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14:0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消费情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52—01
一、为什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目前,学校对老师业绩的评价总离不开考试成绩,所以老师总会担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占用学生课内外很多时间,会不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于此类原因,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要么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么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而这些情况正反映出了认识上的局限性。因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首先要看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大趋势,全国上下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好;二是学生缺乏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弊端不解决,学生就会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层次上,一旦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就会无所适从。其次,要看到高中语文教材的很大变化,特别是突出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这些变化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新教材中古典诗歌的数量是旧教材的几倍,凭借教材中的这些典范作品和相关知识简介,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中国古典诗歌的桥梁——分析陶渊明诗歌承前启后的作用”此类课题。通过这类课题的完成,学生可以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再次,要看到高考试题的变化,如诗歌欣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其目的就是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和研究能力;现代文阅读增加了推理能力的考查,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所培养的主要能力;高考作文是近年来变化最大的一部分,由限主题作文变为话题作文,特别在作文评分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指出,“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特之处”,所有这些都紧扣着研究性学习。
二、如何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1.确定研究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学艺术类,如“李白性格及其诗歌中数词的应用”“红色——中国人的色彩情结”等;社会调查类,如“关于我校学生的阅读状况的调查”、“高中学生家境状况和消费状况的调查”等;学术类,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之异同”“关于‘匕首’与‘投枪’——鲁迅杂文语言浅析”等。在确定具体的课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兴趣人手。例如,学生总喜欢追赶时髦,崇拜明星,在衣着上要么是乞丐装,要么是F4,据此可确定“中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课题。
第二,从教材入手。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了从先秦到清代的优秀散文24篇,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中国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和发展情况,可以让学生去完成“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浅析”“从中学语文看古代文人的坎坷仕途”等课题。
第三,从地方文化入手。如“甘谷方言与普通话之异同”等课题。
第四,从人文教育入手,不论是《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一致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质。这种品质也就是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学生写作文的底气,有了这种底气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
2.指导学生研究。第一,研究性论文的撰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都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类东西,教师不指导学生便无从下手。语文研究性论文,除一些特殊情况外,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就是收集资料,如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图片资料等;第二步就是对资料的分类,这种分类基本确定了论文思路;第三步就是分析,要归纳推理出一个结论。如学术性论题“女字·女子·文化”,先让学生通过词典统计“女”字旁的字有多少(大概400多字),然后根据表达的意义进行归类,一类带有褒义的,像好、妙、娇等;一类带有贬义的,像妨、妒、妖等;一类表示血缘家族关系的,像姑、姨、婶等;一类表示妻妾等妇女地位的,像婢、姬、媵等。归类以后再去分析中国妇女与文字和文化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妇女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又影响着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目前,素质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因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 “传道、授业、解惑”, 而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
首先,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其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创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更注重学的方法。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首先,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或高效学习,使他按自己的性向尽可能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成为学习的拐杖,而不是教师讲技和讲艺的展演。
其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再次,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尝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培养情操。
一、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经济生活》教材第十一课在导入第一框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设计了一个“通过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的探究活动。作为中山本地的学生,在感到骄傲的同时,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样的事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日常生活事例。因为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导课,引出政治课的主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例如。在学习《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这一内容时,笔者先以昔日中山人的骄傲——“威力洗衣机”更名为“东菱威力”设疑,导出曾经连续六年国内产销量第一的中国洗衣机大王——“威力洗衣机”被民营企业“东菱凯琴”收购的事实,引起学生对企业兼并和破产的重视,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
二、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
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正因为这些都是源于生活,那么,课堂教学就应回归生活。这样,强化教学和生活的融合,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去做,在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素材,然后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这样,不但能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让课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可从中感知到生活的生动。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接受相关的知识要点,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让教学回归生活,不但能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问题,还能帮助他们利用所学的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出高中政治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
论文摘要: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确立,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在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几个普遍的问题,包括知情权被侵犯,参与权被侵犯,隐私权被侵犯,控辩权被侵犯,学习自主权被侵犯,主要从五个方面即文化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分析了这些问题得以存在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加强学生自身维权意识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十五大”上得以确立。作为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校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缴费上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样,教育消费作为一种特殊消费,在拉动经济起飞的同时也赋予了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相应的权利。然而,在我国高校管理实践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起了社会、家长、媒体的广泛关注,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侵犯其受教育权案”等。还有一些学生权利如知情权、学习自主权被浸犯。迄今为止,这些现象并未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关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尤为不利。本文试图揭示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几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探寻保障学生权利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几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依法享有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人身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程序性权利包括告知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诉权、起诉权和上诉权等。笔者认为,在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几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情权被侵犯
知情权被侵犯主要指各项收费不对学生进行说明,处分决定、处分意见不与学生见面,综合素质测评或评先选优不公示,学生干部选举的民意结果不宣布,学年评语或毕业鉴定不让本人签字,等等。近年来,高校学费越来越高。依照高等教育法和教育契约之规定,学生应向学校缴纳学费。学生在按规定要求向学校缴纳学费时,有权要求学费价格制定或审批部门对学费项目的构成和计算依据进行解释和说明。如属物价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审批的学费价格,有权要求这些部门举行学费价格听证;如属学校自定的收费项目,则需向学生说明收费理由、计算依据、开支用途等情况,并取得学生或家长的同意!可是我们的学生一人学就要交纳校方规定的费用,一般高达四位数甚至五位数,仅以学费、住宿费、水电费等大类公布,却没有关于各种支出的明细账目。事实上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有些收费项目的用途与去向并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
2.参与权被侵犯
参与权被侵犯主要指大学生拥有的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利没有落实。
如在后勤社会化中,要正视学生在公寓中的权利,凡是涉及学生收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应该有学生自己的声音。建立反馈机制和学生民调机构,成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管理,行使与校方对等的谈判权,以及住宿问题、收费工作、后勤服务和履行合同义务的监督管理权利,赋予他们与学校各级部门进行沟通的权利,促使校方做到服务与收费公平,切实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合理性要求。但据笔者对某校学生调查表明,几乎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后勤服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他们只是被告知要怎样,如果违纪要遭到何种处罚。
再如,大学生每年都要进行综合测评,结果对于评奖学金、评优、评干起决定作用。但目前的测评方式为学习成绩加德育分数,德育加分主要是以是否当干部、参加各项活动为准则。校干部加分最多,其次是系干部、学生会成员。这样一来,即使学习成绩第一,如果不是干部也无法排上名次,获得奖学金。据笔者对某校本科生访谈的结果,对于此项规定大多数学生有意见,不赞成这种评比标准,然而他们不能参与到奖学金评比标准的制定中,只能沿袭传统方式,这严重打击了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隐私权被侵犯
隐私权被侵犯主要指大学生纯粹与个人有关的隐私受到高校干涉,并在受到侵犯后,得不到保护,主要表现为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开除“非法同居者”,等等。
近年来,多所高校因开除“非法同居者”屡遭败诉,这正是校方忽视人权,过分滥用权力的后果。大学生都已步人成年,生理和心理已经渐渐成熟,爱一个自己爱的人和被别人爱,应该是他们享有的权利,只要不是触犯非法同居这条红线就行。再者,符合结婚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又作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地作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表述,学生与社会上其他公民一样有权享有婚姻自主权,学校其实不必也无权禁婚”。
4.控辩权被侵犯
控辩权包括控诉权和申辩权。控诉权被侵犯主要指大学生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向有关部提出请求不予理睬或口头答应以拖延时间。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管理中存在着服务态度不好,效率低下的问题。学生到各部门去办理事情,要多次请求才能给办理,浪费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更有甚者,有的人员在办公时间忙于个人私事,对于学生的到来视而不见。对于类似情况学生很是不满,但却控诉无门。
申辩权被侵犯主要指学生对处理决定不服向有关部门申辩得不到认真考虑,反而还可能加重惩罚。如重大的学籍处理决定作出前不进行听证,学生不服向有关部门申辩和辩解却不予考虑。
5.学习自主权被侵犯
学习自主权被侵犯主要指大学生拥有的学习内容、授课教师的自主选择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权受到侵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为获取知识来到学校,学生几乎无发言权,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在培养模式上只注重单一僵化的“继承式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未能体现学校专业、学科的多样性与特色化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今天,大学已经普遍实行收费制度,高校仍然对缴费上学的学生实行“家长式”的做派,专业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都由学校统一“裁定”。再有,目前学分制虽然成为教学管理的一种方式,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仍不够彻底与完善,表现为学生选课的自由是有限的。有的课程授课教师水平较低,但是年复一年还是能够站在讲台上。此外,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均等的。如在英语学习中,有的老师发音准确、地道,授课风趣幽默,学生们都喜欢选他上课,但很多人却因班级人数有规定,而被拒之门外。
二、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归因分析
我国高校管理中之所以存在上述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归因于如下诸因素。
1.文化因素
我国传统的高校管理观念是权力至上,政治、行政意味很浓,重伦理道德轻法制教育,重人治轻法治,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其显见的后果从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涉及到的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日常生活管理的案件可见一斑。在中国教育管理史上,始终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和单向意志,即重视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主导、影响与决定作用,而忽视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管理实践中表现出被动与服从,缺乏主动性与创造力。再有,高校管理者一直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结婚,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否则就是违反纪律,辜负父母的期望,愧对老师的培育。这就成为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主要原因之一。
2,法律因素
尽管我国现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却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章程之间没有形成上下有序的体系,下位法与上位法相互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语言空泛,可操作性不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于高校学生的权益仅仅有一个原则性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障。合法权益包括哪些内容?高校管理人员不得而知,高校学生也不得而知。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章程内容不完备,缺乏程序性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大学生享有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等程序性权利,但符合法制精神的申诉程序、调查程序、执行程序等都没有得到规定。这就成为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另一重要原因。
3.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教育领域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各高校由教育部和各部委统一管理,学校各项经费由国家拨款,学校不用为自己发展所需的资金投人大量精力。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后,国家教育部下放权力,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经费的筹集也改变了以往国家统包统揽的局面,转而由各高校自己解决政府拨款外的经费。所以有的高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学生索要各种费用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其次,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后,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物业公司要求学生交纳较高的宿费;食堂饭菜价格昂贵,质量低劣等。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的又一原因。
4.教育因素
我国从1978年以来,呼吁实行学分制的迭起,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大学先后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学分制。学分制的优势在于:学生对课程、教师的选择等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在选课中向着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的目标以不同的步调前进,必然形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同和研究风格的各异,这有利于造就一批知识结构不同的各类型人才。学分制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在坚持培养目标和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它的实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步伐较缓慢,至今仍然没有实现完全学分制,校际间能够互相承认学分的就更少,选修课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学们大部分时间还要上很多必修课,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有的学生修完了规定的学分,想申请提前毕业也很困难,学校不给举行论文答辩,严重阻碍了优秀学生的发展。这就成为学生学习自主权被侵犯的主要原因之一。
5.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我国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思维定势形成一种惯性,一直延续到大学。因此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私下抱怨,生气,发牢骚,而不能找相应的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主张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造成很多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汇报和处理,所以学生维权意识不强,也是其权利被侵犯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管理中保障学生权利的具体举措
1.树立高校管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即把学生当做学校的管理之本,强调学生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种种合理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这是未来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主要采取行政管制手段,学生主要的任务是服从,学生们对于完善管理制度的一些反馈意见不能在制度安排上得到重视和实施,学生会及团委更多地表现为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延伸,没有体现非行政行为的服务特点。结果不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不高,自己安排的时间少、自我拓展的空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因此,高校管理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当做独立、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各项权利。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感情要丰富,语言要幽默,语速适中但也要有变化,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绪高涨起来了,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教学效果就好。而有的老师上课情绪平平、语言干瘪、语调平缓、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小,如同听“催眠曲”般“浑浑然”,不能激发同学们的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喜欢语言幽默,课堂上充满激情的教师。而这恰恰是许多课教师,特别是一些从事教学多年的老教师所做不到的。做不到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本身语言单调,缺乏幽默感。二是有些教师担心自己掌握不住火候,影响课堂效率。因此,要想吸引住学生,教师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提高语言表达艺术,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情调,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课堂教学要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例如我在上“孝敬父母”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以家庭收入为例,了解自己的父母一年能挣多少钱,自己一年花多少,这样即让学生了解了父母亲劳动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怎么样合理消费,又让学生明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又如在上“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时,我采用小品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逼真临境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获得了乐趣,并且在老师的现场点评后对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加深了理解。这些事例都进一步说明了这些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把生活融入思品课堂
生活中的尤其是身边的的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感性认识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越是身边的事就越有说服力,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小事启发、引导学生关注教学知识和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思品课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了;而且,思品课堂可利用的生活资源非常丰富,要努力让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例如在讲到《维护社会公平》时,以“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你具体怎样做到公平合作?”来设问,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从小事做起,树立公平合作意识,进而关注课本知识“为什么要树立和怎样树立?”的问题;同时也进行了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道德品质教育。
第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更不应该是“一言堂”,而应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群言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我在讲“中学生上网吧的危害”这个知识点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经过他们讨论,形成了一致的观点。中学生上网吧的危害主要是:一是影响学习,荒废学业;二是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容易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同时,这样做也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要善于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
(一)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经济法是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安排应该在专业课程讲授之前进行。但是,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目前高校中已经开设有《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在法律基础、经济法、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方面,按照知识学习逻辑,学生应该首先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例如: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等概念的学习,法律基础的学习应该在经济法学习之前进行。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经济法的开设时间是在同一个学期,一般是大一下学期。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内容的侧重点原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同的专业仍然使用同一本教材—《经济法概论》,使用同样的教案,完全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各个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并没有综合考虑相互的关联性,因此法律基础、经济学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协调性存在问题。法律基础教授的法律知识很有限,导致讲授法律基本知识的重担压在了经济法教学上,结果经济法教学内容所需讲的内容偏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实现素质教育。
(三)教学评价不全面。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评价和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仅仅依赖考试来评价学生和教师显然是不全面的。另外,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重理论轻技能,这种忽视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
(四)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在目前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运行法、市场调控法及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法等五大部分,课时方面设置大部分在50到30多个学时之间。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往往以讲授式为主,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偏重说理。其优点是可是帮助学生快速的建立完整的经济法学知识体系框架。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即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现实脱节,很难法律本身的价值及法律的合理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具体的司法纠纷时很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产生严重脱节。很多人都知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在最后在做到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在日后经济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创新,增强理论的实践性应用,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二、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一)创新教学计划,使经济法与基础课衔接。
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为日后经济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具有前后的继承性。因此可以将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放在法律基础课程之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间时间不能间隔太久。经济法与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课,后续开设经济类的专业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吃力或者是无所适从。
(二)教学内容因专业不同而异。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众多的法律条文和法规,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介绍清楚每一个条文,这就要求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选择、有侧重的进行教学。例如: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学中要重点介绍市场主体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财会专业应将重点放在介绍财会、税收等法律上;农林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应重点介绍自然资源管理法规。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精心设计每一章节的内容,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好每一节课。
(三)改革教学和考核方法。
以往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标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改革教学和考核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目前社会中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且撰写专题论文,章节内容学习之后布置思考问题或者是作业题,通过对论文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过程性的评价不仅可以实时的让学生反馈学习结果,还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另外,最后的考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闭卷的方式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论文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口试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生本教育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服务者。其次,教师要真正相信学生的潜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天生的求知欲。第三,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为了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加强自主探究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影响下,对新的知识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学生对自己探索的问题进行论证,解决问题。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水平的高低。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学生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调查报告。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找资料、自主体验探究性过程、自主写出有说服力的论文。如《中学生消费面面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改革开放话巨变》等等,学生尝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小组协作与交流
我经常在课堂上把学生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学组织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小组协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弥补了师生交流的缺陷,使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群体中得到解决。比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可以在学生通览教材的基础上分小组组织探究、讨论,归纳出出租司机发文明倡议、市民举报化工厂排污及初中生利用双休日举办远离公益宣传活动等社会活动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各组同学在弄清承担社会责任意义之后进一步讨论自身如何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最后以此为契机各组拟定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方案和倡议书。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了本框题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
三、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
在学习新内容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任务,再由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模式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以问题、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现象,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自我新形象》这一框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若干问题,布置任务,由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独立完成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的情况。问题任务有:①你的偶像是谁?为什么崇拜他(她)?②是不是你崇拜的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他的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哪些方面不值得花太多精力?为什么?③你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对你有什么希望和期待?④再过三年、六年你会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十五年后你会有什么样的业绩、能力和品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现在你应该怎么做?要在哪些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任务看书,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上课时,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台下的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即使个别同学或小组寻找的资料和本课内容不是很吻合,甚至离题,但重要的是参与,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我。
生本教育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才能把学生的潜在的学习天性、本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最好地实现学生的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学习,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关键词】长沙市 溜冰场 轮滑运动 现状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激情飞扬溜冰场、百事溜冰场、大富豪溜冰场、红太阳溜冰场4所长沙市区溜冰场参加轮滑运动的轮滑爱好者随机抽取200名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等相关方面的文章、著作、和书籍以及轮滑运动的相关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相关学术论文,了解和掌握了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2.访谈法
对长沙市4所溜冰场的20名轮滑爱好者和教练及进行了走访或电话访谈,了解轮滑运动在长沙市开展的实际情况。
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设定调查问卷,对4所溜冰场参加轮滑运动的爱好者随机发送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98%,回收有效率98%,真实性100%。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2.0软件对其中的有效问卷做常规数理统计和处理并绘图。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每周运动的时间统计
长沙市各溜冰场轮滑爱好者参加轮滑运动的时间统计据调查轮滑运动是近几年才在长沙市开展流行,大部分人是对轮滑运动初次接触,每周参加轮滑运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人数的16.33%,4-8小时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40.81%。由数据可知他们很大一部分人是非常热爱轮滑运动这类运动。(见表1)
表1 参加轮滑每周运动的时间统计(N=196)
(二)消费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长沙市轮滑爱好者在轮滑运动的消费在50-100元和100-150元比较多,各占32.65%和27.04%。说明长沙市轮滑运动消费情况都偏向于低下层,说明长沙市人均体育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最近几年长沙市整体发展较快,但在轮滑运动上整体消费水平还很低。
表2 每月在轮滑运动上面的消费情况(N=196)
(三)运动群体
表3是对参加轮滑运动所处的群体的调查,从数据可以很明显看出参加轮滑运动的大部分都是学生占到所调查人员的84.18%,社会人士只占到15.82%。充分说明轮滑运动爱好者都是青少年。
表3 参加轮滑运动的群体调查情况(N=196)
(四)影响因素
影响个人参与轮滑运动的因素有很多,经过调查可以得出普遍是因为经济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影响,各占到32.14%和27.55%,说明经济条件和所处环境影响是影响长沙市轮滑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见表4)
表4 影响个人参与轮滑运动的因素(N=196)
三、长沙市轮滑运动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长沙市溜冰场中,还没有溜冰场开设了轮滑运动的培训班。
2.长沙市各溜冰场缺乏对溜冰爱好者业余轮滑社团及轮滑竞赛、活动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各溜冰场缺乏专业轮滑教练,现有轮滑教练多为其它专业的教练兼上轮滑课,其技术和理论需要进一步提高。
3.长沙市轮滑场地、器材严重匾乏,轮滑竞赛活动开展少,是影响和限制轮滑教学、学生课余轮滑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长沙市轮滑运动的普及率较低,喜欢并希望学习轮滑运动的占多数。
(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领导、溜冰爱好者对轮滑运动的认识和兴趣,推广轮滑措施。
2.加强对轮滑运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体育院校及师范院校体育系应大力开设轮滑专项课,培养轮滑专业人才,同时引进专业的轮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长沙市各溜冰场及有关部门应重视轮滑运动活动、竞赛的开展,对轮滑运动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为轮滑爱好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轮滑运动氛围,推动和促进轮滑运动的开展。
4.加大对轮滑场地改建扩建,提高轮滑运动在高校中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李兆元,吴涛,贺福仁.普通高校开设轮滑选项课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5,(1).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活动的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猎奇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心理,导致中学生的阅读热点为武侠、言情、警匪之类的小说,而对其他书则趣味索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多方面着手。
1.晓之以理,明确学习意义。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广泛、健康的课外阅读在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中的地位,语文能力在中考、高考及将来工作和生活诸方面的作用。
2.榜样激励,用生动而有说服力的例子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例如,同志青年时代博览群书,从《四书》《五经》到《史记》《红楼梦》,从《孙子兵法》到《资本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读。即使在战争年代,在政务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手不释卷,在他居住的菊香书屋里,堆满了各类书籍,真可谓是汗牛充栋。还有鲁迅、郭沫若等,举凡中外名人,比比皆是,都与阅读结下不解之缘。同时,也给学生推举身边的榜样。班中有位叫李雪的女同学,平时特别喜欢读课外书,语文成绩在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让她现身说法给同学介绍读书的经验和意义。
3.导之以行,在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且带有观摩性、解惑性、竞赛性的活动,如作品赏析、小说讲座、读书故事赛、知识竞赛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在实践中培养兴趣,积极而持久地投身阅读活动中。
二、推荐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书有良莠之别,开卷未必有益。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教师要培养他们的精品意识,帮助他们择真而读(真,真知灼见),择善而读(善,思想健康),择美而读(美,审美情趣)。除《自读课本》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之外,可以向学生推荐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古诗文精读》一书,它把大纲上要求阅读的古诗文编辑起来,每篇都有作者简介,又有译文,还有赏析,很适合学生。这些诗文形神俱备,教师应规定学生每天熟读成诵1~2篇,让他们品品词句意蕴,学学鉴赏角度,既赏心悦目,又拓宽思路,也提高了古文修养。同时,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如《朝花夕拾》《朱自清散文集》《贾平凹散文集》。另外,教师应推荐学生订阅一些既贴近当代生活,又有学习指导意义的报纸、杂志。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智慧背囊》《时文选粹》等等。它们都是很优秀的读物,这对语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喜好自己来推荐,以便达收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良好效果。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育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好高鹜远,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三、介绍方法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思维、记忆、迁移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的行为活动过程。它们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科学的课外的阅读方法是优化阅读过程的重要保证。反之,会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心理障碍,以为自己驽钝、低能,视课外阅读难于上青天,空耗了时间和精力,不利于阅读活动的深入展开。
1.感知理解
阅读的发生从感知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开始,经历由字而词、而句、而段、而篇的连续扩展过程。最好的读物也不是处处精华,字字珠玑。要求学生不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也不能像虑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而要善于思考,取精摄要,尽可能寻找语段中的关键词、中心句,对不理解的字词,要勤查字典,还要注意语境。理清段落、章节间的思路与意脉,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解读,由语表层深入到意蕴层。尤其对自己受益匪浅的文章或书目要反复阅读,深入钻研,抓住主旨。清人袁枚说:“熊掌豹胆,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
如诗歌《一碗油盐饭》:
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这首小诗平实、通俗,如果不反复朗读,就很难领悟其间“看似寻常最奇崛”的深意:母子情深,望子成才的厚爱,儿子求学上进的决心,读来催人泪下。课外阅读一开始就要打好这种精读的基础。
2.鉴赏评价
鉴赏并非一般的阅读,它是指在阅读作品时,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目光徜徉于字里行间,神思飞越于文字之外,获得美的享受。评价是指评论读物观点的正误、材料的真伪、道德的臧否、形象的精粗、结构的优劣、语言的高下、价值的大小等。评点中国二十四史,金圣叹评点《水浒》,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我们虽不要求学生达到那样的理论高度,但可以让他们对词、句、段、章、主题思想、艺术特点作些简单的评价,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些具体评价。但有一点要提醒学生,那就是要知人论世,评价时要考虑到作品的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如朱自清和贾平凹同写关于秦淮河的散文,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不同,风格也有异。赏析评价时可以采用圈、点、增、删的批注方法,或写阅读笔记,如写心理感受等。
3.积累运用
“积学以储宝。”要把知识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对阅读中某些重要信息作强化记忆―积累。前面讲到的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一种积累,但这还是不够,还要让学生用笔记的方式来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及烂笔头。一个优美的词语,一段动情的话,一个敏锐的观点,一个名人的事例都可以成为摘录的对象。摘录时要做到勤、实、广。可以分门别类,如描写类、抒情类、议论类等,再可以分小类,如写风类、写雨类等。教师要定期检查督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累多了,写作时,就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这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消费观”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广泛阅读中已经获得的态度、知识、技能、方法等运用于新的语文情境中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学生在自读《马黎的桥》一文时读到这样一段话:“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瑰丽多彩的卢浮宫,还有美轮美奂的枫丹白露,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于是在作文中仿写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渊源流长的文化历史,勤劳勇敢的人民,逶迤豪迈的万里长城,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还有如诗如画的杭州西湖,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
4.开源节流
开源,尽量开发时间潜能,像钉子那样发挥挤劲和钻劲。在学校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中,适当向阅读活动“倾斜”,并善于抓紧零星时间。东汉学者董遇用“三余”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读书,终成饱学之士。学生可利用“晨余、晌余、夜余”,起早点,抓紧点,睡晚点。节流,指节省时间。著名学者肖尔斯说:“每天你若能不逃避15分钟的阅读,那么一星期就可以读半本书,一个月就可读两本书,一年就是20多部,那么一生就可读1000册以上,这真是一个成为博学多闻的简易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雷曼,在总结自己治学的体会时说:“每天不浪费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使只有五六分钟,也一样可以有很大成就。”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一天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一天24小时。教师教育学生能不浪费时间,又会运用零碎时间,就能给时间增值,赢得更多的阅读时间。这是增加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
“什么是时文?”
“时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怎样写时文?”
“学习时文写作对于我们的高考写作有帮助吗?”
作为一名中学生刊物编辑,我常常被一些高中生朋友问到以上这些问题,他们说“时文”这个词听起来总觉得与18岁不搭调。于是,我就在想:这样的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呢?尽管,我们每天都在早间的报纸上读到它;尽管,我们每天午餐的时候都讨论它――可大家依然对它视而不见……
于是,我想有必要以一种比较直观和感性的形式来解答上面的这些问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与湖州第二中学的杨帆老师相识,并且与他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 “为什么不从我们最熟悉、接触最多的时文形式――新闻评论入手呢?”
是啊,为什么不呢?! 新闻评论以其高屋建瓴的立意、聚向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准确且具有分寸的语言魅力,成为最经典的时文形式。它不知不觉地就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加有条理地思考各类社会生活现象,让我们学会了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于时局的独特看法……
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正急不可待地梦想着作为一个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吗?我们不是渴望着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大声地喊出自己的主张吗?
当然,这不容易!那么,我们就一起假设有这样一节作文课,在这堂课上,我们仅仅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一块儿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学习时文写作吧!
《作文新天地》时文写作课话题
2006年7月10日,上海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在上海松江区新南路的一栋三层别墅里竟然有一所叫作“孟母堂”的私塾。每天,有11名孩子在这里学习生活,他们当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4岁。面对着墙壁上孔子的画像,这11名孩子每天的学习内容也与一般学校中的孩子不同:中文――背诵《易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传统经典;英文――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等文学经典;数学――以数理读经教育为主,内容甚至涉及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内容。此外,“孟母堂”还外聘教练教授瑜珈和游泳来代替一般小学的体育课。
我们提供给你的时文样本
7月10日的消息一经刊出,“孟母堂”的存在是否合法引起了各方质疑。《东方早报》对此进行了跟踪采访,上海教育局相关人士否定了其存在的合法性。翌日,该报刊发了名为《为什么这些教师钟情于私塾》的评论员文章:
对“孟母堂”属非法办学,不具备承担义务教育的资格,所在区的教育局已明确表态,应该不至于再造成违反《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的后果。但有关报道提到,那位负责人(“孟母堂”负责人――本刊编者注)自己原来是英语教师,送子女上这所私塾的“志同道合”的家长中大多也是教师,倒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这些教师反而钟情于私塾?
照理,身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法),知道这样的私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可是那位负责人至今还认为这样的私塾可以争取作为民办学校,却不想想义务教育除了办学条件外,还应该使学校的教学内容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其次,身为教师应该明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在这样一所只有十来个学生、年龄不一的私塾中,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全面合理的。可是这些教师却不在乎,只能说明他们教育子女的目标并不是整体素质,或者他们迷信自己有家教能力,或者他们认为只要学了那些“经典”就够了……对自己的子女都是这样,这些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难道会做得更好吗?
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积弊太深,以至连教师都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上这类学校;一是一些教师根本不认同《教育法》,更谈不上贯彻执行。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是相当危险的。虽然我无法确定这样的教师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占多大的比例。但即使只是少数或个别,也是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的。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一段时间来,对传统文化、“国学”、儒家经典、“儿童读经”、蒙学读物的片面报道和宣传,造成了某些人的思想混乱。我丝毫无意否定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任何传统都不可能百分之可地适合于今天的社会,所以施之于儿童时必须十分慎重,要进行科学的试验。但有些专家学者或报道只强调优点和效果,闭口不谈同时存在的局限和弊病,以至使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只要让孩子学“传统文化”就行,病急乱投医者更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对某些家长的“成功经验”的片面宣传,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存在着不依靠学校的成才捷径。如大量报道某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亲自执教,提前培养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却根本不指出这种经验的特殊性,不可简单仿效。
对《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远未正确理解,更没有取得共识。所以对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升学率、教学内容、民办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不是左右摇摆,就是阳奉阴违,甚至南辕北辙。
具体的“孟母堂”既然已经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相信不难妥善解决。但由此引发的争论、“孟母堂”的出现所反映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需要认真对待,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由于《东方早报》的跟踪报道和评论,“孟母堂”的存在引起了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7月25日,根据国家相关条例,“孟母堂”被勒令关停。8月2日,《东方早报》再次刊发名为《孟母堂能“迁出”基础教育吗》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就外界各类有关“孟母堂”是否应该被取缔,它的存在是否是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数学模式的质疑再次进行了评论:
对于孟母堂,现在有两点可以确定:其一,它现在的办学形式是不合法的;其二,它的教育尝试值得深思。对于这两点,第一点具有优先性。舆论界有不少人甚至有些学者仅仅从“孟母堂”打破了义务教育的垄断办学、提供了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等简单方面着眼,就认为它值得肯定,这是本末倒置的看法。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需要大胆尝试,但是,只有合法的尝试才能是好的、才可能是对的。“孟母堂”要获得法律支持,其前提只能是它自身的方式符合法律。
然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如果在“孟母堂”满足法律法规的条件之后得到许可,它的办学理念、内容、模式等等,是不是完全值得肯定?不可否认,现行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充分表现在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孩子们所受教育就与“真正的人”若即若离。相当部分青少年经过多年教育,仍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没有起码的责任感,没有基本的人格操守,没有相应的人文素养,等等,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少家长有鉴于此,对于让孩子学习传统经典、棋艺书画等表现出浓烈兴趣。即
使“孟母堂”这样存在违法办学的私塾,也有相当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入受教,这无疑表现了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疑虑。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评价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与“孟母堂”的办学模式,需要使用同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义务教育理念的好的教育。显然,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井最大可能地督促他们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但由此造成教育的多样性受到损害,并因此危及相当适龄孩子以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成长――比如个性、德行、人格等等的养成。
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对于多样性的实现,对于不同适龄儿童特殊性的关注,可能具有对于一部分适龄孩子的优越性。如果类似“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教育模式在满足资质和条件要求后,能够得到法律许可,它的确能够成为实现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是,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仅仅偏重于传统经典尤其侧重在儒家经典上来实现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对于适龄孩子,这不是真正“好”的教育。
一个现时代的适龄孩子,必须接受适应于这个时代自身的教育。经典当然是可贵的,但脱离了当下的现实去对传统盲目地生搬硬套,只能适得其反。抽象点说,阅读与学习经典当然有助于培养人文素养,然而,对于究竟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完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培养一个富有知识、充满仁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在经典(如“孟母堂”让学生们背诵的《论语》等)中可能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可是在今天的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明确权利义务观念的、具有自主自觉能力的公民。一个现代的公民可能是孝子,但传统的孝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对于现代公民而言,传统中的东西不是一种源初性的生命本原,而只是生命的养料。孟母堂的办学模式中,过分倚重经典,而忽略现时代优秀的文化成分,与培养一个现代公民的方向不相吻合。
当代教育的理念,一个应有之又是能培养可以独立自主生活在社会中的、具有相应行为与责任能力的社会主体。在“孟母堂”的教育内容及其方式上,我们忧虑地看到,它可能使受教育者远离这个目标。
我们反省当下义务教育体制的同时,对于新的尝试,也必须具有批判的眼光。
“孟母堂事件”历时15天,上海《东方早报》除了不间断地刊发相关消息之外,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配发了特约评论员的时文评论,表现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态度,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可见,时文评论的力量和意义。于是,我们希望同学们与我们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在这一新闻事件中,我闪的时文评论不幸缺,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也许你会给我这样一些答案:
1.可能我的婶婶会考虑明天把我的表弟转到上海的这所私塾,因为她认为我的表弟需要更另类的教育方式。
2.也许因为版面位置不理想,我们都不凑巧忽略了这则新闻,于是谁也不会去关心上海闽行这间小别墅里的事情。
3.我们都热烈地欢迎这间学校,因为它实在很“酷”,至于它的存在是否合法,它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我恐怕并不知道怎样判断。
4.我想――《东方早报》也许错过了2006年的年度新闻奖!
正是如此!我们发现时文评论的魅力更多的不是在于写作的技巧和文字的摆弄,它吸引我们是因为它表现出采的对社会生活密切的关照和积极的参与。它让问题本身变得不那么简单,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事件的意义,它甚至让思考本身更有深度,它引领我们进人的是一个更加多元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喊出自己的主张――
由孟母堂的倒掉想到的
杨 帆
上海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被查封后,有关教育选择自由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进入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孟母堂”三字进行搜索,获得的相关内容竟多达76页。对这样一个办学以复兴儒学为主要目的,教学手段以诵读为主的家长教学联盟(由于其未能获得办学资格,主要负责人也一再声称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家长一起发起并付诸实践,所以请容我暂时这样称呼它),各类评价意见都有,反对、谩骂者有之,以站在教育部对立面为基本立场的无条件支持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但终归还是持有限支持态度的意见占了大多数。
这样一种观点构成显然是和当下众多学校办学的失败分不开的。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口号年年喊,可民间对于教育的质疑却从未停止过,从高分低能现象的扩大到教育无用论和教育致贫论的广有市场,有关职能部门也是难辞其咎。中国是人口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教育办得好,在国际竞争中就会成为巨大的优势。可当教育和政绩挂钩,和创收联袂,短视就会成为必然:我们的大学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多收费,给国家财政减压,更为了给就业减负;另一方面还成了货币政策的辅助调节杠杆,刺激消费,避免通货的紧缩。而事实上,真正被分给受教育者学习特性和未来人生的关怀则太少太少。哈佛教授约瑟夫・奈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含有一项重要的指标,那就是软实力,它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反观我们的教育,不论其教学目的被描述得如何冠冕堂皇,其实还是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现在看来,由于教学布局的不科学,教学资源分配的失策等原因,这个目的实现起来也是越来越难了)。培养出的学生注定只能是有知识,没文化。
笔者并不认为“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没有任何缺陷,但相比目前的所谓义务教育,前者的教学方法显然更适合孩子的学习特性。人在5~14岁这个阶段是外显记忆、再认记忆、联想记忆的颠峰期。难道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全12册那130万字的平庸教材和2000字的常用汉字需要这黄金般的6年才能学完?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一旦过了这记忆的颠峰,就很难再“腹有诗书”了。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我指导学生背诵时常说要站在理解的基础上,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孩子的记忆颠峰已经过了,有些东西,真的是“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的。
其实,没有人会认为“孟母堂”的教学模式能取代目前的公办教育,这涉及到法统、程序、学籍和教育费用等诸多问题,以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现状,要普及根本就不现实。我们这些有限地支持孟母堂的声音也仅仅是希望这种私塾式教学能作为一种在公办教育改革进行不顺利的背景下的教学试验为教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更希望这样的试验能在教学垄断(特别是教材垄断,诸多的民办学校、文武学校之所以能被批准,是因为外语、武术虽然是这些学校的特色,但也仅是副课而已,主课所用教材还是国家指定)的链条上打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教育界也需要这条能把水搅活的
鲶鱼。
好的教育应该是最具包容力的教育,即便它不能给予适合受教育者学习特性的帮助,也能给予其足够的尊重,甚至只是消极地不去同化他们。好的教育体系则应该给人们选择的机会。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1972年年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压倒多数判决强制实行的教育法规(与我国义务教育情况类似)侵犯了阿米绪教徒的宗教自由权利。审判词上这样写道:“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一致之下,仍要为百分之零点一的异见留下呼吸的空间。”
在阅读了杨老师的时文之后,相信你也开始跃跃欲试了,你一定也有自己不吐不快的见解吧。正如你所见,任何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发表,不必拘于字数多少,不必圃于格式规范,关键在于你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思考,并且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评价形成文字,且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
可是,高三的同学问了, 时文写作的学习对我的高考作文有帮助吗?绍兴县鲁迅中学的胡少男老师认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对高三同学进行高考的辅导时,胡老师特别辟出了“时文”一课,指导同学们借鉴时文写作来复习高考议论文。一起来听听胡老师的课吧:
时文原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即八股文。今天则可以表述为反映当下的一些文字,更多地表现为议论时事的文章。它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热点内容;关注主流文化,注重思辨色彩。这一特点与当前高考作文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命题特点正相吻合,因而在写作中,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大可借鉴时文写作,
时文求“新”,敏锐地发现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道他人之所未道。古人云,“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最忌随人后”。议论文的观点、材料也当力求新颖、精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有些议论文,论据事例不够,老例来凑,张海迪、雷锋、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频繁出现,令人望而生憾。
时文重“针对性”,针对社会的某个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看法。一般先提出现象或问题,然后分析探讨之,再提出解决方略,或提请思考。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同样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在谋篇布局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汲取时文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也可借鉴时文写作的方式方法。
课后,绍兴县鲁迅中学的同学们也都踊跃地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读者朋友们一块儿交流,我们择其一二,一起来看看:
示例一
我们认为:以下所选的《孝心无价》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两篇文章都选用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同学们通过阅读报刊时文对这些事例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都进行了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两位同学或铺排造势,或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将鲜活的事例用于议论文的写作,使文章言之有据,观点自然鲜明。加上语言诚挚恳切,情理兼备,让人欣慰。
孝心无价(节选)
宋海芳
顾欣在呼唤,田世国无言,他们给了我们异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一封发自肺腑的网络遗书,收走了多少真诚的泪水;一个至情至孝的谎言,感动了多少有情有孝的中国人。
但是,社会毕竟复杂。有以上这些正面教材,自然有反面人物:三亚一不孝子为逃避赡养责任,竟把老母骗进山洞遗弃;云南一不孝儿将亲娘卖给一山东老汉为妻;北京一正常老人被不孝儿女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事情,都太荒唐,令人不齿,我们在这里悲愤。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真真正正地去回报自己的父母。那时,我们是否可以自信地说,我做得很好?未来的事毕竟无人知晓。但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尽一份心,哪怕是一张简陋的卡片,一份满意的试卷,一句别扭的“我爱你”。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徐 璐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对事业的爱,任长霞把自己深深扎根在登封大地上。对黑帮恶徒,她行事果断, 巾帼不让须眉;对父老乡亲,她嘘寒问暖,体贴备至。她以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对百姓、社会的爱,也为“责任”二字写下了最好的注解。于是,在她生命的尽头,在万人挥泪送别的街头,她的尽职与热爱,他们的尊敬与不舍,瞬间幻化成为无数黑色的挽歌,在路人胸前白色的绢花上,在挂着泪的眼角边,在大街小巷穿堂而过的悲凉的风里,在城市上空铅灰色的云层中,久久不去。
因为对生命的爱,大连街头一位普通司机,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做了三件事:用尽最后的力气踩下了刹车,把车稳稳地停在了路边,按下了按钮打开了车门。然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没有人计算过,如果司机没有那样做,同时消逝的,会有多少生命?!所有人都被那一种对生命的责任与爱震撼了心灵。
因为对祖国荣誉的爱,张丹忍着膝上的剧痛挣扎着站了起来。2006年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的决赛,当张昊把瘦小的张丹高高抛起,全场观众都屏息欣赏这个高难度的“抛四周跳”。可是伴随着华丽的乐章而来的,却是骨骼撞击冰面发出的惨烈的声音。张丹痛苦地倒在冰面上,正当观众为两人不得不中止比赛而发出阵阵惋惜声时,张丹与张吴却手牵手滑回了场地中央。音乐再次响起,托举、旋转、抛跳,优美的动作、绚丽的舞步,这真的是那个狠狠被摔落在冰面上的姑娘吗?当两人完成比赛,为中国队添上一银的时候,全场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这个清瘦的中国女孩,用干净澄澈的笑容和近乎完美的动作征服了裁判,更以一颗为国家荣誉努力拼搏的责任心感动了世界。
人从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不是警察,不是司机,更不是运动员,但作为中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的爱同样让我们明白,有一种东西凌驾于生命之上,它叫做――责任。
示例二
我们认为:相比前面两篇议论文,本文作者的思考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引用时事新闻为论据,而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思考,进而深刻剖析,最后又归结到时事重心,结构完整合理。尤其是结尾发人深思。文章字里行间透射出深沉的使命意识。
失落在何方
高梦琪
外国高等名校和中国清华北大曾联手搞过一次测验:请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外国学生列出的答案是:智慧、快乐、理想……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列出的是:金钱、地位、名利……让外国学者大跌眼镜。为何中国学生的人生观局限在这一世俗的观念中?中国学生的积极人生观究竟失落在何方?
有识之士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和中国人的思维教育因素。中国的家长普遍认为,读书是人生的一场交
易,是一种淘金行为。爬得越高,所处的地方越是遍地黄金。在这种狂热的金钱崇拜中,许多人开始为自己的欲望寻求实现的途径,将自己的目标定格在个人利益范围以内,不知不觉中也为自己的民族种下了苦果。学生时代,活动区域在僵化的教育中。工作后,经营范围在利益的追求中。国家的兴亡似乎与个人并无多大关联。
据调查,半数以上高等名府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定居。是什么致使其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是什么让其置国家民族的建设于不顾?是国外优厚的待遇,是国外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优越的设备?我想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导致这个后果的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是责任心意识的淡薄。尽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相继出台,中国的人才仍不断地外流。
责任心,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字眼,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凝聚力。古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将这份爱国的责任心上升到历史的高度,转变为自己的使命,甚至将一些并非能够靠个人能力扭转的国家兴衰也扛在自己肩上。苏武塞外牧羊,班超投笔从戎,不都是为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史实吗?为何脱离了书本就停止了为此实践的思考?
法国总统曾为自己国家的学生不知道拿破仑是何许人而惊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难道中国人面对这种责任心的缺失不该及时作出反应吗?
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我们必须拒绝纯个人主义的传统思想,拒绝陈旧的教育理论,呼唤一种全新的思想教育。
谁能替我们、替我们的民族找回那失落的责任心、使命感?我们期待着回答……
示例三
我们认为:下文所选的《气球的命运》与《可贵的创举》两篇文章就“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这一时事焦点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议论文与时文之间实不可分,多有共通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细细揣摩。
可贵的创举
任盈锋
据悉,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决定由学生执行班主任职权,根据实际成立各自的执行班委。该校崔校长说:“此举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合乎新的时代对我们中学生的要求,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并能为其提供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对以后走上社会也有莫大的裨益。”然而,此举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论,有人大声叫好,而不少人却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这样做是一种作秀,要更好地改进班级工作,只需调整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的关系即可,此举纯属无聊荒诞……我们不反对广开言路,但是,我认为有上述想法的人实在太过苛责,缺乏新思维,头脑僵化,因为这实在是一次可贵的创举。
首先,不论其收效如何,敢于开举国之先河,大刀阔斧,力排众议地推行先进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制度,便值得我们用更理性、宽容的眼光看待它。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已难于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弊端暴露无遗:学生只会死读书,啃着干巴巴的书本,脱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该中学的做法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步伐,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新事物,虽然可能在实践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可以肯定,它最终必将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即便难于推广,也是宝贵的创举,需要我们宽容鼓励的声音,而非毫无根据的责难。
其次,此举能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使我们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尊重,实践出真知。唯有此举,才能增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互相信任与支持,搞好班级工作。如果此举能成功试行,便可给我国传统教育事业以更宽阔的视野,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因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尚未成熟的思想,甚至流于幼稚、偏激、情绪化,平时可能对班主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或善意劝告难于接受,甚至闹情绪,对班主任心存芥蒂,推行此举,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真实深刻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更好地配合帮助,使班级工作蒸蒸日上,同学们也能拥有更良好的学习环境。须知,班级工作,人人有责,缺少广大同学的支持与践行,仅靠班主任与班干部,要处理好班级事务,也是难于想象的,只有每位同学亲自投身到班级管理中去,班级事务才能井井有条,学校生活才会更丰富多彩,更有助于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诚然,该中学的此次试验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半途夭折,但是其敢为人先的可贵创举和符合实际的合理想法,必将鼓励更多的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气球的命运
王盛盛
很漂亮的想法,首先应该这么肯定它。毕竟,“执行班主任”这样一个新名词的诞生来之不易,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圣人”恐怕未必能想出如此“高招”。老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致力教研,学生也可以以此培养更多的能力,表面上看无可厚非,该立即实行之。但是且慢,他们忽略了几个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如此一来,中国教育的命运是否也会如同天空中飘浮不定的气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当今大喊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的现实面前,谁能担保这种制度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再说,管理亦是门学问,并不是凭仅有的经验能够解决问题的,身边有许多例子:有些班级学生调皮捣蛋,气得班主任辞职。连班主任老师都难以管理的事务,就确保学生能搞好?说不定会越弄越乱,影响班风,最终仍会回到班主任制度,这种所谓新制度的推出,就成了一场作秀。但是请问:学生耽误得起吗?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本文分为三部分:简述了案例教学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案例教学的意义;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1.案例教学法产生和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最快的和最好的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人了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WWw.133229.COM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这种教学法同样也适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它对于促进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2.案例教学法巧用的意义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2.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始终是个难题。如果搞专题讲座,但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又很有限;如果采用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协调。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3.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过程:设计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
3.1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设计教学案例并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教师在设计案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3.1.1案例要能够尽量多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受到案例探究所将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首先应将学生所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当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能力必须要以知识为基础,离开了知识来谈培养能力也是不可想象的。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中,我设计了金融海啸中兼并或破产的一个案例:华尔街正陷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中,9月的美国金融市场愁云密布:
—9月7日,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
—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
—9月21日,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至此,美国前五大投行已“全军覆没”。
—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
—9月29日,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收购。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围绕案例去分析讨论什么是兼并、破产?美国“五大投行”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兼并或破产有哪些利与弊?通过讨论归纳把教材的基础知识点梳理清晰。
3.1.2案例要能够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等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政治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案例教学法所使用案例的具体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案例的具体内容是否真实可靠,而是案例对教学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当然,能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案例是最好的。在很多时候,教学用的案例都是要经过修改或者假设,以便能更好地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案例的主题必须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相类似。即至少看起来它是真实的,或者说,这个案例的主题应该是大家所共同感兴趣的。
3.1.3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巫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价值就在凭借着案例所包含着的复杂、模糊、或巫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的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抓住案例主题,减轻学习负担,教师在案例后面最好能给学生提供可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以供学生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问题来分析。
如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案例:
我邻居家80年代末原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退休”后,由一台18英寸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没修过一次,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也蛮顺心。近年来,每逢子女来他们父母处,就不免要唠叨几句,说什么现在还看18英寸彩电,多寒酸!谁家还没换大屏幕的!还开导说,现代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他们的父母也感到有些困惑了。
我邻居家两老人细细思忖,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彩电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18英寸彩电该如何处置?卖了吧,三文不值两文,可惜!不卖吧,让它躺着睡大觉,直到自然消亡。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是属于浪费的话,那么与子女所说“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请就这台18英寸的彩电究竟该不该换提出你的看法。
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可以说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或者也是我们有些人亲身所经历过的,因而,这个案例的主题是真实的。在这个案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家庭消费的内容,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等。同时,针对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而且,在这个案例中又蕴涵着传统与现代,节约与享受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3.2组织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组织案例讨论的方式灵活多样,不过,针对中学生目前的能力与素质的实际状况,通常是先由一位准备得比较充分的同学代表自己或小组进行发言,然后由其它同学或小组针对于这个发言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以从其它方面另行分析,最后,由教师作一个案例小结。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2.1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案例讨论的过程就是以案例的事实和教材知识为依据,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挖掘案例中的潜在性的问题,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与原由。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针对一些复杂的案例,教师也可以以疑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高度互动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如何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多数学生反映这样的教学相当活泼、有趣,能刺激其主动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倾向性的提示或结论,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3.2.2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应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由于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案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案例的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要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都要给予应有的鼓励。另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分歧是应该有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争论的只是针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对人。所以,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不尊重或侮辱,尤其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最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同学的发言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也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合作,才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共同进步。
3.2.3注意对班级纪律的管理
1 实践教学管理网站的作用
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采用的新的管理模式,是根据高校的教学目的来开展的有规律的、有计划的实践教学活动。[1]而实践网站是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管理的效率。该网站不仅是一个实践教学信息和通知的窗口,它更是一个分享平台,让校外人员清楚了解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样接受别人的合理提议和意见;让师生能快速、方便的找到学校实践教学发展的方向和各种活动资料;让管理者能清楚自己的工作是否给广大师生带来便利。在前几年网站建设热潮中,多数高校都建设有完整的实践教学网站。
但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引入包括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等各种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而实践网站的建设开始不那么受重视了。
2 广东省普通高校实践网站建设现状调研
为了解广东省本科学校实践网站的建设情况,我们选取了广东省26所二A类本科高校进行了调研。因为这类高校属于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的方法:浏览各高校的网站。我们通过查看各校网站及教务处网页,看其是否有完整的实践网站、还是只有部分实践教学模块、或者完全没有实践教学内容并进行统计,调查情况如下图:
■
通过调查可看出,所调查的高校中,只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嘉应学院、广东药学院等3所高校设有专门的实践网站,占调研高校的11.57%。有8所高校学校网站的教务处网页下有部分关于实践教学的模块,占30.77%,并且这些模块中,有些模块内容是空白的。另外15所高校没有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所占比例为57.69%。
从调查结果发现,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网站,有些高校网站甚至没有任何关于实践教学的介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高校不再重视实践教学吗?还是实践网站确实访问量低,对实践教学管理帮助不大,高校只是不重视网站建设而非不重视实践教学。
3 分析
为此我们对建设有完整实践教学网站的仲恺农学院师生进行关于实践教学网站了解情况的调查,其中学生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47份;教师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份。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3.1 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是校内的本科学生。接近7成的学生称没有了解过本校的实践网站。而有8成的教师称没有了解过本校的实践网站。超过7成的老师从来不知道学校有实践网站。
3.2 关于什么情况会访问网站,有超过6成的学生认为他们工作、学习需要的时候,才会查阅网站。有3成的教师认为他们工作、学习需要的时候,才会查阅网站。而对于是否清楚实践网站的意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不了解网站建设的目的性和意义;有4成多的老师完选择全不清楚。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即使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样建设有专门实践教学网站的学习,学校师生也极少需要访问到该网站。这一方面与技术进步和师生的阅读习惯改变有关;近些年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OA系统甚至数字化校区系统,qq群、好友圈、微博等通讯手段也在校园内广泛应用,广大师生已经不再依赖网站来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最近《第一财经周刊》有报道,随着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国内四大门户网站流量和市值已经大不如前,各公司已经把投入大多都转向了社交、视频、垂直网站上面。[2]可见,阅读习惯的改变不仅仅发生在校园内,而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网站信息量太多、重复率高也是造成实践网站访问量少的原因。经过前些年网站建设热潮中,许多高校各个部门、各院(系)甚至许多管理岗位都建设了网站。这样的信息量太大了,别说4年就毕业的学生,连工作几十年的老师也不可能清楚学校网站的所有内容。因此遇到较重要的通知,校园网主页和部门主要都会同时,这又造成的信息的重复,学生既然在主页就能找到信息了,就没必要进入部门主页了,更何况挂在部门主页下面的实践网站。
4 建议
4.1 定位明确。实践教学网站应该起着辅助管理的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各高校的情况来定位网站的功能。如果学校已经引入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实践竞赛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那么大可不必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网站。而类似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样虽然引入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但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技能竞赛等仍用传统方式管理的学校,则可以设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网站来作为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的平台。
4.2 突出特点。实践教学网站需有鲜明的特点,网站内容不需要太多,应突出主题。如仲恺农学院既然有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了,网站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内容,而加强学生竞赛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模块的比重。同样是对仲恺学院师生的调查,学生们比较关注网站开设的模块,超过4成选择了实践基地建设、优秀毕业论文和创新实验项目三大模块。而教师中有超过5成选择了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技能竞赛和创新实验项目三大模块作为他们关注的。那么该校的网站建设就应该重视师生关注的这几大模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