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19:2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直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研究综述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多种传播媒介中,网络对大学生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目前我国在线直播的平台发展十分迅猛,平台的数量众多,而且平台的用户数量十分巨大,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直播平台在每天的高峰时段的在线人数甚至达到600万~700万,房间数也能轻松突破4000。网络直播正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最新现象级存在。
与此同时,笔者作了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84.3%的人会看网络直播,其中63.2%为偶尔看,而21.1%为经常看,所有人中只有15.8%从来不看网络直播,此外38.2%的人做过网络直播的主播。这些数据表明网络直播与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它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青睐的交流和休闲方式之一。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会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这一时期他们接触的是优秀的网络直播,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涉世未深,大学生往往不能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易沉迷于网络直播中夹杂的不良成分,此时若不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不良成分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学界深入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并积极研究对策,通过一些给大学生的针对性的建议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积极的引导。
探讨如何发挥我国网络直播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克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从网络直播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论对中国的网络直播发展,还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不仅丰富了价值观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二、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是从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在概念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用它来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正确与错误等,它是带有浓厚的感彩的,是判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总体来说,学者们比较认同的价值观定义是人们内心深处真正信仰什么、需求什么,是否觉得做这件事有用亦或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满意的一种主观观念,是判断一种事物或事情是否有积极意义时所持的观点态度总和。
三、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文献越来越丰富,价值观的研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数据来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论文已达上千篇。论文大多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持乐观态度。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但是研究也指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自私、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萎靡、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理解为大学生对自身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客体角色的一种考量,是大学生对自身追求的一种主观倾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研究
学者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概念范畴进行定义研究的同时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大量总结,有学者将大学生价值观特征概括为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追求突出个体。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有价值多样化、功利化、实现过程差异化、发展过程不成熟等特点。总之,大学生价值观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基本相符合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私自利、崇尚金钱、追求享乐、道德滑坡等问题。
(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研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产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比如,一些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科技的角度从宏观上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研究。有学者用实证数据说明文化、性别、专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有学者指出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失败。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寻求新型价值观教育,例如利用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总结学者们的研究观点,一般来说,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比较直接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本人的性特征、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良莠不齐的新兴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学术界对如何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有学者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的基本特征、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原因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征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的对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影响大学生等三大措施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一些学者提出了三大对策:以大学生为对象,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指向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总之,学校层面要优化校园环境、组织丰富活动;家庭层面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言传身教水平;社会层面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合理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都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网络直播的研究成果
目前对网络直播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侧重于实践运用。
(一)着重探讨网络直播的优势
学者们研究了网络直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区别,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网络直播具有开放性强,互动性强、实时性强的特点。这也是一些名人、企业、新闻媒体、社交等都比较喜欢在进行精心的自我包装之后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自我宣传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既有互联网受众面广的优势,同时又通过视讯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可以突出产品推广、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交互特点,增强的推广效果。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与其他网络媒体相比的独特性,在于网络直播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得这种社交方式比文字、图片的交互效果更强更有吸引力。一般来说,网络直播可以使交互的双方看到更真实生动的对方,其优点比较多:网络直播更加直观,交流速度快,表象形式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却时空的限制,交互受众容易划分等等。同时,借助网络交互软件,还可以对交互过程进行录制。使直播之后,交互内容还可以进行重播、c播,这就大大发挥出了这种交互方式的价值。
(二)网络直播中的乱象研究
网络直播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整个行业还不是很规范,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网络直播本来是一个网络交互的很好的形式,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传播“黄、赌、毒”等信心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背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而且这种乱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极大地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由于直播网站的访问者多数为青少年,这些“乱象”会误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视听行业发展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网络直播乱象光怪陆离,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有学者指出不仅仅是主播个人的问题,网络推手的推动、网络直播平台的松散管理、粉丝素质的良莠不齐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直播环境的稳定。不少学者一致认为网络直播平台管理难度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三)如何监管网络直播研究
对网络直播乱象,许多学者提出监管策略,有学者认为应该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与归类,并纳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从而促进网络直播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网民的交流,在实践中对网络直播进行规范地引导,使之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与建设、加强集成平台管理、规范网络主播管理、建设技术监测系统、完善网民举报机制等是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对价值观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及教育方式都进行了研究,为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学者们对如何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众多对策,但是这些对策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二是,价值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学层面。一些专注论文也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缺乏与具体科学的结合,可操作性不强,与网络直播相关联的研究更是未见。从国内现有关于网络直播的文献看,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研究,缺少学理性分析和有深度的理论成果,更鲜见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总体比较深入,其中既有理论思辨,也有实证研究,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网络直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不过现有的研究能为我们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直播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的研究”方面缺少专门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虽然新媒体环境兴起,但学界还未关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策略的研究将研究视角放到当今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上,以期充实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研究[D].湖北大学,2012.
[4]王靖茹.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5]杜柯妹.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6]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新兴媒体,2016(08).
[7]曲涛.当前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J].调查与研究,2016(26).
[8]钟绪君,王燕荣.浅析网络直播火爆的原因[J].东南传播,2016(09).
[9]杨仕宇.网络直播乱象背后的思考――以斗鱼TV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
论文摘要:本文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出发,归纳出当前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为例,介绍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经验。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是校园媒体,离开校园媒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舆论阵地和导向,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而言也是重大缺失。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多种媒体资源的优势,使校园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重硬件建设,轻氛围营造
把校园文化片面地理解为现代化的设施与装备,而在重视科学教育的片面影响下,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和装备功能单一,不能很好地为师生的文化生活服务。例如,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与档次,只用于单纯的教学却不对学生活动开放。
2.重制度管理,轻文化熏陶
有的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引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表面,管不了实质,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应该执行的制度生抵制、反感的心理。
3.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
将校园文化推广的方法局限在听报告、受教育的狭小圈子里,学生缺乏主动体验,学生的要求和愿望常常被压抑,不少学生表现出对校园文化的淡漠。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明确基本的目标,更要伙哈当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一点一滴地积累,这样才能慢慢形成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
1多媒体教学平台,促进创新思维
多媒体技术具有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的超文本方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等优势。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但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大量地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注重多向交流,适时反馈,及时矫正,充分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2.发挥网络优势,扩大传播范围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对每年的新生人学教育提供网上直播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个惯例。新生人学教育时,学校安排部分师生在主会场听领导现场报告,其余师生到各个多媒体教室中,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同步听报告。这种网络直播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听报告时人数众多和空间相对不足的矛盾,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此外,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学校的一些大型会议上,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转贴于
为“工程大师论坛”提供网络直播和点播服务是北京工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简称技术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将工程大师们的优秀思想和先进的学术理念更有效地传播到广大师生身边,技术中心不仅提供了现场网络直播服务,而且把大师论坛的内容进行网络存储以供广大师生随时点播。这样,“工程大师论坛”的影响就会在学校的学术建设中经久不衰,在引领本科生进人高端工程领域、拓展师生视野、加强学生创新教育、活跃校园学术氛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广“教育在线”,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教育在线”是技术中心研发部独立开发的一套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师生可以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课件以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再如,运用此平台能很好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整合媒体资源,传播优秀文化
人与环境存在认知整合作用,它们发生这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校园里人的思想、理念、情感和精神通过-,定时期的积累会物化到校园的环境里;另一方面,人又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持久而巨大的。
技术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了视频、音频、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传播优秀文化,对提高师生文化品位、陶冶情操起到了重要作用。视频方面以第三教学楼教务信息显示系统为依托,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导向,兼顾不同年级的受众需求,在播出学校重要的通知、信息之外,重点播放一些高质量人文类节目。音频方面,以校园广播台为阵地,固定时间段播放英语、新闻、音乐、文化类节目,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网络以“教育在线”为平台,开通校园博客以及优秀影片点播等服务。
4.开放媒体平台,促进文化交流
技术中心充分开放各类媒体资源,提供给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各类环境,多方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多媒体教室从最初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开放性、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媒体展示优势,提高使用效率,课余时间支持学生各社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素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园广播台具有传播快捷的优势,在课间或者饭后有较大的覆盖面。技术中心组织部分学生成立校园广播台。学生自行采集素材,力求兼顾师生的不同口味,体现栏目与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倡导一种健康高雅的艺术品位,营造出了一份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利用网络传播方便快捷的优势,将一些优秀的专家讲座、大师论坛等节目以流媒体的方式上传到“教育在线”网络平台,供学生点播,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网络校验;促进;校本教研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不就是记录他平日所见、所做、所思吗?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的反思,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和平台。
一、网络教研在教学中的作用
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空限制,搜索查询资料十分方便。
(1)网络能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教研氛围。网上教研教师间交流的方式主要以写帖、读帖和回帖的方式进行,交流是互动的,读帖回帖之间就如言来语去一样的直接。随着交往的深入,一些不便在上面贴出来的,可以用“悄悄话”来实现交流,还可以借助聊天的工具如QQ、MSN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就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一样。但这种交流不同于现实中的交流。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不可能给你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容不得你缜密地去组织自己的语言。而网络教研却不同,读帖之后,有感要发有话要说,可以斟酌好了再写帖发言,斟酌不好可以不“说话”,只浏览。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看法不成熟,想说又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还可以多注册几个网名发表不同的见解。只要不是侮辱人格的,在论坛上是完全可以畅所欲言的。所以,网络学习和交流是非常轻松随便的。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校长、主任,大家都作为朋友进行交流,因此更显得和谐、民主。
(2)网络为大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平时我们的教研范围仅限于同组的老师之间,范围再扩展一些,也只能是本年级、本校。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可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在各个教育论坛上,集结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一线教师,也有各地专家、名师、教学骨干。教师们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深入研讨,在交流中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信息。
(3)网络可以大大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教研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学校通过网络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开展“问题研究”、“每周一题”、“教育教学故事”、“我与教材”、“课后一得”等研究活动,并通过网络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教研,大大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常规的评课必须先听课再评课,而网络可以让我们边听课边评课,时间可以缩短一半)
二、网络教研的形式
(1)博客――经验总结与反思。教师在博客上发表的每篇日志都有时间显示,学校也可以通过博客日志的时间表,检查教师写教学反思录的情况,了解教师近期思想动态,避免了有些教师在学校临近检查时,临时补上去的做法。温州市教育学院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并在网站首页上公开,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值得广大学校和教师借鉴模仿。
(2)论坛――互动多向探究。我们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开展“问题研究”、“每周一题”、“教育教学故事”、“我与教材”、“课后一得”等研究活动,教务处和教科室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师需要出题(“发帖”),引导全校教师展开讨论,为教师搭建一个对研究主题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不拘一格,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跟帖”),评判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能够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使理论学习在思考中内化、在讨论中交流、在争鸣中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使教研活动弥散在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
(3)备课中心――网络多次备课。将现有的“课件中心”改造成“备课中心”,建立《公用备课库》(教师只可读取不可写入),教师从《公用备课库》中可直接下载教案,付诸课堂教学。教师下载后,也可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本班学生的特征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风格进行加工调整并记录于“个人教学特色补白”一栏中,并于课后及时记录课堂即时生成的对策或反思,经整理过的教案按单元再次上传至《个人备课库》中(个人备课库中以教师名字建有文件夹)。学校将此内容列入备课常规检查的重点,将其作为教师教学创新评价的一个硬性指标来检查,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避免“大一统”式教学,实行教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网上评课――录像与直播。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可一改传统的听课评课,实现课堂教学研究即时化。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直播或录像的研讨形式进行。一方面,开展课堂教学“直播”研究就是运用校园网和网络监控系统,将课堂教学现场进行实况直播,让教师在其他教室边听课边评课,使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及时准确获取和反馈信息,这样的研究,不仅及时、省时,而且有实效。还不会干扰所听课教师和学生的上课。
三、网络教研促进校本教研的几点建议
(1)建立平台、分工负责。要使教师能够在网上开展教研,就要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我校可利用长沙市一中网校、综合管理平台和备课中心(由现有“课件中心”改造而成)建立自己的研究平台。设立“教案”、“论文”、“试卷”、“课件”、“日记”、“论坛”等版块使教师有自己进行教研的地方,而依托这个平台,教师们又可以参加长沙市一中网校、教育在线、人教社论坛等的教研活动。建议学校行政在学校论坛中都负责一个或两个版块,担任版主,对老师们网上教研进行组织、指导,对老师们的教案、论文、反思等进行点评。更要鼓励精通电脑、有热情、不怕苦的教师也负责一或两个版块,担任版主。如果白天忙不过来,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负起责任来,保障网络的安全畅通,并向年龄偏大的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2)建立制度、及时反馈。为了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制度,与教师的考核挂钩。要求教师每月上传一定数量的课件、教案等,并要求教师积极在论坛上浏览别人的帖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要让浏览成为我校教师每日“必修课”。每个教师每天必须浏览学校的教研平台,特别是教师上传的教案、论文、课件等。另外对学校论坛中所有话题进行浏览,对学习版块的内容进行认真的阅读并采用跟帖的方式留下学习体会。
(3)培训教师、逐步推进。学校就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方法、模式、技术等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进行上传、开通和编辑博客、在论坛上的发表话题、回帖、转帖、简单的网页编辑、简单动画制作以及相应的视、音频的处理技术,以及熟悉网络环境下对多媒体的控制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培训。负责各个版块的版主(学校行政和各科中精通电脑、有热情、不怕苦的部分教师)要定期碰头,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关键词:流媒体;P2P:系统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88-02
一、引言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又称流式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媒体格式,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用户可以边接收边播放。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流媒体最初的模式是C/S模式,但随着用户量的激增,很多公司的服务器难以支持巨大的用户量和高昂的带宽费用,最终被迫倒闭或寻求新的解决方案。P2P模式就是为了解决C/S模式的弊端而产生的,很多人认为这种模式必将取代C/S模式。然而随着其追随者的不断增多,这种模式也暴露出了严重的弊端,即版权纠纷问题。严格地说U前国内流媒体公司中大多数公司都无法保证其资源不会被盗取。因此目前C/S模式与P2P模式各有优缺点,还很难说某一种模式具有绝对的优势。
二、两种模式的应用现状
1.基于C/S架构的流媒体系统
在基于C/S架构的流媒体系统中,客户端直接从服务器下载媒体资源。服务器通常由集群组成,并且能提供极高的网络带宽。为了支持这一模式的运营,企业通常需要维护庞大的服务器集群,并支付高额的网络带宽费用。优酷网和土豆网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不但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每月的带宽费用就高达上千万。由于这两个原因很多企业放弃了这一模式转而采用P2P模式。
对C/S模式贡献最大的是Adobe公司,旗下拥有rtmp、rtsp、rtp、rtep等流媒体协议及rap4、flv、f4v等文件格式。Adobe的基本思想是在文件格式中加入流化信息(数据打包),通过流媒体协议列数据进行传输(流式传输),协议中带有流控信息,能够充分保证客户的播放质量(QoS)。有Adobe公司作为C/S模式的后盾,相信C/S模式必然会前途无量。Adobe的方案对于视频点播和视频直播都适用。流式传输的控制机制是时间戳,每一个数据包都带有一个时间戳。当点播(直播)开始时,服务器通过判断时间戳向客户端发送数据。这一机制保证了数据均匀地流向客户端,减少了服务器端的压力,当客户端带宽不足以播放媒体数据时,流媒体协议会通过丢弃一部分数据包(非关键帧)的方式以保证客户端能够流畅播放。时间戳的计算方法通常是一个随机值加上一个相对时间得到。这就决定了即使两个客户端点播同一个媒体资源,其时间戳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种思想无法被运用于P2P模式,因为P2P模式要求共享的数据必须是相同的。
C/S模式一般只支持客户端观看,而不支持下载影片。因为下载影片会造成版权纠纷,而这一点在很多P2P模式的流媒体系统中很难得到保障。在P2P模式中为了保证数据分享率,很多公司会强迫客户存储文件内容,甚至是客户根本就不会看到的文件。而文件内容一旦被下载,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加密方式,很容易遭到盗版。其中一个反而实例就是QVOD软件,这款软件在提供在线观看的同时也会下载影片,完全不能提供版权保障,可以说QVOD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盗版平台。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C/S模式相对于P2P模式是有一定优势的。
2.基于P2P架构的流媒体系统
P2P(Peer to、Peer)技术又称为对等网络技术,它是一种用于不同电脑的用户之间共享数据信息的技术。P2P技术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成功的案例有很多,然而应用于流媒体行业的时间还很短,采样P2P模式的流媒体系统只需要提供位数不多的服务器,就可以支持几百万至几千万的客户点播、一方面节省人力物力资源,另一方面大大节省了带宽费用。通常情况下数据分享率能达到95%以上,也就意味着只有不到5%的数据是从公司服务器流出。由于P2P流媒体对服务器和带宽资源的需求低,也就降低了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这样,就涌现了一批从事P2P流媒体运营的企业。
P2P模式的流媒体系统一般分为两个部分:CDN网和P2P网CDN网是内容分发网,由服务器集群组成。它提供了一套内容分发机制,保证了无论客户端从CDN网的哪个点接人都能流畅地获取数据。P2P是由内部服务器及客户端组成,观看同一资源的客户端彼此之间共享数据。只有少数客户端能够从CDN网获取到数据,其他客户端都是从彼此之间获取数据。为了保证数据分享率足够高,有些公司甚至会将媒体数据提前部署到客户端,当然这一举动是在客户端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日前P2P模式的流媒体公司大多只注重盈利而不注重标准的研发,没有像Adobe一样的公司能够提供一套标准的解决方案。人多数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或多或少存在缺点。例如迅雷网,其数据传输完全采用私有协议。影片点播类似丁文件传输,先将影片无数据传送到客户端,后续数据只需顺序传送到客户端就可以实现在线播放。这一思想实现起来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码率并不稳定,很容易给服务器端造成压力。为了解决码率问题,必须加入一些其他机制,这一点与时间戳机制相差甚远。而且对于点播和直播通常会有两套不同的解决方案,增加了维护的难度。
三、两种模式的对比结果
从两利-模式的对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C/S模式和P2P模式的运用是各占半壁江山。C/S模式是传统模式,虽然其维护成本较高,但是不会造成版权纠纷。从长远来看其生命力依然旺盛。P2P模式是后起之秀,从运用角度来讲更适合一个企业的发展,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创造出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并解决版权问题,就很难成为国际级企业。比方说2010年上市的优酷网,由于其采用了Adobe的解决方案,完全避免了版权纠纷。而在国内采用P2P模式的公司中,很多公司无法解决版权纠纷,甚至根本没有解决版权问题,这就决定了这些企业很难成为国际级企业,只能在国内发展。总之两种模式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展望
随着硬件设备的性能和自动化运维技术的不断提升,C/S模式的弊端会不断减少。目前国内的带宽费用非常高,带宽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差甚远。小过相信随着我国制度的不断健全,网络带宽费用会大幅下调。C/S模式仍将是一个主流的选样。P2P模式是一种新的模式,从其诞生到现在经历的路程还十分短暂。相信经过几年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公司支持这一模式,也会有更完美的解决方案诞生。
参考文献:
[1]陈一帅P2P流媒体系统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韩志杰基于P2P的流媒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刘晓琴P2P流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杜绍斌,P2P流媒体s公司发展策略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贾学锋P2P网络中的NAT穿透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任超P2P结构化覆盖网络模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全自动
一、引言
授课过程录成优质课程是教育系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育资源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供广大师生、教研员课后点播观摩评价,建立共享资源库,完成知识传承或进行校际课程交流。那么如何实现高效率的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呢?按照传统思路,授课老师亲自制作课件,但是一般要求授课老师掌握一些计算机、摄像和课件编辑等专业技术,例如:HTML、JavaScript、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等,还需要掌握与课件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师资力量比较紧张,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去制作课件势必会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的负担。那么如何用最简单的步骤,最快的时间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每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以及申报教学名师奖数目越来越多,每门课程都需要挂到网上评审,所以建设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方便教师精品课程录播,加快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改进现有的课件制作模式,提高课件制作效率,减少课件制作成本,提高学校教师的申报积极性,提高精品课程申报成功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整体解决方案
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主要完成教师、学生的视频自动跟踪采集,音频智能采集,教师电脑屏幕截取,教师/学生视频/计算机画面智能导播,以上信号源自动传送至课件实时录制系统生成优质的精品课程,同时通过课堂直播系统在局域网、互联网上直播为远端用户提供在线实时学习的平台。
整个系统主体可分为六大子系统:
(一)录播中控
录播控制系统集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录播系统控制、定位系统控制、导播系统控制于一体,为整个录播系统的大脑,通过控制面板可以控制整个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所有设备的开关,一键式开启图像定位系统和录播系统,通过面板可以选择自动导播和手动导播,通过面板直接切换相应通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
(二)图像定位系统
图像定位系统分为教师跟踪系统和学生定位系统两个子系统:
1、教师跟踪系统:教师跟踪系统是利用图像识别及跟踪技术自动跟踪拍摄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智能化系统备;教师跟踪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跟踪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来自动跟踪拍摄对象的智能化系统设备。教师跟踪系统完全采用无人值守的操作模式,整个跟踪工作过程无需人为干预,大大的减少了利用传统录制系统需要人为的对老师进行专门摄像的要求,从而减轻了工作量,减小了人力投入。上课时教师只需按照通常的上课模式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即可,无需佩戴使用任何设备来完成跟踪拍摄,从而消除了教师的不适应感,使其更加专注于教学活动。教师跟踪系统具有出众的跟踪性能,可以定义跟踪策略。无论是教师在上课时快速走动还是板书等,系统均能准确无误的采用不同策略自动变焦跟踪拍摄,在跟踪拍摄效果上,整个跟踪过程连续、稳定、平滑,整个画面输出非常稳定。
2、学生定位系统:学生定位系统是一套能够自动实时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拍摄的智能化系统。当学生通过站起来进行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学生定位系统将自动的调用学生摄像机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镜头进行拍摄。可以设置不同的定位策略来满足录制需求。
(三)智能导播系统
智能导播系统主要用于课程录制过程中多个场景及多路视频信号源、视/音频文件和计算机画面之间的自动切换,配合精品课堂录播系统使用,有效实现带特效功能的智能导播。
智能导播系统集传统自动录播系统的导播功能和传统特技切换台功能于一体,借助于智能导播控制系统完美实现了精品课程录播过程中,教师授课、教师板书、学生答问、交流互动、课件、实物展示、计算机画面、其它教学课件等多个教学场景与教学课件之间自动调度和切换。调度与切换完全以实际教学为基准,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刻将画面切换到需要的场景,准确表达教者的意图,习者的需要,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更加贴近人工导播,达到“专业级影像制作”效果。
(四)智能音频系统
智能音频系统主要实现教师授课时的语音信号和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或讨论的语音信号通过智能混音器全息的采集下来,并实时传送至课件录制系统完成课件实时录制:
主要设备包括吊装麦克风、智能混音器。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声音特点,系统需要采用高灵敏度吊装式麦克风拾音系统。使用高灵敏度吊麦的的优点是:1、拾音距离较远。根据教室的实际面积来确定吊装式麦克风的数量,以便保证能采集到教室各个位置回答问题的声音;2、与混音器设备相结合,可以设置吊麦开启的优先级。如:把采集教师声音的吊麦设成主通道,当老师发言的时候,其它麦的通道暂时关闭即声音暂不采集,从而避免采集声音时的混乱。 (五)课件实时录制系统
以简单、方便地的形式把整个课堂情景实时录制下来,生成有音视频和电子文档的流媒体课件。课件实时录制系统需要具有动态屏幕捕获,能够将计算机屏幕内容,包括鼠标运动轨迹、电子白板内容等完全录制下来。自动生成文字索引,系统能够根据教师的PPT文档、Word文档内容自动生成文字索引。文字索引给学生播放课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全实时采集与编码;实时采集教师的图像与声音,并进行实时压缩。录制好课件后,可以对课件进行任意的剪切,删除无用的部分,而且视频与讲稿是同步剪切。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件的外观样式模板。也可以对多个课件进行拼接处理,实现添加片头、片尾等功能。
基于Web的课件点播;将录制好的课件到学校的网站后,学生用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即可点播课件,无需安装其他客户端软件。
系统需要操作简单,对授课老师没有任何要求,授课老师不用改变以前的授课习惯;对管理老师来说,只需要点击鼠标三次即可生成课件;便于管理。整个系统操作简单,才能适合应用于教育行业。
(六)课堂直播系统
通过IP网络,例如局域网、互联网、卫星网,将课堂内容直播出去,课堂内容包括音频、视频以及计算机屏幕内容,接收端通过IE浏览器即可收看直播课堂内容。
直播服务器放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或电信的数据中心,直播服务器上运行直播服务器端软件,直播服务器从录制服务器取得视频音频以及屏幕信息,并发送给用户,实现直播功能。动态屏幕直播,能够将计算机屏幕内容,包括讲稿、Flash动画、鼠标运动轨迹、电子白板等内容和教师的图像与声音,并保持与屏幕的同步性,流畅的直播到客户端。基于Web的课堂直播,学生用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即可收看直播。可以与学校现有的WebServer或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三、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应用领域
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集最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将老师授课,师生互动场景,授课电脑VGA信号以及课堂板书等进行智能化的跟踪切换录制,自动生成课程资源。它将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完整的再现,形成常态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平台。
论文摘 要: 作者结合本校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心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情况,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利用外语资源,根据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将资源总体分为文本资源模块、音频资源模块、视频资源模块、交互监控信息模块和网络化考试资源模块等,对这些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经过教学改革实践,学生近两年在各类大型考试中成绩明显提高。教学资源应用充分,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1.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在我国,人们对自主学习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从最初的概念研究到相关的理论基础探讨,再到现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习,在实际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被教育界普遍接受[1]而且,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所倡导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为先导,语言教学研究掀起了新热潮。
1.1传统教学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粉笔加黑板或者利用计算机,在有限的教学媒体辅助下,基本模式围绕电子课件展开,教师几乎参与了教学的全部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教师能提供一个结构完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速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认知一个全新的事物,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让学生获取足够的信息源,更无法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1.2现代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现代多媒体网络的信息表达形式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信息的传递能够突破时间或空间的局限,而且能够延伸与拓宽信息通道,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功能,以情境的程序方式反映语言信息的全部内容,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这是教学中直观性的生动体现[3]。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但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师生间或学生间能充分进行沟通与互动。
2.基于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推广
大学生在课堂内外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显示,学生自主运用参考资料的比例超过50%,上课听老师课讲解的不到30%,反馈表明依赖教师讲解的比例不高, 而参考学习资料的比例较高,这似乎说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4],但学生能够充分加以研究和利用的并不多,自主学习的效率并不高。随着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心的应用与推广,指导学生在“虚拟空间”里进行听、说、读、写、译的互动,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是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何推广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一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搜寻并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互式学习,这有利于能力不同的学生吸收的知识点不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三是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高效测试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效率?因为不能经常组织全校或全年级的效果测试,所以按班级或者班内分组性测试就很有必要,要充分应用现在的网络化考试系统,这样快速测试就很方便,有利于教师在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3.整体资源的规划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资源的运用是核心,从资源的保存形式上分类,整体资源主为有文本类、音频类和视频类资源,这三类主体资源为资源库的核心,根据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将资源总体分为如下几类。
3.1文本资源
主要涉及诗歌、名著、幽默笑语、奇闻故事、专业文化知识、专业教学研究(教学理论方法、技巧和学术论文研究)、PPT在线园地(以老师上课PPT为主),专业外语小说等文本类资源。另外,名类外语语种学习方法的介绍,各类考试辅导,包括:英语四六级、英语考研、专业四八级、托福、雅思等文本性资源,对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2音频资源
包括英语歌曲、各大著名外语电视台音频精选的MP3、各类外语教材的音频MP3在线听说与练习,其中外语类教材包括大学公共英语教材、专业外语教材和职业类教材文本与音频综合性教材学习(例如旅游、法律、计算机科学、医院卫生、生物化学、管理和金融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能力,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
3.3视频资源
该部资源是比较重要的资源媒介,由于现在这类资源因特网上相当多,因此正确获取和组织这类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第一类是直播性视频(卫星直播),以CNN、BBC或VOA等知名国际电视直播台为首选,另外,结合外语的类别进行专业性选择,如日语可选择日本NHK或富士电视台等。第二类是一般视频资源,如精品课程视频、课堂教学视频节选等。第三类是精选视频资源和配套字幕,如果学生需要字幕可以将其显示,否则可以隐藏。且在显示时,可以一次全部显示,也可播放时同步显示。第四类是英美文化纪录片精选,这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第五是电影精选,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提高外语水平。 转贴于
3.4 交互监控信息模块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进度如何监控?充分运用网络进行交互是有效的。操作方式有如下几种:一种是作业控制系统,主要从布置作业—做作业—互评作业—作业辅导—成绩查询,该流程在网络上的可操作性很强。二是班级分组讨论,教师针对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在班级内再分小组,小组内可以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讨论不同的教学主题。三种是校级讨论区,例如设置“专业四级讨论区”、“专业八级讨论区”、“日语学习语音讨论区”和“同声传译讨论区”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记录、在线答疑情况、使用各类资源记录和作业回答情况,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给予学生总评,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5网络化考试资源模块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在平时监控与评测中反映出来,但不能全院或全校全面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效果。网络化考试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测试方式。在网络化考试资源中,题库是核心,按考试的类型不同分类,主要有公共题库(各类大学外语教材题精选集)、专业题库集、大学英语四六级仿真题库集和其他类型题库集。题库资源要充分反映资料库类型、适合用户层次、技能类型和适合专业等。在组织题库的过程中,要利用各类题型进行分类,例如:听力、阅读、语法、词汇、改错、完形填空、翻译、跟读和写作等。具体组合电子试卷方面可以从现有题库中随机抽题,即机选,也可以从各类自定义题库中单独抽选,还可以整体导入已有的整套电子版试卷,生成一套现成的试卷,减少传统考试的各种复杂环节,这样就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利于老师下一步更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
4.自主学习实际效率的分析
随着我校对外语自主学习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近两年的教学效果也在相应的考试中不断体现出来,例如,2009年英语系统专业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为86.13%,而全国高校平通过率则是58.62%;2010年专业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为87.65%,而全国高校平通过率则是56.01%,比前几年未实施改革时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2009年英语系专业八级一次性通过率为55.71%,而全国高校平通过率则是47.33%;2010年专业八级一次性通过率为71.97%,而全国高校平通过率则是43.11%。同时,这两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明显高于前几年,尤其是我校2008年实施网络化测试辅助教学以来,一次性通过率每年节节提高,2010年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比2008年高出近4个百分点,六级通过率高出了近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得到增强。
5.结语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让抽象的思维变得更具体,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按照自己的要求调节学习内容与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也从台前走向了幕后,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难点和疑点。另外,教师从繁重的课堂讲解中解脱了出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互动交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2):1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运会期间,大众网共刊发与全运相关的文字稿件12000余篇、图片3000余幅、音视频作品2000余件、现场直播100余场、在线访谈80余人次。无论是报道的数量还是质量,均前所未有,既锻炼了采编队伍,也使大众网作为“山东第一新闻网站”的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策划创新:十六个专题展示全景全运
网络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新闻的聚集效应,可以把分散的新闻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制作成新闻专题,给读者和网友以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全运报道的传播效果,全运会期间,大众网前后共推出了16个新闻专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全运会的各大热点,揭示了“全民全运”的深刻主题。这其中,既有场面宏大震撼、给网民以视觉享受的全运会开闭幕式专题,也有整合集团各媒体报道资源,展示集团全运报道整体形象的“大众报业百名记者报全运”专题;既有综合报道全运会各项赛事的“直通全运”专题,也有聚焦热点明星的“刘翔‘西柳’再飞翔”专题;既有独家网上全媒体直播的“全运圣火采集”、“传递”专题,也有体现“全民全运”的“全运动起来”专题;既有集纳全运精彩影像的“全运回忆”专题,也有汇聚网友品评全运妙语连珠的“全运茶座”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最大限度地整合相关的报道,文、图、视频一应俱全,既自成体系,又相得益彰。
在专题的页面设计方面,大众网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根据全运会赛事的特点,更加强调页面的视觉冲击力,采用大幅背景图片铺底,加大视频窗口和图片的面积,并运用Fla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网友一打开网页就能被吸引,极大地提升了专题的点击率。
首页创新:彰显最特色的新闻和最特色的服务
为了更好地报道全运盛况,大众网还对网站首页进行了全新改版,推出了全运版首页:在最上部最醒目位置增加了“十一运会精彩视频点播”、“十一运会奖牌榜”、“大众报业全运全报道”三大专栏。这种网站页面的创新,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除了这三大专栏之外,大众网还在首页突出位置开辟了“全运会大众网全媒体报道”、“全运视窗”等专栏,第一时间呈现大众网记者带来的全运报道,集团各媒体、新华社及其他媒体的全运报道,也在要闻区等位置择优编发。
这样做,鲜明地突出了网站的全运主弦律。全运会期间,大众网首页全运报道的日更新量达近百条之多,做到了精彩、快速、准确。重点赛事,特别是山东运动员夺金的赛事,都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很多赛果的时间早于新华社,在媒体的竞争中抢到了先机。
报道创新:全媒体报道发出独家立体声
此次十一运会的报道,大众网一改过去以整合传统媒体报道为主的方式,更加注重网站新闻的原创性,既进一步提升网站的影响力,也锻炼了采编队伍。大众网全媒体采访中心全员参与全运报道工作,平均日发稿量达数百篇之多。为了更加突出报道的特色,培植自己的名编名记,大众网还专门为前方记者设立了特色专栏,集中刊发他们的优秀稿件。分别运用深度特写、视频、音频、评论、揭秘等方式,从不同侧面,对全运会进行了全媒体报道,这在地方网络媒体中尚属首次。
创办首个视频节目。《全运走着 瞧》是大众网首个视频节目,每天一期,用视频语言解读赛事之外的焦点。
首次大规模运用音频手段播报。《赛场听新闻》是一档用音频播报的新闻栏目,主持人在现场将音频采访以及对现场音的收录,第一时间到网上,补充了图文、视频因需要时间下载,相对滞后的问题。
进行了40余场冠军和热点人物视频访谈。在后方直播间,还与齐鲁晚报共同推出了大型访谈节目《常回家看看》。
在大众网刊发的全运报道重头稿件中,大众网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达70%以上。很多独家首发稿件被国内众多知名网站转载。
以上做法,都使报网互动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互动创新:手机报读者、网民记者介入内容制作
互动也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色,为了提高网友参与全运的热情,更好地报道全运,早在全运开幕前一个月,大众网发出倡议,利用大众论坛、手机报等渠道招募120名网民记者,以博客的形式报道全运会,力求从赛场内外展现一个全方位的精彩奥运。
大众网“敢当时评”频道从10月16日起开通“全运茶座”栏目。栏目专供社会各界网友根据每天全运赛况、进程刊发独家“全运观点”,并与网友进行在线互动。栏目开通期间,大众网每天拿出千元稿酬,择优发放。自全运开幕至今,评论专题已刊发各类评论稿件230余篇,其中75%以上的稿件为本网原创首发。“全运茶座”按照栏目设置把评论作者分成三级――知名专家、学者和集团资深体育编辑、记者为一级,媒体同行评论文章为一级,大众网网友和“网民记者”为一级,实现了三级评论覆盖,既为报道全运提供了舆论支持,又有效提高了网友对网站的关注度。
全运赛事期间,互动评论部主办了“迎全运精彩瞬间摄影大赛”。摄影大赛围绕“和谐中国,全民全运”这一主题,捕捉山东因筹备全运正在发生的各种巨大变化,记录全运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和花絮,传播全运精神,展示好客山东形象。
大众论坛是山东最大的互动论坛,每天有上万名网友上网发帖。在全运期间,论坛每天都及时组织评论引导公众,把负面情绪化解在萌芽状态,并把相关信息编成舆情信息汇报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从舆论反馈情况看,这些努力都收到了积极有效的成果。
大众网还以冠名的形式,联合有关企业在论坛开辟了“全运奖牌有奖竞猜”、“刘翔成绩有奖竞猜”等互动栏目,极大地提高了网友的参与热情。
手机报不仅作为一种媒体快捷地报道了全运会,更展示了手机媒体的独特优势――和读者的互动。通过手机短信这一方便快捷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点评全运、报道全运的平台。本届全运会最受关注的两大热点:开幕式和刘翔参赛,手机报都做足了和读者的互动文章。
技术创新:“高清”上线、无线直播
大众网全运报道的另一大亮点是运用技术理念的创新引领新技术手段的升级。
网络视频直播、点播成为亮点,创历届全运会官方网站之先河。大众网高清视频直播,设计了更加人性化的视频页面,优化了视频播出效果。根据网友不同带宽的需求,设计了“高清”、“标清”、“流媒体”三种接入模式,使网站视频播放更流畅也更清晰。通过与电视信号的转接,实现了对全运赛事的24小时不间断直播;通过视频编辑的精心处理,实现了开闭幕式和精彩赛事的实时点播。
报道技术手段的升级还体现在稿件的采集和传输全面进入3G时代,此次全运会报道,大众网采用联通“沃・3G”技术,在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实现了稿件的全地域、全天候实时传送,保证了全运报道的及时快速。得益于3G技术的应用,大众网实现了岱顶全运圣火采集、全运会开闭幕式以及多场全运赛事的现场直播,做到了实时发稿,实时刊发。
服务创新:全面展示集团各媒体“全运全报道”
为了做好东道主,积极引领网络新闻舆论,大众网联合十一运官方网站成立了全运会新闻史上首个网络报道联盟,60余家中央、地方重点网站和著名商业网站参与全运联合报道。赛事期间,大众网的新闻同时提供给联盟的各成员,第一时间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极大地压缩了网上负面新闻的舆论空间。
大众网还着眼大局,为外地网媒提供服务,要车有车、要设备有设备,利用自己采访对象多的优势做活资源配置文章。与人民网、网易、东方网、浙江在线等众多网站做了大量联合访谈,进一步提高了网站的影响力,也受到合作媒体的交口称赞。
大众网还专门制作了“大众报业集团全运全报道”新闻专题,并在首页最突出位置推出,专题以“记者墙”的形式全景展示了集团各媒体100多位前方记者的照片和作品。截至全运闭幕,该专题刊发集团各媒体记者的稿件数千篇,极好地展示了大众报业集团的整体形象。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浏览了这一专题页面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是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部分教师、学员不适应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提出对策:重视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师生的亲密感;着力面授教学,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师生互动机制,引导学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鼓励教师研发教学课件。
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员以自学为主,除了借助教师少量的集中辅导和以学校下发的教材为主进行自学外,主要是通过以网络为主的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已不仅是辅助的教学手段,而是学员学习的主要工具。教学中,针对整本教材进行详细讲解的教学课件是学员自主学习的基础课件,针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教学辅导课件仅是对教学的补充[1]。目前,与本校其他类型网络教学拥有系统详细的教学课件相比,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还缺乏详细讲解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现有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针对部分章节的辅导,没有针对全书的系统辅导,直播课堂也仅是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并没有对全部内容的完整讲解,像《计算机应用基础》随书配的光盘也只有一些练习题而已。本文拟结合本校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现状,探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电大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教学现状
1.部分教师对开放教育教学认识不足,能力有限。一方面,有些教师对网络平台不熟悉,对多媒体教学缺乏认识,不能充分了解网络教学的优势,因此,对学员网络自主学习的实施效果表示怀疑,对新的教学模式不愿尝试;学员由于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自主学习中对学习指导的需求不同,而教师对学习的指导仅限于通过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QQ群等方式进行答疑,知识辅导大多也只局限于使用现成课件,缺乏结合具体教学需要自制课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正确认识,忽视对学员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学员放任自流,影响了学习效果。
2.人机关系代替师生关系,教学缺乏人文关怀。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员学习主要以网络为载体,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简单的网络信息交换,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极富亲和力的交流讨论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因情感交流的缺乏,失去了人本主义关怀的色彩[2]。
3.学员缺乏自主学习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能力。电大计算机专业学员在中小学的学习中接受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过程中缺少合作学习的习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的自我训练和培养。教师在机房进行教学辅导时发现,一些学员不能通过三级电大平台寻找答案,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有的学员甚至不会用百度搜索,学员之间也没有协同合作完成搜索的意识。
4.学员缺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的意识。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些学员没有充分认识网络教学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对网络的使用仅限于利用网络完成形成性考核册,很少在电大在线与教师交流。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都指导并要求学员在电大在线交流学习,可是,往往到了期中阶段还有相当数量的学员未参加在线学习。
二、电大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教学对策
针对本校电大计算机专业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1.重视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观念更新。开放教育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教学要素而言,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成为双向、多向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学校应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和新的观念的更新,使教师不仅能够熟练应用电大在线平台,还能研发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掌握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
2.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师生的亲密感。要改善多媒体网络教学条件下师生关系疏离的现状,需要教师从网络辅导入手,营造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员对教师产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情感,在辅导过程中设置问题,如果学员回答正确,就设置弹出页面对学员进行赞扬,让学员也能从情感上真正接受新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网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对学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着力面授教学,培养学员运用多媒体网络学习的能力。针对学员网络使用能力欠缺的现状,教师应利用面授辅导的机会加强学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指导。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基础。教师通可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解决学员不会上网的问题。面授辅导直接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师负责手把手教会学员上网,使学员熟悉电大在线三级平台,学会在电大在线平台上选课,能在课程讨论区对所学课程提出问题,学会在班级建立的QQ群中围绕课程进行讨论。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逐步提高学员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4.激活师生互动机制,引导学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约束的双向互动反馈机制,利用电子邮件、课程讨论区、QQ群等与学员进行交流,带领学员完成资料的收集,提高学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学员为榜样,引导其他学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学习等。
5.提高对教师的要求,鼓励教师研发教学课件。电大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应是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制作者。针对教学课件缺乏的现状,学校应在对计算机课程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对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出任务要求。要求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有机整合,根据教学大纲制作详细讲解课程全部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加入与学员互动的环节,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教”与学员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员在看课件时能有教师面授教学的感觉,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围绕幼儿园电教工作重点,推进信息化在教学中作用,以教科研促幼儿园发展,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促幼儿园发展,加大幼儿园电教设备的投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加丰富我园现代化教学的内容,结合园本培训,我园在电教馆的领导下,以幼儿园工作计划为依据,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我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我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使幼儿园信息化水平再上一个新阶。
二、具体的工作
1、幼儿园网站进行改版,更利于幼儿园通过网络及时、快捷的对外宣传,发挥交互作用。
2、将学习有关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文章,加强理论学习。
3、将有针对性的对新教师进行电教培训。
4、会有序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培训学习。
6、我园电教组将积极的组织教师参加电教馆组织的各种关于现代化教育技能的专题培训。
7、本学期将组织教师参加区举办的现代教育信息技能大赛。
8、鼓励教师研究设计具有电教特色各科活动方案。并配备相应多媒体课件。
9、电教组会保证幼儿园网络的安全、畅通;做好班级电脑日常维护。
10、全力做好幼儿园大活动宣传报道和资料收集,以及电教资料积累工作。
三、月份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信息技术工作组计划。
2.为每台计算机进行编号。
3.开展幼儿园新网站的培训及扩充所有内容的工作。
4.邀请电教管张宝军主任来园对我园电子白板工作进行专业培训。
5、组织老师参加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大赛(论文和教学设计)。
6、制定多媒体培训 计划 ,列出详细的学习内容并打印。
三月份:
1.做好电脑室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2.做好教师参加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课和影视短片等比赛组织工作。
3.做好丰富班级主页工作。
4、大班组做好与家长的网上交流工作。
四月份:
1、初步设想把幼儿园大活动做成网络视频直播;放到网站上供家长欣赏。
2、组织好邀请专业老师来园对全园教师进行关于电教的培训的工作。
3、中班组做好与家长网上沟通的工作。
五月份:
1.做好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2、做好丰富班级主页工作。
3、准备好参加“三优”网站的评比工作。
4、小班组做好网上与家长的交流工作。
六月份:
1.提前安排好庆”六一”活动的摄影、摄像工作。为留存资料做准备
具体目标:
到2015年,江干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1.提高标准,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步伐。按照教育超前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教育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名校(园)集团化战略,确保新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功能布局上能满足现代化学校的办学需求。“十二五”期间,建设10所示范性数字校园,建设3~5所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1~2所创建为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2.统筹发展,深化教育应用平台建设。建设标准统一、数据互通、资源丰富、功能齐全、高效安全、广泛应用的区校两级教育信息化平台体系,涵盖统一身份认证、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网络教研训、协同备课、自主学习、竞赛考试、课题管理、论文管理、网上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视频会议、直播交流、远程教学、家校互联、学生成长档案、班班通主页、个人微博、即时通讯、校园一卡通等各项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功能,到2015年,全面建成“数字江干”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认真做好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岗位培训等多种手段,积极推进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工作。同时通过招聘现代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壮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
主要工程
1.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数字校园是指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2.数字化教育应用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融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以江干教育信息网门户网站为核心,实现与各学科子网站、各校园网门户网站无缝整合,面向公众的一网式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以现有的办公业务系统为基础,整合全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与资源,建设江干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开发能满足一站式协同办公要求的教育业务管理应用功能,以明显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和无纸化、数字化办公能力。
建设功能完备的远程教学平台,一要能为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提供视频会议服务;二要能对优质课堂、各类活动进行网络直播;三要能对各类视频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供合理便捷的上传、下载、分类、检索、点播功能;四要有良好的交互功能,满足因特网远程教学需要;五要能有效沟通其他业务平台,提供视频类资源支持服务。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为目标,建设江干教育数字图书馆。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程
制定全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引进紧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稳定队伍,每年对网络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至少48课时。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活动;实施过程
一、学术活动的定义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即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学术活动是学术交流活动的简称,是指在学术领域进行各项活动,即具专业背景的人士围绕学科中各种问题展开探索、发表观点、进行讨论等活动。现今的学术活动泛指高等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团体围绕学科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学术论坛、学术报告、学术研讨、调研建议、综合性学术年会、学术沙龙等。
二、科技期刊组织学术活动的意义
随着科技兴国战略数年的实施,科技大繁荣局面逐步展开,科技知识积累加快,各大精品期刊、知名期刊意识到组织学术活动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扩大期刊影响力
学术活动具有社会评价功能。一所大学、一个研究机构和一名研究人员出席或参加学术活动的情况可以作为评价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声望的一项重要尺度,常常通过统计单位和个人出席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性学术会议的人数和次数的多少,在不同的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学术论文被别人引用和引用别人的论文的数量等指标来评价其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成就的大小,甚至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
(二)提高期刊组稿与选题质量
组稿与选题对于科技期刊发展至关重要,具有把握学科发展动向,落实科技期刊工作方针,保障编辑出版秩序,保证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塑造出版单位品牌形象等重要作用。虽然科技期刊编辑参加行业学术活动或拜访专家约稿也是组稿的重要途径,但期刊自身举办学术活动却是一种编辑主动出击组稿的大型活动。期刊每期选题是结合学科研究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确定的,如果结合期刊重点刊登方向确定学术活动主题,那么,在举办的学术活动上就把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最充分、最具权威性的讨论,通过研讨,编辑对于研究的最新的进展、发展的方向、存在的问题可一目了然,期刊的学术质量也得到提升。2015年,《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举办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及其工程实践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共收集来稿119篇,其中有超过10%的论文被评为优秀,为《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系统工程栏目选题提供丰富且高质量的稿源。
(三)强化期刊审稿专家和作者队伍建设
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一般都是在期刊各栏目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同时他们也都是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纸质期刊交流相比,面对面的交流灵活性更强,针对性更强,反馈更及时。在学术活动过程中,编辑可以面对面地与审稿专家充分交流部分稿件的审理情况和该领域的热点问题。根据在学术活动中一些学者要交流的报告内容或创新性的观点和他自身的表述等,栏目编辑可以全方位地考察该学者的学术水平从而发展新的审稿人,而且通过学术活动对一些审稿专家的考查,剔除不合格的审稿专家,补充新的审稿专家,完善了审稿专家数据库。
三、科技期刊组织学术活动的过程
(一)进行活动前的宣传
经实践证明,科技期刊组织学术活动的规模与前期的宣传成正比。与传统媒体时代期刊宣传学术活动只能通过稿件库群发邮件和期刊刊登活动通知不同,新媒体时代,广泛应用的网络传播工具,可以实现内容广泛传播和信息即时共享。科技期刊确定学术活动的主题和环节后,做好活动策划书,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制作场景等宣传工具,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手段将这些可试听的活动计划向各粉丝群推送,从而增强学术活动的影响力。今年,《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利用微信场景技术在《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中英文公众微信号中从5月份开始推送复杂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及实践会议的征稿通知,引起了作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明确活动的具体形式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活动成直线上升趋势,在同一时间可能有多个不同的学术会议、培训和讲座等,如果仅是以一种作报告的形式,可能需要的时间很长,与作者的工作或者活动时间相冲突,因此学术活动的形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即活动形式多样化。
(三)总结活动的重要内容
首先,科技期刊要做好对活动过程和活动情况的总结工作,完善前期学术活动策划书。其次,科技期刊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将活动现场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转发给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没有到活动现场的作者,设立评论区实现互动。最后,科技期刊应全程摄录学术活动,对学术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并通过后期剪辑,将学术活动的精华部分上传至各大视频网站和学术网站,供广大科研人员下载学习。
(四)活动成果
科技期刊组织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活动成果。成果的方式有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两种。传统出版包括会议论文集、专刊等,网络出版的形式较为灵活,可在期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公众平台上实现成果的。由于网络出版可输出数据量大的特点,科技期刊若组织系列学术活动,可将活动成果组合,也可与同主题的其他学术活动进行比较,使每次活动成果的效果都达到最好。
参考文献
[1]张学东.新形势下组织学术活动的思索.学会,2009(3):41-42.
【关键词】 数字线路规划 AES/EBU 网络音频信号传输 多通道数字音频传输格式(MADI)
一.前言
近几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音频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大部分市级以上广播电台都采用了数字调音台、数字矩阵、音频工作站、数字接口的光端机、网络音频传输等设备。这对于广大从事广播及音频技术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既需要了解这些数字音频设备的性能,也需要理解数字信号的结构特点和传输特性。数字信号的传输格式、介质、特性均与模拟信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何进行广播电台数字线路的规划是在机房建设或者改造工程中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传输线路设计的不合理往往会造成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一些莫名的问题,例如,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从甲机房传输至乙机房的数字信号经常出现中断情况,信号源端传输正常,接收端却经常出现信号中断,通过的接口插拔可以恢复。经过测试,发现接收端接收的信号质量很差。分析原因在于两个机房位于不同楼层,且两个机房之间的连接线经过了主控机房的塞孔盘跳接,导致实际传输线之间传输距离超过180米,而且中间经过了8个接口,导致信号传输的衰减过大、信号质量较差,加上周围电磁干扰的不确定性,出现信号传输时断时续的情况。后来,我们采取的补救办法是改用模拟信号传输。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最大区别在于,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和干扰的增多,模拟信号的质量下降,是信号的好、坏区别;而对于数字信号来说,当信号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接收设备无法识别信号,则信号中断,是有和无的区别。在安全播出来说,模拟信号传输质量问题会造成劣播,而数字信号的传输质量问题造成的可是停播事故。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数字线路的规划必须在系统设计之初就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测试。
由于单个机房内的传输距离往往比较短(50米以内),且传输环境相对简单,传输所用方式往往比较明确。因此,在本文中讨论的数字线路规划主要指机房之间的信号传输,比如播出机房与主控机房之间,播出机房之间。
二.数字线路规划需考虑的因素
数字线路规划是服务于技术系统的建设的,因此在进行线路规划时,我们必须考虑技术项目本身的情况,如机房分布、线柜容量、走线空间、设备选型、项目经费、布线施工难易程度、可扩展性以及后期的维护、备份、应急等因素。下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1.机房分布
机房的分布决定了机房间距离,而传输距离是进行数字线路规划首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传输距离需要考虑不同的传输方式。例如在100米以内的距离,我们可以采用110Ω数字双绞线以AES/EBU格式进行传输,或者采用CobraNet、AXIA LiveWire等网络音频传输方式。而在100米――1000米以上的距离,我们可以考虑采用75Ω同轴电缆以AES/EBU格式进行传输,或者采用光缆传输。若在1000米以上的距离,一般只能采用光缆传输。
如何走线,也就是如何设计走线路径也与机房分布密切相关。对于位于不同大楼的机房,一般传输距离多在1000米以上,走线需要经过机房、大楼竖井、楼与楼之间的地井,对于远距离的大楼,甚至还要考虑租用市政地井,或者租用电信光缆等。对于位于同一个楼内但是不同楼层的机房,一般传输距离可以控制在1000m以内,走线需要经过机房、大楼竖井,这就需要考虑楼层内桥架或者地沟的位置、宽度的设计,竖井的走线空间、楼层配线间的设计等。对于位于同一个楼层内的机房,一般传输距离可以控制在100m以内,需着重考虑桥架或者地沟的位置、宽度的设计、机房配线柜的设计。
桥架和地沟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布线的难易程度,后期维护、扩展的的便利性,甚至能够影响传输信号的质量和传输的距离。音频信号属于弱电信号,而在实际工程中,一般还存在着强电信号,还有空调、消防等的管道。因此在设计桥架和地沟时,必须考虑弱电信号与这些管道的隔离,以减少电磁、振动等的干扰。例如,在走线时,可以考虑强电、风道等从装修吊顶层内走,而音频弱电信号从地沟走,实现强、弱电的彻底隔离;或者强电和弱电分别经过不同的可封闭的隔离桥架来减少干扰。在桥架和地沟的设计时,要注意杜绝连续直角拐弯,否则布线难度大,并且容易损伤光缆等较硬的、拐弯半径大的线缆。
桥架是支撑和放线缆的支架,一般位于装修吊顶层内或者于房间上方。桥架可分为槽式和梯式,槽式桥架如图1所示,三面密闭,顶部加盖扣板,利于信号隔离,但是必须在桥架周围留够足够的施工空间,布线相对困难。一般槽式桥架都安装在装修吊顶层内,一般都是先完成布线,封闭桥架,然后再进行土建装修吊顶封闭,若要在工程完工后,要进行二次施工或者扩容等工作时,往往会遇到装修吊顶无法打开,或者吊顶内没有足够施工空间,十分困难。采用槽式桥架,必须与土建装修密切配合,考虑布线时机及检修空间。梯式桥架如图2所示,常用于无吊顶的机房,桥架,顶部无盖。这种桥架布线容易,走线直观,多次施工也十分简便。但是由于此类桥架并不封闭,一是要注意保持桥架清洁,不适宜应用在楼道等灰尘较多的环境;二是要注意走线的规整性,否则看起来会十分凌乱,影响美观。在实际应用中,在楼道、直播机房、主控控制室等使用封闭式的槽式桥架较为合适,而梯式桥架可更多地应用于主控机房设备间或者配线间等无人值守的机房。
地沟一般指位于地板下的走线槽,功能与桥架一样,但地沟一般采用槽式。许多机房设计采用全活动地板,这样地板以下都可以作为走线空间,有些看法就认为可以不设计地沟,可以任意走线比较方便。这种看法其实不妥,地沟的作用在于强、弱电隔离,规范走线路径,便于后期维护。而且,在一些人员经常走动的机房,例如直播机房、有人值守机房等,不适于采用全活动地板,容易松动及产生噪声,因此,地沟的设计就更为重要了。
桥架和地沟的尺寸设计在实际线路规划中是个难点。设计小了不够布线容量;设计大了可能会占用强电、风道等的空间,甚至压缩施工空间导致布线困难;设计深了可能会影响整体机房的层高。因此,在应用中,首先要估算布线的种类和数量,并根据线缆半径,计算总体线缆的占用的横截面积,绑线占用空间预留20%―30%,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加上20%―50%的余量,得出桥架或者地沟的横截面积。然后再结合土建空间,来分配桥架的宽与高,一般桥架高度建议在10―20厘米之间,太浅或者太深都不利于施工。
公式为:w=×(1+a)×(1+b)]/h
w: 桥架宽度
xi:某种线缆的数量
di:某种线缆的直径
n:桥架需布线缆的种类数量
a:绑线占用空间预估,20%―30%左右
b:桥架空间预留,根据今后桥架增加线缆数量预估,一般在20%―50%左右
h:桥架高度,结合土建空间考虑,一般在10―20厘米
例如,某桥架设计高度为15厘米,布线有光缆(直径1厘米)20根,数字电缆(直径2厘米)80根,网线(直径0.8厘米)200根,则估算桥架宽度为:
(20×1×1+80×2×2+200×0.8×0.8)×1.2×1.2/15=45厘米
该公式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的经验得出,简便实用。
2.设备选型和项目经费
在线路规划中,当然需要考虑整个广播播出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但对于本文关注的机房之间的信号传输,最主要考虑的是传输两端的设备选型。以播出机房与主控机房之间信号传输来说,若选用设备为CobraNet网络音频传输设备,则布线必须选择网线(100米以内)或者光缆(100米以上);若采用的是播出机房调音台与主控机房矩阵直接相连,则布线一般选择光缆的MADI传输;若直播机房采用传统的是数字调音台经过延时器输出,主控机房第一级设备是数字音频分放,则在短距离内,可以考虑采用110Ω数字音频双绞线传输,长距离要考虑采用75Ω同轴电缆以AES/EBU格式进行传输。
项目经费也是很重要的制约因素,一般的技术项目设计中,大家往往很重视设备成本,却不重视线路规划部分的,而忽略这一部分的成本估算,会对项目实施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大型项目。线路规划部分的成本主要来自于线缆成本、塞孔盘、接插件(XLR接头、大三芯接头、阻抗转换器等)以及需要的传输设备、布线施工费用等。许多电台的做法是以设备费用的10%―30%来估算这部分费用,往往不太准确。对于经费使用比较严格,预算实施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电台,就必须仔细估算这部分费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用价格相对较低的线缆盒接插件,但首要前提是满足传输指标。
3.易维护性和备份应急
线路规划方案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该方案的易维护性和备份应急手段。易维护性一方面体现在桥架、地沟设计上,是否便于二次施工,检修口位置是否合理等,另一方面体现在配线间或者配线柜的设计上。在机房设计中,一般在多个机房集中区域可以设置一个配线间,来进行线缆的集中分配;配线间中安放的就是配线柜,一般在单个机房中也建议将线缆集中在配线柜中,便于使用、分配、后续维护及测试。
配线柜一般多采用19英寸标准机柜,根据线缆的不同类型,在机柜中安装不同种类的跳线盘。如常用的光纤配线架有FC(单模)、SC(多模)的,网络配线架有24口、48口的,同轴电缆常用Q9配线架,AES/EBU数字音频双绞线多采用卡侬塞孔盘和大三芯塞孔盘。具体采用哪种塞孔盘,要综合考虑配线柜的空间,二次施工的难易程度,维护的难易程度,跳线的成本,整体配线柜的美观等因素。例如,在配线柜空间有限,且双绞线较多的情况下,适于选用大三芯塞孔盘,因为大三芯塞孔盘较之卡侬塞孔盘需要的空间要少很多。但是大三芯塞孔盘由于密集度高,改造困难,不利于二次施工,就不适用于还有后期改造需求的系统。关于塞孔盘的选用,可以参考笔者的论文《如何选用音频跳线盘》。
使用配线柜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多级配线柜和配线架也会造成传输通路中跳接环节过多,造成不必要的衰减,增加故障环节。因此,必须合理设计规划,在一个端到端的传输通路中,不建议跳接次数超过5次,否则维护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在技术系统的设计中,我们一般都十分注重设备的备份、系统的备份、电源的备份等,实际上,线路的备份也很重要。根据笔者总结,在实际发生的播出事故中,播出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往往后果并不严重,最严重的事故一般发生在电力系统中,影响设备多、节目多,后果严重,其次就是线缆故障了,线缆故障一般很难排查,而且如果没有提前应急准备,恢复十分困难。曾经,某电台对外传输光缆意外中断,导致所有节目长时间停播。
线路的备份体现在通路的备份、路径的备份、方式的备份等。例如,主控机房与播出机房之间的音频双绞线需要10根,我们可以敷设12―16根,留够余量,在某根线缆出现问题时,可以换用其它备份线缆;为了保证通路的安全,避免某条路径因为水灾或者鼠虫害影响中断,可以采用一份线缆通过桥架敷设,另一部分线缆通过地沟敷设,来分担风险;在进行大规模信号传输时,有时会出现桥架或者竖井空间有限的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主路信号用数字双绞线传输(线缆占用空间多),备路信号用网络音频或者光传输方式(线缆占用空间少)。
三.线路规划3种常见方案
在广播电台中,常用的数字信号传输方式有3种:AES/EBU格式信号(AES3)、CobraNet、AXIA LiveWire等网络音频传输方式、MADI(AES10)等多通道数字音频传输格式。下文将对这3种传输方式进行分析。
1.AES/EBU格式信号传输(AES3)
AES/EBU的全称是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European Broadcast Union(音频工程师协会/欧洲广播联盟),是一种通过基于单根数字双绞线来传输数字音频数据的串行位传输协议,其中AES是指AES3-2003标准(AES-1992的修订版):《双通道线性表示的数字音频数据串行传输格式》,EBU是指EBU发表的数字音频接口标准EBU3250,两者内容在实质上是相同的,统称为AES/EBU数字音频接口。
以AES/EBU标准传输数据时具有低阻抗,信号强度大的特点,波形振幅在3-10V之间,传送速率为6Mb/s,抗干扰能力很强,减小了通道间的极性偏移、不平衡、噪音、高频衰减和增益漂移等问题造成的影响,传输几乎无延时,它无须均衡即可在长达100m的距离上传输数据,如果均衡,可以传输更远距离。
二十多年来,AES/EBU数字音频传输标准已经在录音制作、数字影院和广播电视行业广泛应用,成为最常见的数字音频格式,目前绝大部分数字音频设备均采用AES/EBU接口。
由于AES/EBU标准的广泛应用,在大部分广播电台中的布线方案均采用数字双绞线传输,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线缆与接插件的成本都比较低,无需额外设备或者转换配件。且这种方式较为传统,已经为广大广播电台技术维护人员所接受,使用、维护容易。缺点在于一根线缆只能单向传输一路数字信号,需要线缆数量较多,总体布线工作量和成本都较高。
2.网络音频信号传输
网络音频传输技术是一种在标准以太网网络实时传输未经压缩的数字音频流技术,使用TCP/IP、UDP协议,可以通过一根网线进行多通道、双向的数字音频信号传输,可以节省大量的传统音频线路的铺设,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传统音频传输设备(如音频分配放大器、D/A A/D转化设备等)的购买。线路规划主要采用光纤干网与网线布线结合的方式,单独组网,一般楼层间采用光缆连接楼层交换机,楼层内以网线将网络音频设备与楼层交换机相连接。这使得网络音频的传输范围大大增加,若在光纤干网使用中继,传输距离可以达几十、上百公里。在2008年奥运会,我台就使用网络音频技术实现了台内与奥运场馆间信号的传输,传输距离达20多公里。
常见的网络音频传输协议有三种:
1) CobraNet协议
由Peak Audio公司最初提出,基于快速以太网的实时音频分配协议。传输速率为100Mb/s时,可在一根5类线上双向传输多达64个通路、48kHz采样、20位量化的音频数据。
2) LIVEWIRE 协议
由TELOS Axia公司提出,基于快速以太网的实时音频传输协议。传输速率100Mb/s或1G,100Mb/s 时最多能传输43个通路。
3) EtherSound协议
由Digigram公司提出,基于快速以太网的实时音频传输协议,100Mb/s时最多能传输64的通路。
但是上述三种网络音频传输系统在编码、传输和解码的过程中,均有一定程度的不可忽略的延时,例如CobraNet数据包的固有延时为5.33ms,系统总的延迟会超过15ms,EtherSound链路上的每台设备都有1.22μs的延迟。当系统复杂程度加深时,延时问题就会比较突出。
并且这三种网络传输协议都是专利技术,采用其技术的相关设备都价格不菲,虽然采用网络音频系统在音频布线方面能够节约线缆成本,但是这些专业设备的成本往往高于采用传统AES/EBU格式传输的整体成本。
复用度高既是网络音频传输方案的优点,但是当某个通路或者节点出现故障,尤其是交换机故障的时候,故障影响范围大,后果比较严重,而且,目前大部分的交换机都是单电源设备,对于电源备份也是难点。
因此,目前许多电台即使采用了网络音频传输方案,但是仍有传统数字音频线缆传输作为备份手段。这其实对线路规划和系统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多通道数字音频传输格式(MADI)
MADI是Multi-channel Audio Digital Interface的缩写,即为多通道音频数字接口,是由音频工程协会(AES)标准AES10-2003(AES10-1991的修订版)和AES-10id-1995描述的一个接口标准。
MADI是以双通道AES/EBU接口(AES3)为基础而制定的。它的设计对AES/EBU数据是透明的,并且已经应用到大规模数字跳线系统和多通道数字设备互连中。MADI使用了时分多路复用技术,采用更高速的数据率来传送更高的信息量,将所有音频信号安置在同一信号线缆中,可在75Ω同轴电缆和光纤上单向串行传输,在信号源与目的设备之间提供“点对点”信号接口。MADI在48kHz采样频率时能够传输56个信道,在96kHz采样频率是能够传输32个信道,每个信道的分辨率高达24比特。
根据AES10-2003的描述,当使用多模光纤(1300nm)传输时,MADI传输距离可达2千米。而若使用75Ω同轴电缆传输,在50米以上距离时需要加入均衡。
MADI是一个AES标准接口,因此很多专业音频设备就包含有这个接口,比如调音台(LAWO Zirkon、STUDER OnAir3000等)、矩阵等。因此,若在播出机房端采用了具有MADI接口的调音台,而在主控机房端采用了具有MADI接口的矩阵,那么就可以采用光纤布线方案,用多模光纤将播出机房调音台与主控矩阵直接相连,通过矩阵和调音台的分别配置,实现了大量信号源的传送,就大大减少了音频线缆的数量,对于播出机房与主控机房之间的信号交换、调度均十分方便。MADI光缆布线,除了两段设备需要具备MADI接口外,无需额外设备,在设备和线缆的投入成本都比较低。
但是采用多通道音频传输的光缆布线方案也存在局限性。首先,虽然采用MADI接口的设备均能互联互通,但是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某些数据位的定义不一致,不同品牌的设备采用MADI互连时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要采用此种布线方案,建议两端设备最好为同一品牌设备。其次,在大部分直播机房中,调音台并非末级设备,一般在调音台后都装有延时器及用于应急的切换器,而延时器和切换器由于一般都是单通路设备,不具备MADI接口,无法与主控机房矩阵相连。若调音台与矩阵直接相连,相当于甩开了内容控制手段―延时器和应急手段―切换器。再次,调音台与矩阵直接以光纤相连,若矩阵出现故障,则MADI信号并不具备传统单路音频信号的简单跳接方式,无法与后级设备直接相连,造成故障面就会很大,而且恢复也不容易,从应急方面来讲,并不灵活。
因此,目前很少有电台将MADI光缆布线方案作为唯一布线方案,一般将其作为备路或者内部交换通路,并不直接用于播出通路。
四.小结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各个广播电台都在加快自身的发展,节目数量越来越多,节目形态越来越丰富,现场直播节目越来越多,甚至许多直播间都并非固定在台内,技术所要涉及的技术更为广泛,技术机房的物理位置相距越来越远,许多电台都出现了跨大楼、跨地区、甚至跨省的直播间。今后的广播电台并不一定就分布在一栋大楼中,播出机房可能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时传统的数字双绞线的音频电缆传输方案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且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增加一套节目,就要进行多条线缆铺设,各种成本急剧上升,而且建设周期也较慢。
虽然,网络音频布线方案和多通道音频传输(MADI)方案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两种方案改变了传统音频传输基于点对点的模式,信号的传输十分灵活、方便。多通路复用传输的方式把多个音频信号集中到一根线缆上,并可以灵活实现各个单路信号的分配和调度。从而大大减少了传统布线的成本和工作量,并且在传输距离上也具备优势。随着广播的飞速发展上,这两种布线方案将成为未来音频传输的主要方向。B&P
参考文献
[1] 邱炜.AES数字音频工程实践.世界广播电视,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