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运维工作方案

运维工作方案

时间:2022-09-01 14:39:31

运维工作方案

第1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社会逐渐面向信息化、数据化发展,如何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准确性是当前各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大数据的发展步伐中,信息系统的规范化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日趋重要,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网络系统的高速运行,逐步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以此更好的促进数据归档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简要提出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的要点,并以石油企业为例,提出当前我国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得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运行维护 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更加广泛,发展空间也随着扩大。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企业对其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信息化电子档案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一项工作方式以及工具,其运行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石油企业中,强化其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分析档案管理运行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要点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维护以及管理一个已经建设完毕信息系统,保障其长期性的顺利运行并长时间发挥其运用效益,比新系统的建设更具价值。

(一)企业档案管理系统任务

在企业档案管理实践工作中发现,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以及维护并非简单的维持系统的顺利运行,同时,也包含多方面的工作任务,具体如: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系统运行功能的应用加以推广;不断充实、修改、更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尽可能避免以及排除档案系统的运行风险以及系统错误;逐渐完善以及强化系统功能;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创新相关新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率等。

(二)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原则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预警性原则。一般来说,企业档案管理运维系统包括多种预案,争在系统出现故障性问题或者系统的紧急状态,能够及时预警并找出相关应急措施,这对于系统运行维护效率的提高以及运维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2)科学性原则。企业档案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不能处于事务性处理这一局面,同时,各级运行维护系统应当避免问题的重复性处理,逐步实现系统工作的科学化。(3)指导性原则。在实际的系统运维中得出,系统问题的发现以及解Q与系统的完善与开发、系统优化机制以及相关业务流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具备指导性原则。

(三)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功能

运行维护技术对于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系统平台应当实现问题的分析、处理以及问题反馈的高速运行,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以此逐步实现系统数据的准确性目标。另一方面,系统平台应当具备指导以及操作功能,企业分公司在使用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系统更新、工作人员缺乏经验、业务变动等问题,常常由于系统缺乏有效的功能指导,应当系统功能的发挥。在系统工作环节,通过有效的指导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数据故障以及系统故障,能够降低系统运行维护的压力,并逐步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的准确性。

另外,针对企业方案管理系统而言,还应当具备系统优化功能,即在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而通过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功能。同时,档案管理系统也应当具备信息仓库功能,通过信息仓库收集系统故障及其解决措施,这对于系统信息的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仓库也包含信息流转、系统功能运行指导等方面的信息,能够为系统的推广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制度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建设相关制度保障体系,比如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应急制度等,以此不断提高系统运维系统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运维制度的完善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系统管理人员的有效维护,能够降低系统运行中的风险,有效改善系统工作的质量以及系统服务水平。通过科学的考核以及激励体制,合理评价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行为,不仅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系统运行维护的健康发展。

二、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现状

石油企业是我国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提高对于其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建设统一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现阶段,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全面记录着企业的发展历史,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一大依据,通过档案资料的有效分析,不仅能够明确其自身发展目标、扬长避短,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通过档案资料的管理方便与企业领导及时了解其各个单位的发展情况,并以档案作为实际出发点制定一系列管理方案,保障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当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还需不断完善和改进。

(一)真实性问题

一方面,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档案是石油企业中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其真实性。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保障档案信息以及相关重要数据的安全,使用档案文件时很有可能出现信息篡改或者数据遗失的情况,无法保障信息的安全,极大降低了企业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在石油企业中,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中多为图表资料,档案资料的负责人不明确,无法保障资料的权威性,或者存在档案资料的删改情况也难以发现,因此,企业档案管理的真实性问题是应当逐渐引起重视。

(二)保密性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以往的电子式文件档案或者手写档案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文件档案容易出现遗失等问题,极大影响其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而使用计算机作为网络终端,能够极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但是不利于档案资料的保密。

(三)长久性问题

随着办公系统的数据化发展,许多单位逐步面向无人办公状态发展,信息化文件档案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拓宽。现阶段,企I信息、数据均可以储存在电子档案中,工作人员只需手动操作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方式简化了办公程序,但是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档案信息在较短时间内全部遗失,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影响企业档案管理的长久性发展。

(四)广泛性问题

档案管理按照原来传统管理制度,利用率并不高,查阅资料难,不能准确、快速的找到相关文档,档案不能被广泛应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后,可以快速定位档案位置,准确找到原始档案,并能让存放的档案内容得到更好的运用,充分发挥历史档案资源的作用。

三、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措施

(一)库房的智能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其在企业各个领域的运用更加深入,有关工作人员应当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建设全新的、能够与之适应的档案库房管理系统,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通过其时效性特点逐渐实现库房的实时监控,有效控制库房的空调设备以及温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逐步实现库房管理的现代化以及智能化。

(二)建设档案管理相应的网络

现代化社会的信息数据量不断扩大,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成分,因此,在这一时代中,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其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价值。建设档案管理系统是改善传统管理方式中问题的主要手段,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推广化运用,同时也能满足数据量剧增情况下人们的工作需求。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更加方便的管理方式,通过计算机的硬件共享,有效建设档案管理部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系,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三)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在石油企业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其工作水平,因此,管理人员应当提高重视,定期组织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与体系建设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在提高其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对于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石油企业应当加大人员培训投资,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培训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际演练,以此培养工作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四)积极引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企业档案管理国策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运行与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意识到技术发展的中心作用,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通过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系统在档案管理中的可靠性。

四、结语

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水平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有关人员应当引起重视,积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与体系建设[J].现代企业,2016.10(15):847-849.

[2] 陈永生,苏焕宁,杨茜茜.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安全保障[J].档案学研究,2015.04(18):63-66.

[3] 祝云飞.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解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6.05(12):251-253.

第2篇

第一条依据《预算法》、《会计法》及《市档案治理条例》,为了保证区档案工作正常进行,增强对档案维护专项资金的治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结合我区实践工作特点,制订我区档案维护专项资金治理暂行规则。

第二条档案维护专项资金起原于区级财务专项拨款,首要用于组织施行档案急救、维护、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发展所需等。

第三条档案维护专项资金的治理与运用准则

(一)严守法律,突出重点。档案维护专项资金要严厉依照国家有关财政规章准则的规则运用,集顶用于档案维护治理工作,防止涣散运用。

(二)科学安排,合理装备。确定档案维护专项资金的项目,依据项目标目的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资金预算,杜绝随意性,克勤克俭,厉行节省。

(三)独自核算,专款专用。专项资金归入单位财政统一治理,自力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四)信息公开,承受监督。对档案维护专项资金经费的安排和运用状况(非保护秘密信息)等,实时予以公开,承受监督。

第二章资金的立项和预算

第四条档案维护专项资金预算立项顺序

(一)区档案局依据昔时应达工作目的确定项目内容,作为确立项目预算决定计划的根据,申报项目时需编制明细内容,提出初步意见。

(二)对评审当选项目标资金预算进行审议,并将后果公开寻求意见;并依据反应的意见,对项目预算进行复议。

(三)区档案局修订复议项目明细预算后,将相关资料报财务部分审批。

第五条档案维护专项资金预算编制

依据财务预算要求编制项目资金预算,对各项支出的测算根据、事由、规范、用处等进行具体阐明。

第六条档案维护专项资金预算普通不作调整,确有需要调整时,按规则顺序从新上报审批。

第三章资金的运用和治理

第七条档案维护专项资金归入区档案部分门预算统一治理。

第八条档案维护专项资金开支范围

(一)开展全区档案工作监督和指导工作经费;

(二)开展急救、征集、维护档案的相关工作经费;

(三)档案搜集、整治工作经费;

(四)档案条目输入、扫描、采集、维护工作经费;

(五)档案库房除湿、照明电费、消毒费;

(六)档案收集维护和服务费;

(七)档案治理工作配套软件和固定资产置办经费;

(八)档案工作先进表扬工作经费。

第九条档案维护专项经费的运用顺序

(一)区档案局年头分月列出用款方案,报区财务局立案。

(二)区档案局每月依据用款方案进行申报,区财务局按预算执行进度审批下达。

(三)区档案局相关营业科室提出运用项目、目标、办法,报单位主管指导审查同意后,严厉依照档案维护专项经费开支范围处理支出。

严禁运用档案维护专项经费付出各类罚款、投资和与档案维护专项工作无关的捐钱、资助等,严禁以任何方法变相谋取私利;经费运用中触及县政府收购的,依照县政府收购有关规则执行。

第四章资金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区档案局应坚持、健全资金运用治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项目标一切资金开支,做到审批手续齐备,账目清晰,内容真实,核算精确,监督办法得力,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合理运用,并积极共同财务部分、审计部分的检查工作,自觉承受检查和监督。

第十一条关于预算执行进程中,不按规则治理和运用专项经费,或不实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则进行会计核算,存鄙人列行为之一的,将依照《国务院关于违背财务法律处分的暂行规则》和国家其他有关司法法律赐与有关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响应的处分:

(一)编报虚伪预算,套取国家财务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独自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背规则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供应虚伪财政会计材料;

(六)未按规则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其他违背国家财生意律的行为。

第3篇

关键词:维修方法;经济评价;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价值工程; 增量效益评价法;

1、研究背景

建筑领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是保证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建筑物逐渐进入维修加固阶段,导致了各地区工程事故的频繁发生,这就促进了维修加固行业的兴起和发展。而且随着旧有建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步入中期使用年限,建设重点已经逐渐由建筑设计和施工转向在役建筑物的维修、加固和改造等方面,且发展越来越快,已逐渐成为建筑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2、研究手段

对在役建筑物的维修决策过程可以作为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经济评价的目的在于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使决策具有有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任何工程项目的科学决策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经济评价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评价分析报告是投资者决策投资的重要依据。选择客观、恰当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对正确的进行投资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制定维修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

在对维修改造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不改造、改造、维修、增加面积的加固等),并运用数学工具对方案进行评价,确定可行方案及最优方案。

(2)对各方案进行财务评价,确定可行的方案。

采用财务评价方法,保留可行的方案,剔除不可行方案。对维修改造方案的经济评价采用增量效益评价法,选用增量净年值ΔNAV作为评价指标,ΔNAV>0的方案为可行方案。

(3)对维修改造项目的功能进行评价,并计算其功能系数

分析影响维修改造项目功能评价值的主要因素,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功能的权重,对各方案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得到各方案的功能评价值,根据公式计算各个方案的功能系数。

(4)计算各方案的成本系数

由于各备选方案的寿命期不同,可选用年成本()作为各方案的成本分析指标,成本在计算时一般包括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为两者之和。

在本文中,建设成本为维修改造方案的实施成本(维修改造成本)和预计停产损失(针对工业建筑而言),计算时应按年平均分摊的成本。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公式:

式中 -第个实施方案的维修改造成本和预计停产损失之和,(万元);

-依据第个方案实施后建筑物的剩余寿命(年);

-基准收益率,本文取=10%。

对于工业建筑物来说,维修改造方案年使用成本为设备的年运营费用与厂房维护费用之和减去改造后预期增量收益。对于普通民用建筑物来说,则没有生产设备的运营费用这一项。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年使用成本不是等值的,应该计算整个寿命期内各年费用之和,然后再计算出各方案的等额年金作为年使用成本。计算公式:

式中 -方案计算期内第年;

-设备年运营费;

-建筑物年维护费用;

-预期年增加收益;

-复利支付现值系数;

-等额支付系列资金恢复系数。

计算各方案的年成本为:,再由式公式计算各方案的成本系数。

(5)计算各方案的价值系数

由以上计算出的和,由价值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方案的价值系数。

(6)确定维修改造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由计算出的各实施方案的价值系数判定最优方案,即选择价值系数比较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3、方案评价过程中有关参数的确定

(1)各方案成本的确定

运用增量效益评价法对维修改造方案作出可行性判断,然后再利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维修改造各方案之间的比较优选。对于维修改造方案而言,评价的是各方案追加的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功能提高水平,因此都具有相同的原有资产。为了便于计算,本文不对成本做详细的划分,只是按使用年限做了分摊。

(2)对于民用建筑剩余寿命的计算

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物的剩余寿命的计算,可以按下式计算。

式中 -民用建筑物的损坏系数,一般取值1.4;

-房屋的折旧率,即房屋耐用寿命的倒数,随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取值。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耐用寿命一般为50~100年,故取=0.02-0.01;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耐用寿命为50~80年,故取=0.02-0.0125。

4.通过增量效益评价法的结论对建筑物维修方法进行经济评价

(1)通过计算维修改造项目投入的费用和产出的效益,进行多方案比较,对维修改造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分析论证,以此为建筑物维修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通过分析维修改造项目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确定维修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应采用"有无对比"原理,并且一般情况下采用增量效益评价法就能够满足经济评价的要求。对维修改造项目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估算维修改造项目所用的投资及可能带来的收益,计算财务评价指标,对各方案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对比评价,由此确定项目的可行方案。

(3)在财务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了功能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利用价值工程法将功能与费用、技术与经济结合在一起进行经济评价,实现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功能,更合理实用,可操作性比较强。

(4)依据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技术的特点和价值工程技术的特点,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应用于价值工程中,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寻求最佳方案的理想选择。

(5)对维修改造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全寿命周期成本为维修改造成本和维护成本。进行功能分析时,以建筑物的综合功能为目标,综合考虑经济性能、社会性能、环境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功能,从而使价值工程分析过程更加完善,更具有说服力。

(6)在进行功能分析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功能权重,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功能分析的综合评判模型,确定各方案的功能系数。这两种方法与价值工程相结合,不仅较好的反映了功能的模糊性,而且使功能评价的结果更有实用性。

本文的功能评价虽然是从建筑物的综合功能进行了评价,但考虑因素仍有欠缺,如没有将规模的大小及投资效果系数作为功能的一部分来进行分析,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可能的考虑不同角度的影响因素来评价项目的功能,从而使评价方法更加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郎雪昌,建筑物维修决策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4篇

关键词:发电厂 电气设备 维护方案 优化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064-02

1 前言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发电厂电气设备逐渐朝着先进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对其的维护也越来越复杂。随着不断升级的电气设备,其维护的方案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方案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和可靠。科学、有效的维护方案不仅降低设备耗损,提升设备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增强电气企业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发电厂长远的发展。

2 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电力行业日益科学化、先进化。但随之而来的,电气设备的维护及检修也日益复杂。当前,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如检修过于频繁、维修力度不足等,严重制约了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到位。

当前,发电厂电力系统中设备数量众多,且型号不一,对其的维护工作量较大,电气设备的维护力度不到位或对其工作的状态监测不足,容易导致故障的发生。除此之外,对于出现明显故障的电气设备维护,受限于维护计划,设备不得不带故障运行,致使故障加重,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电气设备的维护过于盲目。

发电厂在制定或设计维护方案时,脱离了实际或不按照既定的维护方案,仅凭以往的经验进行维护,往往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维护制度缺乏科学性,部分电气设备维护过头,而少部分电气设备无人问津现象较为严重。电气设备使用周期未得到很好的维护或维护过头,都会给电气系统带来很大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故障,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的瘫痪。同时,这种盲目维修方式,还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3)电气设备的检修过于频繁。

发电厂临时性的检修较多,且检修方案不完善,使得很多电气设备在还未运行到下个检修周期,就被迫停止运行进入检修阶段,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还会制约整个发电厂的运行。此外,电气设备检修过于频繁,检修人员长期重复同样的工作,会产生厌烦情绪,工作消极,热情度不高,维护检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过于频繁的检修和维护,不仅会增加设备维护的成本,减少发电厂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制约发电厂的进一步发展。

3 优化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方案的具体措施

3.1 优化发电厂电气设备状态监控与评估的维护方案

3.1.1 发电厂发电机组的维护

(1)对其设备如发电机、汽轮机以及轴瓦等运行的状态进行评估。控制和把握汽轮机维护周期主要是看汽轮机叶片在汽蚀补焊时的时间,以及叶片被汽蚀的程度等。同时,监测发电机结构的变化、空气的间隙、线棒的进度以及圆度的情况等,来判断发电机组有无短路、磁极分离及电气之间的不平衡等情况。

(2)对发电机组设备状态进行检测。发电厂发电机组的维护需根据其机组的设备及其配置的方案,以及以往实际运行时总结出来的经验,整理出一套故障模式及其后果处理表。如发电机的匝间发生短路可能的由于绝缘老化导致的,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发电机停止运行,无法输出电能;如碳刷磨损会导致励磁机无法继续输送励磁电流;负荷过大或冷却器故障可能导致定子线圈的温度升高等。通过这种归纳和总结各种情况会导致的后果,并结合发电机组实际运行的规律和故障逻辑,整理出来的维护方案,不仅能够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率,而且还能提升设备运行时的工作效率。

3.1.2 发电厂变压器的状态评估及检测

发电厂变压器的状态评估及检测主要是根据维护人员的目测、检修的记录、生产运行时的状态、历史弥留的问题以及变压器各时段状态参数等,采用技术手段对其运行的状态进行判断。状态评估主要包括:噪音、油温、短路以及过负荷等方面的情况;本体套管及其附件密封性、冷却器、油泵以及开关等附件运行的状况。若有必要,可通过实验检测变压器状态,如直流电阻、套管介损以及绕组变形等。

3.2 建立健全电气设备百分制状态维护方案

3.2.1 发电厂电气设备状态信息的搜集

发电厂电气设备状态信息的搜集主要包括:(1)设备不良运行时的记录,如变压器超负荷、出口短路或侵入波等;断路器开断短路、超负荷电流的时间、次数及其每次的幅值等。(2)设备的缺陷记录,包括发电厂电气设备的整个运行状态及实验等;设备检修中存在的问题,如非绝缘性、漏气、漏油等。(3)搜集检修的记录,设备检修过程中因何原因检修、检修的性质、检修中发现的问题、检修评估一致性以及检修效果等。(4)家族记录,同一型号统一品牌的电气设备常因其设计,存在相同质量隐患,因此,要搜集每一型号、品牌设备设计以及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等。此外,还应对发电厂关键设备进行在线监测,为分析和总结电气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的搜集提供依据。

3.2.2 分析电气设备的状态完善维护方案

发电厂电气设备具备一定抗力,即部分参数异常时仍可继续运行,而对电气设备状态进行分析,就是为了估计出参数异常的临界值,并评估设备运行的状态。分析电气设备的状态,并不以诊断设备缺陷为主,而是评价设备的运行状态,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电气设备的状态分析是对设备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其运行状态较好,若分数越低,则表示设备处于严重缺陷状态,应及时对其进行维护。百分制状态维护方案中,大于80分表示设备可延期维护;30~60分表示设备需根据维护方案进行维护;小于30分则需立即维护。

3.3 发电厂电气设备实施高级设备维护管理方案

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方案中实施科学、合理的高级设备维护管理模式,从而提升电气设备的工作效率。该种维护方案主要是以设备故障的规律作为维护的基础,但在采用该种维护方案时需把握好电气设备发生故障的一些规律,如刚投入运行的设备,初期故障较多,经多番磨合后,人为的干预会下降,但随着设备的老化,其缺陷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制定维护方案时,需考虑设备的故障规律,提前做好相应的安排。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电气设备可靠性的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其动态数据。并在初始运行的状态、运行时的参数以及检修时间等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整合出设备运行的故障模型,为电气设备维护方案的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4 结束语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等在发电厂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其电气设备的维护越来越复杂。电气设备种类逐渐增多,对其的维护也多种多样,维护方案的选择直接关系着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工作效率等。传统的维护方案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电气设备维护的要求,通过对设备状态进行评估和监控,制定百分之状态维护的方案,将高级设备的维护管理方案融入到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方案中,对于提升发电厂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学义.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方案的优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6):124.

[2] 王智森,鲍淼.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方案的优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21):5.

[3] 张育德,樊涛,潘小刚.论发电厂电气设备维护方案优化[J].电源技术应用,2012,13(10):228.

第5篇

【关键词】设备巡检;隐患管理;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维护管理

化工生产绝大部分都是连续生产作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势必影响整体任务的完成,这其中化工设备管理更是重中之重,由于设备环境大多具有深冷负压、高温高压、腐蚀性强、操作工艺不稳定等特点,巡检维护保养不规范,且处于长周期运行状态,这些不利因素对设备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也要有至少两年的实践,还要熟练了解工艺基本知识,更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通过维修系统带动生产、电气朝着良性的方向前进,保持设备高运转率和完善率。

1现阶段设备管理模式

1.1现阶段设备巡检作业模式

设备拨牌巡检管理,通过拨牌巡检,用“预防维修”代替“计划检修”。通过巡检拨牌制度督促巡检人员进行巡检,可以迅速发现和解决设备的隐患和异常,确保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提高设备的完善率和利用率。目前,大多企业巡检以人工为主,通过手动登记、翻牌、打卡等方式进行监督和管理;点检管理也主要以人工为主,通过五感或检测仪判定设备异常,因企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漏洞等差异,影响企业点检工作的改进。

1.2现阶段设备隐患管理模式

目前,不少企业成立了设备隐患排查整改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设备隐患排查整改行动计划,协调指导所辖设备隐患排查整改行动,并将方案打印分发给相关设备负责人,督促其进行自检、自纠。

1.3现阶段设备档案模式

现阶段有的企业设备档案是根据设备分类,每台设备及附属设施建立一个个文件档案,归档在档案室内;有的企业是把设备信息、零部件、、保养等信息建立电子表格档案。

1.4现阶段设备维护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设备“重使用,轻维护”、“重抢修,轻预防”的弊端,设备管理者新进入企业也较多,对现场设备结构及原理了解不够充分,设备结构是为满足原理而存在的,当然结构可以多样化,每一种结构都有其优缺点,设备的维护、检修、操作都是围绕结构和原理进行的。设备存在突然损坏的几率,导致非计划停车次数多,影响生产连续性,生产成本高。

2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2.1设备巡检的重要性

化工企业设备复杂,分布广,大多分布在露天环境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设备老化和损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维护,容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从长远角度考虑,设备巡检是为企业生产安全做准备,也是国家和企业的重点任务之一;从经济角度考虑,设备巡检是设备的生产、安全、使用保证。

2.2设备隐患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整改,进一步强化设备安全责任意识;进一步落实公司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主要责任,深入排查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努力解决设备安全工作中不负责任、不作为、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管理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设备事故。

2.3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设备档案是设备使用、管理和维护的重要依据,为保证设备维修质量,保持设备良好运行,提高设备使用和维护水平,充分发挥设备档案在日常设备管理、维护、使用服务的职能,对公司每台设备都要根据相关的设备台账建立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该设备从购买、安装验收、使用交接、维护管理、更新改造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

2.4设备维护的管理重要性

建立规范的设备维护、维修、检测机制,实现设备由“事后维修”向“事前预防”转变,提高运行保障能力;通过实施标准化的维护、保养、维修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控制设备质量,大大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目前设备巡检存在的问题

目前,设备巡检管理主要依靠员工责任心和自觉性,结合不定期的现场抽查等管理方式,存在无法掌握巡检人员是否巡检到位情况,也无法保证巡检人员按计划、按时、定期对所有管线以及附属设施进行巡检,无法保证巡检质量,无法保证管线状态和设施运行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准确记录和管理人员的实际巡检和值班情况。目前,许多企业使用纸张记录巡检信息,不方便保存,会存在补记录,数据记录丢失、误差等问题,缺少电子化的记录档案和查询手段;设备运行状况、参数等历史数据不能有效利用,不方便查询;未进行分级分权管理。

3.2目前设备隐患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场隐患发现不及时,隐患单纸质书写,隐患部位描述模糊不清会造成整改责任人理解不到位,无法实时跟踪隐患整改进度情况,隐患分类等级界定不明确。

3.3设备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文件档案及电子表格档案查询设备信息等不方便,无法在设备现场查看相应信息,设备档案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档案的维护,如果维护人员事情较多,会存在漏维护、少维护等,现场维护更换不能同步,且档案有丢失的情况。

3.4设备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设备管理者不能准确掌握设备技术状况,不能及时提前计划维修和改善设备,临时维修单较多,导致维修计划实时经常调整,甚至会漏掉重要的检维修,非计划停车时间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短等。

4设备管理的优化措施

4.1优化设备巡检

智能巡检系统并配置巡检终端、红外测温仪、磁吸测振仪等相应移动巡检工具,巡检过程中可查看设备信息、报告设备缺陷、进行整改。巡检人员将每次巡检的时间、地理位置、检查内容以及现场照片准确记录在计算机中,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督依据,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巡检终端实现巡检任务的制定和现场信息的采集、汇集、整理。根据巡视路线,可以杜绝不进行巡视检查或遗漏、巡视检查不到位、不及时进行巡视检查或进行虚假巡视记录的现象。智能巡检系统接入GIS地图、GPS定位等技术,关键设备配置红外测温仪、磁吸测振仪等测温测振,可进行巡检实时跟踪、巡检历史轨迹查看等,规范巡检人员现场巡检流程,提高巡检效果。智能巡检实现了现场无纸化办公,管理层管理效率提高,业务体系分工明确,基层人员利用率提高80%,有些设备巡检操作工就能顺带做掉,巡检数据电子化记录分析。结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管理、办公辅助、OA、ERP等系统,可以进行业务管理和移动办公等功能。

4.2优化设备隐患管理

移动端在通过底层采集的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或者平稳率分析得出波动较大或者趋势明显异常数据时,会自动触发生成隐患单,可以减少现场人工录入的工作,确保现场隐患发现及时。大修检修计划通过隐患单触发工单执行,确保计划性维护管理的统一。设备异常参数自动触发生成的隐患单,通知有关人员迅速处理和解决。同时隐患单可以按照处理的进度分为不同阶段的状态,处理中、已结单、已关闭、消缺等,方便用户根据隐患状态跟踪隐患处理情况,也可随时随地跟踪查看隐患的状态和处理进度。针对重点设备维修不及时的情况层层上报,使领导能第一时间掌握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及早做出决策,为企业继续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隐患消缺率达到100%。图2是移动端通过巡检异常项自动生成隐患单,并形成工单的界面的案例。

4.3优化设备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管理是设备能否管理好的基本单元,各设备按照专业统一的设备分类建立档案基本信息、设备变动记录、设备管理分类信息、设备外形信息、相关设备备件、设备技术数据等信息,并自动更新电子档案系统。每个档案上都可以按照时间维度实时了解历史维修情况、历史情况、备件更换情况、设备更换等情况,取代了以往人工查找档案的不便和档案丢失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图3为设备档案主页面截图,记录了设备照片等信息,可设置滚动播放,又有当前设备的实时监控数据,设备管理人员和公司领导可通过系统分析设备运行趋势,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提升产品可靠性。

4.4优化设备维护管理

设备维护管理分为预防性维护和工单管理。通过预防性维修,可以准确掌握设备的技术状态,维护和提高设备性能,防止事故发生,减少停机时间,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可以保证正常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维修人员的劳动。工单管理是预防性维护、计划性维护的闭环操作的最后一步,可以统计维修的人力、财力投入,起到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护成本的功效。设备维修管理替代以往纸质记录保养、维修单,通过自动提醒告知操作工何时何地怎样保养,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移动端操作工单,流程流转不但更加高效,规范性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图4展现的是设备维护管理的架构和相关信息,根据用户实际的业务情况分为了预防性维护、事后维护和预测性维护三条主线。其中,预防性维护主要结合了设备的基础信息以及实时记录的运行信息等自动推算出维护计划,然后根据计划进行具体执行。另外,事后维护的部分主要依据设备综合巡检获取的信息进行继承和延伸,并将最终维护记录回归到设备档案中备查。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备管理中建立智能巡检系统,通过上述的优化隐患管理、设备档案管理及设备维护管理,使得巡检覆盖率、及时率达到100%,设备隐患消除率达到100%,保证设备档案完整且便于现场查询,维修及时率到达100%,本解决方案可以普遍应用于各化工企业。此外,要做好设备管理,生产运行人员应注重设备的清洁、紧固、,配合检查和维护,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故障率,保障设备检维修的进度和质量,形成操作工和设备人员共抓共管,相互协同的管理机制,实现设备管理工作的全员参与。积极展开培训,提高全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利于快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减少故障时间,提高生产。还需加强设备管理相关人员的沟通交流,包括平行、对上、对下的沟通,良好的交流通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交流,可以多一个渠道得知设备运行现状,同时可以合理利用一切停车时间解决设备存在的隐患,特别当出现原因不明的故障时,可以有效组织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快速判定原因及故障点,为抢修赢得时间,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很多检修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交流,涉及到技改、检修,最好提前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专题会,以便各专业做好现场配合。

参考文献

[1]钟潮辉.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现状与提升策略[J].装备维修技术,2019(03):169

[2]董仕锋.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2):188-189

[3]魏磊.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22):198

[4]李福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J].石化技术,2019,26(09):341+343

[5]闻立东.机电设备的应用维修与管理[J].居舍,2019(22):70

第6篇

[关键词]RCM可靠性管理 研究 促进 安全生产

随着云南电网的迅速发展,设备的运行和检修维护工作量不断增大,在有限的人员编制下,如何采用新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及时的设备检修维护成为摆在生产人员面前的难题。另一方面云南的可靠性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设备运行资料。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优势可以为生产工作提供指导。

可靠性管理是适合电力工业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可靠性的技术指标体系是一种定量而且是科学的指标体系,运用可靠性管理方法符合电力工业的内在规律,符合电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可靠性工作的管理效能,使可靠性分析应用于生产、指导好工作。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安全管理的作用。建议在云南电网公司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项目研究,使云南电网公司可靠性管理水平始终走在全国电力企业的先进行列,使可靠性管理成为云南电网公司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改进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指导电力系统实行电力企业全过程管理、提高设备质量和系统性能的重要途径。

1 RCM研究概况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简称RCM)其理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雅图波音公司开始设计和试制大型喷气式飞机747的年代,新的大型发动机,以及结构和电子电路方面的新技术,使得747飞机如果按传统的方式进行预防性维修,出现的许多新的问题将使成本难于接受,引进航空业对预防性维修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估。开始采用决策树按足以保证飞机飞行功能的维修计划进行优选排序的新技术。随后美国国防部于1975年将这个概念直接命名为“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RCM),应用到主要的军工系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实效。

作为电力企业主要工作之一的设备维修,包括设备的定期现场评估、检修、修复和和更换。设备维修有两种类型:预防性维修和失效后(或矫正性)维修。传统设备维修关注的重点是设备本身,包括调查其实际状况、运行性能和外部环境等。在传统设备维修中,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维修停运期间总是会伴随着整个系统运行潜在风险上升这一重要因素。为了在决策过程中计及这个因素,需要进行电力系统的风险定量评估,以确定元件的维修停运对整个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可靠性为中心的设备维修(RCM―Reliability CenteredMaintenance)的基本原则是:某个元件的重要性及其维修策略主要不是依赖于它本身的状况。而是决定于它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同时还应注意,一个单一的可靠性模型不可能包括维修计划的各个方面。传统维修方法中所包括的评估内容,例如元件的实际状况、失效的历史记录和老化状态、维修中的安全规程、人力限制和环境影响等,仍然必须在维修中加以考虑。也就是说,可靠性为中心的设备维修方法可视为对传统维修方法的改进和加强,而并不排除传统维修的内容。

2 有关RCM概念和特点

2.1 RCM概念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纵”,在我国发改委2004年的《电力可靠性名词术语》中定义为“按可靠性工程原理组织维修的一种科学管理策略。即按最少维修资源消耗保持产品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预防性维修的原理逻辑或系统方法”。在美国核发电可靠性计划中定义为:“对系统和子系统功能、功能失效和主要故障模式进行应识别、排序以及选择可行而有效的预防性维修作业的一系列有序步骤。”

RCM的运作含以下4个特点:

(1)RCM的主要目的是要保持系统功能。值得注意,与传统的观念不同,这里的目标不是首先保证设备的运行。虽然,要通过保持设备运行来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功能;但这并不作为RCM过程的首要要求。因此在安排预防维修计划时,需要首先考虑哪些设备与系统功能相关,而不是每一设备都同等重要。

(2)进行系统和元件的时效模式识别,将系统不同程度的失效方式与构成系统各个设备失效对系统功能的影响联系起来。

(3)通过优选排序实现预算和资金的最佳分配,来达到保持系统功能的目标。即以失效模式的重要性排序为依据,制定维修计划。

(4)预防性维修的实施要满足“可用而有效的”的原则。可用意味着,如果实施这一维修计划,就能够实现预防性维修目标:预防或清除失效,检测出失效的征兆,或发现失效隐患。有效意味着,值得将资源花费在这一维修工作上。在多个可用方案中,优选出最小费用(即最大效益)方案。

2.2 RCM的特点

简而言之,RCM的特点是:

(1)预防。

(2)识别可能影响功能的失效模式。

(3)按对规定任务功能的影响大小进行优选排序(通过失效模式分析)。

(4)只选择可用而有效的维修方案。

注:作为一种提高维修有效性的手段,可以采用状态在线检测设备优化配置的措施。

根据美国民航工业在实施RCM后每一飞行小时的维修成本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基本保持稳定。而这一时期大型飞机都推行规模效益服务,不仅是扩大了载客容量,而且采用先进技术和增加了日飞行次数。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大大增加维修量;因之能保持平稳的维修成本,RCM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美国民航维修项目时间的变化(参见表1)中可以看到,推行RCM前(1964)后(1969/1987)显示出元件检修耗时的明显减少。其主要时间花费在状态检测上:状态识别的时间则基本不变。

这些结果引起了其他行业的极大兴趣,其中美国的几个核电公司已经开始采用RCM。从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1)降低和控制运行维护成本

提高电厂的可用率

还可在运行维修等方面取得如下效益:

(1)减小电厂退出运行的机会。

(2)更准确的备件和序存计划。

(3)更有效的PM(preventive maintenance)计划和日程安排。

(4)降低矫正性维修的成本。

同时,在电厂实施RCM从提高可用率方面取得的效益更为可观。例如1000MW级基荷机组强迫停运一天的替代电量成本就大约是50~75万美元。

所有这些说明,RCM对长期运行的复杂电厂系统展现了潜在的巨大效益。

此外,从美国一项1999年的研究资料披露,美国输电系统(138~765kV)的变压器和断路器粗略估计分别经约有15万和60万台:还有25.4万英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仅就线路的更换总价值达1千亿美元,如果包 括变压器和断路器,则总价值将是这一价值的3倍。近15年来输电新设备的投资明显下降,有些设备已完全超过了预期寿命,但当负荷增长、新发电容量投入和经济运行的要求等,使它们仍然要超名牌额定重载运行。经济运行和电价要受到输电设备可用性的重要影响,因为输电的强迫停运要求使用更昂贵的容量。设备可用性又受到如何安排维修资源决策的重要影响,当设备的平均寿命增大时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从而促进更科学的维修方法和资产管理策略的研究。

维修的目的是要延长设备寿命或至少延缓发生失效的平均时间。如前述,当前的维修方法大致可分为矫正性和预防性两类维修。矫正性维修(CM)也称失效后(FLln-to-maintenance)维修,即设备在失效前不进行维修。这种维修适用于失效损失不大的情况,显然大多数输电设施不适用。而预防性维修(PM)则是为了避免失效进行的维修,他又可分为定期维修、状态维修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定期维修是一种保守(而昂贵)的方法。状态维修由于状态监测可以识别设备初始异常状况而由设备的状态特征启动维修。一般状态维修都较定期维修的间隔时间长,因此尽管它需要一定的基本设施(例如传感器、诊断技术、信息传输通道、数据保存和处理软件等)来测量、传送、存储和利用显示设备状态特征的信息,但总维修成本降低。另一方面,RCM则利用状态监测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通常是按反映设备重要性的某些指标进行优选排序维修。图1示出不同维修分类,可见RCM既考虑了设备的状态也考虑了重要程度。

3 维修方案比较

维修方案是指单个元件的维修计划或涉及多个元件的一揽子维修计划。比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对设备实际善的评估和实施维修过程中的约束条件,选择出备选比较方案。

(2)建立维修元件所属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不同系统(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系统)有不同的模型,但其共同点则是:任何需要维修的元件在模型中都用一个确定的计划停运来表示。

(3)对各个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建议最好采用期望缺供电量(EENS)一类的指标,因为它组合了失效概率与失效后果的信息;如果某些情况下难以计算这种指标,也可以采用仅反映失效概率的指标。

(4)如果必要,还应进行经济分析。这将要求计算包括维修费用和维修停运所增加的系统风险费用在内的总费用。

(5)根据诸如系统风险最低或总费用最小准则,确定最佳维修方案。

可以看出,以上步取与系统发展概率规划方法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可靠性为中心的设备维修方案涉及到一个或多个系统元件的计划停运。而系统发展规划方案则涉及到新元件的加入。

确定维修的时间进度和期限是可靠性为中心的设备纵的另一项内容。电力系统运行中有许多时变因素,例如持续变化的负荷、不同季节的发电方式、水库蓄水状态和线路额定容量等。这使得同一设备在不同时间维修停运,对系统运行风险造成的影响大不一样。确定最低风险维修日程计划的步骤如下!

(1)建立维修元件所属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这个模型必须模拟与时间相关的因素。

(2)针对可进行维修停运的所有可能的时段,逐一改变维修日程,分别进行系统风险评估(一般来说,这一步骤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较之状态枚举法更合适)。

(3)比较结果,确定最小风险的维修日程计划。

元件重要性排序是准备维修计划时非常有用的信息。可靠性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系统元件的价值取决于当其从系统中失去时所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说,投资金额高的元件并不一定比投资金额低的元件对系统可靠性有更高的价值。有必要根据元件从系统中缺失所造成的影响,来对元件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每个元件缺失所造成的影响,在由其它元件的强迫停运而形成的不同系统状态下是不同的。可以用所有可能系统状态概率与后果相结合而形成的风险指标来量化这种影响。元件重要性排序的计算步骤如下:

(1)建立系统风险评估模型。

(2)评估原系统的风险,此时,系统中所有元件都处于运行状态,但可能随机失效。

(3)评估一个元件退出运行时的系统风险,此时所有其余元件处于运行状态,但可能随机失效。

(4)对需要排序的所有元件逐一重复步骤3。

f5)计算原基本系统和一个元件退出运行时的系统风险指标差值。

(6)根据各元件对系统风险的影响建立元件重要性的排序表。

4 最低风险维修的概念

上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设备维修方法包括了传统维修规划的所有内容,因而可将其视为传统维修规划方法的一个扩展。最后两个步骤的目的是通过在可进行维修的期间内,定量评估维修停运对整个系统风险的影响,以获得风险最低的维修的期间内。风险评估中的基本考虑如下:

(1)在评估中,某元件维修停运的系统状态被认为是初始状态,然后对其他元件所有可能的后续失效事件组合进行模拟。在维修停运期间,其他系统元件可能随机失效。一般来说,在维修停运时系统中强迫失效事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比没有维修停运时的影响要严重得多。其差别就是维修停运所引起的系统风险的增加。当发电机运行方式和维修停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时,需要模拟输电元件和发电机组的强迫失效。否则,就只需要模拟输电元件的失效。

(2)评估失效元件对系统风险的影响。一个元件的失效对系统运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负面影响,这取决于失效元件的数量和它们所在的位置。大多数电力系统设计满足n-1故障准则。即任何单个元件的失效都不会造成系统运行问题。然而,在维修停运期间,系统已经至少有一个元件处于停运,因此再发生一个元件强迫停运就相当于二重停运,再发生两个元件强迫停运就相当于三重停运,等等。

(3)维修停运需要的持续时间一般比可进行维修的时间期间要短。例如,需要的维修持续时间可能只要两周,而维修可以在四月到六月之间进行。为了确定最低风险维修日程计划,则需考虑维修持续时间可能跨越有不同系统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的情形。例如,架空输电线、电缆和变压器在夏季和冬季的不同月份里有不同的额定容量。发电方式也可能随月份不同而不同。

5 应用示例

有4条500kV线路,其中两条并联后与另外两条的并联再进行串连,构成从发电中心到负荷中心的供电走廊,如图2所示。线路传输容量满足单线路故障准则,即,任意一条线路停运将不会导致负荷削减。

计划对线路1、2和3进行维修停运以修复几个损坏的杆塔。线路2的杆塔需要10天修复时间,而线路1和3的杆塔均需要5天修复时间。考虑以下两个维修方案:

(1)串行维修方式:首先在9月19日到9月28日内维修线路2,然后在9月29日到10月3日内维修线路1,最后在10月4日到10月8日内维修路3。

(2)并行维修方式:从9月19日到9月28日维修线路2,同时开始在前天进行线路1的维修(从9月19日到9月23日)。接着用后天5天维修线路3(从9月24日到9月28日)。

上述维修方式见图3所示。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既略有矛盾,又互相补充。方案1较方案2要多用一倍的时间,这意味着供电系统处于较高风险的时间更长。另一方面,方案1较方案2在线路维修期间会有更少的导致系统失负荷的强迫失效事件发生。很难采用传统准则来判断哪个方案更好。但一个简单的风险评估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假定发电中心100%可靠,负荷中心用集中总负荷表示。只考虑在一条或两条线路维修停运后的单条线路强迫失效事件的影响,不考虑两种重强迫失效,这是因为在10或20天期间内它们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可以忽略不计。

有3年的负荷记录表明,9月19日到9月30日期间的平均每小时负荷为1045MW,10月1日到10月8日期间的平均每小时负荷为1242MW。根据前10年的失效统计数据,可以得到每条500kV线路的失效频率和修复时间,见表2所示。可以看到,线路1、2和3的强迫失效频率比线路4的大,这个事实表明失效频率并不一定与线路长度成比例。通常,如果有足够的统计数据,应该使用单条线路的失效数据,而不是采用同一电压水平的线路失效数据的平均值。

对每一维修方案。在任何维修停运期间内都存在几个可以导致失负荷的单一线路强迫失效事件。

对于方案1,这类事件有以下三个:

事件1a:在线路2维修停运的10天内,线路4失效。10天均在9月。

事件1b:在线路1维修停运的5天内,线路3失效,其中2天在9月。3天在10月。

事件1c:在线路3维修停运的5天内,线路1失效,5天均在10月。

对于方案2,这类事件有以下四个:

事件2a:线路1和线路2维修停运的5天内,线路3失效,5天均在9月。

事件2b:线路1和线路2维修停运的5天内,线磁4失效,5天均在9月。

事件2c:1和线路2维修停运的5天内,线路1失效,5天均在9月。

事件2d:1和线路2维修停运的5天内,线路4失效,5天均在9月。

在这个例子中,仅仅比较两个方案中各个失效事件的概率并不能完整描述出维修停运带来的风险。系统风险不仅与失效事件的概率有关,而且还与维修期间内变化的负荷水平有关。期望缺供电量(EENS)是进行两个方案间风比较的更为有效的指标。

使用方案1的事件l(a)来说明计算期望缺供电量的方法。在线路2维修停运的10天期间,线路4的平均失效频率为0.714x10x24/8760。一旦这种失效发生,将平均削减1045MW负荷(在月的平均负荷)达0.88h。理论上,失效事件可能发生在10天内的任何时候,如果其发生在靠近10天期限的终点附近,则失效持续时间可能小于0.88h,这是因为在线路4修复以前,线路2就已经恢复运行。但是,忽略这种特殊情况,采用平均修复时间0.88h不会造成大的误差,这是因为与维修停运持续时间相比,强迫失效修复时间要短得多。两个维修方案失效事件的期望缺供电量指标计算如下:方案一!

事件1(a):(0.88×0.714×10×24/8760)×1045=17.99(Mw・h)

事件1(b):(18.35×1.714×2×24/8760)×1045+(18.35×1.714×3×24/8760)(MW・h]

事件1(c):(2.76×1.5×5×24/8760)×1242=70.44(MW・h)方案二:  事件2(a):(18.35×1.714×5×24/8760)×1045=450.24(MW・h)

事件2(b):(0.88×0.714×5×24/8760)×1045=8.99(MW・h)  事件2(c):(2.76×1.5×5×24/8760)×1045=59.26(MW・h)

事件2(d):(0.88×0.714×5×24/8760)×1045=0.99MW・h

总计:527.48MW・h

可以看出,方案2优于方案1,因为方案2的总期望缺供电量指标较方案1低了近10.5%。

由此可见,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情况,通过定性分析来选择维修方案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而定量风险评估可以清晰地提供维修方案之间的比较。可靠性为中心的设备维修提供了有效的量化分析工具。

6 在云南电网公司开展RCM项目研究的方向

6.1 可以选择的研究目标(重点针对主要设备,例如主变、断路器

(1)维修计划软件系统模型、算法和程序:

(2)修改维修计划数据自动连续整合技术和软件系统:

6.2 可以选择的研究内容

(1)失效模式识别技术:这是分析维修对失效率影响的关键。可提供设备的失效分类模工。

(2)失效率和失效前时间估计方法:用以进行维修对降低失效率和失效前时间的影响分析,取得维修效果量化信息,作为进一步资源最优化研究的依据,

(3)重新调度方案的风险降低预估:用以进行对预想故障(相应于维修主要元件时的系统拓扑和运行方式)的安全评估。

(4)中期维修计划安排决策:建立了进行输电维修方案选择和计划安排的算法和相应的应用件。这个软件计及了资金预算和维修人力的时间约束(例如1年),从而可优化这些资源的利用效果。

(5)长期维修计划:研究监测和维修变压器及断路器的长期规划方法。其结果给中期计划安排提供一个作为输入的参选方案表。

(6)数据统计整合管理系统:挖掘师有数据,补充需要的新数据,适应维修分析过程以及信息查询和交换要求,建立相应的数据整合管理系统(数据库)。

(7)今后还可考虑研究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软件系统。

7 所需的相关配套技术

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为RCM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依据。以变压器在线监测为例,其提供的信息可进行以下分析:

(1)运行状况:确定运行载荷。

(2)预防故障:进行变压器状态估计,检测异常状况,启动防止紧急故障发生的措施。

(3)维修保障:估计变压器状态,当降额运行时启动维修;辅助制定维修计划;推断更多同类型变压器的状态。

(4)寿命评估:估计变压器状态,确定其剩余寿命:检测异常运行状况。

(5)优化运行:估计变压器的功能状态,提高或最大化变压器的效率(按状态而不是按名牌容量带负荷)。

第7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 全寿命周期工程 造价管理

1、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定义

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一种实现包括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在内使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这一定义指出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还应该进一步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建设的其他阶段中使用,尤其是要考虑项目的运营与维护阶段的成本管理。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它既可以被看作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或一种用来选择决策备选方案的数学方法,也被作为计算工程项目整个寿命期的所有成本确定设计方案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研究的是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阶段,在是整个阶段对寿命周期成本动态的严格加以控制,以达到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根据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情况,把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划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

2、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各个阶段的管理要点

2.1决策阶段

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目的是按照决策的内容使电力工程造价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建设项目所需的投资额,为建设项目正确投资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指标。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拟建项目进行策划,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从而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策。决策的依据是在所有外部条件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方案为可选择的方案。

这段工作的重点做好投资估算工作。投资估算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整个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拟建工程能够通过。一项好的可行性研究应通过多方案(站址) 的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比较,向投资方推荐出最佳的方案。因此它应该做到“三方明确”,即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的投资方明确;从国家角度看该项目是否值得支持和批准的主管部门明确;从贷款者角度看该项目是否能够按期或提前偿还所投资金的资金提供者明确。因此,在编制投资估算和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过程中,要以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成本为依据,不能单一考虑到工程的初始建设成本。

2.2设计阶段

工程造价管理的设计阶段是管理全过程的重点,这部分的工作要求技术设计和经济控制同时有效的进行。在技术设计方面要求加强设计、基建、运行及科研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听取运行单位及科研单位的意见。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主要以“两控制”和“两执行”为主线。“两控制”就是以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工作,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工作;“两执行”就是严格执行限额设计和动态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概算超出投资估算的现象,应及时对初步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同理,如果施工图预算超过设计概算,应对施工图设计及时进行修改或修正。所有工作都是从组织 技术、经济、合同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动态管理随时纠正发生的投资偏差。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要注意一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完善概算功能。必须从两点出发完善概算的功能:一是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概算制定权;二是要完善设计概算的编制方法。

(2) 建立以寿命周期成本为基础的限额设计体系。限额设计就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各专业在保证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确保总投资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的时候技术设计人员、技经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紧密配合,坚持“灵活、经济、使用”的原则。施工图纸的设计做到在满足运行维护的前提下先算经济账后做图纸设计,把所有的专业设计都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运行效果的前提下限制在投资限额之内。为更好的实施动态管理设计单位应该制定严格的限额设计的评价制度,对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设计都要分时期、分阶段的考核,一旦发现有超过参考设计标准和工程量的或者不符合工程运行要求的,要进一步做深一层的分析工作,并要专门附论证资料做好投资分析,报审查部门审定后方可实施。另外,设计人员必须提出多方案供技术经济人员优选最佳方案。设计方案优劣的标准就是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

2.3实施阶段

在全寿命周期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为了便于管理将原来的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整合到一个工作阶段---实施阶段。

(1) 招投标阶段。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以工程设计文件为依据,结合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参与工程招标文件的制定,编制招标工程的标底,选择合适的合同计价方式,确定工程承包合同的价格。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招标文件的编制,它既是投标商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也是中标后双方签订合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标工作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招标必须本着公证、公平的原则,招标的全过程要透明化。全国公开招标,最低价格中标;工程建设管理上,采用的小业主管理方式,造价和质量管理委托中介公司;设备材料供应商和施工承包商也要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按照相关规定最低价格中标。二是要提高对投标报价的分析精度。投标时分为技术标和商务标,在进行技术标的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建设方案还有考虑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方案,这两者均优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技术方案。在评价商务标的时候,评价的依据应该由原先的建设成本最低变为建设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最低。

(2) 施工阶段。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并完成招标阶段工作和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以后,造价工程师在施工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在整个控制阶段要以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综合考虑电力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完善监理制度,不能在让监理有名无实只是充当施工期质量检查员的角色。其次,建立有计划的动态控制体系,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合理地确定实际工程造价费用的支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定期地进行工程造价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以施工图预算或工程合同价为控制目标,合理确定工程结算,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合理确定工程变更价款。

2.4 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是确定最终建设造价和考核项目建设效益,办理项目资产移交,进行各阶段造价对比和资料整理、分析、积累的重要阶段,也是项目建设阶段结束,运营维护阶段的开始,是综合检验决策、设计、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此阶段的工作重点如下:

首先,做好对电力工程的审查、评价和监督工作。电力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设备投资比重大的特点,通过审计发现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核减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投资支出,特别还要注意时候符合运行标准,对不符合运行标准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其次,要着力作好电力工程的造价的确定,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认真完成工程项目的决算和结算工作。对工程施工质量要客观准确的评价,不光考虑到完成的情况,更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有无对今后的运营维护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就是要做好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为项目进入正式生产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电力工程进入运行维护期之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定期的修理,状态的巡检和运行数据的收集工作。这些工作在输变电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都非常重要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要在这个阶段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

2.5运营维护阶段

运营维护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在保证建筑物质量目标和安全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合理的运营及维护方案,全方位的统一管理,在保证高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在运营和维护阶段,要根据设备的特性和施工质量完成情况以及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运营和维护方的长期方案和短期方案,运营和维护方案的制定要以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档案管理;创新;思想观念;知识理论;技术手段

创新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的,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进步,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危险。所以档案管理部门为了更好的发展,在管理档案过程中要使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管理手段,这样一来才能够实现档案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档案管理推陈出新的前提是思想观念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增强,在国际上,我国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我国的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创新的成果。创新的时代的产物,也是符合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展前进的要求就是要坚持创新,否则就会被落后。创新活动的基础是观念创新,档案管理部门只要在观念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够将创新运用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上,在运用创新手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创新的重大价值,更好的进行档案管理和社会服务。只有真正认识到了创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促进作用,档案管理部门才能够对其加强重视,支持创新的管理工作的实现,使创新实践活动得到顺利的开展。

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创新要求档案管人员的思想观念必须是创新的,现代社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明确这种工作上的变化。过去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治,封闭性相对较高,被动接待是过去档案管理的服务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就较为广泛了,不仅仅是政治方面,在经济、科研、教学等各个领域都已经是其服务的对象,需要主动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时代的转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为了顺应十点的发展趋势,应将创新手段运用到档案的管理的工作中,首先在思想观念上真正意识到创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这样一来能够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在创新观念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这样才能够及时的解决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档案管理者必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观念,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在旧的方法和途径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用新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思维的探索还具有开拓性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开拓意义的思维活动。它发明的新技术、形成的新观念、提出的新方案和决策以及创新的新理论不断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它不仅可以是新发现和新发明,而且可以是新方法和新技巧。新颖性、独特性、非逻辑性、灵活性、对象的潜在性等特点一般是创新思维所具有的,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使档案管理部门创新成功的几率大大的提升,也就是说实现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具有。

二、档案管理活力的源泉是理论知识创新

现阶段社会上所呈现出的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较高水平知识,就难以在现代社上立足,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样,应该在管理过程中要创新档案管理的知识理论,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避免档案管理工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创造空间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例如我国的政府职能和工作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也会随之而增加,档案的整理也就会很复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提高知识水平和知识管理能力,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政府部门和社会上的其他领域。档案管理人员在新时代的挑战下,不仅在要思想上重视档案理论知识的创新,还要主动的积极的去探索档案理论知识的创新。这样一来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步伐,避免遭到淘汰,促进和推倒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

理论创新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建立一支学习型的工作团队。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档案干部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建设学习型工作团队是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新经济的迫切需要。档案管理者对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加以借鉴和吸收,营造终身学习的组织环境,使学习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的行为,促进职工积极学习,努力掌握档案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争取成为学习型个体和创新型干部,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档案管理工作的动力是技术管理创新

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广泛的被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档案管理部门也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档案管理手段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中广泛的使用,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工具,其具有较大的优势,不但能够对档案做好保护和维护工作,避免档案的丢失,而且还能够减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最大的优势是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较为方便。将技术创新贯穿在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档案管理实现。

技术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档案管理者要自觉坚持在管理方面的创新上下工夫,在管理手段现代化上下工夫。坚决克服等、靠、要和各种因循守旧思想的束缚,牢固树立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同样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理念,把有限的被动服务转变为无限的主动服务,由传统的静态服务、间接服务转变为动态的、直接的高层次服务;由封闭型的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另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管理手段的创新。档案管理主要是和数字与文字打交道,数字化档案将成为今后档案管理事业的主要存在形式,建设数字化档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档案管理者要按照“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的原则,树立档案管理创新思想,开展创新实践。对档案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要端正创新行为,做到稳步前进。注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并注重管理手段的推陈出新,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发展。要与国际接轨,注重参与国际档案信息交流,以满足多方面利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艳.浅析现代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举措[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5)

[2]黄仕平.谈谈现代档案管理的工作素养[J].改革与开放,2012(10)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特种设备,档案管理

特种设备档案包括设备购进档案和设备检验、维修档案。平时工作中,要较为重视的是建立和整理设备购进档案,如何把设备的需求、论证、验收、检测、运行、维修等情况真实地反映在设备档案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在设备档案具体管理工作中,通过特种设备档案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报告, 特种设备质量、运行状况和检测维修情况,使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真正地融入设备购进、安全使用全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特种设备档案在服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在此,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做好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管理职责,制定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使特种设备档案管理有序开展。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①明确特种设备档案应收集归档的基本内容,使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包括:设备全套图纸,产品出厂合格证书、质量证明书,安装和使用证明书,强度计算书等技术资料,省或市劳动部门签发的使用证、检验报告和审批意见等。②档案人员要参加特种设备安装总体竣工验收,要深入了解特种设备安装及设备实体分布情况,要求施工单位按档案归档要求,提供齐全的设备技术资料,否则不予验收结算。通过制度规范和经济约束,确保了特种设备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③向本单位各部门宣贯管理制度,设定兼职档案员,定期移交特种设备档案,以达到及时汇总归案,防止档案遗失。④明确规定特种设备管理的直接领导责任,并把特种设备的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奖惩内容。⑤明确规定,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有协助档案管理人员搞好特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登记和保管好档案资料的责任。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⑥档案专管人员要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检修记录、改造记录、每年的检验鉴定记录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特种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二)提高特种设备档案利用效率

特种设备档案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中利用率很高,每次的定期监督检验,日常维护保养等都要参考相关档案资料。为了提高利用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要把特种设备档案提取出来,单独组卷、分类、编号,形成条目,系统排列。根据特种设备档案资料汇编特种设备档案专题目录,并将目录下发给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共同检索、查阅,使他们利用档案资料,及时处理潜在隐患,提高运行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事故率,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发挥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功能

特种设备档案是以“购置、验收、使用、定期和不定期检验、维修、报废”等方面为基本内容整理和建档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在于发挥它的有效监督指导功能,变存放在档案柜里的“死”档案为走出档案柜的“活”档案,直接为安全生产服务。设备档案一般分为,特种设备台购置台账、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部门定期检验记录、特种设备的维修记录。特种设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最先反映在设备状况的是设备日常运行状况的记录,因此要编制了设备日常运行记录表格,让特种设备使用管理部门每天交接班时登记设备运行状况,档案员定期收集整理归档,为特种设备正常运行提供可靠、有用的依据。设备一旦出现故障, 通过查阅设备日常运行记录档案,根查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情况,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排除故障。因此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对设备安全运行发挥有效的监督指导作用。

特种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健康生活的的保障,而特种设备档案对特种设备有重要的指导监督意义,因此,做好特种设备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光荣的使命,愿广大的档案工作者继续为做好特种设备档案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谢训,特种设备安全与企业管理者[J]. 经营管理者, 2009, (08) .

第10篇

Abstract: For the problems of Xujiagou Coal Mine, such as small return slope section, serious shaft deformation, big mine ventilation resistance, long lines, low capacity of main fan ventilation, not enough wind for the mechanized reform and so on,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gram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and then compared various schemes and determined the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gram of ventilation system.

关键词: 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机械化;分析

Key words: ventilation system;optimization;transformation;mechaniz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70-02

1 矿井概况

陕西铜川徐家沟煤矿始建于1958年9月,1966年3月投产,是一个生产历史较长的中型国有煤矿,距今已有40余年开采历史,设计生产能力0.45Mt/a。井田采用”两立一斜”综合多水平开拓方式,分+530和+680两个开采水平,主采石炭二叠系5-2煤层。目前开采水平为+530水平,+680水平已经开采完毕。+530水平分西翼和东翼两个采区,共布置有3个普通炮采工作面和5个普通炮掘工作面。

矿井通风为中央边界式抽出式通风,中央主、副立井进风,边界回风斜井回风。回风斜井安设有两台K4-73-1-NO20D离心式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配套电动机型号为JRQ158-8,电机功率250KW。当前风机运行工况为总排风量2926m3,矿井负压为2205Pa。

根据徐家沟煤矿对矿井生产布置的安排,下一步将对矿井进行机械化升级改造,改造后,矿井共布置2个采煤工作面,即在530水平西翼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在530水平东翼采区布置一个悬移炮采工作面;4个掘进工作面,即2个综掘工作面和2个炮掘工作面担负掘进任务。

2 系统现存问题分析

2.1 通风线路长、风阻大。徐家沟煤矿通风系统目前通风线路已经达到11km以上,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通风线路将继续增加,且部分巷道变形,增加了巷道维修量和通风阻力,增大了通风机耗能,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2.2 总回风斜井设计断面偏小,净断面5.5m2,且变形严重,断面最小处不足5.0m2,致使巷道风阻大,小断面处风速超限。

根据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后的生产布置,对矿井后期通风阻力和风量进行了测算,矿井风量要达到85m3/s,困难时期通风阻力达到3450pa,此时,总回风斜井最小断面处风速将达到15.5m3/s,存在总回风斜井风速超标和矿井负压超标现象。

2.3 总回风斜井断面小,东、西总回风巷道拐弯多,巷道年代久,运输环节复杂,运输能力差,安全性差。

根据徐家沟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方案规划,矿井总回风斜井将担负运输综采液压支架,综掘机等大型设备,现总回风斜井断面小,设备不能通过;东、西总回拐弯巷道多,运输环节复杂,巷道建造年代久,安全性差。

3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拟定及比较分析

3.1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拟定 矿井通风系统由各个要素组成,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彼此相互影响,故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方案应综合考虑。根据徐家沟煤矿通风系统现状,结合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和后期的生产规划,在综合分析各存在问题基础上,拟定了以下2个方案。

方案一:新建回风斜井,更换矿井主要通风机,原回风斜井报废。新建回风斜井斜长217米,净宽4.75m,倾角25°40′,井口坐标X:3888123.784,Y:36619666.826;上口标高+934.400m,下口标高+840.481m;井筒落底在5-2煤层底板,与原东西总回风巷相联通,新回风斜井井筒设有行人台阶、扶手,兼做安全出口。

方案二:新建回风斜井、680回风石门、680回风暗斜井,更换矿井主要通风机,原回风斜井报废。方案二和方案一的井口位置、倾角、上口标高相同,但井筒落底在5-2煤层底板下岩石中,井底标高+683.464m,井筒斜长579m,净宽4.75m。新建回风斜井、新建680回风石门、680回风暗斜井,原一段回风暗斜井相连通。新回风斜井井筒设有行人台阶、扶手,兼做安全出口,铺设轨道下放液压支架。

3.2 技术比较 井筒工程量:方案一新建回风斜井216.7m,断面14.2m2,井筒安全出口11m,净断面5.4m2,方案二新建回风斜井579m,净断面14.2m2、680回风石门、680回风暗斜井505m,净断面14.2m2。井筒安全出口13.5m,净断面8.9m2,方案一有利。

巷道维修量:方案一维修巷道6873m,且巷道年代已久,后期维修频率高;方案二维修巷道2600m,巷道使用时间短,维修频率低,方案二有利。

通风能力:方案一通风线路长,除新风井外其余巷道均为旧巷道维修后使用,通风阻力大。方案二通风线路较方案一减少约1000m,利用的旧巷道少,通风阻力小。各方案不同时期的矿井风量、通风阻力、等积孔对比如表1,经对比方案二有利。

运输能力:方案一运输大型设备环节多,路线长,部分巷道断面不能通过,大型设备难于下井,安全性不高。方案二运输大型设备路线短,运输方便,安全性高,方案二有利。

建设工期:方案一需要5个月,方案二需要8个月,方案一有利。

3.3 经济比较 方案一井筒、巷道维修、井筒安全出口工程合计2328.7万元,并且有2%的增加幅度;方案二井筒、巷道维修、井筒安全出口工程合计2279.39万元。方案一和方案二基本持平,方案二更有利。

3.4 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对两方案的经济、技术两方面比较,经济方面比较结果两方案基本持平,方案二更有利;技术方面虽然方案二新建工程量大,工期稍长,但自在通风能力,运输能力和安全性,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巷道维修量方面优点突出,故设计认为方案二更合理。

4 结论

根据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后生产布置情况,分析矿井目前通风系统存在问题,提出优化改造方案。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方案必须保证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要求。因此,对提出的两个通风系统改造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比较得出方案二为最佳方案。方案二的实施将对于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提升矿井通风能力,提升灾变期间矿井的抗灾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枢,谭允祯,陈开岩,等.通风安全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志胜,高玉芳.通风系统改造方案比选与应用[J].煤炭科技,2011(4).

第11篇

关键词: 档案;管理;创新 

 

1 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1 档案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档案工作是企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与企业建立起共存、互助协调的关系,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档案管理创新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单调、贫乏的存档案室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档案资源结构,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利用服务。 

2 档案管理创新中的思维障碍 

2.1 创新思维障碍定义 

所谓思维障碍,是指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却相对简单,其特点就是一旦长时间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思考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或惯性,这种情况叫“思维惯性”。如果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思维惯性,并多次以这种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这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合起来,就称为“思维障碍”。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知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新的前提是突破常规,超越思维的惯常定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惯常定势成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打破条条框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 

显然,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 

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创新,首先必须突破由“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2.2 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思维障碍 

2.2.1 观念固定,创新思维缺乏变通 

当某种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以后,会在人们的心脑中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人们常说的传统观念就是固定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成为了档案工作的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 

企业档案工作与经济工作脱离。档案工作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犹豫彷徨,有的片面强调原则,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做法一味照搬照套,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中现有的标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应。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部分已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存在依据标准和实际工作的不和谐。 

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不同步。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处于资产和产权重组的企业,企业档案没有纳入企业的改革规划中,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跟不上,导致档案流失严重,档案得不到安全保护。

2.2.2 意识狭隘,创新思维缺乏动力 

意识狭隘是很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模式较陈旧,检索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室存档案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企业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的服务手段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大部分的检索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检索,尽管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但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2.2.3 知识匮乏,创新思维缺乏能力 

知识匮乏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要创新,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由于档案工作的单一性,乏味性,令大部分的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断层、老化、单一,思维的惰性,墨守陈规,被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所束缚,缺乏创新的能力。 

3 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3.1 树立超越

意识,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是对创新主体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新的组合必然突破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内部及互相间的组合方式。而旧的组合方式就会本能阻扰这种突破,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不突破这些障碍,既无法进行创新思维,更无法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这要求档案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超越自我意识,随着企业的发展,档案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档案工作者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不妨多一些胆魄与果断,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善于超前性地发现问题,独到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弃旧迎新,不断变革档案工作职能和方法,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创新,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的局面。 

3.2 扩展思维视觉,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 

要突破思维障碍,就需要自觉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扩展思维视角。要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及时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运用档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远程服务,使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范围由“窄”变“宽”,服务层次由“浅”变“深”。 

3.3 练就过硬本领,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第12篇

国家IT服务标准的推出对规范IT行业市场秩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国家标准委等负责推进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举行了第四次集中工作会议。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是工信部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它的推出对规范信息服务行业市场秩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次会议中,除了运维标准和基础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外,标准验证及应用推广试点统一培训教材、标准推广计划等工作也得到了全面的推进。

此次会议中,运维标准工作组在运维标准组组长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的组织下,针对前期从中央、地方信息中心、外资企业及行业专家征集的149条意见,对运维标准中的《通用要求》、《交付规范》、《应急响应规范》和《数据中心规范》等作了详细的修改和完善,并进行了运维标准《桌面及设备规范》的起草编写工作,以及运维服务标准推广方案、培训教材提纲和人员标准工作的汇报和研讨,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方案作了明确的布置。

据记者了解,为了确保运维标准的专业性、实用性及适用性,运维标准工作组从2009年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广泛的调研、草案编写以及意见征集修改等系列工作。目前,运维组的企业有近20家,覆盖了金融、电信和政府等10多个行业,涉及了软件服务商、硬件服务商及集成服务商等多种类型企业。目前神州数码所负责牵头编制的《信息技术服务运维通用要求》和《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交付规范》已分别列入国家标准计划号和行业标准计划号。除此之外,运维组编制的《信息技术运维服务应急响应规范》也已正式列入国家标准计划,其它标准正在进行行业标准的申报。

此次集中工作会议后,运维标准及基础标准的修订、验证推广及完善将成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下步的工作重点。之后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将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的具体要求,在北京、成都、沈阳、上海、广东等省市展开标准验证及应用推广试点工作。另据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透露,标准验证及应用推广试点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目前试点实施指南的编写已经完成,初步计划5月进行试点批复,6月各省市提出试点实施方案,8月形成标准验证报告,12月进行标准应用试点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