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17:4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感性认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与运用。我们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搜索所需信息,查阅资料,或利用互联网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疑惑,甚至网上学习等。之所以会这样,我想很大原因是因为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知识。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图、文、音中,更容易感知教学内容及其吸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一、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的内容与现在的生活不贴切,学生读不懂,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这篇课文,大部分学生都只知道这是鸟的一种,却无从知道是怎样的鸟类?单单从文中字面上了解是很贫乏的。可见,烦闷单一地授课,部分学生精神是难以集中的,只有与一些趣味性的教学结合在一起,首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运用学生搜索资料、小组讨论、互相学习等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本次“综合性学习”,与本单元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紧扣“如何保护环境”。我们也知道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从小就能培养起牢固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和道德水平,则有利于环境的治理和资源的保护,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文明素质。而我们了解的内容非常有限,需要从各方面入手去调查。如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搜索资料,查找相关图片等途径去了解。
我试图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网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相结合,如搜索家乡空气、水是不是受到污染?人们为了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等关于环境的问题。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结合自身的实践,进一步关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更多的触动和感悟,并通过听说读写,在学语文、用语文中获得更多的积极发展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众多的网页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学会筛选有用的知识,自觉抵触无益内容,这样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搜索、查找,印象要比直接传授“环保知识”深刻。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视野
学生现在三年级,刚接触写作。需要多积累好词好句,模仿学到的课文句式。但单单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看课外书,扩大自己的视野。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相关的知识,不用费神去书店挑选。查找课外知识,图文并茂,并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扩大学生视野,了解到书上没有的东西。或看其他小学生写的作文,了解自己的不足,借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单一的阅读图书途径,还激发了学生对阅读课外知识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们始终要记住:信息技术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也不是一味的每堂课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相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快乐,取得飞跃的进步!
参考文献:
摘 要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只有用对了地方,用对了时间,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情景创设,避免旁枝末节;从关键处下手,结合传统教学手段,避免单一的幻灯片播放;增加教学容量,优化练习,避免灌输。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辅助 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66-01
信息技术的普及正在使它成为当代学生学习的大环境。特别是低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对于一些数学的概念、算理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往往喜欢借助于信息技术,让数学的概念、算理等变得形象、生动,讨人喜欢。但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上一年级的《认识图形》时,我从一位美丽的公主居住的华丽宫殿引入,让学生寻找各种图形。设想是好的,可教学时学生反倒想着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偷偷在下面聊开了。虽然花了很多的精力,反而适得其反,喧宾夺主。最后只好强硬地把学生拉回课堂,整节课的纪律却一直乱糟糟的,效果很差,如果改为以教室和学校为观察目标,效果可能还好些。又如在上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时,我用课件先出示了一个移砖块的例子,再出示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从学生思考分析到示范讲解,包括解题的每一个步骤,都很详尽,而且很生动,自我感觉很好,几乎是我做的课件里最骄傲的一个。可课后却遭到大多数老师的否认。他们认为,表面上看这节课课堂信息量大,效率高,实际上在“填鸭”。学生只是静静地待着听讲,主动性被抑制了,和以前的“满堂灌”一个样,只不过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机灌”。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我认为关键是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只有用对了地方,用对了时间,才能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一、合理使用情景创设,避免旁枝末节
信息技术以它直观、丰富的声、形、色等手段,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比如动画就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制作出包含动画的课件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要避免出现副作用。例如在上《年、月、日》一课时,我化静为动,设计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转动过程。直观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科学又乐学的良好氛围,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易接受,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创造条件。
二、关键处下手,结合传统教学手段,避免单一的幻灯片播放
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空间问题、运动过程、算理概念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从而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而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可以把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展示,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但单一的幻灯片演示如果能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摆小棒,画图,折纸等动手操作的环节,并在关键处板书、小结,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丰满,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学生对面积计算和周长的计算极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一张画框是怎么样的,玻璃的大小是什么,木框的长短是什么;一块天地,栅栏在哪,土地的面积在哪,栽种多少棵玉米和什么有关,组合图形是怎么样产生的,怎么解决面积计算问题等。在动态演示中结合学生的动手画一画,结合板书,多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印象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三、增加教学容量,优化练习,避免灌输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途径,它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去巩固。在练习的时候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无疑是如虎添翼。我们可以把练习一份做成课件,在练习和讲解时演示;一份复印成练习纸,让学生人手一份,上课时练习。这样,不用老师在黑板上抄写题目,可以大大加快我们的教学节奏。而且这种练习可以不断重复和即时修改,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之后,让学生先设想从一个10?0的 长方形里减去一个4?的长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怎么计算?有哪几种情况?想不出来的可以在纸上先画一画草图。再通过课件演示,从靠一边的剪到从中间剪再慢慢移动到靠另一边剪,逐步演变,学生就能很直观深入思维,抓住本质。而不能直接灌输给他们这些画面。
1.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就是《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为建构儿童的技术生活做铺垫。从了解信息的概念开始,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教师了解到语文课程中学到了《北大荒的秋天》,要想了解“北大荒”的风土人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有的同学说听爷爷奶奶讲,当然也有的同学知道可以上网搜索,到图书室查阅和向前辈咨询所得到的信息是有局限性的,信息量小,而且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教师演示上网搜索的效果,只要把课题《北大荒的秋天》输入百度,立马出现上百条与“北大荒”有关的信息,而且图文并茂,全面有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2.借助生活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不容易被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信息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抽象名词,小学生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到位。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比喻来阐述,以便学生容易理解。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建立文件夹”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建立文件夹,而且一个个黄色的小图标都很相似,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电脑的硬盘容量特别大,就像我们的校园,功能不一的文件夹就像各个“年级”一样,而零零碎碎的文件就像校园里年龄不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年级和班级。文件夹就类。如果你要在找文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找到,你就要给每个文件夹起相应的名字,这个名字可以由你来起,根据文件夹内的文件类别可以随便命名,然后点击,所要的文件就找到了。经过这一番比喻,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教师要随时收集信息,只要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类似的事例就可以拿来类比,便于小学生的理解。
3.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教师要教给学生简单基本的应用技术。像上文提到的百度搜索,可以帮助我们查找资料,积累知识,还可以编辑文档、绘制图画、播放视频音乐等。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带有驱动性的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教师所教的信息技术,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的强大功能。
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改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拓展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培养探索能力,训练思维灵活性。学习信息技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摄取、分析、整合、处理、应用等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用基本的信息技能进行读、写、算、制作,还应该保持对信息技术博大精深的好奇与探索,主动思考质疑,并可以运用已学的信息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要与其已经具备的知识相匹配,不能好高骛远,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七课“复制、剪切、粘贴”的时候,按照步骤教给学生,先选定文字,然后到“编辑”里去找相应的选项,在粘贴的位置上点左键即可;或者是在选定的文字上右键单击一次即可出现带有相应功能的对话框,左键单击即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一会有同学举手发言:我发现复制、剪切、粘贴的时候,可以不用鼠标操作,直接用键盘上的两个键就可以完成,复制用Ctrl+C、剪切用Ctrl+X、粘贴用Ctrl+V。我对他的这一发现给予高度赞扬,表扬他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其他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很快发现Ctrl+F是“查找”,Ctrl+H是“替换”,思维的灵活性可见一斑。
2.综合技能运用,训练思维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体现的是思维过程中的速度表现。信息技术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新问题,实现自我突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渗透,更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有趣。像四年级上册的“画规则图形”“画不规则图形”“图形的复制、旋转”,对于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意思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学习完这几课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相结合的图片,训练对画图软件的应用。通过学生图画的创作,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的敏捷程度。
3.先学后教模式,训练思维创新性。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带有触类旁通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创新性提供了机会。学生在“先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根据教材讲解,自己动手操作,如果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就算是达到思维创新的第一步。学生在“先学”的时候,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有目的地质疑,这样便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先学”的过程正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海龟作图”以后,下面的几课都是用“海龟作图”工具进行画图。像“海龟画旗帜”“海龟画粮仓”“海龟画多边形”“海龟画‘田’字图”“海龟画车轮”“海龟画彩色图形”等,学生都可以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下一课的“先学”,很多同学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创新。
三、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1.体验成功喜悦。信息技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这是信息技术的“人文性”特点。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要有相应的载体承载。四年级下册开始认识“Word”的软件,并且会用Word功能对文字进行处理。如“用Word记日记“”制作学习摘录卡“”用Word排诗集“”给诗集配图”等。学生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五年级时,学生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表格、修剪图片;学完“补修照片”和“制作特效照片”后,对自己的照片进行模糊和高斯模糊处理,得出美化效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Scratch是一种堆叠式的程序,使用这款软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挑选学习资料让学生掌握Scratch的基本知识,从而为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造打下基础。
运用Scratch软件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利用这款软件进行模仿,而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上册第7课《初识画图》中,教师可以借助Scratch这个软件进行模仿画图,在学生按照系统给出的图形模仿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Scratch软件解决。因为这个软件可以使界面变得图像化,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移动鼠标看到丰富的画面。此外,该软件自带素材库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软件库中自带的教材自己画图,然后自己进行修改。在反复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创新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利用Scratch软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按照教程按部就班。Scratch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后,Scratch上面就会有教材的拓展问题指导学生创新。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Scratch上面进行修改和创新。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学生还可以在Scratch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在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下册第19课《装饰个人博客》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参考教材来装饰自己的个人博客。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Scratch,学生可以运用软件内部的丰富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装饰。在操作完成以后,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不一样。在完成作品后,学生还可以运用Scratch相互分享与交流,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会使其他同学产生新的灵感与创意,相互促进、提高,多样的结果会给学生的作品带来更多的惊喜。
3.提高合作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但进行思想交流以后,就会产生不同的创意。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理清思路,编织新的知识网络。
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有时候免不了需要小组合作。Scratch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合作的平台。例如,在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上册第30课《共享资源》中就需要小组合作,共享资源。利用Scratch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后,系统分配给每个学生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义务为小组做贡献,完成教学任务。Scratch可以根据学生特长分配任务。不同学生完成不同的收集任务,最后进行综合归纳。每个学生都必须对自己的任务做到最好。等学生收集资源进行共享资源以后,教师最后进行综合性评价,
4.开放思维,发展能力
Scratch更直观形象地将原有的代码指令用积木指令代替,学生通过简单的拖拽积木可以直观形象的看到展示的效果,Scratch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探究的平台。不同学龄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各有差异,学生可以通过Scratch这个学习平台来展现自己创作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更容易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思维模式循序渐进的创新设计,在创新的过程中权衡利弊,不断提升自己。例如,在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填充颜色》教学中,学生可以按照教学的颜色先进行填充,在运用Scratch进行创新中转变颜色填充。
5.快乐学习,走向主动创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QQ聊天、浏览网页、玩游戏等。Scratch植入教学中以后,可以杜绝学生上课不认真这一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一款游戏供同学挑战,将游戏使用者的角色转换为设计者。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到乐趣。在遇到问题时自主解决,不断地积累经验。
二、Scratch的教学策略
1.精选范例,理解程序,了解设计思路
在刚刚借助Scratch进行辅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运用内置丰富的教学案例库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内置素材库很丰富,但是并不是每个案例都和教材相贴切。教师要仔细选择符合教材的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案例的创作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案例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案例和教材的联系严谨与否。
运用Scratch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教材,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同时触类旁通,为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基础。例如,在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下册第28课《设置动画效果》中,首先让学生感受设计的思想,然后指导学生在Scratch上进行案例学习。例如,Scratch上有一个名叫畅游的项目,游泳者如果碰到边缘,就会掉头往反方向游去,如此反复。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进行提问了:该动画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有哪些动作?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创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理解如何用命令来解决问题或实现自己的设想。
2.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好的案例来模仿设计,可以个人创新完成,也可以团队合作完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模仿制作,变换不同方式。例如:从各个角度变换人物角色进行构思,增减人物角色和动作写实,给人物角色定位不同的环境和行为,从而创新思维模式来塑造全新的作品。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在遇到学生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在第一时间给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用活跃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并收获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到这种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3.作品交流,共享智慧,体验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在学生完成创新作品之后,让学生交流彼此的创作心得,在学生的作品中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点评、展示,结合学生突出的问题做一些辅导和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在创作中有哪些需要改进,优化自己的创新思路,从而改进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总结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自己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不停的创新,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Scratch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有效性教学提供了捷径。学生利用Scratch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在不断实践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讲到某一知识点时,学生因为前概念的缺失而不能在脑海中形成对事物的模拟,此时教师就应该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方便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1.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一课教学中,第一个活动教师提出问题:火山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学生前概念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有关火山爆发后产生灾难的概念,此时教师如只通过书上图片展示的话,学生还是缺乏动态的印象。如果加入视频和声音的模拟,插入火山爆发的真实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火山爆发的场面,然后再去思考问题会更加有效。
下面是相应的教学片断:
师:火山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生思考,有些比较茫然。
师:那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师:看完火山喷发后,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1:爆发太快了
生2:温度太高了
生3:太可怕了。
师:那你们现在能理解火山爆发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吗?
生:理解了。
再如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课刚开始,教师要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让学生思考:从各种声音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此时学生脑海中可能会现各种声音,但没有声音的模拟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思考,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广泛存在。此时,如果教师播放各种电脑音效:如铃声、掌声、鸟叫、狗吠等。再让学生思考从这些声音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就更加有效地、直观地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传递到学生耳中,使思考更加有效,更加便捷。
二、独立思考建构学生思考的完整性
许多科学课堂中,教师不是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经常一个问题抛出后,直接进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差异,并不能同时都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描述,在小组讨论中就会失去话语权,被别人的思维所左右。笔者认为如果,在进行小组讨论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独立思考,当形成自己的认识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小车的运动》一课中。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一车载重汽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此时如果不经过独立思考环节,直接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都比较茫然,思考就失去了意义。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你们觉得一辆载重汽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先独立思考。
生思考。
师:思考好了吗?你来说说看。
生1:我觉得可能与发动机有关。
生2:我觉得可能与重量有关。
师:有许多想法,小组交流一下想法,再整理汇报。
通过这一段,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去小组讨论,明显地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完整性,对于未来学生独立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例2: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一课中,师:你们小组想建一座怎样的桥梁?
学生小组讨论时,经常发现小组内掌握舆论方向是始终是组长。许多同学脑中还没来得及形成想法就被组长要求统一了。如果此时教师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让他们将想法带到小组内讨论。就会使讨论更充分,效果更好。
三、小组集体讨论帮助学生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堂 中,小组讨论思考一直是非常有效的思考方式。
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一课教学中,让学生讨论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你们觉得铜球加热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生1:加热后可能会变大一点。
生2:加热后可能不会有变化。
师:你们是怎样才能明确感知铜球体积是否有变化。小组接着讨论。
通过两轮的讨论,学生已经对实验有了自己的思考,再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四、 有结构材料思考方式
科学课堂中,经常教师需要将本环节使用到的材料放在桌上,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这些材料,并能借助材料进行思考。
例: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教师让学生预测固体放到水里后的状况,是沉是浮。如果没有实物,学生就无法有效思考。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出示实物(学生面前也有苹果、乒乓球、小土豆片、铅笔、橡皮、塑料球):你们认为把这些材料放到水中,哪些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生1:苹果会沉一去,铅笔会浮起来。
生2:塑料球会浮起来,小土豆片也会浮起来……
例2: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一课教学中,讲到让学生预测放多少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片,或者只教师演示,那学生思考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这时给学生提供部分回形针和一杯水,学生围绕有结构的材料来思考这个问题,效果就会很好。
五、o结构材料情境模拟思考方式
在科学课堂中,有时经常面对没有材料、学生思维的情况,此时教师如果采取情境再现或者情境模拟方法来帮助学生思考,可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中,有个问题: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此时,可通过动画演示的方法或者情境模拟的方法。模拟时因为不可能再现电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思考,给学生创造一个在电梯上的假想空间,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整个过程。通过比较发现,情境模拟方法比动画演示更有效。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白板现已逐渐取代传统黑板走进了课堂教学之中。电子白板是一种集电脑、投影仪、触摸式白板、音箱以及话筒等各种电子设备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因为集各种教学硬件于一体,融各种教学软件于一炉,所以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现如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把整个社会推向了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社会各个行业都在追求着高效率。与此同时,教育这项“慢事业”也在追求着高效的课堂。那么,在电子白板应用背景下,在高效课堂目标驱动下,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来建构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笔者在深入细致地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现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浅显谈一些电子白板应用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
一、“巧”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不竭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让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全面建构。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了一道让学生计算经过时间的题目,因为学生对24时制时间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所以,教师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拨动课件上钟表的指针,让学生运用“会动”的钟表亲历了经过的时间……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章中的“简单的线路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充分挖掘了电子白板的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用各种艳丽的颜色画出了路线图,并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把一些表示地点的图片进行了随意的挪动与组合……教师通过巧妙地运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让静态的课本“动”了起来;教师通过巧妙地运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教师巧妙地运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用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课堂效率的不断提升依赖于教师教学策略的优化。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利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功能强大的电子白板成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的得力助手,让教师优化的教学策略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全面建构。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展开了课堂教学。教师设计了一个“光头强伐木”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光头强伐木的总数量和运输木材的车次数计算光头强每次运输木材的根数……教师通过灵活地运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使得教师原本低效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全面的优化;教师通过灵活地运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使得课堂原本低迷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教师灵活地运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大幅度地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三、“新”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有力推手。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以及满满自信心的源泉。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过程中,教要创新地利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进行多元且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操作便捷的电子白板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全新渠道,让教师多元的教学评价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全面建构。如在小学数学课堂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根据各个组的综合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两棵漂亮的苹果树,当某个小组表现优秀时就在他们的苹果树上结出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最后以结出苹果最多的那个组为优胜者。当然,当某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的时候或者进步明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给这些表现优秀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奖励一些虚拟的礼品。教师创造性地利用电子白板中各种软件的相关功能给予学生一些虚拟的礼物,学生对这些虚拟的礼物非常喜爱。虚拟的礼物却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成功喜悦感。教师创新地利用电子白板中的相关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满满的自信,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巧”用电子白板,让静态的课本“动”起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建构高效课堂开凿源泉;教师通过“活”用电子白板,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高效课堂的建构畅通渠道;教师通过“新”用电子白板,改善教师的评价策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提供动力。概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电子白板成为高效课堂建构的“有力推手”!
参考文献:
[1]于翠花.巧用电子白板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革新,2015(10).
【关键词】整合;信息技术;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3-0047-02
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发生形态变化形成水循环,使淡水自然不断地得到补充。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出现很大的危机,爱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水的各种形态,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合理发展的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笔者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进行融合,讲授了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的讲授,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是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的,并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变化;(2)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之间变化的原因、条件、过程及规律;(3)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这一现象对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做出解释,牢固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在导入《水的三态变化》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笔者首先用计算机出示图片:冰天雪地北国风光图,一片茫茫大海图,黄山、庐山云雾飘渺图。目的是提供外部刺激,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其发现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些都是自然界的美丽风光图,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这样做,一方面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中来;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下面课程的进一步讲授做好铺垫。
果然,学生的情绪立刻高涨,很多学生举手踊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回答:“水没有形状,或方或长” ;“冰有一定的形状”;有的学生回答:“阳光照射下雾气会消散,变成水流入海洋”……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多种多样。通过一步步的对比、引导,学生最后终于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温度下,冰会变成水,水会变成雾气。
这样,就成功地引出了本次教学的主题。“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课将要学习的就是《水的三态变化》。”
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寻找答案。几分钟以后,学生们就开始踊跃发言了。学生有的回答冰是固体,有的回答水是液体,等等。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展示相对应的实物,这样就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到学生基本回答完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讲述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并同时把书上露、雾、霜、雪的图片,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观看水的各种不同形态。
然后继续提问:“水发生变化的条件及过程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把水的变化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按固态、液态、气态的顺序投影到屏幕上,而后指名试答书上57页图表。等学生完成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以0℃为分界,即温度的变化引起水的三态变化。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发现“霜、雪、露、雾”有共同的部分,都有“雨”字头,可能和“雨水”有关。那么地球上“水”的三态循环又是怎样的呢?讲授同时,将固态、液态、气态循环图投影到屏幕上,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一知识点讲述完成以后,自然过渡到水的形态转化的原因及怎样相互转化这一知识点。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接着讨论,有的学生担心有一天会,有的学生认为不会。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否定的结论。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接着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创设模拟实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水在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水的循环图”,给学生一个总体的、直观的印象,而后结合利用Flash软件制作的水循环的动态图,根据其运动变化的过程,教师结合以上讲解,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挂图的方法来静态讲授水循环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没有一个动态的概念,无法观察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演示的方式,把水循环的过程动态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更清楚,可以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突破课堂教学局限,延伸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程讲授完毕,传统的教学课程就应该到此结束,但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融合的环境下,学生可以从更多方面获取信息。在学生复习巩固新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类对水循环和水平衡的影响的讨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讨论过程相当热烈,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适度,否则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深入,提出问题:那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摆脱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要渠道接受知识的模式。他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搜索网络,学到传统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课后,教师布置了让学生在网上、图书室或者利用其他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任务,进一步获得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资料。教师不但完成了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信息素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演示教学法运用较多,它能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界面,直接引领学生们进入学习的重点。演示教学法在课堂中有其优势之处,但也存在局限性。
一、演示教学法的优势
1.直观形象,为教学铺路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幻灯片动画放映效果》一课时,运用演示教学法。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PPT中为艺术字、图片、文本、表格等对象进行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课时为一节课。从课堂目标和课时要求可知,学生要在40 分钟之内学会幻灯片对象的自定义动画设置。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张连贯前几节课内容的《成语故事集》幻灯片,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融会在《成语故事集》里。教学过程中演示《成语故事集》PPT,请学生感受幻灯片动画。演示过程中,学生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哇塞,这么好玩!”“字会转圈圈,还会翻跟斗。”“老师,你是怎么弄得呀?快点告诉我。”学生们的兴趣在演示过程中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再次用演示法教学幻灯片对象的设置步骤。学生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是如何把这些对象变得动起来的。演示之后,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开始了探索之旅。
2.方便高效,提升课堂效率
演示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
教师主要任务是:
(1)传授必要的预备知识,唤醒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求知欲望;
(2)利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
(3)通过解释、启发或说明,调控学生的认识过程。
演示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在教学省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认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这一节课的内容复杂,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对教学知识进行扩充。在复习旧知识环节,我用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演示了几张PPT,这几张PPT 都是学生们在往年的学习中曾经见过的,学生们感觉很熟悉,纷纷说:“郑老师,这些PPT 以前都见过了,怎么今天又放给我们看?”我继续出示课题:电子出版物、自动化系统、智能卡的应用,进行下一步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间断地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用几张旧PPT 复习了旧知识,再利用演示法讲授新知,在教学环节与知识的连接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画龙点晴的作用。
3.规范操作,收效事半功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小学阶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对错的能力相对比较差,而演示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因此,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非常注意操作的方法,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合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许多学生眼里,教师就是范本,教师做的一定是对的。在这样的信任下,教师一定要规范演示,给学生一个正确操作的范例,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从小就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正确方法步骤,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例如,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学会保存文件,每个学生只有一个文件夹,文件都只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除了可以改变自己文件夹中的文件以外,不能随意改动他人的文件夹。在教学保存路径时,使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学生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如何建立和管理属于自己的文件夹。经过学习,学生非常自觉地养成了建立、整理、规范文件的习惯,为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演示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探究与探索在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及课堂效率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与经验。特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究。具体做法如下: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地进入了课堂。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图片,以及网络资源共享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又是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佳方式。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
俗话说得好,在小学阶段,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加上求知欲,使他们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三年级科学课《动物》一课时,教师事先搜集一些小动物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天生喜爱之情被我迅速调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实验中。
我们知道,在科学教材中,有关动物、植物、地球、宇宙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取它,掌握它,只靠书上的资料和和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提供一些有结构的画面,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哪种材料硬》一课,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垃圾回收的重要性,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一段“易拉罐的故事”的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哄堂大笑后,去感悟,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
二、利用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把学生探究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实验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结论,实验的安全、规范的操作步骤是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只通过看图、演示、讲解实验步骤还不够,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制作一些小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我在教学中发现: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气泡的现象是明显而易懂,而燃烧着的火柴容易熄灭的现象却只有一部分学生能明确感受到。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实验所产生的泡泡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以致于耽误了第二个实验观察的最佳时间,只好重新做一次才能清楚看到实验现象。而利用媒体播放录像,使学生清楚了解实验方法,把重点移到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上,并结合看到的气泡现象,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实验难点。
在日常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难点,教师应力求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主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的真谛。运用电教媒体来优化教学,能协助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提高操作技能。如演示实验要求:用投影仪可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教学强调,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教育需要为他们提供发展机遇。实践证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确实能有效地推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为了实现科学课程改革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更大的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如教科版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常见的岩石》,它只是《岩石与矿物》中的一个知识点,但它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该内容进行了补充,让学生根据“化石”这一大的主题,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小专题;如上网查询资料。学生根据在信息课中所学到的方法,将所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并做成课件在班级的多媒体中展示。激发学生研究化石的兴趣,并在整理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同时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我们知道,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把所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把小问题带回去,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全方位的寻找答案。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实验教学,能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巧设学习情景,激发动机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往往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一方面巧设学习情景,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和再现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譬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风光、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及影视片段,通过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受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深化理解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分析综合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分散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抓住知识关键点,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借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释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知识理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哲理性较强,课本重点:学生能够凭借文中语言体味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难点: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中的“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等词,指导学生放飞想象,领悟“眼前利益”和“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之意,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最后,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事例,深化学生理解,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多方涉猎,然而,这一要求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自主学习探究,学会搜索、查询、分析、鉴别、筛选、归纳、整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信息环境,广泛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通过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延伸,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以“中国航天科技”“探索太空奥秘”为探究主题,让学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相关专题学习活动,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和设想。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重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功用,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改善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邵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
关键词:打字速度;原因;拼音;指法;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2-01
打字包括英文打字和中字打字。通过计算机键盘输入中英文是当今信息社会的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打字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效率,例如:利用电脑写文章、发电子邮箱、QQ网络聊天等。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打字速度很不容乐观,学生的差异性很大,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在农村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现,农村的小学生打字速度更不理想。本文先是阐述农村小学生打字速度慢的原因,然后再谈谈一些解决办法。中英文打字学习一般是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因此,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题描述
1、输入网址。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浙江摄影出版社)下册有一课进入中国科普博览馆(http://.cn)中的“植物馆”,有一小部分同学整堂课就在输入这个网址,不是字母打错了就是标点符号不对。
2、发电子邮件。四年级的同学给老师发来的电子邮件作业中,基本上都是一句话,有一部分同学时间浪费在@符号的输入上。
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农村的小学生打字速度是多么令老师担忧,这样的打字速度怎么能打造小学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提高小学生的打字速度是信息技术老师必有要重视的问题。
二、主要原因
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因素,也有其它学科的影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一些情况是导致学生打字慢的主要原因。
1、家庭没有电脑。
我校距市城区60里,属边远农村山区学校,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和做手工活,有一些家庭父母在城里工作或经商,收入可观后其子女基本上转入城区或城区附近的学校就读,留下的家庭收入情况可想而知了,更谈不上用其微薄的收入来购买电脑。从176份问卷调查发现,有电脑的学生家庭数64个占调查人数的36.4%,没有电脑的学生家庭数是112个,占调查人数的63.6% 。没有家庭电脑的同学,平时或周末动手操作的时间也就没有了,光靠学生每周一课时的在校训练时间,其打字速度当然熟练不到那里去。
2、不使用良好的输入法。
这主要是针对打汉字来的,南京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钟道隆在50岁学电脑打汉字时,总结出当今汉字输入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好学的不好用,好用的不要好”,拼音打字好学,但重码多,很不好用、影响打汉字的速度;五笔字型输入法很难学,难练字根,但学会的人用起来很方便、快捷,据报道五笔字型输入法有最快的达到180字/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针对小学阶段指出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但目前许多教材中都是以拼音输入法为主,有些是全拼输入法,有些是智能ABC输入法,有些是微软拼音输入法,而没有出现五笔字型输入法,只是在一些成人或中职教材中看到过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
3、不习惯使用词组输入。
学生也知道词组输入方便、速度快,但实现许多同学打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打,所以打字速度快不起来。
4、标点符号输入及大小写切换不熟悉。
标点符号及一些特殊符号如“ :、;、?、!、 @”等符号。在四年级收发电子邮件的课堂教学中,第一次有80%有同学@符号打不出来。通过对4~5年级151名同学问卷调查发现,15.6%对标点符号熟悉,68.71%对个别标点符号记不住,不熟悉的同学占到18.37%.
5、拼音拼不准确。
这主要是体现在使用拼音输入法的学生,声母有ZH、CH、SH与Z、S、C,L、N、R,F、H区别不开,例如杭州(hangzhou)容易拼成(hangzou),知道(zhidao)拼成(zidao),隆重(longzhong)拼成(nongzhong),西湖(xi hu)拼成(xi fu)等;韵母主要表现在后鼻音,有eng、en,ing、in容易混淆,例如声音(shengxin)拼成(senxin)。
三、解决办法
随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各方面政策倾斜,特别是家电下乡后,农村拥有电脑的家庭会越来越多,电脑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少。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要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操作练习,践行“半小时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熟记键盘,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
用键盘向电脑中输入字符是使用电脑的基本功,要想成为“弹指如飞”的电脑高手,需要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并在熟能生巧中成为击“键”高手。
首先要养成正确的姿势操作电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也不容易疲劳,更避免了对眼睛和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我把打字要领编成顺口流:“挺胸抬头坐端正,眼睛只看显示器,双手落在基本键,心神专注把字练。”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总忍不住目光在键盘和显示器之间来回流连。究起原因是对键盘不够熟悉。可每周一节的信息课,怎舍得专门用来练习键盘打字呢?仔细思忖后,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用A4纸将主键盘区的字母、标点以及数字等按正常比例打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记忆的同时,闲暇还可以在这张纸上进行模拟击“键”练习。为了检查课后学习效果,我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喜爱,利用每节课的课前时间,让学生相互抽背或默写主键盘上字母、数字以及标点符号的位置,完成者便可以提前上机练习。对于一些记忆慢的学生,我会适当放宽条件,促使他们每节课都有所进步。一个阶段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不但打字的姿势正确了,而且击键的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2、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指法练习的兴趣。
(1)活化教学内容、激趣导入
“指法”一课的导入,可以从打字、打文章、玩游戏入手:课前预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打打教科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这样的练习既不枯燥,也会让学生感兴趣。也可以从网上聊天、写邮件入手:练习的内容可以是今天的日记,也可以是刚会唱的一首歌;可以是枯燥的手指劳动,也可以是活泼的手指游戏……
为了让学生主动的去练,想练,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上指法课之前,我尝试过让学生围到我的身边,先展示了一下我的打字功夫,学生一下都看呆了,惊呼“好快!”“老师都不用看键盘啊!”
我看目的已达到,就顺势问学生:“想不想和老师打一样快啊!?”“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也常以“太空大战”游戏引入,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一指禅”是远远不够的,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结合《金山打字2003》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学生在清楚手指与各键之间的关系上,让学生去记忆、去练习、去深化。
(2)突破难点、夯实基础
8个基本键既是击键的基础又是指法教学的关键,是一切击键操作的引导,是整个指法的基础和起点,就如盲人手中的拐仗,因此基本键位的训练一定要从严从细要求。
(3)利用游戏,巧记26个字母键
因为26个字母排列没有规律可找。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当然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久就会忘掉。因此,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利用flash课件设计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拼图游戏,帮助他们记忆键盘字母排列。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键盘,然后让学生将键移到相应得位置;接着,让学生分上排键、基本键、下排键来练习,分排把相应的键次序打乱,学生一边对照键盘一边拼图;然后,将键盘中的各个键的次序打乱,让学生凭记忆逐步将字母键移到相应的位置;最后,将整个键盘拼图分解成几个部分,最短时间内拼出的胜出,对于胜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不断强化对键盘的感知,整个键盘字母排列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键盘字母的排列图式逐步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3、精选软件和游戏教学
如果就用记事本、WORD、写字板、金山文字等软件让学生进行打字母练习,那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练一会儿恐怕十个手指头都会麻木和僵硬,难以坚持,因此精心选择一种指法软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法训练上,我首先对指法练习软件进行了精心挑选。 挑选的标准有三个:要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指法习惯,软件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键盘指法练习,逐步提高熟练程度;界面要活泼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主练习,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训练的效果。经过精挑细选,我利用课余时间在每台电脑上装了“金山打字通”,可以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指法练习、单词练习、到汉字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巩固指法。
4、随时随地进行练习
虽然每周只有一次利用课后开展的打字练习课,而且是学生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许多孩子家里都有电脑了,可以让他们在家电脑也装上《金山打字2003》,并跟家长阐述打字速度跟所有学科教学的关系,让家长了解打字速度不单单影响信息技术的学习,跟会对其他学科的教学造成严重的影响。要求家长在孩子有空的时候就适时进行打字练习。但家里的安装的打字练习软件必须跟学校的软件进行统一,不能私自使用其他的打字练习软件,不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扰。
中英文打字是每位小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打字速度,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每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作为农村山区老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影响小学生打字速度的各方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小学生的打字兴趣、提高打字水平,才能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从而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群英 程全洲.信息技术教育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