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工转正总结

社工转正总结

时间:2022-12-27 23:5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工转正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工转正总结

第1篇

自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以来,坚持按照联社年度工作部署,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爱岗敬业和优质服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年年圆满完成各级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现在将十五年来的政治思想及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政治思想表现

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十五年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同党和政府及主管上级机关在政治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岗期间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大力实践党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指导精神,深入进行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坚持收看政治节目和阅读学习各级报刊和政治理论书籍等,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和修养,尽力把握好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明确的价值观,使自己始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立场坚定,头脑清晰。从而保证了自己在十五年的农信工作中,始终坚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舍弃一己私利,维护工作大局,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自己应有的支持。

二、学识水平及工作能力

参加农信工作后,我深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农信的改革,自己的学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迟早将会在工作中落伍。为此,我不断给自己加压打气,利用岗前班后的业余时间,制定了紧张的学习方案,坚持努力刻苦的学自学。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唱歌跳舞的消遣,但我却收获了年年工作优良的成绩。在取得工作成绩的同时,通过勤奋学习我于XX年12月和XX年11月,先后取得了大专新闻专业毕业证书和经济类金融专业初级资格证书,实现了自己学识水平上的新跨越。而且,在工作之余,我勤奋笔耕。十余年来,先后撰写各类文章500余篇,在各类媒体发表近百篇,有力地充实了自己的生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做好岗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使自己在岗位工作中做到了态度端正,操作熟练。始终把工作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工作效率,不断产生新的工作成绩。十五年来,我先后在多个岗位工作过,年年都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掌握熟练的相关岗位操作规程,干一行,爱一行。始终利用自爱学习的优势,坚持最大化的拓展工作业绩。真正做到对农信问心无愧。

三、主要工作业绩。

参加农村信用工作以来,我先后在农村信用社信贷、出纳、押运岗位上工作过,始终坚持爱岗敬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认真做好每项工作,真正把工作做好做细,圆满完成每项年度工作任务,我参加农信工作后的第一年,先后在信贷和出纳岗位上工作过,就在这一年中,我跟随老员工苦练业务刻苦钻研,很快熟练掌握了点钞、打算盘、记账等基本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真正的农信人。从1994年起,我便一直从事武装押运工作。先在新华信用社做押运员,负责全社接送款工作,1998年12月,实行警银合作押运后,我调到联社安全保卫部从事押运款箱交接工作。在押运岗位上,我始终坚持以安全制度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安全营运、保驾护航为既定的工作目标,以网点用车需要为内容,服从分配,任劳任怨,严守秘密,遵规守章。多年来,坚持无假日工作,尽力搞好为基层网点的用车优质服务,满足业务现金流动的需要。1998年前的押运工作,无论人员素质或装备配置均显的很简陋和原始,刚上车押运时,无通讯设备,无防护装备,无统一的交接手续。我接任新华信用社押运员后,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向领导提建议,出主意,想方设法提高安全营运水平,先后协调购置了电警棍,军用匕首,防弹衣,头盔等防护用具,并亲自经过实践自己设计并找人印制了方便填写、内容完整的交接本,强化了交接责任,提高了大家的风险意识。1998年12月,押运工作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市公安局保安押运支队接手我社押运工作,实行合作押运,我从新华信用社押运员转变为联社武装押运款箱交接员,专职负责协调、交接和监督工作。尽管移交专业护运机构后,押运工作安全系数有了新的提高,但押运工作的街头作业率高,流动性大等特点也决定押运工作的高风险性。因此,作为协作开展押运工作的联社和保安押运支队来说,均不可掉以轻心。在押运操作过程中,我首先坚持用规章制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及时更新安全知识,认真做好车辆与库房、车辆与网点之间的双向交接登记工作,同时细心搞好网点运送款服务。在运送款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协助押运人员做好警戒工作,严密注意内外押运动向,签字严密,手续规范,力争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位,保证安全、稳妥、优质、快捷搞好调运款服务。其次,在工作中,我除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外,也十分注意监督押运人员的各种动向,坚持将押运活动始终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同时自己全年不分寒暑坚持按制度要求穿防弹衣、戴头盔,保持着装整齐,时刻注意工作言行,文明服务,快捷护运,规范上岗。在岗期间,坚持不饮酒,不娱乐,不玩弄自己的武器,不搭载无关人员及物品,不乱拐乱停办私事,不要求网点及车辆为自己谋私利,常保持有利于工作的营运环境。第三,在我负责的王庄线的接送库和联社营业部的调运款用车方面,我坚持主动经常性地进行双向的信息反馈和押运工作通报,通过各种工作渠道同信用社安全负责人,网点负责人及押运支队驻社中队长和车长,不定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双方的要求,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强化双方的互信度和协作程度。第四,在押运过程中,我对保卫部门、网点和押运公司都坚持从工作立场考量,不怕得罪人,坚持合理建言、献计献策。针对押运中的共性为题,我会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对服务网点发出押运提示,对于个性问题即使个别提醒,都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对不称职的押运员,及时协助保卫科要求押运公司换人换岗,保证了押运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同时也多次主动向联社保卫部门书面或口头及时反馈安全信息,为领导进行安全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单人接库,不拿自卫武器,不规范进行交接等违规情况,都坚持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决不姑息和纵容,确保了押运工作无隐患的开展。,

十余年来,我所在车组年平均累计出车千余次,由于坚持制度,护卫严密,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平均年累计运送资金超亿元,次次圆满完成年度运钞任务。

在十余年的农村信用社工作生涯中,我的认真工作的态度、热心奉献的思想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在1994年和1995年连续获得新华区团委“优秀团员”称号,1996年、1997年、1998年、XX年、XX年和XX年年,多次获得联社“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通讯员”称号,XX年我的家庭被平顶山市妇联授予“节约新家庭”称号。

第2篇

一、群众工作

按照州、县群众工作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结合自身群众工作实际,半年来开展了以下群众工作:

——同心同向活动:在对全县寺庙僧尼开展法制宣传的同时,我局组织社保、医保等进一步加大寺庙僧尼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宣传。截止6月底,参加城乡养老保险的僧尼人数达502人、参加城乡医疗保险的僧尼人数达7007人。

——幸福工程活动:截止6月底,新增城镇就业10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群已达2.9万余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5922人(其中城镇居民为833人,农村居民85089人,参合率达到99%)。

——结对认亲活动:为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加强我局干部职工与瓦须乡结对亲戚之间的联系、增进感情,上半年我局组织干部职工先后两次到结对认亲联系点,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并解决了一些存在的困难。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县委群教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年初制定了县人社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同时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科(股)室以召开讨论、读书研讨、义务劳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迅速掀起了人社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热潮,全体干部职工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自我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将个人理想与民族振兴紧密相连,为县的不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自身建设工作

1、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政策知识学习。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公务员处分条例》、《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纪律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业务有关的文件。

2、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职工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等,加强内部制度化管理;各业务局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台账,按照有针对、便操控的原则,制定经办流程。规范管理,从内部确保基金平安运行。

3、大力构建风清气正的人社系统工作环境。预防上突出重点。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人社工作权利风险点,结合工作实际,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人社工作纪律,防止和纠正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四、人力资源工作

(一)公务员管理和人才管理工作

各类人才招录(聘)管理方面,半年来,共招录(聘)用工作人员37名。具体招录(聘)用情况如下:录用公务员15名,聘用事业人员22名,安置退伍转业军人11名,其中“9+3”退役士兵聘用工作人员在内。

做好公务员一般行政职务(科员及以下)的审批工作;去年新分配人员已到期的转正定级工作正在办理中。

(二)工资福利与退休管理工作

完成全县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调标的审批工作;完成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正常晋升工资业务和上报工作;办理调出本县30人,辞职6人;调入本县12人;新分配人员工资核定37人;办理高海拔折算工龄补贴72个单位计2835人;处理退休职工死亡17人。

(三)职称管理工作

完成畜牧、卫生等部门已达到享受专业技术初级职称评定标准的评审241人次;完成卫生、畜牧等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中级职称办理3人次。

(四)干部管理工作

我局在州办的指导下,通过强化管理、落实责任等措施做好干部管理、企业干部维稳等工作,其它各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

五、社会保障工作

(一)医疗保险工作

1、参保情况

——城乡居民参保情况:2015年我县城乡居民自愿参加医疗保险的有85922人(其中城镇居民833人<选择一档缴费的有693人,选择二档缴费的有140人>,农村居民85089人)。农村居民应参合人数为85948人,参合率达99%,完了国家、省、州和医改办提出农村居民参合率达97%以上,城镇居民参保完成800人目标任务。

——城镇职工参保情况:2015年上半年,我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695人,参保达100%。

2、待遇支付和基金结余情况

——受益人次:上半年,一是农村居民受益人次达7746人次(其中住院补偿2084人次,门诊统筹补偿5662人次)。二是城镇居民受益人次达36人次。三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受益人次达3810人次(其中住院201人次,门诊刷卡3609人次)。

——补偿支出:上半年,一是农村居民共支付待遇764.58万元(其中住院补偿740.24万元,门诊统筹补偿24.34万元)。二是城镇居民支付待遇10.86万元。三是城镇职工支付待遇222.59万元(住院支付168.17万元,门诊刷卡支付54.42万元)

3、“二代社保卡”发放情况

按照2015年全州“二代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半年了在县行政局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农行的积极协助下就我县第一批“二代卡”的发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截止6月30日共向全县78个机关单位、乡(镇、场)发放第一批“二代社保卡”1436张;二是对各单位未领卡人员进行了清理,并收集了二代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信息三是就“户籍在州外人员二代社保卡”办理程序及办卡、换卡程序和流程向全县各单位进行了通报。

(二)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截止目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0人。截止目前,已新增就业102人,完成目标任务42.5%;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截至目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人,完成目标任务3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已完成1人,完成目标任务20%;农民工技能培训,目标200人。目前由于计划在7—9月开展,所以现在未开展。

(三)养老保险、新农保工作

——参保情况:今年上半年,养老、工伤和生育、新农保居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40人(其中退休人员232人)、1126人、137人、43000人。

——基金征缴情况: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三险种和新农保居保征收总额达1498.2万元,其中养老保险554.5万元(其中企业58.5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工伤保险1.44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生育保险0.6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0%。新农保居保5.75万元。

——待遇发放情况:职工离退休人数达到243人,半年共计发放基本养老金343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数6825人,计发养老金248.5万元,支付工伤保险护理待遇0.6万元。

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关于调整企业工伤人员相关待遇的通知》,为全县企业退休人员和工伤人员调整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人均增资192.2元,增幅达9.2%,切实保障了退休生活待遇,提高了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让广大退休人员充分享受到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劳动监察工作

我局劳动监察大队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及局班子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作用,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在相关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半年以来,已成功结案4起工程工资拖欠纠纷,涉及金额116余万元。

六、其它工作

(一)狠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

(二)坚持我局干部职工每周星期二、五组织学习上级文件、制度及工作落实情况等工作。

(三)狠抓各项共同目标,做到业务目标和共同目标齐头并进。

(四)认真办理在职干部职工、退休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七、存在的问题

(一)社保部门办公用房严重紧缺。由于县人社部门办公用房紧缺,现社保和医保部门20多个人工作在一个不足40平方米的场所办公,人均办公场地不足1平方米,现有的办公用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二)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特别是现城乡医疗保险局部分(原新农合)工作人员,全属事业身份,执行的工资待遇低,加上管理着上千万的资金,行业风险高、责任大,职工队伍不稳定。

(三)县、乡两级无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由于我县地广人稀、复原面积大,加上地方财政拮据,致使我县根本无法建设县、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四)“二代社保卡”发放工作难度大。社保卡发放工作虽已全面启动,但在发放过程中发现,因各单位卡面信息未经县上收集,由州局统一在公安系统网中提取,造成各单位人员无卡人员较多,职工怨声较多,造成发卡难度大。

(五)养老保险调资政策未体现多缴多得。养老保险待遇调整上,不能完全体现多缴多得。今年的调资虽体现了缴费年限,但未体现多缴多得政策,只是退休时退休费高一点。

(六)干部管理难度大。近年来由于州上对干部户籍审核把关不严,随意放款标准,我县每年退伍安置到的干部较多(大部分非退伍转业军人),加上大部分人员在省外我局根本无法与这些人员联系,更没办法收集相关基础信息,导致管理难度大。

(七)户籍信息不规范,社会保障基础信息收集难度大。由于我县人口基数大,人员居住分散,加上现公安局户籍工作不规范,我县居民未办理户籍、身份证,同名身份证号码重复的现象较为突出,致使我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础信息收集和入库准率较低。

(八)人员少,专业知识水平低,工作开展困难。近两年为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工作力度,我局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内控制度的同时,业务人员也得到了一定充实,但还是因各险种人员少、专业知识水平低,人员兼职的现象较为突出,业务工作开展困难。

(九)工作经费紧张。由于我县地方财政入不敷出,我局每年的工作经费财政预算只有20万左右(包括小车经费),而全年的开支远远超过财政的预算。因为经费的原因,特别是许多社会保障工作都无法按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政府的要求按质按量的完成。

(十)交通工具紧缺。由于该局许多工作属于民生工程范畴,需要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和下基层开展的工作特别多,由于交通工具紧缺该局职工外出培训或下乡检查督导工作只能乘坐出租车或包车开展工作。

八、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继续做好单位各项业务工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工作任务。

(二)做好退伍军人政策性安置和企业干部维稳工作及自主择业干部相关工作。

(三)继续深化公务员管理。按照国家人社部部署,做好工资制度改革配套政策的实施工作。组织开展《公务员法》实施情况、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情况检查。

第3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07-11

【作者简介】马建富,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董存田,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吕莉敏,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陈春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张胜军;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教育政策;吴济慧,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教育生态学;杨燕,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陈东勤,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卞晶晶,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江苏省在努力探索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但是,职业教育的开展与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与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管理者认为农民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相应的实训设施、农民不愿意承担一定的培训花费、培训工作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合格师资、教育培训活动信誉度不高、教育培训成果很难得到实际运用等。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困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由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定位、培育管理、培育保障等要素组成,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一、农民素质有待提升[1]

(一)文化素质之忧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与城市相差近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2]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经达到11年,美、法、德、英、日分别达到18.04年、15.96年、12.17年、14.09年和11.87年。[3]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差距很大。

(二)科技素质之乏

中国科协举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城市居民该比例为3.1%);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平均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4人。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5%,而美国、荷兰、德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是70%以上。农民的科技素质可以体现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上,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仅为48.8%。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状况无疑给我国农村先进农机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运用等带来了挑战。[4]

这几年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到4成,正在形成规模的不到20%。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员一般占农村人口的1%,我国这一比例只有0.083%。而且不少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断粮”政策,科技推广手段只是“一张嘴,两条腿”,呈现的是“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三)传统观念之困

一是认知存在局限性。农民对职业培训的主体意识淡薄,对职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职业培训的真正价值及长远意义缺乏深刻的认知,这是导致农民对职业培训持“无所谓”态度的重要因素。二是农民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不适应理论性强的学习,职业培训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三是农民对职业培训的态度不稳定。他们对职业培训的要求大都是在短期内获得直接利益,认为接受职业培训不如打工来钱快。

二、农村职业教育有待发展

(一)培育目标之惑

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满足城市需求为目标,在教育机构的设置和教育目标的确定上缺乏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思考,缺乏农业类的专业设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断为城市建设输送人才,满足不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对技术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离农”的尴尬。同时,农业产业化还要求农民学习与产业链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服务等技能,而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围绕着农业种植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展开,忽略了其他技能的教育。[5]

(二)师资队伍之薄

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师资队伍总体体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远远不如城市,再加上条件相对艰苦,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已有专职教师一是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层次偏低,50岁以上人员多为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本、专科学历人员很少;三是工作基本上不涉及专业教育,他们从中小学教学岗位转岗而来,多从事初级中学基础文化课教学,对农业社会致富信息了解甚少,并且缺少专业技能的教学经验;四是专业精神缺乏,多是临时代课,业务不熟,明显缺乏干事创业的主动和热情。

(三)经费投入之少

我国虽然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到2012年底,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才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28%;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就更少,不超过教育投入的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在调研中发现,苏南教育现代化验收涉及的乡镇保证了县级财政此块经费投入达到人均1.5元的标准,而苏中、苏北很多乡镇连人均1元都达不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和政策不够明确,地方财政困难,而学校又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捉襟见肘。[6]

三、政策、制度、形式等有待完善

(一)法律、制度缺位

就立法而言,目前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法律只有《职业教育法》及有待完善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能保障农民职业培训的发展。在机制体制方面也亟待完善: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不规范,阻碍了职业培训的顺利与协调发展;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了经费的合理使用及职业培训的质量;劳动力输入输出体系不协调,降低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就业率;人才引进与保障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农民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

(二)职业培训供需错位

首先,就职业培训内容而言,农民的需要涉及种植养殖、机械加工、餐饮、服装、美容美发等多种行业,也涉及农业、管理、法律、机械维护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职业培训的内容大多集中于种植养殖知识及技能,偶有涉及农业政策,其他方面的知识涉及得非常少。此外不少农民表示,培训内容难懂,一些专家讲的理论很难应用于实践。其次,目前培训单位常用的方式是集中讲课,而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是现场教学或是多方式结合。最后,农民期望每次参加的培训时间在3~7天左右,不要耽误他们日常的工作;但是目前的职业培训大多是根据培训单位或培训教师的方便而开展。

一、内外合力,切实提高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农民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既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职业教育培训本身质量不高的原因,还有外在的不利环境因素等等。因此,必须多处着力。

(一)要着力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有利环境。舒尔茨认为,把传统农业发展成现代农业关键是靠人力资本。在我国,“农民”总是和“地位低、待遇低”联系在一起,这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当前,国家应该出台必要的引导性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各行业的平均水平,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成立相应的专业服务组织,使农民摆脱弱势群体的尴尬境地,让他们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要重视农民的权益保护,给予农民政策优惠,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有利环境,一是加快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立起城乡一体,推动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的新户籍制度。二是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创新土地流转制度。三是参照工业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标准,建立由个人缴费、企业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总之,通过制度改革,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要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依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进行职业农民认定。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能进能出机制,对不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予以清退,不再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2012年8月,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四川崇州、山西榆次、湖南平江和福建龙岩等地区已经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效经验。如湖南平江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与管理办法,按照“个人申报、乡镇初步审定、县主管部门审核、县政府批准”程序,对430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星级认定,其中一星级新型职业农民185名、二星级150名、三星级95名。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完整档案,实行年审制。四川崇州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制定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对符合评定条件的颁发“农业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并根据其生产技能、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等,给予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资格等级评价。建立了农业职业经理人才库,获得资格证书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全部纳入人才库管理。

(三)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职业准入制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统筹研究“注册职业农民”的资格准入制度,对从事“规模化、技术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农村实用人才颁发“注册职业农民”证书,并且在培训内容、课程安排、资格评估认证、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的社会地位。

(四)引导并帮助农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农民参与培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是导致现行培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调研发现,多数农民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的能力,“对于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了以后又怎么办等一些前提性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这种盲目随意的学习自然会因缺失方向和有效规划而难以收到预期成效”。[7]

我们认为,寄希望于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改变农民的现状,必须先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对农民的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安排,引导其分步骤地参与职业培训,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农民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依靠他们自身无疑是难以实现的,首先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缺乏积极谋求改变的想法和观念,其次缺乏对自身的准确了解和定位,再次他们往往缺乏特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还需要对职业前景有敏感的前瞻性眼光和对国家劳动法规及相关政策的熟悉与了解。在这方面,政府支农部门的专家和农村社工以及NGO组织等可以有一定的作为。[8]

(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宣传。一是积极争取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二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发展和制度设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覆盖范围,将现有扶持家庭农场、专业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三是与信贷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在创业资金上有所突破,从简化贷款手续、减免或降低贷款利息等方面着手,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同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宣传力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加强典型经验宣传,加强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宣传,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政府聚力,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作用[9]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将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着眼于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顺利推进。目前,政府至少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制度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保驾护航。

(一)建议政府部门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部门或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农培训项目进行整合管理

目前我国针对农民举办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种类多,归口管理部门多,但项目的实际受益覆盖面窄、培训规模小、影响力不强。这样必然导致培训项目内容的重复、培训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农民选择的茫然等非理想结果。要想扭转这种现状,切实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和效果,就有必要从“顶层”对培训项目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建议在地市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成立涉农教育培训中心之类的行政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统整本地区的涉农教育培训项目。

结合目前的情况,从务实的角度考虑,建议县级政府设立涉农教育培训专题联席会议制度,用来调处本地区的涉农教育培训项目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必备要素:一是以分管教育的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能够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本区域不同渠道(如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妇青组织、农业协会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避免同时段低质量、低层次的重复培训;二是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协调者队伍,有能力指导、监督、协调不同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三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突破狭隘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观念,从大局出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归口管理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资格审查制度

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应建立严格的培训主体资格审查制度。一是可以防止无资质、无条件的培训机构“滥竽充数”,避免浪费宝贵的培训资源;二是可以较好地从制度上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培训机构设置上的“近亲繁殖”;三是可以有效净化培训市场,让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组织彻底退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的资格审查制度,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一是举办者资质;二是申报受理、审批的程序与办法;三是办学条件,包括对场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实习)基地、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培训起点规模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四是培训机构成为独立法人的要件;五是公示与相关信息办法;六是申诉与退出的程序与办法,等等。

为鼓励更多合格培训主体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地方政府应彻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面向全社会开放培训市场,欢迎和支持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实体、社会公益组织等,承担或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以弥补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

(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购买”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投入制度。我国不少地方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方式:一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向某一培训机构下达培训任务时,同期把培训经费全额拨付给该机构。二是培训经费不直接拨付给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而是为培训对象参加一个具体项目的培训建立专门的“资金卡”(或“培训账户”),实行“专卡专用”(或“账户专用”)。培训对象在接受培训后,再把“资金卡”(或“账户”)上的经费转入培训机构。三是给培训对象发放“培训券”,持券者可以自由选择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并支付相应份额的“培训券”。这几种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都是一种“事前免责”的方式,在实际运行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使用效率低这一突出问题。如有些培训机构利用监管漏洞,采用各种办法套取培训经费;也有不少培训对象,因培训经费不是出自自己的口袋而不爱惜使用,即便接受的是没有质量的培训,甚至没有参与培训,也会滥用“培训卡”或随意给付“培训券”。为此,建议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培训服务购买”制度,改变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方式。

“培训服务购买”是一种公共财政经费的“事后投入”制度。引入市场机制,确保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财政经费的浪费。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二是培训经费的概算与分解办法;三是“培训服务”的购买原则、程序与方式;四是“购买培训服务”的经费核算与审计方法;五是对违规机构和责任主体的处罚措施等。当然,这种“购买培训服务”主要指向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方式。对于其他来源的经费,如企业出资、社会捐资、个人资助等,其使用则应充分尊重出资主体的意愿,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

(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管制度

在以往开展的一些农民职业培训活动中,某些培训主管部门常常把培训任务分派下去后就不再过问,以致有不少培训活动“偷工减料”“缺斤少两”,培训效果难尽人意。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监管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监管原则;二是监管主体资质;三是监管内容与责任分工;四是日常监管的工作方式;五是监管情况的交流、和监管结果的反馈形式等。为有效执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管制度,应注意:一是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管队伍,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应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如培训师资、培训经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进行重点检查和评估,并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与建议;三是重视过程监管,实现监管工作的常态化。

(五)建立“能力本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第一线开展工作,应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现场能力。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成为一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本质上还是一种职业培训活动,应体现出一般职业培训“能力本位”的共同特征。建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评价制度,我们应重点关注:一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定不同的资格认证标准与指标体系。依照资格认证的能力要求,细化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科学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而非科学技术理论。三是在考核形式上以现场操作为主。四是在考核结果上,以培训对象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培训质量合格的最终标准。

需求决定着供给,从微观上讲,江苏传统农民、准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直接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成效。

一、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中问卷调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影响着农民是否愿意参加培训。首先,从个体特征变量来看,年龄与培训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小的劳动力越愿意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是否接受过培训与培训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曾经接受过培训的人,一方面对自己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有信心,另一方面自己从参加培训中获得收益,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参加培训的意愿。而“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数”“是否担任过村干部”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在统计上呈现不显著。其次,从家庭特征变量来看,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土地规模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大户更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有获取技能知识的意愿和适当的经济实力,所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三,从培训要素的选择来看,农民对培训信息的需求、培训地点距离与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正相关,如果农民对所提供的信息越需要,培训地点离农民居住地越近,农民就越倾向于参与培训。培训时间与参与培训的意愿呈负相关,农民对培训需求以短期为主(如图1)。因此,合理有效地安排培训时间是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培训机构要根据职业农民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采取机动灵活的时间安排。培训费用与培训意愿呈负相关,承担的费用越少,他们就越愿意参加培训(如图2)。

二、参与培训的动机分析

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动机的强弱排序是:提高技能、增加收入、提升素质、获得现代农业技术、获得政策扶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历。“提高技能”和“增加收入”对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影响最大。政府和其他培训机构应该重视培训的结果与培训的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政策与奖励机制,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三、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要素的选择

(一)对培训组织者的选择

调查表明,有64.94%的农民愿意接受社区教育中心组织的培训,有48.05%的农民愿意接受由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30.26%的农民愿意参加乡村自行组织的培训,有21.00%的农民愿意参加职业院校的培训。

(二)对培训内容的选择

调查发现,65.96%的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因此他们在选择培训内容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增收快的项目。如图3所示,农民选择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蔬菜种植、粮食生产、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特色农产品营销等,主要内容倾向于实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需求多样化。

(三)对培训方式的选择

调查表明,46.03%的农民表示最欢迎现场教学,其次是面对面授课、多方式结合,电视、广播、VCD等方式不太受欢迎。现场指导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性强,能及时解决问题,并且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效率,则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培训,让农民一方面接受专家、教授的课堂讲授、知识讲座、实际辅导等,一方面走到田间地头以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生产实际培训,进程中可采取以师带徒、结对子等方式。

四、不同个体特征的农民对培训内容选择的差异对比

(一)年龄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2014年的调查显示,80后、90后即24岁以下和25~34岁的农民在培训内容方面选择“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的比较多,45岁以上的更倾向于选择“农业种、养殖业的知识”。说明年龄越大,越对农业生产产生依赖,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愿意对人力资本进行自我投资。

(二)性别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男性农民更多地选择种养殖知识、涉农政策、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女性农民更多地选择文化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在他人的成功经验、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男性与女性的选择比例大体相当。

(三)受教育程度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民更多地选择种养殖知识、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法律知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方面选择较少;“初高中”学历的农民在法律知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方面选择的比例有所上升;“大专与本科及以上”的农民除了种养殖知识之外,相对更偏重于经营管理知识和创业渠道与经验。农民文化程度越高,选择职业教育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也越强。

一、农民职业培训:立法先行、逐步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的重要保证。美国的农民培训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早在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中就要求联邦政府向各州赠送数万亩至数十万亩土地,通过土地出售来资助当地至少建立一所农学院(赠地学院),这种实质性的财政投入,促进了农学院发展,为美国培养了大批农业实用人才;1914年的《史密斯・利费法》要求授权赠地学院与农业部门合作,规定各级政府按比例投入资金,建立州、县合作服务体系,服务于各州县农民;1929年的《乔治・里德法》规定从1930D1934年每年拨款150万美元,重点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家庭的家政教育;2008年的《农业法案》、2012年的《新农业法草案》则要求采取扩大农民能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有乡村、信贷倾斜支持等政策举措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国外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培训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体系,且不断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为农民职业培训提供了保障。

二、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国情,凸显适用

建立符合国情、适应性较强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础。加拿大建立了“超市式”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首先,培训品种齐全,不仅有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还有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位文凭、技术证书培训等;学制有全日制和夜校,学员有在校生和在职人员;授课采用课堂授课和远程授课相结合方式,也有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举办的专业培训。其次,标准统一。培训的入门资格、课程目标、学时分配、评价标准和收费标准等都规范统一,所有课程都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在保证所有受训者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基础课程与实用性课程外,该简化的课程全部删去,以充分保证培训质量。最后,进出方便。所有进入“超市”的具有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受训者都有多种选择;同一个教育培训计划也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所有培训者通过适合岗位需求的技能证书培训,掌握特定的技能,都能找到对应需求的工作岗位。学习成绩不仅学校认可,行业协会甚至社会也予以承认。

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组织:上下贯通、通力合作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由政府、社会团体、各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和程序来组织实施,除了由政府有效地开展农民培训以外,一些民间团体和组织也积极投入到农民培训活动中来,形成了上下贯通、通力合作的关系。

韩国农民职业培训机构主要由农村振兴厅、农业大学、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协)和其他农业民间组织构成;且韩国农民职业培训经过国家统筹谋划,做到了分工协作,形成了上下贯通的一体化体系。农业振兴厅是全国农业科研工作及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主要负责的是教育培训农民及农村指导委员会、农业公务员,指导下属机构开展农民培训;农业大学侧重于针对中青年农民、农业后继者、专业农民及骨干农民开展较高层次的信息知识密集型培训;农民协作合同组织是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主要任务之一即培训农协委员、农业技术员、农民培训者、专业农民及其他农民。

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分层培训

美国农民职业培训模式非常独特:

[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公立学校内的培训\&有意务农的青壮年农民\&1.辅助职业经验培训(SOE,即Supplementary Occupa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2.未来美国农民培训(FFA,即Future Farmers of America)

3.辅助农业经验培训(SAE,即Supplementary Agriculture Experience)

4.课堂指导的培训\&1.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投资融资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青壮年农民的责任意识、创业技能、领导才干以及团队协作意愿。

3.指导农民学员将学到的生产经营的理论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家的农场、企业或社区中。

4.培训种养技能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公立学校之外的培训\&成年农民\&1.开展与农业相关的专题培训

2.教师到农民家亲自指导

3.专职教员专门培训成年农民\&1.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2.对农民的农场进行指导和帮助

3.教授农场管理的知识\&“合作推广服务”开展的培训\&农业培训推广组织\&\&主要推广大学、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将其转化成生产力\&]

五、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政策保障、融资多元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培训经费支持农民职业培训。一般每个农民一年可获得6000澳元的培训补助。韩国法律明确规定,各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经费由国家提供,农民接受培训全部免费,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来补贴。为了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韩国政府对农业后继者提供每位2000~5000万韩元的资金援助,年息5%,偿还期可达10年。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民间投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大量的实践中,不仅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还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符合区域实际的模式。

一、基本适应了江苏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是当前江苏省“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经济发展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选择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经济板块有不同的主推培育模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对农民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更多的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苏中、苏北地区已经形成了若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支撑,具有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因此,苏南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该选择非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型或产业促进型模式。苏中、苏北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促使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选择政企配合类或政府主导类培育模式。[10]

表1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区域特点

[特点\&模式\&苏南\&苏中\&苏北\&自然条件\&人多地少

资源有限\&地域较广

资源适中\&人少地多

资源丰富\&经济条件\&发达\&适中\&相对落后\&商业化

程度\&较高\&中等\&较低\&培育模式\&市场主导\&政府市场相结合\&政府主导\&教育

与培训\&建立农民培训基金,发挥学校、企业的作用,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建立农业教育与科研推广体系,对农民后续服务较好\&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培育实践比较丰富,培育方式呈现多元化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着眼农民素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加大对种养殖能手、农业企业专家、农民经纪人和科技示范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骨干等群体的培育,重点突出创业农民、紧缺人才、骨干农民等“塔尖型”农民的培养,强化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培育模式的区域特色比较明显,总体上苏南已经进入形成特色和规范提高的新阶段,对培育项目的选择、布局、申报、立项要求更高;而区域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区更多处于“跑项目、要经费”的阶段。在培育内容上,苏南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如南京市把农业新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业政策法规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培训,还开展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前沿动态、农业旅游等业务培训,建立了“南京农业老板网”。苏北和苏中地区农民培育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郭村“基地+农户”模式、仪征“塔尖人才引领”模式、固城“园区+公司+农户”模式等。

三、创新格局已经形成,培育体系相对完善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前已形成“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产业依托、项目运作,社会参与、多元供给,创业推进、突出效果”的格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比较完善,实现了培育主体的多元化、培育力量的综合化、培育途径的多向化和培育载体的多样化。从培育主体来看,政府、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用工企业、专业培训机构、推广服务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形成多元化的培育主体,形成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等培育模式。[11]从培育力量来看,教育教学、产业带动、能人示范、工程推动、活动促进、政策引导等多种措施和力量发挥综合作用,全方位推动。从培育实施途径来看,已经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短期进修、海外研修等多向化农民素质提高途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各类培训班、劳动中介组织、公益性基金项目、乡村文化大院等为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实施载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我们的调研显示,我省苏北地区的农民更希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而苏南地区农民的此类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苏南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偏多且农业产业特色更加明显,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及其他职业技能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职业需求,更需要了解一些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旅游等前沿的动态信息。因此,苏南、苏北地区应根据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农民自身需求情况,制定具有区域适宜性的农民职业培养模式。

一、以培养主体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可实行“农民企业家培训模式”

在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低收入国家的农民对某一风险过程中所发生的新事件的察觉、阐释以及反应能力,被西奥多・舒尔茨在《农业刺激的扭曲》一书中称作农民的企业家能力。该模式旨在培训他们的责任意识、创业技能、领导才干、团队协作意愿等农民的企业家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自信地服务于农业领域。此模式的培训形式可以更多样化,并将定期对创业农民进行“充电”,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指导农民提升市场意识,按市场需求生产和经营。与此同时,通过为农民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知识教育、配套政策指导、法律援助、资金扶植等一系列措施,培养现代农业的领军人物和从事农业附属产业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家。

(二)苏南地区实行“农民实业家培训模式”

苏南地区的农民有资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针对这种类型农民的培训需求以及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考虑采用“农民实业家培训模式”。农民实业家与农民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除了需要像农民企业家那样积累资本,进行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外,将更关注社会责任,做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该模式培训方式首先应对农民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管理知识等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意识;其次引导他们强化支持和扶持意识,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农业产业发展对环境、生活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主动地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绿色农业、健康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这是苏南地区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实要求。

二、以培养的组织方式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

苏北农民职业培训的目标:一种是生产型农民,另一种是服务型农民。

生产型农民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针对该类型农民的培训应采取“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该培训其实是一种“做中学”,主要针对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和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良种培育技术等进行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是农村生产技术人员或科普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依据生产需求,直接向农民传授现实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和致富信息,教育形式比较灵活。参与服务型农民培训的多为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种养殖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各种农用器械等,缺乏的主要是生产经营的管理经验、服务意识等。“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主要的培训内容是传授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技巧,教学形式多采取讲授和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农民传授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他们可以就自己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请教。

(二)苏南地区:在线学习学分制培训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苏南地区农民43.9%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且目前的农民职业培训远不能满足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师资匮乏。苏南地区的农民职业培训可尝试在线学习的模式,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来;选修课为了让不同农民根据需要进行选择,避免出现“所供非所求”的情况,一方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解决了师资困难。必修课主要有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现代生活礼仪等等,选修课主要是农业科学知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学员们在累积到一定的学分之后,可获得专家指导,对自己的家庭农业生产进行重新规划与管理。实行在线学习学分制模式,能够将农民致富的近期效益同教育的长期效益统一起来,能够使农民的所学更适合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无障碍联系。

三、以培养的效果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短平快”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该模式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即学即用,既用既学”,充分关注农民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接受能力,突出操作教学,即重点教如何“动手”。该模式在教学安排上遵循三条原则:一是急需原则,即把苏北地区农民生产所急需的技术和科技致富所需的技能作为首选内容;二是开发性原则,即找准适合苏北地区经济开发的项目,围绕项目开发相关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三是结构性原则,即根据苏北地区生产所需要的各项技术,通过多次教育和培训,使农民形成适用的知识和技术结构。该模式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模拟法、案例法、诊断法、田间地头教学法等。

(二)苏南地区:“宽活实”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该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掌握一定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家庭经营人才,可以采用基地建设的教学方法。如网络示范基地,把生产过程一环扣一环地组成网络,使它们的副产品得以互相利用,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立体农业示范基地,根据各种动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长短效益结合轮作;家庭致富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家庭生产规划和致富计划,在校学习期间完善实施。在这些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农民们既能学到丰富的、较高层次的农业知识,也能自享学习成果;既调动了苏南地区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进一步促进苏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吕莉敏,陈春霞.职业教育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9-41.

[2]赵强社.论职业农民的培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曲文波,栾兆乾,刘涛.国外农民教育与培训经验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6(17):198-199.

[4]陈春霞.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44-49.

[5]盛阳荣.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2009(8):88-91.

[6]陈春霞.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建设的思考――基于对江苏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3(9):49-57.

[7]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常州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12(6):66-69.

[8]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9]张胜军.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