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16:2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本科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互联网 本科教学 交互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152-02
1 背景介绍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之前,本科教学主要处于板书模式,n堂教学手段呈现的方式非常有限。在课程教学当中,需要特别制作一些教具作为辅助。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涉及到的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由于教具的制作成本很高,且在课堂教学中需将这些教具带到教室,让学生亲自体会,给教学工作者也带来一定的负担。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本科课堂教学,大量内容可以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概念的描述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备课得到很大程度简化,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逐渐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1-4]。但不足之处也日渐显现,比如因多媒体放映速度比板书速度要快很多,学生停留在一个概念上的时间不足,出现了容易暂时理解但也很容易忘记的现象。学生课下却又只能回归课本,对于那些兴趣不是很足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继续学习探索的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放大,学习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随着网络课程、远程学习等相继出现,学习者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全国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甚至是海外一些知名院校的课程。这同时也给教学工作者一个新的契机,可以参考借鉴诸多知名院校的教学方法,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掌上互联网逐渐成为主导网络模式,学生能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手机上APP(手机应用软件)种类繁多,开始占据每个人的时间,尤其是网络游戏等娱乐型手机APP,已经占据了学生的手机屏幕。相比之下,教学类APP却很少,开发具有创新型的教学手机应用也是当下教学工作者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文章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对于促进本科教学方面所具有的几种主要功能,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 互联网学习模式探索
目前,学生学习模式可以分为3种。第一,如图1中①所示,学生独自通过互联网手段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这对于参加补考或者重修的本科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超星图书馆的网络课程视频。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掌握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甚至进行更广范围的学习,如网易公开课中的国际名校学习课程等。第二,如图1中②所示,学生只经过课堂教学,在老师的授课下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这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阅读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来获取知识,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理解,课后回归书本进行复习、消化吸收,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资源,在课堂教学之中,展示出要点内容。第三,如图1中③所示,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互联网和课堂教学的联系当中,二者都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课堂成为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场所,更加类似一种会议性质。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文章主要对第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3 互联网具备的主要功能
在第二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已经运用到互联网提供的各种资源,去丰富课堂教学,如为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图片和视频,网上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结合实际运用到自身教学当中,这便是互联网的第一个功能―― 搜索功能(如图2所示)。互联网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且便捷的素材,例如可使用学术搜索引擎去获取科研文献来深化教学内容,以及高校中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库的便捷接入,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来源。另外,各种实体书电子化的过程,也使得参考资料的来源极大地丰富起来。
互联网的第二个功能是对课堂教学执行功能,可以理解为课堂知识的应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在网上完成一定的任务,这是目前教学中较为短缺的一块,在各类学科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在网络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线上学习并提交答案。这种方式可以大力发扬,但目前网络的利用程度远远不够。近年来,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使得手机网络成为日趋流行的形势。因此开发各类教学APP势在必行,例如一些常见的教学仿真软件COMSOL,已经做到在手机上可以随时随地操作APP,设计案例,然后通过网络模式传递到计算主机上进行运算。学生在利用互联网的执行功能中,有了更多的切身体验,兴趣会大大增加,知识也得到了应用。
互联网的第三个功能是与课堂教学的交互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和课堂这两种手段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然后一个班集体可以聚集到课堂和教师交换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然后集中讨论。
4 互联网服务于本科教学的模式探索
MOOC公开课是当下在线教育非常成功的应用案例,但忽略了课堂这个传统而又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本科教学来说始终处于辅助作用,并没有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文献[5]对当下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做了详尽的概述,其中提到了几种常用的互联网工具如微信和QQ群等在促进教学方面可能起到的作用。文章列举了几种比较常用的互联网工具并探讨了它们可能发挥的作用(如图3所示)。
学术论坛:如果学生需要了解某一知识领域的概况以及探讨具体的专业问题,那么他可以选择自行登录专业的网络论坛,例如机械CAD论坛,同行之间可以在网上交流一些问题。论坛模式的弊端是参与者水平良莠不齐,学习者要自己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对于本科教学来说,可以借鉴的是论坛中的大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各类专业书籍以及应用软件等,可以作为学生完成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来源。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者会为一个主题内容做适当的知识拓展,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较为系统地描述某一个知识领域的发展概况。经营者的水平越高,获得的关注度也越高。目前,微信公众号出现的文章水平都很高,学习者可利用间隙时间去理解某一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和知识总结。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习了某一专业概念后,可以去专业公众号找到相应的文章,这里面有最新的科技进展和全方位的知识概括,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学习了滚动轴承的概念,在公众号里就可以发现滚动轴承的种类和最新发展的各类轴承的视频资料。
QQ群: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跨越空间的无障碍交流平台,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利用手机网络与教师随时随地交流,但缺点是内容很难总结和保留。目前,这种互联网工具已经被教师广泛使用,用于传递和信息,以及传递学习资料。对于本科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在群里作业,学生可以在群内提交电子档,也便于教师存档。
手机APP:手机应用的种类很多,但目前教学类的还很少,这方面在未来几年内肯定会出现大量的学习类手机应用。对于本科教学来说,与手机QQ群所不同的是,未来专门针对学习类的应用应该会出现,界面更加专业化、便捷化,还要容易接入互联网,浏览大量网络数据。
总体来说,未来本科教学模式中,课堂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和教师面对面无障碍交流的实体环境,尽管有视频会议等模式可以替代一些实体的空间,但在本科教学中针对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固定的学习空间不可少。重要的是,各种网络资源在线课堂也将能达到随时随地接入课堂的环境当中,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对于专业课程也将会出现定制模式。另外,在课堂之外,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和练习等,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能够在空隙时间完成,甚至是答疑和一些交流活动完全可以在手机应用上完成。
5 结语
文章主要讲述了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去促进课堂教学。通过功能模块分析,提炼出可能增强学习效果的方法,可供相关教学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耿建民.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85-88.
[2] 方明建.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3(2):65-66,82.
[3] 张春玲.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关键词 教学信息反馈 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 林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11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formation feedback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encounter a variety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is paper, college teaching information feedback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ing process were studie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i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take step by step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Keywords teaching information feedback; teaching qual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forestry
0 前言
高校教学信息反馈工作是高校各院系、各专业、各班级的日常教学监控和管理事项,①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和制度保障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本科生上课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有提问的出口,教师能借此完备教学方式,学校的公共教学设备从而能不断完善,在这样不断提出和完善改进的过程中,有助于本科教学信息反馈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管循环机制,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 教学信息反馈的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80 年代末在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建立并迅速发展教学信息反馈,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具体体现。②本科教学信息反馈的实施在稳定高校教学质量,有效反映课程教学动态,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以及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基于本科教学信息反馈实践工作,分析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的途径、措施等要素,总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使得本科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2 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的途径和措施
2.1 成立信息委员会,建立信息反馈队伍
大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成为了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信息委员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每年通过报名遴选,建立起一支教务员老师指导的学生信息反馈队伍。教学信息反馈是学生教学信息委员会的工作重心,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是信息委员会不变的宗旨。教学信息反馈员是教学信息反馈体系中关键的枢纽,学生信息员定时收集各班级同学的教学信息,负责在网上教学信息平台集中反馈,同时在学期中期以信件的形式进行教学信息反馈等,让任课教师多途径及时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想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2.2 反馈期中教学信息,促进教学信息及时传达
教学信息期中反馈是每学期的重点工作,开展这项工作之前,学院信息委员会召开期中教学信息反馈会议,召集各个班级的信息员,详细布置各项反馈工作,由信息员收集班上同学半学期以来对任课老师的意见建议等反馈信息,并将此反馈信息汇合并整理制作出纸质版反馈信,再由信息员将信件送达任课老师手中,老师通过信件可直接了解班上学生关于自身教学的意见建议等内容。主要通过以下程序:
2.2.1 原始信息收集
期中反馈工作一般于每学期第七周开始,教学信息期中反馈参与人员包括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各个年级班级,由各个班级的信息员将班上同学的信息进行整合汇总,上交学院信委会进行期中反馈信制作,反馈对象为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各年级班级的任课教师。以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为例,涉及到2012级至2015级的有课的本科生,学院共收到各个班级对任课教师的反馈信息482条,由于个别信息员延迟上交和反馈不积极,信息员参与率为97.4%。其中,2012级本科生反馈教学信息47条,2013级反馈教学信息125条,2014级反馈教学信息173条,2015级反馈教学信息137条,因为2012级为毕业班级,课程少反馈信息少。从反馈的内容来看,大部分是关于教师教学的,其次教学设备问题的,如课室的凳子损坏严重,投影仪不清晰等问题,还有教务管理等方面的。
2.2.2 反馈信派发及回执单回收
学生教学信息委员会将信息整理打印成反馈信件,然后将反馈信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审阅后填写教师回执,学生教学信息委员会收集和整理后汇报学校的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科。以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为例,本次期中反馈共拿到反馈信142封,由于部分信件有误,故真实派发的反馈信数量为135封,由信息员转交给任课教师查阅。由于2012级课程较少且忙于实习,故反馈信主要由2013级、2014级、2015级这三个年级信息员转交给任课教师,共收到教师回执单112封,回执单回收率为83%。其余30封由于多数课程已经结课,信息员无法与教师取得联系等原因,故无法将信件转交给教师。一方面表明了信息员工作方法有待提高与创新,应从各方面努力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通过办公室走访、电子邮件、网络公众平台等途径及时有效地做好反馈信的派发与回收工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不够重视这项工作,④不参与教学信息信件的回复工作。
2.2.3 回执单统计和分析
信息员将收集的回执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
从教师对学生反馈信息属实情况的评价来看(图1),大约有7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反馈信息属实,23%的教师认为反馈信息部分属实,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反馈信息不属实。可知,大部分教师认可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内容,学生反馈的信息较为可靠真实,但针对不属实或部分不属实的情况,实际实践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相反这正是指导老师与信息员应该跟进了解的方面,了解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不属实的情况,是同学们对实际问题的阐述不对还是教师对反馈信息的理解偏差?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效地应答,才能及时解决反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障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的完善与有效。
从教师对学生反馈信息对自身教学工作改进有效性的评价来看(图2),有9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自身的教学工作改进有帮助,4%的教师认为没帮助。结果表明,学生的反馈内容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有一定的影响力,证明教学反馈工作是受到教师们的认可的,能更好的促进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
从教师对本次期中反馈的评价来看(图3),有45%的教师认为本次期中反馈工作做得很好,50%的教师认为较好,5%的教师认为一般。本次期中反馈工作完成顺利,大部分教师认为效果较好,但尚有不足之处,问题可能在于部分教师认为期中反馈的工作形式过于单一,还有改进空间,信息员派发反馈信的过程没有做好等,下一期工作中指导老师应针对性地指导信息员完善工作,努力提高教师对反馈工作的评价。
对教师定期上教学信息网查看信息员的反馈信息的情况统计和分析表明(图4),29%的教师经常定期上网查看信息员的反馈信息,52%的教师偶尔查看,14%的教师很少上网查看,有5%的教师从不上网查看信息。可以看出,部分教师较为重视教学信息网的学生反馈内容,但有相当部分教师不太重视教学信息网,仅仅偶尔上反馈信息网查看信息。问题在于目前学校以及学院的信息教学与信息平台较多,出现容易混淆的状况,部分教师对教学信息网的内容不太熟悉,部分学生的反馈工作没有做到位、教师不太重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内容、上网查看反馈信息的过程较为不方便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学院信息委员会应该完善这种教学信息网查看反馈信息的途径,如采取电子邮件发放反馈信的形式,对任课教师而言,这样相对简化了信息反馈与回复程序,但是同时加重了信息员的工作量。
从教师在课堂上说明反馈信息的相关内容的情况来看(图5),大部分教师有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说明和解释反馈信息的内容,但有部分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提及反馈信。原因可能在于部分教师的课程已结课,没有机会提及反馈信内容或者反馈信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师觉得没有提及的必要性等。教师在课堂上解答同学们反馈的疑问是最直接的,一方面表现出任课教师对同学们反馈的信息重视程度,提高了同学们的存在感,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大家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同学们的交流,有助于教师们根据班级需求适当调整授课内容、讲授方式等等。
2.3 编制教学简报,总结教学信息,保障教学质量
每季度,学生教学信息委员会广泛收集学院的教学动态、学风建设、期中反馈、教师风采等方面的资讯,整理、凝练、汇编形成一张A3大小的教学简报(图6),下发到各领导班子、教研室主任、辅导员、教务员、教学秘书等相关教师手上,让广大教师及时掌握了解学院教学状态,及时发现问题,保障教学更好地进行。
3 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本科教学信息反馈实践,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队伍,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已基本建立,保障了本科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学院监督力度不大、教师重视不够、信息员积极性不高、反馈信息质量不高、教学信息反馈途径有待创新等等。
本科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可归纳为“收集”―“反馈”―“监督”三大部分,其中“收集”―“反馈”这两块工作已经建立起来并实施效果良好,但学院要把本科教学中的教学信息反馈工作做得更好,必须“跑”好这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也就是加强监管,跟进教学信息反馈及整改,是完成教学信息反馈工作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了本科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的有效性和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建议信息委员会成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监督教师及时回复反馈信,善未回复的可以联系指导老师,跟进管理;同时教学秘书、教学督导等可以督促学校对教学设备进行完善,不仅使得教学反馈信息真正落到实处,而且使得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可以有序有效地循环进行下去。
在教学信息反馈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院信息反馈途径偏少和滞后的问题,可以适当跟上网络信息节奏,采取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信息,亦或是开放微信公众平台,提高反馈的信息的阅读率及反馈率。建议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抓住上课前、课间的时间,深入到学生,通过与学生交谈,既可获取同学们对课程教学的想法,也可拉近师生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密切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特别是在正式上课前,答复学生的反馈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有利于提升同学们反馈教学信息的积极性,从而不断促进本科教学的质量的改善。
此外,学院信息员的个人能力、心理素质和工作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是教学信息反馈质量的基本保障。定期开展信息员技能培训工作,指导老师主动联络信息员,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信息员信息反馈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疑问,提高信息员的能动性,进行“优秀信息员”⑤的评选工作,提高其工作认同感和热情等等。
注释
① 李琳.浅谈建立日常教学信息反馈制度[J].高教前沿,2014(4):77.
② 轩兴荣.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5):104-105.
③ 米召团.对当前院校教员实施教学信息反馈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74-76.
2008年开始被美国多所著名大学率先采用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不仅给我们的传统教学,也给当下流行的网络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仅受到了全球学习者的热捧,也引起全球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慕课”的含义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主要体现在教学规模的庞大,往往涉及几万甚至百万人。在线开放主要强调了教育方式的公开公平和网络化。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参与课程学习。慕课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双重变革,有两大特点:
(一)慕课教学模式是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彰显。从具体授课方式上,双向互通的教学代替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相长代替了以往的教师主体。从涉及授课内容上,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取代了教师“一言堂”。
(二)慕课教学模式是学习环境的全新改变和突破。传统教学一般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学习场所,时间、地点均相对固定,授课效果受空间条件约束较大。慕课则通过互联网的引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学习场域。学习过程和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可以让学习者在任何空闲的时间与方便的场所进行。
二、慕课时代对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影响
(一)旅游管理教学的开展方式发生了变化”
智能随身设备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借助网络流行起来的慕课,悄然让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开始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另外,视频、图片、文字等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趋于立体,既提高了学生的教学体验,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旅游管理教学的信息传播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速度快和数量大上。慕课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得到信息的最快传播。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其可用的知识素材。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疑更加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更符合当下学生的教育诉求。
三、慕课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挥“慕课”优势,合理设计特色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谈及旅游管理,学生头脑中首先反应出的是旅游六大要素有关的内容。但其实这只是旅游管理的冰山一角。慕课广纳天南海北各个领域教学视频的这一特点,恰能满足打开学生知识面的要求。从事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老师就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慕课学习,促使使其养成自发、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其次,可以尝试打破传统考核方式倡导创新性考核。如通过个人网站、微博等建立微型旅游网络课程,或通过各类智能平台模拟或创建旅游企业运行等。这些不仅可以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更能够开发思维、培养创新,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立足“慕课”教学资源,有效延伸高校旅游教学场域
慕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更加容易实现,符合当前提出的“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协同创新”的理念。
1、依托慕课教学的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于高校,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专业实践的开展,可以因为慕课的使用更加便利和高效。于企业,可以为在职员工培训提供教学和进修平台。
2、可以通过慕课将旅游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在线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企业员工与高校师生搭建了沟通、交流、讨论的平台,从长远看有利于构建市场需求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借力“慕课”潮流,科学搭建旅游管理网络教育平台
专业网络平台的搭建势必成为未来旅游管理教学的得力助手。我们可以从硬件环境、软件技术、教师培训三方面展开旅游管理专业网络平台的搭建。第一,在硬件上引进数量足、质量高的计算机、音响等设备,并随时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第二,外聘或组建专门的技术小组保障平台软件技术的合理使用。如对于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处理,以及对平台数据资源进行随时的更新、优化、整合与分析。第三,通过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现代化和教师队伍先进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在紧跟时展脚步下,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医学物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医学物理实验课是医学物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时展和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提高医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1]。
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在被提出之后风靡全球,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中短期来看,“慕课”的校园化将是一个普遍现象[2]。本文以医学物理实验课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将“慕课”应用于高校本科教学。
一、医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经研究发现,医学物理实验存在各种问题,原因包括学校定位、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模式论述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专职教师队伍不完善。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即实验课时先由教师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这种教学形式单调且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医学院校内理工科教师比例较低,而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却很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学生兴趣不足,锻炼效果不显著。
不少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实验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工作帮助不大,缺乏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课前没有预习,造成实验时常出错,实验数据不理想等。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实验的习惯。因此,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帮助不大。
3.考核方式不佳,“搭车”现象较普遍。
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物理实验是以实验报告方式考核的,这是一种简单但效果不太理想的考核方式。因为实验通常是2~3人一组,但实际操作者往往只是其中一人,客观上造成其他组员处于“搭便车”的状态,而实验报告是无法区别学生的不同参与度的。
二、慕课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不完善,换言之,改进教学模式有望解决上述问题。而“慕课”正是其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慕课”的本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巩固或拓展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不必重复讲授实验相关内容,从而大大降低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慕课”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要督促学生自我学习,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总之,慕课化教学有望解决当前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慕课化教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首先,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了专业的教学平台,这就有了“慕课”的“场地”。其次,医学物理实验条理清晰、内容简练,很适合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这就有了“慕课”的载体。再次,翻转课堂的开展较容易,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实验课的前15分钟可以和学生互动讨论实验思考题和相关问题。最后是关键的考核模式设定。可以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互动问答和网上学习等方面的2~3个作为考核条目。总之,慕课化教学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应用并无明显障碍。
三、慕课化教学模式构建
如上所述,慕课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狭义的“慕课”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中小规模本科教学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校园本地化、规模较小且兼容传统教学的“慕课”模式,在此先称之为“混合慕课”(mixed MOOC,xMOOC)。
“混合慕课”的主体是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平台建设和使用、翻转课堂设计和开展、课程考核设定和执行。其中翻转课堂在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中应用非常广泛[3],也是本文所述之“混合慕课”区别于狭义“慕课”的主要环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多重联系,包括基于教学平台的间接沟通、基于翻转课堂的直接沟通和基于多种因素的课程考核和评价。这些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和参与教学的人一起,构成了“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四、慕课化教学设计
基于上文分析的“混合慕课”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医学物理学实验为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将医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四个部分。
1.课前
在学期正式开始前,教师将实验课件、视频、PPT、思考题等相关资源上传至平台,添加相关学生,并把课程考核方式明确通知给所有学生。在实验课前的周末,教师通知学生预习,课前查看学生的在线提问。学生自行学习相关微课,查阅相关资源,准备思考题,可在教学平台上在线提问。
2.课中
正式上实验课时,教师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翻转课堂,即典型问题解答和思考题的讨论;然后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当学生有客观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当场查看实验数据并评分。学生在翻转课堂时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在实验操作时独立完成,如遇仪器或设备问题可向教师求助,获取实验数据后及时记录并请教师检查。完成实验后,整理好实验设备,清理实验台面后可以离开教室。
3.课后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批改实验报告,在教学平台上查看并回答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反思,改进下次实验教案或下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后需要根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及时上交;参与教学平台上的交流讨论,开展进一步延伸阅读;总结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反馈给老师。
4.考核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须有合适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结合上述“混合慕课”的架构和教学过程,我们把考核分成四部分:教学平台的使用、翻转课堂的表现、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实验总分的20%、10%、40%和30%。为了保证实验操作考核的公平,需要对实验分组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从2人一组做2个小时,改为每人做1个小时。客观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
摘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因理论性强、内容庞杂、概念抽象而被公认为难教难学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中研究生助教在不同教学环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研究生助教如何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助教;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09-0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1]。该课程内容涉及矢量分析和数学物理方法等数学知识,公式多且推导繁杂、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仅有64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太抽象、上课节奏快、内容量大,常常因无法及时消化课堂内容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历来被公认为是一门难教和难学的课程[2]。研究生兼任助教是我国在研究生中开展“三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3]。传统的研究生助教工作常常以批改作业为主,对于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4]。若在本科教学中合理使用研究生助教,必将在本科教学质量和研究生能力培养上得到双赢。本课程借助于研究生助教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与本科生有共同语言的优势和同龄人的感染力,经过初步试验,强化了研究生助教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研究生助教也在课程辅助教学中强化了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了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下面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为例,从不同方面来阐述研究生助教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
研究生助教多为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人,思维活跃、计算机运用能力强,因此可以在本科教学课件中的视频与动画制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准备“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第一次课――绪论时,为了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了解微波的特点及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研究生助教帮助剪辑了电影《痞子英雄》和《007―黄金眼》中电磁脉冲弹爆炸的片段。课堂3分钟的演示后紧跟提问与互动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们认识到微波技术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课程后续教学中,繁杂的数学公式和枯燥的理论常常让学生们感到无趣又疲惫。因此发动研究生助教在互联网上搜集实际工程应用的高清图片和小视频,插播在多媒体课件中,不仅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有趣,还帮助同学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研究生助教在科研项目中积累了较好的理论知识和编程能力,因此在讲解平面电磁波以及波导等知识时,指导研究生助教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编程和常见电磁仿真软件制作了不同媒质中电磁波传播、入射和反射以及波导中场分布的动画。这些动画演示使抽象的电磁场分布及电磁波的传播变得生动有趣,加深了学生们对电磁波的理解。此外这些动画的制作与演示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研究生助教成为本科生眼中的“神”,激发本科生追随他们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
二、组织小班化讨论
仅仅依靠64课时的课堂讲授,学生们很难消化课堂授课的大量内容。因此借助于研究生助教进行小班化讨论,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环节。研究生助教协同主讲教师,将学生分为少于20人的小组,围绕课堂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设计的思考题,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不仅帮助同学们及时消化和理解课堂中没有听懂的部分,自身也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考虑到同学们因选课不同很难多次集中进行面对面讨论的难题,又借助社交平台如QQ和微信建立课程讨论群,助教们轮流值班,及时解答或提醒任课教师回答学生课上及习题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允许同学们在群里匿名提问,消除了学生们怕出错丢面子而不愿提问的障碍,激发了同学们主动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个性化辅导
课后作业和课堂测验是提高和巩固各阶段知识点的好方法,也是合理评价学生整体学习成效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能对学生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有清晰的了解,要求研究生助教自身必须对作业和课堂测验考查的知识点有深刻地认识。研究生助教及时批改课堂测验及作业,并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映给主讲教师,针对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解决。其次,对知识点掌握较差和测验得分较低的学生进行谈话和单独辅导,提醒并督促这些学生对相应薄弱环节的复习和加强。事实证明,助教与学生间的主动谈心,起到了非常大的鼓励作用。例如,助教对第一次测验成绩低的同学分别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当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这些学生认真学习,期中考试时这些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学生们性格特点、努力程度不同,大三时在学业上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因此主讲教师指导研究生助教们在课外努力做到个性化对待。对于那些积极主动善于思考的W生,助教们在课后常常和他们讨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科研问题以及学术前沿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而对于相对沉闷,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助教们会组织一些相对简单但又有趣的讨论,如孕妇的防辐射服是否真的能防辐射?鼓励这些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思考。而针对那些表现懒散成绩落后的学生,助教以自己身边的实例来提醒并激励他们,不应浪费青春、自暴自弃。这些来自于同龄人的个性化辅导和鼓励,在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积极性、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榜样的力量和桥梁作用
研究生多为本科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尤其是综合素质能力好的研究生常常成为本科生心目中的标杆和榜样。因此,研究生助教们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无形中会带动一大批本科生。另一方面,研究生助教和本科生作为同龄人,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相互理解并进行良好地沟通。例如研究生助教结合自己在学习“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时的切身体会,很容易理解学生们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把问题反馈给主讲教师。同时研究生助教也向学生们转达主讲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通过研究生助教这一沟通桥梁,促进了该课程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助教还利用同龄人的优势,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研究生助教工作的开展,使得科研教学任务繁忙的主讲教师,成功地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研究生助教为辅助,互动教学贯穿课堂、小组讨论、网络讨论于课后的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研究生助教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研究生助教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很多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经验,对理论知识掌握深度不够,缺乏整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因此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习题课讲解不清楚,且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②难于全面解答学生提问的问题;③难于从学生作业和测验中提炼出对概念理解方面的普遍共性问题等。问题①可以通过试讲、听课时关注主讲教师的教学方法并多次实践而得到提高。问题②和③是所有研究生助教都面临的问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丰富的科研经验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令人高兴的是,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助教不断学习、积极探索,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研究生助教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这类课程内容繁杂但教学课时有限的核心课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研究生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也锻炼出较好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钟东洲,张昕,王玉青.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1):57-58.
[2]张弘,闫丽萍,华伟,陈倩.“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9):97-98.
【关键词】双语教学 Java程序设计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A03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6-02
前言
1991年,Sun公司里的Green小组推出了一款面向对象的革新型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因其具有简单易用和功能强大两大特征,国内外IT公司首选其作为桌面程序、Web程序、嵌入式和分布式系统应用的编写语言。我国对Java程序设计的人才的培养也不遗余力,除了计算机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外,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专业也将其作为主修课,甚至采用双语教学。所谓双语教学,即采用英文和中文两N语言进行授课,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Java程序设计的本领,方便以后成为国际合作交流和竞争的IT人才。当然,国家相关政策对双语教学进行了规范和要求。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加强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 - 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200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不但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又要继续提高其质量,甚至把双语教学纳入对高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双语教学对大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院紧密围绕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深切贯彻各项方针,将《Java程序设计》设为双语教学课程。本文主要探索双语教学的模式,实践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并改进,可以为同行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作用。
一、Java课程的基本情况
90年代至今,Java语言一直活跃在编程语言的榜顶。凭借其语法简单、功能强大、安全可靠、多线程和跨平台等特征,一直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近年来,随着社会对Java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也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相关课程。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始于2012年,迄今已经有5个年头了。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Java语言概述、Java开发环境、Java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集合类的使用、异常处理、Java I/O数据流与文件处理、Java多线程机制、JDBC数据库编程、Java网络编程等,本课程以专业选修的形式开设在大学第六学期。有了前期相关课程及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学习,一直以双语教学的形式进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特别是贯穿始终的案例教学和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并能运用Java技术和基本开发工具进行程序设计。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共同发展。
二、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非母语进行全部或部分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是用除汉语外的一门外语进行课堂教学,绝大多数使用的是英文。目前权威的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外语进行,学生完全沉浸在非母语的学习环境中,比如香港的绝大数高校。
(二)保持式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校的教学活动绝大部分以母语为主,只是后期逐渐使用第二外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比如我大陆目前的现状。
(三)过渡式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进校后部分或全部的使用母语教学,然后转换为完全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完成从母语到第二外语的过渡,比如国内的预科班。
针对以上三种主流双语教学模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选择保持式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和推进Java程序设计双语教学工作更为合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授课,既方便“传道、授业、解惑”,又可以精确的把握课程的原汁原味的精髓,使学生因为乐趣而掌握这门晦涩的课程。
三、Java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一)教材选用:引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譬如《Thinking in Java》、《Effective Java》、《Core Java》、《Introduction to Java Programming》和《Java?鄄A Beginner’s Guide》等。授课老师可以指定一本英文原版书籍为教材,将其它优秀英文原版书籍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同学进行广泛阅读,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更好的理解Java语言编程。同时,为了减轻学生对英文教科书的学习难度,更好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阅读有关Java语言编程方面的中文参考书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课堂教学: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除了引进了优秀英文原版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我院还与荷兰Saxion大学联合办学,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Java课程在Saxion大学目前采用《Java?鄄A Beginner’s Guide》作为教材并使用IntelliJ IDEA这一Java集成开发环境配合Java课程的教学。而目前国内大学主要采用的Java IDE是Eclipse。Eclipse和IntelliJ IDEA是当前最常用的两个Java IDE开发工具,各有优劣。一些程序员因为IntelliJ IDEA开发效率较高,更加地智能而从Eclipse转向了IntelliJ IDEA。所以,我们的大学Java课程也可以适当的转向IntelliJ IDEA。
另一方面,是教学媒介的不同。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可以贯穿于部分或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材、PPT讲义、课堂教学语言、实验指导书、作业、试卷等方面。很多人纠结第二外语和汉语在双语教学中的比重,其实在我们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并不是过分强调外语的比重。Java课程双语教学的重点还是掌握Java编程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第二语言,从而达到在保证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英文水平的目的,从而提高Java课程双语教学质量。具体的来说,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PPT讲义、作业、试卷等课程资源都采用英文这一课程媒介,但为了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参考中文的专业书籍,试卷和作业中的题目尽可能的用英文作答,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用中文作答,在课堂上老师交替使用中英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先用英文介绍新的知识点,然后中英文结合着做进一步解释。
四、Java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一)学生英语水平欠缺: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和学的过程,老师和同学共同决定着教学效果。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较为困难的就是“读”了,让很多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去读厚厚的全英文教科书了。在开始学习Java双语教学课程前,大多数学生没有尝试过大量的英文专业书籍的阅读,因此阅读速度慢,而且本能的读不进去,自然而然地就产生畏难情绪。这对Java双语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也不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就是听,因为涉及到一些专业的英文词汇,听力障碍造成思维的迟缓,甚至分心走神。所以讲解到专业词汇及其函数的用法时,可以用中文进行解释。
(二)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缺乏:双语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要求高,同样对进行双语教学的授课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承担双语教学课程的老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仅能够阅读专业上的英文文献资料和用英文撰写科技论文,而且还要具有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能力。
(三)课堂的授课方式:在Java双语教学授课环节,会刻意的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授课老师会将所有的英文PPT到Java程序设计课程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生通过PPT膜片讲义可以了解整个课程的内容,又可以提前了解相关专业术语和生词。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平台网站上,除了英文讲义PPT之外,还会上传Java双语课程的微课小视频。我们将Java课程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归纳总结出来,列出一系列的小标题,然后逐一录制并放在Java课程网站上让学生课后去观看,去回味。在Java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外,还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生首先针对某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用英文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制作PPT进行演讲汇报。
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了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国家合作交流和竞争的Java程序设计人才,我院积极的开展了《Java程序设计》这门双语教学课程。在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M行了实践、归纳和总结,从学生和老师自身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并给出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1,(10).
关键词:慕课 应用型本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12-02
一、认知“慕课――传统教学”的融合
(一)慕课推动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革新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其持续攀升的学费及其费用开支、不断降低的教育期望值以及学习效果的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才可能加以解决,因此传统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在面临全新的挑战。慕课是教育思想理念发生变化的自然拓展,是对于教育手段化、知识商品化、大学开放化的全新认识。应用型本科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早已形成共识,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开放、信息共享、主体互动的优势,为革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自发主动革新乏力的情况下,慕课这种新技术、新形式将大幅推动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是,慕课不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大学,应开展与大学的合作,在合作中将进一步改造、革新大学。慕课将深化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慕课有助于实现高校间的竞争与合作
目前缺少高校间开展竞争与合作的平台,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将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学与科研间的联系。一是要推动学校间的课程合作。组织不同高校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课后辅导答疑、理论前瞻等进行探讨交流,共同推进课程建设。二是保持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多个慕课平台的存在实现了多元化的知识创造,但也要注重传统教学平台的维护和建设,既保持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又充分发挥不同教学形式的特色与优势。
(三)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能满足学习类型的多样性
文明发展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灵感和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有批判精神,需要组合讨论、启发等,也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实践验证等,对于此类学习,慕课基本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必须深入了解慕课适用的局限性。实践表明,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并不能实现所有类型的学习,或完全替代某一课程的传统教学,更为恰当的是将慕课作为部分课程传统教学形式的辅助工具来使用。
(四)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慕课可以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技术性支撑,而慕课的内容、教学设计等,仍然有赖于传统教学的发展,这样才可能实现“师生双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现实中,部分慕课采用的新颖的教学形式也能反作用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例如,慕课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建构能力,教师角色同时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启发引导者转换,基于不断发现、创造知识的能力来重塑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又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证数据分析,量身打造充分满足主体的课程需求,依托慕课形成的大数据资料构建需求主导型教学模式。因此,慕课与传统教学之间能够相互激发,共同发展。
二、基于慕课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设计
(一)准确定位慕课
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是一个关键问题。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在正确定位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优势之后,进行慕课的市场需求分析。关心“教授和学校的特长在哪里”,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慕课是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行者,激发潜在用户去寻找更具个性化、更具创造力、更为连贯的互动学习模式。目前开发成的慕课还没有摆脱大学课程的整体性特征,没有关注到学习者对知识的“部分”需求。展望未来,慕课不大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救星,也不是灵丹妙药,对大学面临的很多问题很难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不可能造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解体。慕课未来需要开放更多的新的访问平台,实现量上的飞跃发展。慕课要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合,融入一些传统的因素,同时也会让应用型本科高校变得与从前有所区别。
(二)重塑慕课课程建设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可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引进名牌大学开发的慕课。由于名牌大学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一般情况下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更能够抓住科学研究的前沿信息。目前,不同学校和公司开发的慕课平台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无统一的标准规范慕课平台的开发和建设。而且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基础设施条件、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是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进慕课教学形式。名校开发的优质慕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引进慕课时,要追求慕课供给与需求均衡状态的实现,它决定了学生利用慕课学习的可用性、接受性程度。在引进慕课的过程中,要预先评估所引进的慕课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并要对学生慕课学习的效果进行预期评估。要结合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选择采用契合度高的慕课,以提高学生在慕课学习的实际效果。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自主建设慕课或与其他高校合作建设慕课,无论如何,每所大学都至少应开设一门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实验类、实训类、实践类等课程依据现实技术条件是不适宜开发成为慕课的,目前已经和能够开发的慕课基本上都是大学课程中的认知类课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正确界定采用慕课教学形式的课程种类,对于已有成熟结论的课程、具有程序性、显性特点的知识内容应尝试利用慕课教学形式;对于知识观点存在分歧的课程,具有发散性、隐性特点的知识内容则不适宜开展慕课教学。
(三)开创慕课自主学习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慕课学习模式的创新。慕课具有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参与性、内容的前瞻性、资源的优质性等特点,是在开放教育背景下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渠道。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相关课程,充分发挥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及对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复习课程的知识点,参与互动讨论并积极思考,完成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未来慕课发展的主流方向,是线上学习和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即课前借助慕课以在线学习方式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解决学生在线学习遇到的问题。这样课堂授课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要加强对慕课使用者的引导,实现慕课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由于现有慕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里要做好筛选工作,将慕课中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要求相吻合的知识内容作为应用对象,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指导作用,制作宣传手册,指定指导教师为学生慕课学习提供全程的指导和答疑;应用型高校应提高学生用户对慕课的接受度,使其自觉采用慕课学习形式,拓展慕课的应用市场。
(四)设计慕课翻转课堂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要放弃课程主导者的传统角色,要实现启动和协调课程的角色转换。课前增加调查环节,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理论功底、学习目标期望值和实践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实施计划和相关教学内容。个性化设定学习实现目标、学习环节主题、学习具体要求、学习时间限制等内容,并提供多样的课程学习资源,协助学生做好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重点、难点化讲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安排行业专家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法、情景模拟演练法等翻转课堂模式。课后调查,目标是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状态及其对课程的满意度等信息。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教师的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后续课程安排。安排学生组成自由学习组织,就学习内容开展互作与交流。课程学习全部结束后,由教师负责编制课程实施总结报告,系统全面总结课程各个环节的得失,并与学生共享。
(五)建立慕课学习共同体
加大对慕课的宣传和推广,使潜在用户了解其市场定位、实施目标、操作方法及其功能优势,从而全面提升慕课的认知度。要不断拓宽新的宣传渠道,除了借助纸质媒体、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外,要积极推广线上宣传形式,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拓宽与用户间的沟通和联系途径。
应用型高校是慕课的潜在需求者,要完善慕课的实施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高校学生充分利用慕课形式进行学习,实行“通过平台选课,学校间互认学分”的新型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学校网络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移动网络覆盖全校园;要为缺乏慕课学习条件的学生提供相应硬件支持。
由政府主要推动慕课平台建设。包括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为网络课程的推广普及和构建提供保证;为从事慕课开发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支持;对参与慕课建设的高校、团队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尝试启动金融资本运作模式。资金投入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不能过多依赖财政支持或社会捐助,可以考虑引入金融资本为慕课平台提供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只有积极主动地与金融资本展开合作,才能实现慕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扫描电镜 材料科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4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n teaching experiment of undergraduate. In order to make the SEM better for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some methods for reform of teaching scheme to the undergraduates. This would improve quality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students’ inquiry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 SEM; material science; teaching experience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是使用细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逐点扫描,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物理信号,这些信号经检测器接收、放大并转换成调制信号,最后在荧光屏上显示反映样品表面各种特征的图像。①扫描电镜具有景深大、图像立体感强、放大倍数范围大、连续可调、分辨率高、样品室空间大且悠分票讣虻サ忍氐悖是进行样品表面研究的有效分析工具。扫描电镜所需的加速电压比透射电镜要低得多,一般约在1-30KV,实验时可根据被分析样品性质适当地选择。扫描电子最常用的二次电子信号和背散射电子信号,前者用于显示表面形貌衬度,后者用于显示原子序数衬度。扫描电镜图像几乎可以用于显示任何样品表面的超微信息,其应用已渗透到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在失效分析、刑事案件侦破、病理诊断等技术部门也得到广泛应用。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表面形貌衬度在断口分析等方面显示有突出的优越性。②
我校分析测试中心扫描电镜购置于2008年,为日本电子的JSM-6390LV,并配套能谱仪,由于扫描电镜能谱仪曾是我校最贵重的仪器设备之一,且运行成本较高,该仪器目前主要是从事校内外的测试工作。考虑到个性化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当今高教事业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深入地参与扫描电镜的实际测试工作,并把其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的实际操作中,增强实践能力,并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科研课题,从而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③
本文将结合其他院校类似教学和电镜室在对研究生的开放培训及实验教学经验,初步探讨电镜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1本科教学现状
我校近年来为了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科研层次,加大了教学及科研方面的硬件投入,专门成立了为教学及科研服务的分析测试中心,中心集中了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中心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完成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重要实验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中心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它的任务是为全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 同时面向社会。但是由于大型仪器设备价格高、运行成本高、对实验操作要求高等,使得大型仪器设备被神秘化,高端化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出现。
目前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全校唯一一台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虽然也开设了本科实验,但是实验主要以演示实验为主,并未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学生大都通过书本了解仪器的知识,对材料的检测知识知之甚少。如何改进原有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传统教育模式向实践教育模式转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面临的重大改革。④
为了加深学生对仪器的了解,使学生能灵活掌握测试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室从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的探索和改革。
2本科教学方案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虽然本校材料相关专业已开设有关典型材料的微观结构观察和微区成分检测的实验,但是主要是以教师演示为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伴随对电镜的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本室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尝试。
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编写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实验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原理为辅的原则,着重介绍仪器设备的典型分析方法和具体应用,并辅以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加入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如失效部件检测,包括各类夹杂物、穿晶断口、疲劳等组织。将教学内容与材料相变原理及工艺、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课程内容相联系,采取浅入深启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了解一定的实验技能,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仪器设备的精髓。⑤
同时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目前实验教材存在普遍滞后的现象,教材上只能反映一些相对较固定的内容,其重点主要在仪器原理和发展历史方面,而对于现在最新的前沿技术并未涉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仪器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仪器的功能开发也突飞猛进,固守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已跟不上应用技术前进的步伐,本室在原有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内容上加入了最新的技术沿革,同时引入社会热点分析案例。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2 改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把原已枯燥无味的知识内容讲解得更加索然无味,而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将抽象内容更加具体化,合理规划讲授内容,使其更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予新鲜内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开放式教学,在实验教育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对照仪器设备讲解原理、结构、部件和功能等,老师的现场演示过程很关键,通过现场的观摩学习,学生能够对仪器的构成部位和操作流程在短时间内有大致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让每位学生都有亲自操作的机会,并由其亲自完成所有步骤(包括装卸样品和调出清晰的图像等),在学生操作的同时,老师予以针对性的讲解指导。通过以上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仪器设备的操作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讲解要点,加深学生对理论课上分析原理的印象,以此又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3 引入开放性实验机制
对电镜室引入开放机制,是对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围绕学生意愿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要求开展实践工作,在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利用时间和实验场地等有诸多要求,这将对电镜室的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本室将根据开放实验的要求指定特殊的开放时间,在确保正常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开放机制的运行,将增加电镜管理者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同时,在完善实验室安全制度,规范操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引入开放实验机制同时要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而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的训练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⑥学生在学生生涯中大多适应了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主动进入学习角色,还需要适当的引导,如果实验设计不够吸引人,会导致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从而不能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指导老师可根据扫描电镜的应用范围,提供一些难度适中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课题给学生选择,⑦而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报名人数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参与开放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参与开放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其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再则,尽量调动学生的e极性,鼓励学生根据在理论课上所学知识,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拟题目,在自拟项目在经过老师审核通过后,老师安排好实验进度,学生可带着样品进入电镜室,自己动手测试样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样品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会仪器操作同时提高实践能力,⑧并在学习和互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其对仪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项目结束后,通过学生项目所做PPT和演讲情况,考查其对电镜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灵活的考评机制不同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如此培养的学生将在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科研能力也将随之提升,这将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电镜的设备利用率和共享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 结束语
扫描电镜在本科教学上的应用,弥补了目前实验教学中学时少、演示为主而上机操作较少的问题,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这类大型分析设备,并可熟练操作,并可以用其解决实验中碰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整合学生的知识构架,促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通过自主上机锻炼,使其由浅入深地开展实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对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学习,在思维水平、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带来诸多收获。
注释
① 张大同.扫描电镜与能谱仪分析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② 李剑平,杨咏东.JSM-5610LV 扫描电镜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8(14).
③ 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
④ 姚利民.高校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7).
⑤ 李凡,黄海波.浅谈培养当代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扫描电子显微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⑥ 邹本国.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作者:朱琳 单位:衡水学院
设置符合翻译产业需求的翻译职业技能课程
目前,《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翻译知识与技能要求也比较宽泛,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译者综合素质。既然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培养“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就需要对目前翻译部门或公司中翻译行业的专业化内容与程度进行调研和分析,在充分调研翻译产业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译者专业技能要求的培养具体化目标,也才会对翻译课程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加上IT技术的发展,使得翻译行业迅速向产业化升级,形成与服务外包、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多语信息等多产业网状关联的产业集群。可以说,翻译产业成为“为社会公众提供语言或文字翻译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一站式、快速、高质量翻译活动的集合”(杨朝军,2012:25)。因此,翻译项目的链条也在向多维服务延伸。“现代翻译项目在工作主体、目标客户、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王传英等,2011:55)。翻译公司需要的不仅是译员,更急需的是与翻译工作链相关的各种翻译从业人员,即需要我们培养中高端的具备翻译能力的管理、市场和技术人才。所以,翻译人才培养,并非只是培养做口译或笔译的译员。现在翻译公司或部门的运作是以翻译项目为依托的团队活动,工作岗位除了专职翻译外,还包括翻译项目管理、译审和高级译审、质控、语料管理、译员培训与开发、专业排版、编审、审校等工作。在有些机构中专稿编写、采编翻译、信息管理等都可以归为专业翻译。一个翻译项目的完成要经过翻译业务洽谈、审阅原稿、编写术语、分稿、译稿、合稿、审核译稿、排版、终审等多道工序(柴明颎,2010:54)。传统概念中的翻译教学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只是可以成为做口译或笔译基础工作的译员,而翻译项目流程中的上述不同工作需要除了翻译之外的多种技能。传统意义上的译员越来越难以满足翻译项目的需求。因而翻译专业教学应视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兴趣培养不同方向的翻译产业从业人员。据调查(苗菊、王少爽,2010),翻译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涵盖十几项之多,其中计算机操作能力、中外文互译能力、网络资源使用能力、文本审校能力、术语学知识和术语翻译能力、文献查找、利用、储备和管理能力都属于重要的技能。我们对国内外翻译本科教育的部分重点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国内多数翻译院校和专业比较缺乏培养翻译职业技能的课程。而国外翻译本科教学起步比较早,尤其是加拿大的几所大学,如约克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和渥太华大学,它们的翻译教学发展已有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译员培养经验,尤其是在翻译职业化培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有不少宝贵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因而,我们建议借鉴国外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理念与模式,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和地方翻译产业需求,开发翻译职业化重点课程,包括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技术、译文改编、译文校改、术语学、职业技术写作、文献学、翻译工具与翻译技术等课程(参见苗菊、王少爽,2010)。国内已开始有学者关注此类翻译职业技能课程的开发,如开拓术语学和技术写作课程(苗菊、高乾,2008;2010)、探讨本地化课程与翻译人才培养(苗菊、朱琳,2008;崔启亮,2012)、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培训(王传英等,2011)、本地化培训及执业资格认证(王传英、崔启亮,2010),等等。但目前这方面的关注度远远不够,这些课程的开发可以参照国外大学的经验,并结合对目前翻译产业发展需求的调研,实行产学研结合开发的路子,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以翻译项目为依托的案例教学和翻译项目实践(可结合实习进行)。在师资上,一方面倡导一线翻译教师走进翻译产业,增进对职业化发展的了解和相关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业界专家协助教学和指导。
根据翻译产业人才需求设计职业技能发展课程的内容
培养翻译职业技能的上述相关课程,有些可从国外职业化课程方面借鉴,如本地化技术、术语学、技术写作等,我们可结合具体院校实际借鉴与发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而有些课程如翻译项目管理、译文校改、翻译工具等要根据目前翻译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结合最新的市场行情和技术革新状况来设计课程内容。以翻译工具为例,机器辅助翻译工具更新很快,品种很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研各种工具的优势和不足,并优选几种口碑较好的软件重点进行教学使用和实际操作,如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Trados翻译软件,很多翻译公司在招聘时往往要求应聘者了解并会使用Trados,这无疑为我们教学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所以,翻译教师和翻译教学研究者需要解读翻译产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并以此为指导思考如何设置职业化教育课程。以翻译项目经理为例。解读上述职位要求,会发现我们培养专业翻译人才,除了双语互译能力之外,还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素养、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甚至是翻译证书考核方面的训练。当然,不同翻译公司对每个岗位的要求会有差异,但都大同小异。在人才招聘网上,类似的招聘信息比比皆是,各种岗位的都有,考察多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翻译专业本科教育有哪些不足,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
开发多样化网络资源以提升翻译教学的技术含量
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翻译行业的科技应用不断更新,已经采用了多种电脑辅助翻译软件技术(如目前比较流行的SDLTrados,DéjàVu,Wordfast等)、各种本地化工具(包括软件本地化、图形本地化、多媒体本地化等方面的多种工具)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业务操作(包括文字处理、批处理、文档识别、编码转换、翻译预处理、文档拆分、文字对齐、字数统计、文档管理、句库制作、术语管理、质量控制等等)、项目管理和文件传输等工作,因而对职业翻译人才的在翻译电子技术和网络资源利用方面的能力要求相应提高。而且,在多家翻译公司的译员职业能力要求调查中,对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最普遍(参见苗菊、王少爽,2010)。然而,我国高校的翻译教学却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翻译课程资源建设,因此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够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翻译人才,制约影响翻译专业的建设发展。数字化教学并非是单指利用多媒体语言和翻译实验室进行教学,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所谓数字化教学,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它数字媒体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全新沟通机制与其提供的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数字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童秉枢,2010)。事实上,任何一种软件技术和设备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而我们翻译流程中会包含各种复杂多样的操作过程,需要各种工具来有效辅助我们工作。因此,我们还应该利用更广阔的网络资源,引领学生调研各种免费的翻译词典、翻译工具以及各类翻译辅助软件和技术,如前面提到的翻译过程中的各种业务操作都可以搜索到一些免费软件技术。而且我们的教师和同学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如微博、博客、论坛等进行在线沟通,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和交流技术心得。如此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挖掘到令人惊喜的技术帮助。笔者曾经在所教翻译课的两个班级布置小组作业,让大家上网搜索各种电子字典和辅助翻译工具及其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然后让大家在课堂上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两个班共有十几个小组,做出来的作业令我这个对许多翻译工具颇为熟知的老师也颇感到惊喜,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统计了一下,除了重复的之外,各小组搜索到的主要的翻译辅助工具和词典加在一起有三十多种。作业完成之后,大家纷纷反映学到了很多电脑辅助翻译的知识,了解到很多新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哪种工具或技术更合适什么翻译过程方面的工作。而且,有些小组还做到了对翻译工具的初步反思和调查研究,对各种软件的提高和发展很有意义。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语料库工具和网络资源搜索建立适合学生翻译兴趣的语料库。学生可个人或者小组一起自建某一专题领域或者行业的语料库(包括句库和术语库),如法律、电脑、汽车、金融、商贸等等。几年下来,学生的自建库会形成一定规模,这中间也会增长管理语料库的知识。这可以为学生将来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语料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翻译经验。除了资源共享之外,互联网另外一个更大的优势是网络协作,这也是“云技术”的理念。如Google在线翻译,其译者工具箱(translator’stoolkit)既为个人翻译服务,也同时集众译者之力量为机器翻译质量提高服务。目前出现的众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如Facebook社区翻译、译言网等)都是基于网络协作的理念,集众人智慧来进行翻译。所以,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关注这样的网络资源,加入其中,不断汲取大家智慧而提高自身能力,也同时为网络智慧服务,这也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所以,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各种网络资源,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我们翻译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服务;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可开拓除了集中讲授之外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如一对一或一对多辅导、探索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
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以提升翻译教学的职业化导向
我国高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起步较晚,教学方法仍在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翻译产业需求的优秀人才,我们提出翻译人才培养要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在具体结合模式、环节、实施计划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为翻译学习者开辟从教室到翻译产业再到教室的环形学习路径,形成“理论—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做到教室与翻译工作室的无缝对接,使翻译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素质,使之毕业即能真正比较熟练从事社会各方面急需的翻译工作。国内翻译人才培养目前先进的做法就是朝着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在探索,但基本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产学研具体结合模式和实际操作上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如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理论反思与提高”链条中,课堂学习内容和社会实践环节衔接不够好,而实践之后如何回到课堂完成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提高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学生有时感觉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主张“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理念,提出“课堂学习+基地实习+案例研讨”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并结合翻译专业人才类型和课程特点,进行具体的多样化模式类型设计和时间分配。依据“课程服务于实习,实习服务于案例研讨,案例研讨服务于能力提高”的思想,我们提出环环相扣的产学研结合过程的环节设计,即考虑如何使课堂的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分别为下一步翻译社会实习的过程和所需技能服务,考虑如何使翻译实习过程成为贯穿理论应用和理论反思的过程,同时还考虑理论反思如何为提高学习者翻译经验和能力服务,以及如何为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优化而服务。在产学研结合具体实施办法上,根据“课堂学习———基地实习———案例研讨”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我们主张根据具体翻译教学课程设计,提出每个阶段具体实施办法,例如,考虑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环节、主要内容设置方面的原则和具体做法建议;对实习基地、实习内容、实习方式等的选择;对案例研讨的具体组织形式、研讨主题、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的建议。在产学研结合进行翻译人才培养的评估标准上,我们建议将不同阶段学习结果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设计分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的具体办法和标准,来达到比较科学而准确的人才评估标准。分项评估可以根据翻译职业具体要求和学生发展方向开列一系列的评估项目和标准(可参照翻译公司对各类人才的岗位要求)。综合评估则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按专业岗位要求进行“职业化考试”,或称“专业考试”(柴明颎,2010:56)。学生的职业技能应该由任课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评判,业界专家可由实习基地提供或由外聘专家担任。
结语
本文提出培养翻译职业技能的基础是深入调研现代翻译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翻译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多样的模式与方法来进行,重要的是要做到翻译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与联系,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需要翻译教育者与业界专家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结合方式和具体环节,以及实施细节等问题。翻译专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亦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以及责任感,这是贯穿教育始终的思想。“条条大路通罗马”,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引发同仁的更好的教学建议,引起更多同仁关注翻译职业技能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包装材料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1 《包装材料学》课程概况
包装材料学是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必修课、主干课。它是学好后续课程如包装工艺学、包装结构设计、运输包装、包装机械、包装印刷和包装自动化等课程所必需的基础性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各高等院校本科生十分重视的课程。在包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2 《包装材料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路
(1)多媒体技术:构建各种典型包装材料成型工艺的视频与动画库,研制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建立包装材料学试题库,通过绘图、拍摄图片、录制视频文件、网络收集图片等使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课堂建设:将全部教学文件、教案、课件、相关素材均挂于网上,以方便学生下载和学习;在网络课堂上有相应的思考题、作业,方便学生课后练习。同时将相应的授课内容录制成微课,方便学生在课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
(3)网络信息应用: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查阅专业技术、商业网站,了解包装材料在包装行业的发展应用现状,加强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理解和延伸。
(4)校园网电子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电子资源,查阅与包装材料相关的专业技术论文,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意识。
3 《包装材料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实践
(1)教学大纲及相关教学文件。制定新的更加适合课程定位的教学大纲。并根据新的教学大纲修订新的教学内容。基于对包装材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等的分析,组织课程小组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并修改课程教学大纲。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简了塑料包装材料和包装辅助材料等章节的部分内容,删减了包装复合材料的相关内容,学时总数由68学时调整为44学时。
(2)建立包装材料学试题库。建立试题库能够有效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建立了《包装材料学》课程的试题库。课题组按照教学大纲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分别编写每章节的试题,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重点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的自身特点,确定其适合的题型,将其分别归入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论述、计算和综合题等题型。
(3)建立典型包装材料成型的动画库。建立了典型包装材料成型和测试的动画库,包括塑料容器成型、塑料薄膜成型、玻璃容器成型、陶瓷容器成型、玻璃容器退火工艺,包装材料性能测试等动画库(图1)。
(4)建立包装材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研制一套适合本课程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纸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金属包装材料、玻璃包装材料、辅助包装材料等多媒体课件(图2)。
(5)创建《包装材料学》重点课程建设网站。创建《包装材料学》重点课程建设网站,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参考书及文献资料库,各章的重要知识点、复习要求、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部分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和课件。
(6)建立课程教学录像。建立《包装材料学》课程教学录像,包括在包装主要材料篇中制作:纸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金属包装材料和玻璃包装材料中重点部分的教学录像;及瓦楞纸箱成型、塑料包装容器成型、金属包装容器成型和玻璃包装容器成型等内容的教学录像工作。
(7)建立包装材料学课程微课教学内容视频。建立包装材料学课程微课教学内容视频,内容包括: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塑料包装容器成型、玻璃包装容器成型,包装材料性能测试等内容(图3)。
结语
《包装材料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文件,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宿丹华.论高校实验动画的教学模式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71-173.
[2]赵伟.浅谈数字信号处理重点课程的教学改革[J].成人教育,2012,(1):120-121
[3]丁静楠.关于高校Flas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15,(2):132-133.
[4]张本成,何清林,李柳柏.“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2006,(6):33-37.
Abstract: As a new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level in som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its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teaching reform proposals.
P键词: 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创新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western economics;curriculum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56-03
0 引言
职教本科生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出现的本科生群体,他们来自技校(技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经过单独对口统一考试合格后,进入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接受本科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
西方经济学作为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针对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实践技能相对强的职教本科生的这一最大实际,而是照搬普通本科的教学设计,或者在职教专科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简单增加教学内容与课时。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偏差,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偏离了职教本科的培养目标。
1 基于培养目标的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定位
1.1 职教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
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但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生源不一样,而且在于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职业本科是2014年国务院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解决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迫切问题。职教本科教育则区别于过去的普通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之时即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毕业生以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和劳动力上独树一帜。而我国普通本科目前仍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培养目标上,职教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经济实践和生产实践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而不是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
因此与普通本科相比,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过多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演,而在于基本概念与经济实践的融合讲解、基本原理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分析等。
1.2 职教本科不同于职教专科
从上述也可以看出,职业本科教育既重视理论塑造又重视实践训练,一方面通过扩大理论视野、丰富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培育严谨的理论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形成比普通本科生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持续的操作能力及创新素质。而职教专科主则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一般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是面向车间及生产线的操作性人才。所以,职教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专科课程技术性、实操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让学生在全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下,具备强适应性,避免因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形成的思维局限,从而在毕业之时,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并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与职教专科相比,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简单介绍和基本原理的简单应用,而在于经济学范畴的较深入理解,并让学生掌握专科阶段可能未深入理解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从而既避免职教专科生单一的模仿执行状态又避免普通本科生的理论与实践可能脱节的现象发生。
2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知识水平底,对数学内容难以接受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职教本科生在中职院校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但西方经济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大一第一学期都学过“微积分”这门课,但到第二学期问他们具体学习了什么内容,很多同学都说不上来了,总的来说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他们已经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现在一些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内容,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职教本科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需要对职教本科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补缺补差。
2.2 对大学教学方式变换不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讲究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同样一门课安排课时多,许多知识点教师反复精讲,而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都在课堂中进行,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相比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内容更多,教学进度也更快。因此至少对大学一二年级的职教本科生而言,由于他们仍然喜欢填鸭式学习和题海战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均已根深蒂固,故对大学的授课模式很不容易适应,也不愿主动改变。
2.3 对西方经济学学习难以提起兴趣
西方经济学虽然名为经济学,但其实很抽象,与经济实践并不直接“融会贯通”,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因此多数学生普遍有这样的心理:西方经济学如此抽象、晦涩难懂,与我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与我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没什么关系,而且,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也不影响我今后的生活,所以听不懂就听不懂,顺其自然吧。也有的职教本科生,囿于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局限,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用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就足够了。
3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优势
3.1 对经济实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职教本科生来源于中职学校,他们在中职阶段学习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有的甚至参加了一定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经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感觉和感性认识。而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课程,作为对经济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如果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经历与经验,无疑有助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说,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职教本科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其它财经类课程,在可接受性这一点上,是有一定优势的。
3.2 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同样源于他们的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经历,他们较之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较少经受应试教育的训练,虽然在基础理论以及数学训练上逊色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正由于较少经受应试教育思维固化的影响,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据笔者的观察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之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显得较为沉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于自己出身(学校)的自卑心理。而实际上,当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形成更贴近他们的教学氛围时,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感觉”就会被适时激发出来,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4.1 因人制宜,改进教学手段
职教本科生虽然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但具体来自技校(技工学校)还是中专(中等专业学校) 或者是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习者不同的个性,开展课堂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如果辅以良好的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内在动机发挥作用后的学习成就感。
笔者在一次西方经济学的期末考试后,与职教本科生交谈时得知,他们中大部分之所以西方经济学考得较差,固然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的落后:有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僵化呆板――先讲概念,再展开原理,接着画出图形,最后进入课后练习(有的甚至连课后练习都没有),套路固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基本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和考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学习热情。
4.2 发挥经济学的实践性,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西方经济学体系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类,其中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所涉及的有关消费、生产、经济政策等知识,职教本科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都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知识。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认为以上相关章节内容,他们较为感兴趣,但同时也觉得教材编写过于抽象,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开场白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辩论,再开始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此外,西方经济学教育中存在很多的知识点,教学大纲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穿插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导的过程回归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畏难和急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4.3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改变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以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空间的泛在化以及学习内容的丰富化等特点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微课、MOOC、精品资源在线课程、网络公开课等各种优质在线教学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渴望现代教学手段能对他们的专I或非专业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在面向职教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大学教师应结合职教本科生兴趣广泛、喜欢寻求变化的特点,及时利用“互联网+教育”提供的的时代机遇。
笔者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发现利用了互联网视频和音频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效果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课堂,从而提升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加林,王晓军,周发明,李晚芳,彭分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五个三”教学改革体系创新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2]刘生,李桃.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3]彭现堂. 关于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9).
关键词:地籍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81-0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土管专业)是横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公共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具有土地规划、测量、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规划、不动产投资与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建部门、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国土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学》和《土地信息系统》为专业的6大核心课程。其中,《地籍管理》作为为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在时机上还是在授课内容上,都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籍管理》与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1.与《土地管理学》的关系。《土地管理学》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在学科体系中,《土地管理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管理学的土地管理原理与管理活动过程;第二部分为基于系统学的土地管理内容与方法;第三部分为基于应用学的土地管理案例分析与操作实务。在第二部分中,就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信息管理等内容。其中,地籍管理常作为《土地管理学》教学的一个章节进行介绍。在设立土管专业的高校中,《地籍管理》课程普遍是开设在《土地管理学》课程之后开展教学工作的,因此,《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教学关系应为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2.与《土地经济学》课程的关系。《土地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土地资源利用活动中人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生产关系)的经济规律。课程研究领域涉及到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等方面。从课程性质来看,《土地经济学》既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同时又是一门边缘叉学科,它与土地科学、资源科学、房地产经济密切相关。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以及《不动产投资分析》与《不动产投资估价》共同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方向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强调土地利用分析与规划的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与修编,也包含了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资源质量评价、规划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滚动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在土管专业课程设置中,《地籍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般同期开设或《地籍管理》先于《土地利用规划学》开设,其中《地籍管理》课程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等教学内容可以同《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二、《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为处理好《地籍管理》与上述课程教学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地籍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地籍管理》课程应在充分优化的基础上,分为三个主要教学部分。
1.《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体系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对一些土管专业的通识概念进行一定基础的重复讲解。“温故而知新”,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有些专业的基本概念就不必再强调了,有些以前课程讲授过的内容就不必要再重复了,其实此种观念是相对错误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位专业授课教师可能在讲授同一个概念或问题的时候所处的认知角度是不同的,这些与教师个人专业方向、知识构成等不无相关。在当今广泛采用的群体式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有多个教师重复讲授某一个特别重要的专业问题也很有必要,因为不同的讲授方式可能会有效提升更多不同悟性的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2.《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地籍的概念、地籍管理的概念以及五大工作内容等。常有教师认为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浅显易懂的内容,没有必要跟学生强调,但是殊不知教师对教授课程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等做支撑,而学生可能只有有限的次数来接触相关内容。因此,强调这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过去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不强调《地籍管理》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教学内容,学生则连地籍图、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和宗地草图四者的异同、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异同等涉及基本概念基础教学内容都分不清楚。
3.《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属于本课程的特定内容的重视和讲授。每一门功课的教学都必须分清楚主次,突出重点。《地籍管理》课程中也是一样,虽然类似于《地籍管理》这类的管理课程感觉内容涵盖包涵很多,但教学还是应该突出重点。对于那些属于多门课程包括《地籍管理》的通识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学而时习之”;对于特属于《地籍管理》课程的专识知识点,则要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对于《地籍管理》和其他课程有交集或者前后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则要讲清楚各知识点的具体联系,让学生对这些专业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地籍管理》授课技巧探讨
针对于《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的剖析,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特提出授课建议和技巧以求探讨。
1.适宜开展双语教学。鉴于《地籍管理》课程是管理学科类的综述性的课程,课程牵涉的专业术语、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因此,适合进行双语教学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参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适度引入相关的专业英文文献,同时结合教师的英文讲授,来达到丰富学生专业英语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双重能力的目的。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来看,现在国内还缺乏原版的英文《地籍管理》教材。同时,因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与国外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差异,能够直接在课堂引用和借鉴的专业英文文献也较少。因此,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一些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环节,提升《地籍管理》课程的学习质量。
2.可适当增加实习内容。参照课程的综合教学内容,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章节上适当增加室内实验环节;在校园内或者大型综合性实验室完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实习。此外,可结合《地籍测量》等课程增加地籍管理综合实习内容。综合实习可针对学校附近的一些乡镇进行分小组调查,以培养学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技能,以及掌握土地调查、土地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操作流程。
3.可有选择性地重点讲授。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本门课程的特定内容,其他课程虽有涉猎,但都是简短概括,因此必须重点讲解;土地条件调查属于本门课程的兴趣内容,由于包含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两部分内容,知识点几乎涵盖物理、化学、地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五大学科,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此部分的教学内容来一个大串讲,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4.可开展专题讲座,培养初步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阶段虽然强调的教学重点是本科学生对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专业术语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但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知识不是简单地填鸭式灌输,因此,在完成课本所对应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最好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展某一个专业方向的专题讲座,以达到提高本科学生专业能力成熟度和综合把握能力的目的。
5.开展网络教学。当代教学当然离不开网络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将《地籍管理》课程中的特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制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如:课程中“宗地编号的方法”中,教师可采用纸笔现场绘制,同时加上口头讲解,制成微课后,学生只要观看2~3遍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诸如正弓、反弓、仰弓以及我国现行宗地编号等4种编号方法的异同,非常值得尝试。
四、结束语
诚然,一门课程的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严谨的课程教学质量要求,多进行诸如授课技巧等内容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突显课程的特色,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