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时间:2022-02-03 13:2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184-02

1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教育形式问题

苏活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对道德的追求,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必须成为道德实践,这是把教学与教育统一起来的条件之一。约翰•杜威不相信德育是可以和其它课分离教授的,他认为不应该把德育作为一个课程,成为无休止的说教,而应该使之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而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德育教育方式就是采用单独设立德育课程来进行的,即思想政治课。依上述两个学者的观点看,我国现行的德育教育方式,有失德育本身特点及合理性。

1.2 德育教育方法问题

现在中小学德育最常采用的方法还是课堂讲授法,简单的说教,基本上是黑板板书,即使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只是呈现德育内容的方式变得新颖了,实质内容并没有改变。将抽象的道德内容当作对象知识来教授、灌输,借助背诵、考试等其它方法进行强制性的学习,生硬地将大量的德育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里。中学时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学生的情绪不稳定,这种硬性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方式采取不当,德育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2.1 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零散,并且以文字、文本的形式居多,学习内容分散且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动态化、专题化的方式呈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以方便学生形象直观地记忆和理解,适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快地习得更丰富的知识。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教学步骤之一。兴趣并不是学生天生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来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而引起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作用。

2.3 增大教学信息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模式构建

在中小学德育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建构信息技术与德育融合的新模式,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直观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3.1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德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有关《寻求法律帮助》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今日说法》栏目与该课主题相关的一期编制到教学内容中,上课播放给同学们看。这里既有案例过程,又有专家分析评议,还有判决结果,有声有色地展示给学生。

3.2 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小学基本建立了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专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可以专门建立一些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这种方式不再是仅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学习用作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是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工具。德育教师不仅可以利用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按德育课程自行设计网络课件。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出发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协助学习为辅,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基于网络资源讨论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要从“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两方面设计教学内容。

(1)教学策略设计。①在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强调以阅读、谈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借助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②创设中小学德育教学情境,通过视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③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及相关支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2)教学过程设计。德育教师根据中小学德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主体教学内容后,将德育课程信息于服务器中,其中包括:①课程简介、要求、教学目标等相关信息,让学生上网学习前,对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教学计划安排,使学生大致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心理上的作预期准备;③制定教学结果评价指标。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①按教学计划和安排由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此阶段只是学生自由地学习德育课程,没有教师的监督和帮助;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自身需求确定学习的层次。

自觉性的组织网上论坛:德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成功的德育课是要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学会思考。通过网上讨论,更能体现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给学生提供双向的、多重的交流,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且讨论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境性、互动性(协作)和建构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三大要素。因此,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合作。当学生在共同探讨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交流、E-mail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这样不仅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协作学习,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3.3 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基于角色扮演的德育活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智慧,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编写情境剧本,确保创设情境的条件性;②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教师创设与生活原型相似的教学情境,作为推动学生进入情境的学习背景和教学条件;③分配角色任务,进入模拟情境。教师通过对学生性格的特点了解进行角色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④角色活动开始,经历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学生在特定情境角色活动中内化角色的规范,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顺利地进行角色扮演,切实领会角色扮演的深意;⑤教师组织讨论,概括学习成果。

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讨论,师生交流——教师总结的过程进行教学。创设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的思维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然后通过学生扮演某一具体角色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生活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4 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资源

4.1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于德育教育中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最终需要通过德育教师实施到教学中,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既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又要懂得德育的教导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德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效果。然而有些德育课程的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适应较慢,不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提高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便顺利进行新式德育教学方式。

4.2 学校应保证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

现在大部分的中小学因课程改革需要,新购置了不少硬件设备,但还是存在着如硬件设备不足、利用率低,软件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适合中小学德育课程使用的软件、课件偏少,有的只是片面应用,很难达到课程整合的条件。因此,要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一定要有健全、完善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在如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为一体,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手段。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思想品德德育优势这一主题谈几点感悟与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发展。当前,我国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德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过程程序化等等,致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思想品德课程的不足,它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的优势,进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提高德育效果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常常是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对思想品德教材上的素材和德育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论述,学生只能以被动者的身份对教材上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汲取,学习方式枯燥无趣,致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有效发挥出来。而信息技术具有视、听、形、声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利用其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感觉仿佛真正处于思想品德教学所设置的情境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优势,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例如,以“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中“我爱我家”内容为例,上课一开始,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2003年央视春晚由麦玮婷一家四口演唱的歌曲《让爱住我家》的视频,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以此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情感氛围,接着又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带来的家庭生活照,随意点击照片,被点到照片的学生要为全班同学介绍照片的拍摄时间、拍摄背景、拍摄内容,介绍完毕后,谈谈自己对家的感受。让学生借此思考:家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学生,打算以后在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如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出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吸引,而且通过播放音乐、视频营造出的浓厚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深深体会家庭的温暖与亲情,感受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从而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使学生学会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社会时事和热点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被人们所了解和掌握。而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式,教师所教范围只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素材和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不能接触更多、更广的德育信息资源,学习视野受到严重限制。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大量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鲜活的德育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案例得到保障,并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以“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中“保护自我”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使青少年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而单纯依靠教材上的案例素材,会让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机械单一,学习视野变得狭窄,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学生遭受侵害的事例,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将有代表性的事例为学生呈现出来,如“浙江天台5个小孩溺水身亡”“贵州毕节5名男孩垃圾箱闷死”“南平实验小学凶案事件”,并播放了这样一组材料:据有关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因意外死亡的人数平均每天就有四十多人。从而为学生敲响安全的警钟。另外,展示一些具体的视频、图片等情景材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并总结出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这样,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本上,教学资源得以大大拓展,而且所展示的事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不再与社会生活脱节,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危险和不安全因素,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合理恰当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种种不利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的优势,使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都得以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德与社会 激活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热点,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渗透和整合,有利于助推教育改革与创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寓情于境,以情感人,以理激情,情理交融,实现德育“明理―激情―导行”连贯渗透,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带来新变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合。

一、立足文本:学文悟道,激活思维,晓之以理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让学生明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是动情和导行的前提,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现代信息技术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介入和巧用,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变直观、形象,教材中的道理更加逼真,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互动,让课堂变得动静相宜、趣味横生。

(一)主题引领

作为生活的基本单元,学生对家庭非常依赖,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家庭万花筒》一课中,明确教学主题是:①知道家庭是社会细胞,明确自己在家庭的角色;②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较全面了解家的含义;③吸取家庭传统美德,并用于现代家庭生活;④培养家庭美德,具有家庭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家”主题引领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寻大量教学资源,以文字、图画、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直击学生心灵,让学生对“家”有正确的认知。

【导入】播歌曲《我想有个家》,感亲情,揭主题

【学习】彩虹镜―多棱镜―聚焦镜

1.彩虹镜:了解家庭模式。

投影出示家庭合影(如图1),解释家庭模式的演变:独生子女家庭、非独生子女家庭、三代同堂家庭。

2.多棱镜:认识大家庭独特模式。

播放《红楼梦》“宝玉挨打”视频片段,出示人物关系图(图2),认识贾府大家庭,了解大家庭模式:人多,关系复杂,家长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3.聚焦R:体验传统家庭美德。

播放“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导游词,感受“郑义门”为人处世的美德,体验“郑义门”孝敬传统。

【拓展】制作家谱,欣赏音乐

1.出示“江南第一家”家族谱。

2.结合自己家庭情况,制作三代以上家谱。

3.欣赏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二)返璞归真

以《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为例。该课的学习可以鼓励学生回家采访家长,制作录像,绘制统计表,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掌握和父母沟通的技巧,体会和父母和谐相处的美好。如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从课堂返回家庭,再从家庭回到课堂。

【导入】播放《家有儿女》视频片段,交流情节,引出课题――父母,我特别的朋友

【学习】和父母相处的法宝

1.学会倾诉:列出提纲,统计学生和父母沟通情况。

你愿意和父母交流吗?碰到这些问题时,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你还碰到过哪些问题?

A. 你与好朋友产生了矛盾,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B. 你竞选班干部落选了,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C. 这几天上课时,你老是走神,测验结果也不理想,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D. 同学给你取了个外号,你很苦闷,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E. 你为班队承担着一项工作,最近你觉得压力很大,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F. 你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了,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G. 你与一名异性同学关系很融洽,有的同学起哄说你们在早恋。

……

2.增进了解:播放学生课前的“小记者采访”。

3.解决小摩擦:课件播放“买鞋小摩擦”等故事,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和父母的摩擦,得出摩擦处理方式――及时了解父母的想法,和父母沟通。

【拓展】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和父母的相处之道,总结和父母成功交流经验,帮助同学化解摩擦,制作“点子卡”。

二、借助体验:创设情境,拨动心弦,动之以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情感的激发是教学的基础,体验是关键。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艺术因素,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神奇的体验世界,将学生从教材拉到生活情境,让学生联想体验,产生和课堂所学内容间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心弦,增强学生教育感受。动之以情,抓住学生的“痛点”,制造课堂情感“高点”。

(一)情境凸显

《难忘的校园生活》单元旨在勾起学生有关校园生活体验的记忆,让学生珍惜校园生活,在校园生活过程中体会快乐、伤心的生命成长经历,懂得尊重理解教师,热爱班集体,珍惜同学友情,争做学校小主人。虽然学生经历了从入校以来的校园生活,但是他们缺乏回顾和反思,对自己的校园生活感受并不深。教师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往的校园生活以动态的形式突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情境凸显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感。

【导入】播放校园景观、班级教室

【学习】温馨回忆―聚焦回味―倾听故事―与班集体共成长

1.温馨回忆。

出示图片:课堂、大扫除、做操、运动会……

2.聚焦回味。

播放“校园升旗仪式”视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心情。

出示“运动会”视频,小组交流,自由说。

3.倾听故事。

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结合自己的体验说一说。

4.与班集体共成长。

在班集体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班集体相继获得的荣誉,学生个人的优秀事迹,在班集体内学生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自豪,一起兴奋,分享自己在班级的小故事,打开学生回忆的匣子,说一说感受。

【拓展】我能行,我们最棒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快乐。一起回忆自己和班集体共成长的点滴,全班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二)场景模拟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教师应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优势,渲染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模拟场景,刺激学生感官,加速学生有效体验。《园丁赞歌》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重教师的情感,笔者给学生播放歌曲、视频,呈现教师工作的场景,看着熟悉又常常被自己忽略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被拨动心弦,产生情感共鸣。

【导入】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引出课题

【学习】

1.观看《一个都不能少》影视片段,自由讨论有何感受?

2.制作教师节贺卡,引导学生从自己对老师的情感出发,设计独特的教师节贺卡。

【拓展】跟踪采访教师,记录教师日常生活和工作,写一则关于教师的作文。

三、灵动实践:探讨感悟,强化主题,导之以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实践离不开互动。教师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构思实践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催化学生实践,扩展学生互动面,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一)互动感悟

《诚信真可贵》一n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播放“曾子杀猪”的动画故事,引发学生讨论“什么是诚信”。播放“送跳绳”情景剧,引导小学生探讨感悟,强化德育主题。

【导入】播放动画“曾子杀猪”,让小学生说一说曾子是个怎样的人?用曾子的人生态度――诚实守信教育学生。

【学习】播放“送跳绳”情景剧,引出问题:“假如你是丹丹,你会将绳子带给红红吗?为什么?”

生1:已经生病了,不能到校的话,就不能送跳绳了。

生2:不对,答应别人了,即使生病了,也要想办法把跳绳送给红红。

生3:是啊,诚实守信要说到做到。

说一说不守信的后果,给他人带来的危害。

说一说自己遇到的诚信或不诚信的事情。

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选择,表达观点,阐述诚信的体验。

【拓展】诚信的名言;自由制作诚信贺卡

(二)行为展示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体现为学生的品德行为。《小小安全员》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行动起来,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安全常识倡议书或小报,并在课堂中展示。

【导入】“十灾九大意”――居家安全隐患

【学习】

1.火灾画面,火灾报道。

2.引发火灾的原因话题讨论。

3.火灾应急方法交流。

灭火方法―119报警―灭火器使用方法,逃生为第一原则。

【拓展】制作安全常识倡议书或小报(如图3)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搭建了师生交互的桥梁,铺设了让学生走向生活,回归本真的道路。演绎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让学生真正“学”起来,“动”起来,让德育质量“好”起来。

参考文献:

[1]董振国. 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9).

[2]岩有荣. 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教育,2015(10).

[3]崔润客.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9).

[4]景健.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修身十分钟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超乎预想的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被广泛运用到学校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对学生的修养学识、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这是摆在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事实表明,以人际接触正面示范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德育,虽然有其不可比拟的传统优势,但忽略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更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我校的“修身十分钟”校本德育课程正是基于以上情况针对学生德育教育并以网络环境为媒介,无论是时间、空间上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作为新的德育教育载体,是科技和教育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环境对校本德育课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一、软硬兼施,丰富校本德育课程内涵

构建适合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硬环境”。建立好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室。在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学校本着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有重点、有目标,使校园网络德育资源达到优化整合。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构建适合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软环境”。探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开展“修身十分钟”、“信息技术课程”、“德育修身专题课”、“地方课程”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教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一系列网络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将是教育学生的最优手段,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寻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资源并将之升华成校本德育课程的主题。“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让我们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人之德。”这是“修身十分钟”短片播放前的引言,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孩子们都已经比较累了,这时通过学校中心机房向全校学生播放的新鲜、趣味、生动的精彩短片,如同注入了兴奋剂,有效缓解了孩子们的紧张情绪。短片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百科、自然科技、法律法规、传统节日、艺术修养、行为养成、学科教育、民俗风情、安全知识等;形式多样,包括专题、新闻、纪实、动画等。通过观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开阔了视野,还能达到修身养情、修身养性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二、赏析评说,提高德性修养

在本网络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中,修身十分钟欣赏课,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因此做好观片中的指导十分重要。为了充分发挥修身十分钟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我们建立了如下修身结构模式。即:“观前导视(内容简介,提出问题)――观中点拔(适时指导)――观后评写(分析、讨论)――实践导行(效果评析、小结)”。

在德育校本课程上,老师围绕这些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与在其它场合、其它形式的德育相比,它更能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的形成,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达到撞击后的相容,能较好地利用学生从众心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配合每天十分钟的修身短片播放,学校还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每天记录修身日记,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观片心得,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每周开展修身论坛,师生踊跃发表观片感想,增强情感体验交流的机会;每学期征集修身手抄报、修身观后感,学生写作不愁无“下炊之米”,有情可抒,有感而发,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观看短片、交流体会、书写感想,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综合能力得以发挥,身心素质得以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获得启迪,达到修身养德,修身养学,修身养情,修身养行的目的。

三、发挥优势,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我们在构建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中,将安全、普法、爱国、军事、礼仪、等学科资源、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整合,收集这些方面材料或案例编成校本德育教材,开展修身大课堂等活动,总结学生心得、教师教学反思,积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建立家校互动的德育教育平台(例如:校讯通、短信、学校网站德育专栏和课题互动交流平台),利用网络使德育教育走向、影响家庭的同时,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形成德育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的有效手段。

开设校本德育课程,既能让教师认识到了新时期课程的变化,也可以使教师感到开放性课堂、信息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魅力,同时促进广大教师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走向成熟。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构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涉及天文、地理、科技和社会热点现象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在信息技术学习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挑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且锻炼能力。每节课尽可能把相应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告诉学生,以任务驱动。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学习Windows的文件基本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文件夹、查找自己的文件或其他同学的文件、复制、移动文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等;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样本并布置具体录入和编辑、排版任务等。总之,通过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标来约束学生的操作练习,避免了上机课的盲目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激发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发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尝试发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探索操作方法。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实践练习,不给学生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出图文并茂、形声结合的各种作品。其间还可以提倡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切磋,教师则巡回指导,适时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出创新、艺术、审美的能力。联系作品完成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疑。这样学生既更好的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表达分析能力。教师则抓住不同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或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爱学”“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信息素养提高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性课堂的一种延伸。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新课改理念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与利用信息的道德观,使学生具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能力。

四、游戏入门 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在教学中可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五、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第6篇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

近年来,中小学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络并与因特网连接,社会上网吧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特别青睐,他们用上网取代了原来很多课余活动。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不少家长和教师担心。面临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显得更加重要。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从个四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在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有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评价的作用,评价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透析和反馈,它是多向的,是我与你、你与他之间的评价。评价往往是一节课的压轴戏,有的老师常因时间紧张就草草收兵,而忽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借同学之间互通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使信息技术真正体现叶澜教授的“三Z”模式,即“整体、综合、终生”的模式。教师要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气氛,使德育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一)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画美丽校园的内容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老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二)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电脑硬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中德育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我借助于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江苏的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在无形中了。

(三)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其它环节也很多,如随机结合学校少先队的活动主题,开展德育绘画竞赛、打字竞赛、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上网查队活动资料等等。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内容,也可以安排为课后任务,延伸课堂时空。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

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

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道德

如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一)寓德于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比如,在课堂上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是要教育学生认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含义,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对于保障计算机安全,防止和制止计算机犯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犯罪,反而认为这是有能耐,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这就要求社会对计算机用户开展法制教育,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三、学会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我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当然有的活动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教学,而是还要包括它与其他课程整合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初步了解信息,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课程整合打下基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决定着整合的成败。因此,探索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也是未来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品德教育的整合

1.培养良好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已经迫在眉睫。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另外,还教育学生在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用语文明礼貌、不讲脏话。

2.培养远大志向

通过向学生介绍国内一些开发软件及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从小立志为国争光。

3.培养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待屏幕上出现“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的信息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4.培养协作精神

末来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紧密,竞争与合作同在。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就是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载体安排“任务”,如从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等学生身边熟悉的学科中挑选学习任务,在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操作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和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思维培养

在讲“Word”时,可把错乱的文字语言通过剪贴、粘贴或移动等操作排列为流利的语句,把在作文中出现了15次的一个错字,用查找替换操作快速改完,结合实际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学生在熟练操作方法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高级的思维活动中。电脑绘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在教“画图软件”时,配合美术课,进行背景、前景的选择、颜色的搭配,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进行实际的绘画。数学方面的知识在这里也可以学到,如学生在学习了直线、曲线、圆、矩形等基本工具的使用之后,就会对这些图形有了简单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了这些知识的概念,为以后在数学课堂中几何图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讲“图形变化”时,要想得到一些神奇的图形时,需要对原图形进行哪些奇妙的变化,是翻转还是扭曲,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操作,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2.资源调用

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学生懂得信息技术,就会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如果利用得当,对自己的学习帮助是非常大的,在讲“上网”时,用自己喜欢的搜索引擎网站,结合科学、语文、社会、英语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顽强的生命力。把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它获取信息学好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深入实践、探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课程整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进行总结经验,找到一条更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鉴.学习方式的变革:从知识重心到学生本位[J].当代教育论坛,2003,(12).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梅宝树,杨文会,江敏.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4]金亚文.小学音乐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5]张金宝,唐伟,宋继华.给信息技术教师的建议书[J].中国教育网络,2006,(12).

第8篇

关键词:绿色网络 校园 德育

网络是一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它浓缩了人类文明,蕴涵着无尽的资源。网络不仅走进了平民百姓,也毫不例外地闯入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而且是一个社会平台,是一个思想阵地。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太阿宝剑,它既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也可能使孩子陷入“误区”。

这就给我们德育管理者、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饮鸩止渴固然不好,因噎废食也不是上策,如何给孩子们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建立新的德育观和网络德育体系,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才可能切实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才能自信地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一、知法守法

可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推广普及网络法规,使学生们知法守法。就我国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和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着重介绍网络安全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及网络犯罪对社会危害性的各种表现等,运用案例、图片及多媒体等形式说教,既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防范网络安全隐患的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倡导绿色、健康的网络氛围。

二、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抵抗力”

面对网络给中学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信息技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课,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抵抗力”。

1.接受“网德”的教育培训。

我们在对学生传授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行为方式和道德价值方面的引导,把信息技术和网络“防害”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

2.培养课外兴趣,推荐优秀的学生网站,让他们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的营养。

如向学生推荐雏鹰网、学生网、中国少年网、科技博览网、各大名校等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上尽情遨游,享受在网络中学习知识的乐趣。又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中学生生活有关的网站,并介绍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征文、电子作品制作。

学生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让学生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合出来的方案成果做成一份多媒体作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也会使学生学过的技能有一个充分展现和检验的机会。在汇报成果的时候可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由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实践证明,这样的切入点和上课形式、方法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互评也进行得积极而热烈,有的学生甚至能对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比较成熟的修改意见,学生们均收益匪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

4.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整合。

要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或学校花经费购置的课件、题库网站等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进一步补充或延伸课堂知识,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开设免费校园绿色网吧,营造绿色上网、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在努力改善和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同时,要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文化生活,搭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平台,使学生不再去营业性网吧。可利用现有机房和场地创建绿色免费网吧,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同学们的互相影响下,学生们利用网络一定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远离腐朽的东西。

四、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

第9篇

社会热点

我们从媒体可知,学生玩游戏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甚至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如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贵州一名21岁男子因网游账号被盗杀人,庭审称不后悔;四川合江一名20岁的青年,在网吧玩网络游戏后,回家将熟睡中的父亲砍成重伤等。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技术的课程,但是除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外,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三者是平衡发展的,缺一不可。本节课除了传授博客交流、熟练搜索信息外,在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现状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表面上看兴趣盎然,但不少学生一到机房就痴迷游戏,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置之不理。低中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玩网游的现象。

基于以上对社会现象、课程教育现象和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的团队选择了这节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信息技术课。本节课有三难:一难,没有作品生成;二难,思辨能力要求高;三难,对师生要求高。

教材分析

该教学内容选自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五课《博客上的交流》。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搜索网上信息》、《网络与生活》、《QQ空间》等内容,这些已知内容为本课时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并作简单整理;能够使用博客发表日志和评论;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关于网络游戏引发分歧,进行辩论,博客发表观点,制作倡议书,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通过网络搜索信息,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通过开展辩论活动,明辨网游是非;通过博客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发表观点;通过制作倡议书,形成绿色健康网游的共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索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了解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体会信息技术的作用,感受信息技术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利用博客发表日志和发表评论。

难点:通过网络搜索信息;辩论时的语言组织和表述;博客发表日志和发表评论。

教学媒体

(1)平台开发环境:Apache、PHP、Mysql。

(2)平台开发技术:PHP脚本、HTML代码、Javascript脚本。

(3)系统核心模块:倡议书、评一评。

(4)应用媒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自主开发的学习平台。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线索包括:技术线: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方法线:提出观点—搜集资料—辩论思考—提出建议;德育线: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玩网游的经历。那到底好还是不好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网游存在争议,引入本课主题。)

师:今天咱们一起探究网游是是非非。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看别人怎么说?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视频导入,提出网游的利弊,明确本课时探究的问题。

环节二:思辨结合,探究问题

提出辩论

师:网络游戏争议不断,有的人爱它,爱到天昏地暗,因为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有的人恨它,恨之入骨,因为他毒害青少年;事实,不说不明;道理,不辩不清。今天咱们以辩论的形式来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

师:赞成正方观点的同学举举手。赞成反方观点的同学举举手。咱们现场分组,交换位置,赞同正方观点的同学坐在老师右边,赞同反方观点的同学坐在老师左边。

正反双方势均力敌,小声讨论。

设计意图:提出辩论主题,并根据正反方观点进行分组,为辩论做好准备。

任务一:搜索信息

师:为了使辩论更有效,我们通过网络搜素信息。

教师出示PPT,说明搜索操作步骤。

学生搜集基本观点、相关的事例、数据等能够说服别人的资料,来证明自己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设计意图:搜索相关事例、数据信息,对网游利、弊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感受,为辩论顺利开展做准备。

任务二:辩论

师:我们一起看看辩论要求。(出示PPT)

(①辩论时间5分钟;②双方可轮流发言,也可连续辩驳对方;③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说服对方的一方胜;④辩论结束后,评出辩论赛“优秀辩手”。)

师:辩论现在开始,首先由正方发言。

生1:我认为网络游戏利大于弊,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话音未落)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网游弊大于利,难道你没有看到多少沉迷网游的学生,荒废学业?

正反双方就网游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激烈辩论。

师:我们的辩论告一段落,在辩论过程中,同学们非常踊跃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胜负难料,咱们听听双方辩论总结。

正反双方各抒己见,总结网游利弊。

设计意图:思辨结合,通过语言碰撞,制造情感冲突,深入探究网游利弊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游戏利与弊。

环节三:制作倡议书,解决问题

任务三:博客交流

师:时间有限,很多同学们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天老师提供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创建了我们的班级博客。咱们利用博客来交流。同学们先浏览课本21页,第五课,博客上的交流。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学习如何登录博客、发表日志及评论。

师:打开自学网站。我们通过博客发表日志及评论。

学生登录博客,对网游是非发表观点及评论。

设计意图:提供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自学网站学习博客,并发表日志、评论,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网游的利与弊。

任务四:制作倡议书

师:网络游戏有利,也有弊,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去弊存利。关键在于把握度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制作一份倡议书。

学生进入自学网站,制作倡议书。

设计意图:基于辩论、博客交流,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倡导学生提高辨别网游是非的能力,绿色网游。

环节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是非引起的争议,一步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我们形成了共识,制作了一份倡议书。

学生参照评价表,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知识回馈并总结。

依据教学环节的构思设计,提供本课时教学网站,并分为五个模块。

首页: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地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网游利弊:提供网络游戏利弊的观点。

博客交流:提供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自学网站学习博客,并发表日志、评论,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进程中,进一步探究网游的利与弊。

倡议书:提供平台,学生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在倡议书中发表可行建议。

评一评:通过学习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知识回馈并总结。

教学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设计,始终贯穿一条现实性、活动性、思考性与趣味性的主线,力图体现教与学的统一,主体与主导的统一,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统一。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几方面的特点。

(1)本节课有别于传统信息技术课,整节课围绕网游是非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辩论、博客交流、制作倡议书,让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

(2)笔者前期调查了解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爱玩网游,危害不知;甄别信息,能力薄弱;语言组织,有待加强;思辨能力,逻辑不清。以此确定本课时的三维目标。

(3)本课的板书是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思维的碰撞、共同构建课堂的结晶,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层次分明,架构清晰,重点突出。

(4)本课围绕三条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技术线(知识与技能),方法线(过程与方法),德育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三个环节: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探究问题,辨析利弊;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本课教学内容跨度大,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做了一些思考,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辩论过程中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欲言又止,可结合班会课,进一步深入讨论。

第10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探究练习;遗忘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2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oom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Wu Jun

(Rui’an Vocational School,Wenzhou3252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ask-driver,exploring practice " the discipline of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oom teaching new mode,summarized teaching room process chart;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with practice and the notes of using the teaching mode in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oom teaching.

Keywords:Task driver;Explore the practice;Forgotten

一、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中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尤其在职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计算机机房的增加以及机房安置投影仪,给信息技术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场地。但是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室上课、机房练习这样一种模式,很难适应直接在机房上课。除了开课,很少直接在机房上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机房上课不容易控制课堂秩序,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经过我和本校几位老师的潜心摸索,利用机房投影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摸索出一套适合该学科教学的机房基本教学模式。归纳为“任务驱动,探究练习”。

二、“任务驱动,探究练习”机房基本教学模式介绍

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探究练习”。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散布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紧接着进行上机实践活动,通过练习,让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到该课全部任务完成。最后进行复习整理,融会贯通。整个机房教学模式大致如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心理变化任务驱动探究练习复习整理融会贯通。此模式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外。教师主要任务是备课,其中重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化,学生完成上节课作业,巩固知识,预习。本阶段是此教学模式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阶段:为课内。是此教学模式的主体。包括四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为一循环体:

第一环节:教师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学生根据预习到的相关知识开始思考,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产生求知欲。

第二环节: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示或指导学生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方法有了,方法有无实效?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实践欲。

第三环节:教师指导学生上机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就因此而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记忆。

第四环节:教师复习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巩固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纳入已有知识结构。

三、通过实践,此种模式体现出以下优势

情景导向,目标明确。通过营造知识的应用情景,教学内容任务化,使教学目标具体、生动。学生目标明确,印象深刻,易产生求知欲。符合认知规律、遗忘规律和思维习惯。一般教材的编写是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注重体现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较少顾及了学生学习过程。而任务化后,是从学生学角度出发,注重体现在应用上;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实际生活中思维方向也是遇到任务,再寻找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准备好许多方法再来寻找需解决的任务。

符合学科特点。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强调“面向应用,实践为主”的指导思想。此模式一方面突出了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为上机实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紧接着上机实践,可以及时验证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加深印象,减少遗忘。避免了“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带来的负作用。

教学控制灵活。由于教学内容作了重新组织,有利于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灵活控制教学深度和广度。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主要注重基础,面向应用,面广不深,教师教学自由度较大。如在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资源管理器部分,如果教学任务完成顺利,教师可增加这样一个开放性的任务:

王磊自己建立的文件夹里有三十个文件,其中有个名为wanglei.xls的文件是刚建立的,请你帮助他在这个文件夹窗口中快速定位到该文件以便将它复制一份。

学生可以在查看菜单中的排列图标中找到方法。既可以按名称排列也可以按类型排列还可以按日期排列。然后再定位便比较容易了。教师还可以补充按“w”键快速定位到“w”开头的文件上的方法技巧。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可只字不提。

注重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了解了学生心理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此模式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情况。此模式有刺激求知欲、增加成就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实践中自觉磨练意志,逐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有利于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中学生精力充沛,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求知欲,易接收新事物,具有了一定学习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

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围绕任务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活动量大。伸缩度广,从而有利地避免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四、运用“任务驱动,探究练习”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任务化恰当、情景中提出。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控制好分解成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把握好任务的质量,不能不分主次,喧宾夺主。不能分得过细,避难趋易。语言表述准确,减少理解障碍。问题情景真实、有趣味,在具体情景中提出任务。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作为任务提出。

指导完成任务要精简。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法。如演示、实践、流程图表、多媒体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简明扼要,一针见血,为上机实践留出较多时间。

上机实践要及时。此模式要求及时上机实践,理论上机同堂进行。有的任务可让学生上机实践来寻找方法,进行尝试和验证,从而归纳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和一些技能技巧。

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注意在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时候,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学生机器控制住,这样做,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够看清楚,另一方面学生不会因为电脑的原因分散注意力。

复习整理环节必不可少。任务驱动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也相对削弱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使学生不易形成知识体系,将妨碍学生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影响利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故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要求教师在完成本课堂需要完成的任务后利用一段时间进行小结、评价。最好对本课的知识提纲作为一疏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逻辑化。

要注重鼓励学生根据内容提出任务,引导学生独立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扩大学生参与面和活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注重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此模式由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化分解,而德育目标却难于纳入具体的任务之中。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德育契机,把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相关法律和道德与行为准则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灵活应用,不能死搬硬套。此模式主要使用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Windows系统操作、办公软件(Office2003)、网页制作、图形设计等,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编程、网络技术等课程慎采用。

五、归纳总结“任务驱动,探究练习”

“任务驱动,探究练习”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任务分解、创设情景提出任务、探索方法、上机实践主要环节来组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索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尚属探索阶段,“任务驱动,探究练习”基本教学模式尚不够成熟。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念平.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0

[3]薛维明,王振灿,金健舟.中学计算机教学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4]高中信息技术课本(必修).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

[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2004

第11篇

一、从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出发,确定学校德育主线

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无论是良好的习惯还是不良习惯,将会影响他的一生。这个问题,家庭和学校都应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与途径研究成为德育主线。该主线围绕着班主任专项培训——班主任指导手册、各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手册、少先队大队队员自我管理手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指南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从班主任、家长、少先队员三个主体出发,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与途径。

从学校德育整体上讲,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学期专项班主任培训的设计,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的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案到总结,都要精心设计。避免了以前这两项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年级方面,有目的的研究小学各年级最核心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每个年级不应超过5个,抓住本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深入研究。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心,总结出各年级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手册。

班主任方面,学生在校的良好习惯相对容易形成,在家庭里保持难度较大。运用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密切的关系,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指南。最大程度地提高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孩子共成长。

二、从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可能性出发,确定学科主线

在小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科学等科目中,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可能性在何处,是此项研究的重点。

语文、数学、英语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目标。

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这四个学科,虽在小学教学中也属基础学科,但学生这方面的成绩好坏,与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与家庭支持密不可分。学生对哪方面更感兴趣,就可按自己的主观特长培养,让有兴趣的学生,更好的发挥特长,就成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目标。

综合实践与科学这两门学科,是近十年来大家才开始关注的学科。它们强调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这些理念老师和家长得慢慢接受。一方面,教师担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怕学生出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想要家长支持,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内容,运用合适的形式,吸引学生、家长,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三、从少数特殊个体出发,确定心理健康主线

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给小学生带来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12篇

摘要:本文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小学校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校本开发为主要途径,建设各自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与管理功能。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途径与方法

小学校园文化指的是小学校园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小学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小学生产生内部心理变化,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能正确地评价社会和认识自我,并能稳定地指导自己对未来生活、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新课程下构建小学校园文化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一)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墙壁,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为了让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达到陶冶学生性情、规范学生行为、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在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中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师生熟知的领域里,挖掘新的教育资源,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小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应分为核心和主体两部分。核心文化墙壁应设在人员最集中,位置最显眼的地方,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主题墙壁可按楼层、班级、教室功能等展现师生风采,展示不同的文化主题,颜色多以生态绿色为主,白、红、蓝、黄等多种颜色共存,意喻校园为一个生态校园、以人为本的校园、多元评价取向的校园。其中,各班教室展示墙壁的设计要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充分展现学生的才华。各辅助教室、办公室、楼梯、甚至水房,每一处的设计,都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校园文化长廊是师生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创新实践的平台。每一幅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的选取,每一条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箴言警语的筛选,都体现着师生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学生置身在设置规范、整洁美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濡目染,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美化,真正做到校园无闲地,处处皆育人的目的。

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要把师生员工看做是学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针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可以通过问卷,对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广泛地调查,并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征集活动,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意愿和要求。

如果校园文化墙壁的设计灵感能真正来自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并由学校教师独立设计、制作。那么,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色,也是全体教师教育理想的升华和外显,所有参与者在建设中都将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

(二)开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培养和激励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追求需要的满足为目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积极源泉,没有需要就没有人的行为。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视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各种培养和激励功能,能激发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凸现。

1.开发综合性强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值得教育者深入研读与思考。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呢?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应本着小、近、实的原则,以专题为主要形式特征,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非学科性为内容特征,围绕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自身四大版块,以班级形式组织,突出小组合作学习,以年级形式组织,多层面挖掘主题内涵,以五一、十一、寒暑假为契机,设计全校学生参与的,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动主题可在学科开放教学的基础上,同年级各学科通过交叉备课,整合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可根据学生需求补充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校需要而加入的主题;还可以是以地方文化、政治、经济为资源开发的主题。这些以专题形式展开的实践活动,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彰显小学生的个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很多学校把原来的足球、合唱、美术等兴趣小组进行改造,根据现有的条件、师生现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整合学校、自然和社会资源,设计开发语言素养、科技、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门类的校本课程。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小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高小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3.开展多彩的课余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生活

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新年音乐会、六一艺术节、国庆演出等大型节日庆祝活动,跳绳、踢毽子、拔河、长跑、篮球、足球、趣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远足等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地参与中体验到快乐,并逐步形成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读报节等活动,逐年发展完善。这样,就会使组织经验不断积淀,经典不断传承,校园文化得到不断地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等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要紧紧把握时代特征,突出学校特色,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对已生成的主题进行遴选和完善,实现继承与创新的互动互变。文体活动、校本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联系,实现了学校教育向家庭、社会、自然的开放。

总结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校本开发为主要途径,着力开发本校资源。从环境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性、继续性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与管理功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提高师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