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时间:2022-02-11 12:5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文科物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94-01

受高考影响,多数学校在高一年级就作了明确的分班或者方向性的分流,对于理科生而言,物理的重要性不必多说,而对于文科班,尽管有学业水平考试的保护,但实际教学中又有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文科班的教学应充分认识到其对象的特殊性。如果不改严密的思维和枯燥的数字、理论,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能力了。如何既不生搬硬套初中的教学方法,又不失物理的趣味性生活性,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材料的选取、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下一番功夫了。

下面,我就文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情况的调查做一分析,并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高中文科班物理学习原因分析

(一)对物理学习感兴趣的原因

有27.4%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他们中有的认为文科班对物理的要求较低,没有太多的作业,平时也只注重基础,课外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即使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在以前学习中由于物理成绩还不错,同时物理课上的实验比较多,也可以把物理学习作为一种消遣。这些都说明他们还没有对物理真正有兴趣,没有正确的领会物理学习的含义。

(二)不愿意选修物理的或者对物理不感兴趣的原因

(1)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心理学告诉我,人的各种活动意愿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学是为着一定的信息动机所支配,这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始。目前物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少,许多学生认为选修物理不适合当今及未来形势的发展,更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绝大多数家长、学生都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实用的就学、高考考的就学。这种现象在当今学生中较为普遍。

(2)从历年的考试及物理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有些学生对物理有兴趣,是由于认为物理中的实验较多,与生活联系密切,趣味性强。而现在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就是一种负担。而且物理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要求有实验演示,有些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强,难度大,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最近高考实行文理科统一分数线,文科的学习相对简单,一些平时理科很好的学生由于受这种利好影响,纷纷弃理从文,以期有个好结果。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物理的难度系数确实大,同其他学科均分相比较低,每年也备受指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迫使教师平时的教学起点提高,难度加大,而这又造成了学生在物理上多下工夫,却最终题目更难,得分更低的恶性循环。因而在很多地方文理倒挂也再正常不过了。

可喜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全省重新制订了文理科单独划线,且物理作为水平测试科目、必须达到一定级别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但只要高考难度降不下来,这一措施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多大意义。

(3)从教师本身看。有些教师立场也不稳定,同样犯了实用性、功利性的错误。出于对教学效果的考虑,他们也反对理科平平的学生选修物理,仅想掐尖,有的甚至现身说教,对自己的专业前途不满、理科枯燥无味、难等,这无形之中更加剧了学生对物理的恐惧。同时有的老师还认为文科的教学,仅仅掌握课本上的应付考试即可。备课上也不认真了,教学组织也松懈了,更有的教师仅照课本读读就行了。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对物理课不感兴趣,”没有听说的有趣”,也是其中一大原因。有的甚至还庆幸自己有没有选修物理 。因此,笔者认为,文科班的物理虽然不是高考学科,但仍希望教师们认真对待,尽量讲的生动、有趣一些。

二、针对文科班物理教学方式的一些革新

经过长期的思索、实践,不断的调整。我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整合教材内容,理清课本线索,构建知识体系,补充文化、经济、科技人物专题知识。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从多角度理解物理。高中生思维活跃,求新立异,仅仅接受课本的定论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 。在介绍一些物理规律、公式是,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探索从多种方法来分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总结推导方法。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认识和能力,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要充分利用物理科来源于生活、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物理规律的建立来源于生活实际,物理课堂的活力也离不开实验。多做一些演示和分组实验,既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感觉物理枯燥乏味,还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教学效果、综合课后练习,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时间”的实验。刻度尺每人都有,取材方便。每两个同学为一组,让学生测出下落的长度,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下落时间,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类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巩固了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三)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制作课件,运用图片、短片等教学手段,可以使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得到有益的补充,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

关键词:南非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学校教育;目标及措施

南非政府一直把教育发展作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和基础。21世纪以来,为加快教育发展的进度,保证儿童正常就学、升学,提高教育质量,南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实施“2005课程改革”,引进“以结果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基础教育发展的稳步提升。尽管南非基础教育的发展距离“优质均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1],但是南非政府加快了教育改革转型,反思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新的质量提升措施框架。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增加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提高学生成绩,2015年4月,南非基础教育部(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了《2019行动计划:面向2030学校教育》(Action Plan to 2019: Towards the Realisation of Schooling 2030,下文简称“2019行动计划”)[2],该计划是《2014行动计划:面向2025学校教育》(Action Plan to 2014: Towards the Realisation of Schooling 2025,下文简称“2014行动计划”)的发展和延伸。[3]

实际上,2011年,南非基础教育部已经制定并了“2014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南非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及内容。但随着南非课改的深化和推进,“2014行动计划”中强调的内容和重点也发生了变化。2012年,南非总统了“国家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要求延长“2014行动计划”的时间,即从2025年延伸至2030年,而2019年则被设定为中期节点。

一、背景介B

南非“2019行动计划”制定得较为全面、系统,规划了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小学生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并规定了R年级(Reception Year)至12年级学生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南非教育体系中,儿童在读小学前要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即R年级,此后的1至9年级为基础教育。从R年级到9年级共划分为三段,R至3年级为低段,4至6年级为中段,7至9年级为高段。9年级毕业后,学生可以获得普通教育与培训证书[4]。通常情况下,9年级学生在学业完成后,一部分学生将接受10至12年级的教育,其目的是为进入大学做准备,而另一部分学生选择入读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学校。

“2019行动计划” 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父母、教师、校长、区域官员、省和国家级议会成员、民间组织等。此外,该计划不仅面向南非本国公民,还面向非本国公民(如国外投资者等)。

“2019行动计划”涉及27个目标,分为2个部分。前13项目标是结果性目标,涉及绩效和成果;后14项目标则强调如何实现改进。前13项目标将对南非的基础教育发展起指导性作用,决定着南非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势,因此也成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结果性目标的基本情况

“2019行动计划”的各个目标联系紧密,其设置循序渐进。13项结果性目标的内容涵盖了中小学教育的5个级段,包括R年级、1-3年级、4-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主要强调了学生的入学率和升学率,语言和算术能力的标准,以及继续教育(9年级以后)的开展问题。其目标是提升南非的教育质量,加快教育转型,为国家发展储备合格优质的人力资源,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见表1)。

(一)学前教育阶段:提高早期儿童发展质量评价标准

根据南非家庭普查(General Household Survey),南非学前教育的注册率正在提高,4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注册率从2009年的59%上升到2013年的75%[5]。2014年普通居民调查数据显示,96%的一年级学生入校时接受过学前教育,而2009年这一数据低于85%。

南非的绩效监测与评价部门(The Department of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完成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关注学前教育的综合性影响。在许多学校中,儿童接受R年级的教育对他们进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十分有益,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做到,同一所学校也不能保证R年级的所有儿童都能够达到其标准。

事实上,南非的早期儿童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改进措施已经启动,并逐步实施。为了达到南非基础教育部的要求,促进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大学已经开始为其颁发文凭。此外,南非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借鉴国际经验,了2013年国家课程框架[6]。该框架涵盖了儿童从出生到4岁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监测4岁以下儿童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体系,并设计干预措施。

(二)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学生入学率,以及掌握语言和算术的能力

1.入学率

南非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留级率比其他非洲国家低,但减少留级的呼声比其他国家高。2000年,南非42%的学生在6年级之前有过留级情况,而非洲南部和东部国家的这一比例为48%;2007年,南非这一数据为29%,而其他国家是40%。[7]

南非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在7至15岁入学,但仍有1%的学生未能入学。数据显示,南非7至15岁的学生在校率高,但15%的学生不能完成9年级的学业。实际上,排除留级或复读等情况,15岁的学生应该已经完成相应学业。问题是许多学生还没有升入9年级,就已经留级、辍学了。

2.母语与第二语言考试

自2012年以来,年度国家评估项目(Annual National Assessments,ANA)用英语和荷兰语(母语和第二语言)测试课程成绩。事实上,在12年级末的考试中,英语与荷兰语是南非非语言考试科目的指定用语。但是,学生用母语参加考试与用第二语言参加考试,成绩有所差异。例如,6年级约22%的学生参加英语为母语的测试,66%的学生参加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测试;10%的学生参加荷兰语为母语的测试,1%参加荷兰语为第二语言的测试。事实上,不管是英语还是荷兰语,用母语参加考试的学生比用第二语言参加考试的学生的通过率高。[8]

3.提高语言和算术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加快南非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2012年,隶属于南非国家教育部的国家教育评估和发展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Unit)了年度报告[9]。该报告规定,改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R年级到3年级)语文和算数能力低水平的状况,干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同时,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如通过工具评测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成就等。

数据显示,学生在3年级前,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成绩相差不大,但3年级之后,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低于语文成绩。据统计,南非2014年的国家统一考试中,6年级学生中有46%通过了语文测试,而通过数学测试的仅有32%。

2012年,年度国家评估项目开始评测9年级学生的各科目成绩,目的是为10-12年级的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服务,如是否加强数学素养培养等。尽管年度国家评估项目不会为9年级的学生颁发证书,但仍然可以为他们是否进入继续教育学院提供参考。

(三)继续教育阶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以及学生数学、物理学科考试的通过率

1.提高大学准入标准

12年级通过学士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免考进入大学,通过学士水平考试后,学生需要选择至少4门非语言课程,而这4门课程应该与学术课程相关。实际上,有些大学的院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强调进入大学后的培养工作。2014年南非基础教育部报告,表示将提高大学准入标准。

2.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完成12年级课程后,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国家高级资格证书(National Senior Certificate)或等效资质是促进南非经济增长、减少收入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前提。监控12年级或同等教育水平的完成情况绝非易事,因为近10年的招生和复读率上下浮动,且上升缓慢。2000-2014年,获得国家高级资格证书的人数每年增长3%。尽管这一数据表明了南非教育水平的提高,但也只实现了官方预期目标的一半。

3.提高数学及物理学科通过率

近年来,南非的基础教育不断强化数学和物理学科,学生的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在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测试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提高。2013年,南非基础教育部l布了12年级考试报告,该报告记录了学生数学成绩的进步幅度,8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目标要求,物理学科亦如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南非政府积极组织学校与非政府组织(NGOs)加强合作,提高课程质量。2012年,国家出台措施,要求向10-12年级的学生发放新的Siyavula数学练习册(数学和物理学科),这些资源也可在网上下载电子版。

2014年,南非部长级工作小组成立,调查了数学、科学和技术(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划的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开诊断性报告结果。诊断性报告由南非基础教育部根据12年级学生的考试情况撰写。[10]

(四)引进国际测评考试

为了提升南非的教育质量,有效监测学生的成绩,南非加入了多个教育质量检测联合会,包括非洲南部和东部教育质量检测联合会(Southern and Eastern Africa Consortium for Monitoring Educational Quality,SACMEQ)、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等。

SACMEQ测试项目的优势在于,不仅测试学生,还测试教师,这为教育规划者观察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2012年,南非国家教育评价和开发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到,“教师不会教他们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2007年,南非三个省(Eastern Cape, Mpumalanga and Limpopo)的教师参加了SACMEQ测试。

除了SACMEQ,南非于2006-2011年参加了PIRLS项目,检测南非小学生的语言水平。2012年,PIRLS测验转变为新PIRLS考试。原先PIRLS测验是针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设计的,而新PIRLS考试具有预测性,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成绩较差的学生设计的。

第3篇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实验仪器严重短缺、陈旧;实验管理人员缺乏,实验室管理封闭;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实验教学浪费时间、效率不高、难组织、嫌麻烦、怕准备,教师在黑板上讲天平调节,学生在练习本上连电路,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物操作是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2.1有利于概念的建立

通过观察具有本质特征的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形成概念,是物理实验的作用之一,如力的概念建立,学生把力和收缩的肌肉紧紧相联系,通过实验,可把主观感觉引起的力的概念推广到没有生命的一般物体之间.用手托物体,可感受到压力,把物体放在桌上,桌面代替手;用力可把弹簧拉长,在弹簧下挂物体也可以把弹簧拉长,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科学的概念.2.2有利于规律的理解

实验能使物理现象简单化、明晰化,突出主要因素,便于理解物理规律.如学习重力的大小时,让学生清晰地观察随着弹簧测力计下所挂钩码个数的增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增加,归纳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3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实验,也能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让学生渴望获得新知.如在大气压教学中,演示“覆杯实验”、“瓶子吞蛋实验”.又如在浮力教学中,演示“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其中的奥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2.4有利于因材施教培优扶差

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和思维敏捷程度上有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而分组实验、小实验并不要求学生思考完全相同的问题,有利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并且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动手能力可能比较强,在实验中让他们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先培养动手能力,然后鼓励他们把做过的、看到的说出来,并给予适当的表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通过努力会有所收获.笔者以此为契机,对他们进行学习思想、学习态度的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思想上进行转化工作,积极引导,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将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转化为学习中等生,使中等生、优等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解题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笔者的79班一名学生物理中考成绩满分.3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3.1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把实验融入科学探究中,并强调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可见,物理实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师,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3.2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笔者曾经做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问卷调查,八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物理,原因是物理老师上课时精彩的演示实验让他们很是喜欢,这说明物理教师要想上好物理课,让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就要不怕麻烦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充分,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课堂上教师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直接用手;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要先断电源,后拆线路,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简练.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3.3开放学生必做实验

《物理课程标准》为了便于实验教学与评估,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包含基本操作类7个: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7)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测定性实验4个:

(1)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4篇

一、高考前复习的主要特点和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更隐蔽顽固 需要定点突破

虽然经过了详尽而全面的新课教学,还经过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反复,学生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更隐蔽、更顽固从而也更难解决,是学生进一步提高成绩的瓶颈. 因此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寻找和研究这些顽固性的问题,寻求有效的突破方法,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再上一层楼.

(二)学过的知识方法零散 需要整体把握

在新课教学到高三第一轮复习,对于知识内容及其应用挖掘得很深、很细,学习了大量的推论性知识和解题方法. 但正因为这样,使人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很多很杂很零散,没有整体感. 如果说,以前的学习是从薄到厚,那么,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实现从厚到薄;以前的学结出了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方法,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回归基本方法.

(三)直面高考 需要复习更有针对性

从某种角度讲,整个高中的教学,都是为了高考,但在高一、高二乃至高三第一轮复习,我们更注重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应对高考成了直接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直面高考,适应高考,才可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2009年开始的浙江省自主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试题,有如下鲜明的特点: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教学指导意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基本素养. 考前复习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偏于解题训练 需要完善知识基础

当今高中物理教学的现实是,在新课之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解题教学,期望通过讲练题目,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学生能熟知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但也因为如此,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可能被应用所绑架而趋于片面甚至机械,对于解题中不常用的知识趋于淡忘. 为此,考前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以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考要求的知识内容.

高考前的教学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和任务,如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心理焦虑,需要教师调适;经常考试,学生发挥易失常,需要教师指导应试技能等. 下面只讨论基于前述四个特点和任务的教学策略.

二、高考前复习的若干策略

(一)找准症结 攻克顽固性问题

经过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都是错误原因十分隐蔽和顽固的问题. 有一些问题表面上很简单,但有很多学生出错,有些问题讲练过多遍,学生仍然不会. 对这些问题,教师再次从理论上做分析,同样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头脑中一定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找准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纠正错误.

学生错误的原因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寻找.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真实,而应该透过学生的真实想法分析错误原因. 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直接询问学生,与学生对话,从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例1 如图1,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水平面上,B的上表面水平而粗糙. 用向右的水平力作用在B上,A、B均静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对A的摩擦力向左

B. B对A的摩擦力向右

C. B对A的摩擦力为零

D. 稍微增大F但B仍静止,B对地面的摩擦力增大

这是一个十分基本也十分简单的有关静摩擦力的题目,答案是CD. 但高三的一次考试中,很多学生选了BD. 对于学生错选B,教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以前多次分析过:如果A还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不管这个摩擦力是向左还是向右,它都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询问知道,学生认为:在F作用下,B将向右运动一点,这样B对A、对地都有向右的摩擦力. 教师意识到,学生说的是刚加上力F瞬间的情况,这时各接触面的形变如图2,B确实对A有向右的摩擦力. 了解了学生错误的原因,也就有了纠正的方法,教师只要问学生,A、B能静止于图2的状态吗?学生马上就知道,最终A、B应静止于图3的状态,这时B对A没有摩擦力. 不破除学生的错误观点,就不能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观点.

(二)回归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厚实应试基础

高考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的考查. 浙江省这6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选择题,几乎都是直接考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及其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而不是它们在复杂情境中的综合应用. 所以,考前复习首先应着力于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知识本身,而不能只一味地练习情境复杂、关系巧妙的难题.

在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中,为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为了能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推论,需要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应用于一些典型情况得到的结论. 但如果学习只停留于这一“繁”、“多”的阶段,学生将只能用各种具体的结论解决对应的具体问题. 高考前的复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多种多样的结论和推论重新归结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灵活,从而能将其运用于各种新情境之中.

例2 对电势能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由能量守恒定律推知电势能的存在,得到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的结论.

在随后的应用中,我们会分析各种具体情况. 如离场源正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大,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小;离场源负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小,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大. 再如正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负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

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应该顺势使学生对电势能概念的理解提高到更加基本、更加本质的层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通过电场力做功,电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转化中守恒.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点,就能用它解决各种情况中电势能的变化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大都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各种复习资料的介绍,向学生传授了大量的题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尤其是把物理规律在一些具体情况中的结论,当做解题方法使用. 确实,掌握了这些具体的方法,能使学生快速地解决熟悉的问题. 但是,这些方法总是与具体题型相联系的,并不能用它们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所以,高考前复习,应该回归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本身决定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结合问题的具体条件,能解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问题.

(三)保证学生思考机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考历来重视考查能力,《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规定:“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

应该说,所有物理教师在主观上都是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

例3 (2009年浙江理综第24题 )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 在x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 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 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y<2R的区间内.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从A点射出的带电微粒平行于x轴从C点进入有磁场区域,并从坐标原点O沿y轴负方向离开,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这里只讨论第(2)小题的求解. 通常教师会向学生讲授如下两种解法.

方法一:作出从不同点入射的带电微粒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如图5中虚线半圆,它的圆心在O点,所以所有微粒都从O点射出.

学生能听懂这种解法. 但学生的问题是:“怎么想到作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这正是需要直觉思维或灵感的地方. 教师直接讲解了,就剥夺了学生直觉地发现的机会,也剥夺了提高直觉思维能力的机会.

方法二:写出磁场边界的方程和圆轨迹的方程

x2+(y-R)2=R2 .

(x+Rsinθ)2+(y-Rcosθ)2=R2 .

解出两组解:(0,0)和(-Rsinθ,R(1+cosθ)). 第一组解说明所有微粒都通过原点.

学生能听懂这个解题思路. 但有些学生反映:“我也列出了这两个方程,就是解不出. ”有些学生反映:“我只得到第二个解. ”(求解过程漏了一个解). 这里教师以为解方程是数学的事而直接给出了答案,但事实上,这正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大好机会.

很多教师以为只有让学生学会求解尽可能多的题目,才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越临近高考,教学时间越发紧张,教师手头又有大量的模拟考试题. 于是教师就倾向于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大量的题目. 但是,正如例3的分析所看到的,这样做反而是剥夺了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于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的思考机会和思考时间,让学生投入于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之中,才谈得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实际情境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特别提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

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重要特色之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第15、16、17、23、24、25都是有实际背景的题目,还有第21、22题,本身就是考查实验的实际问题.

例4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17题)功率为10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的亮度与功率为60W的白炽灯相当. 根据国家节能战略,2016年前普通白炽灯应被淘汰. 假设每户家庭有2只60W的白炽灯,均用10W的LED灯替代,估算出全国一年节省的电能最接近( )

A. 8×108kW・h B. 8×1010kW・h

C. 8×1011kW・h D. 8×1013kW・h

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我国的家庭人口和家庭照明用电时间模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假设平均每户家庭有3个人,平均每户每天照明用电5小时. 这样,一年节省的电能为

DE=365×■×2×(60-10)×10-3×5kw・h

=7.9×1010 kW・h.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核心是从实际情境中建立合适的理论模型,从而把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相联系. 只有让学生分析、解决基于实际情境的问题,才能培养这种能力.

(五)着眼实验素养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先看下面两个实验题,它们代表着教师对高考实验试题的两种理解.

例5 (某地模拟考试题)某实验小组要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

A. 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约为2Ω )

B. 电压表V1(0~2V,内阻RV1=4000Ω )

C. 电压表V2(0~2V,内阻RV2约为3500Ω )

D. 电流表A(0~3A,内阻RA=0.1Ω)

E. 电阻箱R1(0~9999Ω)

F. 滑动变阻器R2(0~200Ω,1A)

G. 电键和导线若干

该小组根据以上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请你写出操作步骤和应该读取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电动势和内阻的表达式.

本题答案是,先闭合S1、断开S2,读出电压表V1、V2的示数U1、U2,再闭合S2,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U1′,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动势E和内阻r分别为

E=■ r=(■-1)RV1

本题貌似是实验题,实际上只是以实验为背景的理论题,因为它只考虑了实验方法在原理上的可行性,而没有考虑电表读数误差对测量准确度的限制. 要用内阻有4000Ω的电压表去测量只有几欧姆的电源内阻,正如用常用的弹簧秤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重量,是不可能的.

例6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21题)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7甲所示.

(1)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图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7乙所示. 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______(填“A”或“B”).

本题以让学生在试卷上“做实验”的方式,通过考查实验素养来衡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是浙江省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主要特色.

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学科,通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 实验素养与实验的实践性相关,体现为能够从实验实施、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问题,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能够规范地获取数据、记录数据,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处理数据得到结论,能够正确地分析误差,能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等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把实验复习的内容落实于实验素养上,不能只从理论上分析实验问题;其次,依据实验素养的实践性,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习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形成从实验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考虑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提高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新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按自己的理解和设计直接向学生讲授内容,因为课本中的练习较为简单,往往是忽略不做或课内完成. 复习教学,教师基本上是讲授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几乎不用课本. 这样,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使用课本的机会并不多.

这种主要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有如下的不良影响. 第一,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得来的知识不够确切,也无法重复巩固. 第二,经过反复的解题应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它的应用方式相联系而可能变得片面,而且对知识的了解也会变得不系统. 第三,不利于发展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考试的内容一定在课本内容范围之内,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一定与课本中的阐述一致. 实验试题考查的实验方法与课本中介绍的方法相同. 并且有些题取材于课本,甚至其中的叙述方式也与课本相同. 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第14题中的B、C、D三个选项,都由课本中对应的句子稍作改变而来. 第15题是由选修3-2第五章第5节中“思考与讨论”改编而来.

第5篇

激发状态不难,但保持状态就需要有结构的长效支撑。潘文新借用化学定律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区别,呈现出的是状态,隐藏着的是结构。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定律,也是教育原理和管理哲学。科学的结构,可以让状态呈现得更稳定,让教育行走得更持久。”近年来,宝应中学以改造与优化结构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成功激活了教师主动发展的状态。

通过结构的改造与优化,激发并保持师生积极的生命状态,从而使师生实现人生的幸福,这是潘文新的教育之道与管理之道,也是宝应中学的幸福之道。

重建课堂,唤醒学生

2008年,当宝应中学开始酝酿课堂教学改革时,正值学校发展攀上一个重要高峰――高考本二上线率全省领先,学校声誉日隆。这个时候选择对课堂动“大手术”,显然不仅是为了分数和成绩。教育的一切问题都能在课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必须经由课堂来解决。通过课堂改革,宝应中学力图改变应试教育对师生生命的摧残,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培养有自主探究意识、有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快乐健康的人。

宝应中学将这一课堂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称为“理想课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正是课堂结构的重建。

教室里课桌的数量没有变,只是由横竖一条线的井字形排列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头碰头并在一起;班级学生的总数没有变,只是由一个个独立学习的个体被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学习小组;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总长没变,只是由一个单一的完整时段被分为了若干环节;教学的内容没有变,只是由教材上平面呈现的知识点整合提炼为有待学生探究的问题,呈现在学生手上的导学案中……原有元素的优化整合与重组,这是宝应中学的课堂结构改造最直观的表现。

除了这些,宝应中学的“理想课堂”结构上的特点还体现在“三段六环”的结构模式上。“三段”即:课前,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自学与自主探究;课中,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展示讲解,质疑释难,互助探究;课后,学生自主巩固,实现知识迁移。“六环”即课堂的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解读,引导学生解读目标;二是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组内与组外交流,开展小组内外兼修式学习;三是分组展示(静态展示),引导学生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四是互动质疑(动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等自我完善式学习;五是达标测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反馈,达成自我消化式的学习;六是循环预习,分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进入循环学习阶段。在这一结构模式下,一节课中教师引导、答疑、阐释的时间被限定在了15分钟以内,其余的时间都被用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上。教师课堂上的“权力扩张”被削弱与限制,学生的“学习”被放大,自主学习的状态得到激活,学习的潜能被有效激发。

理想课堂强调结构制胜,重视课堂中各元素的科学架构,但不能简单地将理想课堂理解为一种课堂结构模式。在改革的初期,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不到位或是惯性的原因,不敢或是不愿改变自己的课堂。为了实现“强行入轨”、规范教学行为,宝应中学在改革初期尤其强调结构、流程,对学生展示的参与面、学生小组讨论等各环节的时间控制、质疑与答疑的情况、教师的介入方式等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要求。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宝应中学的改革者们逐渐意识到,对课堂结构“形”上的坚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抓住理想课堂的“神”――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是理想课堂的“理想”所在。抓住这个“神”,就能更好地理解理想课堂的实质:它不是一个有着僵化流程的“理想的”课堂模式,它是不断“追求着理想”“呈现着理想”的课堂。

因此,宝应中学鼓励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在理想课堂一般模式(“三段六环”)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有学段特点、学科特点甚至教师个性风格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例如,语文学科建立了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炼总结――拓展迁移”为基本结构样式的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政治课堂尝试建构“课堂导入――目标解读――提出问题――自主预习――小组讨论――精致板书――学生讲解――教师点拨――知识小结――限时训练”的“五段十环”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5个时段10个教学环节。物理学科探索实践“问题教学法”理想课堂模式,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设计问题,验证假设――课后总结,问题反思――应用创新,解决问题”为教学流程。

这些课堂模式在结构上不尽相同,它们是不同结构的理想课堂。它们都相信学生的潜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理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命状态得到充分激活,由知识的容器变成了有自主意识的人;学习状态得到根本改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

宝中人曾这样描述好的课堂:“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获得幸福。”仔细琢磨,“愉快”“满意”“幸福”都无法用数字来衡量,它们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积极的状态。如今,宝应中学的学生正在理想课堂中无限接近这种状态。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评价的:“理想课堂致力的是生命的唤醒,提升的是‘生命性质量’。因此,理想课堂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而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尤其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变革管理,解放教师

2012年“小高考”(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揭晓,宝应中学获得4A的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小高考”是江苏高考改革的关键,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是测量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全员发展的重要标杆。接到报告,坐在校长室的潘文新兴奋不已。

很快,分管高二A部的副校长李志勇打来了电话。潘文新正准备祝贺,却听到李志勇语气凝重地说:“非常对不起,我辜负了全校期待,我所领导的学部没有考好!4A人数比B部少了几个人。”刚刚放下电话,B部分管副校长靖国飞的电话又打了进来。出乎潘文新意料的是,靖校长也是向他道歉的:B部没能取得预期成绩,拔尖学生中还有人没过4A,有负学校厚望。

事实上,AB两个部的4A成绩,单独拿出来都足以雄视省内很多县中。考试成绩固然让潘文新欣喜,但两位副校长的电话带给潘文新的是更多的骄傲和信心。从这两个电话他看到了学校教师团队永不满足、不断挑战自我的积极状态,而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保障。

多年的教育行走,让潘文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有无数的可能性,决定学校发展高度的关键因素是人。而对一个人来说,决定他事业高度的关键,是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状态就是事业的状态,人的精气神就是事业的长宽高。”

刚到宝应中学主持工作的时候,潘文新发现学校的很多干部教师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缺乏上进的动力。他们常常强调本校生源、师资上的先天不足:“要是我们有XX学校的生源,我们的成绩肯定比它强得多”,“市里的学校条件好、待遇高,优秀的教师当然优先选择市里的学校,我们怎么跟人比”……潘文新则跟教师和干部强调:“一个一流资质、二流用心的教师,不及二流资质、一流用心的教师。”

为了打造“用心”的教师团队,激发并持续维持整个教师团队积极的精神状态,潘文新从改造管理结构入手。正如金刚石和石墨作为“同素异形体”,因碳原子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潘文新相信好的结构能使原本普通的教师团队焕发出钻石般坚硬的状态,成就钻石般璀璨的事业。“一级双部制”就是潘文新对学校组织结构的一种创造性变革。每个年级所有班级分为A、B两个平行的部,每个部都有一个分管的副校长。两个部在组织、管理上相对独立,业务上互作比照、互为激励、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2011年暑假期间,宝应中学正式回归公办体制。教师从民办身份变成公办身份,不少人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认为自己拿到了“铁饭碗”,教好教坏一个样,出现了懈怠情绪。潘文新敏锐觉察到了教师队伍精神状态的细微变化,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管理机制上的变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备课组长的考核和聘任制度改革。潘文新认为,简单的级部改革,只是一种行政结构上的变革,学校作为一个学术机构,要想从根本上变革其管理,就必须提高备课组和备课组长在学校中的地位。因此从2012年起,宝应中学推进备课组长聘任及考核制度改革,每学期对备课组长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组内青年教师发展情况、理想课堂实施情况等多个方面;平时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不理想的,由校领导进行帮扶谈话,帮助改进;每个年级两个级部所有备课组中考核成绩排在最后两位的备课组长将被组内考核优秀的教师取代。备课组长的经济待遇得到明显提高,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其经济地位超过中层干部甚至校级领导。这一改革激活了学校的教科研状态,提升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品质。同时,对备课组的考核着眼的是团队整体的提升和发展,充分发挥了骨干力量对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弥补了师资上的先天不足,这正是结构制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