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8 12:5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情感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情感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科学、社会、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整合而产生的,课程设计努力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和在一起。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任何把握其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开发品德课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认识。

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将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可以肯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学品德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优势是:

一、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教育论文,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变化。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有利于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例如,我在讲《宝岛台湾》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播放台湾风景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的这些图片美吗?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还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去领略的风光呢?这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台湾的美丽,激起了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cssci期刊目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整合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根据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学生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加工整理,用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使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发挥优势。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激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的信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奔腾而出。现结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我的祖国多辽阔》教育论文,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激情氛围

小学生由于受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热情、真挚、善良,心弦一旦被触动,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能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可以把音乐和图片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营造氛围,渲染气氛,达到诱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效果。

课始,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龙的传人》音乐地缓缓响起,大屏幕上出现了从网上搜索来的雄伟壮丽的长城、秀丽神奇的黄山、碧波荡漾的漓江、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学生慢慢地溶入到旋律当中,陶醉在动人心悱的音乐声中。面对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学生发出一声声的赞叹,心中情不自禁地涌动起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龙的传人的自豪之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多媒体网络播放的音乐和呈现的画面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心底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并为接下来文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想进一步了解伟大祖国”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转向了对文本知识积极自主地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情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动静搭配,弥补教材中插图和文字说明的局限性,使呆板的画面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活现文本内容,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以此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他们心中的情弦。

在“祖国幅员辽阔”这一版块中,文本只提供了一幅图,单靠这一幅图片,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为了弥补文本中这一空白,我精心制作了“徒步旅行”,比较和感受四个行政区差异的活动。

首先,我问学生们:“我们湖北省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都齐声回答:“春天!”然后,我马上追问:“黑龙江和海南是什么天气,你知道吗?每天早上8:00,我们已经到学校里上学,新疆的小朋友却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吗?请随教师一起去看一看教育论文,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点击地图上的黑龙江,链接到大兴安岭的雪景;点击海南省,链接到天气炎热的海边游泳场景;点击新疆,链接到繁星满天的夜景。操作完毕后,马上有学生疑惑不解:“黑龙江和海南的天气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回答到:“我知道,因为它们之间相距很远。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儿歌《祖国多么广大》,老师讲过的。”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坐的很多同学干脆念起了这首儿歌:“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cssci期刊目录。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看到他们那么眉飞色舞动情地念着,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知道那是对祖国妈妈的爱,这种爱不仅在孩子们的身上涌动,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祖国面积广大再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它显得那么的清晰,那么形象。作为面积这么宽广,幅员这么辽阔的国家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呀!此时,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中对祖国的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主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情境使人入情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和真正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受到心灵的震动,情感的熏陶,教学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模拟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境育情。 在“风景线”这一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学生观察地图汇报了长江和黄河所流经的行政区后,我问:“你们谁真正去过长江,到过黄河,游览过沿途秀丽神奇的风光呢?”很多学生面面相觑,一脸遗憾。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从网上截取的视频录像。

视频录像将学生带到了风光旖旎的长江三峡和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真实动人的画面教育论文,扣人心弦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个个都被长江和黄河的美震撼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嘴里不停地发出:“哇……哇……”的赞美之情。再问他们观看后的感受时,有的说:“长江真美,我恨不得马上去真的看看长江。”有的说:“黄河气势好大啊!”有的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爱长江、黄河!”……

通过以上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不仅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使分散独立的学生个体牢牢地凝结为一个学习团体,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祖国锦绣河山的美景醉到,没有一个不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对祖国的爱深深地写在他们稚嫩的脸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抽象枯燥的品德教育课变得形象而生动,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在无形中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底逐渐亮起了一盏笃行的明灯。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使它和传统的品德课堂有机地整合起来,让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心灵激荡、让情感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第2篇

必须指出的是:模仿是把双刃剑,模仿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模仿得不好则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沦为违背研究基本道德的抄袭者。那么,初涉教育研究的人究竟需要模仿什么?需要怎样模仿? 此类问题也许可以从“猴子锯木板的故事”中得到有价值的暗示。

一个伐木工人想做一个小木屋,就到森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他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锯开一段以后,又把楔子,再将楔子打进一个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大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锯木板如此简单。

这人干累了,躺下打起了盹。猴子从大树上爬下来骑到那根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不仅锯的动作很像那么一回事,而且锯的效果也很不错。当他锯开一段树的时候,突然想起那人拔楔子与打楔子的动作,于是也不明就里地模仿起来。可是,当猴子刚一拔出楔子,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声大叫,把人给闹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唉!猴子忘了它是长着尾巴的。

对于初涉教育研究的人而言,自己就是那只猴子,模仿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尾巴”藏好,否则猴子的惨剧就有可能在你的身上发生。如何把自己的“尾巴”藏好?如何避免这样的惨剧在自己身上发生?关键在于在今后教育研究实践中,不仅要模仿其然,而且要理解其背后的所以然,更要从模仿当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究其本质而言,教育研究中的模仿实际上是“日本式”的模仿,是带有二次创新色彩的模仿。众所周知,日本自二战以后,许多企业的发展都走一条模仿欧美企业之路。每当欧美相关企业有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来以后。赶紧对其产品进行彻底解剖,以发现其中的创新之处及其不足,从而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由于省却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因而价廉;又由于克服欧美产品中的不足,因而物美。由于在模仿中有创新,因此能占领广大的市场。虽然我国许多企业也模仿欧美产品,但我们在模仿中创新性不足,所以如今电视、DVD等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中,这就像猴子的尾巴,一不小心就被树夹住。可见,模仿固然重要,但创新更为关键:不能做到原创,至少要做到二次创新。

尽管我们主张教育研究越原创越好,但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研究时不必刻意追求原创,不妨来一个“二次创新”,而且“二次创新”与原创一样精彩。所谓“二次创新”,指的是在模仿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沿着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而发展的、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研究范式,在别人基础上实现观点的创新或内容的创新。

“二次创新”实际上有三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简单的模仿,即按照他人的研究思路或写作思路,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掌握其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从而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第二种方式是改进型的创新,即基于第一种方式,在充分学习、积累和消化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后,逐步减少对他人思路的依赖,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第三种方式是创造型的模仿。此时,研究者自身已完全掌握研究与写作的原理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所研究问题的需要。对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进行较重大的二次创新,最终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许多创新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模仿。模仿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模仿不一定产生创新。模仿本身是一种“再造想象”,它能够培养研究者的想象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模仿大师的长处开始的,但一味的模仿也将阻碍想象力的发展。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某些研究与写作的思路与技能,是为发展自我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打基础的。所以,对于初涉教育研究领域的小学教师来说,在模仿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身的二次创新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对此,刘知几在《史通・模拟》中认为“摸拟”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法。朱熹也主张模仿:“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也说过:“记事记清楚了,说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象样”就是符合“规矩”,如何才能符合规矩呢?那在训练之初就得循“规”蹈“矩”,严格模仿。严格训练,久而久之,便能欲方则方,欲圆则圆,既合规矩,又不拘于规矩。(详见吴澍、吴利生:《论“模仿与创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在具体的教育课题研究中,“二次创新”的实现可以通过模仿并改造他人的研究思路来进行:

第一,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整体设计的思路。即模仿别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思考的条理和线索,用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每一项课题都有其研究思路,不妨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与你的研究课题内容相关的、做得比较好的课题进行认真分析,努力发现并仔细揣摩他人的研究思路,然后借用这一研究思路来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

第二,分析并模仿研究问题选择与取舍的思路。即模仿他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发现问题、取舍研究材料的方式和方法。用以训练自己的选题能力。初涉教育研究者总是在嚷嚷“为什么我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特别是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总找不到好的相关的材料”。其实,可研究的教育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比比皆是,可利用的材料也到处都是,只是小学教师不善于辨识与查寻而已,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实践而习得的。

第三,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中研究方法确定与运用的思路。即模仿他人在开展课题研究背后的心路历程,体悟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找到所选择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并将这一思考带到自己的课题研究当中,从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最为恰当的研究方法。

第四,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中测量工具的选择与运用的思路。比如,小学教师经常做某一方面问题的教育调查研

究,常常会用相应的调查工具,如问卷及访谈等。一般而言,通过研究他人的调查研究,你会发现调查工具使用的关节点:诸如,合理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过程应当有一定的难度:注意提问的方式,力求简洁易懂,便于被调查者准确回答;对于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应当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对于同一问题,为了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多角度地了解其想法,判断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否合理。此外,对调查结果应当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如一般可采用基础分析、分类分析和相关交叉分析等方法。基础分析就是对调查情况的百分比分布的粗略概括,是对被调查者的大致说明,可以借助柱扶图或饼状图来说明。分类分析就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学历、职务、年龄)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别的人对于调查问题的不同看法。相关交叉分析就是通过多道相关问题来调查人们的真实想法。通过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来证实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

在具体的教育论文写作中,“二次创新”的实现往往可以通过模仿并改造他人的写作思路进行:

一是“取其旨,叙自己的事”。他人论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他人透彻、准确,就可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情感体验事例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

二是“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是论文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在教育论文写作中。小学教师可以模仿他人巧妙的构思来进行自己的写作,但也一定要明白:借他人的创意,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感。

三是“仿其形,立自己的意”。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外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既成文体可以是叙事体裁,也可以是案例体裁,甚或是教学后的体裁,在遵循这些体裁写作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是“仿其法,行自己的文”。即模仿别人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在自己的论文写作中加以运用。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往往通过各种写作技法使之腾挪跌宕,引人入胜。我们完全可以借用他人好的表现手法来写自己的论文。

第3篇

当一名人民老师,那是我求学阶段最执着的追求。做一名让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是我从事教育事业永恒的追求。

1995年8月我走进了明集初中的大门,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持续担任班主任至今。从1998年开始进入学区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实践和不断进修中逐渐成长,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被共青团县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表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推出与实施,像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润了教师的心田,使得教学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劲头更足了,教学研究也更进一步地深入下去了,而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先学后教”,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成绩突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大拓展学习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学校的教育科研使我不断探索教育规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2001年11月《让思维闪现创造性的火花》获“2001年全国优秀地理教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6月《为学生构建展现才华的平台》荣获山东省2005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月《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市职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年6月《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第六期。2002年3月在地理优质课评选者荣获全校一等奖;2004年6月所执教《北方地区》获全县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所执教的《齐鲁大地》一课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7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全国评选”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我坚信“用心去开启孩子的心扉”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今生无怨无悔;“关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是我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我也从学生们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鼓舞。2002年12月辅导孙帅在全县第四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荣获手工制作类二等奖;2003年11月辅导的孙晓燕、高银朋同学在“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竞赛”中获优秀个人,所在的2002级获为优秀集体,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4年6月在全县初中生地理小论文评选中荣获辅导教师二等奖;2004年12月辅导的赵晶制作的《海上世界》、焦倩倩制作的《校园模型》在全县中小学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焦倩倩的《校园模型》在全市创新作品大赛展评中获全市三等奖。2006.6辅导的刘云同学在“感恩社会.感恩父母”邹平县“动感地带”青少年书信大赛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在第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科技大赛中,辅导的焦倩倩、张宁获得全国一等奖,高凯获得二等奖,赵璐璐获得三等奖。

我校的科研之风已深入人心,许多市县级课题纷纷立项,今年我被北京教育出版社恒谦教育研究院聘为“初中地理学科湘教版主编”,带领全体地理老师加入了“新课标教材对比解读研究”项目,正在积极进行教改探索。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第4篇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第5篇

关键词:课堂;美丽;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践行教学格言:努力以自己的教学美,开启学生学习的乐与思。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尝试采用快乐、新思维教学法让教学也变得美丽。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用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趣味性

许多数学知识,都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参与其中

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数学游戏、竞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第6篇

幼儿园2016年秋学期园务工作总结

转眼间,20xx年秋季已过半,这半学期来,在教委办的关心指导下,我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各方面工作按预定计划逐一落实、完成,现小结如下:

一、期初准备工作

⒈秋季开学前,学校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一方面认真做好秋季开学各项准备工作,按计划招收足龄幼儿,做好体检工作。

⒉学校于期初制定各种工作计划,各班相应制定好班级工作计划,教师制定好教学工作计划。

3、认真做好开学初各项工作,接受镇教委办组织检查工作。

4、做好秋学期期初各项事业统计工作。

二、教育教学工作

⒈每周定期召开教师工作例会,及时小结上周情况,部署下周工作要求,促进教师提高工作能力。

⒉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互相听课、评课及教研活动,通过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⒊坚持每天做早操、课间活动、室外游戏活动,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⒋经常开展一些常规性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让幼儿从小学会一些基本、必要的常识。

5.做好家长工作,召开家长座谈会,家校互动,并分发表格向各位家求意见或建议,以此推动学校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6.组织教师、幼儿参加一些活动、比赛。如教师参加卡拉OK比赛、组织教师参加全园培训活动、幼儿参加镇讲故事比赛等。

三、安全教育工作

⒈学校一直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开学前,组织一次学校安全检查,每月一次大检查,每周不定期检查。

⒉加强门卫、保安工作,把好大门关,留意校园周边情况,每天安排教师进行校园巡查工作,严格做好校园治安管理工作。

3、开学第一周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并与11.9分别举行防震、防火安全教育与演练。

4、加强后勤工作,每天坚持对食堂、教室、大小玩具、校车等及进行打扫消毒,确保环境卫生清洁。

5、开展环境大整治活动,对全园每个角落进行大扫除。

四、业务方面学习

1.我园深入开展《重新发现学校》读书活动,召开教师心得体会交流会,教师互荐好书供大家学习。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安海镇幼儿园真教育实施方法》并撰写心得体会。

五、今后工作思路

⒈认真回顾总结上半期工作的得失,改正不足之处,以求下半期工作做得更好。

2.根据《安海镇幼儿园真教育实施方法》文件精神,做好园内的各项工作。

3.积极参加镇里举办的各项比赛活动。

幼儿园2016年秋学期园务工作总结

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我园围绕园务工作计划,认真完成各项工作,现对半学期来的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立足教研,提高教育质量

1.课题研讨,共同提高。本学期,我园开展泉州市教育科学规小课题研讨活动,通过开放观摩、主题发言,探讨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开展适合幼儿的课程。10月份,我园小课题《泉州妆糕人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被确认为福建省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立项课题。

2.磨课提升,展现水平。在省示范性幼儿园的泉州市级开放活动中,我园教师的教学水平获得好评,这是教师个人能力的积淀,也是通过团队的帮扶、磨课探讨,不断改善计划,关注细节,集体智慧的展现。

3.专题研讨,逐步提升。结合镇教委办开展的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的评比活动,学园通过外出参观、理论学习、环境和区域互赏互评、检查评比、观摩评价、检查推进等一系列活动,引领教师贯彻《指南》精神,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区域环境。我园在镇幼儿园区域环境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4.幼儿活动多样,收获点滴成绩。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推普周、亲子绘画度国庆、中秋博饼、老幼联欢过重阳、镇幼儿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幼儿在主题活动、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安海镇皇家杯幼儿讲故事比赛中,我园陈昕琳、黄继强获二等奖、黄翊宸获三等奖。

二、后勤保障,创建平安校园

1.抓好常规工作,保证学园稳步运行。如隐患排查、消毒工作、签定安全责任书、二次供水检测、清洗水塔、安全教育宣传等。

2.完善环境,服务教育。粉刷围墙、购买门口机、安装壁扇、

创设涂鸦墙、楼梯安装铁板、增添角色室围栏、安装全球眼、增添监控探头等,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制定带量食谱,计算幼儿饮食营养,监控食品来源,检查厨房工作流程的科学性,召开膳食会议,确保教职工及幼儿饮食安全。

4.开展安全工作培训,提升全员安全工作能力。后勤园长庄小玉、保健医生苏阿风参加晋江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师资的培训、晋江市幼儿园卫生保健例会;保育员洪秀莲、杨相会参加泉州市幼儿园保育员业务培训会;全体师生参加泉州市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等。

5.开展期初地震应急疏散演练、11.9消防日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让师生在实际操作演练的过程中,巩固对安全防护方法的掌握。

6.在登革热的高发期,全面开展防蚊灭蚊宣传和消毒工作,防范疫情的发生。

7.接受晋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的现场核查,提高工作警惕。

8.及时做好各项隐患排查和修补防护工作,给幼儿营造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提高素质,打造优质团队

1.学习、践行真教育。开展真教育读书交流、撰写心得体会;学习《安海镇幼儿园真教育实施办法》,以实际行动践行真教育。我园老师撰写的论文在安海镇真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

2.交流参观,经验共享。我园园长、教师在镇真教育论坛、新教师业务培训会、区域环境创设论坛交流会、《重新发现学校》读书交流活动暨真教育调研活动上发言;教师参加市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专题研讨活动;学园开展教师手指游戏分享会,以此传播与学习优秀的工作经验。

3.积极参与,提升能力。伍文君、朱晓瑜分获镇幼儿教师卡拉OK比赛获一、二等奖;张明丽获镇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三等奖;张小岚、柯美蓉摄影作品入选20xx年秋安海镇教师书画摄影展;张明丽、伍文君参加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的表演活动。

4.注重培训,推动工作。重视岗位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园长、骨干教师、保育员、电脑员参加省培训1人次,晋江市级培训6人次,镇级培训6人次。

四、家园携手,提升共育质量

1.开展新生家长会,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工作;宣传新生入园须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2.开展亲子绘画度国庆、老幼联欢过重阳的活动,在节日活动中萌发幼儿爱国情感、敬老之情。

3.利用多渠道:园家长栏目、班级家长园地、短信、告家长书、LED显示屏等,及时向家长宣传保教知识,做好沟通工作,确保家园教育同步。

4.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发动家长参加泉州市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学园消防周,提高家长安全意识,了解安全常识,确保幼儿平安成长。

下阶段工作重点:

1.开展亲子运动周、家长开放周暨庆元旦活动。

2.开展园本课程观摩研讨。

3.加强卫生保健工作力度。

第7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技术把班主任从繁忙的班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教育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把教育技术引进英语课堂,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笔者在国家贫困县偏僻乡镇工作,起初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仅限于在教学中运用现有的一些简单工具,如原有的投影仪、收录机和实验仪器等。搭借我县迎接国家级“普九普实”验收的东风,2006年底,笔者有幸成为我校第一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班(教学人员初级班)的学员之一。通过培训学习,笔者对教育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融洽、更和谐了。

    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关键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找学生谈心时,往往会受时空的制约。有时上课时间到了,教师不得不匆匆忙忙结束谈话,或是学生担心缺课而心不在焉。面对面地交流,有时学生碍于面子不敢吐露真情。许多学生不是很喜欢在周末上网游戏和聊天吗?于是我想到了腾讯qq,于是我申请了q群。2008年,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就高兴地把q群号告诉了全班学生。我真诚表态希望同学们对班级的管理多提建议,集思广益,共同把班级管理好、建设好。

    不出所料,第一个周末晚饭后,我上网进人我班的q群,就发现有十几个学生加人,他们在七嘴八舌地评价班主任。有的说我管理显得软了点,有的说我以罚为主,有的说我不公平、偏爱班干……。了解到这一切后,我及时调整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我不再居高临下管理学生,而是与他们平等交往,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使他们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对于违纪学生,我秉承着“凡事有因”这一理念,让他们有机会诉说前因后果。然后再加以评判,使他们懂得,守好纪律让老师信赖,受同学尊重。最后给他们提醒:初犯可谅解,再犯遭批评,三犯难饶恕。班风明显好转,同学们笑了,我觉得工作起来轻松了许多。近年来,每学期学校的量化管理月评比中,我们班都能获奖两三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篮球赛也能拿奖。如果没有q群帮忙,我这个外宿的班主任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以管好这一班寄宿生。

    作为班主任,原来最繁忙的季节是期中和期末学科质量检测成绩汇总。特别是每个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和排名,搞得人焦头烂额。掌握了教育技术之后,我可以自由地进人学校的公共电子邮箱下载空白的班级成绩总表。然后,我在excel 2003应用软件上进行操作,不到50分钟就把全班40名学生的六七门学科成绩录人完毕。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及其排名也非常的轻松。最后,我通过网络把成绩总表发送到学校教导处的电子邮箱中去,一切便ok了。这种无纸化、足不出户的自动化办公,让我感到非常惬意。

    有时,我还会运用word 2003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记下来。在word空白文档上,我的思绪任驰骋,有感而发。由于我的中文书写不尽人意,因此以前我很不愿意把心中的点滴感悟写下来。多亏电脑帮我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页面设置和字体选择任我所好。

    当我觉得我的做法对别人有借鉴之处时,我会悄悄地在线投稿,无人知晓,内向的我无需担忧别人笑话。俗话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08年9月,我的处女作《学好汉语拼音挽回面子》荣获市教育局和来宾日报社共同举办的征文比赛二等奖,并刊登于9月2日的来宾日报《教育在线》。2008年12月,我撰写的教育论文《班级管理体会点滴》分别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一等奖。2009年6月,我的教学论文《大花时间讲解不如多让学生练练》分别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广西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一等奖、二等奖。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电脑与网络技术给我提供展示教育教学心得的平台。

   教育技术一方面支持着教师日常工作、业务素质和自身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支持着教学活动的过程。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006年10月29日,我参加了由市教科所举办的2007年初中总复习教学研讨活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兴宾区二中覃老师上的一节示范课。大家欣赏她那纯正、准确的课堂用语,更钦佩她娴熟的教育技术,使课堂生动、趣味,完成得那样完美。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以后有机会也要把教育技术引进英语课堂,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2008年春学期,我教学到仁爱版八年级下unit 5 feelinghappy topicl why all the smiling faces? section a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掌握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如何表达个人的情感,我制作了课件〔绘画本是我的软肋,但有了电脑和网络技术,一切皆可做了。通过网上搜索把人物的几种表情简笔画下载到课件上。在表达情感时,我还配上图像和声音。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课堂上,看到同学们闪亮的眼睛和真心的笑容,我教学激情高涨。教学过程流畅自如,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用英文述说老师脸上的不同表情,表达自己对某事某物的感觉。最后,我们以愉悦的心倩结束了那天的英语课。

    2009年秋学期,我准备教学仁爱版九年级上unit 2 savingthe earth. topicl pollution is harmfull to people’s health. sectiona时,为了便于同学们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的污染及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我又制作了课件。我用数码相机拍摄我们周围的污染,用摄像机拍摄光和噪音污染,然后把图片和vcr放人课件中。当我用powerpoint展示给学生看时,他们一下子被震撼了。见着同学们恶心欲吐的样子,我接着问:"pollutionis harmfull to our health.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ourenvironment?" "we mustn’t throw about rubbish. don’t spit inpublic place.w”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踊跃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课后,教室、宿舍里乱叫乱喊、随手乱扔的现象渐渐消失了,墙上乱涂乱画绝迹了,晚自习课间,用信号光乱照现象没有了。

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社会文化价值 审美能力

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或者专业,它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层次和细节。从城市楼房的建筑结构设计,小区的绿地人工湖规划,到每一个居民房的室内设计。从人们穿的服装,读的书本页面设计到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水杯无一不是美术的体现。美术教育相比于美术来说,更多了一层教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品位

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社会进入一种更加现实的速食化社会,对于效率的苛求和经济利益的追逐使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压抑,物欲被激发,精神生活出现通俗化和现实化的状态。而美术教育是以一种教育的方法在利用科学教育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又让人们免于极端物质的流弊。美术教育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品位,丰富人性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可以通过特有的符号语言来表达人们心中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美术创作过程中需要情感的迸发和冲击,这要求创作者有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美术教育可以使人感情发达,情感更加细腻,对于美的事物更加敏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这种情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更有利于其他教育活动的进行。在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们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责任感。提升审美能力和水平,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中国进入知识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是当下时代最需要的心理品质。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在于人可以从本心意愿出发创造性的活动,而动物则按照生物种属本能模式活动。美术教育在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比其他学科和专业显得更加有效。从美术本身的特性来说,创造是美术的灵魂,美术教育的本质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就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从特性上来说是自由的,无拘束的。相比于社会生活中的条条框框,美术更少收到现实中的制约。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人们更多的享受到自由,很多现实中难以实现的问题,在美术的世界中都可以通过作品展现出来。相对自由的思想可以激发人们更多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同时美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调动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有利于创作者创作性的完整发挥。从思想的创作到现实作品的完成,需要创新思维和具体技术的配合。因此美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社会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三、美术教育具有心理教育的作用

美术是美育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目的除了传授美术知识和训练美术技能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内心达到审美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英国心理学家宾塞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雕塑,油画,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而中国近代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心理教育作用。例如长城的蜿蜒逶迤,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曾经构思画家墙上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等,古今中外这些艺术作品都证明,美术教育对于人们心理教育的作用。美术教育锻炼人们拥有一颗充满情感的心脏,对于这个世界的事物有着敏感的感知能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抓住美好的瞬间。这些情感的训练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拥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审美情感的培养可以防止产生孤独心理和封闭心理。美术教育对于心理教育的作用是其社会价值的另一体现。

中国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精神文化水平发展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美术教育则重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品位。如何实现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这是一个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在此笔者也提出简单的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学校是美术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美术专业,在课程设置,美术知识授课,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努力是提高社会美术教育水平的关键。

其次,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配合。无论是各地区的美术馆还是群文活动艺术中心都应该注重互相的配合,对美术教育活动的举办要有创新性。

最后,全民美术意识的培养。这是美术教育全民化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和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努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锻炼人们的感知能力,丰富人们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操,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背景下,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是一种无国界的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丰富多样的美术形式和风格的存在,美术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所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热情投入到美术教育事业中。

参考文献:

[1]邱正伦.美术教育思想和实践过程中的视觉思考[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

第9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德育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众所周知,但又有多少人注意到韩愈是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的前面呢!传道,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常识的教育。这项任务是贯穿学校语文教育始终的、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因为一个人,可以没有高深的知识,但不可没有较好的品德;可以不是一个“才”,但不可不是一个“人”。因此,语文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给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讲处世的方法,用先贤、今例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思想素质和行为准则。

教师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工程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天使。教师的作用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品”字的塑造上,而以自身的人格道德力量感化学生的教师是永远令人尊敬的。无数的事实证明,语文教学处处渗透着人文和德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生懂得了志存高远,那他就会对鼠目寸光、汲汲于自身利益的思想不屑一顾;如果学生懂得了“礼义廉耻忠孝仁爱”,那他就会在待人接物时知进知退;如果学生懂得了“民为重”,那他就会时时处处想到人民的利益,对背道而驰者予以抵制或痛击……

大语文的观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以为只要懂的一些诸如汉语知识、修辞理论、作文造句等等的常识,就能横行天下。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多种学科的知识有所涉猎之外,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行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渗透到学生身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激励的批评,一次耐心的辅导,都会让学生怦然心动、铭记于心,人文精神的传输就重在这些平时的熏陶、感染。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和德育教育:

首先,语文教师要用丰富而真诚的情感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情感教学,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上,通过人与作品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来感受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师心,要诲人不倦,要热爱学生。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充满热忱,对一般的学生或者“差生”同样需要热忱,要做到“有教无类”。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还应体现在对学生兴趣、习惯、态度、能力和性格的了解上,以及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和休息的关怀上,要具有一种爱生如子的态度。

其次,语文教师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时代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客观、正确地对待学生,宽容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才能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因此,教师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时刻注意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心态,并以此来影响带动学生。

第三,语文教师要甘为人梯,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应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如何建筑。其实,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放人,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精神强健的个体。只有先“立人”,然后才可“立国”。如果我们的受教育者丧失了个性,丧失了创造力,也就谈不上现代化,更谈不上民族的振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在于引导,而决不是也不应是灌输。解放学生,培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也是在解放语文教师自己。语文教师不是智能机器人,也不是道学家,而是学生品质发展的助力器,泯灭学生个性,限制学生特长发展,这种错误观念和做法必须彻底纠正。

最后,语文教师还应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最需要纠正的是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见解、保留意见的权利;还给学生人格的尊严、思想的尊严、个性的尊严。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敢想敢做,这样才能让学生最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语文教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作为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认识,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语文教师,既不能放松自己、放任学生,又不能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人格塑造、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利用语文这一载体,切实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论文选编(上下)》 林治金.青岛出版社.2001.9

[2]《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技能》 良.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年 6月

[3]《做最好的教师》 刘永舜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训练创新

一、巧妙的布置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布置课外作业是一向不简单的工作,所谓课外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堂的内容,同时开拓课外的知识,那么这就很高的要求的老师对作业的控制,巧妙的布置作业要求老师科学合理的安排作业,有轻有重,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为学生提供高效资源

老师在布置作业前,要精心的分析教材,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善于观察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任务,精选作业,为学生提高高效的作业资源,严格控制作业量。

(2)作业内容要有意义,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作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更喜欢去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杜绝拖延和抄作业和不交作业的情况,引导学习回忆复习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们养成归纳、整理、审题、分析的这些良好习惯,让他们善于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业完成后引导他们自我检查,自我批改,提高准确率。

二、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以学生们的发展为根本。

(1)、引导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老师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和知识的构建,所以,应该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课外作业观念、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等方便入手,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作业策略

(2)、科学的进行作业分层,让学生共同进步。

现在数学教育不同于过去,现代教育更注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具有多面性,在数学作业上要求老师对作业的设计必须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首先第一点就是要适应全体学生,让基础不同和智力等不同的同学都能接受并且有能力去完成,其次也要考虑个别学生,对于个别特殊学生群要给予特别的关照,根据他们的缺点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合理的安排作业的进度,不能盲目的设计一些高难度的作业,可以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进行,让他们一步步的上进,而不是一口吃个大胖子,所以在作业的分层中要做到以集体为主体,同事合理考虑个别学生,设计科学的作业分层,最终使全班同学整体进步。

(3)数学作业要有意义,要实现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为目标

数学不单单的普通的计算,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包括作业的设计,都要设计的有技巧,通过作业可以提高学生探究发现的精神,而不是重复的计算成为学习机器。

小学数学设计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种,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如何让孩子们更主动的去完成和喜欢数学作业呢,本人经过几年的探索,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 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做作业。

小学生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小学时期,思维虽然活跃,但是他们对于枯燥的文字和数字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反而对于色彩鲜艳,看起来很美,很有趣的作业很有情趣,所以老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要形式多样化,简单复杂结合起来,尽可能多以带有图片的作业为主,最好是结合课本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这样学生在做作业时,既轻松还能提高他们对作业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作业的设计上要注重视觉享受,让下学生一眼看去就能主动的喜欢上,而不是那些单调的文字让学习看着都没有学习的兴趣。

五.利于数学日记的情感性,增加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

在数学作业中我们可以像语文一样,让学生去记录数学学习日记,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根据实际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作业材,让数学作业变的更富有情感。对于日记的内容和形式老师不要过多的干涉,只要有关数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主动的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不断的实践摸索,作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科目小学数学也应该根据素质教育需要去适应素质教育,这样就严格的要求教师在课外作业设计中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去不断的摸索新的高质量作业设计,才能更好、更有效的的,巩固和延伸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让素质教育真正的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 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 新课程(小学版) - 2010(2)

[2]自主性小学数学作业“后设计”模式研究 - 2011

[3]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评价 -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 2012(5)

[4]结合实际灵活多变――浅谈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 - 新一代(下半月) - 2013(1)

[5]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也要讲究策略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1(23)

[6]谈对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几点思考 - 学周刊:B - 2012(1)

[7]期刊论文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探索 - 新课程?下旬 - 2013(9)

第12篇

论文摘要: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应运而生,这一措施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借鉴美国合并学校运动,给我国“撤点并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3条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当合并。全国各地自此开始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工作。 

一、“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在调查中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人员(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比例呈递减趋势,但在各项选择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调查发现,在受访人员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规模比较中,能够明显看到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中的规模增长极为明显,这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对普通高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3.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当地农村达到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缩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撤点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复杂性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推行9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许多家长和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撤并之后,家长负担增加。撤并学校带来了上学成本的压力,终将落到家长的身上。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 

2.安全隐患增多。由于乡村地势比较宽阔,部分村屯相隔较远,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校车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上学、放学问题。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车辆超载,学生安全存在潜在隐患。此外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这些隐性的危害应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3.学校发展受限。学校撤并后,许多“新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而扩建校舍的学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超过并校前的投资费用,闲置的校产如不扩建将无异于废墟,便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与教育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南辕北辙。况且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 

4.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校数量多,导致“新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管理问题。资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有部分教师被调至新学校工作,同时也造成大批师资力量闲置。因此,剩余教师的下岗安顿问题成为该政策能否得到社会各方支持的关键。 

5.学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现因不适应而产生违纪行为。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显性后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更严重的隐性危机。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食堂饭菜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可能出现逃课、打仗、违反课堂秩序等问题,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撤点并校并不是中国首创,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便是美国的做法。 

三、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启示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其实是以城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参照系的,它试图解决因城市化而导致的逐渐衰退的“美国农村教育问题”,追求教育效益与平等,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学校合并历程及围绕合并而展开的争论、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1.理性看待农村学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我国农村学校合并中的利益调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师、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学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对村民而言,其获得的益处可能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以及失去学校这一农村文化标志物的情感失落。对学生而言,学校合并可使他们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产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等。因而,在农村学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强制与示范相结合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模式更为理想,可减少利益主体的冲突。此外,公平应优先于效益,对处境不利者的补偿应该是公平教育的应有之义。建立与完善对在农村中小学合并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对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学校合并应遵循渐进与逐步完善的原则。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美国农村教育目标经历了由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到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同样,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一行为,坚持协调、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农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3.应关注农村学校的文化重地作用。农村学校布局是城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学校布局问题,从实质看是财政支持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文化的问题。目前,在学校合并的状况下,撤销小规模学校对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得到适当的关注。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贫困与守旧,农村都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跟班”。农村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学校合并应在充分考虑这种价值取向之下而为之。 

4.农村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学校后勤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全局。一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学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住进了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到细致周到。三是学生的交通问题。农村学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儿童步行距离区域内设点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儿童将要步行更远的距离去就读。因此,为农村合并学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与免费的交通服务体系,应成为农村“学校合并”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之,对农村学校而言,规模大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学的成功,不同规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例证。在不具备学校合并条件的地区,盲目进行一刀切的校点撤并,可能会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循序渐进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l4. 

[2] 杨东平.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丽.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学校合并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3). 

[5] 王强.2o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