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3-01-10 03:0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任务型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任务型教学法论文

第1篇

任务教学法能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播音专业技能的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具体的任务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把学习的焦点放在韩语的表达和采编播综合知识的运用上,从而促进韩语语言的自动生成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任务型教学法在韩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具有结构性,可以把韩语播音与主持的专业教学目标任务化,使学生在做中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2.1任务导入教师通过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影像资料设计相关任务,并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韩语语言知识和采编播知识,激活学生对已有的认知中与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为课堂真实化、实践化创造良好条件。任务设计应体现由简单到繁琐,体现知识的前后衔接。

2.2任务执行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可以根据任务教学法的探究合作的特点,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一个人、或小组形式来完成任务。注意性别、学习能力的差异与搭配。

2.3任务展示及评价利用任务展示和评价纠正学生有关韩语句法、词组搭配、词汇等方面的正确用法,强调语言使用的精确度,对播音主持知识给与指导,并对任务给予总体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与任务相关的知识点。

3任务型教学法在韩语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实施要求

韩语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跨专业的特性,那么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能否同时兼顾艺术与韩语的跨专业培养以及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是能否达成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要求。

3.1情景设计要真实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贴近生活真实的韩语语言情景,语言情景要符合韩语的表达思维,要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播音主持情景中体会韩语的表达。

3.2任务设计应由易到难任务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韩语表达的巩固到后期作品设计剪辑,以及后期检查及展示的过程,做到韩语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使任务环环相扣。

3.3强调在做中学在任务设计中,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使学生在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习,能够不断地对韩语和专业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从而获得韩语运用的能力,这样,随着任务的完成过程,整个专业知识的运用会越来越自主化。

3.4强调学生间小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够,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可以说以上要求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操作中要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从而推动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第2篇

关键词:任务;教学;医学检验;英语

一、引言

为了适应国际化交流的需要,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势在必行。目前,医学检验专业英语大多采用传统翻译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近年来,任务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做中学。本文将任务型教学法和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相结合,设计了鼓励学生用目的语交流的课堂任务教学计划,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二、文献回顾

1.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由交际教学法发展而来的。在班加罗尔实验的基础上,由珀拉胡于1983年在印度首次提出。像其他语言教学法一样,任务型教学法也有其理论基础,比如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等。

Willis(1996)提出一个创造真实环境的模式。该模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准确地、流利地使用语言的机会。该模式包括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环、语言聚焦。第一阶段是介绍任务和话题。第二阶段是任务环,其包括三个子步骤,任务、计划、汇报。最后一阶段是语言聚焦,在这一阶段可以进行许多活动。分析和练习是语言聚焦的两个子步骤。Finch(2001)在韩国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呈现出一个为大学生设计的三年的任务型语言项目的形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错误生手”学生任务型教学法在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方面是有效的,并且在项目发展中形式评价是有效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学习者的信念很重要,并且通过对师生的培训可以被提高。通过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注意力、极为微妙的课堂环境,建立参与者之间相互信任和尊敬的关系来影响语言学习。徐琴芳(2005)录制并转换了学习者在三种不同任务(图画描述、话题讨论、个案研究)中的口语输出。研究表明,图画描述的准确性最低。任务越难,准确性和输出的复杂度越低。

2.医学检验专业英语

李登清(2002)强调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必要性,从该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实施方法入手,阐述了对九届毕业生论文的体会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影响任务难度的准确性和复杂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王蓉、李雪、洪伟等(2009)从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入手,以学生为中心,丰富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提升了教学质量。熊陈岭、郑芳、涂建成(2012)针对好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英语语言水平欠缺,国内没有权威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主要采用传统翻译法进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团队、教材的更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严格的考核评价方面探析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李科、张杰、宫玉典(2014)针对目前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课程定位和目标、师资团队建设、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古莉(2015)针对医学生的职业特点,从语言人文属性出发,结合人文回归启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探讨了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法。

三、课堂任务设计

虽然不同专家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模式持不同观点,但总体归纳为三阶段,即任务前、任务环和语言聚焦。本研究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三阶段模式,进行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堂任务设计。

以Chapter I Lesson 3 Clinical Discipline in the Hospital Laboratory为例。

1.任务前

上课开始,老师检查课前任务。课前任务是要求学生搜查关于Clinical Discipline in the Hospital Laboratory (单词、短语、图片、视频等)的相关知识。检查完课前任务后,老师通过PPT简要介绍了话题Clinical Discipline in the Hospital Laboratory。

老师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并回忆之前所经历过的和电影中看到过的关于医学检验的场景。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回忆先前知识和经验完成任务,老师将每组学生讲出的与话题相关的词和短语写在黑板上,比如laboratory, microbiology, blood, patient, diagnose, morphology, detect, sodium, infection, body, bacteria, and so forth,师生共同将这些词分类。

2.任务环

(1)任务

老师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任务是阅读讨论Lesson 3 Clinical Discipline in the Hospital Laboratory并回答以下问题:What is tested for the patients’ blood in homentology section?What hazards are the laboratory personnel facing?

学生按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使用已掌握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快速阅读完后,学生完成回答问题的任务。学生在小组内用英语讨论。老师在教师走动、鼓励学生之间尽量用英语交流,忍受他们的错误。

(2)计划

计划是为小组报告做准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报告那几个问题的答案并考虑由谁代表小组报告。因此,学生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学生精心组织问题的答案,老师在教师走动,并且必要时给一些建议。

(3)报告

要求学生在全班报告他们的任务结果。学生更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准确性。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在全班报告任务结果。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班里其他学生认真听,记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就任务结果进行讨论。学生在报告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发音问题、内容欠完整等问题,老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并纠正错误。

3.语言聚焦

分析阶段,在学习完Lesson 3 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相关的语言点和任务结果中关键词的短语,要求学生找出与每个问题相关的词和短语。问题答案归纳为: The patients’ blood in homentology section is tested for the amount of hemoglobin and the number of leukocytes, erythrocytes and platelets. The hazards mainly include acid, noxious odors and blood-borne pathorgens.

练习阶段,老师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词和短语以及自己脑海中的相关词和短语,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在医院检验实验室的检验者和患者之间的英文回话。

最后,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要求学生搜查关于Lesson 4 Places of Employment 的相关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法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切实可行。既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又满足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然而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在课堂任务设计方面无法照顾到每位学生。建议未来的研究开发科学、合理、实用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材,在课堂的任务设计方面更能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 London: Longman, 1996.

[2]Finch,A. A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a Task-Based Conversation English Program[J]. The PAC Journal,2001,1(1):125-147.

[3]李登清.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249-250.

[4]刘芳.医学检验专业英语[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3-15.

[5]徐琴芳.不同任务下的口语准确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109(6):65-68.

[6]Dusan Mesko. 检验医学鉴别诊断[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7]王蓉,李雪,洪伟,等.新型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立[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2):12-14.

[8]熊陈岭,郑芳,涂建成.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和互动模式的探究[J].医学检验教育,2012,33(21):2677-2678.

[9]李科,张杰,宫玉典.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人才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20):3028-3031.

第3篇

李登清(2002)强调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必要性,从该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实施方法入手,阐述了对九届毕业生论文的体会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影响任务难度的准确性和复杂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王蓉、李雪、洪伟等(2009)从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入手,以学生为中心,丰富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提升了教学质量。熊陈岭、郑芳、涂建成(2012)针对好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英语语言水平欠缺,国内没有权威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主要采用传统翻译法进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团队、教材的更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严格的考核评价方面探析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李科、张杰、宫玉典(2014)针对目前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课程定位和目标、师资团队建设、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古莉(2015)针对医学生的职业特点,从语言人文属性出发,结合人文回归启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探讨了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法。

二、课堂任务设计

虽然不同专家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模式持不同观点,但总体归纳为三阶段,即任务前、任务环和语言聚焦。本研究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三阶段模式,进行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堂任务设计。以ChapterILesson3ClinicalDisciplineintheHospitalLaboratory为例。

1.任务前

上课开始,老师检查课前任务。课前任务是要求学生搜查关于ClinicalDisciplineintheHospitalLaboratory(单词、短语、图片、视频等)的相关知识。检查完课前任务后,老师通过PPT简要介绍了话题ClinicalDisciplineintheHospitalLaboratory。老师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并回忆之前所经历过的和电影中看到过的关于医学检验的场景。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回忆先前知识和经验完成任务,老师将每组学生讲出的与话题相关的词和短语写在黑板上,比如laboratory,microbiology,blood,patient,diagnose,morphology,detect,sodium,infection,body,bacteria,andsoforth,师生共同将这些词分类。

2.任务环

(1)任务老师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任务是阅读讨论Lesson3ClinicalDisciplineintheHospitalLaboratory并回答以下问题:Whatistestedforthepatients’bloodinhomentologysection?Whathazardsarethelaboratorypersonnelfacing?学生按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使用已掌握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快速阅读完后,学生完成回答问题的任务。学生在小组内用英语讨论。老师在教师走动、鼓励学生之间尽量用英语交流,忍受他们的错误。

(2)计划计划是为小组报告做准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报告那几个问题的答案并考虑由谁代表小组报告。因此,学生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学生精心组织问题的答案,老师在教师走动,并且必要时给一些建议。

(3)报告要求学生在全班报告他们的任务结果。学生更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准确性。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在全班报告任务结果。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班里其他学生认真听,记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就任务结果进行讨论。学生在报告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发音问题、内容欠完整等问题,老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并纠正错误。

3.语言聚焦

分析阶段,在学习完Lesson3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相关的语言点和任务结果中关键词的短语,要求学生找出与每个问题相关的词和短语。问题答案归纳为:Thepatients’bloodinhomentologysectionistestedfortheamountofhemoglobinandthenumberofleukocytes,erythrocytesandplatelets.Thehazardsmainlyincludeacid,noxiousodorsandblood-bornepathorgens.练习阶段,老师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词和短语以及自己脑海中的相关词和短语,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在医院检验实验室的检验者和患者之间的英文回话。最后,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要求学生搜查关于Lesson4PlacesofEmployment的相关知识。

三、结束语

第4篇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第5篇

论文摘要: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使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理论的提出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们在面对新要求的同时,也遇到了新问题。该文从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和任务设计实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施现状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型语言教学源于1982年英国教育学家珀拉胡介绍英语教学时采纳的新教学方法,提倡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澳洲语言学家大卫·钮南(David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1]。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关注外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过程和认知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围绕意义展开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沿着开放的途径行进,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任务型外语教学在我国逐步兴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国专家们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解也有所差异。程晓堂(2004)指出,任务型教学主张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交际任务,要求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完成这些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言[2]。李万铁、李雁卿(2007)则提出任务型教学是以模拟真实交际为基础的教学方式[3]68-73。

(二)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起到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课本内容的灌输者,更应该是中介者和设计者。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教师支配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一种课堂时间分配的简单排列组合。其实不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也不等于把课堂时间全都还给学生,应该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学”,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和学的关系,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4]。教师事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任务计划,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任务的选择;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多和学生协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显得非常重要,既不能放手不管学生,也不能事必躬亲,甚至越俎代庖。

2.教师应不断提高技能。首先,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是任务设计的能力。教师应在遵循任务设计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功能性(functionality)、实用性(practicality)的原则下,明确任务目标(Goals)、主题(Topic),把握好活动类型(Activities);并设计好任务步骤(ProceduresorSteps)。其次,教师应当具备人际沟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在任务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引导和促进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当具备综合的教育技能。任务是围绕意义展开的活动,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广大外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言的三重功能,即“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同时还是思维工具”[5]50,认识到学科系统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所以,任务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现行的评价制度与任务型教学不相配。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试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而任务型教学要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现行的考试考核制度及高考制度目前还不能与任务型教学的评价系统相配合。它不但不能刺激新的教学法的发展,反而起到潜在的妨碍作用,所以,教师们对使用任务型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次,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很多教师认为实行任务型教学太难了。在使用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该教学法,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实施任务型教学。是故,在使用该教学法的过程中,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放弃。再次,较为规范的任务大纲尚未形成,导致任务选择随意性的问题无法解决。现行的教学大纲虽然比以前的大纲重视任务型教学法,但真正系统的任务型大纲并未形成;加之学生和教师身上背着升学的压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执行的仍然是课改之前的传统产品式大纲,而产品式大纲忽视学习者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对策建议

1.改变评价制度。这样就有可能尽快地、正确地确保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的顺利实施。无论是任务型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执行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我们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仍然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师生标准的话,那么任务型教学法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小范围的“试验”,甚至还有可能沦为一纸空文或纸上谈兵。当然,形成多年的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转变过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至少几代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断为之奋斗,就能逐渐看到改变带来的良好成果。

2.进行任务型教学技术培训。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少教师的教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水平,利用节假日对他们进行培训,并定期、不定期地请教育专家到教学一线指导工作,有利于教师们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该教学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教学信心。同时,鼓励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运用任务型教学。为此,学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激发这些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动机。既要鼓励教师们自觉、主动地参加相应的教学培训,也要为他们的再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制定任务型大纲。任务型大纲存在三种形式,即程序大纲、过程大纲、任务大纲。程序大纲是由珀拉胡在印度实施的。珀拉胡创设了三种类型的任务,即信息差任务、观点差任务、推理差任务,并广泛运用于其教学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和学习过程,即任务的完成。目的语规则系统的形成是无意识的,是交际任务的“副产品”。在任务的选择上,任务是预先确定的,未经过对学生群体的需求分析;在难度分级上,只是停留在经验之谈上,表现出随意性。布瑞恩和坎德林于1984年提出了过程大纲,强调意义协商,把师生协商融入大纲设计。但未建立事先的任务需求识别,对任务的难度分级和排序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标准,却没有解答。朗和库鲁克斯于1992年提出了任务大纲。强调大纲提供的任务要经过需求分析,使任务能够做到学用一致,有利于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促进二语习得。任务大纲的改进并不能避免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任务的穷尽性和层次性一直困扰着任务大纲的实施,并且任务的难度分级和排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6]6。

总之,从以上对任务型大纲三种形态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任务的分级和排序是语言学者一直追求的核心问题,更说明其在该教学法中的核心地位。而我们在未来任务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围绕任务的分级和排序,借鉴上述三位学者的理论并结合各地各层级学校的具体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任务型教学大纲。

4.英语任务型教学应基于对任务的分级和排序,构建以分级为基础、以围绕任务为中心开展阶梯式的教学活动。

在过程大纲中,布瑞恩(1984)提出了一个任务分级的设计模式,在四个层级上提供了多种选择,最终如何选择由使用者自己决定。参与者要在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参与各个层次的教与学的活动。

二、任务设计的实例

现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英语教材第一册第11单元——Popmusic的教学任务设计的实例介绍如下:

任务:进行一场小型的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让学生领悟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流行歌星的成功历程,体味他们成长与奋斗的艰辛,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语言技能: Discussing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Step 1:Pre-task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two famous pop stars.)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周杰伦(作为国内当下流行歌星的代表)和猫王(作为国外昔日流行歌星的代表)的各种资料(including photos\ personal information\song

s, etc.)。

2.学生在组内和组外进行信息分享,相互展示。(The students share their information in groups and then the group speaker gives a short report . )

3.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获取、记录信息要点,筛选有用信息,在课前把印有Jay Chou和 Elvis Presley ( The Hillbilly Cat) Birth time、Birth place、Schooling、Hobbies、Famous songs、Achievements栏目项的空白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完善信息内容的任务。

Step 2:While-task

(Before the task begins, the teacher could tell some stories of ups and downs of life experience about the two famous stars.)

1.在教师介绍完两位pop stars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辩论比赛的双方观点。

甲方:Tal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乙方:Effo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success.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后按照观点重新分组,并让学生推选出参加辩论的选手。

3.改变座位,先由甲、乙双方轮流陈述观点,然后采用对辩的形式强调各自立场,以在规定时间内有效陈述点多的一方获胜。

Step 3:Post-task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

学生:(The students will finish the task individually after the class.)

1.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feeling the students get after studying the unit and expre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op star they adore.

2.Present the writing in the next class.

在辩论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选手发言结束后,针对其发言进行提问或反驳,这种有意识的打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互动,使得任务更加真实和深入,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听力水平和应变能力、逻辑和辩证性思维能力。但教师对任务的干预要把握好度,不能影响辩手的思路,而应该在必要时启发他们的思维。教师应扮演好中介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引导辩论赛的进程,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表达本方观点的热情;而不能左右学生的观点。

参考文献:

[1]NunanD.DesigningTasksfortheCommunicativeClassroomOxford[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2]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万铁,李雁卿.任务教学法用于外语口语教学中的误区及建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6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78-04

0 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1],我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与教学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据武汉大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被调查的135所高校中已有132所开设了双语教学课,开课率高达97.8% [2]。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以及学生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师资水平、学生水平有限的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更是成为本科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然目前学术界将制约我国双语教学水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师资、教材和学生”[3],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确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缺失也是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受限的重要因素[3]。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应用于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在计算机、信息类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6,7]。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及培养目的设计相关任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和掌握教学要求的内容,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方法将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8]。2010年,胡静等[9]通过普通双语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课中的教学实践,对比了两届学生在同一阶段的考评结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结果显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明显优于传统双语教学法。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课“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Introduction to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教学实践,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解析。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科技英语阅读写作水平为目标,对驱动任务的制定和分析、驱动任务的分解完成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依据。

1 驱动任务的制定

我国双语课程开设的主要出发点是旨在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时展和需要。具体而言,一是从职业能力方面,改变学生“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态,使其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工作交流中,如英文工作环境以及国际会议等;二是从国际化的科研能力来说,改变过去大学生对国外文献资料零接触的状态,使其初步具备搜集阅读和理解运用国外相关文献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开拓宽广的视野,打开获得外部信息观念的通道,从而把握本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向世界先进学术研究水准看齐[10]。“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任选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聚合物的合成、加工以及结构与性能,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聚合物材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学术期刊论文、专利等科技论文格式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专业科技论文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传统的双语课教学主要采用英文课件,通过教师双语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区别,加之专业基础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同学对课件内容及老师的英文讲述难以理解,从而影响了其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水平。“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驱动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探索的推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5个环节。其中,设计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任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典型、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本课程的驱动任务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1)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聚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实施方法、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等;(2)专业类科技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如组织学生通过英文课本、期刊、网站了解专业知识及行业发展前沿;(3)文献检索平台的使用,如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等;(4)科技论文的分类及格式要求,如区分研究型论文与综述性论文在写作方法及格式的异同,掌握专利文献的结构组成等;(5)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动画等;(6)中英文口头表述及交流互动,如“会议模式”的口头汇报及回答问题等;(7)任务分解及分工合作,即组内同学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其进行分解后,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8)相互学习交流,由于不同学生的具体任务不同,大家在任务完成后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分子科学技术概论”为概论型课程,主要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介绍高分子的合成与制备反应)、高分子物理(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条件)、高分子材料(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性能及应用)等。因此,驱动任务的设计在综合考虑其他能力锻炼的同时,要紧紧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如针对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的讲解何种材料具有何种性能,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佳。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定的驱动任务是以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制品为例,比如安排学生找出塑料盆是什么高分子材料组成的,该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应用范围,制品配方设计包括哪些成分以及配方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产品的成型方法、成型条件等等。本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动力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另外,作为双语课程,更好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采集和输出信息也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目的之一。因此,驱动任务也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利用英文教材、网络等途径进行专业英语方面的了解和学习。

2 驱动任务的分析与分解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任务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指导。“驱动任务”的设定通常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因此教师在给出驱动任务后,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要求,对驱动任务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学生知道此任务设定的目的,明白完成此任务需要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任务完成的效率。例如对于上述任务,其设计目标是使学生对聚合物合成、结构与性能、塑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任务分析过程中除了提示学生充分考虑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外,也应该注意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及思考。例如,塑料盆的成型加工是采用何种方法,除此之外高分子材料还有哪些常用的成型方法;每种成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高聚物类型以及产品类型、各成型加工条件的确定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对于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驱动任务的完成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定驱动任务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一组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搜集、整理、幻灯片制作等工作。每一个驱动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因此需要多名同学共同努力完成。一般每组学生4~6人,选取组中“中坚力量”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每次课后要向教师汇报学习的情况。驱动任务主要靠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来完成。根据授课计划以及各组任务的难易程度,各小组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时限要求将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小组长切实做好任务分配及协调工作,保证大家进度一致,并在汇报前将工作做完。最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采用“学术会议”的组织模式,由小组代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汇报语言要求50%以上用英语。

下面以驱动任务“列出常用塑料的回收标志并找出对应的聚合物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及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例介绍任务的分解及完成要求。本任务主要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1)塑料的回收标志及其对应的聚合物;(2)回收标志中的英文缩写对应的中英文全称;(3)回收标志中各种材料的化学组成及机械、物理性能;(4)针对回收标志1~7分别找出生活中5个实例并根据实际用途区别其性能差异。最后要求小组内成员将各自负责的内容整理汇总,并做好幻灯片以便课上汇报交流。由此可见,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取决于各子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成员的团结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务的完成过程除了需要学生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观察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4 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这一过程应在每一组汇报以后进行。小组汇报结束后,作为观众的同学可以针对其讲述内容提出问题,并由汇报小组成员回答。学生通过问答或者讨论的形式获得知识,并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的目的:(1)通过相互评价,加深学生对该任务的认识,将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其他同学,使“学”者的身份转换为“师”者,通过汇报内容传达教学大纲的要求;(2)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3)锻炼学生在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自己思想、辩论自己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评价可以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组织和补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一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5 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兴趣成为其学习的内动力,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此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而原来的课堂授课时间很大一部分被交流和评价所占据。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如果汇报小组的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影响到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并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另外,教师需要准备备用材料,以防止有的小组任务完成得不够全面。

2)课堂管理亟待改进。课堂的交流与评价时间应该防止部分学生“开小差”,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必要时采取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3)评价上有困难。由于任务的完成工作多在课下进行,在小组内可能会出现部分同学“偷懒”、不积极参与的情况。这要求教师和小组长做好协调和督促工作,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与小组长沟通任务进展情况。

4)如何达到“双语”这一目的。完成驱动任务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采用英文这一工具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之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的掌握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否则,学生面对满眼不认识的单词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利用英文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学生面对大篇幅英文资料的信心,使课程真正达到“双语”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有待后期的研究和实践。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兴趣成为其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同时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口头表述等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也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针对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1-08-28)[2013-03-04]..

第7篇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本课题于xx年4月7日申报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为了便于地方管理,再申请为茂名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于 xx 年 2 月 10 日由茂名市教育学会、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指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新技术、宽视野、重实践、严逻辑”的特点,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与训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县为沿海一小县城,由于经济落后,受条件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各校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封塞,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拉近了我们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距离,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取得专家的及时指导有了可能。我们通过互联网的积极联系,得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及研制组秘书钟柏昌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并进行反思与重建,论证其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来自专家的批判:“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性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 祝智庭: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 —— 祝智庭教授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载《网络科技时代杂志》 xx 年第 6 期。 ) “任务驱动式教材又成了‘操作习题集'”( 王效刚,王爱胜: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 “ 任务 ” 设计的再思考, fsyz.com.cn/wlky/ )。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任务驱动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积累任务驱动教学的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电白一中、春华学校、电白实验中学的初中、高中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总结一套“重建”后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进行重新梳理工作,针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弱点与弊端,重建任务驱动法的理论,探索新的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xx 年 9 月 -xx 年 8 月

1 、准备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准备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软硬件设备,收集相应资料,选用并学习使用远程网络交流工具,开展网络交流讨论,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预期成果:建立课题专题网站,收集相应资料,开展网络交流讨论。由刘敏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反思与重建后的课堂模式探讨》论文及研讨课例实录。

2 、实验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6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8 月

通过网络交流对我县高一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在三校中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对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7 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教师在专家、教研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预期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新型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课例》 vcd 。

3 、结题阶段: xx 年 7 月 -xx 年 9 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重建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结题报告》;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七、课题组人员

研究指导顾问:李艺教授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刘 敏 ( 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

教学实验教师:廖永海 ( 电白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

梁婺清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陈亚运 ( 电白一中,信息技术教师 )

李小勇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第8篇

论文摘要: 现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语法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关于语法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错误的理解。本文基于文秋芳的“输出驱动假设”,结合英语学习中学生重听说,轻读写的倾向,探讨性的研究综合技能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提出英语语法教学的建议,即强调语法教学的综合性和连续性,实施综合技能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语法教学的效益。

一、引言

当今,关于综合技能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多,例如综合技能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写作、阅读中的应用,但大多数研究是进行两种教学法对同一个对象的比较,得出综合技能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可推广性。笔者赞同实验研究,但本文试图从语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为出发点来引出综合技能法的必要性;接着介绍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来做为理论支撑,最后阐述综合技能教学法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探讨正确,有效的教授英语语法。

二、英语语法的误区

1.语法是一些无意义的结构的集合

这种误解的产生源于人们把“ 语法”只和词形变化、语言结构规则联系在一起。但语法本身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语法由三个方面构成:形态句法(m o r p h o s y n t a x)-形式(f o r m);语义(s e m a n t i c s)-意义(m e a n i n g);语用(pragmatics)-使用(use)。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方面的改变将导致其他方面的改变。同时者三个方面在语法中又各有侧重。要能使学生在适当是场合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必须完全的掌握者三个方面。

2.语法是一些任意的规则

从Saussaure开始,语言学家们就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但这并不代表语法也是任意的,相反,语法是人们根据语言总结出的关于语言本身的逻辑的、规则的知识。

3.语法是枯燥乏味的

对于语法的这种印象来自对于反复训练和机械重复的恐惧。但是教语法不等于必须学生无数次的重复模句,也不是强记语法规则。这些活动的确令人厌烦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英语教师能够创造出一种有趣生动,需要学生思考的训练语法的学习环境。

4.学生一次只能学习一种语法结构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每次只教一个语言点,学生也能一次致力于一个点的学习,但学生并不是在一次掌握了一个语法知识后才继续学习下一个。新的语言知识与已学知识总是持续的相互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过去时态的完全掌握,但在教授过过去进行时态后,学生对于前者的掌握似乎就不那么完美,语言表现也下降了。这种倒退现象会一直持续,直到他们完全掌握这两种时态并且区分清楚。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法学习的轨迹并非

5.语法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被教授

实上确实有人能够比较自然的习得第二语言。以一部分美国移民为例,这些人中就有人能够自己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而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普遍。这些事例就使有人相信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也能不通过老师对语法的讲解而掌握英语。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上述的情形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学习者,即使是掌握了英语使用的移民们的英语水平也尚未达到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而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习英语的青少年没有处在英语的生活环境,在语言教育中他们进行的是外国语学习(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 而非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虽然在国际上这两种教育常常被一起讨论,但两者在教育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语法知识的讲授能否帮助学习者达到准确掌握语言目标。事实上即使是最有技巧的英语学习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掌握语法。Chomsky 在1969 年就指出,英语本国人在成年前也一直处在一个继续学习和完善英语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这样问题就转变为英语语法知识的教授能否加速学生的自然语言习得。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研究成果。Pienemann(1984)通过实验得出:接受过语法学习的学生能在两周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而在无语法指导的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虽然实验的被试只是少数,但是这一结果多少为语法教育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

6.语法能够解释一切语言现象

语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例如,大多数教科书都规定进行时态不能与静态动词连用,因此下面这句句子:I am wanting a new car.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表达确实存在,而且本土人士更倾向于把进行时态与完成时态连用。I have been wanting a new car (for some time)关键在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法的规则也是相对的。以上是对英语语法本身和教学的再研究, 在对英语语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下面将阐述关于综合技能教学法的使用。

三、综合技能教学法

综合技能的学习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使用。现行的教材中有专门的部分。在具体教学时间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内容型 (Content-based)和任务型(task-based)。前者比较注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后者强调进行带有交际语言使用的任务训练。两者都应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占有重要部分。

1.内容型教学

使用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应用语法规则,学习例如科技、数学、社科等个方面的知识。Scarcella和Oxford在1992年提出了内容型教学的3种模式:主题式(T h e m e - b a s e d);附加式(Adjunct);隐蔽式(Sheltered).

2.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参与交际任务,任务即各种活动,如两人或小组讨论,合作办报;撰写电视广告等等。

四、输出驱动假设

根据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涵盖综合技能和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如听、说、读、写、口译、笔译课程。文秋芳就英语技能课程的改革提出“输出驱动假设”,旨在激起英语专业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兴趣和讨论。该假设包括三个子假设: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该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一个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该假设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该假设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文秋芳,2008)

该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有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的技能;以输出为导向的总额技能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有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实施“输出驱动假设”需要全面采用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技能教学法”,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组织课堂教学。“通过综合技能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将技能训练、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接下来文章将进一步探讨怎样在具体的语法教学中使用综合技能教学法来获得更好的效果。

五、培养综合技能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肯定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学生确立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正确位置。

2.转变教学理念,引入“综合”概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的传统语法观念,打破各个技能之间的界限,打破专业知识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的界限。

3.从形式、意义、使用三个方面向学生解释语法结构。不仅让学生明白语法结构式有哪几部分组成的,还要知道其语法意义,以及在什么场合该使用该语法结构,达到熟练的程度。

4.将内容型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结合起来。安排各种锻炼的活动和机会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例如,学习将来时态,老师可以让学生猜想春节的假期的某个时候在干什么,运用将来时态来造句子,既可以活跃气氛又收获了语法知识。

5.采用综合技能教学法,并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实现“输入”和“输出”的巧妙结合。在实施“综合技能教学法”的过程中,可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手段,融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为一体,为多种感官的参与提供机会,为输人和输出的有机结合创造条件。例如:可以首先“视听”英语录像短片和报道,“阅读”有关经典,然后是“说”(就既定话题展开讨论),最后是“写”(把自己的观点用文字表达出来),几种类型的语言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知识的内化。

六、结论

为了让英语学习者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法规则表达出准确的意义,英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综合技能的训练环境来教授语法。教师应把语法看作一个有逻辑的动态私通由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交织构成。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更有效、科学的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 英语教育这块“织毯”一定会越织越好。

参考文献

[1]G.Cook& B.Seidlhofer(2nd).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r of Widdows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Izumi, S.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In Search of the Psycholinguistic Rationale of the Output Hypothesis[J].Applied Linguistics,2003,(24).

[3]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C]. Boston, MA: Heinle, 1990.

[4]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第9篇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开放教育旅游管理专业面授课程中综合运用双语教学法与角色表演法的成效进行实证分析,了解到当前全面推行

>> 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成效 小学语文表演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课堂表演教学法的尝试 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解析 数学教学中的综合教学法运用 案例分析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中的运用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在法学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学法中节奏教学在“双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高职“思法”课戏剧教学法的运用 表演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暗示教学法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双语性质的PBL教学法在麻醉临床实习带教中的运用 故事讲述与表演在幼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成效 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运用 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在财会课堂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角色模拟教学法在《商品流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8-09.

[2]涂运玉,杨品良,陈祥塔.“程序化教学”在单杠骑撑前回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9).

[3]蒋锋.高等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4]谭金凤.角色扮演法在《前厅管理与服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4).

[5]胡蔚丽.双语教学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运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1).

[6]郗敬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3).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阐述,并探索了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改革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突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要“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针对性”。〔1〕然而,我们高职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多数英语教师仍沿袭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灌注,学生被动接受,缺少课堂参与意识。可见,我们的英语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就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未能突出高职特点的现状,我们认为,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高职英语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现状,我们应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以顺应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使英语课程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性课程,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1.任务型教学法的简介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基础和核心组织教学,教师引导学习者通过履行各种任务,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已有的目标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标语,在“做”中学,“用”中学,这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交际的语言应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应具备的条件是:要以任务为中心,以操练具有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任务的焦点是解决与现实有联系的交际问题,以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文化,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2.任务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真实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要尽量贴近真实生活。任务活动中涉及的文本须尽量采用真实文本,从而让学生尽可能接触目标语的真实使用情境。

2.2 形式、功能原则。要求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高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2.3 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它是指通过履行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这些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或目标指向,在内容上是相互衔接的。

2.4 可操作性原则。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任务。任务的涉及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递进深入,同时要避免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

2.5 实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形式,考虑效果。教师应尽可能为高职学生的课堂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6 趣味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教师要考虑任务的趣味性,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多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任务,做到既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7 互动性原则。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或未来工作中使用英语交际,而交际的核心就是互动。学习者在互动过程中,既可大量接受语言输入,又可大量输出语言,从而学习并运用语言。因此,高职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将互动原则贯穿到任务完成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

3.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中的应用

笔者通过对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做法。

3.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开设一个教学主题后,教师应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以激发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3.2 贴近生活,使内容有源头之水。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真实。要摆脱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完成英语习得的任务。

3.3 师生参与,共同完成亲历过程。在任务型教学法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发展,要考虑任务的难易度,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就感,以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教师在给学生同样的材料后,应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设计不同的任务,给予不同的帮助,让学生各尽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合作完成任务,从而体现“全民参与”的特点。

3.4 启发思维,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应转变自己原承担的“主讲”和“智慧”的角色,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指导教学的过程要做到位,要起到参谋的作用。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技巧,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实践活动,给他们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的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5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的基本思路,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在完成任务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和相互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及多元智能,以达到学习的目标。

4.结语

第11篇

作者:马玉琼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师要在教材中讲解基本原理、方法以后,搜集和编写案例.教师向学生提示处理案例的要点和难点,给学生提供线索让学生去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案例,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原则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归纳模式,通过案例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和处理方法.例如在《机械制造技术》这门专业课中,工艺规程的制订是课程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中国一拖公司的连杆、变速箱体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作为案例,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点评,选择最佳方案.在毕业实习中到生产现场了解现行的工艺方案,与自己制订的方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方案的优缺点,分析现行方案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知道工艺方案不具备唯一性———制订工艺方案的原则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制订的工艺方案即为最佳.通过此类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实例及其处理方法,吸取现行案例成功的经验,学会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合理地处理实际工程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即将某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成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模式.每一个项目都应最终实现该项目的考核目标.以机制专业作为我们的试点专业,具体作法是: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把热加工方法、热处理方法、车削加工、铣削加工、数控加工及其他加工方法分别作为不同的项目,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训当中进行现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这种教学方法,变抽象为具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法还解决了专业知识多、课时少的矛盾,使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得到有机的整合,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3课题教学法课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给定课题方向,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和参考现场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课题,写出综合实训报告或完成课题论文,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相关课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决断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课题教学法的结构程式是:依据教学目标选定课题(教师指定或自主选择)—结构设计—完成制造—完成课题论文、综合实训报告.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本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七周综合实训,其中两周为生产实习,到生产现场了解典型零件的用途及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设计课题.学生利用剩余五周时间完成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从工艺过程中选择典型工序,设计专用夹具,拆出专用夹具的所有非标准零件图,分别编制其工艺规程,然后从市场调研分析着手,选择购置毛坯材料,进行非标准零件的加工制造,完成专用夹具的装配调试,最后完成课题论文或综合实训报告.课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与教学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学目标仅仅是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起定向作用;目标教学是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套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设计的具有独特性的教学范型.它的实施程式为: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反馈评价教学结果———修正、补救教学偏差———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设计课题;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工艺实施过程及工装设计方案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讨论,确定多个设计方案,然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具体制造和装配、调试过程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生课题的质量由专家组综合评价;专家肯定成绩,提出缺点,让学生及时改正,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通过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从业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开发性的综合实训,达到了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将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要素转变为一定的从业能力,再通过产学结合回归于实际工作中,最终使理论、经验及各项技能得以升华为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七周的综合实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设计并制造出典型的工艺装备———某设备的专用夹具,学生具备了编制、实施机械制造工艺能力和设计一般工艺装备的能力,简单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的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质量分析的初步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及使用本专业CAD/CAM实用软件的基本能力,完成了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向多元化整合型方向发展,呈现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的趋势.培养创新意识和立业创业能力在给出设计课题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机构运动方案、手工绘图或计算机绘图、按规范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在综合实训的实施过程中,尽量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力求做到: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训环节的某项任务;学生在实训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想法,而是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立业创业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综合实训的每一课题由一个课题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专用夹具整体方案的设计实施、整机的装配由课题组同学共同完成.另外每人必须负责部分零件的工艺实施,其实施的结构程式为: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购买材料———机械加工.学生从设计开始,注意市场调查,了解金属材料的结构形状,便于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学生自己联系加工设备,完成零件的加工,进而根据装配工艺完成装配过程.通过真题综合实训,让学生感受、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过程,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富于团队精神的实干家.

第12篇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英语实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其目的性为关注焦点,才能有明确的教育思路。本文主要从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目的性教学法对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的意义,进一步提出目的性教学法在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职业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进行实际的技术型和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基于实践性教学的考虑,我们尝试着在职业中专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目标教学的应用。

一、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的现状

现今在全国各地,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学校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职业中专生源和减少,造成职业学校招生的困难现状日趋严重。并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在学校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问题:(1)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供不应求;(2)职业中专生员下降、素质减低,职业中专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教育机制面临羊巨大的挑战。而随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主要对外交流语言工具的职业英语教育,在发展上存在着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普遍英语功底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心理状态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甚至与教师发生对抗,应付英语作业、考试;各地所采用的省编教材起点过高,教材配套的教辅、练习册及音像材料少而且往往编书者并非教书者,这对教师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的有老师不得不自己去找教材甚至编教材来上课;英语课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设备不全、数量少,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讲得多、练得少),师生双方的英语输出量很低,师生均感到身心疲惫。

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如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骨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伟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有目标的教学途径。”

目标教学法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学取向,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中专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转变以知识教育、以考试为取向的学术性教育现状。语言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必须摆脱知识教学的机械灌输、注入模式,通过学生语言卷入和交际体验来达到。因此,目标教学是职业中专英语教学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想选择。

二、职业中专英语目标教学中任务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1、目标教学法必须遵以下几个原则:

(1)语言、情景真实性原则: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等要符合实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从而学习语言。(2)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目标的设计要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学习者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自我把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要具有一定的导人性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能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实际中进行真实运用。(3)目标任务链原则: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式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任务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4)在做中学原则:自绍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实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职业中专英语目标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任务的设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健所在。职业中专学生的英语教学不同于本科英语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活动类多样化,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设计不同的目标,使不同类型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设计任务活动要突出趣味性、交际性可可操作性,要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用外语解决现实问题。英语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既照顾个体差异,又体现教育公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录活多样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教学法在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标语言教学的三个阶段(包括目标前、目标环和语言知识要点)中,其核心部分是目标环。

目标前活动阶段,是目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要求和实施步骤。

目标环阶段,这是语言技能的习得过程。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交际任务的完成,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在一旁给予语言建议。各组学生向全班同学星现他们的报告,教师充当主席的角色,评价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

这一环节有助于反思和巩固,帮助学生认识差距,促进其主动弥补存在的不足。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应对错误和困难的能力,及时的他定和热情的捷达、释疑会使学生更愿意投入下一轮任务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目标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越发显示出其优越性。同时,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设计难易适中的任务;如何把握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三者关系;如何处理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如何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形成性的评价等都有待手我们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敬东,教学法辞典(M)济南:山碍教育出版社,1992,5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3]邢媛,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太原大学学报(J)2007,6

[4]戴雁辉,郭翠霞,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读与写杂志(J)2008,5

[5]周英,任务型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现山西职工医学报(J)2006,2

[6]苑广滨,任务型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现,绥化学院学报(J)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