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08:1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礼仪,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也必然是从家庭开始。每个家庭都要重视构建家庭礼仪文化,使家庭成员在礼仪文化的熏陶中,成为懂礼貌、有教养的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礼仪知识,欢迎阅读参考!
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适应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的形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家庭是从群居杂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而来的,其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按辈份区分血缘婚姻,以群婚制为基础,这血缘家庭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共同体过渡的重要环节。然后发展到对偶家庭,这是成为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同居现象,还不是十分牢固的家庭形式。从对偶家庭中产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为适应生产进一步发展、要求形成各自独立的经济单位的情况下建立的。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对在经济上或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的人来说,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实质上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奴役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制和男性的多妻生活是这种家庭的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同整个社会的联系十分密切,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能制约、渗透、影响各个家庭的存在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它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环境,如果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是健康的、稳定的,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就能起到促进和稳定作用。反之,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是不稳定的,不健康的,甚至遭到破坏,那么,对社会生活和发展就会起破坏作用。
家庭是具有多功能的小型社会群体。一般来说,家庭具有生产、消费、抚育和赡养、教育、社会交往等各种功能。家庭的生产功能是指在个体经济存在前提下,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的,这样的个体家庭具有生产功能。家庭的消费功能是家庭也是一个消费单位,生活资料的消费,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家庭抚育和赡养功能,是指人口的再生产,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形式不能代替的,家庭成员有抚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义务。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指家庭是人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场所。除学校来承担教育任务外,家庭是教育后代的重要阵地。家庭的社会交往功能,是指作为一个家庭,必然存在着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家庭,每天都离不开对于这些关系的处理。
社会主义制度为建立平等、团结、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创造了条件。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男女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处于平等地位,一夫一妻平等的家庭对于男女双方才成为现实。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
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而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礼节、仪式的总称。“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却一样幸福。”这里所说的幸福是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上的。“相敬如宾、白头偕老”阐明的就是夫妻间也要有礼节才能幸福一辈子的道理。“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可见“和”是关键。这个“和”用今天的话来解释,也就是相互谦恭有礼的意思。家庭礼仪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说,家庭礼仪是维持家庭生存和实现幸福的基础,家庭礼仪能调节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和谐的关系,家庭礼仪也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态度调查
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家长的态度通过对小学生书籍的关注、对小学生节目的关注、对不良行为的反思等方面体现出来。本研究对家长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由调查问卷的数据可知,家长在小学生书籍方面的关注度较高,非常重视的占一半以上,而对小学生节目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家长本身的成长环境,所受自身家庭教育的熏陶。第二,家长所接触的人际交往。和不同的人交往就会有不同的交往方式。第三,家长学习意识淡薄。没有认真地去关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节目或书籍,不会主动地去寻找教育的方式,而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1.2家长学历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
每个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身的修养也会有很大差距,所以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也会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情况不尽相同。本研究针对家长学历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2)表2家长学历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N=94由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非常重视的占50%以上。高中及高中学历以下的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非常重视的占25%以下。由此可见,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越重视。第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就会把自己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文明礼仪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第二,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更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小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会运用一些教育原理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增进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当小学生出现不礼貌行为时,也许只是指责甚至漫骂,这是教育小学生中最不可取的方法,其结果不仅不能纠正不良行为,反而导致小学生对家长的反感。
1.3家长角色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
家长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本研究进行了调查。(见表3)表3家长角色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N=94由统计结果可知在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方面,母亲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父亲。比较重视的比例相差不大,但不重视的比例相差较大。说明母亲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教育意识强于父亲。
2.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2.1家长应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小学生礼仪教育水平
家长的个人修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由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家长学历越高,对孩子礼仪教育越重视。
2.2家长应鼓励孩子交往,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本质是小学生与人交往,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不成熟的原因,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行为反复的现象。小学生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家长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育,更需要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礼仪教育,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和教育场所。
2.3家园同步,共同加强小学生礼仪教育
一、家长成因分析
1.家长对文明礼貌的忽视。生活中一些家长自身没有养成主动问好的习惯,更别说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向别人问好。家长这种习惯潜移默化,才会在幼儿园开学初,很多新生家长不能适应晨检问好这一关,对医生教师的问好也就无动于衷、面无表情。家长的这种表现,体现在幼儿身上就是不懂得微笑。微笑是一种礼仪,是一种美。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微笑对一个人一生成长的影响。
2.家长对守时美德的忽视。迟到无非有三种的原因:一种是家长没有让幼儿养成很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一种是家长没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用餐时间太长;还有一种是看医生或者矫正视力造成迟到。前两种幼儿的迟到归根结底是家长造成的,占大部分;后一种的迟到毕竟少数,而且不能与前两种同论。常言道:守时是一种美德。有的家长知道迟到对幼儿影响不好,但是因为疼爱有加也就忽视其教育意义。固然迟到不好,殊不知一句“别检查了!快进去吧!”,对幼儿影响会更大,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怎么能够让幼儿去面对将来。
3.家长对自我管理的忽视。晨检是幼儿每天进行的而且必要的第一个课堂,有的家长认为可要可不要,缺乏正确认识,没能正确对待。如上班族的家长怕上班迟到,没有意识到晨检的重要,连幼儿进活动室都不放心,而不放心幼儿自己做事的家长最容易包办代替,从而使幼儿失去自己做事的自信心。
4.家长对溺爱危害的忽视。现在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看护孩子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祖辈身上。在接送幼儿出现溺爱问题最多的也是祖辈,祖辈的溺爱带有一种补偿心理,因为过去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幼儿疼爱有加,容易出现隔代溺爱。对幼儿不愿多加批评和说服,导致幼儿不良行为的发展和习惯的形成。
二、家长榜样对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
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模仿,耳濡目染的幼年印象必将影响他以后的道德行为。为此,家长在幼儿园中对待礼仪问题应做到身教言传。
1.家长的示范为幼儿树立榜样,不要忽视道歉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家长对幼儿的营养、卫生等方面关注较多,往往忽视幼儿成长过程中文明行为养成。比如幼儿离园时,家长最常问老师或者问孩子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天(某某小朋友或你)吃了几碗饭,中午有睡觉吗?”这样的问题。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老师反映某某小朋友打人或者骂人说脏话时,很少有家长主动带孩子给他人道歉,极个别家长还会纵容。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年幼无知,做出一些幼稚可笑的行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情有可原和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忽视不管的,这些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退。这种认识防碍了家长阻止幼儿不良行为的获得和不良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自然地学到了不良行为,然后不断地重复强化而后养成了不良习惯。
2.家长的语言引导必须正确,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幼儿期是文明礼仪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年龄越小,其可塑性越大,随着年龄增大而可塑性逐渐变小,若形成习惯则难于改变。俗话说得好:“小洞不补成大洞”、“千里之蚁,悔之莫及”说的都是深刻的教训。例如,幼儿离园后继续留在幼儿园玩耍的事,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反而纵容幼儿随意拿别班的玩具起来玩,甚至玩好之后也没有放回原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随时点拨、现场教育,让幼儿懂得:“不经别人同意的做法是不文明的行为。”
三、家庭礼仪为幼儿文明礼仪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理解力差,对成人灌输的道理一时难于理解,又容易忘记,尤其是爱模仿的特点,所以从日常生活入手,点滴做起,以身作则,家长应利用合适的机会和情境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强化和巩固。
1.家长必须对幼儿进行正面示范教育。(1)鉴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利用在家里看电视时间,或者看电视里的公益广告,为幼儿创设情境,比如端茶、捶背、拿椅子,随手收玩具、收东西等事情让幼儿做,幼儿模仿时家长及时给予肯定。(2)年龄小的幼儿语言具有简单、反复的特点,平时家庭成员里简单的一句话你来了,辛苦了!请喝茶!歇一歇!坐一坐!谢谢”等文明话语要经常使用,它带给幼儿的将是一生潜移默化地影响。(3)利用“餐桌礼仪”,让幼儿明白吃饭不掉饭粒,吃饭不咂嘴等是一种好行为,同时以幼儿安全保障为前提,可以让幼儿参与分碗筷、摆椅子等家庭情景练习激发幼儿学习礼仪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达到习惯成自然。(4)善用“微笑礼仪”,家里来客人了,或者是碰到熟悉的人,家长要让幼儿明白微笑点头是一种礼仪,是需要反复学习的。因为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3 社区和家庭。创建文明社区。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以组织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应广泛开展“创文明社区、做社区主人”和“绿色社区”“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人类文明离不开礼仪,礼仪不只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象,更是一个人德行修养、学识气度、内在心灵美与丑的展现。而当下:由于众多家庭对孩子的“众星捧月”,由于开放性转型期社会发展阶段,诸多不文明因素的无孔不入,由于过分的物质追求和名利引导偏向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了尊重与和谐,多了偏执与狂妄,耳濡目染,影响到了孩子们。尤其是有一半时间在家的小学生,就更显出文明礼仪教养的严重缺失:一些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语言粗俗,举止不雅,校外和校内不一样,家里和学校判若两个人。因此,对小学生加强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
小学生文明礼仪具体可分为三大块内容,即学校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服饰仪表、尊师礼仪、同学间礼仪、集会礼仪、校内公共场所礼仪等)、家庭礼仪(包括尊长谦让礼仪、会客礼仪、在家行为举止礼仪等)、社会礼仪(包括“三让”,即对老弱病残者行走让路、乘车让座、即购物让先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礼仪等)。
二、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途径
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与否,均表现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对小学生来讲,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在与老师、同学、家人、亲戚朋友以及社会的交往活动中,来引导强化训练他们规范的文明礼仪习惯。(1)在校,结合少先队主题队会、班会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来进行;(2)在家,增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培训家长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定期调查学生在家的表现来稳固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3)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树立文明礼仪学生标兵,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感悟文明礼仪在社会往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内化文明礼仪行为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三、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方法
1、从细从实,点滴抓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量的积累才能引发质的飞跃。养成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将日常诸如随手捡拾垃圾、上下楼梯轻声漫步靠右行、见到老师行队礼问好、帮助有各种困难的学生、上学衣帽整齐、敬佩红领巾、站路队快齐静等行为细化为《礼仪常规》,要求学生记诵并时时作为检查自己文明礼仪行为的准则,来督促、强化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自觉遵守礼仪规范、自我调节行为能力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以规范而稳定的行为方式,来升华内在的行为倾向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受益终身。
2、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身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矫正不良习惯,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规范的礼仪标准贯穿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学校要将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纳入岗位考核管理,结合所带学生的礼仪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评定,是否争创“文明班级”应是恒定的重要尺度。教师应自觉提高“国学”修养,将其精粹作为修师德、铸师魂的文化底蕴,以做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为己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懂礼仪、知廉耻、具备优良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3、制定明确目标,结合各种活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常规礼仪内容很具体,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出相应的大目标,各个班级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目标制定出培养细则。尤其是对一些令老师头痛的顽皮生,更要找准症结,为其制定阶段性目标,由浅及深地让其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使他们在克服自身不良习惯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学会文明礼仪的快乐,增强努力的信心,从而获得教育的最佳效果。为巩固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还应采取各种活动形式,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运用礼仪的习惯。比如,家校结合,营造学校礼仪与家庭礼仪相结合、齐抓共管的良好育人环境,建立学生家庭礼仪档案,培训家长掌握家庭礼仪知识,引导他们做好孩子的礼仪榜样。目之所及,一片温馨祥和,身之所感,爱心融融,在家校统一、上下贯通的礼仪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再比如,有计划地利用教师节、清明节、重阳节、传统春节等节假日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征文、手抄报比赛、“文明礼仪小标兵”评比以及“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体验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感动自己,持之以恒,则文明礼仪之花将处处盛开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名定会代代相传。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1.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塑造一个好的人才。“孟母三迁”,这个典型的故事,也是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有许多教育学者,特别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我们在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时是这样做的。①校园环境布置(包括班级布置)。让校园内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一是设置“礼貌用语”警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例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设置在校园内;二是设置“礼仪教育”专用橱窗,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的故事等;三是校门口设置“礼仪”主题教育小展板。每月活动主题设置于校门口,说明本月礼仪教育主题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我们将开展哪些活动等;四是每班设置“礼仪荣誉榜”,记录本班学生礼仪文明表现。②设置校园礼仪岗。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口、教室门口设置礼仪岗,主动向教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敬队礼,说问候语。③设置校外礼仪监督员。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组成,专门对学生在校外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教育,并作好记录,每周学校和各班将分别给予总结。④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宣讲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开展礼仪认知教育活动。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我们的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知道礼仪规范有哪些,何种方式才是符合礼仪准则的。①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形成原动力)。阅读一些礼仪故事,从礼仪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熟记一些礼仪格言,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礼仪的重要性。②举办礼仪知识讲座。通过开办讲座,让学生知道各方面的礼仪知识,知道一些普通场合应该做到的一些礼节要求。③编写文明礼仪三字歌。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字数比较多,学生在背记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谣的形式学生很喜欢,我们在学习礼仪规范的同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为内容编写了礼仪三字歌,这一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④开展礼仪教育主题队会。积极组织各班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在班会中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⑤制定《小学生礼仪常规》。通过制定《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我们学校“礼仪常规”包括三大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⑥礼仪进课堂。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有关礼仪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评比。
3.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具体活动有:①“礼仪岗”角色体验。②开展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今年五一节,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③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如:“我是小交警”“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④“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探究性活动(小调查、小采访等),自己真切体验,主动认识而深刻感受到我们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例如:“我身边的服务小明星”“乘务员的一天”“礼仪现状小调查”“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等。⑤礼仪小标兵评比活动,使活动有始有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4.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的发挥。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优势,我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与家长、社区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礼仪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社区联合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8年秋,开展了“暑假礼仪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2009年春学期,开展了礼仪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收集礼仪小故事,编写礼仪顺口溜等;今年五一节,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通过学生在假期中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我校开展礼仪教育工作是扎实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在开展礼仪教育工作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一是部分家长对礼仪教育认识不够充分,家长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还需要学校教育带动;二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衔接脱节。出现“5+2=0”的现象,即学校五天教育的成果被家庭及社会两天的影响冲淡了。
(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模糊、空泛
从众多关于礼仪教育的研究文献中不难看出,现阶段对于礼仪教育的目的并没有明确的阐释,一般只会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重要性,第一,礼仪是社会公德的要求;第二,礼仪教育是德育的范畴。因此小学礼仪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有礼仪、有礼貌、有礼节的“三礼”小学生。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是围绕这“三礼”的四字箴言,如言谈礼貌、举止文明、孝敬父母、遵守纪律等。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乏这些模糊又空泛的形容词,然而,国外的学生行为准则大多会对每条命令加以详细的解释,落实到各方面细节[2]。
(二)缺乏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一般情况下礼仪教育是渗透在其他课程以及校园活动之中。虽然守则和规范中就小学生的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待人接物都有条文式的规范,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学习这些规范,践行起来也相当困难。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把礼仪教育正式的列入教学计划,开发礼仪教育校本课程,体现礼仪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时代性[3]。教师应该多用讲故事、图片展示、演讲、表演等方式,来代替枯燥的礼仪规范条目的讲解方式。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与时俱进,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这样学生才会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
(三)缺乏系统的评价模式
在丰富了礼仪课程内容之后,应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模式,诊断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运用情况。学校可以采用笔试、面试、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检验,将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作为考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内容之一,真正让学生和家长都重视礼仪教育。
二、忽视小学生的身心特征
小学生在性别、年龄、心理等方面都存在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男生相比女生而言更难养成行为习惯。男生相对比较活泼开朗,淘气顽皮,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是“三分钟热度”;而女生则相对乖巧、听话,能够有条不紊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教师对待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因采用不同的礼仪教育方式。小学阶段是一个年龄跨度相对较大的时期,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礼仪教育内容。
三、学校、家庭、社会缺乏统一性
(一)学校与家庭的矛盾
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4]。
(二)学校与社会的矛盾
学校中的礼仪教育许多时候与社会环境是不相符的。例如,在学校里,学生学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要给老弱病残人士让座,而现实中他们却看到很多年轻力壮的青年占着座位无视身边的老人;学生学会“红灯停绿灯行”,然而有时候父母也会告诉他们,“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在马路上车比较少的时候,是可以闯红灯的。”因此,小学生礼仪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孩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5],不仅要知礼,更要守礼。家庭和社会这些不良的回馈,看似是不拘小节、利己又不损人,但是这种学校、家庭、社会间的不统一,却在有形无形中扰乱着孩子的价值观,也抵消着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所谓“5+2=0”,即在学校学习五天得到的成效,经过周末两天的休息和外出游玩,一切就全部抵消了。
陶行知先生非常崇尚这样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粮食”。
在中小学校构建美德教育的精神特区,源于中小学生所处的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活动载体,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的全部教育活动和行动准则中,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行为和人格追求,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文明。把学校建成一个美德精神特区,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道德教育。
一、牢牢占领中小学美德教育主阵地
在中小学构建美德教育的精神特区,是抵制不道德精神鸦片侵袭的最有效方法,是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经济特区的建设,中国美德教育的弘扬光大也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特区。
中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优化中华美德教育,探索其最佳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校教育的有机整合。
1、针对中小学教育的特征,强调美德教育做到“四入”
一是入目:办传统美德礼仪手抄报,设礼仪画廊、板报、立礼仪标语、做礼仪连环画、编写美德礼仪教材。如《弟子规》、《走进儒家文化》、《传统美德故事》、《中华美德在闪光》等丛书,这些书融知识性、故事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以达到明理、激情、导航的目的。
二是入耳:开设礼仪课、办礼仪广播站、让学生广泛歌唱爱国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爱我中华》、《把根留住》、《走进新时代》等等。
三是入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正面树立典型,让美德、礼仪走进课堂,落实到中小学生的行动中。注重文明举止,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善待动物,体味博爱、母爱。如柳州市雅儒路小学开展的“护蛋活动”,体会母亲孕育的艰辛,在“护蛋行动”的一周里,有的孩子想方设法给鸡蛋穿上防碎的“保护衣”,有的孩子给鸡蛋设计了舒服的小床,有的在睡觉前精心将蛋放在床前,还有的孩子不小心磕破了鸡蛋伤心地哭了……大家小心翼翼地守护那枚小小的鸡蛋,深深地去体会母亲守护的辛劳,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是入魂:从自知到自律,养成好习惯,把美德教育和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相结合,树立“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世界观,放飞理想,立大志,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理想中完善,在礼仪中升华。
2、立足正面“灌输”
“灌输”是一种让受教育者汲取精神营养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生在世界观尚未成型的时期,需要大量灌输健康有益的精神营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养成怎样的言行习惯,才是文明之举。中小学更应该将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列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应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国学与先进文化讲座”。讲座中注重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至理名言、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德行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志向,塑造学生的人格,旨在传承中华美德,拓宽视野,学会为人处事,塑造健全人格,指导人生之路。
3、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家庭保障体系建设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的“教”字,是由“孝”和“父”组成的。是一种“孝”的文化。而“孝”字,不是老在上,子在下吗?这一点用《弟子规》来解读最为恰当。教育把失去或正在失去的文明找回来,通过学生来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热线电话、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配合学校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让美德教育的基础―礼仪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特殊读本
重礼仪,讲礼貌,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的由来源远流长。周公提出了“德政”的思想,主张“礼乐”治天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主张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是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是一个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要继承古代礼仪文化的精华,赋予其现代文明的新内容,创造出当代的礼仪文化。
首先,礼仪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其次,礼仪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将礼仪教育分为如下5个方面。
1.仪表礼仪
仪表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在姿态、举止、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仪表美即是一个人自尊自信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反映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
2.交谈礼仪
交谈礼仪是人与人在相互交谈中谈话方式的礼仪规范。交谈即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愉快的交谈使人身心愉悦,有益的交谈使人增长智慧,坦诚的交谈能增进友谊。萧伯纳有这样一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将有两种思想”。
3.校园礼仪
校园礼仪是学校生活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各种场合相互交往的礼仪规范。良好的校园礼仪是创建和谐校园生活的基础。
校园礼仪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进出学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礼仪、班集体礼仪、食堂礼仪、宿舍礼仪、聚会礼仪、升降国旗仪式和少先队活动礼仪等等。
4.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是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及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之间关系的礼仪规范。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爱长辈,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良好品德,还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和谐、幸福和欢乐。
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敬爱父母老人礼仪、关爱兄弟姐妹礼仪、家庭餐饮礼仪、家庭宾客礼仪、家庭电话礼仪,邻里之间等方面。
5.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礼仪是人们在公共场所相互交往的礼仪规范。我们在外出办事和休闲娱乐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互相尊重,彼此谦让,秩序井然,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共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营造。中小学生学习的公共场所礼仪,不仅在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1家庭因素
中职生的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单亲家庭,导致对孩子疏于教育管理;父母自身素质不高、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施加了不好的影响;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由年迈的祖辈抚养,老人对孩子疼爱还来不及,加上年老体弱,也就无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教。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孩子们没能在家庭里获得应有的礼仪教育,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很难形成。
1.2学校因素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很多老师、同学眼中的“问题生”,对于这个群体的学生,大多数人都抱着放任自流的态度,应有的教育做不到位,要求也不高,自然而然,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就不好。再加上个别老师自身素质不高,不文明的举动时有出现,这就给孩子们一种很不好的示范效果,言传身教做了反面教材。
1.3科技发展的反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功能的日益强大,给人们的办公与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与乐趣,但同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对于缺少自律的青少年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中职生们便是深受其害那一部分。他们上学可以不带书包,但智能手机永远长在他们手上,很多人只活在虚拟的电子世界里,他们不善于也不知道如何与真实的外界相处、交流,文明礼仪的缺失便不可避免了。
2、培养和提升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下面我们将从学校与家庭的角度进行阐述。
2.1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
国人在新加坡过了一段时间,就变得特别遵章守纪;洋人来到国内一段时间后,便学会了“中国式过马路”。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巨大的影响,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极为重要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妨对我们的校园进行文化氛围的模块化的设计。教学区与国学文化对接,把《弟子规》等张于壁间、走廊里,让墙壁说话,让走廊传情。生活区与美学文化对接,营造优美朴素的宿舍文化,培养学生优秀审美素养。实训区与企业文化对接,把体现企业行为规范文化的各种标语、警句、规范和体现实训要求的项目化训练图解以及技能的“明师精兵”镶贴其中,对学生进行着企业文化的熏陶。
2.2把礼仪课(德育课)作为培养文明礼仪习惯的主阵地
中职学校必须要把礼仪课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把文明礼仪过关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建立符合礼仪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礼仪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可将评价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各小组模拟后,学生分小组互评,让他们以同学为“鉴”,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差距,其分值占总分的30%;二是对照影像资料由学生自评,让他们以自己为“鉴”,发现进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占总分的30%;三是回放影像资料,教师总体评价,占总分的40%。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起到了反馈、调整和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与探索,要敢于展示自己、推荐自己。通过模拟面试、顶岗实习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2.3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第二阵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现在的学生个性很强,对外交流的范围在扩大,交流的途径日渐多元化,在学校里交流的空间早已走出班级,在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前提下的交往施对学生的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需求等,来设置礼仪、文学、艺术、青年志愿者等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经常组织演出、展览和比赛,出报刊,这些活动都是宣扬校园文明礼仪的先锋军,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能进一步增加老师对校园礼仪现状的了解。礼仪社团的成员们,更应该成为全体学生的言谈举止、与人交流的楷模与榜样。
2.4注重家庭、学校两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关键词:礼仪常规;以身作则;结合家庭
如今我国的独生子女居多,幼儿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以多途径开展幼儿的礼仪常规教育,来培养幼儿对礼仪常规的认识和使用,使其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一、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面教育
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保证在各个场合都能做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给予幼儿正面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尽量o幼儿做榜样,无论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还是在交际场合,都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际的使者,以灿烂的笑容温暖每一个幼儿及家长,微笑面对每一件事,以宽阔的胸怀容纳喜怒哀乐。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漠,给幼儿亲切、和蔼、活泼、宽容、信赖的感觉,共建“和谐、快乐心灵家园”。
二、结合家庭,礼仪教育连贯化
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两者之间就会出现教育断层,从而使幼儿在礼仪教育中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现象。因此,必须结合家庭教育来培养幼儿的礼仪,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如可以在家园联系栏里,为家长提供一些文明礼貌教育的方式、方法,每天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里表现如何,在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话时,是否使用了文明礼貌用语等。并且教师还应该经常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在家里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这样,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就架起了一座礼仪教育的桥梁,确保礼仪教育在持续稳定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将礼仪教育渗透化
1.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文明礼仪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活卫生习惯、行为规范及文明礼貌。幼儿园可以开展“礼仪伴我行”争星活动,设立“文明小天使”示范岗,激发幼儿个个争当“文明小天使”的愿望。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2.把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的教育会获得最佳效果。如在娃娃家、小商店、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启示幼儿排队买东西,遵守公共秩序,并会用礼貌语言“请”“谢谢”来与管理员、售货员、 医生交往。这样,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逐步加深了对礼貌语言的理解,礼貌行为得以巩固。
3.把礼仪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的综合性
在实施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语言活动“礼仪故事、格言天天讲”,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有关礼仪的故事,并随时给同伴讲、给父母讲,另外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幼儿也可以给老师讲;健康教育,可以为幼儿创编体育活动“争夺礼仪红旗”。教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
4.将礼仪教育列入教育课程
运用多种主题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开展阅读一些礼仪小故事、观看礼仪情境示范表演以及创设体验情境等,帮助幼儿巩固礼仪的行为。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节日开展节日礼仪系列活动,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幼儿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如每年“三八”妇女节让幼儿为母亲做一件事让母亲开心;教师节给老师送上一声祝福;国庆节向祖国母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送新年祝福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育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礼仪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礼仪教育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们通常会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与个人的素养联系起来,因此,学校不单单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反映出一个人的礼仪素质与道德水准。礼仪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时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标尺。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礼仪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礼仪课程能够塑造高职学生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与岗位竞争力,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等,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载体。
1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者进行了一些改革,整体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礼仪课程开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主要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必修课很少涉及礼仪课程,主要在一些服务型的专业领域开设礼仪课程,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其次,社交礼仪课程基本是大班、合班教学,上课人数多达一两百人,教学安排不合理,礼仪训练难以实践,只能进行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较差,很难发挥礼仪课程应有的德育功能;再次,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礼仪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又没有专业的培训与进修,一部分教师很难胜任课程的教学。
1.2礼仪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不够明显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礼仪知识的传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而情感德育目标则没有有效实施;内容上也是重点关注一些热门章节,教学内容停留在实用内容的表面,忽略礼仪追求的思想境界,尽管学生确实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礼节,但却忽视了礼仪的本质特点———尊重,这样的内容是不科学的。礼仪的本质要求人们不仅仅只在表面上做到礼尚往来,而且还有能深刻理解礼仪的核心要求,注重道德修养。因此,在进行礼仪课程教学时,要明确礼仪课程不仅是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养与内涵。
1.3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礼仪内容为主,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整体上看,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仅满足于拿到课程学分,而没有进行实践,做不到“知行统一”;礼仪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授课方式呆板、不灵活,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德育的渗透力度。
1.4学生对礼仪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大部分高职学生只关心礼仪表面上的光鲜,没有认真思考礼仪背后的内涵。他们对社会规范认知度不够,没有深刻理解怎样更好地做人、做事,没有理解礼仪需要“内外兼修”的深刻内涵。
1.5礼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到位
一些礼仪课教师自身对礼仪的本质都没有深刻的领悟,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传统礼仪知识缺乏继承、发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基础礼仪,重点讲授“交谈礼仪、仪表礼仪”等,对礼仪发展史则介绍较少;第二,缺乏专业的培训。大部分礼仪教师的专业与礼仪不相符合,只因为长相身形漂亮,就模仿视频,给学生上课,没有经过专业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理解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第三,缺乏实践经验。一些礼仪教师照本宣科讲解礼仪规范,没有结合社会、行业的礼仪需求,与现实严重脱节。
2加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对策
2.1有效转变教育理念,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教育不仅教给人系统化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其周围的世界,让其有尊严地生活,进行正常的交往,并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实施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礼仪教育,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礼仪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礼仪课程的建设,真正实现学生“学礼、懂礼、守礼、用礼”。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高职礼仪教育要与时代、国际接轨。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一部分学生对传统的错误评判,传统礼仪几乎荡然无存,很多学生已经不能理解礼仪的真正内涵,失礼行为比比皆是,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各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渗透,为我国礼仪赋予了新内容,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不能完全照搬,要结合时代特点,针对不合时宜的礼仪内容,要进行改良,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2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礼仪修养
正所谓,“上所施,下所效也[1]”。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情感、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文化涵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礼仪来实现,因此,学院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2.2.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完善自我
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换言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科学、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时刻保持新鲜,富有时代特征,进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当中树立礼仪典范形象。
2.2.2极力塑造礼仪教师专业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
礼仪教师的专业形象是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表象的结合,它能够反映出礼仪教师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素质,在整个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起良好的职业形象。礼仪教师是个特殊的岗位,是语言美、行为美的传播者与实践者,教师自身的谈吐文明,仪表堂堂,穿着得体,风度翩翩,举止得当等都能体现礼仪的美。礼仪教师要从自己做起,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诠释良好礼仪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文明的氛围。
2.3完善高职院校礼仪课程体系
2.3.1将利益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中
礼仪是道德的外化,道德是礼仪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于礼仪的养成,首先是以“知”开始的,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终养成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作用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实现人性的和谐。因此,将礼仪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中是切实可行的。
2.3.2开发高职院校校本礼仪教育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还比较薄弱,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常常停留在表面,没有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也没有专门的礼仪教师,礼仪教育仍处在薄弱地带,没有引起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学生礼仪认知低下,礼仪行为不端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反映出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局面。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有较强的职业性,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固然是没有错的,但在保证人才职业性的同时还要兼顾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对校本礼仪课程进行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校本礼仪课程不是单纯的书本课程[2],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风俗及自身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将礼仪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第一,将礼仪知识的基础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第二,将礼仪知识有针对性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第三,将礼仪知识的操作性与道德性相结合。
2.4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家长认为学生步入校园之后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通常,家长的态度、情绪、价值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行为,专制或者放纵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礼仪极为不利。因此,家庭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紧跟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看待孩子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激励,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形成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种平等的家庭教育引导下,孩子能够较好的养成自立、自尊、谦逊、坦诚、友好等高尚的礼仪品质。
3礼仪教育策略可行性分析
我们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礼仪课堂上以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用到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开展教学,例如在乘车礼仪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驾驶员是专职司机,为什么要将身份尊贵的人安排在车辆后排右侧座位上?如果主人自己驾车为什么将其安排在副驾驶的位置?讨论之后,学生做简单陈述,老师给予一定指导与总结,学生便对乘车位次的相关礼仪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本专业礼仪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调查发现,教学状况明显得到改善,因此,实施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既有客观现实的必要性,也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还具备实践的可能性。
4结语
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部分。高职教育如果一味地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人格的偏失,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需要完善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然而,高职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这一课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罗能铮 谢静 单位: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华坤.多途径进行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孔子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两岁半至六岁。因此,从小引导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对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整儿童将起到重要作用。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幼儿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合作。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形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6
一、幼儿园要重视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
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老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幼儿是老师的影子。因此,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之中,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用语文明亲切。如:幼儿来园时主动和家长幼儿打招呼,幼儿打招呼时要及时回礼,请幼儿帮忙时要对幼儿说“请、谢谢”等,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
2.优化教育环境,形成幼儿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1)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幼儿园的美,用美的环境引导幼儿注意环境的整洁卫生,爱护幼儿园的一花、一草、一木。在教室墙面上布置一些与主题相一致的儿童画面,如“走楼梯不推挤”、“互相问好”,用视觉语言暗示、提醒幼儿。
(2)创设讲礼仪的氛围,让孩子在讲礼仪的氛围中,学会礼仪规范,如每天早上来园,请两个小朋友轮流站在门口和老师一起接待幼儿,向小朋友们问好等。在班里放置一面美容镜,让幼儿随时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
3.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环节进行礼仪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非常适合在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1)开设“餐前十分钟”的礼仪教育活动。以儿歌游戏为训练手段,让幼儿在有趣的儿歌和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2)采用新式点名法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点名时要求幼儿从简单的喊一声“到”,逐步学会说“到,我来了,”再到说“到,我来了,大家好”。
(3)当有人在表演或发言时,要求幼儿安静地欣赏和倾听,并给予鼓励和掌声。而表演者或回答者则在表演或发言完毕后要鞠躬并说一声“谢谢大家”。
(4)情景表演:情景活动是一种事先设置好的情节和场面,由老师和幼儿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活动。它具有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问路”、“和天线宝宝做朋友”等情景让幼儿进行表演。
4.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五大领域教学之中。
将幼儿礼仪教育渗透到五大领域教育之中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领域中,能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同样可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手工课上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小朋友借用剪刀、蜡笔等小东西,老师就要适时引导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如果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或者影响了别人的操作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二、家庭中要同步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
幼儿园对孩子的礼仪培养固然重要,并且卓有成效,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素养,需要家园合作,共同努力。
1.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与幼儿有亲情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家长良好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家长可能无意间的不好习惯,孩子往往会记在心里,并跟着去做,慢慢就会也养成了这些不好的习惯。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一定要有礼得体,孩子会耳濡目染家长良好健康的行为方式,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保持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家长要为幼儿树立榜样。
2.家长要进行家庭文明礼仪教育。
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应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礼仪观,比如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不能闯红灯”、“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为什么要互相谦让”等问题。在平时讲解和灌输的基础上,家长的一言一行也必须严格遵守文明礼仪的要求,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有任何不文明,不讲礼仪的行为,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些不良行为,这都会影响到孩子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偏差。
3.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则一致,热莼ゲ梗时空充实。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学校与家长之间应该多加强沟通与交流,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自觉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4.幼儿园要主动采取措施鼓励家长主动配合。
(1)利用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栏、qq群、班级网站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班级中所进行的礼仪活动以及自己孩子的文明行为情况。
(2)开展家长礼仪讲座,有针对性地了解文明礼仪的内容等方面。
(3)开展亲子活动,如上超市购物、亲子春游等,让幼儿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让幼儿的礼仪行为影响家长,辐射社会,从而营造文明礼仪大环境。
(4)召开家长会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礼仪教育观。
幼儿的礼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和固定不变的,需要经过多次的“学习――反馈――矫正――再学习”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只要我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与家庭、社会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的良好品质和启迪孩子的幼小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会越来越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