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19:1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道德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当代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不但要学习现代教育工作的基本管理理论和观念,而且要从当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角度出发,对于当代贫困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劳动、生活、人际交往、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窘迫的经济压力使高校贫困生遇到了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挫折。加上目前高校出现的“攀比风”、“奢侈风”,这使得许多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且贫困生通常比较敏感忧虑,自尊心极强。据调查显示,部分贫困生宁肯勤工俭学或办理助学贷款,也不愿接受社会特别是个人的帮助。一些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更加希望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回报社会,但是诸多压力使他们很难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深深的自责之中。虽然经济上的困难给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目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认识清楚,思想道德行为失范。
贫困生大都对思想道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爱国主义、尊老爱劝、尊师重教、遵纪守法、艰苦朴素等道德要求,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做出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如弄虚作假谎报家庭困难程度、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等现象,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反差较大。这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2.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相背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文化思潮的辐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许多贫困生由于长时间的贫苦生活,使他们对自己的出身产生回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过度追求财富。导致有些贫困生过于陶醉于此,常常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崇拜金钱、崇拜名利,缺乏集体意识和团体意识,从而使个人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严重偏离。
3.竞争意识强,责任意识谈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十分激烈,贫困生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对于不断提升其智能水平起到了促进和激励作用。然而,在大贫困生竞争意识增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少数贫困生只注重个人的争强好胜,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注重个人的名利得失,而谈化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4.自我意识强,集体现念淡漠。
部分贫困生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价值,信奉个人主义。他们中间部分人认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自我奋斗自我成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他们的意识中相对淡漠。
5.消费意识超前,艰苦朴素观念缺乏。
一些贫困生在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帮助下,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一部分贫困生在物质消费上攀比心理重。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内有一定市场,这一部分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热衷于追赶潮流,浪费严重。上述种种现象表明当代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与社会对于贫困生道德素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如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活动与效果的问题等。一句话,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服务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外堵转向内疏,做到融要求于引导中,融教育于活动中。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导向,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的优势,全面培养并辅佐学校建立起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行为习惯。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针对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作为贫困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要做好贫困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强贫困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影响和启发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发挥自主因素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的运用是与自我意识的分不开的。大学贫困生由于在生活上经历磨难,思想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并可以发表个人见解。所以,在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实施自我教育具有可行性。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内在因素,并且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贫困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但是不能因此忽略教师在贫困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更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按照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贫困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变为贫困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自己努力的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自身素质,以言传身教促养成。
教育之本在于德。厚德博学,方能为人师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风采,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另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育贫困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忽视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讲再多道理,也很难让学生信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言传身教。同时,高校也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强化师德建设,并提供切合实际的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素养,进而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由于贫困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当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道德本身是源于社会实践的,是在认知基础之上付诸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的。道德的社会实践属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贫困生道德行为社会实践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让贫困生的道德行为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说良好的社会实践教育有利于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贫困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贫困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贫困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社会实践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纯粹的理论教育可比。辅导员负责贫困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工作,应及时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培养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并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实践教育纳入正轨。并对社会实践教育的起源、功能、价值、实施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形成社会实践教育的认识范畴,建构起原创的社会实践教育的知识体系。
(四)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心里活动,才能落实到受教育者的主体上。贫困生道思想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也是心理活动得到提高的过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思想道德行为的认同感也就越高。健康的心理活动是提高道德素质的桥梁和基石。因此,从道德教育的过程看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辅导员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情况、体现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要达到这种效果,需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并探索将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纳入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牵头组建一个包含社会力量在的专业心理辅导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让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打造一支以辅导员为中坚力量的心理辅导专业队伍,从而使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困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搭建以微信沟通等为主要方式的新型师生沟通平台,使贫困生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从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探索出一条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总之,加强和改进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教育过程这一内在的教育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四、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3.贾红英.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情报科学,2005;8:1176
论文摘要:主体性教育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它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作为主体的特性曾一度被忽视。然而主体性作为现代人的最主要特征,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因此,面向21世纪,关注、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是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正在汇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一、主体性教育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行为主体。”
(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具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独立较强等特点。与中学生相比,他们在身心发展水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格等方面均表现自己的特殊性,趋向于成熟。但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往往处于矛盾之中,表现为:一是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心理发展水平比中学生更成熟,但仍不稳定。二是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各方面均把自己当作成人,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决策、自我实践的意愿,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不足,一旦失败则会造成心理困惑。三是社会观念进一步增强,关心国际国内社会大事,与社会的联系大大加强,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各类社会活动中去,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但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过多地从自身近期的需要出发问题办事情。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四是比中学生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自己去判断、去思考、去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些矛盾现象说明了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主体性还有待引导和发展的事实。因此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大学生主体参与,强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老师创设的道德情景中自我培育和发展,恰恰符合大学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希望“成人”的心理特点。
二、大学生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与学生修身过程的统一,学生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仅有认知因素,而且有情感因素、意志因素、行为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殊复杂性要求学生必须成为“过程主体”。教育者的所有活动只是为学生的修身创造了外在条件,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修身结果怎样,还得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一)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他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所谓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的、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具体到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能动性集中地表现在他们能主动、积极地作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能动性则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组织管理等方面。教育者相应地就要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只有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成功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对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必然具有依赖性,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恩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是在自觉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所发生的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力量、需要和方式来掌握外部感性世界,依赖自己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自主性是对依赖性的一种扬弃。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够在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者的影响。
(三)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性是指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的特征和能力,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的创造能力。现代大学生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元的文化体系,其中必然存在复杂的思想道德问题和经常的思想道德冲突,这就需要他们创造性地执行思想道德规范并不断地创造出合乎时展的新的思想道德规范。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和塑造其主体人格,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一)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首先应注重唤起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
(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唯师是从”的状况,与大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和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道德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驯化,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教师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学生的认识、体验、践行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给大学生提供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四)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人的人格尊严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着共同的追求,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只有人格,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即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开发人的能力,而且在于培养作为形成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人本身。塑造大学生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完善人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①曲建武周伯伟.探求21世纪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现实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
②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我国当代教育实验的主题[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期.
③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道德范畴。古代先哲们认为“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诚乃立身之道”。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更是人际交往中的美德,是维持正常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则。
二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诚信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诚信缺失问题。
1.考试作弊严重
多年来,考试作弊已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问题。一些学生平时对学习不重视,考试时以作弊的方式索取个人成绩,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成为大学里司空见惯的行为之一。在普通的校内考试中,一些学生夹带资料,交头接耳抄袭别人答案,甚至传递答案。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弊手段也越来越先进。针对有屏蔽设施的考点,个别大学生购买专门的反屏蔽设备,如此高科技的作弊手段绝对难以被发现。一些学生不仅在平时的考试中作弊,甚至在国家统一组织的大型考试中,采取各种手段作弊,此外,找“”替考,考前考中买卖答案等已不再是新鲜话题。
2.学术态度不端正
大学生自主学习占主导地位,不再像中学受教师的监督管理,因此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表现出更自由的特点。一些大学生自我监督和管理的能力不强,将大好的学习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逛街购物上,平时不翻课本,更不主动学习,等到交作业时相互抄袭,或者直接上网搜索现成答案,敷衍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对待毕业论文时也抱着不端正的态度,上网抄袭,甚至直接找机构。此外,一些学生在人数较多的公共课上,不按时出勤,编造各种理由请假,如到医务室开病假条,这种现象在各种节假日前后尤为明显。
3.求职材料作假
由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重。因此,一些大学生为了迎合单位的需要,获得更好的实习或就业机会,修改在校考试成绩,伪造各类证书,虚构在校期间的任职情况和社会实践经历。个别大学生甚至提前为此做准备,通过和辅导员、班干部处好关系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入党、评选各类荣誉称号,使自己的求职材料“脱颖而出”。此外,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办学评估中加重砝码以及多招学生,要求毕业生必须在《就业协议书》上盖单位公章,于是学生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绞尽脑汁弄虚作假。
三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他们对自身要求与期望都较高,当目标与现实有差距时,不免会作出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此外,大学生自身修养也与诚信缺失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于实用主义,缺乏奉献精神,当他们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时,诚信不佳的情况便会出现。
2.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创造性与积极性增强。然而,一些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常常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甚至不顾道德与良知的约束。经济领域的不诚信向社会其他领域蔓延,也势必对大学生诚信意识造成冲击,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行为严重背离了诚信道德,投机取巧、蒙混过关,这种思维必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甚至造成诚信丧失。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人们的关注,它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因此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孩子自由放任,不闻不问;有的家长将“老实人吃亏,能投机取巧才聪明”的错误思想灌输给孩子;有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成绩,重才轻德,忽视了对子女的诚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一些家长把家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智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智力高,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学生受家长在道德上的错误导向的影响,必然会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中表现出不诚信的行为。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量化,没有真正走向现实生活,这导致学校德育功能缺乏。因此,学生心目中的德育往往“应试化”,成了标准答案和政治口号。此外,大学阶段管理相对松散,部分教师在教学管理上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难以认真钻研学问,甚至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于是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而诚信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与高校德育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高校才能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理才.试论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
关键词:“项目式五步教学法”,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运用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充分体现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定位如何适应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普遍推行基于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以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教学模式也可以借鉴运用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践之中。
一、“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工作法,在学习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即在一种仿真模拟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历史发展规律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意识,提倡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思维活动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所谓“项目式五步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现实性较强的课堂活动项目,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求知兴趣和探索意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目标知识,并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师生思想碰撞、交流互动的教法和学法。
“项目式五步教学法”借鉴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为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筛选、整合和优化,提炼出课堂教学的五个核心步骤,即创设情境——知识链接——活动贯穿——觉悟提升——延伸拓展,这是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五个教学步骤层层递进教育论文,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突出了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二、“项目式五步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在“两课”教学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时,要做好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本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到以教学情境为中心的转变。“项目式五步教学法”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筛选、整合和优化,提炼出课堂教学的五个核心步骤,即创设情境——知识链接——活动贯穿——觉悟提升——延伸拓展,这是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在“两课”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课堂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供学生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可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启迪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项目式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要随时关注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社会热点问题,精心设计提炼出一、二个典型的现实案例作为项目载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五第四讲“民事责任”一节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谢晋遗孀状告宋祖德案》“2008年10月,在电影大师谢晋不幸身故后,“大嘴”宋祖德与其所谓证人刘信达几次三番在博客以及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谢晋之死予以恶意污蔑,谢晋遗孀、83岁高龄的徐大雯已将一纸长达5000多字的诉状递交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进而提出探究式学习任务:“这是一起侵犯公民何种民事权利的案件?被告应负何种民事责任?具体承担方式是什么?”
步骤二:知识链接,展开新课。项目载体形成后,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进入分析问题阶段。教师以课题组负责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排列组合,开展分工合作,围绕学习任务回归教材自学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依据,如要分析并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了解掌握“民事责任的概念、种类、构成要件及原则、承担民事责任方式和免责情形”等知识内容。
步骤三:活动贯穿,思维训练。在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自学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项目使命自由交流讨论,查找资料教育论文,教师予以启发。为了充分训练学生思维,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安排一个活动环节,如图示:
教学摘要的知识点体系,回到开始时导入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该具体案例中被告涉及的民事责任种类、归则原则、以及承担方式等。启发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涉及民事责任的民事侵权和违约案件,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质公民。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供给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方向,让学生经由过程小组内部谈判与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培育协作精神。
步骤五:延伸拓展,能力提升。项目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都动起来,教师除指导之外,还必需增强项目使命实施查核,以功效为尺度,注重过程性评价,达到使学生能力转化和迁移的目的。当课堂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做如下作业布置:“搜集近期发生的涉及民事责任的热点案件一到二则。分析案件中被告应该承担什么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是什么?有无免责情况?具体该采用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总之,“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立足于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强化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理论联系实践,使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在“两课”教学中得到贯彻和体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
三、优化“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组织和开展“项目式教学法”的改革和探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以确保“两课”教学取得应有的成效。
首先,丰富“两课”教师的社会阅历。“两课”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实针对性,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走出课堂,介入社会,干预生活,积累丰富的人生和社会阅历。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纳入其中,适当安排“两课”教师下基层、下企业参与考察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和专业特色教育论文,组织本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编写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先锋、先进文化及其经营管理者成长发展案例,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供广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其次,加快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的力度,改革教学手段。一是充实多媒体教学设施:根据教学内容,购置或下载相关电子音像素材,设计制作包括文字、音像、图片、动画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固定多媒体或移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性教学。二是重视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学资源挂在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上对全体学生开放;教研室每位老师都利用学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包括网上布置阅读文献、参考资料,开展网上专题讨论、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方便全体上课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课程组教师利用校园网上的个人电子邮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互动平台,以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了解和沟通。
第三,激活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观看录像、举办论坛、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形势政策报告会,开展演讲、辩论、讨论、调查、参观活动、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达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对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品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大意义。两课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人社会进行调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体验中,领悟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道德素养对从业者的重要性。还可以采取聘请专家学者、劳模来校做专题讲座的方法,使学生在生动的现身说法来使思想发生升华,行为日渐规范。
第四,加强“两课”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高职院校学工、宣传、团委、学生社团的联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大学生开设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场所和路径。我院通过与地方检察院开展共建活动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实现法律咨询及教育活动,创建大学生剧社,定期排练演出集思想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情景剧目,很好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拓展与延伸。从目前已经实施的实践内容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教育论文,无论是参与课堂讨论活动,还是撰写调研报告,都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这不仅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教好的效果。今后“两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结合地方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实践项目,增强实践项目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思想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突出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高校“两课”教学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思维方式,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改变思想政治课“枯燥的说教、晦涩的原理、空洞的高调、机械的识记”的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转型,关键在于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项目式五步教学法”是作为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一个探索和尝试,仍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G]//姜大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5]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D].浙江大学,2006.
关键词:博士后联谊会;科研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81-02
纵观世界博士后制度的历史,美国博士后教育发展最早,从1876年开始,至今已发展了一个多世纪。至今,美国博士后团体已成为美国各大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科技力量。但是对于博士后的管理工作,美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仍在探索更加有效的科研激励方式和管理办法,多年来在充分肯定博士后管理工作贡献的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和不足。1998年,美国大学联合会设立的博士后委员会(简称CPE)发表的《美国博士后教育报告》中指出,美国博士后教育仍处于一种不稳定和不成熟阶段。相比之下,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于1985年才开始实行的,总体上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经验的基础上诞生并逐步发展的。我国的博士后建设工作对推动高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快我国技术建设与学科交流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科学研究是博士后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何使博士后的科研工作更具开拓、创新性,成为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重要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博士后科研工作的特点和博士后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博士后管理具有的实践特点,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工作思路和科研激励措施,为博士后科研创新提供探索途径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要点。
一、现有博士后科研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博士后设站单位在招收博士后时主要从是否符合本单位需要的研究工作方面去考虑,较少从学科的交叉、人才的培养以及知识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去思考。加之,个别设站单位因博士后管理缺乏创新思路或单位教学、科研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仅仅扩大了博士后的招收规模,而未能有效地提高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导致优秀人才缺乏。在博士后培养和使用环节,仅重视对科研成果数量和理论水平的要求,而轻视管理创新和科研引导,进而严重影响博士后的创造热情和培养质量。在博士后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大多主要依靠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来具体负责,由于博士后队伍的不断扩大和博士后科研活动的固有特点,使得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经常力不从心。在我国多年的博士后管理实践中,博士后联谊会是辅助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工作的一个有效机构。博士后自发组建博士后联谊会,充分调动了博士后团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在各设站单位的具体管理工作中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大量的设站单位并未设立博士后联谊会这一机构,即使设立的也鲜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远远未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陕西省为例,截止目前,全省共有博士后设站单位103个,而仅有6个设站单位成立了博士后联谊会,所占比例仅为5.8%。因此,在具体实践中亟待加强和丰富博士后联谊会职能,进而为博士后科研活动创造更加宽松而优良的环境。
二、以博士后联谊会为平台,有效加强博士后科研探索
博士后联谊会是由在站博士后组成的团体,在各设站单位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联谊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在站博士后的各种权益诉求和科研生活需求。[2]博士后联谊会的创建促进了设站单位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相适应,并为二者的有机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感召力与吸引力,提高了博士后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具体开展管理工作方面,现阶段除部分高校组建了博士后联谊会外,还有以省市为单位组建的省级博士后联谊会。联谊会每年会定期举行一些学术活动,但是现阶段的联谊会举行的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博士后学术交流的需要。在我校的博士后科研管理工作中,开展了如下几项以博士后联谊会为主体的科研活动。(1)联谊会团体成员本身就是研究的主体,因此依靠自身学术需求和影响力举办短期的博士后互访活动,给研究领域相近或相仿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科研交流的机会。(2)联谊会发挥优势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以博士后联谊会组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举行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和研讨会。一方面优势学科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为弱势学科的博士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起到积极的科研带动作用。(3)联谊会通过举办博士后科研进展报告会与论坛,为博士后提供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支持博士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努力搭建中国博士后的国际交流平台。
三、以博士后联谊会为平台,加强博士后开展学科交叉研究
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博士后团队的高质量和人员的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的有效途径[3]。广大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大都来自国内外的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同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自然会有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和特长,在博士后研究中自然会带来各自研究领域的特色和新鲜的学术思想、良好的科学作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调整、交叉,开辟、拓宽了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自然就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博士后联谊会科技部负责开展博士后科研活动,为了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我校博士后联谊会采用的具体形式有科研专题讲座、科研项目申报专题讲座等定期的活动和不定期的交叉学科小组研讨。其中科研专题讲座和学科交叉小组研讨最能激发科研的原创思维的产生。在具体实施时,联谊首先编制了详细的科研履历表并对所有在站博士后进行详细的登记,在登记别突出了对交叉学科的需求分析。然后在充分了解各博士后的研究需求的基础上,将这些处于不同学科研究前沿的博士后组织在一起,共同就某一交叉科学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从而激发原创思维。最后对由交叉学科碰撞产生的科学问题进行归类,并由科技部组织引导性的科研项目申报辅导,最终将科学问题转化成科学研究的课题,并引导和激励参与研究的博士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而为学校博士后团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打下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
四、以博士后联谊会为平台,加强博士后学术道德建设
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是我国学术界非常重要的一个建设内容,教育部2004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随着博士后在社会上的影响日渐增大,规范博士后的学术行为、学术道德已成为博士后工作应重视的问题[4]。博士后联谊会是一个博士后团体的平级组织,由于交流紧密,所有的博士后成员能够达到最充分的了解和沟通,在日常的学术沟通中,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而且关于学术道德的相关理念的普及和渗透非常容易开展。通过开展学术道德的讲座来让广大博士后明确学术道德的要求,另外树立道德典型来引导广大博士后按照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科学研究行为。首先,以前期学术诚信教育为基础,加强博士后的科研自律。大力宣传博士后团队中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先进事迹,以他们的高深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其他博士后,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在日常的教育中,使广博士后知晓学术规范,自觉自愿遵守,防微杜渐。其次,加强学术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博士后联谊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严谨务实的学术氛围,以非正式的方式将法律和法规普及到每一位博士后。鼓励广大博士后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模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科研、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注重论文的原创性,保障科研团队利益、鼓励学术创新;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最后,加强日常监督,在平时科研中做到防微杜渐。在博士后联谊会的组织机构中,通过设立科技部来定期汇总博士后团队的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等。通过定期开展的科研活动和广大博士后科研交流互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博士后联谊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而,通过博士后联谊会的科技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道德教育和管理,在保护科研工作者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保障博士后团体的学术声誉。
五、结语
博士后科研创新环境不仅是博士后科研创新的工作平台,而且是博士后知识创新的源泉,是保证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关键。建立博士后科研创新环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多方面因素,不仅需要依靠国家、博士后设站单位建立相应的制度给予强有力的保障,而且特别需要博士后联谊会这个基层机构将各个部门的力量通力协作起来,在发挥自身服务和监督功能的同时,使其他的保障措施真正能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博士后科研创新环境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近年来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可以得知博士后联谊会的工作是整个博士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与设站单位博士后管理的各项工作应该是紧密相关的。在提高设站单位管理水平、确保在站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博士后联谊会的队伍建设,从设站单位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规划博士后联谊会的发展目标,使之成为博士后管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或者有一定份量的工作,进一步促进博士后这一群体为设站单位和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温月男.中美博士后制度比较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2]傅林.博士后自我管理组织的特色――以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6,8(上半月):25-27.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价值是引领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仍存在信奉“拿来主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解读、割裂个体完整的生命、忽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等问题。为此,应携手合作,开发有特色的生命教育通识课程;走向他人,以生命体验生命;协同教学,引领学生对生命的反省;外引内培,打造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关键词]
系统思维;大学生;生命教育;反思
当前,社会转型、价值多元、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蔚为主流,传统的价值观瓦解,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未完全建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让一些大学生陷入理想模糊、信仰缺失、目标虚无、心理浮躁、缺乏进取心等成长困境,更会带来对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质疑。当前生命教育也被一些高校列为通识选修课程。但也要注意到,对生命教育认识的偏差以及思维方式的限制,也会让所谓的“生命教育”徒增一个热闹的“光环”,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实质变化。因此,转化思维方式,反思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切的方法加以引领与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
生命教育源自于上世纪美国学校开展的死亡学与死亡教育。而在我国的不同的省市和地区也已经开展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工作。台湾自1997年开始推动中等学校“生命教育计划”,1998—199年度全面实施生命教育课程。2004年,上海市和辽宁省先后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8年云南省全面推动生命、生存及生活的三生教育,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共鸣。其中一个基本的困境是:生命教育究竟是什么?如果不能对此做出一个清晰的认识,缺乏彼此之间的对话,闭门造车就不可避免。以台湾生命教育发展为例,由于参与生命教育的学科领域、社会团体或宗教团体对生命、生命教育的诠释不同,生命教育又和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价值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教育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其定义内涵各有侧重。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台湾生命教育在理念与内涵的形成上由最初的散乱逐步过渡到统整。2008年台湾《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定义为“探索生命之根本课题并引领学生在生命实践上达到知行合一之教育”[1]。生命之根本课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生三问”: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又如何才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人生目的与意义的探索、人生应行道路的分辨以及知行合一的修养[2]。生命教育的目标包括:终极关怀与实践、伦理思考与反省,以及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帮助学生深化其人生观、内化其价值观及统整其知情意行[3]。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决策,彰显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理论基础还不够坚实,在内涵、目标、方法等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理解社会,这将是我国未来生命教育的趋势与研究重点。实际上,没有对个体生命的关注,缺乏对他人生命的理解,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一个“畸形儿”。毕竟,“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4]。生命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体现在生命教育内容的完整性、目标的多元性、层次的关联性以及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在横向上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纵向上应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连贯系统,其核心价值即是引领学生迈向知行合一的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然而,研究的视角一旦回到现实,我们就会发现大学生生命教育仍存在信奉“拿来主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解读、割裂个体完整的生命、忽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等问题。正视问题并厘清思路,这是我们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一)注重借鉴引用,缺乏特色发展
生命教育的借鉴是必要的,在东西方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彼此交流、包容、欣赏与共识中取长补短,为国人生命的安全与社会的祥和作出贡献,这是我们研究的基础。但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范畴的设定,更不能纯粹地“拿来主义”,还需要结合地域文化、学生现状等进行分析、设计。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决定了生源的多样性,即使同一地域、同一学段学生又有先天资质、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因此,生命教育不仅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要与他们的已有经验、性格等适合,进而设计具有文化适切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差异的学生所遇到的生命问题有的放矢,而不仅仅是方便地撷取他人的“似乎”富有启示的教材,其结果可能导致“水土不服”而无法被学生认同。
(二)注重抽象解读,缺乏真实体验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一般而言,对生命的认识主要从自然生命以及超越自然生命而上升至类的层面的、意义的生命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在高校的课堂上,多以概念思维为导向,旨在抽象地、单纯地理解生命的观念与内涵。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每个个体都具有丰富、独特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追求,在当下物质至上、竞争残酷、就业压力大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下,那种对抽象生命意义的解读显然不能解决大学生理想的苍白、精神的空虚、信仰的虚无、成长的困惑等实然存在的问题。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体验和感悟,在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把握生命的价值,在亲身实践和行动中去理解生命的意义。但我们的生命教育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实践活动,大多都是预设的,活动的过程往往被简化为道德的授受和服从规范的过程,生命和教育处于游离状态。另一方面,通讯与网络社会的影响,大学生自身也缺乏交流、合作与共享的意愿,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感悟。
(三)注重割裂训练,缺乏系统认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许多政治教师的视野里,生命教育就是认知的教育、理性的教育,从课程的设计、知识的选择、教学的设计、考核评价都没有脱离这一认识,他们过多地用机械的理论知识把完整的生命个体割裂开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由于缺乏系统的思维,课程设计极易陷入零碎化与片面化的困境。如一些学校比较重视专业伦理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学生基本伦理修养的培养。在欠缺基本道德需求素养的前提下就进入专业伦理的探讨,尽管也有一些成效,但却掌握不到道德判断的系统思维方法。这种对生命教育课程整体思维的欠缺,忽视了一个专业人的根本身份是“人”,而不仅仅是专业。亦即专业人员能否坚守专业伦理与其专业伦理知识的多少关系甚微,更在于作为人是否能肯定生命的意义,并能在人格等方面有统整知行的深刻智慧与修养[5]。思维方式的断裂,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理性有余而人性不足的“单面人”,也扭曲了人的生命的完整发展。
(四)注重自我价值,缺乏理解社会
生命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宗教观、伦理思维和生死观,统整学生的知情意行,提升其生命境界。但这种强调个人价值的观点很可能造成学生会把他人的问题看成是自己的问题,从而忽视现象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果对他人、社会层面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就可能会形成认知偏差。一方面,学生会误认为只要我有适宜的反省与觉悟,我就能转化自己的生命。其实,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有密切联系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他人、社会现象在一些方面是平行而无交集的,特别对于一些“经验的存封”[6],学生是鲜有生活经验去想象的,也缺乏一定的机会去接触他们,这也是造成认知偏差的原因之一。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比较成熟,除了要关怀自身的生命困境之外,更要去体察、探索人类生命的普遍课题,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题。
三、系统思维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索
系统思维要求将认识对象系统化,考察问题注重整体性,综合运用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同时把握系统的内在规定性及外在规定性,并且始终重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7]。系统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认识对象和解决问题,全面协调、注重关系、动态发展,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系统化、持续性和有效性。
(一)携手合作,开发有特色的生命教育通识课程
我国通识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基于地域与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合力优势,挖掘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课等不同课程的生命教育意义,努力构建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当下与未来生命体现的知识,便成为生命教育的重点。开发生命教育的通识课程,要避免盲目模仿和照搬西方或其他地区的形式与内容,不能把开设生命教育通识课程仅仅看作是取悦社会的“应景之作”,而是要真正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切入,调查、了解学生亟需的生命教育内容,并将之与既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有机整合,提出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建构模式。我国高校的多层次性与多元性特征也决定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可能达成共识。在课程设计上,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该做些什么?应包含什么教材?该用什么教学策略、资源与活动?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及工具来评鉴课程的成果?其来源也是多层面的:科学、社会、永恒与神圣、知识及学习者等[8]。这就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携手合作,提供丰富多元的关于生命课题的观点。
(二)走向他人,以生命体验生命
个体的生命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有机统一,脱离具体的实践体验,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成为一种“无根”的教育。“人就其本质而言并非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回归现实,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因此,鼓励学生由自我走向他人,以生命关怀与生命体验为主题,深入到医院、敬老院、社区、幼儿园,真实地与他人互动交流,将学生的真实感受带至课堂上进行分享与报告。正是这种与他人当下面对面的原初经验(primordialexperi-ence)[10],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有关生命、生命关怀的知识、技能,也不再是靠想象来理解有关的情景,学生在接触到疾病、伤残、老年、死亡、痛苦等生命的脆弱时,他们会有一种与自身生命极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会造成他们感官知觉上的冲击,从而更能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撼动,从而对生命有了较之以前更为深刻的感悟与珍惜。
(三)协同教学,引领学生对生命的反省
当代大学生缺乏人生规划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他们生活在较为富裕的环境中坐享其成,自然容易缺乏生命的斗志而没有生活的目标。实际上是他们还没有看到,也没有认真去寻找生命的意义。鉴于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要挖掘社会其他组织、机构、成员的力量,多角度、多层面邀请具有丰富社工、志愿者、义工等经验的老师、学生或社会人员进行研讨,通过分享他们自身的生命故事,以及在生命里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这种“现身”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命基本内涵的认识,更能引领学生反思:自身生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价值?此外,正是不同人员的参与,也让学生从与自身世界完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多元观点的学习,毕竟,“一个感人的故事所能带给人的感动与启发远胜过长篇抽象的论述。”[11]而对于老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得到相互观摩学习的机会,改进完善生命教育的形式、内容与主题,从而持续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这一良性的循环也是生命教育系统性的应有之义。
(四)外引内培,打造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现阶段,由谁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是一个问题,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培训机制的滞后,都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挑战。“从某种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是一个思想家,认真严肃地探讨生命问题,并由之建立深刻的生命学问,而后才谈得上‘深入浅出’,以深刻而不肤浅的方式来进行有意义的生命教育。”[12]也可以说,生命教育不能仅靠强烈的热情和价值的灌输就能达到效果,它更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如果教师本身缺乏深厚的生命教育智慧与人格修养,对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为此,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外部专家引进,充分发挥生命教育专家的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基于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需求,积极为他们创设适切的、安心的工作环境,再结合系统的培训、针对性的学习,尽快让高校的辅导员、通识学科教师成长为“人师”,具有很高的智慧与爱心。如此,才能以生命感动生命,以生命来转化学生的生命。总之,生命教育没有终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如何探索自己的生命?如何在他人与社会的需要与期待中看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诠释者,为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做出负责任的自由抉择,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Z].台湾“教育部”,2008.[2]孙效智.主编的话[J].生命教育研究,2009(6).
[3]孙效智.生命教育与大学生通识人文素养[A].大专校院生命教育学术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2-3.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5]孙效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J].通识在线,2008(19):4-5.
[6]A.Giddens.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台北:左岸文化,2005:226.
[7]杜立英.基于象思维及系统思维对肾藏象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D].沈阳:辽宁医药大学,2012.
[8]Ornstein,A.C.,&Hunkins,F.P.课程发展与设计[M].方德隆译.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0]江兰贞.生命关怀与体验教学之反思:以一所科技大学生命教育为例[J].生命教育研究,2009(6):88.[11]
美、日、韩学校 核心价值观教育 内容特色 比较研究
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如何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更强的时代性、更好的现实性与更大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当下的迫切任务与重要研究课题。当今国外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建设、多元发展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性可靠、操作性较强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讨当代美国、日本、韩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对于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深入改进新时期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日、韩三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1.以培育富有爱国主义的责任公民为主要目标
美国教育多元化的特征决定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没有统一要求,但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培养合格的、强调健全人格以及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遵纪守法的责任公民。美国平时注重宣扬爱国主义的民族凝聚力和价值观教育,在教育中,“‘他如何获得价值观’这一问题比‘他获得了什么价值观’更为重要”[1],“旨在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热爱美国,形成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进取的‘责任公民’”。[2]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特别强调学校应培养美国人的“国民精神”,主要指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以适应美国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小学、中学、大学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平时注重爱国主义精神和守法精神的养成教育,极力宣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合乎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动,明确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使全体国民具有‘美国精神’”。[4]
1890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了《教育敕语》,强调以忠孝、信义、义勇、守法等“忠君爱国”精神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确定了21世纪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5]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培养一种坚韧、勤奋、勇敢、守纪律,忠于国家、人民和集体,重视发展个性化、创造性和多样性,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宽广的胸怀与健康的体魄,面向世界的“忠臣良民”。其目标主要体现于“虔敬天皇教育”、“忠的教育”、“乡土教育”三个方面。其中“虔敬天皇教育”来鼓舞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民心;“忠的教育”就是要求团体成员同呼吸、共命运,做到“忠德”,贡献“忠诚”;“乡土教育”即以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利用各种机会培养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0世纪上半叶,韩国虽然“饱受日本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但始终没有丢失其民族性”。[6]韩国政府历来重视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化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上。韩国现行《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热爱国家与热爱民族的精神,为维护、发展国家的独立自主和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教育要为创造和发展世界文化而努力。韩国政府颁布的《国民教育》指出:“爱国家爱民族是我们的求生之道。作为一个有信念、自信勤勉的国民,应汇集民族智慧,创造崭新历史”。政府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韩国原教育部长Rhee Kyu-ho深刻指出,精神教育就是指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政治教育,其核心在于让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爱深入人心[7]。尤其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民精神教育”内涵逐级提高,相互承接、逐级提升的梯级教育教学架构,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水平要求不断加强。因此,韩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忠报国”的韩国人,为韩国的迅速崛起与迅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核心价值观精神基础。
2.以注重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文化渗透为基本途径
美国学校倡导追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注重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文化环境之中,以潜在的形式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教育、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如学校非常注重创建整洁、文明、幽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文化环境熏陶影响;美国处处飘扬的美国国旗,以重要历史人物命名的街道,难以数计的博物馆、纪念馆,充分展示着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标榜着“美国精神”,是美国学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8]此外,美国学校还通过国庆、校庆、入学与毕业仪式、社团等系列活动,从而使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学校普遍采用各学科课程教学,对青少年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日本教育权力机关通过多种文件要求学校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以提高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准。日本政府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科需要培养语言的实感,必须尊重国语的态度,培养团结、有礼貌、谦逊、爱劳动、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历史课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日本的发展及前景,并将日本置于国际大环境中考察它的历史作用。数理学科通过归纳推理数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地理课要求学生对国土的认识,增加对保护环境、利用资源的认识。音美体课培养学生愉悦的生活态度和欣赏美的高雅情操。此外,通过播放日本动画片,传播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判断等,使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娱乐片中进行。
韩国学校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宣传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事迹,以此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信心。韩国政府建立一些爱国主义英雄塑像,把英雄的事迹撰写成文学作品或者搬上银幕对青少年进行鞭策与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实行潜移默化的儒家伦理教育,如通过正月春节、十五元宵节、观灯节、五月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一些传统节日营造文化氛围,使青少年每时每地接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感受到习俗中儒教伦理所散发的价值观教育作用。在韩国社会生活里,“身土不二”的核心价值是强调人的自身发展以及国土的不可分离性,来号召人们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另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故居遗址、纪念碑、建陵园庙宇等进行历史文化教育。
3.以注重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
美国学校重视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其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又可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做法有:美国大学本科总学时比中国少33%~40%,讲授只占总课时的25%~34%,平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入学仪与毕业仪式、国庆、校庆等方面的活动,来增强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组织一些学生参加有关活动,如为吸毒者、无家可归者的帮助活动,为老年人、残疾人的服务、竞选宣传、慈善募捐、教堂服务等活动,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9]通过参观科技馆以及社交、文体、宗教、志愿等课外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爱校之心。
日本学校开展“特别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丰富的人生、个性和创造力、自我表现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政府为了让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核心价值观实践能力,要求大学生参加“有组织的校外教育活动”[10]。比如日本文部省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然教室”、“森林之家”等集体活动,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历史文化、倾听历史故事;收集乡土资料,了解本地经济产业;了解企业、农村中生活;到社区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或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政治活动,为他们充实内心世界,养成核心价值观品行创设实际条件。
韩国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方式来支持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消除学生在拥挤课堂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通过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展览会、论文成果评比会、社会问题调研、民意测验以及“读书节”活动,举办关于反对性别与种族歧视、暴力、吸毒专题研讨会,开展文艺节、音乐节及传统艺术活动,不断增加青少年学生参加锻炼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以期取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效果。
4.以注重凸现心理健全的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
心理学课是许多美国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哈佛大学等选修心理课程,进一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法、指导健康成长、消除心理疾患、提高学生自助能力。美国学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平时在课堂教学、团体训练以及日常生活中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学习与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相对有固定的编制、专项经费、工作制度与工作规划以及心理咨询专家队伍,为学生提供心理与发展咨询、适应与障碍咨询、辅助与治疗等多形式的服务。
日本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从小就教育孩子怎样学习、如何到名牌大学进一步认真学习与深造,从而导致整个日本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偏重智育,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严重的“教育荒废”和“心理亚健康”。有些学生毕业后,他们频繁地改变工作或者不上班,让父母养活到20~30岁,日本学者称他们为“寄生虫”或“消沉的一代”。[11]因此,日本政府于2003年,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和青少年健全活动俱乐部等机构,还在每年的11月份举办“全国青少年健全培育月”等系列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韩国学校心理咨询室作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与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健康成长、排除各类心理障碍,其作用可谓举足轻重。韩国学校心理咨询室具备必要的设施及基本的资料,让学生敞开心扉倾述烦恼与忧愁。学校心理咨询室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以设立学生生活指导设计企划室、学生个体指导研究室、提供及保存情报资料室、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等场所;根据不同情况也可以冠以其它名称,如知心屋、指导室等。心理咨询一般安排在下午或课后,学校对咨询机构的经费与教师的聘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对推进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美国、日本与韩国等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传统、民族背景中产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与吸收的东西,但不能简单地套用来践行指导。当今社会在迅猛发展与高速前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积累了优秀传统,但由于受许多因素困扰,阻碍着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一些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亟需我们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美国、日本与韩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通过比较、鉴别、融合,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出发,进一步推行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梦的改革进程,同时考虑中外教育观念的不同性,既要大胆借鉴其方法又要谨慎观察其态势,不能盲目地引进而应根植于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走以本土化为主体、国际化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后现代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之路。
1.大力弘扬时代性的精神价值观教育
2011年,在10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纵观当今美国、日本与韩国等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当前,我国学校开展了富有实效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但一些教育问题仍不尽人意:如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枯燥,缺乏时代感;教育效果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因此,我国应把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目标与根本灵魂。如通过红色影视、红色网络、红色歌谣等形式开展精神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围绕重大的历史事件活动,增强青少年民族精神的现实感和认同感。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我们应把学校的精神价值观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开创富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性的精神价值观教育之路。
2.不断营造渗透性的环境价值观教育
西方国家注重校园环境作用,充分利用校园教育环境等资源使学生受到价值观念影响、获得价值观情感体验。为此,我国学校应优化物质环境建设,如重视校园文化景观、食堂、校舍、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与其他公共场所的布局,努力发掘校园环境的“隐蔽性”、“渗透性”等熏陶和启迪作用。把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遍布在大自然的环境氛围中,把抽象的理论寓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增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知、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必然会产生无形的影响与辅助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应重视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如提倡名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建设与社会教育网的建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抓学校教师的师德与师风建设、开展校园活动来增长学生的价值观认知。此外,我们在报纸书籍、影视与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等传播符号中嵌入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文化产品的形声性、娱乐性以及审美性等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产品中的价值理念。因此,我们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营造精神文化氛围,“实行无形教育,推行无声管理,进行无声语言”。
3.不断强化实践性的内化价值观教育
美国、日本与韩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的核心价值观认知。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功效在于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生存”的基本素质与综合能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核心价值观信念,不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在教育中长才干、在奉献中作贡献”。近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得到锻炼。但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性中明显存在着不足之处,对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性研究与贯彻落实;要开展一些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感,强化学生实践性的价值观教育内化。
4.不断加强专业性的心理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学校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学生自杀等一些事件,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当下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尽管我国一些学校相继开展了心理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但因为一些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学生对心理价值观教育存在认识误区等系列问题,在某些学校还流于表面形式,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理论观念以及方法手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心理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心理氛围相应制约着学校心理价值观教育。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价值观素质教育。如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充分协调与有力支持,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机联系与密切配合;学校要加强心理课程的建设,高度重视心理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心理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Raths,L,Harmin,M,Simon,S.,Values and Teaching,Second Edition,Columbus,Ohio:Merill,1978.
[2] [4]贾仕林.中美高校德育实施目标、内容的比较及启示.思想政治教育,2010(4).
[3] 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 [日]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何鉴,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Gay Garland Reed,Sheena Choi:Korea:Confucianlegacy,Global Future.Values Education for Dynamic Societies:Individualism or 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2001.
[8] [9]贾仕林.美国高校德育现状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2008(1).
[10] 王玄武编.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26-02
一、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专业在经过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其结果却不容 乐观,一方面大量法律院系毕业生难以从事法律职业;另一方面,许多急需法律人才 的行业领域人才匮乏[1]。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2004年,全国173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近400所(目前为423所)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 律专业”[2]。这些院校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都按照统一的模式从事本科法学教 育,导致地方高校在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存在着误区,大多处于应试和研究型教育阶 段,处境极为尴尬:高校按素质教育来设计,社会按照职业教育来要求。因受生源质量和客 观条件的制约,地方高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不可能在综合素质方面占优势,便把考研通过率 和司法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提高学校声誉的主要途径。教学目的服务于考研和司法考试的需 要,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出现培养出的学生不会起草合同,不会办案的反 常现象”[3]。这种做法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法学毕业生素质的降低,同时 也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选修课在专业课中的比例过低,明显不当。四年中,除 了学校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以及教育 部规定的14门核心课程外,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设置得很少,其他交叉学科如法社会学 、法伦理学、法心理学等方面的选修课几乎没有,学生感兴趣的某一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五 、六门中往往也只能开以一、两门。对于适应地方建设需求的课程,大部分地方法律 院系 受师资力量的制约以及教育部法律课程设置及课时的限制,难以开出独具特色的课程,致使 学生的知识残缺不全,严重影响了实际法律业务的拓展。
3.师资力量薄弱,远不能满足需求
师资紧缺,教师担任的课程门数、所授班级和周课时较多,而任课教师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 转过来的, 法学专业知识欠缺,功底较浅。所以,为应付上课,有些老师便找几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凑在 一起讲课,对最新的法律前沿基本不了解,对整个法学体系尤其是法律的新发展不够熟悉, 即使是某些法律科班出身的老师也不注重法律知识的更新。近两年,随着研究生毕业数量的 增多,大多数法学专业的专任教师已基本达到学历要求,然而,由于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迅速适应课堂教 学的需要,疲于应付。
4.教学设施落后
一些地方高校基本缺乏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室、实习基地等基本设施。一些地方高校的计算 机机房机器陈旧,不能正常运转,图书馆的法学资料数量少、内容陈旧,几乎没有最新出版 的法律图书。大部分地方高校基本没有建立法学院系的图书资料室。
5.学生缺乏实践锻炼
在教学环节中,几乎没有法庭调解、法庭辩护等庭审实践和律师实习等课程。许多本科生在 完成四年大学学习后,没有亲自参与过一起案件的、审判等诉讼活动,毕业实习流于 形式。实习基本上是见习,学生看得多,做得少;参加的多,参与的少。
6.教学内容知识含量较少,教学手段单一
老师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籍数量非常有限,很多学生难以借到,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片面性 、单一性以及观点上对权威的盲目认同性。学生只知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而不了解立法者的 立法 意图,更不了解其中有哪些缺陷,以后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正,法律的精神如何。很多学 生只注重学习本专业的内容,视野狭窄,文化底蕴薄,对诸如法学家、法学者、法学期刊等 法学讯息十分陌生。
当前许多法学教师授课手段单一,一般采用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缺少师生间的平 等互动。即便有个别地方高校能够配备多媒体教室,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把它当作“电子黑板 ”,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7.教学评价体系落后
主要考核方式仍为闭卷考试,大多采用填空、选择、辨析、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 析等题型。这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使师生均沦为分数的奴隶,只注重传授知识和 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导致学生虽满腹 经纶,但往往却只会“纸上谈兵”。
二、对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对策性思考
1.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法官肖扬在2005年中美法学院院(校)长会议开幕式上说:“法学教育的前途,在于服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法学教育的生命,在于为法治建设提供优 质的智力支持。[2]”所以,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当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要,培养具备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运 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服务于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根据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必须充分考虑地方需求的综合效益指标,本着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率的原则进行 安排。
首先,必须强调法学专业课的设置。一方面应给予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史学应有的重视,在基础上下功夫,以“固本”为主,培养学生深厚的法学知识底蕴,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 法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应用法学课程应安排足够的学时,尤其是对与地方 经 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法,更应安排足够的学时。这样,能使学生对有关法律、法规 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以便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学基础。
其次,应该鼓励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 非讼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训、实践的内容,减少演示性和 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未来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再次,还要增开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
3.把好师资关,提高师资水平
首先,应适当增加教师数量,以一名教师担任一至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宜。新进教师时,应把好师资关:应具有研究生学历,最好从事过法律实务工作。至于师资已经基本达到要求 的学校,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可以考虑引进第一学历为法学本科的研究生。
其次,在职教师应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意识,整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素养。必要时,由学校派出到著名高校的法学院进修、访学,开 阔专业视野,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和立法趋势,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法。
再次,应提高教师的法律应用能力。相关专业的教师在合理安排教学的前提下应适当参与法 律实践,如就近参加法院相关案件的庭审活动,参与当地仲裁机构的仲裁活动,或者做兼职 律师,获得实践经验,学会与实际的各种诉讼角色打交道,关注法律实务中的新问题和法律 运用中的技术性问题,不断吸纳新的法律知识。这既可以服务于地方,又可以为自己的教学 提供素材。
4.加大教学投入,及时更新教学设施
地方高校在教学环节上应增加电子网络软、硬件设备的设置、开发和利用;为法律院系尽可 能地提供模拟审判庭、刑侦实验室、法医实验室、证据实验室等,购置相应的设备;加强法 学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侦查取证的方法与能力[4];帮助法 律院系 建立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购买法学图书;除了法学名著外,还应购买大量的较时新的法律类 专著,至少应有数万册的最近五年出版的书籍;还应有至少二三十种主要的法律类的 报刊杂志。鼓励法学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教师 知识的更新。
5.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多媒体课件不是板书的替代品。除了文字材 料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等素材,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增加授课的趣味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注重建立读书机制和制度,激励学生的读书热情,要 求学生通过读经典原著,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5]。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法学 家和教授、著名的法学期刊和杂志。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推出网上课程。教师还可通过 QQ、E-MAIL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求共同进步,从而超越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
6.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之外,教师还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庭审、法律文书竞赛、法庭辩论、 学术沙龙、疑案抗辩等实践性的活动;在校内设立义务法律救济机构,免费开展法律咨询或 法律援助,强化学生的务实能力和服务意识;毕业实习时,强调实质性的内容,要管理到位 、组织有力、信息畅通,保证在每个环节上学生都有实质性的锻炼机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 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当地一些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到学校开设讲座;随着 主要部门法的学习,适时地安排学生到基层法院观摩庭审实况;利用诊所式法律教学,让学 生以律师的身份进行真实的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诉讼、创办 法学刊物等,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应利用寒暑假,开展广泛的社 会调查。这也是许多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所忽略的问题。调查的题材可以由教师提供,如暴力 犯罪、经济犯罪、女性犯罪、青少年犯罪、犯罪等犯罪方面的题材,也可以根据学生所 处地区的优势和自身的社会关系自我设计。学生家庭住址所在地如果有监狱、看守所,也 可以到那里让学生接触各类犯人,了解犯罪动机,研究犯罪心理,找出预防对策,同时对自 身进行法制教育,这对学生今后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7.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法律院系应着力于考试改革:以考能力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内容应重理解和运用 ,考核方法由注重期末考试到注重平时考核,由重书本到重实践,如开卷、闭卷、讨论、答 辩、写小论文、模拟法庭表演、模拟仲裁表演等。即使是闭卷考试,也不全按“标准答案 ”评分,最好只提参考答案,对答题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加分。
参考文献:
[1]于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适应21世纪的法学教学模式[R].吉林大学理 论法学研究中心,2002-11-29.
[2]谢庆.中国法学教育应有新思路――四百二十三所法律院(系)的共同期待[N ].法制日报2005-04-14.
[3]霍宪丹.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2(7 ):11.
一是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生升入初中直升率达到98%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少数民族儿童入
学率达99%以上。13至15周岁初中少年毛入学率达97%以上,“普九”巩固工作达到省定标准。在校生年辍学率,小学控制在1%以内,初
中控制在3%以内。
二是学前教育:3—6岁儿童入园率达30%,以发展民办幼儿教育为主,新建3所乡镇民办幼儿园。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招生2000人,职业高中招生45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4%。
四是成人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以上,组织200人参加扫盲巩固提高班学习。
五是学校基本建设:积极完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及危房改造工程的立项、申报和规划等工作,拟改造校舍18000平方米。
六是“两室”及远程教育:通过政府采购,按一类标准配备10所小学科学实验室。争取市教育局评估县二中、二小、麟凤中学的“
两室”建设与管理。评估旧城中学、麟凤小学、旧城小学、长安小学、双河小学的“两室”建设与管理。通过政府采购,装备中小学
图书5万册。各乡镇创建1至2所卫星教学收视点示范学校和1至2所光盘教学播放示范学校。
七是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教师在职学历培训,使全县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初中
教师大学学历分别达到60%和20%,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分别达到90%和70%。积极加强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
八是教育创强创优:复查省市级文明学校2所,县一中达到省一级三等完中办学水平。
九是教育经费管理:认真编制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计划,严格审批使用,充分发挥义务教育经费效益,确保“两免一补”经费落到
实处,实现教育负债比上年下降。
十是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的质量和效益,全县初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到85%以上,体育合格率达到90%以
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率中学达到50%,小学达到40%以上,近视新发病率不超过8%。中小学劳动、音乐、美术开出率达到
90%。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小学在校生违纪犯罪。继续提高高中会考合格率,确保高考上线人数和录取
人数有新的提高,达70%以上,提高一本上线率。
(二)2009年的工作思路
确定2009年为教育管理年,以发展为核心,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强化质量意识,不断加强
内部管理,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做好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校安全和“两免一补”、规范
教育收费等工作。
四、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更好地完成200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管理、提质量、保稳定,构和谐的总体目标。主要抓
好以下工作。
(一)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我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已经近十年,经过多年来的巩固与提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义务教
育是政府行为,作为教育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这是我县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除继
续坚持原来好的经验与做法外。今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以会代训、上门动员、设点宣传、出黑
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义务教育法》。今年,要重点解决一年级学生不足龄的问题,从09年春季学期的开学统
计情况看,我们全县的小学中有五六千学生不足龄,有的四五岁就送到学校来了。这样一是影响巩固率,由于年龄小,读不了,跟不上
就会流失。二是年龄小,身体和心理都还没有发育起来,理解不了,学不走,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浪费了义务教育的资源,几千人需要
上百名的老师,数十万元的工资,占用数千套桌椅。现在各中心校可以鼓励民办教育来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中心校要加强领导、指
导与管理。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学生流失。把学生的入学巩固作为考核学校领导、教职工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与评选先
进、履职考核、绩效工资挂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爱心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
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二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薄弱乡镇、学校的帮扶力度,完善县直学校对乡镇学校的
帮扶机制,扎实推进结对帮扶活动。完善城镇对农村教师的帮扶机制,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选拔一批乡村学校中小学教师到县城学
校学习提高,选派县城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挂职锻炼。实施“特色立校”,培育特色校风、教风、学风;建立学校特色培养、评价
机制,围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建设培植特色,形成“一校一特色、一乡一品牌”的格局,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三要采
取有效措施确保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据统计,全县目前共有留守儿童少年在校生39501人,其中小学31890人,中学7611人。父母一方外
出打工的学生23002人,其中小学18257人,中学4745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学生16499人,小学13633人,中学2866人。留守儿童少年
的教育影响着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好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也是教育部门应该的责任。各学校要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关爱
留守学生活动,加强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
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畅通留守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并通过开设亲情电话、召开家长会、留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
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联系,保证留守学生的教育。四要加强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完善德
育内容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测评力度,重点抓好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
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加强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展校园
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评选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
(二)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理所应当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
。长期以来,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教师队伍中个别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破坏了教师和教育的整体形象。在
不久前召开的全县“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县的师德师风问题提出议案。我们必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并且将师
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今年全县将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抓好落实,抓好整顿,抓好教育和引导。一是探索建
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严格编制管理,严把教师入口关。要继续争取
教师补员计划指标,到昆明等地高等院校招聘优秀高中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今后,凡是中小学教师要参加公务员考试
,必须先辞去教师职务,才能参加考试,各学校要严格把关,以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各中心校要合理调配使用教师资源,严格控制代
课教师,不得随意增加代课教师。二是启动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开展寒暑假师德专题教育讲座,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建立
社会、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考核一票
否决。三是逐步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长培养、选拔、培训、任用、交流以及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
竞争上岗、任期管理和异地交流制度,配套建立中小学校长评价体系,强化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四是加强科研骨干队
伍建设,制定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对学科带
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完善名师选拔培养机制,开展“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为优秀教师进入特级教
师行列创设条件。积极推进名师工程,今年教育局将组织评选10名县级名师。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选拔、培养、考核、
奖惩机制,深化班主任培训工作,加快班主任专业成长。评优、晋职称和绩效工资都要向班主任倾斜。五是加大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步伐,建立教师业绩考评机制,探索建立教师业绩考评细则,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教学质量考核、教师评价与学生和社会评价、教学情况
与师德表现情况有机结合。加大绩效工资的考核分配力度,杜绝平均主义,逐步建立按能力、实绩和贡献的教师评价体系,使分配向关
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没有质量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在抓质量建设上,今年,一是落实管理责任。继续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股室联系乡镇、学校制度
。坚持目标管理,把教育质量较差的的乡镇、学校列入重点管理单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进一步完善高中、初中和小学质量管理
机制。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和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责任,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学有效的责任体系。抓实过程管理,强
化“六环”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集体备课
。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追求优质教学,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行教学管理进课堂,把推门听课、
跟踪听课与课堂教学竞赛结合起来。同时,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三是深化教育科研工作,营造科研兴教的良好
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宣传和奖励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果的教育
工作者。进一步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通过开展教学视导、学科教学比赛、教师技能大赛、教育案例、教育论文评比、送教下乡等活动
,落实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力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积极研究解
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促进教育课程改革。四是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完中要在秋季学期全面
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的教育质量。县一中、二中两所学校的领导要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改
革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积极思考和行动起来,要发放相关资料,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选派教师参加高中新课改的培训,做好思想和人
员的准备,营造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舆论氛围,为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稳步推进“三生”教育,切实做好“减负”工作
自去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教厅在全省开展“三生”教育,我县按市教育局的要求今年启动。今年,省教厅又有新的举措,就是在全
省开展“减负”。这是全省全市的热点,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各位校长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一是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今年,我县已经在全县中小学启动了“三生”教育工作,成立了领导组
,下发了文件。各校要以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和载体,普遍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
提高育人质量。在抓“三生”教育中,要坚持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整合性原则,研究制定好“三生”教育的工作方案和
实施意见,并精心策划,培训队伍,落实具体工作。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力量,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发
展生命,从而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生活技能和生活能力。
二是做好“减负”工作。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与我县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要冷静地对待,也要从历史
上汲取经验教训。上世纪末,县教育局搞过“不布置家庭作业”的实验性研究,本世纪初,同志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后
,当时我县正在实施“普九”,小学不搞升学考试,一些学校就放松了教学要求,且美其名曰搞“减负”,结果是导致初中教学质量急
剧下滑,初中影响高中,直到今天元气都还没有恢复过来。我县是农业县,农村教育散、质量意识不够、管理要求不高等特点大家是清
楚的。因此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多年来,不是负担重了,而是不够。我们抓质量,课时要足,作业要改,要在质量提高的前提下谈“减负
”,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提质减负”应该成为我们开展“减负”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减负”
我县将成立领导组,聘请监督员,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至于具体的安排,下午季大恒副局长将做部署,我还要与各学校签订“减负”
目标责任书。我希望各学校务必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抓好每一项工作,促进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五)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的同时,各校在经费管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据去年市审计调查组调查指出的就有以
下问题。一是一些中心校过于集中使用公用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下拨到村级完小及其以下学校,一些下属学校只有20元的使用权。
二是部分学校没有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和财政局的文件规定办理,使用公用经费没有计划,随意性较大。三是部分学校对大宗物品购置、
建设维修资金较大的,没有先报批审核计划就实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年,我县还
将积极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化工作,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校财局管”模式,加
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二是各中小学要管好用好经费,按计划逐步化解“普九”债务,确保不增加新债务。要加强教育内部审
计工作,请审计部门帮助审计,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校长及财务人员的财会纪律及
业务培训,不断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四是要认真做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足额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工作,
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五是关于勤工俭学的问题。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可以不断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发挥勤工俭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各中小学要强化学校食堂、小卖部的规范化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县教育局已经研
究决定撤销勤工俭学办公室,注销县教育局勤工俭学公司。局勤俭办转为教育部门政府采购中心领导组的办公室,主要工作就是协调服
务,收集信息,跟踪质量。教育局不设勤俭办,今后各学校添置的教学大宗物品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常规的教学物品由各校根据市场价
格自行采购。在这里我就给各位校长打招呼了。不允许任何校长乱采购物品,局机关任何人不得向学校推销物品,更不允许局机关工作
人员打着领导的旗号推销物品。今后如果在审计中发现学校没经预算审核,就擅自采购物品的,局里也将作出严肃处理。各位校长不要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遮了自己的眼睛,丢了自己的前途,败坏了教育的形象。
(六)认真做好“普实”迎接省市的年检工作
大力推进“两室”建设,强化图书、实验教学的管理,这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校要进一步明确“普实”工作的指导方针,充
分认清“普实”巩固提高工作的形势,做到早安排、早部署。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要配好人员,搞好建设
。要收好资料,健全档案。争取我县的“普实”年检复查顺利通过,为全县教育和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使办学条件得到不
断改善。同时,要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巩固工作,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切实加强教育装备建设与管理工作,加快教
育现代化进程。
(七)整体推进,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县的教育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些处于全市前例,比如高中和学前教育;有些又处于全市的末尾,比如职业教育,这种发展的不
平衡,阻碍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一是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
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快县一中创建省一级三等完中的步伐,全力建设新校区,使县一中顺利通过省教厅组织的验收,实现县一中的达标
晋级。县一中要明确责任,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工作。新校区的征地拆迁要抓紧进行,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同时,巩固提高县
二中的发展成果,稳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现在离高考只有短短几十天,两所完中要抓好教学管理,提升质量,县一中的高考综
合上线率要达到80%以上,县二中要达到65%以上。县一中要重点抓好一二本的上线率,县二中重点抓好二三本上线率。二是克服困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突破高中办学“瓶颈”的重要途
径。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很大,县委、政府对全县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局里已把职业教育纳入各中学的目标考核,把职业教育作
为全县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共同努力,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促进全县职业教育,成
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要加大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专款以及政府的支持,扩大
学校的校园面积,逐步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室、宿舍、实习实训设施等基本条件的需要。县职教中心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职培训、上
岗培训、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要不断完善成职教育“面向市
场、服务经济、自主办学,突出特色”的办学机制,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及“成人继续
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工作,稳步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畅通职高生的出口,做好对口高职升学,提高升学率,实行“订单式培养”
,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确保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做好初三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分流工作,促进普通高中教
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稳步发展幼儿教育。认真做好城镇学前三年教育和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工作,落实乡镇幼儿园创建规划
,强化合格幼儿园建设,提高保教质量。同时,加强民办教育的检查督促,指导民办学校的管理,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探索
发展民办教育的新路子,鼓励、支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要禁止非法办学,对没有通过教育部门审核认可就招生办学的行为予以
制止,非法办学的学校予以取缔。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前班,要对有些小学占用义务教育资源办学前班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八)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结合“四项制度”的落实,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健全和完善局机关召开会议、
下基层检查工作、组织评比活动申报审批制度。严格教职工请销假制度,规范学校组织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和培训的审批制度。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好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
工作,建立教育系统干部廉政档案。继续坚持学校教学大宗物品政府招标采购制度。二是进一步巩固教育收费治理成果。进一步依法规
范教育收费工作,完善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继续加大对教育乱收费治理查处力度,
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杜绝搭车收费、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严禁学校举办向学生收
费的各种重点班、提高班;严禁校外办学机构和一切人员利用学校设施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名目的辅导班。三是加强教育督导,推进
依法治教。制定中小学教育督导方案,开展对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及各种专项督导评估;实施中小学质量监测,探索建立义务教育
阶段学校质量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和考核体系,强化督导评估的保障作用。做好迎接省教育督导团对我县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
。四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与管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质保量加快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危改工程项目建
设力度。
(九)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管理
教育要稳定,学校要发展,安全是保证。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秩序,对于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全
社会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基础。一是切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促进学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要充分发
挥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形成依法行政
和依法治校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强化对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逐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养,形成良好的育人
环境。要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法制副校长进校讲法计划。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牢固树
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安全教育,健全安全制度,完善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严防各类
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要建立全县教育系统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体系,切实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
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要认真做好学校风险分散转移,提升学校对保险的认知度
,做好校方责任险的工作。三是各学校要根据实际,结合教育教学阶段性特点和安全工作自身规律,自觉加大自查和督促检查力度,既
要定期组织安全工作检查,也要开展安全工作专项整治督查。对安全工作学校校长们不能浮在表面,夸夸其谈。要真抓实干,对已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