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儿美术

少儿美术

时间:2022-03-15 12:28:34

少儿美术

第1篇

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绘画不仅能够释放少儿的天性,还能促进智力开发。对于少儿美术教育来说,要充分结合少儿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技巧,让少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少儿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少儿美术老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将培养少儿个性发展作为美术教学重点,从全方位、多角度上激发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

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创造力

少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少儿的绘画兴趣,并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绘画技巧,激发少儿学习绘画的潜力和热情,开发少儿智力,让他们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少儿美术教育阶段,个性化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少儿的性格、能力以及气质等,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少儿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少儿的内在潜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少儿对美术兴趣的同时,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少儿美术教育中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存在差异和不同,个性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需求。因此,少儿教师要坚持以少儿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开发少儿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在我国少儿教育开展过程中,个性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这门艺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作性,加上个性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个性化发展的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少儿的身心成长。

二、实现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的途径

(一)美术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艺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能从根本上激发少儿对绘画的兴趣。因此,少儿美术教师要掌握不同阶段少儿的身心特征,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将少儿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要体现少儿喜闻乐见的题材,通过美术绘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拓宽孩子的眼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举例来说,在美术课外写生活动中,孩子们对大自然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理,喜欢颜色鲜艳的花朵,因此,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特色鲜明的梅花作为题材,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在对梅花进行欣赏的同时,并进行提问,“为什么梅花开在树枝上呢?”少儿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梅花,引导学生体会腊月寒梅的意境,赋予梅花一定的思想,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的热情。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不能限制学生绘画的角度。因此,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少儿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在不断思考、观察以及欣赏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绘画理想。

(二)创新少儿美术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少儿教育现状,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游戏优势,将其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少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体验学习绘画的乐趣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少儿借助自己的肢体动作,以此来提高少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式的思维模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内容,利用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在欣赏其他优秀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绘画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乌龟宝宝》这一堂课时,少儿美术教师在展示完小乌龟后,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小乌龟进行观察,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对小动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引导他们画出不一样的乌龟宝宝。此外,少儿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同时,敢于表现自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并予以奖励,以此来提升少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利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有机统一,在学习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少儿的个性化发展。

(三)提高少儿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少儿教育阶段,兴趣是其最重要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愿意学习绘画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的美术活动。作为少儿美术教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少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提升美术课堂的吸引力。少儿美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功底,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情绪下学习绘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少儿美术教师要对学生保持微笑,教学态度要足够的和蔼可亲,并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耐心,和少儿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坚持以少儿为中心,对少儿的想法予以尊重,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少儿想法的尊重,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轻松状态,不能将教师自己的固定思维强加于少儿的身上,在课堂中尽量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绘画氛围,提升美术教学效果,进一步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结语

在幼儿教育阶段,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少儿教育理念,以少儿身心发展为基础,通过挖掘少儿内在潜力,规划和组织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给予少儿充分的自由,培养少儿积极创造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

作者:黄志雪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代静.少儿美术教育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5(01).

[2]高山.试论在城市少儿美术教学中增加乡土美术课程的必要性[J].宜春学院学报,2010(05).

第2篇

少儿美术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民族共同关注和重视的课题,它关系着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少儿是文化传承的核心。有人说,少儿美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其实不然,对少年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未来艺术家,而是一个如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能力”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健康成长的能力;二是获得文化、技能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三是不断创新,改善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能力。美术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就少儿美育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来进行分别阐述。

一、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古巴比伦以及两河流域文化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方霸权主义的冲击后,已出现文化断层,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现在还在延绵流长。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生物链,需要我们一代代的薪火相传,文化血脉的传承,应该从儿童抓起。当然,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以利益为偶像的物质时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浮躁和焦虑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求的精神。全球一体化的风潮,使得多样化的文化变得非常尴尬,不少年轻人追求时尚,对本土文化淡漠,甚至质疑。没有判断力的儿童群体,对自己的文化血脉的传承可能更是一片茫然,这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种负面影响。因此,国家适时地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及时地抢救和保护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做为少儿美育工作者,我们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贯穿到儿童美术教育全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中重视人的和谐发展。承认人自身具有发展的潜能,顺应少儿的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中加进较多的文化色彩,介绍艺术文化发展史和美学内容。让孩子们在游戏状态中进行创作,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博大和神奇,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生命轨迹中,留下颇为深刻的文化记忆。

(2)要注意民间艺术对孩子的熏陶和启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比如对秦汉石刻,民间剪纸、皮影,木版年画,民间泥塑的借鉴,通过参观、讨论、书写感受,搜集素材,加深对本土艺术美的发现和认知,使得少年儿童对家园和乡土充满了感情,也使他们产生了对自己和民族的自信并充满了希望,这是一种艺术气质上的积淀,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让少年儿童感受大自然。在孩子们领略了都市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自然生态环境、动植物、天文、科技等知识探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开阔眼界,拓展创作思维,从乡土风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汲取灵感。

二、版画是培养少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

什么是少儿版画?少儿版画指利用简便的、适合于少儿又便于少儿操作的材料进行绘制并拓印的艺术形式。其取材广泛,操作方便,版味浓厚,效果独特,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我们的邻国日本,版画教育作为他们成功的教学经验,在当今世界倍受注目。日本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作版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少儿版画教育能更多地培养儿童意志方面的品质,养成锲而不舍的毅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一丝不苟的严谨风格。版画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绘画和技巧,少年儿童普遍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当今发达的信息社会,我们更不能忽视少年儿童潜在的能力和执着的精神。他们年龄虽小,但对身边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而且非常希望能通过动手、动脑来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少儿版画就是要追求自由、自觉、随心,有序的创作状态,不能把少儿版画创作定位为专业版画创作。其特点是:

(1)版画需要很强的动脑动手能力。画、刻、印三位一体,制作过程一环紧扣一环,缺一不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劳作形式,是培养孩子协调、平衡和预见能力及严谨的品格的极好手段。

(2)可以让孩子怎样感知美,以及美的差异。哪些美是版画特有的,比如:印痕美、刀味美、纸纹美等。不同版种表现的美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凹、凸、平、漏,等各具的不同材料形式美。受过美术教育的孩子,通过他们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知美和发现美。“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鲁道父·恩海姆)。感知力是儿童美术创作的思维与发展的源泉,敏锐的感知力是人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

(3)少儿在制作版画时,材料的丰富性、新颖性、多变性促使儿童迅速地触摸材料、操作材料,在创作实践中对各种材料的运用和认识过程正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过程。对孩子进行版画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动手能力、感受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最终要表达对美的认识,对美的创造,张扬每个孩子的独具魅力的个性。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辅导能力。

我们在观看一些少儿绘画展览时,大家会有一种不约而同的观感,有些作品一眼就可看出是老师捉笔代刀的,画面中弥漫着浓浓的成人意识,构图和技法成熟而平庸,缺少儿童率真、生动的造型和图式内涵,是小大人画。另外一些作品大家看了认为语言图式和内涵是孩子的,只是画面精致的制作程度好像儿童达不到,应该是老师辅导的结果,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名符其实的儿童画,这就是不同的辅导水平在儿童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即是自身修养和辅导水平获得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抓住儿童的思维模式,充分尊重儿童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按照儿童的心理生理机制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总体把握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运用“顺水推舟”的辅导理念,引导孩子们把潜藏在幼小心灵的艺术灵感用绘画形式表达出来,虽然在画面制作过程中贯穿着老师的精心辅导,但画面的语言内质是孩子的。

第3篇

随着基础课程的改革,引发了人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各种兴趣班也变的琳琅满目。儿童绘画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市场也越来越广阔,但由于竞争的压力,绘画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是,很少有人把国画作为系统的儿童绘画形式,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给大家。其中,有很多的原因阻碍着它的发展。

一、少儿美术国画中存在的问题

1)最基本的就是绘画材料的特殊性。国画的学习需要用到毛笔,墨,宣纸,但是在市场,如果不是专业学习国画的人,这些是不被大家所熟知的。不像蜡笔,彩铅笔,水彩笔这样的普遍存在。

2)绘画形式需要一定的技巧。特别是关于毛笔的使用,中国的书法是一种古老而且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门类。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绘画时更讲究书法用笔特别是中锋侧锋的使用,并借助墨色的浓淡干湿发挥出来。书法的学习是国画学习的基础。目前,关于毛笔的使用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这也是学习中国画困难的一个重要元素。

3)儿童课程的不成熟。目前,在我所接触的国画的学习里,很少有完整的少儿国画的课程体系,很多情况下老师自主组织课程,根据自己所学以及班里学生的情况来编写本节课的教授课程,对于课程没有长远的安排。特别是课程本身的不完善,没有系统教材。这也是教师看起来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是可以进行培训的,但是课程本身的不理想是直接影响整个国画学习的绘画效果的。所以,对于少儿国画的教授来说更是一个大的挑战。

二、少儿美术国画关于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面对这些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是可以进行改进的,从而完全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第一个问题就是笔墨纸砚的要求,最应该解决的就是宣纸的灵活使用。使宣纸更加的简捷化,于是可以把册页引用到这里,根据学时装订成册,这样学生每节课就可以有一张装裱好的国画。从而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毛笔的使用,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课程,如:书法课以及线描课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基本功。这些课程相应的穿插避免了学习的单调。孩子们还可以多掌握一门技能。第三个就是儿童课程的标准化以及专业化。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以及学时编撰相应的教材,可以在中小学的学习中增加相应的兴趣课程。少儿国画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就是对于前辈绘画作品的临摹。中国画从内涵到形式,前辈们早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后代景仰与效仿的楷模,并形成各自表现与操作程式,固然是学习中国画的一条途径,但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难度要求不要过高,不然,容易挫伤少儿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望而生畏。所以对少儿中国画教学从实际出发,在选择教育上,既要按程式,学习传统中的本源东西,又不能泯灭少儿的童心,要符合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可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国画的魅力。像是齐白石老先生的花鸟就是非常适合现在的少儿来学习。除了临摹,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于快速的速写、写生、默写训练,经常进行想象画、命题画、诗配画、绘画日记等创作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造的能力。每当学生完成一幅作品后,教师应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提倡多画、巧画、大胆想象、勇于实践;让他们用自己的心与手中的笔,来真实的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天地,这样新的学习方式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第四,增加教师的素养。教师要关心和尊重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少儿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就国画教学来说,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本身对国画艺术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水墨技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少儿国画教师不仅要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还要学会传播美。

三、结束语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之瑰宝和民族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从小到大都是学习着素描,水粉,速写长大的,但是那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绘画,只能说是一种借鉴。我们的根本是国画,它拥有自己的绘画体系,很多大师也是在学习了西方的绘画后,又转过身来学习中国的绘画,但是两种绘画在体系上不同的,需要自己能够转化。所以,我在想为什么不在开始的时候就学习中国画,这样再转换起来是不是就容易很多恩。特别是儿童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将中国画作为其根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有很大的帮助。少儿中国画的作画时间比较“短”,对于自控力比较弱的他们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画笔墨千变万化,构思率真,夸张。完全符合孩子们现在的思想。孩子们完全可以通过中国的水墨把他们脑袋里的奇思妙想表现出来。中国画是特别有意境的绘画,特别是绘画与诗词的相结合更是赋予了一种不同的含义。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耳濡目染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增加了文化的修养。

作者:张东颖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第4篇

1.评价模式单一

很多美术教师在点评少儿的美术作品时,一般都是采用现场评估的方式,并惯于让少儿之间的绘画进行对比,然后指出其优劣。更为重要的是评价的内容都是针对所学习的美术知识以及绘画技能,对于少儿在绘画中表现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的进程、学习的具体方法却较为忽视,与此同时还缺少对美术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以及实践性的有效评价。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

2.教学方法呆滞

当前形势下,少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滞。一些美术教师总是根据成人化的美术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从而让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死板。譬如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皆是由教师示范性地画,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画,最后就是教师对孩子们所作的画进行评价,谁画得最像示范画,谁的画色彩最为协调恰当,谁的画最为漂亮。然而这种模式化的美术教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少儿美术教育的范围,这应是属于以成人为对象的专业基础绘画教育的范畴。长期运用这种成人化的方式教学,会严重钳制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因为这种美术教学方式仅是单纯地传授了绘画技巧与绘画技能,而没有注重开发少儿的美术思维,扼杀了少儿在美术方面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少儿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因此,上述呆滞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中应该禁止的。

二、提升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

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进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改变既有的教育观念。在上文中很多家长与美术教师都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只要注重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的培训即可,这是一种世俗态美术教育观念,是片面的,倘若教师按照这一理念教学,家长按照这一理念督促孩子学习美术,会严重钳制孩子在美术上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美术教师与家长必须彻底摒弃这一教育理念,树立以“启蒙”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指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不但要教授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美术所形成的特有灵感,以此调动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美术教师与家长只有形成了启蒙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才能让每个孩子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2.从少儿角度实施多维度的教育方式

少儿美术教育应从少儿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彻底放弃单一化的传统教学,实施多维度的教育方式。虽然少儿从宏观范畴来说,年龄属于同一个阶段,可是他们在美术方面的兴趣截然不同。因此,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着眼于少儿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才能有效促使他们在美术领域获得持续发展。对少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绝对不能像评价成年人一样如实指出,而应根据少儿的心理特征实施以鼓励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以此调动广大少儿对美术的兴趣。少儿在美术领域的创作往往不是很成熟,倘若经常运用鼓励、表扬的方式肯定他们的绘画作品,会让他们对绘画更感兴趣,从而画出更多的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缺陷所在,绘画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三、结语

第5篇

少儿美术教育 想象力 心得 思考

少儿美术教育是少儿美术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也是少儿在以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长到两岁至三岁之后就开始喜欢涂鸦,这是天生的,先天性的,也就是所谓人的本性。不管他会画或者是不会画,总喜欢涂,总喜欢构线,一根长长的线构画了他很多在里面的故事人物。这时孩子还不会使用文字来表达,但是他会用涂鸦的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只要作为家长愿意去倾听,就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在其绘画的涂鸦阶段似乎没有天才与非天才之分,孩子在涂鸦中不规则的线条和不成形的色彩,往往使他们兴奋与冲动。这些混沌、重复的、毫无驾驭能力的绘画在孩子眼中就是创造,从而使孩子感到创造的成就感。

然而,通过笔者在多年少儿美术的教学中的一些观察发现:当今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许多因素对少儿美术教育影响较大,比如教师因素、家长因素等。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简要探讨。

一、教师因素

在影响少儿美术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因素尤为重要,因为教师在整个少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承担着“教”这个重要的角色,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乃至影响少儿今后的成长发展。一名合格的少儿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绘画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懂得和关心少儿的心理的发展。否则,如果教师采用片面的教学方法,将对少儿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英国当代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进而增进其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少儿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应重在挖掘孩子们无限的潜能和想象力。老师在讲解时应以鼓励孩子们绘画兴趣为主导,不要过多的讲究美术专业知识,如技巧和用色等,应强调一个“像”字。如果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将使孩子的潜能或想象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下应该启发孩子所有潜力,让所有喜欢画画的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因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用各种形式去发现,去激发,用实践来启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画画中感受到童年时期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校及以后的生活中充满信心,充满对画画的浓厚兴趣,喜欢上丰富的生活,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此外,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和想象力外,还应注重孩子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比如在上手工课的时候,由于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几乎不承担任何小的劳务,所以,上完手工课之后都不知道清理好桌面等,因此,在上手工课的课程中,可以利用孩子们对教师的敬畏来要求孩子们在上完课之后要做好桌面的清洁整理,然后才能给予表扬。这样能培养孩子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爱卫生的习惯。

二、家长因素

家长是孩子们生活成长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们最为亲近的人。家长对于孩子们美术兴趣的培养也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不管学什么,兴趣最重要,它是推动最有效力的内部动力之一,可以引领少儿进入任何一种学科领域并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们绘画兴趣的培养,而不应该盲目的“追崇”,也不应该一味地把培养孩子的画画作为一项必备的特长,作为今后升学加分的工具。

家长切忌不可把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和能力作为一种“时尚”,看见周围街坊邻居同学都在学,或者看见有些孩子画的画很漂亮,又或者是家长自己哪方面特长比较薄弱,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总是拿着别人的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例如,“你看看那位同学画的真漂亮,画的真像,用颜色用的多漂亮”等一些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话。有些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已经厌倦了,有些不太喜欢画了。家长着急来与笔者沟通,笔者会开始问问少儿自己内心的想法,然后给他们开导、鼓励、信心。有的孩子是学习科目太多,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消化。而有的孩子根本不喜欢画画,是家长逼着来学的,这样笔者会劝导家长让孩子暂停一段时间学画画,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多考虑一下是否真的对这个爱好感兴趣。

家长应该要协调教师与孩子以及课堂之间的关系,使教师、家长都要重视起兴趣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采取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兴趣,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绘画是孩子心灵的表现,也是他们在成长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想象和创造力表达着人之初最美好、天真的情感。艺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使人吸收前人很多优秀文化,激发其创新意识。家长应该在少儿美术教育的活动中与教师一同让孩子们展现其天真、活泼的童真,同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其聪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少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如何激发起孩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正确的辅导方式至关重要。笔者在给学生讲解时会抓住儿童心理,关注他们的一些内心活动、生活动态、兴趣爱好,以及每个孩子不同性格特点。在黑板上示范时,会举很多例子,用边讲解边讨论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完成,要求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以及喜欢的东西、爱好不一样,给他们进行不同的讲解、不同的肯定与鼓励,发现他们的长处优点,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而在用色时,也会发现很多不同,有些儿童喜欢深色,有的喜欢用漂亮浅色欢快的颜色,而有的喜欢一直使用一个单一的颜色等情况。这样在用色的课堂里,笔者开始让少儿大胆地用色,不要问老师用哪个色,自己喜欢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这样一节彩色课之后,就会发现不同学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和敏感度,以便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讲解。

四、结论

少儿美术教育是少儿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通过对少儿进行美术或其它艺术门类的教育,能有效提高少儿眼、手、脑的协调性。少年儿童从小接受美术教育,这对其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事美术的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本着重在启发的原则,综合平衡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影响,对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进行正确的培养,把心思多放在如何激发少儿的创作潜能上,如何提高辅导水平上,使辅导方式多样化、趣味化、有效化,而绝非盈利化,以求的一时名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美术教育在真正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鹤.论当代少儿美术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 18(S): 225-226.

[2]岳海波.少儿美术教育之我见[J].其他学科教学,2002,(19、20): 111-112.

第6篇

民办少儿美术教育 课堂教学 技能训练

美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感、辅助道德、美化生活的功能,它不仅对青少年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完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还在促进青少年个性健康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民办少儿美术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在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美术学校或教育机构中对少年儿童实施的美术教育。

一、现状描述

笔者在2010年7月至8月这两个月的时间内,对四川省乐山市民办美术培训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就民办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办学的发展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和师资情况,进行了专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8月,乐山市经教育局审批的民办学校共49所。其中,美术培训机构有9所,民办美术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培养目标来分,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培养学习美术兴趣的美术班,如幼少儿的手指画、水彩笔画、蜡笔画、油画棒画、简笔画、想象画、手工制作等,在儿童学习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情感思维,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与创新能力,体验绘画的乐趣。另一类为培养美术专业技能的美术班。其主要是针对喜欢美术绘画的青少年或希望通过美术高考进入高校的学员进行专业系统化的培训,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热门专业中都需要具备美术基础。例如,素描、色彩、速写、动画设计、美编、网站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化妆等,所以这类美术培训更多着眼于从个人兴趣、美术高考更或是为了将来的就业。民办美术教育在不断地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一批业余美术爱好者和美术专业所需要的人材。

二、存在问题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规划纲要》充分肯定了民办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民办教育提出的新期待,也为破解民办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民办少儿美术教育培训行业在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明显存在扩张过快所带来的一系列发展和管理难题。从发展环境上看,政府政策调整的导向,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市场投资方向的趋势,公办教育发展的状况;从自身建设看,美术培训行业的激烈竞争,培训机构的战略定位,培训机构的管理水平,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等,都将是影响民办少儿美术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笔者主要从当前民办美术培训机构的课堂教学这个角度,反思目前美术培训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育目标重技能训练,轻文化渗透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家长送孩子到民办美术教育机构学习美术后,总会问“今天你画了什么?”家长的想法是:孩子要交出一幅作品来,才算是学到了东西,学费才没有白交。目前,民办美术教育机构开设的最基本的课程是:素描、色彩、速写、儿童画、中国画、书法等美术课程,较少有独立的美术欣赏评述课。学生的年龄一般为4至18岁,年龄跨度比较大。培训机构主要根据学生学习目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家长要求等进行分班、分层、分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主要的目标是教给学生绘画、制作技能,常常采用临摹练习和写生练习这两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得以熟练地掌握这种技能。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师在教学时,无论是素描、色彩、速写、还是儿童画、中国画、书法,都非常重视学生美术造型技能的习得――形态、结构、比例、立体感、空间感与质感。当然,长时间的训练下来,学生的美术造型技能的确也会有提高,但是将美术教育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过分重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等其他功能,必然导致民办美术教育价值的单一,影响民办美术教育作用的发挥,阻碍民办美术培训机构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在美术教育价值构建上,更趋向于其综合价值的实现。”那么,从民办少儿美术教育整体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应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

2.教学内容重视西方美术课程,忽略本土民间美术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乐山的9所民办美术机构的教学内容以素描、色彩、速写等西方美术课程为主,没有一所民办美术机构开设诸如剪纸、年画、泥塑、刺绣、扎染、蜡染、草竹编织、面具、灯笼与风筝制作等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乐山整个民办美术机构的教学内容体系都忽略了中国本土的民间美术。

如何扭转民间美术在当代教育中的尴尬局面,民间美术在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的何去何从,应当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民间美术的原发性和与民族学、民俗学、文化生态学的交叉互融日益明显,对于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有利于促进绘画、雕塑与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民间美术的存亡与兴衰,事关民族文化全面复兴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民间美术作为美术教育的最原始形态和最古老的生发点,一旦断源断根,势必造成美术教育创作血脉与营养的缺失。因此,热爱民族文化的人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持中国原发性艺术的延续。

3.教育评价缺少相应的教育评价与监督体系

从调查中,不难看出这样一种现象:各民办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之间、机构与教育局之间的联系相当少,仅仅限于年终教育局组织的考评与总结会,各机构之间平时开展的教育交流探讨学习活动形同虚设,由于业务上面的竞争,大家都闭门造车。而公办学校自1985年,就开始实行在职美术教师的学历达标,从20世纪90年代起,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直实施到现在。目前,国家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如2010年四川省启动的“国培计划”其中包括“地震灾区小学美术教师培训项目”、“四川省农村初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美术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美术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训,这些举措促进了公办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虽然民办少儿美术教育不受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教材、教学计划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兴趣性、应时性的优点,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课标,必然也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没有相应的教育评价监督体系,民办少儿美术教育不能得到正确的导向、诊断和管理。因此,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评价与监督体系,对于民办少儿美术教育机构来说,确定办学方向、落实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原因分析

民办少儿美术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

(1)应试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占主导地位,美术教育的观念滞后,尤其是社会上工具理性的思想观念对民办美术教育的影响。在现代性的背景中,工具理性似乎代表了理性的全部内容,现代性的增长实际上也就是工具理性的增长,其结果是对理性的工具性理解从此成为人们基本的思维定向,工具理性成为一切社会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工具理性实际上是一种目标定向的理性,在实际操作中则坚持以效率和实用作为准绳。

反观民办少儿美术教育领域,学校办学和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都主要受到工具理性的支配。从工具理性出发,学校和教师的眼光只是局限于美术教育的功利层面,看见的只是学生的“技法”,排斥对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放弃了对美术教育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的思考。自然地,民办美术机构的课堂教学只是局限于不辞辛劳的知识讲解和不厌其烦的技法训练。在由这种工具理性主义所支配的意识中,美术教学只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被理解,本来属于人的课程教学完全变成了“物”的世界,美术教学所具有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被破坏了,美术教学对人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和精神价值被遮蔽了,美术教学对人来说所具有的归宿感、亲切感和美感被窒息了,美术教学所具有的鲜活性和丰富性也被抽象和蒸发掉了。正是工具理性的超常发展和过度张扬,导致了美术教育内部构成和学生人格结构的严重失衡,人性上的不健全和人的个性的不完整构成了现实美术教育最严重的问题。

(2)民办少儿美术机构的课程开设难以规范,不成系统,处于临时应变的状态。

民办少儿美术教育不受美术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的限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是民办少儿美术机构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自主开发美术课程难以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3)从民办美术教育机构自身体制来说,属于社会力量办学,所有的运转经费来源于学费收入,谁为学费买单呢,当然是学生的家长。家长对于学习美术结果的认可态度直接导致民办美术教育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的需要,它肯定会顺从学生家长的口味和市场需要,在较大程度上迎合家长的喜好实施教学。

四、提出建议

调查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调查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的一些建议:

1.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联系,美术技能训练与美术文化传递并重

民办美术机构的课堂教学,不仅仅使学生习得技法特点、方法步骤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材料的名称,还可以让学生简略地了解到美术的起源、美术发展的历史,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美术遗存,“美术作品只能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才能被正确地认识和解读,而且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理解人类价值的不同取向、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民办美术教育由于自身体制的原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与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科技的关系,领悟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理解到美术所反映的各时期的文化特点与精神风貌,从而丰富和健全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并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感受和接受到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中国民间美术素材,丰富民办少儿美术机构的课程体系

无论看哪个阶段,美术教育都与人们的生活与成长密切相关的。美术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选择中国民间美术作为教学资源。目前,采用较多的民间美术教学形式有以下多种:剪纸,泥塑、年画、刺绣,面具,草藤编织,风筝制作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个关键年龄期,学生的逻辑思维仍然需要很多的感性材料来支持,想象力发展的有意性迅速增强且多为有意识、有目的,想象力中的创造成分增多,想象中的现实性不断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也处于转折期,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因而青少年的美术教学的内容越切合他们自身的身心特征就越容易实现!上述教学形式花钱少,容易出效果,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种贴近实际、喜闻乐见的教学,而且教学目的明确,要求不高,审美意识和造型的基本方法简单方便,学生兴趣很高而且容易获得成就感。这样,素描、色彩、速写等西方美术课程将与剪纸、年画、泥塑、刺绣、扎染、蜡染、草竹编织、面具、灯笼与风筝制作等中国民间美术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从关注美术课堂教学结果的即时性转向关注培养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长期性

“在少儿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基本方法和习惯。”作为家长或者教师不要仅仅看到一堂课里学生画了什么这样一个即时性的结果,应更多关注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学生学习到终身受益的知识。基本的美术素养是指能解读身边的美术现象;能运用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念;能熟练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自如地描绘对象;能自主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的。在一节美术课上,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完成美术创作的过程,逐步获得心智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4.要整合公办美术教育和民办美术培训,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与监督机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推进我国民办少儿美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中国美术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是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来共同实现的。民办美术培训作为公办美术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应该符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美术学科教学的精神,拓展与公办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交流合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加强对民办少儿美术教育的督促检查,给予民办美术教育业务上的全面指导,使校内外的美术教育资源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让学生获得更有内在品质的美术教育。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目前少儿美术培训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民办美术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展现体制机制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特色办学等方面的活力,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美术教育需求,为实现美术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2]高明.美术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2-3.

[4]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 少儿美育 误区 思考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最近,笔者采访了近百个正在各类美术班学画的小学生,他们都上过或正在上石膏头像写生、人物素描、速写和国画写生。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美术兴趣办学习的儿童真正喜欢美术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少儿美术教育存在不少误区。集中表现在:

一是少儿美术的教育内容成人化。在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以成人的好恶来要求孩子。 硬向少年儿童灌注所谓专业知识,违背他们天真活泼的本性,强迫接受所谓的艺术技能,急于让他们成为 "人才"。

二是儿童参赛过多。近年来,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少儿书画展览、少儿书 画大奖赛、少儿书画评定会等泛滥成灾。这些大奖赛不视作品质量高低,只要交钱基本上都能获奖。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绿色,主办者说好!有创意,于是就给个一等奖。

三是部分家长急于求成。每逢双休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画夹、行色匆匆的孩子。大的六七岁,小的十二三岁。 这些儿童,出于自身爱好学习美术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儿童家长为怀着自己的想法强迫孩子去学。

四是部分施教者功得心太强。据某省教育部门最近统计,十所小学的一千名小学生中业余从事艺术学习的占百分之九十五点三。少儿艺术教育的火爆,使家长投入资金不菲,无疑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创收的机会。试想在经济作用下办的兴趣班,教育质量如何能上得去。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种求知过程中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一、要针对少儿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

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要多培养少儿的创新性

我在教学中体会颇深的是,已经上过多次美术班的学生,被太多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自我个性,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的方式,只会用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生搬硬套,将临摹来的一招两式重复表现,一旦面对现实写生就束手无策。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虽无临摹之技,但一经启发指点,茅塞顿开。其进步则不可估量。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是关键,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便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力,在选修课中先抓儿童速写这一关。一个常见的静物、一个简单的工具、一个劳动机械、一个新的环境,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儿童绘画教学讲究一个"严"字,多鼓励、多观察,收益无穷。教师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只要全身心投入,儿童就会学有所长。

三、要激发儿童的创作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层面。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象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

四、要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他们的心灵,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学生来说是很快乐的。

第8篇

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少儿报刊的负责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编辑思想还依旧停留在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教辅至上”的思维怪圈里,对美术版的编辑方针和栏目设置缺乏深入研究,在主观意识上缺乏足够重视,往往在有限的美术版面里每期登几幅美术作品敷衍了事,这是十分错误的。

笔者曾长期担任《中学生》报美术版的责编,在工作中总结出十六字编辑方针,即“善于抓大,优化有序,主次分明,针对性强”。下面就以此为例浅谈一下笔者对少儿报刊美术版编辑方针的见解。

善于抓大

在组织编辑《中学生》报美术稿件时,应首先注意宏观调控,要善于抓大的方面,多组织一些具有一定指导性、方向性的稿件,因该报在读者中具有较高权威性,而初中生的求知性和可塑性都比较强,是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引导对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品德是十分必要的。

如为了培养小读者的审美鉴赏力,让他们逐步学会如何区分优秀作品与低劣作品、高尚健康与低级趣味,提高其审美素养。

《中学生》报美术版开办了“美术名家”栏目,介绍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同时配以作品点评及作者简介,介绍画家生平和艺术风格,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引导小读者走进美术大师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精神上与作者交流,进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并由此领略到审美对象的深层意蕴,充分调动起读者审美感受的积极性、主动性、选择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周围美的事物和现象。这既让小读者获得了一定的美术知识,提高了审美鉴赏力,又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了品德培养。

又如,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众美术对现代社会的巨大作用,笔者在美术版里又专门开辟了“创意无限”专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设计理念及主要类别的划分,让小读者学会在审美实体日益丰富的当代社会如何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观察力。

优化有序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应大力加强学生造型技能的培养,这是素质型美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由表现力和创造力两部分组成,前者注重基本技法的训练,强调生理因素的协调均衡;后者重视基础知识、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普及,侧重思维和心理训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进行造型技能培养时,两者既不能偏废,又要注意各自特点。这就要求美术版责编在组织此类稿件时,既要注意系统性、阶段性,更要注意在稿件编排上体现出技能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序。

针对前者,笔者连载了一些纯技术性的美术基础知识,如如何进行静物写生、怎样画漫画等,让学生多进行美术基础实践训练,增强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造型表现力。但素质性美术教育中的造型技能培养,却不仅仅是单纯绘画水平的提高,它还有对创造力的审美要求,因此在编稿时也要打破单纯绘画技能培养的局限,使广义的美术造型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变社会上“美术即绘画”的偏见。为此笔者定期选登一些适合中学生审美观的实用性的工艺美术设计作品稿件,如美术字的设计、居室布置设计、装饰设计等,增强小读者的现代设计观念,以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动手设计能力。

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后,可以适当刊登一些命题式美术征稿(包括绘画和实用设计),针对这一阶段系统技能知识的传授,进行一次单元性总结。这既增强了小读者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其打下一定的实用美术基础;既可以让美术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又拓宽了小读者的视野,及时得到他们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整编稿程序,优化组合,使之更加符合读者需求。

主次分明

一般少儿报刊的美术版面都是比较有限的,《中学生》报也是如此。如何让有限的美术版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责编必须心里有杆“秤”,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为“主”什么为“次”,即什么是主宣传方向什么是次宣传方向。笔者认为这点至关重要,这直接体现编辑思想的先进与落后。

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已从过去单纯绘画方面逐渐转向与实用美术相结合的现代设计理念,社会上充斥着大量蕴含艺术元素的丰富多彩的现代设计作品,如果编辑思想仍局限于单一的绘画方面的宣传刊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现代设计理念在我国的普及工作与设计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这并不符合我国建设现代强国的长远规划。故而,笔者确定了以包含现代设计理念的实用美术的刊登为“主”、纯绘画的欣赏和技法为“次”;以宣传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艺术观为“主”,具体实践操作为“次”的编辑方针和工作原则。以宣传现代设计理念为主旨的“创意无限”专版,就是在这种编辑思想指导下脱颖而出的,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欢迎。

针对性强

干过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及时阅读读者来信,获取反馈信息,是每个编辑的必修课,这对自己积累编辑工作经验大有益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工作思路,让自己组织编辑的稿件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及时满足读者的需要。美术版的责编也是如此,千万不要认为美术版只是点缀装饰,忽视读者对提高审美素养的迫切需求。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笔者通过采访学校和阅读小读者来信等多方面的信息反馈发现,当代中学生会熟练操控电脑已是普遍现象,但能写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手写时错别字也层出不穷,对汉字艺术的文化传承来说,无疑不是个好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专门找到少儿书法教育方面的专家,特约组织了名为“我爱汉字”少儿书法讲座系列连载,从我国书法的历史、种类的演变,到简易好学的掌握方法和技巧,以及少儿书法教育专家为写好汉字每期配上的 “顺口溜”,刊出后深受读者喜爱。有的小读者欣喜地给笔者来信,说自从看了《中学生》报连载的少儿书法系列讲座,照此练习,在不长的时间里写的字就大有进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人也变得自信了。

第9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陆续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赏识,可以维护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实每个孩子在学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师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当学生画了一张很糟糕的画,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若再认真些就一定画得好!”这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在这样宽容的老师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大胆画、不要怕画坏,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久之,将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绘画的潜力。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类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专业技术的训练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潜能受到限制,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我认为,对少儿最好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也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如果对儿童进行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绘画练习,就会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要求他,儿童就会为“不像”而苦恼,最终会因为“不像”而对绘画失去兴趣。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可以在少儿绘画中适当地进行以线为主的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儿童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一些有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建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画好的可能性更大,给孩子一种“马到成功”的感觉。但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马到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孩子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他们对绘画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孩子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孩子受到奖励和好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满足,做到了初步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创作的欲望强烈,绘画兴趣得以持续。

有人把“赏识教育”推至“无批评教育”,显然不合理。赏识教育应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在少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浅见。

用宽容、和善的心面对孩子,不要吝惜赞赏。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适时运用肢体语言。当孩子画画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可采用将画全班传阅或是贴在墙上等宣传形式,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满信心。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鼓励孩子,但要具备耐心、方法得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时,批评是必要的,切记情急之中不加鼓励、反倒讥讽,用敏感的语汇如:“这么笨,别再画了”“你真没记性”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

适当把握赏识度。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但不等于孩子画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评,盲目赏识。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有攻击行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也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绘画本身的兴趣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从而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面对内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聪明、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帮助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作品,因人而异、避免用统一标准评判学生。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偶尔也会画得不错,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或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肯定,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表扬我的画了”,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寓画好的标准还差远了”。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经意地说句:“你进步了”“老师希望你画出更好的画”,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激发孩子,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少儿进行美术创作,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的本身。让我们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人类动机论》,《心理学评论》1943.

第10篇

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与幼儿美术活动的结合

在《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1、在美术活动中尊重理解幼儿的想法

陈鹤琴在《儿童的绘画》一文中说道:“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心。要知儿童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儿童画是儿童内心的真实写照,应以此为教学目的激发幼儿表现力、创造力。有时候孩子们会用用稚拙颠歪的线条,拼接组合成一些莫明其妙的形状、图案,成人是难以读懂,而孩子们总能描述的非常详尽:“这是房子、这是小河、这是花朵、这是白云……”。这即幼儿眼中真实的世界、内心真实地写照。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角度以及特定的思维方式,把所看到想到的东西用笔表现出来,形成生动的全新的世界。就像一句话所描述的:“幼儿的画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当她(他)看到漂亮美丽的事物时,总会异常兴奋,产生心灵共鸣,进而表现于美术作品中,即先娱目动情,才能激思励志。

2、带领幼儿感受欣赏少数民族艺术元素

在少数民族艺术元素感受与欣赏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教师经常带幼儿参观清真寺、回民小吃街、文化广场、回族工艺品商店、食品加工坊,同时对幼儿进行分组到回族爷爷奶奶的家里去,让幼儿身临其境,玩耍、游戏、观察体验,感觉少数民族文化的变化,捕捉感兴趣的事物的形态;孩子们观察特色建筑、回族服饰、工艺品,对它们身上的装饰纹样产生了巨大的兴趣。间接经验主要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如参观的感受、生活情境中让自己眼睛一亮的事物都是创造的起点、灵感的源头。在参观活动中引导孩子去体验民族文化带给大家的震撼与惊奇;在活动前要求每个孩子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活动之后鼓励孩子通过行动去体验,用语言描述,用视频回放的形式促使幼儿的灵感运动起来,内化于画中,从中去发现、去辨别,并悟出道理,看谁画的颜色搭配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真实的景象中的用色与色调的搭配等,所以幼儿经验越丰富,表象储备则越多,幼儿头中的形象也就越鲜明,内在的创造冲动,就越容易产生,由此达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最终教育目标。

3、在美术活动中妙用多种技能材料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美工、欣赏,幼儿表现美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而现在面对幼儿的美术活动往往只给幼儿一纸一笔,无法激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因此,在探究少数民族(回族)文化艺术在我园美术活动中运用的过程中,我运用多种工具、方法,如竹签、棉团、色纸等,运用喷、洒、印、拓、吹等多种技能,同时运用多种材料将美术活动丰富化、游戏化,如用牙膏盒、饼干盒拼装成清真寺并加以美化、用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制作各类回民小吃、并用布、纸等不同材料制作自己心目中的民族服饰。通过一次次的实践研究,我有机地将少数民族(回族)文化艺术在我园美术活动中运用的淋漓尽致,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惊喜,体验作为师者的快乐与幸福!

二、丰富幼儿感性经验,提高幼儿美术创作的表现技能

《幼儿园规程》明确提出:“教育活动应灵活运用集体和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运用各种途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使回装饰艺术在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使美术欣赏更加直观

回族艺术独特的民族特色、丰富的图案形式是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优质素材,老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中,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美术欣赏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例如:教师在网上搜集回族影像视频、收集各类回族装饰纹样,利用幻灯或者课件的形式让幼儿欣赏。另外,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备课,幼儿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欣赏到到回族装饰艺术的图案美和色彩美,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幼儿兴趣。此外,幼儿的作品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也能够通过大屏幕上的展示,增强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让幼儿有成功感。

2、游戏化的活动帮助幼儿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师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幼儿操作的不同兴趣,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获得对回族族装饰艺术的认知、表现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花儿弹唱会》活动中,由幼儿和教师、家长共制作、收集回族乐器、回族娃娃、头饰、服装等,在活动区中,女孩子戴上用丝巾做的头饰、穿上皱纹纸做的回族服装;男孩子带上自己做的自制的小花帽,穿上自制的马甲,手里拿着冬不拉,跟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游戏化的情境,吸引幼儿强烈的参与欲望,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搭建展示的舞台,给幼儿积极的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观察认识影响绘画真实

“艺术源于生活”。绘画也是一种展现生活的方式,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越了文字表达的能力。儿童绘画专业一直是家长和孩子的热衷专业,一方面绘画更容易从视觉上引起孩子的兴趣,而且画画上手难度低,通过短期学习便可掌握基础的美术绘画技能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绘画学习训练,在培养孩子审美、认知、形象思维、创造表现能力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何让孩子去思维、创造、表现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的作品,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任务。如果始终把教学停留在临摹描绘的基础上,就失去了绘画学习的意义。解决培养儿童的绘画创作能力,仔细观察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是在构思作品前不可忽略的因素。

观察,通俗一点讲就是去看,当然不是随便一看,要通过“看”来提高辨别事物的能力。观察的重要性不仅仅适应于绘画领域,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都非常的重视。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画家齐白石说:“吾画虾数十年使得其神。”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注意细致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才把虾画“活”了。观察是绘画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孩子绘画素材的源泉,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分析比较出物体的区别和差异。通过观察,才会大量的搜集素材,扩大视野,丰富想像力,最终培养他们眼、脑、手综合适用的能力。这期间要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仔细观察接触事物的原本真实形象特征。四季变化、风雪云雨、花鸟鱼虫、动物百态。锅碗瓢盆、家具电器、朋友亲戚等等世界万物都是他们的观察对象。为了达到观察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观察中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观察对象,设立有趣的命题。帮助他们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和任务。才能真正调动孩子观察的积极性。要取得好的观察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观察的角度

北宋诗人苏轼游庐山写到:“横看成岭车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绝句。这句古诗其实说的就是观察角度的问题,形象的描写出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形象特征的结论。就像大家吃饭的碗,正对着观察者的时候碗口是正圆形,侧面俯视的时候碗口变成了椭圆形,蹲下仰视的时候碗口变成了一条弧线。孩子们小,虽然不能讲述透视原理,但是可以让他们感受近大远小的关系,例如高与低、大与小、正与反、长与短等等。观察的角度一定要全面,这样才能更加完整的看到事物完整的一面,对事物了解得更加彻底。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对比之后,反映在画面上的事物的形状就不会太离谱,很自然的解决了像与不像的问题。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奇特有趣的事情,这样也调动了孩子们的观察积极性。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主动一些,也许就会看到另外一个美丽的世界。

二、注重观察事物的特性

比如向日葵,孩子们更喜欢叫他向阳花,但却有些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吃的瓜子就是它的籽儿,还有一种向日葵被称为油葵,专门用来榨取食用油。这个花总是喜欢面朝太阳,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向日葵会面朝太阳一直随着太阳转一圈。这是因为向日葵必须吸收够充足的阳光才能更早的长大成熟。只有等到成熟后,花瓣几乎落尽,整个结满瓜子的饼就会面向地面下垂,不再随着太阳转动。向日葵的叶子和花朵一样,随着太阳转动。叶面宽大,总体成桃心儿的形状。杆儿粗壮,高的有近两米高,矮的也有一米左右,杆儿身上有比较柔软密集的毛刺。一颗向日葵可以开出多个向日葵花,但是农民伯伯为了早日成熟、提高产量往往不等这些花儿盛开便全部摘掉,只留下一个,这样就有充足的营养供它长大成熟。

三、观察时间的选择

因为事物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个有很多例子,比如牵牛花,也俗称喇叭花,花口呈五边形,晚上五个边就会缩在一起,阳光出现再盛开。有时中午烈日当空,五个边也也会缩在一起,形似花蕾。再比如画太阳,清晨和中午和傍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们在绘画中会自然而然的将这种现象融入到画中。

四、老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中去观察

当孩子们把他们画的铠甲勇士和海绵宝宝拿到老师手中期待老师的的赞美时,老师却不认识,这是作为老师的失职。要做到观察,老师必须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看到孩子们看到的事物,理解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如果一个孩子创作了一幅作品,这幅画的内容形象是肯定他之前见到过或者体会到过的,才能反映到画面上。或者是见到过之后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变化之后产生的。所以我们老师绝对不能轻易的去否定一个孩子的作品,不认识只能说明老师有没认识到的地方,否则作品不会凭空出现,别忘了艺术来源与生活的道理。

五、创造有利于孩子观察的环境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低段美术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创新能力

在小学低段教学活动中,美术活动是引导少儿创新能力与创造意识的最佳途径。我在科学引导少儿美术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启发少儿的想象、质疑以及操作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引发兴趣。

一、引发兴趣,激励创新

少儿的探索兴趣是无穷无尽的,作为教师必须学会静下心来,耐心等待。布鲁纳说过:“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他们是创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有利于激发幼儿求知欲新颖的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触动少儿好奇心,调动少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美术课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的绘画、剪贴、七巧板拼图以及玩橡皮泥等活动,让少儿们欣赏,他们一边看一边听,自然而然对这些游戏产生了兴趣,就有了动手的念头。这时,我再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创作出一幅幅有趣、可爱的作品,同时也提高创造力。

二、引导探索,品味成功的乐趣

探索,意味着无论在什么样的美术活动中,教师都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少儿的智慧,要给少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少儿的探索愿望。在活动中教师始终关注少儿的活动,当他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而是耐心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地自己解决困难,完成作品。例如,活动《多彩拉花》,我让少儿认真观察教材上的自作步骤,然后尝试着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请教小组成员,如果还解决不了,最后再请教老师。这样不仅让少儿美术活动中体验在交流合作的乐趣还能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启发想象,超越时空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想象是超越时空略带刺激性途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京过:“想象比知识更丰富,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名言的熏陶下,有了更新的认识,所以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少儿发展想象力,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引导少儿以“和谐社会”为主题作画时,我有意识使用多媒体给幼儿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与播放《狼爱上羊》的歌曲;接着引导少儿转变角色,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展开讨论,各自发挥想象,一节课下来,一幅幅展现狼爱上羊,狼与羊成为好朋友的可爱作品出来了。大家都知道: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原来的角色是狼经常欺负羊的。少儿们经过老师的引导,懂得了转换角色。我想:适时有针对性地启发少儿想象即可以让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又可以让他们的想象力发出灿烂的光芒。

四、自主质疑,启发思维

美术活动,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先出示本次美术的主题,让少儿思考后提出问题,让少儿带着问题去研究、去质疑、去寻找答案,以达到解决自己认知与理解的突破。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事实上,爱质疑问难的学生就是善于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少儿更爱问为什么,所以我认为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鼓励少儿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去释疑,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质疑的能力。例如我在一节美术课,以《大海》为题,让少儿作画时,在画画前提出了以下问题:大海有多大?大海是什么顔色的?为什么要画大海?可以在大海上画小船与飞艇吗?这样可让少儿大胆发表见解,不但深化了主题,激发兴趣,更启发了思维,这样少儿在乐中进入了创作活动。总之,在少儿的美术教育的领域中,各种引导方式,对少儿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