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20:4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馆工作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十一五”规划曾经提出,要以全面提高市民建设者文化权利保障程度为目标,着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目标理应成为地方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方式转变,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任务。
一、公共图书馆定位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定位,应结合本地区市镇布局,以推动基层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为目标,向以承接省馆、县区馆为特征的综合性、服务型地区中心图书馆方向努力,按照定位清晰,功能分明、服务有效原则,推及图书馆服务体系,承上启下,既发挥大型图书馆延伸作用,又发挥区域中心图书馆的主导作用。
二、图书馆建设要点和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重点一直放在省、市公共图书馆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有较好的基础。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图书馆, 包括省市级图书馆在内,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即便如此,经济一般地区的图书馆建设规模普遍较小,服务能力较弱,辐射带能力不强。区级图书馆和街道、社区图书馆规模不同程度落后于城市图书馆。这些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大力发展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区县馆为主干,以图书馆分馆和流动站点为节点,以流动服务为补充服务架构,应是经济发达地区中欠发达的公共图书馆建设要点。
近几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许多图书馆因地制宜,进行图书馆服务体系实践。这些模式都是属于具备经济雄厚、文化发达、人才荟萃、技术密集的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相形见绌。
在客观条件不完善的条件下,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图书馆自身主管能动性,联合社会各界,积极创造条件,走出一条符合适应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新路子,构建多元化、复合型服务体系模式,形成政府导向型、跨行联合型、业内延伸型三种类型和层次并行的格局。政府导向型,即当地市政府以政策规范形式与基础政府共同规划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纳入政府工作序列和财政预算。此模式是政府推动,保障性较高。跨行联合型,由行业提供硬件基础设施,图书馆提供文献、技术、管理等资源。此模式着眼于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好经济基础条件的社会职能机构,较为可行。行业延伸型,即依托本馆的另外机构如文化站,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等,利用其场地,为流通点附近居民提供服务。其运行方式是将图书馆藏书置于更接近读者生活的地方,促进图书流通,建立贯通基层的流动服务网络,缩小城区、城乡间信息需求差距。此模式是图书馆业务核心作用和资源调剂作用的延伸和发挥。
三、地方公共图书馆构建服务体系措施
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在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要明确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架构中的角色、目标和任务,合理确定主导政府级别,并将责任法定化。二要明确经费投入,规定公共图书馆经费增长幅度与正常性财富增长幅度相适。
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多层次秩序井然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服务和效益为先,在规划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时,将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总体架构,设立职能部门,落实举措。建设资金统一纳入政府统筹,服务方向主次分明、各有侧重。
(二)拓展路径,延伸辐射
要在坚持政府主导办馆的思路下,多路径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加强社会、服务、管理、经济、人力、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利用,形成社会一盘棋、大家合理做的良好格局。比如,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家参与公益事业愿望增强,为行业分馆发展提供了很好机会。“联合投资,股份分摊、拥有主权、共享资源、民办公助”的新模式正成为图书馆发展趋势。又如,可以实行流动汽车图书馆模式。提供图书、报刊和电子文献的便捷式服务。这种服务项目可涵盖证件办理、图书借还、预约借阅、解读答者咨询、播放共享资料等业务,不定期举办展览、讲座、辅导、培训和阅读等活动。这种模式成本低、覆盖广、速度快,很适合中小型公共图书馆。
在各个社区广泛建立服务点,密集分布,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当下,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打造新优势,开拓新资源、新信息、新载体,利用网上数字平台,为基础群众提供便利、迅捷、实时、互动的信息服务。如通过少儿乐园、青年之友、文明小区、特色社区等板块,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建设队伍,优化服务
要着力抓好地方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深入基层,开展经常性辅导工作,帮助基层图书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光送人才,普及知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社区和村级图书馆,可以考虑动用社会统筹,解决工作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稳定服务队伍。
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内涵,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根据现有资源和条件,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热情,普及科学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体的说,可以通过读书节、服务宣传周、少儿红读、公益讲座、文献图片展览等活动,吸引群众主动参加图书馆建设规划,参与图书馆服务评估和监督,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稳定提高。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学层面上深入改革,同时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
2.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图书馆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图书馆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实行精细化管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工作服务过程精确、量化和规范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问题,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3.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使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常规管理,力求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获取最大的绩效。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知晓工作的内容、要求、程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损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能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至上、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
二、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能够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是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2.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也就是图书馆员工必须遵守的各项工作规程、规章制度,以此来制约和规范员工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员工遵守制度规则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并在其违反时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制度体系,也就是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以此来制约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3.树立执行有力的工作作风。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但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制度落实到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抓好基础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制度、流程、标准执行,同时整个工作过程要有记录、有监督、有控制;二是要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必须定量准确,实施及时,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
三、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应避免走入误区
1.要避免过分注重“指标”,过于强调“量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但“精细化”不等同于“量化”,“精细化”不仅求“细”,更求“精”,因而应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因此,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将任务分解,还要使工作分解得合情合理,与各岗位的要求和员工的个性特点相匹配;不仅要明晰各岗位的职责,还要注重协调各岗位的关系,使各岗位有机衔接,协调运转;不仅要注重工作的规范,还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员工能精神振作,心情舒畅,自觉履行义务,积极主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目标的圆满达成。
2.要避免过分纠缠“细节”,将“强调细节”变成“繁琐化”。精细化管理强调细节,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既从小处着手,着重解决影响图书馆管理效益的瓶颈,又从大处着眼,注意统揽全局,实现战略目标与细节处理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知识管理 精细化管理 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的,讲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优,强调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基础管理,它的实质是通过细化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的具体任务,以实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严格考核,按绩效取酬。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源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知识管理作为管理领域的新事物,目前存在多种认识。美国得尔海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指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我国学者将知识管理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知识管理是系统地能动地发掘、优化、控制组织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是组织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的新途径,是最有效地开发、培植和利用知识资源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也就是人和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以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优结合,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将真正被作为资本进行管理,一个组织能否成功取决于其所占有、运用知识的程度。图书馆要顺应知识经济的潮流,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智力资源。同时图书馆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想使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准确地把握用户群、及时准确快速地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只有实施知识管理。
2.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须施行知识和精细化管理。
高校是知识创新最重要的力量。高校拥有知识创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学科门类齐全的极其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其主要功能是知识的创造、扩散与传播,将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中探索获知的现象、规律及形成的理论等传播给大学生。因此,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培育知识创新力量的最重要平台。高校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源泉,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成败。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已经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担当起在高校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已经不能仅仅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编目等简单的加工,需要提升到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创造性工作,创新知识,根据学校发展和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3.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基本职能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收集、整理文化知识并提供使用,具体来说包括四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送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这些都包含在知识管理之内,但同时知识管理更注重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整合、传递,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从而与图书馆的职能相适应,因此在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主流。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学层面上深入改革,而且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广大用户、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选择和要求。
2.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图书馆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图书馆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图书馆服务过程的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工作服务过程精确、量化和规范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问题,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3.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
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就是使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更重视常规管理,力求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获取最大的绩效。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知晓工作的内容、要求、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损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塑造书馆服务至上、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
四、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贯彻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即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2.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制度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也就是图书馆员工必须遵守的各项工作规程、规章制度,以此制约和规范员工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员工遵守制度规则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并在其违反时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制度体系,也就是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以此制约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3.树立行之有效的工作作风。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但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制度落实到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抓好基础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制度、流程、标准执行,同时整个工作过程要有记录、有监督、有控制;二是要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必须定量准确,实施及时,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更规范化和系统化。
五、结语
精细化管理见证的是精益求精,高度负责,不懈追求完美的精神。在图书馆工作中,只有勤于思考,把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实践,高标准、高质量地履行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图书馆管理才会更科学、规范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卢向东.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现代情报,2004(2).
[2]王克楠.刍议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
一、战略规划的涵义
所谓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运用在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公共图书馆通过哪些行动步骤来完成馆内的建设与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制定战略计划,明确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是什么,确定目标和发展重点,考虑使用什么手段、什么措施、什么方法来达实现这个目标,满足用户的需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二、公共图书馆进行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战略规划不仅适用于各大企业,对于公共图书馆也同样适用,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社会服务机构,是人们构建终身学习的平台,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公共图书馆通过分析社会的文化大环境,了解馆内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合理有效的战略规划,不仅可以使每个馆员都明白本馆的目标, 增加凝聚力,还能加快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能够更好的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现状
1、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没有具体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对战略规划意识淡薄,很多普通馆员甚至没有听说过何为战略规划,一些管理者对战略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热情,满足于图书馆的现状,认为战略规划对图书馆是可有可无的。
2、缺乏理论指导。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缺乏权威的理论指导,且研究滞后,在学术界,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很少,没有专门研究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参考资料。中国图书馆学会作为我国图书馆领域的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学会,在其网站上“近期规划”一栏只有5条记录:“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工作计划”、“中国图书馆学会”十一五“期间工作规划”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9年工作计划”、 “中国图书馆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 、“中国图书馆学会2011年工作要点” ,在其“行业协调指导”一栏中也没有根据我国国情编制的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参考资料和指南。可见,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对制定战略规划尚未引起重视。因此,缺乏充分的理论指导,制定战略规划的难度也就加大了,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3、经验不足。通过对国内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网站的调查统计,发现只有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下,一些公共图书馆才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了相应的图书馆发展“十一五”规划,如2006年国家图书馆首先通过了《国家图书馆“十一五”规划纲要》;南京图书馆制定了《南京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安徽省图书馆制定的《安徽省图书馆“十一五”规划》等等,但是严格的讲,这些规划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规划,不过可以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始意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并正在积极努力的探索,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经验仍然不足,我们目前进行的发展规划,只是战略规划的起步阶段、摸索阶段、初级阶段。
四、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战略规划
1、进行战略分析。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会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而受到制约。因此要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战略规划,首先必须要进行战略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如馆员的态度、馆员的素质、文献馆藏、经费支持、人才计划、采购计划等方面,明确本馆的性质、服务对象以及发展方向,分析本馆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以作为制定战略规划的参考,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战略决策机制,把握机会,为更好的确定战略目标做好准备。
2、确定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战略分析,确定合理可行的3——5年的总体战略目标,如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达到省市一级图书馆评估标准,设施状况得到更好的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馆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基础业务扎实推进,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文献资源日益丰富,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进一步提升文献保障能力,信息化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进一步丰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等等。
(2)具体目标:在实现总体目标的情况下,每年逐步实现诸如以下各种具体目标,如馆藏文献数量、年均接待到馆读者总人次、流通文献数量、网站访问人次都明显增加;计算机台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大幅增加;积极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活动;开展书评、竞赛等活动,举办以不同层次读者为对象的检索知识培训班,各种展览、讲座等各类读者活动;做好每年的图书馆宣传服务周工作,加大社区、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开展群众性的读书活动;采取多种途径引进和招聘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还有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大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力度等等具体可操作的战略目标。
(3)着手战略实施并进行战略控制。战略实施是战略制定的继续,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对战略规划的执行。公共图书馆在明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后,就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以确保实现战略目标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我们可以利用常用的战略实施工具,如平衡计分卡和差距分析,也可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选择采用以下几种手段来实现战略的实施,如指挥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5种战略实施手段。
在进行战略实施的同时还要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主要是指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检查所进行的各项活动 进展情况,评价实施战略后的单位绩效,把它与既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标准作比较,发现战略差距,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纠正偏差,从而更好的将战略目标与本馆当前所处的内外环境协调一致,使公共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还不完善,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还不明显,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践,普及战略规划的原理与方法,以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建设,更好的实现图书馆的社会智职能,加快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武晓丽等.我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缺失问题探究(一)[J]. 图书情报工作,2010(15)
[2] 李健等.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0(15)
[3] 郑学军.大学图书馆战略计划与使命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5(4)
[4] 曾 翠 盛小平.国外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
[5] 杨溢、王凤.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程序与内容框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10)
[6]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
[7] 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8] 长治市图书馆.长治市图书馆“十一五” 发展规划建议草案,(2006-2010)
[9] 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2010
[10] 武汉市图书馆学会. 武汉市图书馆学会“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关键词:区域性;民族文献;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Z8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08-01
1.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的定位分析
笔者认为,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应该定位于:图书馆所在区域内以本区域内少数民族文献为主体的文献信息征集保护、展示流通、研究开发中心。
1.1 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不等于民族地区图书馆。民族地区图书馆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三级自治地方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所辖的公共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以及民委等党政机关图书馆。虽然,大多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均有着收藏保护本区域民族文献的职责,但建设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这一重任显然不是所有类别图书馆可以胜任。因此,民族图书馆必然肩负建设本区域民族文献中心的任务。从另一点上来说,民族图书馆都应该成为本地区的民族文献中心。当然,此处所说的“民族图书馆”并非狭义的理解为必须在名称上冠以"民族图书馆"(直接冠以民族图书馆的毕竟是少数),而是指在功能和职责上应该在本区域担当类似职责的图书馆或相关机构。
以贵州为例,贵州省图书馆作为综合性的省级中心图书馆,固然有民族文献建设的职责,但总体上看,这也仅仅是其承担的众多的职责之一,由于在人、财、物上需要进行平衡,自然无法专注于民族文献中心建设上来。而贵州民族图书馆则不然,尽管在大多数方面均不能和省图书馆相提并论,但贵州民族图书馆身为专业图书馆,可以全馆之力致力于建设贵州民族文献中心的,这一点上来说,贵州民族图书馆建设贵州民族文献中心既是职责所在,更是一种优势使然。同样,在贵州省内各自治州、自治县(也包含实际为民族地区的市县)这两级行政区域中,其不同级别的民族文献中心应该由本区域的民族图书馆担当。换一种说法就是,一个区域应该有一家专注于“民族文献”的图书馆来承担这一职责,但不等于所有的图书馆。
1.2 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正突破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概念和行政区划的限制。从总体上看,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早已经突破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概念和行政区划的限制。随着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许多非民族地区图书馆和非民族专业图书馆也参与到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建设上来。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建设在民族性、区域性上的特点日渐突出。
1.3 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必须做到征集保护、展示流通、研究开发三个职能均衡发展。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必须在本区域内相关民族文献文献建设中发挥征集保护、展示流通、研究开发这三个职能。这三个职能建设尽管各有侧重,但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在兼顾三个职能的基础上,文献中心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运作、长期运行。但从现实来看,不少图书馆只注重文献的征集保护,不重视文献的流通展示、研究开发的情况比较普遍。也有的仅仅注重了流通而忽视了研究开发。导致文献信息没能发挥应有的流动作用,图书馆也就无法发挥信息中枢的功能。“中心”的功能没有发挥,久而久之,文献中心建设就失去了动力。
2.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定位分析,笔者认为,要建设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在工作思路上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 充分明确目的、作用和结果为前提。认识是第一位的,建设区域性性民族文献中心,即打造图书馆所在区域内以本区域内少数民族文献为主体的文献信息征集保护、展示流通、研究开发中心。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保护工作的难度性并存。民族文化正以可怕的速度消亡,民族文献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保护抢救迫在眉睫,责无旁贷。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离不开民族文献的保护、开发,建设基于本区域内主要少数民族的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可以有效发挥整合民族文化的信息资源,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更深层次地扩展其发展空间,往往起到质的飞跃作用。可以说,这两点既是建设的目的,也是其必然的作用和结果。
2.2 以“总体架构、由易到难、分步实施、持续推进”为原则。考虑到各民族地区区域内民族众多、工作量大,同时民族文献中心建设尚缺乏成熟经验和财力有限的实际,区域性民族文献中心建设必须遵循“总体架构、由易到难、分步实施、持续推进”的原则。
2.3 以立足于区域性为方向。文献中心首先应该立足于本区域、服务于本区域。因为本区域的文献才是图书馆所特有的资源,因此,在文献征集上必须将中心向本区域内的文献倾斜,特别是非正式出版物。只有在优先占有本区域资源的基础上,文献中心才能建立特色馆藏。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从人文管理和服务创新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图书馆工作“以人为本”的战略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承载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双重价值。它强调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共生性和包容性,强调整合、双赢、共生;它要求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图书馆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勿容置疑“人”是构成图书馆系统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和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图书馆“以人为本”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对广大读者的人本服务,二是对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人本管理,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的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提高服务水平。
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只有充分依靠人,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干好各项工作。图书馆界普遍认为,在图书馆作用的诸因素中建筑占5%、资源占20%、馆员占75%,可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靠得是馆员,要做好其它工作首先是做好馆员的工作,积极寻找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发展的内在力量。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首先,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最重要的资源,一切活动都需要围绕着如何对馆员实行人本管理、人文关怀开展,馆领导要转换角色,不仅是指挥和监督工作而且要贴近群众,关心人、激励人、凝集人心,让馆员感到在图书馆的大家庭中有安全感、归属感。
(2)重视广大馆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它岗位转行或者是高学历人才放弃所学专业而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来路“杂”、思想落差大,还有一些是在岗位上默默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职工,对图书馆员进行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馆领导应该尊重每位馆员的价值,积极为馆员搭建发挥专业知识和才能的平台,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形成良好的风气和工作氛围 要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实现民主管理,因此馆领导应主动与馆员积极沟通,广泛听取全体馆员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产生意见分歧要开诚布公,尽量减少内耗,只有在和谐的风气氛围中上下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只新型优秀的馆员队伍,以保障图书馆事业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二、“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理念
图书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好务,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只有创新服务理念才能提升服务水平。
(1)“人本”服务“读者至上”改变以往“以书为重,重书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图书馆的服务要更加人性化,对待读者要更加耐心、细心、关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本”服务理念不仅要体现在图书馆流通、阅览、咨询等“窗口”部门的工作中,而且要反映到采访、编目、典藏及后勤部门的工作上,各部门共同努力从工作方法、工作角度和新思路的开辟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
(2)资源共享强化开放的观念 加入各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图书馆互联网,加强馆际合作,联合购买电子资源,共建书目数据库,共同开发服务平台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这样一方面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详尽的文献资源,更好的服务读者,另一方面可以节约财政开支,达到双赢的目的。
(3)挖掘潜力深化现代化服务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形式灵活多样,这有利于根据读者的情况改进服务手段,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图书馆应大力开展网上信息导航服务。可以建立学科馆员博客群,以博客为平台了解读者需求,传递文献资源与服务信息,探讨文献信息的有效获取方法和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问卷调查,及时解答读者疑问。
(4)积极开展个性化创新服务 创新服务是馆员和读者间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过程,能最直接的发现读者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馆员通过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和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要求和习惯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打破传统的“人找信息”的服务摸式,变成“信息找人”的服务摸式,满足读者快、广、精、准地获取信息。利用自身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不断产生创新思维,积极有益的探索、科学有效的服务才能使读者在图书馆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远大的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服务能力、不断调整管理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使图书馆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小燕.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特色服务研究[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8.12
当我收到这份故事的时候,说实话,很吃惊。首先吃惊的是故事中的图书馆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困难,在湖南,能够有这样条件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是凤毛麟角;其次是这个图书馆的两位女馆长是从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入手来改变他们的服务状况的,这一点在国内基层图书馆中,除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确是很难得的。
所谓这个馆办馆条件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困难,是与李国新教授调研报告中反映的那些极其困难的湖南县级图书馆相比较而言的,实际上,当两位“利华”馆长走马上任的时候,她们面对的图书馆仍然是一个毫无生气、不死不活的图书馆。尤其是在宁乡县的整体环境中,图书馆显然是一个让人难以找到兴奋点的单位。两位“利华”馆长改变现状的切入点实在是太好了,一个不死不活的图书馆,首先要让它“活”起来,而图书馆怎么样才能“活”起来呢?仅仅在领导面前“活”那不算是真正的“活”,只有在公众心目中“活”了,才是真正的“活”。两位“利华”馆长的见识的确让人敬佩不已。
让图书馆“活”起来,除了人气,当然还是需要经费,有了钱,才能买资源,有了资源,人气才能持久,图书馆才能“活”得长久。故事没有讲述她们要钱的过程,但是告诉了我们结论,那就是“有为才能有位”。这一点,对于中国所有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堪称是“真理”呀!因此,除了把人气做起来,还得不断地折腾出事情来,折腾出动静来,这就是两位“利华”馆长的“为”!
在她们“折腾”出来的事情中,关于“共享工程”的一段真称得上精彩!这几年,我所听到的很多“共享工程”的状况,坦率地说,让我觉得欣慰的并不多,在很多基层图书馆,“共享工程”就是摆设。宁乡县图书馆把“共享工程”这盘棋下“活”了,她们的送卡上门让宁乡县那些原本被“数字鸿沟”挡住的老百姓跨过了这道“鸿沟”,图书馆和“共享工程”的叠加效应就这么显现出来了。
她们“折腾”事情的故事还在继续着:免费服务,为三农服务,办分馆……,或许她们的出发点并非为了图书馆自己的精彩,而是让宁乡县老百姓的生活因了图书馆的存在而精彩,但是,图书馆的故事的确被她们演绎得精彩起来了……
主持人:李超平
我所在的宁乡县图书馆,成立于1912年,称得上百年老馆了。虽说它历史悠久,但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图书馆是个无关紧要的单位,可有可无。领导也不是很重视,财政预算偏低,从2000年到2008年,宁乡县的经济总量节节攀升,而我馆的全年经费却雷打不动,一直是53万元,八年间预算经费没有加过一分钱。经费不足导致图书馆运行困难,读者阅读环境差,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就这样,新世纪的前八年,宁乡县的经济飞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跃居湖南省十强县前列,图书馆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说起图书馆,很多宁乡市民以为就是新华书店,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收藏有十几万册书,不用买就能借回家看。
分析症结,对症下药,三年预算经费翻两番,老馆焕发新机
2009年,杨利华临危受命,担任宁乡县图书馆馆长兼书记,我担任副馆长。杨馆长和我被人笑称是“同名同性”,我们俩都是女性,都叫“利华”,骨子里有股湖南堂客的利落,下决心把死水无澜的图书馆搞得风生水起。甫一上任,我们就认真分析图书馆近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组织召开全馆大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图书馆面临的困难,探求解决自身困境的渠道。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必须要从自身抓起,通过提升自身形象、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和文化共享资源的积极作用,以“有为”争“有位”,逐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经过多次讨论,我们确定了图书馆发展的全新思路。
工作思路一旦明晰,各项工作就风风火火地铺开了。为了宣传推广图书馆,我们要求全馆员工都去思考提高图书馆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办法,并对提出的建议进行整合,确立了 “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我们鼓励每个职工走出去,到学校、到社区、到单位、到农村以各种形式宣传推介图书馆。根据辐射范围新增读者的个数来确定工作的效率,给予奖励,激励职工想方设法宣传图书馆。此举一出,馆员们各显神通,有的到社区送发宣传单,有的到学校举办阅读兴趣讲座,有的到各单位去送书上门,有的到企业开展流动图书服务。
这样一来,图书馆的知名度提高了,社会效益与日俱增,杨馆长和我也四处出击,想方设法多渠道争取领导的重视。就这样,从2009年开始,此前8年没有增加过的财政经费逐年增加, 2009年增至66万,2010年达到78万,2011年突破100万,2012年增至148万元。杨利华馆长和我带领全馆职工,用心地用好每一分钱。三年来,我馆的阅读环境、设备设施和读者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观,馆员精神风貌也为之一新。
用足共享工程资源,县馆也要做数字化的弄潮儿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宁乡县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但他们对图书馆里的电子资源知之甚少。我馆2007年就被列为湖南省文化共享中心试点县,拥有大量文化共享的电子书刊。但很多读者认为网络发达,在家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没必要去为了查点资料专门去图书馆。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方便读者,推广支中心的资源,我们决定向广大市民发放文化共享工程免费上网卡,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查阅电子资源。
2010年12月,为了让广大读者能赶在新年前畅享文化大餐,我馆制作了1200张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卡,介绍共享工程的相关内容,并将登录文化共享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印在卡上,准备送发给市民。岁暮天寒,大雪纷飞,地面到处结冰,宁乡县城的公交车车轮都挂着铁链,防止打滑。杨利华馆长和我带着馆员们,顶着漫天飞雪,到各个单位和社区发放服务卡。我们为了防止摔倒,都特意穿了比较防滑的鞋子。但是有一天去县民政局的路上,在花明北路下坡的路段,杨馆长还是滑了一跤,摔了个四脚朝天。同行的同事都劝她回馆休息,她拍拍身上的雪,笑着说不痛,继续往前走。赶到民政局,向机关干部们分发了共享工程服务卡。那天运气还不错,民政局局长也在,杨利华找到他,坦诚地说了图书馆面临的困难。她冒雪送服务的敬业精神和恳切的言语打动了对方,最终争取到5000元的经费。回到家中,她才发现背上瘀青了一大片。
我们每到一个单位、社区,就告诉大家文化共享网内有文章下载、视频点播、电视剧、电影、相声小品、专家知识讲座、科技致富、有声读物等,并现场操作教大家如何使用。不少中老年读者非常喜欢有声读物,认为这么冷的天,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一边听故事,一边闭目养神,很享受。那段时间我们一共赠送共享工程免费上网卡1200张,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图书馆的生存窘境。我们的敬业奉献和真诚打动了许多单位的领导,他们感叹图书馆工作之艰难,也感动于我们为宁乡文化建设付出的辛劳,于是你一万,我两万地拿出经费赞助图书馆。就这样,我们争取到各单位的赞助资金28万元。
2011年图书馆免费开放,我馆更换机读借书证,杨利华馆长和我商议后,决定将文化共享工程信息网的登录方式印在借书证上,广大读者既可以来图书馆坐拥书城,也可以在家浏览文化共享的电子资源。
为县城市民做好服务的同时,我们也积极为三农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宁乡县每100户城镇居民中56户人家有电脑,每个行政村村民平均有300台电脑。广大农户到图书馆借书距离太远,我们就从网上服务入手,向农民免费提供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登录账号和密码,让他们鼠标一点,农技知识都能学到手。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每年都向我馆赠送许多光碟,我们及时精选一些能帮助我县农民致富的内容,上传到农村远程教育网,供广大农民朋友在网上查阅。2010年3月我们复制40套“文化共享助春耕”光碟,赠送到宁乡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远教中心等单位。各单位试看后认为这些光碟能帮助广大农民丰富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生产技能,立即赶在春耕之前组织农业科技员和农户收看,成为宁乡县当年春耕生产的一场及时雨。
借书办分馆——一个县馆的艰难与坚持
近年来总分馆服务模式遍地开花,我们馆也不甘人后。
2009年,我们通过调研,决定在宁乡县行政中心开设分馆。宁乡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行政中心是宁乡县的行政职能部门核心办公区域,楼内共有重要科局单位60多家,办公人员近3000人。他们离图书馆较远,借书不方便。我们在行政中心设立分馆,可以为宁乡县各级领导、干部职工提供图书借阅、电子图书在线阅览等多种服务。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实施起来却很不容易。行政中心设立图书馆,必须征得县委领导的重视和同意,需要层层递交请示报告,汇报工作。由于我们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县领导都很赞赏,同意在行政中心二楼免费提供50平米的场地设立分馆,并免除水电费等全部费用。
分馆场地落实了,我们又为书源着急。行政中心的读者多为公务员,喜欢阅读经济、政治、国学、历史等畅销书籍。我馆由于购书经费不足,畅销图书较少。杨馆长和我为了分馆的馆藏直犯愁,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方法——到湖南图书馆去办一个团体借书证,借100本较新的书,再从宁乡馆精选400本书。无论如何,要让分馆顺顺当当地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那天开馆。
【关键词】读者协会;高职院校;图书馆
网络时代,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不再依赖于图书馆,他们更多的是求助于互联网,所以图书馆面临着如何吸引和留住读者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随院校从各种途径升格、改制或组建而成,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基础较差,图书馆工作存在着馆藏资源建设质量不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低,读者服务水平不高,图书文献利用率不高,图书馆与读者交流沟通不畅等问题,各个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不同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而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不失为一个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读者协会,有的是学生自主成立的社团组织,有的是在图书馆主导下成立的,不管是怎么组成的,都应该与图书馆有着紧密的联系,应该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他们是经常使用图书资源的核心读者,热心图书馆工作,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更多的读者传播图书信息。读者协会在图书馆管理、宣传和推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搜集和反馈读者需求与建议、推进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读书成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读者协会参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意义
1.1 有利于大学生学习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读者协会成员在参与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许多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作为学生如何处理与图书馆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作为图书馆管理员如何处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
1.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读者协会成员在参与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以后,他们既是读者也是馆员,他们不再是图书馆的客人.而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培养他们作为单位人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他们熟悉了解图书馆员的职责和任务,明确自己的工作要从读者的利益出发,为读者服务,向读者负责,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
1.3 有利于扩大提高图书馆职工队伍的整体实力
读者协会的学生是图书馆重要而有效的外力资源, 请他们参与管理工作, 可以分担图书馆员的部分工作量,让馆员从繁忙的业务中抽出身来去做更高层次的业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4 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大学生读者协会作为直接接触读者的群体,更方便听取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再反馈给图书馆有关部门。通过读者协会还可以缩短读者与馆员的距离,增进读者与馆员的相互了解,促进情感交流。
1.5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大学图书馆在新生入校后不久会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和图书馆知识讲座,以增长学生的图书馆知识,提高信息素质及检索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鉴于图书馆受人力、物力限制、一些短期培训、讲座可以由读者协会牵头,进行组织实施。读者协会十分了解读者的急需,由读者定课题,邀请图书馆的专业教师或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开讲座、搞培训,这既缓解了图书馆读者培训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培养读者协会成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2 发挥读者协会作用创新图书馆工作的思路
2.1 重视对读者协会的管理,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
图书馆应将读者协会的管理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安排专人负责,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工作计划和安排,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和技术对读者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图书馆可原则上选拔那些在图书馆每年的图书借阅统计排名靠前的学生,选拔时重点考虑两类学生:一类是性格开朗外向、擅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学生干部优先;另一类是文静、勤于思考的学生,他们往往阅读量大,对某些文字的解读也更准确。读者协会是一个整体,内部成员可以作一个分工,一部分成员负责收集图书馆的信息,另一部分则负责图书馆信息的和传播。协会成员利用SNS的理念和技术组建各种交流群组,建成一个个以院系或班级为单位的读者交流群;比如图书推荐交流群、阅读兴趣交流群、参考咨询交流群、新生导读群等。
2.2 发动读者协会成员进行图书荐购,提高图书购买的针对性
读者协会成员都是图书馆的核心读者,他们阅读量大,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爱好、兴趣和阅读需求,读者协会成员还同各学院的老师有着广泛的联系,老师会给他们提供许多推荐书目,同时他们还能够经常从网络上看到各种图书阅读排行榜。会员们将这些书目收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多种途径将这些书目推荐给图书馆的采购馆员,使图书馆的藏书真正成为读者所需要的书,以此提供图书馆的藏书质量。
2.3 吸收读者协会成员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改善图书馆职工队伍
读者协会的学生是图书馆重要而有效的外力资源,请他们参与管理工作,可以分担图书馆员的部分工作量,让馆员从繁忙的业务中抽出身来去做更高层次的业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读者协会成员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图书馆参加管理和服务,是一种相对较为松散的方式;二是以勤工俭学方式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领取适当的报酬,工作时间更多些,如每天一个小时,可安排固定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工作量要求。
2.4 利用读者协会的桥梁和引导作用,培养和提升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者协会更加倾向于读书会性质,旨在掀起阅读的热潮,在校园内营造“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文化氛围。导读可以分为告诉读者读什么、告诉读者怎么获取以及告诉读者怎样读,是图书馆“为书找人,为人找书”宗旨的体现。
读者协会受图书馆直接领导,是图书馆开展活动的得力助手,大多数高校读者协会都是由图书馆发起成立的,一般由图书馆安排专任指导老师进行社团指导,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将教育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整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联系图书馆与广大读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会开展的活动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推广阅读的平台。图书馆可以依靠这支有生力量,把阅读推广工作通过协会成员全方位地渗透到高校广大读者群中,通过协会开展的活动加大阅读推广的宣传力度。读者协会成员来自高校不同院系不同班级,他们本身就是阅读推广的对象,代表着学生的利益,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及阅读规律。因此,读者协会参与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一方面,可以根据推广对象的需求、现状和特点,协助设计出更加有感召力、有创意和亲切感的阅读推广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协会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或引导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浅阅读、功利性阅读、娱乐性阅读和随意性阅读的现象,从而带动更多的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让读者真正自觉地走进图书馆去读书。
2.5 利用读者协会促进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工作
图书馆需要通过宣传来推广和介绍自己的资源和服务,由于读协会员是来自全校各系各专业热爱读书、善于思考、努力创新的优秀大学生,他们中不仅有想象力丰富的“创意型人才”,有文字功底扎实的中文专业的“小作家”,也有具备专门艺术设计的人才,还不乏进行网上宣传的“网络高手”,再加上精通业务的图书馆馆员的指导,这样的人力资源组合大大加强了图书馆的宣传实力,使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内容上有着很强的兼容性和感染力,形式上又不乏生动有趣,让读者在情理交融中受到教育和影响。读者协会成员可利用其学生身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在读者中广泛地开展宣传工作,鼓励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来,自觉维护图书馆的环境,爱护图书。
2.6 利用读者协会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通过读者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图书馆不仅可以收集到读者关于图书馆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还可以及时了解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新信息,调整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方式。同时,根据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辟新的业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开展深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从而有效地改善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塑造图书馆新时期的新形象。
读者协会可以协助图书馆老师在图书馆网站上开展各种问卷调查,举办读书交流会、各种征文活动、热点话题讨论、撰写书评等活动,同时设立留言簿和电子信箱,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提高读者的文化修养。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虚拟读者协会,省力、省时、省资金,交流不受时空的限制,图书馆可以随时掌握读者需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7 协助图书馆组织读者开展各种培训讲座
图书馆会定期举办各种培训讲座,比如有关信息素养知识、数据库的使用培训、资源介绍讲座等,很多图书馆都存在人员紧张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利用读者协会帮助组织开展,当协会成员有了一定的组织经验之后,图书馆老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行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或者聘请专家学者办讲座等。协会成员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他们可以自定题目、不定期的开展培训,这样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图书馆人员的压力,又有效地开展了读者培训工作。
总之,读者工作是图书馆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就必须加强与读者交流,充分发挥读者协会“桥梁、沟通、引导、宣传”的作用,使读者参与图书馆的改革,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将大学生与图书馆联结起来,让图书馆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哲.读者协会参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3(7):12转7.
[2]张雪贞.浅议读者协会与图书馆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56转159.
[3]曾滨.读者协会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9):265-268.
[4]秦云.浅谈高职院校读者协会在图书馆导读中的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9-10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的原始记录。图书馆档案是存储图书馆各项工作活动原始记录的载体,主要包括图书馆在各个工作环节中产生和直接形成的,是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载着图书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是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做好图书馆档案工作 有利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交流和提高,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总结、计划的制订、图书馆工作的良性运作及读者工作的正常开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加强图书馆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显得十分必要。
1 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档案的收集与管理是档案管理人员一项基本性工作,从图书馆的管理和业务流程看,图书馆档案有两大类:一是图书馆日常管理档案:二是图书馆的业务流程档案。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档案是图书馆档案的基础,它包括图书馆经费、预测、汇报等文书档案。图书馆业务流程档案,包括文献采购、读者登记、图书借阅、情报交流等形成的档案。做好流程中的每一项档案工作,才更有利于开展图书馆工作。对业务流程档案应由各业务部门分散管理。文献资源采购档案归采编部:情报交流档案课题跟踪服务档案归信息咨收集管理;文献典藏档案,借阅档案归流通部管理:读者阅览档案归读者阅览部管理。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有利于各部门结合自己的业务进行管理与利用。
2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2.1 为图书馆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图书馆领导在工作中需要了解馆内的历史数据和工作情况时,可参考馆内保存的档案材料,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新上任的领导可通过档案资料很快的熟悉本馆的基本情况,顺利地开展业务。由于高校图书馆档案不断在工作中得到丰富和充实,这为图书馆领导利用档案信息进行决策、总结工作和制定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2.2 为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图书馆档案中收集归纳了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过程中各类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如《图书利用统计表》、《阅览人次统计表》、《图书馆主页点击率统计表》等,以及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图书馆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各时期取得的成绩和科研成果。因而,它不仅成为提供图书馆调查工作思路,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效率运作的依据,而且成为图书馆业务探讨、学术研究的可靠材料。
2.3 档案工作为图书馆业务统计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图书馆各项业务数据的统计工作,并不是一些数字的简单累加汇总,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通过对一些数字的计算与以往的工作记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工作上的优势与差距,分析原因并加以改善和解决,从中也可以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引导图书馆服务工作重点的转移.使图书馆的业务工作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业务统计分析工作的连续,是以前面工作为依据的,以系统完整的记录作为工作的参考,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得出科学的理论依据,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
2.4 为图书馆历史年鉴的编撰提供依据
图书馆档案真实地记载着图书馆自创建以来的发展历史,系统地、多角度地、多方位地反映了图书馆自建馆以来的各项活动的真实情况,成为图书馆编撰历史年鉴的重要依据,也是上级领导对图书馆进行评估时可查阅的重要依据。
3 图书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意识淡薄
图书馆只重视保存文献资料,忽视档案的自身建设。档案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图书馆主要工作是图书的管理、流通、阅览等服务读者的工作,而档案在图书馆内不会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所以利用得较少,加之领导对图书馆档案重视程度远不及对图书管理的重视,因此,图书馆档案人员处于被动的工作局面,只限于机械的收集、整理、保管等日常工作。由于思想认识偏差,许多图书馆的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忽视档案的自身建设。
3.2 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工作滞后于图书馆业务现代化进程
由于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并没有规范的管理机制,这样就造成了图书馆各项档案的归档范围界定不明确:如图书与资料的区别、资料与档案的区别等。加上图书馆的档案管理一般都是由办公室兼职,所以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责任不明确,收集的资料不全面,不能全面反映图书馆的工作及发展。
3.3 电子档案有待完善
图书管都配备有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要加强档案管理,必须同步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逐步把档案的保存向数字化转变,便于馆藏档案信息的查询利用,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频率。
4 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4.1 领导重视是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图书馆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图书馆档案工作,深刻认识到图书馆档案同图书馆资料一样也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对图书馆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只有领导重视了,档案工作人员才能引起警觉和重视,真正从思想上、工作中将档案工作与图书馆工作一样认真对待。
4.2 增强档案意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全馆人员档案意识,这样大家才会关注档案的收集和利用,档案作用因此也能得以发挥。反之,档案意识薄弱,不了解档案的用处,即使有档案也不知道使用。势必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
4.3 制度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保障
规范图书馆档案归档范围是做好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学院综合档案室制订《档案分类方案》,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馆的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依据、编目标准、保管期限等基本要求。搞好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工作,认真抓好每个环节,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规范、高效地开展图书馆档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4 实现现代化管理手段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用更新技术手段促使档案管理工作上档次,逐步把档案的保存向数字化转变。这样才有利于馆藏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率,由此推动档案管理工作逐步的提高,更好地为图书馆工作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惠,图书馆档案管理探究[J],图书馆建设,2009(9);
摘要: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成果、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功能,是社会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时期,图书馆已经成为缩小社会差距,均衡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图书馆服务怎样跟上时代,成为和谐社会的助力和推进器,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09-02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和谐文化理念”以后,近几年图书馆研究人员对于和谐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被关注。图书馆作为基础载体,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合地,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怎样加强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着力发掘其文化特色,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对加快提高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服务质量,满足各方面用户需求,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图书馆服务工作如果要不断提高,就得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图书馆争取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现今网络时代,图书馆馆员应该随着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培养自身的复合型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型知识结构。
1具备和谐价值观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起点
我们说培养图书馆员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图书馆服务中最核心的一点。和谐价值观是保障图书馆员职业信仰的基石。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可以在思想观念、道德理想、行为准则等方面修正每个馆员工作态度和方式,而每个图书馆员的能力素质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正确的价值观还对整个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图书馆的管理本质是一种正确的和谐价值观的贯彻问题;每一个图书馆管理者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协调每个馆员的价值观念,让正确的和谐价值观成为整个图书馆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图书馆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图书馆员要培养和谐价值观,首先,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即时时处处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培养和构建图书馆和谐文化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其次,馆员需要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全面的系统的文化理论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对有关信息的搜集、处理、综合评价,从而不断加强对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能力。第三,图书馆员还要掌握先进的网络知识与技能,面对不同读者不同学科的要求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检索、存储、分析。第四,图书馆员还应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图书馆是随着人类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发展而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图书馆的文化组织是由馆员组成并管理的。如果缺乏人类文化的发展,图书馆何谈组织。一般来说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必须从人的管理出发,结合物、事、人,把这三点紧紧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是现代的管理科学,才是现代和谐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起点。
2和谐文化环境的创造是图书馆服务的有力保障
世界现在是个“地球村”,现代网络知识的日新月异,文献信息的保存技术不断更新,获取的途径日益扩大,人们不再是局限于单纯的家庭而是和全球的人们面对面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都有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只能改变传统单一的服务理念以及图书资料的简单加工办法,用创新的方式打造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我们常说环境造人,文化环境的不断熏陶对个人品质、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对馆员和读者有益的文化活动,比如:读书报告会、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知识竞赛等。不但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可以陶冶情操。总的说来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了和谐的文化背景,每一位馆员都具有合格的文化素质,履行优质的文化服务,让每一位读者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洗礼。
想要创造图书馆的和谐文化,不仅要改变每一位馆员的形象,还要为图书馆塑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引导者形象。公平是指读者不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每一位都能获得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找到各自需要的信息资源;公正则是使每一位读者得到公平待遇所提供服务的方式都是优质的。不论读者的学历、年龄、专业,也不论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的限制,每一位图书馆员面对读者服务的过程中都要做到热情、公平、诚信。
3创新是图书馆服务和谐发展的动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要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来讲,要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持续发展的源泉。对于新时期的图书馆,要适应新时代和谐文化建设,就必须不断创新。这包括在三个方面:理念、机制和服务。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持续发展,图书馆才能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保持进步。
3.1创新理念是文化和谐建设的目标
从根本上说,一个图书馆的理念决定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在创新图书馆的理念上下功夫,才能提高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进而在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上有所改进,只有树立起先进的图书馆理念,才能用正确的思路,引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不断前进。
首先,图书馆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和谐社会背景下对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影响和冲击,在思想和工作上与时俱进;其次,图书馆管理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原则,在工作过程中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各项需求;第三,图书馆管理者要确立资源共享的理念,要解决经费不足和读者需求量大的矛盾,要解决不同图书馆馆藏文献大量重复和图书馆文献资料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这是现代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核心理念。
3.2机制创新的图书馆和谐发展的动力
国家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16字方针要求我们图书馆在经费投入、机制体制转变、加强创新、改变服务等方面不断改进,积极为建设和谐的图书馆文化而努力。
3.3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和谐发展的核心
良好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主题,它是图书馆最核心的服务工作。在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在服务方面的创新工作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考咨询服务。这项服务主要是在网络的基础上提供数字化的各项咨询服务。
(2)专业化的咨询服务。这项服务要求馆员具有创新意识,提前找出读者的需求,进行深层次分析,并且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加工能力。
(3)人性化的图书馆服务。以读者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对每一位读者所需要的文献信息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还包括很多,如:服务范围的扩大,阵地服务的不断展开(即:使用最优秀的服务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用户都吸引过来,同时也不断走出去,为社会上的用户提供服务)等。这要求我们不断开发图书馆馆藏文献,充分利用资源和服务,达到图书馆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
4构建生态和谐的图书馆是图书馆员终身奋斗的目标
当前社会生活最重视的是生态环保,绿色生态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大了利用信息增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进步与协调的观念,是可持续发展对图书馆未来的重要要求。所谓生态化即是在图书馆内部融合文献信息服务与环境,建设一个对每一位读者开放的相互协调发展的立体结构的图书馆。
这就要求图书馆重视每一位读者在图书馆的感受,要了解读者的美学需要,在馆内从各方面如空间环境的设计、馆藏资料的摆放、读书环境的营造、人性化细节的设计力争为来馆借阅的读者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空间。
4.1整体的生态性系统要求
图书馆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发展过程中要求它把自身的各种属性融会贯通,使得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对图书馆系统的生态性要求,就是要求图书馆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照应,以大局为重,从整体出发。图书、人员、管理,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荣辱与共、相辅相成。
4.2整体结构的生态性
图书馆系统之间都应该是有规律可循、有稳定的方式,这就是图书馆系统的结构性。它要求图书馆系统不仅要采用各种方式保障系统内部的团结平衡;而且要保障系统与外部各种系统、环境能够相互配合照应,保持平衡。
4.3生态层次性和开放性
图书馆系统的生态性有两个层次:第一是指图书馆系统可大可小,可单独成立,也可和别的系统相互联合,组成更大的系统;第二是指图书馆系统具备多层次、多方法的服务手段。
图书馆系统的开放性是指它相对独立,但是又不完全封闭,具有外引内联的功能,可以和环境彼此影响、彼此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彼此进步。
参考文献:
[1]朱立芸.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和谐文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
[2]聂敏.图书馆与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5(1).
[3]杨晓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内涵及实施[J].现代情报,2005(12).
[4]张玫.ALA弱势群体政策及对我国图书馆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关键词]一般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挖掘;资源;思路;方法
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各高校图书馆也都不同程度地组建了自己的局域网络,图书馆的各类资源也都越来越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组织、制作和传播。我们知道,对于那些全国重点高校,包括大多数的211、985高校等,由于学科门类齐全,各学科实力普遍较强,表现在各种资源以及内容组织上力求大而全,以充分满足各学科专业师生的资源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很多一般普通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虽然也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门类体系,但学校发展的基本方针依然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发展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科研以特色和优势学科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发展,力争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教育部所肯定的一般普通高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图书馆的发展也应该紧跟学校的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特色,使图书馆的资源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我们调查,由于财力有限,很多学校所购各类资源仅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些对资源有较高要求的师生则略显不足。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有效地弥补资源的不足,[1]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我们一直面对的、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该是紧紧围绕学校的学术科研状况从实际出发,建立起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科研特点的资源体系,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
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和与广大师生的交流互动,结合一些普通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所遇到的一些共性与个性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为广大师生所认可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与同行们交流借鉴。
1 认真筹划和建设自建数据库
1.1思路和原则
对于自建数据库,准确地说,应该是能体现学校一定学术特色的自建的数据库,这个“特色”也不是独一无二,它是根据读者特定的需要,将相关的数据资源组织起来,使无序的资源变成有序,提供给广大读者。[2]做好一个自建的数据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贪大求全,应该本着“用户至上,需求第一”的原则,以满足了多少用户需求为衡量标准,宁少毋滥。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思路。
1.1.1要做好前期的需求分析论证工作。[3]为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好的效益,应确保数据库有较强的相关性,有一定规模的需求,数据库的使用能达到一定的效率,从而使投入和产出相匹配,避免浪费。
1.1.2要有充实的文献数据资源。新增一个数据库栏目,一定要有充实的内容,要有源源不断的、丰富的资源作保证,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要避免搞形式主义,不要搞成多、小、少,即栏目多、范围小、内容少的状况,华而不实,增加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和难度。
1.1.3要搞好检索平台的建设。建设人员要熟悉和了解数据资源,检索平台不仅要方便广大师生检索查询,还要体现出资源的学术内涵和条理性,对读者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以《本校学术科研数据库》的建设为例,近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生人数大幅增加,很多教师急于了解本校或本专业的学术状况,及时定位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找好工作切入点,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学术环境,展开工作,而这需要参考大量的、有条理性的本校学术资源。图书馆有这样的条件和义务为广大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首先应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对近年来的教师的科研论文和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以专业和研究方向归类,方便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询。
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计划的实施,各个高校都在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和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的本科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得到了加强,每年各学科专业都产生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都体现了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对教学研究都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收录。
研究生论文也是如此,不同于万方等公共的研究生论文数据库,本校的研究生论文对于熟悉和了解本校,特别是了解一些特色学科专业的学术团队、教师科研方向、体系、架构,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同时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使研究生培养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因此将研究生论文进行整理越来越有必要。实际上,有这方面要求的教师和研究生也日益增多。
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形成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系列成果论文库,便于查询和类比,利于学术交流,也丰富了数据库资源。
1.2主要的工作环节
1.2.1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通过沟通了解,我们认为自建数据库应该包括搜集和整理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和方向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及成果介绍,包括网上和网下资料的搜集,要重视协调各单位部门的资源建设和管理,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资料搜集与供给机制,使图书馆能够得到自产的、源源不断的、利用价值较高的数字资料。
1.2.2构建系统。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类型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学术规模和条件构建本校的学术科研数据库系统,归纳为以下主要步骤:
(1)文档标准化转换。运用文档格式转换工具,将大量的word格式的文件批量转换成pdf等格式的文件。
(2)建立专辑库。为体现学校的学科特色并方便查找,可按学科类别或专业方向建立论文专辑库,以专辑库为单位构造检索、查询、浏览等功能。
(3)元数据信息录入。应包含有姓名(第一作者)、学号、导师姓名、学科方向、论文题目等,并提供布尔逻辑运算符,使读者通过构造一般的检索式,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4)编程实现全文、摘要检索、学科分类浏览以及全文浏览下载等功能,并根据需要提供一定的访问控制功能。
建成后经过一个阶段的试用,根据与师生的互动交流对分类原则、检索工具、论文成果的遴选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逐步完善。由此可见数据库的建设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资源的挖掘、数据的整理、检索平台的搭建,不仅需要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机械劳动,还需要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支持[4]。
2 建设体现学科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栏目
依托网络技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可有多种多样,并无固定模式。但这个栏目被彻底激活和成熟地运用,并达到较高层次的个性化要求,则需要建立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了解互动机制,最终由馆员来落实读者的要求,而网络技术只是手段,因此只能针对特定群体来实现。
作为一般普通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是少数骨干教师、科研团体的科研项目较多,科研层次较高,他们对专题文献资料也有较多较高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为这些重点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充分和准确的针对成为可能。
2.1栏目建设的内容
可取作“教授(专家)专栏”之类的名称,即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主要科研人员(如主研教授、首席教授、重大项目负责教师等)设立一个主页空间,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里面为他们设立专门的推送信息服务栏目,满足其基本的资源需求。首先做好被动服务,如可按资源类型分纸本书籍、期刊资料、数据库资源,读者可将自己对资源的查询要求分类输入后通过网络送到图书馆各相关部门,由各部门处理后进行回复,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后,随着了解的加深,逐渐地建立起互动的机制,可以进入主动、深入的服务阶段。如定期推送各种资源(印刷型、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的一些最新信息,同时可更进一步地对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整合,根据用户的专业特征和研究兴趣,向用户提供和推荐教学科研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对用户的实时咨询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过与教师的相互交流和配合进行跟进、追踪以关注他们的特性需求,做出成效后可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适度的扩大,目标是形成一个适合本校情况和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栏目。
2.2栏目的特性和理念
这个栏目的建设首先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水平,进一步调动挖掘各部门的工作潜力,同时也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和自建数据库的建设不一样,这个栏目属于互动交流型,建设重在过程,对馆员的服务态度、水平和理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也为图书馆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挥才干的用武之地。需要指出的是要达到一个满意的使用效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还需要一个互相了解和认识的过程,特别在开始阶段服务效果会有一定的波动,因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认真、始终如一的态度来进行栏目的建设和维护。
3 “学术园地”栏目的设立
学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是学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青年学生大都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对知识和成功充满热情和渴望,特别是刚进校门的学生,对学校情况和专业情况不了解,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经过入学教育,但那只是抽象的、泛泛的感性认识,因此理解也是肤浅的。
作为直接或间接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广大的教职员工也同样需要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学校学术科研状况,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这既是日常工作的需要,也是主人翁态度的体现。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最大的学术资源平台,拥有着最大数量的读者群和较高的点击率,利用图书馆这个学术平台不断地对学生以及教职员工进行学术宣传、教育和引导,可以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如青年学生一般对学术专家和名流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同时他们也迫切想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前途、背景对就业和将来个人发展的帮助等。因此为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所学专业,激发学生与教师的科研热情,我们可以设立“学术园地”这样的栏目,以宣传、弘扬学术为主要目的,可以下设一些如教授视点、学术讲坛、成果展示等栏目,集中学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教授,重点将他们的一些科研历程、治学经验、学术成果、专业前景、学术热点等以适当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出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使之能起到“网上课堂”的作用。为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适当提供和增加一些与读者的互动信息服务手段,如(E-mail)邮件咨询、留言簿、聊天室、BBS等。相对而言,留言簿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形式,她的共享性、即时性、交互性都比较好,而且使用简单,技术上易于实现,也易于掌握和维护。加强互动性,使栏目更贴近师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学术水平的提高不仅提供了各种有形无形的学术资源,而且应该成为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因此作为学校最大的学术资源的收藏、组织和单位,图书馆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一般的基本业务服务,而应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根据实际情况以各种形式挖掘和利用好图书馆资源,为学科建设服务,使资源的知识价值升值,同时也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昌意.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之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3(1):79—80.
[2]黄桂凤.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若干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5(12):45—47.
论文摘要:阐述了学科馆员的内涵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指出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应着力培养业务知识、专业信息提炼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
进入2l世纪,大学网书馆面临着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朋,文献信息数量剧增,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模式已明显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其服务工作重心开始从一次文献服务向学科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转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大学图书馆员也必须不断提高与完善自我。为适应这一变化,学科馆员应运而生。
1学科馆员的内涵及产生
“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又称“联络馆员”(LiaisonLibrarian)、学科参考馆员或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ReferenceLibrarian),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这些人员能够与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学科馆员最早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我国的清华大学也于1998年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开展信息服务,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图书馆也相继推行了此类服务。从HJ户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是一个由图书馆派来的上门服务使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被其送至用户手中;良好的学科背景和信誉,使其能有效地为相关学科的用户提供相关文献信息。而从图书馆的角度看,学科馆员则是一个与用户密切联系的情报员通过其收集的各种用户情报,图书馆能更好地了解刚户需求,从而提供最佳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此,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出现受到广大用户欢迎并取得很大成效。
时代的车轮在前进,当今信息的主要载体——网络,其服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从WebI.0转向Web2.0。即网络刚户从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这给图书馆界带来了很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于是,2005年9月,西方图书馆网络媒体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图书馆2.0(Library2.0)t。图书馆2.0是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学科馆员在此背景下应及时调整思路,改进自己的服务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朋户需求。
2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从学科馆员诞生之日起,其工作职责就一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增加、文献载体的多样化、服务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其丁作职责主要涉及学科资源建设、多层次信息服务、户教育等方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学科资源的引进与推介
作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信息管理者,学科馆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负责制订或参与制订相关学科馆藏资源(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发展计划。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是要做好信息需求的调研工作,要与对口院系保持经常联系,征求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及要求;要参加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科研成果展览等),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以信息需求指导资源建设,才能科学地评价和选择相关学科纸质文献(图书、期刊、工具书)及电子资源,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川户真正需要的地方。与此同时,学科馆员还应及时向对口院系师生通报这些文献,可以通过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相关学科的资源导航,或者把这些文献整理分类以宣传手册等方式将这些文献信息推介给所需川户。在这一过程巾,学科馆员充当着图书馆和信息使用者的连通器。
2.2咨询服务的多渠道探索学科馆员除担当传统咨询服务中图书馆员的职责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承担起网络咨询服务的职责。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通过建立自己的学科专业博客,负责组织与协调虚拟交流活动以及合作式信息挖掘与推荐,负责在线咨询服务以及专家等,更好地实现对网络用户的在线咨询服务,提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从而做到全方位、多渠道为用户服务。
2.3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
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是文献信息的高层次服务。学科馆员在开展此类工作时,应着重跟踪对口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对热点问题及代表论著、新观点等进行搜集并分析研究,做出知识性的评价,编制二、三次文献,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参考;应全面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主体聚类、分析、评价、过滤,并用链接的方式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目录式学科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学科性专业信息资源导航。
2.4用户教育的全方位开展
学科馆员组织的各种用户教育活动,不仅要介绍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还要介绍对口学科的其他文献收藏机构的资源和相关网络信息资源。此外,对检索技能的训练和信息素养的教育等相关问题的介绍也是全方位开展用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帮助用户了解与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相关的法律、经济知识,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索取所需信息。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使川户不但了解掌握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更要使用户能够对其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并将有用的信息融人其已有的知识。通过用户教育,使广大用户的学习与研究更进一步产生新的知识。
2.5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广泛参与
作为学科馆员,可以和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合作,为本科生拟定教学参考书,为研究生拟定教学参考文献,可以为学生写作业、写论文提供文献信息方面的学术指导。在科研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要协助对口院系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对重点科研项目提供全程跟踪式定题检索服务,要积极参加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掌握相关学科的巾长期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新增学科点及博十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以及每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情况。学科馆员要真正融入科研活动中,从而获取科研成果形成过程巾的相关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后的演变信息,实现对信息的深层次揭示与管理。
3学科馆员的素质培养
针对承担的工作职责,学科馆员应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需要学科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应着力培养专业技能(业务知识和々业信息提炼能力)、基础素质(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1全面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业务知识
学科馆员是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的桥梁,通过主动而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来为凑者服务。学科馆员的这一主要特点决定了其业务知识必须过硬,它是开展好信息服务的根本前提。一个好的学科馆员,要熟悉图书馆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要熟悉相关学科数据库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更要了解图书馆各部门的基本业务工作内容和流程。这些基本业务知识是学科馆员在工作中与对口院系师生进行沟通并为其提供专业、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应必备的基本素质。
3.2着力训练学科馆员的专业信息提炼能力
当今时代信息丰富,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数量剧增,网络信息资源的庞杂浩繁更是令人们烦恼。面对太多的信息,人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快速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人们更加希望专业信息服务人员帮助找到相关信息,并从相关信息中提炼有用信息。在专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帮助下,人们得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自己关注的领域,进而开展更加深层次的科学研究。被服务人群的这一信息需求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对信息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层次信息服务的专业人员,学科馆员应在具备专业检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能力。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不是盲目的挑选。而是在挑选信息的基础上,对选出的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与加工,使得科研人员能够直接利用这些信息产品,从而最终实现为特定用户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化服务。
3.3逐步提升学科馆员的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来自于使用英语语言的发达国家,而计算机信息检索也已成为信息查询的主流。因此,英语与计算机已成为科研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两个工具。作为学科馆员,要跟踪对口学科信息,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专业检索获取,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使之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开展其他一切服务的前提。有人认为,英语和计算机相关等级考试是学科馆员必做的功课。笔者认为,这两项能力的培养不能以过关考试为终点,而应作为起点和契机,在此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摸索。
3.4努力培养学科馆员的开拓创新能力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重大变革。作为高校图书馆,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唯有实行全方位的创新才能增强自身活力。学科馆员要积极适应图书馆的发展变化,自觉融人图书馆改革的实践中;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很好地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要在工作实践巾不断更新自己的丁作思路.改进工作内容和方法;要紧跟时代的脉搏,使自己始终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和信息,使自己具备开展工作创新的信息基础。作为高校图书馆,要营造本单位的创新氛罔.积极鼓励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创新,并为学科馆员提供开展工作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使其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3.5不断加强学科馆员与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