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21:5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是从理论知识向实际产品的模具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模具设计手册等工具书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冷冲压模具的能力等。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时,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二是钻研精神不够,主动性差,遇到一些困难,不愿意自己查阅资料,过于依赖教师的辅导;三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每做完一小部分都要教师的确认,才敢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对课程设计的选题、组织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我精心挑选了啤酒瓶开启器、方形接触片、蚊香支架、金属瓶盖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选题。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我确定了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复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二、课程设计任务的组织实施
提前布置设计任务,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我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这些课外作业与课程设计联系紧密,学生大多十分重视,积极性很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任务中的绝大部分已经经过了一次演练,大多数学生对设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已经不再陌生,只需将所作过的资料进行修改、连接整理,便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并有所收获,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分组进行,每个设计小组一般为两人。每个小组之间选题不同或原始设计数据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小组之间相互抄袭。并在小组内把设计任务分解到人,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合作,又都有自己的任务,人人都必须自己动手、相互督促才能按时完成。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过程性考核,每天检查各小组的设计进度及完成的情况,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学生设计的总评成绩中。三是准确把握设计工作量,在给每个学生分配设计任务时,根据能力不同区别对待,既做到任务充足,又保证每个学生只要抓紧时间都能按时完成。四是指导注重培养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指导的重点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查阅设计资料和工具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答疑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生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我们就集中讲解。
计算机绘图是我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样做有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
三、成绩评定
我在评阅设计资料时强化了答辩环节,通常给每个学生安排5到10分钟的答辩时间,答辩环节可以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结果进行反思、改进。学生的设计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答辩教师在仔细审阅学生的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答辩情况和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给出成绩,此成绩占设计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作息时间情况、是否按时独立完成等评定,占设计成绩的30%。
实践表明,以上做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的设计任务,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去做,避免了以前基础差的学生无从下手的弊端。现在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完成设计任务,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了锻炼,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他们以后的进步大有益处。二是把课程设计贯穿到课程理论教学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三是把课程设计与绘图软件相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原则。
[关键词] 招聘 课程设计 模式
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能积极投身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协作意识、训练动手能力,符合独立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目前,独立学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不太重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要求不够规范,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亦是如此。为此,我们认为,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模式十分必要:需要在课程设计中选择贴近实际的、挑战性的课题,尽量采用模拟的场景,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型设计。改革不合理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
一、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就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有较强实践能力及良好人格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程序设计及考核评定等方面的综合思考,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实施,希望能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二、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选题要符合所选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领会设计的目的、任务,到理解设计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自始自终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到公司调查等多途径接触社会实际,从而提出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程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筛选出适合于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的课题既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又考虑到了社会实际,学生的积极性将获得充分的激励,既不会因课题枯燥无味而淡漠,也不会因难度较大而畏缩不前。另外,教师要注意避免设计形式过于简单、内容太少,设计任务不够饱满;也不应该出现题目太难,导致脱离设计者实际能力的现象。
三、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步骤
1.设计思路。人力资源招聘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现行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还保留着偏重理论的设计体系,仍有很多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更谈不上掌握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的人员招聘技术、测评技术等。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招聘课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反复操作这些技术,体会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对整个招聘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强调模拟招聘的规则和严肃性,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通过招聘指导书,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实验程序和过程。为充分让学生体会招聘的内在原理,教学中可运用招聘应聘轮换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既能经历应聘的过程,又能有机会换一个角度观察他人应聘的过程,从而完整地掌握招聘的环节。
其次,提供良好的开展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条件。选择相对独立的、宽敞的教室;准备必要的器具,如活动板等;以及教学所必需的多媒体设施。
再者,尽量模拟企业环境。在本课程的第一节课上,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组大约7~9人,成立虚拟公司。随着课程的深入,不断地对虚拟的企业注入新的内容,比如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给企业设置职位,撰写职务说明书。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的性质,设计目标,拟定企业计划,保证招聘按既定程序顺利进行。实验过程中采用心理测试、公文处理、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模拟方法,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逼真的应聘环境。
最后,要求设计者提交设计报告。应归纳和总结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整理设计报告以及撰写设计论文。设计报告以及论文要反映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设计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在设计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体验。实施人力资源招聘课程应避免纯理想化、抽象化的教育,强调亲身实践与体验。实践与体验能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领域、展示才华智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创新,鼓励创新,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自、表演权,从而丰富学生体验。
2.设计步骤。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主要环节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招聘信息的、简历的收集和筛选、面试与评价、录用决策和招聘总结评估。据此,可以把该课程设计教学分为三个阶段8个步骤:
准备阶段:(1)介绍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第一天);(2)分组成立公司(第二天)。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实力相当的小组,确定负责人,拟定公司名称,设计组织结构,合理分工;(3)资料准备(第三天、第四天),包括招聘计划、企业简介、招聘广告、拟聘岗位的职务说明书、招聘表格以及各种招聘材料等。实施阶段;(4)信息会(第五天)。由各个公司进行招聘宣传,招聘信息,同时接受简历;(5)人员甄选(第六、七、八天)。各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扮演招聘人员,搭台进行招聘,另一部分同学出去应聘;之后角色互换,原先出去应聘的同学回来扮演招聘人员,而原先负责招聘的同学出去应聘。具体形式:笔试、面试(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压力面试)、心理测试(智力测试、职业兴趣测试等)、评价中心(公文处理、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评估阶段;(6)各公司宣布招聘结果(第八天)。各招聘组依据招聘记载,进行充分讨论,确定录用人员名单;(7)总结分析(第九天)。各公司分别总结分析招聘工作,组长负责组织完成“模拟招聘总结报告”, 具体内容包括:招聘计划、招聘进程、招聘结果、招聘经费和招聘评定,并上交中英文简历等应聘资料;(8)讲评、奖励(第十天)。对各组现场招聘过程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对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如人员测评的方法、英文简历的定位和格式、应对面试的技巧等)进行点评。算出总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按总成绩排名次,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
四310、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是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此阶段应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技能的养成上。课程设计的考核共有四项指标:(1)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善性,占20%;(2)招聘组在整个招聘过程中行为表现、招聘过程的控制情况、招聘的效果等,占40%(可采取其他小组轮流在评估区观察招聘小组的招聘过程,从而对其设计质量作出评价);(3)招聘总结报告,占20%;(4)设计者的课程设计答辩水平,占20%。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
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对设计的全过程做小组总结。可以进行课程设计答辩会,或小组成果汇报会,让学生把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完善之处讲出来,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在学生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从中选取较典型的设计方案和较好的方法在全班进行点评,借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总之,人力资源招聘课程设计始终要同绕着学生这一核心要素来进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传递,而且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的发展。因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校教育相对滞后于该学科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因此,贯彻实践教学的原则,搞好课程设计教学工作,对实现应用型的教学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 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设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 6 月
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且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而言,课程设计通常包括:民用房屋建筑设计、单层工业厂房建筑设计、混合结构房屋墙体及条形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钢屋架设计、门式刚架厂房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每一门课程设计都是相对应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需要从课前准备、加强指导、注重设计过程、做好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多方面人手。当然要保证上述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教师的责任心尤其重要。”
下面结合笔者在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2认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1精心选题及合理确定设计分量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有些指导老师为减少麻烦,把某一设计选题用很多届,致使设计内容陈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也有的课程设计其设计任务分量过大,导致设计过程草草收兵,应付了
事;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个别的课程设计分量过少,使得设计过程中学生闲暇多,用到的知识少,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时,应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土木工程领域的新发展,不断补充和更新设计内容。对部分的课程设计,应尽可能选用近期设计的工程或正在实施的工程,以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看到实物,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设计积极性。比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都应尽量将选题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同时,在选题时,应考虑设计时间、复杂程度、提交成果的工作量等来确定合理的设计分量,使参与设计的学生都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的。
2.2认真编写设计指导书
尽快做好设计准备和更充分地理解设计内容,为高效而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种类和内容较多,对于有些资料,可提供电子版本或范围、出处供学生自己查阅、选用,这样也可以使他们查阅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毕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指导书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的指导性材料,是课程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有些指导老师为了省事,在课程设计开始的当天才口头布置设计任务或在黑板上大致抄写几条;有些老师虽然布置了较完整的设计任务,但任务书过于简单,对完成相关课程设计步骤、依据、设计进度、成果内容等未做出明确的交代,故指导性不强。每一门课程设计都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设计的目
的、任务和要求。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应提前编写好内容详尽的设计指导书,并发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指导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l)设计目的、任务;(2)设计依据;(3)设计参考图纸及相关资料;(4)设计步骤与要求;(5)成果内容;(6)设计进度安排;(7)纪律要求;(8)成绩考核标准。如有必要,还应编人相应的设计例题,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参考。
2.3准备必要的资料
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应用相应的规范、图集、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中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等原始数据,并提供《西南地区标准设计通用图》及有关制图标准;又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准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各类资料;再如根据四川省现行的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需要提供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全国统一工程清单编制规则》、《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估价表》(2004)、某一时期的材料指导价、各类标准图集等。由于经费问题及应用范围上的限制,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对上述资料中的必要部分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指导书的附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做好设计准备和更充分地理解设计内容,为高效而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种类和内容较多,对于有些资料,可提供电子版本或范围、出处供学生自己查阅、选用,这样也可以使他们查阅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毕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加强指导与管理
3.1加强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对课程设计进行指导,仅是抽空到教室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不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总是参考同学的设计步骤,他们甚至对书上、规范、标准或定额中的内容理解错了,就按他们自己错误的理解去做,影响了设计成果的质量。指导教师安排的指导时间每一天应不少于4学时,且具体时段应相对固定,以保证学生能按进度完成设计任务。同时,对课程设计的指导应把被动解答问题与主动提出问题相结合,对一些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不清的地方进行提问或在黑板上予以提示,了解学生的具体做法或算法,并通过检查中间结果来发现问题。同时,对计算中或绘图中一些共性、难点问题应集中讲解。
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应用相应的规范、图集、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中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等原始数据,并提供《西南地区标准设计通用图》及有关制图标准;又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准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各类资料;再如根据四川省现行的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需要提供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全国统一工程t清单编制规则》、《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估价表》(2004)、某一时期的材料指导价、各类标准图集等。由于经费问题及应用范围上的限制,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对上述资料中的必要部分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指导书的附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
3.2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管理
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时间,可以通过考勤、课后作业及讲评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目前对课程设计的管理则较为松散,有的指导老师在成绩考核中只依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设计成果予以评定,对设计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监控或记录,因此导致学生的松懈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的学生得高分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完成设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设计质量的提高。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可采取如下做法:
(l)明确指导时间。
(2)合理划分和安排设计进度。
(3)对设计进度中的各个中间环节明确其具体要求(内容及必须完成时间),并不断检查;错误的地方可直接在初稿中批示出来;前一步骤未完成者不得进人下一阶段的设计。
(4)最后必须提交正式的成果和检查过的初稿或底稿;没有接受中间过程检查的学生,最后提交的成果不予批改,以不及格论。
通过上述的管理与督促,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4采取措施确保设计质t和效果
4.1设计分组或设计选题
在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时,应分组或分题,不能全班做同一题目。如果每个人完成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的选题应考虑不同的平面尺寸、荷载、建筑构造做法、材料强度等,还可以要求采用不同的楼盖类型,以确保一人一题,每人可以完成相对独立的设计任务。又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需要绘制较多的图纸,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期即公布设计题目,并采取学生选择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分组或选题,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规范标准和构思方案,在课程设计周开始前即可初步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为下一步完成施工图设计提供了保证。再比如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一般的实际工程其工程量较多,在指导过程中,可以把课程设计的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一些小组模拟招投标中的甲方做标底,另一些则作为不同的投标单位(乙方)计算报价,最后让他们进行比较竞争。
由于每一小组是合作完成课程设计,所以必须要求小组成员每人独立完成相应的内容,然后成员中间再进行互审,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别人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KPM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电算及施工图绘制,同时通过与手算的结果对比分析,校核手算的正确性;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也可以应用某种预算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打印,提高设计效率。通过上机操作,可以让学生对目前工程设计中一些常用的软件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设计质量。当然,课程设计又不完全等同于工程设计,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软件,手工绘图、手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
4.2安排上机操作时间
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安排一定的上机时间,要求每个学生会应用一种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软件上机操作。譬如,房屋建筑设计可采用AutoCAD、天正建筑等软件进行施工图绘制;结构及基础设计可采用及时做好设计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第一,首先明确该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情,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置不可笼统为抽象的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而是要每一个维度目标有测量标准,例如能力目标可通过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具体认识多少汉字等可操作观测的目标。第三,目标之间有内在联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按照从近期到远期,从简单到复杂,从思想到行为目标等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标的价值引导原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设计上,需要引导学生从非理性、肤浅、表面、片面的感性认识,向辩证、理性、有逻辑的认识引导,注重对学生的思维价值的引导。
2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设计不再按照明确具体某一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原理和逻辑的设计思路。过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结构主义教育家代表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预先设置了某一目标然后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教学过程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某一目标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例如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原理,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开放式原理设计语文教学。第一,设置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这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侧重知识性的目标。第二,设置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情境设置等动态教学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第四,在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
3自然模式课程设计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折中的基础上的。最早有美国教育家瓦克提出,通过既借鉴目标模式的规律有序可检测的优点,又借鉴过程模式的过程开放发散有创新的优点,建构一种实用性的新课程设计模式。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既反对单一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又对过程模式的脱离课程目标的怀疑,主张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各种教学因素。自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元素:教育立场、教学思考、教学具体设计。其中教育立场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和思想,是整个自然设计的引导;教学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进度把握方案,要求要灵活开放;教学具体设计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意志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模式课程设计的折中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设置开放性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起着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而非具体的规范。第二,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属于参与角色,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对某个句子的修辞改用何种修辞手法,教师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学生来选择,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具体认知修辞手法是否与该句子合适,经过分析与选择后得出最优的答案。
4情境模式课程设计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尔贝克和斯考特等人发展。情境模式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对某一情境分析来解决和回答教学问题,在情境分析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情境模式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问题,通过情境分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事物的能力。
5总结
关键词 课程设计;智能控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39-04
Educational Reform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Control Curriculum Design//Liu Wenyi1, Wang Xi2
Abstract Intelligent control curriculum design is a practice process for the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ing and consolidation for curriculum knowledge. The purpose of the design is to summarize and check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 to raise the theoretical 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to make the student be familiar with intelligent control knowledge and methods. However, for some reasons such as only one week design tim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o deep and the curriculum is too difficul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problem in detail. Then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such as simplify theoretical content, increase example analysis, strengthen experiment guidance, reform teaching method and pay attention to answer link, etc..
Key words curriculum design; intelligent control;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ing method
Author’s address
1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6
2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6
智能控制是机械电子方向的专业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1-2],课程设计时间一般为一周,1学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总结和检验课程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智能控制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编程及调试能力,深化已有的知识,拓宽新的知识,掌握几种常见的智能控制方法。同时,课程设计可以将智能控制课程中涉及的大量的、零散的、独立的观点和资料,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经过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的逻辑结合,完成整体的任务设计方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提交形式是设计说明书,该说明书是对本课程设计结果的解释和说明的书面材料,是一种技术性文件。设计者通过对软件的操作,对程序的编程,对结果的调试,对内容的总结和分析,最后通过科技写作的方式进行锻炼,培养科技写作的能力。但是,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只有1周,而本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又太强,难度较大,使得很多设计题目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出现一些问题[3-4]。笔者根据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该门课程设计的特点、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行分析,介绍和探讨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1 课程设计的内容特点
关键词:绩效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G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日
组织管理的本质是组织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研究和揭示绩效的度量、考核、应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运用到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开发、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因此,绩效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难以保证。由于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有一定难度,或实践教学设施(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缺乏,部分高效未设置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专业)实习中也不重视绩效管理岗位的实践,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指导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较少,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表现有:不能科学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能进行现场答疑或指导等。
(三)未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绩效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如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由于校内实践场地、设备(或计算机软件)的原因,或在校外实习单位不能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四、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实践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教学日记并认真总结;其次,学校各级教学单位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如,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和建议,或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效果。也可设计一些评价指标(如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选择、实习单位管理等指标),对综合实习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持续不断地有效运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 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 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关键词 规范化模板 企业内部课程
一、公司内部课程设计与开发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许多培训管理者在推动公司内训师课程设计与开发工作时,常被各种各样共性问题所困扰,经过归类总结,本人认为可以根据80/20法则,从影响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关键问题入手,通过解决关键问题提高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效率,现就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常见的共性问题介绍如下:
(一)课程命题过大
公司的内训师们常希望将自己所知道的都编入一门课程中传授给参训者,因此,他们开发出的课程往往大而全,缺乏对受众的针对性和对流程的支持性,最后常因为授课时间限制,无法全面展开其所想讲授的内容,最终将课题开发成了知识普及型课程,如“浅谈财务管理”、“企业如何进行风险把控”等,没有授课重点,对参训者的工作也没有起到相应的帮助。
(二)课程大纲逻辑混乱
在课程大纲设计环节,内训师们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大纲逻辑混乱,常需要培训专员就他们想讲述的内容与他们进行二次沟通,确定要点与命题的关系以及要点间的层次关系。
这个问题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内训师课程设计的逻辑思维训练不足,在结构设计时,常在同一层级目录放置有逻辑冲突的内容,导致论述的逻辑矛盾、内容重复或不完整,极大地影响参训者对课程内容的接收;另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对知识的介绍一定要“从头说起”,常花费过多篇幅用于阐述课题的背景及相关知识,而使授课内容“头重脚轻”,没有针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论述。
(三)PPT等于WORD搬家
许多内训师会将想要讲述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到PPT页面上,在讲授时照本宣科。
当培训专员与其沟通时,内训师们常抱怨说:设计精美的PPT需要学习很多技巧,这会耗费他们太多的时间,而且如果要制作“演讲型PPT”,很多讲述的内容将不会出现在PPT上,他们害怕会忘记,而影响课题讲授效果。
二、如何解决企业内部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常见共性问题
如何让内训师有效地选定内训命题,开发出符合逻辑的课程大纲,并最终形成适用于教学的PPT课件呢?本人设计出了一套“规范化课程设计与开发模板”可提升课程开发效率和精准度,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自我提问定题提纲
旨在通过问题提纲的方式,引导内训师从问题现象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宏观到微观,进一步区分培训问题与咨询问题,从培训问题入手,将问题与其所涉及的流程对接形成命题,并进行命题合理性检查。
范例:可尝试以下思路进行命题思考:
第一,请问工作相关领域有哪些不满意的现象出现?
例如:销售业绩下滑
第二,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例如:产品、制度、环境、销售技巧
第三,请寻找这些原因中的人为原因,以确定培训目标。
例如:提升销售技巧
第四,请就人为原因分析责任人,以确定培训对象。
例如:销售人员
第五,请就人为原因分析改善的关键点以确定培训主题选项。
例如:针对“如何提升销售技巧”进行分析,可从沟通技巧、谈判技巧等方面予以改进,这些就是培训主题的选项。
第六,就主题选项,选取最关键的选项作为培训主题。
例如:如何提升销售沟通技巧
通过自我提问一步步引导内训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晰培训重点,提高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课程大纲建立与检查指引
通过相应的说明,引导内训师逐步建立课程大纲,并对照指引,检查大纲的逻辑结构。
第一,逻辑要求:“三无”。出于逻辑条理性考量,为避免内训师在开发时出现逻辑混乱,影响学员理解、吸收知识的情况出现,笔者建议内训师用以下“三无”作为大纲逻辑条理性的检查内容:一是无矛盾,即一级目录各标题间没有任何矛盾;二是无多余,即一级目录中各标题都不可缺少,都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三是无遗漏,一级目录所包含的各标题已足够,不需要增加任何其他的标题。
第二,目录要求:简单、并列。由于人类记忆能力有限,为更好地帮助学员掌握课程所授知识,建议在课程大纲结构设计时,以“简单”为首要原则,采用一级目录提出总体逻辑,二级目录深入讲解的方式进行,至多不建议超过三级目录;同时,建议程大纲的一级目录设计应呈并列结构,因为并列结构的目编排将有助于学员进行要点记忆,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或“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这显然比“第一步、第二步、方法三”这样的结构更符合记忆原则,也符合人类的审美要求。
第三,结构要求:“直接”。内训师们常常会将与课题相关的背景介绍或关联知识介绍放在一级目录,这样容易导致课程结构不够清晰,讲授重点不够突出,建议内训师可直接从一级目录展开对关键问题的解决,而将其他相关内容放到导言部分。
(三)规范化课程PPT套用模板
PPT套用模板即已设计完成的PPT课件范本,内训师可在完成大纲设计后,直接填充内容套用模板,这样操作,一方面,可降低PPT课件制作难度,让内训师集中精力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另一方面,通过套用固定PPT模板,可实现讲师授课内容规范化,引导讲师按公司的授课要求进行课程设计。
规范化课程PPT套用模板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关键元素来引导内训师进行课程设计:
第一,导言。一是开场页:内训师需在此环节按照范本完成以下四方面的编写,即:自本人介绍,点明开课背景,表明诚意,提出期待,并将关键词放入对应的开场页。二是知识铺垫页:这是“导言”页面系列的主题内容,旨在引导内训师将与课题非直接相关的知识介绍放置于此,优化课程结构,避免上文“结构要求”中提到的“直接”被破坏。三是课程总纲页:此页面用于展示内训师的课程大纲,即一级目录,便于学员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
第二,导航。将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条目通过虚实结合显示的方式设计成固定模板,强制要求显示在页面的上方和左侧,以引导课程逻辑。这样设计,一方面可通过课件PPT准确显示正在讲授的环节,引导学员在思维上与课程进程保持同步,有助于学员对课程逻辑架构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内训师严格遵循课程的金字塔结构进行课程设计,也便于他们在课堂讲授时有条不紊地遵照课程设计逻辑从容授课。
第三,页面衔接。PPT课件设计中,模块与模块间的衔接也是影响课程逻辑的关键点,因此针对衔接页面,本人分两类进行设计,即问询类、总结类。
问询类PPT衔接页面会出现在每个环节的结尾,不论大模块还是小模块,主要作为对讲述内容是否已讲述清晰明白的确认,也便于参训者针对刚刚接收的信息提出疑问,迅速解决困惑,便于后续知识的掌握。
总结类PPT衔接页面会出现在一级目录讲授完成后的结尾或全部课程的结尾,主要作为对讲述内容的复述,以便加深参训者对刚刚讲授内容的印象,以及对重点讲授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强调。
(作者单位为厦门火炬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工程;课程设计;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07-02
《园林工程》课程设计是指作业设计,即对课程中的某一工程问题进行的设计练习,习惯叫作课程设计。它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每个项目(第章)内容或某一部分内容理论知识的再加深、再理解的综合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课程设计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就怎样才能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简单谈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精心设计题目,激发设计兴趣
因本门课程还没有统一的实习指导和实习练习册,而且地域差异较大。因此各部分设计题目,老师可根据每章或每个项目内容,选择难易适度、贴近生活的题目。如果设计题目中涉及的内容过于复杂,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能够充分体现所要讲授的知识,最好选择在大学校园所进行的项目或教师所主持或参与的项目,或校企合作设计题目,根据岗位任务分析,在实际项目中设计题目[1]。
二、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设计能力
每个设计练习都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得以实现,要做好每个设计练习,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就没有进行设计的基础[2]。如地形设计,只有熟练掌握设计原则,才能把握住地形的走向、坡度大小、土方平衡情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各方面的尺度。只有掌握它的设计方法,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所以说,要做好每个设计,就得加强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时要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训练。如地形设计、土方计算、排水管网等的设计都与地形图息息相关。用等高线表示某些复杂的地形,或在地形图上确定某平整地的坡脚线,勾绘汇水线等,多数同学显得力不存心,大大地限制了设计水平的发挥。地形图及应用知识掌握的熟练与否,是以上各种设计成功的关键。如果要顺利地完成设计练习,就得掌握地形图识图用图的基本知识。又如小型喷泉、假山、园路等设计中与之相关的建筑材料,物料的配合比及标号等,同学们也比较模糊,极大地影响了设计课的顺利进行。应该利用一定时间简介、练习这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设计课的效率,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三、多种形式讲实例,开拓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练习的目的,一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提高同学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重在开拓思路和知识面,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再简单的设计它不是一个公式就可以推算或一个逻辑的推理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过程[3]。每一个课程设计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缺乏的是经验。在很短时间内积累相当的经验,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将他人经验结晶消化为自己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引导学生观察附近的相关园林设计,参观优秀园林工程设计作品。还可以利用反光式投影仪、图片、幻灯等辅助手段,展示优秀园林工程设计作品,并分析讲解它们的设计思路。如假山设计中,本人利用投影仪展示了扬州个园中的四季假山,并重点讲解了四季假山由池水、楼廊等连接,形成有峰有谷、有脉有脚、起伏过渡、富于变化的四季景观的时空连续与变化的设计思路,以及春夏秋冬假山怎样用池水、树木、花草、亭台、楼阁衬托,如何用石等的构思。另外还介绍了苏州狮子林、上海豫园北部的黄石大假山等的构思及艺术处理手法,使学生在假山设计中思路豁然开朗。又如在地形设计中,如何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地进行地形设计。本人将“北京亚运村中心花园地形及建筑施工时堆放的弃土,使地形有高有低,形成丘陵起伏,浅溪、小湖等的地形设计。利用幻灯,投影仪直观教具将实例介绍给同学们,教师简明扼要地对其设计构思介绍分析,对同学们启发很大,效果较好。不论哪种设计构思,很好地解决了无从下手的弊端,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和效果的很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开展作业讲评,做好最后总结
学生完成每个课程设计之后,并不意味着本次设计练习的结束,而是课程设计的延伸和深化。教师在学生的设计结束后做出严格公正的评定,评出成绩让学生相互交流本次设计的收获,存在的问题,并由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讲解其优点及不足之处。对好的设计在期末展出,以激发同学的设计兴趣。做到有始有终,自我总结,提高设计能力[4]。
《园林工程》设计练习效果的好坏,可以说是本门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效率,而且关系到教学的方向和性质。因此,必须使学生做好每一个课程设计,进行严格的设计构思训练和基本功的练习,以便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之形成技能和技巧。
参考文献:
[1]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28-29.
[2]冶建明,韩卫民,李应宾.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13-14.
[3]吴雯雯,张勇,方金生.浅谈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2011,(03):23-24.
>>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研究 机械类专业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改革探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 探究机械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独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的优化与实践探索 焊接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CDIO理念改革电子类专业课程设计探索 新世纪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初探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动力机械强度与振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列化监测系统的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研究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为例,分析了改进前课程设计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指导课程的实践经历,分析了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法,经过实践探索证明了其是行之有效的教改方式。 关键词:课程设计;动力机械及工程;实践教学
前言:
在全国开设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的学校中,很多都安排“内燃机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应用、巩固、丰富、提高所学内燃机专业知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因此,课程设计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检查过程。
一、原课程设计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原课程设计内容安排中绘图工作量大,在两周左右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在认识、消化和整理原图的基础上,完成两张四缸发动机的横向和纵向图,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所以,到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即学生并不能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和设计要点,掌握基本尺寸和结构的确定原则以及计算方法,更谈不上在设计中发现问题,进行创新设计。
(2)课程设计答辩是以教师提问为主的“问、答”方式,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们对课程设计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自己的设计过程及结果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对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3)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在一个人的经验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团队合作是迅速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是知识共享、成长最快的方式。然而,原课程设计还只是处于单打独斗、一人一题的局面。
二、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
1.改进课程设计内容
内容安排中减少机械重复的画图工作量,将四缸发动机设计改成二缸机设计,并强调团队合作设计理念,安排2人一组,每个学生只要求手画一张纵向图或横向图,另加两张用绘图软件绘制的零件图,由此一方面补充了现代设计方法在内燃机辅助设计中应用的培训,也使得学生有时间对设计进行全面思考,保证了对设计计算过程的理解。
2.加强现代设计方法在内燃机辅助设计中应用的培训
分别以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两大主干课程“内燃机原理”和“内燃机设计”为基础,将学生分为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两大组,加强了现代设计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进行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的学生根据热力计算公式,对内燃机各热力参数、指示参数进行计算,并绘制示功图,它对内燃机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求进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的学生以发动机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为目标,掌握发动机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将思路与方法付诸于程序语言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发动机发火顺序、转矩波动和轴承负荷图的理解。
3.设计过程进度安排阶段化
第一阶段:大约1―2天时间,进行内燃机总体设计和方案选择,在产品总体设计中要选择和确定内燃机的主要设计参数,在进总第250期 专业教学行热计算和外特性计算及主要零部件设计前,首先要选择零部件的类型、布局方式,如:气缸的布局方式、燃烧室的选择等。
第二阶段:大约2~3天时间,进行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学生依据分组睛况分别按要求进行具体的计算。
第三阶段:大约8―9天时间,进行绘图工作,每个学生手画一张纵向图或横向图,另加一张用绘图软件绘制的零件图。
第四阶段:大约2~3天时间,整理并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4.细化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式,鼓励创新意识,加强平时考核监督
课程设计改革要做到成绩评定严肃、认真、科学、公正,只有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才能取得学生对成绩的认同感。改进后的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明确给出评定的办法以及细则,并严格加以实施。最后的总成绩是将设计说明书质量、创新意识、图纸质量、答辩以及平时成绩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得出。其中说明书质量包括方案说明、设计计算过程,以及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认识和收获等,要求报告思路清晰、文字通顺,书写规范,符合技术要求与撰写规范。总成绩别考虑了创新意识的成绩点,只要学生在教师给的简单的原设计模板上有所创新的都予以成绩上的鼓励。此外,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参照出勤、提问和平时阶段性任务的抽查情况等方面给出成绩。出勤情况除了教师抽查记录,还委任几个组长进行记录。四个设计阶段完成情况均分别记人平时成绩。
5.改进课程设计答辩方式
答辩时除了采用教师提问的“问、答”方式外,还要求学生能指出自己在图纸方面和报告方面的问题,注意引入学生自我的认识,允许学生参与对成绩的评定。或者要求学生指出别人图纸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侧面也反映该学生是否亲自完成了课程设计任务。此外,答辩时还现场抽查某些学生对绘图软件的使用情况。对于不合要求的学生,必须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完成,否则不予通过。
三、总结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注重了对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的要求,在课题的深广度与分量上进行了调整,保证了9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设计与进度完成设计工作。本次课程设计改革探索反映出来的正面效果比较明显,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彪,周鲜成,刘利枚.提高工科课程设计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58―59.
[2]朱克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07―408.
[3]李建奇,陈日新,王建君.工科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的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07,23(6):96―98.
关键词:《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方案 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35-02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之三周的课程设计是一次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因此激发学生喜欢课程设计的兴趣提高设计积极性,乐作《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搞好课程设计非常重要。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般以传统的减速器为设计题目,它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传动部分有带传动(或链传动)、齿轮传动(或蜗杆传动));(2)轴系零部件有轴、轴承、联轴器等;(3)连接部分有螺纹连接、键(或花键)连接、销连接等;另外还有箱体等辅助零件的设计,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比较好的选择。设计中用到的知识涉及《制图基础》、《制图基础应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多门课程,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让他们乐作《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本论文从方案选择、技术设计说明书以及成绩评定四方面对课程设计的指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3]。
1 方案选择
在授课的过程中,布置课程设计的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重视设计用到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建议学生利用学校已建设好的在线学习系统,提前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设计条件及设计的顺序过程。在学完机械传动部分,把每个同学的设计条件和设计数据下发下去,利于他们提前开始设计计算。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5~6位同学设计一类题目,避免有些同学投机取巧,每人的数据都不相同。这样同学们既不会觉得束手无策,又有一定的自由和约束。要求选用一级远距离传递,两级齿轮传动组成的三级减速传动来满足已知运动条件的执行构件。于是,从原动机的选型、联轴器的选型、远距离传递类型的选择、齿轮传动的选择,可汇总出很多种方案。仅仅两级齿轮传动组成的减速器类型就有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等类型。齿轮减速器中两齿轮对又可以设计成直齿轮、斜齿轮或锥齿轮,另外还可以有软齿面和硬齿面之分,齿轮是否变位传动等等,布置形式也有展开式、分流式或同轴式的不同。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相互交流学习,比较各种方案优缺点,从经济性、可靠性方面考虑择优选择。同学们通过网上的在线学习系统对课程设计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再通过交流学习,提出并最终选定适合的方案,同时明白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会有很多种方法,知识越多,解决的方案越多。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学习热情会更高,乐作课程设计。
2 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各部件的外形及其基本尺寸,包括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并绘制出装配图和零件图。
首先是按照给定的材料,确定执行构件的功率和转速;然后按照三级减速中每级减速允许的传动比和效率回推选择合适的原动机;再确定出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再进行详细设计并确定出实际各级的运动及动力参数,并汇总结果。为减少学生走弯路,对于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提示,并分阶段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一阶段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例如:如果给定两人同样的数据最终要求他们交出不一样的设计结果该怎么办?如果是两人来设计一个方案如何最快速度拿出设计结果?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找出尽可能多的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快乐并提高设计的兴趣。
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提前介绍减速器的作用、外形、结构以及运动传递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实验室,动手拆装减速器,熟悉减速器结构,并通过查阅资料熟悉加工、制造、装配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减速器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然后开始具体设计。
2.1 机器的运动学设计
根据确定好的结构方案,选择原动件的参数(功率、转速等),然后做运动学设计。选择原动机时,要考虑实际的工作情况和经济性,电动机是最常用的原动机。选用已经标准化的电动机时,要考虑其工作载荷(包括大小、特性和变化情况)、工作要求(包括转速的大小、是否调速、是否反转、反转的频繁程度等)、工作环境(是否高温、潮湿、易燃易爆、尘土等)、安装要求、尺寸大小、重量等。要考虑其经济性,同时还要考虑其外廓尺寸和总传动装置的尺寸,一般是在考虑总结构尽可能紧凑的前提下初步分配传动比,然后确定各运动构件的运动参数(速度、加速度、功率等)。
2.2 机器的动力学设计
结合各部分的结构和运动参数,初步计算各部件上所承受的载荷。由于零部件材料、尺寸尚未完全确定,不能精确验证是否合格。
2.3 主要零部件的工作能力设计
首先根据传动的特点,确定传动的顺序;然后按照初步分配的传动比设计前两级传动,并计算出实际传动比;再将总传动比除以这两级的实际传动比,用求出的数值设计第三级传动;实际传动比,求出各级轴的实际转速和功率,列表以备进行轴的设计。设计高速轴时应注意比较安装齿轮处的轴径和齿轮齿根圆的大小,是否用齿轮轴,如果是齿轮轴,则轴的材料和齿轮的材料必须一致。还要考虑轴的伸出端直径和长度,要和安装的带轮毂孔直径或电动机处的联轴器的毂孔直径要一致。低速轴是否会和中间轴的齿轮齿顶发生干涉,安装带轮(或链轮)的轴线应和电动机、减速器的轴线高度相一致。设计轴的同时,选择适合的联轴器、轴承、键等标准件。主要零部件设计完成后,用类比法确定其他零部件尺寸。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很好地协调各零件的结构和尺寸,全面考虑他们的结构工艺性,对所有零部件的外形和尺寸进行结构化设计。在这一阶段设计之初,指导老师先把往年出现的频率多的问题讲解清楚,提醒同学们重视,尽量避免设计过程中再出现类似问题。像轴上零件的定位、轴承的、配置方式等都需要考虑清楚。这些工作如果在上课过程中进行,设计周就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绘制图形。
2.4 装配图的绘制
绘制装配图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布局合理,绘制装配图前必须确定装配图总体尺寸(总长、总宽和总高),然后根据图纸的幅面选用合适的比例尺。指导老师提前强调合理布局的必要性,指导他们查阅资料,熟悉装配图上面应包括的内容:一组全面反映各零部件装配关系的图、总体尺寸和装配尺寸、技术要求、标题栏和明细表等。允许同学们用他们熟悉的三维造型软件构件三维模型,对自己的设计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用CAD软件绘制装配图草图。为提高他们的手工绘图能力,统一要求上交手工绘制装配图和主要的零件图。在同学们绘制装配图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多去设计教室指导,把共性错误在黑板前讲解后,再由他们自己找错误,然后几人相互找错误,最后指导老师组织一组组的同学围成一圈,针对某位同学绘制的图形一起找问题。同学们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渐喜欢上设计。
2.5 主要零件的校核
装配图绘制完成后,所有的零部件的具体尺寸完全确定。这时要对主要零部件(轴承、键等)进行强度校核,验证其是否符合要求。对于外形复杂的零件,一般还要进行精确的强度校核。根据校核的结果,反复的修改零件的结构和尺寸,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装配图要做相应修改。然后根据设计最后结果,绘制非标准件的零件图。
随着课程设计步步深入,同学们之间的协作能力得到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增强,设计能力绘图能力都得到提升,自然学生的设计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越来越乐作课程设计。
3 设计说明书
一份完整的设计,必须有条理清晰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说明书说明设计任务、设计目的、设计过程、设计结果以及设计中的所参考的资料。由于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数据往往会有调整和修改,所以,设计说明书通常是设计的最后一个总结的环节,要求说明书按照统一格式书写,字体认真格式规范内容全面,说明建立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按要求书写。
4 成绩评定
在设计过程中,公开设计成绩的考核办法是同时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全部完成设计工作量的前提下,看设计说明书中计算过程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与图纸零件尺寸相符,图形绘制、尺寸标注等是否有错误,图面是否整洁,布局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认真规范完整,在设计中态度是否认真等,给定一定的条件约束他们。在指导中,随时和他们交流。通过交流看他们的设计主动性、积极性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对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以便他们在今后的设计中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5 结语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一次实践教学,对学生后续的设计和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他们通过设计过程中的进步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得到快乐,乐在设计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张建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濮良贵,陈国定,吴立言.机械设计[M].9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PROTEL;电路课程;CAD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M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实验教学的标准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都是实验教学涵盖的内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锻炼综合设计、实际应用、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学会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电路CAD课程设计的现状
电路CAD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阶段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其当作一门理论课来教学,通常会先给出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电路设计图,对设计图电路的主要部分工作原理和达到这一原理的主要功能进行讲解,最后要求学生在PROTEL软件中绘制电路系统的原理图和印制板图。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下降,这样的课程设计完全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因此应当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教学目标设定为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自主学习,教师辅以指导,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基于PROTEL的电路CAD课程设计
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一个实际应用的单片机测试系统,辅以电路设计工具软件PROTEL,绘制出电路原理图和PCB图。
(一)PROTEL软件的设计流程
PROTEL软件是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电路设计系统,包含有电路原理图设计、PCB设计、PCB自动布线、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模拟/数字信号仿真等功能模块,并具有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其中PCB设计和电路原理图设计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提供了完备的电路仿真器,使从原理图的绘制到最终电路板设计的所有工作都能轻松完成。
该软件设计流程为是:首先是工作环境设置和页面设置,装入元件库,然后,将元件、电源符号、接地符号、连接线、网络标号和说明信息分别依次放置在图纸上合适的位置,再就是对电路图进行检查和调整,最后保存并输出。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对于学生想要设计什么系统,教师不应限制,检测和设计系统时允许学生任意选择物理量,另外,教师要对设计系统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设计能达到最终目标。
第一,MCS-51系列单片机必须包含在设计的系统的芯片中;第二,测试的物理量必须要显示在4位LED中;第三,在检测量超过设定值后,系统能够自动发出警报;第四,要设置能够让测试系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的按钮;第五,要配有一路传感器和相应的调理电路;第六,要配备AD转换芯片使检测物理量的模数能够转换。
(三)测试系统的要求
为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的,测试系统的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学生必须制定多套测试系统绘制的方案,从中选择最终方案并阐述理由;第二,测试系统必须达到方案最优化和实际的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第三,传感器能够稳定工作,精度要准确,若出现问题,则要给出弥补方案;第四,在绘制PCB之前,学生必须弄清其设计规则,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证所设计的测试系统原理图的功能的正确性和布局的美观性以便实际装配调试;第五,为设计提供完整详细的说明书,例如工作原理、选择元件的原因、PCB的设计规则等。
(四)测试系统的仿真分析和验证
很多学生在以前并没有接触过设计,缺乏经验,所以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设计,需要仿真分析和校验设计的原理图,可以直接在PROTEL中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数模混合电路进行仿真校验。电路仿真的流程一般是首先将仿真电路、电源等绘制出来,然后将仿真分析的参数进行设置,继而运行仿真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观察。以仿真的结果为依据,校验传感器调理正确与否。因而,在原理图的设计和仿真分析之间需要反复校验电路放大倍数的合理性以及能否正常工作,再调整选择的参数,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原理图。
三、总结
基于PROTEL的电路CAD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教育革新的具体表现,其不仅能让学生完全掌握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教学方法应该被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秀珍.《电子系统CAD》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2(08).
[2]李晗.关于PROTEL的教学方法的几点总结[J].科技信息,2007(34).
[3]邵建昂. PROTEL教学实践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