理论。

变易理论由瑞典学者马飞龙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源自马教授创立的“现象图式学”。变易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认识某个事物,必须注意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不同。为了注意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在某个属性上的不同,这个属性必须在某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在所有其他属性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差异才可以被识别出来。同一项学习内容有不同属性,其中一些属性对学到该学习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称为关键属性。

变易理论主要关注学习的两大问题:首先,学习者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变易理论认为学是指向某个学习内容,所以要检测教学方法和策略成效,就要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已定的学习内容。就一项具体学习活动而言,学习者需要关注和识别的事物可以称为学习内容。关于该内容的学习,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事物本身的特点、类别、规律、概念等;第二方面是与该事物有关的能力,如解释、举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也就是学习者可以运用上述具体内容做什么事。前者可以称为具体的、直接的学习,后者则是一般性的、间接的学习。

其次,学习者如何掌握学习内容。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是改变学习者对事物看法的活动。在变易理论看来,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者能在未来更好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它的关注点侧重使学习者通过多样化具体事物发现和掌握规律性知识,并能在遇到新情境时,关注该情境中与已学规律相关的部分,进而运用已学规律对情境做出解释,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二、变易理论在职高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变易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为对学科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与组织。因此,变易理论强调学习者要对事物的差异进行感知和比较,进而识别出事物的关键属性。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弄清楚这样一些问题:教学目标指向哪些关键属性?为识别这些关键属性,学生需要感知哪些具体例证?这些例证彼此之间在哪些方面保持一致,又在哪些方面有所差异?这样的分析和探讨很难脱离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笔者结合职高会计实践教学,尝试运用变易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1.明确“教学要让学生学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所有教师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提出若干教学目标,但大部分目标涉及教科书呈现的具体的、直接的学习内容,较少针对一般的、间接的学习内容,而后者却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其未来学习和应对新问题必不可少的。为此,从变易理论角度出发,教师需要从一般的、间接的学习角度深入分析教科书的教学意图,追问教科书的某项内容。除了让学生感知、记忆、理解外,还试图让学生明确在概念理解、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价值选择等方面有怎样的变化。

只有弄清楚教学究竟想让学生学什么这个问题,才能围绕具体学习目标选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找到并恰当组织合适的例证。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变得更有难度。教师可以借助“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法”,帮助学生学习记忆会计实务内容。如对自己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核算,新旧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不同的:旧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借记“无形资产”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在研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租金及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而新会计准则把企业内部无形资产开发研究项目发生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期末(月末)应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归集的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对比新旧会计准则的时候,我们找到了二者的重要区别在对待研发支出中的资本化支出的处理上,新会计准则把资本化支出单独分离出来进行核算,最后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这样有利于准确计算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利于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和购进无形资产在价值构成上的可比性,有利于无形资产价值的国际对比。通过以上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感知和比较,识别出新会计准则的关键属性,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业务就牢记在学生心中了。

2.注重学情调研和分析

变易理论教学研究非常重视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关注对学生学习差异进行分析,探索导致不同学习结果的教学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想利用上课时间帮助学生对知识概念及关键属性形成准确理解,教学必须有针对性,把主要精力和更多时间用于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不太容易灵活运用的内容属性上,对学生已经掌握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属性则可以简化教学环节。

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是课前进行诊断性测试的依据,测试题目可以是教师依据本课教学内容设计的题目,也可以是课后练习。例如讲授无形资产前,可以问问学生“什么是无形资产?”,或者“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的生意很红火,因为他家有十五张宫廷秘方,这些秘方是无形资产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对无形资产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是不够透彻。他们知道“专利权”、“著作权(版权)”属于无形资产,也知道专利权必须去专利局申请注册才受法律保护,大部分学生也知道“申请在先”的原则,但是对于“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就不知道了,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对学生以往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单元测验等,也可以总结出学生对特定教学内容容易出现的理解偏差,依照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和指导。“整理错误”代表着对学生认知基础及教学起点的分析,其目的是为明确教学重、难点提供依据。

观察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预设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展现出的困难和问题,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反思其既定教学设计和已采取的教学措施,甚至可以促使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适宜性。

3.合理选用典型例证

组织正例和运用反例都是指借助典型例证引导学生关注和把握目标内容的关键属性,其具体表现是举例或典型例题分析,这是各科教师都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典型例证可以分为正例和反例两类。正例是具备目标内容关键属性的例证,反例则是不具备关键属性的例证。它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准确把握目标内容的关键属性提供对照,引导学生关注目标内容的关键方面,而不被其他方面干扰。

如前文提到的无形资产的知识,笔者在课堂上借用王琳璐老师的例证作为正例:张三发明一项技术――水变油,一般的水经过过滤器过滤就变成了油。他的邻居李四隔着墙头学会了,并到专利局注册了这项技术。张三听说了,跑到专利局告状,说“水变油”的技术是他发明的。专利局的人员拿出《专利法》告诉张三“谁先申请谁是合法的,以后李四是这项专利技术的发明者。如果张三要使用‘水变油’,必须先向李四支付一笔使用费”。这样学生很清楚地掌握:专利权必须去专利局申请注册才受法律保护,而且有“申请在先”的原则。

典型例证不一定由教师呈现,可以是学生的错误回答,也可以由学生经由自主探究的历程体验。如果是自主探究,则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设计和准备相应的自主学习材料,可以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交流和探讨。

4.依据目标引导学生注意例证的关键方面

根据变易理论,确立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正例或反例,都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某种预设,与实际课堂教学有一定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向学生呈现各种例证,引导学生注意例证的哪方面特点,如何结合例证进行讲解、提问、反馈等,决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学到什么,但它与学生实际学到什么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如讲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时,笔者举了正面典型事例后,又举了本市一个初中会计挪用学校食堂公款去澳门赌博被抓的反面例子。结果不少学生发出“哇,这么多钱啊!享受啊!赶紧逃啊!”等感叹,对于同样的例证,引导角度不同则可能导致不同学习结果。笔者赶紧强调后果,进行正面引导:这个会计是逃了,但两个月不到就被抓了。他不仅要卖房卖车还钱,妻子还和他离了婚,还要坐牢。

三、结语

一线教师要常常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先进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会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运用变异理论,探究课堂教学的全过程[J].教育学报,2013,9(5):37.

[2]植佩敏,马飞龙.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2009(8):33-34.

第6篇

七年级A班的文学课,其流程如下:教师和学生自由交谈,学生随便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评价后,发给每个学生一本小说 (经询问得知小说来自于该校图书馆);在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坐在教室前面的桌子上朗读某章节,学生四五人一小组,边听边思考,阅读完后教师和学生开始辩论某些问题;最后教师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写下对辩论的认识。而在七年级B班的语言课上,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在教室里扮演角色,其余学生观看表演并评说,教室里充满了欢快愉悦的气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班的文学课,有一些共同点:教师进教室上课,学生不必起立;学生的座次安排较为自由,可以一排一排地坐,也可以分小组坐;班级的规模相对较小,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并且没有固定上课的教室,到底去哪个教室上课,是由所选课程来决定的;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教材,等等。

通过对部分课例的观摩,笔者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型教育

进入英国的学校,你看不到任何标语和校训,却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在艺术设计课上,学生利用各种标本、材料和颜料进行创作;在劳动技术课上,学生用冻鱼和黏土等材料制作各种造型;上烹饪课时,教室就如同一个设备齐全的大厨房,学生们在热火朝天地做着各种不同的食物,然后逐一存放在冰箱里,等待老师的检查,并进行对比和总结;在文学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以此来复习所学的内容。

在英国人看来,教育的过程比教育的结果更有意义,动手实践比空谈理论更能产生效果,因为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掌握技巧,发现规律,体验成功。总之,这种实践型教育养成了英国人独立思考的习惯,造就了英国人善于冒险的性格。

二、开放型教育

1.教学观点开放

在英国,教师一般不强求学生必须回答什么,学生有权按照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辩论,因而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反问、质疑教师的现象。在教师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教学现象,只要学生能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的看法即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在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学习英语教学理论时,笔者常能听到导师谈论某种现象积极有利的一面,而后还要列举其消极不利的一面,为的就是能以全面、开放和立体的视角审视教育,这应该是英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2.学习材料的开放性

由于英国各学校所用的教材并不统一,因而学生学习素材来源就具有不确定性,这为教育的开放与观点的自由提供便利,也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学习材料一般来源于图书馆、互联网和其他各种媒体。

需要指出的是,资深学者和大学教授的著作、社会名流的言论汇编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这既为教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教材提供了专业的保证。另外,各个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设备为学生全天开放,这一切既为学生捕捉信息、搜集知识提供了便利,也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办学思想的开放性

英国的教育者认为:人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教育应为人的思想插上翅膀。这种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英国的许多大学和部分中学都招收国际留学生,因而学校成了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总之,英国人总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

笔者在诺丁汉加诺格力城市学院(Djanogly City Academy Nottingham)访问时曾看到走廊两侧张贴着不同国家学生的创意作品,同时因开设汉语课而使中国国旗飘扬在该校校园上空。另外,许多英国的大学、中学和小学都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可见,其开放思想从无形到有形。剑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诺丁汉加诺格力城市学院等院校都不设围墙,诺丁汉大学只在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处各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欢迎到诺丁汉大学来”。

三、合作型教育

1.教师合作教学

在英国的一些课堂上,除了任课教师外,还有一位助理教师专门帮助班里那些在心理上有障碍或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另外,某些学校在一些科目备课上实行不按内容、按时间顺序由不同教师轮流负责的备课制度,这不仅促成了备课资料的共享,也加强了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

2.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协作

英国学校教育与家庭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家庭有责任劝导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例如,诺丁汉市布鲁克特学校的家庭作业规则里有这样的要求:每学年开始,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会收到家庭作业的程序手册和学生计划,家长须在学生计划书上签名,并检查其孩子的作业,随时和学校保持联系。学校给每位学生家长印发家长手册,完不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将面对学校纪律处分。

3.班级合作学习

英国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多,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必须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人为本,培养能力

英国教育注重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在英国的学校,你看不见学生手捧课本背诵的情形,见到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怎样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怎样搜集、摘选、整理所需信息,怎样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所学知识。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理念贯穿其间。

第7篇

一、远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学员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况等,尤其重要的是学员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制约开放教育学习效果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 自主学习意识薄弱,不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农村地区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较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比较“留恋”传统的面授教学,认为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面授辅导。希望老师系统地讲授教材,甚至把面授课当成完成学习任务的唯一渠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最主要的解决方法还是直接找辅导老师。而不是上网参加在线讨论寻求帮助。虽然多数学生也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和业务能力,但不能排除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缺乏自觉性。混文凭思想严重。

2 工作、学习矛盾突出,自学时间投入不够

开放教育的面授时间多数安排在周末,而多数学生是30岁左右的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家庭负担也较重,尤其突出的是一些中学利用周末组织教师业务学习,严厉的量化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是学员不愿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参加面授辅导,更有许多中学利用周末为学生补课,使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的学员无法参加面授辅导。

二、建构开放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对策

1、唤醒自主学习意识,注重学习策略培训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最大特点是学生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让他们明白,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摆脱对教师和传统授课方式的过分依赖:面授辅导时要注重学员学习策略训练,使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进度,了解开放教育各门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网上各种学习材料、学习条件以及各种支持服务资源。通过多种媒体、多个渠道学习。总之,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明白在新模式下应该怎么学,怎样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让学生对开放教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转变观念,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方法和策略。一旦彻底摆脱了旧的学习模式,学员学习能力的提高将会有质的飞跃。

2、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在多种媒体教学基础上的。通过网络资源接受知识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当一部分学员来自乡镇中小学,尚不具备上网学习的条件,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强化面授辅导环节,仍然是提高开放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目前,多数专业的网上资源较少,有些科目尚未建立起来。即使有的学员具备上网的条件,真正可利用的资源也很少,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提供学习服务。比如,网上直播课堂讲授的时间短,容量大,重点突出,便于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最佳学习效果。总之,各个办学点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因地制宜,将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接合,进一步完善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3、指导教师的导学作用

我们在通过具体实践和大量地实地考察基层县级电大的开放教育的教学情况后认为,在同等教学资源前提下,一个好的指导教师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指导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与开放教育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指导教师,好似是学生与学校、学生与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保证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主要承担者之一,起着控制神经中枢的作用。

第8篇

论文摘要: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让学生会学是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在英语教学中同样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策略。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数十年间,人们一直认为,如果教师尽其所能,想方法搞好教学,教学效果一定好,学生也收到同样的效果。但是,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研究发现,教学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学习成效和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学习策略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

一、提高学习策略训练的意识

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要根据学习态度、学习信念和学习现状而定,课堂是训练和运用学习策略的重要场所,要学会学习策略的迁移。总之,要提高学习策略训练的意识。

1.自主意识

有意识地关注自身学习的认识加工过程,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自己决定想要学习的内容,争取任何学习的机会。

2.反思意识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就是指对自身学习加工过程中的意识。反思语言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做了什么,什么该做而没做,什么不该做而做了。学生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问题来思考:哪些是英语学习有用的策略,怎样通过听、说、读、写来交流,怎样更好地利用各种学习材料来学习,怎样区别英语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并将其他科目有用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

3.自我评估意识

通常学生都希望教师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评价,提高调控自己学习的能力。

4.策略意识

学生学会识别自己或同学正在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推广使用该策略。比如,已经会运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那么就可能掌握推理的阅读策略

二、发展听、说、读、写学习策略的训练方式

由于英语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英语学习策略的体系大致也由这四个部分策略构成。下面从这四个方面列举一些较为典型的策略范例,并简要论述其训练方式,以期对学生的策略训练有所启发。

1.听——预测内容,训练语感

预测不仅可以应用于词汇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听力训练策略。听前预测可以才促使听者认真阅读问题选项,对选项渗透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增强听力质量。因此听力开始之前,学生可以根据问题选项提供的语境信息,对听力内容做出预测,养成先读、后想、再听的习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感。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一些听力常用词汇句型场景并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还可以把内容相近的听力集中在一起练习,反复多听培养自己迅速捕捉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2.说——用唱歌训练说话,克服焦虑

一直以来,口语都是英语学习中难点,因为缺少语言环境,学生学习口语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尽管如此,很多学生对欧美流行的英文歌曲情有独钟,是不是可以通过听唱英文歌曲来训练口语,培养口语的兴趣呢?

经典的英文歌曲不仅曲调优美,而且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文化导入的绝好材料。学生可以先熟悉曲调和节奏,之后熟读歌词。歌曲本身不长,反复练习几次后就能流利得读完整整首歌词,最后配合曲调演唱。演唱中学生能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了解西方文化,更关键的是歌曲中的口语和词汇技巧在美的熏陶中被轻松掌握。 转贴于  口语中的情感策略非常重要。情感策略是对自身学习的情感动机和态度的调节,如自我鼓励和降低焦虑感等。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情感策略,最明显地体现在不能正确对待口语中的语法错误。有些学生过分追求语法的正确性,因而不敢说英语。究其原因在于平时的学习过分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其意义,久而久之,稍有错误心理就产生焦虑。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为—很少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教学,一旦被点名回答问题便结结巴巴,惟恐出错。遇到交流障碍时更是不知所措,不能即使克服困难、调节策略、疏通交流。

因此,在口语训练中,学生要自始至终关注自己的情感,选择难度适当的练习材料,设计主动新颖有趣的交流活动,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英语学习,特别要正确对待口语中出现的错误,学会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错误。

3.读——速度和理解率一起抓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以信息搜索为特征的泛读不再是精读的辅助手段,而是需要切实掌握的阅读能是能力。

阅读中的补偿策略非常重要。补偿策略即学习者使用迂回的方式或利用各种信息来掌握语言的方法。它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补偿策略使学生考虑语篇的整体结构,靠上下文猜测生词,正确领会言外之意,深层理解语篇。现实阅读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自觉运用补偿策略,充分利用主题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概念。许多学生遇到生词时靠查字典解决,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正确把握该词的语篇含义。

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学生要培养补偿策略意识,运用top-down model策略阅读,注重文章的有机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句来表达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的中心就是通过这些主题句串联起来的。所以阅读前可以先浏览一下文章各段的首句和尾句,在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再回头仔细阅读,可大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写——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写作中认知策略非常重要。认知策略,就是理解并生成新知识的方法,如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所学的语言知识。例如英文写作,不同的体裁需要有不同的结构,可否用对汉语不同体裁的认知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据Chomsky的语言普遍性理论英语和母语之间存在着共性。因此在汉语环境中练习不同体裁的英语写作时,可利用认知策略,使汉语中熟练掌握的文体结构、上下文衔接技巧产生正迁移,有效地影响英语写作。但认知策略在写作中使用的频率相当低,虽然学生掌握了母语各种体裁的文章结构,但在外语的环境下,学生运用该知识的速度很慢,效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写作训练中要根据不同的体裁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坚持反复长期训练,达到对写作的自动化认知。

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训练,能促成他们自我总结、反思乃至生成新的策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使语言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从而改变外语学习低效的现状。学习策略训练会使学习者“具有一双更加实际的眼睛、一对更加强悍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的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更加灵敏的头脑。”这不仅使学习者更加省时高效,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成功应对未来的复杂情况,适应信息时代对高素质学习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叶琳.素质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2,(2):16.

第9篇

[关键词]OER Commons;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009-04

世界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植根于这样一种理念一一所有人都可以公平地获得高质量的教育。通过可容易获取的内容、在学习中应用参与性过程、有效的技术支撑等方面为系统地改变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可能。OER Commons作为提供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库与联接门户,是由ISKIVlE――教育知识管理研究组织于2007年2月公开发起创建,作为休利特基金会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一部分。该项目的理念、资源组织、评价机制,用户的共享、管理机制等对我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一 OER Comons的起源和目的

1 OER Commons的起源

OER Commons项目于2007年创建以来,依靠互动和知识共享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通过链接机构的资源集合、单个作者的课程和其他学习资料来提供教学和学习材料。目前,OER Commons已经和120多家内容提供机构建立了联系,教育者、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可以通过链接进行研究、搜索、评价和讨论超过30000个高质量的开放教育资源,可以找到对于每个资源的描述性信息并获得他们需要的那部分资源。网站拥有16400个注册用户,每个月平均有来自195个国家的50000次访问量。2007年,为表彰ISKME开发了OERCommons,圣何塞科技博物馆创新部授予ISKME技术益于人类的教育桂冠。

2 OER Commons的目的

OER Commons项目利用技术基础设施和开发教师训练模型来促进人们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参与,以期在所有层级的教育者中创建一种持续的分享文化。OER Commons推崇学习即分享的理念,追随开放教育资源“分享和再利用资源”的理念。目前因特网上已经存在大量的可以被学生和教师利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但是,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有时很费时,而且网上虽然资源丰富,但资源的质量没有保障,因此,OERCommons应时而生。它帮助教育者、学生和终身学习者寻找网上已经存在的开放教育资源,它既不是一个搜索引擎又不是一系列的链接的简单堆叠,而是一个针对高质量教育资源应用和重用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库。

二 OER Commons的特色

1 完成目标的途径

OER Commons的使命是通过增强高质量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接触性来扩大教育机会,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创造、使用和再利用,有如下三种途径:一是提供一系列的开放的链接方便教育者、学生和其他学习者搜索、浏览、评价、下载和讨论开放教育资源;二是促进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人为其他人开发和上传高质量的内容:三是使用用户社区,方便使用者更改信息、创建标准、提高已有资源的质量等。

2 学习空间

OER Commons包括两个主要空间:一个提供相关开放教育资源链接的内容空间:一个分享学习者和教学者经验和项目的工作空间。内容空间包括大量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链接,使用者可以获取他人的教学材料、学习材料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或学习。工作空间提供了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最新发展、他人分享的项目,使用者可以通过具体项目环境进行学习,可以添加自己的开放教育资源文档,也可以在线创建,还将自己的具体实践项目分享。

3 提供的资源

OER Commons提供了大量的不同学科的资源,包括艺术、经济学、人类学、数学和统计学、科学与技术和社会科学,跨越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且材料类型极其丰富,不仅有传统的课堂学习材料,还包含许多活动和实验,方便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掌握知识。除了学科资源,OER Commons开辟了单独的开放教育资源模块,其中搜集了关于开放教育领域的新进展,涉及教学、技术、研究和很多其他方面,内容按主题和材料类型划分。

4 使用群体

由OER Commons的使命可知,全球的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都是该网站的服务对象。教育者可以获取其他同行的课程材料,也可以分享他们自己的,还可以对课堂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全球的各种不同的学习材料,能够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文化视角审视学习内容,可以利用OER Commons作为协作学习的入口。自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5 用户工具

用户注册后将有一个账户,可以对查看的资源加标签、评级、评论、保存、做记录,这些操作都会记录在个人账户中,电显示在网页中,方便用户对自己过去浏览的资源进行回顾。加标签就是使用关键词对资源进行分类,方便在大量资源中对特定材料的定位;评级是用户对资源的相关程度和价值做出等级判定;可以对资源进行评论,包括怎么样使用资源、资源的质量如何、其他人如何利用这个资源等内容;记录是私人性的,只对用户自己可见,不同于其他几种。

三 OER Commons的开放机制分析

1 资源的共建机制

OER Commons提供大量的高质量开放教育资源,但是它自身并不创造或收藏学习材料。在OER Commons中链接的开放教育资源大都是其他机构、大学或作者创造、开发、收藏和维护的。OER Commons通过每天搜寻因特网寻找开放教育资源,而且已经和120多家值得信赖的机构和组织建立稳定关系,由他们提供免费的、开放的、有质量保证的教育资源。

网站访问者可以推荐他们发现的比较好的开放教育资源,也可以提供他们自己创造的、愿意和其他老师和学习者分享的资源,由网站管理员对内容进行评审后,对符合要求的资源进行收录。OER Commons鼓励使用者提供具体的内容或者是“元数据”,例如URL、关键词或更多方便其它人寻找内容的元数据。它并不需要作者上传他们的资料,只需要提供资料现存空间的路径。网站右上角有一个“贡献内容”按钮,访问者可以提供三种类型的资源:与课程有关的材料;图书馆和文献资料;开放教育资源社区项目。

站内链接OER Commons Wiki,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在这个工作空间开发和共享开放教育资源。里面包括他人已经做过的项目和上传的文档,使用者可以上传自己创建的文档供大家分享。

2 资源的共享机制

(1)资源的组织方式

OER Commons对资源的不同属性都做了相应的描述,方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位资源。这些分类是由资源的创

作者和OER Commons的管理者确定的,主要的划分依据包括:学科、年级、材料类型、媒体方式、与课程有关的材料和图书馆文献材料。其中学科包括:艺术、经济学、人类学、数学和统计学、科学和技术、社会科学:年级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材料类型包括:活动和实验、评价、视频讲座、讨论、游戏、作业、会议记录等多种形式;媒体方式有视频、图片、移动式、文本、可下载文档、音频和交互性内容;与课程有关的材料分为全部课程和学习模型:图书馆文献材料分为初级资源、教学和学习策略和其他。

OER Commons主要内容的提供者是一些大型的组织或机构,因此其也按资源的提供者进行了划分,将组织按提供的内容分为两类一一与课程有关的材料或是图书馆文献材料。OER Commons有一个独特的以绿色为主题的主页,绿色开放资源是OER Commons中的一个项目,是由ISKME和Agro-Know合作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和老师合作开发的聚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要和绿色设计创新。

(2)资源的查询方式

网站提供检索功能,包括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简单检索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即可。对于简单检索进行一点控制,即可增强检索的有效性,包括学科、年级和使用条件。高级检索为优化检索提供了大量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条件进行限制。

网站拥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浏览资源。网站首页有内容推荐,学习者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资源的分类进行浏览:通过学科和年级浏览;通过所有分类浏览:通过内容提供者浏览;通过标签浏览。

(3)其他共享方式

OER Commons中有两类标签:自下而上的分级方案和一上而下的分级方案。自下而上的分级是用,一创造和指定关键词标注资源,使用户拥有自己划分材料的方式,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自上而下的分级是由网站的管理员确定资源的关键词,是一种标准的关键词格式。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资源评定等级,被评价的资源右上角会直接显示,其他教育者和学习者查找材料时,可以对资源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对于资源的选取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对资源进行评论,也会有助于他人选择材料。

3 资源的评价机制

(1)评价对象

为了保证提供的资源都是高质量的,OER Commons会对机构和个人提供的材料进行质量评定。它只是对材料本身的质量进行评价,即是否对使用者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不会根据材料提供者的学术水平、内容的多少、材料使用的语言等外在因素进行限定。这更好的保证了它收录材料的高质量,同时扩大了收录的广泛程度,保证资料的全面性。

(2)评价主体

OER Commons的评价机制分为“用户评价”和“管理员审核”两类,即评价主体为用户和管理员。用户的评价标准是个人化的,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已经存在的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发生在资源的查询、使用过程中。同用户评价不同,管理员审核的是还未存在于OERCommons中的资源,是机构或个人提供的位于其他空间的开放教育资源,只有通过管理员的审核,这些资源才会被链接到OER Commons,访问者才可以查询到,这种评价是对资源的一个认证过程。

(3)评价方式

OER Commons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管理员审核就是根据这些标准检验资源的质量水平。用户评价的方式有多种:星级评价、发表评论、创建标签。

星级评定是用户对资源的主观评价,评价结果可以直观显示,最好为五颗星,任何用户都可以对资源进行星级评定,所以经过用户评星的资源会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平均得分,并在资源的属性中表示出来,以填充形式呈现。

星级评定只是一个模糊地对资源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用户也可以发表评论,评论的内容可以很具体,其他访问者可以明确的了解资源的具体优点。评论的内容可以包括怎样使用材料、在什么课程或项目中使用;总体的质量:清晰度、连贯性、内容是否有错误、交互性、突出的特征:对于以后使用者的一些建议等。

OER Commons中存在大量的标签,访问者可以将高质最的资源以关键词的形式创建标签,这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因为只有材料的质量被认为是较高的,才会被创建标签。

4 资源的开放协议

开放教育资源基于内容的分享和再利用的理念,由于传统著作权的限制不适合正在发展的新媒体和新文化,这个领域的法律专家开发了允许将内容进行分享、再利用、混合的法律框架。对于将要链接的资源,OER Commons会询问资源提供者采取何种许可证对资源进行共享。OER Commons主要选择了三种许可证:知识共享许可协议:GNU自由文档许可协议;惯例许可协议。

(1)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领导力量,它的目标是“面临日益严格的规则,建立一个合理的、灵活的版权层级”。OER Commons鼓励资源提供者采用知识共享许可证,但是并不做强制规定。它提供了不同的许可选择,作者可以灵活的决定其他人怎样使用他的材料。知识共享主要有六种许可方式:CC BY(署名);CC BY-SA(署名,相同方式共享);CC BY-ND(署名一禁止演绎);CC BY-NC(署名一非商业性使用);CC BY-NC-SA(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ND(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除了特殊说明,OER Commons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采用知识共享许可证的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采用这种许可协议,作者允许其他人复制、、传播及修改他的作品,意味着你可以将内容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修改,但是必须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首先,必须注明该材料是归原作者所有的;其次,你不能将资源用在商业方面;第三,如果你在别人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那么只能以相同的许可方式将修改过的资料进行。

(2)开放软件基金设计的GNU自由文档许可协议是另一种许可方式,起初是为了手册、文本和其他参考资料和教学材料设计的,但也可以应用于任何科目的文本性材料。它允许读者和使用者复制、分享、修改作品,但是所有内容必须使用相同的许可证;可以用于商业;修改和复制的内容需要指出其创造者。

(3)惯例许可协议用于描述资源的创造者有权利规定使用者的权限,即将所有权利保留。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材料作出使用权限的规定,可以允许其他教育者和学习者查看、使用、分享、修改、重新分配等不同的权限。

OER Commons资源的使用条件有四种,每个资源旁边都有其使用限制的规定。无限制――对于资源的修改、重新分配、衍生没有任何限制,和作者拥有相同的权利。混合和分享一可以修改、重新分配、在一定条件下衍生,可以分享。

只能分享一对于原有资源不能修改和衍生,只能分享。查看原出版物一对于所有权利保留的资源。

总之,OER Commons通过资源的组织、分类、共享、评价机制,以及用户社区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开放教育资源知识库,提供了对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联接门户,实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和重新利用,成为一个具有共享与再生特点的教育资源系统。

四 OER Commons项目的启示

OER Commons项目秉承“学习即分享”的理念,该项目通过其独有的共享、开放、评价机制实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分享与再利用,该项目分享的理念、知识库的建设、资源的分类、完善的共享与评价机制、用户使用的良好互动机制等方面,对我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建设我国的OER Commons

我国日前已经有高校精品课程网、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等,但是仍然缺少一个由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建立的可以用来访问各种各样教育资源的门户网站。对于用户来说,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各取所需,找到所需要的课程、资源、用户社区等等。建设这样一个知识库和链接门户,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再生和重利用,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为学习者提供分类良好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有必要建设我国的OER Commons。

2 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为OER Commons提供资源的有个人、各种教育机构。他们可以提供具体的内容或者是“元数据”,例如URL、关键词或其它元数据。并提供了科学灵活的资源组织和共享方式方便用户使用。中国的精品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课件、教学录像、测试试题、参考资源等等,很多是课堂教学的再现和延伸。OER Commons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方面进行完善。

3 良好的资源评价机制

OER Commons的评价主体为用户和管理员,用户评价可以通过星级评价、发表评论、创建标签,而管理员根据这些详细的评价指标检验资源的质量水平。从而实现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用户评价与管理员评价相结合的科学多样的评价方式,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依据。我国精品课程叶一资源评价的部分主要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开展。今后也可以参考OER Commons中这种评价方式,既有管理员根据量化指标进行评价,也有用户根据他们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有利于评价的多样化和科学性,建立科学灵活的评价机制。

4 互动交流的用户社区和方便实用的学习工具

优质开放教育资源必须要通过用户的使用才能获得生命力。OER Commons提供了用户社区方便他们使用资源和与其它用户交流互动,并提供了多种实用的学习工具,从而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通过个人学习记录、用户社区、交流平台等等可以实现网络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获得个人学习成就和情感交流的结合。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在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教育虚拟社区,方便他们的学业讨论和情感交流,以及提供多种学习工具,为他们的网络学习提供辅助。

参考文献

[1]ISKME's O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B/OL]

[2]About the Licenses[EBIOL].省略/licenses>

第10篇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迅猛发展,教学资源的使用成为了目前教育的主要加强内容,而教学资源方面,其中网络教学资源更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合理调整配置教育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伴随新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广泛,教育学者们对于多媒体课件的研究探索兴趣也在加强。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大学生是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的主力军。笔者希望通过实践调查研究来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调查,从而研究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国外研究

在开放教育资源这个概念还未被大家认识之前,世界上很多机构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参与网络学习教学。英国开放大学作为全球开放大学的典范,于2006年开始推出OpenLearn平台。免费向全世界任开放教育,提供大量自主学习材料。英国大学将其优质的课程资源作为基础资源,到OpenLearn供免费使用。其内容除了正式的资源,还包括一些非正式的资源,还有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可汗学院,成功的关键在于讲微视频的课程学习模式和内容的进阶完美融合。

二、调查分析

网络教学资源逐渐被大学生熟知利用,成为了领域热点。教育资源形式主要有文本资料,这类主要以教科书为原型,提供电子稿。其次是音频、视频、动画等。图像素材以在线浏览居多,多媒体课件以演示文稿,Flash课件等为主,视频影像资源以课堂实录为主,再加工。 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基于网络的教学材料,即基于互聯网运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本研究通过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等以某高校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设计分为三个维度:基本信息、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需求。经笔者调查表明,网络教学资源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现状较好。但与此同时依旧存在些许问题,还有再创造的发展空间。目前学习者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学习存在的不足原因大致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又包括如: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有待提高;网络资源学习中干扰因素过多;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有待改善。主观原因有:学习者缺乏学习的交流互动;反思性学习活动开展困难;学习时间规划不合理;缺乏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等。

经过调查检验,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中,学习环境、网速的限制等因素均对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应用情况无显著影响。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干扰信息过于繁杂与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大学生在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与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可以认为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越强,学习者的主动性越低。

三、结语

网络资源传播具有便捷性、多元化、选择自由等特点。大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对于时间管理,未来方向等有规划对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利用,应该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满足他们对不同类型不同科目资源的选择,使得学习更加轻松便捷。但笔者的调查发现,依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将网络学习与娱乐时间合理分配。对于网上学习的时间管理没有明确计划,学习的时间太少,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待加强,需要提高自觉性。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学习策略的改善,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平台式管理,对学生的主动性加以强制。

目前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种类较多,但是没有明确具体的划分,太过繁杂,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对学习资源的留意度较高,多主动查找、收藏。但苦于学习者寻找学习资源的途径匮乏,在大部分群体中只有老师、同学间的相互分享。每个学校都具有不同规模的网络学习资源库,但是使用情况不高,只为少数人所利用,建议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加大推广宣传,提高使用率。拥好的资源得不到分享,不能被学习者利用学习,是对资源的莫大浪费。还存在的问题是一些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正确度有待检验,不能保证正确性的资源会对学习者产生误导。作为学习者也要具备基本的甄别能力,选择合适的正确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在内容质量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最后访谈者反映对于一些文库和视频网站的使用需要账号,查看下载需要收取费用。尊重知识、尊重原创、尊重版权我们义不容辞,但希望可以相对改善,资源可以采用部分内容预览、视频试看等方式获得学习者认同再做相应产权管理,当然也建议学习者可以借助一些学校的开放资源平台,达到知识共享,学习双赢。

现代教育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为学习者打造高质量、高效率、高互动的开放资源及平台,我们还需努力。

第11篇

关键词:通用设计;课程发展;课程设计;个别差异

Abstract:The idea of universal design means its products and service can be used by different people with different abilities in greatest extent without the need for adaptation or specialized design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This is a good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curriculum design under 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 student.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design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7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design and the experience of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inpidual difference in the academic fields.

Key words: universal desig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sign; inpidual difference

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或译“全方位设计”“万能设计”)本是建筑设计的术语,它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罗纳德·梅斯(Ronald L.Mace,1941—1998)提出。它的核心意旨是:所有的产品与环境的设计,应能使本产品或环境最大可能地便于所有人(包括残障人士)使用,而尽量不再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的调整或其他补充性的专门设计。1989年,梅斯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创建“通用设计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①,对通用设计的研究更趋系统化,通用设计思想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如今,这种通用设计的思想不但在建筑设计中已被广泛接受,在家电、服装等领域的设计中,也影响甚大。

通用设计的思想,在教育上,也有相当大的借鉴空间。通用设计思想在提出之初,多是为残障人士考虑(梅斯本人即身有残疾),所以这种思想在特殊教育领域很快引起了反响,出现了很多有关通用设计用于特殊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但这种思想对一般的学校教育界,影响似乎还不是很大。其实,通用设计同样适用于普通的学校教育,尤其在学校教育越来越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追求的时代背景下,通用设计的思想在学校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乃至评价途径设计等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笔者仅以课程设计为例,做些抛砖引玉的讨论。

通用设计思想的出现,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到20世纪后期,人口中高龄和残障人士已占相当比例,这种增加的趋势更是有增无减,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需要照顾高龄和残障人士的利益,这种认识在设计界的反映,是通用设计思想产生的重要基础。此外,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建筑业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要求与立法,同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社会舆论和立法上保护弱势群体不受歧视、不被排斥于一般社会生活之外的思潮与运动,也都是通用设计的重要思想基础或技术支持。

1998年,美国通过《辅助科技法》(Assistive Technology Act),其中,对“通用设计”的概念作了解释。这个解释因是在立法过程中征求多方意见、考量比较了多种“通用设计”的定义得出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公受性:②

术语“通用设计”意指设计和分发能够为最大范围内不同能力的人们所使用的产品与服务的一种观念或哲学,包括可直接使用(不必借助辅助科技)的产品与服务,以及与辅助科技并用的产品与服务。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通用设计中心,曾由梅斯等人概括出通用设计的七条原则,被普遍认为是反映了通用设计核心思想的原则,为了供教育界同仁参考,兹摘录如下。③

1.使用的公平性:设计应能适合各种不同能力的人使用;为所有使用者提供同样的使用方法,或相应的替代方法;不应把某些使用者排除在外;对使用者的隐私权、安全性、人身安全一视同仁;使设计对所有使用者都有吸引力。

2.弹性的使用方法:设计应能适应不同个体的喜好与能力;提供多种使用方法的选择;适应习惯左手或习惯右手的使用者;能帮助使用者准确而清晰地使用产品;适合不同使用者的步调。

3.简单易学:无论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文能力及当前的注意程度如何,使用方法应该都很容易理解;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与使用者的期待和直觉相符合;适合多种文字语文能力;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指导性信息;提供有效的反馈。

4.易察觉的指导性信息:无论周围环境或使用者的感官能力如何,使用者都能够有效地理解设计的相关信息;使用多种方式(图像、声音、触觉)提供必要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与周围环境对比明显;增加相关信息的可识别性;分步骤呈现指导性信息,以便于理解;为感觉缺失的人士提供多种辅助或技术,以协助操作。

5.容错设计:设计应尽量降低意外或不注意引起的危险或负面影响;适当安排各种因素,降低危险或错误的产生;发生错误或危险时予以警示;降低误触报警机关的可能性。

6.省力设计:设计使用起来应该高效、舒适且不费力。使用者能保持正常的身体姿势;运用合理的操作动力;降低重复动作;降低持续的生理耗能。

7.便于使用的体积和空间:不论使用者身材、姿势或行动能力如何,设计都提供适当的体积和空间以便于使用者进入、操作或使用;对坐着或站着的使用者,都提供明确的视觉指引;对坐着或站着的使用者,都提供合适的操作高度;适合不同手部尺寸;提供足够空间以适合使用辅助器具者的需求。

上述的原则,主要始自建筑设计,其考虑的方面和坚持的原则,未必适合教育中的相关工作。不过,这些思想对教育的改进颇有启发。通用设计在教育中的运用,首先体现在学校建筑、教学设备等的设计上,要本着“能够为最大范围内不同能力的人们所使用”的意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目前,我国的多数中小学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虽然我们声称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我们的学校“一切为了儿童”,但无论是校舍建筑,还是教学设备,基本都是以成年人为假定使用对象设计的,对学生的关照不够。比如,楼梯台阶太高,有些个子较小的学生上楼很吃力;小便池太高;桌子太矮,设计时又没有调整空间,一些较高大的学生坐着不舒服;图书馆书架太高,又缺少安全的辅助设施,学生看不到、拿不到高层的书籍;各种教学设备、仪器基本没有适于儿童阅读的说明文字或使用指南;等等。在这些方面,都可以本着通用设计的思想,进行改进。

除了在建筑和设施方面之外,通用设计的思想在学校教育更核心的领域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有机构关注通用设计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运用。如美国应用特殊技术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④提出“学习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的概念,并努力运用这一观念,尝试从学习材料的革新和教与学方式的转化等方面,力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较好的教育。⑤

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目的,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描述了学生在学校内的生活方法、准备了各种学习材料、提出了种种教学方法……在所有这些方面的设计之中,通用设计思想的运用,都有可能扩大这些方面的适用“范围”,使之适切于客观上存在着个别差异(inpidual difference)的学生群体中的更大多数,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学校教育中获得适当的发展。不能因我们提供的材料或辅助本身存在的缺陷,限制或妨碍某一部分学生的发展。

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近些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几乎全员入学,加之社会生活的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经验背景的差别也在扩大,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似乎越来越“加剧”。这为学校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追求增加了很多困难:现代学校教育系统自其创建之初,就是基于“面向群体(而非个体)”的基本意念设计和组织的,在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方面,存在结构性的不足,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于是,进行教育上的调适(adaptation),以关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就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系统不能回避的事情。

20世纪中期以来,教育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开始加强对个别差异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出现了多种处理个别差异的可选途径。克龙巴赫(Lee J.Cronbach)曾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在处理个别差异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尝试,根据处理差异时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性质,归纳出五类的教育调适途径:(1)通过选择调整受教育时间(即将某一类学生排除在学校体系之外);(2)在一个既定的教育计划内,根据一定的标准、围绕某些技术或课题对学生施教,然后调整学生的受教年限(如留级或“跳级”);(3)调整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如同是数学课,某些学生学习“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另外一些则降低难度或只学一些日常应用性的数学知识);(4)“消除”个别差异(如通过“补差”使某些后进学生能够跟得上和适应“主流”的教学方法);(5)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⑥

上述途径中,有的将那些被认为缺少进一步学习资质的学生排除在校外,或让某些学不好的学生留级,或通过额外时间的“补差”以补足学生欠缺的学习基础,从而跟得上“主流”的教学进度和方法等,因为会对学生的自我概念构成不良的影响或在时间上不经济,后来逐渐遭到摈弃。“调整教学方法”成为这个领域较受关注的一种途径,20世纪80年代曾对我国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掌握学习法(mastery learning),就是一种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步调)来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尝试。

更近期的个别差异处理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关注教学方法上的调适外,也开始关注课程上的调整。这样,个别差异的处理大体上就可以归结到两种基本的思路:资质—施对互动(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ATI)与内容—施对互动(Content-Treatment Interaction,CTI),前者主要依据学生的资质(如能力、偏好、态度等)进行教学上的调整,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辅助,帮助具有不同资质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后者则关注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因为不同种类的教学内容(如事实、概念、原则、问题)对学生的心智过程的要求不同,如果能调整内容安排,使学生有更大的可能介入这些内容运演的过程,那么就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⑦

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个别差异处理的研究和实践为处理教育实践中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如以美籍华人教育心理学家张丽庆教授(Margaret Wang)为首的研究小组所进行的“调适教育(adaptive education)”项目,就比较多地关注为学生提供及时、丰富和足够的学习资料上的准备与辅助,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学校教育中得到发展。⑧

不过,这类的研究或实践尝试多由教育心理学家主持,虽然课程问题在这些研究或实践中得到重视,但一般来说,这些研究中课程发展的工作还不是很系统,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提供额外的(正规教科书体系之外的)教学或学习材料,或对现有的材料进行选择、精简、改编。相对来说,在课程问题上,这些研究或实践比较关注“量”上的调整;而至于具体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习材料的编制,则未必能够体现“通用设计”所追求的“能够为最大范围内、不同能力的人们所使用”的思想,而这一点正是课程学者应该关注的。

建筑中的通用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建筑及其内部设施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以使最大多数的人能够便捷、有效地进入和使用相关服务。同样,通用设计在课程发展中的价值,也在于提升“课程通达性(curriculum accessibility)”。课程产品的使用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客观上都存在着经验背景、知识基础、惯熟的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使某一些课程产品的使用者在使用这些产品时,有特殊的需要(如只能读懂浅显的文字说明、希望提供更详细的背景资料、更喜欢视听材料而不是单纯阅读等等)。如果这些特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部分人在使用课程产品时就会遇到困难,就不大容易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课程产品所负载的意义。而通过改进课程产品的设计来满足这些特殊需要,也不会对本来没有这类特殊需要的人造成障碍,如以平白、浅显的语言陈述知识并不会妨碍那些阅读能力较高的人理解这段陈述的意义,详细的背景材料并不妨碍那些已经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人继续学习,详尽而显眼的设备使用说明也不会妨碍那些已经能够熟悉操作的人使用设备。课程发展中的通用设计,是通过为课程产品的使用者中相对居于弱势的人(如知识基础较差、学习步调较慢等)设计适切于他们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表达方式,使这部分使用者能够更方便地“进入”课程内部,更通畅地理解课程内容的意义,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这种设计,同时也为使用者中其他的人提供“备择途径(alternatives)”,使他们在“进入”课程内部、理解课程意义时也比以前更方便,至少是不妨碍他们按照自己以往的方式进行教与学。

这种课程发展的通用设计思想,在我们以往及当前的课程工作中,虽然未必自觉,但已有所体现。比如,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事实上就是一种提升“课程通达性”的努力,体现着通用设计的思想:由于知识基础、教学经验、领悟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总归有些教师在把握教材结构、内容及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会遇到困难,需要更细致的帮助;“教学参考书”可以帮助这部分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但又不妨碍另外一些知识扎实、经验丰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进行可能更有效的教学尝试。再比如,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中小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达方面,较之以往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如增加了大量的彩色插图、选择了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素材,这些变化,都意在提升“课程通达性”,或多或少都有通用设计的思想。

从长远来说,随着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课程发展中的通用设计会有更广阔的适用空间。例如,课程内容的呈现除通过纸质的印刷品外,还可配以相应的声音文件和可移动的电子文本;学习文本的字体、大小、颜色等可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进行自由的调整;基于网络的课程发展可为学生提供更清晰及具体的学习指导……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相信学校课程在呈现方式上仍然会以纸质载体为主,这种情况下的课程发展,如何依据通用设计的思想,提升“课程通达性”呢?前述通用设计的七个原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如何将这些原则转化为教育界可用的对等原则,并运用于课程发展中,还需要做更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笔者兹就目前想到的几点,谈点粗浅的看法。

1.设计课程时考虑到课程产品使用的公平性。加德纳(H.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分析框架,拓宽了我们关于学生之认识途径(ways of knowing)的视野,学生除了通过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渠道认识世界(这两种途径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最惯用的呈现知识的方式),还有其他多种性质不同的途径,有些学生相对更倾向于语言和数理逻辑的途径,但也有学生更倾向于其他的途径。⑨

近期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即使学习相同的内容,不同呈现方式(如听音和阅读)在同一个学习者脑部引起的活跃区域相差很大,效果也不相同。⑩这些研究启示我们,如果课程产品在呈现方式上过于单一,实际上就会对某一部分学生在“通达课程的机会(access to curriculum)”上制造不公平。目前我国的教材编写,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知识的陈述除了文字、公式之外,大幅度地增加了图像、流程图等,这在“课程通达”的公平性上,无疑是迈进了一大步;给文字材料配以音像材料,尤其是语文类科目中,也已经做过大量工作。但总体说来,课程产品的呈现方式还比较单一(如除语文类科目外的学科,大多没有音像材料,或音像材料比较零星、不成体系),学生的“备择途径”还不多,随着我国课程管理制度和教科书制度的改革,在未来的课程发展工作中,这个方面或许会有比较大的改观。

2.课程发展中提供弹性的使用方法,使课程设计能够适应学习者的不同能力和步调。学习步调上的差异是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要解决学习步调上的个别差异给教育带来的困难,需要从总的教育组织形式入手,如改革目前常用的班级授课制;但课程设计中运用通用设计的思想,课程产品在使用上的弹性,也能部分地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有研究显示,学生之间在学习步调上的差异,最关键也是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刚刚接受新知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那些“学得慢”的学生往往遇到困难,而这些困难一旦得不到解决,又会直接影响后续阶段的学习步调和质量。因此,在课程内容的时间分配方面,如果在每一个单元之初,或在新知识的引入之初,有意地多花费一些篇幅来引介这个新知识,将内容的转承的速度和幅度放慢,可能会为那些“学得慢”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达课程”。如果教师认为本班的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接受上基本没有困难,她在实际教授这一部分时,可以加快速度。再比如,以往的教材编排体例,往往是章节之下直奔主题,很少或没有引导语。新的教材编写中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许多学科的教材都在单元前加了引导语,有些教材还在每个单元前,附加了简单的学习目标引导。这些引导,对那些习惯于先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开始学习的学生,就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

3.课程设计中的内容组织与表述,注意简明和重点突出。这似乎是教材编写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但从通用设计的角度考虑,应比现在通常的做法更细致。比如,目前的科学类教材,因为要追求陈述的科学性,即使是较低年级的教材,仍然有点像是“待诠释的经典”,许多概念的解释比较抽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化的带有比喻性质的解说来厘清概念,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在教材中往往体现不出来。如果将这些内容直接编入教材,更有可能使那些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也能比较快地理解所学内容,不必完全依赖教师的补充解释来促进理解。教材提供的解释信息越是详细和完备,就越有可能减少学生因为听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如开小差、未听清)而引起的理解障碍。再如,虽然有些学生能够比较成功地在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构建出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从而实现对内容的深层把握,但这项任务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教材在编写时,能够在一个章节的开始或结尾,列出本部分内容的结构图,就可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搭建一个从总体上理解本部分内容的脚手架,从而降低他们因为自主的系统化能力上的缺陷而引起的学习困难。

① 该中心网址:design.ncsu.edu/cud/

② 该法全文见section508.gov/docs/AT1998.html, date accessed:2003/9/24.

③ Bowe,Frank G.(2000).Universal design in education:teaching nontraditional students.Westport,Connecticut & London:Bergin & Garvey.;G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1997).The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design.design.ncsu.edu:8120/cud/univ design/princ overview.htm,date accessed:2003/3/25.

④ 该中心始建于1984年,主要受美国教育部资助。中心网址:cast.org/。

⑤ Rose,David H.& Meyer,Anne(2002).Teaching Every Student in the Digital Age: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⑥ Cronbach.Lee J.(1967).How can instruction be adapted to inpidual differences?In Robert M.Gagné(Ed.).Learning and inpidual difference.Columbus,Ohio:Charles E.Merrill Books,Inc.

⑦ Jonassen,David H.& Grabowski,Barbara L.(1993).Handbook of inpidual differences,learning,and instruction.Hillsdale,New Jersey & Hove and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ates,Publishers.

⑧ Wang,Margaret C.with associates(1992).Adaptive education strategies:Building on persity.Baltimore,London,Toronto,and sydney: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

⑨ Gardner Howard(1983).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York:Basic Books.;Gardner,Howard(1991).The unschooled mind: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New York:Basic Books.

第12篇

关键词:Moodle;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1-0056-02

The Design of the Online Couse about Driver Training Examination under Moodle Environment

SUN Yue, LIU Cha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Moodle,combining my understanding about Moodle,I will make an online course us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on driver training examination.

Key words: Moodle; online couser; instructional design

1 Moodle简介

Moodle 即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同时Moodle 又是一个动词,用来描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可以引导学习者不断的洞察和创造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这个系统不仅应用于Moodle的开发,还应用于学生或教师对在线课程的学习或教学中,可以帮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社区。

Moodle的重要的特色是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其设计基础。Moodle的在线教学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组织在线教学时就象搭积木一样简单便捷。Moodle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可应用在多种不同领域。它功能强大、易于使用,近来发展尤为迅速,迄今为止,有近百个国家2000多个机构采用了Moodle网络教育平台。Moodle 是一个为专门制作基于因特网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也可以说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CMS),与内容管理系统有关,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于2004年开发的,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在任何一台支持PHP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且支持许多种类的数据库(尤其是MySQL)。目前,免费开源的Moodle已经拥有了一些知名的远程教学系统的能力。

MOODLE的整体设计及功能特点:

1)适合于100%在线的课程,也可以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

2)简单、精巧、高效、兼容,易用的界面,近50种语言供不同地域用户选择

3)可以几乎在任何支持PHP的平台上安装,安装过程简单。只需要一个数据库(并且可以共享)

4)全面的数据库抽象层,几乎支持所有的主流数据库(除了初始表定义)

5)课程列表显示了服务器上每门课程的描述,包括是否允许访客使用

6)可以对课程分类和搜索――一个Moodle网站可以支持成千上万门课程

7)全面注重安全。所有的表单都被检查,数据被校验,cookie被加密……

8)绝大部分的文本(资源、论坛帖子等)可以用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编辑

9)模块化结构,有聊天、作业、投票、论坛、测验、资源、专题等模块,而且在其官方网站中不断地增加和更新各种用途的模块,而新模块的安装也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便能与原来的系统共存使用。

10)系统对用户各项操作有详细记录,教师可以方便地追踪任何学生的学习情况,各项考试、评论、投票结果易于查询及管理,等等。

应用Moodle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有三个特点:

1)通过网络技术提供了生生、师生之间会谈的空间和交流的工具,记录可长久保存。

2)教师易于组织与提供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学习材料、资源和活动等。

3)参加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关心和理解,从而形成对整个群体的归属感和社会情感纽带。因为这种社会交往使学生获得学习中的满足感,有助于群体的形成和保持,因而对学员的学习结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些地区的学校开始尝试“定制学习”,即通过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将课程到网上,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需要的时候访问课程,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台湾地区有许多学校已经应用了Moodle搭建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内的各级学校也越来越多地用Moodle来建设网络教学课程。相信当以Moodle为首的开源LMS学习管理系统软件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应用,并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时,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得到解决。

2 《驾驶员考试》设计策略

2.1 学习者特征分析

众所周知,报考驾驶员考试的学习者必须年满18周岁,所以,我们就要采取对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成人学习者和传统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学习技巧、学习要求、学习时间和师生关系方面有很多不同。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应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表1为成人学生与传统学生行为方面的比较。

通过比较得出:

1)对于成人学习者,更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确认成就感、寻求工作的意义以及从负担的社会责任中追求自我存在的意义;

2)传统教育体制中的某些知识、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成人学习者。

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取向是问题解决中心、生活中心的知识,因此,针对成人的课程设计必须符合其学习特征的需要。

2.2 绩效目标

根据我国驾驶员考试是由公安局车管所举办的资格考试,只有通过驾驶员考试才能取得驾照,才能驾驶机动车辆。

驾驶员考试分为科目一:理论考试;科目二:桩考;科目三:路考。 只有三科全通过才能取得驾照。

2.2.1 科目一考试内容及合格标准

1)考试内容

科目一内容根据公安部第91号令,从07年4月1日起,采用最新版科目一试题。从试题库中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100道试题进行答题。

2)合格标准

90分以上算通过。

2.2.2 科目二考试内容及合格标准

1)考试内容

① 在规定场地内驾驶机动车完成考试项目的情况;

② 对机动车驾驶技能掌握的情况;

③ 对机动车空间位置判断的能力。

科目二考试应当先进行桩考。桩考未出现扣分情形的,补考或者重新预约考试时可以不再进行桩考。

其他准驾车型的考试项目,由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定。

2)合格标准

满分为100分,设定不合格、减20分、减10分、减5分的项目评判标准。符合下列规定的,考试合格:

① 报考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准驾车型,成绩达到90分的;

② 报考其他准驾车型成绩达到80分的。

2.2.3科目三考试内容及合格标准

1)考试内容

①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完成考试项目的情况;

② 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情况;

③ 综合控制机动车的能力;

④ 正确使用灯光、喇叭、安全带等装置的情况;

⑤ 正确观察、判断道路交通情况的能力;

⑥ 安全驾驶行为、文明驾驶意识。

2)合格标准

满分为100分,设定不合格、减20分、减10分、减5分的项目评判标准。符合下列规定的,考试合格:

1)报考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准驾车型,成绩达到90分的;

2)报考其他准驾车型成绩达到80分的。

注: 各种准驾车型代号: 大型客车(A1)、牵引车(A2)、城市公交车(A3)、中型客车(B1)、大型货车(B2)、小型汽车(C1)、小型自动挡汽车(C2)、低速载货汽车(C3)、三轮汽车(C4)、普通三轮摩托车(D)、普通两轮摩托车(E)、轻便摩托车(F)、轮式自行机械车(M)、无轨电车(N)、有轨电车(P)

3 教学法的选择及其呈现形式。

基于对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结合绩效目标,得出结论如表2所示。

4 结束语

Moodle适合于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也适用于教育培训和校本研究。

Moodle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也是充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操作平台,更是一个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支持师生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学习管理系统”。

本文讨论了一个在Moodle平台上关于成人教育培训的网络课程的应用的一个例子。通过对其模块的应用,结合相关教育理论,用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Moodle官方网站[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