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文体知识

新闻文体知识

时间:2022-10-14 06:5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文体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闻文体知识

第1篇

考纲中明确了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这四类文体。从我们固有的备考模式看,更多的学校还没有比较规范或者更全面的备考模式,特别是新闻访谈部分,基本上从未涉及,甚至有的学校避开了这个专题,笔者觉得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心中的痛。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如下: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传记类、新闻类是命题重点。如2010年广东、山东考查的是新闻材料,辽宁与新课标卷考的是传记材料,福建与天津考的是科普文本。从近三年高考卷的考查情况来看,侧重考查两种能力:一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在考纲规定的三类能力中,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成为重要命题点之一,尤其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在2012年备考中应特别注意。二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理性认识和探究能力。传记与新闻背后隐含的“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是不容忽视的考查点。

一、考纲分析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说明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学情分析

1.这届学生在高一高二由于时间紧、课业任务重,个别省市第一年进入新课标高考,从上到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所以没有开《新闻与访谈》选修部分,学生对这一文体知之甚少。学生底子薄,文体意识不清。

2.经过两周的复习,通过接触文本和做相关的题目,学生已对新闻和访谈的基本知识和题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是不再是完全陌生,但还没有深入透彻地理解。

3.一部分同学在头脑中或积累本上有了部分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模式,但还需要一定量题的训练,加深印象,形成牢固的答题意识。

三、考点分析与备考策略

考点分析:根据考纲的规定,有一部分题型与散文、人物传记有些是重复的,比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但有一些题就是针对新闻、访谈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这一部分题还应引起师生们的十分重视。

备考策略:

1.文章的某一个自然段是新闻的哪一部分。

新闻的基本结构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新闻报道某一种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半倒叙)有什么好处。

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作用:突出事件的结果,吸引群众的兴趣,造成悬念。

顺叙的叙述方式,条理清晰,突出新闻事件的连贯性并且使层次分明。

3.新闻报道别突出时间有什么作用。

突出事件的连贯性,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彰显出新闻内容真实性。

4.请从新闻的时效性角度来分析这篇新闻的特点。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在“快”和“新”两个方面。

“快”是指报道迅速、及时;“新”是新鲜、新颖、新生,即将最新发生的事件或新生事物报道出来。

5.新闻的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运用了一些生动形象描绘性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了浓烈的感彩,使新闻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鲜明的观点倾向性。

6.这篇新闻是如何突出它的真实性的。

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

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

③从叙述人称选择(记者、当事人)的角度思考

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⑤从新闻数据运用和配发新闻图片的角度思考

7.新闻中采用了哪些角度来报道事件的。(记者和当事人的角度)

8.这篇新闻报道从内容、结构等方面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从哪些地方改进,请分析。

①新闻事件应有因有果,首尾呼应,保证报道的完整性。

②新闻事件来源要清晰确切,保证事件的真实性

③用词要清晰准确,不可含糊不清。

第2篇

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新闻文体因其自身特点和传播功能而在词汇运用上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特点。结合实例,下面从新闻词汇特定的语言色彩,频繁使用小词、缩略词,新词新语使用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以便读者对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1)词汇特定的语言色彩。新闻报道常使用某些词汇来表达事实和事件,例如,horror一词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词,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动,再如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此外,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语,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据有关方面报道),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等,这些新闻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道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journalistic words)。(2)频繁使用小词、缩略词。新闻英语的另一词汇特点是青睐小词、短词和广泛应用缩略形式,特别是在标题的制作上,尤显突出。新闻标题必须具备吸引读者、提挈内容的功效,因此特别强调简明扼要,且报纸栏目狭窄,使用长词有失雅观。小词(midget words)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原因之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用小词可以免予移行;原因之二是由于小词的词义范畴很宽,一般比较生动灵活。新闻英语称这类词为synonyms of all work(万能同义词),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此外,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英语新闻中还大量使用缩略语,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银行)、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biz(business商业)等。(3)新词新语使用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个角落时时都会产生新事物,出现新问题,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便应运而生,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新词在构成形式上有多种,主要表现为新词新意、旧词转新意、临时新造词等。首先体现在新词新义方面。报纸杂志往往是最早出现新词的地方。如:现代都市知识青年们(yuppies,雅皮士)都喜欢“玩”这个词:“玩计算机(learn to use a computer)”、“玩文学(to enjoy literary works)”、“玩外语(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玩深沉(to be more sophisticated)”、甚至还要“玩朋友(to have more girl friends or boy friends)”、“傍大款(to found a sugar daddy)”,要“玩玩(to enjoy more)” 才“潇洒(to be care free and happy)”,于是“老杆子们(old timers)”都感到代沟越来越大了。其次体现在旧词转新义上,这些词的形式早已熟知,但意思却发生了变化,即衍生出新义,这类现象在英语新闻中屡见不鲜,阅读时要对此有足够的敏感,以免引起误解和误译,如:The rapid―growing death toll of AIDS victims has posed a widespread panic across the Slates from gay bars in the west coast of California the Fun City。 句子中的“gay”一词,原意是“快乐的”意思,但现在的新闻报道中已转义为“同性恋的”,此例中的“gay bars”是同性恋者聚集的酒吧,而不是快乐的酒吧。再次是临时造词。为了表达需要和追求新奇,新闻报道常常使用临时造词或生造词, 即临时创造或拼凑起来的词或词组,例如Euromart(European market,欧洲市场),haves and have-not(富人和穷人),low-keyed、cost-effective approach(更有节制,花钱更有效的搞法)等。

新闻英语句法特点

新闻英语的句法特点也很显著,有其不同于其他文体的鲜明特色。第一体现在句式多样、富有弹性上。英国、美国报刊的新闻英语句法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表现在富于变化和富有弹性的两个方面,一是报刊文字中的句式富于变化。有倒装句、省略形式、借助副词等。形式多样,变化无常,使新闻语言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二是富于弹性。英语新闻编写过程中,为节约篇幅,经济起见,作者常紧凑句式,浓缩信息,具体表现为:省略句式的普遍使用和高度浓缩的前置修饰,有时甚至会因修饰成分过多过杂而造成误解。因此翻译时尤其要辨明关系,用明白、清晰的语言加以释译。第二是新闻英语时态的使用方面。巧用时态与不拘呼应时态的应用在新闻英语文体中有其独特之处,这类现象在标题中尤为突出,为生动简短,标题中常用一般现在时、不定式和现在分词来分别表示过去、将来或现在进行的动作。用一般现在时表达已发生的动作,目的是为了增强报道的直接感和同时感。如:A Ground War Begins(一场地面战役打响了)。用现在分词来表示正在进行或发生的事,省略了助动词。如:Deposits,loans rising in HK(存贷款额在港回升)。英语新闻中现在时的广泛使用,造成事件正在进行中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都常常采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另外,甚至在said、told、reported、added等动词过去时后面的that宾语从句中,过去时也常常为现在时态所替代。第三是新闻英语较多使用扩展的简单句。这是因为报刊篇幅有限,新闻文体在语法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地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简化句子结构。第四,被动语态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多于在其他文体中的使用。如有关战争、灾难、骚乱、事故等方面的报道中,伤亡的人数等这些读者往往关心的内容多用被动形式表达出来。这是因为新闻报道中有时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为重要的缘故。

新闻英语的翻译对策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新闻英语的词汇运用有趣易懂,简洁精练,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为表现出新闻文体的总貌,平时要多留意“小词”、“生造词”和“缩略词”,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产生误译。同时,新闻语体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应晦涩难懂,但新闻语体又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因而我们翻译时必须在用词上多加锤炼,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而基于新闻英语的句法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汉语的语言习惯,翻译时注意中英文在新闻中不同时态的表达方法:英语中多用现在时态,汉语中多用过去时态,且汉语往往借助时间词,如“昨天”、“明日”、“将”等以衬托时间关系;针对新闻英语在句式和修饰方面的特点,可以采用切断、拆译、倒译、插入和重组等方法进行英汉翻译,写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同时,要做好英语新闻的翻译工作,译者除了应具备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常识和政治常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才不会误译或导致严重后果。比如有过这样一条电讯:“1956年7月,尼克松再度来到远东,他到菲律宾、南越、台湾、泰国、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六国活动。” 这条电讯可能来自外文资料,但译者在翻译此资料时,把台湾和南越当成独立的国家。这样的报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新闻英语是重要的国际文化传播媒介,在词汇、句法、语法及其承载的文化因素方面,新闻英语具有典型的语体特色。在翻译新闻英语的过程中,译者应结合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注重理解的恰当无误以及译语表达的简洁和准确,这样翻译时才能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文件缺失及信息传播错误,翻译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婧:《新闻英语翻译之美》,《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28)。

2.宋志强:《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3.王惠娟:《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观》,《科技信息》,2008(33)。

4.吴永红:《浅谈新闻文体的翻译》,《太原科技》,2005(4)。

5.英语论坛, bbs.省略

第3篇

【关键词】非文学翻译;翻译教学

随着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大。然而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却由昔日的金牌专业演变为进入的黄牌专业。总体上看,很多理工类院校都是在宏观层面对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如通过复合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或通过双学位培养,或通过给英语专业学生增开理工科选修课等方式来培养复合人才。而从微观上来看,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对英语专业传统各课程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一定的改革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传统的翻译教材大多侧重文学文体的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即应用型文体翻译所占比例很小,但是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只有少量内容是文学翻译,而且学生毕业之后翻译的大部分材料是实用文体材料。

非文学翻译,也被称为应用或实用翻译,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等的方方面面。随着对外经济合作交流的不断发展,对英语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英语专业如何冲破边缘化的趋势,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对英语专业传统各课程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一定的改革,培养出大量合格的英语应用翻译人才成为英语翻译教学,乃至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加大非文学翻译教学的力度,可以改变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应用能力差的现状,以此推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比如 “外宣翻译”课程教学,主要加强学生在政治文献,政府报告,领导讲话,旅游景点,中式菜单,广告及公示语应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能力提高,以及注重学生译德的教育问题。再如,“新闻翻译”教学,让学生通过了解英语新闻与汉语新闻的不同写作体例,分析英汉新闻翻译和汉英新闻编译的不同侧重点,掌握对于新闻导语、新闻标题及主体的翻译和编译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翻译的忠实性进行重新解读,理解不同意识形态对于新闻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编译的原则。通过这两门课,学生对于基本的翻译理论有了新的解读,不再拘泥于所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反而可以站在较高的视角宏观地查看整个翻译过程和翻译的影响因子。

通过普通翻译课程,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一般的翻译原则、方法和技巧,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有一定的比较和心得。在此基础上, 开设应用翻译课程,讲授各种不同应用问题的翻译。教师可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讲授各种非文学的翻译文体时注意详略得当。如对于外宣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和旅游翻译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涉足的可能性较大的应用文体翻译,可以结合相关专业课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课程、机电英语、新闻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双管齐下,同时利用每学期的实训课程尽量多安排些相关的翻译实践活动。而对于法律翻译、政论翻译等学生涉足可能较少的应用文体则可以概要介绍该文体的文体特征以及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同时可以安排适当的当的时间讲授部分文学翻译的理论及翻译策略,这样既让学生对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不同文体特征及翻译理论、翻译策略有所比较,有所了解,也弥补了只讲授非文学翻译而导致学生对文学翻译不屑一顾的误区。这样,对翻译真正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利用大四最后一年的时间思考自己考研的方向和今后的发展领域,准备踏入工作岗位的同学则可以利用非文学翻译课上学到的各种不同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非文学类翻译课程的授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寻找合适的非文学翻译教材,这是有效进行非文学翻译教学、培养合格应用翻译人才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市场上翻译教材种类繁多,然而以不同类别的语料为素材的应用文体翻译教程并不多见。国内缺乏综合性的非文学翻译教材,为开设非文学翻译课程增加了难度;而已经开设了非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师,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找资料、编教案 。因此,非文学翻译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

问题之二,学生缺乏应用翻译实践可能是英语专业非文学翻译教学环节中的“致命伤”。翻译水平的提高一定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为基础的,非文学文体的各种文体风格大相径庭,譬如广告翻译与说明书翻译,由此而衍生的不同翻译策略也是颇为迥异,广告翻译采用的交际翻译法语说明书翻译采用的语义翻译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缺乏大量的应用翻译实践经验,就很难把握各种不同文体的特征,从而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除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外,学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进行过其他的应用翻译实践活动。而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所布置的随堂作业和课后练习量一般也不会很大,所涵盖的面也不会很广,这就造成了学生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际翻译操作脱节的局面。故可以考虑将一定字数的应用翻译练习与该课程学期期末总评分数相关联的方式,提高学生完成应用翻译练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敷衍了事。但是,仅仅如此还是治标不治本。要解决翻译实践少这个问题,根本还在学生自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多参加应用翻译实践活动,如各种会展翻译、经贸翻译等,参与各类横向课题的翻译项目。处理解决翻译“量”上的问题之外,翻译的“质”也是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利用平行文本来解决一些难点的翻译,通过小组讨论切磋的过程来共同提高。当然,学生也可以再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从事一些有偿翻译活动,提高应用翻译实践的技能和从事应用翻译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中,应用翻译人才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立足于学校定位,紧密贴近行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非文学翻译的力度,重视学生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努力改变传统意义上理工科院校中英语专业边缘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浪,柴明颖.多元化:翻译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以英国高校的翻译教学为例[J].外语界,2008,(2).

[2]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郭建中.翻译导读:实用文体翻译[J].中国翻译,2005,(6).

[5]韩子满.应用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5,(4).

[6]何其莘.翻译和外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7,(4).

[7]黄皓,邓月萍,李和庆,王珍珍.新编英语笔译教程――对比 技巧 工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梁启超;话语权;近代中国

一、西方传教士创刊――话语权的逐步旁落

从1815年开始,宗教报刊就大量涌现在前后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并成为主角。那些传教士曾经叫嚣着: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报纸”,“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脊梁骨。”就连将第一份中文传教报刊带入中国的传教士米怜也说过创报的目的是将“基督精神注入中国体内”。可见这些传教士们就是抱着文化侵略的的实质而来的。

之后至前,外国人在中国所办的报纸猛增到180种。言论上更多地介入到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其观点基本上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立场和外商在华利益。如英国传教士1853年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的《香港纪略》一文中写道:“初意非为土地,只为本国之民,照常贸易,免受凭空之欺藐而已,后因所愿不遂,致起兵衅。”这是为英国出兵侵略中国而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极力为英国政府的武力寻找借口。

一方面,西方人在中国办的报刊上明显站在西方立场上发表言论,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另一方面,中国已有的古代报纸却一直唯唯诺诺,“为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的”,所以它必然是存活于封建社会内部的,一旦中国社会被外族入侵,古代报纸也会土崩瓦解,不能承担起近代社会言论的平台,更不可能成为与西方报纸相抗衡、执掌话语权的工具。

二、梁启超身体力行――争取话语权

梁启超以报人自居,他主办或主编了17种不同的报刊,与10多个报刊有密切的关联,也就是说梁启超的一生就是办报的一生。

在梁启超的著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他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梁启超首次提到了“耳目”说、“喉舌”说,并且指出了传媒权、话语权的重大作用,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第一人。

报刊的创办,也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书立说提供了平台。梁启超慷慨激昂,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言论新颖,文字畅达,引起时人的关注,以至于“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对于他的文章,黄遵宪有评价“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梁启超曾发表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报刊舆论丧失的现状:“列强明知我无他权利,无他言论,以与彼相持也。”他意识到了中国舆论散失的这一国情,身体力行,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为清末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典型,也开辟了推进运动的新道路。

三、梁启超新闻观点的提出――启迪时人

正如前文所述,梁启超率先提出先进的新闻观点,在当时阴霾的中国,确实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不仅如此,梁启超还提出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天职,这一提法一直影响到后人对于报刊功能的认识和阐述。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报刊仍然充当着国家、政府的“喉舌”,并在监督官员、倾听民生方面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这是中国第一个本着言论自由思想有关中国新闻事业的论述。

梁启超也特别强调舆论监督和引导民众的作用。对于舆论,梁启超曾经说过:“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舆论需要强大的鼓吹者,因此它的巨大功能也显示了报刊、报人、报业的重要性,近代中国的报人、知识分子愈能够从国情、民情出发,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借助文字去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操。

梁启超对于报章文体也提出了新的主张和要求。他提倡使用“报章文体写作”,“这种文体,畅达而富于感情,更为一大革新”他的这种“别有魔力”的新文体,使得“二十年学子之思想,颇受其影响”。以情动人、寓理于情是梁启超惯用的文法,他说过“天下最神圣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恣肆奔放和表达的酣畅淋漓使得梁启超的文章为时人所认可。

中国近代话语权的沦落,是那个时代屈辱的见证。但是每当国难危机出现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为国家命运奔走着、努力着。梁启超是那些身影中最伟大的一个也是最普通的一个。话语权的成功构建为国人发表言论、参与社会见解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这对于当代的中国同样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同样,我们当下的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意识到“话语权”的重要作用,做一名合格的“时代望者”,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美)米怜.基督教在华最初十年回顾(英文)[M].马六甲英华书院,1820.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梁启超.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第5篇

笔者对2002年关于刘晓庆被捕事件的报道作过调查研究,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使用的新闻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侧记、花絮、评论、访谈、图片、背景链接等,可以说无所不包,是一次全息式、全景式的新闻报道。但在对此事件的关注中,媒体与受众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即猎奇压倒了一切。用一句新闻工作者的话说:人们更多的是为了娱乐的目的或是争相传播而作报道,远不是为了了解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严肃的含义。

一、“广度”———一个被模糊的概念

在我国的新闻学研究领域中,将新闻广度的研究纳入了深度的研究范围,且认为深度是目的,宽度则是手段。阿斯普曾提出“资讯性”一词,他以此来评价新闻节目是否具有道德。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将新闻信息的评估细化为密度、宽度和深度三个具体方向。密度、宽度更多表现在新闻信息的量的方面,深度则是新闻品格的体现。我国的一些新闻学者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可以从密度、广度、深度和纯度四个方面来对新闻节目信息进行评价。新闻信息产品自然也具备这四方面的特点:延续性、宽度、深度和时效性。其中,宽度是信息产品横向比较的标准,而延续性、深度和时效性则是纵向比较的依据。现在,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大环境下,广度和深度自然成为了媒体竞相争夺的手段和砝码。

二、新闻的“宽加工”生产方式

目前,新闻工作者都普遍认为,受众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宽,明显感觉众口难调,受众群体不再满足于对事件本身的了解,而是更多地追寻事情发生的究竟,他们更加关注世界政治、世界经济,他们更加寻求新闻的广度和深度。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只要是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都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虽然它们短小,但却拥有其相应的广度,因为它们也传达了一定的信息量。这也是笔者所要表达的重点,广度是所有新闻都具有的,可是能否获得最全面的表达,这要依靠记者和编辑的发掘。纸质新闻媒体上“宽加工”的新闻生产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组合的方式。也就是在编辑新闻的时候,整合同一类的新闻或者是某个新闻的不同方面进而进行较为全面的报道。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多采用此类处理方式。

2.比较方式。媒体想要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往往会采取比较的方式,比如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等等,这些都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拓宽思路并使受众受到启示。

3.链接式。此类处理方式通常都是指后期的新闻制作与编辑,以此来寻找相关工作。比如,在2002年7月发生的香港明星陈宝莲的自杀事件,事情发生后,各个媒体都开始争相报道陈宝莲的生平及后事,这些报道将陈宝莲的平生轶事一一叙述,并联系到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女明星的自杀事件,通过对比使得一个普通的女明星自杀事件被赋予了更广阔的背景,这种联想式与链接式的处理方式可见出广度与深意。

4.滚动方式。通常都是使用这种方式来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一般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持续时间都比较长,而且所涉及领域较为广泛,涉及的人物都较为轰动,也因此会受到人们较为广泛的关注以及热烈的讨论,也就使得新闻媒体必须使用专门的版面来进行滚动式的及时更新报道。

第6篇

一、名词解释

1、事件性消息:事件性消息是消息的“正宗”并且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对读者有吸引力。

2、人物通讯: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

3、新闻简讯:简讯是压缩的产物,简讯的原型大多是一般的消息,因为当天报纸版面的限制,或者因为版面的需要,有时是因为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而被压掉了一些内容,成了简讯。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且结构单一。

4、新闻特写: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5、通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

6、描写性消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

7、导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8、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收集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如何提高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一、新鲜——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用最明显的形式写出来;积极寻找新闻的最近点;

二、快速——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注意培养口述新闻的能力;

三、简短——坚持一事一报,突出讲清楚一件事;注意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注意化整为零挤掉水分,只讲事实;语言凝练、简洁。

2、简述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时效性

1、新鲜2、快速3、简短

二、可读性

1、具体2、生动3、通俗

三、针对性

1、加大信息量2、加大知识含量

3、简述新闻语言的特点。

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三、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4、简述导语构思与写作的主要步骤。

一、明确报道主题,判断出事实的核心要点;

二、要判断出新闻价值;

三、导语要具体、精炼、准确;

四、从受众角度考虑,尽量找好接近性选择性好的切入点;

五、抓住事件的矛盾冲突或焦点;

六、精心选择好的表现方法。

5、简述会议新闻报道的要点和技巧。

一、要明白会议类型、时间、地点,明白议题计划对受众的影响;

二、要把会议看做新闻源,会议是出新闻的地方,跳出会议,在会议内容上抓新闻点;

三、要在会议中抓最新消息作为报道的重点,并在导语呈现;

四、选择一个关键性议题作为主题。

三、论述题

1、论述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和要领。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

写作特点、要领主要有:1、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2、论述导语在新闻消息中的地位。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地位: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独有的;2、它处于文章开头地位;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

3、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理由是什么?

第7篇

一.实习目的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 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四.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力还不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 对实习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映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2.尽可能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新闻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所报道的是老百姓犯罪关心的问题,只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中去,才能写出更加有特色的作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5.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多的给每一位记者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初学记者的经验不足,应当更多地接触一些新闻的制作过程,运用到实践中去,应该多动手操作。

总之,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学科,它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时效性特强的学科,新闻更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应抓好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认真学习。

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实习中提升能力,在实习中学习都是非常关键的,抓好实习,是关键的,迈好这一步,是步步高的前提。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实习心得集锦

生产实习报告大全

第8篇

【关键词】新闻报刊;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88-01

一、信息传递

对于新闻翻译来说,应该遵循目的论所提出来的“功能+忠诚”这一根本原则,针对新闻翻译,其功能是在译文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作,也就是新闻的根本作用是传递信息,而忠诚是指原文、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还有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原文作者撰写新闻的目的是什么,原文的效果又是怎样,译者在读到新闻后怎么理解原文新闻,又是怎样翻译的,达到的翻译效果是什么样的,译文的读者是怎样接受到新闻信息的,这都是关乎忠诚的重要环节。

新闻翻译的责任重大,新闻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如果信息传递错误就会引起很大麻烦,尤其是对于外文的新闻传递,如果翻译错误,校对、编辑没有发现译文错误,就会把错误的信息传递出去,@样就会引起译文受众收到错误信息,引起很大麻烦,并且会降低本国媒体的可信度,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由此可见,翻译新闻的责任很大,我们不但要对本国新闻媒体负责,更要对译文的受众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新闻译文的质量。

二、信息可信度

新闻受众是非常在意新闻消息的可信度的,珍视它的真实性,这是新闻消息传播的根本前提。一般情况下,新闻翻译是不同于其他文体翻译的,尤其是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原著心存敬意,并要忠实于原著,无论是前言还是各章节,都要最大程度地遵循原著的节奏。但是,新闻译者的随意性更强,他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重新塑造、编辑、合成、转化等,其中包括可以根据受众的情况更改标题、重新组织导语、加大新闻文化背景的知识,甚至可以重新编排各段落的顺序,来方便译文受众的理解,所以这种翻译过程改变了原著作者和译者在传统翻译过程中的关系,是一种忠诚的关系。虽然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主观改变,但是这样的改变是有前提的,不可以歪曲原文的意图,还是以传递准确信息为宗旨。

三、跨文化信息对等

新闻的翻译过程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也不是简单的字面上的对等翻译,它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对等功能,是一种很大程度上的跨文化交际。比如,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无从国家体制到社会习俗,从社会生活到生活细节,新闻翻译工作者都要熟悉,这些内容是在翻译过程中时时会遇到的。我们在读原文新闻的时候经常会读到“foreirgn minister”,读到之后的第一个反应是“外交部长”,然而美国要翻译成“国务卿”,英国要翻译成“外交大臣”,日本要翻译成“外相”,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需要,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译文进行翻译风格调整,选择不同的词语。在新闻翻译的过程当中,会有潜在的价值体系体现在译文当中,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新闻的功能性,也就是说,新闻的译文对于异国的受众来说依旧是新闻。

新闻报道者对新闻的报道是有不同角度、立场和出发点的,其对事件的理解和评价会受到其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在信息传达的内容之外还有其政治内涵的传递,因此这就要求新闻译者熟悉事件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才能正确识别原稿件的政治含义,准确把握某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本民族文化含义的共性和差异,把它们准确而又恰当地反映出来。

国际新闻中信息内容多种多样,它们的社会功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国际新闻翻译人员在选择翻译信息时必须是多层次的,不仅要满足所在媒体的编辑方针和意识形态立场,而且还要认识到原文和译文在文化上的差异,这样才能确保新闻译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内容和功能上尽量获得不同层次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许钧.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新闻播音 文体特点 新鲜 真实 时效 价值

许多年轻的播音员和播音爱好者都曾感叹:各种文体相比较,新闻播音最难驾驭。笔者认为,新闻播音难就难在它不仅需要播音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艺术表现力,更需要播音员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要对新闻文体的特点有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而新闻素养恰恰是缺乏新闻编辑部工作经验的年轻的播音员和很多播音爱好者较为欠缺的。本文试从新闻的特点出发,谈谈播音员如何播好新闻。

同志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新闻具有的“新鲜、真实、时效、价值”等特点,这些特点正是播音员进行新闻播音创作时必须时刻注意把握和体现的。

一、调动新鲜感,体现新闻之“新”

播音创作的新鲜感指的是播音员在备稿和播音时心中产生的“先睹为快”的满足感和“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面对反映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新闻,播音员自然很容易调动新鲜感。但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毕竟不会天天有,因此播音员更多时候面对的是大量的日常报道:年年报道两会盛况、年年报道兰夏大忙,年年春天学雷锋,年年冬天送温暖……播音员如果对所播稿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甚至烫剩饭的感觉,准以激发播音创作的欲望,自然会把新闻播得有形无神、老气横秋。而新闻素养高的播音员面对同样的问题,会通过分析,寻找和发现即将播出的这条新闻与以前播过的类似的消息有什么不同。以对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省2009年三夏报道为例,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说,“河南省夏收顺利结束,今年小麦总产再次突破600亿斤已成定局,这是河南连续第六年夏粮丰收”。播音员如果不仔细分析,也许会感觉“丰收固然可喜,但‘再次突破’、‘连续六年’等信息却似乎使丰收成了一种常态,和前五年相比也没什么新鲜的。”心中丧失了新鲜感,播音效果可想而知。其实,2009年河南省夏粮丰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中,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从2008年秋季开始,河南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连旱。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河南省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组织干部群众采取多种措施,全力以赴抗旱夺丰收。应该说2009年的丰收果实来之不易、难能可贵。这正是这条消息的新鲜之处,播音员如果能通过对上情、下情和主流、支流的分析发现它的新鲜点,怎能调动不起内心强烈的新鲜感,从而激发出“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呢?

二、增强责任感,体现新闻之“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播音员虽然一般不直接参与新闻的采编,但播音工作作为编辑部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却依然要对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节目、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负有重要责任。笔者认为,播音员对新闻真实性承担的责任有两层含义。首先,播音员应该当好“守门员”,把好新闻传播的最后一道关口。一条消息经过采写、编辑、终审几个环节,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准确无误,可以定稿了。但是,也正因为经过了层层签审。播音员反而更容易放松自己应尽的责任。只顾照稿播音,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成了编辑部工作的局外人,让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溜过去,造成新闻失实的后果。因此,播音员在备稿和播音时,必须时刻注意“守土有责”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动嘴,还要善于动脑。比如,2009年6月18日《开封新闻》中有一条反映开封市电业职工在高温下为城市保电的消息。播音员拿到的稿件提到“今天中午,全市最高瞬时电力负荷达到75千瓦。”稍具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家小工厂的用电负荷往往也会超过75千瓦,更何况是一座城市在夏季用电高峰的最高瞬时负荷呢?75千瓦显然是75万千瓦之误。值班播音员经过分析,及时发现并通报编辑核实、改正了稿件中的错误,从而避免了在新闻中闹笑话的事情发生。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第二,播音员在播音的时候,还要通过准确的语势、语态把新闻播得“真实可信”、“毋庸置疑”。一些播音员播新闻时太紧张或者太松懈。反映在播音语言上就显得不够干净利落,犹豫不定、嗫嚅迟疑,硬是把一条真实的新闻给播“假”了。因为听众在生活中的经验是。只有心虚胆怯的人在说话时才会显得犹豫、迟疑。听到这样的播音,听众自然会对听到的新闻表示怀疑、画个问号了。

三、把握节奏感,体现新闻之“快”

新闻之“快”指的是新闻的时效性。如今,媒体触角发达,竞争激烈,因此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时效性成了各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焦点。尤其是对重大新闻,时效性的竞争用争分夺秒来形容丝毫不为过。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点33分50秒,新华社在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和后方编辑的密切协作下,第一时间播发了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快讯,“巴格达响起空袭警报。”领先美国有线电视网(CNN)10秒,快于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在全球媒体时效战中争得第一。后来国际新闻界对新华社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领先世界的这10秒种纷纷给予盛赞。由此可见新闻时效性对一家媒体的重要意义。在时效性的竞争中,广播电视更是经常采取现场直播、现场连线的方式报道新闻。从而把新闻的定义拓展,从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延伸为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在记者、编辑调动一切手段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争分夺秒的时候,播音员对此也应该有所作为。首先,为了适应新闻之“快”,播音员快速备稿的能力要强。在工作中。播音员往往要直播刚刚收到的消息。由于记者、编辑在采编急稿的时候很难像平时那样从容,使得交给播音员的手写稿上难免会有很多圈圈改改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平时注意广义备稿,注意政策、信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熟悉记者、编辑的笔迹特点,识读手写文字能力很强的播音员才敢于完成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播音任务。反之,播音员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对所播稿件内容涉及的领域完全陌生。识读能力又不强,心中胆怯、仓促上阵,勉强播读,屡屡出错,准确性和真实性都无法保证。还有什么时效性可言呢?第二,为了体现新闻之“快”。播音员要注意播音的节奏感,要以流畅、轻快的方式准确地播报新闻。在保证听众听清、听懂的前提下要适当提速。这样才能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相得益彰。试想,记者、编辑争时间、赶速度送来的稿件,播音员却播,得慢慢吞吞,无精打采,又怎能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从而在新闻媒

体间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呢?

四、明确新闻价值,体现新闻之“要”

第10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报刊阅读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编写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文报刊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报刊和杂志的能力。通过熟悉英美报刊杂志的文章的一般特点,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布局、语言技巧及文体修辞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另外,《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也将“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能运用英译汉的理论和技巧,翻译英美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文学原著,”作为考试的选材要求和衡量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英文报刊阅读课还能使学生了解国际重大时事,获得最新信息,增加国际知识,了解世界主流英文报刊和英文报刊阅读常识,进一步地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该理论揭示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主动性的一面,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Woofolk,1998)。

2 教学背景

笔者就英语报刊阅读对英语专业的110名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阅读途径、阅读频率、阅读时间、阅读目的和内容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在英语报刊阅读方面有以下问题:63%的学生很少主动看英语报刊(纸质和电子版);47%的学生每周阅读英语新闻的时间不足两小时;82%的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才进行英语新闻的阅读。51%的学生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时,不知从何处作为阅读切入点;70%的学生阅读时遇到大量生词影响阅读情绪。纵观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埋头于对课文的精耕细作,背单词,做练习,很少去关注英语课外阅读;学生在浏览网页时,更多的精力放在汉语新闻、信息上,很少浏览英语新闻网页。传统的英语报刊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地去接受信息,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教学实践

3.1 课前新闻报道

课前10分钟安排学生作一周内新闻报道。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要求学生将一周内发生的国内、外英语新闻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标注新闻当中出现的热点词汇(hot words)或流行词(buzzwords)。同时,还鼓励作报道的学生加强与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听众可以结合所报道的新闻背景,热点新闻词汇和自己的观点与报道者进行交流探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和热身训练的目的。这种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养成阅读英语报刊的良好习惯。

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成员职责明确:有记者、编辑、校对、课件制作者和陈述者等不同角色,针对校园里发生的故事,汇编成英语新闻,以多媒体课件或者纸质打印稿的形式加以展示,各班进行交流学习。这对于学生运用所学英语新闻文体知识和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具有实践意义。

3.3 视频新闻播报

仿照电视新闻播报,借助手机或DV,以教室,宿舍为演播室,学生们自编自导,自己充当播音员,将编辑好的校内英语小报用视频播音的形式播报出来,这种活动增加了学生创造式的学习能力,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

3.4 小课题研究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列出每个单元的课题研究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能搜集资料的范围选择具体的适合自己的研究题目。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小组讨论,确定主题检索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在整个过程中,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开展都要求学生立足已知去探求和开创未知,用已知的英语报刊信息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和探索精神。

4 实际效果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兴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原则,提高他们在英语报刊阅读过程中的自主参与程度,培养了学生 “CARC”能力。

C—Cooperative 合作的能力

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团体合作。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体现在团结一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体现在科学的分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切实挖掘个人的潜力;体现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A—Active 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注意查找、比对不同信息之间的异同。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会竭尽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R—Research 研究的能力

随着学习范围的扩大,学生们势必会增加教科书以外的信息量,去探索获取更新的知识。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对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和研究,培养了自己初步的科研能力。

C—Creative 创造的能力

学生们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体地位,制作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课件和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出,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创新意识,提升了创造能力。

5 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语言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把教与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多媒体课件、教材内容和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内容的趣味性、知识的丰富性和方式的互动性。在知识技能从未知到已知、由不了解到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获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Woofolk A.E. Educational Psychology[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8

第11篇

报章文体的演进与形成

其实,报章文体并非梁启超所独创,这是一种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报刊文体,这种新文体的形成有着较长的演进过程,最早大概要算中国古代文人们写的政论文章了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议政的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中国文人更甚。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文人历来有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中国文坛历来洋溢着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弘大气象。于是,以“言论报国”便成了一些文人实现政治抱负的最佳选择。由此可见,中国的政论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等就是古代政论文中的名篇。后来报刊上的政论与这种传统的政论文相比,其实并没有根本区别,可以说是由其脱胎而来的。

当然,报刊政论文体从中国传统的政论文发展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体,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它始见于外国人在华出版的一些中文报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刊有言论稿,但均为阐发教义之作,未见有对政治时事的评说。”之后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辟有言论专栏,政治时事性很强,可说是最早重视政论的外人办的中文报刊。但作者多为外国人,他们的中文水平不高,写出来的文章词义不甚可晓,也并未引起读者的重视。此后很长时期所出版的中文报刊(包括由中国人所主编的报刊),均不设言论栏,政论也较少见。直到1872年《申报》创刊后,才把言论列为必备的内容,开报纸重视言论之风。此后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字林沪报》、《新闻报》等均仿效,一时蔚为风气”。这些外报对推动这种政论文体的成长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这些报纸曾经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评论时政、鼓吹改革的文章,其中也有若干颇具见解的佳作。这些文章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不拘一格,为适应不同读者的文化水平,文字较浅显通达。少见雕琢。政论文体的若干特色在这里已初见端倪。中国报刊上的最初的政论文体就是在这些报纸上产生的。”

遗憾的是,报刊政论文体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它们所刊的论说大多为应景之作和一些无关宏旨、格调平庸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对当时影响较大的八股文、桐城派古文有所突破,但这些旧传统对它的束缚仍然存在”,在盈利的目标驱使下,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不会太顺利。而真正推动报刊政论文体向前发展的是国人自办的报刊,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王韬的《循环日报》,王韬本人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报刊政论家。他不仅在实践中为报刊政论文体的改革作出了榜样,同时也对这种文体的写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他在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上功不可没。可是,由于受所处时代及真正的政论文体起步较晚等原因的局限,王韬的政论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被束缚的痕迹。真正对报刊政论在理论及实践上有全面发展并且使之成为一种成熟形态的人,是梁启超。

梁启超与“时务体”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时期,虽很年轻,却早已是“康、梁”并称、名闻全国了,尤其是他的那些以骈散合一、笔端带有丰富感情的文字写成的政论文体――“时务体”,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就有梁启超的《论报刊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自序》两篇文章,他独具一格的酣畅淋漓的新文体令读者耳目一新。前者是梁启超作为主笔登上中国文坛的一个开场白,他摒弃了一切陈旧的文章做法,开篇即开门见山地写道:

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语言不通,故闽粤之于中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梁启超开篇的这些“通塞”之论,实在是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同时,也是他“时务体”的典范之作。而另一名篇《变法通议》,则更是将他的“时务体”展现得淋漓尽致。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乌,飞鱼飞龟,袋兽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文中所展示的“变”、地球之形成及人类万物之进化,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还是极为新鲜的,梁启超以他独有的语言生动地将这一幅幅画面展示给读者。因此接受这天下之公理,一般民众并不艰难。梁启超的文字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给国人以极大的震动。《时务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销量已突破一万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一时间,“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更有对梁启超的文章评价之高如此者,恐无人能及:

雷鸣潮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魂,时或哀感曼呜,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

如此看来,报章文体在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时,已是颇具规模了,成为公认的维新派诸报刊的文章魁首。之后。梁启超还经历了《清议报》的过渡,但真正代表其成熟文风的,则是《新民丛报》了。

梁启超与“新民体”

《新民丛报》的创刊,把梁启超推上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无人能及的巅峰。相隔不到一年,较之于《清议报》上的文章,梁启超的笔下显得从容多了,“大概是从日本人的诸多翻译中汲取了不少新的知识,由人类而环球,由环球而中国,由兴衰而民族,由民族而英雄,总之写的是属于世界的人类文明史的兴衰之别、‘新民之道’”。

自世界初有人类以迄今日,国于环球上者何啻千万,问其岿然今存,能在五大洲地图占一颜色者,几何乎?日百十而已矣。此百十国中,其能屹然强立,有左右世界之力,将来可以战胜于天演界者,几何乎?日四五而已矣。……

《新民丛报》的大部分文章都出自梁启超之手,他的文字华美犀利,文风恣肆,笔锋饱含感情。流亡生活不仅没有使他步入颓废,相反以其知识的广博、新颖及笔力的雄健和推论的严密,联想的奇妙而使众多的年轻人倾倒。他无可争议地成了中国“言论界之骄子”。难怪黄遵宪在《致饮冰室主人书》中赞叹道:“《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黄遵宪还认为,中国几十家报纸,“无一非助公之舌战,拾公之牙慧”。至少。从形式到议论,中国的报章因之而“大变矣”!

第12篇

2018大学毕业生实习工作总结

编辑部的工作者闷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地修改、编辑,还要经常加班,有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我从来没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疲惫和厌烦,他们总是精神饱满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我想,正是这份对工作的激情支持着他们。如果没有激情,他们不可能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

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让我们严把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编辑部的工作既繁琐又枯燥无味,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得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稿件。如果没有耐心,他们不可能坐在办公室不厌其烦地工作着。细心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哪怕一个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会影响到新闻播出的质量。所以,即便他们再累也得提起精神,仔细检查,宁可多看几遍,也不愿意放过一个错误。如果细心。他们不可能做出如此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在编辑部工作也有很闲的时候。没稿件的时候,编辑们都会看看杂志和报纸打发时间,或是聊聊天,说说笑。而此时,我总会很自觉的地抓紧时间多看看些新闻编辑的书记或是拿出之前改好的稿件,学习和总结一些常见的稿件错误。

总之,编辑部是一个既充满欢乐气氛又可以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地方。

实习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理论上的知识,还是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让我受益非浅。我认识到在学校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多思考,多练习,多听多看。同时要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

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有志者事竟成。

2018大学毕业生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主角。我们务必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潜力的舞台。

透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潜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潜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潜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带给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潜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修改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资料

新闻学的实习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好处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

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2)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修改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修改,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能够透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透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潜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就应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主角,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修改的关系。

透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潜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潜力强了,语言运用潜力增强了,写作潜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四.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透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构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潜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潜力还不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潜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2018大学毕业生实习工作总结范例

教育实习不仅锻炼了我们实习生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与口才,也使我们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发现,分析存在于现阶段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是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主讲初二物理(力学压强,浮力部分)和初三物理(电学欧姆定律部分),带初二2班和初三1班的物理课,并兼任初二2班的实习班主任。实习期间,还组织了关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开设物理课的情况调查的教育研究。总体来说,实习工作很成功,无论是教学工作,班主任实习工作还是教育调研工作,都得到了校领导,老师们的好评与支持。就任初二2班实习班主任期间,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学生们的配合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在受到表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了存在于自身的不足,今后需要继续改正,完善自我。

首先谈下我的教学经验。站到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第一心态要好。具体来说,不要紧张的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任务是给他们讲课。如果站在讲台上,自己先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首先是工作的失职,其次是学生们的不信任,后果就是恶性循环的课堂秩序乱,学生听课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站在讲台上,要有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是要干什么,有了明确的出发点,才能摆正心态,走进课程的思路;第二,讲课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思路百分之百在所讲授的内容上。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发现学生不好好听课,提醒他们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

可是如果老师的注意力就没有全部集中在课堂上,也就是所谓的走神,那怎么能叫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所谓为人师表,不仅体现在外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45分钟带领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因此,上课前的备课十分关键。备课时,自己要先进性对知识的梳理,自己头脑中把知识点捋顺了,才能在讲出来的时候有条有序。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有着很高的熟悉度和很强的专业知识基础。我在讲课的时候,比如习题课,如果需要在黑板上作很长的公式推导,我会边写边讲,这样不仅自己能按照自己备课时的思路走,也能使学生按照我的思路走。

其次说下我认为存在于我身上的问题。我感觉主要是讲课速度与学生的现实接受能力稍有出入。我个人习惯,一堂课的前半部分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后半部分直接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可是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跟不上这样的速度。这就要求我在讲完知识点之后做一必要的知识小结。在和学生的谈话中,有些学生提到了这一点。其实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点很重要。对于整体基础较差的班级,这更是必不可少。很值得我们老师注意。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多做习题固然好,但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还没来得及回顾知识点,就投入做题中,导致前后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紊乱,不知从何入手。本着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这个问题。

最后说下关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举一个例子,我在讲授初二年级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用到的不是课本上的实验式教学方法,而是我自己的数学演绎式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把根据实验推结论这样的过程换成根据已有的结论运用数学方法推未知的结论。这个思路有点类似于大学的理论物理教学。我的想法也是来源于此。两种方法对比,前者优势明显在于实验式讲授过程直观易懂,学生易于接受。但是细想,这样的实验虽然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一定能够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听讲。因为学生见了实验,心理上的好奇会引起议论,对于课堂秩序没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我的数学演绎式讲授过程虽然较为抽象,但是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有着一定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