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生毕业生论文

研究生毕业生论文

时间:2022-12-30 23:5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毕业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生毕业生论文

第1篇

考生向报考院系提交的申请材料有:

A、《专家推荐信》:至少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作出书面推荐意见。

B、《个人陈述》:介绍自己的学术背景、已有的学术经历或体会、未来的研究计划和职业目标等。

C、《申请报名表》:通过网上申请报名系统打印,所贴照片须与电子照片一致。

D、身份证件复印件:有效居民身份证或军人身份证件的复印件。

E、学位相关材料:

①已获硕士学位人员  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硕士课程成绩单(复印件须加盖培养/档案单位公章)、硕士学位论文复印件;已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的人员还须同时交毕业证书复印件;

②2012届全日制学历教育硕士应届毕业生 交本人学生证复印件(要有注册页)、已修课程成绩单、培养院校研究生主管部门的在学证明、硕士学位论文初稿或其他已公开发表的学术代表作(提前毕业的学生还须提供毕业学位研究生主管部门提供的同意提前毕业批件的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复印件);

③硕士毕业同等学力人员 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学士课程成绩单(复印件须加盖培养/档案单位公章)、至少三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的复印件;获得本科学历的还需交毕业证书复印件。

第2篇

        网()创建于二5年十月的研究生论文服务中心,为毕业论文需求用户提供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并发表各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包括发表硕士论文、职称论文、工程硕士论文、mba毕业论文、会计毕业论文、中级职称论文、在职硕士毕业论文、在职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计算机论文、英文论文、、职称、核心期刊等业务。研究生毕业网团队由顶尖的博士、教授组成,保证了论文的高水准高品质。我们从到期刊实行一站式服务,解决您所有的顾虑。

MBA毕业论文主要采用对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的两种工作,是对学生所撰写论文的两种不同的考核方法。前者是对MBA论文进行评审,只是对论文进行单向的、书面的、静态的考核。而MBA论文答辩,则是对论文进行双向的、口头的、动态的考核。MBA论文答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审査论文,包括鉴别真伪、考查知识运用能力、深化提髙和增长知识、展现学生自信和口才、评价论文成绩等方面,但MBA毕业论文可能更注重他的实用性,所以以实证研究为主,会比较容易过,但也有一部分MBA却完成不了或完成不好毕业论文。

 

第一,鉴别真伪(或是否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论文)。评价MBA论文首要工作是核查论文的真实性,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在辨别庞伪的情况下,才能对MBA论文作出准确、科学的评价。所谓真实性问题,也就是毕业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的研究和写作成果,作者有没有抄袭他人的成果或他人代作的行为,这是毕业论文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撰写MBA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査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也有的是学生并非故意抄袭,往往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文献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的行为而导致。所以,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的教师通过论文答辩鉴别MBA论文真实性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MBA毕业论文的整体质丽。

第二,考查MBA知识运用能力。考査知识就是考査论文作者对论文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考査MBA论文作者对论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论文也可以看出学生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査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写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含义都没有搞淸楚。在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等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越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深化提高和增长知识。就是通过答辩对论文是否贴题(题目是否恰当)、布局篇章是否得当、运用材料是否恰到好处、论点是否准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有力等。一般说来,从学生所提交的论文中,巳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生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淸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淸MBA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人分析的,从而了解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生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生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

第四,MBA毕业论文答辩是全面展示自己的自信、才华和口才的最佳时机,是很多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MBA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是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所以,MBA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五,评价论文成绩。MBA论文虽然在答辩以前经过作者的多次修改且经过论文导师指导,以及论文导师进行评价论文成绩,最后通过学生答辩能力表现最终审核其综合成绩,作为论文的最终成绩。

第3篇

1.网上报名:于2013 年12 月10 日至2014 年2 月24 日期间登录江苏省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网址:222.187.120.13:9000)并根据网上要求进行网上报名、上传照片(按系统要求格式上传)及缴纳报名考试费。

2.缴纳费用:155 元(其中报考费120 元,体检费35 元),在网上报名系统通过网上银行缴纳报名考试费及体检费,交费后,一律不再办理退款手续。

3.提交材料:考生完成网上报名之后须在2014 年3 月2 日前(逾期视为主动放弃报名)向我校研招办一并寄送以下报考材料:

①2014 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②两份专家推荐书(报名网站下载);

③硕士生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公章,往届硕士生可由人事档案中复印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④硕士学位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交学生证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必须在入学前补齐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需同时提交学信网下载打印的“教育部学籍信息表”(或“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⑤有效身份证件(包括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港澳台身份证、华侨身份证)复印件;

⑥思想政治考察表。

同等学力者不交③、④两项材料,除必须提交上述①、②、⑤外,还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⑧具有副高级(或相当技术职称)及以上职称证明材料;

第4篇

毕业生研究生导师一定希望每个研究生研究生越来越好。那么你要怎么去写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呢?下面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一该研究生在校期间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刻苦,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广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和交际能力,个性活法,有亲和力。

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二该研究生的优点是诚实、热情、好学,性格坚毅。缺点是好胜心比较强,学习上还可以再努力一些,心态有些急迫。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在更加平和的心态中积极追求进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该研究生继承优点,改进不足,再接再厉,在人生旅途中创造更大的成绩!

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三该研究生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研究生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乐观开朗,乐于助人,意志坚强,并有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不骄不躁,并且参加了很多校内的活动,学习了恰恰,以及交际舞等等,有助于成就一个良好的健康体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保持并发扬优良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四该研究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在思想上积极上进,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消息,积极向上,主动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在学习上该研究生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这明确的认识和努力方向,为此不断付出,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学识,与此同时,该研究生并没有落下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在专业课上该研究生有着优秀的专研意识,有着较强的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在实践上也有着动手能力。

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五该研究生在校期间遵纪守法,能够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积极参加院系的各项活动,在担任班级治保卫员期间能够以身作则,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六该研究生性格开朗大方,待人亲和友善,团结研究生,自信乐观,她用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以及整个学校,整个蓉城。由于她的入学,蓉城空气质量明显转好,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与自然的相处更加和谐,整个蓉城在她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外国游客大幅增多,并对蓉城的印象产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们将蓉城和谐的思想传到亚洲乃至世界,天下大同不再是梦想。综合上述评价,研究生对世界的和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人才,是造福全球的一颗明珠。希望该生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

毕业研究生登记导师鉴定评语相关文章:1.导师对研究生毕业生鉴定评语

2.导师对毕业生的鉴定评语

3.研究生导师推荐意见

4.毕业生实习指导老师评语

5.2021毕业实习导师评语

6.2021学年鉴定导师评语大全

7.毕业实习指导老师评语

8.2021学年鉴定表导师评语集锦

9.大学毕业鉴定表老师评语

第5篇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第6篇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7-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开展此“特需项目”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紧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特需项目”的实施,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適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5年多来,全国63家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的江苏理工学院之一,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为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理工学院在开展“特需项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江苏理工学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证书”毕业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有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应知”和“应会”考试取得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工、高级工),工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行业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础,江苏理工学院提出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把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专业(领域)的行业属性定位、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领域实践和工程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尝试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科技创新和就业进行有机整合,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该企业就业,继续从事企业实践与论文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在课程学习阶段,相关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化应用,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在此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必须给研究生开设专业领域相关专题,介绍专业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工程硕士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未来的企业实践单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内容、毕业论文(含设计等)选题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

    (二)企业实践阶段 

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毕业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在企业实践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本领域的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通过岗位实习、工程体验、综合训练、技术研发等环节,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领域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实践表明,“四结合”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难”的难题,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影响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优质就业的难题。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以企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工程硕士企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制不同,实践时间理论设计为半年到1年不等。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实际运行中,研究生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企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因为课程、实践以及论文等环节而分段,而是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连贯、深入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由于企业实践项目能大大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尝试。同时,双导师共同引导研究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方案,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研等活动对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國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为学生选定的,一般是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位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融合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的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论文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突出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位论文实行双指导和双盲审,按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11号《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要求进行评审。 

从学位论文质量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计44人,其中,21人选题与实践内容选题直接相关,17人在实践企业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其中,毕业论文盲审优秀率29.5%,而按“四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盲审优秀率高达52.9%,占全校优秀率的69.2%。不难看出,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实践成果丰硕,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為原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第7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影响因素;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硕士研究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实践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离校后两个方面。在校期间的表现为: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不够,科研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毕业工作后的表现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缺乏直接上岗的能力[1]。本文主要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培养现状,分析造成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增强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期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下面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际,从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这四个方面说明该专业培养现状。

1、课程学习方面

研究生所修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限选课、任选课,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如表1所示。学位课主要包括英语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共计12门,占课程数量的54%,大约590学时,占学时的76%。限选课主要包括实验、文献阅读、科研学术活动和体育等,共计6门,占课程数量的27%,约80学时,占学时的11%。任选课共计3至4门,占课程数量的19%,约106学时,占学时的13%。任选课数量根据课程所占学分不同而略有差异。导师可以根据方向指导研究生在全校范围选择适合的任选课课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限选课中,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和专业文献阅读这3门没有硬性学时要求。为了避免数据失实,没有在学时比较中计算。

2、学术交流方面

学院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可以参加管理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之外,还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国外大学的交流培养。

3、论文研究

主要是导师一人指导的专业式培养方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加以培养。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是其他学院教师或外聘导师。这部分研究生一般会在做论文之前更多的接触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领域,为今后工作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些导师具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特长,但他们不可能精通每门学科,不一定对管理学科熟悉[2]。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对管理学科理解不深,失去了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意义。

4、实践活动

绝大多数研究生主要是科研实践,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理论研究等活动。有少数研究生参与了企业实习,对于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有这种实践经历的机会并不多。在研究生期间能接触企业中的实务,有助于了解企业的运转、人员层次结构、规章制度等诸多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信息。这对于管理类的研究生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培养机制也存在很多问题。研究生培养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都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基础。企业并不能完全提供这些途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企业中实习更多的是根据企业需要完成任务,这种完成任务的过程往往和学校的培养过程存在差异,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不一定能学以致用,因而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学术氛围不强,很难提供学术交流的条件。而在企业实习一般要求按时上下班,研究生也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企业这种时间和任务的硬性规定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研究生的论文研究。

学院目前采取的是参加过实习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必须在答辩前进行盲审。以此来保证培养质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培养机制的问题。

二、造成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和质量评价体系都是在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由于近年来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应随着社会需求进行调整,随着研究生毕业去向的变化而改进。针对在校学习期间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毕业离校后操作实践能力的情况,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衡量科研实践能力的主要标准是情况。在做论文的过程中,作者认为性别、导师、学位成绩、本科专业、是否保研这些因素与论文成果可能有关。为了找出各种因素与情况的关系,作者将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近4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数据做出分析。

论文成果评价是以核心期刊数和学文论文是否优秀来综合考虑的,具体评价方式为:核心期刊的发表篇数作为小论文的得分,此得分加上学位论文评分即为总得分。学位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为2分,学院优秀为1分。性别1表示男,2表示女。导师1表示本院导师,0表示外聘导师。学位成绩为学位成绩的平均值。本科专业1表示本课所学为相关专业,0表示所学为非相关专业。保研1表示保研,0表示考研。(具体统计数据表请参见文章最后的附表)

使用Minnitab15中的Logistic回归来分析数据,结果如表2:

其中,导师是否本院的系数-1.13233绝对值最大。这一系数表明其它协变量及因子保持恒定,当导师为本院(值为1)与导师非本院(值为0)相比时,累积论文水平概率的Logit变化的估计。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16<0.05,因此有足够证据可以断定导师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系数为负且优势比小于1,表明若导师为本院,其学生的论文水平低的概率就比较小。

性别的系数-0.869542相对其它因素的系数的绝对值也比较大,说明这一因素可能对论文水平也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61>0.05,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性别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其他因素系数绝对值较小,且p值较大,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这些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

G=11.116且p值为0.049<0.05,表明有足够证据断定至少有一个估计系数不等于零。

由以上分析表明导师对论文水平的影响最大,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这种影响:本院导师有更多精力来指导和督促学生;而外聘导师大多是兼职,虽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颇有造诣,但在指导和督促学生做论文的方面没有更多精力,倘若学生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科研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只是在上述因素中做出的判断,有可能因为其它不能量化的因素未加考虑而做出与实际有偏差的估计。

对于操作实践能力欠缺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中实践型的课程偏少、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偏多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主要以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缺乏调动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方式,课程中有实践活动的也不多。从表1中不难看出学位课在课程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总共需要590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76%。在这些课程中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占到了452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8%;专业基础课只占138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8%,这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来说补强专业知识还要花不少精力。而限选课和任选课的学时就更少。专门的实验课程只有一门,而且仅有40学时,仅有总学时的5%。所以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是导致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2.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缺乏实际运用的研究

在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时,采取的模式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的。对于社会上的多层次需求来说,这种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有一定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的方向上做理论研究,大量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的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的运用,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往往会导致理论研究与工作实际脱离[3]。下面结合近两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来做进一步说明和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届毕业生去企业工作的研究生占有很大比例,而在高校、研究所和读博继续深造的人数并不多。这种毕业生去向情况在近期很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依旧按照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生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一些企业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3.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具体实践活动难于操作

管理学是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加的学科门类,是现有学科设立最晚的一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交叉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学科特点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4]。虽然该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但在教学中却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困难。

首先,管理学作为偏重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进行实践的可操作性比起工科专业要差很多。实践的形式更多的是案例分析之类,而分析结果又不可能在实际中检验。因为即使企业有需求,也不会请没有相关行业背景且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来做相关项目。

其次,学科研究的问题多涉及企业核心信息,如资源、组织结构等;研究生即使在企业进行实习也很难短时间了解,所以更不用谈把握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改进了。这也是造成理论难以联系实践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以往研究生去向来适度调整,结合专业需要加强应用软件学习。加强软件学习不仅有利于加强研究生软件使用方面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借助软件来增强本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譬如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中,使用Flexism软件平台。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和现场设施模拟,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过程的虚拟环境里中,参与供应链设施规划与设计,从而产生企业物流和供应链运行的真实感觉,增进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借助软件平台,在接触不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能较大限度的令学生接触相关行业、参与相应流程。

在平时学习中研究生应多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专业性工具软件。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介绍些与之相关的国内外应用软件,教学过程尽力做到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能应用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教学方面,还要重视学术交流在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学术交流不应仅仅是讲座报告这样的信息单项传播形式,还要考虑增加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专业内部进行交流,可以集中起来,每人各自谈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其他人补充或提问。这样不仅有学术探讨,还能开阔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培养模式,规范实习制度

在培养模式方面,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可以探索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培养,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2]。从而更好的处理外聘导师指导时间不足的问题。有条件还可以请企业中的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这也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方面,关键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完善参加实习活动的制度,规范参加实习的研究生和实习企业的行为。实践活动可以借鉴校企联合培养的实现方式,例如签订实习合同。明确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以便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群弟.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项蓓丽.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江钟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8(6).

[4]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

作者简介:

第8篇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01年,是我国金融界第一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的2015年度博士后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流动站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于中国人民银行基本职能和中心工作为宗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学术民主、思想活跃的科研氛围,鼓励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发扬理论扎实、服务实践的业务作风,成为中国金融界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和培养最高素质学术人才的基地。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面向国内外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热忱欢迎符合申请条件、有志于中央银行金融研究工作的博士毕业生来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委员会

学术顾问: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达

中国金融学会学术顾问、博士生导师刘鸿儒

主任委员:周小川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卜永祥、马骏、马德伦、王宇、王信、王华庆、朱民、刘士余、刘萍、孙国峰、纪志宏、纪敏、杜金富、李东荣、李若谷、李波、吴晓灵、张晓慧、张涛、*华、张雪春、陆磊、陈雨露、邵伏军、范一飞、易纲、易诚、周诚君、金中夏、金荦、金鹏辉、胡怀邦、胡晓炼、姜建清、宣昌能、姚前、郭树清、徐忠、葛华勇、焦瑾璞、谢平、潘功胜、穆怀朋

二、申请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

2、新近获得博士学位,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博士研究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3、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4、具备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

三、研究方向

1、中国储蓄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与金融体系的演变;

4、养老保险体系与金融改革;

5、医疗保险体系与金融改革;

6、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比较;

8、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

9、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10.法律体系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四、申请材料

1、博士后申请表和报名登记表;

2、两位相关学科博士生导师或相当水平专家的推荐信;

3、博士后研究计划书(请根据上列研究方向确定具体选题和研究切入点,计划书格式不限,至少应包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不超过5000字);

4、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需提供毕业生推荐表复印件);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需提交由我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和教育部出具的博士学位认定证明;

5、博士学位论文和三篇学术代表作(如应届毕业生博士论文尚未完成,应提供博士论文初稿或开题报告);

6、身份证正反两面复印件、个人近期免冠1寸照片2张。

五、其他事项

1、申请人请在2018年3月25日前,将以上申请材料邮寄至我站(请用EMS或平信),并将《博士后申请表》、《报名登记表》、《博士后研究计划书》、1寸照片的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申请材料,恕不退还。

2、我站将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统一组织面试,择优录取。面试重在考察申请人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六、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通泰大厦A座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教学质量 培养质量

1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研究生是大学中高层次的学生群体,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精神面貌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促动作用。研究生就业后,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行为范式对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辐射性。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内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其中自筹经费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这部分研究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无法安心于在学校做学术研究。研究生的年龄大致在23-30岁之间,良好的感情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占很大比例,婚恋问题成为困扰他们的大问题。大多数研究生选择读研是为了以后能有个理想的工作,很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岗位不能达到期望,为了给今后的就业增加筹码,很多在校研究生会选择在外实习,或者考取很多资格证书,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有下降趋势。部分高校研究生的科研氛围不足,部分导师自身科研能力不足,很难对每个学生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更有少数导师,只是忙于自身的学术研究,无暇指导指导学生,把学生当作廉价的雇员,此举伤害了师生关系,严重影响到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管理中的显著问题。

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相对成熟,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研究生的管理以二级学院为主,如何进行研究生教育有效管理,以引导其学习、科研及工作,是二级学院及研究生主管部门函待加强和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生二级管理工作架构

二级学院一般由分管研究生院长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学院党总支书记负责研究生德育工作,下设研究生办公室以协助学校研究生工作部招生办、培养科、学位办、管理科的工作。同时学院各学科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任课教师共同完成学校研究生工作部各阶段的任务及学院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

3 二级体制中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

3.1 研究生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分为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二级学院要联合研究生工作部进行研究生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选聘,研究生任课教师应具有其所在学科专业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广博的知识,应具有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要注重教学梯队的建设,要吸纳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队伍中,将研究生教学质量作为高级职称评定,推优评先的硬指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对新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以保证井然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

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培养课程的教学大纲,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均衡学校的硕士点布局,在优先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也要保障弱势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管理部门要做好检查和管理工作,要专门成立的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的管理,以督促各门课程保质保量的完成,课程教学计划要紧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开放式教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要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真正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

3.3 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创建

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和学校组织专家评价三个方面开展。课程检查评价是检验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3.3.1 教师自评

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所上课程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主要有研究生学习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感想及对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教师自评报告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3.3.2 学生评教

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研究生教学评价系统,对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在课程中期和结束后进行学生网上评教,对评教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上级管理部门和各学院管理处。对学生不满意度高的课程和教师,结合多方面的信息,由学校组织专家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必要时,予以劝调整,以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

3.3.3 学校评教

研究生管理部门结合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制定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由专人并定期检查,督导员和二级学院对应领导每学期都要抽查听课,填写相应听课记录表,并将教学督察情况及时以教学简报的方式在全校。学校教学督导组要结合学生评教结果,重点督查教学满意度不高的课程。

事实证明,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对任课教师进行全面评估,奖励先进,鞭策落后,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3.4 研究生教学档案管理

研究生的教学档案保存要采取纸质和电子档案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用电子档案,因为电子档案可以永久保存方便查阅,学校要建立研究生教学档案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针对研究生教育各阶段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目标化管理,制定科学的归档类目,如搞好学科建设材料、硕士点评估材料、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生在读期间公开的材料、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材料等收集、整理。研究生教学档案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量充实,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学位与研究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4 二级体制中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

4.1 研究生自我教育和管理平台的创建

研究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很多人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政治学习;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重视自我实现,忽视社会需求。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抱着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的初衷前来求学,难免会出现浮躁、功利性强的现象,因此,如何使研究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二级学院要指定专人进行思想及心理教育工作,让研究生从自身出发正确的认识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问题,学会自我教育和管理,怎样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在身心健康之中,利用现有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科研能力。

4.2 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

随着学院中副教授、教授的人数不断增加,导师人数与研究生招生人数出现供求矛盾。基于此情形,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就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进行更为严格的规定,从师德、教学、科研等全方面考察,将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的高质量数、论文盲审结果、研究生取得学位人数及研究生优秀论文参评等指标,作为硕士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评价内容,保证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生导师要通过学校的岗前培训方可指导学生,对考核的结果通过研究生报刊向全校公布,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进行限招甚至停招。

4.3 研究生科研及学位论文制度建设

学校要建立《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优秀研究生评选办法》、《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奖励制度,尽量吸引研究生做学术科研,学院在同学校相关规定一致的情况下,可结合本学科具体实际学科情况,进行细则的完善。比如可以对以往只重视研究生数量,而忽视期刊质量的现象进行调整;将一些评优指标结合学术科研量化,这样的评定方法对学院研究生积极自助科研,协助导师完成相关课题等能发挥更为积极的效应。

学院应继续采取研究生论文的预答辩和盲审制度,在论文抽检盲审前安排学生的专业分组预答辩,对论文质量进一步把关,预答辩通过后,论文才可外送盲审。严格的预答辩程序使得学生的盲审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院整体的研究氛围,提高了学生科研能力,增强了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心。

4.4 研究生就业指导管理

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数量骤增,很多单位要求毕业生毕业于“211工程”学校,非“211工程”学校毕业生本身的就业要求和就业形势发生矛盾。对于非重点大学学校要成立研究生就业工作小组,各二级学院指派专人负责就业指导,将就业工作专业化与全员化。高校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将硕士生导师纳入研究生就业的指导人员,要加大人员培训与考核的力度,通过培训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水平,将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作为导师招生资格的审定条件。最后,充分调动全校广大师生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同时发挥各学院专业教师、导师、校友等资源,扩大研究生的就业面,树立研究生创业教育观念、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

5 总结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研究生总体培养形式还是严进宽出, 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开题报告以及论文答辩等流于形式, 对于研究生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层次愈加多样,从研究生管理者自身实际出发,探讨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这不仅影响着研究生三年的生涯规划,也对学校的学科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制约。

参考文献:

[1]晋建华.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报),2003(2).

[2]刘兆磊.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3]樊彬,赵文玉.浅谈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研究生管理水平[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4]郭静虹.研究生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管理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5]王丽凤.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

[6]张晏如.对高校机要文件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城建档案,2011,(01).

第10篇

一、从*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要通过部属师范大学的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

二、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

三、部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择优选拔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四、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履约管理,并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履行协议的,需报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五、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有关省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有编有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省级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

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六、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二年内,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由学校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补助。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

七、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八、部属师范大学要抓住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良好机遇,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特别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订教育培养方案。要安排名师给免费师范生授课,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建立师范生培养导师制度。按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要通过培养教育,使学生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打下牢固的根基。

第11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0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对高层次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然而,自1917年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正式招收研究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一直较为单一,一般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大学教师为主[1]。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又迅速扩大,学术性人才以及大学教师大多被博士研究生所取代,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转向更偏向实际性的工作。为了促使我国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必须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总体规模小、类型较少、而且以在职攻读为主,以非全日制攻读为主,影响了大批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大大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教育部从2009年起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6]。本文对我国硕士研究生现状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文章探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应策略。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学定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日制培养。目的是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改变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一直较为单一、不适合社会职业需求的现状,为社会特定领域培养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中不够正规、学术能力欠佳等缺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源对象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生,实行与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一样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这种模式下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比学术性专业有着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与在职人员相比有着更强的实际应用潜力、知识吸收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必然性

1、由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区别看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必然性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职业分化越来越细,社会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的特点。世界各国都主动的适应这种变化并积极的调整其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其国际竞争性。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代表着世界的先进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研究生教育较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学位,其学位类型结构体现为学术性与专业性学位协调发展、加强专业学位发展的趋势。美国的专业学位发展已有80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了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比例占全部硕士学位总数55%以上。美国专业学位体系完善、规模大、种类多,涉及到社会分工的方方面面,至少有74种专业硕士、56种专业博士,共140余种专业学位,满足了美国社会发展对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而我国的专业学位仅有19种,分别为: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4]。经过百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支柱,是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说明了我国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必要性,这也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增设专业学位的类型,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培养模式,以形成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使学术学位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协调发展。

2、社会发展逼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我国自1917年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正式招收研究生以来,硕士研究生一般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大学教师为主。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又迅速扩大,博士研究生成为科研、高等教育的主力军,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转向更偏向实际性的工作,然而这批学生进入真正的实际性、应用性工作后出现不适应实际工作的现状。很多研究生表示“其工作期望值与现实相差太远”。

在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不再盲目的将学位作为门槛,他们更加注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经调查,2010的高校招聘中,大约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非学术科研能力,在平等的竞争条件下,许多硕士研究生对工作的待遇期望值较高,同时用人单位所强调的应用及创新能力相对于不少本科生来说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以来,国家、个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培养出的研究型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促使我国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必须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3.我国专业学位发展的不充分导致研究生教育的变革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其设置打破了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所需求的高层次人才[3]。然而,由于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一般以在职人员为主,其考试以每年十月份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为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4]。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学术论文不过关等现象。同时,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社会向专业精细的方向迈进,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明显的体现出专业学位的设置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的现状,客观上要求研究生教育改变主流的学术性学位教育,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我国专业学位的种类较少,需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增设相关学科。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题。

随着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比如环境污染、能源开发与利用、金融知识的分析与应用等)都急需大量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为专业硕士的建设带来了很强的挑战,但同时也为专业硕士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在这个大环境下丰富专业学位的类型、增加急需的学位设置、不但能够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自身实力和竞争能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思想上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存有偏见:认为所谓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过是将在职研究生的“单证”变成了“双证”,其实际内容是“换汤不换药”。经调查,很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担心这种培养模式在实际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不会承认或认可度低。人们思想意识里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可只局限在学术性学位,认为专业硕士是一种不够正规、只为拿文凭的教育模式。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法规不够健全

纵观世界,各专业学位培养成功的国家都具备相关的法律以保障专业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日本在2007年出台的《研究生教育振兴纲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的《教育法》及研究生教育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未就专业学位教育作出相关规定,滞后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规范性及科学发展。

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单位的实力问题

2009年,全国高校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个。然而,参与此项目的培养单位的性质差异大、本身实力参差不齐。有些高校由于自身的实力及局限性,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化解的设置都与学术性学位相似。还有些院校参与此项目的目的仅仅为了挣钱,其学校的现有条件完全无法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此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还面临着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的危机,有些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上延续着学术型学位的课程或稍加调整,没有能够将对学生实践性、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上日程。

4、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

研究生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与导师队伍的质量有关。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培养的主体为学术性的科学硕士,高校的师资建设自然也围绕着这种培养模式开展,从而导致了专业学位师资匮乏。另外,有些高校学术学位导师与专业性学位导师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有些教师采用学术性学位的培养方式对待专业学位的学生,有些教师不能够将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吃透,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5、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不够健全

教育评估是监督、调整、改进教学的手段,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同样适用。由于我国专业学位开办的时间较短,国家以及各培养单位尚未能制定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及完善的评估体系,这无疑滞后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保障。

四、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1、 政府方面

(1)面对人民长期以来对专业硕士的偏见,政府以及各高校必需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宣传。

(2)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单位的拨款以及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设立及资助,成立专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资助项目,鼓励学生作出创造性的成功。

(3)在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试点时要考虑各高校的综合实力及办学水平,以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要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修订《教育法》,健全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法规。通过立法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法律地位,规范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行为,是推动专业学位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毕竟之路。

2、 培养单位

各培养单位应重视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转型培养,及时的转变观念,注重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1)要严格的制定并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注重为这批学生提供实践的岗位,保证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论文和实践的相结合的辩证关系。

2)培养单位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对专业范围、知识面的拓宽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要避免随意性以及以直接移植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上已较为合理,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3)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是全日制专业硕士专科化的前提,各培养单位必需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可以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和参加职业培训以提高教师实际应用水平。

3、 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增加实习实践机会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专业硕士重点突出其实践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不能仅仅通过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而获得的,必须通过实地实践才能掌握。而由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没有工作单位,致使这种实践机会十分稀少。仅凭高校自己实力不可能满足每年大量的专业硕士的实践实习,因此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出台多种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税比例、补贴研究生实习期间费用开支、提供研究课题与经费等措施鼓励高校输送与企业接收专业硕士。同时,高校可以与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研究生毕业后,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一来使研究生毕业就能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二来使高校解决毕业生实习与就业难题;三来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后续力量提供保障,从而达到三方共赢。

4、 优化考核制度

现在专业硕士的考核方式仍沿用科学硕士的考核方式:课程结束,要么交论文,要么考试;毕业考核仍然是以提交学位论文的方式为主。这就无法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运用能力。是不是能以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在实习期间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笔者认为,既然专业硕士更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以原来学术型硕士的方式来考核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此,以新的更加实用的考核形式取代传统学位论文是必然的选择。

5、 健全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

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非常健全,有具体负责专业学位质量保障组织:学科专业认证协会,还有广泛的社会评估。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官方网站上,在介绍其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是,首先介绍其研究生专业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全国研究理事会的评估中获得佳绩的情况[5]。我国必须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质量保障体系,在评估的主体上,要有对各培养单位的评估,也要有对不同学科专业的评估,同时还要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施中所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评估,从而改善该培养模式的教学和管理,提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五 结论

自1991年专业学位开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专业硕士是比专业学位更成熟、更合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顺应了世界和时展的需求,其增招志在必行。然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该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对正确的认识问题并对症下药,才能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及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培养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范杜丹: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11

2 刘念才,刘少雪: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分析,教学前沿,2003,6

3 谢安邦,朱宇波: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特色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3

4 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高等教育研究,2009,6

5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2009,3

6 教育部:今年将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3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

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我们看到中国现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均紧密地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为了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重新调整后的专业,有利于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了学科建设,保持和发展了学科优势和特色,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组以本校化学工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例,积极探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研究生的培养教学方式是首要方面,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逐步推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开设系列的研究型课程培训班和前沿特色学术讲座。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

二、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组建 “化工工艺”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争取获得科研奖励,申请专利。

三、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将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定期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四、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从而提高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反省不断进步的过程, 学术总结也一样,总结有利于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有利于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规划,总结给了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培养了人思考的习惯,使工作更有效率,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对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有极大的帮助。

六、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及监控制度建设,科学把握和坚持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采取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制度,确保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和真实性;三年内争取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七、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和睦相处,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际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人际关系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校友间的联系与合作。

八、加强学术活动建设,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

没有大环境的熏陶,没有亲身参与、亲眼所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是很难激发的。参与性的、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远非查阅文献所能企及。实际参与、在交流会上发言,即是对一个人研究素养的锻炼,也是对他本人的一种肯定。—个人获得被承认的尊严。对于一个真正有心从事科研的人而言,获得承认是个人最大的尊严。参与国家、国际级别的学术会议,同样可以使学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因为,只有最新的、最前沿的、最有创见的研究才会被允许在会上交流、演讲,过时、平庸的想法会被拒绝。另外,作为参会者,可以了解到别人目前这几个月正在做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阶段性成果,进而反思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相比有何优缺点,是否已被别人证实过?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国内访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

九、结束语

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在高校的管理和研究生的培养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亚清.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2009.

[2]余峰.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

[3]孟洁. 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

[4]彭静. 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 西南大学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