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时间:2022-12-10 15:0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对策

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被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加上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心理压力大,对挫折的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学生间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3.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从而影响到学习。

4.对网络的痴迷。现在有叛逆心理和患孤独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些愿望,一些自尊得不到满足,就转到虚拟的网络中去寻求满足。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建立以科研处、政教处、团委及年级主任、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选配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学校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理论研讨、案例分析等,总结交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初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4.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座谈会等。对学校教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棍棒相加,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科学教材、专业资料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极为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需要进一步明确。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同样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初中;心理健康;教学;应用

现在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将互联网技术与具体教学课程相结合,也是教育教学实践科学化与现代化的体现。尤其在初中心理健康科目的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就十分的有必要了,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和学生心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目标的追求,更是教育教学的责任所在。

一、进行普遍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科目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科目的重要性,所以对心理健康的测验,总是会抱有一定的反感和偏见,普通问卷调查的测验方式,也不能保障学生的隐私性。所以这时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上网的方式,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测验题目的作答,这样既减轻了学生抵触和反感的心理,又有利于学生隐私性的保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学生心理调查结果,然后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再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帮助和教学。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树立自信”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完具体理论知识后,就可以采用学生自信心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自信水平和心理状况,通过互联网搜取有关学生自信心测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及时的网上做答,通过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就可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自信程度。对于自信程度不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对于自信程度过度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地沟通和了解,让他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在学习和做事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这样既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互联网生成大数据,分析学生心里健康水平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快速发展又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养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及时对于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综合性、便捷性”的优势,将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和总结,利用互联网生成数据库的方式,或者是做成折线统计图等图表方式来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学生的心理波动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处于一个心理健康的水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十分有必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科目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在对心理健康课程“情绪的主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不同的情绪特点和影响有了一个充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属于哪一种情绪类型,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及时地做出整理,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互联网做出大数据的方式,就可以直观地去看出哪些学生属于易爆易怒型的性格,又有哪些同学属于安静沉稳型的性格,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易爆易怒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情绪上疏导和排遣,对于安静沉稳型的学生,也要对于相关激情化的教育,促进学生性格发展的完善,教会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办法,充分发挥心里健康课程和心里知识的巨大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建立电子网络心理档案,追踪解决心里问题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绝对不能局限于一本书或一个学期心里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而是要有一个长时间、系统性的过程,这样就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学生建立不同的网络心理档案。网络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及时了解,在既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去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隐私极大保密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保护,这也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一切困惑和问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播种性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建立不同的心理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缺陷,给予学生相关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性格上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弥补和改正。当然这一教育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对自身性格的完善和帮助上来,让学生懂得的怎样理性地去控制自己的性格发展,从而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性格,这不仅对学生自身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所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就是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易于波动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习到心理知识,形成自我心里的调控,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手段,去分析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辅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凤.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1)

[2王自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7(24)

[3]黄俊霞.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3)

[4]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重要性;技巧

在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这是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不仅要重视智育,更应该重视“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情感教育 ,在知识和观念教育、思想方法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都要渗透情感心理的培育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必要的时候,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什么,这样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深刻理解与感悟。

一、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途径中,思想政治教学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优势。思想政治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1)从家庭社会因素看。有不少家长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则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能骗就骗,能瞒就瞒,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再加上现在社会中存在不少道德缺失的现象并因此误导了许多青少年,使中学生对行为的正确与否分辨不清。而思想品德课正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与行为。

(2)从思想品德课学科特点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和原则也突出体现了心理的健康性。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

(3)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角度看。该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基础,并以此为平台,将一些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相联系,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感等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4)从学生参与教学角度看。就新课程改革中,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整堂课也围绕着学生展开,同时课堂的进行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与认知相互影响,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健康心理的形成,影响着学生正确的行为的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正是从学生的心理教育出发,端正学生的思想,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掌握的技巧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空间。有关研究表明,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制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如问题情境、幽默情境、故事情境、小品情境等。比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走进父母》一课,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小品,内容涉及平时学生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子女的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使学生更加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学生在诸如此类的情景与氛围中,心理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2)细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备课中细心挖掘,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与挫折同行》时,导入新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歌曲在激昂、感人的气氛之中结束。所有的同学都陷入了深思当中,我借机问:“这首歌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听了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动情之后,深有所感,积极发言,情感得到触发,并在交流中得到共鸣。我再适时地加以心理健康引导:“人生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困难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它,勇敢地面对它,以顽强的精神和毅力战胜它,如何战胜挫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这样既导入了新课,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

(3)激发学生成才动力,加强学生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的特点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比如在讲课程内容中涉及情绪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自己的表现,让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安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来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方式,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想法充分表现出来。也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对能够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思考过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角度来继续考虑”“请你再思考思考”等给学生加油打气,而不要轻易地让学生马上坐下;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洁的回答,可以用“你的回答很棒”“你的想法很独到”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4)课堂总结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总结是整个授课活动的点睛之处,教师在点睛之处再加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升华。同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际上很多教学方法中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善于点拨、善于合理运用。

第4篇

〔关键词〕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0-03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于1987年发端,历经20多年风起云涌,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了一整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模式,提升了办学水平,推进了素质教育。为了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近期,南京市教育局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逐渐明晰了以“规范管理、专业引领、品牌塑造、积极导向”为特征的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以规范化管理提升心育工作的品位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行政的大力推动和规范管理,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整合,南京市形成了体系化的行政管理机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具有了较高品位。当前,其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了两大模块:行政与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1.行政与服务体系是由三个三级子系统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

工作网络――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咨询网络――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区县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学校心理咨询室;

科研网络――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

2.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则是心育系列工作制度化的产物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基础上,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保障和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首先是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如1996年颁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培训内容、途径方法,到教师队伍培训、考核评估等做出相关的规定;1999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其次是各项具体工作领域的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与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监督制度等。例如,为规范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南京市于2000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并配套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方案》;2001年又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考核办法》;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健康发展,南京市于1999年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2002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评估方案(试行)》,2006年对《评估方案》作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又于2007年颁发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为确保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2001)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2007)。

这些政策和文件的颁布施行,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战略与策略的层面上都进入了规范化的运作轨道。

二、以专业化建设锻造心育工作的品质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操作模式,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为心理教育的品质提供了保障。这套实践操作模式包括五大模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层级式的心理健康防护系统。

1.以科研课题引领教育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

南京是在全国最早启动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着手研制出版了《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这是国内推出的首个学校心理教育的指导性蓝本,出版后立即引起全国极大关注。紧接着该所又会同市鼓楼区教育局编写了《完善你自己――中学生心理百题》,这也是全国最早出版的中学生心理读本。此后,南京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科研引领之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着。

“九五”期间,南京市几十所学校汇聚在国家重点课题《大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十五”期间,南京市又成功立项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集中了80多所中小学参与研究。此外,南京市还先后完成了《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教育研究》《心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等一大批各级心理教育课题。并且,全市逐渐建立了一批立足本市、辐射全国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中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儿童感统训练中心”“儿童心理剧研究中心”“情感教育研究中心”“少儿心理科学院”等。科研课题整合了全市学校的心育资源,引领了全市学校的心育实践。2007年,南京市由教育行政领导亲自挂帅,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启动了中小学生“学习力”研究,以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开掘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这项研究正在稳步进行中。

2.以专业素质建设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

首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2002年,在明确区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这两类不同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两个层次的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了资格认证机构,制定了规范的培训方案,认定了培训部门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是一个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要求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是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项举措已被国家教育部编入高校相关学科教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9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188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

其次,对心理教师进行职称评定。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稳定和专业成长,南京市开始了心理教师职称评定,目前暂属于政治系列。同时也开启了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此外,在教师通识培训中,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量和专业性,南京市还专门组建了由高校专家、一线优秀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以专家数据库方式为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师资信息。此举得到了教师管理与培训部门的高度赞誉。

3.以评估督导改良心理咨询室,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阵地,为此南京市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完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明确心理咨询室的职能。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不仅承担对上门求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的职责,而且要承担宣传心理教育、指导班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施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整合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等任务。

二是认证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要求这些人员必须经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后持证上岗。

三是评估和验收合格心理咨询室。我们制定了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试行标准,从2002年起每年进行评估和验收,以市教育局的名义认定合格心理咨询室。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水平不断跃升,又于2007年启动了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

四是总结和交流心理咨询室工作经验。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心理学术团体举办过多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心理咨询室建设专题论坛,一些区县也分别召开过心理咨询室建设经验交流会。截至目前,南京市经过评估验收的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已达551个,占市中小学总数的90%以上,并验收了首批47个示范心理咨询室。

4.以多样形式传递心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元化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南京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市有80多所小学先后开设了心理教育活动课,每周一节,每节20分钟;初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高中则以选修课(有的学校还作为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常识和心理健康辅导。市里还先后编写了《中小学各年级心理教育实验读本》、《心理教育活动手册(幼儿卷、小学卷、中学卷)》等教材,开展了心理剧展演、群体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心理小论文征集等活动。许多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创出许多团体心育活动的形式,如“少儿俱乐部”系列、“校园心理剧”系列、“心育游戏”系列、“心育体操”系列、“音乐育心”系列、“心育小研究员”系列、“心育行为练习”系列等。心育课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此外“同伴互助”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举措,全市许多学校建立了“同伴互助小组”“心理互助热线”,一些学校还设置“班级心育委员”“心理信息员”,使同伴互助落到了实处。

5.以三道防线建立防护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层级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南京市形成了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一级系统(心理培育系统)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规划、组织、管理,主要承担者是学校。二级系统(心理辅导系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初始性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陶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室一起实施。三级系统(心理矫正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陶老师”承担,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合进行。

三、以特色化运作打造心育工作的品牌

南京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意识地引进特色化的品牌运作方式,塑造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象,使心育工作生动鲜明地呈现,以此提升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主要有以下三大品牌。

1.“智慧果”青少年性教育热线

1994年,南京市开通了全国第一条专为中学生提供性心理咨询与性教育的电话热线,并赋予它一个诗意的名称――“智慧果”。热线开通后即引起了广泛、热烈而持续的反响,国内外五十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北京的“少女课堂”和南京的“智慧果”成了当时国内青少年性教育的代表模式。该热线已接待咨询近万人次。

第5篇

与严峻的心理问题现状相比,我国现有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都存在不足,干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水平无法满足教育需要。就本校而言,心理教师虽然接受过专门培训,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课时,又身兼数职,接触学生的时间有限。班主任虽然每天与学生在一起,但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如果二者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则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那么,学校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在合作的过程中,该遵循那些原则和策略呢?

主要概念界定

合作 合作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本校的心理教师与班主任(课题组成员)具备初步合作的基本条件,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同时课题是由学校的政教处、教科研室共同承担,这些都为有效的合作提供了保证。

策略 策略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二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三是指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本课题所指策略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有效合作的方针、机制及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合作策略 合作策略一词始于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它是指合作双方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双方的需要都是合理或重要的,而且双方相互支持,高度尊重,愿意以合作来解决问题。

课题研究成果

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经过历时两年的行动研究,本校总结出以下五大策略,即目标引领策略、尊重支持策略、沟通协调策略、资源共享策略、问题学生转介策略。

实施目标引领策略,激发教师合作的热情 共同的目标是合作的动力。学校把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实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目标得到了课题组教师的高度认同,因为它既关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是实验教师迫切需要的。

另外,心理教师将总课题分解,要求课题组教师在总课题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班级实际,确定研究专题。实验教师确定的研究子课题包括以改善初中生亲子关系为突破口的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动研究、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行为及对策的研究、初中生挫折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从课题研究方案的确定到实施,学校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使实验教师在总课题的带领下,一步步加以实施。而子课题的确定又使其研究有了重点,目标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也激发了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题组成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积极主动学习、实践,还承担了对各年级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任务,并将其视为提高自己、教育学生的良好契机。其中部分班主任从未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但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购买相关书籍或申请外出学习培训。

实施尊重与支持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力量 相互尊重是合作的基础,彼此支持是合作保障。课题组中,成员都是平等的,有活动共同参与设计和实施,有问题共同商量解决,以对彼此的尊重换来相互的信任和支持。此外,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小组成员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还组成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每当烦恼和苦闷的时候,相互之间几句安慰、劝导的话语,就可以起到精神抚慰的作用,及时化解教师的情绪,从而以一种健康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这样,小组成T起到了相互督导的作用,这是心理教师自我成长所必需的过程。

实施沟通与协调策略,提高心育工作效率 在合作过程中及时的沟通与协调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学校课题组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小组会谈机制,小组成员每周一次例会,谈一谈本班的问题、个人心育工作现状和体会,共同商讨、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和转化工作的重点和对象。同时,建立情况通报机制,定期出版“心育研究简讯”,通报本课题组研究进展情况,宣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等。此外,心理教师还将个体辅导的结果及时通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则在转介学生时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已经做的工作通报给心理教师,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网络交流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课题研究服务。如设立组内专用邮箱,及时将有关资料、通知发到邮箱中;建立QQ群、微信群,使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畅通,也使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把课题组教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实施资源共享策略,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服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属于新兴学科,由于本学科的特殊性,很难有统一的教材,相关的资料也只能通过教师去搜集,因此教学每一节课,教师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基层学校的教师,个人所能了解和掌握的资源非常有限,而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就需要掌握更多更好的资源。于是本校建立了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一是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测量软件对课题组教师开放,以保证学生现状分析及问题学生确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把教师个人手中的资源集放到心理教师手中,课题组教师随时可以借阅观看。现在学校已拥有相关图书150余册,课例30余节,报刊杂志4种,还有其他心理活动器材、数字资料若干。另外,本校资源库也对全校教师开放,很多教师在班会、家长会、主题活动课之前也纷纷通过资源库寻找资料,使教师养成了随时积累素材、资料的习惯。

实施问题学生转介策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个别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自己帮助不了的来访者要及时转介,以免延误病情。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学校个别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只是这种转介是心理教师与班主任间的互相转介,而非单方面。为此课题组设计了“问题学生转介卡”,班主任可以将本班级的问题学生转介给心理教师,但需认真填写转介卡,让心理教师更多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心理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后,再将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效果填在表上,交给班主任,请班主任配合做工作,使学生得到一致的、持续的教育和帮助。有时问题比较复杂的学生,需要经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之间反复多次的相互反馈、辅导,才能见到效果。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尽早发现学生心理的异常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但班主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级心理干预后,如果发现问题严重,必须转介给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由心理教师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带学生做专业的心理咨询。这样就保证了每个问题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结论与建议

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运用师大易度心检系统对部分实验班学生进行前期(2011年9月)、中期(2012年9月)和后期(2013年6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心理问题人数有明显下降。为此,我们对实验班心理问题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对比,共计246人(见下表)。

说明:所运用的师大易度心检系统《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包括适应、困扰与复原力三个分量表,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青春期适应、问题行为、抑郁、焦虑、强迫、恐惧、自信、积极认知、自我调节、社会支持12个维度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心理问题学生的检出率明显下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实验班的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精神状态普遍好于非实验班,他们积极乐观,学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课题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知识和能力水平大大提升 教师对待学生更像朋友和亲人,因而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多位教师的心理教康教育论文和课例在市区级获奖。同时,课题组教师为学校的班主任、青年教师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学生所做的专题讲座,都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现在,课题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者,还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人。他们为全校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开展讲座、做观摩课,为全校学生上团体辅导课,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主动要求成为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的筛选,参与课题研究的班主任由原来的5人扩大到现在的12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高。V大干部教师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重视,添置心理测评软件、购买辅助教材、光盘资料,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在人员、财力、时间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区教师研修中心德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于2013年在玉桥中学召开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生涯教育研讨会。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那么在学校现有资源和办学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最为有效呢?这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课改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根据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比如可以开设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开设兴趣活动课,出心理版报等等。学生在学校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学习,那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从根本目的上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必修课。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1.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假如说学生的“心理”是一方生机勃勃的沃土,那么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开垦,使这块沃土地与空气充分接触,得到充足的阳光、水分和矿物质,生长出各种绿色植物,美化世界。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剖析自己内心世界,学会分析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能适当调整,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有问题就找教师,过分依赖于教师的帮助。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就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关系而言,前者为后者的培养准备了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的表露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自卑或自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他就会因为不能够正视自己而自责或怨天尤人,或因为交往活动不足而很少有机会体验到他人的爱心以及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体验,因而也就很难养成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一类的优良道德品质。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础,也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是封闭性的,他们大多羞涩,胆怯,压抑,不愿自我暴露,因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教学,如果一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道,偏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较小涉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则难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谐的发展,课改的全面落实。

因此,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自知自控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应变能力等等。

2.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我们应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作一下分析,了解初中生的一些心理特点,以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避免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而选择一些使我们的教学能顺利开展并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收获的内容。

2.1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时,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压力和苦恼。其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这个时候,他们特别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识增强。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并表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心理冲突和矛盾。

2.2 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对此,本人就教学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2.1 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研究表明: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首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愿学”、“乐学”上下功夫。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要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琢磨。本人发现,情境式教学、智力竞争式活动、图片欣赏等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些活动环节上学生兴趣比较高。在知识具体化到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效果甚好 。

2.2.2 紧扣思想品德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知,他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健康水平。正如泰勒所言:人们只有怎样想,才会怎样行动。而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本人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七年级涉及了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逆境和挫折,级则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思想品德教育者则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新教材的优势,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干涸的心田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例如七年级教科版(上)第一单元第一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进入初中后有了哪些感受,这些是在小学所感受不到的,同时我也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于是学生们热烈的讨论起来,互相之间说出了感受,不但同学之间这层陌生的薄纸给捅破了,而且还体会到彼此的感受都很相似。于是我请学生看看自己的生理上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议论纷纷,发言十分热烈。紧接着,我趁热打铁,积极启发学生生理上有了这些变化后,我们的心理和小学相比有了哪些不同。学生一开始比较安静,不愿自我暴露。于是我暴露了自己上初中时的些感受,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耐心地倾听,亲和的微笑,自信的眼神等)调动班级的氛围。请学生讲一些类似的反映心理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明白了我们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心理充满了各种矛盾,表现为幼稚性和成熟性并存,并向成熟性转变。这样,在自然的小组探讨下,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有了正确的认知,然后我提供情景,让学生实际操作。

当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不是一两节思想品德课所能完成的,要注意挖掘每一课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2.2.3 开展活动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习,而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而且,通过活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过程有了体现,并且有了行为训练过程,使学生实现了认知(理清问题)——情绪情感(情境体验)——行为(投入情境中训练)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通过营建气氛,给学生某种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去示范去感染,可以使问题完成起来更加地简单,而且在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更利于学生稳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形成。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十分积极,对于每一项活动本人和学生一起分析评价。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的意识也有了提高,而且使学生自己较为突出的智能表现出来了,寻找到了成就感。例如第一单元第三节《拥有好心情》,我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唱歌,这正好和上一课时《展示自我风采》相衔接,然后请学生说说唱歌的感受,接着趁着学生这股兴奋劲,请他们说一些和情绪有关的成语,由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竞争的游戏,于是你说一个我说有个,说出了很多的情绪词语。然后我请同学归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看哪个小组先发现。于是学生积极思考起来,总结出了四种基本情绪类型。接着请学生来表演这四种情绪,首先让一个人表演,然后是两个人表演照镜子,学生兴致非常好,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苦,为下一课时作铺垫。在这一课时中,我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助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一个多元智能结构,使一些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等表现出来,使他们在高涨的情绪中体验情绪的奇妙和复杂,并且通过行为训练,对如何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理想境界。

除了“导、行”,教师还应重视“辨”,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辩论时语言不够流畅,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其灵活应变能力,自信心还有待提高。例如:我在《感受成长》、《立志与成功》中请学生对“顺境和逆境哪个更利于我们成才”、“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发表各自观点。辩论时,我对学生适当放低要求,适时点拨。通过辩论,学生在交流中对教材观点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行为活动中形成的,既提高了辨析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树立了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心理素质得到了培养。

2.2.4 拓展或延伸思想品德教学渠道,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特别研究那些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之人格完善健康成长。

在这方面,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思品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很大的帮助。在备课时,我尽量设计一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能展现出自己所擅长的智能。如:请学生用数轴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变化,请学生朗读一段文字,请学生用图的形式画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请学生表演各种情绪、两人表演照镜子等等。希望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在教学中找到成就感,从而去积极体验,并拓展到行动上。每一单元结束,请学生(4—5人一组)选取单元主题出一份心理小报。比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走进中学》,学生可以介绍“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心理断乳期可能带来的一些情绪反应”,“初中生情绪产生的一些原因及主要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情绪调节”,“寻找一个案例,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等等。出一份小报其实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表现十分积极,体验到了“内省”、“收获”。一些质量好的小报复印多份大家共同欣赏,资源共享。

此外,家庭治疗研究专家认为,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摇篮,因此,家庭的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的家庭结构、正确的教养方式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化孩子,并要致力于家庭结构的协调和合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家庭教育讲座,发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家校联系单等方式,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是学生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因此,目前需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和社会保持一定的接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被美化了的,学生有时反映某种情况不可能是这样,他们表现出十分矛盾的心理特点。因此,有时不一定要把不好的事情捂着,不让学生知道,也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不好的一面。在课堂教学中本人通过一些时事介绍,真实的故事的介绍,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到社会的多个层面,使学生感到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很贴切,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向好的一面,积极地去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美好品质、学会各种技能技巧……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总而言之,学校、家庭、社区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其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坚实舞台。

处于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好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施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层次性,各阶段有所侧重,又不能简单地把构成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截然分开。而应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将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向传统教育的冰河,将使心理教育进入每一个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终定会走出一条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新路子。

参考献文

[1] 1997.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普通心理学---何存道.

[2] 2003.1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校心理辅导---刘华山.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

[作者简介] 孟万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可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标志着我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高度。在新形势下,传统德育亟需创新,亟需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作为德育创新的抓手。

一、从个案说起:道德问题?心理问题?

北京某著名小学二年级男生强强(化名),放学后爸爸来学校接他回家,哭着闹着不走,非要他的年轻女班主任一起回家不可,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要娶班主任当妻子。爸爸严厉训斥孩子,孩子更是大哭大闹,爸爸说:你小小年纪,班主任比你大很多,怎能有娶班主任的怪想法?好说歹说,强强妥协,但坚持要爸爸娶班主任做妻子。这下惹火了爸爸,“再胡说八道,打你屁股!”,可强强就是坚决要求,弄得爸爸束手无策,班主任也面红耳赤,挺不好意思。从此,强强道德败坏、是个小流氓的名声传开了……传统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强强有道德问题或有心理问题。果真如此吗?

否!强强为什么自己想娶女班主任做妻子?愿望不成退而让爸爸娶女班主任做妻子?详细了解后才知,原来强强非常喜欢班主任,也非常喜欢班主任上课,自己想娶班主任或让爸爸娶班主任都无任何恶意,只不过是情感的自然表达,想让班主任长期给自己生活在一起而已。这本来是一个积极情感的苗头,应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正确引导,而不应简单粗暴地归于道德问题或心理问题――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

二、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的教育活动。

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创新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虽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系,在教育哲学基础、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方式与过程、效果与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区别(详见表1)。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优越?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理论与实践优秀成果,看到了传统的“问题式、诊断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但并不排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解决。而是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将传统实践忽视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范畴的同时,依然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发现与积极干预,体现了更新的高度和更大的包容性。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亮点在于:目标明确地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 “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突破在于:从一开始就秉承根植于实践,服务实践的第一宗旨。教育理念的验证、教育内容的确定、测评工具的研发都是来自于实验区和实验校的数据支持。理念的成熟与工具研发几乎是同步展开,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立足于学校教育和其他形式培训的实际。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一经创立就直接立足实践、指向实践。

四、如何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这是确保实效的根本所在。如何开展实验与推广工作,怎样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层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炼出了60字要诀。

(一)领导重视,课题引领,校本导向

任何教育实践都表现出周期长、内隐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教育的效果很少能够立竿见影,必须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常抓不懈才能使优势得以体现(根据我们的实验经验,要想见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至少需要一个学期;明显改观则需要一个学年的坚持努力)。这就需要得到领导的充分重视,能够高瞻远瞩,鼓舞士气,乃至政策倾斜,从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对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人们在听取报告的时候感觉非常好,但是回到现实中却很少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先进理念转为实践操作并不是一件简单过渡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线老师而言,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这就是课题引领。

在以课题为引领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因己制宜”,即对课题参与学校而言,要坚持“校本导向”,要使课题适合学校实际,能够满足学生发展最为迫切的需要。

(二)骨干带头,全员参与,全面渗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要充分发挥专职心理教师、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骨干带头作用。通过骨干带动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的参与对象包括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任课老师、学校上下领导、全体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当前我们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中的中小学阶段,今后将逐步向两端延伸,向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扩展,继而扩展到全民参与,普遍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素质。

“全面渗透”指的是在内容、形式和方法途径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局限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分层设计,分类指导,体验参与

“分层设计”指的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遵循“总课题组―实验区―实验校”三级设计模式,逐层落实,层层深入。这样分工合作,责任明确,有利于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分类指导”是根据参与对象的层次、类别和需求,分别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比如:

从学段分:包括学前段、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或中职段)、大学段。

从性质分:实验校可分为重点实验校、一般实验校、培育实验校。

从职务分:对象包括领导、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任课教师等。

从职能分:对象包括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其他(教辅、家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推崇“活动式、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对课题而言,主要指“先体验,后参与”、“边参与,边体验”、“透彻体验,深度参与”的实验与推广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为抓手,试图以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全面参与和体验为检验实践成效的唯一准绳。

(四)行动研究,整合资源,抓点带面

“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推器。

在行动研究中,要整合各方资源,为课题服务。所谓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金、人力和社会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整合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更多的是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以校长为带头人,以专职心理老师为核心,以能够实质性参与的学校管理者、德育处、政教处、班主任,以及美育老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为学校课题组成员的人才队伍。

“抓点带面”,就是集中优势树立典型,打造样板,以榜样带到大面积实践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五)螺旋提升,区域推进,全程跟踪

行动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总结完善,然后再重新投入研究的过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质就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区域推进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模式相对统一的实验与推广,比如目前所设置的实验区,就是比较合适的一个实验单元;二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个实验区可以形成和推广不同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点和教育模式,形成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推进局面。

全程跟踪就是定期的测量与评价,实时进行效果跟踪。我们已经开发出“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网络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教育效果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最大程度地为一线教师提供对策和科学依据。

具体实施程序:首先,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现状测评,我们已经开发出“中国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网络测评系统”工具包,并建起全国常模和数据库,从6大维度,检测出学生各项发展水平,并与全国常模对比,明确努力方向,建立个人积极心理品质成长电子档案;然后根据测评结果,设计群体和个性化辅导方案,有针对性地选取培训内容,利用心理课、主题班会、综合课、团队活动或课外活动等开展团体辅导,我们已经开发出适合各年级的各种活动电子工具包,供各校选用;同时,各科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切实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要时,请家长配合。经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学期或一学年,可以开展形成性评价,为制定下一步规划提供依据。

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何卓有成效

学校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无法解决教书育人的根本问题,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的主方向,偏离了学校的主目标,自然得不到校长和教师应有的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幸福有成”,“幸福”体现“育人”的境界,“有成”标志“教书”的追求,具体讲就是:使教师爱教、会教、教会,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有效克服厌教厌学,使全体师生减负增效,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学习与工作,愉悦地收获成功,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支点”。比如:北京19中余晓灵校长,与我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合作两年,使百年老校焕发青春,升学率和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举成为海淀区5所特色高中之一;河北邢台5中刘计敏校长带领全校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起成长,从3千多学生的一般学校迅速发展到近万名师生大校,一举跨入全省重点中学,初中质量全市第一,高考升学也名列前茅;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林培玲校长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全校开展“空中英语”实验,不仅整体提升全校师生英语水平,还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成长,推出的英语示范课获得全省一等奖;吉林市舒兰职业高中催志武校长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唤醒教育”,升学率达80%以上,就业率大幅提升,学生辍学、违纪违规率大幅下降。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迅速发展壮大,卓有成效,主要可以归结为三条主要原因:

1.领导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中央教科所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成为心理研究中心的发展重点;袁振国所长百忙之中为拙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题序,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中央教科所又专门立项给予科研公积金资助,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强劲的动力。

2.学界认可:2006年,“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2008年出版了第一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3],在全国教育类最权威杂志《教育研究》发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4]以及《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5]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还有各级各类教育界同仁发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文章[6-9];这些都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

3.实践欢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自问世以来,其思想已经得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既有以行政号召或学会组织等形式大面积、大规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教师个体自愿开展的活动,实践欢迎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国有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章已经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呈现出重点突破、区域推进、点面结合、大规模、有组织等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1] 官群,孟万金,等,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2009(4).

[1]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5] 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6] 张将星,论华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创新――基于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7] 余晓灵,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

第8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开学初即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请笑纳!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1这次培训共开课十一次,历时一年。每一次为我们讲课的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工作者。我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参加培训,从不缺课。每次培训都认真做好记录,培训结束后及时整理笔记。按要求完成作业,认真复习积极备考,最终通过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这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了自我,面对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为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成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我所在的学校里有很多中职生,他们正处在心理上的转型期,有些学生心理成长的很好,在迈向社会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和力量,而也有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得不到成长,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思想、行为上的不成熟,常常让老师、家长头疼不已。中职生迫切需要有人走进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心理指导。但是由于师资条件有限,任课教师负责教授各种文化课和专业课,多的是知识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和学生心灵沟通较少。班主任工作繁忙,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学生,精力有限。有些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孩子物质上的关心较多,而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较为欠缺。我希望自己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帮助中职生重新认识自己,进而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看着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态、满怀信心走向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多看书,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因为要想为别人提供帮助,首先自己内心要够强大。我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希望通过我的帮助,学生能以更加积极,良好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并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我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2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节与工作,按照教育局本学期教育工作的要点的要求提出的,学校要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__教师节的重要讲话,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心育阵地作用,扎实地开展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并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班主任和健康教师为组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开学前,学校行政就心理健康教育召开专项研究会议,制定学期工作目标,并将此纳入学校行政工作计划之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校领导经常给以具体的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学工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分管部门,对班主任、家长、生活教师等进行了指导与培训,并给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2、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处,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解决的对策。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用严谨和健全的制度规范我们的行为。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隐私保密制度》《心理教育工作是制度》。

二、做好心理辅导室工作

(1)安排好咨询室的值班工作。学校安排专兼职教师在心理咨询师值班,认真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2)加强了宣传教育,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鼓励学生有问题时能轻松走进咨询室。

(3)热情接待好每一位来访者,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及时与有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4、抓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1)开办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广播栏目,对教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周广播一至二次)。

(2)开办校园网站上的“心理健康”专栏。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的途径

一是通过校本心理健康的通识培训讲座,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辅导,引导老师要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努力、快乐的工作,保护好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二是通过聘请专职心理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生当中,逐步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主题班会、学法指导月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重视课堂主渠道建设。重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的集体教育,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主题班会课。各班辅导员及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做好了心理健康档案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及时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档案,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档案的整理工作,通过规范档案的管理,为提高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3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学校中心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和大队部工作的具体要求。依靠现代教育理念,继续围绕学校校本课程教育主题,扎实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及各班主任

学校心理咨询室兼职教师:

按照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目标,我校这学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工程——继续完善“三全育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体系,扎实开展“六心教育”工作,落实常规管理的精细化。

强化“以德为本”的思想,坚持活动育人,贯彻“六心”“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忠心献给祖国、信心留给自己”,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的新一代。

2、坚持“以德治校”的方针,树立“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严守从业准则,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良的校风培养人,以真挚的情谊感动人。

3、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

与大队部、各中队结合开展系列活动,注重“课堂内外”的互补,坚持德育课程与日常德育活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落实“六心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上好心理健康课,开展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德育教育的闪光之处,及时调整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做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4、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使命。为此,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老师的辅导技巧。

学校还聘请讲师团老师来我校作心理讲座,老师们受益匪浅。我校利用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进行题为《欣赏与赞美的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平时推荐一些文章印发给老师进行学习,帮助老师掌握一些辅导技巧,帮助班主任上好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扎实工作,拓宽渠道,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学期,我校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1、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时间:周一至周五12:00-12:50

15:50-16:40为面对面咨询时间.

2、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张贴海报,课堂上促进,校园广播,班主任工作等让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能尽快了解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方式。

3、增加了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仅有个别面询还有电话咨询。

通过宣传和拓宽心理咨询渠道,本学期来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共接听电话12个,接待来咨询的学生15人次,在来咨询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初三学生,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4、做好个别辅导的同时,针对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我校在2019年3月20日举办了以“信念”为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给初三学生把好学习考试心理关,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初三,面对考试。

2019年5月18日又邀请专家李仁奎老师给初一、初二学生做了题为“用爱成就未来”的讲座, 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学生深受感动,效果非常好。

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心语广播站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

我校每天坚持大课间活动,学校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各年级定期交换器材进行活动,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

3.分年级开展心理讲座,教育效果更佳。

本学年分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初一年级主题: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初二年级主题:善于与人交往 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初三年级主题:知己知彼,成足在胸。

4.通过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月份举办了心理健康小报评比活动,组织初一年级及初二年级收看电影《我与世界不一样》并要求写观后感,校园网上挂出“心理调适”系列内容,发放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等,均对学生有所帮助。

四、加强家校共育,整合教育资源。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月份,学校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给我们的家长进行讲座,并发放心理健康宣传资料,提高我们家长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体备课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今后我们要继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5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德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在新形势下对德育工作的改进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就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建制建网

许多看似道德品质的问题,其实质未必是品德问题,可能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我校一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制度、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1.成立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由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和德育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各班班主任担任组员,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制定落实制度。

学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辅导老师工作守则》、《心理辅导教师道德守则》、《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等,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计划、活动到检查指导等各个环节,环环落实,避免因教育教学工作繁忙而出现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保证时间、保证地点、保证经费、做好台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层次、多元化的有效管理机制。

3.注重队伍建设。

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兼职人员,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研讨会,就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任课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后援团,学校每学期都邀请专家、教授为全体教师举办普及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题讲座。目前我校有2名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多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

二、全员教育,分层辅导

我校心理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

1.初一新生一入学就会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碰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在入学教育期间就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利用每周的心理选修课,运用自编教材,综合各家之长,从中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心理知识,增加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针对初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情感教育,以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期望与生活态度,增强自律、自控能力,发展自尊、自爱的个性,增加心理稳定性。

3.针对初三学生时间紧,压力大的现状,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进行如何放松应试紧张心理的指导,邀请演讲团为初三学子加油鼓劲,邀请苏大心理专家为初三全体学生开设了一次题为《自信、从容,走向成功》的心理辅导讲座,每年举行中考百日宣誓。

针对各个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各班自行开展不同的心理主题活动,收效显著。

4.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在保密的原则下,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对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特别有效,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开展活动,形成特色

1.注重全方位渗透。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把心理辅导有机地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比如语文课,语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在写周记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珍视生命。从周记中还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早实施必要的辅导与干预。

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目前每天上午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它能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和大脑反映的灵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调节身心、促进健康。

每学期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的名人故事、古典名著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我们还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学校网站宣传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宣传教育。

2.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我们从本学年起开始在各班评选班级心理委员,让这些自身充满阳光的少年,开展班内“同伴心理互助”,倾听同学心声,协助老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带动周围伙伴阳光地学习、生活。

3.整合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为此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讲座使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促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另外,我们积极利用社会教育中,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

四、强化科研,初见成效

为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参与和承担苏州市立项课题《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在各种评比中获奖。

五、成果与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校领导和老师的心中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逐渐形成了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整合的良好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影响,拟确定每年的5月举办为期一周时间的“心理健康周”。每年定一个主题,以“广泛参与、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简朴隆重、注重实效”为活动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营造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36-0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成长也就是人文精神的成长,即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的成长。走进课改课堂,每节课不论怎样设计,最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最后让他们的身心快乐的,健康的,积极主动的成长。语文课堂是传统的德育渗透基地,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地。因此,语文课堂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活动设计,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精心备课,抓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认为语文课上抓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当代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象。

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材料: 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是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在青年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缺少独立性,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心理承受能力弱,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处人为事时也只会从自己出发,很少有积极的自我体验,一遇见不合心意的事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不能愉悦的接纳自己,有时甚至自暴自弃,生命意识淡薄。自私狭隘,缺乏包容、合作意识。有不少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只能别人包容他,而他不能包容别人。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有的家长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以至于我们的孩子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压力过大,孩子就会采取相应的方式去疏泄,比如打架,比如上网吧。等大到孩子承受不住的时候,有的孩子会选择自杀。也就是说,时代在发展,可我们的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却有着严重的趋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要准确把握当代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样才能未雨绸廖,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做好引路人,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其次,语文课堂应该是和谐的,民主的,融洽的,互动的,共享的,共进的。

初中的孩子们处于青春期,在成长过程中有了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心理上要求被大人认可,又极力想脱离大人的管制,而有的学生又面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单一(包括有的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社会教育的缺位等,什么叛逆、打架、上网吧、不学习、盗取钱物等毛病在身上也就时有出现了。教师如果采用传统型教育,高高在上,对受教育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导、灌输,学生就会产生抵触逆反心理。一个和谐的,民主的,融洽的,互动的,共享的,共进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和同学形成情感互动,学生的"亲其师信其道"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拓宽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变语文课堂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第三,要关注和爱护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了的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我的一节语文课上,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有一名叫刑凤娇的女生不参加讨论,其他人在一起很互动,唯独她自己闷着头,像是在看书。我灵机一动,临时增加了一个组长评价组员环节,本来这个环节是在课堂要结束时总结加分时评价的。同时,我又暗示小组长主动询问。在组长平价时,我插了一句话,评价该女生思维独特,她听了以后精神一震,也参加到小组学习中了。我明白,她享受到了自我r值感的自豪感,被老师的认可让她有了动力。可是,下了课她依旧自己一个人退到了同学圈以外。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以他为中心。只能别人包容他,而他不能包容别人。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

语文课堂是传统的德育渗透基地,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地。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认为是语文教师应担当起的责任。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尊重、信任他们,努力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亲密朋友,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学会尊重、信任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语文教师要抓住语文课堂,面对我们的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内心里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通过语文课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责任感,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逐步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10篇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运用地图和图表,学会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初步掌握分析地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如何调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建立现代师生交往观,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友善,慈祥的教师新权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的情景,一定要有生生互动的活动,要在互动中把课上“活”上“灵”,在充满活力与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教育学生。

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地理学科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它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去领会,去感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师要教的内容是学生想学的,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3、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是提高基础地理教学质量,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教法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成功。

三、灵活渗透的教学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地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作用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和家庭当中.在教学工作中它不仅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地理教育上的应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加强,并且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运用,还会更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11篇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2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17―01

完善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农村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模式单一、教学管理滞后、学校心理辅导滞后、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等。为了加强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农村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承担教育留守儿童的职责。

一、开办农村家长学校是有益的教育模式

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寄宿制、代家长制在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推广寄宿制和代家长制,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家长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亲情饥渴”,也方便学校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开办农村家长学校是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应齐抓共管,加强对农村家长学校的扶持和督查力度,推进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把家长学校的开办落到实处。针对目前留守儿童大都由祖辈抚养或上辈托管的监护形式,学校在办好家长学校的同时,可开设各种门类的“监护人培训班”,如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通过培训让“第二家长”懂得如何照顾孩子,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家校互相支持的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及时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做好家访工作。家访的次数每学期应不少于两次,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建立留守孩子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家长与孩子通过亲情电话或书信定期保持联系。2.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跟踪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与家长和家长探讨相应的矫正措施,并对有关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及时进行总结。3.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家长会或监护人会议,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是了解孩子动态成长变化的有效管理方式。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档案资料应包括学生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监护人或者委托人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孩子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管教方式等。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加强与家长及监护人的联系,学校就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临时监护人公布学校办公室、行政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联系电话,加强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心理辅导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承。

3、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力求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心理辅导的方法、途径:心理咨询室“心灵的港湾”,各班级心理教育课,学校橱窗,各班级黑板报,“开心由此”电话,“悄悄话”信箱,红领巾广播“心灵之声”栏目等。

2、校辅导站地点: 浴宇楼四楼东首“心灵的港湾”。(电话:83229875)

3、辅导站定期开放时间:每星期五5:00—6:00(其它时间的咨询辅导由学生另行预约)。

4、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各级文件,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方法等,使每一个教师首先每天保持一颗健康的心理面对学生。

5、除建立“心灵的港湾”,定时开放外,每位班主任每人一本记载本,随时辅导记载,为一些难为情和不愿进心理咨询室喜欢和班主任老师交谈的同学服务。

6、班主任做好平时日常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辅导,辅导站老师要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班可利用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深入浅出地辅导学生心理健康,从学生身边的事展开。还可与家长联合起来,积极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习惯等。

7、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本学期安排出两期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向全校宣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8、完善学校心理管理机制,紧密团结在以刘玮校长为中心的心理教育组,明确各项分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讨各类案例。

9、更好的开展家校联系,开展家校联系卡,举办家校学生心理座谈会,共同探讨心理现状及各类应对措施……

10、对班级咨询员进行选拔、考核、辅导,再各班级由同学推选出两名学生咨询员。要求:心理素质良好,乐于奉献,热爱集体,关心同学,能够得到同学们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要求能够保守秘密。在选出后,对咨询员进行教育,严格遵守咨询处的纪律,明确工作目的。然后开展简单的咨询指导辅导。如果,时间场地不允许学习,咨询处讲准备学习材料分发给个人进行自学。

11、 对广大同学进行心理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以心理测量表的形式对同学进行心理调查。主要对以下四方面作为重点:(1)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4)有没有完整的人格。这些只是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因为考虑到个人差异及工作量的问题,仅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建立每个同学的心理档案。

12、 对个别群体给予帮助,关心。通过心理档案注意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同学。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帮助。对于小学阶段的关键点,如:新生入学适应,六年级学生即将离校升入初中都要更多加心理指导,跟踪指导等。

13、 建立多种联系方式,随时随地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尤其敏感自己的隐私,很多初次咨询的孩子对老师还缺乏心理信任,所以开设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广大同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咨询,具体方式如下:(1) 面对面咨询 咨询者可以与指导教师同学当面沟通;(2) 电话咨询 指导教师和班级咨询员联系方式祥见附表;(3) 信件咨询 咨询者可将自己的问题以信件形式投递到指定信箱;(4) 电子邮件同学也可以通过e-mail咨询问题。email: 。

我校咨询处虽然没有专业人员,但是我们将以最大的工作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竭诚为同学们服务。

具体工作时间安排:

九月份

1、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员、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工作。

2、本学期成绩两门以上不及格学生座谈会

3、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4、 网站建设工作,咨询工作开始

5、开设“心灵之声”广播。

6、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十月份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2、专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3、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4、指导心理健康保健员在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十一月份

1、各种文档资料的建设。

2、5·25小学生心理健康日—现场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散发活动。

十二月份

1、常规工作。

2、召开六年级部分学生座谈会,并进行毕业前夕个别心理咨询。

3、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五、六年级部分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