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园区工作要点

工业园区工作要点

时间:2023-01-04 06:51:27

工业园区工作要点

第1篇

二、落实综治维稳领导责任制,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的政治责任。严格实行综治领导责任人制度,园区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治安领导小组,围绕综治领导小组成立相关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形成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抓好所分管部门综治工作的综治领导体制,认真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职责。

三、抓好综治工作制度落实,在园区总体实现三大制度。定期议事制度、履职汇报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园区企业必须建立以安全生产管理为主的系列综治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明确综治工作的责任,形成总体工作合力,夯实综治工作基础。

四、以创建“和谐平安园区”为工作目标。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强大动力,以积极应对经济波动带给社会稳定的冲击为工作重点,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为主线,积极推动园区“平安创建”活动,认真执行《工业园区平安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动员园区企业和员工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促进综治工作各项措施在园区的落实,有时间、有步骤、有目标、有措施地达到“平安创建”活动的标准。

五、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治工作方针,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治安防范工作。

1、着力抓好以治安巡逻队为重点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保证人员数量、提高队伍素质、科学安排时间,确定重点巡逻路线,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特有作物用。

2、大力加强单位内部的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并落实单位内部的安全保卫责任制,把安全保卫工作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加大安全防范的工作投入,把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防范能力。重要物资,要害部位,重点单位应聘请专门保安人员值班,加强防范措施,提高安全防范科学水平。

4、建立可防性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对、防范不力、导致发生重大可防性案件的,要严肃追究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5、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协助安监、环保、消防等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把安全生产、环保、消防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切实做好五一、国庆等敏感时期的安全保卫工作。增强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局部的稳定支持全局的稳定。

七、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各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治安管理与服务,加强人口信息登记工作,园区综治办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做好就业和职业培训的指导工作。

八、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切实抓好矛盾纠纷的排查与调处。坚持每星期排查一次矛盾纠纷。认真作好社会治安形势评估和预警预测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排查的治安乱点和突出的治安问题,落实领导和专人负责,本着“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九、切实有效地抓好住处工作。做到敢抓、敢管、敢处理、敢负责,对企业、员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十、切实做好防范和处理“”问题。确保在园区内无“”组织破坏活动,以及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其他非法活动。

十一、加大依法执行力度,积极协助法院执行法律生效文书案件,维护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

十二、努力消除园区内各种诱发违法犯罪活动的文化因素。防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园区的滋生蔓延,提升园区文化活动的底蕴,提高园区干部、企业员工的道德水准和行为准则。

第2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对策建议;玉溪

云南玉溪工业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年,通过多年的持续推动,玉溪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以来玉溪市政府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玉溪工业园区现状

2003年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强市”和“三优一特”的经济发展思路,把工业园区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在研和工业园区试点的基础上,各县区相继开展建立工业园区的工作,同时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了新兴钢铁、正成工数控机床、沃森生物、太标太阳能、达利食品、力高云南箱包等大批企业入园发展。目前,全市工业园区以一园多片为基本架构,工业园区的集中度大幅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园区产业覆盖高技术产业、新型战略性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和资源性产业等。红塔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以烟草及配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研和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钢铁及延伸加工、太阳能光电设备制造、数控机床制造和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通海园区基本形成了以五金机电、食品加工、彩印包装和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发展格局。各县工业园区也打出了陶瓷、磷化工循环经济、矿业循环经济、镍产业等特色牌。其中沃森疫苗产业园、数控机床产业园等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全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

截止到2013年底,玉溪市已规划建设了10个工业园区和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了市县区全覆盖。其中 6个园区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全市10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64.29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5.31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662户,吸纳就业10.7万人;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88.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7%;同比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8.29亿元,增长9%,实现税金286.24亿元,增长13%。其中,红塔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760亿元,研和园区、新平园区总产值分别超过100亿元,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玉溪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主战场,在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玉溪工业园区发展的特点

(一)定位明确,规划合理

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规划行先”的原则,从区域内产业发展和比较优势出发,科学定位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同时抓住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试点的机遇,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山地布局”的要求,把园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开工建设低丘缓坡试点项目,缓解产业发展用地压力,目前,玉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80%为山地、荒坡地带,实现了“工业上山,项目入园”。

(二)园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玉溪自然资源富集,拥有40多种矿产资源,有3个高原湖泊的水资源以及丰富的农林资源。工业园区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结合园区所在地的优势和特色,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中心城区的园区大力发展卷烟及配套、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矿产资源富集县区的园区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磷化工等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生物资源丰富县区的园区发展生物资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交通和商贸旅游发达县区的园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出口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

(三)园区发展重点突出

玉溪市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突出重点抓落实,以重点落实带动全局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在空间上围绕突出“一区两极两带”增长极布局,即以红塔区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玉溪高新技术开发区、研和工业园区为两个增长极。二是突出重点产业。红塔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卷烟及配套、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产业;研和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钢铁及物流业;通海园区重点发展五金机电和食品加工业;易门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建筑陶瓷、有色金属、石油炼化深加工;新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铁、铜采选及加工、生物资源加工业等。三是突出重点项目。围绕重点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确保重点产业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定位在具体园区。2011年~2015年,全市115个重点项目分布在10个园区,预计总投资236亿元。

(四)产业聚集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工业园区完善园区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构筑招商引资平台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吸引了大批企业入园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园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沃森疫苗产业园、数控机床产业园、五金产业园、太阳能设备制造基地、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等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

(五)园区规模和实力稳步提升

工业园区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园区实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多形式招商引资活动,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园区。以龙头企业为主建设的园中园(基地)稳步发展,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创造了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产业层次低且竞争力不强

目前,玉溪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还处于企业集中向企业集群过渡的阶段,入驻园区的大多是中小项目,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档次低,入园企业间技术和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难以形成园区产业优势。面对市场竞争、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

(二)体制机制缺乏活力

玉溪工业园区基本是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作用不强。人权、财权、事权不够明确,办事效率不高,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急待加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质量、办事效率还有待改善提高。

(三)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不高

玉溪工业园区大多在低丘缓坡进行开发建设,土地开发成本高,入园企业用地贵,土地利用率偏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平均产出规模每平方公里仅为19亿元,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资金方面,市县区政府财力有限,难以“包办”园区建设,对民间资本投入,园区政策吸引力不强,导致园区部分基础设施滞后,无法满足企业要求。

(四)对资源环境依赖较大

受当地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建设成本依然较高,企业技术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较大,制约了园区发展。

(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多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相集聚,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还不足。

(六)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滞后

园区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没有凸显。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刚刚起步,“工强城兴”的效果还不明显。

四、玉溪工业园区发展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提升产业层次

根据产业政策,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定位。要因地制宜探索园区发展模式,对拥有特色资源优势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地区,应依托特色资源和大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型产业园区;对产业基础较好、在产业链上同类企业集聚较多的地区,应发展专业配套协作型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上,要注重引进和发展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上下游能迅速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

(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园区活力

积极探索园区管理和运行新机制,实现园区“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式运行”,推动园区建设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划分管委会的事权。按照管理与开发分离、政府与企业分离的“双重分离”原则,不断提高园区市场化经营运作水平。按照“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逐步实行动态管理。

(三)优化园区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

在土地管理方面,必须坚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批准,严格用途管制;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开发政策,推进园区向低丘缓坡布局。在资金方面,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与园区共建投融资平台,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园区投融资格局。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股票上市等方式融资。

(四)抓住机遇,强化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园区跨越发展的生命线,创新招商方式,变“单一项目招商”为“链条整体招商”,既注重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也注重引进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带动、辐射效应。特别要集中力量引进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大企业和重大项目,做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形成产业链。

(五)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园区跨越发展

打造引入人才的优良环境,面向市内外选聘懂产业政策、会企业管理、善招商引资的人才;园区和企业要采取特殊政策引进高质量的研发团队,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不断加强企业的研发创新,鼓励园区和企业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进行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培养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及领军人才。

(六)搭建平台,孵化企业促发展

企业的发展就是园区的发展,因此,为企业谋发展才是园区改善“软环境”的根本所在,工业园区要帮助企业解决好诸如资金、人员等需求的困难,打通园区与企业,园区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商业对接通道,使园区成为企业的帮扶平台和孵化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把项目孵化成产业。

(七)加强城镇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园区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园区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充分认识工业化的基础性地位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从玉溪的实际出发,认真规划,打造一个集网络化办公、信息化服务、国际化交流为一体的信息化园区。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群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2).

[3]周耀根.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6.

第3篇

专栏:哈市产业园区分档管理重点扶持

重点产业园区的分档标准。一档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含100亿元);二档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含50亿元);三档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

建立园区晋档达标奖惩机制,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对分档和提档晋级的产业园区,从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中按以投代奖方式给予适当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内鼓励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奖励资金等。其中,奖励服务、招商等有功人员的奖励资金不超过30%。

――引自《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意见》,11月23日印发

8月26日,广东出台《关于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依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省市联动,协调推进;创新机制,共建共赢;完善政策,强化支持”等五项原则,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通过明确重点扶持范围,争取“培育发展1-2个区域产业合作新机制的示范典型”、“重点打造一批产值规模超500亿元的园区”、“重点形成若干个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点:

加大土地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产业转移园区用地指标难落实的情况,广东明确表示要加大土地政策扶持力度。《意见》指出,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理,对急需发展用地的重点区域,在制定全省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予以倾斜;省专项统筹安排重点园区的年度土地利用指标(不占已分配各市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单列定向下达重点园区。另外,在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支持重点园区根据发展需要依法进行调整或拓展园区空间。省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切实提高审查审批效率,对园区用地审批、调整及拓园等工作依法开辟绿色通道,予以优先办理。

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在财政扶持资金运用上,广东三年来已陆续投入75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定向扶持13个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加快发展;设立8亿元专业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竞争性扶持资金。而在这份《意见》中,省财政在“十二五”期间将安排20亿元资金,其中3亿元专项用于支持重点园区建设,每个园区3000万元,在明确资金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可一次性集中使用;其余17亿元,连同珠三角合作共建市和顺德区在“十二五”期间相应安排的13亿元配套资金(不含珠三角各市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用于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建设的资金),省市共3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产业的贷款贴息等。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意见》还特别注意鼓励珠三角地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和引导重点区域与珠三角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通过利益共享构建园区建设发展长效机制。鼓励珠三角地区企业为重点园区提供商贸、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法律、财会、审计、信息化等配套服务,在重点园区设立专门配套服务机构的,可参照工业项目申报享受产业转移有关资金政策扶持。同时,强化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倒逼机制,珠三角产业转出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要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于2011年底前向社会公布分行业环保、最低工资、土地产出率等标准,适当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9月14日,广东召开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抓住突出特色、形成集聚两个关键环节,在优先扶持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提升园区建设和服务水平、促进园区集约节约高效发展、强化园区生态环保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完善检查监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下大决心实施“末位淘汰制”。

第4篇

(一)园区空间布局总体构架。“十二五”期间,全区以开发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为龙头,以岸线和新施、新道公路为发展轴,重点规划建设产业园等5个街镇工业园,形成“一区五园”的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二)明晰园区关系定位。开发区创建全市新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产业园为开发区拓展区,建设全市重型装备制造基地;、、3个街镇工业园区为开发区特色园区;工业园作为大别山红色旅游配套园区。

(三)完善园区规划编制。年10月底前完成开发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所有街镇工业园区要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于年9月底前完成园区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各工业园区要以规划为引导,合理设置产业发展区、管理服务区、居住生活区,科学制定发展目标。

二、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集中统一的工业园区领导体制。各街镇工业园区成立相应的管委会,由所在街镇主要负责人兼任管委会主任,行使相应的发展改革、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审批权和行政管理权,实行“充分授权、统一管理、封闭运作”。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管理机制,对园区内的企业和招商项目实行财政体制范畴内的封闭型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实行园区建设月调度工作例会制度。各相关街镇场区、部门和单位要将有管理能力、懂专业技术、会国际化运作的高素质干部选调到园区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公开选聘优秀人才。

三、坚持集约用地

(一)保障工业项目用地。确保全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50%以上用于工业,工业用地90%以上用于工业园区。区国土规划部门将年度工业用地计划下达给各经济责任主体单位和区经济行政主管部门,由各经济责任主体单位会同区经济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工业项目选址和用地计划安排,申报工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依法办理相关用地手续。新增工业用地计划实行全区统筹,工业园区实行一次性规划、成片预征,按批次(项目)供地。

(二)提高工业用地集约水平和利用效率。开发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项目投资强度要达到每亩150万元以上,新建项目亩平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其他街镇工业园区项目投资强度要达到每亩100万元以上,新建项目亩平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

四、推进产业集聚

(一)明确产业定位。开发区以临港产业、重装基地为产业目标,以钢铁深加工、桥梁与钢结构、机械和电力装备等用钢产业为主导,同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适宜产业。产业园以船舶制造,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装备,大型水工装备,大型桥梁与钢结构等重型装备为主导,同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化工、冶炼、铸造等适宜产业。工业园以服装加工、塑料制品为主导,同时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与开发区大产业配套的产业。工业园以食品加工为主导,同时鼓励发展轻工机械、食品包装等产业。工业园以轻纺、木材加工为主导,同时鼓励发展五金工具、塑料橡胶等产业。工业园以旅游产品开发加工为主导,同时鼓励发展以粮食加工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二)壮大产业集群。各工业园区要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着力引进产业项目,注重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努力形成“纵向延伸成链、横向聚集成群”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以上,其中: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和3个街镇工业园工业总产值均达到50亿元以上,工业园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五、完善基础设施

(一)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区政府鼓励、支持、引导各工业园区按照“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做好规划,加快开发建设,努力做到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讯、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和场地平整等配套,满足工业项目入驻要求。

(二)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建设合力。从年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制定本部门和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将园区建设相关项目纳入其中,统筹安排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

(三)创新园区建设模式。街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主体是各相关街镇,具备条件的园区都要成立园区开发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园区投融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配套服务建设。鼓励采取业主投资开发、BT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工业园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大支持力度

(一)设立区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从年起,区财政在开发区和各街镇体制结算财力资金中安排10%作为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并按资金筹集渠道重点用于园区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和市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配套。

(二)从年起,园区内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形成的税收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再投资新增的税收(不含建设期间产生的税收),从项目完工投产之日起5年内,区级留成部分50%返还给税源园区,用于滚动开发建设。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收入按《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区对街镇财政体制的通知》(新政发〔〕3号)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新政发〔〕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对工业示范园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平台建设项目、产业集群项目、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重大项目配套建设项目等,区经信部门联合区财政部门积极向上申报,争取市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

七、健全考评体系

将各街镇场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纳入区绩效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考评指标体系,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用地、新增工业用电量、工业投资、工业项目贷款等6项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按季度进行统计,按权重打分和排序,在全区通报。每年对各街镇场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规模、总量、质量、效益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按照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成任务不力的街镇、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

八、优化发展环境

以“企业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主线,以治庸问责、转变作风为抓手,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认真落实全区优化工业领域投资发展环境、优化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相关规定,积极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着力解决当前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全市工业领域投资发展环境最优示范区,实现项目审批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效率最高、收费最低。

第5篇

【关键词】六盘水;工业园区;发展;问题;路径

一、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的总体状况

(一)空间布局比较合理

目前,六盘水市共有工业园区12个。其中省级工业园区2个,包括红桥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县红果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园区);市级工业园区6个,县级工业园区4个。

总体上看,六盘水市工业园区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三区三带。” “三区”是指中心-卫星城产业协作三角区、盘县生产力协作区、六枝工业区。中心-卫星城产业协作三角区以勺米-玉舍产业园、汪家寨-大河产业园和老鹰山重化工基地为三个顶点所构成的三角形产业协作区,包括钟山区经济开发区、水月产业园区、大湾工业园区和水城县董地、发耳、中箐工业园区。该区域位于水盘兴高速公路和水毕兴高速公路与贵昆铁路和株六铁路的交叉口。盘县生产力协作区即盘县县城中心区,包括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即红果产业园,还包括盘南工业园区和盘北工业园区。该区域位于水盘兴高速公路与国道G60相交处。六枝工业区即六枝县城平寨中心城所在区域,该工业区包括岩脚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和郎岱农业产业园区。该区域位于株六铁路与规划中的毕节-兴义高速公路的相交处。

“三带”即包括水-盘-兴产业带、贵昆铁路-株六铁路产业带、毕节-兴义高速公路产业带。水-盘-兴产业带即水盘兴高速公路沿线,从中心-卫星城产业协作区三角区依次途经发耳产业园区、鸡场坪产业园区、盘县生产力协作区,向南延伸至盘南循环经济区即保田产业园区所在之处。贵昆铁路-株六铁路产业带即贵昆铁路与株六铁路沿线,从大湾产业园途经中心-卫星城产业协作三角区、黑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发展基地,向西南延伸至六枝工业区。毕节-兴义高速公路产业带,位于毕节-兴义高速公路沿线,包括郎岱农业产业园区。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布局依据的是“点轴式”发展的理论模型,以城镇为节点、交通干线为轴,工业园区为新增长极,生产力沿轴线辐射展开,构筑了“三区三带”的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这样的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与统筹城乡的发展导向,遵循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中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整体看来是比较合理的。

(二)总体上处于激励成长阶段

总体来看,六盘水市工业园区还处于激励成长阶段。一般的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主要效益、动力机制和中心任务等方面的不同,工业园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激励成长阶段、规范成长阶段、专精合作成长阶段和网络化本土化阶段。第一阶段即起始阶段,是指从工业园区的开始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七通一平”)基本完成的阶段。这是整个工业园区建设的起步阶段,也是顶层设计的确定阶段,决定着工业园区的基本框架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选址、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省级、市级工业园区都已基本走完了第一阶段,园区规划和可研报告都已经通过,园区也已经实现了“七通一平”。县级工业园区也已完成了规划设计,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五通一平”。2013年底,六盘水市11个工业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4530公顷,已建、在建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234.36亿元,已完成投资157.8亿元。第二阶段是激励成长阶段。即采取比如廉价供地、厂房廉价出租、政策引导资金等激励措施,招商引资,抓项目落地。目前六盘水市红桥工业园区、红果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建设已经进入第二阶段。2013年底六盘水市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516户,建成投产企业67户,建成标准厂房140万平方米,全市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入驻企业108户。第三阶段即规范成长阶段。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建设正在为进入第三阶段而加紧准备。在第三阶段,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加,企业集聚的规模越来越大,园区内规模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大,对市场流动资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相比之下,政府原来的激励政策的吸金作用相对下降。这时工业园区的发展自然进入第三阶段即规范成长阶段,即以一系列规范制度的集合来促进园区新一轮成长的阶段。这一系列规范制度规范培育着廉洁高效的政府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亲商富商的社会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这五大环境要素是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社会无形资本。只有到了这一阶段,工业园区建设才算是有了继续成长壮大,走向成熟的可能。第四阶段即专精合作发展阶段,是指园区内企业分工合作发展的阶段,这也标志着工业园区开始走向成熟。第五阶段是企业的网络化本土化阶段,也是工业园区的成熟阶段。网络化是指园区内企业形成各种各样的网状联系,交换各种信息,本土化是指园区内的企业逐步完成与本土经济要素的深度融合。

(三)产城互动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城市化。工业园区发展的是工业经济,作为增长极点,利用自己的在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区位优势,首先形成集聚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企业和人口集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如红桥新区,将依托铁路编组站和杭瑞高速公路过境段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该区域在市中心城区的区位条件,以轻工业及食品加工业、矿山机械及机电产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及其他服务业等为重点建设新型产业园区。同时,在工业园区靠近中心城区的地段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划出新的商业区、居住区等,为新的城区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延长“产业链”

在六盘水工业园区,落户的主体项目以上、中、下游的延伸产品为纽带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第一,立足煤,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第二,依托煤,延伸煤炭产业链。重点推进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加强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升产业的丰厚度,提高资源的转化率,做好资源深加工。这样就从从前的“挖了就卖”的低端走到了“点煤成金”的高端。六盘水的工业园区拥有“五朵金花”,即煤-电-焦、煤-电-化工、煤-电-钢(铝)、煤-电-气、煤-电-建材五条产业链。如盘北工业园区,就有“五朵金花”。

二、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在建设中,存在国内工业园区建设中同样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人才难、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但六盘水作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工业园区建设中还存在三个新的问题。

(一)工业园区建设并没有摆脱其资源依赖路径。成长型资源城市的工业化,往往依赖本地资源优势,因资源开发而兴,因资源枯竭而衰的,比比皆是。六盘水作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其工业化提出“立足煤、依托煤、做大做强煤、超越煤、跳出煤”的思路。“立足煤、依托煤、做大做强煤”立足发展本土煤炭企业,延长煤炭的产业链,打造“五朵金花”。 “超越煤”,立足大力发展采煤机械装备制造。“跳出煤”,立足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工业园区建设加剧了区域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状态。六盘水的工业经济的特点是重工畸重,轻工畸轻。在第二产业内部,2013年全市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几乎占80%以上,而轻工业占比偏小。201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52.43亿元,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421亿元,同比增长20.4%;完成工业投资490亿元,同比增长34.5%;原煤产量7309万吨,增长2.1%;洗精煤产量2780万吨,增长5.6%;钢材产能500万吨,产量456万吨,下降6.35%;电力装机7960MW、发电421.7亿kWh,增长14.3%;新型干法水泥产能1110万吨、产量720万吨,增长40.7%;焦炭产能680万吨、产量580万吨,增长14.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六盘水近年来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煤炭为基础的重工业。

(三)工业园区中项目建设往往忽视国内市场整体供需状况。项目引入,忽视国内市场的整体供需状况,导致目前六盘水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目前,全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光伏产业都已经属于产能过剩产业。因而六盘水市的钢铁、水泥、电解铝产业也属于产能过剩产业。

三、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六盘水市属于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其主要资源是煤炭,在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现在,六盘水工业园区建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采取了一些有利措施,比如重视市域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和单个园区规划、坚持产城互动、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等。这些已经谋划了六盘水最近三十年经济发展方向。但从当前的不足和更长远发展来看,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新的路径。

(一)变“资源立市”为“技术立市”

跳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煤吃煤”的传统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本市各方面的资金与高新技术融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经济洼地,筑巢引凤,积极从外部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六盘水。

(二)改善工业内部结构

积极发展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的轻工业,改变重工畸重、轻工畸轻的现状。在第二产业内部,2013年六盘水市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几乎占80%以上,而轻工业占比约只有20%,明显偏小。因此,日后在稳定“五朵金花”产业链的同时,在园区内要着力发展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的轻工业。

(三)集聚、融合双轮驱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彻底转型的根本途径,必须促进服务业产业的集聚发展,必须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依靠集聚、融合双轮驱动,发展第三产业。

(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方式,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对园区内各种资源、要素的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主管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园区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激励、科学管理、协调服务上,注重研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五)正确处理优势产业与劣势产业的关系

产业发展是动态的,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不同产业都有一个新旧更替、彼衰此起的过程。确定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不在于产业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成体系,是否具有潜力、特色和市场竞争力,是否在园区发展中起到支柱和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因此,在分析、评价、发展和引进产业时,既要重视优势产业使其更优,也要重视潜在优势产业的发掘和开拓。

第6篇

为进一步明确全市各园区产业定位,优化园区产业合理布局,加速开发园区产业集聚,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全市,着眼未来,充分发挥各园区自身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实行错位发展,促进全市园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指导原则

产业布局优化应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统一布局、错位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制创新、互惠共赢”的原则。

三、园区定位

全市园区分为综合性与专业性园区两类。综合性园区重点产业3个左右,专业性园区重点产业2个左右。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工业园):综合性园区。重点发展铜深加工(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园重点发展绿色精细化工产业。

狮子山经济开发区:专业性园区。重点发展光电产业,以阀门、模具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有选择性地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

大桥经济开发区:专业性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再生资源利用(铜拆解)产业。

金桥工业园:综合性园区。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综合性园区。重点发展铜深加工及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

四、工作举措

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

(一)入园项目审查制度

1.凡新建投资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政府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先行组织审核。对符合本地园区产业定位的,可按照相关规定完备手续后安排项目落户,同时报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备案;对不符合本地园区产业定位的,可介绍转移到其它园区,并与落户园区共同报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备案。项目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且未经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而落户的,不计入招商实绩,且不得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2.各级发改部门对提交核准、备案、审批的项目,应按照园区产业定位予以充分考虑,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不予审核批准。

3.规划和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和用地审查中,要严格按照园区定位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园区定位的项目,不予批准。

(二)利益协调推进机制

因布局调整导致招商主体与落地园区不一致的,各园区应积极配合,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园区间的利益平衡。对于招商引资主体在A区,而项目落地在B区,招商考核实绩计入A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双方各计50%。项目投产后,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纳入B区统计范围。投资企业直接缴纳的主要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市级以下留成部分)收入,自项目投产之日起,招商引资主体所在区与项目入驻区可以共同分享。具体的税种、比例和期限园区之间进行协商,协商未果的由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鼓励各园区创造性地探索其它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

(三)园区评价考核制度

第7篇

关键词:园区党建;工作机制;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85-03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有关精神,加快推进长风生态商务区(以下简称“园区”)党建工作,本课题组全面梳理园区党建工作基本情况,深刻分析园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探索提出创新园区党建工作机制,努力找准党建工作与园区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更好地指导园区党建工作实践。本课题组抽取园区52家非公企业单位,发放调研问卷200份。共收到有效答卷185份,回收率达到92.5%。

一、园区基本情况

(一)园区概况

作为长风工业区的前身,园区自2003年1月10日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最亮丽的地区。截至2014年底,长风生态商务区入驻企业1200多家,其中非公企业296家,职工近万人。税收亿元楼达到6幢,实现总税收29.5亿元。是上海市首批启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以及普陀区“十二五”期间“一河五区”中首要推进的重点地区。长风生态商务区知名度日益扩大,建设成果显著。

(二)园区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园区党委于2013年1月11日经区委批准挂牌成立。同时,区委决定,园区党委书记由管委办主任担任,同时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安排挂职干部担任党委书记助理。党委成立后,园区管委办主任以党委书记的身份,带领党群工作部同志走访企业,了解园区非公企业党建、群建情况以及企业、员工对园区发展的需求,听取他们对加强党员管理和服务、创新园区党建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业主对党委工作的支持。园区党委还与长风社区(街道)党工委联手,进一步排摸户管企业党建工作情况,主动到闵行紫竹、浦东张江等园区学习取经,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党建品牌奠定基础。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底,园区党委下属9个党支部、1个联合支部,覆盖园区47家非公企业,在册党员172名。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园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园区党委工作体制机制不够顺

从目前情况看,园区党委统一领导、区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中;园区党委与社区之间,与园区商会、企业之间及党员、群众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园区党委、园区管委办及其下设工作部门之间交叉任职、“一岗双责”、信息互通等还需要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落实;园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二)园区党组织覆盖率不够高

据初步统计,目前园区企业中,没有党员的有264家,占84.9%,有党员的有47家,只占15.1%。其中,非公企业296家中,没有党员的有249家,占84.1%,有党员的有47家,只占15.9%,园区党组织覆盖率偏低。而且园区企业建立党组织最早的有4年,最晚的只有2个多月。企业之所以没有成立党组织,一是部分业主对建立党组织心存疑虑,对党建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二是党委知晓度不高,有些企业不知道园区已经成立了党委。

(三)园区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够广

1.工作覆盖难。一是党员比例较低,以致工作空心化。目前园区党员只有172名,占园区从业人员比例仅为2.15%。二是工作载体较少,以致组织边缘化。除了举办一些传统的文体活动外,园区党组织很少策划具有一定规模的主题性活动,企业员工难以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

2.党员活动难。缺少场地、缺少活动经费,企业党务工作者忙于业务等多种因素,导致党员活动较难。调查问卷显示,对“您认为您所在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困难的原因有哪些”的多选题中,回答“经费”的占53.3%,“场地”占20.6%,“业主不支持”占8.4%,“组织信息传递不畅”占6.5%。

3.资源整合难。少数企业党组织形同虚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发展等基本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大多数园区党组织负责人只是执行层,对企业重大事项无权过问,能够调配的行政资源较少,参与企业决策、实施监督难度大,很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业主是党员的很少,如何形成党组织与企业决策层工作互动机制,仍是一个亟待解答的课题。

(四)园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不够强

1.对党建工作认同度不够高。非公企业主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调查问卷显示,受调查对象对“您认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态度上,认为“很有必要”的仅占9.2%,认为“有必要”的占40.0%,认为“没必要”的占24.6%,认为“无所谓”的占26.2%。可见,50%以上的人认为在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没必要”和“无所谓”,党组织被边缘化。

2.党务工作力量不够强。一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务工作者一般都是兼职,整天忙于企业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调查问卷显示,对“您认为您所在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困难的原因有哪些”的多选项中,回答“工作繁忙”的有85%,“党员积极性不高”的有14.0%。二是非公企业人员流动性大,有时党务工作会因人员调动而出现管理空档现象。三是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月均补贴太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务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3.党员党性意识不够浓。非公企业中的党员普遍存在“雇员”心态,特别是在外企和台资企业中不愿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甚至形容自己像“地下党”。另外,部分员工感到工作不稳定,接转党组织关系手续烦琐,干脆不转组织关系,或将组织关系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口袋党员”、“挂名党员”、“隐性党员”等现象。

三、创新园区党建工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着眼于实现园区功能定位,构建园区党建工作协同机制

1.园区党委与管委办的协同。实行园区党委书记兼任管委办主任制度,确保党群工作与行政工作同步部署。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列席管委办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活动。同时,在选举、任命园区党委委员时,要兼顾到管委办、长风社区、入驻单位中党员的代表性。要加强管委办业务部门的分工合作,实行“一岗双责”制度。园区管委办内设党群工作部、管理服务部、投资促进部等3个业务部门,其中党群工作部同时也是园区党委的工作部门。

2.园区与社区的协同。园区位于长风社区,园区党委与长风社区(街道)党工委开展共建共享,实行党建工作联动。如,即将建成的园区高档楼宇会入住高层次人士,街道要发动他们帮助园区招商引资,为园区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园区和社区要建立各类资源共享、重大活动联办等机制。

3.园区与驻区单位的协同。除入驻企业外,园区还规划建设了高尚住宅以及社区中心、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建配套。为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园区党建工作,可以探索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园区党委应是“共驻共建”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此外,园区党委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园区与驻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之间的党建共建,形成基层党组织参与园区重大活动、开展党组织之间的交流联谊等协调沟通机制。

(二)着眼于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完善园区组织建设机制

1.分类推进组织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建立党组织。园区党委发挥联合支部的培育孵化功能,积极推进条件成熟企业建立独立党组织。凡有3名以上党员的入园企业要单独建立党组织。对新入园的企业,具备条件的,在注册登记时就要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整合归并的方式成立党组织。党委要注重物业公司负责人的党性培养,以楼宇物业为平台,建立楼宇“居委会”党组织,实现已入住楼宇企业党员全覆盖。

2.分类发展重点对象,催化党组织成立条件成熟。重点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生产骨干、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青年中加快发展一批党员,促使一批企业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基本条件。一是抓好“党建之友”组织,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二是抓好民主监督,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建立以党员和群众推荐、群团组织推优、企业出资人或经营者评价相结合的制度,有效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

(三)着眼于回应企业和员工需求,建立园区党建工作融合机制

1.组织融合。加大与企业业主、出资方的沟通力度,坚持党组织、工会哪个条件成熟就先组建哪个组织的做法,即:党组织条件成熟的就先建党组织,工会组织成熟的就先建工会组织。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助党建”,大力推行党群工作一体化。为协同开展党建和群建工作,园区党委在确定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和工会等组织负责人人选时,只要条件许可,建议实行书记、工会主席一肩挑。园区党委要抓住园区商会、同业协会等其他组织举办的各类研讨会、联谊会等,把党的目标任务承载下去,形成强大的组织融合效应。

2.文化融合。园区党委要鼓励企业党组织之间、群众组织之间、党组织与群众组织之间,利用各自特点联合开展文化活动。要用好《长风报》、长风生态商务区网站等媒介为平台,轮流对园区各企业的发展亮点进行报道和宣传;通过举办弘扬家园文化系列主题园区新春团拜会,建立“家园谱”,表彰一批参与长风建设的年度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形成良好的长风家园文化。

3.服务融合。一方面,园区党委要以建立园区志愿者队伍为有力抓手,发动园区党员群众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区域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的联系,架设服务桥梁,为园区科技人才参与社会、奉献社会提供舞台。此外,党委要把服务园区、服务社区、服务城区纳入企业参与评选各类先进的加分范畴,不断激发企业内在的服务动力。

(四)着眼于增强党组织和党员活力,创新园区党建工作活动机制

1.精心打造网络化平台。一是精心制作园区党建网页。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近期党员理论学习的内容充实到网页中,进一步方便党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二是尝试搭建园区“党建云”平台。在制作党建网页基础上,应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解决方案,在互联网上为园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工作管理平台及学习交流社区。三是充分使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通过利用QQ群、微信等青年广泛应用的即时通信工具,开展话题讨论、工作信息、积极传递正能量。

2.精心设计菜单式活动。根据园区企业实际,设计一批党组织菜单式活动参考项目,便于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吸引党员、员工主动参与。菜单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主题、目的、形式、参加对象等,企业党组织可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菜单式活动内容强调“五位一体”:一是强化政治工作;二是强化教育管理;三是强化文化建设;四是强化利益整合;五是强化服务导向。

(五)着眼于园区党建的永续发展,落实园区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1.落实人力保障:组建三支工作队伍。一是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目前,园区已经配备了专职党务工作者和党群工作者,但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和入驻企业的增多,需要有一支相对固定的党群工作者队伍。二是专兼职相结合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坚持向园区派驻挂职锻炼干部,专职做好园区党建工作。加强与企业业主、高管的沟通与协调,指导企业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较好实现班子成员与经营管理者之间交叉兼职。三是园区其他党建工作力量。

第8篇

一、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呈现的几个特点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XX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XX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份额较小。机械加工、电子、农产品加工是目前园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的特色尚未形成,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弱化了园区整体竞争力,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2、资金融通渠道不畅。无论是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入园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政策性扶持力度小而且慢,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拓宽。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街道五个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布局上处于散、小状况,整体功能上还不健全,加上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原因,有的企业没有相应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配套资源,缺乏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有的企业满足于现状,不愿承受企业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的入园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职能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把支持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街道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处理和引导好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道路、供水、供电、城市交通、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与园区建设同步,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抓好广场科技创业园项目的启动和建设。督促项目主体尽快落实资金,实实在在搞好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三是要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加强与外地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嫁接一批大项目,新上一批好项目,力争全年新上工业重点项目5个以上。

第9篇

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

在上海市虹口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关心下,2007年6月26日,“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和绿地集团党委携手共进、科学发展,深化“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探索,是园区党建工作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新亮点。

一、围绕科学发展,搭好园区党建平台

去年,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提出了“以组建绿地阳光园党支部为契入点,构建广中地区‘两新’组织党建新平台”的目标,绿地建设集团党委也制定了“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园区”的发展方向。我们根据中广实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总支制定的《创意园区党建发展三年规划》,结合园区特点,于2007年6月21日,由上海百际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与中广实业公司党总支结对联建,开始筹建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我们安排专人进行调查摸底、宣传登记。首先,向入驻商户发放《致客户书》,宣传园区党建的重要意义,并在物业公司设立了党员服务站,公布联系方式。其次,为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解忧排难。在摸底时,许多年轻人对园区要建立党组织感到高兴,同时也有党员提出:我们也想就近过组织生活。可是工作不稳定,组织关系一转,会不会受到影响?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让党员切实了解开展园区党建目的和要求,使他们消除顾虑。很快,就有5位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园区。同时,我们从中广公司党总支和百际物业党支部各抽调一名党性强并有多年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作为联合党支部的专职干部,分别任园区联合党支部的书记和副书记。支部现有党员8名,园区党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发挥堡垒作用,抓实园区党建工作

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建立后,我们根据上级党组织提出的“园区党建要登高望远、稳定发展,为园区经济健康发展服务”的要求,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设立“党员之家”和“阳光书屋”。我们在园区内腾出近40平方米的房屋,并配备音响、液晶电视、电脑和大量书籍,为大家建立了一个学习、活动和相互交流的场所。不少党员和群众利用工余时间到这里来阅读书报杂志,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入驻外资企业西马克得马格宝钢公司党支部陈书记在参观后高兴地说:“我们支部也要充分利用这个学习场所,让党支部活动更加方便、更加温馨”。

2、研究和制定党支部近期工作目标。最近,我们专门召开党员大会,重点学习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七大报告。不少党员在发言中表示,要认真学习和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以实际行动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

3、党支部热忱为园区党员和群众服务。不久前,我们从一个员工口中得知,有位年轻党员因母亲得了绝症,自己情绪比较低落,我们马上带着慰问金上门看望。由于住地的变化,我们冒着37度的高温,花了4个多小时才找到她家。她母亲动情地对我们说:“孩子在外打工,有你们党组织这般关心,我真的很放心”。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位党员想就近租借住房,于是通过物业主动帮助联系,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帮党员解决了实际困难,党支部的凝聚力增强了。

三、坚持求实创新,不断深化园区党建工作

1、认真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我们要不断完善园区党支部和“党员之家”的工作机制,坚持“”制度,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做好党员教育的计划安排,充分运用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等有效形式,提高党员素质,用党的先进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建立健全园区党建服务平台。着手建立园区党建信息网络,为大家提供人才引荐、信息交流、物流理财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健全党、企之间“目标同向、监督帮助、共谋发展”的互动机制。

3、积极做好党员培养发展工作。我们将重点培养关键岗位和企业骨干中的积极分子,为园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

树立服务理念?摇以党建促园区发展

上海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

优族173创意园区坐落于上海邯郸路173号,地处“大柏树知识创新与国内服务贸易圈”内,紧邻复旦、同济、外国语等多所知名学府,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人民币,是一个以咨询策划为主导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是虹口区“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之一的重要项目。优族173项目自投资建设之日起,曲阳社区(街道)党工委就牢固树立服务园区理念,有效开展园区党建工作,为大柏树商圈党建激发出新的活力。

一、坚持招商引资与组织建设同步,确保党建工作全覆盖

优族173项目启动之初,社区(街道)党工委及时建立园区党建协调小组,并落实党建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求社区(街道)综合党委将党建工作深入到园区建设中,保证园区党建和园区建设同时起步、共融共进。

一是摸情况。在园区进入招商阶段,社区(街道)综合党委就落实党建联络员,上门走访入驻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建党组织和党员情况。通过一个阶段的走访,基本了解到:在园区37家企业中,有2家企业党员较多且有独立党组织,组织关系隶属于业务条线的上级党组织;有3名党员组织关系在居住地党组织;有3名党员想把组织关系转入园区。

二是建组织。为保证园区党建工作真正做到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将邻近园区的1家新经济组织3名党员与园区内的党员合在一起,建立联合党支部。通过“捆绑式”的组建,使园区有了党的组织,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园区党建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三是派人员。园区党支部成立后,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立即选配熟悉园区情况、政治素质较高的党务工作者担任支部书记,其组织关系转入园区,确保园区党建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党员经常性教育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同步,确保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着力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

一是制度先行。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定期将阶段性学习要求和学习资料发到每个党员手中,采取自学与集中辅导讨论相结合、面对面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传统的党组织生活会与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相结合等方式,有效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

二是培养跟进。对园区入党积极分子和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志,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专门派出党建联络员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指出努力方向,鼓励他们做企业发展的带头人,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党课学习和各类公益活动,以此不断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提高觉悟。

三、坚持阵地建设与拓展功能同步,确保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园区党支部以工作阵地建设和功能作用拓展为抓手,双管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为企业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园区党建工作活力。

一是建立园区党员服务点。根据市委关于在商务楼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要求,于2006年7月建立优族173园区“党员服务点”。“党员服务点”帮助党员转接组织关系,提供党建电化资料、入党规范资料、学习书籍,为驻区企业党员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答以及劳动技能、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教育培训等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和党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已经成为入驻企业党员和员工之家。

二是建立园区企业人才交流点。街道园区党建协调小组定期派人到区人才交流中心寻找适应园区发展所需的人才信息,特别是党员人才信息,并把资料发放到园区各企业,还在园区内开通了局域网,方便企业在网上进行人才交流和招聘。

三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社区党员服务点为载体,举办系列党建论坛、形势讲座、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报告会、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会等活动,都邀请园区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园区工作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积极为园区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牵线搭桥,组织园区党员以职业特长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为困难群众帮困献爱心,加深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依托社区党组织?摇构建和谐新园区

上海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党总支

虹口北外滩开业园区是以扶持青年群体创业为主,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业扶持平台。总建筑面积7230平方米,可提供商务型办公和经营性用房143套。园区内还建立全市首个青年网上创业基地。结合北外滩地区发展航运服务业的产业规划布局,园区以扶持发展航运配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为保证党建工作不出现空白点,我们主动与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联手,共同推进开业园区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依托社区党组织,建立园区党支部

园区是人才聚集地,园区党建是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的一个新领域。在园区创业的党员也非常希望成立党组织,能就近参加组织生活。园区正式运行后,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主动配合提篮桥社区(街道)党组织,对入驻在本园区内的100多户企业及非正规劳动组织,进行逐个摸底调查,了解党员情况、人数及组织关系挂靠单位。通过统计,本园区有正式党员13人,预备党员1人。在双方的密切配合下,今年4月份,成立了北外滩园区党支部。为把党支部工作做细、做实、做活,结合园区的特点,保证党支部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我们首先把开业园区后勤服务社的党员队伍作为园区党组织的基本队伍来建设,并根据园区党员分布特点,将现有的13名党员分成二个党小组:即电子商务党小组和航运物流党小组。

二、利用园区资源,创建“党员之家”

我们在北外滩园区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专门腾出一间敞亮的房间,建立“党员之家”活动室。装修一新,精心设计墙面等布置,配置了电脑、会议桌、学习辅导材料等软、硬件设施,让园区的党员和青年创业者有一个开展学习、组织活动、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园区的私营企业或非正规劳动组织的党员,因忙于各自的业务,有的只是入驻单位的员工,要集中起来搞活动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根据这一特点,把活动室的电脑接入“上海基层党建网”,并设立党员交流平台,方便园区党员了解党建信息,获取学习资料,开展共建结对和交友谈心活动,深受党员和青年群众的欢迎。

三、提供各类服务,构建和谐园区

我们在开展园区日常管理以及对入驻企业进行创业指导的同时,注重用全方位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园区的凝聚力,体现园区党建工作的生命力。一是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专门聘请由进出口报关公司党员、虹口就业促进中心岗位开发科党员、街道劳动保障科党员、街道综治办党员及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党员组成党员志愿者,共同为园区企业和创业者个人提供政策及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组织以“争当创业先锋、共建和谐园区”为主题的开放型组织生活。园区的党员结合各自实际纷纷发言,畅谈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入驻园区后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表示要在共建和谐园区的活动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举办共建支部党员联谊活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支部、北京阳光货代公司党支部、欧阳路街道欧五居民区党支部、开业园区党支部党员相聚一堂,相互交流发言,肯定工作成绩,展望规划未来。

园区党建工作才刚起步,我们将继续主动配合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进一步做好北外滩开业园区的党建工作,同时还将依托场中路开业园区所在社区党组织,共同推进园区党建工作。

立足创业园区?摇服务创业青年

上海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

北外滩开业园区是虹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市首块基金抵押房产,被“盘活”用于建设政府就业扶持的项目。目前园区内已有178家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和微小型企业入驻,吸纳以青年为主体的从业人员约1000名。在区委组织部、区综合党工委的具体指导下,提篮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尝试对辖区北外滩开业园区实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党建工作,突出“凝聚”、“服务”、“创新”,努力为创业者打造联系党和政府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成功创业的家园、实现价值的舞台。

一、着眼“凝聚”,围绕青年创业建立党的组织和工作平台

今年3月下旬,面对开业园区的党建任务,积极发挥社区党建优势,注重抓好园区党建工作。

一是成立专项推进工作小组。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到园区了解情况,责成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专门负责,建立了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经济科、妇联、团委、社保科参加的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并主动争取区委组织部、区综合党工委的工作指导和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

二是建立园区党组织。开业园区以扶持高技术含量的青年创业为定位,主要有航运配套产业、创意科技产业和电子商务三大类企业,创业者平均年龄28.8岁,学历以大专以上为主。我们根据“政府搭台扶持,公司市场化运作,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个人诚信经营”的园区管理特点,以园区6名党员工作人员为基础,加上园区内7名青年创业者党员,建立了园区联合党支部。

三是建立党员、青年活动之家。在成立开业园区党支部的同时,在园区同步建立党员、青年之家,配备专供党员和青年上网了解党建信息的电脑、各类党建资料、刊物和提篮桥社区简报,切实为园区内的党员们提供学习交流谈心的场所。党支部还利用党员、青年之家,为创业者提供专业书刊借阅服务,举办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讲座等,建设具有北外滩特色的创业文化,让党员、青年活动之家真正成为创业者的温馨家园。

二、着眼“服务”,建立适应创业园区发展实际的党建工作制度

社区(街道)党工委把促进园区和谐发展和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作为园区党建任务的两大坐标,并着力建立健全五项制度,为园区党支部有效运转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园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牵头,召集涉及园区发展和党建的区劳动局开业指导中心和就促中心、园区党支部、物业公司、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等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解决园区发展和创业者实际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增强园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园区党建工作考评制度。社区(街道)综合党委指导园区党支部,建立健全“”、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党费收缴使用管理制度等,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考核结果反馈社区党工委和园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保证园区党建工作的规范性。

三是党员跟踪管理注册制度。根据园区党员流动性大,人员分散的特点,依托物业和开业指导中心,及时掌握新进园区的党团员情况,并每年开展一次党员的注册工作,确保党员跟踪管理“不断线”。

四是信息联络双向反馈制度。一方面,社区(街道)综合党委通过定期指导工作,将上级党组织阶段性工作要求传达到园区党支部,园区党支部则坚持定期走访园区企业和创业者;另一方面,通过设立面向所有园区创业者的园区党建信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和园区党支部及时掌握党员思想动态,主动吸纳各类意见建议,进一步增强园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是党支部结对共建制度。在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牵头组织下,园区党支部分别与居民区党支部及航运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以此帮助创业者融入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发展大局,掌握前沿信息。通过共建结对,扩大园区党支部影响力,增强社会各界对创业的认同,让创业者的风采得到展示。

三、着眼“创新”,探索完善有助青年创业的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我们根据创业青年的发展需求,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以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使党组织在青年创业者中更具凝聚力、感召力。

一是抓好“接班人工程”,建立园区党建的造血机制。指导园区党支部有重点、有计划地把创业者中的先进分子吸收进党组织,让园区不仅成为创业者的孵化器,也成为党员、党组织的孵化器。同时,注重发掘青年党团员中的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尝试通过开办“创业者论坛”、“创业者的故事”等宣传载体,以身边的创业典型引导、启迪大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强不息的信念,培养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

第10篇

甘肃嘉峪关工业园区属省级开发区,是2002年6月经省经贸委批准设立,同年完成机构组建。2003年开工建设,2006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第37号公告核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包括嘉东、嘉北、双泉工业园,呈现“一区三园”产业分布格局,总规划面积30.15平方公里,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经过八年快速发展,成为嘉峪关市工业强市重要增长极之一,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

“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在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生态工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核心区”,通过内强硬件基础,外树服务形象,突出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实为主抓手,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宗旨,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了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五年来,嘉峪关工业园区砥砺奋进,不懈拼搏,立足传统产业优势,通过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园区精神,扎实推进“一区三园”建设,嘉峪关工业园区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实现了一年一变样、五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形成了具有钢城特色的“工业新区,产业高地”,成为我市工业聚集和发展的平台,为全市的经济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截止2010年底,已有入园企业135家,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7.9亿元,工业增加值40.2亿元,税金3.35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地方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建园初的不足10%,提高到80%以上。园区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艰苦奋斗创佳绩

今日的园区,道路畅通整洁,绿树成荫,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车流人流涌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的背后,是园区几代领导人及工作人员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结果。从遍地都是鹅卵石的茫茫戈壁滩,到今日厂房林立的工业集群区。这一切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园区的高度关注,得益于全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得益于工业园区始终坚持“硬环境上水平,软环境创一流”的发展思路,使这块“风水宝地”成为投资商的热土,创业者的乐园,钢城工业发展的引擎。在“十一五”期间,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亿多元,建成了54公里道路网、67公里供水管网,15平方公里达到了“四通一平一绿化”,敷设各类管线67公里。建成的新文路、新文大桥、金港路、创业大道、峪新公路、北环路、西环路、新华北路延伸段等城市和园区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向三镇延伸,形成了城区与酒钢、嘉东工业园、双泉工业园、嘉北工业园、峪泉镇、文殊镇、新城镇环形道路网,保证了城区、园区、酒钢、三镇工农业物资运输畅通。

2010年,工业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不断进行调整论证,发展规划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不断总结经验,发展了兴园理念;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了管理、协调与服务的程序;各部门密切配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服务。截至2010年底,工业园区累计引进投资45.8亿元,其中累计投资在500万元以上企业有57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企业44家;实现产值在500万元以上企业有34家,其中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28家,亿元以上企业有10家;实现税金在50万元以上企业19家,其中100万元以上企业14家。对外贸易经营企业有18家,占全市49%。通过努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工业园区精品钢材加工基地、冶金新材料和环保高载能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民用核技术)基地、优质葡萄酿造加工、建材产业、精细化工产业七大产业集群初见端倪,进一步奠定园区的工业格局,全面增强了园区核心竞争力,带动实现园区经济高速增长。

服务企业求效能

全体工作人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 “服务是起点,满意无终点”的服务理念,倡导细节求落实,细心求深入,细致求突破,要求做到“四通”服务,即职责范围内的事速办畅通,工作运转不畅通需要协调时及时沟通,企业和群众面临困难和矛盾时主动疏通,对有利于发展但限于条条框框的事灵活变通。从2005年开始,工业园区就开始施行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一口清”、“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服务公示制”等服务制度,实现企业服务专门化、专业化、长效化,为企业送服务。

2010年以来,工业园区坚持“以项目求生存,以多元促发展”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服务理念,突出专业、主动、个性化的系统服务理念,向优化服务要生产力。总结以嘉峪关大陆桥、海诺高铁科技有限公司等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为样本,梳理形成了“工业园区高效服务程式”。突出服务重点,为企业办事“通关”、为生根发展“清障”、为做大做强“护航”,擦新擦亮工业园区服务品牌,排出一批攻关项目,实行“一企一策”,逐一攻克,一一落实,着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工业园区针对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围绕项目建设、功能拓展、企业经营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优化部门联动统筹解决机制,常态化落实全员、全程、全覆盖的“三全”式跟踪服务。各项入园审查、规划土地初步确定的办结日期也由原来的5天、10天缩短到了3天、5天,办事效率整体提高了50%以上,2010年工业园区接洽入园项目33个,其中,4项已建成投产,17项正在建设,12项正在办理国土规划手续。在2010中,工业园区开展创先争优入园企业评议活动中,驻区企业打出了总体满意率96.7%的高分。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对策

 

特色工业园区是新型的工业园区,它的建设促进了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形成了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是当今许多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和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然而,企业在特色工业园区的集中并不必然产生集聚效应,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即要求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其协同效应,因而利用产业集群战略来指导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对策,对于提升园区竞争力,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

我国最先对特色工业园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范晓屏认为: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体系是一个以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产业集聚为基础、以植根性和网络治理为特征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综合体。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产业集聚是园区长期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植根性和网络治理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基于植根性的不同层面,特色工业园区的支撑体系由四个要素层面构成最基本的结构。园区或企业的经营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经营所涉及到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知识信息等都要求企业与社会保持高度密切的关联,这使得企业嵌入了社会结构、经济网络和人际关系之中,这种嵌入的程度与内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园区或企业的经营和绩效论文服务。支撑体系的要素结构包括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园内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关系,是整个支撑体系的内核。园区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区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关联结构,这种特定的植根性所带来的直接与非直接的关系对园区产生整体上的影响。

第二层面:园区企业与所在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产锡,是整个支撑体系的关键,它是围绕特色工业园区这个中心的更大范围的集聚。包括三个因素:一是相关配套产业,其技术的进步性、配套的可及性、成本的控制等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较高的集聚经济性和生产效率。二是供应企业,其供应的多样性、质量的一致性、成本的低廉性、供货的及时性和交易的高效性也向园区企业提供了较高的集聚经济性和生产效率。三是竞争企业,竞争企业在特定关系和工业氛围下的竞合互动也扩大了对市场的利用。

第三层面:企业与区域各种社会经济机构之间的关联,这是更大的区域范围。它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公共服务型因素,如政府各种机构、行业协会、中介代理等;二是专业交易市场,提供共享的渠道和信息;三是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通讯、管道等设施。

第四层面:企业与区域性和国家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关联对策,这主要是社会文化范围,这些众多因素间接影响了园区企业的经济行为,植根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四个层面的要素结构示意图:

图1: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支撑要素图

二、特色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1、特色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是大量关联企业在地域上的“扎堆”,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傅亮,2006),因而,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工业园区是政府划出一块区域,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使工业园区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远远高于非工业园区,这为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准备了条件。其次,要使包括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方面内容在内的产业集群效应得以有效发挥,除了前面所述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外,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对策,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区域文化。而工业园区恰恰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政府组建班子,有针对性地按照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工业园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上就考虑到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设立中介机构和提供各种交流场所、交流机会,规范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设立研发机构,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企业联合技术创新,加强工业园区文化建设论文服务。因此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是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

2、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如果内部各企业间缺少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对策,生产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发展受到抑制,也没有精力去创新。而且,由于入园企业非集群化以及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新企业衍生的风险和成本都很高。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园区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国内外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以产业集群为显著特征的。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园、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等等。

三、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为产业集聚创造条件

(1)培育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方式

首先,可设法将金融机构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融为一体,以解决目前园区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大,资本市场融资难的问题。其次,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倡导下对策,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最后,可统筹使用专项资金支持特色园区建设。新增工业的市级税收部分和土地出让的交易税费,可按比例提取,以建立用于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廉租厂房建设,以及土地滚动储备、重点产业项目等贷款贴息论文服务。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

高效配置土地资源,首先要严格按照各特色园区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各种项目用地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其次要用好用活政府已经审批的建设用地资源,在确保城市交通、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用地的基础上,重点保证工业项目和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用地,并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和公共事业项目,留存足够的地块备用。再次要从严控制房地产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房地产商圈地空置土地。

(3)大力引进人才,完善创新机制

在引进人才方面,一是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办法;二是结合产业结构特点,探索建立支柱产业、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工作联系制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专家;三是坚持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的策略对策,形成人才与项目的良性互动;四是采取技术指导、合作研究、咨询服务、学术交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来园区服务。

2、贯彻落实产业定位,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工业园区必须针对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十一五”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工业园区要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条件,重点引进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园区之间错位发展。同时,对地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性强的园区,要以产业链延伸和集聚为定位要求,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按照分区或组团划分,每个分区或组团只确定几个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要予以放弃或及时调整;同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和政策资源,加大产业布局的调控引导力度,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防止产业定位脱离实际,偏离客观。园区应认真贯彻产业定位对策,避免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培训产业集群并以此解决企业植根性不强的问题,打造区域品牌。

3、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业层次

针对解决产业层次低的问题,着重发展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上下游能迅速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资源节约高质高效的产业、生态环保型的产业。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在提高园区效益和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以技术进步转变园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入园产业层次。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相对集中或优先安排能将上游企业的“废料”转化为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区,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支持,以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

4、加强政府组织领导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定期召开“特色工业园区研究交流会”,交流发展经验,实行园区对口支援,从项目布局、投资、招商等方面加大对重点园区的扶持力度;第二,支持园区创新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多样性,特色园区的发展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群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对策,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在功能类型上,工业园区可以是以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帽业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中小企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企业集群;第三,加大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论文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树立“产业链招商”共识,创新思路,实施集群式发展、产业化招商战略围绕主导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的空白点和薄弱点,通过包装,采取组团招商、专业招商等模式,多措并举对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第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全方位更新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等“三个服务体系”,实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

5、加强环保意识,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提高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能力和环境监管能力对策,发展生态循环型示范工业园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一是要尽快制定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及实施意见,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指导,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生态工业园区试点,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化。二要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建设,推行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导向机制。严格入园项目管理,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坚决杜绝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的企业。同时,运用经济杠杆,鼓励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三要利用政策手段,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园区环保建设项目适当进行补助,对环保设施运行好的园区予以奖励。同时,对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园区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

from Industrial Clusters

ZHANGHu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Science, China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Weinan city, Shanxi province 714000)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 is a new typeof industrial par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depends on the industry connection and gathering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insidethe park, as industrial cluster.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supporting elements of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racteristicindustrial park a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roposed the strategy onspeeding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s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cluster;strategy

【参考文献】:

[1]范晓屏.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傅亮.南昌工业园区发展集群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7

[3]潘文亮.重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调查研究,2008(8)

[4]孔瀛.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6

第12篇

一、园区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乡镇工业园区起步较早发展缓慢

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始于""期间,在全市乃至全省属于启动较早的地区。从九二年起各乡镇因地制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相继开发建设了、、马群三个工业园区。如:当时的镇是以本地特色产业为基础,创建了国际建材工业园;工业园则摒弃"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旧模式,开辟荒山,形成一个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当时乡镇虽意识到工业园区是新生事物,但还没有完全从战略上充分认识建设工业园区的深远意义,工业园区建设缺少全区统一领导,基本上是乡镇自主开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且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落后,所以至""末,全区工业园区总体上处于"休眠"状态,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园区现状与特点

我区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总结园区经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地区发展总体规划,从发展经济的战略角度,提出了"依托园区经济,实现本区工业的二次创业"的口号,对全区各园区的建设规划再次进行了细化,明确了园区的功能定位,各级党委、政府把园区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今年区委、区政府又提出了"一个中心、二个市场、三个分园、四个重点园区"的发展思路,将全区工业园区建设推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企业布局趋向集中。

预计至今年底,全区7个工业园区(4个重点园区、3个分园)规划总面积达48.64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开发面积7.8平方公里,完成总投入16.8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7.55亿元,项目投入9.31亿元;入园企业148家,其中外向型企业39家,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

2、投入不断加大,园区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预计至今年底,全区各园区共完成投资9.82亿元,占全区工业投资总量的89.98%,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其中基础设施投入4.95亿元,同比增长229%,项目投入4.87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4.73亿元,现价增加值3.15亿元,利税1.4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2.84%、23.83%、26.29%;分别同比增长21.16%、24.71%、27.54%。

3、园区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

各工业园区严格按照规划要求,依据功能定位,吸纳项目,集聚产业,逐步形成了错位发展、差别竞争、产业凸现的园区开发局面。马群科技园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园区以海陵药业、金龙软件等科技型项目为核心,规划发展IT信息和生物药业等高科技产业;迈皋桥创业园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园区以7425厂、新恒基管业等项目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都市型工业企业;规划面积为14.7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是我区唯一一家在园区规划范围内有深水岸线的工业园区,抢抓沿江开发先机,规划引进石油化工、港口物流、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用水量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的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3.77平方公里,也依据当地基础特色产业,把规划入园项目定位于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加工、纺织服装以及不锈钢深加工等产业,使我区工业园区在内涵和功能定位上都有了质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园区载体招商的吸引力。

4、园区投资环境日趋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在我区现有园区硬环境建设中,绝大多数园区所在街镇都是按照"先当债主、再当财主"的方式开展园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前期启动资金,拉框架、出形象,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进行园区初期开发。目前多数园区达到了"五通一平"的要求。二是随着园区建设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各街镇对园区的管理与服务手段趋向成熟,成立了园区管理办公室,区领导牵头各重点园区,街镇领导挂抱重点项目,为入园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全区园区软环境建设夯实基础。三是由于入园企业在基础实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共享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建设和运作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入园企业中,个体私营经济和外来投资项目占到总数的80%以上,这些企业经营机制灵活,产销衔接紧密,经济效益明显。

5、加大政策扶持,园区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区各园区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以市级重点乡镇园区优惠政策为依据,根据本区实际,放大政策效应,制定了各自的园区优惠政策,主要是规费减让、资金扶持和贷款贴息等,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年,我区出台了加快园区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明确街镇自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区财政按投入资金的10%给予补贴;贷款300万元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区财政补贴3年利息;街镇之间引荐项目入园的,其引荐项目实现的税收按3:7分成,完成的经济考核指标也按3:7分成等。这些政策有力地撬动园区的开发,大大地加快了园区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了园区的竞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区发展的优势在园区,加快发展的潜力也在园区,园区兴,则全区经济兴,没有园区平台做支撑的竞争,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竞争。当前沿江开发面临着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园区投入是第一拉动力,园区开发是第一制高点。所以我们在抢占沿江开发先机,加大园区投入时,也应看到本区在园区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1、"饥不择食"仍是目前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街镇受到形象进度的压力,对进园项目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进行质量把关,在入园项目上缺少筛选、审核和评估程序,存在着"装进篮子就是菜"现象,一方面一些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业滞后的企业搬不出;另一方面将工艺相对落后、有污染的企业,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入驻园区,影响了园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快速发展。虽然市委、市政府对市重点园区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管理方式方法滞后于园区发展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园区控制性详规以及项目个案具体的审批权限均仍掌握在上级主管部门,导致行政效率下降。特别是优惠政策实施周期太长,操作程序复杂,集中表现在用地方面享受市级重点园区的优惠政策手续繁琐,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政策洼地的优势不能充分显现。

3、投资主体单一,形象进度不快。我区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是由区、街镇两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筹措资金程度不高,投资主体单一,投入不足,仅限于有限的财力和自筹资金,园区开发资金瓶颈制约突出,导致投资强度和开发速度远远跟不上项目入驻要求,影响了园区形象进度。

4、项目开工率不高,投入强度较低。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区进园区的签字发照内联项目159个,开工93个;签字发照外资项目18个,开工9个。但这些项目单体不大,缺乏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旗舰和龙头项目,稀缺的园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部分项目成熟度低或项目推进力度不够,导致项目开工率低,形成了目前投入强度相对较低的园区开发局面。

5、园区招商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区域间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为了吸引好项目、大项目,竞相采取土地优惠办法,各园区往往要对较高的征用土地价格采取补贴,加重了园区建设的负担;同时园区之间为争抢好企业、大项目,经常拼比"优惠",使园区的建设成本进一步增大,制约了工业园区良性滚动开发机制的形成。

三、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沿江开发的总体趋势、功能区划、产业定位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为实现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要围绕重点,突出难点,进一步加大园区的联动开发力度、项目推进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园区的档次和规模,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我区沿江大开发中的增长极,为推进"富民强区"、实现"两个率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健全机制,构建科学的园区运作模式。

为确保各级工业园区快拉框架、快出形象,增创招商载体的新优势,在强化对工业园区领导,加大"行政推动"的外部力度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园区开发和项目推进的内在机制,探索园区发展的有效运作方式,尽快走上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公司化管理轨道。当务之急,规范现有园区建设开发公司运作模式,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的主体和法人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企业,变政府行为为企业行为,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实施独立的会计核算,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园区开发公司的内在活力,才能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筹措资金,增强园区投入强度,才能规避园区开发的短视和无序行为。增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完善规划,提高园区建设档次。

一是各工业园区制订规划时应切合本地区实际,工业园区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建设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规划要符合市政府有关政策和区级规划,切实保证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做到定位起点高、质量标准高,具有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尤其对地处沿江地带且土地资源多、发展空间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要认真做好中长期建设规划工作。二是围绕"一带二区三大板块"的生产力布局,接转开发区、大学城、龙潭港的辐射,进一步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把开发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对马群科技园这个启动较早的园区,在高起点、大手笔规划,高标准高层次推进的同时,吸纳高科技项目,延伸高科技产业链,推动高科技产业集聚,尽快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三是注意规划的有机衔接,认真实施"一个中心、二个市场、三个分园、四个重点园区"的方略。充分发挥金港创业中心的科技产业集聚和孵化功能,带动各级园区珠联璧合、联动发展。通过城北市场群和仙尧市场带建设,既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又为马群科技园、迈皋桥创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四大园区提供强大的信息、科技和人才支撑。四是组织实施规划,严格落实规划,园区要按照既定的产业规划吸纳项目,树立强烈的科学规划就是生产力的意识,决不能贪一时之小利而做影响长远发展的事情。

(三)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做优发展平台。

最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的意见》,二十条意见,条条是富矿,为我市郊县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区要以此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抢抓政策先机,把优惠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园区建设上来。一是在政策扶持上应积极对上多做工作,争取目前的市级园区优惠政策让东部享受,同时不断争取享受省乃至国家级等更高级别的园区政策优惠。二是在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筹措方式上,要由"面向区长转向面向市场",由单一的两级或三级财政投资为辅、适度举债、市场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并举的方式转变,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格局,不断给园区加快建设输入"血液"。三是放大政策效应,用好用活用足各项园区政策,尤其是财政贴息扶持政策,明确配套资金的比例,以此来撬动园区开发的大投入。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产业集聚功能。

一是高标准搞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优,努力做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备,为园区集约化生产提供一流的共享水平;二是抓好进园区项目的投产显效,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对入园的企业,在项目建设、技改投入以及生产经营上提供必要的资金贷款担保服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明确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工业园大力发展耗水量大、耗电量大、运输量大的,以重加工业及物流业为主的临江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其电力、气源、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势,着重发展纺织、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电子等能够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的项目;迈皋桥创业园包括燕子矶集中区重点发展轻工、纺织等无污染的都市楼宇工业;马群科技园积极培育IT、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特色鲜明、产业凸现的园区开发新格局。

(五)突出招商引资,提高园区投入强度。

园区的发展,关键要靠项目支撑,特别是旗舰型项目和龙头型项目落地生根,唯有这样才能扩大园区的发展规模,体现园区的品味档次,提升园区的总体形象。一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招引项目上,明确有针对性、有目标、有重点的招商思路。在园区推介宣传上,要突出园区特色和园区优势;在招商内容上,要突出沿江开发招商和载体招商;在投资主体上,要突出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在项目推进上,要突出环保评价和安全评价,以此保证入园项目的质量,拒环保敏感型和资源消耗型项目于园外。二是在吸纳高科技含量、资本密集项目的同时,各工业园区也要因地制宜,引入一些劳动密集型项目,解决因拆迁而失去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安置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我区就业压力,收到"稳定园区周边社会环境"和"富民强农"的双重效果。三是增强投入强度,提高产出密度,突出对入园企业数、注册资本到帐数、生地转熟地数、用电量和税收等5大指标的考核,全面拉开园区框架,进一步提升园区形象。

(六)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是在做大我区工业经济载体同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注重节约不可再生的宝贵土地资源,对入园企业占用土地严格把关,本着节约的原则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对项目用地和单位产出的捆绑考核。二是建议引入土地产出率指标,以此强调工业园区的集约化开发建设,整合所在园区的资源优势,提高投入产出比,实施差别竞争,缩短开发期,尽快进入"产出期",努力使园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三是提高项目开工率,在合同约定期内未能及时开工的项目,限期退让土地并赔偿土地占用损失,遏制借项目之名行圈地之实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