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2 01:5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公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知行合一,《思修》,公德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学生听的津津有味,但学生走出课堂后,并不能将老师课堂上的要求与自己的行为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如何实现知到行的转化,实现知行合一,下面我结合所教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一课为例,谈谈在思修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知行合一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是第五章第二节第三框的内容,本章是通过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第二节主要是介绍道德规范这一手段。本框是第二节第一框介绍了社会公德是什么(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本框则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何实践和养成社会公德),因此本框起着承上的作用。第三框又是介绍大学生在网络中如何践行公德,因此是有着启下的作用。《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也是第二节的落脚点,因为学习了社会公德是什么之后,最重要的是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行为上,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知行合一,因此本框是本章节的重点,所以选择这一内容谈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有实际意义。
社会公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是我们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实践社会公德规范的依据,如果说不清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就会使后面提高公德意识,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失去了依据。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本节课要实现的最终教学目标,是第二节整节内容的落脚点,地位重要,是重点。说它是难点因为本节课是理论课,而将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的统一,将课堂的学习带入生活中是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课堂讨论
本节课教授的对象是2010国贸一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思想活跃,有着良好的个人素质,所学专业特点使学生十分关注社会,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个人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对社会公德重要性认识存在差异,在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上也有差异。
环节一,设置情景,在感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在导入新课时我引用了亚运会十大感动瞬间之----射击冠军为礼仪小姐拭泪这一事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导入过程中我采用的是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照片,设置了一个感人的情境。拭泪这个动作很简单、也很朴实,但是传递出的感觉是温暖的。这个简单动作的最后成为亚运会十大感动瞬间,背后所传递出的信息耐人寻味,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后面阐述社会公德在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形成呼应,实现顺利过渡。
环节二、案例分析、视频赏析,提高对社会公德重要性认识,突破重点 ,奠定理论依据。
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重要性的认识、理解,最终实现认同社会公德的目的,我采用了案例《哭泣的月亮熊》和视频《感动人物--青岛微尘》这些感性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设计意图):《哭泣的月亮熊》令人反思,发人深省,通过这一震撼的事例让学生对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遵守社会公德达成共识。
环节三、认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知行合一,奠定情感基础
在本环节中通过播放视频回忆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的感人场景和展示上海世博会中的不文明现象,认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回忆2008年汶川地震感人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多同学都游览过上海世博园,展示图片能够引起共鸣,对不讲公德的行为形成明确的态度,这一正一反两个情境为最后践行社会公德奠定情感基础。
环节四、课堂讨论,明确态度,落实目标,突破难点
课堂讨论:在校园中,你最厌恶的三种不文明行为是什么?
面对这些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讨论让学生明确态度:即在公共生活中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意识到践行社会公德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开始做起。
环节五、课堂小结
环节六、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以3-5人为小组,以“文明校园大家创”为主题,同学们充分捕捉校园中文明和不文明现象,倡导文明之分,制止不文明行为,制作一份小报,在班级和校园中进行展示,让我们大家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作出一份贡献。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校园生活中存在的违背社会公德现象进行挖掘,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就在身边”,“践行社会公德可以从自我和身边开始做起”。课后作业让学生制作文明小报,是对课堂的学习的延伸,也将学生的学与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将课堂理?劢萄в胧导噬活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教学结束,通过课后反馈,本堂课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此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行统一的目标有如下思考:
一、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每个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学的目的也是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接受、理解、掌握最后将知识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如何使学生实现知识到行为的转化,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现代大学生崇尚平等、注重自主、个性张扬,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主体意识的个性特征越发凸现知行合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我们现在说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个头脑移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1】,要抓住学生的心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与学生产生共鸣。
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情动人
政治课往往给人感觉枯燥、空洞,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能否以情动人十分重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让学生产生感动、愉快等情绪,能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学生。
三、教学设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冲击着当代的大学生,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使得大学生会产生困惑,迷途不知所向。枯燥的照本宣科已经不适合当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课堂让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失去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思想政治课堂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课堂本身也失去了生命力,也无法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也无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
【关键词】道德失范;表现;原因;对策
“中国社会病得不轻!”看到《参考消息》刊登的外媒对我们的评价,真是令人感到既惊讶又汗颜难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富裕强大了,这无可辩驳,难道道德上的“东亚病夫”向我们走来了吗?“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毫不讳言地指出。
所谓“道德失范”英文对照[1]: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在工具书中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道德失范,也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一、道德失范的表现
道德失范在生产经营领域似乎表现得最为突出。从冠生园陈馅月饼到鸳鸯林敌敌畏火腿肠到空壳奶粉到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后果越来越可怕。一些生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置公众生命健康于不顾,在产品中肆意添加各种有害化学添加剂,或是采取其它非法生产加工手段。“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总理痛心疾首地斥责这些行业道德败类。
据中国文明网调查报告,[2]在“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系列报道期间,记者共进行7次问卷调查,受访人数达300余人。合并同类项后,记者从中梳理归纳出7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一是人心冷漠,见死不救,关注指数100%,痛恨指数:99%;二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指数95%,痛恨指数100%;三是医患矛盾,关注指数90%,痛恨指数80%;四是不孝顺父母,关注指数85%,痛恨指数90%;五是利用他人善良骗取钱财,关注指数85%,痛恨指数70%;六是公民缺少文明意识,关注指数80%,痛恨指数70%;七是当“小三”傍大款傍富婆,关注指数75%,痛恨指数70%。
二、形成道德失范归因
1、市场经济发展归因。长久以来,一些领域和地方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追求的引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不力;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义务和责任以及对权利使用的制约强调不够,以至出现了种种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现象。“片面的强调结果论是造成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张传有教授指出。
2、理论文化影响归因。弗洛姆说:“19世纪的问题是皇帝死了”,他批判现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使人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诞生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进程会自发助长商业文化,而商业文化又易导向消费主义、奢华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如果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理论文化留有市场,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明确,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观念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甚至缺德行为取向。而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引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和物质攫取的同时,会失落人的精神家园,在物欲追逐中遗忘或迷失人生意义和价格尊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风气。
3、民众素养与社会舆论归因。至改革开放以来,公众的精神文明和国民素养都得到了提高,但整体看,素质参差不齐也是明显的事实。一些人唯利是图在做缺德事,而社会在弘扬道德的同时,一些质疑道德、排斥道德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事实上,许多对善举、良知行为的无意或恶意的质疑,已成社会舆论中一种负面能量。做好事反被嘲笑或质疑的后果,会使人们对选择行为心存疑虑,种种质疑还会引导公众对良知的更多“不信”,生成道德失望和坏事归因的思维逻辑。
除以上原因外,诸如:丢失中国五千年积累的道德传承;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不知道道德是生命根本基因;没建立道德教育长效机制;人文环境受到破坏;道德只浮在表面形式宣传,没落实到实处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三、应对道德失范之策
第一,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通过法制的强制性和制度性的权威性来促进社会公德向好的方向发展。应该承认,人的道德水平各不相同,道德教育也并非万能,社会舆论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起作用,当人们对社会公德教育还不理解,遵守社会公德还不自觉时,就必须制定一些行政的或经济的制度甚至法律的手段,它是一种约束机制,是对弱自律的很好约束,同时又是对善行者的激励。
第二,创新道德教育形式。教育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塑造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环节。教育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社会公德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平民化、有趣化。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各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教育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引导教育群众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在这过程中,我们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由他律转为自律,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重复、反复强化以及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执行规范就会达到自觉的境界,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
第三,充分发挥媒体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人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升华人心、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第四,强化正确的伦理观念教育。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不利于正确的社会公德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那些正确的伦理观念,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成员进行渗透,让这些观念在成员思想中扎根,不再像过去那样,“独亲其亲”,而变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才能避免道德失范现象,人民才能生活在安宁、祥和和富足之中。
【参考文献】
[1] ICIBA汉语站.汉语词典.词条解释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表现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99-01
一、责任意识的概述
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角色。而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白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想干事”,把想和干结合。良好的责任意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责任意识缺乏的现象。文章将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的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个人主义强烈,生命意识薄弱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但现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却任性妄为,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个人主义强烈。据有关方面关于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调查显示,“占首位的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而选择‘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的仅占9%,选择‘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很多大学生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但他们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发展。”这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除了大学生个人主义强烈之外,生命意识也十分薄弱。“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宏教授在1999年对1378名大学新生中做过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居然占调查总人数的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这样的数据让我们不寒而栗,在当今和平的环境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想要自杀呢?也许是心理障碍、、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等原因造成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确太薄弱,他们不能对自己负责,缺乏责任感,把生命当成儿戏。
(二)社会公德意识缺乏
社会公德既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内容。而作为新世纪大学生,学会学习、做人、做事是他们的社会公德主要职责。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道德活力的缺失已经从根本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人还是在观念上能够认同共同遵守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但一些大学生学习风气不好、厌学情绪严重、考试作弊、目无尊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还抽烟喝酒,在公共场合进行一些举止亲密的行为,大庭广众之下做出一些有伤大雅的事,这些现象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是大学生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模糊。
(三)诚信意识低下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很早就把诚信作为五常之一,以至于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然而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一些高校明确规定了对逃课者做出相应的处罚,但由于各种限制,并不能落实,甚至有许多学生采取叫人应到等手段欺骗老师,以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即使学校有严格的监考系统,监考老师也进行监考,但仍有学生无视考试纪律,不讲诚信。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的全国研究生考试中,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英语考试泄题和作弊的事件。“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本校2004、2005、2006三个年级本科生的论文写作现状进行的调查中,79.4%通过网络获取资料,47.7%觉得抄袭是正常现象。”但大部分的学生还是知道抄袭是不对的。除此之外,学费拖欠、不务正业、学历灌水等,也是大学生诚信意识低下的的表现。
(四)恋爱、婚姻、家庭责任意识弱化
1、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
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在为人师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个人主义、注意言行,不讲粗话,以模范对学生做出表率。外出学校、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参加任何赌博活动和其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在团结协作方面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
经过近阶段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敬业,爱岗,奉献”的内在核心。自己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及根源:
1、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
2、业务有待提高,本人多年机电类专业课教学,虽说科目种类较多,但毕业时间较长,知识体系老化,不能与时俱进。其根源于思想僵化。
3、教研力度不够,只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在本校听听课、评评课,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出学习,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
针对性以上缺点,本人提出整改和努力意见如下: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学校教育部门有关学习活动,把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勤劳苦钻,精益求益。
关键词:大学生;“国学”经典;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021-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迅速崛起,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增加了办学资源,拓展了办学空间。按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数比例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800万人,毛入学率将近25%,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观念的多元化。面对人数众多,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高校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是每一位德育工作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近几年,“国学热”逐渐从民间行为走向政府行为,进而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从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出的种种现状来看,“国学”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值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挖掘。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表现
第一,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一部分大学生把社会看做是自己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但另一方面又把“个人至上”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仅仅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而已,因为个人是中心,具有最高的价值,所以个人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部分大学生精神懈怠、意志涣散,游手好闲,他们渴望学有所成,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缺乏拼搏精神,学习气风不浓厚,图书馆、晚自习上座率很低。行为上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缺乏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还有少数大学生利用网络行为主体相对隐蔽和角色虚拟的特点,在网上制造、散布和传播各种非法有害信息,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
第二,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不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社会生活是以多数人的活动为主的,它强调的是行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对个人而言,需要的就是克己、自制,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这种自律精神构成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课桌文学”随处可见,在走廊里大声喧哗、打闹、说脏话、甚至吸烟;图书馆里经常出现偷书、撕书、污损图书资料的现象;教室内乱扔垃圾,各种废纸、食品包装袋、饮料瓶、塑料袋等比比皆是;校园里男女交往不得体,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盲目追随所谓的自由、时尚,过于大胆开放,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示爱,常常在学校或者大街上都能看到一些男女大学生依偎在一起“谈情说爱”,甚至做出一些很不文明的举动。
第三,诚信观念淡薄,道德标准不高。诚信属于公民基本道德范畴,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诚信,即诚实守信,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弄虚作假,讲真话、讲实话,言行一致,诚信是每个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大学生中存在明显的诚信危机:1、国家助学贷款的尴尬境遇。中国政府郑重承诺:“不让一名学生因为贫困上不起大学”,并于1999年推出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全日制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许多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还款,即使工作后有能力支付贷款也故意拖欠;个别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甚至伪造证明办理助学贷款,这些欺骗行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信誉,也危及到真正需要贷款的同学。2、作弊之风,屡禁不止。少数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旷课、不读书、不做作业,为了有一个好成绩,考试抱着侥幸心理,夹带小抄,利用无线耳机、手机传递试题答案,甚至寻找“”替考,严重干扰学校考试秩序,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3、学术抄袭,屡见不鲜。平时作业、考查论文、毕业论文、调查报告等等抄袭现象司空见惯。4、虚构简历,求职书造假,单方面取消就业协议。自我包装、简历“注水”、制假证书、自我“颁奖”,编造自己的经历、特长,杜撰自己的优秀、完美,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好高骛远,随意单方面撕毁与用人单位的合约,频繁“跳槽”,失信于用人单位。
第四,功利主义突出,拜金主义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效益最大化,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是为了找工作。学习已经变成简单的谋生手段,很少关注个人在道德、人文方面的素养;在交际上,一切以自己的私利来衡量,自我成了生活的重心,交友的目的是为将来能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铺垫;在择业上,考虑的不是社会的需要,而是给自己可能提供的待遇,向往工资高、条件好的大中城市,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环境艰苦的偏远地区工作。同时,崇尚金钱万能、金钱至上,金钱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金钱能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于是,围绕金钱设计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失范于社会。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群体,基本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独生子女居多,这一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丰富的个性,崇尚个人奋斗,重视自我价值。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大学生也需要适应社会变革并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卷帙浩繁的国学经典,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也成为德育教育值得深入思考的新课题。
首先,“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高职高专大学生汲取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养成健康人格和责任意识。“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健康积极的文化内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优良传统,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周易》谆谆教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应该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正视成长过程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人生的目标与价值。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做人要有骨气,出污泥而不染、重义轻利、自尊自爱的奋斗意识。孔子《礼记・中庸》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知行统一的方式践行道德。这些千古传颂的圣贤学说,形成生生不息的教育力量,对涵养大学生道德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其次,“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强化高职高专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恪守诚实守信,遵守诺言的品格。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对国家来说,是一种信誉,是国格;对个人来说,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责任,最终体现一个人的人格。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就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孔子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进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还有,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回》)。孔子进一步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孟子也说:“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诚信是立人立国的根本,没有诚信,个人势必失去做人的资格,国家势必失去民众的支持。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选择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因为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契约经济,价值规律要求人们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的原则,竞争法则是公平公开,契约和合同的本质就是诚信,没有诚信,市场就没有秩序,只能走向混乱;没有信用,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诚信道德,是资本,也是竞争力。另一方面,诚实守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形成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一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待人诚恳,重视承诺,踏实学习,虚心求教,是优化大学生诚信人格的主要方法,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二要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
中学生物学开设课程分析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学生物学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学生物学课程(初中植物学、动物学、高中生物学)和中学生理卫生课程等,它们统称为《生物》,这些课程就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仅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学”尚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还必须促进中学生德、体、美、劳的综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支持、补充显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共同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包括有关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
1 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社会。中学生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使他们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认识生物界的种种事物、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能够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辩证地认识发展、历史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懈地追求真理。革命的人生观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仅需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精益求精的严谨敬业态度,更重要的是还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价值是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人的中学生,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认清历史责任,维护国家利益,扞卫民族尊严,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集体主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合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它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人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等,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些问题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只有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理解国策、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激发起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解决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紧迫感。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动力,它们的培养并非弹指之间就能实现,需要进行长期的熏陶。
3 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它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纪律、风气等各个方面。如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特别强调“慎独”,就是指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弄虚作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单独处理问题的条件下要按社会公德去做。如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这方面,损坏花草树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捕捉青蛙等行为不一定有人看见,能否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完全有赖于学生的责任感,有赖于学生自觉的社会公德,而这些都有赖于多层次的道德行为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现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途径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1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好学校环境的美化工作。如在教室内张贴名人名言、画像,在校园内设置警句、学生守则标牌,在墙报上张贴学生行为规范准则,教学用具及卫生用具定置管理,课桌、凳按统一规定摆放整齐,校内卫生清洁标准化、制度化。这些规范性的举措无疑能为美化校园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在学校生活中感到舒畅。其次是做好学生语言行为的优化工作。一个学校中每个学生的文明言行集中反映了该学校的校风,优化学校环境要从抓语言行为入手,注意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学生守则,开展认真讨论,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文明行为,应以什么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三从八不”,即“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垃圾,不损坏花木绿地,不吸烟,不损坏公物,不违反交通规则,不赌博吸毒”等主题系列教育,并结合开展“人口日”“世界粮食日”“爱鸟周”“中国植树节”等与生物学有关的节日活动,对学校优化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优化学生互助互学、团结友爱、尊师重学的风尚。学生间的团结友爱精神、尊师重学风尚是一个好的学校必须具备的素质。要在学生中营造这样一种气氛: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学生互助互爱。学生由此而养成的各种文明行为习惯,势必会造就出一种温馨祥和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在视觉和心理行为上无形中受到感染,久而久之,学生的素质会不断提高。
一个好的育人环境,应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风气,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2 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将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比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影响要大得多。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装束打扮,要做到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树立可以作为学生言行表率和楷模的榜样,敬业爱业,对自己的学生“以诚相待,以情感人,扬善为主,激励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用自己的真诚感染学生,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要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有时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可以立即缩短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可以激励一个学生终身为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3 严格的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中学生物的操行评定内容应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制定,通过严格的操行评定,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以达到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4 寓教于乐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主旨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
生态道德教育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生态道德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生态德育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德育理念的灌输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学会感恩和尊重自然,履行对自然的责任,节约保护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生态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使学生以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创造出自然美与人造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生态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绿色消费理念,指导学生在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在节约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以获得主体消费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为指向的一种生态消费方式。其基本消费理念是节约、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续性。
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图片展览,以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意识。
可以是征文研讨形式。针对自然环境某一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以小论文、小调查、手抄报、黑板报的形式参与,提高学生对当前生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参与能力,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的目的。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今天你节约了吗”为主题的环保小论文比赛,有的学校开展了“低碳节能从我做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这些都是非常活泼生动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
学校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课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要让学生了解生态方面的相关法规,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之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通过学习,逐步将环境保护、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重视家庭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要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灌输生态道德理念,家长应该首先重视和掌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形成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使家庭中每个成员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并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养成应有的生态道德素质。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他首次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19世纪后半叶,法国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涂尔干为了重整处于混乱状态的道德规范秩序,通过非宗教的、理性化的思维提出了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律精神,以加强理性道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
一、涂尔干道德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分析的研究背景
与19世纪法国社会大变革相似的社会背景,我国在急剧的社会转型和变迁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条件的迅速提升而道德精神层面准备不足,社会道德进步与经济发展并没有亦步亦趋,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道德行为是判断道德水平最直接的标准,此次调研通过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的视角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进行探究,整理出真实可靠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
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对道德常规性的偏好和对道德权威的服从是纪律精神的两个方面。正如涂尔干的阐述“实际上,纪律就是使行为符合规范,纪律意味着在确定的条件下重复的行为,不过,倘若没有权威,没有能够起到规定作用的权威,纪律就不会出现,因此,我们就可以说,道德的基本要素就是纪律精神。”[1]在社会存在的意义上,集体生活是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道德目标是以社会为对象而不是以个人为对象,所以形成了个人对群体或社会的依恋和认同;而当人们对规范达到理性认识,内化为自我认知范畴时,行为自主自觉地合乎道德,这就是道德的自律精神。在现在看来,涂尔干的理论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提高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涂尔干道德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分析的研究方法
2013年7月,通过在山西师范大学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得到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相关有效数据。此次调研,共计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达97.25%,并且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和交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基本描述。与此同时,在中国知网收集、下载50余篇关于涂尔干道德三要素和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期刊与文献,为此次调研和论文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理论素材。
三、涂尔干道德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自律意识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大学生道德发展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在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据调查,在一项“您在食堂打饭或者在售票厅买票的时候会自觉排队吗”调研中(见表1),有35%的大学生表示“会自觉排队,这是我们应该做的”,35.2%的大学生表示“别人排队我就排,别人不排我也不排”,26.7%的大学生表示“会排队,但如果看到熟人排在我前面会请他们帮忙”,如此看来,大学生把公共意识或许只是一种口号,并没有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上。相对而言,大学生对“在教室上课时,您会在课桌抽屉里放果皮纸屑吗”这个问题的较为自觉(见表1),有56.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下课再带走”,24.9%的大学生表示“会,懒得带走”,18.8%的大学生表示“看到别人在放,我也放”,自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二)社会成员之间信任度较差,对社会的依恋度有待提高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领域中,每个人能够展示自我的道德,在调查“您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会主动让座吗”中,66.6%的大学生表示“总是这样”,30.6%的大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2.3%、0.5%的大学生表示“很少这样”、“从不这样”;在另一项“对于宿舍中长流水、长明灯,您会”的调研中,60.9%的大学生会“主动去关掉”,36.5%的大学生会“如果方便,顺手关掉”,可见大学生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比较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病态现象”,让人们在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的时候,多了一份戒心,在一项“若遇到老人或小孩跌倒,您会不会扶起他”的调研中(见表2),50.5%的大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45.1%的大学生表示“会”,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是个体与社会相互包含的内在要求,是个体在社会中寻求发展的结果,因此,要不断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
(三)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集体生活是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大学生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一项“您对情侣在校园、公园等公共场所行为过分亲密的看法是”的调研中,41.9%的大学生表示“理应避免,不文明”,38.8%的大学生认为“能接受,正常现象”,19.3%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与己无关”,可见,大学生对于情侣间不文明行为虽有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却是不以为然;在另一项“您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的调研中(见表3),43.7%的大学生表示“不赞同,应受道德谴责”,26.6%的大学生表示“能接受,普遍存在”,29.7%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双方愿意就可以”,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开放度,但是这种“与己无关”“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
(四)社会道德状况令人堪忧,道德规范影响力有待高
物质生活条件的迅速提升而道德精神准备不足,对于现在的社会道德状况,51.9%的大学生认为“一般,存在一些不道德行为状况”,45%的大学生认为“有待提高,不道德的行为较多”,只有3.1%的大学生认为“满意,人们道德水平较高”;对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见表4),83.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在逐渐弱化”,只有12.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而4.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影响”,整合社会道德状况,提高道德规范影响力,任重道远。
在调查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影响因素的389个有效观测中(见表5),各种影响因素一共被选择了1575次,其中社会环境被选择了359次,该选择次数占总选择次数的比例为22.8%,选择此因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2.3%,家庭陶冶被选择了317次,该选择次数占总选择次数的比例为20.1%,选择此因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1.5%,学校教育被选择了281次,该选择次数占总选择次数的比例为17.8%,选择此因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72.2%,舆论导向被选择了238次,该选择次数占总选择次数的比例为15.1%,选择此因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61.2%,因此,社会环境、家庭陶冶、学校教育、舆论导向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但是,成人表率、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四、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对策
(一)大学生要注重个人自律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道德发展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大学生要把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看成是一个不断内化、外化的过程,不断促进社会道德的进一步内化。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构建良好的整体社会环境的基础,《大学》有云“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生要注重自律精神的培养,以先进的知识培养完整的人性,要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高校主动承担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纪律和自律意识
高校主动承担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任,首先,高校应加强道德规范,相关制度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在体验,坚持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正如涂尔干所说,规范必须得有,但如果所有一切都需要规定,那就是件不幸的事情[2]。其次,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增添校园文化的正能量,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氛围,使大学复位于它的文化教育本位。最后,发挥高校教师道德模范的作用,要以现实的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化,端正大学生面对道德问题的态度以及提高理性的思考能力,帮助其形成道德自律精神[3],促进大学生社会道德个体化,形成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和道德品格。
(三)提高道德规范的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宣扬先进事迹,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先进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力,倡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向道德模范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提高道德规范的影响力,增加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依恋度,注重道德教育发展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和谐,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与统一。
【关键词】“90后”高职生 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13-02
当前。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差,如何做好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最近,笔者以广西几所高职院校为个案对高职生道德素质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道德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本文试结合调查结果,分析“90后”高职生道德行为失范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一、“90后”高职生道德行为失范现状
(一)道德观念模糊,社会公德失范。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设的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90后”高职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道德观念模糊,社会公德失范现象严重。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排队加塞、破坏公物、上课接打手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言谈举止粗俗、不文明的恋爱行为、粗俗不堪的“课桌文化”和“厕所文化”等现象,在高职院校常见。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高职生的形象。
(二)缺乏理想信念,学习行为失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90后”高职生能按照社会需求塑造自己,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增强。但也有部分高职生缺乏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学习态度不端正,把大学校园当做“游乐场”,做新时代吃好、睡好、玩好的“三好”学生。一些高职生穿梭于网吧、酒吧、迪吧,上课迟到、睡觉、早退、逃课等现象严重,吃穿讲究名牌,消费高档化妆品,认为谈恋爱是大学必须体验的生活。短短几年的高职生活,除了无聊,便是无奈,待到就业时,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78.1%的学生承认自己有逃课现象,5.8%的学生承认自己经常逃课;对“你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问题,有18.5%的学生承认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超过1小时,38.6%的学生承认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超过2小时,可见这些高职生的学习态度很不端正。
(三)法律意识淡薄,诚信道德失范。缺乏诚信是“90后”高职生存在的普遍现象,其作业和论文抄袭剽窃、评奖作假、考试作弊、求职简历“注水”、拖欠学费、还贷失信等现象屡禁不止。调查结果显示,41.3%的高职生曾抄袭、剽窃过他人的作业和论文;35.7%的学生曾有过考试舞弊行为;34.2%的高职生在交友上曾有过失信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少数高职生法律意识淡薄,出现打架斗殴、偷盗、赌博、敲诈勒索、、利用网络诽谤欺诈他人等行为。这些行为,与人们印象中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高职生形象有很大出人。
(四)强调自我价值,情感道德失范。当前,许多“90后”高职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集体之上,重功利,讲实惠。具体表现为一些高职生对集体漠不关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难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缺乏团队精神等。同时,面对学习、就业和同学间相互竞争的压力,许多高职生的情绪消极多变,常常表现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世故、冷漠、嫉妒。调查显示,76.5%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还有一些高职生爱情观发生扭曲,责任意识淡薄,认为爱情“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爱情仅仅满足于填补精神的空虚。调查结果显示:52.3%的“90后”高职生有过谈恋爱的经历,其中14.6%的学生有过多次恋爱经历。
二、基于“90后”高职生道德现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加强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当前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但大多数辅导员都比较年轻,属“80后”一代,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务必加强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二是聘请部分思政课教师做兼职辅导员。聘请有工作经验的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协助辅导员做好“90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兼职辅导员”可以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然后与辅导员一道有针对性地解决个体的思想道德问题。三是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应建章立制,培养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促使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二)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包括寝室、班级、各级学生会和学生社团,“90后”高职生个性张扬,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加入各级学生组织,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各级学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管理,完善各级学生组织,在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并发动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级学生组织,让他们在学生组织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团队协作能力,消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利用这些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动“90后”高职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接受隐性教育。如: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危机,提高他们抗压和抗挫能力,增强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各类体育竞赛,可以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品质;通过各项专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协作意识;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更多有益的思想和观点,正确地认识社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美育、体育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这样能够增强“90后”高职生的责任心、凝聚力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保证“90后”高职生成为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就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取舍、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习更有趣、教学效果更好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有很大的作用,对培养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应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
政课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学生专业需求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加以综合和提炼,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实现专题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围绕学生专业特点设计教学方法,综合采取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教学的选择上,围绕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社会实践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途径,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高职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让高职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人生价值;可以使高职生把注意力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转移自身不良情绪,从而产生精神愉悦,锻炼自身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自身艰苦朴素的精神,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个人心理健康成长;可以提高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使高职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不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提高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可以使高职生学会承担责任,尊重承诺,了解社会公共道德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当前,高职生的社会实践主要包括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组织活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相关实践基地的联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高职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同时做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而推动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人自20__年6月担任质量监督站土建一室副主任以来,一直负责室全面的管理工作,从业务管理到技术管理等方面都狠抓特抓,使我室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监督任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向领导和同志们述职,请予以评议。
一、狠抓质量管理,把好工程质量关
这两年来,我室负责监督的项目多,面积大,难度较高,但从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工地,工程总体质量较好,有力地提高了我室形象,顺利地完成各项监督任务。
二、成功通过“创卫”评选,顺利通过“创文”复查
20__年是“创卫”关键的一年,20__年又是捍卫“创卫”成果关键的一年,在这两年里,我室坚决执行上级领导的“创卫”任务,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不怕艰苦,不断到工地进行创文蹲点及巡查,为__*市成功通过“创卫”评选及顺利通过“创卫”复查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手段
一方面,转换监督模式,从以往重点行为监督转换成现在的重点实物监督,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对工程监督实行差异化管理模式,对一些差的工地、差的企业(含商品混凝土厂家及检测单位)加大抽检频率,加强整改力度,有效地保证了我室“薄弱区域”工程的工程质量;其次,坚持实体监督抽检,未经过实体监督抽检的工程不得验收,针对实体抽检出现混凝土强度偏低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一)组织全站监督员与监理单位进行研讨;
(二)同区内混凝土公司开会,公布加强对混凝土公司的管理措施;
(三)每月定期对混凝土生产厂家进行原材料监督抽检,每年不定期对混凝土生产厂家进行专项检查,每季度公布原材料抽检检查、实体监督抽检的结果,从而从源头上把好混凝土强度关;
(四)落实实体检测交底制度,使实体检测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反映工程质量。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监督水平
每月定期组织监督员参加新规范新规定学习班,开展监督工作研讨会,或者交流会,集思广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定期组织监督员到大型的重点工程观摩学习,鼓励监督员针对施工难点编写论文,从技术理论到实践经验,不断提高监督水平。
五、忠于职守,秉公执政
本室在开展业务学习的同时,也不忘政治思想的学习。在监督工作中,维护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奉行清正廉洁,秉公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社会的满意度,确保我室工作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品德教育,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考试成绩。这样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影响极其恶劣。比如马加爵杀死同舍舍友案,因同学间的摩擦,最终让这个优秀的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因同学间的竞争,竟同时毁了两个优秀的大学生。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攀比、不正当的竞争,都与德育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是一时或一阵子,好的德育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的文化知识,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律是人类活动的准绳,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党的十以来,依法治国被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就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知法、懂法,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单一的教学是单调的,这就需要我们注入感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在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时,自身一定要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一定要有牢固的德育知识。目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个别教师猥亵、个别教师体罚学生、个别教师侮辱学生、学生冒雨做操而领导伞下观看,等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引以为戒,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断的进行交流,这是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基础。中学生正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时候,在心理上处于叛逆时期,对教师及家长的说服教育有着逆反心理,而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多赞扬美好品德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记叙文,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或坚定的信念;议论文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话题让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述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受到启发和引导,会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五、要长期坚持,精心设计
关键词:本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
在众多的论文题目中最终选择了这一个,还是源于四川大地震带给我的震撼。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地动山摇,山河骤变,然而更令人震撼,更具影响力的还是地震过后那人间的大情大爱,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更加关注学校、学生和教师,关注他们的安危和生死,谭千秋、张米亚、连蓉、古雪岷、邓霞这些英雄教师的名字在耳畔回响。正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的英雄形象时,一个不同的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四川中学教师范美忠,我们以习惯称之为“范跑跑”,他突然成了人们的焦点,他与谭千秋老师为首的英雄教师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所谓的人的本能,一边是教师的高尚品德,众人各说纷纭。我想每个人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我们不必强求。
今天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一名教师,我想说一说我的观点。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的“身正”,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尚的品德,高度的责任感,而不是把人的本能放在第一位。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呢?
下面我将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阐述:
师德的说法古来有之,并且不同的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在今天,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既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
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不宜妄自菲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
二、必须具有真才实学
教书育人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劳动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性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合格人才,劳动的手段是教师的知识、智能和道德品质,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知识的传递,所以学识、才能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的,也是必备的条件。通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越多、越新,意味着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养分就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多,其成才质量也越高。为此教师应该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掌握所从事的学科的知识和最新知识、最新技能,逐步达到精通的程度,教师的学问出色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教育本领和教育成果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力和影响力,所以教师必须具有真才实学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
三、要有奉献精神
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矛盾的焦点,现在一部分教师缺乏奉献精神,认为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就已经是在奉献了,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职业的劳动者了。其实,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利他的工作,他不可能获得直接的财富,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同时,工作质与量也很难定量化、数字化。因此,教师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上的某些利益关系,要注意把对物质追求的动力升华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