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毕业教育论文

大学毕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29 03:3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毕业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毕业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展示英雄用武之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舞台。但是从目前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待完善,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在就不了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只想到大企业、大公司或到挣钱多的单位去工作。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样的就业心态也就越来越脱离现实,造成失业大学生种种心理压力。

失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多数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一是就业心理的期望与失落感;二是就业观念不合理,表现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三是就业人格缺陷,表现为盲目从众与依赖;四是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五是自卑与自大;六是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七是就业心态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与急躁。

二、失业大学生引发的其他问题分析。

2008年,北京大学教育论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对当年7个省34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平均就业率,家庭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公务员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高出约14个百分点,父母社会地位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也就越高。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失业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由来自农村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大学毕业生构成。这一调查至少表明,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学生就业危机,仍然主要转嫁到农民身上。于是,在当下中国就出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大批出生农村的失业大学生游走于城市和乡镇,成了知识游民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大学就业分配体制的不公,堵塞了农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渠道。一方面,一旦高校录取就成了城市居民的招生制度使得他们远离土地;而另一方面,一旦不能当期就业,就既不能在城市立足,又面临返还农村的尴尬。因此他们只能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游民”。据相关调查显示,极少数失业大学生已被流氓意识所支配,而大量由失业大学生构成的年轻知识游民,已经面临退守道德底线的边缘。

三、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没有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失业大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就业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水平等因素,他们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就业岗位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他们没有在考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树立重视职业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促进事业成功的求职观。

2.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坦然面对失业挫折。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失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诸多挫折、困难和委屈,如“热门”专业好就业,而自己学了“冷门”;又如失业女大学生有时会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失业大学生只是抱怨自己的不幸,却不能对心态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3.就业心态不成熟,心理调适的方法欠缺。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部分失业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他们总是过度担心再次求职失败、害怕自己具有如媒体对失业大学生总结的心理障碍。他们不能对不良心态进行主动调适,害怕有关失业大学生的话题。他们不愿把自己的失业思想、心理问题向家人、朋友倾诉,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第2篇

我于XXXX年8月开始工作,于2XX0年8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职称,至今共5年。工作以来一直是满工作量。20XX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职称计算机和二外日语考试。

本人XX年毕业于xx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就参加非师范类新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间,进修苏州大学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士。

XXXX年大学毕业后在xx学校任教2年。期间担任班主任,任教计算机课程,所带班级在省中级计算机统考中一次性全部通过。还辅导过计算机竞赛小组,负责网页及word操作部分,学生比赛获得苏州市团体三等奖。还任教过营养卫生课程,于20XX年6月开过苏,锡,常地区公开课一堂。

20XX年8月调入xxxx中学至今,一直任教英语课程。其中20XX~20XX学年担任班主任。20XX~20XX年,三年时间带完一轮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其中20XX~20XX学年担任初一年级组长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学习的最多,成长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的安排,团结周围同事,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上级,努力学习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当班主任和助理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间,工作更加琐碎,一个年级16个班级,做到通知及时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协调好年级组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培养了与人沟通,协调管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上,我更加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好的教法。平时坚持做到六认真,经常听课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英语课堂上获得学习的快乐。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我指导的孙柯凡学生在20XX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在教学以外,我还一直注意对自己的继续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XX年暑假期间,我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苏州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顺利结业。20XX年1月份开始,业余时间参加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口语听力的培训。

第3篇

1、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2、本论文是在xx大学xx学院xx系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xx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具有丰富的xx知识和xx经验,在整个论文实验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提出严格要求,引导我不断开阔思路,为我答疑解惑,鼓励我大胆创新,使我在这一段宝贵的时光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心态,又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研精神。在此,我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从开始选题到顺利论文完成,有不知多少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数的帮助。感谢xx大学xx学院xx系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感谢xx系全体老师给予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各个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小组长的认真负责,感谢合作组员的热心协助。同时也要感谢xx系xx级xx班全体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一个一个克服困难、解明疑惑,直至本文顺利完成,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3、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生我者父母。感谢生我养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你们,为我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是你们,一如既往的站在我的身后默默的支持着我。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谢谢你们,我的父亲母亲!

在这四年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互帮互助使我在专业技术和为人处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感谢湖南商学院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对我的教育与培养,感谢湖南商学院信息学院的所有专业老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今日的满载而归,感谢大学四年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同学。在制作毕业设计过程中我曾经向老师们和同学们请教过不少的问题,老师们的热情解答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才使我的毕业设计能较为顺利的完成。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4、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四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终生难忘我的***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

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5、本论文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xxxx学校xxxxxxx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三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三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6、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M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7、踉踉跄跄地忙碌了两个月,我的毕业设计课题也终将告一段落。点击运行,也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虚荣的成就感在没人的时候也总会冒上心头。但由于能力和时间的关系,总是觉得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譬如功能不全、外观粗糙、底层代码的不合理……数不胜数。可是,我又会有点自恋式地安慰自己:做一件事情,不必过于在乎最终的结果,可贵的是过程中的收获。以此语言来安抚我尚没平复的心。

毕业设计,也许是我大学生涯交上的最后一个作业了。想籍次机会感谢四年以来给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同学,你们的友谊是我人生的财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毕业指导老师###老师,虽然我们是在开始毕设时才认识,但她却能以一位长辈的风范来容谅我的无知和冲动,给我不厌其烦的指导。在此,特向她道声谢谢。

大学生活即将匆匆忙忙地过去,但我却能无悔地说:“我曾经来过。”大学四年,但它给我的影响却不能用时间来衡量,这四年以来,经历过的所有事,所有人,都将是我以后生活回味的一部分,是我为人处事的指南针。就要离开学校,走上工作的岗位了,这是我人生历程的又一个起点,在这里祝福大学里跟我风雨同舟的朋友们,一路走好,未来总会是绚烂缤纷。(蓦然回首)

8、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学习和工作,我终于完成了《##########》的论文。从开始接到论文题目到系统的实现,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独立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从对博客一无所知,对ASP,ADO等相关技术很不了解的状态,我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试验,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非常稚嫩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会让我兴奋好一段时间。从中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博客这一新兴的出版方式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在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我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

第4篇

[关键词]台湾 高等教育 学生管理

专业培养台湾的高等教育是在1945年后,基于日本人建立的4所大专学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截止2004年,公立和私立大学已增加到168所。与内地的1396所高等学校相比,台湾高等院校的数目和在校人数量都比较少,但是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影响,存在着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和体制。关于两岸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教育改革、教学评鉴等方面的比较,已有学者进行一定的研究。笔者在此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重心――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式着手谈谈台湾的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发展三个领域。在内地的高校中,主要由学生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辅助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而在台湾的高等学校中,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官,辅导人员和专职教师完成。之间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点。在两岸“三通”开始实施的初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从中得出借鉴和互补,有助于对内地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主、自由、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学生思想教育科,招生就业科等相似,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一)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

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尤其是公立大学,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000~7000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

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物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内地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物进行指导。

(二)心理辅导

与内地的高校相同,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

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内地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还包括暑假的培训,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内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一般为2~2.5万新台币/月。

二、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一)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内地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人文,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内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二)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必选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

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更体现出“厚基础,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

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三)专题研究

台湾高等教育中与内地高校有较大差别的方面是专题研究。台湾的专题研究与内地大学中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有相近的功能,目的是针对本学科领域中某一研究课题,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与内地高校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相比,专题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入门早

专题研究在台湾的高校中是一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选择专题研究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暑假就进入专题研究。目的是在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已给导师有较强的印象,便于推荐成为本校或其他学校的研究生。

2.时间灵活

台湾高校的专题研究与内地本科教育中的综合训练或毕业论文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将固定整块的时间用于单一课程的学习,而是每周学生利用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到实验室安排实验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促进实验室资源的最大利用,也能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和消化。

3.考核方式多样

台湾的专题研究考核方式由教师决定。通常是通过对问题调研,解决和实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并无像内地高校那样要求采用论文和答辩结合的形式完成。学生在专题研究中主要锻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没有统一的要求。带来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文字综合能力较差的问题。

三、启示与展望

(一)启示

台湾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制定制度规则,学生主动执行,学校辅助指导”的情况。与内地的专职辅导员管理相比,节省人力资源,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台湾教育与美国教育相似,注重通才教育。但是对于内地需求技能和专业知识较细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台湾的高等教育并不是非常适合,可能需要从专业选修课程的角度给予加强和指导;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加强,及台湾、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两岸高等教育会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更好地前进。

(二)展望

台湾与祖国内地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传统,双方的高等教育(包括面临的问题)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内地是台湾教育的文化母体,也是台湾教育发展最大的腹地”。两岸的一些知名公立大学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如两岸都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大学秉承共同的校训,甚至在系所设置上也大同小异而互相借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体现出国家尚未统一时的特征。内地与台湾的某些过去的差异正在缩小,这与两岸相同的传统文化与近20年来的社会和经济互动有关。展望未来,两岸的合作交流必然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台湾的教育市场必然向世界放开,而最便捷的开放是对内地的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合作交流顺乎人情民意;汉语世界要争得发言权,特别是台湾要避免成为“文化殖民地”,必须与内地合作交流,使两岸共兴共荣;内地改革开放成就令世人瞩目,对台湾有巨大的吸引力;内地已经开放了对台湾高等教育的绿灯,台湾赴内地读书的学生日渐增多。我们既要和国际接轨,就必然有其超越民族、国界的通用性;同时,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言荪.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浅析[J].高教探索,2007,(2):77-79.

[2]王涛.略论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8):68-71.

[3]林慧.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比较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25-127.

[4]王孙禺,蓝劲松,江丕权.祖国大陆与台湾高等教育体制的宏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2):27-33.45.

[5]赵慧珠,刘文达.内地、香港和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与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54-160.

[6]金诚.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及其新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05,(6):10-12.

第5篇

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东莞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过去比较低,尤其是地理教师。近年来,东莞地区经济飞跃,新进地理教师几乎都是由市教育局统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这提高了东莞地理教师整体师资水平。在整体师资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些老教师缺乏系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新技能,许多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一项必需的、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随时“充电”、自我“增值”,成长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教师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全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专业化。为了让学生学习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转变角色,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带来了新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角色应由过去简单的地理课程知识讲述者转变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者,由地理教师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师。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担任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的主力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或制度化学习,尽快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任务艰巨,这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升华到意识需要学生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为此地理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渐上升为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平时,地理教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结合教学案例与同事进行讨论、分析、思考。另外,地理教师还要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收集、分析资料,撰写教育论文或体会。

三、教师要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

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技能与日俱新,对基础地理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地理教师而言,面对新知识,要增强学习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个要素。涵盖了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层面,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基本目标是达到人类与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规律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的协调统一和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地理教师要先掌握、理解这一思想,不断充实、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开展的根本途径和策略。地理教师只有注重激发自我提高动机,积极反思与实践,才能紧跟可持续发展潮流,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解决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学生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对他们学以致用的语言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就业和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大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无疑会为大学生求职、升学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去教好学生的英语口语,并在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问题

    (一)语音不标准——方言的影响

    大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很多学生的普通话都不是很标准,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因此从他们嘴里讲出来的英语同样也具有地方特色,这其实也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英语教育有关,大部分基础英语教育的老师由于轻口语重语法忽视了学生在讲英语这一能力上的培养。因此,这样的学生,即使语法掌握得很扎实,也还不能和外国人交流。小到单词、音标,大到句子、段落,都受到他们方言的影响,而说不标准。

    (二)表达不地道——母语思维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用英语说话时,都会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听到英语——翻译成汉语进行理解——用汉语思考要说的话——翻译成英语表达出来。很明显,这样的思维过程,一定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如果始终以这样的逻辑思维来讲英语,说出来的英文永远不会是地道的英文,而是中国式英语,即使学习英语多年,词汇量很大,在口语表达上也难以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三)羞于开口——缺乏信心的影响

    尽管学生们已经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并且知道提高口语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张开嘴,勇敢地说出来,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信心而羞于开口。其实在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是很渴望有锻炼的机会,但由于基础较差,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怕发音不标准,表达不准确而被人嘲笑,因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总是沉默是金。所以,这些学生直到大学毕业,英语口语水平仍然没有得到提高。

    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解决方法

    (一)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即语音语调

    在大学英语的第一堂课,向学生阐明正确发音的重要性,即标准的发音是一个人英语口语素质的基本体现。并且督促学生积极纠正,在课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同时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总结一些极其容易出错的发音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出,让学生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原声材料模仿练习并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例如,电影对白,演说词,诗歌朗诵,英文歌曲等。学生通过模仿不仅可以纠正每个单词的准确发音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学习纯正英文中的语调及地道的表道方法,从而增加对英语的语感。长此以往,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论\文\网 LunWenNet\Com]

    (二)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1)鼓励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词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单词的学习,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主要内容。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的单词的掌握,并配以一定的例句,但在实际生活中,词组才是人与人交流的最小单位。因此,学生应以词组为单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加入词组接龙竞赛之类的游戏,要求学生按顺序将自己所掌握的词组写到黑板上,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词组的积极性。

    (2)地道英语/固定表达法的学习

    有些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可以猜出他们的意思,却很难在说的时候想到这些固定的说法。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看些纯正的英语阅读材料,地道的英语影片,并有意识地积累这样的句子,比如用一个小本子把平时看到的这样一些纯正地道的句子记下来,有空时就多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随时地向周围同学朋友“显示一下”,来帮助自己记忆。这样,久而久之,在很多情境下,学生们就可以按照英语的模式来表达意思了。

    (3)背诵文章讲故事,培养语感

    学生通过背诵短小精悍的文章,可以缓解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在跟读——朗读——背诵这三步曲的练习中,学生们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断句能力和理解能力。其实,无论是什么材料,只要是地道的英文,难度符合学生的水平,内容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坚持背诵,都能提高学生的语感。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口语课上安排一个学生讲故事的环节,要求学生们把课下收集的或者自己写的感兴趣的故事或者笑话在课上讲给大家听,其实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都能在课堂上勇跃表现。

    (三)因材施教,营造轻松氛围,激发信心

    作为教师,要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和需求,给大家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在练习的过程中,难度从易到难,尽量把问题按照学生的水平有意识地区别开来。当同学们不再羞于开口,都敢于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时,教师应格外注意给学生纠错的方法。对每个人不同的错误,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必然能够改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注意到,并及时地予以鼓励,老师的认可最能激发学生的信心。

    总之,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正确策略,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的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程序要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论*文*网]

    参考文献:

    [1]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2]彭金定. 大学英语教学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第7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高职教育

创新能力是指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运用一切原有知识和信息,创造出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学习研究方法和加强科研训练四个要素。全民创新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思维活跃,有时学习中会带有情绪化,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时效率较高,反之则效率较低,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活动,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教学比重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国际上将大学教育划分为学术性教育和技术性教育。高职教育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课程设置面向具体就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和资质。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岗位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导入新知识到开始实训课程,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等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高职学生接受的更多是如何增强记忆力,缺少对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思维固化,难以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缺少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长期传统教育的培养束缚了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学生难以解决在社会活动中众多复杂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课堂知识传授,在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强。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这就决定了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实践能力培养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其次,高职院校课程一般仅是围绕各专业设置,缺少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虽然开设了选修课,但是效果不佳,不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视野,影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目前很多高职学生没有远大的目标,不喜欢所学专业,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专业知识不扎实,缺少创新能力,这必将阻碍其未来的发展。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专业息息相关,必须满足两个要点,即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培养,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真设计每一节实践课或实训课,认真考核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实践环节的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实践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尽力为学生创造到企业第一线接受锻炼的机会。结合所开设的专业,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授实践知识,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明确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和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第二课堂能够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是实践教学的延伸。鼓励学生建立课外活动小组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教师可以将自己研究的科研项目贯穿到教学中,这样学生在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的同时,又有助于完善知识架构和培养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通过以上措施积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提供更多开展实践教学的平台。

3.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现有理论和观念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从而找到创新角度,确定创新题材,经过仔细钻研、认真探索,能够深化理解自己所学知识内容,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全方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实践教学的环境通常比较开放,学生的感官能力和认知能力会被激发出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创新体系也已形成,高职院校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通过教学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强化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绍生.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2]何静.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与应用[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3]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5]李正风,席酉民.提升中国科学创新能力若干关键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刘爱东.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7]师英杰.人的创新能力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8]孙耀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进步———基于技术标准化的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9]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10]岳晓东,龚放.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媒介呈现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57-02

一、研究背景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举步维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G20峰会结束标志着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也逐渐走出低谷。但金融危机仍难言结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呈现样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理解和关注程度。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为例,探讨媒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如何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的。

二、研究对象与样本采集

本文选择《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对象。《中国青年报》是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时间上本文选择2010年1月1日至6月30日这半年的报纸为分析对象,通过阅读2010年上半年的报纸找到关于大学生就业报道的文章共计425篇。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大学生”的界定包括高职、大中专院校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对就业的限定包括了毕业生创业、当村官、考公务员、入伍以及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等途径。另外本文拟与《中国青年报》在正常年份的就业报道进行对比,选取刊登在《新闻界》2009年第5期上的论文《框架理论下大学生就业的媒介呈现――以大学生就业报道为例》为范本,把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研究正常年份大学生就业报道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以充分展示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报道的特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将《中国青年报》2010年上半年大学生就业报道分为四个类别:报道的版面位置、报道的体裁、报道的主要内容以及报道的地域。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整理如下: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报道是媒体极为重要的议题

表1《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版面分布情况(共425篇)

版面位置 篇数 所占比例

要闻 47 11.1%

青年话题 7 1.6%

综合新闻 53 12.5%

教育科学 19 4.5%

思想者 1 0.2%

共青视点 12 2.8%

大学生村官 72 16.9%

创业周刊 60 14.1%

职业教育 42 9.9%

青年调查 133.1%

青春校园 9 2.1%

两会特刊(三月) 11 2.6%

KAB创业教育特刊(三月末) 15 3.5%

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商务应用大赛特刊(五月末、六月初) 26 6.1%

其他 38 9.0%

在2010年仅半年的时间里,《中国青年报》对于大学生就业议题的报道数量就已经达到425篇,超过了2007年全年290篇的报道数量。由此可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介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话题。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村官、创业周刊、综合新闻和头版上。2009年4月24日起,《中国青年报》开辟每周一期半个版的“大学生村官”专版,全面展示大学生村官的精神风貌,激励更多的有为青年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创业周刊”则是《中国青年报》关注大学生创业的固定版面。另外2010年3月“KAB创业教育年会暨第二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青年报》特别开辟了特刊对这次论坛进行全面报道。由此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或者媒体首先提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就业以及自主创业。《中国青年报》在2010年5月底和6月初开辟了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商务应用大赛特刊,报道这次大赛决赛各方面情况,包括参赛团队的风采、参赛选手的感受、专家的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这说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青年报》力图通过报道就业活动给大学生以信心。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更全面地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问题

表2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体裁分布情况(共425篇)

体裁 篇数所占比例

消息 199 46.8%

通讯 92 21.6%

深度报道 45 10.6%

图片报道 25 5.9%

评论 22 5.2%

其他 42 9.9%

从表2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青年报》在对于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体裁上多采用消息和通讯这两种形式,而直接代表媒体立场和态度的评论体裁较少,仅有22篇。这与金融危机前的正常年份相比变化不大,但消息的比重由2007年的51.72%降至46.8%,同时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青年报》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呈现时选用了更多的报道体裁,图片报道被加入其中,并选用专访、自述等体裁来对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呈现。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多采用以树立典型的方式进行报道

表3《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内容分布情况(共425篇)

内容 篇数 所占比例

就业政策 45 10.6%

就业现象 68 16.0%

求职创业案例 96 22.6%

就业对策报道 74 17.4%

求职创业指南 27 6.4%

就业创业活动 65 15.3%

其他 50 11.7%

从表3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青年报》在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内容选择上,更注重求职创业案例以及就业对策的报道。而金融危机前,“《中青报》在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内容选择上,更注重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及法律的解读和就业对策的报道”[1]。这说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媒体希望通过以积极典型的案例引导大学生就业。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对于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就业关注不均

由表4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地区呈现并不平衡,这与金融危机之前《中国青年报》“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而较少关注安徽、湖南、云南、新疆、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1]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表4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地区分布情况(共242篇)

地区 篇数 所占

比例 地区 篇数 所占

比例

北京 41 16.9% 山西8 3.3%

上海 7 2.9% 河南 14 5.8%

天津 6 2.5% 内蒙古5 2.1%

辽宁 9 3.7% 安徽 62.5%

河北 2 0.8% 江西 93.7%

山东 8 3.3% 湖北 93.7%

江苏 32 13.2% 湖南4 1.7%

浙江 26 10.7% 陕西6 2.5%

福建 10 4.1% 甘肃 4 1.7%

广东 15 6.2% 四川 5 2.1%

海南 1 0.4% 重庆 41.7%

吉林 3 1.2% 贵州 10.4%

黑龙江 2 0.8% 云南 4 1.7%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综观《中国青年报》2010年上半年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笔者认为,《中国青年报》基本做到了全面客观的呈现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同时,《中国青年报》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仍有不足之处,如在“创业周刊”中报道创业成功的案例较多,忽视了创业过程中困难的报道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的就业报道切忌片面化

同样的报道内容,如果有了辩证的报道艺术就能起到不同的报道效果。比如报道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如果只渲染应聘之艰难,就会给受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如果媒体同时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形势的分析,那么这样的组合报道就更具有服务性。再如《中国青年报》开辟了专门的创业周刊,宣传成功的创业典型。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劣势,比如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还很低,创业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等。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要搭建起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桥梁

对于大学生就业报道,媒体要客观准确的反映就业市场的状况。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也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媒体应尽可能全面的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面对仍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需要全面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就业报道过程中,媒体可以搭建毕业生与社会的桥梁,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支持以及就业指导。

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8-0095-04

The Survey of Different Demand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 achers’Continue Education

KUANG Jinyong,WU Ji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 an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 e and other methods to explor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P.E. teachers. Itfinds that the conte 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focused on sport discipline. And the teachers are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it. But they have lower satisfaction to the content,method and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Difference of demand among different grou ps is significant. Therefor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P.E. teachers in HE Isshould be improved. The public campaign of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P. E. teachers in HEIs should be enhanced to expand the participation. The curric ulum and teaching of the education should be reformed to be more demanddriven .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status quo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增强体育能力等,有着不 可替代的巨大优势,但其优势的发挥则主要取决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体育教师素 质的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继续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重要的,其 意义是深远的。目前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较多,笔者发现,这些文章研究的内 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大致有二:一是将继续教育等同于培训;二是将继续教育 等同于学历补偿。这是对继续教育内涵未能正确理解的表现。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对 全国部分城市高校三年内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与需求的特征予以分析研究,以期 为有关行政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及教师本人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高校在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北京、上海、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20所 综合性大学,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等) 。 1.2 研究方法 1) 运用文献资料法;2) 专家访问法;3)逻 辑分析法;4) 数理统计法;5) 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451份,回收率为 90%;其中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92.5%。

(1) 问卷效度检验。问卷初稿设计完毕后,将问卷呈送几位副教授以上的高校教师,并根据 他们的意见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补充,最后请12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 问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表1 专家的构成及问卷的评价结果

专家的构成非常 合适合适一般不合适

教授1210

副教授2510

合计3720

(2) 问卷信度检验。为保证本研究所采集的指标数据的可靠程度,对统计结果进行了信度检 验。采用分半信度法,进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经“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校 正求得信度系数为0.857,信度检验结果证实,本问卷调查结果是可靠的。

2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2.1 需求倾向性的群体特征

2.1.1 职称特征 图1显示,具备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比 较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相对忽视理论方面和专业以外的能力培养。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 不长,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引导。 高职和副高职称的教师,总体上需求大致一样,但是在科研能力的提高方面,副高和 高职称的教师则存在明显差异。笔者认为,是我国的“教授终身制”,让部分教师放松了 对自己的要求。近年来,关于教授终身制的争论在美国很激烈。为了保证师资质量和教师不 断创新的精神,清除那些得到终身制后自我满足、大大减少或停止科研活动的部分教授,有 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行“终身后评审”(Post tenure review),对已取得终身制的教授每5年 要重新审核一次。这些制度和措施都保证了美国大学教授较高的水平和美国高校旺盛的学术 生命力。

根据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也应该针对教师的职称特点而考虑一定 的侧重和层次性(统计发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年龄在35~58岁之间,讲师及助教年 龄在25~45之间)。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年龄在45~58之间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相 对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养成了一定的思维定 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对这样一批教师,继续教育内 容上应该侧重于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年龄在35~45岁之间具备副高及副高 以上职称的中年教师,年纪较轻但科研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应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年龄集中在35~45岁的讲师群 体,其科研水平偏弱,应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年龄集中在25~35岁的讲师 及助教教师群体,相对较年轻,教学科研方面能力水平较弱,暂时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风格 ,但接受能力更强,对这样一批教师,应注重教学、科研、技能、裁判、思想水平、审美等 等“专业”以内“专业”以外的全面综合培养。

2.1.2 学历特征 图2显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对知识更 新、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均不同程度地高 于本科学历的教师。

图2 学历特征

调查发现,本科学历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大学毕业,这一批 教师,普遍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但大都不重视理论和科研(还包括一部分退役运动员,未经 过专业理论学习进修,就直接走向教学第一线)。而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大部 分是90年代末期毕业,这一批教师部分专业实践能力突出保送读研,但理论研究水平较差; 部分是理论水平突出考上研究生,专业实践水平相对较差,而同时具备较高专业实践水平与 理论研究水平的教师很少。可以得出结论,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其能力参差不齐 ,对各种能力的弥补和提高的需求愿望强烈;本科学历的教师其能力大致相同,对自己能力 的提高需求较小。因此,笔者认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重视教师的学历群体特征, 对本科学历的教师,应加强培养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对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 应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 2.1.3 性别特征(社会特征)图3显示,男性教师对知识更新和新技能的学习需求大于女性教师,对科研能力提高、 教学水平提高和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均小于女性教师。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女性教师与 男性教师对科研水平提高和教学水平提高的需求差异性特别大(>40%)。调查结果显示, 男 教师占82%,女教师占18%,从人数上看,女性教师属于“弱势”群体;从社会的角度看,女 性比男性对家庭生活付出得更多,花了更多的精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用于继续 教育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受到了影响;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生理学研究认为:女性相对于男 性,在体力、肌力上具有生理上的差距,但是其耐力和忍受力,在一定范围内要高于男性。 正 是由于家庭生活的牵挂和生理上的特征,导致女性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倾向于科研水平 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以及知识更新这类“研究性”的学习,根据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 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应考虑性别特征,重视社会性、群体性、生理性特征。

2.1.4 学校特征图4显示,除了知识知识更新这一项,对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 、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公立学校的体育教师均没有私立学校体育教师表现的强烈,差异幅 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据笔者实际了解,公立学校的体育 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有正式教师编制的,他们收入非常稳定,且相对私立学校要高出不少, 而私立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属于聘任制,如果能力不强、表现得不好随时可能被解聘。正是 由于这种生存危机,导致私立学校体育教师对自身提高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态度,从态度方面 讲,这是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继续教育工作精神的。公立学校在我国占绝大多数,其教师 总量也占绝大多数,针对生存危机和收入的差异导致自我发展动力差异的现象,笔者认为可 以通过加大宣传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同时在一定比例浮动工资的发放和职务的升迁任免上对 继续教育加以硬性规定,增加其难度。从而达到促进更多的教师提高自己,加速教师专业化 的目的。

2.2 认识现状对继续教育涵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局限性。继续教育属于非学历教 育,这是继续教育的基本属性。但是,调查情况显示, 32%的教师对此存在着认识上的 错误,认为继续教育是属于学历教育。这说明,部分教师仍然将学历的提升,看作是继续教 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的情况。经统计,填 写问卷的417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36%,64%的教师为本科学历 ,其中认为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本科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这与反映的结果相吻合( 注:此调查是为了满足本次论文的研究,并不能作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的数据 参考),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导致部分的教师对继续教育 的涵义没有正确理解。

调查结果(表2,表3)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对本专业技能、 教法、理论知识、裁判水平 、科研能力的培训;对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水平、党校培训、心理辅导等体育专业以外的 能力培养或提高,相对忽视。从专业化发展来看,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局限性”表现。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形成高尚的社 会情感,这是高校教师必须扮演的课堂角色。因此应重视教师的全面以及个性化发展,使 继续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培训”、“进修”,同时要延伸到其他的学科。

表2显示,在本专业相关内容中,教师更倾向于技能、理论、教法、科研等培训或进修 ,忽视了论文报告会、教学比武这类关于科研交流、教学方法交流的平台。重视学习提高, 而忽视了交流提高,这反映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过分强调了校外培训学习,相对忽 视了校本培训以及信息的交流,使自身的发展直接受到了影响和限制。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 中层次较高的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继续教育就是对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个性的手段 ,是走出应试教育“影响”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涵义和意义的宣 传教育,使教师们了解什么是继续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继续教育,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工作, 也是急待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继续教育内容

三年内接受过继续教育的教师为362人,占87%,这说明还有小部分教师在三年时间里未 接受任何形式的培训或进修。从继续教育实际接受情况来看(表4),主要集中在以体育 学科相关的内容为主,忽视了对人文精神、智力水平、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培 养提高,这与继续教育的目的是相违背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和智力水平,能很好地掌握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能够独立思考,懂得怎样获取知识 与应用知识;怎样给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最优化的学习资源;怎样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能够适应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必须改变高校体育 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将继续教育工作转向正确的轨道上来。

图5显示,教师对培训内容、方式与质量,非常满意与满意在19%~33%的区间;一般与不 满意在67%~81%的区间,说明大部分教师对现行的培训不满意。研究发现,对继续教育内容 的不满,主要体现在:认为内容陈旧,仍是以体育的技术培训和体育理念的学习为主;方式 保守,套用学历教育模式,表现为填鸭式的教、接受式的学、机械式的考,没有考虑继续教 育成人性的特点;不专业,总体质量差。总体评价是师范教育的重复,学员对知识只认同而 不求异,只接受而不创新,学员的学习仅停留在感知、模仿和记忆阶段。这样一种教育模式 所带来的结果显然不符合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它窄化和扭曲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功能 及本质,不利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培训出来的教师,无法担负起素质教育赋 予体育教育教学的使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面做出 改革,以适应继续教育成人性特点及需求特征。

2.4 继续教育理由 结果显示(图6),认为接受继续教育是“自身提高的需要”的选择频数占66%,学校 规定和评定职称需要选择频数占32%。从因素属性上分析,“个人发展需要”是个人主观能 动性高的体现,是主观因素;“职称评定需要”具有多重属性,既有主观因素因素又有客观 因素;“学校规定”则属于绝对的客观因素。“个人发展主观需要”的选择选择频数超过66 %,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提高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必须的、必要的,是主观上认同的。继 续教育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的手段,而目前教师对自身发展能动性普遍较高,因 此在认清形势的发展之后,下一阶段的工作,应该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调动更大范围 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客观上给与支持和制度化的保障及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要求,这样才能 符合当前的形式同时也符合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予以重视。

2.5 教师继续教育需求 研究显示(表5),高校体育教师的需求主要趋向于知识更 新、教学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增强。受认识现状的局限,继续教育需求在本专业的过于集 中,这是在预料之内的(文中2.1有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继续教育工作作为实现教师 专业化过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体育教师对专业 化发展的正确认识,扭转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狭隘理解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部分教师(32%)对继续教育涵义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 内容局限在本专业内,忽视了教师的综合发展;

2) 三年内接受过继续教育的教师占87%,其中多数人(66%)认为接受继续教育是个人发 展的需要,体现了较高的主观能动性;继续教育内容以体育学科为主,教师对内容、方式与 质量的满意度较低,非常满意与满意占10%~33%,一般与不满意占67%~81%;

3) 不同群体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倾向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忽视理 论方面和专业以外的能力培养,高级职称的教师对科研能力增强要求不高;硕士及以上学历 的教师、私立学校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较高;男性教师对知识更新和新技能的学习需求 大于女性。

3.2 建议 1) 加强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涵义和意义的宣传教育。建议形成文字,逐级发放,使教师 们了解什么是继续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继续教育;积极调动更大范围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 客观上给与支持和制度化的保障及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要求;建议在一定比例浮动工资的发放 和职称、职务的升迁任免上对继续教育加以硬性规定,增加其难度,从而达到促进更多的教 师提高自己,加速教师专业化的目的。

2) 必须改变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针对不同职称、学历、性别、学校性质等, 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面做出改革,以适应继续教育成人性特点及需求特征;重视教师的 全面以及个性化发展,使继续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培训”、“进修”,同时要 延伸到其他的学科。

3) 建议试行“终身后评审”,对已取得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每5年要重新审核一次 ,必须有新的成果,保证师资质量和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儒新.专业化视野中的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 07(2).

[2] 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细谦.试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0(2).

[4] 黄文仁.论批判性反思在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003,26(6).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化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跨国贸易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转贴于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如何适应英美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第11篇

俞伟顺,北京市第七中学体育特级教师、教研组长,北京市首批正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首批中小学体育学科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中学体育学科市级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担任“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体育课程研发组核心专家、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协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城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评委等职。

在北京市西城区教师队伍里,俞伟顺是一个“传奇”。他今年59岁,有43年的教龄,是唯一一位集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于一身,而仍在教学一线,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人。

既练学生身体,也育学生心灵

800米以上的长跑属于耐久跑,这是锻炼学生耐力和心肺功能的一项体能运动。但现在的学生普遍娇贵,吃不得苦,不愿跑、不爱跑。在这个事关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问题上,俞伟顺和耐久跑较上了劲儿。

2004年,西城区开展首届“西城杯”教学评优课,俞伟顺决定拿难度较大的耐久跑“开刀”。他设计了让学生踢着球跑、运着球跑,并要求学生记住踢球、运球的次数。

“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数踢球、运球的次数上,长跑过程中的枯燥、单调感就转移了,他们不再痛苦地一圈一圈数跑的圈数。”俞伟顺说。那天,他还特意将长串的风筝剪开来,让学生们每人拉着一个小风筝跑,跑完后,有学生主动请缨:“老师,我还想跑一圈……”

评优课的结果,俞伟顺拿了个一等奖。自己的创新教法得到了认可,此后他陆续开展了重复跑、障碍跑、情境跑、定时跑等各种跑法,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跑步。

为了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俞伟顺又设计了一种趣味练习法。他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边踢球边跑,第二组拉着绳子跑,第三组赶着球跑,第四组跳着绳跑。一圈下来,每组之间顺时针交换跑步项目。学生都想试试自己没“玩”过的,那情景真是你争我夺,热火朝天。

变着法儿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俞伟顺还特别注重利用体育培育学生的心灵。连队列散开这样常规的动作,也被烙上“俞氏风格”。他认为常见的两臂间隔散开的方式太过松散,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为此,在实践探索之后,他撰文《浅谈体操队列‘分列式’散开练习对学生的行为影响》,主张采用正步走的方法散开。比如,横队第一排先走7步,第二排走5步,第三排走3步,第四排走1步,排与排之间间隔两步走……

学生们一开始走横队时还好,但走纵队时就有点乱了。俞伟顺并不灰心,他认为坚持做下去,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也能培养出良好的纪律性及合作精神。“因为个人的失误最终会影响到整个队列的整体美和整齐度,所以学生会不断提醒、强化自己,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与队列散开育人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2005年俞伟顺为全市体育教师所作的一节“鱼跃前滚翻”示范课。双人、三人、四人直至全组多人手拉手的前滚翻让教师们大开眼界:“原来简单的前滚翻还能这么练,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这些育人心得,俞老师常与我们一同分享,不会留一手。”西城区外国语学校的孙玲玲记得,在一次研讨中,她主张采用正误对比纠错法进行双杠教学,即让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两个学生分别在同学面前做正误示范,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以达到纠错的目的。“俞老师听后,不同意我的观点,就差生的心理变化问题向我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使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诲人’不是‘毁人’。”孙玲玲说。

帮青年教师捅破“教学窗户纸”

在西城区,许多青年体育教师都或多或少得到过俞伟顺的指点。有一年,区里安排北师大二附中的郭华做一节研究课,接到任务,这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变得紧张、慌乱、没有头绪。“那种压力,非亲身经验者难以真正体会。”

一天下班后,郭华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忙碌,门突然开了,俞伟顺笑眯眯地走进来:“郭华,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当时呆住了,俞老师不请自到,竟然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从七中赶过来,为的就是指导一个仅在前一天参加区里教研时,跟他说起过这次研究课的年轻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华仍很激动。

同样的感动,北京八中的张健也有。2013年,因为要做一节市级公开课,她打电话向俞伟顺请教。为了让张健掌握技术要领,当时已58岁的俞伟顺亲自演示横箱侧腾跃动作。最终,张健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俞伟顺看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认为:“新老师的头几年定型很重要,像小树苗,如果一开始就歪了,以后再想尽快进步就难了。”

这样的看法,源自俞伟顺特殊的成长经历。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高考还没恢复,没有大学毕业生,学校短缺大量教师,俞伟顺是在初三临毕业时,被学校突然通知留校当体育老师的。“白纸一张”的他被学校送到原西城区教师师范进修学校脱产学习了大半年,心里才算“有点底儿”。更幸运的是,在回到原北京市第八十六中学担任体育教师时,俞伟顺与他当学生时的老师王达成了同事。受王老师的熏陶,认真负责、愿意把课教好成了俞伟顺工作的主旋律。8年后,俞伟顺被调到北京市第三十二中学,结识了另一位老教师、教研组长苑得石。苑老师在理论和驾驭文字能力方面都很强,俞伟顺的教案、教育论文没少得到他的指导。两位恩师对青年教师无私的帮助、提携,使俞伟顺深切地感受到,年轻时得到优秀教师的帮助,自己的进步才很快。因为教学有时就像是一层窗户纸,老教师不帮着捅破,青年教师要花很长时间去摸索才能领悟。

如果因此就断定俞伟顺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是温暖的、贴心的,这不是真正的俞伟顺。他那双深邃的眼睛,能把一节课的优劣看得一清二楚,即便是一点小瑕疵。

北京市三帆中学的郭建伟就见识过这双眼睛的威力。

2010年,郭建伟做过一节“篮球游戏化教学”的观摩课和一节“核心力量”的研究课,这两节课,很多教师的评价相当高,可俞伟顺却说:“郭子脑子灵,总能创新,这很好,但一定要注意语言组织和精讲多练的原则。”

“青年教师想吸引人眼球,难免弄些花哨的东西,但往往过不了俞老师的眼睛。”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陈贺举例说,如果一个教师要上的是一节短跑课,那么热身运动做健美操就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场面的漂亮代替不了学科的科学性,正确的应该是多做听声音快速反应的训练。

渐渐地,俞伟顺的这双眼睛变得让一些老师“爱恨交加”:“爱”是因为他喜欢从不同的视角来看课、评课,让老师们屡有收获;“恨”是因为他是一个直率而认真的人,对待教学中的问题从来都是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如果要照顾到大家的面子好看,就捂着错误和不足,不去说,老师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故伎重演’,这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

近些年,俞伟顺开始变得“圆滑”了:当着被评课教师学校领导的面,他尽量说得婉转一些,事后再和该老师深入交流,他认为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也很重要。

把体育当作一门艺术

“体育和艺术看似不搭边,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是自己既从事体育工作又从事艺术工作,俞伟顺觉得体育也是一门艺术。在他眼里,教体育最辛苦的不是户外上课,而是备课,因为上一节体育课太容易了,但上好它太难了。“比如学生上课时既要上得高兴,又要出汗,还要学到技能,样样都得考虑齐全。”

对于艺术的理解,俞伟顺始终认为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学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做队列练习,学生觉得被动、没意思,他就尽量不喊“齐步走、立定”,而是改为规定步数齐步走、自动立定,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练习横箱侧腾跃这个项目时,不少学生担心磕碰,老是屈着腿。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俞伟顺和他的徒弟、北京七中体育老师裴立伟一起,在跳箱的侧面挂上几个高度不同的挂钩,将橡皮筋穿过挂钩连接到一旁的障碍跑标杆上,这样使得跳箱得以“延长”。学生从最低处开始跳,很容易跃过,即使随着高度的升高不小心碰着了橡皮筋,也一点儿不疼,信心大增。当学生们跳过了与跳箱平行的那条线后,他们再做标准的侧腾跃时就变成了“小菜一碟”。

俞伟顺的教学从不拘泥于某种模式,而是颇有创新。细心的俞伟顺发现,学生普遍不爱长跑的原因之一是跑步时嗓子难受,呼吸困难。而以往的教学,教师强调的都是让学生加强吸气,于是就会经常看到学生长跑时呼哧、呼哧地吸气。但俞伟顺认为,这样做效果非常不好,因为学生的呼吸都是在无效腔中进行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耐久跑中“呼”和“吸”哪个较为重要,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道具是一根头上戴橡皮囊的玻璃管和一瓶红水,俞伟顺告诉学生橡皮囊代表他们的肺、红水就是他们吸进肺里的氧气。他用手捏住气囊,捏瘪一半松手,这时玻璃管里吸进了一半的红水。第二次他把气囊全捏瘪再松手,此时玻璃管里吸满了红水。这个实验迁移到长跑中就是:只有呼出的气体多,才能吸进更多的氧气。“这种正确的呼吸法,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记住一辈子。”俞伟顺自豪地说。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民间艺术家,俞伟顺将个人爱好“顺延”到了工作中。做面塑作品手要巧、心要细,这种“细”转化到教学中,不光教案写得很细,而且在评课时特别注意细节,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或看不到的长处,他都能看到,因此点评能“一针见血”。他认为自己历年来能不停地超越自我,与艺术创作不无关系。

记者手记

“双面”俞伟顺

俞伟顺的肤色有些黑,这大概与他常年在户外上课不无关系。原本以为,以他59岁的“高龄”,又手握诸多荣誉,应该退居“二线”,多指导一些青年教师。可他不!体育办公室的过道里,贴着全校的体育课程表,俞伟顺的那张,与组里的其他老师一样,每周14节。贴上墙的目的是要大家互相监督,他说自己也不能搞特殊,大家要一视同仁。为了保持体能,只要有时间,俞伟顺坚持每天跑40分钟6000米。上体育课跑步热身,有学生跟不上,他来一句“你十几岁还赶不上我这老头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