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01:2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学优秀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重点财经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重点财经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处于弱势,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分析其金融双学位教育现状,发现金融双学位教育存在教学管理松散、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缺乏对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一、双学位教育概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同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导致一些学科之间的融合越发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我国高校双学位是指本科生主修第一专业的同时,修读不同专业学科课程(第二专业),在达到第一专业、第二专业毕业条件时,同时获得第一专业学位和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教育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已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多元化人才。金融学双学位教育作为双学位教育的专业之一,为社会经济部门提供具备一定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就业形势的发展要求金融学高等教育构建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开展,鼓励、指导非金融专业学生理性选择双学位专业,加强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构筑课程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中的沟通,促进学科交叉走向融合,可以扩大学科交叉的广度,提高学科渗透的深度,实现培养金融专业特色化、知识多元化、能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目标。[2]由于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排名来看),985、211经济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985、211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本身对其他专业来说就是弱势专业,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在分析该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的金融双学位教育是该校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职场竞争能力,面向全校招收金融学双学位学生。预期目标是使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金融双学位期间金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金融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增强其在职场的竞争筹码,毕业后可从事金融相关工作。该校金融学双学位要求学生修满6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见表1、表2)。由该校统一颁发金融学双学位专业证书,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习和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后,在获得第一学位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颁发经济学学士学位。学制2年,招收对象为该校全日制在籍非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大一、大二学生,授课方式为单独开班,上课时间基本安排在周末、假期等时间,金融双学位课程安排与金融学第一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安排相似(见表1、表2)。招生后,将金融双学位学生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招生时间分别为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从2013年3月开始招生到2016年3月份,该校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共753人,开办了13春秋、14春秋、15春秋、16春等7个班,顺利毕业56人,退学14人,为社会输送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56人。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课程设计包含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课程较为多元化,让金融双学位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对金融专业都有较深理解,因此,该校金融双学位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根据调查发现,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双学位教学管理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在2013春季班开始上课时,双学位学生还较为认真。但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学多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上课时间集中,一般是一整个上午或下午的课,学生学习疲劳,缺乏兴趣,连续上课导致任课教师也非常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双学位教学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造成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时100多人的课堂,实际到课学生只有10-20人,到课率极低,严重影响任课教师的上课积极性。若是第一专业的学生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任课教师可以取消其考试资格,但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则在双学位教育中行不通,在双学位学生的观念里,他们是花钱来修双学位学分的,不让他们考试是不合理的。如此便造成任课教师与双学位学生之间的矛盾,而任课教师有时也会基于学院双学位教育的招生情况,被迫放弃原先遵循的一些原则,让不具有考试资格的学生参加考试,进而影响培养质量。另外,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各种教学通知不及时。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开设双学位专业的院系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缺乏因材施教
根据调查,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内容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是一样的,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而金融双学位教育对任课教师没有考核机制(如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导致金融学双学位任课教师上课较为随意,往往是任课教师想上哪部分内容就上哪部分内容,上到哪就考到哪,金融双学位学生知识覆盖面有待提高。此外,根据调查,金融双学位教育理论课程设计中,一些理论课程的考核也通常采取开卷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学位学生上课不积极,考试带本书来考试即可,甚至有些学生到考试的那天才翻开教材应付考试。由此金融双学位教育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金融双学位学生之间也互相传递信息,双学位文凭随便混一下就可以拿到,这届传递信息给下届,如此循环,双学位学生学风令人担忧。
(三)双学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金融双学位教育分为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前文分析了双学位理论课程教学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该校的金融双学位教学同样存在问题,如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且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因其第一专业为非金融专业,所以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为缺乏,而实践教学是让其对金融知识有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理论知识的面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消化。而在实际中,金融双学位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教师指导的专业认知和实验仅16个课时,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和金融市场交易模拟都只有6个课时,学生在如此少的实践课时中难以深入了解业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应增加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实践教学课时,让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实践知识有充分认识和感知,增加金融学专业学习兴趣。
(四)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堪忧。部分双学位毕业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都流于形式。学校对第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重复比率不得超过20%,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督促学生撰写论文,对专业知识加深理解并掌握。而对双学位教育的毕业论文,学校并没有相关的要求,导致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存在这届的双学位学生直接拿上届的双学位学生毕业论文充当自己毕业论文的现象,学生应付心态严重。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一些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与金融专业无关,在答辩环节出现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指导教师是谁都不知道等现象。部分双学位学生认为双学位毕业答辩只是形式,最终都会让他们通过,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亟需改变。
(五)金融双学位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学生所在院系和开设金融双学位专业的院系对学生缺乏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在选择金融双学位专业时,不知所措,盲目从众。有的学生修读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兴趣或者处理不好主修专业与双学位专业的关系而中途放弃。有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由于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还有些学生没有把握好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学习进度,等到毕业时,主修专业的学分要求已达到,但双学位专业没完成,而无法获得双学位。
四、促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双学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专业双学位教学管理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借鉴第一专业的教学管理经验,对于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的学生一律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作为教学底线,决不能突破,对学生按时上课起到威慑作用。[3]第二,改变现行集中上课的模式,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对于金融学双学位的理论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选择集中上课也可以选择到第一专业的课堂去旁听,由学院公布第一专业和双学位金融专业课程的课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与时间,自行安排上课时间。第三,规范考试制度。建议金融双学位专业课程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这样可以合理考察双学位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呼应,集中上课或旁听课程的形式均可,通过闭卷考试检查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二)针对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因材施教
现行金融学双学位教学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相似,没有因材施教,金融学双学位的教学效果也不佳。应根据金融学双学位学生的特征,从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金融双学位学生特征的培养方案。如在教材选用上,应选用一些应用型规划教材,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计划应偏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加其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4]这需要像金融专业本科生一样,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而且要在入学伊始就配备指导教师。如此可以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为后续毕业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铺平道路。
(三)落实金融专业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较少且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增加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课时,双学位学生在入学时即为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如有资源的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实习单位,即使资源较少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指导。同时,由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并进行评分。
(四)严格把关金融双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任何高校、任何专业的毕业论文都是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质量,应对双学位毕业论文从严管理。如要求选题必须与所学双学位专业一致;要求写开题报告、对毕业论文正文进行,重复率要控制在20%以内;答辩给予通过或不通过(进行二次答辩)等一系列措施,以引起双学位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五)加强对金融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
如前所述,一些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选择攻读金融学双学位后,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为提高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为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基础性的经济、金融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也要合适,应浅显易懂,不应与本专业学生选择同类教材。[5]同时,与本专业学生一样,应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学习、毕业选题、设计、实习等。为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应进行绩效考核,如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获奖等方面给予奖励等。
作者:蔡洋萍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学斌.金融学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10):28-31.
[2]刘灿.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0-32.
[3]程静.地方院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6(1):1-2.
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
致谢一:
非常感谢xxx老师、xxx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xx》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XX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XX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感谢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
致谢二:
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X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致谢三:
时光如影,四年的财大本科生生活进入尾声。相遇即是缘分,怀念在学习的路上,在运动健身的路上,在与老师同学小伙伴一起的路上,幸福愉快地度过这段日光。回望这段岁月,有欢笑有失落,有煎熬有惊喜,有收获亦有缺憾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再豁然开朗,反反复复思考和尝试过后才有更深一步的体会。
首先,感谢我的本科生导师张红英副教授。四年的时光里,导师不仅在生活中给予了悉心的关怀,而且在学习上和思想上更是孜孜不倦地给予指导和教诲。
在论文的表发、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老师严谨的态度和治学要求、敏捷的思维、丰富的学识、乐观的品格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学习。
要感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校研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给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本科生生活,体会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感谢各位学长学姐,特别是卜星、姚伊伦、鲍梦琦学姐和鲍江民学长。感谢我的室友李尚敏、王引晟四年来一起对学习、生活、价值观的分享与探讨,目睹了大家的进步与成长。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父母亲,感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对我学业和生活的支持,谢谢!
最后祝愿我校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同学们工作顺利,家人身体健康。
致谢四: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幸运自己成为了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一份子,更加幸运能做邓川老师的学生,也因此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门兄弟姐妹们。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我却在这里收获了很多很多,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导师邓川教授。邓老师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并引导着我。每一次有关学习的交流,邓老师都认真、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修改,力求做到更好。特别是历时一年多的毕业论文,让我有极其深刻的感触。在选题阶段,邓老师连续加班好几晚耐心、细心地与我们讨论论文的逻辑、思路等,带我们走出迷茫;此后,在论文数据的收集、SAS软件的学习、文献的搜集、模型变量的确定等等方面,邓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每次的论文进展汇报中,与邓老师有关论文情况的讨论都让我对论文的进行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与动力;在论文遇到瓶颈时,连续一个礼拜我就像放学后还被留在学校补作业的小学生那样在邓老师办公室做相关研究,邓老师边工作还要一边及时地给与我指导;因为论文初稿成稿时间比较晚,邓老师在完成学校课程之后又非常认真、细心地帮我修改论文至深夜,之后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帮我检查论文。
除了在学习上,邓老师还在为人处世、言行举止方面不时地给与我真诚而又恰当的提点,这是我从邓老师那得到的另一种重大收获,让我终身受益。邓老师的品德、专业水平以及对我们的付出,使我对邓老师充满了感激,这两年多来对邓老师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谢谢”,也因此,我对邓老师充满了敬畏。真心感谢邓老师!
另外,我还要感谢在论文开题答辩和预答辩时给与我意见和建议的于永生老师、郭华林老师、王成芳老师、张红英老师、朴哲范老师、孙刚老师,以及论文盲审中与正式答辩中的所有老师。谢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父亲和母亲,谢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教导之恩,以及对我学业的一路支持。谢谢!还要感谢杨文莺师姐、孙金金师姐对我学习上的帮助,谢谢!感谢朋友一直对我的支持与鼓励,谢谢!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货币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让它们共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使用了慕课、学习通和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首先,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在优课联盟和智慧树两个国内领先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自有的慕课资源既为线上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无限次反复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其次,线下授课既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进行学情反馈,对学生形成督促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又使用学习通进行考勤、课程提问、投票、互动讨论、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课堂管理工作,这使得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便利了课堂管理,从而使得课堂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最后,课程QQ群的建立主要用于日常学习、考试等事项的通知,学习资料的发放,学生和教师聊天提问等沟通活动的需要。“慕课+学习通+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联动,直接作用于我们课程教学的线上学习、线下授课和课后拓展三大环节,其中慕课主要用于提供学习资源和反馈学情,助力于学生的线上学习;学习通主要用于课堂管理,为线下教学发挥作用;QQ群则更多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日常的学生指导,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三大工具各司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一种联动效应,共同助力于混合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2.
[2]孙长永,闫召华.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1-27.
[3]张勇斌,张亚洲.“以学生为中心”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0,41(S1):119-123.
[4]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78-96.
[5]谭永平.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关键词:实践能力;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支持系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80-03
随着企业对高级应用性财会人才的需求的增加,本科会计毕业生在中、高职学生和研究生的“夹击”中弱势日益突出,本科会计教育面临挑战,也正在努力变化。这些年来,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了,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屡见不鲜。但对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质及目标的认识还有可能进一步深入,相关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施的经验还有必要进一步交流,特别是像笔者所在的工科和商科共存的行业性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如何利用它的优势为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服务,是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关注的。
1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1.1 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是在实验或综合实训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概念,这样的理解有些肤浅。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的环节,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以指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践教学需要采用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强调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备较强的操作及动手能力极其重要,而区别于高职学生,本科会计学生还应重视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及合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开发和培养,而以上这些,则可以综合为会计实践能力培养。
1.2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即“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切实发展”。其中,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等会计专业知识,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组织及运营环境等有关组织和企业的知识,同时也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知识;而职业技能是以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为前提,包括智力技能和应用技能两大类。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亦即会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熟悉基本的经济和商业法律环境知识,掌握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管理会计与管理决策知识,理财和风险管理知识,审计,资产评估,税务及其咨询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另外,还要关注行业及企业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
第二,在智力技能方面,具有收集、组织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评价和解释复杂资料的能力,判断并得到合理结论的能力,项目的计划实施并编写简单研究报告的能力等。
第三,在应用技能方面,能够较熟练使用统计、会计和其他的信息技术软件,能够利用适当的媒介与更多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有效的工作,具备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有计划安排工作、有效管理时间、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并给予详细而明确的表述。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体系中所有的课程、环节、内容、方法、手段的设计和实行都离不开对这各个目标进行的分解、分析、融合和呈现。
2 会计实践教学的环节
2.1 课程体系的建立
与培养目标相对应,可以大致将整个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组专业知识课程,一组综合实训课程和二个毕业环节课程。三组专业知识课程,分别为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综合实训课程中包括“会计(审计)实务”和“EPR沙盘模拟”等课程,它们建立在所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之上;毕业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根据细化了的目标,每门课程都应明确其所执行的任务和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同时,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并保证其与理论教学环节整合、配合和协调。
2.2 实践环节的设计
总体上说,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四种: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中最有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对那些理论性或综合性强,理解难度大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在课堂上对案例的讲解和集体讨论,课下的阅读、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养成在复杂环境中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使其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同步实验。课程同步试验适合那些侧重于方法、程序和流程的课程及内容。在专业知识课中,如会计学原理中的簿记系统、财务会计中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报表编制、审计中的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和报告的编写,以及税务课程上的纳税计算和申报等。在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中,同步的实验本身就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是将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设计一个仿真的公司制企业,模拟其管理制度及会计系统,以及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要求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系统地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审计、管理诊断和制度改进等工作。综合实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专业软件进行,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大学所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较强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并树立自信心,以应对未来企业的要求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4)实习和毕业论文。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之中,认知并参与企业实际的会计、审计或管理工作,是相应的应用技能落实和完善的大好机会,是完成学生到会计职业转变的最终环节;而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深浅和智力技能高低的主要方式,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习的地点最好选在大中型企业的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应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教师,真正上岗工作,切实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会与人共事的苦乐,计划未来的职业道路。
对于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本科生的论文应该以调研报告为主,字数在7千字左右,在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者的指导下,将亲身经历的东西进行概括总结,对企业的会计或管理系统及其运作、财务和会计政策、财税实务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客户的评价等方面做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论,并将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其中,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概括一下,虽然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以及专业方向肯定有所不同,就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目前情况看,其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相互关系可参见下图。
3 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式及方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针对具体的手段和行为方式而言的,前者侧重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后者则关注于某个局部,比如一次课堂的讲授、一个实验的进行等。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采取以集体教学为基础,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更适合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
(1)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为主要目标,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提高适应不同环境及工作的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职业态度,以利于更长远、更广阔的职业发展。
(2)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共处”是会计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多数学生的弱点,在其人格成长最重要的大学期间,提高情商,培养人际交往这个职业技能十分重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
合作学习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和交流,要避免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游离在教师思维和讲授之外的现象出现。课堂下,多组织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增加交流,增加友谊,也增加创造力。
合作模式的开展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教学管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不断创新。总之,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机械的、绝对的,在复杂和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其综合而灵活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可行的方法,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学会生存”有所助益。
4 会计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理论上的探讨要比真正实施并达到效果简单的多,会计实践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面临的问题很多,难度也很大,特别是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教学资料的建立和丰富
(1)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即实用性,应该重新整合每门课程的内容,比如财务会计课程,应该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作业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再比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课程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和协调,尽可能依据企业的管理循环展开论述,最好能使用较为真实的企业案例。另外,应与其他专业教室保持沟通,明确表达你对其所开设的市场、贸易、金融、法律、生产运作及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对教材的偏好,要强调其实用性,尽可能让学生将会计和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
(2)各种案例、实验题、综合实训资料的收集、整理、改写或编纂。
①案例分两种,一种是经典案例,另一种则具有时效性,不断更新、充实的工作量很大,而与课程理论部分的融合,以及案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设计及实施则更费精力。
②同步实验题具有较强的单纯性和标准性,其设计的难度往往不大,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写。
③适应于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综合实训可在所涉及的范围和难度上有所区别,比如只含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实训;由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实训,等等。现在市场上该类书籍越来越多,但综合性相对不够。对于像服装学院这样带有行业特色的高校,要想达到使学生具备特色优势,自己编写几套实训题是很有必要的,但首先需要深入企业寻找第一手资料,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企业的帮助,很希望企业的财会人员能加入其中。还可以鼓励优秀的学生参与,这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很好方式。
另外,可以和企业合作,制作一些录像,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流程记录下来并在课程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4.2 校内实验室、设备及软件的建设和使用
一般来说,综合实训在校内的实验室里进行,各种资料、设备和软件的购买并不是最困难的,而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是更需要认真探究的话题。首先是各种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及内容的协调,其次是会计、审计、ERP、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使用及衔接,再次是实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等等。
4.3 实习基地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进行
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证。笔者80年代初期读会计本科时,校企合作还是比较紧密的,近30年来,认识实现、毕业实习和论文环节一直是所有学校会计专业的“保留节目”。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引起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形式主义的盛行和学术风气的败落,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等各种原因,大多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所真正得到的机会和收获越来越小。也正因为此,对在校园里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对各种实验室的大笔投入就成了弥补这个“遗憾”的途径,但是,除了教育成本问题外,实训资料仿真的程度和工作情境失真的程度都会使这个环节的有效性打些折扣。
欣慰的是,近些日子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笔者所在的行业性的高校较容易地享受到本行业大企业家们伸出的手,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有望改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有了实现的良好基础。但热闹的挂牌仪式之后,如何让实习基地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做出努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所谓“走出去”,主要包括(1)给年轻教师去企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2)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结合双方的优势共同完成对企业会计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也会给教学案例和实训资料提供丰富的来源,也可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机会。所谓“请进来”,主要包括(1)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走进教室,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2)给每一个(或组)实习的学生聘请辅导员,指导实习,并参与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辅导和评审,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很多手段可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如果依托大企业,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财会人才,这将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更高境界。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教学理念得以推崇后,高水平财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保证,除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努力外,企业界的支持也将是极其重要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邵瑞庆.会计教学法研究―课程、模式、理念,立信会计论丛第2辑[C].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应用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36-02
一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模式的构建
本文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上进行跨学科融合,在教育模式上,尝试改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了“3+1”模式 。 “3+1”模式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并把高校和企业作为共同的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
(一)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系统框架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由三个系统组成,即实践系统、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实践系统包括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建设、联系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建立师资队伍等内容。评价系统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保障系统由制度保障、规划保障、组织保障和条件保障组成。
(二)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内涵
“3+1”模式是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载体。从内涵上讲是指大学四年的教学活动前三年在学校进行,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 当然“3+1”不单是一个时间分配,本质上它讲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问题。该培养模式的实质特征是高校、企业这两个育人主体在两种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培养的人才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3”阶段高校教学设计和“1”阶段企业教学设计两个部分。“3”阶段高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学科融合、校企f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案设计以高校为主体,吸取企业提供的建设意见。“1”阶段企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企业环境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验环境中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在企业与高校双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毕业实习,并结合社会实际问题选择和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二 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模式的实践
为贯彻学科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实施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院在商业软件工程和金融信息管理两个专业试点进行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实践。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根据广州商学院发展规划和定位,结合学校经、管为主的学科优势,计算机教育必须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结合,以软件技术教育为核心,进行多学科融合。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了开设计算机专业必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外,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商务应用和金融管理方面的跨学科课程。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具体情况如下:
1 商业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该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主要是:特色一:基本的软件开发与管理技术的能力。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基本软件开发与开发过程的管理能力,以及掌握应用部门的管理模式及内容的能力。特色二:熟悉计算机在商业模式、商务活动中的开发应用。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基本具备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和电子技术,分析商业应用领域进行网络和商业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的能力。
所以针对之前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方向)主要进行的建设调整内容有:(1)明确专业领域方向。专业方向由软件工程改为商业软件工程,更加明确专业的领域方向,结合商业、商务领域,深入软件工程在这方面的应用。(2)调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将一些政治思想课程,安排在学生即将走出学校,接触社会时进行,更好地为学生适应社会提供思想支持;同时,将专业课开课学期适当前移,让学生更快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同时,为学生预留更多实践机会。(3)集中实践教学体系新方法。在第6、7学期,开始尝试以小学期为上课方式的课程设计的实践课,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就业提供扎实实践基础,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竞争力。
2 金融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该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主要是:以金融等经济信息管理能力培养为主体,管理技术教育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学生的管理软件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导,学生管理软件的开发能力为进一步培养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商业智能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学习金融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与应用技术,为金融领域提供决策支持与技术开发等能力。
所以针对之前的课程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进行的建设调整内容有:(1)专业培养特色更突出。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商业智能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学习金融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与应用技术,为金融领域提供决策支持与技术开发等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2)突出方向特色,新增与金融、商业智能相关课程。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了金融学、银行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商业智能应用案例等课程。根据当前国内实际应用情况适当调整部分课程,如,“统计分析与SAS程序设计”调整为“统计分析与SPSS程序设计”。另外,部分过时的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的课程也做相应调整,如不再开设“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专业英语”等课程,并通过其他方法,如要求专业课老师在授课时增加本课程有关的专业英语教学等方式来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教育模式建设的实践
将传统的 “3.5+0.5”的教学模式,改革为 “3+1”的教学模式。即大学生的四年教学生活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前3年在学校进行基础与专业课程教学;最后1年到企业现场实践,在企业进行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
学院与东软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通过校企资源共享,促进双方在教学科研、成果申报、学生培养和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学院与东软目前已经为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开展了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项目实训。东软为学院提供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并负责对所培养的学生进行考核评定。
校企联盟构建学科融合、产学研合作平台。我院与十几家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与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与东软集团睿道教育信息技术、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深圳市中科鸥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的校内基地,开出各类实训项目,引进企业投入的设备及各种软件。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定岗实践,积极地以“企业人”身分要求自己并尽快融入企业环境中,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并在企业选派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指导下进行就业培训,接受部分专业课实践指导教学,努力完成企业所交付的工作任务和项目。从今年2011毕业生开始试行去企业去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工作。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校内扩展到校内与校外双导师制,实现了院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共赢。当然也有很多毕业生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极大提高了就业率。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1 加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指导教师的培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积极建设并培养了一支思想觉悟高,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水平强,人员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度
对学生实行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度,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规划方向,可以选择专业方向对口企业导师。同时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每个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所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建立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的联系手册,学生的成绩考核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商量评定,并规定学生每年跟随企业导师在工程一线实践时间不少于3个月。
3 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建设
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培养年轻教师,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推动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可通过在岗实习、专业进修、聘请外校名师、现代教育技术轮训等多种形式,促进青年教师拓宽知识面,积极提高业务素质。建设更具开放性的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提高团队的整体效力。
4 鼓励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每学期将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或专家举行2次以上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
5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每年度评选学校的教学工作优秀团队及优秀个人,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以激励的方式和榜样的力量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实践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课堂体系;产业金融;长效机制
一、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涵义
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的涵义:由于学校资源有限,为了保证大课堂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引入多元外部资源予以支持和保障。鉴于此,拓宽渠道,打造平台,形成了政府资源、金融机构资源、企业资源、学术团体资源和高校资源五元聚合的教学资源网络,并创新机制,以不同方式融入到第一、二课堂的大课堂体系。其中,第一课堂,是指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和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在校内组织学生实训、科研活动、学术报告、学科竞赛和自主实验等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校外进行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计划内、外教育活动。在大课堂体系中,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和培养。
二、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大课堂”体系
(一)“大课堂”体系中的知识传授
知识,在实证意义上,作为人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积淀,一个人不能再现所学知识,便无法建构知识应用、操作能力。在产业金融人才的培养的大课堂体系中,产业金融的知识体系主要通过第一课堂传递,具体内容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群(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CFA教程导论、金融衍生产品、产业金融概论、产业投资理论与实务、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并购与重组、当代中国经济专题等)、实践类课程群(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产业金融概论、产业投资理论与实务、企业与个人信用管理、经济分析与SPSS等)、专业选修课程群(金融工程、项目融资、FECT等)。
(二)“大课堂”体系中的能力锻炼
能力,指主体可胜任某种操作的本领,设计操作活动所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和实施方式。能力虽为知识的基础,知识只有外化为可产生某种效率效度的操作力,才被视为能力。在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大课程体系中,基于第一课堂知识,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须基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知识内容作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来进行使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的训练。具体到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能力、提出融资方案的能力、投融资方案可行性研究能力、投融资风险控制能力等。
(三)“大课堂”体系中的素质培养
素质,指主体的智力与非智力形态及其要素的总和,是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的大课堂体系中,通过第一课堂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第二课堂综合素质的打造,使学生具备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金融业务素质,金融技能素质,风险心理承受素质。综上所述,知识、能力和素质,表现为递进包涵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二者又是素质存在的逻辑前提。“大课堂”体系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第一、第二课堂二位一体的立体化大课堂体系,在两个课堂中分阶段推进基础夯实,技能培养,能力锻炼的层叠化培养体系。
图1 多元聚合的“大课堂”体系
三、“大课堂”体系保障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制定了管理机制与管理章程
创建了“学院组织,内引外联;专兼结合,共同指导;分类培养,自主管理”的运行管理机制,并制定了管理章程。章程规定学院安排专兼职领导与教师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大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内引外联,合理有序调配各种教学资源融入;组建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金融机构、企业家、著名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金融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定指导委员会常态化的活动机制,共同完成对 “大课堂”实施方向、方法的有效性的指导,确保对市场需求的最大贡献度;规定“大课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同时依托学院学生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选拔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辅导,充分发挥高年级和技术骨干学生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传帮带。
(二)实施多元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实施多元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包括创新学分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方位参与。如参与金融机构实习并取得相关机构优秀评价的学生可获得相关学分;通过金融专业资格考试的学生,相关考试科目可获得对应学分等;对获得相关学科竞赛等奖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保送出国留学中加分,在就业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
(三)构建与外部资源的长效合作机制
构建与外部资源的长效合作机制,与研究团体、企业、金融机构形成互惠互促具有可持续性的合作模式。如学院与芸祥投资公司合作筹建产业金融研究中心,芸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投资能力的同时为芸祥提供了智力劳动;芸祥提供实际研究课题,学生通过调研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为芸祥提供了调研资料;芸祥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投资实证案例,学院组建由5名投资专业教师构成的专家团队,对投资方案进行全面解析并为芸祥提供参考意见;此外表现优异的学生可直接获得芸祥及其合作伙伴的工作机会,同时为芸祥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 石娟. 高等教育场域中高校“位置”分层的社会学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10)
[2] 王坤; 刘家瑞; 张海涛. 基于场域理论的三大课堂整合问题研究[J]. 科技创业. 2012(8)
【关键词】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实验室;实验教学
金融工程学是将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36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其中,财经院校22所、综合性大学6所、理工院校8所。实验教学是金融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这些院校中大多有自己专门的金融工程实验室。而且在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中,相当一批高校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推进相关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金融学院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武汉大学金融系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等。由于这些国家重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蒙特卡罗仿真分析及决策优化中应用了分析软件等工具,使得该学科在金融工程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1]。相对于上述重点院校,对于地方院校来说由于存在资金困难,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缺乏开放性和自主性。许多地方性院校,尤其是地方经济欠发达的院校在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上普遍不尽如人意。
从目前国际国内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来看,在金融工程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一定要进行模拟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作为河北省唯一拥有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当前我省金融工程人才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教学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践的研究是极其迫切的。
一、适应开放式教学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目标
通过开放式教学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服务于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发展目标,使金融工程实验室成为支持金融学科实践应用型和研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成果向课程和课堂高效率转化的桥梁,依托我们学校金融学科的学科优势,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提高实验室教学技术水平,不断扩充教学案例,加强和实务界的联系,为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撑。
(一)金融工程实验室是金融工程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和支撑
金融工程专业是我国加强金融学科建设、调整学科结构、推进学科融合、积极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提高学科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举措,将有利于依托金融学学科的坚实基础,加快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强化金融工程科学研究,全面提高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除了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数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一定要进行模拟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金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开放、先进的金融实验室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建设高质量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的必要手段
根据金融工程本身的学科特性和金融机构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金融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主要专业特色,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有很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熟悉日常基本业务流程和操作;随着金融机构经营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金融机构竞争激烈,都以创新为生命,要求学生有创新的素质和能力。目前,由于我校实验教学尚处在发展阶段,我们的学生在以上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难以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和未来的需求,这是造成当前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设高质量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对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素质,切实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建设高质量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是教师进行高起点,高水平科研的必要平台
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向教师提供金融计算和建模方面的尖端软件和数据库,为教师科研提供丰富的数据保证和高端的研究工具,使教师可以在不断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教师在争取大型的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方面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并可为教师完成相关科研项目提供有力工具。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可以提升教授学生的水平和内容层次。
(四)建设高质量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是学校在金融方向服务社会的必要窗口
充分依托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以实验室为平台,加强和实业界的横向联系,更好地服务社会。实验室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数据计算分析方面的服务。服务社会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实践案例。
二、适应开放式教学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思路
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应当认识金融工程学科的本质所在,强调应用型教育,因此,在金融工程实验是建设发展思路上,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根据以下几个发展思路: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老师的教学活动的思想。要通过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的态度,改变学生重知识、轻实践的思想。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
(二)在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上,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按照金融专业课程的内容关联度和开设顺序设计实验流程,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和金融实践的业务需要确定重点实验内容,编制相应实验教材,引导学生将创新性实验与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借助实验室开放的条件开展科研活动。
(三)把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实验手段,为老师的科研活动提供实验分析与验证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金融学科的实验教学从过去的偏重于“理论课程验证性实验”转向“开放性创新实验”,根据建设应用型金融工程的学科建设目标,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要形成一个以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创新实验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四)以服务社会的意识,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设中注意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课程建设和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并重,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金融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发挥积极作用。
三、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内容与实践
(一)金融工程实验室实验平台建设
本着“高效、先进、节约、实用”的原则利用学校投入的经费,进行金融工程实验室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建设,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多媒体示教等功能,建立高仿真的研究创新型实验环境,建设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的专业资源库,整合现有的各种金融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开放、共享是我院金融工程实验室实验平台建设的目标。
金融工程和金融学是具有鲜明实践特性的学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金融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必须完善和加强实验教学。国家重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蒙特卡罗仿真分析及决策优化中应用了国外的Matlab、Strategic Risk Interlligence分析软件等工具,使得该学科在金融工程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对于地方院校来说金融工程实验软件存在购买资金的困难。由于实践性教学需要有实时的行情信息支持,而此前免费的行情软件具有不稳定性和分散性特征,为实践性教学和学科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在本次实验室软件采购中,我们希望采购一种既能够提供丰富的国内外证券市场资讯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提供强大的分析功能,如投资组合构建分析、投资组合风险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套利和套期保值分析等功能,同时,软件分析的数据能够输出,以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进一步开发。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国内目前相关的软件进行了考察,前往北京、天津、保定调研了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高校的金融实验室建设情况,同时考察了北京科大、上海钱龙、浙江科大、深圳智盛、大智慧等几家知名软件公司的主流金融教学产品的使用情况。通过进行调研和观摩,认为国泰安的全球金融资讯分析系统能够满足我校实验教学的要求,它提供全球60多个国家的主要指数和至少10000种全球投资商品信息,并提供亚太主要国家的所有指数和行情,具备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分析功能、股指期货投资分析功能等,并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输出。国泰安的全球金融资讯分析系统是一个从金融工程教学科研目的出发而设计的一个分析系统,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投资组合分析、金融风险、衍生工具套利分析等内容,该系统都具备这方面的分析功能。在学校各级领导和院领导、以及实验管理中心大力支持下,我院金融工程实验室实验平台经过了两年的建设基本初具规模。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卫星或者互联网络获取金融市场数据和金融科研数据,建立完整的金融信息数据库)、金融模拟教学平台(包括教学管理软件、专业模拟教学软件和专业开发工具类软件)、金融科研平台(教师快速获取金融方面的分类信息,可以进行金融实证分析;同时,可以承接地区金融部门高水平对策研究、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成为集教学、实验、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试验基地。这不仅仅是为金融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先进的条件,更是培养创新性金融人才,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达到更好金融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我院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根据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阶段建设。针对金融工程领域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学,从最基本的统计软件Excel、SPSS、E-views等做起,然后过渡到购买的金融工程教学软件,最后达到能够自行开发金融工程相关软件阶段。在保证所购仪器设备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提高投资效益的同时,逐步提高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
为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建立实验课程体系时,注意加强实验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在注意实验平台层次性的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对实验项目进行分解和组合,强化对具体课程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因此,在现有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首先,我们召开了多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研讨会。就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定位、教学方法、改进措施等问题展开讨论;就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前后衔接都提出了科学性建议。教研室全体教师针对金融工程实验课中的重复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协调,落实了各位老师实验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实验课的教学大纲撰写,为今后制订新的教学计划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针对金融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了基础性实验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综合性实验课(如《金融风险管理》等)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课(如《EXCEL金融建模》、《固定收益证券》等)三个层次的完整实验课程体系结构;最后,对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编制了相应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提升专业实验教学师资能力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导者,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教师专业素质息息相关。金融工程实验教师不仅应具备深厚的金融理论知识,熟悉金融业务和专业软件的应用,更应深刻了解实验教学规律,掌握实验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性实施个性化教育[3]。探索模拟操作性实验教学、知识验证性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使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紧密有效地结合。需要为实验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参加培训、进修和参观考察等,从而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同时,还应为实验教师搭建平台,使其能深人到金融工作第一线,掌握金融实务工作流程、金融内容的更新等,不断充实实践知识,并参与实验教材的编写。
通过实验教学的学习,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上满足社会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具备现代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工程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水平及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要求,能够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四、适应开放式教学的金融工程实验室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一)实验室平台开放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我校实验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实验室,任课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有实验课的时间接触实验室,一方面,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熟悉实验室最新的硬软件更新维护情况;另一方面,仅依靠上课时间来做实验,学生难以完成全部实验,而非上课时间实验室是不对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开放的,因此,金融工程实验室的管理与使用缺乏衔接,严重影响金融工程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二)实验室缺乏专业实验指导老师
重点高校的金融工程实验室一般都有专业的实验室指导老师进行实验过程指导,器材的维护以及实验教材的编写。但在目前,我院金融工程实验室却没有专业的实验室指导老师,实验指导老师由一线任课教师替代,器材的实验管理中心管理员来完成。这种做法有两个缺陷:一是任课教师缺乏电脑网络知识,不能对随时发生的硬件故障进行排除解决;二是实验管理中心管理员缺乏金融工程专业知识,不能对软件进行及时的维护,最终导致实验室使用效率降低。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并不是只要配置了先进的硬件和软件就是先进的实验室。实验指导老师是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实验指导老师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他们在长期实验指导经历中能够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出最有效的实验方法,获得软件使用效果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改进和开发实验课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配备先进硬件和软件的实验室必须拥有优秀的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指导老师。
参考文献
[1]刘向华.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
[2]尤赤矶.金融工程综合实验室建设探索[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
计量经济学论文4000字(一):“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关键词】保险投资 资金运用 投资风险
一、研究背景
2009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但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却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从2009年起,保费收入逐年上涨,2010年全年保费收入14527.9亿元,较2009年又增长30.4%。截止今年4月,第一季度保费收入已达4717.1亿元,较去年一季度上涨1.6%。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资金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2011年,我国继续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利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银行信贷也进一步收紧,银行信贷投放量有所不足。如此大额的保险资金是否能够合理合规,并且高效的运用成为一个问题。最近5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保险公司打入我国市场,我国保险公司在压力下迅速发展。保险的各个功能得到大力发展,比如保险对其余金融业的补充功能,资金的融通功能以及承担一定的社会风险管理等功能。2010年8月31日,新《保险法》的实施,国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进一步的有所加宽,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过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偏低,稳定性差
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在我国一直很低。自2001年以来,除2007年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空前红火,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达到历史新高以外,其他年份投资收益率都较低,平均收益率不足7%。而某些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高于7%。据有关学者研究,当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大于7%的时候,保险公司才能正常运作。但由于我国的特殊经济背景,特别是得益于近五年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机动车保险为保费收入贡献颇多,所以低收益率并没有影响保险业的发展。但随着今年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渐凸显,相信机动车保险占大部分保费收入的格局终会改变。我国保险业亟待提高投资收益率并且保持收益的稳定性。我国保险投资收益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保险投资收益情况
2.投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保险行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各行各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普通百姓的民生问题。在AIG公司的前车之鉴下,我国政府更加强调保险公司的投资安全性,所以占投资比例大多数的是低收益率的银行存款。就在统计局最近的五月CPI指数显示,CPI指数高达5.5%,大多数银行存款利率已然成为“负利率”。显而易见,银行存款不应该作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式。相反,债券投资在西方保险发展历史上历来是主要的投资方式之一。作为保险业的鼻祖,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英国保险公司劳合社2010年最新数据显示,债券投资占该公司总投资的52%,其中寿险业账户占55%,财产保险账户占49%。其次,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已接近21年,但相比上百年的西方证券市场来说,不足之处太多,不尽完善的证券市场使得政府不敢将巨额的保险资金放手证券市场。但不得不说的是,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证券投资的监管过于严厉,以至于保险资金缺乏灵活性。高回报率的项目不让做,低回报率的项目又不得不做,保险资金几近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3.保险投资行为短期化,资产负债不匹配
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多种多样,各种业务的期限差别很大,短到一小时的航空保险,长到20年的人身保险。保险公司应该将各种保费区别对待,分别投资,而我国保险公司大多投资于短期项目。致使资金来源和投资渠道不相匹配。比如,寿险的资金来源一般比较稳定,这部分资金本应该投资于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项目,但也被投资于短期项目。
4.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在我国,长期以来当提及保险业时,大家不由想到保险公司的唯一工作就是推销保险。这反应了我国保险公司历来将主要精力放在承保业务上,而对投资业务十分轻视。这样一来,许多优秀的投资人在保险公司无用武之地,从而造成了保险公司的投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保险投资与证券投资,银行投资不同的是,保险投资涉及的领域更多更广。所以,这对保险投资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保险投资人对每个行业都要了如指掌才能在投资市场上发现机会,把握良机,获得收益。
三、建议
保险公司应逐步加强保险资金风险管理水平。合理运用资产负债混合配置的管理策略。在资产负债管理中,要注重“资产主导”和“负债主导”相结合。在资金的运用中,除了保证资金安全性,更要将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有机的结合。另外,只有不断思索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才能与国外保险公司缩小差距。保险公司还应结合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不要盲目模仿国外保险公司的投资模式。比如,当下保障房工程的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一大难题,巨额的保险资金完全可以用于保障房的建设。这样不仅扩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而且更是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可谓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年鉴2010.
[2]孟辉.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全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10.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置换
一、研究背景
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在“应用”二字,报告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上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大专拓展到包括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这两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教育部也正在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在这个改革创新的时期,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加出色的职业人才,提高就业率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根据计算机专业对技能要求高、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如果能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定单式的培养出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对于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现在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进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案宗旨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企业真正跟随工程实践过程,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将学生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培养,从而改善传统教育模式“闭门造车”带来的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统一。
(二)合作模式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均有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先例,模式也日趋成熟,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短期实习实训、一年的实习实训、全程联合办学、共建专业等模式。现在我院计算机系一直都在和企业做短期实习实训,一般本科生在大三、专科生在大二进行半个月的企业实习。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短期实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短期实习因为时间限制,效果有限。现在试点是在一定范围内做一年的实习实训模式,即本科生试行“3+1”人才培养模式,专科生试行“2+1”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本科生在大四、专科生在大三)试行分流教学,一部分毕业生到企业进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工作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其他学生继续在本校接受常规教学。
(三)企业选择
校企合作的企业是方案成败的关键,如若企业选择不好,那么方案实施过程一定会遇到阻碍。校企合作企业应该具备确定的资质,必须是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企业文化深远、且县备一定规模,在业界有良好口碑的企业。当然还应该有优秀的培训团队、当前流行的工程实践项目。最后就是具有基本的实习实训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了,如培训场地、实践环境、实习岗位、食堂、宿舍等。
(四)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
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管理也是必须要注重的问题。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并不是学校就放手不管了,如果单纯由企业进行管理,难免会造成与学校之间脱轨,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采用的是学校与企业双重管理,学校派出教师与企业带队教师共同管理学生。
(五)企业实习学生的考核方式
由于现在是试点阶段,进入企业学生完成不了学院设置的全部课程,那么这些课程的成绩认定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根据与实习企业研究确定,合理的方式是采用课程置换方式。即用在企业期间的实训科目成绩替换在校没有学到的课程的成绩。实训科目成绩由合作企业负责考核,校方负责监督。
(六)与社会对接方式
实习结束经过考核,说明学生可以正常毕业了,但真正的考核并不是毕业就结束了,而应该是能否顺利、按意愿就业,即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距离。经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在培训通过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即进入企业工作,而且是比较理想的一线城市。这也达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拿到了工作证。
三、校企合作的益处
(一)提高就业率
据统计,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高校扩招、毕业生自主择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等。但其最根本原因,还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目标未达成。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试点运行,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对计算机专业参与“N+1”模式培养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的形式,及时掌握方案实施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企业实习的感受,学生普遍反应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增加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由于在校学习时学生未能达到真正进行工程实践,所以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少认识,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能做什么,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产生质疑。经过企业实习后,学生掌握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专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其次,在实习阶段真正从事工程实践,了解了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最后,通过实习学生能顺利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即实现了首次就业。通过对本次试点进行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跟踪调查,计算机软件专业3名专科学生,其中二人培训结束后去上海工作,另一人在哈尔滨参加工作,全部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真正实现了一手拿“毕业证”、一手拿“工作证”的目标。这说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增强教师业务能力
由于授课任务繁重,工作繁忙,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入在学校教学任务中,与行业接触较少。虽然也有短期的考察、讲座等,但由于时间较短,而软件开发流程一般较长,教师无法跟随整个开发过程,企业经验难免不足。同时难以紧抓当前流行的最先进技术,造成了技术更新缓慢,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脚步。有了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跟随学生进行实习的同时,增进与企业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交流、沟通,掌握最新技术动态、社会需求动向,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首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由于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要长时间的占用企业资源,企业还需要指派专门人员指导学生,因此学生需要支付给合作企业一定的实习费用。当然,虽然学生付出了实习费用,但这于通过实习实训后,找到理想、称心的工作相比,付出是值得的。同时,实习企业培养出的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能力得到了工作单位的认可,对培养企业来说,也提高了其在行业中的名气与影响力。
(四)促进学院长远发展
首先,随着就业率的提升、扩大了招生生源,也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其次,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终旨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在这终旨之外,它还能反馈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使学院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发展动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到紧随时代潮流,紧跟时代脉搏。再次,学院通过合作办学。得到了企业的技术支持,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开阅师生的眼野,同时可以将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到学院中,促进知识的更新换代。同时为学院带出了一支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优秀人员来院开展讲座,或派出优秀教师去企业培训、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从而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找到突破点,找到科研的新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或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这些对于学院本身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未来展望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收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些不足。比如说在校企合作中时间的确定上。在毕业前一年进入企业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这个时间才进入企业,而学生在学校的前二(专科生)或三年(本科生)与行业没有关联,对自身定位也好、对未来规划也好,都停留在理想阶段,不能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果能早一点让学生看到未来职业前景,使他们在学校时就能打好基础,对于将来的企业实习更有好处。所以校企合作能不能不只停留在最后一年,而是适当提前更好。比如,在学生大一时就安排大概一周时间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先进技术、软件开发过程,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用实践动力指导学习。大二(专科生、本科生)、大三(本科生)时再安排半个月、一个月的短期培训,跟随小型项目,进行实践锻炼。大三(专科生)、大四(本科生)时再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进入长期培训。这样阶段性的进入企业实习,能够巩固实习成果,并且随时与科技前沿、行业动态接轨,对于学生的在校学习也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2〕孙士新,杜建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34-537.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 实践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创新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引言
在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全国本科平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在经济学中只有金融学专业达到78%,其余专业低于69%。(数据均来自《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也就是说,经济类毕业生中有三成多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但面临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众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同时,在“麦可思――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报告,有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大学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几率要高出至少20%,有实习经历对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为经济学,控制其他背景因素后,有实习经历的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比没有实习经历的增加7%。
一方面我们培养出的经济类人才未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经济类人才,这种供求矛盾,反映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就业去向相脱节,说明实践教学环节对经济学人才培养和就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学学科本身出发,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基本性质的科学。应用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各相关领域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特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体现出从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侧重应用研究多层次的特征。
高校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层面、同一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主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就业需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济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教育,轻情商教育
从目前大多数经管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来看,主要侧重于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有限,一旦工作不顺,便自暴自弃。
2.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目前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常常表现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一方面,学生的认识较片面,将实践工作当做一种任务甚至是负担,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再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学年),有的同学忙着找工作,有的同学忙着做毕业论文,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甚至出现虚假实习的情况。
3.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够
在高校中,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紧缺,尤其是指导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或缺少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只能局限于书本理论,尚未形成以科研项目或横向课题带动从而提高经济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是学生掌握有关的操作技能,实践内容侧重基本服务技能操作训练,对于高层次经济学人才所需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不足。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
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存在很大差异,呈现出稀缺性,即便是在院校内部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也存在很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能够促进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有助于实现学习环境、个体经验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的突破。
财经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除存在上述问题外,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从而束缚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整合实现共享:整合不同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校友间、以及应用经济学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协同发展。
四、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协同发展途径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将经济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共享不同高校间,乃至高校与社会间,以及高校内部不同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是创设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1.利用暑期学校、访学等形式,实现不同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暑期学校是财经类院校在假期中,面向全国研究生,为研究生打造一个学习经典理论,并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现象,提高理论分析能力。通过经济社会学各个领域的范式、方法与核心问题的专题研究,学生可以掌握经济社会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框架与分析工具。暑期学校中的国内外著名经济社会学家开设的前沿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界最新研究进展。学生也可以参加读书会,选择经济社会需经典文献,进行讲读、评析和讨论。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
暑期学校打破高校教育资源的封闭状态,使学生利用假期的黄金时间,充分共享不同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讨论、批判等方式,推动研究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现状,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财经类院校不仅加强国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应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学生到国外的大学学习走访考察,切身感受到国外优秀院校的氛围,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特色,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2.利用企业的实践活动,实现高校与社会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经济学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企业、研究所共建高水平专业实践平台,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深度合作,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学生切实参与企业的相关项目中去,带着问题去实习,带着问题去调研,真正实现自身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切实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理论,去思考探询解决的方案,真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导师积极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与企业专家合作研究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提高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
3.利用案例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学科内本科生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校内专业课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也是对经济学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是已经被证明的美国商学院非常成功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采编的案例,学生设身处地的对实际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经济管理信息化实验室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将本科生与其指导的研究生组成学习团队,实施研究性教学,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性较系统、本科生学习精力时间较充沛等等各自优势资源,按不同层次明确调研目标,调动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将调研成果在课堂上汇报讨论。在学习合作中,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更加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提升情商水准。
4.利用双导师制、校内社团活动等形式,实现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内不同学科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丰富不同学科间的实践经验、理论,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校内社团活动、不同学科举办的各类讲座,丰富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尧成.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2]杨稣,史耀波. 经济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
[3]孙卫,侯凯,唐树凯. 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张杨,张立彬,马志远.哈佛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关键词: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96-03
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竞争能力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从一定意义上说,专业建设情况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我校专业建设现状
1.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学校确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提出“专业建设始终要与国家、社会、区域、行业的需要相结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外延扩展和内涵强化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学校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适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全面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依据。
2.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形成了多学科结合、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格局。目前,我校拥有9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30个,占32.97%;理学专业15个,占16.48%;农学专业10个,占10.99%;管理学专业11个,占12.09%;文学专业5个,占5.49%;教育学专业4个,占4.40%;医学专业2个,占2.20%;法学专业3个,占3.30%;经济学专业3个,占3.30%;历史学专业1个,占1.10%;艺术学专业7个,占7.69%。基本形成了以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专业格局。
3.建设特色与品牌专业。学校遵循“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持续推进”原则,培育了一批实力强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工程与技术”、“农学”、“石油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应用化学”等11个省级品牌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会计学”等22个校级重点专业。通过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建设向学科群建设的转变,建构了优势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专业发展局面。
4.适时增设新办专业。自2006年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原有的学科专业为基础,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内涵改造,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工作、网络工程、物流管理、金融学、软件工程、学前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等13个本科专业。进一步扩大了在校生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5.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课实验室、新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保证了实验开出率,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方面,构建了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自主性的科技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出台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与相关行业、企业、地方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办学优势,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建设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风优良的师资队伍,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得不够,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还未真正深入到专业建设中。麦可思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名单中,我校涉及的红黄牌专业有13个,其中红牌专业8个,黄牌专业5个。
2.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在现有的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工学专业5个,占83.33%,农学专业1个,占16.67%;6个省级品牌专业中,工学专业5个,占83.33%,农学专业1个,占16.67%;5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工学专业4个,占80%,农学专业1个,占20%。在现有的特色品牌专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工学和农学专业,二者仅占专业总数的43.96%;而占到专业总数56.04%的理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却无一涉及。
3.新办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强。
4.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人才培养中实践环节的不断加强和物价的上涨,用于学生实验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耗材使用量大,现有预算中用于实验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经费缺口较大。资源共享不足,运行机制不活。
三、加强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专业建设,既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要不断完善由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专业建设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校教学委员会作用,在认真研究国家、湖北省、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加强对新专业建设及现有专业调整改造的指导,充分论证专业建设方案。充分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组织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采取扎实有效的建设措施,确保专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形成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机制。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骨干和示范作用。组织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制度,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3.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具有明显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专业要大力改造和调整。
4.大力开展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加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大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形成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加强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调研论证工作,科学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评估验收制度,加强专业评估。
5.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加大对新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新办专业评估检查,加大对专业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力度,逐步形成新办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和新建专业,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
6.加强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作用大、影响大的课程,力争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确保双语教学质量。实行教师课程负责制,由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改革,全面推动实验室实现开放管理,健全校与院(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认真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立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制度,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8.完善专业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申报程序。新办专业要将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对准备申报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合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健全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完善品牌专业评估制度、新办专业合格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优势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