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3-01-10 03:02:53

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第1篇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原因

1听力教学效率不高

虽然有的教师尝试将英语听力教学纳入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是由于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影响下,英语听力教学并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反映:一听英语就困。甚至还有的英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名义下,组织学生看电影。这种看似非常有效的英语听力训练由于缺乏专业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走入一个听力学习的误区,不利于学生听力的系统训练和提高。

2听力材料过于单一

在日常的英语听力训练中,笔者发现学生英语听力训练的主要材料来源是教科书后所附带的英语听力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在逻辑结构上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可是,由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局限性,听力材料相比而言也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学生对这些听力材料的兴趣并不高。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是指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相关学习问题或者学习难点,进行任务的设计与相关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安排。这种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任务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任务型教学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生习得,特别是对第二语言的习得的特点和规律的总结的基础上的。这一教学方法的创始人是在英语教学法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教育专家Krashen(1998)。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学习的习得也就是对语言主动地掌握与吸收是语言学习的唯一有效的渠道。我们通过幼儿的语言学习可以得到这一方面的论证。这种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的内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任务型教学法一般采用的是小班型,人数不超过15人,或者将大班进行分组教学。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与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其次,强调了学生的自动自发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要求中,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习得。也就是说,对于任务型教学目标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输入与记诵,而是在任务的引导下,通过思考与训练来实现自我在认知能力、认知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方面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目标。同样最可怕的是任课教师,包括学生的目标感的丧失。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没有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学习目标。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会是一场教学事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的教学将会是一场灾难。所以,首先要明确英语听力教学的基本目标。根据国家关于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以及中学培养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能够在公共谈论区域进行比较初级的对话与交流。另外,随着终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全世界的传播,我们需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国传统哲学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只有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重视意识与学习的习惯意识。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实施:听力技巧与方法的掌握,听力策略的掌握与认知,听力习惯与能力的养成,听力情感与意志品质的不断形成。其次,要做好教学准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课下的准备时间要占用教学时间的很大一部分比重。教师要针对学生目前的听力基础以及认知特点,合理的选择相应的听力材料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这种准备还包括对学生英语听力训练动机与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学生才可以在接下来的任务型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做到有条不紊,稳健推进。当然,我们要注意思想性与方法性的统一。任何教学方法要依托一个科学的教学思想。我们要在进行日常的听力基础训练的同时,积极借助听力的训练材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影响与引导。只有建立在科学思想上的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才是真正有着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再次,在任务型教学中,特别注意的是细节的把握。因为,听力训练包括听力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可以通过几节任务型课程就可以达到和速成的。因为,在听力训练中,最为重要的是,练就一双敏锐的耳朵,形成一个较好的听力接受习惯。一旦这种听力品质养成,那么,我们的听力教学也就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了。这种细节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因为只有随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反应与反馈,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设计步骤,按部就班。教师作为英语听力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听力教学中就是积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特别是关于建构注意理论中关于知识的同化与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步骤:听力教学前的预测,听力教学中的证实,听力教学中的再次证实,检查评估阶段。例如,教师在进行一个有关于海关检查的听力材料的练习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题目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让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积极寻找材料中的相关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最后通过查看听力原文,或者通过听力材料后的答案来进行检查评估。通过这么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加工与思考,最后得到结论。

作者:代明秀 单位:渤海大学

第2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高中英语教学;语言交际能力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

任务型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和完善得益于语言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外语教学等理论的支持。语言学习的“任务”就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语言实践。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符合二语习得内化过程的理论假设。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反映出外语教学从重视语言知识转向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外语教学从重视教师的作用转向了重视学生的作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教师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和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创造真实的或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相对真实的任务,使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知能力。同时,任务型教学法还激发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积极地应用和分享已有的个体经验,从而学习和训练对语言的理解、操作和运用。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

Willis于1996年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

1.任务前阶段。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主要任务是搜集相关资料,并对所搜集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分类和总结,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归纳出文章的主题和提纲。同时,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难句进行标注、讨论,以扫除阅读上的障碍,针对这一环节中的问题和错误,教师可指出其中较普遍和典型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2.任务中阶段。语言教学的出发点是语言知识,终点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在对语言规则、语言知识的反复操练下产生的。课堂语言教学应实现由语言形式到语言运用的转变。教师应在活化教材上下功夫,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这一阶段是整个任务的执行阶段,教师可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以具体任务的形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活动,如设计小组讨论、两人对话、分组辩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民意测验和采访等交际任务,以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3.任务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各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在课内,学生主要通过复述课文和写作来完成对课文的全面理解。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出了课堂,往往就进入了汉语世界,英语学习环境难以保证。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布置任务帮助学生加强课外英语实践活动,营造课外英语学习氛围。在英语课外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组织、安排好任务活动,如开办英语俱乐部、英语协会、英语社团、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并对任务活动及时督促、检查、总结、评价。

第3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方法 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52-02

引言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但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实施并不顺利,除了受通用教材、应试教育、师资水平的限制,还不断被理论偏见干扰。笔者在参与教师培训和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发现,影响任务型教学途径实施的错误观点之一,是把任务型教学途径视为教学技巧。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是方法(method),它同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方法并列,是交际法(曾被称为途径)的新发展,是统管全局的外语教学路线,而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technique),这种误解严重阻碍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实施。本文根据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基本特征,论述“技巧观”的表现形式及负面作用。

一、任务型教学途径的主要特征

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分支,既然是方法就有它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它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改造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正确、清楚、得体、真实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以交际任务安排,即采用任务教纲。课堂教学活动以交际活动为核心,练习活动支持交际活动,为完成交际任务服务,教材为交际活动服务,教师根据交际任务的需要去选用教材。师生关系体现两个主体,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主体,但应尽量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进度,积极主动参与并完成交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具有选择语言的权利和控制学习速度的自由。教学步骤分任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任务前活动主要包括设置背景、讲授语言知识、说明完成任务的步骤等。任务中活动是交际性任务和反馈材料的准备。任务后活动主要包括反馈和评价。教学考核的目标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的内容应是交际任务。总之,语言交际任务在任务型外语教学中是核心,交际任务是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也是教学考核的内容。总之,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是系统的教学方法,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

二、“技巧观”的表现形式

将任务型外语教学理解为教学技巧的理论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少教师把任务型外语教学视为教学步骤的一部分。有些教师把它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步骤的最后一步,即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活动。有些教师把它作为激进交际法课堂教学步骤的第一步,即尽量使用已学知识完成交际性任务。第二,有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有的教师声称一星期内应用了直接法、听说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教师自认为一堂课上既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又用了其他几种教学法,其实质也是把任务型教学途径看做教学技巧。

三、“技巧观”的负面作用评析

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步骤最后一步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了某个应用性任务就是采用了任务型教学途径。他们乐观地认为自己一直在贯彻任务型教学途径,不值得重新研究。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激进交际法课堂教学步骤的第一步的教师认为,先输出后输入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因此不能贯彻任务型教学途径,当然没有必要实施和推广。将任务型外语教学视为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活动是片面的,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任务教纲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也有语言练习活动,采用语法教纲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也包括交际任务。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任务教纲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环式输入语言知识,语言因素和话语形式为交际任务服务;语法教纲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线性输入语言知识,交际活动为巩固语言知识而进行。认为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教师自己证明了他不在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因为一个教程的教纲(教学内容安排)一旦确定,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基本固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材和教学考核等都得按一种方法设计和选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其他方法的技巧。然而,同时使用两种教学方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是不可能的。

实施推广任务型外语教学必须掌握它的理论基础,学会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达、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选择和组织、教材的选用、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学步骤的操作和教学考核的设计和实施。如果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缺乏整体理解,就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出现种种偏差。在自称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教案中,总体教学目标出现用掌握、理解、熟悉等动词表达非行为性具体教学目标,而不会用构建、演示、评价、解释等动词表达行为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仍然与教科书一致,根据语言知识传授和操练的需要去组织教学活动,而不是根据交际任务的需要选学语言知识和收集教学资源。以离散的语言知识考核代替整体交际能力考核,只有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先进的方法实施和推广才能避免上述种种偏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而且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进特征,将其误认为教学技巧给实施和推广造成重重障碍。为了有效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对任务型教学途径具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高级英语教学 应用 

 

1.高级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 

高级英语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高级阶段(本科)的精读课,课程的重点是:(1)提高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能力,即能掌握和使用所学的词汇,特别是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分和使用,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抓住文章的要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技巧和修辞特点;(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能用英语解释、用汉语翻译文章中的难句,使用英语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精读课文及作者的观点,通过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语言难点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写与译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检验学生对所学语音的掌握和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和知识,使其达到熟练的程度。教材精选了32篇文章供学生仔细阅读,并且补充了许多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其题材、体裁、词汇量、语境等不可能太广,所以只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泛读,以达到在多种语境下观察、体验已经学过的词的各种形式,学习已知词汇的新词义,在不依赖词典的情况下,根据上下文猜出生词的大概意思。 

同时,自学考试本身的特点也对自考生是一种影响。为了拿到国证,学生必须通过对考纲规定课程的考查,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课本为中心,希望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把握课文重难点,以期能顺利地通过考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选择合适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既达到并完成考纲的要求,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与语言能力的提高。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与筛选,我最终选择了任务型教学法。 

2.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和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和完善得益于语言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外语教学等理论的支持。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学习法,它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所谓任务,crookes(1989)认为它是指特定目的的一项工作或一个活动,在教育课程中,它主要用于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工作或活动。语言学习的“任务”就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实践。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为理论基础,符合二语习得内化过程的理论假设。 

与传统的精读教学相比较,任务型教学法从重视语言知识转向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从重视教师的作用转向重视学生的作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教师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学生熟悉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创造真实或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因而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不仅要注重语言,更要注重语言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强调过程和结果。任务型教学法通过相对真实的任务,使学生在通过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知能力。同时,任务型教学法还激发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积极地应用和分享已经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学习和训练对语言的理解、操作和运用。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广泛性、深入性、复杂性、机动性都会亲自经历。因此,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模式来看,任务型教学综合了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3.任务型教学法在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w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pre-task)、任务中阶段(task-cycle)和任务后阶段(post-task)。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任务中阶段是实施阶段,任务后阶段是验收与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其中任务中阶段是核心,任务前阶段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任务后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归宿,是促进学习者语言内化过程的具体手段。 

自考生的学习方法因为考试方式的缘故,很多人习惯于被动听课,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这就造成他们在知识积累与应用方面的低效与僵化。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紧扣高级英语考纲的前提下,对这32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归类,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互动对知识进行深化与应用,实现高级英语考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以下我以高级英语上册第七课“miss brill”为例,展示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任务前阶段 

1)讨论。学生以5人小组为单位,回顾和讨论他们已经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意识流的定义、著作和作家,分析和归纳意识流写作的技巧与表现方法,介绍自己了解的意识流作家、作品。通过讨论,学生对意识流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知。 

2)作品欣赏。发给每个小组一份阅读材料,内容为三个著名意识流作家伍尔夫、乔伊斯和福克纳作品的片段,要求学生阅读并讨论三位作家在运用意识流技巧写作时各自的特点及手法。经过讨论与总结,学生归纳出视角转换、内心独白、闪回式等意识流写作特点。 

3)课文导入。学生阅读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进行预测。结合课后翻译练习,教师用ppt演示文章结构,将文章的精彩句子或结构突出显示,学生对此进行评价和讨论,为随后的任务进行铺垫。随后教师列举出本课需要辨析的近义词,要求学生讨论并回顾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辨。 

这个阶段的任务所起的作用相当于热身,使学生对于文章的题材、写作技巧、知识要点在心理上有所准备。(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交流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2)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预测;(3)是通过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性目标和语言学习重点,做好到下一阶段任务的顺利过渡。 

(2)任务中阶段 

1)拼图阅读。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标识出关于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的部分,接着师生对于各部分的划分进行交流,统一观点,再将学生分组,各自专注于一种描写,就其内容、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后,各组向全班报告本组的讨论成果,最终使全班对文章形成整体的印象和认知。

2)师生互动。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找出小说的开端、结局、进展和高潮部分,对于不同的回答进行分析辩论,使师生观点达成一致,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部分,范围包括写作手法、语意衔接和长句难句的翻译。在完成任务后,各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报告。在每位报告者结束后,教师与其他组的学生就报告中含混或有歧义的表述进行提问,通过解释和辩论的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和修订自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点的巩固。

3)翻译巩固。通过上个环节,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形成了清晰认知,阅读欣赏的目的已经完成,这个环节就要对其中的难句、长句和语言点进行巩固和应用。教师用ppt展示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合作,全班以抢答的方式逐一对这些句子或段落进行翻译,同时对其中的语言点进行解释或造句。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和竞争,文章的语言点和认知目标得到了实现和巩固,教师只是在有争议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而不是对语言点逐一解释和举例说明,但效果比传统的处理方法更好。 

(3)任务后阶段 

1)阅读巩固。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文章,结合前述活动形成的认识,独立形成自己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同时对含有语言点的句子做出标志。教师把文章的重要句子或段落以完形填空的方式用ppt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于课本的情况下进行填空,先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最后与课文原文进行对照,以达到自我检测和巩固的学习目标。 

2)真题自测。教师用ppt展示历年自考的高级英语试卷中与本课有关的试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统一答案。这一环节紧扣考纲,学生对考试的题型与侧重点也有了近距离接触,对于克服他们在学习高级英语时极易产生的畏难情绪很有帮助。&nbs

p;

3)总结交流。前述的各个环节已经逐一完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总结,教师与有疑问的学生进行交流答疑,对个别学生的理解与巩固情况进行抽查。全班一起逐一完成课后习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后面的写作练习。全班回顾和复习本课的重难点,提供课后拓展阅读的参考信息。 

4.结语 

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高级英语课堂,改变了自考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被动角色,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进行思考交流,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都得到很大提高,学习的效果更为持久和巩固。任务型教学法也改变了高级英语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语言学习的引导者、疑难问题的发问者、教学目标的管理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教师不用再忙于重复或琐碎的语言点讲解,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通过交流合作与不同方式的巩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教学的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因此,教师应该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充分了解与挖掘,创造性地应用于英语专业精读课,特别是高级英语课的课堂,使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让自考生在高级英语的课堂上不再沉默,而是积极欣赏、主动交流,学习不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高级英语自学考试大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 

[2]曹鸣.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m].us-china foreign language,oct.,2007,(5). 

[3]crookes,g.and schmidt,r.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university of hawaii working papers in esl,1989,(8). 

[4]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独立学院,听说,语言翻译教学

 

引言

英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其间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暗示法(Suggestopedia),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情景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等。传统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偏向于使用语法翻译法毕业论文的格式,从而导致了“填鸭式”式教学和枯燥的课堂,学生的主动性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主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任务型教学法应运而生,成为外语学界广为提倡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作为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最新发展成果的任务型教学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成就”(钟启泉,2001:260)。按照Numan (1989)的观点,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应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师生角色、环境五部分组成。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则进一步将任务型课堂分为三个步骤:1. 前任务(Pre-task)阶段。主要是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引入教学任务。2. 任务环(Task-cycle)阶段。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设计对话、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主要包括学生执行任务,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和报告完成情况三个分阶段。3. 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学生用来分析其它同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正错误并操练重要的语言点。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交际和互动的特点使其在传统语法翻译法无法适应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成为了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方向。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独立学院听说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至关重要,否则语言交流将很难进行。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遇到学习困难后很容易丧失兴趣和信心。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检验尤为重要。综观我院学生的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成绩分析毕业论文的格式,听力部分仍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这也从另一方面启示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听说课堂的实施

传统的听力课堂上,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扮演的是答案提供者的角色。这种做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听力积极性,也无法充分利用教材和其它听力材料,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格式。从任务型教学法的视角来看,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设置好本次授课的教学任务,即“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Richards& Platt, etc. 2000:468)。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任务应该有三部分组成:1. 任务的目标(Goals)。这里的目标可以是培养一项基本技能(如听力中的预测能力),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如问路)等。2. 构成任务摘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应对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以听力技能任务的训练为例,在任务链的安排方面,先行训练概括大意、复述等相对较为简单的技能,再行训练短时记忆、笔记等较为复杂的技能。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则可以在开始的时候选取和生活更为密切的故事、生活场景类的听力材料,然后选取新闻等相对较陌生的材料。

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也应该遵循任务型教学的步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近似真实的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将任务分为拼版式任务(jigsaw tasks)、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解决问题式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做决定式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意见交换式任务(opinion-exchange tasks)(Pica & Kanagy, etc.)。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来设置上述各种任务。以本院听说课的一次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任务型教学为例。

前任务(Pre-task)阶段:教师播放“梁祝”和“蜗居”两个在爱情观上截然相反的视频片段,同时播放一部分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的片段。在播放结束后给出有关爱情和婚姻的相关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教师将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向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和爱情有关的话题。话题包括:1> Marriage across nations 2> Campusmarriage 3> Extramarital love 4>Traditional andmodern marriage 5> Different marriage customs (west VS east)6>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riage ( its importance, what does marriage meanto the couple) 7> Net love。

任务环(Task-cycle)阶段:各组同学就本组话题进行讨论。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室巡视毕业论文的格式,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监督和指导,记录学生所犯错误。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这时教师记录汇报学生所犯错误。

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不同组的同学对其它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就学生所犯的典型语言错误予以纠正,个别错误以笔记的方式留给学生个人备案,到期末汇总。教师指导学生就语言难点和重点进行练习。

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改变了学生上课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于提升口语听力能力,应对专业四级和八级挑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材料的选取,任务环节的设置都给教师增加了挑战。同时,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之处。只有把这几个方面平衡并结合起来,独立学院的听说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Num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Willis, J.A.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6.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Richards, J., Platt, J. & Weber, 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Pica, T., Kanagy, R.& Falodun, J.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ve tasks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 InG. Crookes & S. Gass(eds.) 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and Practice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第6篇

论文摘要 将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并结合医学英语的专业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从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3个维度分别介绍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取得的成效。

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法,其基本理念最早由N. S. Prabhu在1983年正式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其基本理论逐步完善和发展。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交际需要确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Ellis,1999)。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深受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者的喜爱,现已成为外语教学领域广为接受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R. Willis指出任务型教学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把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任务型教学法从3个不同维度完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发挥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现将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医学英语课堂上的具体实践做一介绍。

1 课前准备和背景知识介绍是任务前阶段

具体地说,是教师导入教学任务的阶段,教师要设计具体而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任务。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如课文相关话题或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查阅信息,并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探究知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现以医学英语教学中“英文病例书写”为范例,介绍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为了使学生掌握英文病例书写的结构和形式,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查阅英文病例的书写方式和特点,以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学生要明确英文病例由哪些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包含哪些内容以及书写格式,并且还要注意英文病例在词汇、句式、语法等书写方面的文体特点。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探索中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 课上学习内容导入和具体分析是任务中阶段

学习内容的导入主要是通过特定话题或背景知识的介绍逐渐引申到课堂内容,学习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执行教师设定的各项学习任务,并向班级汇报任务的执行情况。

课堂互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具体的场景,如演讲、采访、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笔者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和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具体实例,具体介绍在任务型课堂上医学英语教学是如何展开的。比如,在介绍诊疗场景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每组4名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在此场景中,要求学生现场表演或课前使用DV录制视频课上供学生欣赏,表演之后进行自评,并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在医患交流的语境中掌握医学英语的应用及专业术语的具体使用情况,模拟诊断时医患之间对话的真实场景。

3 课堂学习内容总结是任务后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课堂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总结,突出重点和难点,并对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发挥课堂教学的导向性。同时也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通过学生评价和师生互评获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作为参照系不断调整内容的设置和结构的安排,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任务型课堂上,通过创设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再拘泥于书本和传统模式,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生生之间互评这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也将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并促进教师个人素养的发展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任务型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有益探索,并以此为契机完善和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谢江巍.英语交际教学中交际任务的选择依据[J].外语学刊,2001(2):107

第7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案例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 案例-任务型教学

商务英语作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一个分支,其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和教学对象实际水平来甄选和改革教学方法,不应局限于一般用途英语的教学方法,应大胆尝试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同时要避免因照搬方法不顾实际而削弱教学效果。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商务英语的特点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探索案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一些体会。

一、 商务英语课程特点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依据国内学者对商务英语的认识,商务英语是商务文化群体中所特有的一种以英语为语言媒介,以商务知识(包括经济学、营销学、金融学、法学、会计学、管理学等)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具有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点,实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廖英,莫再树2004;窦卫霖2005)。国内院校普遍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商务工作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与商务知识并重。教学对象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他们主要从书本中获得理论性商务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上,应注重通过以意义交流为目的的任务与活动,而不是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句型等练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历真实的和综合的事物,在实践和运用中巩固和加强技能,内化认知学习(曾文雄,2002)。”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型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培养学生语言和商务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改革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借鉴其他应用性较强学科的教学方法。例如,Mark Ellis 和Christine Johnson在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一书中就提到“商务英语教学应该借鉴管理训练的方法,采用解决问题型、决策型、团队合作型及任务型等教学方法”。另外,如前所述,要注意教学对象知识水平和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避免因照搬方法不顾实际而削弱教学效果。

二、 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的结合

为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需要,在语法-翻译法、交际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了对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具体实践。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一直主要用于实践性 、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等学科领域,近几年开始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描述一个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的方法,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窦卫霖,2004)。案例教学一般包括四个环节:案例准备、案例分析、案例总结和案例报告撰写。案例教学把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商务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位置上(舒薇,2004)。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为主;所使用的案例材料不是对理论的系统阐述,而是对一个真实情景的描述;教学目的突出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等(陈建平,2004)。

2. 任务教学法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教学法是把任务作为教学重点, 强调指引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把是否能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任务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围绕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将任务与学习目的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限于提供教学资源和必要的引导,为学生创造学习和实践机会。任务型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1)任务准备: 由教师布置任务、启发学生、提出要求等;(2)任务执行:学生运用目标语进行分组活动,完成任务;(3)任务总结: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就有关任务进行评价。“任务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在的运用和创造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商务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加速学习过程(罗虹,2005)。”

3. 二者结合的必要性

两种教学方法都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国内的一些学者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的有效性。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商务知识,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而社会需求却要求学生能够以英语为语言媒介完成实际的商务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即便教师在案例/任务准备阶段补充了必要的商务知识的,面对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商务活动,学生依然会感觉无从下手。在学生刚刚接触案例/任务教学时和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中,此问题尤为突出。

采用任务教学法,确实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商务知识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但由于学生对商务活动理性认识不足,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无章可循,可能会犯常识性错误,加上对相关语言运用感性认识不足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如笔者在2005年10月讲授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市场营销调研方法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调查目的编制调查问卷,虽然在任务准备阶段已讲明了任务的意义、目的和步骤,结果40%以上的学生依然感觉无从下手,即便开始编制过程,也会遇到术语词汇使用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案例作为补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突出与实施任务有关的语言,用案例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真实/拟真场景的语言素材,用案例中问题的解决给学生任务执行提供示范。

同样,采用案例教学法,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增强学生对商务活动的整体认识和全局把握,如果能够辅以任务教学,“强调语言的产出,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曾文雄,2002),”学生可以模拟真实商务活动,实践案例中所学语言与商务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得体的话语进行真实的交际,增加对所学商务和语言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内化学习内容。笔者在讲授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建立业务联系信函写作过程中,首先给出违背准确、简洁、礼貌原则的实例案例,并组织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安排新商务环境下的建立业务联系信函写作任务,学生大多能够避免案例中出现的错误,顺利地完成任务。

所以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商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统一在案例-任务型教学中。

三、 案例-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案例-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商务知识和语言视为信息。

第一步:信息准备,即案例-任务准备。教师依据实践性教学内容确定任务,搜集、编写、设计案例。注意任务与案例的相关性,同时又要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案例必须要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要有时代感并贴近生活,易于被学生理解;要能集中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二步:信息沟通/信息输入。预先发给学生案例,指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学生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和任务执行做准备。介绍案例分析结束后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内容、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案例中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任务执行所需语言和商务知识素材。

第三步:信息处理、内化和输出,即案例分析和案例总结。课堂上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辩论,教师应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指派代表阐述各自观点。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讨论主题。案例的分析、辩论必须以英语为课堂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和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陈建平,2004)”。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所讨论案例中问题的参考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分析的思路、重点、如何运用理论知识等。然后,重新组织学生按小组对各自分析结果进行小结,小结内容是否以书面形式提交视讨论效果(即是否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而定。

第四步:信息的内化巩固和校正,即任务执行和总结。重申任务的目的、意义及步骤,再次突出与实施任务有关的商务知识和语言(内化信息巩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交互性活动, 在讨论中共享他们的目的、观点和方法,以自我表现的方式完成协商性的任务。最后,由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报告讨论结果。教师不直接参与讨论,责任限于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策略、注意某些语言形式等。在此阶段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口语、写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练习(信息校正),使学生的表达在意义和结构表达上更流利、准确。在执行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应注重任务执行的效果并对任务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教师可以根据结果检查任务的排列、选择、执行过程及任务与任务间的关系,了解要改进的地方,也让学生了解要努力的方向,并调整或重复任务。教师还可以从多方面对任务效果进行分析:认知的、交际的、语言的、策略的、文化的、手段的等方面,使执行的任务与学生的需求及社会人才需求一致(曾文雄,2002)。”

四、 案例-任务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编写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适宜的教学案例-任务。由于国内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尚未形成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收集相关素材,自行编写、设计案例-任务,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案例-任务型教学中对信息准备环节的一个特别要求是案例与任务的衔接和可操作性,若案例与任务无关,就失去了实施案例-任务型教学的意义。案例-任务应难度适中,过难的案例/任务会使学生无从下手;过于简单,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案例-任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商务英语的课程特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是笔者尝试案例-任务型教学的依据。“商务英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也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商务英语教学应是交际教学法、讲授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相辅相成(陈建平,2004)。”也就是说,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绝不能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信息沟通/输入环节仍然离不开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只有把概念解释清楚了,理论讲解透彻了,学生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完成任务(舒薇,2004)。”

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是对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由于商务涉及很广,商务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对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保险、金融、国际贸易、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清楚各领域的理论结构,熟悉商务活动的程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有效利用学习者积极情感因素的能力,以确保在信息的输出、巩固、校正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任务执行,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内容。

结论

商务英语不是语言与商务的简单集合,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原有语言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应该借鉴商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根据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学习者实际语言和商务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尽量避免因照搬方法产生新的僵化。案例法和任务法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使学习者在课堂上了解和模拟真实商务活动,并能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重,单独运用其中一种,受学生商务知识有限和语言运用能力尚在培养中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有机结合两种教学方法,实施案例-任务型教学,强化语言和商务知识的输入,注重实际输出,并对输出进行及时检查和校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和商务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然而,对案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其不足之处。笔者将对案例-任务的编写原则、信息输出的评价标准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通过对案例-任务型教学的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使之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英,莫再树. 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2]窦卫霖. 对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3]曾文雄. 商务英语的教学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8).

[3]Mark Ellis. & Christine Johnson.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

[4]窦卫霖. 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成功模式[A].见: 贺川生,肖云南.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第六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学术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5]舒薇. 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第8篇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24-01

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国外的多位专家和学者从未停止过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由于研究者颇多,无法一一赘述,笔者从其中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论成果进行论述。

1987年时,Prabhu在自己撰写的书中明确了“任务”的概念,指出“任务”是基于思考和对所提供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规则中心、形式中心、目标中心以及意义中心四大类活动,这种活动能调控学生思考的过程。在他所得出的这一理论结果中,意义中心活动最受他青睐,他认为在利用这一理论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须过分关注语法规则,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意义的理解实现对语法的掌握。但是,他的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在任务选择、等级评定等方面还存在随意性。

在Prabhu的理论基础上,Candlin重新界定了“任务”的概念,认为“任务”这一特殊的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通过认知和交际寻求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他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也存在瑕疵,因为他根本没提到语法教学,而是把交际放在了明显重要的位置,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他的理论指导下过于依赖交际,而忽视语法的学习,不利于语言教学的平衡发展。

四年后,Long和Crookes对“任务”的概念有了更新的诠释,他们将需求分析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任务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紧密性。之后,他们又在交互修正理论中阐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可行性,强调为了任务的完成也要注重语言的形式。他们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能够产生语言习得,使语言输入变为可理解输入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交际双方在会话交互过程中不断相互协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交互修正,在交互过程中引起对语言形式的注意。这个理论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果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未出现语法问题,教师或许永远不会进行语法知识和语言形式的讲解。

上述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显然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未能为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Willis恰恰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问题,她提出了任务实施需要遵循接触实用性的语言,要鼓励学生的语言运用,要对语言本身引起注意,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语言进行突出这几个原则。她的理论研究最大成果在于提出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开展语法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引入任务型语言教学以来,该理论一度受到关注,国内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围绕理论基础、核心概念、教学流程、任务型大纲的讨论展开。

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概念,如任务的含义界定、特点及分类的阐述与国外语言学专家的认识有所不同。例如,贾志高指出“任务”指的是学生运用目标语设计信息处理的课堂交际活动的总称,这较之国外学者对任务的概念的阐述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阮周林等几位语言教育专家通过对任务特点的研究,为语言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交际任务的设计提供了有益指导,是提高语言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可拉于2003年提出了自己对任务设计的见解,认为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对任务设计进行辅助,使所涉及的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逼真地展示给学生。

关于对任务大纲的研究,我国与国外的理论研究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对此有所研究,其中张宇翔认为没有统一的任务分级标准,任务型大纲实际上会受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无法有效保证语言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3.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⒖嘉南祝

第9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高中作文;指导方法

顾名思义,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将任务驱动作为作文的核心,并将写作任务设定得更加明确,与之前材料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提供给学生叙事性的材料,材料内容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写作的目的、内容更加单一明确。其次,就事论事进行任务驱动,针对具体的材料事件进行分析。最后,再围绕任务的中心,对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进行多方面的论证说明,通过交流呼应,展开文章的论述。

一、锻炼审题能力,规范写作要求

要想使文章写作不偏离中心,就要确保学生能够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写作中,若文章主题不明确,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指点,将会导致整篇文章偏离主题。因此,锻炼学生的审题水平是提升任务驱动型作文水平的关键。通过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其能够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使学生按照写作要求完成作文,从而为高分作文的取得奠定基础。以2015年新课标卷的作文为例,材料内容是“因父亲经常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听电话……展开多角度讨论”。题目中要求学生以信件形式对父亲、小陈、媒体、警方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写作对象进行深入挖掘,明确材料中的事件;其次,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分析;最后,组织学生以写信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材料给定的情境中进行辨析,从多方面说明论证。

二、关注时事材料,强化时事评价的训练

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作文分析中,时事素材在考试中可谓是热点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多关注时事素材,并将其用到文章的写作素材、分析论证中,为学生奠定任务型作文写作的基础,且让学生了解时事,能有效缓解学生考试中的紧张感,使其对文章的中心领悟得更加快速,从而提高作文写作成绩。以某地区语文卷中“号角,为你长鸣”主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例。教师可将抗战老兵和革命先烈为引入,向学生阐述文章的写作主体。利用“阅兵礼上老兵颤抖的敬礼令人动容”这一新闻,让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素材中,使作文内容更具时事性,并能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好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总之,教师应对时事素材在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中予以足够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时事素材中的观点思想,并强化学生对时事评价的写作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对时事素材的应用写作能力,为学生任务型驱动作文的写作提升奠定基础。

三、辨析概念,比较论证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大特征就是在材料中会出现多个角度、人物的做法观点,并通^这些人物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揭示出相反或者相同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材料进行把握和研究,对每个因素进行深入辩证引论。教师可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点四面”原则深刻分析,再对学生展开引导教学。一点即立德树人的中心,四面分别包括依法治国、创新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充分把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立意,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将命题透彻分析。再以前文中新课标卷的作文为例,材料中的女儿(小陈)因父亲的违规行为,对其进行了举报,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不孝的,违背了传统文化中“亲亲相隐”的理念,但是从当前的法律层面进行分析,这种行为又体现出对父亲安全的关心,并最终做出了“大义灭亲”的行为,是值得称颂的。由此可将作文的写作方向定位为法治社会的法治精神,并对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进行适度批判。同时学生也应注意在写作中,应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论述,包容异见,文明交流。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高考改革中的一次尝试,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阅读领悟能力都有了进一步要求。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难度较大,比传统的材料作文需具备更高的写作表达能力和辩证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导,使学生能在材料阅读中不断进步,充分领悟作文的任务中心,积累时事素材,从而更好地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丁永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VIP制度”素材运用指导[J].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1):122.

[2]黄儒.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 2016(9):20.

第10篇

论文摘要: 任务型教学是目前国际上外语教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在教学中发挥的诸多优点已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肯定。目前,任务型教学在国内中小学已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高校课堂中却少有实施。鉴于此,本文基于任务型教学理论,探讨了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并试探性地设计了一堂教学案例。

1.引言

2001年7月制定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1]。由此任务型教学对基础课堂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在与基础教育紧密衔接的高校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并未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任务型教学方法的教师微乎其微。因此为了发挥任务型教学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将探讨基于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

2.任务型教学及相关理论

2.1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及特征

任务型教学是指任务型学习将任务置于教学法焦点的中心,它视学习过程为一系列直接与课程目标相联系并服务于课程目标的任务,其目的超越了为语言而练习语言。[2]Feez总结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若干特点:(1)重点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2)强调交际语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3)学习者是在参与活动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性的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动掌握语言的。(4)学习者完成的任务活动既可以是生活中真正的任务活动,也可以是在课堂内为了教育目标设计的任务或活动。(5)在任务型大纲中,任务与活动是根据任务的难度来排列的,同一任务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6)任务的难度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如学习者过去的经历、任务的复杂程度、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以及完成任务时有哪些可以得到的支持等。[3]斯坎翰(Skehan)结合威利斯(Willis)的研究成果提出,任务型教学应包括前任务阶段(pre-task phase)任务实施阶段(during-task phase)和后任务阶段(post-task phase)。[4]值得注意的是,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不是一般的、孤立的课内或课外的教学或学习活动,也不是无关任务的随意罗列,而是整个系统(或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2任务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除了受教材的限制外,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学环境、教师的个人素质等。综合各家思想(陈晓堂,2004;龚亚夫、罗少茜,2003等),任务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六点:(1)真实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形式和功能统一的原则;(4)针对性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6)趣味性原则。

2.3案例分析

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及任务设计的相关原则,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Unit 2 Section A“Deep Concern”[7]为例,阐明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任务的设计。

2.3.1阅读前任务(pre-reading task)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阶段宜采用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方法导入教学内容。

Step1导入(Leading-in):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两母女因为观点不一致最终不欢而散的谈话,从而引发本课的主题:Generation Gap。

Step2讨论(Discussion):围绕话题“What are some of things you and your parents might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以2—4人为一组就当前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简单的讨论并让部分学生报告讨论结果。

Step3呈现任务(Task presentation):介绍完成阅读任务的具体要求或方法技巧,以及所采取的形式步骤,然后布置阅读任务,呈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Why are there generation gaps between sandy and her parents?

2.3.2阅读任务(Reading task)

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结构和具体内容。因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任务:

2.3.2.1Fast-reading: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完成Find 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assage。

2.3.2.2Details reading: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Find out the examples from the text with these devices for developing the statements:Dialogue/Narration/Comparison and contrast.

文章结构分析后,对文章中难词难句进行适当的讲解,以便加强对生词及表达的理解和记忆,为实际表达打下基础。

2.3.2.3Reading and speaking:回答问题,如:

(1)Why did Sandy’s father shout at her?

(2)What different ideas about music between them?

2.3.2.4Note-ma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SANDY AND HER PARENTS

Music:(horrible stuff,weird,offensive,...)

Clothes:(disgusting,old,...)

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对细节问题的掌握及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又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3.3阅读后任务(Post-reading task)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表达阅读内容,利用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完成现实生活的实际任务。

Step 1让学生根据屏幕中note-making的内容几个学生一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创造性的复述课文,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从而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Step 2展开讨论:How can the old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ve real communication with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Step 3课后作业。以“Bridging the Generation Gap”为题,运用文章中学到的叙事法续写故事。从而延伸课堂中的任务。在以上各项任务活动中,通过真实的语言材料、趣味性的活动设计、任务链式的任务环节,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知识、技能,而且形成了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结语

总之,任务型理论如何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其中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和注意问题,如信息差设计的“度”的把握问题、小组讨论的可实行性问题、任务设计中的时间分配问题等,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3rd edition.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83.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

[4]Skehen,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37-148.

[5]胡一宁.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5,(2):44.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英语专业 基础英语课 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11-01

前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是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如何进行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任务型教学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任务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任务型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任务型教学的实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从了解课文背景、掌握文章大意、分析段落难句和课文延伸讨论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了解课文背景

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在进行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任务型教学中,首先要了解课文背景知识和作者信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见解、不同联想,因而文化中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方式也就不同,这是语言上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例如“吹牛”在英语中表达为to talk horse,“害群之马”为a black sheep,而a lion in the way翻译成中文却是“拦路虎”之义。因此,在预习英语课文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所学英语课文的课文背景。英语教师让学生搜集与英语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收集上来的资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称述,教师在学生陈述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点评和补充。另外,对于参加活动不是特别积极的学生,还要主动给予机会,使这一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整个任务的完成。

二、掌握文章大意

在了解课文背景之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任务型教学还应集中在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文章大意的掌握上。课文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篇章结构和文章宗旨、内涵。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和轮廓,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任务执行之前,教师要要求学生对课文单词进行预习和记忆,以便能很好地进行阅读。这个阶段的第一个任务是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再以组的形式讨论出文章的分段情况及每部分的大意。在进行小组内部讨论时,教师要深入每组了解情况,因为学生可能会在讨论过程中使用中文或是讨论只集中在几个组员身上。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可让每组中平常不太积极的学生当组长,组织讨论,进行称述,这一阶段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占大部分时间,教师只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

三、分析段落难句

细节阅读,局部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要点,分析段落难句。这一阶段教学主要任务是分析段落难句、讲解词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情节掌握要点,这部分的内容同样可以采用任务布置的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遇到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时,英语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段落难句。如:The ground on which the idea of single sex schools might be defended are cut from under our feet.这个句子较难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Cut the ground from under our feet这个短语入手。Cut the ground from under our feet意为:使某人论点站不住脚,拆某人的台;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破坏某人计划。

四、课文延伸讨论

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课文延伸讨论。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几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讨论。以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这篇课文为例,下面给出几个参考题目。“How do you celebrate Christmas?”“What kind of gift will you send to your friends and families in festival?”“How can you show your love to the one you love?”通过与课文相关内容或延伸话题的讨论,学生的思维与兴趣被积极调动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很是活跃。对于基础英语课的课业延伸讨论,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灵活布置课外作业,如将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整合成英文写作,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结语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法,这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教学课堂上实践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同时也为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课堂的实践带来了新尝试。任务型教学使学生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平.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J].外国语文.2011,(02).

[2]张鸿霄.刍议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上).2011,(06).

[3]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鄄based Learning [M].Harlow: Longman, 1996.

第12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财经英语阅读案例分析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提高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以获取所需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各高校财经类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财经英语阅读》课程。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是财经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任务型教学法在财经英语阅读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提升英语水平。

二、任务型教学法分析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其教学途径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采用任务型教学,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每一项任务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各任务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生以“任务”为中心,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尽力调动各种知识和语言的资源,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极大地提教学效果。

三、财经英语阅读教材分析

我院在财经类专业中开设了《财经英语阅读》课程,教材采用了由朱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经英语阅读》。该教材根据财经专业的特点,组织设计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涉及财经专业的主要方面,紧紧围绕当今社会的热点财经类话题。该教材的内容含量大,要在有限的64个学时内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时就不能按照以往的精讲精练的方式,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及阅读速度,才能达到该教材的目的及该课程开设的目的。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型教学活动模式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师调控、帮助为辅的互动式教学。其模式设计和结构应遵循着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应注意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财经英语阅读》教材第八单元“税收”一课为例:

(一)读前任务活动(Pre-reading task)

激活背景知识,合理导入任务。教师根据课文提供的图片以及“Starter”部分的语言材料导入并激活关于税收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已有的税收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教师在出示税收图片时请学生猜图片的含义,并请学生讨论“Starter”部分的语言材料,阐明其含义。问题的提出从身边学生常见的现象着手:“ Do you know who pays the soldiers? Who builds the schools, hospitals ?”,“ Where does this money come from?”,让学生进行思考,自由讨论。

(二)阅读中任务活动(While-reading task)

1.呈现任务链,指导方法

任务的呈现是任务型教学所特有的环节,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新的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始终置于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处在一种主动、积极的完成任务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阅读中活动任务首先采用的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呈现的任务是:

(1)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2)What does each part talk? Please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t.

该任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阅读中的任务设计应紧扣中心思想,关注主要信息,不苛求对字句的理解;阅读后的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2.限时阅读,理解文章

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容完成文章的阅读,一是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中教师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任务(a chain of task)和活动,任务的设计形式应多样化,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捕抓关键信息。采用的形式有:

(1)找出文章标题及段落关键词句。这一形式能帮助学生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与结构。

(2)根据课文判断正误。根据课文判断正误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3)根据课文填图(表)。图(表)的填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

(4)根据文章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最终形成性的输出。

(三)读后任务活动(Post-reading task)

1.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读后任务活动主要包括讨论、评价和操练,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阅读课文后要求完成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难度,本单元的读后任务为“What does the government do with tax revenue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rginal tax rate and the averge tax rate?”。

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在小组完成任务的进程中,以“任务”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以及专业知识等资源,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氛围,而且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促使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2.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经过学生的自行思考与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了结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由个人或小组推荐代表通过报告、复述、表演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务完成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讲解,肯定学生成绩并指出不足,最后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下一步的实际运用及提高。

(四)操练运用,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识以后,形成知识迁移,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经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本单元后面的两篇文章的阅读及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与提高,从而真正达到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在财经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既保证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方向与所给予的任务,又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瑛姣.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