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归国计划

归国计划

时间:2022-08-11 05:0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归国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归国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 软件市场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计算机软件逐渐成为了信息产业以及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与基础,同时也成为了各个国家开展竞争的焦点领域。同时作为朝阳产业的计算机软件市场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对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对策作出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在寻求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需要满足网络信息化建设需求,同时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由于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与其他产业市场具有着紧密关联,所以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另外,计算机软件市场具有着高回报、高风险以及高支出的特点,所以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必然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来作为支撑。但是事实上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仍旧处于发展时期,薄弱的基础、相对较小的企业规模以及软件企业所面临的较大的融资难度都会对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形成制约。同时,由于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在早期发展中受到不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相对较低的待遇影响,许多优秀的软件技术人员都向国外流失,软件技术人才的缺失甚至断层都对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造成了威胁。从我国计算机软件企业的发展来看,虽然我国具有众多的软件企业,但是普遍较小的规模致使这些企业也普遍具有着较弱的风险规避能力并呈现出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取向。许多企业对于具有较大开拓难度的市场以及产品都选择退避,所以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的计算机软件企业都集中于市场前景明朗但是却十分狭窄的计算机软件市场领域中,并由此引发了我国计算机软件竞争力水平较低、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以及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

2 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对策

2.1 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战略

从世界范围来看,计算机软件技术呈现出突发猛进的发展势头,一个国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也直接关系着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与主动权。在此背景下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如逆水行舟,所以只有在明确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能够让为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指明方向。

包括计算机软件市场在内的任何市场要取得发展都需要依赖于先进的工业化技术以及工程化技术。软件技术是推动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的源泉,所以,推动软件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模式与生产技术是软件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当前计算机软件市场要开发出具备较高质量的产品绝对不是作坊式公司能够完成的,标准化以及开放化已经成为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当前还难以在公共应用软件以及系统软件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抗衡,所以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应当以应用软件主要的关键技术为切入点来对市场发展突破口做出选择。

计算机软件市场具有技术密集以及智力密集的特点,所以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推动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于企业而言,构建一支稳定却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是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计算机软件企业还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为依据来推动技术队伍理论知识的更新,并在满足技术人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基础上确保技术队伍的稳定性。另外,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也需要依赖于一支优秀的计算机软件营销队伍,所以对于计算机软件企业而言,对营销队伍的构建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中,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计算机软件自主开发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有必要在尊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软件开发风险基金并对软件开发投资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有效的帮助投资部门解决投资难点问题以引导资金流入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另外,有必要通过构建软件生产基金来为软件开发创造一个可行且有效的途径,通过软件开发与生产标准规范的公布以及软件生产基金的构建,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对个体软件成果的吸收,从而让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对个体创造力进行充分的利用。

技术的创新是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高新特点的计算机软件市场同时也具有着极快的更新速度和淘汰速度,所以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需要依靠于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围绕技术的创新来实施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不仅需要在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技术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以实现对软件市场的快速占领,同时有必要选择刻意对产业升级发挥带动作用的软件技术,从而推动计算机软件市场结构的现代化与合理化。

2.2 通过教育发展的推动来对科技人才队伍进行构建

人才是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如芬兰、德国、美国等都通过降低技术人才的移民门槛来加快引进技术人才的步伐。当前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稀缺并且具有着不合理的层次结构,而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在发展中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加大教育投入与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同时有必要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开放性的政策,通过加强人才吸引力来吸收专家学者进入计算机软件市场工作中,只要构建一支具有合理结构、多样层次且与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水平以及发展布局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也就具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此过程中,国内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2.2.1 是对国内技术人才培养进行强化

国内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难以满足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计算机软件教育与计算机软件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所以即便是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也难以满足计算机软件专业岗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需要有计划的大量培养具有层次差异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在提高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人才进行充分利用,同时有必要鼓励办学实力浓厚的院校开办计算机软件学院,并通过组织社会力量、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来对计算机软件学院学生开展技术培训;

2.2.2 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结构进行优化

人才结构有待优化是人才短缺之外制约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的另一个人才因素。当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技术人才结构呈现出橄榄式的分布,即终端人才占有最大的比重,低端人才以及高端人才都相对较少。这种人才结构是有我国计算机软件人才供给结构直接决定的。事实上为了为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才是最合理,当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不仅欠缺能够进行软件开发设计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同时也欠缺能够从事基础编程的程序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需要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教育机构进行改革,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对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人才需求的针对性来对计算机软件市场人才结构做出优化,这要求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大力扶持,从而构建起具有多样化层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培训与教育体系;

2.2.3 吸引流失到国外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归国创业

我国有必要通过强化对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的扶持来对计算机软件市场用人环境进行优化以吸引流失到国外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归国创业。在此过程中,我国可以构建留学创业基金,并专项专用于对高端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的吸引,同时通过完善计算机软件市场创业配套服务来为归国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

总之,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在发展中仍旧面临着许多能够产生制约作用的因素,而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不仅要通过正确选择计算机软件市场发展战略来为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要通过构建一支稳定、高水平、高素质的计算机软件技术队伍与管理队伍来为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新,刘慷.中国软件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与战略调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周密.我国与先行国家软件出口比较分析――兼论新形势下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路径[J].中国经贸,2010(06).

[3]杨银厂.基于钻石模型的国际软件产业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软科学,2010(04).

[4]王文京.以自主创新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0(Z1).

[5]陈登坤.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及人才需求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6]王兴山.影响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化的十大因素[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4(21).

作者简介

邱宝强(1976-),男,现为枣庄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第2篇

[关键词] 国外直接投资 新兴市场国家 人力资源挑战

一、引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已经成为国外投资所向往的投资的热土。基于对全球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的年度调查,自2002年后,中国每年都位居A.T.Kearney国外直接投资者信心指数榜首位。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不断成熟,国外投资对中国源源不断的流入已使得Kanter(1995)所定义的“世界公民”变得炙手可热。所谓世界公民,即那些具有全球观念,管理和专业远见,以及能达到世界级水准的人。这种对世界公民苛刻的需求已经形成了一种被Farrell和麦金森公司的Grant誉为“富足中的短缺”的局面――也就是说,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当前追求国内外经济持续繁荣的双重目标时,却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短缺形势。这一状况将导致国与国之间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之战。笔者从外来直接投资意愿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将面临的种种挑战。文章着眼于分析中国是否有能力吸引或挽留有利于促进其外来国外直接投资意愿的急需人才这一问题。

二、中国人力资源与“富足中的不足”相反的事实

中国因其廉价充足的劳动力变成了“世界工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资源已经成为某种不利条件――人员短缺现象在中国的各层次员工中都日显恶化(Barboza,2006)。据Fuller(2005)统计,广东和福建――在过去20年中两个经济增长速率最快的南部省份,其每份蓝领工及技工工种作业的缺口分别为88人和16人。但这篇文章的研究重点并不在于那些组装线上的工人。相反,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管理和专业人才领域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挑战。在文章中,人力资源被普遍认为是“脑力劳动者”(经济家,October7,2006)和“知识分子”(Drucker,1994)。

就Farrell和Grant所言,中国现需75000名管理人才,而相关人才仅为5000人。Hewitt组织指出了因人才不足而引发的管理层面上的高缺口现象――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已由2001年的8.3%上升至11.3%。形势在某些领域显得尤为严峻。如营销行业,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4%;在一些主要城市,诸如北京和上海,缺口分别高达14.9%和14.5%。用百安居亚洲区总裁Steve Gilman的话来说,“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与不成熟的市场相比,在任意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对竞争对手人才挖角会显得更加容易。种种挑战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显得尤为尖锐。 F&G中国电器是西班牙一家在华投资的小型电器生产商,其总经理Jurgen Viethen抱怨道,尽管已经把企业的关键职员的工资上调了50%,他仍旧为如何吸引和挽留员工而感到头痛:“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人力资源而并非销售上。”

三、对中国人才短缺及高流失率的认识

导致上述中国人才短缺及随之而来的高流失率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1.来自外资企业的需求。根据2005年一份题为“跨国公司及研发机构的国际化”的世界投资报告(WIR),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跨国领军企业都把中国列为进行研发扩展的首选,先于美国和印度。2005年,中国共有750家外资研发机构,较2001年相比翻了三翻。

2.中国政府致力发展为“技术发电站”的目标。中国政府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成为“技术发电站”。为实现这一目标,2005年,中国国务院下拨294亿美元作研发基金。而在印度,同年国家研发预算为49亿美元。中国希望截至2020年其研发开支能够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5%,而美国同类支出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7%。(Lemon,2006)据欧盟委员会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研发开支很有可能超过欧洲(Minder,2005)。

3.中国跨国企业的兴盛。据世界银行统计,约有三分之一的海外中国企业亏损,在亏损企业中,有65%的企业倒闭。在一项对150家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进行的研究中,Battat和Aykut发现,超过半数的答卷者“在理解东道国的文化上面临着重大或非常重大的挑战”。以中国TCL和法国的一家跨国企业――阿尔卡建的国际合资企业为例,在经过短短九个月,企业便宣告解体,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多数分析专家均同意,文化上的不相容给了这次短促的联合致命的一击――阿尔卡特所有的高级执行官及营销人员在合资企业成立后不久便宣告离开。尽管尝试缩小两个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跨国文化宣告失败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源短缺,但是这种失败遏制了后者的不足。

4.制度冗繁和不健全。制度冗繁和不健全指的是社会结构中“逐渐深化及愈赋弹性的方面”(Scott,2004,第一页),它们致使了组织和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低效率现象(Meyer,Boli, Thomas and Ramirez,1997;Oliver,1997)。Roth和Kostova指出,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制度冗繁和不健全会增生扩展。拿中国为例,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制度上的不健全。它们包括:①工程项目上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②国有非政府经营企业理念;③中国留学生的高国外留滞率。

5.工程项目上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尽管中国每年有60万名工程学专业学生毕业――其数量为世界之最――但中国的工程项目侧重的却是理论研究并非实际运用(Iype,2006)。Farrell和Grant提到,在中国现有的160万工程师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具有在外资企业中工作所需的实际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Iype,2006)。要想变成“技术发电厂”,国有非政府经营企业及中国本土企业同样需要能够缩小理论和实际差距的工程师。

6.国有非政府经营企业理念。对外开放以前,中国经济的工业顶梁柱一直是国有非政府经营企业。在国有非政府经营企业中,由于国家担负所有盈亏,对企业领导和员工缺乏激励机制。期间,教育和管理的发展被严重中断,导致了一代领导层的缺失。此外,在孔孟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侧重反复的死记硬背而并非分析性思考。因此,这样的困惑使得Hewitt组织的Stella Hou感慨道:“中国的劳动力主要匮乏的是管理技能,领导才华,创新能力,还有自主冒险的精神,也不懂得营销以及进行相关研究(Sellami,2005)。”另有,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很多家庭的独生子女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社交技能”,而在知识经济中,团队合作却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四、逐日增长的“无界限”中国劳动力的本质

与其向来重视教学一样,中国支持派送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最突出的发展成果,借以重拾先前“世界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出国是由国家提供经济资助,因此他们也就有义务归国。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移民政策的放宽,以及国民生活的日益富足,更多的中国人选择自费出国留学。因此,他们也不再有义务在学成归国。据中国教育部统计,在1978年~2002年间,中国约有5.8万人出国求学。当然,也有约1.5万人学成后归国,归国率仅约为25.86%,即使归国率在近年有所增长。

第3篇

先介绍一下本人的背景吧。

背景介绍:中山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获美国奥尔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排名全美50-60名)硕博连读录取通知,mathematics general,全奖,包括免学费和助教。

优势:有出国经历,基础学科,有奖学金。

劣势:听力稍差,有些选修课成绩不高。事实证明第二个劣势成为我在签证官手中永远的把柄。

签证真的和考托福、GRE完全是两回事儿。托福和GRE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及模拟考试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而签证就是两到三分钟的时间,回答的问题如果合签证官的心意那就轻松过关,如果稍有不合可能就前功尽弃。

第一次,2004年5月28日

第一次签证:签证官,我。先按指印,右手食指完了是左手食指。

我:早上好,先生。

签证官:早上好。

签证官:去美国做什么?

我:在美国奥尔本大学的数学系攻读我的博士学位。

签证官:你有全额奖学金?

我:是的,我的奖励是免学费和助教。

签证官:你现在做什么?

我:我是中山大学本科生,今年6月毕业。

签证官:你去过日本?

我:是的,那是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我们参观了日本的大学, 并和日本的大学生进行了交流。

签证官:哪个专业?

那个签证官在说field的时候没有发d的音,听起来想fell,纠缠了十几秒,我才知道他说的是field。

我:数学。

这时签证官就开始撕纸条准备给我visa了,本人自然是欣喜若狂。

签证官:详细点儿的专业?

我:我想学习统计和精算数学。

这时签证官的脸色一下就变了,气氛也紧张了起来,纸条也不再撕了。

签证官:毕业后做什么?

我:在保险公司工作。

这时签证官回过头来再看我的ds表,我就等着他问我下一个问题,过了7秒钟……

签证官:对不起。

然后就盖章拒了我。

我:为什么?

签证官:我不相信你会回来。

我:为什么你不相信?

他还是说我不信然后就走进office了。

可以看得出来,都是很简单的问题,把实际情况说一下就可以了,签证官也很容易给你签证。但在专业问题上他拒了我。一个可能是这个方向在美国很容易找到很好的工作所以他觉得我会留在美国。也有可能是他根本就不了解这个专业,单凭主观觉得我所学的和保险公司没有关系,所以认为我的归国计划不可信。不管怎么说从这两分钟的对话看得出来签证官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也是签证不像考托福和GRE一样单凭个人的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得到,这里面还有很强的偶然性。

第二次,2004年6月15日

第二次,当我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归来的工作清楚地联系起来的时候,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了,但事实还是再一次否定了我的想法。

第二次,和上回一样按指纹。

我:早上好,先生。

签证官:早上好。

签证官:你将去奥尔本学习?

我:是的。

签证官:谁给你出钱?

我:学校,我得到了全额奖学金。

然后签证官看了我的I-20表。

签证官:知道为什么上次被拒吗?

我:上一次签证官问我毕业后我做什么,我说回到保险公司工作。但我还没有时间出示我的材料,他拒了我。

签证官:这次你带材料了么?

我:是的,给你。

我把我的就业协议给了他。

签证官:这是什么?

我:合同。我将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你知道这个公司么?

签证官:知道。

我:这是我和他们的合同,毕业后我将在这个公司工作。

签证官:学什么?

我:统计和精算数学。

签证官:多少学校给你奖学金?

我:一个。

签证官:申请了几个?

我:六个。他们是普度大学,匹斯堡大学,休斯顿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贝卡莱罗纳大学和奥尔本大学。

签证官不说话一直看我的ds表。

我:我将来的工作包括整合和分析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决策。我将要学的课程包括数学还有金融,保险等。

签证官还是一直看我的DS表,话也不说一句,给我的感觉基本就是对牛弹琴。

我:先生,你用我回答什么问题么?

签证官似乎没听到似的。我又重复了一遍问话。

签证官:不。

过了10秒钟他拒了我。

我:为什么?

签证官:下一个。

后来我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我了解到我的回答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错误。我不应该说只有一所给我奖学金,因为这样给人的感觉我是冲着钱去的,而且这个问题的深层含义是你是否真的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如果是那么你应该有很多录取通知书或奖学金。当然因为我申请的学校少,所以只有一个奖学金也正常,但如果我可以说多一些,那么很有可能我就会拿到签证。因为那个签证官在最后用了十秒钟犹豫是否要给我签证。真的是给与不给只是一念之差。同时这次面签也让我认识到以前的错误想法,不是把学习计划和归国计划说得清楚合理就可以保证拿到签证了。

第三次,2004年12月3日

万般无奈之下,只能请求奥尔本大学延迟半年到春季入学了。学校的老师还不错,说没问题,还说《纽约时报》上都已经报道了今年来美的中国学生数量减少了一半儿,感觉像在帮我说话。其间我就在保险公司工作了。到了11月初美国学校发来了录取通知书,准备了一下就去签证了。有了工作,签证官的问题就主要从工作展开了。

签证官:现在在做什么?

我: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做核保员。

签证官:去美国学习啊?

我:是的。

签证官:所以你辞了工作?

我:没有,我毕业后还回来。这是我的工作证明。

签证官:工资是多少?

我:一个月1600元人民币。

后来知道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即使自己目前挣不了那么多也不能说这么少的工资,因为这样你就有留在美国挣更多钱的可能性了。

签证官:谁给你出钱上学?

我:我学校,你可以看我的录取通知书。

然后我还给他看了我的专业课成绩单,死就死在这个上面了。不过他也是鸡蛋里挑骨头。

签证官:为什么你有一门课是70分?

我:因为太难了。

上了四年大学有一门70分有什么不正常的,当时他问我这个问题我都愣住了。

签证官:给我你的官方成绩单。

我就给了他我的官方成绩单。

签证官:你有60和70分哦,你的背景不是很强哦,我不能给你签证哦。

我说那些课是选修课不重要,我的专业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等等。但无论我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他就是抓住我有几门课成绩低不给我签。我承认我主动给他成绩单就是一个失策,再加上我已经是多次签证,他已经对我有另眼相看的倾向了,这等于是自己往他手上递材料啊。

下午就立即约了第四次,还让学校给我写了支持信,说我怎么优秀云云。

第四次,2005年1月5日

第四次去之前,找了一家旅行社的签证辅导中心进行了辅导。那个老师还是挺不错的,帮我捋清了思路,让我知道了各种问题该从什么角度来回答。

第四次没什么好说的,都是重复以前的关于我的基本情况一些简单问题,然后让我拿出成绩单看了一遍就说不成。

说实话我对第四次真的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公派出国;师资队伍;管理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人才流动全球化进程加快,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国际化,而师资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是公派留学。做好高校教师公派出国工作,将有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高校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力量。

一、当前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的特点

1.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留学日趋常态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各高校的鼓励支持下,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地方支持的每年多批次的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留学占有重要地位,日趋常态化。

2.选派出国留学教师的学科多样但分布不均。总体来看,公派出国的理工科教师人数高于文科类教师,此现象在理工类高校更为明显。一方面,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项目大多要求教师有项目,文科教师手头项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学校出国项目名额有限,更倾向于选拔亟需重点学科的教师出国。

3.选派出国留学教师的层次结构多样但分布不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通过多种项目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出国留学,如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等,鼓励不同层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出国。但经了解,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较高。一方面,这是由于部分高校要求评聘教授时需具备一年及以上出国留学经历;另一方面是由于青年教师初入学校时各方面任务较多,较难抽出时间出国。

二、公派教师出国存在的问题

1.选派计划性欠缺。公派出国是高校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划,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切实有效。现在很多高校尚处在临时性申报的状态。若单纯组织教师个人申报,不从学校、院系层面制定一定期限的校内出国计划,不合理分配,可能会导致申报人学科、年龄、职称分布不均,且留给申报人的准备时间较短。如此盲目性申报,不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2.在外管理不严。第一,留学计划与实际研修内容可能不一致。教师在申请公派出国项目时须填写留学计划,在外期间按照留学计划执行,并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每季度向驻外使领馆提交阶段性研修报告。但实际执行过程并不严格,且是否一致也无从审查。若不一致,可能会使高校失去派出该教师的目的。第二,对研修教师在外期间的管理不够。目前,公派教师出期间主要由驻外使领馆对其管理,而国内高校对其在外情况知之甚少,不能对出国教师的工作、生活动态及时追踪、了解,这也会使出国效果打折扣。

3.归国考核不够。目前,在考核方面,国家留学基金委仅要求公派教师回国后提交一份留学总结,学校统计其留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并汇总至基金委即可,并无硬性考核要求。对于部分出国教师来说,这有可能会导致其在外不够努力,没有丰厚收获。

三、对策

1.制定选拔计划。高校应结合自身需求,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和师资培养规划,制定一定阶段内的出国选拔计划,校、院两级协同,按不同结构层次,共同选拔出最急需出国研修的教师,同时,也会给被列入计划的教师预留出较长准备时间。这样,公派出国研修选拔将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学科不平衡现象会得到缓解,留学效果也会更有保证。

2.加强在外管理与考核。为保证公派人员在外留学收获丰厚,学校应建立相应考核制度来督促公派出国教师的在外研修工作,如要求公派出国教师定期向学校反馈研修动态;在外做学术讲座、、调研专题、宣传学校、引进人才;回国后邀请国外教授来校访问、做汇报讲座、引进精品课程等等。若能对以上方面合理考核,则能大大促进公派教师在外期间的工作,为其回国后更好地为校工作奠定基础。

3.提升服务水平。第一,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工作人员要提升服务意识,优化申报程序,协助基金委为教师出国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第二,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在外公派出国教师的关心。高校可通过新媒体等形式向公派教师传递最新学校资讯,传达学校问候,公派教师在外有问题也能及时沟通。

参考文献:

[1]杨湘清.加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企业家天地(下旬刊).[J]2011, 7:98-99.

[2]潘广贤.我国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第5篇

金声教授荣获第三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一等奖,他的参赛项目是“全球首创的三维智能摄像及全自动跟踪视频监控系统”。金声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到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后在新西兰获得博士学位。从1990年初开始先后在新西兰和澳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任教。现任纽卡斯尔大学设计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多年丰富的科研经历,为金声教授之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他获奖的项目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出色的团队合作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善于总结、善于抓住机遇的金声教授针对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二维平面无法预警、清晰度差以及无法准确定位的弱点,开发出了一套全球首创的“三维智能摄像及全自动跟踪视频监控系统”,此项技术一流的硬件设备,加上金声教授团队首创的具有强大三维跟踪功能的软件系统,很好地弥补了现行监控系统的劣势,有着同类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金声教授也因此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评审,他的项目获得了一笔创业启动基金,其后为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看重并给予投资。正是由于这个项目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基本成型的创业模式,金声教授在第三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可以说,成熟的技术、出色的团队、扎实的市场推动是他获得成功的要素。

曾任澳华科技协会会长的金声教授对国家现行的鼓助科技创新的政策赞扬有加。在谈到海外留学生如何为国服务时,他认为,出国留学的学生学者应该充分利用在国外的时间、机遇和资源,多学多干,厚积薄发,多多积累,读书是留学生活的一个方面,在工作和学习环境中了解和结交一些优秀同仁和朋友也是很重要的。

纽卡斯尔大学的谢汉教授获得了第三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二等奖,参赛项目是“轻型、重载、高效、经济、安全、环保承重货架技术研发、生产及全球推广”。谢汉教授早在1989年就来到澳大利亚访学,其后获得博士学位,一直在工业界从事与建筑结构有关的研发工作,现为纽卡斯尔大学教授。多年的企业研发经历使谢汉教授深深地体会到,理论结合实际对于科研工作是多么的重要,而关乎国计民生的、能够极大提高生产力的创新和发明更是他一直以来所追求的。

谢汉教授认为。现今的国内制造业也非常迫切地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使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虽然出于创造就业机会的考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仍然需要发展,但中国制造业走向技术密集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谢汉教授也看到了澳大利亚研发行业发展的弱势,这与我们国家求之若渴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背景下,谢汉教授带着他的科研成果――“轻型、高效、重载、经济、安全,环保承重货架技术”回国寻求产业化之路。

在第三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上,谢汉教授的项目经过核心技术阐述、商业计划设计等各个创业环节的竞争,最终获得了二等奖。同时,他也与国内开发区签署了优先发展的意向书。此次出师得利,为日后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谢汉教授说,从科技研发到产品的应用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学多看、触类旁通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这会为你提供很多创造的灵感。有很多关键的革新技术,也通常是知识积累沉淀、厚积薄发的结果,能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那就是创新。

谢汉教授非常希望留学的学生学者们能够抓紧在国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资源,尽量多看多学,不怕挫折,勇于接受挑战,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留学生涯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就。他说,当前国内的机遇非常多,国家对留学人员携高技术成果归国创业有优惠的政策措施,国内的很多城市也对留学回国人员非常重视,并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措施。这对于海外的科研人员来讲,是很大的机遇,也是一种动力。

新南威尔士大学王博博士也获得了第三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二等奖,他的参赛项目是。用户化设计水利旋流器/重介质旋流器及其配套软件”。今年3月,王博完成了他的博士课题。30岁的他,作为在读的博士生,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二等奖,确实是非常不容易,同时也说明了他的研究课题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前景。

王博的项目被大赛评委一致认为具备很好的创新性和商业价值,但他本人却谦虚地表示,他的研究毕竟还不算成熟,相比同时获奖的金声教授和谢汉教授,他本人的阅历和对创业的认识还非常不够,他的项目也有待在将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检验和完善。在与王博的谈话中可以感受出,他对回国创业有着极大的热情,同时对于自己的项目也非常有信心。

第6篇

1 基本情况

自2009年5月5日本区天山中医院报告第一例甲流疑似待排病例起,截至8月31日,辖区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接诊的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且经院内专家会诊不能排除甲流可能的发热病人共262例,请区内专家会诊后,现场排除10例;252例由区疾控中心派出专业流调小分队采集咽嗽液/鼻咽拭子进行实验室病毒核酸检测,结果236例为阴性排除,16例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通用引物核酸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用引物核酸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由区定点收治医院进行了网络直报。

2 发病诊治情况

2.1 临床及就诊情况

4例空港转送病例入关时不适症状已持续1~2 d,9例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病例也是于入关1~2 d后开始感觉不适,3例为与确诊病例接触后1~2 d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鼻塞、纳差等。在定点医院诊治前有10例分别服用过头孢拉丁、百服宁、双黄连、泰诺、阿莫西林、阿奇霉素、板兰根、安乃近等中西医药剂未见明显好转。临床检查16例患者平均口温为38.4℃,最高为39.4℃,最低为37.5℃。平均发热≥37.5℃(口温)者占93.75%(15/16),咳嗽症状占62.50%(10/16),咽痛症状占56.25%(9/16),肌肉酸痛者占36.50%(6/16)。

2.2 血常规检测

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在(4.7~10.9)×109/L,平均为6.6×109/L,除1例略高于正常值外(此例患者肺X线片表现纹理模糊),其余15例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中性粒细胞在61%~82%,平均为76%,87.50%(14/16)的病例比例偏高;淋巴细胞在8%~27%,平均为16%,87.50%(14/16)的病例比例低于正常值。

2.3 胸肺检查

8例肺部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粗,占50.00%;胸X线片检查有2例表现肺纹理增粗或右下肺纹理模糊,占12.50%,其余12例X线片未发现异常。

3 流行病学调查

3.1 流行病学分布

3.1.1 时间分布 252例疑似待排病例中,共确诊16例甲流病例,阳性率为6.35%,其中5月份阳性率为0(0/49),6月份阳性率为5.51%(7/127),7月份阳性率为11.86%(7/59),8月份阳性率为7.41%(2/27)。

3.1.2 人群分布 4例病例由空港转送,12例为自行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男性5例,女性11例,男女性别之比为0.45∶1,

平均年龄为28岁。年龄最大的53岁,为男性,职员; 最小的8岁,为女性,学生,该2例病例均为中国籍,来自日本,为空港转送病例。16例病例中,学生10例,占62.50%,平均年龄为18岁;职员5例,占31.25%;空中服务人员1例,占6.25%。

3.1.3 地区分布 62.50%(10/16)为中国籍,18.75%(3/16)为澳大利亚籍,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各1例,各占6.25%(1/16)。

3.2 可疑接触史

病例中13例有澳洲、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外出、外来史及与其病例接触史。中国籍病例中有5例为在澳洲工作、学习、生活的回国人员,3例(包括1例中国香港籍)为澳洲、加拿大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3例有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外出旅游史经历(表1)。

表1 甲流病例可疑流行病学史调查

外出或外来史病例数国籍

澳大利亚9中国(5),澳大利亚(3),日本(1)

澳大利亚病例接触史2中国、中国香港

日本2中国

加拿大病例接触史1中国

韩国1中国

美国1美国

4 控制措施

4.1 病例隔离治疗

16例甲流病例由收治的定点医院实施网络直报后,区卫生局应急指挥平台立即调动专用120救护车将病例送往市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4.2 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

4.2.1 密切接触者的判定 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上海市《关于调整本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临时措施的通知》,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和管理。共判定上海市密切接触者118人,其中在沪活动密切接触60人,航班机组人员和乘客在沪58人(外省市乘客由市疾控中心转出外省协查落实管理)。

4.2.2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2人(本区3人,外区19人)在本市无固定居所或本人愿意接受上海市甲流防控工作小组安排,由区疾控中心向集中医学观察点开具集中医学观察通知单,并向密切接触者发放《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告知单》,由专用120救护车送往集中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另96人(本区36人,外区60人)在本市有固定居所,经本人同意在《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知情同意书》签字,由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生每日2次上门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即开展居家医学观察。

4.3 解除管理

16例甲流病例在市定点医疗机构均被诊断为轻症(其中1例澳大利亚籍病例经市疾控中心进行病毒核酸复核检测后予以排除),经过隔离治疗全部康复出院。118名密切接触者从其最后一次接触甲流患者至第7天观察期满均未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系统异常症状,解除医学观察。

5 讨论

由于对新甲型H1N1流感尚缺乏认识,我国政府根据WHO对流感大流行的警示,及时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严格病例管理、严格口岸检疫,有效地控制了由于南美学生放假,留学生归国探亲旅游,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爆发和流行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带来更大影响。这也进一步证明,中国从2003年经历过SARS之后,卫生防控体系更加成熟,政府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敏感性和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此次防控甲流疫情工作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挥了对基层单位业务指导的重要作用。但社区在实施医学观察时也存在个别居家观察对象对甲流疫情认识不足,认为疫情还较远,个别社区责任医生责任心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医学观察对象私自外出而发生感染,在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提供不实信息等情况,暴露出预防控制传染病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多部门的大力配合。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传染病的认识。

流感病毒抗原的不断变异,是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生物学基础,监测是预防控制流感的关键策略和措施之一,也是每年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和及早发现变异株的基础。甲流传染性极强,本文16例病例中,3例为与输入病例密切接触后发病,本区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有在外区被诊断为甲流病例,为此哨点医院要加强甲流疫情监测,网络实验室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化情况。

此次甲流病例中,学生占有较大比例,近年来长宁区学生流感样病例监测结果也显示,从12月份起学校因流感样病例而缺课人数开始增多,而校内集聚性流感发病事件一半发生在12月。为此,提倡以社区防控为主,加强学校、幼托等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防控,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甲型H1N1流感)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发病率,减轻临床症状,预防流感(甲型H1N1流感)爆发或流行。

6 参考文献

[1]李颖,刘凤珍.对一起小川型霍乱弧菌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应急处理\.社区卫生保健,2008,7(2):148-149.

[2]李天舒.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及预防\.中国计划免疫,2001,8(2):59.

[3]李颖.上海市长宁区学校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79-180.

第7篇

关键词:民间借贷危机 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

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并驱齐驱,在主导性产业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产业领域民营经济尚不具备替代国有企业主体地位的实力;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经济应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在基础性行业和国计民生行业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应发挥各自优势,有机互补,良性竞争。

2010年下半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浙江信泰集团公司和温州立人集团案件为代表,本次危机表现出“层次高”、“情势急”、“涉及广”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危机涉及未偿民间贷款总量高达近万亿元,金融纠纷案件超过万起,近150名企业主因无法偿还银行信贷或民间借贷而“跑路”、“蒸发”,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破产倒闭,温州民营经济步履维坚。与此同时,温州国有企业改革如火如荼。自2010年10月67户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为十大国资集团公司开始,到目前已有16家国有企业集团挂牌成立,重组后的国资集团资产总额大幅上升,企业整体实力和融资能力明显提升。

于是,关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论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一些学者认为,在宏观调控政策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的前提下,一边是国有经济吃穿不愁,一边是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此次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宏观调控”和“国进民退”。这些观点认为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是以牺牲民营经济为前提,从根本上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放在了完成对立的两面,认为两者完全是“对立竞争”关系。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于理论、于实践都有失偏颇,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非是“对立竞争”,更多的应该是“互补合作关系”。

1.民间借贷危机主因是其系统内部法律规则意识缺失,不能盲目归因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对立竞争”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原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其关键原因在于民间金融体系本身缺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其次是资本盲目逐利和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等问题。

1.1民间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缺失

民间金融是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但这并不能掩盖民间金融体系的自身问题。信用和交易安全金融的核心要素,而信用和交易安全必须以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为基础,纯粹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信用之上的金融体系风险不可避免。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抬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融资在温州乐清等地盛行,规模已达数十亿之多,最终由于利率不断抬高导致泡沫产生,爆发于1986年的“倒会”危机与本次借贷危机一样,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种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人格化的信用和交易体系。

1.2民间资本的逐利性使然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企业订单锐减,原材料、企业用工等成本急速上涨的双重压力下,民营传统制造行业企业利润极其微薄。在此背景下,传统的瓯越“义利”文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逐利性”形成“推力-拉力”效应,温州民间资本逐渐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锈钢、泵阀、鞋革、医药、眼镜、太阳能、医疗器材、五金家电等多个行业出现“空心化”现象,游资象无头苍蝇疯狂沉迷于“快钱游戏”,从“炒棉花”、“炒房产”、“炒煤矿”、“炒有色金属”直到“炒钱”。按投资人风险喜好及产品类别分类,回报率在10-18%之间里就明显具有风险,回报率超过20%时就属于高风险投资。当民间借贷平均年利率从2003年的8-15%上涨到2011年的25-35%,民间资本的盲目逐利性使其脱离经济实体流入借贷领域。2011年央行温州支行调查显示,在第二季度,民间借贷首次超越房地产投资成为储户投资首选,到7月份在温州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当金融泡沫最终破灭,不仅直接导致温州民资的直接损失,也导致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严重。

1.3宏观调控引起资金紧张,担保公司趁火打劫

在艰难维持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对宏观货币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增强。为了遏制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流动性过剩,2010年上半年以来,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钟摆式”式的宏观调控让民营企业措手不及。与此同时,银行金融系统提高贷款门槛,并通过担保公司的介入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据统计,截止2011年11月,温州涉及民间融资的各类融资机构多达1800多家,这些以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融资机构,凌驾于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直接导致民营企业与银行金融无法实现通畅对接,“麦克米伦缺口”凸显①。为了应对资金紧缺,中小企业不得不向担保公司等融资机构进行资金求助,民间借贷利率顺势拉高,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陷入恶性循环。加上“调地产、控通胀”靠宏观政策导致房地产业资金冻结,资金无法及时回收,民间资本链条断裂。宏观调控成为引发民间借贷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以看出,民间借贷危机成因错综复杂,但主因在于其内容系统缺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由此而推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是“对立竞争”关系的观点站不住脚。

2.宏观调控与国有经济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点不是“与民争利”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对基础性和技术产业领域保持较强控制力。因此我国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以及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需要为依据的。

2.1宏观调整政策目的是用“有形之手”调节经济运行,不是“与民争利”

在国有经济是否“与民争利”的辩论中,“四万亿”救市计划成为讨论焦点。2008年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规定了救市的十项措施,内容分别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税制改革以及金融改革。可以看出,四万亿资金投资有两个最主要的方向: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民生经济投资。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是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政府不能弱化市场,更不能干扰和取代市场的作用,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局限与缺限,即市场失灵。放任市场失灵和经济失衡,会引起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当市场失灵,就需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来适度调控市场,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这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宏观调控也存在失灵的可能,也确实给我国经济后期发展带来一定后遗症,但这并不能否认宏观调控在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危机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被迫采取“非自由”市场经济的国有化手段避免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扩大化,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从本质上讲,四万亿救市计划就是运用政府“有形之手”调控经济,应对危机,目的是保证我们经济可以稳定健康发展软着陆,不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

2.2国有经济改革是其自身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方向是“有进有退,进退有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要发挥其主导和主体地位,必须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讲我国国有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国有经济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二是国有经济管理不规范,存在权力缺乏约束、垄断企业收入过高等问题,三是国有经济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等。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深化国有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温州国有企业的整合重组改革论证了这一点。2008年,温州全市国有企业617户,资产总额为715.91亿元,户均为1.1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仅为8.03亿元,负债率平均为69.1%,而且管理体制混乱,除市本级的174户划归国资委监管,其余的400多户企业均没有统一的监管单位。为了改变国有企业低、小、散,企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资产良莠不齐、管理体制落后的局面,2010年10月温州市市委、市政府《温州市市级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实施方案》通知,决定全面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实现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明确提出要通过整合重组,加快国资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加速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集中,同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合理用于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和困难企业帮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10月第一轮整合重组启动,将61家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为10户国有集团公司。经过一年运作,改革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第一,行业结构向国计民生产业和基础性产业高度集中,主要涉及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交通建设、机场、港口和铁路与轨道交通等行业。第二,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截至2011年底企业平均资产达到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资达118亿元,投资着重偏向惠及民生,包括城市交通、城市环境、保障性住房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第三,这10家国资企业所涉及到的竞争性行业,如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由于体制创新尚未理顺,盈利能力尚未显现。

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有经济自身转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国有经济改革应该如何改、怎么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改革的根本方向不会变,那就是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3.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近年来,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而民营经济比重持续上升,据统计2011年民营经济总量超过GDP 的50%以上,在民营经济发祥地温州的民营经济GDP总量已经超过80%。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我国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1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行业,民营经济尚不具备替代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实力

在关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争论中,有部分观点认为应该提高民营经济整体地位,因为其比国有企业更具有活力和适应力。我们不能否认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扩大就业、创造税收等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但目前阶段,民营企业担任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条件尚不成熟。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的整体实力与技术实力远远超过民营企业。例如,在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的构成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分别占30.8%、35.6%、32.9%,私营企业占18.4%、9.5%、13.8%;在新产品项目数、开发经费、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出口销售收入构成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分别占44.4%、41.2%、42.8%、43.4%、21.2%,私营企业占10.9%、10.3%、8.6%、8.4%、7.1%。因此说,《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2006)规定,主要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这一领域国有经济要发挥自身优势和整体实力,逐步发展成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由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安全稳定运行。

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中小型企业虽然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在推动作用,但整体来说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往往难以摆脱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大、比重大、规模小、寿命短。2007年“温州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专项调研课题”研究认为温州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0.99年,2011年上半年温州共有民营企业7.7万户,占企业总数90%以上,注册资本金2200多亿元,户均不到300万元。第二,技术装备率低、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民建中央的《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指出,民营企业认为当前企业经营发最主要的困难是“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长”,这反映出民营企业发展长期依赖于低价格的要素成本、追求低成本扩张,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的问题。第三,管理模式带有“家族”色彩,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人才流失严重。

综合来看,在目前阶段,尽管民营经济总量超过GDP的50%,但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问题使其在关键领域还不具备与西方先进企业相抗衡的实力,无法替代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经济成为主导和引领国民经济的力量。

3.2对于基础性行业和国计民生行业,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并驾齐驱

一些学者认为,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到2010年的“新36条”都存在玻璃门现象,把民资不能通畅进入能源、金融、电信、铁路、市政、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原因一味归结于央企垄断,这种观点很片面。某些行业中的某些企业由于在技术创造、资源占有或权力的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从而在生产、交换和价格的形成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从而形成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情况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可能存在。我国国有经济确实存在垄断或寡头垄断现象,但仅限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盐总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几家企业,其中电网在世界各国都属自然垄断,石油开采属于国家宏观战略不可能随意放开,而电信基础业务则是由于需要巨额基础投资。其余120多家央企及地方国有企业都不具有“市场禁入”、“主宰定价”等垄断性质。

民资进入基础性行业和国计民生行业有几个影响因素:第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型国企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民资要打破这种利益格局存在一定困难,可先采取参股的方式进入其产业体系。第二,许多基础性行业,回报率低、周期长。例如2010年温州整合重组的十家国有集团公司有七家开展了基础性和国计民生产业,比例提升为70%,且主要以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建设和城市建设改造为主,属于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小的项目。温州有6000亿的民间资本,但这些国有项目资金短缺问题严重,融资来源仍主要是银行贷款,其融资项目并不十分受民资青睬,主要原因就是项目前期投入大,加上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利润空间的再压缩,民资进入意愿不强。

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于2012年上半年,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破解民资“玻璃门”,鼓励民资进入能源、金融、电信、铁路、市政、教育、卫生等领域。温州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金融改革示范区,着力整合规范民间资本,打造“民间资本集散中心”。对民间资本科学规范管理,将有助于减缓中小企业信贷压力,科学引导民资进入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革,并进入预期有收益或者通过收费补偿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公共项目领域,实现国资与民资的互利共赢。

3.3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民营实体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比重和优势

国有经济要按规定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这里所指的一般竞争性领域是相对于“特殊竞争性领域”而言的,主要指除涉及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重要骨干企业之外的行业领域。

改革开放30年,以温州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挥着惊人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竞争性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本次民间借贷危机暴露出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2011年8月,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温州民企 “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外迁。温州经济一直是“走出去”经济,目前温州在外商会达184个,企业5.4万家,工业企业约为2.8万家,涉及民资约为2400多亿。包括正泰、德力西等在内的本地龙头企业也已经扩大在外投资比重,且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第二,资金未进入实体。温州人行调查表明,近年来银行对工业的信贷规模增长明显,但工业增长却没有显现大幅增长。据对“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的抽样调查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涉足房地产开发。在借贷危机发生后,2011年第四季度温州民企类计向银行借贷近170亿,本地银行存款净流出约134亿,但企业整体用电量、产值、物流运输量等指标均没有明显增强,资本陷入借贷与偿贷的恶性循环。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金融危机既会带来危险也会产生机遇。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先沿地带,温州民企的生存现状也反映出目前乃至将来中国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的困境。温州经验表明,长期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等要素资源价格扭曲,产业结构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核心竞争力低下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需要。民营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提升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和打造企业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形成产业规模;发挥企业协作机制,在横向上实现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优势互补,在纵向上形成产业纵深链,往产业链两端转移,最终实现由资源驱动转向投入、创新和品牌驱动,提升民企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有赖于民营经济逐利的驱动机制,也有赖国有经济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没有民营经济,市场就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难以活跃和繁荣;没有国有经济,就可能无法实现资源公平合理配置,陷入过度自由市场经济,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合理分工,并驾齐驱,既可以通过功能分工相互制约,又可以通过良性竞争相互促进,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刘建华,付宇等:我国国有企业性质的重新审视——由“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引发的思考,经济学家,2011年12月

[2]张晖明,曹媛媛:建设国资运营“有进有退”新机制,上海国资研究,2011(5)

[3]邵宁:国企民企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现代国企研究,2010(5)

[4]张宇:当前关于国有经济的若干争议性问题,经济学动态,2010(6)

[5]张宇,张晨:“国有企业垄断论”的谬误,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1)

[6]李荣融:宏大的工程 宝贵的经验——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年,求是,2008(16)

[7]王元京: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互补关系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53)

[8]王汉珏: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12)

[9]张大龙: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法帮网

[10]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百度文库

第8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需求;动力

1、引言

轨道交通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快捷高效、运载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趋势。轨道交通主要包括铁路、城轨、地铁等运输方式,相对应地,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需求主要来自于铁路和城轨地铁建设需求,以及海外轨道交通的投资需求。近几年,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依托铁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充分消化吸收轨道交通装备的先进制造技术,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2、国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现状

作为国家轨道交通运输重大技术装备的提供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直接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重要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这使得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内竞争程度远低于一般装备制造业。同时,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涉及国计民生,铁道部对行业内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并对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的设计、生产、质量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查,产品验收通过方可出厂;国家对城轨地铁车辆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控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整车制造企业,以避免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从而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2000年,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总公司分拆为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并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是国内主要的两大综合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凭借较大的经营规模、完整的产品线和领先的技术优势,两大集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5%,行业集中度高。此外,由于产业政策和技术准入壁垒的限制,国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尚不能在国内独立开展整车生产业务。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等国外知名企业通过合资设厂、技术输出、联合投标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占据了国内少量市场份额。此外,随着铁道部的取消,后续招标权将逐步下放,地方铁路局的自不断加大,可能致使行业竞争趋于加剧。

城轨车辆、高速动车组制造所需部分关键零部件国产率较低,比如城轨车辆中的信号系统、直流供电牵引设备以及高速动车组中的传动及减振装置、网络控制系统等主要依靠进口。部分进口零部件生产周期较长,从外国企业进行采购时的订货、生产、运输等问题会对产品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针对国内供给能力较差的关键零部件类别,外资企业往往会定价较高,从而对行业造成一定的成本压力。

我国铁路运输系统的垄断性决定了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行业主要客户为铁道部及其所属的地方铁路局。铁道部不仅决定着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需求总量与结构,而且还决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政策。由于铁道部对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采取“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和“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使得相关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同时,铁道部的结算政策会随资金状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较大影响。

3、国内铁路建设需求

铁路建设方面,近年来,中国铁路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调整了原有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十一五”后三年中国铁路建设投资获得爆发式增长。2008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75.54亿元,是“十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1倍,同比增长88.6%。2010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074.59亿元,同比增长17.8%,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作为铁路投资建设的主要部分,高铁投资从2004年的4.50亿元飞速飙升至2010年的4,415.90亿元,其中在2008~2010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成为铁路投资的主要方向。2011年以来,受铁道部高层人事调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动车追尾事故、铁道部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当年完成基建投资4,610.84亿元,同比下降37.58%。

进入2012年,随着事故影响的消退、铁道部资金压力的缓解以及“稳增长”目标的强化,部分停工铁路项目陆续复工,但受资金安排与落实的时滞影响,1~9月投资额仍呈现同比下降的趋势,2012年1~9月铁路基建投资累计完成2,920.51亿元,同比下降15.8%。四季度,在铁路投资计划不断上调以及铁道部资金逐步到位的影响下,2012年四季度完成铁路基建投资2264.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9.97%。在四季度投资大幅走高的带动下,2012年全年完成铁路基建投资5185.06亿元,同比增长12.7%,全年投资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2013年,铁道部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建投资5200亿元,车辆购置投资1170亿元,整体投资规模与2012年基本持平。

铁路建设资金来源方面,由于铁路运营的公益性,铁路运营的盈利能力较低。2011年和2012年前三季度,铁道部营业毛利率分别为11.16%、8.63%,净利润分别为31亿元、-85.41亿元,铁路投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为缓解铁路建设资金紧张问题,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成为政府支持债券,同时,给予该债券利息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铁路建设资金来源将得到有效保障。2012年,铁道部完成债券融资2,000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债券的发行规模为1,500亿元,发行规模为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度铁路建设债券发行规模不足1,000亿元)。此外,根据2013年3月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铁道部将实行“政企分离”,原有行政职能将划入交通运输部和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原有企业职能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考虑到铁路仍处于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承担着较多公益性职责,预计融资主体的变化不会影响其融资能力。

2012年5月以来,多省先后披露了铁道部下发的《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相关信息,该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基本建成规模超4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之前初步确定的规划为4.5万公里),形成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铁路运输网络。将该规划确定的总体建设目标与之前初步制定的铁路“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比较发现,除快速铁路网由4.5万公里调整为“超4万公里”外,其他总体目标基本一致,因此初步估算的“十二五”期间总计约2.8万亿元铁路建设投资规模预计将不会有太大变动。

铁路建设属于基础性产业,其投资规模大、工程复杂,涉及到土木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车辆设备、运营调度、客运服务等多个方面,其中车辆装备作为铁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投资额约占总投资规模的16%。近年来,随着铁路投资的快速增长,铁路车辆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迅速,铁路机车车辆年购置规模快速上升,从2004年的不足200亿元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1,0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根据已有铁路发展规划,预计“十二五”后期,铁路机车车辆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10%~15%。

4、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求

城轨地铁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常住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体系压力巨大,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绿色环保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轨道交通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数量已达到55条,运营里程1,500公里,近几年来城市轨道车辆保有量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从主要国家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来看,国内城市与主要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未来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仍然巨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39个城市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其中有30座城市获得批准,计划至2015年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500公里,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考虑到国务院对拟申请轨道交通项目城市的基本条件是:地区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城区人口300万人。由于申请门槛不高以及轨道交通对其他产业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会积极投入到轨道交通建设上来。2012年9月,发改委审批核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项目总投资约8,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国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总投资约3.3万亿元。城市轨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城轨地铁车辆需求的增长,按照每公里平均5辆的密度计算,2013~2020年的车辆年均需求约3,300辆。

5、国际市场需求

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运输的市场需求将保持增长势头,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份额将持续升高,从而拉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德国SCI Verkehr铁路工业信息咨询公司的相关统计,2010年全球铁路市场容量为1,310亿欧元,其中轨道装备的市场容量为743亿欧元。其中,亚太、西欧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三个市场。预计到2016年国际市场对整车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至2.5%;对修理服务的需求增长略高于整车,年均增长率约为2.9%至3.4%,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出口海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

总体看,相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铁路作为国内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运力仍显不足,未来铁路建设将继续推进,路网密度进一步提高,铁路车辆装备的需求也将增长。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城轨地铁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铁路投资、城轨地铁建设和海外需求增长的带动下,未来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参考文献

[1]何华武.中国高速铁路创新与发展[J].中国铁路.2010,(12)

[2]贾果玲.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战略探析[J].网络财富,2009,(11)

[3]陈尚云.我国特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和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4

第9篇

一我国科技成果的界定和分类

科技成果,是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指对科学研究课题通过调查考察。实验研究。设计试验和辩证思维等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1]的统称,属于科学技术这一特定范畴内的智力成果。科技成果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4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0次会议)通过并试行的《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成果主要是指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新产品新工艺。

此后,原国家科委于1978年11月颁布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中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分为三类:(1)科学成果即自然科学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成果;(2)技术成果指使生产多。快。好。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3)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这是首次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

在1984年2月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中又明确了管理的科技成果范围是:(1)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2)在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进行进程中取得的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阶段性科技成果;(3)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4)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5)为阐明自然的现象特性或规律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而在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将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拓宽为科学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以及软科学研究成果;并且还规定了不要求一切科技成果都进行鉴定,规定了三种视同鉴定的情况,此种划分已被沿用至今。

原国家科委于1994年10月26日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还明确指出:“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并规定:“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对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2)软科学研究成果;(3)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4)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5)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也就是说,进行科技成果鉴定的只是应用技术成果,科技成果涵盖的范围超出了鉴定的范畴。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12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成人若干问题的解释》则明确了技术成果的一般规定:“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对技术成果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总的来看,科技成果是人类的智力劳动产物,与有形物有很大差别。科技成果完成后,其内涵价值基本确定。

二。科技成果权的概念。性质

由于立法规定的粗简,人们对于科技成果权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尤其是对于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权与知识产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

科技成果权作为法律术语最早在我国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118条规定中出现:“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①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此后,在1993年10月1日实施的《科技进步法》第60条规定中也提到了科技成果权:“剽窃。篡改。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著作权。专利权。发明权。发现权和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权的,非法窃取技术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从该条规定来看,“科技成果权”与技术秘密也属不同的概念。此外,在《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第97条第2款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作为《民法通则》知识产权这一节中的一个条款,可以理解为《民法通则》把科技成果当作一种知识产权,但是,现阶段的知识产权法中并没有针对科技成果制定专门的法律。在制定《民法通则》时,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生产。科研和应用等都依靠国家计划,科技成果归国家所有,科技成果无偿使用,而知识产权源于“特权”,是法律授权获得的一项民事权利,从而造成了作为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却无法得到知识产权法的直接保护,科技成果权与发现权。发明权一样,实质上是一种有权获得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权利,与受专门法律保护的其他各项知识产权不同,并不是一种智力成果专有使用权,不具有其他知识产权的专有财产性质。

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可以依照《发明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的要求申请科技成果的奖励,科技成果的权利范围不像专利权那样与现有技术可以明确区分。有专家在解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时指出:“获得自然科技奖励的公民,将对其科学发现享有发现权,获得技术发明奖的项目,将对其发明创造享有发明权,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公民,就对其完成的科技成果享有科技成果权。从权利性质来讲,发现权。发明权。科技成果权属于精神权利。”

三。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论成果价值多大,就目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来看,均不能直接产生独占权利,科技成果要想获得法律保护,必须通过获得其他知识产权的方式进行保护。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成果首先要通过某种途径依法确认才能产生相关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属性都有一个依法确认的过程,不是科技成果自然产生的,更不是科技成果完成人所“声称”的。科技成果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但要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才能具备财产权特征,一项科技成果可以拥有多项具备财产权特征的知识产权,但拥有科技成果不等于自动拥有了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一类法定权利,它必须依法产生,任何人不能随意宣布自己拥有某项知识产权,不能宣布自己是某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所有知识产权都必须得到法律的授权才能得到确认。科技成果是产生知识产权的源泉之一,知识产权是保护科技成果的手段,科技成果中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条件的应当采取知识产权形式的保护。知识产权本来就是工业经济时代为保护和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而诞生的一种新型权利,是人们对创造性智力活动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其本质是一种智力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的经济权利,其产生。行使和保护与市场紧密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一般是根据先申请原则来确定的,如专利权只授予先申请人,从而使其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权,法律上承认知识产权这一权利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有目的地保护权利人的独占性。

由于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权的客体均是科技成果,两者存在着重合或交叉,但是,知识产权不等同于科技成果权,科技成果广泛存在于知识产权之中,或者说知识产权保护那些需要保护的科技成果,两者是包含。重叠和交叉但不是全部的关系。至于科技成果应该采取何种知识产权方式来加以保护,则应根据具体的科技成果类型来确定合适的保护方式,不管以何种方式来保护科技成果,各种权利的性质。范围和边界是不相同的。

科技成果获得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是知识产权法。依据知识产权法,对科技成果进行产权界定,使其成果的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科技成果的独占权,并享受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调动企业。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科技创新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只有使科技成果取得专利或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得到保护,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一种鼓励创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益的激励机制,是一种成果权属机制,其植根于市场经济,以明确界定知识成果的产权并为之提供有效保护为其主要特征。

从各国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来看,科技成果若不申请专利,将得不到国际承认,而且国外法律中也没有“科技成果权”这个概念。知识产权的立法目的则是界定相关产权,明确产权的范围与归属,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权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表明:世界上90%~95%的发明能够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并且许多发明只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可以说,专利文献几乎记载了人类取得的每一项新技术成果,它融技术。法律。经济情报为一体,是世界上反映技术发展最迅速。最全面。最系统的信息资源。[4]由此说明,其他国家。尤其是科技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用专利来保护最新的科技成果。在全球科技经济。法律体系等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大环境下,我国现行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不具有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对获得的科技成果应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没有有效的保护手段科技成果将无法得到保护。

从法律上看,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是明确的,科技成果的范畴涉及科学技术领域内一切智力劳动成果,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有些则不能取得知识产权保护,如专利法中对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等均不授予专利权①,而以上这些均可纳入科技成果的范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也将随之扩大和增加,但采取何种保护方式应由法律来规定。由于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新的技术成果,可以通过扩大解释现有的知识产权特别法律,将其纳入现行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内。例如,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就是通过重新定义著作权法中的作品概念来实现的,也可以制定专门的法律加以保护。我国现阶段对计算机程序。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的保护,均有法律保障,这些成果广义上都属于科技成果的范畴。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领域也将会进一步得到拓展,面对知识产权领域新的客体。新问题,必须通过法律修正和新的立法使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得到丰富和发展,以适应知识创新时代的需要。

四结论

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表明,并非一切科技成果都可以成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也不尽相同。科技成果的范围十分广泛,能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只是其中符合法律要求,具有创造性和单一性的部分。对具有创造性的科技成果能否授予知识产权,还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和科技发展水平。对于列入某种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保护范围的科技成果要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依法履行相关手续才能取得知识产权。

[摘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包含着众多的内容,在我国现行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下,对获得的科技成果应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没有有效的保护手段,科技成果将无法得到保护

关键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曹昌祯.中国科技法学[M].上海:复旦成人出版社,1999:69.

[2]段瑞春.关于科技进步法的主要制度[J].中国科技论坛,1994(3):68.

第10篇

一、农村担保和抵押贷款中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贷款难”和涉农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有效解决农村担保和抵押贷款问题,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担保和抵押贷款在农村还难以成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也客观造成民间借贷融资的兴旺。据统计,我国现有2.4亿农户中,只有15%的农户获得过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其余85%都是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资金高达8000亿至1.4万亿。目前农村担保和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农业风险制约银行放贷积极性

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致使农业投资收益率不高,客观上很难形成农业对外部资金吸引的优势。由于农业弱质性,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财务管理相对不够规范,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变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由此带来的融资的潜在风险也比较大。同时,由于中、小额贷款的收益可能远低于成本与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严重制约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另外,在高度集中的贷款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全面上收基层行的信贷权限,这种严格的授信授权政策,也对县级银行的贷款发放形成了刚性制约。

2、农村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财产

农村贷款中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押物,也使商业银行或农信社不愿发放贷款。农民的财产主要集中于房屋、土地、农作物收成等,但目前农村个人住房抵押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由于农村个人房屋占用的是宅基地,而宅基地属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使用权,因此与城市房屋抵押制度相比,转让或抵押都受到一定限制。这些原因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面对农户提出的房屋抵押贷款要求时,从贷款安全出发,多采取拒绝的态度。另外,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只有使用权的农民同样难以将土地作为财产进行抵押。因此,现行的农村住房、土地制度,大大削弱了农民的融资能力,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贷款面临“担保难”

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户贷款面临“担保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大原因是对农业的投入缺乏资金来源,核心的问题是因为贷款面临“担保难”。农业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果园、大棚蔬菜、牲畜等动产,而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又是租赁性质,土地承包抵押在开展担保的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大难度,上述动产往往又不符合金融部门规定贷款抵押物的标准,因为一些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他们提供担保,根据《担保法》有关条款,以及金融规避不良债务的规定,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就很难对其开展贷款业务,难以满足农业企业、农户等经营主体的信贷要求。

4、风险集中和资金不足制约了互助担保贷款的发展

互助担保是某个群体中的每个企业都出一部分资金放在某个协会作为互助基金,然后协会委托专业担保公司运作,帮助该群体内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单一的农村金融体系使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双方无法就贷款条件、期限等进行平等谈判,担保机构被迫承担几乎全部的风险,农户也难以得到优惠的贷款条件。同时,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出也使资金成本上升过快,导致参加互助担保融资组织的人数大大减少。因此,许多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户还很难从互助担保贷款中受益。现行的抵押和担保贷款方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农户或企业在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都无法获得资金扶持。农村担保结构的欠缺中断了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联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推行银保合作,完善担保体系,创新担保制度,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贷款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贷款中银保合作的国际经验借鉴

1994年美国《农业保险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的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法国《农业保险法》规定,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主要饲养动物实行强制保险。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也对那些种植的被保险农作物,并且申请到这种农作物生产贷款的农户依法强制投保。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覆盖面等方面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发展。即使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采取的是自愿原则,在很多地方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最可行的银保互动机制应该是将信贷与投保进行有效衔接,即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是获得贷款的先决条件,而这也是国际上发展农业保险的一种常见模式。虽然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法律强制要求农户投保农业保险,但从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来说,将信贷与投保进行捆绑的银保互动机制将是一种最佳选择。

三、农村贷款中银保合作的效应分析

在农村贷款中加强银保合作,必将产生积极效应。

1、银保合作发挥了风险补偿效应,实现了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散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分散和转移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风险,为农村信贷提供一种经济补偿机制和避险机制。“信贷+保险”业务的开展解决了由于不可抗力发生的各种灾害对借款人造成损失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问题,实现了贷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确保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2、银保合作实现了抵押替代效应

“信贷+保险”业务的开展,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农民贷款过程中的抵押和担保缺乏问题。目前农村普遍实行的联保贷款,即要求一人违约其他联保人员共同承担偿付责任,实际上也是一种隐含的保险方式。“信贷+保险”模式实现了联保贷款中隐含保险的透明化,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保险的大数法则促成了隐含保险的扩大化,使风险得到充分的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机制提供的风险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农民的财富价值,提高了农村经济主体获取信贷的信用等级。

3、银保合作实现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互利共赢

“信贷+保险”业务的开展,一是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随着金融机构贷款量的增加,借款人办理的保险增加,保险公司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也增加,贷款金融机构中间收入增加。二是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信贷+保险”业务的开展,拓宽了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相应地也增加了其保费收入。银保合作实现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互利共赢。

4、银保合作实现了银行业与保险业支农政策相融互动的杠杆效应

农村银行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都是农村金融的组成部分,两者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实现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互连互补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大金融支农格局。近年来,国家为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农村信贷与保险机制相结合,能够为国家各种支农政策整合提供一个平台和载体,通过信贷和保险机制的结合实现各种支农资金的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各种政策之间的相互撬动,发挥金融在支农中的杠杆效应。

四、农村贷款中银保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银保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在已经开展的农村银保合作领域,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大多还仅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阶段,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及股权合作关系。银行尚未将银保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侧重利用银行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维护和产品创新。双方都把对方当作一个短期的合作对象,努力在短期内尽可能多地利用对方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2、农村银保合作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目前,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体系还比较薄弱,支农体系还不完善,银保合作中,无论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未引起足够重视,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相对较窄。同时,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农村基础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农村银保合作发展的需要。例如,大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可以直接连通的信息技术平台,许多业务领域还是手工操作,银行保险合作应具有的便捷高效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3、农村银保合作缺乏有效的监管

目前监管层面尚未对银保业务开展合作进行更明确的规范,尤其是对银保合作的方式、手续费标准、创新产品等缺乏明确规定,银保合作责任承担机制也不完善。同时,银行保险业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监管部门并没有特别的监管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

五、推进农村贷款中银保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银保合作的长效制度安排

建立农村信贷与保险合作的长效制度安排,实现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的制度连接和锁定共生。可以探索将保险的信贷抵押效应制度化,如果农民参加了保险,无需担保或只要抵押即可获得相应额度的贷款,将农业保险作为农民获得贷款的必要条件,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有成熟的经验,如美国《农业保险法》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贷款、补贴等政府其它福利计划。

2、加强宣传和监管,促进银保合作发展

银行和保险机构要联合起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人缘、地缘和资源优势,加强对涉农保险宣传,大力培育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农民选择和运用保险产品规避风险以及获得贷款的能力。同时要求银行部门要如实履行告知义务,推动“信贷+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改善开展“信贷+保险”业务的外部环境。

3、创新银保合作形式

要创新“信贷+保险”业务产品,丰富银保合作的农村金融服务内容,提升产品的运作层次,使其直接渗透到农业生产中,使农户直接受益,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要多开办以农产品为标的的涉农保险,要协调好银行、保险公司和参保的农户、农村企业三方共同的利益,做到既要规避风险,又要扩大贷款能力和规模,还要尽量减少农民负担,保障农户收益。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借款人的投保情况作为其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指标,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投保情况与评级结果挂钩机制。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农户小额贷款保险市场的研究,开发符合农业生产特点、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要不断提升保险在涉农借款人中的渗透度,扩大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林业保险、渔业保险等保险品种,积极开展农民家庭财产、农房、农机、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人身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有效提高保险在涉农借款人群中的覆盖度。农村金融机构则应进一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信贷品种。

4、政府推动,政策优惠,促进银保合作持续发展

一是政府要对农户交纳的保费进行补贴,激发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二是对开办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免交营业税和一定比例的所得税,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对于涉农保险项目的开发,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使农业风险更有保障;三是给予开办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一定优惠政策和优良的政策服务,如对一些投资项目、业务等给予支持;四是对参与银保合作的金融机构按银保合作项目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税收减免,这对银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加速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政府部门对银保合作项目实施优惠政策,能够调动农户、银行、保险公司三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村贷款中银保合作的顺利进行,推动银保合作的农村金融服务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相关关系

一、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的界定。股东的权利被统称为股权,股权是指在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前提下,股东因向公司投入资本而具有与公司相关的各种权利,包括公司会议中的各种决策参与权利及选举投票的权利、按投资比例获取公司盈利的权利、公司倒闭进行财务清算时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权利等等。股权结构是指企业所有股本中的不同性质的股本所占的比重关系,包括股权的属性、流通性和集中度三个方面,股权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公司的绩效水平根据最大持股人持股比例可以将公司的股权结构分为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以及股权分散三中模式。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集中度就成了股权结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指公司的各个股东持有股份的比例是集中还是分散的状况,是判断一家公司股份分布合理性及公司发展稳定性的重要标准。

2.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相关的基本理论。(1)两权分离理论。两权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两权分离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两权分离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各自行驶自己的权利。管理经营者负责公司的具体管理和经营等各项政策的制定和事物的处理,所有者不负责具体操作,只负责监督管理经营者,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关于两权分离理论,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后来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国的股份制公司不同与国外股份制公司,有着我国特有的特点,我国股份制企业在刚开始创建时就已经具备了两权分离的特征,这是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下,大部分公司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国家并不直接管理经营公司,而是委托其他机构对公司进行管理经营,自我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上市后虽也吸收了大量社会资金,产生了众多股东,但国家仍是公司最大的股东,但国家依然将管理经营权委托给其他机构,因此很多企业存在着所有者缺失,使得公司的管理经营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产生影响。

(2)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理论,主要论述的是企业所有者与管理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机制问题,委托人给予人一定的权利和报酬,雇佣人为其管理企业,并通过设置一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来使人更好的为委托人服务。在现实情况下,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并不一致,委托人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人在其管理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并不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管理目的,而委托人又无法实时直接进行控制,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人往往存在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委托人为使人更好的为其服务,不使自身利益受损,就需要设计一个机制,促使人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更好的为委托人服务,这种激励机制可以是工资福利,也可以是人入股企业,只要激励带来的收益超过激励付出的成本,就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否则则是无效的。企业除了需要设计激励机制,还要设计一种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内控机制和业务操作规程,控制人的权限,只给予人一定的权限,对于违规运营或者越权管理的人给予惩罚,从而约束人的行为,减少成本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以2011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的绩效,因此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解释变量X,公司绩效是被解释变量Y。衡量解释变量的指标有股权结构指标和股权集中度指标,股权结构指标包括国有股比例(GYG)和流通股比例(LTG);股权集中度指标包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S)和第2大、第3大、第4大及第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制衡度指标(Z2345)。衡量被解释变量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除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外,还有其他影响公司绩效但不作为此次研究解释变量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杠杆指标(Leverage)和成长性(Growth)。下表列示了各变量的定义。

2.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在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为去除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异常的公司,提出上市的A股公司中 的ST, *ST和PT类公司以;为去除所选行业的影响,本文选取实施多元化传略的涉及多个行业的综合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2011年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73家。本文中的各变量数值均是通过巨潮资讯网、上交所、深交所等网站披露的财务数据通过Microsoft Office Eacel和SPSS软件计算得来的。得到2011年这173家企业的各变量数值统计表如下:

标变量描国有股比例GYG和流通股比例LTG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国有股比例与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股权集中度CR1和股权制衡度Z2345的P值均大于0.05,且t的绝对值大于1.895,说明股权集中度CR1和股权制衡度Z2345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股权集中度CR1的系数为正值,说明股权集中度CR1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呈正相关关系,即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越高;股权制衡度Z2345的系数为负值,说明股权制衡度Z2345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呈负相关关系,即股权制衡度越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越低。

三、结论

由于两权分离制度及委托关系的建立,股权结构在激励机制、外部接管市场、权竞争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公司行为,最终影响公司绩效。本文以173家上市A股综合类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是企业股份中的国有股所占比重、流通股所占比重对企业的绩效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说它们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而股权集中度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它与企业绩效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变动方向相同股权制衡度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又一重要因素,但它与公司绩效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变动方向相反。

参考文献:

[1]顾广贤,王珂.股权结构、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基于公司成长性的差异化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0(06).

第12篇

【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7483

【课程范围】Java、C++、C#/.Net、3G/Android、3G/IOS、 PHP、嵌入式、软件测试、UID、网络营销、网络工程、会计、UED、web、Unity3D、大数据等16大课程方向中高端软件人才。

【课程特点】达内科技资深讲师一线教学,根据学员需求安排授课,实训与理论结合,从入门到精通,结合实际项目让学员快速掌握所需技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成本。

【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7483

【温馨提示】学员您好,达内科技是IT培训行业品牌!请先输入前10位总机号码,根据语音提示输入后5位分机号码,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顾问老师。您可以把自己目前的技能水平跟老师做反馈,达内科技针对不同基础(包括零基础)的学员都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包教包会,根据学员发展潜力推荐合理岗位就业,欢迎您的来电。

达内科技北京培训中心分布情况:

北京市朝阳区达内科技潘家园安卓/IOS课程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达内科技亚运村软件测试课程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达内科技会计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达内科技南锣鼓巷UED课程校区

北京市东城区达内科技天坛Linux云计算/Pyhton/红帽认证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达内科技广渠门C++/嵌入式课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达内科技中关村JAVA课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达内科技大数据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达内科技万寿路WEB前端课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达内科技清华园.NET/Unity3D课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达内科技海淀园PHP课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达内科技魏公村UID课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达内科技网络营销中心

一、达内国际集团简介

达内国际集团是中国IT职业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国IT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4月3日,达内国际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家在美国上市的IT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根据IDC的数据,达内国际集团是目前国内的IT职业教育机构,市场份额超过8.3%,排名行业。达内时代科技集团致力于培养面向电信和金融领域的Java、C++、C#/.Net、3G/Android、3G/IOS、 PHP、嵌入式、软件测试、UID、网络营销、网络工程、会计、UED、web、Unity3D、大数据等16大课程方向中高端软件人才,先后获得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集富亚洲JAFCO ASIA、美国高盛银行的三轮投资,是国内首家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职业教育机构。达内国际集团经过13年运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依托,在中国软件业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南京、武汉、杭州、西安、苏州、成都、太原30多个大城市,建立100多个职业教育中心,年培训5万名软件人才。已累计为IBM、微软、摩托罗拉、华为、中软、用友、Yahoo、阿里巴巴、TOM、新浪、搜狐、百度、联想、神州数码、大唐电信、亚信等知名IT企业培养输送了20万名中高级软件人才,是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提供商。

除中高端IT人才实训外,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同样致力于IT 人才输送、教育平台建设、软件研发等综合服务。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实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软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务模块达内国际集团逐渐形成以IT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领导品牌。

达内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各个中心由软件专家负责运营,课程设计引进北美先进技术,贴近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北美海外专家与来自IBM、华为、用友、亚信、东软等国内外名企的一线实战专家担任讲师,以确保高端培训效果。达内在课程设计与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开创“零首付、低押金,就业后付款”的信贷就业模式先河,改革培训模式保持培训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90%以上的就业率,同时高质量就业。

二、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与高校和企业合作

从创建之初,达内国际集团就非常重视与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经过13年辛勤的耕耘,达内国际集团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达内先后与全国500多所大学的计算机或软件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20%以上为211重点大学,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达内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包括北大软件学院在内的7所院校建立软件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近年来,达内加强了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对高校的教学改革、优化高校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习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实战型业务水平的提升都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内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达内在全国建立5大软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顾问每天不断与全国上万家企业保持联系和沟通。通过13年达内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达内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人才推荐,人才定制培养、人才租赁与外包、校园招聘、IT猎头、企业内训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务体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达内与全国5万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个月在达内全国中心有近600场的企业双选会,达内还会定期做专场招聘会,正是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达内学员保持行业的学员就业率,2014年实现了95%以上的就业率。

三 、达内国际集团公益事业进行中

达内办学不忘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倾注公益事业,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达内向灾区的学生发出援手,免费资助多名灾区学生参加高端IT培训,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达内还给发生活费;2011年11月14日达内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携手启动期达内高端PHP软件工程师班,公益资助25名肢体残疾的学生学习达内高端PHP课程,学员毕业后基本就业, 其中视力有障碍的甄智博成功入职湖南大厦,获得3500元的月薪、双腿残疾的吴鑫4000入职中科创达;2012年5月10日达内再次携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启动第二期达内高端测试班,公益资助30名学生;近些年,达内将公益事业融入到员工的文化,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和农村学生; 2008年达内就曾经推出“暖冬工程”帮助近万名大学生实现理想就业,改变自己的命运,2011年达内获得高盛三轮融资后,达内又启动了“阳光计划”,希望帮助更多优秀的贫困学生接受高端IT教育;2012年,达内再次携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启动第二期达内高端测试班,公益资助30名学生,帮助他们改变自己命运;2012年,达内得知佳木斯第十九中学老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的事件后,向相关公益慈善为最美女教师组织捐款。达内自成立以来,达内累计捐款已经数千万,资助3万名多名贫寒学子接受高端IT培训,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四、达内国际集团主要业绩:

达内国际集团作为中国高端IT培训的翘楚,从创业之初就倡导 “诚信、创新、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同时经营战略一直都保持经营模式和产品保持行业的一步:

率先在美国上市家IT职业教育机构

率先推出“先就业,后付款”IT信贷就业培训的IT职业教育

率先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职业教育机构

率先入选“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IT职业教育机构

率先由IT技术专家建立和运营的IT职业教育机构

率先全面开放课堂,随时真课试听的IT职业教育机构

率先与“211工程”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IT职业教育机构

率先真实披露学员就业率、就业品质的IT职业教育机构

率先开辟高端课程,培养IT白领、金领的IT职业教育机构

率先完全真实公开师资背景的IT职业教育机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