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学习计划

儿童学习计划

时间:2022-02-06 04:3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学习适应性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78-02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小学,我校流动儿童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5%。我通过对本校8―12岁的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访,发现他们的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表现为中下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要考虑到流动儿童已有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而且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找到他们接受知识的“最佳点”,以促进流动儿童学业的进步。

一、以学习态度的衔接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学习态度的衔接主要从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以及暗示法等方面进行。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掌握听课要领,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具体内涵。

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我给予流动儿童积极的期望与要求,在思想上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其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我着重培养他们听课、作业、阅读等方面的习惯,培养他们自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如我们班的林伟煌和王艺菲,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忙着做生意,孩子都是寄居在亲戚家里,周末再回家,就算是周末,家长也难以有空陪陪孩子。所以这两个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说谎、上课时经常说话、作业有时会耍小聪明不完成、学习用品经常会丢三落四等等。我先和这两个孩子的家长谈心,从自身也是家长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告诉他们生活上能解决温饱就可以了,孩子才是自己的,把孩子接出来,目的都是想培养好他,如果孩子学坏了,赚再多的钱也没意义了。希望家长晚上尽量在孩子睡觉前回家,到亲戚家关心一下孩子,和孩子一起对着作业登记本检查作业做完了没有,检查学习用品收拾好了没有,做到不丢三落四,让孩子每天睡个安稳觉。周六、日要求家长尽量抽空陪陪孩子,可以到书店看看书、可以和孩子锻炼身体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爱,孩子就会从心里萌发出一个念头: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我要好好读书学习,长大后回报爸爸妈妈。我再和这两个孩子谈心,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么忙,都是想赚钱给他们读书,而且家长这么忙还抽空检查你的作业,周六、日还抽空陪你,而我们作为学生,是不是也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呢?他们边说我边记录下来,让他们知道说到就要做到。然后我安排班里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好的孩子和他们坐,让这些孩子提醒他们、帮助他们。而我在班里更加关注他们,包括学习、生活细节等。这样四管齐下,发现这两个孩子确实变化很大,不再说谎了,作业都做完而且书写很工整,课前还会认真预习,课堂上效果很好了,不懂的还会主动问了,也不再丢三落四了,这两个孩子更加自信阳光了,家长经常给我打来感谢的电话,说孩子变化这么大,真是太感谢老师了,以后他们会继续做好的。此外,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暗示法让自己满怀信心地去学习。

二、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创设交往的情景,让学生学习交往,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去调动流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多给他们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促进流动儿童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和激发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创设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成功的激励,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我们班的伦伦,他爸爸已经建立另一个家庭了,妈妈肯定很生气,所以经常和爸爸吵架、打架。而打架的时候,伦伦总是抱着妈妈,大叫爸爸别打了、别打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伦伦经常表现出慌恐、呆呆的表情,哪有什么自信可言。我了解了家庭情况之后,除了和伦伦的家长沟通好之外,我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在校生活,尤其是课堂教学,我更多地表扬、鼓励伦论,创设更多的情境让他去说、去交往、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也更加喜欢他,让伦伦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喜欢上学、喜欢同学、喜欢老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了,自信心慢慢就增强了,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

三、以完善师生关系为基本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励处分时平等对待,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不断积累中找到成长的快乐。我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对待、设身处地地理解,无疑会建立起尊重、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使流动儿童对我产生亲切之感,达到心里认同、情感相容,从而促进流动儿童良好的学习适应。如我们学校每学期期末的评优评先,期末每个班都会选出若干名“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队干”“优秀少先队员”“进步奖”等。班里的生活委员会用一本记录本真实记录下同学们平时的表现,如卫生情况、作业情况、纪律情况等,期末评比时全班同学会对着自己的期末成绩和这本记录本公平、公正地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大家都满意。我们班的“大胖子”徐鑫朝,每次评比完后,他都会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老师,我又评上什么什么了,我很高兴啊!”每次我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开心地祝福他。这种公平、公正的氛围,使孩子们对我产生亲切的感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我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如采用开放式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尤其对学习困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与个别辅导,如学习方法辅导、应试方法辅导、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同时,经常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保持联系,可以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减少流动儿童学期中途流失的情况。如我们班的彭奕钦同学,他是三年级从湖南插班过来的,转学前都是姑姑带他的,他的基础比较弱、接受能力又不强,开始还是很头疼的。我了解情况后,经常和他妈妈联系,他妈妈非常配合,我们一起教他学习方法、考试方法,经常和他谈心,让他心里有什么话就说出来,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能做到的尽量帮助他。慢慢地,他很喜欢学习了,尤其是我的学科,上个学期期末检测,他的品德考了100分,全班第一;语文93分,全班第四。他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我是万万没想到的,我情不自禁地打电话和他妈妈分享了,我们都开怀地笑了,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家校合力的强大。本学期期初的家长会我安排他进行了发言,分享他进步之快的心得,他那种自信之感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了,希望他带着这种自信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罗建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评论,2002,(4).

第2篇

〔关键词〕学习判断;元认知;策略选择;儿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09-04

学习判断是元认知判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判断的探讨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学习判断机制的讨论。Koriat的线索利用模型是目前最为人们广泛接受与认同的解释机制。元认知判断能力是个体学习和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元认知判断能力也具发展性。为了探讨个体的学习判断如何发展,研究者将学习判断的研究拓展到儿童。对儿童学习判断的研究多数都是直接利用成人学习判断研究的范式,但也有研究者[10]改进实验材料,将使用广泛的词对材料改进成更适宜儿童被试的图片和影片。

一、儿童学习判断

1. 被试

对学习判断的研究多采用成人被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对儿童和老年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1,2]。儿童学习判断的被试年龄跨度也逐渐缩小[4],有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监测水平在整体上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提升的趋势,十岁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已经与成人无显著差异。所以,当前研究的被试选择多集中于3~5年级,并认为四年级是学习判断发展的关键期[5]。除了不同年龄被试的选择,已有研究把关注焦点放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差异上[6],发现学困生在线索利用及认知监测上都与学优生有显著差异,学习判断的准确性低于学优生。并且,有研究者认为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学业成绩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2. 材料

研究学习判断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词对[7,8],其便利性在于可以很好地控制实验材料的内部属性,如,目标词和线索词的相关性,个体对意义相关词对较之无关词对的学习判断的准确性更高[8,9]。采用词对作为材料在儿童学习判断的研究中也较为普遍,但是儿童的词汇量与成人相比较少,所以在词对选择上需要考虑儿童是否认识词对以及对词对的熟悉程度。此外,在正式实验之前,会对同质团体进行材料选择的实验,即选出被试能够认识并且具有一致熟悉性的材料。为了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情况,也有研究者[10]把目标词换成不认识的外文单词。因为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很少学习词对,学习外语的情况更为普遍。这样的改进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提高了学习判断研究的生态效度。

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从表象思维中解脱出来,认知结构中初步有了抽象概念,故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根据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有研究者开始采用图片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儿童的学习判断,图片较之词更为直接、具体,能被儿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也不会受儿童词汇水平的限制。在学习阶段,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片,图片中的人物是同龄儿童,这样能更好地让儿童被试接受和理解故事。测试阶段则出现干扰图,问儿童哪一幅图中的孩子才是主试所述故事的主人公。除了图片材料的应用,针对儿童注意的特点,有研究采用影片为实验材料,以类似动画的形式呈现故事,以此作为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形式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更易于被儿童注意和接受。

3. MC模型和CM模型

对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策略关系的描述包括自上而下的MC模型和自下而上的CM模型。MC(monitoring control)模型认为元认知监测指导元认知控制,有效的监测对学习中有效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这会使个体对监测难的项目花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对学习项目所花的学习时间越多,其学习判断值越高,认为自己对该项目记忆更好。这也被认为是目标驱动的观点,在策略选择上,个体会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分配到较难的学习

项目上。

CM(controlmonitoring)模型则认为元认知监测也会以控制操作的反馈为基础,所以监测随着控制而进行而非先于控制。越是难度高的项目,所花时间越多,也越难回忆出来。这一模型持有数据驱动的观点,认为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习判断会随之下降,个体会认为自己对该项目的记忆越差。

4. 监测与控制的相互关系

把对监测和控制的研究扩展到应用范围的医疗领域,研究者提出自我管理的学习技术,通过对学习的自我管理,可以加强人们对于相关疾病知识的学习,准确的监测能够带来有效的控制。对成人的研究表明,在做学习判断时,MC模型和CM模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共同作用。

而以儿童为被试的研究表明,三、五、六年级的儿童会随学习投入时间的增多,降低JOLS(judgments of remembering)的值,出现数据驱动的管理,但一、二年级的儿童则没有出现。4岁的儿童就已具备这样的信念――增加努力就会提高回忆成绩。并且,有研究发现6~9岁的儿童对学习条目的价值敏感。然而对高价值条目敏感,是否会导致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判断和回忆成绩,这值得继续探讨。

同一任务中,儿童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相互关系如何,有研究者也对此进行了探究。被试为40名五、六年级的学生,以词对为实验材料,24个词对中一半为相关词对,一半为无关词对。词对的重要性由动机值决定,一半一星,一半五星。以主试告知的方式告知被试只有一部分一星条目会在测验阶段出现,而所有的五星条目都会出现。这样区别了两类条目的重要性和动机强度。在判断阶段采用0%~100%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儿童在五星条目上比一星条目上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对五星条目的学习判断值和回忆成绩也高于一星条目。由此验证了MC模型,表明儿童在学习判断上受目标驱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又改进了实验,把低动机项目和高动机项目分开,每类项目都包含相关词对和无关词对。结果发现,儿童在对短学习时间项目的学习判断及回忆成绩都高于长学习时间项目。由此验证了CM模型,表明儿童也受数据驱动的影响。儿童既可以根据目标驱动又可以通过数据驱动来管理自己的学习,但是难以区别二者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对于监测和控制关系的探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既验证了MC模型也验证了CM模型。但是,每种模型适用的环境和相互作用的机制仍未明确,值得继续探究。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按照MC模型的解释,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才能带来有效的控制,明确目标性,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而按照CM模型的观点,儿童需要在选择学习策略的过程中,例如分配学习时间,不断获取反馈来改进学习目标。由此看来,目标的指向性和反馈是共同影响和相互作用于学习过程中的,只有明确目标、重视反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儿童学习判断与学习策略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希望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长时记忆,让知识能够长期应用。学习时间的分配就是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属于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效的监测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儿童在学习策略的选择上又表现如何,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1. 元认知对学习时间分配影响的理论解释

对于元认知如何影响学习时间分配,有两大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分别是差异缩小模型(the discrepancy reduction model)和最近学习框架(the region of proximal learning framework)。在特定条件下,这两种理论都预测学习判断和学习时间呈负相关。

矛盾缩小模型认为人们会优先学习难度较大的项目,并按照自身的内部学习标准,用投入学习时间的方式来缩小学习项目之间的差距。最近学习框架则指出,在学习时间分配之前,个体首先会在潜在的重学项目中,清除那些自己认为已经掌握了的项目。这些被消除的项目通常都会造成学习判断和学习时间的负相关。一旦清除了那些自己认为已经掌握了的项目,相较于难的项目,个体就会选择较容易的项目进行重学。只有当较容易的项目被学完之后,个体才会转向较难项目进行学习。而这些较易学习项目就构成了个体的最近学习区。最近学习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借鉴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阿特金森的渐变学习阶段。并且,有研究表明当个体面临时间压力时,这种对容易项目的学习倾向表现得更为显著。

2. 学习判断对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选择

个体在学习判断之后,要把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分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之前介绍了MC模型及CM模型之争。但是学习判断对于策略选择的影响具体如何,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有研究把学习策略选择定为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在做完学习判断之后,问被试是选择“立即重复”还是“稍后重复”,选择“立即重复”就是选择集中学习的策略,会在判断之后立即再呈现该条目。选择“稍后重复”则是选择了分散学习的策略,会在所有的材料都学习判断完之后再呈现。

集中学习较之分散学习,被认为是一种不理想的学习方式,不利于知识在长时记忆中保存。检索理论(retrieval hypothesis)对此的解释是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能在记忆中检索到有效的目标。研究者对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的效果进行了探讨,被试在进行学习判断之后面临三个选择:一是立即重复(集中学习策略);二是稍后重复(分散学习策略);三是不再重复(认为已经学会)。但是被试对所有项目作的选择中有三分之一的选择是无效的,此时对一项目若是选择了“立即重复”则会稍后才让被试重学。同样,如果被试选择的是“稍后重复”则会立即呈现,让被试立即重学。结果表明,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自己的选择是有效时,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学习;但当选择无效时,被迫进行分散学习,则效果有限。这说明个体选择的自愿性对于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个体在集中学习时比分散学习有更高的JOLs值,但在测试中,分散学习的成绩优于集中学习。以儿童为被试的实验结果也表明[3],儿童不会利用元认知判断来选择分散策略。但也有研究表明,个体会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倾向于选择更多的分散学习,并且会依据这样的判断来拓展自己的复习计划。

对学习判断的研究都是旨在通过判断的机制,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从而使个体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以此制定更为适宜的学习计划,选择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当前的研究在监测和控制的相互关系的探讨上仍未有定论,在策略选择上也未表明是否因为对于信息的检索、提取不当,导致不能选择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如何确定监测的有效性,将有效的监测转化为有效策略的选择,分散学习较之集中学习的优势性是相对的。除了把学习策略的选择定位在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上之外,是否有更适用于儿童的有效策略仍值得探究。并且,儿童在学习判断过程中,监测和控制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小结与展望

对于学习判断中监测和控制关系的讨论一直存在,MC模型和CM模型分别强调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作用,目标驱动的MC模型认为监测决定控制,所以要具备有效的监测,才能带来有效的控制。而数据驱动的CM模型则强调控制对监测的反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既可以根据目标驱动又可以通过数据驱动来管理自己的学习,但是难以区别二者并将其分开。根据MC模型的观点,良好的监测会带来有效的控制,故学习判断是否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也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研究者们把策略选择定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之间,结果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无论成人被试还是儿童被试,都没有一致选择被认为是更有效的分散学习策略。这一结果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受学习策略选择的限制,学习策略不仅包括时间分配,而时间分配也不只有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合实验材料将策略选择具体化、生动化,更贴近儿童自己的学习策略运用,将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而监测的有效性又可以通过反应的具体化来提高,研究表明,当反应方式更为具体化时,JORKs(judgments of remembering and knowing)比JOLs的准确性更高。学习判断准确性的程度与策略的有效性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使用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通过测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被称作测验效应。通过测验,个体会对自己的记忆进行检索,根据是否能检索出相关信息,就可获知自己哪些学会了,哪些没有。而学习判断也和检索相关,能够成功地检索和提取,便会伴随更高的JOLs值[10],个体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在接下来的回忆测验中,正确回忆出学习材料。

在实际的教学及生活中,无论是教师的测验还是学生的自测,都配备有正确答案。教师会讲解题目并要求订正,学生在自测完之后也会核对答案。在学习判断的研究中,如果是以词对“绿草―红花”为学习材料,那么在判断阶段,应当是先呈现“绿草―”让被试进行学习判断再呈现答案反馈“绿草―红花”,这样的学习判断更符合实际的学习状况。

较之成人学习判断的研究,儿童学习判断的研究略显不足,仍有较大的空间有待探索。对于儿童学习判断的研究可以丰富学习判断理论,促进元认知判断、元认知以及认知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学习是儿童阶段的主要活动,如何利用学习判断,提高儿童对于自己学习的监测和控制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这对于儿童学习判断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Toth J P,Hertzog C & Daniels K A. Aging and recollection in the accuracy of judgments of learning.[J]. Psychology and Aging. 2009,24(2):494.

[2]Dunlosky J & Tauber S K. Can older adults accurately judge their learning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J]. Psychology and Aging. 2012,27(4):924.

[3]Son L K. Metacognitive control:Children's short-term versus long-term study strategies.[J].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132(4):347.

[4]贾宁,代景华.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判断绝对准确性及预见偏差[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01):54-60.

[5]俞国良,侯瑞鹤. 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认知偏差:内部线索的影响[J]. 应用心理学. 2009,15(2):120-130.

[6]张雅明,俞国良. 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的发展[J]. 心理学报. 2007(02):249-256.

[7]Yan V X,Halamish V & Bjork R A,et al. Do Students Think That Difficult or Valuable Materials Should Be Restudied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2013:8.

[8]Leboe J P & Tiede H L. Illusions of Competence for Phonetically,Orthographically,and Semantically Similar Word Pairs[J].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9,63(4):294.

[9]Mccabe D P & Soderstrom N C. The Interplay Between Value and Relatedness as Bases for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nd Control:Evidence for Agenda-Based Monitor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1,37(5):1236.

第3篇

关键词:学习障碍;农村留守儿童;个案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其子女基本上都是留在家中由父母、亲戚等亲友照顾,或者是留下一方照顾孩子,社会上统称其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在没有父母照看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缺失,在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乃至安全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是农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学习障碍方面的问题,亟需留守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及社区的关注。

个案工作是一个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解决困难,开展正常生活的过程,它通过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方法和技巧,开展一系列的专业工作,帮助服务对象发掘和运用自身和周围的资源,改善所处环境,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社会资源的能力,提高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障碍开展个案服务,首先要对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及其学校进行介入了解,通过提高留守儿童自身学习能力、改善留守儿童所处环境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障碍问题。一方面,作为社会工作者,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帮助留守儿童认识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需求,帮助其了解自身的需求,从而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问题,克服学习障碍,实现“助人自助”;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社会工作者在对留守儿童进行介入研究时,也对其家庭和学校老师进行介入了解,改善留守儿童周围环境。

笔者通过观察笔者家乡的某一小学,发现这所小学的学生都是本村和周围几个村里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有些孩子的家长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待几天。通过与学校老师的联系,接触到案主小丽,与小丽进行长达几个月的交流。通过了解小丽的基本情况,同时向周围老师、同学及家人了解小丽的情况,分析案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挖掘案主自身的优势和需求,为之后的介入过程打好基础。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丽,某村小学四年级学生,由奶奶照顾(爷爷已过世),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中只有春节回来,也只是待几天就走。小丽性格比较内向,喜欢一个人画画,不太爱说话,缺乏自信。案主学习成绩差,每次考试都在班级最后几名,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尽管案主想要努力学好,提高成绩,但是就是学不进去,对学习没有兴趣,投入不到学习中去。

最初与案主进行接触时,案主比较排斥关于学习方面的谈话,表现比较紧张,在几次的交流之后,案主慢慢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内心话。案主说,从小与父母的接触比较少,很难体会到父母的爱,自己缺乏安全感,家里就她和奶奶两个人生活,奶奶经常去地里干活,有时候放学回到家,奶奶还未从地里回来,还要自己动手做饭。父母对她的学习关注也比较少,只是偶尔问问成绩,告诉自己好好学习。奶奶和周围人经常拿成绩比较,批评自己不好好学习,案主心里很反感这些,但是从不会表达出来。

老师和同学们都反映,小丽在课堂上总是不积极发言,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也不主动,渐渐地就被排斥在外。通过小丽的任课老师,笔者还了解到小丽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用心记笔记,回答不出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小丽总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总的来说,小丽的心思比较沉重。老师也会不定期地向小丽奶奶反映小丽的在校表现,奶奶也是恳请老师在校好好帮助小丽的学习,家里是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无能为力。

二、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

经过与小丽及其家人的接触,笔者可以发现,小丽在学习上主要存在两大学习障碍问题。第一,学习无人指导,放任自流。第二,学习不积极,沉默以对。

笔者通过对案主的观察,可以发现,造成案主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家庭方面。案主目前的学习障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留守造成的,由于家庭关爱和教育的缺失,对小丽的性格塑造上存在一定的影响,而性格往往会影响学习和成长,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小丽的性格和成长来说,小丽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较少,家中就只有奶奶和小丽一起生活,让小丽很难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丽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流,这也就让小丽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无人倾诉,无法排解情绪,在学习上不去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上总是很难取得进步。其次,在小丽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心较少,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起到及时的督促和指导,而且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农活比较繁重,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任何的辅导,在家学习基本上是无人监督指导,将孩子的学习一味地交给学校。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得到家人和周围人的指责和谈论,加上有时候小丽需要帮助奶奶承担家务活,这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2、学校方面。小丽所在的学校是周围唯一的一所小学,周围几个村子的孩子都集中在此,可以算得上是留守学校,学校条件差。学校的老师超过一半都是学校的老教师,学历不是很高,对孩子们的教育比较落后,课堂教学方式不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对学生还是打骂教育,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师过分关注优秀学生,而忽略学习存在问题的学生,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就将原因归结于脑子笨、懒惰,一味地批评,孩子遇到挫折时没有给予鼓励和帮助,在取得小的进步时没有及时的肯定和支持,这些往往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丧失信心,贬低自己,不自信。

3、自身方面。由于性格的原因导致小丽学习上被动,遇到学习问题时,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又没有及时去寻求家人和老师的帮助,导致小丽在学习上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小丽在学习上处于落后位置。另外,长时期处于留守状态,使得小丽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已经比较麻木,对学习没有了太多的兴趣。

三、案主的需求分析

通过与案主的接触和交流,笔者可以发现案主的一些需求:

1、渴望得到认可和关注。对于小丽来说,在内心深处也是特别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表扬的,希望父母、老师、同学可以关注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知道父母和奶奶为了家辛苦,小丽也特别希望能让父母以自己为豪,用成绩来报答父母。

2、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对于案主来说,“差生”、“学习不积极”已经是外界强加给她的标签,以及留守状态对案主的影响,这些很容易使得案主在学习上出现一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案主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鼓励案主努力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案主提高学习学习成绩,帮助案主提升自信心,避免心理困扰。

3、发掘优势资源,开发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大部分像小丽这样的留守儿童也想要去提高自己的成绩,获得别人的表扬和关注,但是苦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和潜能可以利用。所以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四、个案工作的介入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障碍这一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试图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来对留守儿童进行介入,进而解决留守儿童学习障碍问题,提高其学习成绩,帮助留守儿童发掘潜能。

针对案主的各方面需求,笔者主要从三个阶段来开展个案服务,即改善案主认知阶段、改善案主周围环境阶段、帮助案主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成绩,获得自信阶段。

第一,帮助案主改善认知行为。案主小丽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已经麻木,认为自己就是“脑子笨”,对自己没有信心。笔者针对案主的这一情况,运用“鼓励”、“同理心”、“共情”等社会工作技巧,鼓励案主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导案主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从中帮助案主挖掘自己的优势,学会认知自己,了解自己。

第二,协助案主改善案主所处的环境,扩大案主的社会支持力量。首先,笔者通过与小丽的父母进行了电话沟通,表明小丽目前的学习状况和想要做出的改变,让父母意识到仅仅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给小丽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尽量多回来看看。其次,与小丽的任课老师和同班同学沟通,希望老师能够给予小丽更多的关注,比如,对于小丽喜欢画画,可以让她做做黑板报,让小丽可以认识到自己也是有能力的,增加小丽的自信心和热情。最后,让小丽的父母和老师加强双方的联系,及时交换小丽的学习生活情况。

第三,帮助案主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成绩,获得自信阶段。案主在学习上总是处于被动,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少,不及时做笔记。首先,跟小丽沟通其在课堂上的表现,达成一致目标――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每天考察小丽的学习状态;其次,根据小丽的学习状况,与小丽一起制定了近期的学习计划表,每天回家之后,都要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不会的问题及时解决,主动学习。

通过个案介入,小丽的学习状态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在学校考试中的成绩较之前提高不少,学习也没有那么被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也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小丽与父母联系时,会主动向父母汇报学习情况。家人和学校老师、同学都表明小丽的转变很大,也开朗了很多。

五、研究与反思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未能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另外,在学校里,学生众多,老师并不能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得本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留守儿童更加被孤立,遇到事情害怕向老师或家人反映,学习上不会的知识也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长时间的内心压抑,会导致留守儿童在身心、学习方面出现问题,影响他们的成长,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关注留守儿童,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实现助人自助。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张Z钰.留守儿童厌学分析与社会工作介入――以保山市P小学为例[D].云南大学,2008.

第4篇

[关键词]:自我监控 小学数学 学习障碍 解题能力 个案研究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学习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之一力的缺乏,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在神经系统中缺乏相应的能力,然而针对数学学科来说:数学解题时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解题的能力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能力也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学习中要提高学校障碍的数据解题能力,其中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障碍是“计算错误、运算法则的混淆、阅读和书写中存在的困难。而自我监控策略是靠学生自身来主动的去提高自己数学解题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的加强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能够正确的认识学习计划,并且检验学习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障碍以及原因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小学学生数学中存在学习障碍表现在进行数学测验时,数学学习障碍学生以及所取得的数学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与自身所处的年龄段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这就导致数学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的差距,这些障碍可能时智力差距,数学成绩的差异、社会环境以及其他背景的影响。在数学学习障碍中主要的表现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不能正确的运用运算法则,在数学解题中出现了不能完全的理解阅读,使得无法正常的解决问题,在解题中不能采用正确的技巧进行解题。

在分析了小学数学解题中存在的障碍后,其原因主要包含在:认为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存在着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注意力存在缺陷导致学习障碍的产生;许多人误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产生于学习的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信息学习与加工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二、自我监控策略

在数学研究中,对于自我监控策略的研究主要定义为:自我监控就是对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能够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来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而不断的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以及评价、调节等过程的研究,在自我控制中主要强调的是对自己的思维、情感以及行为方面的监察价评价,控制以及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在研究自我监控策略中主要的步骤是:首先要认识问题的存在,弄清楚问题属于哪一类;选择一组低级的非执行性成分来帮助完成学习的任务;选择某一策略来将上述低级的非执行性成分组织在一起,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该项任务;将选择一种新型进行心理表现的测定;最终决定资源的分配状况;将完成的任务及时的评价反馈,在研究自我监控的系统中主要的是进行: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检工作的完成。

三、个案举例

通过研究调查表明:个案分析中影响的因素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生个人的因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性格内向、严重的自卑感等,虽然只是自己追求上进但是,由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差或者是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效果中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是单亲、或者是家庭中出现了其他的异常状况,这些影响因素就会对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学生自己沉溺在自卑或者孤立的学习世界里,情感的因素直接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通过个案研究中,在教师中也是影响的因素,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顾及的是全班同学,这就造成学生个体中出现了学习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这些直接的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另外还有学生在学习中其他同学的氛围因素,由于长时间学生不能于同班的学生进行各方面的交流,这种孤立感和自卑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能相互交流,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四、自我监控策略的实施

通过个案分析,对学生中存在的自我监控进行具体的探讨,为了解决好学生学习数学徐晓障碍问题以及在解题中对能力的加强,这就需要实施自我监控,能够在社会活动中,铜鼓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心理以及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并且最终能够将自身合理的组织起来,最终实现激励学习的一个学习过程。通过个案研究,对于学生子在学习中存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其具体的数学学习计划是:

数学学习计划表

项目满意度 认真 自己满意 教师满意 自己和教师都满意

课堂练习 能够课下找好引导者抄好 能够自己独立对着黑板抄好 能够课下自己主动完成 能够课堂独立完成

课堂作业 能够主动抄好 能够在引导者帮助下抄好 能够在教师帮助下做好 能够自己完成

同步练习 能够主动抄好 能够在引导者帮助下做好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学做好 能够自己完成

回家作业 能够主动抄好 能够在引导者帮助下做好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学做好 能够自己完成

教师布置的其他作业 能够主动抄好 能够在引导者帮助下做好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学做好 能够自己完成因此在通过自我监控中,能够使得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进行自我监控的同时,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能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解决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障碍,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我监控策略的实施,来不断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这样来不断的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巧梅,张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研究,2013(15).

[2]江苏贞,孟英茹,陈丽如.自我教导策略对国小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学习效果之研究[J].心理教育研究,2012(29).

第5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心理不键全,人格极易出现扭曲。由于父母关爱缺乏,同时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甚至还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活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水平低,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4.认知行为上的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化。

二、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凸显主要矛盾,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

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第三,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第四,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2.教师要有爱心,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级体的温暖,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留守儿童”本身就缺少爱,所以他们更需要爱,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爱护你的,这样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了。如我班学生王峰,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在外开公司挣大钱,他在家中由专人照料,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不思进取,劳动怕苦怕累。经过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把班上关守门窗的责任交给他,培养他爱劳动、工作负责的好品质。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王峰变了,变成了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3.教师要有细心。教师要洞察学生心理,要随时随地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解。教师可通过家访,座谈等方法,给这些同学更多关注。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4.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我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第6篇

关键词: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教育教学;发展

一、 维果茨基及其“最近发展区”理论简介

(一) 维果茨基的简介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1896~1934) 是前苏联建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维果茨基一生著述甚丰,达186种,他的研究涉及心理科学的众多领域,其中在智力发展与儿童思维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有: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 culture- history theory ),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关系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系统的和自觉的学习理论以及儿童思维与语言发展的新理论。美国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 S. 托尔明在1978年9月的《纽约评论》上发表《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一文,盛赞维果茨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为其专著《认知心理学》俄文版所撰写的前言中真诚地指出:“ 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的著作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波及全世界,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维果茨基研究热。在中国,1998年10月“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的成立则标志着我国学者对维果茨基理论成果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其思想遗产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运用莫过于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在他去世 20年之后受到各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日益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享誉世界,对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背景及其涵义

1.“最近发展区”理论背景

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与发展看作两个互不相干的过程。以詹姆士和桑代克为代表的教育发展观将教育和发展等同起来,认为教育即是发展。以考夫卡为代表的教育发展观折中了以上两种观点,认为教育可走在发展前面,并对发展可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一观点中,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扩大了,并承认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这与前面两种观点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可是它仍然没有阐释清楚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

经过分析以上三种教育发展理论的合理成分和不合理部分之后,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1896―1934)在1931年-1932年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与发展关系观点,也就是“最近发展区”,用于阐明教学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

2.“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涵义

最近发展区 (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是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最近发展区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发展水平是一个变动的“区段”。维果茨基还由此提出了“教学最佳期”这一概念,并指出传统的教学定向于儿童思维已经成熟的特征,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该处于“教学最佳期”(即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而“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亦不是统一的,而是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的影响和应用

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并对此作了最基础的精辟的阐述。维果茨基的追随者们把它运用到各国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提出的教学模式。“支架”一词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布鲁纳用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的模式:通过支架( 教师的帮助) 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支架式教学”包括三个环节:(1)预热( etudes)。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2)探索( exploration)。教师先为学生确立目标,让学生探索尝试,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加以控制。此时教师可以给以学生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也可给学生反馈等,但要逐步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3)独立探索( excursion)。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二)教学主张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自我监控技能的教学方法。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也被称为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它强调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交互式教学包含如下成分:(1)示范和模仿做小结、提问等有效的学习策略;(2)逐渐把教师的角色让位给学生,支持学生的创意性观点和做法;(3)对学生的参与给予表扬和具体的反馈。它以小组讨论为典型特征,以策略学习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在没有教师支持的条件下能够独立学习为最终目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创立启发了他的追随者们,使他们在实践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从而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习与交往的情境。

(三)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自主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新课改背景下相对于“被动学习”及“机械学习”而言学生在无他人监督情境下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自己来衡量自己的潜在学习能力要比老师去了解其最近发展区容易得多,学习者发掘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可更好地促进其学习,他们可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在实施学习计划中及时发现不适,不断反思、调整、修改和完善,不断回顾自身已达的能力水平,直到发现适合自己的最有效学习方法,重新制定出新的学习任务,最终挖掘出自己的发展潜能。

(四) 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徒式学习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任何学习都是处在一定社会或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下,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课堂中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旁观者逐渐过渡到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五)对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

西方流行的智力测量在“最近发展区”提出之前是静态的,只是依据儿童能否独立完成问题来确定儿童的发展可能性。维果茨基认为这样的智力测量只是测量了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忽略了智力发展的过程和潜力。最近发展区概念引入教育领域之后,改变了了解儿童学习准备性的观念和方法,把儿童的潜在水平和现实水平之间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的“宽度”)作为评价对象。因此,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充分了解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评价。最近发展区理论促进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激励了这一方向研究的深化。

(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展教学观。

根据这一观点,教学的本质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相似。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定为“教”给某个人。它适合学习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指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将个体与社会、教学与发展、外部与内部、现在与将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认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多样性、教学对发展的促进、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些远见卓识对很多学科领域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到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握其最近发展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赋予因材施教以新的内涵

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之必要,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

(三) 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问题解决中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

“问题解决”历来就是学习与教学理论流派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在维果茨基看来,学习应当被融入对日常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而教学则应当为学生提供重新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近年来,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基于“最近发展区”这一基本思想,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深层理解,从而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研究表明: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不同类型学习的迁移,增强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创立启发了他的追随者们,使他们在实践中设计了各种各样教学活动,从而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习与交往的情景,促进有效教学。维果茨基(1962)认为,参与者应该共同地解决问题以达到认知发展。而计算机可以提出问题并激励学生为达到他们潜在的认知发展而努力。可以预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的日渐到来,“网上交往”必将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式交往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则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地探讨。

四、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新发展与评析

“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在现代变得越来越广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教育,还应用于青少年甚至是整个人的生命过程,如:语言最近发展区、音乐最近发展区、人际交往最近发展区等等。现在,“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多元的体系,让其在现代社会中更有生命力,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开拓,赋予它更多更新的意义。

同时应清醒认识到,虽然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它的光芒并不能掩盖其缺点与不足,首先,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米勒指出了最近发展区的两个主要缺点,一是最近发展区仅仅提供了这一区域的宽度信息,在对两个儿童进行比较时并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或目前发展水平做出精确说明,而这些却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测量起来也有困难,也就是最近发展区的潜在水平不能被概念化,更不用说被测量,只能称之为一种个体的能力。其次,最近发展区理论尚不足以单独构成一个完整的、令人满意的教育理论。适切的教学理论不仅必须提出发展与学习的个体过程,而且必须揭示他们发生的社会环境。

尽管最近发展区理论有些缺点与不足,毕竟瑕不掩瑜,它激起了许多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的兴趣,在教育学领域已经融合了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包括智力测验、记忆与问题解决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见解独到而深刻,不仅启发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而且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涉及到了诸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发展观等一系列观念的变革与突破,为当代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机,孕育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 教育心理学: 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佘双好. 毕生发展与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丁家永. 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黄希庭,陈传锋, 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余祖伟. 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7]唐芳贵, 皮修平.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模式创新[ 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8]余益兵, 葛明贵. 世纪之交的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计量学分析[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9]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点;教育干预

学习困难(Learn Difficulties)是指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目前,这一概念尚不统一,又称为学(Learn Disabilities)、学习障碍(Learn Disorder)、学习技能发育障碍(Academic Skill Development Disorder)等。据调查,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国外报道学龄儿童有3-28%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问题,国内报道学龄儿童学习困难的检出率为17.4%。面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其原因和规律,但往往只涉及学困生的某个具体方面的特点,而没有从深层次的心理上做全面的分析。其实,学困生的问题绝不仅仅存在于功课学习和认知能力上,他们在注意、行为、同伴关系等方面同样有着很多的困难。因此,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建立在对他们心理状态的整体把握上。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和不同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不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分为神经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这从美国学习困难联合会(简称NJCLD)1988年对学习困难所下的定义中也能体现出来:学习困难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明显障碍,并伴随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一)神经心理特点

有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在多数复杂功能的神经心理测验中的成绩和脑功能指数值明显低于非学习困难学生。在进一步分析各测验成绩的分布特征后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在言语理解、解决问题与推理和长时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受损。

(二)认知心理特点

认知过程是个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信息进行输入、储存、加工、提取的过程,其具体形式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对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因此,难以与外部环境构成动态的平衡关系。

1.感觉统合障碍

学习困难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感觉统合失常,不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对刺激作出适宜反应,尤其是面对新的刺激或刺激过多、强度过大时,会表现出反应不良,如焦虑、忙乱等。

2.注意障碍

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储存、转移和加工信息的数量有限,因此,与优秀生相比,其注意在范围、稳定、转移、分配等品质上较差。他们往往注意集中时间短暂,缺乏坚持性,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陷入多动和冲动。这有碍于他们学习能力的获得,易产生厌学与焦虑情绪,与学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3.学习加工障碍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加工水平较差,他们往往采用表浅加工,注意描述性知识,忽略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表浅加工导致学习困难学生聚焦于描述性知识,而不能提取隐含在学习内容中的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因此,学困生难以从给定信息中引发出新信息。

4.元认知障碍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调节和监控,它是影响学习效能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困难学生与非学习困难学生相比,在元认知的两个成分即认知的知识和调节上有较大差异。在元认知知识方面,表现为他们不能准确预期他们能否正确认知学习内容,在元认知调节方面,学习困难学生不能积极、准确地监控其问题解决活动。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干预策略

学习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具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教育者应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心理训练,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干预。

(一)训练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有意识地制定和使用的计划和方案。美国心理学家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两种基本成份:一种是基本策略,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策略,即学习者为了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用的诸如学习计划与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而学困生大多数均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潜力,可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自我检查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很低。

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并结合具体的学科,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策略步骤。如有人运用组块等记忆策略来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训练,结果受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有人运用心理指导技术,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训练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因此,如果教师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培养他们形成主动的、自我控制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的学习状况是能够改变的。

(二)训练归因策略

归因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把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就会感到自豪。反之,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的无能则会感到灰心。归因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学习困难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归因于学习条件不好、学习难度太大等,因而导致自尊水平降低,自我概念消极,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三)训练认知监控策略

近年来,国内有人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知监控策略的训练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该策略的训练内容具体可分为6类:注意与监控训练、观察与监控训练、复述与监控训练、精制与监控训练、组织与监控训练和求异与监控训练。

(四)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安置

由于学习困难学生在神经性、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上都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给他们提供有别于非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安置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即根据学困生的需要和学习困难的程度可把教育环境分为普通班级、分离班级、分离学校、看护机构四种阶梯式的层次。经过心理测量等科学方法把学习困难学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然后可把轻度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安置在普通班级,大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读于普通班级,少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读于分离班级;把中度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安置在分离班级,大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读于分离班级,少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读于普通班级;把重度学习困难学生安置在分离班级或分离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此种做法已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实行,是一种值得借鉴的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干预措施。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是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学困生身上的太阳发光,让他们在深切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差异;调查分析

Abstract:Thestudyoflearninghabits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inthestudyofhumanfeelingsandwills.BasedonthesurveyoflearninghabitsofthefreshmenandsophomoresofEnglishmajorsinsomeuniversities,thepapershowsthatfemalestudentshavebetterlearninghabitsthanmalestudents,andfemalestudentsgenerallydobetterinEnglishlearning.Itcanbeconcludedthatgoodlearninghabitscanguaranteethesuccessofforeignlanguagelearning.

Keywords:leaninghabit;differences;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二年级比例为570∶488。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男女生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的学习已进行了一年多,他们认为“制订学习计划”更重要,有趣的是,无论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选择学习材料”方面都认为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地方,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1]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地方。因此,课堂内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和看见板书,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座位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项中,无论是在年级还是在性别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大一大于大二,女生大于男生。

课堂内做笔记是众多学生喜欢的课堂行为,有利于知识的归纳和考前的复习。这一项中,女生的均值大大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要比男生更加细心。

上课时认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保证,然而在这一项目上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年级因素和性别因素方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从均值分析中可以发现,大一高于大二,女生高于男生。因此,可以理解为大一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然而,随着年级攀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课堂内回答教师的问题是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的主要表现,大一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大大高于大二学生。

我们发现“用英语交谈”在年级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复习笔记”方面男女学生之间略显差异;在“网上英语学习”方面的性别比较表现了显著差异,这一项男生的均值比女生的均值更高,说明男生的上网学习积极性更高,更愿意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大声朗读不仅对口语表达有直接的好处,而且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一的学生更喜欢朗读。

阅读理解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猜测词意是每一位英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二的均值比大一的均值小0.45,这与常理好像并不相符。

学习贵在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这一项的均值都不高,女生稍微更愿意学习的交流。“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对知识的平时巩固复习更加重视。

3.学习习惯相关分析

为了了解各学习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笔者对学习习惯的数据进行了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有几项学习习惯(如“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遇生词查字典”、“网上英语学习”)与其他学习习惯根本没有什么相关关系,而“写作时,先想汉语”仅仅与“考试前突击复习”有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在分析表中就隐去了这6项的相关分析数据。

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列的12项学习习惯中,“复习笔记”与其他学习习惯的相关程度最高,与另外9项学习习惯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就证明了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否和做笔记、复习笔记是紧密相关的。其次就是“做笔记”,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学习习惯也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与另外6项极其显著相关,2项显著相关。“制订学习计划”与其他的6项学习习惯极其显著相关,1项显著相关,“朗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寻求学习帮助”与1项显著相关。“检查作业、考试卷”,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5项极其显著相关,与2项显著相关。“考试前突击复习”这一项与3项极其显著相关,4项显著相关。“认真听讲课”只与“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如果要争取机会回答问题,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做笔记”与“复习笔记”的相关系数表现为极其显著相关,在众多相关关系中最高。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中年级之间有6项出现了极其显著差异,性别之间有4项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总均值超过3的学习习惯有“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做笔记”、“复习笔记”、“听讲课”、“浏览内容”、“猜测词义”、“遇生词查字典”、“写作时先想汉语”、“检查作业、考试卷”和“考试前突击复习”等11项,说明在这几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比较科学的,可以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但奇怪的是学生“做笔记”的均值高于“复习笔记”的均值,这说明学生会做笔记,但并不认真复习笔记。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所做笔记只有通过复习、归纳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

成功的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并能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技巧,以上具体表现如果学生都能充分地把握,适时地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效率便可大大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 自评K――“已经知道”

当大班的孩子专注于自己好奇的事物时,教师可以让孩子围绕这一“关注点”展开自我分析,看看自己对这个事物“已经知道多少”。

如我园大六班的“雌雄探秘”项目就源于2016年刚分配的一位男教师加入了他们班。从小班到中班,他们班全是清一色的女老师,当孩子们和男老师玩得high的时候,孩子们也围绕“性别”讨论开了,“蔡老师就像我的哥哥”“陈老师怎么也和蔡老师一样是短头发呢”“蔡老师的运动鞋跟陈老师不一样”“你们猜,蔡老师和陈老师哪个高?”“男生一定比女生高吗?”还有的孩子模仿男孩、女孩不同的小便姿势……着实让老师们忍俊不禁。为此,该班就捕捉到这个孩子间绵延不绝的“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师共同体、家长进行了讨论分享,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下去。

老师让孩子们先画一画对男孩、女孩的认识,比较和归类男孩、女孩在发型、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鼓励孩子们互相讨论、例举,知道除了人有男女不一样的性别,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有雌雄之分。从孩子们自我评估的展示与分享中,老师了解到孩子们对“男女不同性别的外部特征”“部分动物的雌雄之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孩子们对于“雌雄”方面更多的兴趣追求点,之后老师即可鼓励孩子展开观察、测量、比较等进一步进行互动与探索。

二、 列举W――“想知道的”

孩子天生喜欢探索,教师应鼓励孩子围绕他感兴趣的事物提出自己想继续研究什么、发现什么。

如清明过后,孩子们散步时常发现园里飞来了许多鸟,有喜鹊、麻雀、鸽子、斑鸠等,就连自然角的一个鸟窝也被小鸟衔去了一些茅草,孩子们围绕小鸟叽叽喳喳议论着,有的还逗起了小鸟,老师们启发孩子:“宝贝们,老师听到你们讨论了许多关于小鸟的话题,那对于小鸟,你还有什么问题呢?”孩子们举起了小手,“老师,我想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小鸟。”“老师,小鸟的窝都是什么样子的?”“小鸟吃什么?”“小鸟有耳朵吗?”“小鸟下雨天都干吗呢?”……孩子的思路豁然打开,问题是那么多,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张纸,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以版块展示或引导孩子梳理归类后,犹如孩子们做的学习计划,也是教师对其经验脉络的再次梳理。

三、 寻找H――“如何知道”

围绕幼儿“每个想知道的问题”,老师都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将孩子需要内化的这些经验转化为孩子自己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得出的答案,让孩子在自我探究中获得成长。针对大班孩子现有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特点,有的问题有孩子知道就可以分享经验,有的暂时没有答案的教师随后可启发孩子:“你的这个问题,你觉得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呢?”采访、参观、记录、统计、观察、绘画、手工等,这些不同的表征行为就是孩子探索的途径,教师就是支持者和促进者,鼓励孩子在“已知经验”基础上围绕“未知经验”会问会学,提供孩子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获得学习的能力。

如大四班农家坊的“黄豆”项目活动来源于孩子们点心时段讨论“豆浆是怎么来的”。九月开学初也正值黄豆丰收季节,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个生长点,让孩子自主记下自己知道的“黄豆的秘密”和“还想知道的问题”,而后教师共同体会同家长展开了预设,也追随孩子们的问题不断鼓励孩子开展了各种关于黄豆的探索活动,到农家“晒黄豆”“剥黄豆”―观察“黄豆的样子”―数一数黄豆―称一称黄豆;孩子参与“制作豆浆”“分享自己做的豆浆”“分几次观察记录黄豆多少与豆浆量的关系(发现了 1000克黄豆出渣1500克、豆浆6000克)”;参观幼儿园家长开办的“榨油坊”,参观“豆腐加工厂”,并和家长、老师一起学习“豆腐、豆干的制作过程”(浸泡―磨豆滤浆―煮浆点浆,需撇去泡沫,将烧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调好冲入豆浆里搅拌,变成豆腐花―包布挤压成水豆腐―继续还可压尽水分成豆腐干)等,孩子们和我们的老师都在探究中获益匪浅,都感慨地说“平时我们只知道吃豆腐、豆腐干,原来制作过程真不简单”。之后,孩子们还和家长一起开展了“豆芽”制作活动,发现“豆芽”泡制也很有讲究。整个活动中老师、家长、社区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孩子们在自主参与、自由观察和亲身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了自身的经验。

四、 反思L――“学到什么”

一个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启发幼儿回顾一下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收获,可以通过绘画、表达、社区展示会等表现自己的所学所得。记录展板也是一种反思工具,通过将笔记、照片、美术作品等装裱或悬挂在广告版、泡沫、有机玻璃一些结实的材料上,成为孩子和教师、家长、同伴反思的有效载体。

如大三班“萝卜的发现”活动中,孩子们从“种的萝卜死了”展开了“萝卜种子”“怎样种萝卜”“猜想萝卜的叶子、开不开花、果实是什么样”“拔萝卜的工具”“数萝卜”“给萝卜排排队”“称萝卜找到萝卜王”活动,再延展到“洗萝卜、切萝卜、腌萝卜”“买卖萝卜”等活动中,家长们给予了“种子赞助,种植方法法引导,不同萝卜园的参观与实践,家庭中萝卜在水、沙中生长的对比实验”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共同体围绕“萝卜还能够带给孩子什么经验”展开了讨论。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教师都鼓励孩子、家长、教师共同体将自己的发现、支持以及观点在展板的不同底板上展现出来,让整个活动的课程实施成为大家探讨、交流、反思和进一步深入的有效载体。记录展板还可在全园、社区进行分享,激发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

儿童在学习中有自己的大纲,即便教师制定和实施的计划对儿童所产生的价值,也是依照其与儿童自己的大纲的契合程度而定的。《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中提出幼儿学习“持续的行为周期”,也就是我们在“追随每一个幼儿”中,不断融入和循环“观察―捕捉―诊断―预设计划与生成―反思”这样一个周期行为,以在观察、评估记录幼儿的学习经历中支持幼儿不断发展获得连续性经验。KWHL表作为观察评估的工具,能够追随幼儿生成课程,能够更大程度上符合儿童自己的“大纲”,使幼儿学习的效果最大化,促进其身心发展。任何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都能通过KWHL表这样一个路径展开师幼对话,实现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发展,链接教师课程实施的预设与生成。

当然,对HWHL表的认识和运用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可视的表格形式上师幼的互动与运用”,而应该是教师“孩子为主”教育观念的体现与实践,是“追随幼儿”这样一种路径的隐形助推,实现的是鼓励孩子在这一过程导引下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自主成长。

评估和观察记录儿童的学习经历的方式很多,如轶事记录、速记、时间节录、清单、清点频率、工作样本分析、网络图、维恩图、全息图等,每种方式都各有千秋,KWHL表是其中一种能够有效鼓励幼儿自主参与自我评估与学习发展的方法,在大班幼儿活动中可以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综合各种评估与观察记录方式,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习惯

前言

所谓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培养独立自主的探索能力。

1 营造学习氛围,唤醒自主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而,教师应创造教学上的民主气氛,使学生敢于、乐于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敢于对思考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引发认知的冲突。我们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个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2 实施开放教学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2.1 在质疑问难中培养自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运用悬念、反问、比较等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好问题,从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求知的过程。提问题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出示例题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让学生不断去质疑;总结全课时,也应让学生袒露疑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提问,不断调整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应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够准确、很琐碎,有时甚至与教学内容无关,教师应慎重筛选有用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2 在自作中培养自主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他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既能发展思维,又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利用“摸一摸”、“折一折”、“数一数”、“画一画”、“拼一拼”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发现规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3 在不断反思中培养自主

反思是在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课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反思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对学习的全面反思不仅包括各个具体的学习环节,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意志进行反思,还可以对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或长处、教训或弱点进行反思等等。反思活动进行得愈全面、愈深刻,愈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潜能就愈易于激发,从而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性,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过程一般有两个层次:第一层面是总结性反思,也就是对经验与教训的反思,这是学生反思活动的基本层面的活动。第二个层面是提高性反思,就是要求学生对数学问题发散性扩张或收敛性概括。发散性扩张是改变问题的条件,扩大外延的一题多变的思考模式;而收敛性概括则是对所解的问题从结构上进行抽象、概括和归纳,建立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4 在合作交流中培养自主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学生在个人的自主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题目,光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这时把问题放到小组或班级中,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通过交流、讨论,既能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又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更好地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学生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退位减法,大部分的学生都感觉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学生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通过集体的智慧得到了许多的解决办法,同时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3 重视学习评价,促进自主习惯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素质化的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我们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对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第11篇

以“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锻造主题,突出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我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师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教师工作是以“心灵”培育“心灵”的工作。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队伍建设首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我校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常抓不懈。培养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创文明校风,树师表形象”等争先创优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典型,弘扬先进,激励群体;并以严明的纪律进行约束规范,以德立本,以身立教,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起点水平。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始终坚持按照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要求和终身教育的思想,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多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水平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新任教师必须达到本科学历;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以教师自学考试、高师函授为主的本、专科和双专科学历教育,培养高学历、高水准的骨干教师。

三、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良性机制。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对师范院校的新毕业生在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宏观指导下的竞争上岗的办法;根据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在定编、定岗、定职、定责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了评聘分开、择优聘任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真正向教学第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根据学科特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教师在专业上交流,鼓励并组织我校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逐步实行教师队伍在区域内均衡发展。打破教师队伍能进不能出和封闭管理的局面,允许学校待岗、下岗教职工进入人才市场重新择业。为教师制定“做学习型教师”读书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笔记,开展系列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在读书中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四、抓住重点开展培养工作,壮大骨干教师群体。调查证明,少数骨干教师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个人努力自发产生,也容易由于各种原因而自行泯灭。要产生大批的骨干教师并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就必须依靠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还要有一套科学的骨干教师培养管理机制提供保障。我校力求在骨干教师培养工作中做好三个结合:一是把引领“做幸福教师”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结合起来;二是把引领“做幸福的教师”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引领“做幸福的教师”与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结合起来。

新的时期,西昌的发展呼唤着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教育和高素质的教师。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培养,优化结构,造就一支骨干力量雄厚、新人辈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凉山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二小人在其独特的“一、二、三、四、六”管理模式的运作下,以争省内领先、创全国一流为目标;以“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勤奋、刻苦、乐学、好思”的学风;“近、亲、严、爱”的教风;树立了“乐观、投入、旷达、进取、开拓”的新形象;确立了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以“活”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是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基地、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书香校园、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四川省防震减灾示范校……有2000余人次分别获得全国、省、州、市的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篆刻、舞蹈、生物、信息技术、教师自制教具金、银、铜牌奖……科创发明“立体时钟”获得了国际发明日内瓦专利金奖,已有三项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被确定为“美中教科文组织中国重点合作学校”。

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及民教司原司长夏铸等各级领导在视察二小工作后,由衷地发出了感叹:“素质教育在二小。这所学校真了不起,不仅条件好、管理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好,体现了我国的素质教育精神”。

2011年,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陈进玉,带领国务院参事室考察团到二小调研《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情况后,兴致勃勃地为西昌市二小挥毫题词“西部小学教育的一朵奇葩”!

第12篇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螺旋式发展深化的过程。很多人认为教师要对幼儿传授知识,专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他的教学技能,把两种概念等同起来了。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是必须的,而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参与教学、实践、科研的活动中所必需的能力。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要有良好的教学技巧和反思能力。

一、《指南》引领,突出重点

我园教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通过学习、测查、辩论会、说课、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一起深入学习和领会《指南》的理念和要求。每个教师都做到了熟知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对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明确了合理的期望和目标。一位教师在教育笔记《小魔法》中提到,一个调皮懒散的小朋友,经常午睡后不叠被,老师用《月亮姑娘》的小儿歌,激发了小朋友尝试和好动的积极性。在一次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教师进行了关于“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哪个好”的辩论,讨论了教师应怎样用尊重、理解、支持和帮助的态度,为孩子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

二、专家引领,带动发展

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要想使培训有力、有效,最重要的是使培训贴近教师的工作实践,使培训能真正满足教师的有效需求,尤其是最需和急需的方面。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1. 解决工学矛盾。教师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更新、补充新知识,但幼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经常性地参加脱产学习与培训,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我园还选派了多名骨干教师积极参加远程“国培”“省培”的学习,为他们搭建有效提高的平台。

2. 定期邀请专家来园进行专业互动培训。为了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表现出的“场所封闭、计划预设、教材固定、教法单一”等方面的局限,我们为教师提供了互动性强、多样化的专家资源。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三、自主引领,变守为攻

1. 敢讲――注重反思,解决问题。尽管幼儿园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外在力量,必须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实现自主发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能力提升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内因而产生作用。因而我园提倡教师需要自主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上的问题,并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在我园每周的教师计划中,教师除了实施教案外,还要反思。如果发现教学中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教务主任会检查教案,帮助解答问题,并给予评价和建议。如果有些共同的问题,可以抽出来在教研活动中展开讨论并寻找资料解答。除了这些常规工作之外,我们为了给老师更多讲的机会,营造了书香校园的氛围和平台,让教师演讲或表演日常教学中的感悟和发现,激发教师从平日枯燥的教学中发现乐趣,乐于总结、反思、解决问题。

2. 敢创――教师自主创新,幼儿玩中学。《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所以我园要求每个课室要创设幼儿喜欢、感兴趣、可操作性强的墙面。何老师发现小班幼儿对小脚印很感兴趣,就设计了“有趣的脚印”的墙饰,幼儿把自己的小脚印下来,涂上各种颜色,贴在墙上。老师提出:“某某的小脚在哪里?”“你涂的小脚是什么颜色的?”小朋友在地上寻找着自己的脚印,还玩起了跳飞机,玩得可开心了。在户外自由活动时,何老师还带领小朋友玩赤足游戏,帮小脚按摩,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小脚。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和创新的游戏,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玩中学。

3. 敢帮――特色带领,一一结对。我们园是一所大园,有着近200名教师,教师团队由新教师、经验型教师、理论型教师、骨干型教师等组合而成,我们开展了“一一结对”活动。 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化,对他们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班级工作、家长工作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并面对面地跟踪指导;实行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互相听课、交流学习心得、师徒共同上好一节汇报课等,为他们尽快建立表现的平台。

特色带领,交流互惠。我园以健康、艺术、环境为教学特色,一直以来坚持示范展示,帮扶交流,受到同行们的肯定。我们积极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区的示范交流帮扶活动,作为广州市督学等多个社会团体的成员,参加了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暨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组工作和深圳三间省一级幼儿园的评估工作;到广西百色、云南民办幼儿园协会、贺州教师教育学院和担任“国培计划”项目授课老师等工作,进行了《水土流失》等多个公开活动的展示,开展了《构建立体健康教育,凸显健康教育特色》等多个讲座,不仅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还让园里的老师能走出校园,展示特色,交流互惠。

4. 敢当――教师敢于承担任务和责任。我园每一位教师都会制定自己的近五年目标,年轻教师会以成为一名经验型和理论型合一的教师作为目标,中年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经验,都会提出向骨干教师发展的目标。当她们都有了清晰的目标后,一有机会展现自己,都会积极承担任务。作为示范性幼儿园,我们经常整合园里各种特色教师,通过自荐、竞选等形式,建立各种平台,让教师展现自己。这样教师的发展就不再处于被动和迷茫中,拥有在教学生涯中做出自主选择的权利。

5. 敢延伸――教学的内容需要延伸和扩展。我园以园本教学为主,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都只作原则性规定,并无全国统一的教学用书等具体的课程形式。我们对老师的要求就是让孩子学习的内容有延伸,灵活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如认识广州建筑的自主性活动,广州现在的变化越来越大,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以往对广州建筑的认识上,就会跟孩子眼见的现实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对广州建筑有最新的了解,有大班教师引导孩子扮演“房地产销售员”,孩子卖力地将房子的特色、好处介绍给“顾客”,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认识到建筑的共性和广州建筑的特性。教师敢于延伸教学内容,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接受新的信息,这样才能将最准确、最真实的教学内容传达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