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08:4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学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1.无效形式过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过多的根本不具有示范性的示范课程,有省组织的、市地组织的、校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课程应有尽有,并且在这其中还有很多教师获得了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称号,我们不谈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单纯从这些课来看,一节课需要调动很多人的精力,用一周甚至几周的时间进行准备,最后由一人将准备的内容表演出来,是真的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吗?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更多了表演成分在内,教师们过于追求形式之风,造成课不是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表演给评委看的,并且学生还要配合教师,这种教学形式谈何示范性?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相对较高,而新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教师接受新理念,运用新教学手段教学,所以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会感到不适应。有的教师是因为长期发展下来,自己拥有了一套教学的方法,从自身观念上就不愿意做出改变,还有的教师是因为自身专业准备不足,无法满足新课程的大幅度改变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们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学生们普遍存在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缺少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很多学生更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全部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被动的看书做题,很少主动自觉的去学习。个别地方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功能,重视显性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和追求语文学科知识系统,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忽略了语文教育特点,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1.少些形式,多些实在
笔者认为多一些教师之间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形式的会议,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检测水平,使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提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初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有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对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必须熟练掌握,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对人类的价值,尤其是要掌握语文学科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学科知识的应用前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阶段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本质,语文知识的学习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我们要保证既定的教学目标要全部实现,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人都是在不断总结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首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还要学会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去借鉴和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和成熟的经验。另外,还要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定位进行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珍惜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课上时间才是在最大的浪费,结合学生的知识需求,去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3.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课改研究;科技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如今的语文教本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类范文的收录,为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语文课堂同步实施科技教育成为可能。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学科渗透科技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彻
纵观中学教本中的课文,有不少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如在教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挑战者”号追思》两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历史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同时联系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航天飞机概况,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中学课本中,像这类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课文还很多,如《向沙漠进军》《漫话小行星》《月亮上的足迹》等。
(二)在课外阅读中普及
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报刊
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安排中,笔者非常重视科普报刊的纳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依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奥妙》等报刊,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电视
当前,电视已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目的性就更强了,效果也更佳。
(3)网络。
我校校园网的建成,城区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使学生的网络阅读成为可能。笔者就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国内以及本地知名的科技网站网址,如、.cn、(科技日报电子版)、kepu.cc等,让学生通过网络体验科技世界的精彩纷呈。
(三)在写作训练中提高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侧重于科技小品文的写作。确定与科技有关的主题,如《我在月球的一天》《我家的保姆――机器人BIBY》《我的一次化学实验》等。学生的科技想象思维着实让人吃惊,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文章内容多种多样,奇思异想令人惊叹。
(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文化节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实践活动中科技知识的渗透更是学校科技实践活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可以结合学校科技文化节,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做科技专题手抄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与科技零距离,实现双赢。
二、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分清主次
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实践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度的问题。教者应明确语文教学是主,科技渗透是辅。实践中,要依照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技课,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要注重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要选择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课文,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语文学科中科技知识渗透,切不可不着边际的牵强附会。
(三)要注重针对性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差异决定着在进行科技渗透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针对性,这将直接决定着渗透的效果,如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按语文学科体系制订复习计划
制订复习计划是每一位带毕业班老师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由于初中三年语文六册中的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且重要的课文均分布在各册中,因此,复习起来十分费力。有鉴于此,在复习时就要把握住一个重点来进行全面复习,切记毫无重点的大面积盲目复习。
在复习中,笔者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了三轮复习计划,第一轮抓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轮抓专项知识技能的复习,第三轮抓考试前的应对技能培训。这三轮复习计划的制订,基本涵盖了初中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从局部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宏观语文学科体系的把握,符合学生实际,效果较为理想。
二、围绕重点全面复习
笔者从语文学科特点入手,结合课标的总体要求,针对学生在“三轮复习计划”复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信息,重点指导学生温故、知新、存疑和释疑。如此一来,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像连环套一样连贯起来,从而加深记忆。
1教学生复习拼音、字词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包括会认和学会两种。因此,笔者在“会认”方面只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即可,此外不抄、不默、不考;在“学会”方面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让学生熟练运用音序和部首识字方法,把常用3500个字(会写2500个)张贴在班级公示栏内,让学生对照常用字表来自我测评识字程度,效果令人满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带文言色彩的词语、多义的词语和成语是令他们最为头疼的事。对此,笔者教给学生立足语言环境,结合文本阅读,通过玩味、推敲、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多义词生动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感悟,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2结合单元训练体裁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中除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复习外,还要针对单元训练体裁特点进行复习。如复习初中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记叙文,单元要求是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文章的结构。对此,在复习时就要在《一件珍贵的衬衫》、《老山界》等课文中体现以上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每课的具体要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要理解记要素及重点词的作用,《老山界》一文要理解按时间、地点顺序层次及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这些在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加深体会。同样对说明文、小说的复习也是这样。
3运用比较加快复习进程
每册书上都有相同体裁的课文或相同体裁的单元。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同体裁的1~2课或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对同体裁的课文或单元进行比较复习。如对记叙文的复习,将记清记叙文的要素、顺序、线索等作为一个标准去比较复习其他记叙文,这样既加快了复习,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
4根据内容设计练习
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单调、刻板、限制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弊病,我从多样化的思路来设计练习题。
对于一些容量较大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的内容,应适当地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采用“想一想”的形式。
这样的相关联问题复习,既能使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有新的看法和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领会,又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思想得到启迪。
5开展常见文体的写作训练
复习中要给作文进行分类,如初中所学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过作文训练,按知识序列进行复习。对各种体裁的作文进行复习,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如文章怎样审题,体裁如何确定,记叙文、议论文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中间部分的层次怎样分,如何过渡等,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一些常规写法。这个时期要有目的地给学生多出一些写作训练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独立分析。要从文体的训练起笔,多将重点放在复杂的记叙文及议论文上。给学生推荐有关优秀作文,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对应用文的复习,要抓住常见的几种,加以比较复习。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能掌握作文的一般方法。
6及时捕捉学生注信息查漏补缺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问题分析 对策分析
一、全息理论的内涵
全息理论是指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因此任何一个部分的学习都不能离开整体的背景而独立探究。具体到语文学科,语文阅读教学的全息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文阅读信息的全息性。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子系统,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子系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信息来源于人类文化,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文化背景的支持;第二,语文文本内容的全息化。语文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字外化行为,学习文本内容需要激活这些默化知识,立体呈现文本的内容和情感;第三,语文文本语言的全息化。不同的语言在表述感情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特征,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手法和情感表述习惯体现文本使用语言的通用特征。诗歌的语言和词的语言,汉语言和英语在表达感情时,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语文阅读文本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背景的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全息特征,指导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立体背景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学习的孤立性。
阅读文本反映的是一定时空、一定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工作情感,对文本的有效阅读离不开当时的世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总是忽视结合背景、语言描述特点引导学生立体建构文本,而是直奔字词句,逐句解读句子含义。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没有主动建构,学习效率低。
(二)扩展阅读呈现无规律的特征。
扩展阅读对于单元学习的强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教师对语文阅读并没有有效合理的规划,主要表现为,第一,扩展阅读的随意性,教师对扩展阅读的选择根据个人爱好或根据网络排名进行,与课程内容存在表面相关或零相关的特征;第二,扩展阅读类型呈现单一性,教师根据个人偏好有选择地扩展阅读,多倾向于同一题材、同一时代,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未能有效开发阅读潜能。
三、采用全息理论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信息、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还原于真实情境中,在了解文本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及语言特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文本内容和真实情境的立体联系,身临其境地体会阅读文本的情感。例如,《社戏》是鲁迅在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生活疾苦的背景下,采到平桥村这一片净土,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淳朴善良的农民和热情友爱的小伙伴,表达自己对脱离封建教育和封建礼教的自由生活的期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进鲁迅所处的社会,还原鲁迅所看到的社会,让学生在鲁迅先生的带领下展开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和对未来社会的期盼,立体式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提炼,寻找文本的全息元。
阅读文本相对于人类文化来说是全息理论的部分,而相对于文本自身的字、词、句而言又是全息理论的整体。作为部分,我们要以体验式学习激活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作为整体,我们需要全面分析文本内容,在理解分段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综合理解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所树立的价值观,以及所透露的阅读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例如,《背影》是作者借助背影写父亲待自己的好,特别是具体写背影这一节,教师引导学生以画背影、别背影为线索,回忆家中的变故,父亲打点出行,以及为自己买橘子送行,以背影为线索凸显全文的主题父爱,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学会捉住细节描写事物特征的手法,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懂得感恩父母。
(三)全息建构,开展多维阅读。
课时文本内容作为单元目标的一个部分,必然反映单元目标的趋势。因此,在完成单元文本内容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时阅读,提炼单元阅读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就确定了扩展阅读的主题,围绕主题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课外阅读,包括题材的多样化,包括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等,包括来源的多样化,即国内和国外阅读,现代和古文阅读,诗词和现代文阅读,等等。例如,在学完《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和《父母的心》单元后,教师围绕“学会表达至爱亲情”的单元目标,选择《孟母三迁》、《最美母亲》、《故乡》、《平凡的世界》、《感悟父爱母爱》等包含国内国外,古代现代的真实故事开展课外阅读,聚焦不同的情境感受同样的坚持,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情感的掌握。
综上所述,全息理论主张语文阅读的学习要放在一定的世代背景中,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开探索,同时语文阅读相对于句段而言,也是整体,对文章部分的理解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主线,以单元目标为指导。
参考文献:
[1]赖裕文.初中语文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与素养提升[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职称论文。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其次是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它自身的特色。语文学科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可以是校报、校刊、学校美化校园的标语、征文比赛等,这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写日记、作笔记,平时有所积累,在需要时才有好的东西利用。第二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更多的比语文教学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促使学生大胆思维,转化角度,变化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第二课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最宝贵的机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性美、人情美与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藉的华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则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创造,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克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作文教学研究,2007.4.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改进的建议。一方面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深入理解语文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的意义。
1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初中语文教师缺乏必要的经验储备
伴随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其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师培训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培训效果却不容乐观,在进行语文教学实施中,教师往往是不能灵活的处理语文教材,致使语文教材没有成为语文教师的应有资源而成了束缚。其次,教师缺乏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初中语文的教学是立足于语文,但是绝不止于语文,其中有走进生活的尝试和跨学科的尝试,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挑战,要求他们要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和科学、人文知识,才能游刃有余的由于初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大都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教师们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师本身没有一桶水,就很难倒给学生一碗水,结果经常出现的现象诸如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搜集资料,学到某一单元了,一布置下任务,导致学生茫然无措,效果不佳。
1.2教学规模与学生需求矛盾
我们在语教学实践中,所预测到的客观因素诸如经济条件限制,安全因素考虑,活动场地限制,学习资料有限等其实不是个案,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每个学校也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积极改进,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还有一些短时期内很难解决的教育体制性原因,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的,也许需要长期的发展才能逐步改观,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做到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很难实现的,这也表现在给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和后期评价的时候,就不可能给每位学生与适当和有效的关注,那么这将会影响很多表现不是那么突出的一些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呈现的结果就是语文教师是一过式讲解,走马观花,而有些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再积极,不在高涨,显然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很难理想。因此,学校的办学规模与学生需求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3语文课程的难度陡增
我国现行语文学科教材体系中,小学到初中的知识容量跨度比较大,衔接不是水到渠成而是有些突兀。小学阶段以语文和数学教学为主,而其它科目几乎不做要求的,其他科目统称小科,从不考试。当学生上了初中,生物,物理,历史,地理,化学等科目不仅新增而且要考试,初中阶段短时间内新增加了如此多的课程,在这种知识由小学到初中突然难度陡增的情况之下,学生一下很难适应,原本应该是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学习,在其它科目的重压之下,几乎没有自由生存的空间。语文老师煞费苦心,只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许可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而学习压力大的学生也只能是疲于应付了。兴趣消失已尽。
2 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的方法
2.1教师之间协作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要求,充分发挥语文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使教师逐步养成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增强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识,以不同的视野来反思,分析问题和解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培训内容融为一体。教师的集体备课是促进语文教师的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不同教学特点的教师,通过交流,学习,在提供教学资料,教学教法,教学计划与策略等方面进行互通有无,这样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语文教师共同研究教材,教学教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最终提出各自的最优解决方案,实现语文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知识内容的更新与充实。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教法也是灵活的,实践中,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于集体备课的方式中探讨教法,解决问题是有效的途径。所以,要完善语文集体教研体系,使语文集体备课成为校本教研的一个常规化内容,使语文集体备课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园地与沃土。
2.2更新语文教师的教材观
语文新课程教材的实施需要语文新课程观念的指导,离开语文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堂犹如空心菜,毫无内容。新的语文教材观要求语文教材要具有时代教育的导向性,要立足于生活的前沿,把最新的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立足与语文教材,而且更要把教材延伸到课外,到社会生活,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积极的探索开发语文教材的途径。语文教材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但其实,实实在在地生活世界才是学生的教材。语文教材也只是一扇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桥梁而已。因此,语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大胆地延伸。把知识分类组合。经过对语文教材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课堂的实际实施,运用不同的教研方法,去处理不同类型的教材,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是即学习了语文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2.3更新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正视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性作用
学生的学习观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观的问题,实践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主要在于转变学生的语文作业观,在语文学习中,通常很多学生的观念里,作业就是做练习题,抄写,背诵等。很少有学生把看课外书、观察生活等作业作为必须做的作业来完成的,而语文学习的作业基本上都是比较灵活的,有查资料,有要求体验的等比较灵活的作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转变语文作业的作业观。实践证明可以分三步走:(1)语文教师要注重分析,晓之以理,教育引导学生克服轻视语文作业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2)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外作业作为一项常规作业来布置,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其数量,还要检查学生完成的质量。(3)是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语文。其实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只有学生积极思索,勤于动手、善于探究和总结,才能真正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取基本的基础的语文知识,从而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思考力;独立思考;导学;整理
没有思考的语文是可怕的。如果语文课堂上,只有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就好比没让智慧之花的种子生根发芽,这绝不是新课改下的语文,这样悖理的教育是对教师生命更是对学生生命的犯罪!具体到语文教育的思考行为,我认为应做到三点:
一、独立思考,拒绝众声喧哗
思考是个人事情,就创设问题情境而言,它是为了静静的思考、独立的思考,绝不该等同于课堂上的众声喧哗。我曾经为余映潮老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实录中这样“读诗”的环节大为赞叹:
“诵读――以劝慰别人的口吻对着同学读;默读――假设自己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自己紧握拳头鼓励自己,以一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悄悄读给自己听,勉励自己。”
余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这种诗歌教育的高超境界,不禁让我感叹语文教学的真谛,感叹“独立思考、自己感悟”的魅力与重要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就有一种误解把“合作”,简化为讨论。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甚至以为“无讨论不成好课”、“无板演不成好课”,并且荒谬的以为讨论体现师生互动,体现自主学习,一堂课中,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浮夸浅表,不值得提倡。语文课,“思考”比“聆听”更为重要,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语文味儿的,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有时候,语文课堂上的“安静”比活跃更为重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有时候必须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独立思考。和文本对话,是很私人的事情,见问题就讨论的哗噪语文课,是只有吵吵的泡沫语文。
语文是和最神秘的汉字相关的学科,它是有关心灵的事情,我们应该在师与生、读者和文本之间建立独立的对话方式,决不让众声喧哗代替独立思考。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多了这样的一些细节“先思考一分钟,再举手回答”,“想好了再举手”,“静下心来想一想,整理好思路,再来分享你的答案”……目的有且只有一个,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语文课堂和语文教育。
二、提前导学,避免思考滞后性
新课改主张“自主学习、高效导练”的教育精神。笔者这里探讨导学案对培养学生思考力的重要作用,导学案重在“导”与“学”并重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以为导学案在语文学科中的使用应该是“导学”与“展示”是重点。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灵活展示,有效点拨,绝不能按导学案内容一一解答,师生沦为导学案的奴隶,相反,师生只能将导学案作为工具,为人所用。
文田中学实施导学案已经有5年时间,导学课堂基本成型,它的基本程序:
1.学法指导。主要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适当点拨,特别是将学习方法指导和导学案的使用有效结合。2.预习自学。主要指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拓展学习和提出疑难问题。3.合作探究。组内异质成员完成难度不同的问题,并及时批注重难点,再次探究疑难问题。4.交流展示。包括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组内共享、全班展示,旨在使中上层学生学习水平达到答疑解惑的程度。5.当堂检测。通过口头检测、卷面反映、黑板呈现等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测。但是,语文是经验性的注重感性表达的学科,所以不是每节课都要测试。若舍本逐末,丧失语文特有的东西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导学案体现在“导”,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等对学情的对症下药,导学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前思考,避免语文学习中的思考滞后性。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语文课堂特别是这样。将“思考”这一行为放大,并将其前置,接下来才可能会有思想之花的绚烂。
三、整理与反思,鼓励一课一得
语文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基础教育是知识的积累和情感培养阶段,所以语文教学急不得。笔者想从“知识反馈(思)”这一点谈如何帮助学生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
语文学科一个偏向经验性的学科,它不是明显的知识性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是散乱的,对学生而言,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一学期甚至学语文学科以来,都不清楚语文课到底学到什么。但是语文学科是有独特的体系的,它的明确与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1、知识整理。在看似极其感性散乱又极具发散思维的课堂后,让学生每节课后都整理一个知识点。比如阅读教学中“标题含义”“句子赏析”等题型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中“意象”积累等。因为整理是一个学习知识、操练思维自然而然的过程,为此有可能“温故知新”。比如,温习王维的“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可知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惜别怀远之伤感,古人“折柳赠别”这一文化意蕴才更好的被学生掌握理解。2、学习反馈(思)。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学习反馈是一种反思,是对一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听课效果的思考与评价,目的在于及时的查漏补缺。当然思考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思考习惯的养成。记起一节活动课《少年正是读书时》的尝试,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只是客串主持人,一节课在学生充分的展示与锻炼中结束,课后不检测知识指引领评价,我直接将一个《星级评价表》附在导学案后,帮助学生对展示者表现以及自我听课状况进行评价……反思是一种更智慧的思考,对学生而言一样,离开思考的语文不是完整的语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操练思维、培养情感、学习做人的缓慢的过程,感性是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理性也是其极其重要的一个翅膀。能使学生打开视野、积淀底蕴、增长思考能力已经属于好的语文教学,所以对个体语文思考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极其重要又不可替代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何不好好地做个工作计划呢?但是工作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是正确的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合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时间方面:初三教学时间短,上学期要尽量结束一学年(上下两册)的新课任务。从多年经验看,学生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会超过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往往会被学生轻视。
2、学生方面:我所担任的XXX班,由于是重新分班,两个班的整体水平很差,基础也存在严重问题。语文视野狭窄,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不想学、厌学等等。
3、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全册书分六个单元,包括五个现代文单元和一个文言文单元,它们构成了“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综合性学习和诵读欣赏三部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5篇课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在语言训练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教材将课文分为六组,每组约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前设“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后设“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设“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后设“积累·运用”。
全册教材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六个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等,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诗海徜徉”。五首诗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时重在引导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让学生熟读至诵,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点:演讲口语性较强。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小说,抓住要素,揣摩语言,不断提高。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议论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阅读课文,形成个性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料,指导学生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了解中国小说的特点,正确理解古人,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人物;结合历史,进行跨学科学习,提高语文能力;辩证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注重文言文的教学和词句的积累,重视诵读。
三、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8、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班情分析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3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8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热心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对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仍然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进入课改规定的情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工作计划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在初一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转眼间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合理安排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认真学习课改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和谐高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真实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打造和谐课堂,提升课堂品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班级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水平较低,程度也参差不齐。初一学生基础尤其差,要在下一阶段着力进行基本功与能力拔高训练。在阅读能力方面:在理解文章,分析内容,概括语言、表达方面都有待提高;在写作方面,文章无亮点、主题不够明确、语言不出彩、形式无新意等问题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读写指导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初二语文下册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导读。每单元含课文5——6篇,各单元课文编写前都有一则介绍某种主题文章的学习方法的短文。初二下册教材有4个现代文单元,1个文言文单元。其中现代文单元基本按照主题分类。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与单元后“综合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提高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从中提炼写作题材,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初中四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句类的有关知识,诗歌、散文与小说等文体知识,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使学生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贯得体,能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疏通文意,背诵基本篇目。
在人文素质方面,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1、注重“先学后讲,多方互动”。主要是注意学生学习的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依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动脑的优良习惯,课堂上
精讲多练,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
3、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注重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随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写的基本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应用的机会。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学生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帮助学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读课文(包括文言文)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教材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 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 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兴趣;缺失;原因;对策
中学生语文兴趣缺失的原因。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认为语文课是学习母语,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了,却不知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必然降底其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和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看不到成绩的情况下,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容易提高分数的学科上。同时,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自我中心的意识强,不大会体谅别人,不大在意别人的感受,情感比较匮乏。而语文学科恰恰是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感情充沛的文章,却不能在他们的心中产生共鸣。老师认为精美的文章,他们却认为无味、无趣,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其次,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 同时一些教师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把语文课变成了考试课,使语文失去了应有人文关怀,在成绩、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少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
第三、教师与学生关系不亲。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喜欢你,才能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语文。事实上,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喜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么太过严厉,学生噤若寒蝉,即使课堂鸦雀无声,也不能代表学生喜欢语文,因为你管住了他的行,并不能管住他的心;要么太过随意,学生觉得你万事好商量,也不会把语文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对语文老师没有敬意和爱意,想让他对语文产生兴趣,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四、社会原因,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思想在不少学生家长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他们的这种思想,在他们的生活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他们的孩子,使我们的学生也也渐渐认为语文科是一门对今后的生活无关紧要的一门学科,只要能应付现在的考试就可以,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因素可谓多种多样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如何把学生引入其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第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对学生讲明“语文是百科之母”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地位。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打好了基础,才能使各科学起来不费力,看看各科教材,除英语外,有哪一科不是用汉字来书写的。若语文没学好 ,那么数学应用题一定会被弄得一头雾水。因为应用题都是用语言组织起来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只有牢牢地掌握好它,才有可能学好其他门课程。
第二,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教师,根子却在学生。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才能产生认识语文和参加语文学习的倾向性心理,才有可能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把教育对象――学生看作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的存在,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学习空间、权利和义务都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第三,提高教学水平,作为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教师要充分备课――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永葆语文课的新鲜、有趣、切忌“为法所缚”、“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光要教语言,还要教方法、教做人,更要体现出教学的灵活性。因为“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样,教师在备课时就得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者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于今天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语文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A]. 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C]. 北京 : 开明出版社 ,1995,6.
[2] 柳菊兴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二版)
[3] 张淑芬《明用方致学,亲师乃信道――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素质教育杂志》)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素质教育的号角给整个的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也给语文教改提供了一个契机。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以其灵活多变的考查形式、囊括多学科的知识跨度以及全新的学习理念,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线语文教师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笔者也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调整观念客观认识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目,让学生背过,就能考好。平时不必把精力放在这上面。”这话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误解。他们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中心,认为让学生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试题,就完全能应付考试。其实,“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重在学生亲身感悟和体验,而非简单机械地背诵。
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首先能够调整观念,正确认识综和性学习。简而言之,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活动,是指在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动参与,主动探究,重在突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实质上是指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以语文为核心,综合运用其他知识和方法,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也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上“大语文” 这一舞台!
二、紧扣教材准确综合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误解综合性学习的现象较多,这种误解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所措,因为“误解”,会使教师把综合性学习与专业教学研究等量齐观,从而导致实践上的偏差,影响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其实,综合性学习可以运用到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大到一个课题,小到一个知识性的问题,都可能遇到这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大可不必一定要搞一些大型的综合性活动,尽量开发课本资源,随机地有目的地搞一些小而精的综合性学习,搞活课堂气氛,放飞学生理想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立体融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主题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达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应当紧扣教材,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准确综合,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三、提前准备适时引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综合性学习也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提前准备,明确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原则上来讲,教师应精心设计学习情境,给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
在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应积极地开发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资源,这可以包括活动类话题、研究类话题、自然类话题、社会类话题,抑或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活动项目。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个人感兴趣,分组制订活动方案,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合作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譬如,我在讲解《沁园春・雪》这首诗时,我先对教材教参进行认真研读,确立了赏雪、品雪、悟雪的活动过程,然后让学生查找以下资料:(1)有关本诗的时代背景资料;(2)文中有关历史人物的资料;(3)有关雪的诗词谚语;(4)文学名著中对雪的描写(找出2~3处即可)。实践证明,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极为踊跃,为活动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样,在搜集、查阅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也是教师指导、激发、激励的方向。
四、形式多样注重落实
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部分是放到每一单元的后面的,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像对待单元课文一样讲解,认为这就叫所谓“综合性学习”,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要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科学化。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闭门造车,画地为牢。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种综合性学习教学形式,实践证明,他们是非常有效的。
1.表演
初中学生模仿意识很浓厚,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为了满足学生这种想象上的需求,我设计了课本剧,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自由飞翔,自由发挥。这样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还填补了课文的情节空白,拓展了学生想象。比如:对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给学生必要的提示,让他们放开手脚,把课文改成了剧本,然后拿出两节课时间“公演”,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2.竞赛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下转第189页)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这不光表现在考卷上,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比如:计时小作文、成语谚语积累、演讲赛等等。这种竞赛给了学生不一样的语文学习感受,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3.辩论
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不可开交。根据这一特点,在课上开展一些辩论会,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我就引导学生展开了“移山必要性”的辩论,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圆其说,极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学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不断总结相关教学经验,必将为今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肖细白.让语文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余云华.中学科技活动课,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关键词语文 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呢?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形成和知识的发现,使学生仔细体验语文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获得这一知识的程序和技巧,逐步领悟最终形成学科思想的方法。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继而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中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掌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宽松、平等、融洽的气氛下进行。
2、创设开放性课堂,落实“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倡导开放性教学,明确指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实行开放性教学时,应做到三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其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但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每周4―5课时的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学应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适合初中生的报刊,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鼓励学生阅览,借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质量档次高的电视节目,科教频道的节目等,并把这项活动与讨论课,写日记结合起来,对看过的节目进行评论,写出心得,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同时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体验生活,学写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为解决初中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外,还开设了语文活动课,并围绕活动进行训练。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仿照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际应用中学习作文。
3、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借助课文,用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土壤。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人文精神。教学中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风采。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评和回味作品时写下眉批或札记,随读而写,随感而发,旨在写下个人的阅读心得。它可以是概括式,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做精炼的小结;可以是联想式,由小说中的人物言行、情节而延伸至自身,家庭、社会等由此及彼的感触;也可以是质疑式,写出个人与作品中观点相异之处,写出个人对某些细节的思辨;还可以是格言式,对作品进行赏析、进行思考后得出富有哲理性的概述。
4、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感,增强感知能力。
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如今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新课标方案以研究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现状、转变以及前景趋势。其目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主导,强调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达到学生成为课堂中心的作用,创造出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不拘泥于教材并且要超越教材,使学生得到发展能力上的升华,以达到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一、概述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现状
我国的新世纪教育改革开展已经小有时日,当今新一轮的初中教育改革亦筹备启动。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新课标的理念必将更加深刻地走进教学。新课标对初中语文的新要求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可见新课标是一场综合性的全面改革。新课程标准注重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力度,并且新课标的出台避免了知识的单纯传授,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感知学习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初中语文新课标探究性学习现状
全面且个性地培养学生是新课标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多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应试影响,人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受教育时间长,不过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大多数学习的语文学习局限于教师的“一言堂”,机械的记忆学习并不能得到学习能力。这样的状况会日益偏离素质教育,很难顺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转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能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教学,等待和默默接受是不能够使学习达到主动追求知识所能达到的作用的。显而易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发思维的有效学习方式,它主要是指“从语文学科中选择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创建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充分利用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方法
1.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联合国曾经提出,“学生应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因而,教师应当将语文知识变无趣为有趣,把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变活,做到真正地生活化,使学生有感同身受的生活体味,从内而外地有欲望来表达自己。学生一旦产生了探究兴趣,这样就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对教师课堂气氛的合理烘托还是学生自身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都是可以发挥出极大作用的。
心理学中提到,当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会进入一种与之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学生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教师适当提示,学生继续思考,这时学生内心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
2.既要重视课内引导,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教师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导学生积极查阅工具书,每天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督导的作用,设计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尽管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不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教师需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语言材料,以吸引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提出疑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鲁迅少年时期最难以忘怀的两个地方,是什么样的原因会使作者有这样的感受?这时就要求教师适当适时地交代给学生作者鲁迅对自己少年时期的特殊感受。教师可以提供鲁迅先生更多的作品给学生加以补充来扩大知识面,并且强化刺激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既要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又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可以灵活科学地加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兴趣,把学生从枯燥无趣的语文“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就必然会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探究性潜质,并且现代教学手段的确可以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当代的初中生对现代科技前端有着极大兴趣并且掌握得比较扎实,教师可以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和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4.
[2]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