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06:1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延迟退休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内外关于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大部分研究认为延退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邓大松、刘昌平(2001)认为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统筹账户存在缺口,且缺口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不断增大。若退休年龄提高5岁,则基金缺口缩小22.69个百分点。[1]邓大松、陈文娟(2008)再次指出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风险,在解决由制度安排导致的宏观风险时可以尝试提高退休年龄特别是是女性的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2]李珍(2007)从退休年龄与退休基金、劳动力市场、经济竞争力、产出和储蓄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应提高退休年龄并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实际的退休制度。[3]杨燕绥、张芳芳(2012)认为目前我国的刚性化退休年龄政策不仅增加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而且会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要根据我国国情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4]林义(2002)指出我国退休年龄的调整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社会心理及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将男女职工退休年龄分别提高到65岁、60岁。提高退休年龄将从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对基金产生重要影响。[5]殷俊、黄蓉(2012)建立基金收支模型,对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在未来90年内的偿付能力,得出现行的退休年龄并不能保证基金有足够的偿付能力,而将退休年龄统一提高到60岁则可以大大提高基金长期财务平衡能力。[6]丛春霞(2010)认为不管是单方面还是同时提高退休年龄,都会增加统筹基金的收入,且会减少支出,推迟基金缺口出现的时间。退休年龄提高的幅度越大,统筹基金的结余就越多,有利于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7]王增文(2010)通过构建模型测算不同人口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率的变化,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将降低养老保险的制度赡养率,解决财政支出压力的可行办法之一是提高退休年龄。[8]封、刘芳(2010)指出由于养老金支付的刚性特征,在老龄化及养老基金缺口的情况下,应通过增加基金收入同时减少基金支出等方面入手解决基金收支问题,而提高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增加基金收入,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基金支出,利于实现基金收支平衡。[9]张熠(2011)认为延迟推流年龄将产生四种效应:缴费年限效应、退休年限效应、替代率效应和差异效应。延迟退休年龄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对养老金收支余额的作用都相当复杂且不是一蹴而就的。延迟退休有利于改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对保持计划的稳定持续及承受能力意义重大。在经济状况良好时,延迟退休能够显著地增加养老基金收入;而当经济状况不好时,延迟退休对维持制度的持续稳定也有重大作用。[10]
二、现行退休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法定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预期寿命延
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育率的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加深的老龄化。2014年我国60岁以上以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15.5%和10.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已经达到74.83岁,比2000年五普时高出3.33岁,而建国初期仅有50岁左右。60年前制定的退休政策与不断延长的人口预期寿命产生矛盾,且随着国家对各种教育的重视,人们的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人力资本总量也不断增大。现行的退休政策迫使劳动者过早地离开劳动力市场,将导致人力资本的浪费。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16岁~59岁的劳动人口首次出现下降,当年减少了345万,2014年的降幅超过了2013年[11],说明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人口红利悄然消退。过早退休将产生较多负面影响。
(二)男女退休年龄存在较大差距,易产生不公平现象
由于社会角色及生理原因,实行男女差别退休年龄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女性的权益。按照现行退休政策的规定,男职工比女职工、女干部分别晚退休10年和5年。一般而言,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呈正比,预期寿命越长,退休年龄越高。由于社会分工、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女性的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以我国为例,2010年我国男女预期寿命分别为72.38岁和77.37岁,两者相差4.99岁,而2000年两者的预期寿命相差3.7岁。但是预期寿命较长的女性退休年龄却明显低于男性。较大的退休年龄差距易产生不公平现象。女性过早的离开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导致其退休前财富积累少于男性,另一方面意味着较早地停止向养老保险制度供款,导致账户积累不足,其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在预期寿命较长和账户积累不足的双重压力下,女职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绝对水平较低,其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同时,较早退休也严重浪费女性人力资源,不利于女性劳动者集中的科教、卫生、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此外,从2005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11次上调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对保障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性别亏损”,即由于法定退休年龄不同,在男女职工年龄相同时,女职工由于提前十年退休而赶上养老金调整,其养老金水平可能高于晚退休的男职工。这对男职工而言是不公平的。总之,差距较大的退休年龄导致极大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对男女职工均产生错综复杂的不公平,不可避免的引起许多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谐。
(三)提前退休现象严重
提前退休是指劳动者在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92.0%受访者指出身边存在着较多的“提前退休离岗”现象。据测算,目前我国劳动者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龄仅为53岁,低于法定退休年龄。[12]提前退休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职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退休年龄,如职工预期到国家会延迟退休年龄,便赶在政策出台之前退休,凭借养老保险或者一技之长从事其他工作来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其次,一些企业尤其是人员负担较重的大中型企业为摆脱沉重的负担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想方设法为年龄偏大的职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不仅可以减少工资和福利支出,而且有助于企业聘用年富力强的年轻职工为企业效力;再次,虽然国家多次强调遏制提前退休行为,清理并调整了“提前退休工种”,但是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权威性的政策措施,加上现有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执行效果也大打折扣。提前退休给我国经济及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严峻挑战。首先,劳动者过早的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提前退休既增加了退休人数,加重了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又减少了制度供款人数,导致基金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加重在职者的负担,对在职者的权益造成一定的损害。
(四)传统退休政策缺乏一定的弹性
根据现行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岗位,而较少或不考虑其现有的工作能力及其退休可能造成的损失。由于个人的能力、精力及身体状况的差异,部分劳动者即使达到退休年龄仍然具有强大的工作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相对延后,若以年龄为标准而不考虑劳动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愿望,让那些技术型、知识型、科研型岗位的劳动者离开工作岗位,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工作权利,而且浪费了人力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缺乏弹性的退休规定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延迟退休年龄应坚持的原则
(一)及早策划,未雨绸缪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潜在支付压力,世界各国纷纷把提高退休年龄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使得延迟退休年龄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提高退休年龄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延迟退休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更好地推行延退计划,政府应及早做好规划,对延退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未雨绸缪。普通民众应调整心理预期,防止由于延迟而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
(二)平稳过渡原则
任何社会变革都会遭遇阻力。为减少剧烈的变革带来的阵痛,延迟退休年龄应坚持平稳过渡原则。平稳过渡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形成心理预期,加深其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政策推行者赢来调整完善政策的时机。延迟退休需要较长时期的过渡,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小步推行,渐进到位,防止幅度过大带来社会动荡。
(三)公平公正原则
依法享有社会保险待遇是每个公民的权力,每个公民在丧失劳动力能力时均有从国家得到相关救助的权力。待遇的享受不分性别、职务和行业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化”运行,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目标的实现。在延迟退休年龄时,应消除性别歧视、行业歧视和职务歧视,男性女性均要延迟,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及企业职工也要延迟,不同领域的劳动者均执行统一的退休年龄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公平。
(四)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原则
刚性即强制性,是制度的硬性规定,强制性有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弹性则意味着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灵活性,弹性能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和合理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将退休年龄统一提高到65岁是本次延退的目标年龄,若经过国家批准将成为制度性文件,由国家强制实施。但强制执行这一规定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如技术型及科研型人才有延后退休的需要,若强制实施则会导致人力资本的浪费甚至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延迟退休应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人们的退休意愿和退休需求。
四、延迟退休年龄方案设计
(一)方案内容
在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人口预期寿命、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基金收支、公众的态度以及新旧退休制度之间的衔接等因素后,本研究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退休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延退的目标年龄;二是延退的方式;三是延退的时间进度;四是弹性退休的时间范围;五是养老金的发放变动情况。将男女退休年龄统一提到65岁是本研究的目标退休年龄;在延退方式上坚持“女先男后”“女快男慢”的渐进式方式;方案计划用30年时间完成男女均65岁退休的目标;考虑到不同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及工作领域的差异,本研究将弹性退休年龄范围定于60岁至70岁。即最低退休年龄为60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继续工作,但不超过70岁;退休年龄的延长不可避免地造成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领取年限的变动,养老金计发办法应做一定的调整,对缴费超过一定年限的劳动者增发激励性养老金(具体见下文)。
(二)方案设计
1.延退方案设计根据方案内容,本研究制定了延迟退休年龄计划表(本研究只针对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参照但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如表1所示。方案设计思路:针对目前我国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较大的现实,方案设计时遵循“女先男后”“女快男慢”的延退原则,即先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待女性延退方案实施10年时推行男性延退方案;女性延退的幅度大于男性,最终实现男女均65岁退休。从表1可知,女性用30年时间完成退休年龄从50岁到65岁的过渡,即每两年提高1岁。方案实施时段为2020年至2050年。表中显示,若女职工1970年出生,那么在她50岁即2020年退休;若1971年出生,那么退休年龄延迟半年,即50岁零6个月,以此类推。男性从2030年实施延退,用20年时间完成退休年龄从60岁到65岁的过渡,即每4年提高1岁。方案实施时段为2030年至2050年。若男职工1980年出生,其退休年龄仍是60岁,若1981年出生,退休年龄延迟3个月,以此类推。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方案并没有先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然后再同步提高男女退休年龄。这样设计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一是当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已到2040年,届时养老基金将面临缺口风险,因此男性退休方案不宜实施的过晚;二是对广大职工而言,较小的延退幅度更易于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男性延退方案实施的早一些、慢一些有利于政策的平稳过渡及新旧制度的衔接;三是若男性实施延退方案过晚会引发女性的不满,不利于女性延退方案的执行。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认为男性应于2030年实施延退方案,届时与女性一并提高退休年龄。2.激励方案设计据统计,目前我国领取退休金的企业职工有8000多万,他们的平均退休年龄仅54岁。[13]也即是有很多人办理了提前退休。退休年龄的提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劳动者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的下降,届时仍将存在提前退休行为。为遏制提前退休及鼓励人们多缴费,延退方案设计了激励机制。对达到60岁但没有到65岁法定退休年龄的有退休意愿的劳动者允许其领取养老金,但只能领取法定退休金的一定比例,低于法定退休年龄一年,领取的养老金减少5%。60岁是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下限,低于60岁则不能领取养老金。而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一年,将增发5%的养老金,但最晚不能超过70岁,以此类推,见表2。表中列出了提前退休(60岁~64岁年龄段)与延迟退休(66岁~70岁年龄段)养老金计发方法。这种弹性退休方式更凸显制度的人性化,有利于人们根据个人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退休决策,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3.方案特点一是男女执行不同的退休方案,延退的时间和幅度存在差异,“女先男后”“女快男慢”。二是延退目标明确,方案具体。方案明确提出延退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男女均65岁退休,且列出了男女职工实施延退方案的具体时间及方式,有利于方案的推行。三是作为配套措施之一,方案中给出了具有激励和“惩罚”想结合的养老金发放方式,对遏制提前退休及鼓励人们多工作多缴费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三)方案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1)方案只有得到政府的批准才具有合法性。因此方案制定后要接受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订,充分考虑广大群体的意愿和诉求并征得政府的同意和认可,使方案“名正言顺”的落实。(2)设置缓冲期,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方案制定后不宜立即执行,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就业及经济发展状况。设定一个5年左右的缓冲期,在缓冲期内,政府应做好延退的宣传工作,内容涉及到延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给广大民众一定的心理预期,征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3)政府要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大力发展经济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好年轻一代的就业问题,为方案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减少改革阻力。
五、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
(一)重视弹性退休方式,防止非正常退休
弹性退休给予人们退休年龄更多的选择权。人们能够结合自身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作出退休决定。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我国人力资本总量不断增大。资历较深的教师、科研人员、医生等高知识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各自的领域内依旧发挥余热,他们若按法定退休年龄退休未免造成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而对一些体力劳动者以及部分女性职工,由于其身体状况、劳动能力不断下降以及社会角色的需要,他们有提前退休的意愿。因此退休年龄不宜一刀切,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如前文所述,可以设定领取养老金年龄的下限和上限,在这个年龄段内,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退休时间,充分发挥弹性退休对硬性退休的辅助和配合作用。此外,采取措施严防非正常退休。非正常退休主要指在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以不正当渠道取得退休资格,进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主要指以“病退”“伤退”为代表的提前退休现象。非正常退休不仅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还增加基金的支付负担,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资格审查、程序规范等工作,杜绝非正常退休。
(二)加大对老年劳动者的保护力度
提高退休年龄意味着女性和男性职工要至少多工作15年、5年才能领取全额养老金。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技能老化及工作能力下降等因素老年人就业相对困难,老年劳动者面临高失业风险。为充分保障老人的就业权,日本规定年满60岁的企业员工若希望继续工作,企业有义务雇佣其至65岁即退休。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通过颁布法律法规保护老人的平等就业权,如可以修订《劳动合同法》,规定雇主不得辞退在本单位工作一定年限且有继续工作能力和意愿的未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劳动者。这对于保护老年人权益,增加老年收入,减轻延退阻力均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我国劳动力总供给逐年减少,退休年龄的延迟已成为必然趋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表示,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退休年龄。尹蔚民还表示,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1]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将社会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这将损害公民的社会福利。为了预防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社会各界需要对此引起关注,政府部门也应参考多方的观点,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维护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养老保险盈余,完善公民的福利。[2]
如今,延迟退休年龄已成为社会热点,其关系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每一个劳动者都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一些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本文将提出几点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的政策建议。
2政策建议
基于现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势在必行。在其他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和观点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延迟退休年龄方案提以下几点建议。
21重视延迟女性退休年龄
根据普遍的男女寿命规律,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高了约三岁,而在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上,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至少早了5岁。在这个规定上对男女有失公平,过分加重男性的负担,也使女性实现自身实际价值和为社会奉献的时间缩短。女性不仅无法完全主张自己的劳动权利,而且难以得到与男性相同水平的经济保障,有遭受性别歧视的质疑。增加对延迟女性退休年龄重视性,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一。
我国现行女工人退休年龄为50周岁,女干部退休年龄为55周岁,与多数国家的女性退休年龄对比,我国的女性退休年龄还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对女性退休年龄进行适当上调,不仅有利于新时代女性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对缓解中国当前养老保险支付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2逐步推进退休年龄政策
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使中国具备了逐渐落实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有利条件。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养老金给付压力,从而有利于维护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可以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和我国国情,分阶段逐步落实理想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过慢,否则会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这里所指的“逐步、逐渐”是有计划地分阶段实施。笔者可以通过探索客观规律,每次延迟几个月的退休年龄,从而在一定的限期内使退休年龄达到政策计划的预期。这样的渐进式推行,所受到的社会阻碍会大大减小。
笔者大致将延迟退休年龄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逐步改革退休制度。首先,将女职工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 岁。在此期间,女工人的退休年龄可以用几年的时间逐步延迟至55岁。而且政府也能将此作为缓冲期,逐步调整步调安排相应的社会工作。
二是从2016年开始优先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龄,每2年提高1岁,直至2025年,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提高至60周岁。至此,男女实现同龄退休。在这个基础上,从2026年开始,每5年提高1岁退休年龄。至2050年,男女退休年龄达到65周岁。[3]
23探索推行弹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制度是在西方国家广泛实行的一种退休制度。政府制定一个退休年龄段区间,劳动者可以按照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年龄退休,领取养老金。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弹性退休政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项有力措施。中国幅员广阔,经济社会和人口态势发展极不均衡,传统的“一刀切”的退休制度显然不能符合社会各个人群和职业的实际需求。[4]
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是存在差异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博士毕业生与体力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相差大约十年,但是若他们在同一年龄退休,他们的工作年限相差了大约十年。这不论对体力劳动者还是博士毕业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同样地,脑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迟;体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则可以适当提前。在企业、机关单位、事业单位连续工作满30年以上,但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适当提前退休;如果劳动者自身的健康状况良好,又有工作能力,家庭也具备条件,可以适当延迟退休。
采取弹性退休方式,由部分退休、部分工作的弹性退休方式逐步过渡到完全退休,不仅可以缓解劳动者退休心理压力,也可以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紧张局面。[5]所以,该制度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2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世界各国普遍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困扰,许多国家早已推行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例如美国,它所实行的是弹性退休制度。美国人退休后的收入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养老金;另一部分是工作单位支付的退休金。为了鼓励劳动者延迟退休,越迟退休就可能申领到越多的养老金。而日本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分为两部分:一是推迟退休年龄;二是完善养老金制度,从而调整支付年龄和支付水平。[6]至2013年,日本已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推迟至65岁。国外的延迟退休方案中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值得参考,如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养老金领取的奖罚制度等。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要考虑我国的特有情况,不能盲目借鉴。在确定退休年龄上,我国的预期人均寿命普遍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如果要将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应缓步退休这一延迟退休年龄方案。
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太早退休,积蓄就不足以让一些人安度幸福的后半生。除非能在较短的工作期限内,创造更高的收入,准备另一笔退休金,这样才有资格提早退休。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由于人口老龄化对收支平衡产生了巨大影响,希望今年制定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明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公开征求意见,后年推出。方案将渐进到位,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假设10年后法定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对于上班族的退休规划有何影响?以下简单举例说明。
延后退休5年,可多累积5年的养老金,同时享用养老金时间减少5年。假设目前的职工退休金制度不变,以一位在60岁时拥有35年工龄、月薪等于平均工资5000元的普通职工为例,如果还是60岁退休,每月可以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为5000元×35%=1750元,若养老金账户累计10万元,每月还可领取账户养老金约719元,合计2469元。如果多工作5年,其在65岁退休时的月薪为6000元,基本养老金可以领到6000×40%=2400元,以4%投资报酬率保守计算,65岁退休时账户养老金可以累积到15万元,每月可领取账户养老金约为1485元,基本养老金、账户养老金合计3885元,比60岁退休多领1416元,养老金替代率由49.38%提高到64.75%。按照国际标准,养老金替代率能够达到60%以上,就可以过一个有尊严的晚年。
根据目前的人口结构以及老龄化速度,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总人口的38.6%,将出现1.3个工作人口赡养1个老人的情况。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偏早许多。如果排除性别因素,法定退休年龄都延后到65岁才领取全额养老金,客观上可缓解社保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降低空有制度到退休时却领不到应有退休金的可能性。当然,对于体力工作者或身体状况无法撑到65岁退休的群体,可制定只要缴满社保养老险25年或年满55岁,就可以申请提早退休领取打折的社保养老金的政策,以照顾其权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5岁,而在1953年制定法定退休年龄时的平均寿命还不到50岁,延后退休是大势所趋。但对于延迟退休后,可能造成的年轻人升迁管道受阻、就业压力提高等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按照人口的年龄层分布,若延迟退休方案在3年后开始实施,50年代出生人群已经退休,60后延迟退休对70后的晋升之路影响最大,80后因为实施一胎化政策,使得人口增长率大幅降低,因此70后延退对80后的影响应会递减。对于初次就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可以拉长实施前的过渡期来缓解,目前的计划也是采取每年延长几个月的渐进方式。
就某网站的调查,大多数的网民都不赞成延迟退休,这与网民的年龄偏年轻有关。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果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总是想能够越早退休,越早脱离工作压力越幸福,更不用说延迟退休了。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太早退休,积蓄就不足以让一些人安度幸福的后半生。除非能在较短的工作期限内创造更高的收入,并在社保养老金之外,用额外的储蓄以基金定投或购买商业年金保险的方式,准备另一笔退休金,这样才有资格提早退休。如果调查对象如笔者是五十几岁离退休期限不远的人群,可以感受到退休后只靠社保养老金难以维持生活水平的压力,相信赞成延迟退休的比率会大大提高。我个人虽然已财务自由,但乐在工作且当顾问也没有退休年龄限制,应该会做到干不动为止吧。
关于延迟退休的话题已经讨论好几年了,现在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终于要落实了。2022年延迟退休政策将正式开启,目前已经有些省份开始实施延迟退休政策,那么2022年延迟退休政策开启要怎么实施呢?感兴趣的朋友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中国银保监会也印发《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规定从2022年3月1日起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种种迹象显示,2022年延迟退休政策将正式实施。
延迟退休将实施,那么应当把握好五个问题,一是不同群体应坚持同龄退休的“一视同仁原则”;二是坚持小步慢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延迟退休节奏;三是特殊工种的退休政策不包含在国家制定的基本退休政策之中;四是同步提高最低缴费年限;五是引入弹性退休机制。
以上就是2022年延迟退休政策正式开启怎么实施介绍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195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将国家机关中女性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从1951年规定的50岁提高至55岁,并增加了伤残提前退休的规定。
197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退休条件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在之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中,尽管制度模式多次调整,但没有再对退休年龄做进一步修改。
延迟退休是为了弥补养老金不足吗?
养老金当期发放没问题,养老金收支状况不是延迟退休的先决条件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专家讲了嘛,再不推迟退休年龄,养老金无法实现收支平衡。在北京一家出版机构任职的王敏,最近对清华大学的养老改革方案格外关注。
14个省份的养老金入不敷出,这情况太严重了,看来不想延退也不行了。福建泉州已经退休的陈大爷从报纸上看到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成果,专门打来电话。
养老金是不是马上发不出来了?延迟退休是为了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吗?
不过,对于官方回应,一些人并不相信,甚至认为是粉饰太平。而另一组数据影响力似乎更大,即中国社科院去年的2011年14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会影响养老金发放。
究竟信哪个?对此,人社部的负责人曾解释,事情并不复杂。目前养老保险没有全国统筹,1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缺口不假,但还有18个省份有盈余。前者缺口达700多亿元,乍看惊人,但盈余省份中,广东一省累计结余就超过3000亿元。从全国看,养老金结余稳步增加是客观事实,经过了严格的审计。
对缺口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成果中是不同的。是指当期缺口还是长远缺口?显性缺口还是隐性缺口?全国缺口还是局部缺口?采用不同的口径,算出来的结果天差地别。养老保险的确要未雨绸缪,但也不必把老百姓吓住。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说。
随着老龄化进程,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过些年养老金收不抵支了怎么办?人社部负责人表示,商业保险出现收不抵支就很难运行下去,社会保险则不同,不是以收定支,而是和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国有资产紧密相联。2011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五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人社部对此条法律解读为: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建立并强制缴费的制度,应当由国家信用来担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社会保险基金一旦发生支付不足,出现支付缺口时,政府应当予以财政补贴,承担兜底责任。在延迟退休问题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多次表示正在研究,但未把这项研究与养老金收支平衡直接挂钩。
想通过延迟退休来解决养老金支付难题,这样的看法是本末倒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延迟退休的必然性应当是基于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受教育年限增长和老年负担代际公平的需要,而不是养老金有支付压力。如果人均预期寿命与受教育年限不延长,劳动力持续供大于求,即使养老金入不敷出,也不应延迟退休年龄;反之,即使是养老金有结余也应当延迟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会不会影响就业?
延迟退休会对就业产生一定挤出效应,对低收入者、大龄劳动者的冲击更大
延迟退休年龄,另一个热门理由是,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到了调整退休年龄、增加工作年限的时候。
但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也集中在此领域。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大学生找份工作这么难,再延退,还让不让人活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人不退,年轻人彻底找不到好工作了。网络上、现实中,都有不少类似反对声。
调整退休年龄和就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据介绍,劳动力相对不足是许多国家调整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中国是否也到了这个阶段?
十二五时期,我国每年新增需就业的城镇劳动力在2500万人左右,在宏观经济保持预期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城镇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在1200万个左右,岗位缺口每年预计都超过1000万个,不存在劳动力不够用的问题。
现实中,提前退休普遍存在。2009年,人社部公布的实际退休年龄是53岁左右。有专家指出,在实际退休年龄不足55岁的情况下,尚且存在劳动力过剩,更没必要把法定退休年龄再向后调整。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持续的招工难,这也是赞成延迟退休者常常提到的理由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分析,现在所说的招工难是结构性缺工,有人没活儿干,有活儿没人干。许多喊招工难的企业及其所在地区,设置了不合理甚至是歧视性的障碍,比如工资压得过低、工作时间过长等。休年龄后只是让这种隐性就业显性化,不会对就业产生冲击。还有专家提出,增加老年人就业时间可能创造新的岗位,比如老年人不能帮忙照顾第三代,会制造大量针对03岁婴幼儿的社会服务性岗位。
郑功成教授谈到,在劳动力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延迟法定的退休年龄,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冲击。不过,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工作岗位之间不是一对一的替代关系,实际的挤出效应需要综合测算。
唐钧则特别强调了对低收入者、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冲击。在劳动力市场上,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更弱。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就业的冲击将首先传导至这部分人,使其更难找到工作,而他们又不能退休领养老金,生活会非常艰难。
延迟退休,为何分歧大?
一线工人多持反对意见,部分下岗工人等退休已等了十多年,差别退休则易引发不公平争议
研究机构频频出台报告建议延迟退休,称形势紧迫、不可拖延,但每一次反对的声音都很高。
据了解,调整退休年龄涉及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不同群体的意见很不一致。临近退休年龄的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不论男女,多数认为可以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一位提出延迟退休报告的学者表示:五六十岁正是经验丰富、能出成果的时候,这时候退休是人才的巨大浪费。
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工程师等,往往是越老越吃香,很多人觉得,这部分群体愿意延迟退休。但调查发现,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更想按点儿退休,再到其他机构兼职或由原单位返聘,这样能拿双份收入,既有养老金又有工资。父亲退休了,却是收入最高的时候。在北京某网站工作的宋涛说,他父亲今年61岁,做地质勘探近40年,退休后受聘于一家民营企业,每月有退休金4000多元和8000多元薪水。
一线员工则多数认同目前的退休年龄规定,有的人甚至希望早点退休,以获取稳定的养老金收入。近几年国家稳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对那些在职时工资不高的员工,早退休,意味着月收入有可能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大量下岗职工对延迟退休表示激烈反对。辽宁鞍山的韩先生1999年下岗,时年45岁。下岗后,他基本上靠打零工挣钱,日常生活由当教师的妻子支撑,他挣的钱主要用来给自己续缴社保费。这几年,我就盼着哪天能退休了,我就有稳定的收入了。我明年10月份到60岁,千万别在这期间延迟退休年龄。对于这部分下岗职工,等退休已苦等十几年,现在提延迟退休,遭到反对是必然。
既然有人想早退,有人想晚退,那么尊重个人意愿,想延就延,弹性退休、差别退休行不行?有若干方案提出此建议,同样招来反对声一片。有专家指出,这种差别化退休在操作层面难以保证公平。延退,由谁说了算?自己想延退,单位未必想留。单位领导认为自己延退理所当然,员工未必这样想。这在有编制限制的机关事业单位更复杂。
差别化还容易与养老双轨制联系起来。机关事业单位延或不延,都会成为难题。延退,企业员工可能指责机关工作轻松,不用每月缴纳养老保险,现在又能轻松地多干几年不延,可能被批评养老金高出一大截,当然想早退早受益了。
对退休政策研究不代表会立即调整,人社部未要求研究机构限期出具调整方案
我爸爸后年满60岁,这两年不会调整退休年龄吧?女干部55岁就退太不公平了。我今年54岁,身体很好,不知道能不能赶得上延迟退休?近期,不少人致电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媒体询问。
调整退休年龄,会像一些机构建议的那样很快实施吗?
记者致电人社部有关负责同志,得到的回复是,仍在进行相关研究,研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早在2005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曾开展过此类研究。有关专家的意见和社会各界的反映,人社部将高度关注,稳慎地对这项政策是否调整进行研究。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人社部要求多家研究机构限期出具调整退休年龄方案,人社部相关司局予以否认,称不会像部分研究机构所建议的那样十二五期间退休年龄延长两岁或明年起调整退休年龄。
从全世界看,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特别是女工人的退休年龄相对较早,这是否意味着延退虽不会立即实施,但随着预期寿命提高,将是大势所趋?
人社部也曾明确回应,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要根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要求来综合平衡,确定什么时候实施这样的政策。
什么时候会是合适的时机?调整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延迟退休年龄是近年来屡被人社部试探、释放的话题,近来尤频,遂在网络和媒体上引发一场轩然大波。人民网一项网络调查显示,176万人中94.5%的人反对延迟退休政策,而腾讯网调查表明,240万中98%的人不愿意延迟退休,96%的人反对推迟退休年龄。而人社部对此的回应却是:“网络调查具有一定片面性”。裂缝之大由此可窥一斑。
退休与养老政策面临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前提是要让民众对国家养老金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公平可行的解决方案。“养老金缺口”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支出压力,已是社会共识,大多数人也认为延迟退休是缓解这种压力的方案之一。但对“养老金缺口”究竟有多大,却一直没有官方公布的权威数据,目前数据多出自银行机构和学者的研究。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是,到2010年底,国家养老金个人账户已有1.7万亿元人民币的缺口;世界银行一个报告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人民币;但中国银行的一份报告则有些耸人听闻,研究发现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到2033年缺口达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
专业机构公布的数据竟有如此大的差距,难怪不知情的民众要普遍持反对见了。其实,不仅是对养老金缺口不了解,对自己养老金账户的情况、退休金数额、延迟退休对个人有何利弊等问题,不了解的也大有人在。另外,因历史欠账太多、收益率比不上通胀率、企业和个人的交付比例过高等问题导致总量不够,都给养老机制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想仅靠延迟退休来解决目前机制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有学者测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全国养老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缺口200亿元。但即便按最低的缺口1.7万亿元人民币计算,也需80年以上才能填上此缺口。所以寄希望于通过延迟退休年龄,解决养老金危机,显然有点像天方夜谭。
欧、美、日等虽开始普遍实行65岁的退休年龄因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一般偏小,生产率水平远较中国为高,国民平均寿命已超过或接近80岁,而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只有73.5岁。中国人口数量庞大、经济体系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太大、人均生产率水准非常低下,且大多数国民本就存在工作时间过高、休闲时光较低的现状。此外,对欧、美、日来说,已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就业市场稳息即使对退休年龄有所延迟,对社会冲击也极轻。而中国大陆目前就业市场极不稳定,教育、医疗、失业救助等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每年至少有1000万新增人口就业问题,如再贸然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会减少年轻人就业岗位,也会增加各阶层民众老无所依的心理恐慌。有学者统计大陆目前五项社保缴费之和已达工资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北欧五国的3倍、东亚邻国的4.6倍。如此高的缴费率已对民营经济构成巨大负担,若让企业再承担老人的过高交费年限,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必会带来更大压力。
大陆的退休与养老制度肯定需要改革,但如何保持养老金收支平衡、防范支付风险,也确实是一个需尽快解决的社会问题。然而,退休与养老制度作为国家―项重要的福利保障制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和资金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政治问题,需要进行综合研究与规划。
首先,要对退休与养老机制进行综合考察,摆脱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牵制,真正研究解决退休与养老存在的体制弊端;其次,在养老金缺口问题上,政府部门应更多地从自身寻找开源节流的办法,如精减政府部门和公务员数量、降低“三公”消费,通过财政分配、税务制度调节,降低未来的财政负担,解决一部分缺口。当然,在资金层面,以国有资产的收益来填补养老金缺口更是可彳亍之举,国有企业的股权和红利,可分阶段地转移一部分到养老基金中,以体现全民所有制企业本应担负的全民责任。这也能缓解民众对国企垄断的质疑,彰显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
退休与养老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难点和焦点政策,事关国策,只有跳出养老收支体系,从国家责任和社会财富分配的高度审视和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如果强行或单一地推进某项政策,极易遭遇单方面修改契约的国家道德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整个社保体系的不信任。从小处说,这种不信任可能引起民众躲避交纳社保,提高养老的征缴成本;从大处看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在退休与养老的改革政策推进上,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务求体现爱民、为民、利民的价值关怀和收支平衡、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定,才能让民众和广大劳动者从心里接受。
变老是每一个人的未来,这项政策改革得如何,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亲身感受。只有让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受益,凝聚起来的国家共识才会有稳定的根基。
苏联解体20多年来,俄罗斯一直不断调整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2010年,俄政府曾大幅提高退休金水平,导致俄养老基金赤字大幅增加,2010年养老基金赤字高达11660亿卢布(约合353亿美元),约占当年俄国内生产总值的3%,如今这一比例已达4.7%。
目前,俄退休人员正以每年40万人的速度增加,总数已超过4000万人。相比之下,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上世纪90年代低出生率的后果将在未来10-15年进一步显现。赤字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剧,改革现行养老体制成为俄政府的迫切任务。
工分计算难题
新养老制度或许正把俄罗斯民众拉入一场“赌博游戏”——预测正确的退休年份。
本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是积分制。该制度将个人养老账户内保险部分的资金转化成积分。这有点类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实行的工分制,那时工分的价值按照收成的好坏而定,而俄罗斯的积分制则很难确定积分价值。
难以换算的积分值每年都不同,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经济增速、全国平均工资、养老基金收入、具体年份退休人员数量等。如果某一年养老基金收入高,退休人数少,那么每个积分分值会高一些;反之,分值会低一些。
就在民众大伤脑筋,算计着何时退休比较划算时,他们或许会发现,这种积分制其实并不透明。因为积分值由政府确定,其中难免不出现暗箱操作。
为消除民众疑虑,俄政府通过的法律文本规定,议会每年应把积分分值与养老基金预算草案捆绑在一起审议,以提高分值确定程序的透明度。此外,政府保证积分分值每年都保持增长,且增长幅度不低于通货膨胀率。
尽管政府作出上述承诺,但能否兑现也是个问题。俄投资咨询专家兹韦尼戈罗茨基说:“如果养老基金收支状况良好,国家预算盈余,经济保持增长,那么养老金会增加;如果收支状况不太好,养老金当然会减少。”
空转的延迟退休
与多国养老改革中明确要求延迟退休年龄的“百炼钢”硬性做派不同,俄罗斯采取一系列“绕指柔”的软性措施,来鼓励延迟退休。
提高退休年龄既可缓解国内劳动力紧张状况,还能减少养老基金资金缺口,但据俄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2011年俄人口平均寿命为70.3岁,其中男性为64.3岁,女性为76.1岁。而俄罗斯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显然,俄罗斯没有多少空间来提高退休年龄,特别是对于男性而言。
根据“软性”提高退休年龄方案,职工延迟退休可获得奖励积分。如果一位男职工延迟5年退休,其养老金基础部分数额将增长36%,保险部分将增长45%;如果延迟10年退休,这两项指标将分别增加1.11和1.32倍;过了70岁还继续工作,将不再获得额外积分。
俄主管社会事务的副总理戈洛杰茨预计,鼓励措施可使至少15%的职工延迟退休,“这些措施对工资较高(每月4?5万卢布)的职工来说具有较大吸引力。”
目前,到了年龄却不想退休的俄罗斯人逐渐增多。俄社会分析和预测研究所所长马列娃指出,公务员、法官、教授、院士等人群在不断争取延迟退休的权利,“约有20%的在职职工对政府鼓励延迟退休措施有兴趣。”但考虑到偏低的人均寿命,尤其是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再激昂的延迟退休意愿或许也只是“水中月”,很多男性等不到领取养老金的那一天。
养老得靠自己
在俄罗斯现行的养老制度中,196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在现行俄罗斯养老金三大支柱——基础养老金、保险养老金和储蓄养老金中,1967年之前出生的民众不被储蓄养老金覆盖。在最新一轮的改革中,这项并不覆盖全民的养老金部分却最受争议。
按现行制度,拥有储蓄养老金的民众可委托非国有养老基金或私营管理公司来管理这部分资金,否则,将自动划归国有的国家养老基金来管理。
这项制度始于2002年,提高职工养老金水平是设立初衷之一。但测算发现,储蓄养老金覆盖的民众得到的退休金比不覆盖的民众少。“显然,储蓄养老应被看作是‘错误决定’,”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曾指出,“虽然当初设立的想法无可厚非。”
从新一轮养老改革方案来看,俄政府有意压缩储蓄养老金规模,职工可以取消6%的储蓄养老金,并将其全部划入保险部分;或者也可以保留这一比例的储蓄养老金,但需提出相关申请,与非国有养老基金签署委托协议。
不过,俄政府规定先将2014年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储蓄养老金部分冻结,用于支付现有退休人员养老金。据测算,冻结的资金可使俄政府获得相当于0.7%GDP的资金,但这仍然无法完全弥补俄养老基金的巨额缺口。
俄政府此举引起非国有养老基金不满。俄非国有养老基金协会主席乌格留莫夫指出,新一轮改革无法完善俄养老体系,只是为了在短期内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一些改革措施还将会被修改”。
除个别银行在特殊时期外,我国银行对按揭期限有明确规定:若贷款人为女性,实际年龄加按揭年限不能超过55岁,若为男性则不能超过60岁。一般不会出现退休后仍要偿还按揭贷款的问题。然而在美国,按揭年限非常宽松,是一个可以讲“美国老太太故事”的地方。同时,本文所反映的理财理念和方法均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能在退休前还完按揭贷款,完全拥有住房以安享晚年吗?在开发和实施退休方案时,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回答起来似乎很容易。不是吗,退休以后的收入渠道变得非常有限,即使包括投资性退休金、社保、租金以及保险年金,总体收入水平都会大幅降低,以至于不少退休者退而不休,不得不做兼职或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收入。为了金色晚年,优雅生活,我们为什么还要在退休后继续背负恼人的按揭贷款?
根据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个调查报告,未来19年间的每一天,都将有1.1万出生在人口生育高峰的人到达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这也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困扰。问题是:为什么不考虑提前还贷呢?
但是,提前还贷需要在退休前加速偿还按揭贷款。这部分资金不会凭空出现,只能从其他渠道“挪用”,需要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综合考虑。
现在问题变成了:你愿意把资金从一个具有明显税收优势的账户中挪出来,去提前偿还一笔低利率贷款吗?
按揭是笔好“投资”
目前,美国的按揭市场利率仍旧处在历史低点。30年期固定按揭利率(FRMs)通常不超过7%,大量个案不超过6%,不少个案甚至低于5%。扣除税收因素,以6%的按揭利率来做测算,税后实际按揭利率仅为5%,甚至更低(注:美国人在按揭期内可享受个税减免的优惠)。尽管超过20%的按揭者意识到他们的住房已资不抵债(住房评估价低于尚未偿还的贷款额),但偏低的按揭利率和带来的税收优惠让他们不得不强撑下去。
另一方面,提前还贷需要挤出其他渠道的资金,这些资金也许正在为你的退休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资金收益率超过5%,提前还贷往往就不划算了(相关探讨详见本刊今年第4期文章《提前还贷认准四准则》)。当然,如果资金收益率低于5%,不妨提前还贷。从情感因素来说,它还能使你在退休后无债一身轻。需要指出的是,较之按揭贷款,诸如信用卡等不能带来税收减免的高利率债务更应关注。
税收延迟计划更有利
次贷危机以来,大批按揭者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提前还贷就显得更无必要了。也许你会说,很喜欢现在的居住环境,并打算退休后还住在这里。但你可以把这笔钱抽出来,投入到更能提高你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账户中去,如税收延迟计划、应急准备金以及养老保险账户等。
2006年,3名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联名了名为《提前还贷和税收延迟计划此消彼涨》的白皮书。研究表明,在按揭了30年期固定利率贷款的美国人中,16%的按揭者会每年以各种方式提前还贷。白皮书认为,这些人中40%以上的人做法是错误的,如果把这笔钱配置到税收延迟计划,1美元可多得11~17美分收益。
【关键词】延迟退休,人口老龄化,弹性退休
一、现状分析
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后,需要某种制度来保证自己在不能继续劳动以赚钱谋生的情况下而不至于穷困潦倒,这就是指能够实现“老有所养”的退休制度安排。因此,退休年龄就是一个人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年龄。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政策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职工55周岁,对特殊工种职工退休又提前放宽五年期限。在当今人口日趋老化和人均寿命逐渐延长的背景下,这种强行退休的制度受到了很多争议。“延迟退休”似乎成为了我国的必然选择。
然而,大部分劳动者却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在一项调查中,近九成的被访者都不同意延迟退休。由于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利益,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
二、当前我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
(一)适合我国人均寿命延长的现实需求。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意味着劳动者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延长,即可视为提高退休年龄的一个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延长,开始劳动的年龄普遍提高,进一步导致工作年限的减少,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二)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的需要。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养老负担沉重,而退休年龄是对养老金制度收支平衡影响最大的指标,长远看来,包括延迟退休在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无可回避,否则整个养老体系将无以为继。
对个人来说,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年轻一代的缴费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养老金是由现在工作的年轻人支付,数量激增的老年人意味着年轻一代需要缴纳更多的养老金,年轻一代缴费压力越来越沉重。如果推迟退休年龄,则可以缓解年轻人的养老压力。
(三)有利于合理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和更大程度发挥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退休年龄提高可以使劳动人口增加,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
三、当前我国延迟退休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大就业压力,导致老养小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延迟退休无疑是雪上加霜。老一代在岗就难为年轻人空出职位,使得社会财富向老年人转移,导致“老养小”现象严重,即老年人就业,年轻人待业在家。
(二)扩大分配不公,加重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民众反对延迟退休的主要原因即是退休金的双轨制。所谓“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如果延迟退休,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会进一步增加,进而扩大了分配不公,使一部分利益集团更加得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难以得益。
(三)阻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近年,我国正逐步计划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2009年,国务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按照规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必将会对新农保的参与率产生巨大冲击。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使得原本未被覆盖的人拒绝投保,覆盖率低又会导致养老保险收入的降低。因此,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可能并不如预期。
四、退休年龄改革的建议
社会政策的出台必然会是拥护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一场艰难博弈,尤其是像“延迟退休”这种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大计。因此,在实施政策前,必须尽力搬去这些“绊脚石”,才能使政策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用,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要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完善我国基本养老制度。目前我国基本养老制度覆盖率未能实现全国统筹和自由流转,仍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存在,财务上不具有一定可持续性。若要延迟退休,必须先解决我国基本养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考虑到各层次劳动者的权利平衡。反对“延迟退休”的呼声主要来自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早,工龄长,如果再延长退休年龄,则会损害其充分享受养老保障待遇的权利;反之,受教育程度高,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管理工作的劳动者,就业晚,工龄短,延长退休有利于实现其充分就业的权利,也避免造成优质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制定政策时需把握好各层次劳动者的权利平衡,解决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
再次,把握好政策的实施时机,平衡新老劳动者的利益。“延迟退休”必定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就业难并不是因为老年人每年腾出来的位置不够.而是巨大的劳动力总量与劳动力需求不相符。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就业问题绝不能拿退休年龄开刀。所以“延退”需缓行,把握好时机,平衡新老劳动者的利益。
最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情况,并结合劳动者意愿实施弹性退休。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较高。因此,“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因此,应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实施弹性的退休政策。
总而言之,“延迟退休”关系民生大计,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逐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考虑适时地、逐步地、分区域地、有选择地实施弹性退休年龄政策,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群体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增加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解决就业和养老的均衡与协调发展,注重政策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学术交流,2011(2)
[2]李印慧,探讨我国退休年龄的延迟,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3]沈文莉,退休年龄延迟与劳动者权力之争,劳动保障,2011(10)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称“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回复网友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人社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这一表态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事实上,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近年来曾多次被提起,每一次都激起了舆论层层波澜。激烈的争论背后是一代人的养老焦虑:“明天谁为我们养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逼近,养老金缺口过大也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推迟退休年龄、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能否解决这一问题?一旦人社部政策实施,又会引发怎样的社会问题?
老龄化社会有多远
首先,社会老龄化是整个社会乃至世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按照国际上的通常看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从我国人口发展规律看,人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则是必然的趋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数字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劳动保险条例,其中规定: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即可退休。然而当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而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3.5岁。
因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看,退休年龄逐渐延长,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据人民网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八成网友投票反对延迟退休年龄,但是众网友也纷纷表示,这一议题是我国正逐渐走向老龄社会这个大现实逼出来的,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养老金空账压力巨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提出,“退休年龄不提高,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肯定不可持续”。一语道出我国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
由于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养老制度之前就缺乏基金积累,现收上来的钱长期垫付此前的欠账,因而造成养老金空账。2010年7月中旬,郑秉文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1.3万亿元”,同时呼吁,应该尽快出台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办法。
2011年12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郑秉文在会上进一步指出,由于制度设计和政策缺位等原因,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养老金投资运营机制尚未确立,大量结存又面临贬值风险。在老龄化加剧形势下,养老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
郑秉文算了一笔账:一个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是50岁,之前缴纳养老保险费15年,退休后的生活还有至少二十四五年。个人和雇主一年缴费是其工资的28%,在基金投资收益率为5%的情况下,仅能勉强维持15年的40%工资。
而在现实中,由于很多人在职时养老金账户缴费额度较低,缴费时间不够长,账户根本没有充实,退休后所能领取的养老金有限,势必影响这些人的养老质量。
按照国际惯例,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大于就业工资的70%,便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但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除了改革投资体制和提高收益率之外,长期看,要想维持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就必须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和提高退休年龄。”郑秉文坦言,这个事情牵涉的群体大、利益复杂,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
据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延缓退休导致“就业难”
尽管一些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延迟退休年龄,让个人养老金账户再充盈一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一些网友担忧延迟退休年龄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记者了解到,网友们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当下,延迟退休年龄势必减少岗位供给,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从而大大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引发诸多问题;对公务员等群体而言,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公平;但对一些体力劳动者而言,延缓退休却会给体力与精神带来沉重负担。
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主要在于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与供给错位。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周光复教授曾表示,就业压力的形成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岗位不足问题,延缓退休并不会从实质上增加就业压力。
而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副所长则指出,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1亿人,每年有300万左右的人退休。但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占去机会的30%。这个比例相当惊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没有一个量化评估,尚停留在理论测算的层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权威专家表示,如何找到延迟退休与解决就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缓解二者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弹性退休与养老双轨
目前,我国不同的社会人群,工作岗位不同,所享受的工资、福利等待遇差别也比较大。一些处于待遇优厚工作岗位上的人,可能更愿意延迟退休,甚至越晚退休越好;而对于那些处于待遇一般或较差工作岗位上的人,则更愿意早点退休,早点领取养老金。
张京(化名)今年53岁,是湖南省一家煤球机制造厂的焊接工人,由于从事的是符合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按照国家劳动部的规定,他可以提前5年退休。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由于从事高危行业,他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几乎天天加班,所以特别希望能提前退休。
相比之下,一些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后返聘的情况则比较普遍,近期西南石油大学就通过一项新的规定,教授返聘最高年限为男性75周岁,女性70周岁。
因此郑功成认为,小步渐进地延长退休年龄再加上弹性退休制是比较理性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方案可能是每年延长一定的退休时间。
但也有网友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在养老金双轨制没有打破的今天,养老金背后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即使推行弹性退休的制度,也无法实现特权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让利,使养老金的分配更加合理和平衡”。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这种“双轨制”使得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收入上的差距极为不合理。2012年3月,这一制度在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对当前的养老体制进行改革、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高涨。
5月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文规定“十二五”期间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美联储6月不加息。本月会议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下调GDP、上调通胀预测,滞胀风险升温,下调长期加息预测。之后耶伦的发言整体偏“鸽”派,市场加息预期大幅延后。当前期货市场显示,7月加息概率仅为7%,9月为24%,12月概率也低于50%,意味着年内加息或泡汤。美联储鹰派官员转鸽派。圣路易斯联储主席Bullard(拥有投票权)突然鹰转鸽,他表示,到2018年前美国经济将保持低增长率,只需要加息一次。而在6月初,布拉德还表示并没有对美国经济失去信心,当时称劳动力市场数据的趋势显示就业市场仍“十分强劲”。他上周五表示,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GDP增速有望保持在约2%水平、失业率在4.7%、通胀很可能稳定在2%左右。
经济压力仍大
5月经济依然疲弱,生产缓中趋稳,需求全面下滑。从生产看,工业增速走平为6%,印证制造业PMI短期走平、发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增速回升。从需求看,出口跌幅扩大,外需依然疲弱;内需中消费增速微降,必需品增速平稳,可选品中仅汽车一枝独秀;投资增速继续下滑至7.5%,其中制造业创历史新低,房地产高位回落,基建稳定在20%高位,但独木难支,而民间投资增速创新低至1%,显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预测2季度GDP同比增速短期走平为6.7%,下半年经济仍有下行压力。
通胀短期回落。5月CPI同比增速回落至2%,为去年10月以来首次下降,环比增速-0.5%,主因菜价环、同比增速均大降,但猪价同比仍高、油价继续上调。食品类价格同比降至5.9%,主因鲜菜价格大降,非食品价格同比持平为1.1%。6月以来食品价格环比下滑,预测6月CPI食品价格环降0.5%,CPI稳定在2‰5月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8%,环比0.5%。尽管黑色金属、油气开采价格环比涨幅缩小,但石油加工涨幅扩大,煤炭采选止跌回升。6月钢价大幅下跌,但煤价、油价继续上涨,预测6月PPI环降0.1%,6月PPI同比降幅缩窄至-2.5%。
社融大幅减少。5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量6599亿,同比少增达5763亿,环比少增911亿。其中对实体贷款新增9374亿,同比多增864亿;5月美元走强,企业继续调整负债结构,外币贷款减少524亿元,延续此前几个月的趋势。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融资大幅减少,是本月社融下降的主要原因。
严厉监管票据融资,未贴现汇票供给骤停。表外融资中,新增委托贷款1566亿,新增信托贷款121亿,两项合计同比多增1558亿,但未贴现汇票剧减5066亿,同比少增6027亿,主因央行与银监会月初公布126号文严厉监管票据融资,要求坚持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不得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掩盖信用风险,并禁止“票据中介”活动。严格的监管措施令银行承兑汇票供给骤然停滞,单月出现逾5000亿的净减少。
信用债违约影响持续,短端成本上升,债市情绪谨慎,企业债融资持续减少。5月新增企业债融资由4月的2096亿进一步降为减少397亿,同比少增2072亿,成为新增社融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4月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增加,对债市影响持续,中短期融资成本有所上升,债市情绪整体谨慎,过剩产业债券发行困难。5月短融存量减少逾1200亿,企业债存量也小幅下降48亿。
信贷显著反弹。5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9855亿,环比多增4299亿,同比多增847亿,主因居民中长贷持续高增。当月居民中长贷新增达5281亿,反映前期住宅销售高增的后续影响;非居民中长贷新增1825亿,环比多增2255亿,同比少增723亿,5月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制造业投资大幅放缓,基建投资独木难支,企业融资需求仍弱。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贷款数据的扭曲弱化。5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5271亿,仅为4月发行量的一半,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信贷数据的扭曲效应大幅减弱,5月贷款数据更接近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同时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也较4月显著下降。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5月CPI虽短期回落,但通胀上行风险未消。国际收支方面,近期英国退欧风险升温,推动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5月贸易顺差有所扩大,部分对>中外储减少压力,但进口数据显示资本外流风险仍存。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限,近期仍将维持稳健。
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推进简政放权。总理6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宣布失效一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一致、不利于办事创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文件,以推进简政放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经济发展。会议决定,在前期已宣布失效489件国务院文件的基础上,经严格审核,再宣布失效并停止执行506件国务院文件,具体包括:一是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二是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严重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三是设立的审批事项已取消或下放,或不同文件对同一事项重复要求、规定不一致的。会议要求,要做好政策衔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出现“空档”。
降低企业成本。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时还部署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降低企业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会议确定,一是清理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中需缴纳的各类保证金。二是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在工程建设领域新设保证金项目。推进保证金信息公开,建立举报查处机制。三是转变保证金缴纳方式。对保留的保证金,建筑业企业可以银行保函方式缴纳。收取单位要严格按规定按时返还。四要规范保证金管理。对工程质量保证金的预留比例上限不得高于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5%:在工程项目竣工前已缴纳履约保证金的,建设单位不得同时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对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实行差异化缴存办法,一定时期内未发生工资拖欠的企业可予减免,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要提高缴存比例。
关键词:养老金双轨制;养老金待遇;试点改革;养老制度并轨
一、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现状分析
1.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产生。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我国养老金双轨制在建国初期已存在,当时企业职工的养老根据1951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则因《中央级直属机关暂行供给标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条例陆续颁布,正式规定了公职人员退休标准。且其养老标准优于企业职工。经过1958年短暂统一养老制度后,于1980年后回归双轨制,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因国务院颁布相关条例完成双轨制定型。
2.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出现的问题
(1)待遇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加剧。2005年年底,我国企业、事业、机关的人均离退休费分别为8803元、16425元和18410元。1990年,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的人均离退休分别是企业的1.14倍和1.20倍,到2005年年底,差距扩大到2.1倍和1.9倍。此外,近年来在养老金替代率上也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45%,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制度预期的58.5%,低于国际警戒线的50%。而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达到80%—90%,到2012年,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人员退休金差距已有2-4倍。其中,公务员比事业单位稍高。
由此,养老金双轨制导致的待遇差距问题已经引起了企业在职职工及退休职工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加剧,也成为近几年劳动保障部门受理的案件中最多的事由。
(2)现行养老金双轨制制度违背社会保障设立初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性、普遍性、法制性和互济性。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则就是社会公平。而当前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呈现碎片化状态,按身份与群体区别对待。企业职工与公务员、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区别待遇且差别较大。这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也违背了社会保障设立的初衷。
二、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试点改革
1.关于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试点改革。1992年,原人事部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进行局部试点,1995年国家《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后,各地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探索。2008年,国务院重启事业单位改革,设立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共五个试点,要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基本一致。
2.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试点改革的存在的问题
(1)部门分割的试点改革,引发不同利益群体冲突。公职人员队伍去中的公务员、公立事业单人员由于其职业特点相同,其养老保障制度的特殊要求也一致。以部门分割进行试点改革,引发利益受损群体抵触,使改革难以继续,并违背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要求。
(2)各试点改革政策多样,发展不均衡。由于缺乏统一具体指导性政策,各地试点改革沿用与企业同样的办法,自上而下摸索经验,出现了改革政策多样,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3)统筹层次与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程度低。当下试点改革地区的统筹层次仅达到省级统筹,加剧了各地政出多门的状况,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与互济功能的发挥。
三、关于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的思考
1.国家设立统一可行的改革方案,同步执行。针对公职人员内部的不同群体,主要是机关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而言,应该建立统一的一元化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避免因养老改革的区别对待,增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公务员的新的利益冲突。同时统一改革还有利于降低运作成本,并且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
2.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将现行养老金双轨制中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单层次非缴费型退休金制度改变为基本养老金与缴费性职业年金的两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养老金采取现收现付财务模式,由国家财政负担,个人不缴费。职业年金目前采用现收现付制,外部市场条件合适时可考虑转为基金积累制。
3.香港做法。针对当前我国因养老金双轨制造成的退休待遇差异引发的社会不满与矛盾,我们可以适度借鉴香港特区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的经验。香港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下的完全积累制,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完全进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工作时间有关,工作时间越长,个人账户养老金越多。这种制度安排中,退休决策成为个人选择,何时退休依个人经济条件,身体条件及与雇主协商决定。
4.适时渐进调高退休年龄。近期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又发展成为了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争论。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厂矿企业职工反对延迟退休,公共部门和知识界倾向延迟退休。由此,一方面在完善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情况下,改革公职人员养老金调整机制,缩小二者之间养老待遇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根据公职人员受教育年限高于企业职工且职业生涯滞后性的特点,为了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可以适时渐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退休年龄。
三、总结
2012年5月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会议确定我国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同日,人保部也回应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除养老金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双轨制。秉承社会保障制度设立初衷,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公平性,福利性原则,实现社会保障“稳定器”的作用,我们应将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贯彻进行,实行统一的改革方案,切实减少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使用合理有效的收缴方法,同时借鉴其他地区宝贵经验,遵循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规律,尊重劳动者工作性质,适时合理推进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与统一,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J].人民出版社,2008.
[2]樊明.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郭阳.中国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差距研究[M].甘肃社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