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垦日报

农垦日报

时间:2022-06-03 18:0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垦日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垦日报

第1篇

一、加强理论素养 用心用情援疆

自到一八四团工作以来,王广星坚持用心、用情、用智援疆,对援疆工作非常热爱,对团场工作高度负责。刚到团场时,他放弃休息时间,深入基层,查看资料,研究团场各项事业发展情况,仅半个月时间,就将一八四团自然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需要援助的具体方面汇报给了黑龙江宝泉岭管理局党委,为制定援疆计划提供了依据,宝泉岭管理局领导根据汇报情况,先后选派了30名援疆干部和人才到一八四团任职和交流。他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多次到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投资宣传和争取援助。2012年5月,宝泉岭管理局工会向一八四团工会赠送了价值5.1万元的1532册书籍。他还用心做好团领导的回访工作,配合一八四团领导和宝泉岭管理局的三个农场、四家企业签订了友好单位协议,有的单位已来团考察,准备投资。他还积极和管理局的建设局、纪委、农业局等部门加强联系,将他们的一些经验材料和有关图纸传递给团场有关部门,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精心组织安排,做实人才援疆

人才援疆是宝泉岭管理局和一八四团从民生方面考虑,首先进行的援疆内容。王广星积极配合宝泉岭管理局党委和一八四团党委做好人才援疆工作,宝泉岭管理局组织部门严格把关、优中选优为团场派出了优秀人才,支援团场教育、医疗和畜牧等方面的建设。在2011年派出各类专业人才11人,2012年又派出人才19人,在人才援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教育方面。先后支教的8位援疆教师带来了宝泉岭管理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为团场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援疆教师的指导下,一八四团学校老师代表十师参加兵团首届“团场小学英语教学讲课大赛”,荣获兵团第一名。援疆教师为一八四团学校建立了十师团场第一家校园网站,通过网络可直接与国内有关学校交流和沟通。同时,积极引进宝泉岭管理局的版画艺术,计划在十师团场率先开启版画教学。

在医疗方面。援疆医生来到一八四团医院后,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外科阑尾切除术,口腔科“烤瓷牙修复、根尖炎的根管治疗等多项手术和疗法得以实行。援疆医生还以一对一、一对二的拜师活动为载体,培养了很多技术骨干。援疆医生在十师率先成立了首个“疼痛理疗专科”,并在十师卫生系统首家推行了绩效工资改革,受到了师领导的关注和好评。截至2012年10月底,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增加55.8万元,增长44%。

在畜牧方面。争取宝泉岭管理局援助,配备了生猪人工授精站仪器设备,并由宝泉岭管理局为团场培训了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人员1名,在十师率先开展了生猪人工授精工作。

三、以援建为抓手,扩大援建空间

一年多来,王广星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理清思路、狠抓落实,2012年一八四团的援疆工作在空间和范围上实现了很大突破。

智力援疆取得成就。为了进一步做好与黑龙江垦区的合作共建,他通过有关渠道联系上了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首次实现了智力援疆。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于2012年7月派出了13名专家,历时55天为一八四团编制了高质量的《一八四团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受到了师团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称赞。

文化援疆正式启动。自2012年10月开始,宝泉岭管理局分3批先后派来了10名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到一八四团采风交流和帮助策划“文艺汇演”工作。文化援疆组在团场进行了采风和交流,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文艺工作者按照团场要求,深入挖掘团场文化的内涵,对文艺汇演内容进行策划和编排,力争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带给师市人民,为一八四团文化联姻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

产业援疆取得进展。2012年10月,黑龙江垦丰种业公司来一八四团实地考察,并与团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成立对口援疆示范医院。2012年7月,在宝泉岭管理局党委和局中心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对口援疆示范医院”在一八四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十师首家对口援疆示范医院。

四、积极主动作为,全面对接交流

作为援疆工作的参谋者、执行者和使者之一,王广星积极配合十师援疆指挥部和一八四团党委做好援疆项目的对接、落实和迎接验收工作。截至目前设施农业大棚、给排水项目、保障房项目已全部完工,黑龙江为上述项目投入援建资金1790万元。除此之外,王广星还积极配合一八四团党委与宝泉管理局加大往来对接力度。

人员往来。截至目前,双方实现互派考察团11次,考察人数达86人。如今还有3名教师和1名医生在宝泉岭管理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挂职和学习。

赠送物资。2012年8月,宝泉岭管理局党委为一八四团赠送了价值75.5万元的援疆物资,包括医疗设备、畜牧医疗器械、粮油和书籍等方面。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炳东表示,此次赠送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农垦对军垦的兄弟情谊。

开展援疆主题活动。王广星协调一八四团有关部门联合援疆干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援疆主题系列活动,举办了“万里援疆、情洒屯南”联谊会、栽种“援疆林”、召开对口援疆工作座谈会等活动,增进了团场职工和援疆干部之间的友谊。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王广星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截至目前,出版报纸专刊5期,在北大荒日报、兵团日报、北屯报等有关媒体上先后上稿31条,制作援疆专题片3部。

五、主动融入职工 树形象做表率

2012年4月,一八四团受到了11级大风的袭击,风灾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农业设施受损。得知灾情后,王广星第一时间组织援疆干部成立抗灾小分队,投入抗风救灾行动中,得到了团场人民的称赞。

第2篇

[关键词]天胶供应链;风险管理;保险;期货;供应链整合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0066-02

1 天然橡胶供应链概述

天然橡胶的供应链主要由种植―加工―贸易―汽车轮胎消费这几个环节构成。天然橡胶是由人工栽培的三叶橡胶树分泌的乳汁,经凝固、加工而制得,其主要成分为聚异戊二烯。橡胶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属多年生乔木,喜高温、高湿、静风、沃土的生态环境。适宜割胶的橡胶树一般要有5~7年的树龄,因此,可用于割胶的天然橡胶树的数量短时期内无法改变。产能释放需要时间。橡胶树经济寿命三四十年。橡胶树一年四季都能割胶,但产量在一年中有周期性的波动变化。1月底2月初越南、泰国北部进入停割期,2月中旬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印尼的赤道以北地区进入停割期。

世界天然橡胶主产国大多集中在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的热带雨林地区,主要为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东盟国家。全球天胶供给高度集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三国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近七成;其余近三成来自印度、越南、中国、菲律宾、斯里兰卡、非洲的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轮胎制造国,中国每年天然橡胶消费量占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天然橡胶消费量最大的就是汽车工业,占天然橡胶消费总量的68%。我国汽车生产快速发展,是天然橡胶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天胶市场快速扩容,国内供应增幅有限。目前高度依赖进口,自给率仅在20%左右。七八成需要进口。自给部分中近六成来自海南,三成来自云南,其余来自广西广东。进口市场高度集中,主要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前三国的进口额占95.6%,来自泰国进口天胶占53.9%。[2]

2 天然橡胶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的可能性[3]。造成天胶供应链不确定波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

2.1 天气因素

作为农业经济作物,橡胶的生长和收割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台风或热带风暴、持续的雨天、干旱、霜冻等都会降低天然橡胶产量而使胶价上涨。病虫害如白粉病、红根病、炭疽病等,会影响天然橡胶树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对天然橡胶的产量及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2.2 投机因素

天胶供应链的贸易环节拉长了供应链,引发橡胶供应链的波动。大量的投机资金介入橡胶的期现货交易,橡胶现货和期货贸易商利用供应链的影响因素,伺机大肆进货囤货,做高价格,加剧了天胶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时,融资胶盛行,通过贸易融资获取资金的使用权来获利。据统计,目前青岛保税区的37万吨库存中,有20万吨左右是融资胶。橡胶贸易商们通常会以20%左右的保证金从银行开到90天的信用证,然后迅速买入橡胶船货,继而迅速卖出,以套取资金,除去船货在途的路程,贸易商至少可获得80天以上的资金支配权。[4]天气的变动,外贸政策的变动,下游轮胎汽车产销的不稳定性等都给天胶贸易商在期现货市场投机炒作的机会,造成天胶价格的大幅波动,给天胶上下游的稳定经营造成严重困扰。

3 天然橡胶供应链风险管理措施

针对天胶供应链上的风险因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保险、期货以及供应链整合协调等方法进行管理应对。

3.1 运用天气保险规避天气灾害风险

天气灾害对天然橡胶种植、收割影响巨大,应逐步建立天然橡胶保险体系,在农场建立基层的相互保险合作社。政府可以在财政上参与农业保险,以支持我国农业的具体规定。政府对天然橡胶保险进行补贴,可以将保费降至大部分农场可以接受的水平,让天然橡胶产业得到发展。实践表明,天气灾害保险发挥了灾害补偿和转移风险的功能,是传统的抗灾自救与借助市场分散风险的有益结合。[5]

3.2 建立期货套期保值机制规避库存价值风险

天胶生产和贸易企业通常持有天胶大量成品库存。面对天胶市场的剧烈波动,天胶种植、生产和贸易商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有效地规避或分散现货市场上价格波动对所持有库存造成的贬值风险。[6]天胶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适度参与期货市场的卖出和买入,达到指导和掌握现货定价和销售节奏的目的。通过期货市场的交易,获取大量的生产、销售、天气、价格等信息,根据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作出经营决策。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把握好市场节奏,在高价位区间进行供给销售,从而提高整体的售价。[7]

3.3 供应链整合协调

天胶供应链较长,供应链信息从最终客户到原料供应商传递的时候,由于无法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渐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在向上游传递时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8]。供应链整合可以缩短天胶供应链的环节和长度,以便天胶供应链上下游更加紧密的合作。随着橡胶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以及银行意识到风险之后对贸易融资有差别地停贷,大宗商品的去金融化将拉开序幕[4]。未来天胶贸易商尤其是天胶融资贸易将逐渐萎缩,并向两个方向转化:一个是向上游发展,自己做胶厂,另一个则是做类金融公司,结合利用期货期权工具来做天胶贸易,做天胶供应链上的信息沟通者和风险管理者。天胶供应链上的贸易环节将被压缩,原先的多环节供应链:胶农―原料二盘商―橡胶加工厂―贸易商―轮胎厂―汽车制造及轮胎经销[8],将缩减环节成为:天胶种植―天胶加工―轮胎生产。上游橡胶厂和下游轮胎厂将跨越传统贸易商,进行一对一的交易,个性化的定制,以实现下游产品品类多样化的需求。由橡胶厂负责橡胶生产和管理库存,为轮胎厂提供VMI和JIT的物流服务,来降低轮胎厂买方的仓储和运输成本。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及时响应供应链终端市场变化,协同应对供应链上的风险。

4 结 论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贸易等行业正在实行去杠杆化,以实现稳定经营。天胶供应链通过整合上下游环节长度,上下游更加紧密的协同合作,以及时响应供应链终端市场变化的波动风险。对天胶供应链上游的种植与加工企业来讲,则可通过天气灾害保险与利用期货工具规避天气变化风险和天胶价值波动风险。

参考文献:

[1]曹旭平.中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及进口结构演变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

[2]徐琬儿.中泰天然橡胶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2013(272).

[3]祁莉丽,季建华.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4]包涵.橡胶“大杀局”[N].华夏时报,2013-05-04.

[5]张德生.海南农垦橡胶树风灾保险实践与理论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1(11).

[6]中大期货.天然橡胶期货对橡胶产业链的作用与影响[N].期货日报,2011-01-20.

第3篇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市拍卖市场秩序,规范拍卖企业经营行为,加强“诚信兴商”建设,结合2007年度拍卖企业年检工作和对企业守法经营、报表等日常监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现将全市98户企业评价结果及指定媒体拍卖公告情况通报如下:

一、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黑龙江农垦宝隆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市拍卖行、黑龙江省龙法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天信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信达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龙交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北方产权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全库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天鹅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嘉联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华信资产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信和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东大瑞和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市民众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四通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亿达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恒金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东洲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华龙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中融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中大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天丰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天意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旭升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民安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通易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迅达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百川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蕴点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交通拍卖行、黑龙江好时刻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怡远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龙鼎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中天伟业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银通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中龙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万融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亿顺达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融华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兴海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银通二手车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远航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瑞丰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鑫泰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恒泰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融汇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鸿顺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粮油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会通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恒嘉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翔鹰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百嘉鸿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龙洲拍卖有限公司。

二、提出整改的企业。

哈尔滨天汇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鑫宏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华大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嘉瑞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龙源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嘉华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龙贸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亿佰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会达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天昊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鑫德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哈交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百成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鑫金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奥克神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奥维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呼兰拍卖行、黑龙江省阳光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三维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友联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天宇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高维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鑫融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恒通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天圆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岳华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瑞德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北鸽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中恒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欧亚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天资拍卖有限公司、哈尔滨市融信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福瑞德拍卖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建兴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易格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顺发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金盛世卖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中静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凯越拍卖有限公司。

三、违规经营的企业。

黑龙江省金轮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天润海通(原振丰)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嘉盛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华融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国亿拍卖有限公司、黑龙江诚达商务拍卖有限公司。

对通报的上述企业,管理规范的企业要巩固成绩,再接再励,再创效益,再上规模;对要求整改的企业,要认真学习《拍卖法》等法律法规,在查找自身不足的同时按要求尽快整改和完善;对违规经营又逾期不整改的企业,将依法建议撤销其拍卖经营资格。

四、指定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对拍卖企业公告的管理。从我市被指定的《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生活报》、《新晚报》、《黑龙江晨报》等五家媒体的拍卖公告的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个别媒体由于在公告前,没有认真地审核把关,出了一些问题,这次通报后各指定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对拍卖公告的管理,把好拍卖公告的审核关。如果再因疏于管理,把关不严,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我们将取消该责任媒体拍卖公告的指定资格。

第4篇

【选文一】

油条佬的棉袄 肖复兴

在大院里,牛家兄弟俩,长得都不随爹妈。牛大爷和牛大妈,都是胖子,兄弟俩却很瘦削。那时候,大院里的大爷大婶们常拿这哥俩开玩笑,说:“你们不是你妈亲生的吧?”

牛大爷和牛大妈就是这样性情的人,一辈子老实。他们在老街的十字街口支一口大铁锅,每天早晨在那里炸油条。牛家的油条,在我们那一条街上是有名的。牛家兄弟俩,就是靠着牛大爷和牛大妈炸油条赚的钱长大的。

大牛上高一的时候,小牛上初一。那时候,大牛长过了小牛一头多高,比小牛长得更英俊,也知道美了,每天上学前照镜子,还用清水抹抹头发,让小分头光亮些。小牛和哥哥不大一样。他常常帮助爹妈干活儿,也会帮爹妈炸油条。哥哥的学习成绩一直比他好,他总有点儿抬不起头。于是,牛家也习惯了,大牛一进屋就捧着书本学习,小牛一放学就拿起扫帚扫地干活儿。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我们大院街坊的眼睛里,牛家两口有意无意是明显偏向大牛的。

大牛高三那年,小牛初三。两人同时毕业,大牛考上了工业学院,小牛考上了一个中专学校。两人都住校,家里就剩下了牛大爷和牛大妈,接着在十字街口炸油条,供他们读书。

小牛中专四年毕业后在一家工厂工作,每天又住回家里。大牛五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一家研究所。没两年,大牛就结婚了。结婚前,他回家来了一趟,跟爹妈要钱。要多少钱,牛大爷和牛大妈都如数给了他,但结婚的大喜日子,他不让牛大爷和牛大妈去,怕给他丢脸。

就是从这以后,牛大爷和牛大妈的身子骨开始走下坡路。没几年,牛大爷先卧病在床,油条炸不成了。紧接着,牛大妈一个跟头栽倒在地上,送到医院抢救过来,落下了半身瘫痪。家里两个病人,小牛不放心,只好请了长假回家伺候。大牛倒是回家来看看,但看的主要目的是跟爹妈要钱。牛大爷躺在床上一声不吭,牛大妈气得扯过盖在牛大爷身上油渍麻花的破棉袄说:“多少年了都舍不得换新的,你爸炸油条赚钱容易吗?”牛家老两口没有给大牛钱。大牛走了,再也没进这个家门。

牛大爷和牛大妈在病床上躺了五六年,先后脚地走了。牛大妈是后走的,看着小牛为了伺候他们,连个对象都没有找,心疼得很。但那时候,她的病很重了,说话言语不清,临咽气时,指着牛大爷那件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支支吾吾的,不知道什么意思。将老人下葬后很久,处理爹妈的东西,看见了父亲的这件破油棉袄,舍不得扔。他拿起棉袄,忽然发现很沉,抖落了一下,里面哗哗响。他用手摸摸,棉袄里面好像有什么东西。他忍不住拆开了棉袄,棉花中间夹着的竟然是一张张十元钱的票子。那时候,十元钱就属于大票子了。这时候,小牛才想起了母亲临终前那个动作的含义。这以后,小牛就离开我们的大院,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们哥俩儿。

50多年过去了,往事突然复活,是因为前些日子,我听到张宇唱的一首老歌,名字叫作《蛋佬的棉袄》。他唱的是一个卖鸡蛋的蛋佬,年轻时不理解母亲,在母亲去世后却发现棉袄里母亲为他藏着一根金条。“蛋佬恨自己没能回报,夜夜狂啸,成了午夜凄厉的调……他那件棉袄,四季都不肯脱掉。”唱得一往情深,让我鼻酸,禁不住想起牛大爷那件炸油条的破油棉袄。

(选自2015年7月10日《光明日报》)

【赏析】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大牛成绩好、英俊却嫌弃父母,不知感恩,只知索取;小牛成绩和长相虽不如大牛,但懂得感恩,懂得 孝顺父母,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孝道”的概念,引人思考。

【选文二】

独草莓 肖复兴

①我好多年没有见到姐姐了。今年,是姐姐的80大寿,说什么也要来看看姐姐。

②想起63年前,1952年,姐姐17岁,就只身一人来到内蒙新修建的京包线铁路。那时候,我才5岁,弟弟两岁,母亲突然去逝,姐姐是为了帮助父亲扛起家庭的担子,才选择来到塞外。姐姐每月往家里寄30元,一直寄到我21岁到北大荒插队。那时候,姐姐每月的工资才几十元呀!姐姐说起当年她要来内蒙前离开家时,我和弟弟舍不得她走,抱着她的大腿哭的情景,仿佛岁月没有流逝,一切都恍如目前。

③来到姐姐家,先看姐姐的菜园。菜园不大,却是她的天堂,那里种着她的宝贝。特别是姐夫前几年病逝之后,那里更是她打发时光消除寂寞的好场所。菜园被姐姐收拾得井井有条。丝瓜扁豆满架,窝瓜满地爬,小葱棵棵似剑,韭菜根根如阵,西红柿、黄瓜和青椒,在架子上红的红,青的青,弯的弯,尖的尖……忍不住想起中学里学过吴伯箫的课文《菜园小记》里说的,真的是姹紫嫣红。这么多的菜,吃不完,送给邻居,成了姐姐最开心的事。

④菜园旁,立着一个大水缸,每天洗米洗菜的水,姐姐从厨房里一桶一桶拎出来,穿过客厅和阳台,走进菜园,把水倒进水缸,备用浇菜。节省了一辈子的姐姐,常被孩子们嘲笑,而且,劝她说现在菜好买,什么菜都有,就别整天忙乎这个了。姐姐会说,劳动一辈子了,不干点儿活儿难受。想想,在风沙弥漫的京包铁路线上餐风饮露,这是她念了一辈子的经文,笃信难舍。再想想,人老了,其实不是享清闲,而是怕闲着,能有点儿事干,而这事干着又是快乐的,便是养老的最好境界了。姐姐种的那些菜,有她自己的心情浸透,有她对往事的回忆,是孩子都上班上学去之后孤独时的伙伴。

⑤夸她的菜园,就像夸她的孩子一样令她高兴。我对她的菜园赞不绝口。姐姐指着菜园前面绿葱葱的植物,我没认出是什么。她对我说:“这里原来种的是生菜和小水萝卜,今年闹虫子,我把它们都给拔了,改种了草莓。不知怎么闹的,也可能是我不会种这玩意儿,你看,一春天都过去了,只结了一个草莓。”

⑥我跟着她走过去,伏下身子仔细看,才看见偌大的草莓丛中,果然只有一个草莓,个头儿不大,颜色却很红,小小的像红宝石一样,孤独地藏在叶子下面,好像害羞似的怕人看见。

⑦“孩子们看着它好玩,都想摘了吃,我没让摘。”姐姐说。我问她:“干嘛不摘,时间久,回头再烂了,多可惜。”姐姐笑着说:“我心里盼望着有这么一个伴儿在这儿等着,兴许还能再结几个草莓!”

⑧相见时难别亦难,和姐姐分手的日子到了,离开呼和浩特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姐姐蒸的米饭,我炒的香椿鸡蛋,做的西红柿汤,菜都来自姐姐的菜园。晚饭后,姐姐出屋去了一趟菜园,又去了一趟厨房,背着手,笑眯眯地走到我的面前,像变戏法一样,还没等我猜,就伸出手张开来让我看,原来是那颗草莓。“你尝尝,看味儿怎么样?”姐姐对我说。

⑨我接过草莓,小小的,鲜红鲜红的,还沾着刚冲洗过的水珠儿,真不忍心下嘴吃。姐姐催促着:“快尝尝!”我尝了一口,真甜,更难得的是,有一股在市场买的和采摘园里摘的少有的草莓味儿。这是一种久违的味儿。

(选自2015年8月25日《广州日报》)

【思考练习】

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第②段多余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使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这是一种久违的味儿。”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滋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本文的标题“独草莓”改成“姐姐的菜园”,可以吗?为什么?

第5篇

首先,是端正对民生问题的态度。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媒体多元化的冲击,一些媒体为适应市场需求,在确立办报导向时,认为报纸的市场在于城市与经济商业部门,农村中看报纸的人比较少,广告来源也很少,所以,对农村民生工程问题报道流于形式。因此,农村中民生问题的热点、难点等都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其次,是克服在农村民生报道上的误区。有的媒体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图解各级党委有关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写一些地方为农民修路、建房的经验,就算达到预期目标了。报道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会议的决议、指示多,农民的意见、声音少;走过场与流通于形式的东西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少;单纯的经验多,反映特点的指导少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对农村民生工程问题报道的观念、态度没有确定好。第一线记者泡在农村采访的也很少,即使跑在农村的也较少找准民生问题报道的主体到底在哪里。

如何及时、准确、深刻地报道党和政府关于建设民生工程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重要责任。只有真正把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最广大的农民。了解他们的困难、情绪、热点、经验和呼声,结合实际解读好、宣传好党对建设民生工程的政策,才能当好广大农民的代言人和民生建设工程发展变化的记录人。

海南日报在报道民生工程中,十分注意更新观念,创新报道。不仅设立了相关的民生版面,又相对集中一段时间有针对性报道全省农村民生建设工程问题,这些“战役性”的报道,主题各异,突破口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握住了当时的“脉搏”,即克服了过去民生报道表面化、简单化现象,把民生工程进一步融化到如何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如何闯市场,如何实现增收等,反响很大。跑农村一线的记者,观念更新,还就农村民生中涉及到农村中有关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土地问题、村务公开问题、社区建设问题、发展后劲问题等纳入民生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取得比较显著的社会效果。

二、既要“热脸面”又要“冷屁股”

农村民生问题报道的主置开始呈上升已成趋势。但是。对民生工程的热点问题如何处理,对媒体不仅是一个责任问题。还有一个“辩证施治”问题。

当前,社会民生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新闻媒体面对如此众多的民生热点问题,既不能采取回避政策,不闻不问,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介入,勇于担当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因此。对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既要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又要从关乎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对热点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做好策划和部署,对民生热点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不仅要充分了解民众对各种问题的热点、难点的本质所在,又要对进行宣传报道之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一个清醒的评估。尤其是,对民生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将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对其他群众、其他干部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互相牵扯和转化都要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才决定进行“辩证施治”。

新闻媒体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态度明确,旗帜鲜明。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的民生热点问题,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该提倡什么,鞭挞什么,新闻记者都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绝对不能含糊其辞。同时,要立足全局,选好选准热点选题。哪些民生问题要“炒热”,哪些民生问题则要“轻描淡写”,既要有个“度”,又要有个“量”。

其次,对群众中因关心自己切身利益问题,而引发上访的民生热点问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也是要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对其正确的意见与诉求要在舆论上给予支持。对其干扰改革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错误言行要予以批评与疏导。

三、“放大镜”看面“显微镜”知底

马克思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致的,动机与效果也是一致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片面逐步走向全面,从表层透到本质的,从“坐井观天”不断升华到“一览众山小”。因此,作为担负民生热点问题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报道对象的核心。从一些成功的民生热点问题报道来看,都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局部到整体,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帮助受众获得对民生热点问题特点的认识。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有的新闻工作者用行话说,对民生热点问题,要用“放大镜”看现象,用“显微镜”看本质。因为,有时候,错综复杂的现象容易迷惑人眼,令人找不着北。有的媒体称,民生热点报道如果不触及问题的本质,只是罗列一大堆社会现象,这是不能信服人的。海南农垦于去年底挂牌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后,先后有四十多人困难职工被帮扶。海南日报记者在采写这一新闻时,起初是想当作一则动态新闻来写,但后来,又了解到,全垦区又有一百多位困难职工在基层也得到了有效帮坏。这位记者透过这一帮扶现象,看到了垦区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的积极作用。所以,记者的报道透过这些现象,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建设作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是短期行为,而应当是常态的,讲究科学态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这则报道透过一个现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报道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四、局部抓特色整体现起色

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不仅具有事物的普遍共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民生热点,通过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来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规律,也是一条新闻规律。如果媒体对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平淡无奇。缺乏鲜明特征和典型意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就会微乎其微。

事物的个性总是离不开共性。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民生热点报道时,一定要衡量所报道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指导意义。这里就有一个“以点带面”的问题。首先,报道这个典型、这个特色,一定强调这个“点”要有时代意义,有代表性,否则。那就失去了报道价值。如果当你发现这个新闻线索其显露的倾向具有普遍性,具有指导性,这个“点”就抓得有意义了。去年以来,海南日报在报道我省解决农村社会民生问题,不仅突出强调各级领导的一种社会责任,宣传他们舍得投资解决民生,也注意彰显个别带动一般的效果。比如有的地方不仅注意“输血”,也注意“造血”。通过带动农民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有的地方通过引领农民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更新传统产业,由此而达到解决民生问题

等,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也有个别媒体的报道存在表浅化现象。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彰显解决民生的个性特点。其中,大多数报道都是讲各级领导只是注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解决农民的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面孔、经验、作法几乎都一样。而涉及到农村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却缺乏深层次的、普遍性的意义。如农村改革政策不到位,农民治贫致富难的问题;有农村路也搞了,房子也修了,但是,由于市场要素不全,农产品卖难问题等。由此可见,民生热点问题,一定要从个性着手,从共性着眼,作到:宏观在手,微观在握,才能做得有声有色。五、抓住积极面克服落后面

作为党报,对待农村民生热点问题报道,一定要做到思想深刻、视点高度、辩证分析。其中,接纳积极面,克服落后面,是应当值得提倡和坚持的。只有这样,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起到进一步引导民众明事悟理、化解矛盾。

如对待当前一些企业大量职工下岗这个民生热点问题,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容易陷入问题的误区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感情用事,缺少理性思考,不顾社会影响,充当落后群体的尾巴。

对待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积极的态度入手,从党和政府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再就业问题这样一个积极面来报道,多从正面报道下岗人员如何实现自身观念转变,积极应对当前的工作环境、竞争环境,树立自尊、自立、自强之态度,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起到疏解社会矛盾、健康向上发展的态势。

除了强调新闻工作者必具备职业道德问题外,也强调要有一个科学态度问题。对待民生热点问题,一定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辩证地分析事物的进步面和落后面,澄清事物的主流及其支流,从而透过事物的现状,看到其发展前景。

在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强调动机与效果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良好的动机出发,最终使民生热点报道产生正面影响力,从而达到化解矛盾,推动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此,必须注意克服主观动机上一味追求所谓“亮点”、“卖点”,迎合社会上一些民众的低端要求,把民生问题的落后面当作所谓热点,大肆宣扬,这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不健康心理表现和一种失职行为。

综上所述,对待农村中的民生热点问题的积极因素和落后因素,新闻工作者应当做到:对待体现党的政策的,而又一时解决不了问题;对待一些涉及民生的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经过调查应当急切解决的,必须从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本质主流入手,作好宣传报道,为群众起到释难解疑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民生上的负面问题,应当进一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敢于和善于为民鼓与呼、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第6篇

关键词:贷款抵押;民间融资;农地抵押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82-03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识码:A

当前,农村贷款难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按照现行的贷款规则和法律制度,农民难以找到有效的贷款抵押资产。事实上, 我国农村并不缺乏抵押物, 农村集体土地、林地和宅基地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它们具有很强的保值性,适合作贷款抵押物。全国农民拥有20 亿亩耕地、50 亿亩的非耕地(含山地),如果每亩耕地价值5 万元,每亩山地2 万元,总价值应该在200 万亿元以上,这是一笔很大的抵押资产。所以, 我们急需从制度方面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地抵押制度,从而解决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现行制度限制了农地抵押业务的开展

(一)现行法律制度限制了农地抵押的开展

有关农地抵押的法律制度主要规定在《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对农地抵押问题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态度。

依据《担保法》第34条第1款第(五)项、第36条第3款和第37条第1款第(二)项的有关规定,除两种情况外,农地本身不能单独设定抵押。这两种例外情形是:第一,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和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第二,以乡( 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作为抵押物,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也就是说,除“四荒”、农村集体企业厂房占用的农地外,其他农地一律不得抵押。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9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该法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分析这两条规定,我们可以发现:以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的方式承包的农地可以抵押;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地能否作为贷款的抵押物,法律规定的比较模糊,有人认为第32条为我国农地抵押的设定预留了空间,并对第32条作扩大解释,把抵押理解为就是“其他方式”;有人作限制性解释,认为抵押被划在合法流转方式之外。《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农地抵押条文的模糊性规定,为实践中顺利开展农地抵押设置了障碍。

《土地管理法》第63条对乡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作了如下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有人认为这一规定是为我国农地抵押开了一个小口,但也有人认为《土地管理法》是2004年修订的,按照后法(指2007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优于前法来看,应当说乡村建设用地是不允许设定抵押的。

《物权法》第128条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定方式(指《土地承包法》第32条规定的转包、互换、转让方式)流转,排除了抵押;第183条规定了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第184条中规定了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第201条规定了集体土地所作抵押在实现抵押权后,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用途。总体上说,《物权法》中有关农地抵押的规定,没有新的突破,没能建立农地抵押制度。

(二)目前的信贷管理办法束缚了农地抵押的手脚

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仍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制定的信贷管理办法,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信贷管理办法在贷款金额、担保条件和程序上根本无法适应农民贷款的需要。以担保为例,按目前的信贷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不多,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即使部分农民有抵押物,他们也难以承受过高的评估费。

二、实践对现行制度的突破

(一)地方政府积极进行农地抵押试点

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试点性的地方法规,不断突破现行法律制度。立法者严格限制农地抵押的意图是为了防止农民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被行使抵押权而丧失土地这一基本生活来源, 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土地用途的改变和农民的生活失去保障、影响农村的稳定。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 这种限制性规定非但无助于有效保护农村集体土地、遏制耕地的大量流失, 反而成为阻碍农民获得农业生产资金和农业生产发展的掣肘,这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有关农地抵押的试点性地方法规。《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明确了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但规定通过出让、转让和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湖北省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也明确了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当然,这些突破仅限于建设用地,对家庭承包的农地是否可以抵押,仍是一个尚未突破的。

土地使用权是农民拥有的大宗财产之一,禁止农地抵押, 将使农民失去融资担保的主要来源, 堵塞农民的资金来源, 这对于农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可以说, 农地抵押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温州日报》2007年4月17日报道,温州市将在该市苍南县试办集体土地性质的房产抵押贷款,计划发放贷款1000 万元以上,将在《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文件限制的情况下,放宽担保条件,以“集体土地房产抵押+房产所在地村民保证”方式,进行“破冰”之旅的试点。业内人士指出,一旦苍南县集体土地房产抵押贷款“破冰”成功,将给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一把创业的“金钥匙”,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二)民间融资已经采用农地抵押的办法

最近几年,民间出现了以农地为抵押物的贷款事例,这是一种“地下突破”。云南文山自治州的民间金融组织对于无力偿还贷款的农户,采取暂时收取其承包的土地, 转租给其他人耕种若干年, 以土地收益偿还全部贷款本息后,将土地归还贷款人(即原土地承包人)。此案例违反了严禁农地承包人私自转让、抵押的规定,但这种民间融资抵押案例为长期困扰农村金融发展的“抵押难”问题, 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解决方案,这也说明我国建立农地抵押制度是可行的、必要的。

(三)目前实施农地抵押的时机已经到来

我国最早试行农地金融制度的地方是贵州省湄潭县,该县于1988年在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政策支持下,成立了土地金融公司,向土地经营者发放农地使用权抵押信贷。1997年经原土地金融公司改建的湄潭土地开发投资公司,因亏损严重被撤销,这一结果标志着农地金融制度试验以失败告终。笔者认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时机不到,因为当时该地区的经济过于落后,农民对资金的渴求还不强烈,农村贷款难问题还不突出。目前,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已经具备农地抵押制度的实施条件。

三、农地抵押制度的创新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农业自身积累机制较弱,国家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土地是我国农民的最大资产,农业发展所需资金最终还必须依靠农地抵押制度创新来解决。

(一)建立和完善农地抵押配套制度

农地抵押制度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创新, 而且有赖于相关制度的构建,这些制度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农地金融机构独立经营、农地价值评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证书发放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不被认可, 我国农地的抵押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因此,尽快赋予农民对集体土地完全、充分的所有并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 才能为农地抵押制度的建立提供基础环境。

建立保证农地金融机构独立有效运作的制度。要实施农地抵押制度,必须设立从事农地抵押贷款业务的农村土地金融机构, 由其负责办理农地抵押贷款。根据先进国家的经验,农地金融机构一般由国家投资设立,为保证其成功运作,我们必须建立保证农地金融机构独立有效运作的制度, 不受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预。

农地价值评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证书发放是农地抵押的基础,我们要建立这些基础性的配套制度。据《经济日报农村版》报道,国土资源部争取从2007 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城乡土地全部登记工作。国土资源部的《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十一五”期间,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率达到95%以上。今后,国土资源部们要尽快落实这些目标。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农地的分等定级工作,建立农地价值评估机构,使每一块农地的位置、数量、等级、权属和价值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为农地抵押提供依据。

(二)建立农地抵押法律制度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都迫切要求建立农地抵押制度,而现行的法律制度明显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革这种现状, 加快建立我国农地抵押法律制度,使我国的农地抵押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

1.农地抵押设置的规定

设定抵押的农地范围要广泛,除“四荒”外, 还应包含农民合法取得的耕地、自留地、自留山和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地上农作物虽依附于土地,但二者并非主物与从物的关系,现行司法解释也未将地上农作物视为土地的从物。《〈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2条规定,“当事人以农作物和与其尚未分离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的, 土地使用权部分的抵押无效”,为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以农地承包权设定抵押的,抵押权的效力不应及于地上的农作物,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对抵押农地处置的规定

在抵押农地的处置上, 应允许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担保物权,只有在担保物权无法通过私力救济的情况下才有必要通过司法程序执行, 保障农地抵押权快捷、低成本地实现。农地抵押不同于一般抵押,对抵押权的实现方式要作特殊规定:一是抵押人可以有偿将农地承包权流转给他人,抵押权人就其收益优先受偿;二是抵押权人亦可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商业拍卖或由法院强制拍卖),将农地承包权出卖给出价最高者,并就其收益优先受偿。

3.建立农地使用权消灭时抵押权人的保护制度

农地使用权消灭的第一种情况是国家因公共利益征用农地,农地使用权归于消灭,抵押权人可就该抵押物的补偿费优先受偿。农地抵押登记具有公信力,征地机关非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将属于抵押人所有的补偿费交付与抵押人。如果被担保的农地抵押贷款已届清偿期,抵押权人可以直接向征地机关请求给付,未届清偿期,可以将补偿费予以提存。

农地使用权消失的第二种情况是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因抵押权依附于农地使用权,作为利的权利消灭时,设置于其上的抵押权随之消灭,抵押权人得不到任何补偿,明显不利于抵押权的保护。所以,可以规定:一是农地所有权人可对该土地再次进行发包,其所得的承包费应优先偿还抵押权人;二是抵押权人可以对剩余年限内的农地使用权进行拍卖或变卖,从拍卖或变卖所得的价金中优先受偿。

4.对农地抵押的限制

针对学界关于农地承包权抵押的争论与立法的反复,笔者认为,立法者和学界的种种顾虑不无道理,为防止我国农地抵押可能带来的耕地流失和农民失去土地等负面效应, 可以对农地抵押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例如限定土地的用途,规定受让人不得改变土地的原有用途。也可以对抵押人的利益加以适当保护, 规定抵押人在丧失土地使用权后对该土地享有优先租赁权, 从而保留农民耕种土地的基本权利。应该对实现抵押权时农地受让人的主体资格进行必要的限制,防止无能力及无心从事农地经营的人浪费土地资源和利用炒卖手段渔利,这样可以达到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条件的目的。

总之,农地金融制度的建立是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农地抵押制度在我国的推广是可行的,应允许家庭承包的农地进行抵押,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昌平.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度创新.学习时报[N].2007-2-5(4).

[2] 尤成勇.苍南“试水”我国农地房产抵押贷款.温州日报[N].2007-4-17(4).

[3] 朱明.突破农地担保难问题亟待法律制度创新.理论前言[J].2007,(1).

第7篇

发展农村经济是“三农”工作的第一要务,而农村的稳定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省农村总体上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治安平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其中较突出的是土地纠纷问题。土地纠纷极易引发,导致农民和农民、农民和农场职工、农民和外来投资者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纠纷,维护农村稳定,是搞好“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省土地纠纷原因分析

我省农村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既有农民自身法制观念的淡薄,也有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薄弱。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成因:

1.土地权属不清。长期以来,农村体制多变,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经常变换,变动后又不能及时调整、界定界线,导致土地权属争议不断,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料作为凭证,又给土地确权、解决纠纷增加了困难。我省现有荒山荒地资源500多万亩,海滩涂资源50多万亩,这些土地资源除极少数在时划归集体所有外,都是国有土地,但使用权却从来没有明确过。近年来,随着热带高效农业的开发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过去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坡和滩涂,变成脱贫致富的重要生产资料,争夺其使用权的矛盾日趋尖锐,土地纠纷增多在所难免。据统计,我省土地纠纷发生在耕地上的极少,有98%的土地纠纷正是发生在这些坡地、荒地和滩涂地上。

2.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集体土地的界定,是解放初期按照当时的农村人口、劳动力、牲畜、农具的数量以及种植面积来确定的,除此之外的土地,大多数划入国有农、林、牧、渔、盐场等。土地维持50年不变,但是这50年中农村的人口已经增长了多倍,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迅速增长的人口必然发生严重矛盾。一 (欢迎光临海南新闻网)方面是农村人均占有土地太少,另一方面是个别农场 (海南日报)有土地长期闲置、无人耕种,这引起一些农民心理不平衡和不满,导致土地纠纷发生。

3.农民依法用地观念差。一是以祖宗地、祖宗海代替法律权属,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祖祖辈辈的葬坟,就应该是我的土地。不少相邻村庄之间的土地纠纷就是因为这种错误观念而引发的。二是不执行法院的判决和政府的裁决。据省农垦总局统计,垦区农场近几年来因土地被占向各级政府申请复议或向法院,法院作出的判决及市县政府作出的裁决有相当部分执行不了。

4.土地开发不规范留下隐患。有的不申请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未确权先发包;有的未经三分之二的村民代表同意就擅自发包;有的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越权审批。二是农村土地在对外发包中,普遍存在“面积过大、时间过长、租金过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土地价值较低的时候,多数群众不大关心,随着土地的大幅度增值,村民就会感觉吃亏太大,要求取消合同、收回土地或提高租金,这样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就会爆发。三是土地补偿款和解决就业问题没有兑现,或者分配上存在问题。

5.某些基层组织软弱无力,少数干部。土地纠纷引发的,有不少与村委会和乡镇领导班子的风气不正、软弱无力、工作不到位或有关。有些干部明明知道农民占用国有土地理亏,但不批评、不制止、不教育,听之任之,有的甚至为其撑腰、壮胆,有的甚至带头上访闹事;有些基层干部没有群众观念,有事不与农民商量,有的甚至与不法开发商相勾结,未经多数农民同意就擅自发包,损害农民的利益;有的基层干部对土地纠纷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该解决的不及时解决,致使纠纷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越闹越大,越闹越凶;少数干部,暗箱操作,私分承包款,引起群众不满。

处理土地纠纷的对策

处理农村土地纠纷,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协调保护各方面的合法利益为出发点,以“既尊重历史,又考虑现状”为基本原则,防止局部问题向全局转化、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转化、非对抗性问题向对抗性问题转化,全力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解决土地纠纷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果断措施,抽调精兵强将,力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我省农村土地纠纷问题。为加强对全省农村土地纠纷处理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省“处理农村土地纠纷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在近期内集中力量,依法处理造成重大影响的恶性土地纠纷案件,特别是那些因为情况复杂而久拖不决的案件。

2.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土地权属不清,是造成我省农村土地纠纷的主要原因,因此,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彻底解决土地纠纷问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省政府已经把农村土地确权列为今年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为了完成确权任务,建议组织人员深入各市县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市县政府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机构,组建专业队 (欢迎光临海南新闻网)伍,落实工作责任和经费,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工作速度。

3.(欢迎光临海南日报).对农村外包土地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对全省农村外包土地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使我省农村土地外包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一是对违法发包的合同予以取消或中止后依法收回土地。二是按照既保护开发商的合法权益又兼顾农民的切身利益的原则,对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条款进行调整。版权所有

4.妥善处理地方农村与国有农场土地纠纷问题。一是对于经调查确认是农村占用农场的土地,原则上应退回农场。如果这些占用的土地已经对外发包,应中止合同,将土地归还农场或改由农场与外方签定土地承包合同。二是本着“尊重历史、面向现实、着眼未来、共同发展”的原则,农场长期未开发的闲置土地,适当调整给确实缺乏土地的农民使用。这样既能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又能充分开发土地资源,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程资源;师生潜能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36-02

【作者简介】陶西安,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江苏连云港,222006)副处长,高级教师。

2011年以来,连云港市创新思路,超前谋划,强力推进,共建设市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175个,其中66个项目已成功立项为省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学校紧紧抓住课程、队伍、课堂等关键环节,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努力在课程整合上下功夫,在课堂效益上做文章,在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上见成效,用真情与细心,智慧与严谨,倾情投入,扎实建设,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育人平台与校园文化。

精心组织,精准指导

连云港市把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上升到彰显一个地区、一所小学的教育品行、教育品质、教育品位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理论研究与申报建设同步,专家引领与学校探索并行,由点及面,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将推进课程基地建设作为提高课程实施效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办学境界的一个突破口,强力推进课程基地项目申报与建设。

(一)建立工作机制

成立了以市教育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和县区教育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基教牵头,教研、师资、电教、装备等部门参与,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领衔的课程基地项目开发与建设专家指导组。每年组织县区、学校开展人员培训、项目指导和成效评估,确保学校按序时进度推进项目建设和基地使用。

(二)健全实施程序

每年组织县区通过学校申报、县区初评、市级评审答辩等环节选拔立项后,由专家团队深入项目学校开展调研、过程指导、年度视导等,确保基地建设项目目标定位准确科学、建设内容规范具体、建设方案切实可行、建设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保证课程基地建设与使用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三)确保经费投入

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协调政府和财政部门按省要求及时足额拨付配套建设资金,切实保障项目建设所需建设经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扎实建设,成效初显

按照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和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文件要求,连云港按照省、市两级课程基地项目实施方案,切实落实建设规划,着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积极创设鲜明的教学环境;着力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努力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搭建互动学习平台;着力打造学校精神文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五年来,省级立项的66个项目99%以上通过省专家阶段性视导评估,13个项目被评为优秀,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一)凝练了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

充分挖掘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并将这些精神元素进行总结与提炼,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海州实验中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转变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主线,建设的校园植物园、水生生物馆、生物创新与探究实验室、生物图谱画廊等特色生物实验课程基地,彰显了学校“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连云区云山小学的“中草药特色文化”项目,将中草药的“探究、正身、和谐”特质进行提炼,形成了“尊重生命价值,尊重成长过程”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东港小学“港文化”特色项目,利用丰厚的地域资源营造了山、海、港同生共融的学校文化场,提炼出“担当、合作、探航、通达”的教育追求。

(二)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与育人环境

充分挖掘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所蕴藏的文化元素,通过物型文化、精神文化、空间文化、课程文化等形态,打造并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氛围与育人环境。如苍梧小学“西游文化”特色项目,将学科教学与课程、实施策略路径与“西游文化”无痕整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与实践能力,锻造了能拼搏、敢担当、有责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助推了“西游文化”弘扬。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的“高中外语课程基地”,建成具有不同国家文化特色的多语种特色教室,让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异域风情,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学生提供的外语角、外语文化节、与国外合作学校交流互访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实践、实习、体验等多样学习方式,创设了高效达成外语教育目标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三)丰富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项目学校充分认识课程基地建设对于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许多项目涉及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灌南高级中学的“灌河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基地、东海县青湖小学的“水晶文化建设”项目、赣榆沙河二小的“农家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基地、白塔高级中学的“励志德育”课程基地、连云区云山小学的“中草药文化与生命教育”课程基地、徐圩新区东辛农场小学的“农垦文化实践”课程基地、灌南新集幼儿园的“乡土艺术”课程基地等等,都创新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实施方式,丰富了课程与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增强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开放性,体现了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四)深化了学校课程资源整合

如何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整合,让校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实现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进而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对此,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学校也进行深入的探究,如苍梧小学以“西游文化”为引领,从儿童多元智能的视角进行具有“西游文化”特质的尚美课程建构,提出了“问题导学,尚美求真”的课堂教学主张,并将“西游文化”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开发了“赏西游”课程;与美术课程进行整合,开发了个性鲜明的“绘西游”“塑西游”课程;与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开发了“唱西游”“演西游”课程;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打造“翻越火焰山”“勇攀盘丝洞”“巧渡流沙河”“勇闯七十二洞”等体验场,开发了“玩西游”课程等。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普通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准确理解。从宏观上,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1】。“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2] 。应用型人才又有很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3];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4]。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5]。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纯理论型而言的,也即相对于所谓的“经院派”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我国目前所有高校大部分本科学生培养都应该被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甚至细放到某个特定的专业来理解。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重点处理好“六大”关系

1、处理好“应用性”与“人文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教育所应承担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教育的精神,应该是回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安全人的心智为目的,以促进人的灵魂转向为己任,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还要围绕这些理念和价值取向所展示的种种努力[6]。现在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必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要关怀人,要爱人,要有责任感,要爱他的国家,要爱他的民族,然后要能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有它的信仰,有它的文化的传承性[7]。因此,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将培育的重点放在人文精神的强化方面,这不是单纯的强调应用性就能实现的,普通本科高校应用性转型一定是在强化人文精神的背景下实现的,我们不能以牺牲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代价而增强所谓的应用性。

2、处理好“知”和“用”之间的关系

前面笔者提到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度的协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知”和“用”的关系,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将应用型教育办成传统本科压缩性与高职教育的放大型。“知”强调认识水平,这是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首先从层次上依然定位于本科,在培养目标上要严格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随着技术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的变化的加速,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水平也要不断的提升;其次从类型上它强调应用性,因此我们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强化专业理论与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强化实践实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试用,在用中提高认识,将来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工作实践并可能创新发展。

3、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应用性教育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或者技术开发的能力,这些能力仅靠教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教、训、验、研”等多途径并施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验、研”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应用能力。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源”和“流”的关系,科研是“源”,教学是“流”[8]。科研予于教学以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9]。因此,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 。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激励科研,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不能应为发展应用型就可以淡化科学研究,这对学校未来发展是有害的,对应用型人才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4、处理好“学科”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职业、职业群或技术领域,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10],从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主要的。学科的涵义在一些汉语辞书中都作了解释,《辞海》[11]表述较为完整:“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一般取第一种涵义。“专业”,《辞海》的表述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发展中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建设也就与专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在现代社会里,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的建设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源”,专业是“流”。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即知识转化率)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12]。 5、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这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的立体建构层次上,第二课堂会促使学生将已经巩固和融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收获新知。

一个完整的本科教育,在校时间3-6年,按有关部门的规定,一个学生要正常毕业需修完160学分(18学时为1学分),大概要修2880学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一般为2500学时,含实践课程),按每天10学时折算,实际上课天数为280天,因此大学本科教育,第一课堂教育虽处基础地位,但占用的时间比较少,那其余的时间应该都属于自主学习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个时间?笔者认为,学校可通过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创新活动、创业活动、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将所学知识和理论立体化,并综合运用到实践之中,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这往往仅靠第一课堂是难以实现的。

6、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在重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着力加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各种有效的实践教学,也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传授专业理论与指导学生实践、研究,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与实践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应该更加突出,一方面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安排中,并通过参与为指导者提供建议,另一方面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单独或自发组织各种团队创造性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齐长永,葛洪军,赵鸿宇.关于培养工程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思考和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 江苏高教,2009.1.

[3]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教学研究,2005.3.

[4]陈天培.“模拟试验”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

[5]赵学凯,施丽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合格经管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16.

[6]吴松,教育应维护支持社会正义[N].光明日报.2006.12.22.

[7]张尧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创新及发展能力.2007年01月26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8]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9]时敬华,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J].2001.02.

[10]李万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 2006.10.

第10篇

关键词:黑龙江文化产业;现状;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06-02

一、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1.文化资源矿藏丰富

黑龙江省较为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课题组,对全省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调研。他们用了一年多时间,初步梳理出了民族历史源流系列、民族民间非物质遗产系列、中外文化交流系列等十大系列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不仅可以使龙江的人文色彩更加浓厚。

2.龙江精神凝心聚力

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兴安岭精神和龙江交通精神等,共同构成了黑龙江省优秀的精神资源,它们使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以龙江交通精神为例,黑龙江交通决战三年,交通人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英雄气概,以大庆铁人、北大荒、大兴安岭精神为动力,创造了全国公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的奇迹、规模的奇迹、质量的奇迹和廉政的奇迹。

龙江的文化产业资源如此丰厚,蕴含着采之不尽的经济价值。黑龙江省已组建黑龙江文化创意机构,下设文学、广播影视、舞台艺术、造型艺术、民间民俗工艺品、动漫及网络游戏、出版、旅游文化等八个创意中心,力争使全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进入产业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

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建设边疆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规划》等政策,伴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1]。文化产业增加值以每年16.4%的速度递增(按可比价格计算),高出全省GDP年均增速5.3个百分点。2010年,黑龙江省共有文化产业机构6.4万个,比2005年增长30.4%[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5万人,比2005年增长35.5%。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9.3%,占GDP比重2.1%,比2005年高出0.6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文化产业机构达6.59万个,从业人员36万人,实现增加值285亿元。

2.新兴文化业态崭露锋芒

黑龙江省不但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而且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像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网上书店等新兴文化业态正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02万户,网络文化服务单位已达197家,实现收入超过6亿元;东北网络台日点击量迫近2 000万次,在全国54家省市级重点新闻网站排名稳居前5位。省电视台龙视传媒移动终端达到2 600部,网络电视台快速成长;省报业集团的生活报、手机报、生活知道网已初具规模。

3.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和措施,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向全面、纵深领域推进。

2011年,省出版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大庆、鸡西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通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黑龙江省186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7 631个事业编制完成核销,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入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新的文化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4.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势头强劲

黑龙江省已建或在建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有2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带动了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生产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动漫游戏、会展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兴起。引进建设了中国国际音乐之城、中国云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截至2011年底,累计投资140多亿元,已建或在建超亿元文化产业项目45个、超千万元项目54个。

5.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支撑能力增强

随着文化产业项目规划程度越来越科学,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也越来越强。黑龙江省坚持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储备,严格把握可行性论证、规划审批、设计、招标(发包)、施工等重要环节,科学谋划了57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其中,黑龙江省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项目,将带动北方艺展中心、关东古巷、华谊兄弟影院、哈尔滨音乐厅、松花江展览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冰雪画美术馆等13个文化项目进入园区。而新华08、哈尔滨国裕数据中心(中国云谷)等项目,将为全省网络信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了认知误区,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动力支持

1.重经济,轻文化

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黑龙江省偏重一二产业,忽视第三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非常滞后,有许多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许多领导干部文化“产业化”意识淡漠,有的领导干部还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发展文化,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混为一谈。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认识不足,认为把经济搞上去,让百姓生活好起来就足够,缺乏文化权是和经济权、政治权一样重要权利的认识。

2.文化市场意识不强

对于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没有准确认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艺术设计市场、文化信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还没建立起来。各种文化中介组织还没有有效地形成。因此,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二)欠发达的经济基础影响了资金投入,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财力保障

1.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大多属于投资拉动型,对政府投资依赖性太强。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4.7%,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为0.6%,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所占比重为1.6%,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

2.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

文化产业项目风险把握难度大,与银行的业务品种、担保模式与融资需求匹配度不高,再加上文化企业可抵押担保物少、无形资产评估难,使得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难以实现有效对接,这就造成了企业融资难、贷款难。

(三)不够优良的文化发展环境束缚了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社会基础

1.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按照中央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同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标准,黑龙江省40.1%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还没有达到一半。目前,除电影公司、市地级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和三局合并、广电传输网络整合等领域改革进度较快外,出版单位、电视剧制作机构、党报党刊发行机构、新闻网站和区县级综合执法机构等领域改革均落后于国家进度。

2.文化政策缺位

在施行国家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方面,还存在着思路不宽、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个别领域的配套保障政策不足。文化立法相对滞后。还没有出台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专门政策,在编制、人事、金融、土地、工商等重点领域,还没有结合全省实际,出台配套优惠政策。

(四)不完善的人才机制制约了文化发展活力,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智力支撑

1.人才储备不足

拔尖人才不多,领军人才较少,大师级人才匮乏,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数不足现有高级职称人数的1%。文化创意、内容开发、文化经纪、文化营销等高级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缺乏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还缺乏既懂文化特殊属性又懂市场营销的文化经营人才等等[2]。

2.人才机制不活

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交流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竞争激励,制约了优秀人才地区间、行业间的广泛交流。由于体制限制、人才市场不完善、人才流通渠道不畅等原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得不到合理配置。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十二五”时期是黑龙江省实施“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的提速期,也是推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针对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思考:

(一)促进思想观念根本转变是培育和发展龙江文化产业的内生力

1.要坚决破除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增强经济的文化意识

文化,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将文化作为产业,文化产品就成了商品,但它是特殊的商品,它意识形态的作用与特质决定它必须追求社会效益。所以,对文化产业的要求与物质生产不同,正确处理好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

2.要坚决破除重评奖轻市场的思想观念,增强文化的市场意识

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科学设置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切实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是培育和发展龙江文化产业的保障力

1.制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政策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比重。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扩大已有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产业比重。保障重点文化项目、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人才培养奖励等资金需求。鼓励石油、煤炭、农垦、森工等大型企业安排一定资金,以自办或参股的形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2.搭建投融资平台

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引导,鼓励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民营资本和外资等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和推动文化产业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制定引导基金投向和扶持基金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豁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和措施。

(三)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是培育和发展龙江文化产业的推动力

1.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

按照常规思维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也只有深化了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顺序是先改革后发展。然而,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却普遍呈现出一种先发展后改革的新现象,形成了一种以发展促改革的倒逼机制。这种机制有利于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强劲发展势头,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降低改革成本。

2.强化文化政策支持

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尽快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占有使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人才分配流动政策、投资融资鼓励政策,为文化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市场政策在内的各项主导政策,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来调控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是培育和发展龙江文化产业的支撑力

1.着力培养各类文化人才

壮大文化精英群体,深入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领域拔尖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并将新媒体业态人才、基层宣传文化骨干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纳入培养范围,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2.有效激励拔尖文化人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文化企事业单位智力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允许文化人才通过技术、专利、品牌入股,探索高层次文化人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建立省级文化荣誉制度,探索特级专家聘任、文化大师工作室制度,对突出贡献者、重大文化成果进行重奖,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衣俊卿.黑龙江文化蓝皮书——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7):10.

[2]韩翔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马瑞秋.创意产业是引领哈尔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商业经济,2006,(7).

[4]陈丹.创意产业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第11篇

关键词:金土地工程居民集中居住规划考察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45-02

通过对成都市郫县花牌村与锦江区三圣乡的居民集中村规划的方式、措施以及两者城乡统筹的差异性加以调查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也能保障土地流转后居民的利益,使政府和老百姓达到双赢,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最终提出我们自己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的新型道路。

1.2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由六个人完成,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主要搜集相关图书资料和数据资料,通过走访三圣乡政府和郫县花牌坊村村委会来完成,形成初步的观点和构架,后期通过问卷调查,到当地向居民了解情况,搜集居民的相关情况。本次调研严谨仔细,完全按照正规的调研程序进行。现在已经完成了后期政府的回访与问卷调查。

1.3调研概况

本团队对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统计以及分析。走访的单位是三圣乡政府和花牌村村委会和文化就业中心。后期总共发放了300分问卷,有效回收250份。

1.4调研内容

针对我们的课题,搜集三圣乡和花牌村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着重在看两者对于居民集中村规划和建设后的补偿、土地置换、宅基地以及建后的无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保问题等进行探索,以更好的实现成都打造田园城市的目标。

2成都地区的示范引导作用

这些年来,成都市一直走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前沿,成都市一直在因地制宜的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保持好的发展进程。很好的落实了国家关于金土地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例如三圣乡等地就在土地集中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了成效,其采取的发展地方的特色优势“发展花卉产业”与集中规划在成都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经验模范作用。

3对成都郫县花牌村和锦江区三圣乡的调查分析

3.1成都市郫县花牌村

3.1.1花牌村的概述

古城镇花牌村位于古城镇政府以南2公里处、距成都市区12公里、郫县县城6公里、彭州市区8公里,沙西线贯穿全村。全村面积约3800亩,共2930人,村(居民)小组14个,党员102人,党小组13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2009年人均收入6800元。全村主要特色产业是水稻和小麦,目前已建成稻麦模式和菜稻模式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2000亩,被列为郫县粮食丰产示范基地。

3.1.2具体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坚持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综合开展田、水、路、林、村整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优化城乡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推动花牌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社会保障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再生耕地资源。

(2)运作模式

通过自愿申请参与土地整理的农户将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流转给花牌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并由市、县“农投”公司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采取公司运作模式。花牌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与成都市惠农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定《委托经营管理协议》。

(3)项目的审批与施工组织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委托专业规划编制单位,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并结合项目区基本情况确定农民新居建设、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规划建设方案,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并报省、市审批立项。农户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农户可获得相应补贴和奖励。

(4)土地权属调整办法

按照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增减平衡,性质不变,权属不变原则。采取“撵地”方式,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权属调整。

(5)农房建设方式

1)统规统建。

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按照人均35㎡的标准进行统建房建设。 农户配置人均2-3㎡建设经营性用房,其产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业主委员会统一经营,并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参与统规统建的农户,其收益优先用于支付小区物管费等农户应承担的集中居住区相关费用。

2)统规自建。

自建房人均建房房基面积约30㎡。一人户拥有280㎡建设用地的,可按60㎡划给房基面积;不足280㎡的,不足部分按480元/㎡补足参与费用。农户实际建房房基面积不足人均30㎡的,其节余房基面积按每平方米给予200元奖励。

3.2锦江区三圣乡

3.2.1三圣乡基本概况

三圣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中国花卉之乡”、“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乡内农村区域资源丰富,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农村生态景观优美。大力发展其旅游与生态相结合为一体的道路。

3.2.2三圣乡的发展

(1)发展模式

实施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项目模式,探索休闲经济、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开展景观打造、城市化建设的模式,创立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生活模式,搭建融资平台、引导民间积蓄的投资模式,实现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飚升的“双赢”模式。

(2)实施方案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和就地市民化。

(3)三圣乡经营模式概况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经济建设。通过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等方式来规划经营。文化润色,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4郫县花牌村与三圣乡集中规划与建后的对比探索分析

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居民集中村的建设,在不损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完成土地的流转,积极探索新型的绿色农业发展之道。鉴此,我们取郫县花牌村与三圣乡两处作为调研地点,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索。

(1)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建设了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在这一方面,郫县花牌村是依托粮经规模经营示范基地,为城乡统筹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提业支撑。推行“七统一”,实行技术集成,以科技创新提高粮油产量。同时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给,快速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目前,全市一流的优质粮经规模化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

而三圣乡和郫县的“统筹城乡”模式不同,处于成都市的“城市通风口”位置,所以整体规划规定了三圣乡的所有土地,只能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不能搞建设性开发。以避免高楼林立带来的“通风堵塞”。

所以在进行新农村集中规划时,可以参考这两个地方的模式,即在城镇周边可以发展农家乐的休闲度假村,在农村可以发展种植蔬菜基地或者是水果基地,进而可以发展观光农业,最终达到转型。

(2)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关于这点,郫县花牌村的做法是成立花牌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运作模式,拟写参与土地整理的农户与“公司”签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协议和相关补偿协议,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全部流转给“公司”,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的变更。

而三圣乡是将土地开发集约化。对土地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所以结合二者的优势,可以采取公司治理的模式来管理新农村规划建设后的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共赢。

(3)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这方面,花牌村主要采取了一下三点措施:1)建立合作社,鼓励连片发展,以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2)实施“订单”式,联建良繁基地,以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3)紧密利益联系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而三圣乡是三圣乡充分利用乡内农村区域的丰富资源,浓厚的农业文化底蕴,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经营。

在进行新农村集中规划时一定要把农民的收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集群效应。

(4)扩展了城乡建设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对于这方面,花牌村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及农房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运用民主化和市场化手段,全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取得明显绩效。预计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25.03亩。而三圣乡则是因地制宜,发展以观花、赏花为主题,以休闲为目的,对花卉的科研、生产、包装、旅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开发和复合性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通过打造“花香农舍”“幸福梅林”“荷塘月色”等一系列休闲产业。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金土地”工程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体现,每个区域都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即从当地实际出发,持续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不论是发展农业,还是旅游业都是围绕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和增加土地数量的工程。金土地工程”全面实施以来,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耕地的复种指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加,耕地单产和总产明显增加。并促进了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项目区群众收入。同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耕地保障。近年来,我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超过90%都来源于“金土地工程”项目实施后新增的耕地。

参考文献:

[1]付克友,王眉灵.成都“金土地工程”统筹城乡土地资源[N].成都日报,2009-6-8.

[2]赵茵,朱婧.四川省市(州)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座谈会专辑(二)[A].“金土地工程”工作动态,2008,(3).

[3]魏炜.一个政府创造的商业模式[J].创富志,2008,(12).

[4]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整改方案[N].2009-8-2.

第12篇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成就 面临的问题 战略重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宁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进入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或东部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前不久,中央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对十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对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文拟就宁夏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做一总结和分析,并就今后10年宁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一、1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宁夏稳步推进,使宁夏的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优势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基础设施建设。宁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999年的55公里上升到1001公里,高速公路密集度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位;乡镇基本实现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通沥青公路比率达到70%,完善路网结构,拓展了城乡发展的空间;银川河东机场扩建完成,新建中卫机场和固原机场并投入使用;太中银铁路建设和包兰铁路复线建设正在进行中。截至2008年底,累计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4.6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3.16亿元,投资规模相当于建国以后至1999年水利投资问题的2.81倍,建成了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水利工程。宁夏是第一个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工作省域试点区,自治区、市、县、乡四级信息网在宁夏全境广覆盖,宽带进村,在全国率先实现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通。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截至2008年,宁夏共完成造林面积2130.42万亩,其中,其中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71万亩,荒山造林708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4%,比1999年的8%提高了1.84个百分点;在中部干旱带风沙区,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完成治沙造林204万亩,全区累计治理沙漠化土地700.5万亩,实现了沙漠化逆转;结合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从2003年5月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全面禁牧,草场植被覆盖度已由30%提高到60%左右,干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50%,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20%;沙化土地净减少了792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约4.6万平方公里,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2475万亩减少到1774.5万亩,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减少37.9%和59.7%,实现了沙化土地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和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3.经济增长速度。1999-2008年间宁夏经济增长速度稳中有升,年均增长11.2%。在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同时,宁夏人均GDP增长速度也较快,1999年,宁夏人均GDP仅为4473元,而这一数值在2005年突破万元大关,在2008年达到17892元,十年增长了4倍。在西部地区的排名保持在第五位。

4.固定资产投资。实施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在国家财政投资和国债资金的引导下,宁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一直呈上升趋势。1999-2008年十年间,年均增长22.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具体构成来看,宁夏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主要还是依赖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国家预算内资金、其他资金(主要是民间资本)和利用外资的比重比较少,其中尤其是利用外资的金额非常少,以2008年为例,利用外资仅占全部资金额度的0.36%。

5.财政收入。从纵向来看,1999-2008年十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累计达445.32亿元,是1987-1998年20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6倍,比自治区成立前40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

6.人民生活水平。1999-2008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2.14%。1999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西部十二省区中排名倒数第二位,而到2008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32元,在西部十二省区中排名为倒数第五位,前进了三个位次。1999-2008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9%。从横向比较来看,1999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150.1元。到2008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433元。

7.教育与人才培养。十年来,初步形成了涵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民办教育办学体系。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全区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受教育达到8.1年。截至2008年,宁夏人才总量为35.78万人(不包括25.45万初中级技能人才),占全区总人口的5.8%。

二、当前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宁夏正处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短缺的巨大压力,又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等深层次问题的严重制约。

1.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中部干旱带、南部丘陵沟壑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拥有的农业、能源、旅游三大优势(其中能源是最大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具有强大竞争力,支撑跨越式发展的水平、规模和竞争能力均有待于提高。

2.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民生问题仍很突出。银川市与银川市以外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川区与山区之间在文体娱乐设施、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教学质量和学校设施、社会保障水平、交通道路环卫设施、饮水设施、能源建设等差距较大。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77%。

3.交通瓶颈制约严重,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通往区外的宝中、包兰铁路均为单线,东西走向的铁路通道没有完全打通,外运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航空需求不能满足快速增长。对外交通不畅严重制约着宁夏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2008年宁夏的外贸依存度为11.90,比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低0.83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47.26个百分点。

4.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狭小,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宁夏22个县(区)中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只有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所在区域范围,其面积仅占全区面积的5.2%。高耗能工业在工业中的占比达到70%以上。“十一五”前三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0.9%,仅实现总目标的52.12%,节能降耗工作形势严峻。

5.水资源制约较大,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宁夏年均降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4倍,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且分布不均匀,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缺水特征明显。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2/3,南部山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中部干旱带土地沙化严重,建设西部生态屏障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今后10年宁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着力点

西部大开发所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会议精神,结合宁夏实际,我们认为应当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今后10年宁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着力点。

1.着力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今后10年西部大开发的主线是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核心所在。

――根据资源禀赋和现有工业基础,围绕建设国家级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西电东送发电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进一步加快宁东(太阳山)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煤炭开采及其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

――择优加快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基地建设、以生物制药为主的新医药基地建设、以电解铝钽铌铍等为主的新材料基地建设,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先机,积极争取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做优做强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煤矿综采设备、大型铸件、精密轴承,巩固和提高宁夏在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羊绒加工、葡萄枸杞酿酒、乳制品、发酵制品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把宁夏建成国内重要的羊绒集散地和加工基地、枸杞加工产品基地、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和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

――依托特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板块”,着力建设新景点,建立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特色旅游经济圈,打造西部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2.着力培育经济区

经济区是优化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表现,是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结合点,是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战略新高地。

――积极参与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区建设,以基础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在这一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中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积极参与陕甘宁经济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对革命老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和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建设生态屏障,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解决贫困问题。

――积极参与银(川)-鄂(尔多斯)-榆(林)经济区建设,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优势产业,参与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金三角”,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

――着力培育宁夏沿黄城市带经济区,把沿黄城市带打造成最具活力、最有特色、最富魅力、最适宜创业和最适宜人居的经济区,成为宁夏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城乡统筹的示范区、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内陆开放的试验区,成为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积极培育固原循环经济试验区,调整固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该市丰富的煤炭、岩盐等矿产资源,将发展煤炭、电力、盐化工和煤化工等大工业作为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开辟固原市扶贫开发的新路径。

3.着力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西部地区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开放的落后。只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宁夏应积极发展内陆开放经济,在巩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文和地缘优势,重点扩大面向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内陆开放经济体系。

――建设“三大中心”。一是将宁夏打造成为中国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使宁夏成为全国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的生产、销售与出口集散地。二是通过各种平台建设,将宁夏打造成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的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三是以宁夏银行伊斯兰金融事业部为切入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建宁夏穆斯林银行和引入穆斯林国家金融机构,将宁夏打造成中国穆斯林金融中心。

――搭建“五大平台”。一是建设综合性的世界穆斯林文化城。二是通过承办中(宁夏)阿论坛,使银川成为永久性会址,建立穆斯林国家地方政府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机制。三是建设世界穆斯林商品贸易中心和综合保税区。四是依托宁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国家人才和文化交流中心。五是建设一座风格鲜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穆斯林大厦。

――创建“一个目的地”。即利用宁夏作为“中国穆斯林省”的美誉,不失时机地深度开发回族―穆斯林文化旅游产品和其他特色旅游产品,满足国际穆斯林游客了解回族文化、宁夏古代文化和观光宁夏雄浑与秀丽交织的自然景观的需要,将宁夏打造成面向穆斯林世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4.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善民生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减免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学杂费,扩大助学货款覆盖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得起学。

――继续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筹资水平及政府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积极发展老、残疾人以及红十字会、社会慈善等事业,让困难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

――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加快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加快棚户区居民住房改造,深入推进塞上农民新居、山区危房改造和农垦安居工程,使更多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广开就业门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创业辅导,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除上述战略重点外,还应继续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资料:

[1]宁夏统计局编:《宁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陈建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奋力开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读本.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