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05:0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资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微课;教学
开放大学是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依托开展的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分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听课,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课教学异军突起,成为远程教育中一股新兴力量,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微课教学。
一、开放大学与微课
(一)开放大学的概念
开放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属部门。它以新型的教育媒介为基础,有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针对有学历的,一种是针对没有学历背景的。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了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限制少,教学门槛低,给一些没有学历背景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微课教学的概念
微课教学是指按照新课标和教学的要求,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同时还兼有有关课题的教学设计、课程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微课教学内容更加凝练,重点突出。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强烈的冲击,开放大学之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中,一些课程知识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落后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重视并引入微课教学。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从古至今,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传授了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现出来,学生没有自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思维发散的能力得不到训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众多专家学者中的讨论越来越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自己探索为主,教师起辅作用,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并且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教学方法
开放大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对汉语言文学的设置要有与之相符的高度和深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文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针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可以以作品所在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为切入点,然后从作品的主题、故事构架、风格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多方面展开。最终教师在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不死板,降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视频是微课的核心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做的网络教学视频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在整个教学结束后,学生自主在视频下留言,对这节课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对优点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不足之处,要虚心改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更能为学生服务好。
三、开放大学开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开放大学开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对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之处在于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指出其中不足或者需要改进之处,这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加入对学习的探讨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关于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发展微课教学的设计,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让微课教学的传播更加广泛,降低了进入门槛,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吴晓辉.探析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用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白芳芳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分校
阅读次数:人次
汉语言文学论文比较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论文现代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当代文学论文文化理论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文学毕业论文
美术艺术论文审美艺术论文传统文学论文戏曲文学论文文学素养论文
关键词:小学;兴趣;语文;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1-0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它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素养即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综合体。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它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培养是大学文科类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碎片时间,是指零散的,短暂的时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如何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已成为日趋重要的问题和日渐增长的需求。所谓的“微课”就是一个微型化,碎片化的视频学习资源。它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长度为5-10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片段,此外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的资源。微课是通过多个微课程内容内在的语义连接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具有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的特点,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和传播,旨在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
一、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据调查,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偏低。信息意识方面,许多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专业学习和查找学习资料,而是休闲娱乐,上网随意性比较大,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愿望较强,但专业信息分享较少。信息技能方面,过半数的学生反映对专业文献检索一知半解,所掌握的信息利用知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论证资料匮乏,不会利用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的深入思考。信息道德方面,论文写作中不规范的现象较多,例如,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不规范等。以上问题主要被归纳为两点:一是信息素养课程没有与专业结合讲授,缺少与专业课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二是教学模式比较单调、教学单元复杂冗长、网络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学习资源不够丰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专业文献检索能力、以及信息道德水平;
二、微课应用于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比较适合开发成微课。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但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独立性较强。例如,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可以微课形式呈现,把专业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自编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传递给学生。其次,高校具备实施微课教学的硬件基础。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的普及率很高,移动终端的持有率高达100%,此外,电子阅览室或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也可以供学生利用来观看微课视频。最后,师生对微课的了解和认同度越来越高。
三、文科专业信息素养碎片化视频学习资源的开发
1、视频学习资源碎片化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1)可视化的教学。按照知识或技能的体系结构,罗列学习点,一个学习点拍摄一个视频,对时间不做限制,讲清为好。这种方式就是从物理上做到碎片化,条目化,可检索,同时从整体看,知识或技能的体系又是系统化的。(2)视频课程的逻辑分割。将一节完整的视频课程,从逻辑上以学习点作为单位进行划分,对每一个学习点对应的播放时间,设置检索点。学习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张学习点的菜单,可以从头至尾观看,也可以按学习点各取所需,也就是从逻辑上做到了碎片化。
2、微课课程资源开发。(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成功构建一节微课的关键,从本体特征来看,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的微型课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那么,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2)微课件设计。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课件是微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特征要依据学科特点,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精心选择和组织媒体,同时也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微课件是以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展开呈现相关内容,因此,保持每一页简洁明了,最好每一页说明一个信息点或一个信息块。根据教学过程和课程内容,合理采用导航菜单或清晰的学习路径,尽量减少页面间的跳转。要设计对应的学习单,便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检索。(3)录制和后期编辑。录制前,要求教师和摄像者沟通协调好,熟悉教学的流程,摄像者确定分镜头设计,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用相应的录屏软件,把教学演示过程录下来。后期编辑,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拍摄的视频和录屏内容的整合,这部分要反复斟酌,再者要考虑片头、片尾、添加背景音乐等,美化微课视频,以达到较好的效果。(4)信息技术教师和各相关专业教师要协商合作,对微课开发进行整体规划。要本着逐步深入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将每一个问题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料等组成一套完整的微课程教学和学习体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频课;网络课程
一、前言
随着开放、共享思想的深入影响,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课件项目引领之下,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于21世纪初启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开放教育资源浪潮。而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其效果以及学生使用现状尚未可知,为此许多教育和研究者已展开探索。王涛、李青(2012)对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教学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共享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必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王宇航(2013)提出了建设高校“微网络公开课(微课)”的建议,即在原有网络公开课理念的基础上,缩短视频的信息容量,主要面向一个课程、班级、学习小组的学生,增加与师生的互动设计模块。微课缩短视频容量、缩小受众,不仅可以兼具现有公开课的特点,还具有交互性等诸多优点。另外,关于大学生网络公开课使用情况,孙文斌(2013)以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使用现状及需求,从“知晓维度”“使用维度”“需求维度”三个方面得出,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高网速,获得额外资源,并提出多项建议。笔者发现,对国内视频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和发展这两个方面,但较少对学生在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方面的研究。本项研究试图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的研究思路为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实地采访等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现状窥见期待,改进未来。本次的调查范围较广,涉及北京、湖北、广东、上海四地30所国内重点高校。项目组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发出,截至2018年3月18日,参与问卷填写总人数达1023人。调查结束共回收有效问卷873份,填写内容不具有参考价值或参与者所在学校未开设视频课的为无效问卷(150份)。所调查高校中,29所开设了视频课,未开设仅1所。本次调查对象具有普遍性,调查数据结果真实有效,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北京14所高校348人参与调研,占总人数39.9%;上海4所89人,占10.2%;湖北8所289人,占33.1%;广东4所147人,占13.3%。
三、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1.视频课程的使用现状
将视频课使用现状作为分析主体,获取相关建议和期待,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数据得出,未曾选修有33人;选修1-2门有186人;修满学分为547人;为知识选修多门有107人。分析可得,选修视频课数量与学校规定的学分相关,62.7%的学生在学分修满后放弃学习。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愿意选择多门。调查得知视频课观看时间数据。视频课授课时间长短不一,多半学生每次观看的时间为0.5-1小时,近30%的学生在选修了的情况下并未观看,而认真看完所有的学生仅占4.7%。上述数据表明视频课使用效率较低,并未物尽其用。
2.视频课的类型与选修原因
视频课的内容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视频课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人文、艺术、数科、社科和学校特色五大类。据此,我们调查了学生选修不同类型视频课的原因。数据显示,74.3%因学分而选修;3.1%因个人学习兴趣;20.0%随意选择;剩余49人因其他原因选择。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选修视频课是为了修满学分,在选修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只有少部分是出于个人的学习兴趣。另一个原因是,开设课程中,学校特色课程较多。如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15门视频课中,66.7%的课程具有学校特色、专业性较强,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类课程较少,类型较单一。与此同时,具有学校特色的视频课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匹配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要。
3.视频课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我们也调查了目前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论文占5.5%;线上考试占84.5%。由此可得,考核以线上考试为主,论文考核为辅。虽视频课时间灵活,线上考核方式合理,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难保公平公正。论文方式考核,提交了论文就能及格,存在抄袭现象。线上考试可利用网络搜索答案,无法检测实际学习成果。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视频课收获不大。
四、对视频课的期待和建议
学生选择视频课的主要目的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课程选择多以个人兴趣、课程内容、任课教师的魅力为导向。学生普遍认为视频课仍有较大改进空间:首先,针对视频课使用效率的问题,建议通过内容改革来解决。学生希望课程内容能更具有实际意义,开设更多英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除本校外,开放和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平台;建设高校视频课共享平台,实现各大高校资源共享,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改进考核方式。增加随堂测验,完善系统,对质量作更高的要求;线上考试,建议试题对应视频内容,每年更新,杜绝抄袭现象。更新视频课的评价方式,从“合格”与“不合格”到分级制度,督促学生学习。第三,为使更多学生获益,建议各大高校建立统一的高质量视频课程平台,开通视频课专用网络频道,统一高效地集合教育资源,推出各个学校的特色精品课程,并在视频链接下附带视频以外的更多学习资源,真正建立起有“魅力”的现代教学平台。第四,为更好的应用视频课,应高度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建立专门的网站汇集全部课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任课教师加强指导。总结起来: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定期更新视频内容;广开渠道,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视频课是互联网时代的宝贵资源,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使得更多的学生领略各大院校风采,享受更多教育福利。
五、本项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微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已经成为每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但我国的住培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成熟可借鉴的经验参考。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而微课掌上通是基于微课的兴起及手机普及后开发的一款手机软件。本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探讨以微课掌上通为基础的微课在住培中的运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的住培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住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住培是医学教育的特有阶段,属于现代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必经阶段,指医学院校毕业生完成医学相关教育毕业后,再继续某种特定临床学科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1-2]。这一特定阶段是医疗系统人才培养和医院卫生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医学生从事相关医疗活动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但我国住培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4-6]。目前,我国临床医生严重缺乏,且相对规范的临床医生则更少,因此,进一步培养合格且规范的临床医生任重而道远。住培的目标:经过规范化培训后的住院医师能独立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及多发病,并能独立进行常规诊疗操作,在临床能力方面可以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但住培医生被投放到临床科室后,大多开始繁忙的临床工作,很少有时间进行集中的专科理论教育及临床技能培训,更没有专门针对住培医生的病例讨论、学科研究进展等相关学习。另外,住培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大多数进行培训的住院医师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临床经验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欠成熟,容易导致临床处置患者不恰当及造成医患沟通障碍,引起医疗纠纷,甚至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2以微课掌上通为载体的微课特点
微课掌上通是一款教师、学生、家长互动的手机应用软件,目前对于该软件的应用主要在中小学校比较普及,也得到了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一致认可。该软件包含了很多版块和功能,可将各种微课资源融入该软件中运用。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近年来,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课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提出的“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新型教学资源”,至最近被转变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资源”[7-8]。微课,作为微时代的教学资源,在众多教学资源形式中,从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都特别能够感受当下学习者的心理,其因“微”而见“大”,现已被广泛用于医学教育中[9-10]。本科将微课掌上通软件与微课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带教教师可通过该软件给住培学员发送各类培训通知、培训课程及多种形式的临床资源(可以是视频、音频,也可以是图片资源及文字等)。通过手机微课掌上通软件还可随时进行互动交流,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该软件还提供网上在线上传作业功能和评价功能,便于带教教师对住培学员的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也便于医院住培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科室培训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3以微课掌上通为载体的微课在住培中的应用和优势
由于临床工作的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去进行集中学习,通过以微课掌上通为载体的微课教学模式,住培医生则可以更加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更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临床住陪医生时间紧张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能体现出以下优势。
3.1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住培学员理论学习及临床技能培养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最好检验方法。通过微课掌上通可定时相关理论学习资源,比如基本概念、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利用该软件还可上传作业,要求住培医生按时完成提交。这种方式的学习可完全利用零星上班之余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实践技能。通过微课掌上通各种常用操作技能视频,要求住培医生观看,然后针对该操作技术进行互动讨论,总结操作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带教教师也可分享自身的操作经验与体会。住培医生在进行实践操作后也可和其他住培医生分享操作体会。这样更便于师生之间及住培医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充分调动住培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3.2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住培学员诊疗技术及科研教学水平
对于住陪科室定期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可先将病例资料通过微课掌上通提前发放给住培医生,要求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诊断及鉴别诊断,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部分性格内向的住培医生在现场讨论中的胆怯及紧张心理,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住培医生由于时间紧迫而事先没来得及熟悉病例资料,降低了住培医生的学习成效,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所有住培医生的积极性;且这些操作均可在下班时间通过手机进行,方便快捷。长此以往,住培医生的诊疗技术必然会有很大提高。同时,带教教师还可将自己参加过的学术交流活动经验,以及主持负责的科研课题及撰写科研论文的经验在该平台上分享。这大大有利于住培医生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加强自己科研学术能力的学习。通过该平台,住培医生定期开展读书报告活动,多阅读多学习,加强住培医生之间相互交流,一方面可培养住培医生检索文献、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人的论文中学习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寻找新的科研切入点,逐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学术思想和见解。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院115名住培医生进行调查发现,完全赞成该教学模式的住培医生占93.9%,且90%以上的住陪医生在该教学模式中获益。
3.3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带教水平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从实验室条件、实验教学情况、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大学、赤峰学院这五所学校2010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3份,对问卷认真作答后再收回,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1.07%,有效问卷率91.0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验室条件
我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如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
表一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一览表
内蒙古
师范大学 内蒙古
民族大学 包头
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
摄影实验室 摄影棚 有 有 有 有 有
暗房 有 有 有 有 有
照相机 23 20 15 13 21
演播室 摄象机 20 12 9 10 13
非线编 40 24 24 30 20
计算机房 计算机台) 54 69 30 50 50
微格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常规媒体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二)实验教学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决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73.2%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合理。82.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课,本人的实践技能有所提高。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有16.5%的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8.2%。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对实验课的讲授、指导满意的学生占45.4%。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被动操作、充当助手的占47.9%,无动于衷、于己无关的学生占16%,常缺课、不参与实验的学生8.2%。
(三)实习情况
1、课间实习
关于课间实习,81.4%的学生偶尔进行课间实习,18.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间实习,64.9%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帮助。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
2、毕业实习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为6周到10周。实习地点为中小学、中职、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内容为讲授信息技术课、制作教学资源、硬件设备维护。
(四)毕业论文写作
70.6%的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能提高专业综能力,41.8%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是应付任务。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28.9%的学生认为忙于找工作没时间认真写,21.1%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负责不够,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
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增加部分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这五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大多数学生(53.9 %)对本系实验室的实验环境表示满意。访谈中,学生反映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部分学院部分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有待于增加。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对实验项目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但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8.2%。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建议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这是做好实验的前提。第三,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跟着实验教师的操作或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摆脱学生被动的操作,建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独立的、自主的完成实验过程,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
1、加强课间实习基地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间实习非常薄弱,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十分重要。院内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光学投影实验室、音像技术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中小学、电教馆、电视台及计算机公司等也是很好的实习基地,与他们建立合作办学的方式,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基地不健全的难题,学生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内容。经常联系学校附近甚至联系各地市县的学校作为定点实习场所,通过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积极为中小学实践基地服务。
2、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的地点主要是中小学、中职等学校,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资源开发和计算机硬件维护等工作。实习时间为6到10周。通过访谈有学生认为“因为实习安排过于松散,没有事情干。对实习生的监督不够严格。”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包括对学生实习考勤的管理,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作品的考核。
毕业论文
1、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
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统一指导,建议在第七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不会写论文这个问题。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主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同类型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毕业论文的格式等几个方面向学生讲授如何写作毕业论文,让学生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文献检索课;高校图书馆
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核心职能。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读者培训、网络教育、在线指导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其中,文献检索课(或称信息检索课等)作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传统的、最为系统的教育形式,一直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重视。近年来,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界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同。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的理念从美国传入我国未久,就已经在教育行业刮起一股“翻转旋风”,而且高校图书馆界人士也敏锐地捕捉到其独特的价值,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根据文献调研,翻转课堂与“嵌入性”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已有个别教学探索[1]。但目前还没有把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和翻转课堂进行整合分析研究,事实上,这二者可以实现有效兼容,改进教学效果。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整合研究的背景和机制
1.1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协作,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嵌入到课堂教学或者课程管理系统,将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2]。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深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国内外都有不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虚拟在线学习平台Blackboard上,通过和教师合作,将课程信息、参考文献及其来源、课件等放在平台上,同时将有关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课件也放在平台上,包括如何写专业论文、如何查专业文献等,加强学生对专业信息知识的理解[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采用一次介入式和全程跟踪式的嵌入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4]。
1.2翻转课堂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天然优势
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是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而课堂时间则用来解答学生问题、订正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5]。与其他课程相比,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将此二者进行合理对接与融合,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目前,在我国关于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新生入馆教育方面的实践[6]、中山大学图书馆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等[7]。
1.3翻转课堂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整合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本身已带有一定的嵌入式教育特点,即把以教学内容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料嵌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来。所谓把翻转课堂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整合,就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把相关信息素养教育的知识内容嵌入到课程教育之中。嵌入对象既可以是文献检索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通过文检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改变信息素养教育由文献检索课(或者说是高校图书馆)唱独角戏的状态,借助专业知识的有效介入,让教学活动和内容更接地气,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翻转课堂与嵌入式教育的结合并不是以理论创新为重点,而是以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为目的,重在实际组织和应用。下面笔者将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模式。
2.1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
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在高校某些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部分授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阶段文献检索课教师把经过选择的信息素养教育知识内容制作成微课及其他学习资料,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这些学习内容结合专业课知识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相关信息源和检索技巧更好地吸收和内化。该模式实质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供学生学习和实践。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其对专业知识刚刚入门,对于各种专业资料信息需求不强,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检索知识和技巧。该模式同样适用于未专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的班级。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采用这种模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合理的,不易给学生造成更多的学习负担,又能达到基本的教育效果。
2.2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
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在文献检索课教学活动中,部分授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阶段,专业课教师把该专业重要的资料信息源及其他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文献检索课上,文检课教师根据这些内容组织专业针对性更强的检索实践活动。该模式实质是在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嵌入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这些内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供学生学习和实践。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对专业资料信息的需求逐步增强,需要全面掌握各类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如果该模式能够直接和学生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对接的话,文献检索课的练习环节就能变成实际应用操作环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实现文检课、学生、专业指导教师三方面“共赢”。
3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优势分析
3.1组织方式灵活
在翻转课堂的组织架构下进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其组织方式灵活,可以选择正向嵌入,也可以选择反向嵌入。无论哪种方式,嵌入的一方主要是以微课和课外辅导的形式与学生产生联系,主讲教师+“影子教师”的组合形式有利于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相比在课堂上出现多个不同领域的授课教师而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课程进度、课堂学习活动也更容易掌控。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由专业课教师和文检课教师在课程规划时,研究确定嵌入课程的相互介入深度和方式。而且嵌入的部分主要在课前由学生自学,而微课以其可以不限次播放的特点,可以大大减少相关教师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
3.2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意愿
有研究者指出,嵌入专业课进行信息素养教学的模式,并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专业课教师与图书馆员缺乏充分的合作动机,并指出在该教学模式的诸多特征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这是嵌入成功的关键所在[8]。如果采用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实际占用专业课时间非常少,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如果采用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专业课教师只需要付出很少的时间准备微课和相关学习资料,却可以把学生课题检索、论文写作辅导等工作转移到文检课上完成。这样的付出与回报,专业课教师应该是愿意接受的。
3.3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全方面、多渠道的。除了文献检索课以外,还提供分时的、个别的、在线的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利用指导。以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图书馆微博、QQ咨询、FAQ服务等等形式构成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能够在课外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与文检课教师———大部分都是图书馆员进行便捷的互动交流。
4结束语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体现出时代性,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要与时俱进。文献检索课在当今信息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是势在必行。把嵌入式教育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同时引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之中,进行整合重构,能够发挥二者的优势和特色,赋予文献检索课新的生命力,提高课程在大学生中间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夏南强,胥伟岚.嵌入性视角下信息采集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5(1):26-31.
[2]谢守美.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7-29.
[3]赵雪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实现模式及案例研究[J].现代情报,2013(3):161-163.
[4]胡芳,彭艳.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2):79-82.
[5]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14.
[6]张洁,王英,杨新涯.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68-72.
[7]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J].图书馆杂志,2013(4):87-9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51―04
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大量的实践成果。为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我们利用CNKI文献平台调研了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通过认真分析符合条件的检索结果,得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关键词检索,有研究论文155篇,优秀硕博论文18篇;以“混合学习”为关键词检索,有研究论文129篇,优秀硕博论文44篇;以“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为关键词检索,有研究论文5篇,优秀硕博论文3篇。
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有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和混合学习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把混合学习模式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所谓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这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界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实践网络化学习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有的学者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析,提出了“网络远程+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应用[2],有的学者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施的改革思路[3],有的学者探讨了混合学习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方法[4],有的学者提出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等为特征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改革思路[5],还有的学者结合实际教学对高校信息化环境下混合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互和评价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6]等等。
从目前各院校的开课情况来看,结合对山东七所院校的高师生问卷调查和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访谈发现,大多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的教材内容体系是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浓缩、简化而成,课程内容繁杂、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很多老师在要求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自己却仍采用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大多数老师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授课,但是课件的呈现方式单一,内容基本上是“课本搬家”;有的学校则只讲授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偏离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很多学校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考勤和期末理论考试等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考试以背为主,课程学完后,还不理解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二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是网络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根据我们主持的省精品课程建设和省教改课题改革的实践,结合目前各院校的开课情况,我们尝试把混合学习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整合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教学三个平台以及各种教学资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并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涵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混合”是将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在线学习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二:“整合”是将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专业背景结合起来,构建以教材、配套光盘、网络课程为载体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并与网络教学资源、课外实践作品等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课程资源包,融入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上自主或协作探究、课外活动和多元教学评价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开源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下不断发现“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不匹配之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调整,致力于该模式不断完善,通过试点-调整-完善的实践探索过程,最后得到了相对稳定、合理、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学校现有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把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活动三个平台相结合,构建“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二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即传统教学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课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和其它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库、虚拟实验室、协作项目实践活动等,课内外实践资源,如实验室、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各种学术讲座和课外比赛活动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并融入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立体化培养环境。
2 教学混合。教学混合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混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混合,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混合,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混合,实物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混合等。
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发挥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辅以网络教学,配合相应的教学资源,把传统教学中的个人查阅、访谈、调查等自主学习和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检索、获取、处理信息的在线学习,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和基于网络的在线项目协作实践、主题交流、探究活动的合作等协作学习,以及学术讲座及课外比赛、教育实习、微格教学、教学媒体实验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完成意义建构。
3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对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等多元教学评价整合于整个教学过程,动态评价课程教学。其中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期末考试形式,成绩占40%,在线学习主要通过电子学档来评价,成绩占30%,课内外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实验报告、活动作品、比赛作品等进行评价,成绩占30%。
三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项指标,使人们更加明晰了教育技术的内容,明晰了基础教育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以《标准》为依据,确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如下: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等[7][8]。
通过对山东七所高师院校的问卷调查和广泛征求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意见,在我院试点教学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课堂教学72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授课时间专科生定在大二下学期,本科生定在大三下学期。
本次研究以我院物理系06级物理教育专业和教育系06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为文科实验班,物理教育专业为理科实验班,采用重构课程内容-构建课程资源-课程教学混合-多元教学评价的实施步骤,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 根据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面向全体师范生开设,不同系别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同时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结合主持的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和省教改课题的研究,我们从基础理论、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实践三个维度,重构了师范生的技能结构,主编了《现代教育技术》(薛庆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教材,设计与开发了以教材、配套光盘、《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载体的立体化教材。同时,针对本次实验的文理两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来选择、组织、加工课程内容,分别设计了文、理两套课程内容版本,并及时更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观点和最新技术知识。
2 精选授课教师,构建课程资源。我们选择了信息素养高的省精品课程的核心成员,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教学环境,编写课堂教学的大量拓展内容、最新技术知识和案例,并结合山东省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将大量的相关资源,如视频录像、光盘、优秀案例、历届学生典型作品等,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源包融入到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全天候、多层次的资源支助。
同时,向学生提供具有学习指导性的“网上教学活动要求和具体安排”(如网上实时答疑时间,“在线作业”要求等),对学生网上学习进行指导,并在FTP教学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供学生按进度存放每次做的工作,学生凭密码登陆网页,把学习笔记、作业等存放在自己的学习文件夹中,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课程的电子教案,则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上传到网页上,其他方面的资源随时更新,帮助学生自学。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覆盖课堂内外,确保混合教学的顺利开展。
3 打通课堂内外,混合课程教学。在开课前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的学习资源等相关信息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对课程教学有个总体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方法。课堂教学挑选精品课程组的责任心强、技术好的骨干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教师把教学专题网站告知学生,并且在课堂中展示以往的学生作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逐步引导学生重视网络资源,在理论课上教师有意识地使用教学媒体展示理论教学内容,把教学媒体的操作使用融入到日常理论教学中,淡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界线。教学媒体实验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先观看视频录像,再操作虚拟实验系统熟悉基本实验操作,然后再根据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实物实验。教学软件实践课开展网上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师进行集体控制学生屏幕集中讲解、小组控制学生屏幕讲解、个别学生屏幕指导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个班级共同体,而在网络平台上,生生之间又形成不同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借助课程专题网站、网络资源等,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后进行自主学习,如下载资源、写反思日记、实时讨论、上传作品、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等活动,针对教师布置的协作学习项目,学生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则开展在线主题交流、探究活动,网络自动跟踪记录其活动,并形成电子学档。
微格教学则与教育实习相结合,先观看教学示范带,了解微格教学的一般操作方法,再选择部分学生现场录制微格教学录像,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在微格教学训练中加深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在随后的教育实习中,在实习教师指导下熟练操作。同时,在课外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学术讲座,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比赛活动:摄影、DV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设计、信息化教学说课等比赛活动,煅炼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应用能力。
4 实施多元评价,动态评价教学。考虑混合学习的特点,课程评价实施多元、动态评价: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小论文、开(闭)卷等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在线学习主要采用电子学档进行评价,即学生浏览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中的发言内容和次数、小组协作中的贡献和组员的评价等,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参与情况和活动的效果;课内外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实验报告、活动作品、比赛作品等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另外,对于参加各种课外比赛活动的同学给予奖励加分,记入总成绩。微格教学结合教育实习的情况共同考核,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微格教学实验报告和教育实习情况综合评定,记入教育实习成绩。
四 “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效果及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了教育技术对于自己将来教学生涯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从卷面上看,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提炼知识,一改过去照搬书本作答的状况;从校园网络对教师教学评价结果来看,学生和教学督导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从多媒体作品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原创”的内容,一改过去直接下载或照抄网络作品的现象,说明学生能真正的自己去设计作品;从教学媒体实验完成情况来看,学生能按要求对实验原理、步骤、过程以及器材与环境等进行较好的阐述,能较好地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阅读平台上学生的讨论记录和反思日记,结合平常对学生的观察与访谈和期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可本研究所构建的“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认为混合学习能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绩效;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掌握课程内容,扩大参与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活动、参与网络讨论、指导学生学习,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或协作学习、作业与提交、网络学习资源搜索、网络课件的使用及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交流等,在混合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信息素养。
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2007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课题成果获2009年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所编教材已在山东省多所高校使用,教改成果也正逐步向其它课程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 2004(3): 5-10.
[2] 苏小兵.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析――“网络远程+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 2009,(3):18-22.
[3] 赖晓云,焦中明.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07,(5):57-59.
[4] 黄陈英.混合学习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4):28.
[5] 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9,(5):88-91.
[6] 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5,(4):63-65.
昆虫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自林奈1758年创立生物分类学,迄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农林院校植物保护、森林保护、动植物检疫和生物安全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部分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为了提高林学院校昆虫分类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分析当前昆虫分类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有效提高昆虫分类学教学效果的一些策略。
一、教学现状
(一)教材选择
经过试用,最终选定主要教学教材:袁锋等编著的昆虫分类学(第二版)。此外,还选用了郑乐怡、归鸿主编的昆虫分类(上下册)作为辅助教材。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设定如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昆虫分类系统及其各目之间的亲缘关系,正确识别与林业关系密切的重要目及分科的特征。
(三)课程教学现状
昆虫分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校昆虫分类学为专业必修课,教学中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三个环节。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如下三部分:(1)介绍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昆虫分类阶元,物种概念及种下、种上分类单元,检索表的编制原则;了解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重要的命名原则;(2)以介绍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为基线,介绍昆虫分类系统及各目之间的亲缘关系,重点掌握昆虫纲各目的识别特征;(3)重点介绍与林业关系密切的重要目科及周边常见林业昆虫的识别特征。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策略
(一)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之中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昆虫分类学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大量昆虫学的资源上网,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补充和学习昆虫分类学的相关知识。在课程之初建立起QQ群或者微信群,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任何昆虫都拍下来,及时传到群中进行识别。群内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问题讨论,由老师和学生自由作答。此外,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从精品公开课、网易公开课、TED课程等网络资源中,陆续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昆虫的视频。将其与昆虫分类学教学相结合,使得学生更易理解知识点并培养兴趣。
(二)尝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在业余零星时间提前观看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沟通交流,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这就是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新兴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国外得以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2015年来,我们开始陆续拍摄了一些关于本课程重要知识点的短小的微课视频。尝试要求学生利用业余零星时间提前观看,然后在课堂上抽出部分时间展开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方式轻松愉快,大大增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与反馈。
(三)要求阅读相关的期刊文献
查阅最新的昆虫分类学研究成果,适当地在教学中引入,这样使得授课内容更为饱满深入,也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国内外期刊论文代表业内最新的研究动向、研究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师应该多看有关昆虫分类学的国内外期刊。此外,也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一定数量的期刊论文。比如在讲完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之后,就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检索五篇昆虫分类相关的文章并认真阅读,这样学生就会清楚明白学名的书写规则、分类阶元的常用词尾、新种是怎样描述的、模式标本的记述方式等知识点。
(四)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
每年指导对昆虫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申请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对昆虫分类的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而且在毕业论文中可以延续这些课题的研究,通过工作量和时间的积累,最后势必能交出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在这个过程之中,既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又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鼓励部分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比如近期的各地林业病虫害普查工作,我们就组织了十几名大学生利用整个暑期时间采集病虫害标本,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
(五)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时注重把问题引入课堂,把思路引入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在讲到直翅目蝼蛄科的识别特征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蝼蛄的后足不是跳跃足,触角也比较短小?再如讲到脉翅目草蛉科的产卵方式时,让学生思考草蛉为什么会进化出如此独特的产卵方式?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有清晰的思路。
(六)实物投影仪应用于实验教学
现行的实验环节,是以验证性的观察实验为主。在一次实验课程中,学生要观察大量的标本,找出每个类群的识别特征。但是在学习了理论课程之后,学生往往还是不能准确定位每个类群的重要观察特征在哪里。所以我们除了安装常规的投影仪之外,还安装了实物投影仪,又称实物展示台。在学生观察标本之前,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类群标本重要的识别特征在哪里。学生边看演示边观察标本,就更容易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注重学生实践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对于实践环节充满了新鲜感,在野外调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请教老师的内容远比书本内容形象、易理解。实践教学是将理论内容及实验知识应用到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实践安排的时间为一周内的五个工作日,时间很紧张。如果将两门课的实习周合并,这样就有两周时间,中间的周末不休息,这样就相当于延长了学生的野外实习时间。白天集中采集虫害标本,拍摄生态照片,晚上进行标本制作,之后返校进行鉴定工作。这样学生可以了解各类群昆虫的生存环境、行为和习性、林木的危害状态等,同时也能提高其制作标本的水平,还可增加对该门课的兴趣。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先学后教,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微”时代的来临入手,总结出微课程符合时代的学习特点,结合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实现微课与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
微课;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反思
21世纪初,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在更多的“碎片化”时间里,短小、便捷、快速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诸如,微博、微信,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这一改变同样影响着教育领域,微课程应运而生。综合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笔者理解微课是通过时长大约5-8分钟的简短视频,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帮助各层次的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便捷学习方式。
一、微课的特点与优势及其理论依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使用视频教学资源,其中不乏一些名师名家的讲坛,对于这类视频资源,更多的是用于教师备课或者学生被动地去听,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产生的改太大的改变。而配合“翻转课堂”所产生的微课,却由于其所具备的诸多优点,对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国内微课先驱胡铁生老师将微课的特点总结为“短、小、精、悍”,下面结合教育理论谈谈我对微课这四个特点的认识。(1)短:时间段。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在碎片化时代,长时间的教学内容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多的乐于在课间、等车、睡前等短时间内,打开手机按照自主意愿选择对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2)小:主题小。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程的内容更加精简,主题更为鲜明,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便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选择权由老师转移到学生,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3)精:内容精。针对性强。一般来说,一节微课对一个重点或难点进行专而精的呈现,同时配套设计相应的练习、反思等。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需简单而巧妙的对前后只是进行点播,使得学生在专注于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彻底掌握。微课可以将教学的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还能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核心方法。(4)悍:互动性强。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这一方式,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留下5%,“阅读”、“声音、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的方式逐渐增加,最后的“教别人”可达到90%。可见,学习效果较高的都是通过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学生在自发、自觉学习微课过程中发现问题,抓住课堂生成性问题,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从而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二、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微课的上述特点,历史教师如何制作一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的微课,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移动式、碎片化学习呢。笔者将以微课作品《新儒学思想的内容》为例,从选题设计、制作微课及相关资源两个维度说明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一)选题
制作微课视频首先要确定微课课题。选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学生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适合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二)制作微课
(1)录制微课视频。首先确定微课设计方案。(详见微课设计表)其次,确定微课设计内容后,我采用ppt制作课件,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录屏及同期录音,并进行祛除杂音、添加背景音乐等后期处理。将制作的课件和视频压缩打包,通过公共邮箱,微信,QQ,微博等工具,也可适当的选择其他媒体形式,使微课程更加灵活多变,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学生的需求。(2)设计学生学习任务单及配套练习题。微课主要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要有基本的微视频之外,其配套资源也应该完备,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学习、自我检查。首先,设置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借助任务驱动,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前做到目标明确,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结合课标,我将《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微课程学习目标定为:能够复述出新儒学思想的内容,能够归纳出新儒学思想的特点。方法指导:(1)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对课本知识进行大体了解。(2)观看微课,学会独立思考,紧跟教师的提示,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并做好记录,如果遇到难懂的知识点,建议对此知识点进行重复观看。对于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记录,课堂统一交流。其次,相关习题演练。为了便于学生在观看微课之后的自我评价,在学案的后半部分增加了有梯度的相关习题。分别是5道选择题,和一道思考题,题目为:为何汉武帝会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作为统治思想?通过课后的检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查漏补缺。
三、关于微课的反思与认识
(1)微课选题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例如,对于文科、理科和我校动漫班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在学习微课之后的反馈,再在之后的制作中不断调整。(2)尝试开发不同课程种类的微课。现阶段微课课题多为新授课,服务于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或课后重难点突破补充教学,而习题答疑类、探究活动类并不常见。在新一轮的减负背景下,教师普遍感觉到课堂时间的紧迫性,我们就可以通过制作例如答疑类微课解决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难题。
总之,微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给传统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制作好的微课能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使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节好的微课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模式,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创新,不断反思,设计更符合学情的历史微课程,师生共同进入“微时代”。
作者:张晓娜 单位: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热点问题解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胡铁生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等.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73-76.
关键词:微课;高校教育教学;渐进式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34-04
一、引言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简单易学、便捷操作、个性化学习等优势特点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微课的理论研究较多。大多集中在对微课的定义、特点、制作流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1-3];也有基于全国微课比赛分析目前微课制作水平,提出微课制作上存在的各种问题[4-5];还有很多研究分析了好的微课、真正的微课应该达到的水平,并从宏观上分析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6-8]。这些研究对微课概念的普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和理论研究的热度相比,微课并没有进入高校的实际教学应用中,这主要是理论研究中提到的微课教学方式需要有高质量的微视频、教学设计等相关资源。但局限于高校当前的实际教学现状、教师的技能、设备资源、学生特点等方面,要想一步实现理论上真正意义的微课教学是不现实的。高校只有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渐进的微课推广发展策略,顺序渐进地发展微课教学,才能真正让微课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论文基于对高校教学现状及微课应用特点的分析,提出基于微课的高校教学改革渐进发展策略,以促进微课尽快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提高当前高校教学效果,并推动高校信息化微课教学方式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校教学中微课应用现状分析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学科某个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其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并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习题、反思等辅教与学的内容。微课是在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1-8]。微课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情景化、易传播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移动学习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因此,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资源,微课必将成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教学新方式。
然而目前微课并没有进入高校的教学应用中,主要局限于目前高校缺乏制作微课的各种设施工具,教师制作微课的技能,以及学校各种考核政策、专业体系结构、课程大纲设置等方面也影响到微课教学的开展。在微课认识还不清晰、实践方向不明确、导向不清时就盲目投入资源,又可能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其次,在教师方面,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并形成一个微课课程体系,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学习利用各种拍摄和编辑技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微视频中,教师要具有亲和力、饱满的教学情绪,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等;这些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9-10]。大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学习专门的制作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些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困扰,或限于科研压力、精力有限等因素会从心理上抵触微课教学。因此,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没有高质量的微课教学资源就不开展微课教学,这成为制约微课开展的瓶颈。微课设计制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学生方面,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喜欢主动学习、思考,不擅于提出问题,并且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基本上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考试前集中复习外,其他课下时间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知识。这些学习习惯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完成转变,这会直接影响微课的实施。另外,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微课的了解也较少。据调查,目前有45.28%的学生对微课不了解,32.28%的学生对微课有一点了解,只有2.86%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微课[11]。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而微课具有利于知识便捷获取、按需获取的特点,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要让学生逐渐地了解微课,并引导学生愿意拿出课下零碎时间进行微课学习,以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这需要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支持和推进学生的在线学习,推进微课教学方式的逐步实施。
三、基于微课的高校教学渐进发展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微课不仅需要高校进行教育革新,更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局限于各种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教与学的行为习惯等因素,微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本文基于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微课特点,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微课教学的渐进发展策略。
第一阶段,引入、了解和熟悉微课
高校首先要具有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观念意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比赛和微课培训,达到让教师了解、熟悉微课,提高微课教学兴趣并掌握一定的微课制作技能的目的。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校内试点微课应用
当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时,会先有一部分教师愿意尝试,高校应积极鼓励这些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取微课内容,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并鼓励教师在专业课中尝试应用微课进行补充教学。很多研究论文认为在传统课堂上放个微视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因而不提倡。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改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因此,在微课引入课堂初期,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微课教学相结合。教师根据专业课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选取合适的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摒弃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微课视频,学生会非常专注地观看视频,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通俗易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观看视频之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掌握情r讲解相关知识。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践,教师会不断积累微课制作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微课引入初期,由于设备资源及教师技能的限制,可采用PPT录屏法制作微视频。教师首先制作简单、美观、适合大学生风格的PPT,然后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课制作。Camtasia Studio软件具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能轻松地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记录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非常适合新手学习使用,网上下载即可。采用的设备主要是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可用U盘拷给学生,让学生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课下观看。这种方式不需额外投资,除去教师付出的精力成本外,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
第三阶段,树立典型,推广优秀微课
当学校中有一部分教师引入微课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后,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树立秀微课应用案例。学校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或奖励政策,这样可激发教师学习、制作和应用微课的积极性,从而推广微课。教师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逐渐转向课外学习。
这一阶段是在第二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微课学习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课下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还必须将课外学习和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要基于微课重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例如可将传统课堂中50分钟讲授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以知识点为核心的微课知识包,这些知识包短小精悍,即可课外看,也可随堂观看。通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上考评措施的改进,激励学生在课下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观看微课视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如果学生能顺利解决相关问题,可代替平时的课堂考勤,这样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省下时间可去学习其他感兴趣的知识。这种在传统课堂中融入微课知识包的教学设计会大大改善冗长、学生缺乏动力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也会逐渐准备好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的辅导者。学校也要积极实时地给予政策支持,改变对学生的一些考核要求。
随着微课制作技能的逐步提高,可逐渐尝试采用更多的微课制作方法,例如拍摄法、录屏法等。教师利用微博、QQ、BBS论坛、微信平台或网络云盘等自己熟悉的方式,分类管理并微课学习视频、相关资料、问题等,以建立自己的微课程管理系统[12],引导学生关注,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也可尝试利用高校的二级学院网站作为一个微课、管理微课、供学生反馈学习等功能的平台,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课外沟通。
二级学院也以各专业为主体,结合专业特色,形成微课制作的专业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各专业宏观上的微课教学的指导方案和建设目标,逐渐形成各专业和学科的微课资源库。并且可首先尝试在工程硕士及其他在职教育方面使用微课教学方式。因为在职学习人员由于工作和距离原因,往往很难做到按课程表上课。有了微课资源,就可以辅助在职学生在异地灵活地完成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并与教师线上沟通,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等在职学生学习效果。
第四阶段,形成高校微课教学体系
随着各二级学院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要开展微课设施资源的建设和投资,成立专门的微课推广应用部门,基于高校本身特点逐渐形成有特色的微课制作、应用的综合体系。包括微课制作设备、场地、专业技术支持团队、微课资源平台、覆盖一定区域的无线网络、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计算机机房等,以创建良好的微课制作环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逐渐将微课的建设及应用纳入到日常课程体系建设中,并与教师的各类评聘机制相关联,激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有了专业团队和设备的支持,可以采用专业拍摄法、电脑录制加DV剪辑、动画虚拟创作法和HTML技术法等多种更加专业的方法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
在这一阶段,随着高质量微课资源的丰富,学校微课网络平台的完善,相应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的不断提高,为翻转课堂[13]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可进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课前在微课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师生讨论、探索,课后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反复学习,在微课平台上进行讨论反馈,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台上相应的作业和测试。将微课程根植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可充分发挥微课的力量,并使零散的微课程成为一个体系,使微课更加注重应用性,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学生逐渐改变被动式学习习惯,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节奏,从而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高校内各学科、专业逐渐拥有丰富完善的微课资源和网络平台,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团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会提高专业、学科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优势。
第五阶段,基于微课资源的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4-15]开发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微课资源平台功能逐渐完善,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具有智能诊断、反馈和评分等功能,向智能微课的方向发展。微课也为慕课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此时,可采用慕课与微课融合,并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但是慕课这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涉及到大量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学习者可达十几万人,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可采取由基于微课教学到SPOC[16](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开放课程,可主要针对在校学生进行设置,学习者规模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人),再到MOOC的渐进发展过程。
在此提出的微课教学渐进发展过程中,采用自下往上的设计原则。高校最初从宏观上鼓励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方式的探讨、实践,先以教师为主体,再到专业、到二级学院逐步完善微课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学校适时地制定各种微课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最后以高校为主体进行统筹规划,形成高校较完善的微课信息化教学方式和微课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并为慕课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当然,传统课堂、微课、慕课等作为服务于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各有其优势,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每个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以真正提高高校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微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化发展过程,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其微课发展策略。本文基于对高校教学方式及要素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微课教学改革五阶段的渐进化发展策略,对促进微课快速进入课堂实践、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对高校的微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60.
[2]张建民.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3):100-101.
[3]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10):17-18.
[4]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73-74.
[5]侯威.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职业教育,2015(6):3-4.
[6]徐哲.促进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62-63.
[7]周冰,刘芳,邓娟.高校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4(4):155-156.
[8]韩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微课”运用探讨[J].高等教育,2015(9):95-96.
[9]俞金香.利用网络“微课”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5,8(1):85-86.
[10]梁俏,林琼.微课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61.
[11]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21.
[12]邵留,李娟英,彭自然等.基于微课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6-7.
[13]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99.
[14]崔益军.MOOC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微课模式论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5):66-68.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合理定位
“翻转课堂”与“微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自这两个概念进入国人视野至2015年7月14日,中国知网收录了标题中含有“翻转课堂”的文章共1284篇,标题中含有“微课”的文章共1292篇,且这个数字几乎每周都在增加。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至2015年7月14日,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的标题中含有“翻转课堂”或“微课”的论文不到80篇。两者之间的差异,值得我国研究者反思:翻转课堂和微课到底是什么,它们对教学改革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内涵
何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形态是唯一确定的还是多种多样的?追踪其源起,我们可以较好地分析这两个问题。翻转课堂的英文是“flipped classroom”,“flipped”是动词“flip”(翻转)的被动语态,意思是“被翻转的”,在这里充当“课堂”的定语。可见,翻转课堂的含义是“被翻转的课堂”。
翻转课堂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乔恩・伯格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他们给出了翻转课堂的简单定义:传统上需要在教室里完成的事情在家里完成,传统上作为家庭作业的工作在课堂上进行[1]。这种界定表明,翻转课堂强调的是教学顺序或教学秩序的翻转或颠倒,即以往的教学流程是“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教师先讲授知识,而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现在的教学流程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先在家里借助于书籍、视频等媒介独立学习知识,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如此一来,翻转课堂这个看起来很新鲜的表达在中国并不新鲜,因为我国早就有“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表达,很多教改名校的教学模式就是“先学后教”。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里,传统教学顺序早已翻转,新式课堂已经建立。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区别仅在于翻转课堂借助微课实现课堂的翻转,而我国的一些学校借助导学案、讲学稿等实现课堂的翻转。[2]
翻转课堂是不是一定要借助微课来实现?这是另一个值得解释的问题。微课的英文是“microlecture”,即电子讲座。可见,微课的词意重点是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即微课并不必然很简短,但必须是电子化制作的。例如,乔恩・伯格曼最早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和教师实时讲解,并将这种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学习。
可汗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微课资源,减少了教师自己制作视频的困挠,有力地促进了翻转课堂的推广。借助微课的翻转课堂的主要流程如下:教师事先制作或收集好教学视频,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视频内容是对即将学习的概念或要点的讲解;教师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在家中连接网络,下载学习视频,依据个人情况确定观看次数和速度,记下学习心得和困惑;在课堂上,学生就概念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或者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在检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讲解。后来,一些网站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在视频中穿插提问、随堂测验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精心制作的微课对于学生在家开展自主学习确实有帮助。然而,微课是自主学习的必备要素吗?与本主题相关的游戏、影视作品、故事、习题等也可以作为自学材料,使用微课所获得的效果必然更好吗?
对比我国的导学案和讲学稿,笔者认为微课并不一定更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和建构性的学习。在使用导学案背景下,学生要按照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翻阅资料、寻找答案,其不足之处可能在于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很难完成自学任务;在使用微课背景下,多数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视频较迅速地掌握要点。但不难发现,因为视频就在眼前,学生出于偷懒等原因可能不愿意独立动脑,而是直接观看视频,记下要点,这样一来,就没有了学生自主探索、“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发现要点后“茅塞顿开”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此而言,微课有助于自学能力较低的学生达到预习要求,但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微课和导学案孰优孰劣,还需要实证检验。
以上分析所要表达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美国提供的借助微课来转变教学顺序的翻转课堂模型,是翻转课堂的一种形态,但不是翻转课堂的唯一形态;微课是促进课堂翻转、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或预习材料,但并不是课堂翻转的必要材料,也不一定是课堂翻转的最佳工具。
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美国学者指出,翻转课堂的特征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通过多样的媒体手段(multiple media methods)提供概念化的知识[3],而不是通过多媒体(multimedia)提供概念化的知识。相关文献显示,教师在实现课堂翻转时,有时采用微课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有时发放自编讲义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4]
笔者还想指出,虽然翻转课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学生自学在前、教师讲解和辅导在后的课堂翻转在美国教育中并不新鲜。笔者在2010年赴美访学期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大量研究生课程都是以翻转的形式进行的:教授给学生提前列出下次上课需研读的文献及重要思考题,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文献,寻找答案;上课时,学生汇报学习心得、解决疑难,整节课贯穿师生问答和讨论。尽管教授并没有在网上提供微课,但笔者认为,这种课堂也是一种翻转课堂。
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可能贡献与挑战
美国学者分析了借助微课来实现课堂翻转的两大优点,一是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二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我国研究者对其优点的解析和美国学者的观点相似。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引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还有必要分析这种课堂形态相比于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这种课堂形态可能给中国师生及教学改革带来的困扰。
(一)可能贡献
首先,借助微课翻转课堂有助于实现分层教学、“异步教学”及个性化教学,将因材施教理念落实为学习者依据个人特点调整自主学习节奏。翻转课堂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包括微课)来传递要点,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知识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来确定观看多少次。通过操作播放器,学生可以打断教师,让教师重述,确保自己真正掌握了重要概念。这样的特征允许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节奏来掌握课堂目标。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不能很好地开展分层教学,因为教师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个别需要,只能依据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组织教学。
其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促使学生成长为主动学习者。因为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课学习过基本知识,课堂时间可以被用于团队探索练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现场作业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是讲授者,现在是学习的教练。课堂时间被用于与学生交流,陪伴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向教师提问,讨论时间增多,大家可以相互帮助,形成新见解。另一方面,学生观看微课的过程也可以促进参与。参与也指学习者与其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以自主判断学习效果,努力达成学习目标,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在线研讨功能还能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成功体验。[5]
再次,与导学案相比,微课在课外给学生进行了要点讲解,能够促进更多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导学案往往只是布置了学习任务,当学习任务较难时,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挫败感、沮丧感,这些消极体验积累多了,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微课对要点进行了讲解,通过不断观看微课,每名学生都能相对容易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二)挑战
首先,微课制作可能加重教师工作负担。当前,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广微课,要求教师制作微课。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促进,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教师的负担。有教师认为制作微课苦不堪言:为了制作一段10分钟的视频,教师必须反复修改教学设计,稍微有些口误就要重新录制,而视频录制、剪辑和后期制作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介入,不然,制作质量很差,不可能获奖。有些学校虽然要求教师参加微课制作比赛,但这些微课在赛后被束之高阁,没有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其次,微课可能减少学生的自主探究。在调研中,笔者问几名初中生:“如果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也提供了相应的讲解视频,你们会怎么开展预习?”学生们一致的回答是:“先看视频,再根据视频完成预习题目,因为这样最节省时间。”笔者担心,这样安排下的翻转课堂,只是把教师的灌输提前到课外时间,学生的学习顺序仍然是先听讲后做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被动的。
再次,翻转课堂可能变相增加学生的书本知识学习时间和学习负担。有些地区的翻转课堂实践正在表明这一点: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没有减少,但学生需要在家里观看微课、完成预习作业,相当于将一节课从45分钟变成了70~80分钟。
最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可能让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劣势,也可能加剧校际差距。观看微课,要求学生具有方便快捷的网络使用条件,有些网站还要求学生付费才能下载或者观看内容,部分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或者家长无力支付相应费用,就无法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此外,经济状况较好、师资条件优良的学校能够收集、制作、购买大量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学生下载,而薄弱学校没有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收集、制作、购买微课,校际教学资源因而出现很大差距,这将直接导致学习效果的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三、如何科学定位翻转课堂和微课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指出,我们要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但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6]。对于翻转课堂和微课,我们要科学定位,充分利用,同时尽可能完善相关机制来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首先,要肯定翻转课堂和微课的进步意义,但不宜夸大,更不应盲目崇洋而妄自菲薄。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有其进步意义。客观来说,美国最近倡导的翻转课堂只是课堂翻转的一种形态,但翻转课堂概念挑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秩序,有助于开阔思路,重新理解和定义学习过程。我国习惯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上课、复习三个有机连接的环节,从三个环节的字面含义就可以看出,课堂上的学习被视为学习过程的中心,预习和复习只是辅助或者延伸。在翻转课堂背景下,我们可以重新界定学习过程,如将学习过程看作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学习和巩固练习首尾相联的循环过程。此外,上课对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听讲,而是更加积极和多样的参与。
微课体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有助于扩展学习资源,提高自主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课堂翻转有重大贡献。但必须明确,微课不是唯一的自主学习资源,在没有实证研究支撑的前提下,不能断言美国的这种形式一定优越于中国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高效课堂形式。
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条件,促进各种形式的课堂翻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