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时间:2023-01-20 03:3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危机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危机管理

第1篇

在宽阔的舞池里,在醉人音乐中,你优雅地舞着。你跳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在耀眼的聚光灯前,在众人赞叹的目光中,你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俊逸迷人。

你骄傲,你眩晕,你觉得世界就在你的脚下。

当你潇洒地旋转,当你陶醉于掌声,却对你脚下的变化浑然不知:光洁坚实的地板正在远离你,你正踩在锋利的刀尖上。

是流着血淌着泪告别你心爱的舞台,还是依然身轻如燕地坦然微笑?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刀尖上一刻的舞蹈,你需要付出无数倍的汗水和智慧。

风云变化万千,只有未雨绸缪的人才能坦然应对危机

危机管理,刀尖上的舞蹈。

在危机尚未来临时预测危机,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发现危机,在危机带来危害时消除危机,甚至在危机中发现机会,驾驭危机,利用危机。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方能化险为夷、立于不败之地。

你准备好了吗?

二、龟兔赛跑的不同挑战和不同结局

话说龟兔赛跑中兔子因轻敌失败后,极度地不服气:我轻盈矫捷,怎么会跑不过背着一口锅的乌龟呢?于是给乌龟再下战书,决定再战。兔子在床头挂上了“卧薪尝胆,洗血耻辱”的标语,而乌龟则因为第一次比赛的胜利信心大增,无比轻松地哼起了小调“慢慢地陪着你爬,直到爬到永远……”

比赛的时刻到了。由于种种突如其来的危机,导致龟兔赛跑不同版本的故事上演。

1)乌龟穿着特制跑鞋,兔子却仍然穿着老掉牙的普通鞋。结果乌龟行走如飞,兔子惨败。

2)兔子一不留神,一头撞在路边的岩石上,结果头破血流,未能到达终点。

3)途遇河流,兔子是旱鸭子,无奈铩羽而归。

4)兔子求胜心切,发令枪一响便夺命狂奔,结果南辕北辙,跑错了方向,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根本不是要到的目的地,金牌还是归了乌龟。

5)时逢非典期间,要求比赛双方都戴口罩,结果口罩蒙住了乌龟的眼睛,看不见方向。乌龟败。

6)乌龟成明星后,动物报的狗仔队专盯乌龟,诸如《长跑明星的不光彩恋情》、《为什么会是他?——乌龟有贿赂嫌疑》等标题如重磅炸弹在动物中炸开了,使乌龟心力憔悴,比赛走神,兔子胜。

7)在赛事组委会的例行体检中,发现乌龟的食品中竟然含有兴奋剂,取消了乌龟的比赛资格。虽然乌龟满腹冤屈,但也无可奈何。

8)乌龟在比赛过程中肚子痛,无法坚持到底。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商海搏击的企业,作为市场生态链上的一环,无论你是兔子还是乌龟,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

上海盛大于2004年1月登陆纳斯达克上市。盛大总裁陈天桥在2003年10月 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现在80%的时间和精力是用来应付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不是像公司成立初期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我当的不是CEO,而是首席风险官CRO(Chief Risk Officer)。”

的确如此。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社会生产力越来越进步,利益群体越来越多元化,目标对象构成越来越复杂,信息传递越来越快捷,地球越变越小。因此,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如何成功地处理危机是每个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每个企业必须正视的挑战。

三.危机的五个特点

危机指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很广的社会层面,对企业或品牌会产生恶劣影响。

1.意外性: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欲望性: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

3.聚焦性:突发事件受到高度关注。

4.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与损失。

5.紧迫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因此可供做出正确决策的时间有限。

四、危机管理的目的

危机管理则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具体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防止危机发生的措施、任何消除危机产生的风险的努力,都是危机管理。但我们更强调危机管理的组织性、学习性、适应性和连续性。

危机管理就是要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在危机中发现有利因素,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性,掌握处理危机的方法与艺术,尽力避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并且能够缓解矛盾,变害为利,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危机管理的目的有五个:

1、预防与控制危机。危机如同SARS一样,预防与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企业应根据经营的性质,识别整个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潜在的事件及其潜在的后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后进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系统全面的风险列表,从而对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原因进行限制,并针对性地练习内功,增强免疫力,以达到避免危机的目的。

2、建立危机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应对危机的组织、并制定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计划,从而确保在危机汹涌而来时能够理智冷静,胸有成竹。

3、解决危机。主要是指通过公关的手段阻止危机的蔓延并消除危机。如建立强有力的危机处理班子;有步骤地实施危机处理策略;制止危机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尽快恢复企业或品牌形象;重获员工、公众、媒介以及政府对企业的信任。

4、在危机中发展。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让公司在事态平息后更加焕发活力。INTEL公司前CEO 安迪.格鲁夫曾这样说:优秀的企业安度危机,平凡的企业在危机中消亡,只有伟大的企业在危机中发展自己。”

5.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将促进社会的安定与进步。反之如果危机处理不当,将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五.危机管理的核心:

危机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则是由少数人知道到多数人知道的过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机,它只是潜在的危机。只有当企业员工、消费者、公众、媒体、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以及经销商都知道了,并且被各种因素和途径夸大了危险,导致混乱和恐慌,才成为危机。

危机一旦发生,你我都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品牌;公关;危机;管理

一、企业危机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国内企业而言,尽管有85%的老板、总裁相信危机不可避免,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危机管理机构和危机公关机制。据有关机构调查,在危机面前,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第一,人事危机是企业经常面临并且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危机之一,但是企业在对人事危机的重视程度以及应对人事危机的主动性上都有所欠缺。

第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危机管理措施,但是他们的危机识别能力普遍较弱。

第三,企业管理人员在追求管理功能和绩效上的短期效应,有潜伏危机的可能。

第四,企业平时的决策模式和决策时的危机意识与企业当前的危机状态间有一定关联。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增加危机管理这一新的管理元素,形成完整的创新管理体系,应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危机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五,企业危机管理在技术上没有很好的保障。

二、企业危机类型

企业危机按内外原因划分,一般有两大类: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危机;企业问题的自行爆发或被暴露所引起的危机。第一类危机基本属于市场和经营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可预测、可控制的,企业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成熟应对方案,一般采取正面的、公开的、市场化的应对方式。第二类危机,即企业自身问题引起的危机,如产品质量问题、不规范操作问题、人事问题、资金问题、信用问题、甚至违规违法等,近几年来正成为危及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

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3大特征,企业危机按性质分类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形象危机。形象危机是本质危机,它是由于错误的经营思想、不正当的经营方式、忽视产品质量、忽视经营道德、延误交货期、服务态度恶劣、企业领导或职工的不妥当或错误的言行而造成的。遭遇形象危机,企业遭受的损失、特别是无形资产的损失巨大。“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企业破产,对于国家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经营决策危机。经营决策危机往往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损失,这是企业决策者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策略的失误及管理不善造成的危机。如巨人集团涉足房地产项目,建造巨人大厦,并一再增加层数,便隐含着经营决策危机。由于主要是内部危机,外部影响较小,因此只要处理得当,一般可顺利度过危机期。

第三,信誉危机。信誉危机是指企业的信誉下降,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造成的危机。商品经济就是信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信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履行合同及其对消费者的承诺应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准则,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第四,媒介危机。由于媒介对企业的错误报道,引发的企业危机称为媒介危机。虽然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报道人员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有所不同,媒介的报道有时会出现失误。这类危机应在第一时间加以处理,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是处理媒介危机常见的方式。

第五,突发性危机。这是指人们无法预测和人力不可抗拒的强制力量,造成巨大损失的危机。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重大工伤事故、经济危机、交通事故等。这类危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开展。

三、企业成功化解危机的案例

企业能正确面对危机,妥善处理,不仅能化解危机,甚至还能将其转化成商机,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比登陆中国的洋品牌的危机意识,跨国公司的危机管理系统比我们要健全得多。

2000年康泰克被曝出含有的PPA成分,容易引起心率失常、高血压、脑充血、会导致血管收缩。接到信息,康泰克立即停止生产,成立危机小组负责危机期间各种内外信息的制作和,同时生产小组负责策划生产不含PPA的新康泰克产品。随后,新康泰克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康泰克以胜利的姿态度过危机。

1993年百事可乐也曾陷入一场灾难。美国每个角落都在传说,百事可乐产品发现了注射器和针头。一时间,许多终端经销商将百事可乐纷纷下架。百事可乐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了及时、迅速、果断的危机应对措施:通过新闻界向投诉的消费者道歉,感谢她对百事可乐的信任,并给予她一笔可观的奖金;邀请消费者参观生产线,使其确信百事可乐质量可靠性;买下美国电视、广播等黄金时间进行反复辟谣宣传,并播放罐装生产线及生产流程录像;百事可乐公司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合作,由该局出面揭穿此事件是诈骗案,澄清事实。由于百事可乐公司迅速有效的一系列措施,其声誉很快得到恢复,并且在这之后公众对其产品更加信赖。

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危机的可能。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使企业顺利度过危机得到发展甚至反败为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四、企业危机处理对策

企业在营销发展过程中,随着环境以及形态的变化有可能引发种种企业危机,这其中有很多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有效地管理却可以降低危机的强度,缩小危机的影响范围,从而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国内外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将危机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并且都建立有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增强危机管理的能力。

从广泛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物的管理。而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做到如下方面:移转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事前管理的地位;改进危机的事中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从而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长期损害。

危机处理者首先必须及时发现危机爆发点,并控制好爆发点,为危机处理留出余地,为改进工作留出时间,给“亡羊补牢”提供机会。发现和控制爆发点,关键在于敏感、迅速和平时资源积累。对任何可能引起危机的蛛丝马迹要保持敏感,麻痹是危机管理的大敌,保持敏感性的关键在于全员危机意识、信息感知网络、穷尽列举所有危机。一旦发现苗头,马上采取措施,尽可能把火苗消灭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避免火势蔓延、减少损失和处理成本。

第3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危机;传递机制

研究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对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传递可分为正常传递与非正常传递两种类型。正常传递指在维持各国汇率稳定和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影响,非正常传递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本文所讨论的国际金融机制,主要指后一种类型。

一、传递源与被传递对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同样的危机很快出现在其临近或周围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称为“被传递对象”。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源”多发生在区域经济链条较为薄弱的环节上。那些被传递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与传递源国家在经济类型、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以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东盟五国较为全面地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阶段是在1976年2月五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区时算起。当时东盟各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纷纷实行50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当时美、日、欧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使得东盟各国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东盟决定采取扩大区内贸易的政策,政策的实施使得东盟五国的内部贸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各国经济命运由此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对东盟的这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对外部波动极为敏感,加上各国在产业和进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竞争性,那么一旦某国货币受到投机者冲击而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和下跌时,自然也会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外汇市场,从而造成货币危机的传递。

(二)国家之间存在某种货币一体化安排。1992年欧洲外汇市场波动的背景正是国际投机势力看准了欧盟货币体系中,成员国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25%的界限,这种货币一体化安排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当时东西德统一不久,德国政府对赤字融资的需要要执意维持马克较高的利率,最终以英镑为首的其它低利率货币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整个西欧经济也陷入衰退。在这种一体化的货币安排下,任何一种薄弱的货币受到攻击都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市场动荡。

二、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与传递过程

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中,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即汇率和利率等竞争性变量。区域金融危机发生,汇率和利率成为国际金融传递的主要媒介。特别是汇率变动直接对国际和一国经济发生作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为传递源的国家都因过去的刻板的盯住汇率政策不能应付国家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都改变了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而发生金融危机。既然国际金融的传递媒介是利率和汇率,那么样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传递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可概括如下(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头,而投机性的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递。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等,投资者也害怕当地会发生金融危机,于是干脆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

三、现代国际投资组合理论———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一种理论解释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资组合行为的基础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分散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证券的种类构成转向证券的地区构成上来了。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来度量,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中各资产的风险大小、各类资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分散投资时,在既定收益下必须尽量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从而降低总体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往来和一体化发展,其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变得很大,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组合已经无法很好地削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投资组合必然会把部分投资换成回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资板块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国的货币风险上升,国际投资组合即对自身做出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就是把属于该地区板块的证券和货币抛出,从而引起该板块对应的整个地区的货币动荡。

四、传递力度与传递中止

第4篇

关键词:危机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研究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

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总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处理与公共紧急状态有关的危机事件。主要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建立有效的国家对危机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为应对危机,应当建立健全包括预警和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同时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由于危机事件现实的或潜在的突发性和危害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纳入日常的管理和运作中,使之成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当作是临时性的应急任务。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建立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指的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危机态势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及时评估各种灾害的危险程度,并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危机预警系统是指组织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可能早地发现危机的来临,建立一套能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并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关系的系统,通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危机来临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危机采取行动。

预警的任务是在平时进行监测,收集信息,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处理分析,发现某些指标达到预警系统的临界值则需要发出警报。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传递报告系统,保障对信息的及时准确地监测、科学合理地分析处理和畅通地传递。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做好信息监测,将对危机的监测常规化,纳入日常管理中来;在此基础上将所收集到的可能提供危机事件信息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并做出预测和决策,做出是否需要发出预警报告的判断,以便发出及时、准确的预警报告,提高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警觉,作好应对危机的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减少危机造成的危害,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快速反应机制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因此,应当强化对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建立一个常设的、相对独立的用于协调危机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综合协调机制,使我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

法律保障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通过制定法律,可以对危机管理中应急机制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定,维护政府在处置危机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危机一旦发生,由于其自身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如果指挥决策机构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后果很难设想。系统的法律支持是实施危机管理的有效保障。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尚不完整。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机制中各个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等,确保其运转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加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仅仅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应当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如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第5篇

【摘 要】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怎样面对现代企业危机,并且在危急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成为了许多企业所要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

一、企业所面对的危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日益加强,因而我国的企业也面对着一系列暴露出的和隐藏的危机。(1)企业战略定位不明确。研究表明,低效运作的企业由于未能有效地采用战略管理的手段,没有准确的分析企业的内、外部优劣势,对外界变化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的运作薄弱,难以控制各种事件。(2)市场营销体系建立的匮乏。现代市场营销,是一门研究企业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或用户的需要与欲望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学问。而由于许多企业对其认识的匮乏,导致其未能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观念,以及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定位上都出现了问题。(3)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营销管理的创新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生产管理受到冷落,有人甚至扬言“生产问题”已经解决,这直接导致了生产管理的功能退化,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下降。(4)企业技术管理创新不足。技术是生产实践中人们掌握的技能和技艺,它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然而由于许多企业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刚愎自用,不肯向更加先进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的产品价格过高其质量不佳。(5)财务管理不完善。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的落后,导致其在财务活动中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分配等环节都无法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导致了其财务报表缺乏客观性、公允性,结果导致了企业决策者无法做成正确的决策。

二、企业所面对的危机的解决措施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企业都开始意识到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企业所面对的生存考验。因而针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企业应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决:(1)确立合适的企业发展战略。首先通过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体系,进而分析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并识别存在于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接着分析企业的内部运营环境并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然后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选择和确定匹配于企业的战略,最后实施所确定的战略。这样便能使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发展做出一个根本的、全局性的、长远的、指导性的谋划。(2)技术创新。应从技术的先进性、生命力、适用性、配套条件三个方面对技术进行革新。在此过程中,采取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是企业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通过点差研究,开发创意,编制设计任务书,新产品设计与实验等环节对新型产品进行评价与鉴定。(3)加强财务管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和挑战,这就要求企业从市场经济的新视角来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重视企业理财的基本理论、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和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涉及并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劳务和服务人员,因此做好人力资源工作,选用更加有领导素质的管理人员,配以完善的薪酬评价体系以及合理的激励制度,便能更好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实现组织目标。(5)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对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的阐述,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包括市场营销观念、市场细分、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研究为基础的研究体系,从而有针对性的形成市场营销组合,并且通过一系列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来进行市场营销。

企业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一个企业在危机管理上的成败更能够显示出它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总之,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危机,而且能够化危机为商机。面对国际化大趋同的趋势,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普遍需要对其传统业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整合、对信息系统进行优化与调整,加强人员的培训、严格岗位分离等配套工作。我们相信,我国企业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一定能够顺利应对国际化趋同所带来的危机,并能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志杰.金国际趋同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会计.2006(3)

[2]葛效宏,赵昆.企业危机带来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7(1)

[3]岳龙梯.企业危机及其应对启示[J].商业会计.2006(6)

第6篇

关键词:企业 危机管理 模式

一、分析企业危机及企业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是指在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利益、生存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的事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危机的产生和出现,对于企业的员工、产品、服务、资产、信誉等都会产生较大的损害。从危机一词来解释,危机不仅具有明显的危险性和损害性,还具有机会的意思,因此企业危机是可以化解和转化的。如果危机意识较强,很多危机就会在还未产生或者产生之初的时候尽快消除,避免了企业损害现象的出现。

危机管理是指为了减少企业或者利益关系者的损失对企业危机进行预防和处理的管理,是现代企业控制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在危机爆发之前,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危机产生因素,避免危机发生;第二,企业在危机爆发之后,用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将危机转为“安机”,减少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第三,企业在危机发生且化解之后,处理危机带来的一些事件,尽量恢复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经营状况,树立好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

二、分析现代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

企业危机管理是一个依存危及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的管理,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科更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因此,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要考虑时间、机制和策略三个因素,根据不同的危机周期的不同阶段,在相应的机制基础上,采取相对应的危机管理策略。

(一)按企业危机时间阶段合理划分危机管理状态

企业应该根据时间阶段将企业的危机管理划分为隐性危机管理和显性危机管理两种状态,然后根据不同的危机状态选择好危机管理模式,并积极与企业的整个日常管理融合起来。一般来说,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潜伏着企业危机,这时的危机管理应该处于隐性危机管理状态,而当企业的危机事件爆发,企业的危机管理就应该处于显性危机管理状态了。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将正常状态下的管理快速转为非正常状态下的管理,而在这其中对速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转换管理方式的时间越短,就越能体现出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企业动态危机管理机制

1、隐性危机管理机制

针对隐性危机管理机制,国内企业主要是从企业的危机预防出发,针对企业的产品、服务、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企业显性系统建立额危机预警系统。当然,因为时间和资源的有限性,企业不能针对某一种不确定的问题进行管理,这既需要企业加强分析和评估,建立某种形式的优先注意权,采取有效的防范机制。例如,企业可以从各种风险的大小、发生频率来进行分析和评估,一方面从企业的内部获取信息,如财务信息、生产经营状况、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等,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外部获取信息,如市场状况、原材料价格状况、设备技术发展状况等,通过企业内外部获取的信息来设计企业的弱点清单,然后进行排序,这就为企业危机的产生打好了预防针。

从当前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建立隐性危机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树立科学的危机意识和观念,形成危机防范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位员工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并不断提高危机防范能力。第二,在企业内部设置危机管理机构,建立高度灵敏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提高企业日常的危机日常监测、诊断和评价、预控工作质量;第三,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如企业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第四,加强危及应急队伍的训练,提高员工的临危应变能力、救防能力、处理能力等。

2、显性危机管理机制

当企业危机爆发的时候,企业的显性危机防范系统就应该及时快速地被运行,为企业的危机处理和解决打好基础。一般来说,企业的显性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收集企业的危机信息、诊断企业的危机状况等部分。

建立危显性危机管理机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在危机爆发时候迅速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成为危机控制的核心,并对危机做出积极的反应。第二,要及时针对危机发生信息做好收集工作,明确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危机发展的状况。如果危机爆发之后,企业人员还不知道危机产生于何处,危机状况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大。第三,做好对危机信息的分析和诊断,确定好危机的处理方案。企业危机管理小组应该根据收集到的危机资料,对危机因子、危机程度、危机根源等做好明确,并结合情况制定处理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危机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小组人员灵活地解决了。为了发挥危机方案的重要作用,企业应该让具有一定权利进行资源调配和任务分配的领导来制定和实施危机方案,确保危机方案有效实施。第四,在危机得到处理之后,危机趋势不再发展的时候,企业要做好危机工作的总结,并开展危机根源的处理工作,防止危机再次复燃,让企业的危机管理再次回到隐性管理状态中去。

(三)根据危机生命周期制定策略

在危机的潜伏期,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建立有效的危机防范机制,监督好危机产生因素的发展态势,做好危机防范工作;在危机的爆发、扩散和处理阶段,企业应该加强显性危机管理,积极组建危机处理小组,加强沟通,争取多方支持,建立好企业与公众的互动关系,控制危机的发展态势,尽量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危机处理结束和后遗症时期,加强危机处理的认识和经验学习,加强危机的事后处理,并做好企业发展方案,挽回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和形象。

总之,企业危机管理模式作为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体现,企业应该将企业纳入长期的发展规范中去,加强企业危机管理,确保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公共危机是人类的一场灾难,尤其是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桎梏了我国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危机管理的一般概述,之后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从意识、法制、体制、机制、制度五个方面对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路径进行浅析。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转型期;路径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例如:非典、9•11、抢盐风波等危机事件,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路径进行研究,使得社会、政府以及民众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处理好危机,为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提供条件。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一般概述

危机最初源于西方,《韦伯辞典》将“危机”一词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1]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是一个过程,他认为危机是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所做出的关键性决策事件是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其高的情况下进行的。[2]张成福认为:“危机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3]一般而言,无论哪种危机,只要涉及到较大规模的公共利益,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便可划入到公共危机的范围。本文认为公共危机就是指发生的危机事件,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运用公共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迅速及时作出决策,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那么公共危机管理就是以政府等行政部门以及其他公共部门利用公共权力,有组织、有计划的整合公共资源,有效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管理过程。从其含义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主导性;应急和预防性;权变性;公益公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公共危机管理的性质。

二、公共危机管理现实性浅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分析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就要对其现实性状况进行探究,下面分而述之:

(一)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4]充分认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国情,大大便利了我们分析公共危机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境况。首先,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却忽视预警机制构建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构建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特别是SARS后,“一案三制”计划及时提出并得到有效实施。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却缺少对危机的事前预防,缺乏公共危机管理战略规划。其次,公共危机管理组织部门体系渐趋完善,但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整合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是完善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在社会转型期,为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必须权责明确、职能分离、各部门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结合在一起。但中国长期以来就没有一个专门独立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所以当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政府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整合、高效的管理。再次,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初具规模,但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实现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制化是必须和必要的。建国后我国从出台制度,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关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条例等相继颁布并不断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危机法律规范体系初步构建。但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最后,公共危机信息体系初步建立,但信息监督制度缺位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加,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信息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公共危机灾害数据库已经在部分城市和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公共危机信息制度已经建立。但为了自己的仕途,某些官员,往往对一些危机信息采取压制甚至隐瞒的做法,这样就造成了信息渠道不畅通,另外信息监督的缺失也使危机信息的获取丧失了真实性。

(二)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缺位因由

1、政府与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政府或公众在面对危机时总是存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危机轻易不会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殊不知正是这种侥幸的心态,有多少危机事件在萌芽时期未被消灭,最后演变成灾难,损失惨重。而正是因为政府的轻视思想,缺乏对社会公众危机意识的教育,使得社会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国民的危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

2、公共危机应急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往往设立一个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缺乏独立办事的空间以及专业的办事团队的应急指挥中心。因此在面对危机时,各种社会力量和公共资源很难被统一起来有效利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因为应急组织机制构建的不完善,领导组织很难树立其权威,更不利于各个组织的协同合作了,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重建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3、政府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不足

在危机事件爆发后,越早发现、越早报告、越早处理可以高效的减少危机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损失。那么信息及时、可靠真实的获取至关重要。但是受到政绩与仕途挂钩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官员有可能会隐瞒某些重要的信息,更有甚者,捏造信息,从而造成信息源的失真,使得政府或者社会公众在获取信息时出现怀疑的心态,那么,在面对危机时,受信息权威性的缺失,很难根据现有的信息作出高效而迅速的反应,应对危机。信息渠道的受限以及信息可信度的降低,都会造成公共危机管理的困难。

4、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协作机制阙如

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作机制也就是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的组织与协调、合作。针对我们对公共危机事件原因以及现状的分析,它的解决处理不能仅靠政府部门一部之力,需要其他部门或者组织的通力合作,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意识匮乏,还没有形成人人参与的救援队伍。而且我国目前的政策制度对非政府组织、智囊团、盈利性组织等等第三方组织它们的发展都有相应程度的限制,这也是在完善危机管理需要关注的地方。

三、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了解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多种问题,那么我们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呢?下面简要述之。

(一)增强公民与政府的公共危机意识

意识的能动性告诉我们公共危机意识薄弱会加重危机的破坏力,而公众公共危机意识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首先,我们可以增强公民学习意识,通过积极的培训、训练将公共危机意识、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强对公共危机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搭建危机管理教育机制。通过危机案例教学,了解各种危机产生、发展与消亡,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

我国是法治化国家,但是危机应急法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可以一方面,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的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也要以宪法为根本,相应增加公共危机管理条款,为政府依法实施危机管理提供母法法源。另一方面,对政府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时责权利进行规定。使得政府享有的权力不被滥用,同时明确其程序可以使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有序可循。

(三)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建设

当前中国的危机管理体制主要面临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的难题,因此,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组织体制。由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在面对时需要迅速作出决策,这就需要一个能够统一指挥的领导机构,并且该组织要能够使的各个职能部门合理分工,明确各部门责任。其次,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网络系统。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危机发生后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能否及时、高效的处理危机有赖于危机管理的组织网络,这种网络以政府为核心,并能够最大可能调动社会资源,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组织网络。

(四)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遭到忽视,而这却是我们处理危机的先机。首先,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化大量钱治疗。”[5]预警机制正是体现和实现了这个目的。防患于未然,可以培养危机意识或对危机进行监测来预防危机的发生。其次,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救治机制。危机发生后政府及社会的及时处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政府应采取果断措施力图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失或恐慌。我们可以实施危机隔离、启动应急计划、安抚民众心理等措施达成目标。最后,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恢复机制。危机是一个具有生命周期的阶段性过程,救治结束并不意味着危机阶段的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恢复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要通过调查危机根源、建立和健全灾害心理援助制度、实行国家援助来恢复社会秩序。

(五)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不足是我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我们要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汇报制度。无论是危机的预警,救治还是重建,必须有准确而全面的信息作为支撑。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系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多途径性。其次,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新闻制度。危机信息的获取渠道太多,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很难识别真伪,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制度,可以通过确定危机事件发言人是否有代表性,确认其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具有权威性。并且还能够建立与广大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综上,面对国际和国内许多严峻的问题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研究刻不容缓。

作者:董蕾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98-01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代表,建立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说有不少的文章来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但缺乏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理论,尚未完全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应对危机的综合处理机构,缺乏社会危机信息预警网络,公民缺乏危机训练,缺乏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

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应性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我国的公共危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二是发生的迅速性和紧急性。

二、产生公共危机的原因

1.危机意识不到位

我国公共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预案质量不高。目前各地政府和各部门大都制订公共危机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很多都是在原则层面加以规定的,缺少特别专项的、具体的应急方案。同时,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协调性,没有把应急预案从纸上带入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去。

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对各部门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各种应急措施,我国目前主要还是在已有法律秩序的框架下应急,人为性、随意性强,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来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提高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足够重视。各地、各部门的高层要重视危机事件,组建熟悉危机管理的高效管理团队,提高危机意识。中央和地方要在应急中实现良性互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协调机制需要细化,从而推动处理危机经验的积累。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研究公共危机和紧急状态立法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有了法律和相关预案,就能使各部门在应对危机上的责任关系更加明确和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以国内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最新的相关领域发展前景,探讨适合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策略。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缺乏理论性、综合性的指导体系,以至于在解决危机事件时,不论是灾前预警、灾中应急,还是灾后修复都是“一窝蜂”,没有可持续性的一套管理机制。本文首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为政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理论指导,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校园危机;管理;农村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12-02

农村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管理领导中的决策者之一,农村学校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在日常秩序中统筹好学校的基层工作,而且也要提前预防好学校管理中的校园危机。

一、校园危机

1.校园危机的定义。校园危机的含义,字如其意,就是指学校管理领导的决策者要在学校平常的教育秩序中提前开展预警系统工作,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预防一些可能或已经潜伏在学校教学中的可能威胁到学校环境、教师以及学生等的危机事件。

2.校园危机的特征。在学校的系统管理中,校园危机的规划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危机事件的出现,或者在最大程度上约束和减弱危机事件的破坏程度,防止学校隐患导致教学秩序的正常执行。其中,校园危机具有四大特点,其特点分别是:①预防性;②潜伏性;③针对性;④紧急性。

3.预防危机的基本方式。校长等学校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打破惯性思维,及时留意学校的基本安排和循环,还要细心观察学校的小隐患,并在适当的时机中,提前并有针对性地处理这些不断产生量变的危机,确保学校能在最大范围中正常健康地发展。然而,假如学校无法化解和处理好相关隐患,无可避免地突然发生一些危机事件。那么,学校的管理者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处理好这些发生质变的危机产物,调整好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管理体系,避免校园危机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学校管理中面临的校园危机

(一)设施环境中存在的隐患

在学校的设施中,学校不仅仅要管理校园里的课室、运动、饮食、医务等多种场所,而且也要考虑到教学或生活过程中使用的相关事务的修改、补充和更新等。学校管理阶层要考虑以下问题:

1.课室设施的残旧与多媒体设施的缺乏。课室设施是师生进行教学教育的基本前提,而多媒体操作是教师的日常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农村学校中,师生很少有特别留意课室的相关设备和多媒体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灯泡损坏等现象。所以,学校应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对学校内的课室和多媒体等设施进行检查和更换,最大限度地帮师生维持好健康的教学环境。

2.避免饮食安全问题。在农村,大部分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情况或交通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学生会选择在学校或学习附近的小店铺里吃饭。然而,如果学校没有定期检查饭堂或找相关部门去监控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小店铺等各种地方,很容易就会让学生过多接触一些不新鲜或不卫生的垃圾食物或过期食物,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3.医务工作的缺乏。由于农村学校的工资比较低,所以,农村学校很多情况下都会陷入缺乏教师或者校医等僵局。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都会更加好玩、好动。他们在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课外玩耍时,可能会造成一些意外。当意外发生以后,如果学校没有校医、医疗房间等基本医务资源,而且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医院,那么,学生的安全就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建立和完善医疗设备、条件,保证足够的工作人员,就成为学校增强校园安全环境的保证之一。

(二)师生的危机防范意识薄弱

1.教师过于研究教学,忽视校园和学生的实情。在学校的日常运行中,教师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等各方面。同时,部分教师更是把学校危机管理的责任,完全推到学习管理层方面。但客观而言,农村学生面临的问题早就已经打破了学习方面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农村学生会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心理情况、与家庭和朋友的人际关系、城乡学生的潜意识上的分歧等。因此,教师在工作时要学会主动、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其他教师和学校等整体情况,避免教学过程中埋下过多的隐患,导致校园危机的产生。

2.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农村学生多数是处于自给自足的成长状态。整体心理素质比较差,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假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或生活中自身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很多情况下都会选择沉默,没有及时向学校、家长和教师等去求助,很容易造成心理的畸形成长。当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影响时,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身边的同学、教师乃至学校。

三、农村学校预防校园危机的管理策略

1.完善和执行校园危机的管理机制。为了更好地健全和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农村学校领导者要确定好学校的具体情况,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去排查学校的各项设施,如及时更新课室的设备与多媒体的相关设施,有针对性地抽查食堂饮食的安全情况,以及健全农村学校的医疗设备等。在实施对学校的各种设施的检查前,学校领导者要先确立好鲜明的奖惩管理,在程序上设立好精简的管理规范和检查监督制度等,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而且也要灵活使用,增强管理机制,提升管理阶段的人文效果。

2.增加校园危机的宣传,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农村学校如果要加强管理层的应急条件和反应,就要高度重视对师生进行以“研究和学习校园危机管理的基本知识”为主题的教育培训等。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可以适当联合当地的消防机构,定期对师生进行火灾、地震逃生等安全演习,让学生学会使用消防工具进行灭火等,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安全意识。

第10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 媒体; 措施

一、危机管理与媒体

在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像下,我国有了社会的大发展、大改革。但随后而来的危机事件的频发也引起人们的担忧,21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媒体在不断发展,也成为了处理危机的重要工具和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媒体能否客观、及时、适度的传播公共危机中的各种信息,对于应对公共危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危机中要合理处理与媒体的关系,要分清各自的职责是很有必要的,危机中媒体和危机管理者都有不同的职责,管理者是要处置事件,而媒体是把事件的具体情况告知于公众。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媒体的发展并不广泛,转播信息的工具只有报纸,也有用于娱乐的各种乐器在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能及时传播信息,信息的准确率并不高,也就不能及时发现危机,造成很大损失,而这些报道也只是在危机发生之后的处理工作的简单介绍而已,我国最早的危机报道是在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报房京报》上,就刊载了灾难新闻,之后再发生的唐山大地震等等,由于没有进行专门的报道,而没得到积极的救济,使损失过大。在过去出于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而压抑对危机的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入和民主法制制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就开始重视危机的管理和民众的知情权,从而有了对危机中媒体的正确认识,强调了危机事件不仅仅在新华社可以报道危机事件,而且其他任何新闻媒体都对灾情进行真实的报道,比如在1994年克拉玛依友谊宾馆火灾,1993年新疆系列爆炸案等等,都证明了危机中媒体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危机事件不是突发而变得频发,为更好地发挥危机中政府部门的作用,我国在危机中合理与媒体沟通解决危机事件,比如在SARS或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四月玉树地震等等,体现了两者的有效地沟通作用。

二、危机管理中媒体的作用

(一)消极作用

第一,摧毁政府形象。由于媒体是对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但是在处理过程中,政府部门没能及时处理事件 ,使事情逐步恶化。甚至在很多危机事件中,危机管理者往往把媒体当做敌人,在危机爆发后,个别地方政府、执法机关对危机事件遮遮掩掩,甚至滥用行政权力封杀媒体,不仅延误救援、无视民情还造成社会上流言四起,在危机信息的时候也采取和媒体不合作的态度,或者经常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从而引起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高度不满,使政府失去公众的信任,形成政府形象的下降。

第二,小题大做,雪上加霜。由于现在媒体走向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发展,因此有些媒体为提高收视率,为抢独家头条新闻,发表刺激危机局势的新闻消息,误导社会公众,或加剧公众的社会恐惧心理;就乱报,失报,引起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媒体无限制地对危机进行采访,也会使政府为了避免媒体的乱报,而对媒体的采访进行重重阻碍,这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危机管理效率,甚至引起政府对危机处理的失误,使受害者再次受到创伤。

第三,人心混乱。从心理学上讲,人性中潜存着许多不合乎社会的欲望,其进过教育或道德意识等手段,被压制于意识之中,经教化还可成为生活的动力。但由于一些危机事件的爆发,因媒体的过分报道,而易引起人的不良情绪,控制本能的理性会逐渐减弱,激发一种与社会秩序不和谐的情绪与行为。

(二)积极作用

第一,成就政府形象,实现政府的透明度。在危机发生之后由于政府部门的所谓“保守”的手段,其实,会引起公众的疑惑,会引起公众心里不安,所以政府部门应该要把关于危机的事情通过媒体的帮助透漏与群众,只有能把信息透明化才能实现政府坦诚的态度和开放的精神,无疑会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赖和支持率,逐步提高政府的形象。比如,在美国的“9.11”事件中最初人们对此事件的发生而对政府极其不满,可是因为后来处理的妥当,使政府收到了人们的赞赏。

第二,娱乐大众。在危机中,为了能让民心安定,危机管理人员以及大众传媒会做不同的努力,其中一个就是娱乐。因为,在极其紧张的时刻,媒体会转播一些搞笑的事情,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感到轻松。这会把一些本来是让人担心的事儿,通过各种方法来变成娱乐。

第三,满足受众知情权,起到激励作用。灾难性新闻不仅让人们了解事情外还能让人感到某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能够起到激励人们奋起应战,共度难关,推动实际发展的作用。当知道灾难后每个人不会是不采取行动,而是会接受挑战和应战的,这就通过媒体的组织而进行反击力量。这种激励是衡量一个社会或民族面对困难的态度,这与大众传媒的帮助是密切相关的。

三、危机管理人员应对媒体的措施

第一,掌握主动权。政府要及时、准确、充分把信息传给媒体,媒体传播给大众。政府不仅在信息、舆论引导还是在处理事件等等都应该有主动权,来引导媒体以及公众,把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是事件能够很好的解决。危机一旦发生,为控制危机事态、整理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恐慌,危机管理主体必须快速应急,通过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信息,争取舆论主动权,有效地控制新闻传播的导向性。

第二,要与媒体积极合作,消除对媒体“敌人”态度,不能是简单的命令和控制。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对于媒体的态度,实际上是政府的一个政策选择问题,有些领导对于媒体的采访表示“不欢迎”的态度,甚至敌视媒体,打击媒体或远离媒体等等现象,实际上媒体是危机的报道者,也是危机的记录者,所以它能给政府带来很多有用的信息,为处理事件带来方便,所以不能把媒体看作是敌人,而应该与媒体进行合作,共同面对危机,要争取时间完成工作。

第三,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要尊重生命,在第一时间去救人的同时要把已知的信息公布于众,表达关切,表明应急措施已经启动,利用媒体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特别是我们今天已经处于新媒体时代或者说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广泛应用后,有一个说法叫媒体无处不在,人人都是记者。在这种情况下,透明度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要大。所以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不应该也不可能排斥把它在危机管理之外,而是应该畅通沟通的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管理当中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凯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肖鹏军主编.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11篇

众所周知,政府是我们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基于此,政府有义务承担起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并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公共危机,进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条件及保证。

1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何谓公共危机管理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例如,张小明在其发表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提到:“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孟庆璐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以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的政府应对为例》中提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检测、预警、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己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的政府管理活动。”由上述概念界定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提高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条件以及保证。

2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要提高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应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系统。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是政府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基础。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国所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仅有四十一项。这些预案看起来非常完备,但是在当前公共危机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在细化方面却仍显不足。例如,我国在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中就缺乏对南方雪灾这一公共危机的相关应急预案。事实上,我国所制定的很多公共危机应急预案更多的只是表现在形式上,虽然预案的内容很多,但是大多是一些空话、套话,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一旦真正的公共危机来临往往并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政府必须要不断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首先,要细化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专门预案,在内容上要尽可能的做到没有漏洞;其次,要把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做到层层落实。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仅仅局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事实上,由于天灾所造成的公共危机还是相对较少的,而许多公共危机往往是人为引发的。例如,2003年非典的爆发,其危害性是相对较小的。但为什么非典又会引发一场影响全国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危机呢?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地剖析其内在的社会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关的应急预案。特别是对公共危机形成的诱因方面需要投以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强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制定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

2)建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切实建立一个长期存在的、具有独立行政地位的、全国统一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负责预防以及应对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它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改变现有的公共危机应对机构临时建立的紧张状况,并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这个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建立必须要充分保障其核心的领导地位,一旦发生公共危机各个部门必须要密切配合该机构积极应对相关的公共危机事件。为了让这个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可以充分的发挥其管理效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比如,在中央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局,而在下级各地方政府也应该设立类似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配合公共危机管理局进行相应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对于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的选拔,政府也应该投以足够的重视,一定要从政府机构中选拔一些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人才,这些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公共危机应对经验。对于那些公共危机管理经验尚浅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其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最终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此外,这个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建立之后,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及公共危机管理程序,要做到有章可循,如此方能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

3)发挥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事件已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态。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政府必须要充分重视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发生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政府必须要及时的与相关媒体进行主动的协调以及沟通,从而做到及时有效的向人民群众传播及时、准确的公共危机信息。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确保和约束我们的媒体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可以高效的进行介入,帮助政府进行相关的危机处理。众所周知,部分媒体存在一定的炒作性特征,它们往往会把相关的公共危机信息进行片面的传播,甚至部分媒体还会恶意编造一些虚假的、不真实的信息来博取公众对于该媒体的关注。这样的做法对于政府有效管理公共危机事件是相当不利的,很可能会让公共危机事件进一步恶化,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基于此种情况,政府对于各大媒体发出的言论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引导,最好能以相应的法律为准绳,对媒体的言行进行规范,最终防止部分媒体发出不真实的言论。总而言之,政府既要与媒体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协调,又要对其言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制约。二者全力合作共同提高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如果政府不重视媒体的重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就很难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媒体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获取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也主要是从媒体获得的,所以政府必须要做到及时的与各大媒体进行沟通和协调,并对其言行进行有效的规范。

总之,公共危机事件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尽管本文提出了三点关于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措施,但更为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值得立项系统研究,以使对公共危机的有效管理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保障。

作者:费明卫 余道海 单位: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原因;财务危机管理

企业财务是企业经营的中枢,而良好的财务运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经营总是要面临一定的风险,风险失控就会引发财务危机。财务危机是财务上困难而危险的状况,表示企业机体出现较重的疾病症状,如果不妥善处理,危机将会恶化,导致企业倒闭。所以,财务危机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面对财务危机时,有的企业能够平稳渡过,有的企业却受到重创,甚至破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依赖于企业管理的积淀,一方面是考验企业危机意识和决策层危机管理能力。所以制定一份完善的财务危机管理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以便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有责任的企业不会通过破产来逃避责任,而是会尽一切可能解决问题,摆脱危机。加强企业财务危机的管理,可以预防和避免企业的破产,能不断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竞争能力,处惊不变,保持持续发展。

一、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

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一般情况下,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大多是不可控因素,也是企业无法回避的。外部的原因主要为环境的变动或恶化,比如经济衰退、市场萎缩、政策调整、意外事件冲击等,企业难以适应环境变化而导致危机发生。以下是本文认为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几种主要内部因素:

1.投资决策失误。

2.经营管理失败。

3.风险意识淡薄。现代企业一般都倾向于获取负债的杠杆利益,在理财时往往容易形成过度负债。公司适度负债,可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但过度负债会使公司的支付能力变得极为脆弱,甚至发生支付危机偏高的负债一方面会弱化企业的支付能力,蕴含着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一旦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故障,或实际现金净流量比预期净流量相差较大,影响即期债务偿付,必然出现财务危机。市场需求、产品售价及其调整能力、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性、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管理的质量是决定性因素。管理质量低下,使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甚至亏损,企业为维持经营就需大量借款。当负债总额大于资产总额时,企业的偿债能力过低,资信受到影响,财务状况恶化,这时企业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最终导致破产。

4.资产的流动性差。企业因为流动性不足而造成的风险称为流动性风险,也就是企业由于缺乏获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手段而招致损失的风险。企业的应收账款多且不能及时地收回,存货积压占用过多,存货质量差,周转能力不强,这是企业资产流动性差的具体表现。一旦债务到期,企业没有足够的可变现资产用来偿债,企业财务危机就产生了。人们常说的企业“资金链断裂”,就是企业流动性风险不断累积的结果。

5.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

6.受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二、财务危机管理的构建

(一)内部控制

财务危机管理重在防范,如何有效防范,重在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现代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已普遍为企业所采用,在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以及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的经营战略得以很好的贯彻执行,能对企业的人员和职能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协调、监督检查与考核。内部控制通过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可以揭示企业经营决策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并及时纠正和制止偏离企业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行为,使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贯彻实施,从而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各项预期目标,使企业财务状况保持稳定,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以避免决策失误。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指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会计账表凭证及其它有关资料,它们为企业管理人员了解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数据。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正确,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只有正确的经营投资决策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获取正的现金净流量,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财产物资是企业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保护企业各类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对于提高财产物资的使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对财产物资的采购检验计量入库入账、保管领用等活动的严密控制,可以有效的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的损失浪费和贪污盗窃等问题的发生。

企业财务危机,首先表现在到期债务无法偿还,短期支付能力下降,而企业短期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下面主要从加强流动资产的内部控制来预防财务危机,具体包括现金的内部控制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和存货的内部控制。

1.现金的内部控制。一方面,对整个现金业务程序进行全面控制;另一方面,对关键的现金业务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1)现金的授权批准控制措施。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具有易携带易存取的特性,因此就必须对现金资产的接近和使用进行严格的授权批准控制,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现金的限制接近措施,业务人员进行业务活动时应该得到授权审批,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各个部门在使用现金之前都要向财会部门和上级主管提出申请,说明金额用途等要素;财会部门主管和经办业务部门主管负责有关原始凭证的审批和监督。

(2)现金收入和支出的控制。收入和支出的控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出纳人员按照审核后的现金收付款原始凭证收款和付款,并对已经实现收付的原始凭证作标记,同时对收付的现金业务进行备查登记,并按一定顺序编号;会计人员要及时准确地将现金收付业务反映在记账凭证和有关账簿中,定期与出纳人员核对现金收付凭证账簿。

2.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不免会产生一些应收账款,由于应收账款是一种记录在账上的债权而非存在于公司中的实物资产,它很容易被员工非法挪用,而且应收账款是否可收回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如果不重视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造成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就很容易使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危机。

应收账款的记录必须以经过销售部门核准的销售发票和发运单为依据。避免有的员工为了个人绩效而盲目使用赊销,形成数额很大的应收账款,一旦发生坏账损失,将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很大的影响。

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应由不同的人员根据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分别登记,并由其他人员定期检查核对总账和明细账,然后根据应收账款的明细账户余额定期编制应收账款余额核对表,并用该表与客户核实,避免造成虚增收入的现象。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定期编制应收账款分析表,分析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对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要指定专人负责催收。还可以根据客户还款情况编制信用评价表,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制定相应的赊销政策,方便应收账款的收回。

3.存货的内部控制。存货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占的比重较大,对存货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存货的收入存储发出盘点都是重要的控制环节,下面仅从财务系统角度分析存货的内部控制。

(1)存货的授权审批控制。首先,各部门的业务经办人员办理存货业务时都要得到本部门主管和存货管理部门的授权批准,有关的财务记录需要向财务部门主管申请。其次,存货入库成本存储成本计算方法存货发出成本的计算方法的确定需要得到财务部门主管的审批,财务人员在存货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存货盘盈或盘亏的处理要得到主管部门的授权审批。

(2)存货相关凭证的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存货业务单据的真实性,任何原始凭证必须经财务主管审核后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另外一项重要的审核工作就是对存货业务活动的资金管理凭证进行控制,任何有关存货的资金收付都必须经过主管的审批同意后作账务处理。

(二)建立预警体系

财务预警是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经营资料为基础依据,运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统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财务危机到来之前向企业管理当局发出警报,使其及时改善生产经营,降低损失,并延长企业寿命,是为了防止企业经营偏离正常轨道而建立的预警和防范系统。建立企业财务预警体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十分必要。

财务预警模型有单一变量和多变量模型两种。单一变量模型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来预测财务危机。预测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资产总额;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按照单变量模式的思路,企业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应该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稳定的状况。所以在企业财务预警时对以上四个比率的变化趋势特别加以关注。而在风险较大的企业中,则表现为有较少的现金而有较多的应收账款,或者表现为极不稳定的财务状况。单一变量模型的缺点是:其一,只重视一个指针的分离能力。如果经理人员知道这个指标,就有可能去粉饰这个指标,以使企业表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其二,如果使用多个指针分别进行判断,这几个指针判定结果之间可能会发生矛盾,导致企业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虽然财务比率是综合性较高的判别指针,但是仅用一个财务指针不可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特征。

一个企业若出现长时间的舞弊情况,最终会因为资金链条绷得太紧而断裂。只要投资者细心留意自己的投资对象,总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然后再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进行判断,从而可以提高自己规避风险的能力。

三、根据企业目前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在发生财务危机时,首先要了解企业现状,尽快算出在最坏的情况下,资产与负债的数额,搞清楚债权人、股东、与供应商等有关方面的损失,及早面对现实。根据企业目前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债转股

债转股是挽救企业财务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依法处置原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础上,对部分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为股权,从而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将原有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的现象。

2.企业出售

企业出售是挽救危机企业的重要形式和措施之一。企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把企业现有部分子公司、部门、生产线、固定资产等出售给其他企业,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已缓解财务危机。

3.盘活债权

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改善公司流动资产结构,是盘活债权的关键。国外运用已久的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证券化值得我们借鉴。

(1)应收账款

企业以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筹集资金。金融机构按担保应收账款70%-90%的比例向企业发放贷款,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及利息。通过抵押方式融资,企业并未转让应收账款的风险,仍要承担或有负债责任,但对急需短期资金的企业来说无疑雪中送炭。

(2)应收账款证券化

将应收账款转化为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由企业将应收账款直接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特设机构,该机构将所买的应收账款汇入其“资产池”,并根据应收账款的期限、业务来源等进行重新整合和包装,提升应收账款的信用级别;以经过信用增级后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向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ABS,从而使企业达到融资目的。

4.调整企业组织架构

危机企业往往都伴随着组织架构效率低下,对外界反应迟钝,因此企业必须对组织架构进行改组。建立信息畅通、灵活调度、决策迅速、执行有力的具有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同时要与股东进行沟通,并激发员工、顾客、供应商和债权人的信心。高层管理者在面临稳定公司及其现金流量的艰巨任务的情况下,还要记得保持与股东的沟通,让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在企业面临危机时,股东能与企业一起共进退,在员工、顾客、供应商和债权人面前要展示出一种积极的态度,要让他们相信企业的经营能力,对企业充满信心。企业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度过难关,如果连企业内部人员都失去了信心,那要债权人如何相信。

5.变更企业的管理者

管理者对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好的管理者可以带领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相反不合格的管理者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

每个企业都存在着财务风险,每个企业都有遇到财务危机的可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危机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危是危险,危难。机是机遇,机会。危机的本质在于它的危险性与机会性同在,中国有句古语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辩证地阐明了危机本质的双重属性。目前,我国有许许多多企业正陷在财务危机的泥潭中不能拔,而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应企业自身状况、易于实行的投资方式,是企业在危机夹缝中寻求出路的根本途径。总之,我国企业应学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不幸中寻万幸,于多弊之间取于轻,于多害之中求其次,力求将危机带来的损失或威胁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曹玉双.财务危机预警与公司财务治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