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22:2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有机物教学;情境素材;绿色能源
情境素材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环境、教学目标而创造的学习资料。对化学学科而言,素材选择要合乎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知识课内外的迁移,使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都能主动接受知识、理解应用知识。化学情境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具体环境,让学生寻找不同条件下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但在创设情境中素材的选择却不是随意的,它有着一定的要求。有机物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有机物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绿色化学相关的情境素材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生活素材的精选
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特别是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广泛存在。因此,选取化学情境素材应与生活相关,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找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不能虚构、想当然地进行情境素材的编写。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中学化学教学从生活中寻找情境素材数不胜数。下面是列举的几类生活素材:
1.化学与饮食
(1)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酒与醋
在厨房中,用于调味的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炒菜、煮面时都会加入一些,它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除此之外,醋还有更多的妙用,比如,当我们吃鱼时,被鱼刺卡住了,这时只需喝点醋就没事了;当炒菜时,加入的盐多了使菜过咸,怎么办?只要加入适量的醋,就会淡化咸味且味道更好;炖肉时加些醋,可让肉质变得柔嫩且可口……酒也可以作为一种调味剂,最常用的是在西红柿炒鸡蛋时,加入点酒后,这道菜就会更香醇可口。
(2)食品添加剂
现代生活中,食物种类繁多,经过加工后的食物大多有添加剂。加入适量的合格食品添加剂不但能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而且还有利于食物的保存、保鲜,有利于食物中有毒微生物的杀灭。但是,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在食品中混入一些有毒害作用的添加剂,从而对人体产生了严重危害,引发了一系列病变。比如,有机添加剂苯甲酸,适量加入食品中有好处,但加入过多就会对人体肝脏、肠道等器官有毒害。
2.化学与衣物装饰
化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衣物装饰。通过对一些普通化学物质或高分子物质的化学加工形成了化学纤维,化学纤维的衣物装饰价格便宜且品质优良,它们弥补了天然纤维的一些缺点,花样繁多的各类化学纤维成了当今的热选。当然,天然纤维应用也很广泛,棉、麻、丝、毛产品也很受欢迎。
这些生活素材把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了,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引用,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留意生活细节的习惯。这样的情境素材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比较快速、深刻地理解知识,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二、与绿色化学联系紧密的素材
1.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就是环境友好化学,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工业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和使用有害物质,绿色化学的核心是把污染消灭在生产的源头,使整个合成过程和生产工艺对环境友好。这时的合成反应就是“绿色反应”,这时的化学工业就是“绿色化学工业”,整个化学就可称为“绿色化学”。
2.环境保护
现代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全球各地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绿色化学”就成为当代主题。工业三废是主要污染物,其中有机物的污染占一部分。有关新闻有过报道,某化工厂排放污水超标,造成严重伤害;某国石油泄漏,造成水资源污染。这些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并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题材就可以作为化学教学中较好的情境素材,更能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正确思考。另外,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要更加注重。
丰富的有机物是地球环境的特点之一。据统计,在地球陆地上,有机物的总生产量平均每年为1100亿吨。有机物污染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例如,微生物的广泛存在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创设情境时引导学生从这方面思考,提醒他们注意生活中的卫生。除此之外,房屋装修后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有甲醛,这是一种容易引发癌症的有机物,使学生形成安全、绿色的居家理念。
3.绿色包装材料
对于食品或药品的包装,可以食用的包装材料就是绿色包装材料。它是由糖、脂、蛋白制成的,具有无毒、无污染、可食用等特点。在有些食品专卖店,我们不难发现,熟食外表的包装材料就是这种可食性绿色包装材料,还有的药店里,中药药材外表的透明薄膜就是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好的绿色包装材料。
4.绿色能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能源消耗愈来愈严重,不可再生资源产生了危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绿色能源成了时代主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发现了一种含量丰富的绿色能源――可燃冰。我国的可燃冰含量十分丰富,相继在南海和青海省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这给我国提供了丰富的能源资源,成为能源开发的重点。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使用方便,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热值远高于传统的化石燃料,而且生成物没有污染。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创新思维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优秀教学情境素材。要想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情境,就要从根本上要求教师有各方面的知识和素质,言传身教,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勤.精选教学素材提高课堂效率[J].剑南文学:经典教范,2011(10):86-87.
[2]李发生,舒红群.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72-73.
[3]周丽虹.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6):111.
作者简介:王曼丽,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Pad;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63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1
1 Pad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与教学手段、方法的深度结合是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对完善教育教学体制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使信息技术推动和支撑教育创新,教学成果惠及全民。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使之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提升到4%,为加快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从未来教育现代化工作重点上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手段及学习方式的更新势在必行。”现阶段,因教育教学终端设备的桎梏,现代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尚不能有效展开,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多媒体教室环境下,主台式电脑由教师控制,虽然为课堂内容的呈现提供了便利,却依然没有扭转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教育信息化仅获得了形式上的改变,现代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却无从体现;②受多媒体空间布局的影响,学生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交流;③教学情境的展现不仅仅需要相关素材的组件,更需要教学主体的语言信息、肢体信息与表情信息之间相互传递。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屏幕变成唯一的沟通渠道,极大的阻碍了教学情境的建立。
2 Pad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2.1 优化教学条件
以Pad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变换位置,不拘泥于座位上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意通过Pad获取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在移动中切换课件,便利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课本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极为不便,通过Pad可将多种学习材料融合,学生可随时调取,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与互动。同时,手持Pad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室中随意走动,其表情、言语及肢体更为生动,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
2.2 降低资源消耗
Pad平均功率为2瓦,而普通台式电脑平均功率在200瓦左右,其符合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Pad在市场上的普及,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价格也随着生产周期的缩减变得低廉,价格范围在1000~3000元不等,依据不同的教学规格可以选择性购买,相比而言,电脑在价格竞争中优势不足。
2.3 操作更为便利
Pad基于整体性设计理念,省去了相关配件的麻烦,只要手指的点击就可以完成需要的操作。软件程序及所产生的相关数据容量不大,运行过程耗时较短。因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文字及图形处理清晰生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时方便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3 基于Pad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触屏模式”下的问题为主导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应建立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应主动承担问题回答者的角色,通过触屏接触教师所假设的问题情境,思考课堂中的问题,在弄清楚问题后,利用Pad所存储的学习材料及互联网资料,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主动思考为中心,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提供线索。
3.2 构建“触屏模式”下的资源主导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及知识背景展开个别化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因群体数量、教学时长、教师专业度等相关因素的制约,使该理念不能很好的付诸于实践。通过使用Pad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统一的指导,利用互联网数据系统对学习材料进行检索,选取适当的材料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资源提供者与组织者的角色。
3.3 构建“触屏模式”下协作共进的教学模式
在协作共进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课堂教学问题的展开,学生通过APP软件实现小组间的互通,根据问题展开对话与讨论,教师通过Pad观察讨论过程并予以记录,有针对性的给出建议(仅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做具体带有结果性的回答)。学生通过教师的建议,对各自讨论的结果予以完善和补充。每个学生承担两类任务:一类是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另一类是通过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的。此种教学模式借助Pad的操作便捷与实时联系功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祥恩.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
[2]欧阳瑞华.浅谈如何提高电子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低廉的学费保障了全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利
澳大利亚公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政府投入占97%(其中联邦政府投入1/3,州政府投入2/3),自筹经费占3%。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占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培训。企业首先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派人与企业的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经公司认可后,由职业培训学院照此实施。因此,澳洲本国学生的学费很低廉,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园艺类课程,学费大约2澳元/小时,34周/年,2小时/周,150澳元/课程,一年修4门课,一周8学时,学费600澳元左右,占当地居民年收入的一小部分,一般家庭都能负担。澳洲各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多家赞助单位,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赞助单位就有:堪培拉工业和商业会所、堪培拉政府工商业发展部、澳洲国家博物馆、澳洲国家资本当局等。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培养学生能力标准设计方面的渗透
(一)在职业教育各环节中的渗透
在澳洲国家资格认可标准中,在每个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中,都把“公共职业素质能力”定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组织能力;②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能力;③计划并管理个人行为活动的能力;④团队合作能力;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⑥数学应用能力;⑦实践动手能力。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特别强调所有的职业教育培训包中,都必须把7个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合进去,明确7个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培训包开发者、培训项目设计者、教师和学员,都必需把核心素质要求始终贯穿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能在工作中充分、有效地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为将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打下基础。
(二)专业设置和专业能力标准与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行业协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是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最高的管理机构,下面设有11个由各行业专家组成的专门的行业委员会,行业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其任务就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课程及其能力标准(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确实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行业委员会与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着长期的合作,每年公布一次该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情况调查及预测报告,指导该行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的调整,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确实是符合市场的需要,符合行业的需求。如澳洲农业食品委员会2010年度的行业报告中指出:根据有关研究预测,到2014年前,食品加工业的劳动力需求每年增幅为5.1%,而农业生产和渔业养殖增幅为1.9%。职业教育与行业专业委员会和企业的合作,促使专业设置和技能标准制定时能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为劳动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动力和资源,保持了职业教育系统自身的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三)环境保护能力成为专业培训包中的任职资格能力标准之一
澳洲农业培训委员会遵循被广大行业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操作过程中。因此,在澳洲国家职业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的职业能力标准中,包括了“环境影响报告”,要求学员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能够预见工作场所和生产活动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利用环保知识和技能,制定或执行相应的环保措施;采用环保生产方式,尽量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如园艺类专业,环境保护能力主要体现在节水灌溉、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化学物质正确的应用、土壤适当耕作、包装材料的收集处理等方面。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是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之一,初级阶段的学员要求能识别、报告工作场所的环境问题,执行环境保护行动;高级阶段的学员还要求能因地制宜分析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澳洲把环保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全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最直接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的渗透
根据有关专家对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方法的分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最为接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这需要教育组织者和教师都要懂得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整合到日常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工作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赋权”,即给学员选择和决策的空间。如对学习专业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选择等,学生自由选报学习专业、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分制考核都是“赋权”的体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澳洲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赋权”就体现得更为深入。
(一)学制方式多种多样
学制有全日制、工学结合的学徒制、业余学习班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以修满学分为准。全日制主要针对应届高职毕业生和国际学生的专职学习,但考核仍然是学分制。学徒制是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的学徒制学生,每周有4天在单位工作,工作过程配有专人指导,只到校学习一天。这些学徒制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高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园艺工作的爱好,并在实习时被企业主选中,从而选择了这种学习方式。大部分学徒制学生的学费都是雇主资助的。业余学习班的学员主要是在职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班后或晚上,但周末不安排,学生修够学分就可取得相应的资格或学历证书。
(二)教学方式体现因材施教
澳州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本位”为原则,教学中没有固定的课本,老师根据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要求,针对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材料,一般都是以实用为主,通常教师会推荐辅助教学材料,但不强制,或在课堂上分发授课章节的学习材料。因为学院提供的专业众多,且都是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课程,加上澳洲严格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使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广泛的生源。澳洲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海外学生。如笔者参观的一个园艺专业的苗木繁殖课程,一个班15个学员中,有30多岁的家庭妇女、40多岁的公务员、50多岁的苗圃经营者、60多岁的退休教师等,学员每周上课2小时。学员在课堂上与教师配合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实训课上,学员认真地按要求操作,一点都不马虎,教师也喜欢教这样的学员。而另一个学徒制班的学生,都是澳洲本国的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大专层次,一周到校学习一天,其他时间在公司工作,公司指定师傅。当问到他们为何选择职校而不去大学学习时,有的说自己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边学习,边挣钱(学员每天可收入100澳元),毕业后,可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
(三)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这首先得益于实训条件的保障。尽管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观简单而朴实,但走进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就会明显感受到澳洲人务实的精神。实训基地的材料、工具、设备一应俱全,井然有序,甚至是培养花木所用的土壤、农家肥、沙子等都设计了专门的堆放地点,专门的沙池供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练习地下供排水网管的布设技术,还有供30个学生同时练习木工技术的木工室。花艺室常见的插花模型、剪刀、彩带等工具一应俱全,很多教室就设在实训基地内,理论讲解与实训紧密结合。其次,教师大多数都具有行业工作的经历,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懂得教学。教学过程通常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有效地组织教学,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公共职业技能。
园艺专业学生培育出来的苗木,都挂上标签,标签上印有植物名称、花或果实的图片、栽培和管理技术的要点等内容。苗木除学生利用实习时间进行管理外,学校也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日常土、肥、水、病虫害的管理,苗木将来都销售到市场上,回收的资金用于试验实习材料的再投入。这不仅保证了实践学习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四)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中明确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理念,即承认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所学过的课程。澳洲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培训包所规定的专业能力标准,是对学员进行成绩考核的标准,将被检测的能力将与该能力标准进行比较鉴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通常采用的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自评、面谈等方法来评价学员的在校学习成绩外,学员以前从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与所申请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作为能力的证明。学员可用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工作经历证明、专家评价、工作报告、奖状、视听材料、照片、所承担项目的说明等,来证明自己具有与所申报资格相匹配的能力。评价指南中明确规定,培训和评估机构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员收集相关的证明材料。对语言表达有障碍、文化背景不同的学员,在不违背其所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考核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不是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学员若对评价结果不服,可进行申诉。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把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澳洲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结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其教育体系中设置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很明确,而且之间连接很畅通;学院与行业专业委员会的结合,保证了专业设置和技能标准的制定,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且不断更新,保持了教育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二)政府保障下的低廉学费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
政府支持下的低廉学习费用,保障了大众接受职业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的权利,在适应社会和工作要求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三)务实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融入了教育的整体性理念
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及其务实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条件,促进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承认家庭、社会、非学校教育的成效,体现了对教育整体性的认识,提高了教育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校领导以身作则,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从自身做起,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情况,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围绕发展稳定的大局,采取教职工大会、专题讲座、座谈交流、发放学习材料等学习方式,使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是国策。学校各学习小组认真负责,密切配合,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积极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全面落实民族团结教育。
(一)统一思想,德育先行,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学校拥有40年的建校历史,2018年顺利入迁新校址办学。要使学校在快速、稳健中发展,办出特色来,团结是基础,稳定是关键。奉行这一思路,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都将德育管理放于首位,让思想教育工作先行,以清晰的管理思路推出德育先行的管理原则,为学校平稳发展,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依法治校,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创建规范、民主和谐的文明校园。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美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公共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行为习惯教育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不断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民主和谐的规范化校园迈进。学校在总结中积累,将德育管理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三重一大制度、教代会制度、校务教务公开制度等逐渐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三、开拓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学校积极探索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各族师生互相支持,亲如一家,保持了学校稳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主要做法有∶
(一)抓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标语、手抄报、黑板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工具,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和谐民族氛围。
(二)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周一国旗下的誓言,宣传民族英雄事迹,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在学生中间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帮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各族人民为了家乡的解放事业作出的英勇牺牲,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020年国庆期间开展“鄂尔多斯市打卡游”活动,广泛动员学生赴“鄂尔多斯草原”、“青铜器博物馆”、“鄂尔多市博物馆”、“成陵”等地感受草原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实践行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大家上午好!
在专委会会员单位的大力倡导下,在省交通厅领导的关心下,在省公路学会的支持下,我们今天在呼伦贝尔召开第一届公路工程筑路材料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对我们筑材专委会来说,意义很重大,是我们筑材专委会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交流会议,今天我们还有幸邀请到省学会、省公路局以及我们两大高速集团的领导出席会议、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内蒙交通物资公司的梁董和常总能够莅临现场。
这是我们筑材专委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我们将交流专委会工作的经验,总结工作规律,探讨加强专委会工作的思路,会后,专委会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制定一个加强专委会工作的意见,以指导和推动专委会工作,由于筑材专委会成立时间短,目前并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来跟各位汇报,下面我先就今后一个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强专委会工作,充分发挥专委会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在座给位多提宝贵意见。
一、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环保发展为导向
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公路材料服务单位,我们也要把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绿色公路,作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幸福宜居城市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切实依靠科技创新,坚持走节约型、低能耗、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通过制订发展规划,确立了绿色发展目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以低碳环保为特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着力打造绿色公路,开辟了一条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深入实施公路材料标准化战略,不断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修订能力建设,推动标准有效实施,努力提升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化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公路交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加强组织管理,积极推动行业秩序和行业新技术的发展
我们筑材专委会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加强组织管理依旧是重中之重。首先作为领导要提高认识,确保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工作机制到位。其次是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水平,全面加强地方标准建设,持续深入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标准建设,坚持对标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另外还要加强公路材料行业标准的编制和修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建设,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加大部、省、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编修力度,积极推动公路材料新技术的推进,不断优化行业秩序的建设,加强标准信息化建设,确保标准的正确理解与严格执行。
三、学习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多地域组织交流会议
此次研讨会不仅会促进公路材料技术的更新,还会促进行业的发展经验交流,更会对我们专委会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经验。尤其是涵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推进,在行业中的普及推广作用显而易见。为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从学术交流的角度,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确立新的适合专业委员会交流的形态。在全球化环境下,一种新的环保方式、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种新的技术材料的都是我们专委会不断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四、充分调动专委会委员的积极性,使委员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委员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我们专委会工作的成效,所以我们要主动加强与委员的联系,做到感情上尊重、思想上贴近。相待以礼,相交以诚,以良好的理论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与委员加强工作联系、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委员真正感受到专委会大家庭的温馨。另外是要关注委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委员每次的来访都认真接待,对他们求助的事项能帮助的一定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千方百计为委员寻求解决的途径。另外,我们专委会要树立为委员服务的意识,委员队伍中人才荟萃,专家、学者云集,只有树立为委员服务的意识,才能真正为委员履行职能创造良好条件。在专委会开展的各项工作中,我们都主动征求委员们的意见,或向他们提供有关情况,帮助他们多提意见为公路材料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关键词:STS教育;情境;习题;课外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2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10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中学化学必须重视STS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主动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STS教育,要求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的、社会的实际背景来组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对社会、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解读。
1.结合教材内容,增进对STS关系的理解
神奇变幻的化学现象、熟悉的生活经验、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都可以选择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应用,创设生动而有趣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共鸣,主动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中来,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
如在选修5《苯酚》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药品“水杨酸苯酚贴膏”,学生们兴奋起来,一个同学“鸡眼膏,我用过”的得意表白引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但问及苯酚在药膏中的化学作用时,他哑言了,笔者趁势请一位同学将药品说明书中药品成分及药理作用念给大家听,“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苯酚为消毒防腐剂,具有杀菌、止痒作用”,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药品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说明书。
在课堂的结尾阶段,笔者继续运用“水杨酸苯酚贴膏”素材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应用,由水杨酸结构简式,让学生推断出水杨酸也属于酚类物质,药品水杨酸苯酚正集中体现了酚类物质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为什么药膏呈现粉红色或砖红色”、“如何检验药膏中的酚类”等问题,同学们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当观察到药膏(酚类)的显色反应时,快乐满足的笑容在教室里绽放开来。
再如在《二氧化硫》教学中,笔者把从“百度”搜索的二氧化硫新闻标题图片作为导语引入,图片中包涵了很多关于二氧化硫的信息,涉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废气回收利用等方面。条条醒目的新闻标题让学生感受到治理二氧化硫已是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认识到二氧化硫在社会生活中的两面性,激发学生去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应用。
2.通过化学习题,提升对STS问题的知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习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强调阅读、分析处理的信息给予题、注重科学方法培养的探究题、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开放题等。因此,化学教师不仅要将习题作为反馈、检测、评价的工具,更要充分挖掘习题中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和培养功能,通过习题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与科技,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与化学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避免传统的题海战术,习题的选择要遵循针对性、教育性、多样性、高效性的原则,最大程度发挥习题教书育人的作用。现举例说明:
【例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B.废旧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主要原因是重金属离子对土壤或水源会产生污染
C.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D.镀锌铁板(俗称白铁)比镀锡铁(俗称马口铁)更耐腐蚀
此题以常见生活现象为背景来考查原电池的相关知识,能够激发学生从化学知识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的兴趣,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原电池原理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金属的防腐。另外,通过判断“废旧电池必须集中处理的主要原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把双刃剑,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合理利用科学规律,趋利避害,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例2】 家庭化学小实验是利用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形式之一,利用下列日常生活用品,请你判断不能完成的实验设计是( )
A.用食用碱(碳酸钠)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B.淀粉溶液具有丁达尔效应
C.用粥汤检验碘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
D.用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此题以家庭小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思维触角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厨房里,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判断,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在家务劳动中观察化学现象,调动学生跃跃欲试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化学,在学中用化学”。结合社会和自然情境验证所获得的书本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深化,并产生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乐趣。
3.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学生STS意识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则醒目的格言:“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参与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该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化学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家庭小实验、社区宣传活动等,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内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社会责任感,在教学做的统一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社区环保宣传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研究讨论并策划完成倡议书,鼓励学生在倡议书中表达着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见解,然后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分发环保宣传材料或张贴到小区宣传栏中,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身体力行地实践环保理念。
如《甲醛与生活污染》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目前社会上群众对甲醛污染的认识程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甲醛在生活中的常见来源和危害,学会预防甲醛污染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做实验来辨明含甲醛水产品的性状特征,寻找生活中辨别此类食品污染的有效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会分工合作,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绿色化学意识,享受研究化学、应用化学的快乐感和成功感。
二、STS教育策略实施的注意点
1.作为化学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关注最新科技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积累与STS相关的教学素材,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搜集近十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相关信息,关注“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挖掘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所蕴涵的化学信息等,建立动态的情境素材库,丰富教学资源。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的STS内容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其次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STS素材与教学内容整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如在网络上有许多关于氯气泄漏的新闻视频,教师可以选择适合与《氯气》教学内容整合的最佳视频,在教学中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新闻事件中关注氯气的污染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处理氯气污染的方法。
让科学技术回归社会生活。STS教育使学生相信化学是有用的、无处不在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为社会不断创造着有价值的新物质,也在为环境保护、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社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 沈理明.化学教学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6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从文字中搜寻有用信息的方法。文章主要从在新授课中挖掘阅读材料、在习题课中关注阅读指导两个方面,探讨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阅读指导。
关键词:初中化学;阅读指导;阅读分析能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45-01
在化学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审题能力较差,做作业时常犯一些低级错误;中考试题中也常出现试题题干较长的现象,若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就会不知题意或曲解题意。因此,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化学教材,如何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成为当前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化学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的实践
(1)在新授课中挖掘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部分学生听课时能听懂,但做作业或考试不能取得理想成绩,主要原因是阅读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可以在新授课中挖掘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水的知识时,可以给学生呈现水的分布、水资源保护、世界水日主题宣传画、水污染、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等资料,然后设计一些相关问题:一是水资源分布是怎样的?二是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三是如何治理水污染?四是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要加什么药品?这些药品起什么作用?五是根据水的自净过程,自己设计一个净水器。其中有些问题,学生通过粗略阅读就能解决,但有些问题,学生要仔细阅读与分析才能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并通过互相讨论与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教师来指导。像金刚石、石墨、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气、氢气等这些知识点,教师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在习题课中关注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化学教学中有一类推断题,对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识记相关知识,还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某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Cl、Cu(NO3)2、Ca(NO3)2的一种或几种。将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滴加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推断:该固体肯定存在( ),肯定不存在( )。分析:首先,要求学生把一些关键字用红笔勾出,这是解题的“题眼”。其次,让学生把常见的5种白色沉淀写出来,提醒他们解题时做到细致入微,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习题。若发现学生有疑难问题,如果不具有普遍性,则当即进行辅导;如果具有普遍性,则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并找出解题的途径。
二、化学教学中重视“阅读指导”的思考
(1)教师的观念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基础。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g。例如,在“物质的提纯”备课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以下预习问题: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化学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应如何处理、混合物的提纯常用的方法及适用范围、除去可溶性杂质的实验原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应该和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技能还有认知水平相吻合。第一,要建立在学情基础之上,要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第二,问题的思维容量要大,要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第三,问题应该是明确的,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才能明确任务,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2)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根本。一是注重指导学生通过细读,获得多媒体课件中的有用信息。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里面包含很多有用的学习内容。二是关注课外阅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起到预习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如关于吴蕴初等科学家的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通过多方位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教师的挖掘是拓展学生阅读内容,丰富学生化学知识的保障。一是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拓展材料和资料库。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查找并下载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放到校园网的化学学习园地中,供学生在学校或者在家中阅读。三是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张贴一些跟化学有关的学习材料,如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跟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要让学生发现化学的魅力,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从文字中搜寻有用信息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阅读指导,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关注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过重、所学课程狭窄、非学科性教育缺乏实效性、脱离社会发展需求,仍是大众的普遍感受。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相比,我国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明显优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值得思考: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狭窄,各地学校普遍存在“大三门、小三门”之说。升学考试要考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大三门”,而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艺术、体育学科则为点缀,称作“小三门”。“大小三门”在教学时数、资源保障、执教教师待遇和学生评价权重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课程设置的窄化,使得只有在少数学科领域具有学习优势的学生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难以激发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课程的窄化和高度学科化,也使得学生的在校体验单调,不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同时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脱节,使基础教育无法完成“公民预备”和“职业预备”的任务。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够,学生欠缺实践和体验,以坐在课堂听老师讲授为主。目前虽然各地的课程设置中每学年都有两周左右的“社会实践”,但内容比较单一,水平参差不齐。以上海为例,100多家各类高品质博物馆都制定了向在校生免费进行开放和介绍的计划,但是在国外司空见惯的中小学生在博物馆席地而坐、现场学习的场景并不多见,以至于上海电视台曾经把某所中学在上海美术馆进行现场教学拍进了当天的城市新闻。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机制僵化,国家层面除了制定所有科目的课程标准以外,还每年公布选择余地有限的教材目录。各地对于教材选用和课程设计均制定了严格的限制。省一级教育厅更是每年替学校选定各年级教材,设定月度教学进度,制定统一的测试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的网络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国际化教育资源通常因为“可能的风险”而受到重重审批限制。和许多国家相比,学校层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社区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空间很少,积极性也很弱。事实上,多年的教育改革,使得基于资源的教学理念逐步获得认同,教师采用上级选定的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差异化的教学需要,尤其是跨学科探究和项目学习,教学内容和进度实际上是无法“必须经过审定”的。此外,数字化的潮流无可阻挡,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的应用,实际上也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教材审批程序或规定来限制。
对于如何拓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范围,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提出几项建议:
一、进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下放课程管理权,由点到面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探索。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标准制订;由有资质的出版社进行教材、教辅和在线学习材料的编写和;学校则有权选择教学用书和安排一日活动。下放课程设置的权限,意味着在课程标准统一的前提下,鼓励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和社会资源,实施或开设更广泛和灵活的课程,让社会资源、国际资源、在线资源进入中小学教学。
二、要确立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的观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强调增加体验性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爱好和潜能,缩小学生和社会的差距。
1.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各地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减少必修课或“基础型课程” 的比例,增加选修课或“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比例,让孩子通过体验和选择,了解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在选修课或拓展课中建议尤其重视体育、音乐、艺术、动手制作、实验能力等“非考试科目”,减少因标准化评估带来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束缚。
2.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鼓励各地进行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尝试,对不涉及国家或意识形态的数字化教材,如科学、艺术、探究等领域的教学材料,简化引进程序,促进国际间合作交流。
3.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基础教育阶段的多元人生体验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要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训练,定期去博物馆、音乐会、美术馆进行现场学习或主题探究,或去现场观摩体育赛事,或通过经常性的异地旅行和文化体验,来缩小和社会的差距。对以上这些活动,建议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课程设置的标准和要求上进行倡导和引领,通过学校、社会组织、家庭的三方共同努力达成,对做得好的地区经验进行推广。
4.重视非知识性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议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各类学科性、知识性的教育,应当特别重视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环境保护等内容,鼓励在活动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接受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明确这些体验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地位和标准,确保德育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有效性。
1、课题背景介绍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200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过去由于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坝上,许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不少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从饮用、灌溉、运输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活动、景观的载体,故滨水空间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也陷入了不断趋同、特色危机重重的窘境;在工业化时期几近湮灭的水的特性再次成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与水的“骨架”与“血肉”关系,因地制宜,融合水与空间、文化的时空联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市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终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体与绿地相互依托并融为1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而贡献1份力量。
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题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严密的验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风水分析、构图分析、植物配置几大方面展开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设计理念:沂河贯穿临沂市区,是离城市公共密集地区较近的生态系统之1,是城市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市渗透的区域,这种渗透体现的是1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本方案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1为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
A、生态原则:维持沂河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B、适应自然和社会运动周期的原则:关注人的活动周期和季节变化,创造出适应季节变化的景观。C、经济原则:通过设计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其使用价值,同时也带动周围的土地升值。风水分析:风水上讲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线(主路)来化解直线带来的煞气。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以校为本的高效课堂诊断评价与监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期間,我校承担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市级小课题,并于2014年12月顺利结题。经过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真鉴定,该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掌握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掌握了市教科院开发的“高效课堂典型特征及诊断量化评价”,教师备课、上课、观课、评课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校教学质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正如课题结题鉴定委员会首席专家、市教科院院长肖惠东所言,“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使用导学案教学,知识的生成性不够;二是导学案教学重视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所欠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近几年在“高效课堂”研究方面有较大进展,主要体现在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下的课堂发展评价性策略研究,对诊断评价和教学策略方面也分别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针对以校为本的高效课堂诊断评价与监控策略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此方面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进行本课题研究主要依靠以下理论作为支撑:
1.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理论
CIPP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它主张评价是一项系统工具,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评价活动中,评价设计大纲和实施流程是必要的。
第一,背景评价,即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应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做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第二,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第三,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设计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第四,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和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他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反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做出解释。
2.斯塔克外观评价模式理论
外观(countenance)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该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前提条件是指教学之前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是指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材料都需要从两个维度──描述与批判──作出评价。描述包括课程计划打算实现的内容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材料;评判也包括根据既定标准的评判和根据实际情况的评判两种。
3.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尽管各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它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系统。Flavell对其所下的定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依概念可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
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
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中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4.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B.J.Zimmerman等人基于对元认知理论没有将学习动机等方面考虑进去的认识,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因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因此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就元认知方面讲,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些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了解任务、作出决策。从动机方面讲,自我调节学习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行为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是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征。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判定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和支持下,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定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摘要: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摘要: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和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新问题,而不仅仅是探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新问题一样,解决了新问题就是奖励,因此轻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新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新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和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新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新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非凡强调让学生亲自参和探索探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新问题往往都是同时和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闻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摘要:
(1)本地资源摘要: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摘要: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摘要: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征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喜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索。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摘要: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新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和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探究喜好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探究新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喜好喜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探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讨论探究方案、分配探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探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共享和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聪明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新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熟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和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熟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熟悉。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摘要:发现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和探索新问题探究新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喜好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和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摘要:
1、出示一瓶从学校四周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摘要: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摘要:探究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注重,激发严谨地探究新问题的态度,感受到和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摘要:
1、提出大家都感喜好的探究主题摘要:"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探究,主要探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目前状况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探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探究小组。
5、社会实践摘要:全班分成四小组探究四个主题摘要: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目前状况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目前状况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探究成果
7、撰写探究报告
第三阶段摘要: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摘要: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
2、对自己所探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和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探究成果,和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探究报告。
活动过程摘要:
1、各探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摘要: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功能,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功能,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非凡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摘要:提出适当的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新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熟悉。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探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关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新问题。
参考资料摘要:
何克抗《有关网络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索》
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Key words: The Middle School in Rural, Local English Course Resources,Exploiting and Using.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等等,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然而,目前在农村,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练习之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因此,如何在农村中学中克服条件的限制,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种乡土课程资源,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对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r村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1.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中学普遍利用的英语课程资源主要局限于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录音磁带和教学挂图等,百色市平果县初级中学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众所周知,2010年平果县曾被誉为广西最有钱的县,即使是这样,百色市平果县初级中学的学生接触英语也主要局限在英语课堂学习和英语课外作业(练习册、背诵课文、抄写默写单词等。)除此之外,学生很少通过其它途径接触英语。资源的单一,决定了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形式单一。英语课上教师设计的多是一些机械呆板,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活动就主要是读和写。在课外,学生主要忙于背课文,抄单词和完成练习册,缺少实际的交际训练,学的是“哑巴英语”。
2.时间资源紧缺
目前为此,农村中学英语周课时一般为五节左右,时间总量少。由于受到其它课程如数学、语文、自然科学等的制约,学生完成练习册,作业本或背诵的质量也不高。我所调查的百色市平果县初级中学尤为典型。
3.缺乏资源开发的条件
农村中学英语课程资源不但单一,而且资源开发也近乎空白。首先,缺乏资源开发的工具和途径。以百色市平果县初级中学为例,该学校虽然连接了Internet,但缺少多媒体教室的支持,教师从网上下载的优秀课件,有趣的动画和先进的学习资料无法向全体学生展示。其次,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限制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且大多数英语教师周课时都在十五节左右,很难有时间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特别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最后,资金不允许,政府和教育部不够重视。
二、农村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首先,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在农村日常英语教学中,积极开发各种英语乡土资源,把它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融入到日常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农村中学学校英语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发多样性的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迫切需要。
其次,当前,新课改的浪潮不断向前推进。强调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难点。由此,英语课程资源对于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等的重要作用就迅速被凸现出来了。而课程资源按其空间分布划分,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而乡土课程资源,又是校外课程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所谓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而在如今农村中学如此简陋条件的限制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充分合理地开发各种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利用当地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尤为必要。而桂林市阳朔中学,地处阳朔旅游区,开发关于旅游方面的英语乡土资源对当地的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利之优势,开发更多的英语乡土资源来作为进行教学的辅助材料。
三、农村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运用相关文献研究法对关于英语教学中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了解先辈们是如何利用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进行英语教学,为开发利用英语乡土课程资源提供时间材料和指导。
其次,在进行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之前,先了解学生对怎么样的英语乡土课程资源感兴趣,只有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英语乡土课程资源才会有效。此外,特别要强调的是,开发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还处于摸索的起步阶段,尚未成熟,所以其开发过程将会困难重重,因此需要老师间的合作,如果教师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是自己愿意开发英语乡土课程资源的话,其收效肯定甚微。因为教师是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开的开发利用的主体,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何来开发,更何来利用英语乡土课程资源之说。
以上所说是把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英语教学之前要最的事,做到了以上两点,就可以开始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来了。那如何把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来呢?
其一,结合话题,将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在农村中学,由于英语的课时的限制和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学生英语学习的机会主要在于那有限的四十五课堂内,那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学生能学习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课后学生又很好自觉学英语,可以说根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多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开发乡土资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将各种乡土资源融入到自觉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去。现在的新教材大多都是按话题进行编排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时,结合话题把相关的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到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来。例如,以百色市平果县初?中学为例,平果铝,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从而引出我国其他的国有财富,比如铁、矿等等,以及如何合理充分利用、环境保护等话题。除此之外,平果县也是旅游胜地,红色旅游就不用多说,在全广西乃至全国都是非常闻名的,除了红色旅游,山水风光也是很值得人们去看一看,比如黎明通天河, 是1600米暗河贯穿10万平方大溶洞。分陆路游览和暗河游船观光,游览约2小时。其中陆路游览全长1680米,水路游船观光全长1600米,陆路游览六大美景,中途插演三场岩洞灯光秀情景剧,在陆路游览意犹未尽时,换乘龙船水路游览“千米地下画廊”。再来就是鸳鸯滩休闲漂流,漂流河段全长4.8公里,多半河段被原始森林全覆盖,被称之为中国的“亚马逊”河,全程流经八湾九滩,天然河道,急而不险,四季可漂。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不时有成对的鸳鸯在此河滩被发现,鸳鸯滩因此而得名。芦仙湖和布镜湖也非常美,还有就是堆圩、甘河,被摄影爱好者称为“广西最美的山水串珠”,甘河及沿岸的天生桥,天镜山,光岩、黑岩、神仙洞、哥峰洞、连珠洞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条河,一群山,一组洞”。还有千古之谜,崖度葬棺,吸引着无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本如的旅游景点融入到此话题中,同时可以引出如何去旅游,乘坐是什么交通工具,当地的饮食习惯如何,当地有什么特色活特产,当地的气候怎么样,怎么样住宿,以及当地的居民耕种情况等等。将英语乡土课程资源通过话题与英语课堂教学相融合,应该是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要运用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
其二,将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到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中。现在的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都成立兴趣小组,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英语兴趣小组成员中进行英语乡土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中学习英语,充分利用英语兴趣小组的辐射作用,进而激发全体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其三,将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到英语实践活动或选修课中。现在的新课程要求英语教师每学期必须开设实践活动课。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开发利用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这样不仅应了新课程的要求,也可以利用英语乡土课程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英语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十分广泛,以时间而言,包罗历史与未来展望;以空间而言,则包括了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能够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与本土本乡相关的人类生活的材料。正是由于其范围之广,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编程专题,在英语实践活动课中进行教学。
其四,将英语乡土资源融入到英语学科的竞赛活动中。英语乡土资源融入到英语学科的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家乡的热爱,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英语比赛活动,比如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以介绍家乡新风貌为主题的作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为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对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和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学习都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Go For It!”这套教材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教材里出现许多英美人的姓名,而这些姓名就潜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1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合作探索英语的family name和given name的由来,并观察它们与中国人的姓名有什么异同。学生们通过观察和上网查阅资料就会发现英美人的姓名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体现出西方人重个体、重自由、活泼诙谐的特点。他们的取姓叫名往往与职业、居住地、动植物、颜色、家庭关系、长相等有关系。如以颜色为姓氏的有:Black布莱克(黑色),White怀特(白色),Green格林(绿色)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如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以花卉植物为名的,如Rose罗斯(玫瑰花),Lily莉莉(百合花)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如Miller米勒(磨坊工),Carter卡特(货运汽车司机)等;而Smith史密斯(工匠)一姓更是人数众多,为英美国家最普遍的姓氏之一。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社会上曾拥有各种各样的smith,如,goldsmith(金匠)、blacksmith(铁匠)等,因此,许多工匠就以Smith为姓。其分布之广就如我国的“张”、“王”、“李”等姓一样。诚然,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在教材中俯拾即是,学生们通过探索和收集,不但丰富了词汇量,同时也为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打开了视野。
二、拓展教材中的有效教学资源
为了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从多渠道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如,“Go For It!”这套教材的阅读性文章略显不足,尤其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上)的教材。我们就可以适时给学生们补充一些他们喜欢的英语童话故事、小诗、谚语、短剧、时事新闻和流行歌曲等。旧的初中英语教材里就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源。这些富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课程资源如不加以开发和利用,实在可惜。如,The Monkey and the Crocodile,Why the Bat Comes Out Only at Night,Edison’s Boyhood等课文就可以利用。另外,《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文章内容短小精悍,诙谐幽默,原汁原味,我们也不妨选取其中与“Go For It!”单元话题内容相近的短文作为补充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再如,教good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就可教学生Good,Better,Best这首脍炙人口的英语小诗。学习比较级句型时,可以教唱歌曲The more we get together,the happier we’ll be.等等。
三、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资源的多模式渗透
“Go For It!”是按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设计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以人为本,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满足不同个性需要的任务型活动,以便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让丰富的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快乐中增长知识,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如,八年级(上)Unit 10, “I ’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的话题是讨论将来的愿望,我们可以设计一个“My Dream Job”的写作任务。在写作任务前,设置以下活动作铺垫:①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前,教师通过谈论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梦想的兴趣;②设置一个毕福剑主持的梦想剧场的场景,让学生用英语谈论自己的梦想,这样更有真实感;③通过图片学习有关词汇;④小组活动:通过观看一位著名足球运动员的视频,组织学生召开“记者招待会”,学生角色扮演,采访提问,比一比看哪一组是最棒的记者团?⑤播放电影“长江七号”视频片断,通过小演员徐娇的梦想故事,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就可以让梦想成真,让他们懂得光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为之付出努力;⑥播放有关梦想的歌曲“Be what you wanna be”;⑦教师送给学生两句励志的名言: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Work hard, you can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努力吧,你可以梦想成真!⑧完成“My Dream Job”的写作任务。
以上的教学任务设计围绕话题,开发和利用了模拟场景、图片、影像、歌曲、谚语等相关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应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体现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的基本理念,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开发生活世界的英语学习资源
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学习”。学生的生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活教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是离学生最近的课程资源宝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挖掘其中有益于学习的素材,逐渐形成“英语学习意识”。我们不能只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和学生学习的唯一信息来源,而忽视我们身边宝贵而真实的学习材料。如,字母教学是“Go For It”七年级上册Starter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当问到深受学生喜欢的快餐食品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简写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是M和KFC,但问到英文全称时,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不知道McDonald和Kentucky Fried Chicken(肯塔基州炸鸡)。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对生活中的英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进行学习的好习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使知识条理化。如: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英语,我们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身边的英语。如Business Hours (营业时间 ),Office Hours(办公时间),Entrance(入口),Exit(出口),冰红茶(Iced tea),中国移动通讯(China mobile),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有线电视(Cable TV) No Cycling in the School(校内禁止骑车),SOS(紧急求救信号),Hands Wanted(招聘),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等许多的英语名称,并将其归类为广告词、路标、招牌、指示牌、贺卡、产品、说明书、报纸、杂志类等。这样,很多学生就认识到在自己身边可以不断地学到英语知识,而且很容易接受,因为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往往比在课本上由教师传授得来的知识更牢固、记忆更为深刻。非但如此,通过收集身边英语的形式,也锻炼了他们一定的实践能力。
厦门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我们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区域文化资源,到旅游景点遇到外国游客时,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和他们交流,练习有关旅游方面的英语词汇和情景对话,学会用英语简要介绍厦门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著名特产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组织学生上网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Go For It”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都有涉及出行,旅游的话题单元,我们就布置学生查找厦门鼓浪屿、南普陀等风景名胜的资料,让学生模仿单元中3a的短文,写有关厦门的导游解说词等,在课堂上展示英语导游的风采。
此外,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以“Make Our School More Beautiful”“Make Xiamen More Beautiful”为主题的英语作文竞赛,让学生展开讨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话题,从而理解环境、能源与人的生活方式的动态关系,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使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也激发学生爱我学校,爱我厦门的感情。这些从教材出发的英语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体现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