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时间:2023-01-03 05:50:13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1篇

Abstract: Facing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and the fast changing market, enterprise network alliance become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mproving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but it has a higher instability. From the angle of enterprises, the interest of network alliance forming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thesis, and the source of instability is found, at last we can point that the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in the alliance can make alliance dynamic stability. So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can play the key role of realizing function of network alliance, and also is the bottleneck problem about network alliance theory research. This thesis explains how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rom four angles: cost, resources, communication dialogue and 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Finally, the goals of network alliance are achieved.

关键词: 网络联盟;竞合均衡;协调

Key words: network alliance;the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111-02

0引言

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发现实现战略目标需要的资源与能力与企业自有的资源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也正是这个差距从客观上迫使企业走上网络联盟的道路。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联盟企业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使得联盟内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导致联盟运行极不稳定。

1企业网络联盟性质与特征

企业网络联盟是由两个以上独立的实体企业,在面对市场机遇时,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基于协议或信任而配置各自不同核心能力或优势资源所形成的临时的动态的经济关系。它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网络联盟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形成有组织的市场,体现市场特征。但与纯市场的交易模式又有区别,是在正常的市场交易关系中引进企业组织内在的行政治理机制,在网络交易中实现内部治理功能,具有企业特征,但又不同于具有明确的层级结构和组织边界的企业。交易成本理论指出,完全的市场交易将带来高昂的市场交易成本,完全的企业治理又导致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企业网络联盟正是为了弥补因市场交易导致的协调成本增加,而引进组织的行政管理协调方式;为了弥补企业组织失效及管理费用的增加,而引进了市场价格与退出机制,最终实现组织协调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1]。

2基于共同利益基础的企业网络联盟竞合关系形成与变化

企业建立网络联盟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利用网络联盟整合资源的能力,来完成那些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达到的目标,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利润,但是要实现这个根本目标必须处理好联盟企业间的竞合关系。

2.1 单个企业的有限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与一致在企业网络联盟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既存在一致又存在冲突,当个体与集体利益一致时,单个联盟企业往往表现非常好的合作性,但在实践中两者常常发生冲突,而两者矛盾的根源还在于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加大了联盟的运行成本。为了尽可能地缓解这种冲突,只有使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相关并且相互依赖,而这种关系的实现只能在联盟成员之间的竞合关系动态与多态变化的比较中形成。

2.2 企业网络联盟中竞合关系的动态性与多态性企业网络联盟形成、发展和结束是随着市场机会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机会消失了,即使联盟内某个企业对联盟现状非常满意,但联盟内的其他企业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互动,使得联盟企业之间已有竞合关系发生改变,可见联盟企业之间是一种多态、动态的竞合关系。

竞合关系的多态性首先表现在竞争与合作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上。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可以同时存在于联盟企业之间;也可以在联盟的某些领域合作,另一些领域竞争。其次,这种竞合体现在动机和行动两方面,联盟的形成无论是基于合作动机,还是竞争动机,最后都必须通过行为来体现。即便是那些在行动上已经形成合作,也不能说明企业之间没有竞争的动机和行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具有市场容量限制的某些方面,竞争更是不可避免。可见竞争和合作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竞合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动态性,即“变”。当企业面对激烈竞争时,参与合作的动机胜过竞争的动机,但当合作进入后期,企业的竞争动机往往会增强,这也是众多联盟在后期解体而没能走向更高层次合作的原因。另外随着联盟的实施,联盟企业原有的相对优势,可能会变得不重要[2]。所以联盟企业之间没有永远的竞争、也没有永远的合作,合作与竞争的紧密程度也随着不同时间以及合作项目的进程情况不断变化,达到不同的竞合平衡点。

2.3 稳定企业网络联盟关系在于竞争与合作的均衡竞争与合作不断变化的结合程度成为维持联盟稳定及保持联盟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单纯强调合作或竞争都是不现实的,大多数观点认为合作是企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联盟形成与发展更强调合作而否认竞争。事实上合作是总体趋势,但竞争也非常必要,只有两者并存,使企业既可以通过合作减少竞争费用,避免资源浪费,又通过竞争防止联盟成员的竞争能力衰退。此外要协调好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要求,需要均衡竞争与合作关系,使企业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平衡状态到临时不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然后又出现新的不平衡,再调整到新的平衡的动态循环之中,使得联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3]。

3实现企业网络联盟中竞争与合作均衡的协调

要实现动态联盟的稳定运行及目标关键是保持合作伙伴间的依赖强度,协调好合作伙伴间竞合关系使之均衡。那么如何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均衡,本文将基于以下四点来阐述。

3.1 交易成本与组织管理成本的比较企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在企业内部通过某种权力来配置资源,实现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但同时却要支付较高的组织管理成本;而利用市场机制组织生产虽然可以节约组织管理成本,但交易费用却较高;企业网络联盟作为一种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有机结合组织协调机制与市场机制,比市场节约交易成本,比企业节约组织管理成本。科斯认为,各种企业组织形式的存在是对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其边界最终取决于市场交易边际成本和组织管理边际成本之间的比较[4]。可见网络联盟的最优运行状态取决于组织管理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那一点,当交易成本大于组织成本时,联盟企业通过紧密合作,以科层代替市场,实现交易内部化。反之当联盟内部组织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时,联盟企业之间通过竞争发挥市场机制,将交易外部化。可见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比较决定着联盟企业间竞合的状态。

3.2 联盟中企业组织的演变状态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往往是 “大而全”或“小而全”,组织中的各个要素不易改变,组织表现出刚性特征,组织的边界呈现出确定性和稳定性。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对新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适应性,不能根据市场机遇的变动迅速作出调整。企业为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竞争力,将组织内部一些非核心业务或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剥离到外部市场,企业内部只保留核心能力。同时根据需要与供应商、经销商甚至竞争对手建立网络联盟关系,并且出于自身战略考虑,不断地变换合作对象和方式,形成不同的联盟。为了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必须是易于重构,易于调配的,实行团队式工作方式。企业根据顾客的定制要求把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员工组成特定的团队,使得团队内员工可以就自己的专业特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制定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当任务完成以后,团队人员根据新订单的要求,又被安排到新的团队中,整个企业由若干个平等地位的任务团队组成。这种团队工作方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动态的、敏捷的、柔性的特点,使企业能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内部重组,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5]。

3.3 参与企业与网络联盟之间的依赖性联盟企业能力的发挥需要依赖网络联盟这个平台,而网络联盟作用的实现,又必须依赖各联盟企业的特殊资源与能力,可见两者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依赖性越大,彼此越是离不开,联盟越能稳定进行下去。一方面,联盟企业对联盟的依赖程度是由自身能力决定的,自身能力小的企业希望从联盟中获得资源,对联盟的依赖程度会比较大,联盟组织的稳定性就高,反之,企业对联盟的离心力就大,联盟的稳定性就小。另一方面,联盟要想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必须整合各企业特有的能力。由于企业本身的资源和能力大小不同,使得联盟对企业依赖性也有区别。企业能力越大,联盟对其依赖性越强,企业对联盟的影响也越大。反之,企业能力越小,联盟对其依赖性越小,企业对联盟的影响也越小。而那些对联盟影响大的企业往往希望通过掌握联盟的控制权来获得更多利益,但由于联盟的总体利益有限,一个企业收益的增加就意味着其它企业利益的减小,于是因能力大小而在利益分成和控制权分配中产生了矛盾。而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就需要建立一个联合决策机制来共同制定联盟中合作方式、利润分享方式、激励方式等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协调好各个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

3.4 联盟中企业相互信任与对话的程度在联盟运行中,生产跨越多个企业的边界,各企业需要按时按量完成既定任务,因此涉及到如何协调好多个企业间信息共享与交流等问题。成员企业作为有独立决策权的实体企业,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行政命令不再适用。又由于在联盟运行中外部情况的不断变化,使得联盟协议不可能考虑到现实中发生的一切情况,并且会带来高额的治理成本。管理大师巴纳德认为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有效的沟通[6]。而网络联盟中伙伴间均认可多赢目标,又有协作意愿,所以只要在内部构建开放、信任的氛围,以积极坦诚、信任的态度进行沟通,并通过适当的协调方式解决冲突,逐步形成大家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从而使得各成员企业在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时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使其成员共同为联盟的目标实现承担责任,并且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产生的几率,降低约束成本或监督成本,提高合作的效率。当然诚信不会凭空产生,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各个企业抛弃急功近利的观念,把合作伙伴看成是自己的利益共同体,追求长期利益的实现。同时信任又是有层次的,随着联盟的形成、发展、结束的动态变化,信任和沟通的程度不断加深,最终彼此间产生文化上认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网络联盟成员间的竞合关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矛盾的关键点是均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在合作与竞争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本文从四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实现竞合关系均衡的协调方式:由于网络联盟是一种创新的组织方式,其内部同时存在交易成本与组织管理成本,而两者的比较是确定联盟企业间竞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与联盟之间的互相依赖,联盟企业间需要因此采取相应措施来协调不同能力的企业之间在控制权和利益分配上的关系;又由于外部的市场机会总要在企业内部实现,所以协调好企业内部组织是实现外部竞合均衡的前提,以及外部企业之间不断沟通信任的协调方式也是决定竞合实现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格兰多里.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3-63.

[2]余佳群,陈英梅.论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态协调[J].经营管理,2006,(6):66-67.

[3]徐礼伯,施建军.联盟动态稳定:基于互依平衡的理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97-107.

[4]刘佳勇.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企业网络效率边界分析[J].北方经济,2009,(5):20-21.

第2篇

【关键词】 上海港;舟山港;江海联运;腹地资源;竞争;合作

1 舟山港与上海港竞争合作关系对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的意义

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总理在浙江考察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就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点。舟山港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T”字形交汇区、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适宜开发建港岸线约380 km,其中未开发岸线约230 km;港池宽阔、港域内航道畅通、锚泊避风条件优越,拥有万吨级航道17条:具有如此之多优越条件的港口实属罕见。在途经我国的7条主要国际海运航道中,有6条经过舟山海域,且可供15万吨级船舶进出的航道有13条,是包括宁波港、上海港在内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航道。由此可以看出,舟山港良好的水深条件和区位条件,以及相对完善的港口设施、航运服务体系,都满足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条件。2006年“宁波-舟山港”名称正式启用,按照规划,宁波-舟山港开始大规模建设。这种强强联合的一体化使得宁波-舟山港的年吞吐量不断提高。

上海港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 km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港腹地辐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排名第一。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将在2020年建设完成,其力求体现上海市航运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和核心功能,以达到集聚跨国航运企业的目的,使上海港作为国际枢纽港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上海港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十分优良。

上海港和舟山港海域都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我国沿海主通道的交汇处,都可以进行江海联运,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因而二者之间的竞争难以避免。二者同属长江三角洲港口,又存在合作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题。

2 舟山港与上海港的竞争关系

2.1 货源竞争

上海港的直接腹地主要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其间接经济腹地主要有浙江南部、江苏北部,以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舟山港腹地与上海港腹地多有重叠。

虽然腹地重叠,但舟山港的集装箱货源主要来自宁波、舟山本地及浙江以南地区,长江流域出口和杭嘉湖平原经济区的集装箱从宁波-舟山港出运的比例很小。[1] 相比之下,上海港对长三角地区货源的控制力较强,其更好地利用了江海联运这一便捷的运输方式,将长江沿岸地区纳为自己的腹地。因此,从货源方面看,上海港较舟山港有很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对于由江进海和由海进江的运输方式来说,上海港更为便捷,尤其是浙江北部和江苏以及其他长江经济带的货源经上海港可以缩短路程,节约成本。舟山跨海大桥的建成,虽使舟山港腹地范围不断扩大,但与上海港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2 深水港资源竞争

为了应对船舶大型化的航运发展趋势,扭转原有港口码头水深不足且吞吐能力饱和的局势,上海港在外海岛屿上建设离岸式集装箱码头洋山港区。通过东海跨海大桥与上海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洋山港区主要承担腹地内远洋箱源和国际中转箱业务,同时吸引了世界大型集装箱船靠泊上海港,使上海港度过瓶颈时期。深水港可停泊大吨位船舶的能力对江海联运的发展十分有利,上海港将洋山港区纳入囊中,克服了自身短板,削弱了舟山港作为深水良港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舟山港的发展更具挑战性。

2.3 港口地位竞争

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港展开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后将提供航运交易、航运金融等服务,旨在吸引跨国航运企业的进驻,并打造成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第4个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的提出,进一步助推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

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能够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港的国际地位、强大实力与舟山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一种抗衡,两港的地位竞争难以避免。

2.4 价格竞争

上海港历史悠久,根基稳固,规模宏大,在国际上有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上海港与一些大型航运企业合作密切,航运价格合理且稳定。但是,目前由于上海港“水水中转”的比例不高,使得部分集装箱必须通过陆路运输的方式从外高桥港区运往洋山港区,这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舟山港自然条件优越,码头建设和航道维修成本较低,使得劳务费用、停泊费偏低,与上海港的价格相比存在一定优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不太合理的结构和制度不利于港口企业的发展。

3 舟山港与上海港的合作关系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建设,并不仅仅是舟山区域内的建设,也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点。2015年4月15日,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与舟山市政府共同倡议,重庆、宜昌、武汉等长江沿线各主要港口与舟山港共同有关江海联运港口联盟的《舟山宣言》,内容主要包括: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度合作,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港航物流联盟,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深水港、完善的集疏运体系等,上海想要尽快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离不开舟山港的合作和支持;而舟山港的发展也离不开上海港的良性竞争和合作。

另外,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同属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不仅面临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的竞争,还面临其他主要港口如釜山港、香港港、高雄港的竞争。因此,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以及其他长三角地区港口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港口群的竞争力。

4 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建议

4.1 打造大宗商品储存中转加工交易平台

上海港与舟山港存在货源竞争关系,在集装箱吞吐量方面,上海港远超舟山港。尽管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后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增长,但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多数依靠浙江南部的货源拉动。在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的吞吐量方面,舟山港比上海港有更大的优势,而两港在金属矿石的吞吐量方面基本持平。因此,舟山港应利用自身深水港的优势,建设由江进海的大宗商品集散港,继而优化除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金属矿石外的如煤炭、粮油、液体化工品等的运输系统,打造大宗商品平台。这样既可以弥补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空缺,避开与上海港竞争,还能发挥自身优势,错位发展。

除了目前做强的岙山储油基地外,还应加快规划建设长涂、黄泽山等石油储备基地,做大原油战略储备规模,提升我国原油储备保障能力,同时提升矿石储运中转能力以及铁矿石的保税储运能力。完善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功能,打造集大宗粮油加工配送、中转物流、保税仓储、现代交易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粮油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我国沿海粮食运输主通道和粮食及其加工成品进出口的枢纽。提升石油、矿石、粮油等大宗商品储存中转加工能力,以及天然气、煤炭等大宗散货中转运输的能力,可为舟山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带来货源和市场。

4.2 加快建设深水港区

洋山港区目前15 m的水深标准在未来的20年内很有可能无法满足船舶超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舟山港拥有水深20 m以上岸线107 km左右,是我国建设深水港的理想港址。深水枢纽港可以停靠大型船舶,有利于大宗商品的中转。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建设,不仅满足江海联运,还可以增加港口功能,是港口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上海港未来无法满足超大型集装箱船和邮轮停泊时,处于江海交汇点的舟山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上海港合作,提高我国港口的综合竞争力。此外,深水港的建设能够吸引大宗散货的集聚,这将有利于舟山大宗商品储存中转加工交易平台的建设。

4.3 提升江海联运综合服务软实力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核心是“服务”,主要通过构建服务平台来满足港口的服务功能。长江沿线的各个港口和城市,都具有为江海联运提供服务的能力,而国家最终确立舟山作为国家级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不仅是对舟山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肯定,更是对其能够完成服务规模的信心。

舟山应抓住机遇,将服务功能打造成港口的核心功能,提升自身软实力;通过发展服务、航运金融、船舶维修等业务来搭建服务中心,利用现有的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建设数据中心和物流公共平台,提高江海联运船舶靠、离港运作效率。

4.4 加强合作,建设江海联运联盟

舟山港与上海港,乃至其他长江沿岸的港口,都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借鉴马士基航运、达飞轮船、地中海航运联盟的理念,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可以与上海港以及其他长江沿线港口企业和内河航运企业结成联盟,打造一个江海联运联盟并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根据江海联运构建新的航运网络线,创新制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集装箱转运方面,舟山港应大力发展内支线建设,更好地为长江经济带服务。

4.5 争取国家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目前,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投资。因此,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建设除了争取国家扶持外,还应有培育龙头企业的意识,与各大航运企业大力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江海联运的服务产业链,还能进行资金回转,使舟山港更加壮大。

4.6 优化船型结构

由于海水与江水的密度不同,加上江上桥梁多、航行环境差、海上风浪大的特点,因而在江中航行的船型与在海上航行的船型有很多不同。要想发展江海联运,提高水水中转比例,需研究出适合江海联运的标准化船型。这类船型一是必须符合吃水较浅的条件,能通过长江浅水区;二是船舶操纵必须要灵活,可在长江洪水期溯流行驶;三是船舶结构要稳固,安全技术要规范,能应对恶劣气候。

目前,上海长江轮船公司等企业能生产出适合江海联运的优秀船型。舟山一些航运企业也在实践,争取设计制造出更加符合江海联运的优良船型。

5 结 语

舟山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既符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又能为自身发展带来机遇并带动长江经济带。舟山应当抓住这次机遇,在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好自身优势,还应当处理好与上海港乃至其他长江沿线港口的关系,错位发展,加强合作,相互学习,协同发展,在实现自身繁荣的同时,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港口的整体竞争力。

第3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企业 合作竞争 竞争情报 合作竞争情报

[分类号]G350

在当今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市场竞争正从高度对抗性逐步走向合作。合作竞争意味着在创造价值时合作,在分配价值时竞争;一方的成功未必以另一方的失败为代价;通过合作,竞争双方实现共赢。连锁经营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分工原理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是指一个企业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价格在多处同样命名的店铺里出售某一种(类、品种)的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把独立的、分散的商店联合起来,相互协调,形成覆盖面广的销售体系,从而实现规模效应。由于它不受国家地区、文化传统、商业习惯以及行业、业态限制,成为当今世界广泛流行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在连锁经营发展进程中,各业态相继涌现,互相渗透,并向多行业延伸,竞争态势不断加剧。而合作竞争理念的出现,使得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效解决供应链上下游及同行业企业的相互竞争与合作关系,逐渐摆脱以价格战为主要特征的过度竞争。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作为企业战略工具之一,跟随战略转移而相应地不断变化和调整。因此,在合作竞争成为连锁经营企业竞争新形式的大背景下,竞争情报也逐步走向合作竞争情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那么,如何运用合作竞争情报的理念和方法指导连锁经营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连锁经营企业合作竞争情报现状出发,论述连锁经营企业开展合作竞争情报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竞争情报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必要的保障机制。

1 连锁经营企业合作竞争情报

1.1连锁经营企业合作竞争情报现状及必然性

由于连锁经营自身具有各行业发展的广泛性以及能取得规模效益的特性,连锁经营从产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并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速,连锁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同时,行业、业态种类日益多样化且相互渗透增强;同区域同类大型企业业态雷同,产品大同小异且千店一面;区域外实力雄厚的连锁企业的进入,使得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通过缩减供应商数目、不断收取高额入场费以及消减日常费用、减少管理层次等方式,对改善总成本的贡献率越来越小。企业间单独靠价格打“持久战”、始终如一地打江山的创业品牌的“吃老本”或“拼优惠条件”等过度竞争现象屡见不鲜。长期处于此种初级落后的竞争态势中的连锁企业,发现利润上升空间狭窄,逐渐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逐渐摆脱单纯采集价格的行为,并开始重视合作竞争。合作竞争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亚当・布拉顿伯和耶鲁商学院的巴里・纳尔巴夫首次提出。国内学者陈峰对其进行了定义,即:“合作竞争是一个组织为了提高竞争力,实现最大战略利益,而与其利益相关群成员进行合作的行为的统称”。当下,连锁经营企业实施合作竞争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供应链合作。主要体现在:①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如华联与宝洁等供应商共同实行有效消费者反应,日本伊藤洋华堂的合作式进货体制;②共同配送,如山东家家悦超市、湖南步步高超市、宁波三江购物公司和广西佳用商贸公司共同实行跨省区超市采购联盟;③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如麦当劳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夏晖公司的合作。

・跨行业合作。如国美电器与上岛咖啡、洋话连篇、好利来等涉及餐饮、休闲、家居、家政、教育、保险等1200余家单位的异业联盟;苏宁四季青桥店与欧尚、百安居在同一MALL互相借势形成合作。

・同行业合作。如大中、永乐两大家电连锁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各占50%股权的合资公司,进一步增加西安和青岛的市场份额。

・跨业态合作。如国美入驻北京华联、世纪金源、十里河建材城等零售连锁业;五星与南京多家建材连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讯设备商中复与家乐福的合作;最近,苏宁和万客隆的联姻也开创了家电连锁与超市连锁合作的新模式。

・相关产业合作。如美国百思买与房地产商合作,共同为消费者提供室内家电设计、安全咨询等完整解决方案,形成批量型销售等手段,实现销售额翻番。

・品牌嫁接。如澳大利亚最大的超市Coles与澳大利亚美孚石油联手,在美孚加油站旁开设“快鲜超市”;一家从事计算机检修的特许企业与大零售商沃尔玛合作,在沃尔玛超市向顾客提供电脑维修服务。

・科商联姻。如“洋话连篇”的特许经营与教育产业的联姻;北京天桥商场与北京大学组成的青鸟集团;武汉中商控股华软公司进军软件行业。

・工商联手、商农联手。如零售连锁企业“7-E-leven”的自营品牌大都是与生产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最近国内多家连锁药店与知名药厂结成OEM伙伴。

从上述连锁经营企业合作竞争现状可以发现,连锁企业虽然取得了合作战略模式,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单兵作战,凭借“集团军”、“多兵种”占领市场的阶段,彼此没有参与到相互的经营之中,只是“做大”,而没有“做强”。随着此种合作方式的相互效仿,最终仍会退变成价格战。连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竞争对手不是停留在低层面的恶性竞争中,而是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的运作是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展开的,目的是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具有战略导向性。从理论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可以服务于企业合作战略。又由于当今企业合作竞争步伐加快的现实基础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的物质基础,使得合作竞争情报成为必然趋势。

合作竞争情报是合作竞争与竞争情报两个独立概念彼此结合的产物,它是合作竞争和竞争情报在一定范围内的交集。合作竞争情报既不等同于合作竞争和竞争情报,也不是两者的机械堆叠,但又与之密不可分,承袭了两者的部分特点,是合作竞争与竞争情报的有机统一体。在比较分析合作竞争和竞争情报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就合作竞争情报如何定义进行了初探。胡北苑认为,合作竞争情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联合其他一个或几个竞争主题,在彼此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将已有的情报和双方所获得的其他同行有关情报进行分析加工,以获得自己所需的情报,实现资源共享”。汤坚玉等认为,合作竞争情报是“基于共同的愿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协议或契约的形式,共同搜集、分析、加工、存储有

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的信息,为各自的决策部门服务”。由此可见,合作竞争情报是以合作竞争为方式的变相的竞争情报。合作竞争情报意味着企业突破原有边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情报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整合,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的统一体,从而产生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1.2连锁经营企业合作竞争情报模式

从上述连锁企业合作竞争现状可知,连锁企业为了某一竞争目的,会选择某个(些)企业以不同形式、在不同范围内开展合作竞争。而这个(些)企业即上述“合作竞争”定义中的“利益相关群成员”。从理论上讲,这些利益相关群成员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互补者。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价值网络,在创造价值过程中地位相等,都是企业可以考虑的合作对象,如图1所示:

图1揭示了两种对称关系,处于纵向的顾客和供应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连锁企业开始考虑供应商的重要作用,并改善和建立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处于横向的竞争者和互补者也相互呼应,但两者并不总是绝对的,同一个参与者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扮演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例如,连锁企业通过工商联合,从商业渗透到加工制造业,完成自有品牌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作为连锁企业的互补者,共同创造利润;而如果制造商通过自建销售队伍和专卖渠道,实现前向一体化,这对连锁企业无疑是一次冲击,此时,制造商充当了竞争者的角色。此外,由于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特点,物流是连锁经营市场供应的保障系统,它与连锁企业供应商一样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处于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无论连锁企业是自建物流中心,或是联合建立,抑或委托第三方物流,都应与其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绘制出连锁企业的价值网络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归纳出,连锁企业开展合作竞争情报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纵向合作竞争情报(与顾客、供应商和物流的合作)和横向合作竞争情报(与竞争者或互补者的合作)。基于纵向合作竞争情报的情况下,连锁企业、供应商和物流中的每一方都是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通过在产品供应、配送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达到部分信息的开放、共享和集成,从而形成敏捷业务,共同降低供应链上的总成本及库存成本。而基于横向合作竞争情报的连锁企业,主要可以在四个方面进行合作:①基于挑战强大竞争对手的弱小企业开展的合作竞争;②基于共同采购、降低成本的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③基于共同开发技术、拓展市场的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④基于构造和加强企业互补者关系的合作竞争。通过合作双方资源互补和功能互补,从而达到互相推动学习创新能力和提高竞争情报整体实力的目的。

2 连锁企业合作竞争情报的实施

在合作竞争情报较之传统的竞争情报被赋予了新内涵和新要求以及上述对连锁企业实施合作竞争情报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需要采用全新的合作竞争情报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合作伙伴选择

从价值网络图可以得知连锁企业可以选择合作的对象。由于合作双方在社会文化环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能力和认知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致使合作关系存在不稳定性。其中,对于与竞争者的合作竞争关系中,由于他们有相似的产品、顾客群、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以及共同的市场和技术需求、战略目标,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成为影响合作关系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为保证合作的成功,必须首先根据连锁企业战略需求确定合作伙伴选择范围。其次,应理性慎重地对候选合作伙伴进行认识和评估,提高选择的准确性。连锁企业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中,应从外部市场机遇和内部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双向沟通,不仅要考虑其技术、财务、产品、文化等竞争力相关要素,分析其核心竞争力和相对优势,以提高整体竞争水平和弥补自身弱势,而且还应评价其道德水平和信誉度,降低竞争情报外泄的风险性。连锁企业可以采用诸如AHP层次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研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任度、和谐度、积极性、满意度、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伙伴企业的竞争力与运营能力六大指标来进行筛选。

2.2合作行为准则

合作建立后,要使合作竞争情报的开展有力有序有效的进行需要建立有章可循的、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其开展过程,即共同的愿景、互相信任的机制、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以及合法的约束惩罚机制,从而达到企业间竞争情报合作关系的长久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2.3组织人员设置

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备是连锁企业合作竞争情报建设和运行工作顺利的保障。因此,在建立合作关系后,应立即成立情报中心,并明确职责分工。基于与供应商或顾客的纵向合作竞争情报宜采用分散式模式,即在每个节点上设置专门的竞争情报部门,分别由各自的情报人员负责本部门所接触的环境中收集有关信息,并将其传递到连锁企业总部的情报中心,如图3所示。而基于与竞争者或互补者的横向合作竞争情报宜采用集中式模式,即设置一个情报中心,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服务工作均由其完成。同时,各合作方也将得到的各类信息向中心汇报,由其统一处理,如图4所示。情报中心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对合作体外的商业环境进行监测和提供预警,包括跟踪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了解宏观政策法规变化,监测客户动向,发现新的或潜在竞争对手并预期其行动,协调危机应对策略,而且要对合作体内部成员进行跟踪分析,包括成本、质量、时间、技术、物流等,以防止合作成员中途退出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确保合作关系能正常高效运转。其次,人是合作竞争情报活动的核心要素和能动主体。从合作企业中如何选择以及选择多少情报人员直接影响合作竞争情报的整体水平。其中,情报人员的选择不仅要以相关技能和知识标准来进行条件匹配,而且还应参照职业道德和情报意识标准,以防止重要情报外泄。

合作方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合作团体中的任意一方的退出或新成员的进入都会带来整个合作结构的失衡一调整一新平衡的过程,这就需要连锁企业具备组织结构柔性以快速灵活地反应并适应这种难以预知的变化。

2.4业务流程再造

在合作竞争情报模式下,竞争情报工作仍然以“情报规划-信息搜集-信息加工-情报分析-情报产品和服务”五大环节为主线开展和循环,但是其工作模式已不再是为单一企业服务的简单关系模式,而是涉及多个主体的合作模式。因此,在合作竞争情报工作的各个阶段都有了新的定义和要求:①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合作方围绕关键情报课题进行整个情报活动的规划与定向,使情报需求更明确,针对性更强。②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搜集途径主要来自合作方,提高

了信息搜集的正当性和经济性。③在技术资源互补的条件下,情报分析方法多样,质量更高。其中,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不仅可以分析潜在和现有竞争者的劣势并予以打击和瓦解,而且从其优势中可以识别出存在合作可能性的竞争对手与自己结成竞争情报合作。④在信任机制和契约合同的保障下,企业内部职员及多个合作方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并根据授权、认证等访问控制手段检索、浏览相关情报产品。

2.5技术实现

竞争情报的获取、生产和传播是通过竞争情报系统来实现的,它是竞争情报工作持续、有效进行的保证。实施合作竞争情报的技术可行性就是研究如何开发和运用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构建广泛的、支持异构环境的和集成化的合作竞争情报系统。信息网络是实现合作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要平台,主要由Internet(因特网)、Extra―net(企业外联网)、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包括竞争情报系统、POS系统、自动化设备和MIS系统等)作为输入输出终端相整合而成的,如图5和6所示。构建合作企业间信息网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各合作企业在产品、设计、经营方面有很大差异,其数据类型、结构、语义、载体多而复杂,因此,需要相互融合,建立共同的通讯标准,使用各种协作群件技术来确保网络运行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更重要的是该网络还应具备可靠性和安全性,以防止竞争对手偷窃、攻击等恶意行为。

2.6协作管理

在合作竞争情报开展过程中,频繁的交互作用和实时跟踪合作的效率和效益,这不仅有利于双方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各方面的需要实时调整战略,而且也有利于识别和判断合作方是否存在潜在的机会主义,做好自身反情报工程。通过增强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能够增强彼此的沟通、协调、了解和信任,促进合作关系的深化,形成合作企业间维护共同竞争情报的文化氛围。

2.7学习创新

合作方要不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运用标杆比较和定标比超向合作中的优秀企业进行学习以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这不仅可以避免合作竞争情报实施过程中合作方过度依赖,不思进取,降低合作效率,而且在合作关系终止后,不会因为无法迅速调整自己而失去市场机遇和面临倒闭的危险。

第4篇

摘要 人们经常能观看甚至参加一些大大小小的运动竞赛,无不为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激烈的竞争而欢呼,但是运动竞赛中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即对手关系到底是什么,只是简单的竞争吗?本文浅谈自己对运动竞赛中对手关系的理解,认为对手关系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既竞争也合作,是两种关系的总和,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

关键词运动竞赛 对手关系

运动竞赛是按照特定的规则,运动员们在裁判员的监督执行下完成的竞赛。这一定义告诉我们:运动竞赛是一场竞技较量;运动竞赛必须有若干参加者,参加者可以为运动员个体,也可以为运动员集体;运动员在竞赛中必须按照制定出的规则进行比赛,然后经过裁判员的审判后评判出结果。所以世界上的所有运动竞赛,无论大至奥运会、世界杯,或者是校园里组织的趣味比赛都是由参赛成员、组织者和活动条件三者组成。在这三个子系统的各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无非是运动员、裁判、规则,这三个因素是一场运动竞赛不可或缺的条件。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运动竞赛中的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即对手关系的一些拙见。

一场完整的运动竞赛里,对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一场运动竞赛都有一定数量的参加者。在比赛中,参加者之间则互为对手,按统一制订的规则进行竞赛,通过一系列的竞赛行为,分出强弱、优劣,优选出最出色的选手。一场运动竞赛的结果必定是残酷的,胜利只会属于少数人。无论多大的比赛都尊崇这样的原则,无一例外。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对手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对手是获得胜利的障碍者,还是取得胜利的促进者,这两种说法是目前关于对手关系的存在的两种看法。我十分推崇一种说法,就是将对手视为你的促进者才是一场健康的运动竞赛。

“对手”是指势均力敌,相互争胜的双方。对手之间必然少不了角逐,然这也是运动竞赛的特点之一。在理清对手关系的前提,我们有必要更好的理解一下竞争的含义。何为竞争,竞争是战争吗?答案是否定的,竞争完全不同于战争。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所以人们总是把商场比作战场,将商场上的竞争对手视为战场上的死敌,把竞争当作了战争,对手之间不可避免的发生争夺市场份额的战争。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竞争不是战争,实际的商战中,竞争并非总是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相反,对于企业来说,市场上有几个竞争对手,有时不但没有削弱企业的盈利,反而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竞争对手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强制力,促使自身的不断提高来应对他之外,竞争对手还有着人们浑然不知的好处。古人郭象给出竞争的表述是“并逐曰竞,对辩曰争”。对竞争浅显的理解可以看出其中不免包含着目标、对手、规则、竞争意识、对等性等含义。一些研究者认为竞争是指个人或者集体为了共同达到某个目的或者获取某种物质而进行的努力,当然这种目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其中可以看出竞争的特点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必须是相同的,不然没有竞争关系而言;2.这个追求的目标必须是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轻易的得到的东西没有竞争的必要;3.竞争大多是一种积极的关系,参与者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不是了排挤反对其他参与者;4.竞争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混乱的秩序下不可能会有一个良好的竞争态系,譬如金融领域,没有法律与行业规则的保护,从这里滋生的竞争必将演变为暴乱与斗争。

从以上竞争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竞争是合理、公平、公正、规范、对等的竞争。运动竞赛中对手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竞争与合作如同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他们密不可分却也各自发挥自己所能,共生共赢。对手关系既是竞争也是合作,是两种关系的总和,没有纯竞争的对手关系,也没有纯合作的对手关系,但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对彼此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一项体育赛事的运动员经常视对手为威胁,想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消灭对手,这是非常危险且不对的做法。对手应当是自己成功路上的另一只手,就好像对方拉了自己一把,在对比中增长实力,才会促进个人与运动竞赛的一起发展。因此对手关系不是阻碍者,而是促进者,促进运动员不断的进步,充分挖掘自己的运动潜能。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对对手情报信息的研究,是通过对对手的分析,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进一步说明对手关系是促进的关系。

对手关系的竞争其实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暗含着对等关系的,从郭象的话里不难看出,“并”、“对”,两字便是深刻的写照,即对手关系包含着人格的对等和对彼此的尊重。因此运动竞赛是合作与竞争的交相辉映,与参赛对手进行健康的竞争,是提高自身的实力,更促进赛事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竞赛刍议[J].福建体育科技.1992.11(3):9-15.

第5篇

一、国际竞争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各部门法学均对其倍加重视并把它作为该部门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进行研究。相应地,竞争法律关系是竞争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而竞争法学界也很少有关于国际竞争法律关系问题的研究。法律关系,一般是指社会关系经法律调整后在相关主体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法学界关于法律关系含义的一般理解,可以认为竞争法律关系是特定社会关系经竞争法调整后而在相关主体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但要给国际竞争法律关系下一个比较严格的定义的前提是明确国际竞争法的调整对象。

简单来讲,国际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国际竞争关系。什么是国际竞争关系,判断标准不同,界定结果也不同。如果以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为标准,那么具有涉外因素的竞争法律关系就可以被断定为国际竞争法律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竞争法律关系三要素中任何一个具有涉外因素就可以被断定为国际竞争法律关系;如果依照国际法上对国籍的判断标准来对国际竞争关系作判定的话,则可将国际竞争法律关系界定为跨越一国国境的竞争关系,即跨国竞争关系;如果以效果范围为标准,对国际竞争秩序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竞争关系也可以纳入国际竞争法律关系的范畴,也就是说虽然竞争行为发生于一国境内,但行为效果却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竞争关系产生了影响。对于跨国竞争关系和涉外竞争关系被纳入国际竞争法律关系我们都能理解,但对于对国际市场竞争秩序产生实质影响的竞争关系,由于对国际竞争秩序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竞争关系行为发生在一国境内,再加上目前世界各国在立法实践上均以效果原则来作为域外适用本国竞争法的法理依据,将表面上与本国无关联的竞争关系都纳入到本国的竞争法管辖范围内,所以对于将国际竞争秩序产生实质性

影响的竞争关系界定为国际竞争关系理解起来就相对不太容易。但是在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某些时候国内市场的行为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很容易触动国际市场,虽然一国的经济竞争行为在境内发生,表面上虽然与他国无关,但其程度实际上却对整个国际市场的竞争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候将其纳入国际竞争法的调整范围并没有什么不妥。如着名的波音-麦道合并案,虽然合并已获得了美国反垄断行政当局的批准,但依然遭到欧盟反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合并案的当事人及合并行为均位于美国境内,但他们的合并将会对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的市场份额产生巨大的冲击,影响到欧盟在飞机制造市场上的经济利益,对国际飞机制造业的市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个时候国际竞争法对这个案件实施管辖权的就有合理的依据,但由于国际竞争规则缺失,出现欧盟域外行使管辖权的局面。

要注意的是,作为国际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国际竞争关系既包括横向国际市场平等竞争主体之间的交易性竞争关系,也包括纵向国家或国家组织不平等主体之间在监督、管理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管制性竞争关系。综上对国际竞争法调整对象的阐述,我们在这里可以给国际竞争法律关系下一个粗糙的定义,它是指国际竞争法在调整国际竞争关系的过程中在市场主体、国家或国家组织等相关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国际竞争法律关系的特点

国际竞争法律关系是指国际竞争法在调整国际竞争关系的过程中在市场主体、国家或国家组织等相关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不同与其他部门的法律关系,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范围的特定性

国际竞争关系仅限于经济竞争关系,即两个以上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者,为争夺较多的交易机会,获得较多的商业利润而展开的角逐和较量。即国际竞争关系的调整范围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反竞争行为,对于非经济领域的,或非反竞争的行为,则不受国际竞争法的调整。同时这种竞争关系还必须具有跨国性,或者涉外性,或者能够对国际竞争关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目标的利益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作出市场竞争行为,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商业利益。这种目标的利益性是竞争的本质之所在,缺少利益目标的驱动,市场主体既无竞争的压力,也无竞争的动力,自然谈不上竞争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国际竞争关系是平等的经营者之间为了争夺商业利益而结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始终与商业活动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主体的对立性

在国际竞争法律关系中,每个竞争者都带有明确的目标性,并都力图通过有力的竞争行为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竞争者目标的实现,往往意味着竞争相对方的目的破灭。国际竞争关系总是在主体之间利益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护着这种社会关系的稳定。

(四)客体的特殊性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的法律关系的客体无外乎物(包括商品和服务)、行为、智力成果等形态,但是在国际竞争关系中,物、行为以及智力成果并不能成为其客体,在国际竞争法律关系中,其客体是竞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要求达到的一种状态,即国际竞争秩序。

三、国际竞争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和其他法律部门一样,国际竞争法律关系也有它自己的三要素,即国际竞争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第6篇

一、营销理念

传统的营销理念过于强调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只是交易和竞争的关系。企业采取的竞争性战略往往是在同一块蛋糕里争夺,这种你死我活的输赢之争,不仅使企业外部竞争环境恶化,而且使企业错失许多良机。在网络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使得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追求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竞争转向高科技、无形资产的竞争,从价格、质量竞争转向信息、人才竞争。面对技术变更加速和全球化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严峻挑战,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长久地维持其竞争优势已非易事,因此,在知识与技术共享上领先一步的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将取代单个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越来越需要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合作竞争营销的理念,使拥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彼此之间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一块更大的蛋糕,来实现“双赢”或“群赢”。但从竞争到合作,同样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因为谁能在竞争中通过最佳方式获得最佳合作伙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谁才是市场最后的胜利者。企业不仅采取合作的态度改善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企业也开始重视产、供、销的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良好协作来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和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群赢”结果,并充分挖掘出蕴藏在企业组织之间的巨大生产力,构建营销生态系统,以提高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整体竞争力。从利益共同体的立场来共同关注消费需求,通过共享资源,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使消费者用更少的金钱、时间、精力和风险,获得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最终实现供应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共同获利。

二、整合营销

以消费者为核心,对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进行重组,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有针对性地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迅速建立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从而达到有效营销的目的;通过延伸服务、提升服务价值等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如营销过程中的体验、消费者参与、服务自动化、改善服务设施、亲情化、人性化服务等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价值链,以“软性”服务延伸价值去实现消费者满意目标。从4P策略来看,营销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需要营销的各个策略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产品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产品品牌(包括产品名、商标、服务标志等),极具人文关怀的产品功能与效用,突出便利功能的包装,体现消费者个性的产品外型和风格、特征,真正周全的服务以及完全意义上的消费跟踪等等;价格亲和力――制定最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价格 (与消费者所得利益、消费心理、产品功效最适应的价格),在最佳的切入点上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等等;渠道亲和力――选择消费者感觉最便利的分销渠道,营造消费者最满意的购物或消费的环境,包括最便利的商品挑选、无打扰购物、购物或消费过程中的休闲娱乐等等;促销亲和力――力避说教式的、欺诈性的、模棱两可式的信息传递,强化亲和力,与消费者真诚相对,多“做”少“说”,给消费者真正实惠(真正兑现承诺)。从产品开发上看,无论从其使用价值还是价值上都要体现人文关怀,它既包含了对每个消费者个体的体贴与关怀,也包含了对全人类的关怀与爱护。其整体性的3个层次分别为:产品核心――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的功能和效用;产品形式――无论有形和无形都能关爱消费者的表现形式;产品延伸利益――对消费者的关爱持续到整个消费过程。企业开发产品应更多地去关心客户、关心消费者,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产品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将成为评价产品价值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从渠道方面看,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固定通路;二是流动通路(如宝洁开拓乡村市场的流动大蓬车);无形通路(直销、网络销售、自动售货等等)。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顾客的便利制定相应的渠道策略,如在人员推销渠道中,营销人员不仅仅是产品信息的传递者,而且还能给客户带来额外的价值,他们必须具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沟通方面,强调双向的、互动的、真诚的交流。一是将推广资金从概括性的广告中转移到更加直接的推广活动中,用新的方式建立品牌,这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二是与雇员、顾客、供应商及分销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相互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三是开发电子商务和电子交易,建立和使用数据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注重客户终身价值、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利益及客户收益率。

三、构建营销生态系统

企业营销生态系统(corporate market- ing ecosystem)超越了传统价值链,是涉及供应商、分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和替代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售后服务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起的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动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企业营销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对象最终都要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共命运。因此,在制定公司营销战略时,不能只着眼于公司本身,还应从全局考虑,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公司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基于生态系统的营销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四、关注营销利益相关者

营销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顾客、竞争者、售后服务人员、产品互补者等等。营销中的人文关怀关键要关注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即员工、顾客、竞争者。

作为内部的员工,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的满意决定了顾客的满意,因此在营销过程中应关爱员工利益,渗透一种全体员工“亲如一家”的企业理念,形成一支极具“亲和力”、“战斗力”的员工队伍。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建立“理念、文化渗透工程”和“员工满意工程”,采取“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职位留人”等措施,提供对内公平、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具有发展潜力的空间;卓越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计划;强有力的内部激励机制,从而塑造鹰一般的个人,雁一般的团队。

在与消费者之间,应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要求企业倡导消费者导向服务,实施消费者满意工程,建立“消费者维系”系统,形成“消费者维系”机制。一是倡导消费者导向服务,首先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服务计划,它要求解决好4个问题,即服务理念 (Mind)、服务方针(Policy)、服务目标(Pur- pose)和服务行为准则(Standard)。然后需要企业进行服务三要素组合――“系统服务”、“物的服务”和“人的服务”。三要素组合,即“SPP组合”。在SPP组合中,通过S (system),即营销通路、营业时间、订货方法、商品配送等系统,向消费者提供“系统服务”;通过P(physieal),即销售设施与设备、商标目录、广告单等物的要素,向消费者提供“物的服务”;通过P(Personal),即知识与资讯的提供、人员推销、谈判接洽等人的要素,向消费者提供“人的服务”。在设计时,应实现“SPP”的最佳组合;二是实施消费者满意工程,要求企业建立以规范消费者行为,实现交易双方有效沟通为目的的满意变革系统。这种变革系统是由企业的理念满意(MS)、行为满意(BS)和视觉满意 (VS)构成的有机整体;三是建立消费者维系系统,要求企业进行“市场深耕”。

在与竞争者之间,应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双胜双赢的格局。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全方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此时应实施“柔性竞争”战略。在这种态势下,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竞争的客体是双方所拥有的、代表各自利益的各种优势和条件;竞争的内容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寻找共同满意的合作方案。

一是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企业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另一方面市场上技术的不确定性增多(如技术更新换代的加速,新技术的不成熟和变革性技术的出现等)迫使企业间加强科研方面的合作,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等,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二是在渠道方面的合作。企业在当前的营销环境中,“得终端者得天下”,企业为了抢占消费终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惜一切代价来自建渠道或发展商,以此来占领终端。但这需要高额的费用。在渠道方面良好有效的合作将会节省市场开拓成本(特别是在开拓新市场时)。在渠道方面的合作已越来越普遍,如新飞与通用的合作,飞利浦与TCL的合作等。

三是在品牌方面的合作。品牌是一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在品牌方面的合作将会增多,强强联合,将会节省在促销方面的费用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如方正电脑与可口可乐的联合销售;方正电脑与伊利液态奶在销售上的合作;碧浪洗衣粉与小天鹅的合作等。

四是在信息方面的合作。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信息争夺异常激烈,对对方信息情报的侦探已成为竞争对手的惯例。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的预防成本会相应地增大。为了达到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加强事前控制,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在信息方面的合作将成为必然。通过对某些信息的共享将会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五是在人员招聘与培训方面的合作。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了对企业员工的要求,人力资本将会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特别是在招聘与培训方面,为了更好地培育员工和降低企业对优秀员工的搜索成本,企业之间将会加强在这方面的合作。如与军队联合对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与高校合作加强对员工理论方面的培养;与摩托罗拉大学或爱立信学院合作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养;与相关企业联合招聘等。

六是在生产方面的合作。为了增强自身的优势,企业往往追求规模效应。但实际中许多企业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如在“非典”时期,广州的一些定单加工型服装厂,对出现“非典”的不能完成任务的同行业厂商进行加班生产;美国的飞机制造企业,在政府“招标”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但在生产环节却相互合作。

当然,在合作过程中,需要避免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的现象,除此之外,合作需要一个“度”,“不充分”的合作可能会导致无状态、无负责的现象,过度的合作可能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应该提高退出壁垒、加强违约成本与道德约束等,使企业在竞争中的合作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7篇

14S企业竞争情报收集工作现状

4S企业也称4S店,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等(Sur-vey)。目前,4S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针对上述现状,下面从竞争情报的收集规划、收集手段、收集方式、竞争情报产品4个方面,利用因果图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如图1所示。原有的竞争情报收集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竞争情报需要,竞争情报收集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情报规划缺少统筹,收集目标和信息需求类别不明确,各部门各行其是,缺少跨部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②不能保证对市场实时的动态追踪,情报采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效率和时效性低;③情报收集范围有限,尚未形成情报产品,共享性较差,更新速度慢,情报管理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的支持;④缺乏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和沟通机制;⑤缺少情报收集工作的专署部门,在企业内部不能形成高效的情报系统。针对上述问题,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收集相关理论

2.1竞争情报与竞争情报收集系统

竞争情报就是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和竞争策略的情报信息的系统化处理流程,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情报,目的在于更好地参与竞争,既体现出过程的特性,又具有产品的特性[4]。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竞争情报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子系统:①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②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③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5]。竞争情报收集系统完成整个竞争情报系统的输入,它的设计及操作直接影响整个竞争情报系统的可行性[6]。

2.2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核心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实现知识的共知管理的思想内涵。知识管理广义来说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包括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知识管理从狭义来说,即从组织内部来看,包含了对“组织”、“信息”、“人”几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7]。知识管理的主要技术包括知识库与知识地图。知识库就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其中存储着大量的专业知识以供参考。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它利用一种阶层性的表达方式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使企业员工通过分布图的指引,快捷地找到所需的知识。在企业知识管理中,它是一个企业内所有知识的导向图,也是企业内所有知识的整合目录[8]。知识管理系统功能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建立知识库与管理功能;②知识交流共享平台[9]。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式通过对组织内部及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集成、分类与再组织操作,建立组织知识库,并提供知识交流和管理手段,提高组织成员对组织中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利用率,使成员在共享和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知识的创新和组织知识的提升,从而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10]。

2.3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收集系统

知识管理是企业实现对知识信息的系统化整合,加强对知识信息的挖掘开发与应用,建立知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平台。竞争情报收集系统是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采集与整合,实现情报的内部共享,确保情报的系统整体作用的发挥。二者之间联系紧密,其作用的主体都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依靠信息技术,通过知识—信息—知识的过程对信息与知识进行处理与应用,实现共享,降低决策的风险性。因此,在新环境、新技术、新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两者的结合趋势日益增强。将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与技术应用到竞争情报工作中,可以借助知识管理工具提升技术水平,通过构建知识库和制作知识地图,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的服务质量,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3基于知识管理的4S企业竞争情报收集系统分析

3.1基于知识管理的4S企业竞争情报收集系统需求分析

3.1.1基于知识管理的4S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需求

根据上述分析,改善4S企业现有情况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情报收集规划,明确信息需求,确定收集目标。竞争情报收集系统要为4S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其竞争情报收集系统的信息需求,实际上就是4S企业竞争战略决策及实施过程的信息需求。4S企业的竞争信息需求是集整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竞争活动中,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及其相关行为的集合。从竞争运行过程和信息内容相结合角度来看,4S企业竞争情报的信息需求可概括为以下3种类型的需求。

(1)竞争环境信息需求。通常竞争环境是指竞争各方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由于竞争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不断变化,而且其中任何变化都可能对企业的利益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竞争环境是大范围、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其变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结合4S企业的特点,竞争环境信息的需求主要包括:①国际信息。即国际政局的稳定性、石油原油价格涨幅、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消费偏好、市场前景、金融汇率走势、关税及贸易体制变更等。②国内信息。即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国民收入及分配、物价指数、利息变动以及产品客户、供应商、中介商的信息,例如油价波动、汽车相关手续办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③科技动态信息。即与汽车相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专利、标准和人才等方面信息。④所处地区竞争信息。此项需求对于企业来说也最为重要。具体细分如图2所示。竞争环境的情报能够有效地帮助4S企业了解和掌握竞争环境信息,减少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变动与不确定性,使企业把握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准确地估计未来竞争环境的变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此类信息的收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上的这类信息都是企业竞争环境信息需求的重要内容。

(2)竞争对手信息需求。竞争对手信息是指有关的竞争对手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研究开发、扩展计划、产品价格、促销策略、知识产权、网络建设和使用等各方面的信息。分析竞争对手的信息需求,首先要依据行业标准和市场细分原则来划分和识别竞争对手,再确定收集竞争对手的具体信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确定竞争对手信息必须通过对竞争对手信息长期的监视跟踪,将收集获得的相关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准确判断出竞争对手与企业竞争的态势情报,以此才能满足企业对竞争对手信息需求的要求。对于4S汽车销售企业,竞争对手的信息是竞争情报收集的核心内容,主要的竞争对手为所在地区尤其是相同目标市场下的其他4S企业。竞争对手营销情报作为企业营销战略活动的信息表达,是4S企业需要收集的竞争对手的主要信息,如图3所示。

(3)特定项目信息需求。特定项目主要指的是4S企业所的汽车品牌。与以上两个常规信息不同,特定项目没有常规信息收集范围广泛,但更具有针对性。竞争情报收集系统需要收集的特定项目信息,主要是指这些品牌汽车的相关信息。其中不仅包括有汽车的生产地和生产年月、型号、外观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包括汽车的基本性能和一些具体的参数等。

3.1.2基于知识管理的4S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需求

功能需求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弄清用户对目标系统在数据处理方面所提出的具体的需求。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收集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高效保质地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实现竞争情报收集系统的环境监测、市场预警、对手信息掌握、技术跟踪、辅助决策以及信息安全保护的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4个主要的功能需求:①情报规划。根据汽车市场变化,及时整合各决策层的情报需求,明确情报收集目标范围和途径。②情报采集。4S企业的竞争情报是要面向具体决策的,针对性较强。因此要选择适合的竞争情报收集渠道,挖掘出所需的竞争情报,为后续的情报工作提供保证。③情报处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竞争情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异构、分布、杂乱、低质、非结构化等特征,加之后续应用上的差异,使得直接采集来的初级情报杂乱,使用价值不高。因此,网络竞争情报的过滤与净化问题就尤为重要。依靠信息处理功能,使收集的信息最终实现规范化、程序化。④情报使用。整个系统最终要服务于整个企业各决策层。因此,系统不仅要为情报系统的分析、处理子系统提供进一步深度分析的和使用信息知识,为新的情报规划提供依据,更要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3.2基于知识管理的4S企业竞争情报收集系统流程分析

结合4S企业的实际情况,基于知识管理的4S企业竞争情报收集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组建信息情报中心,创建企业知识库与企业信息库,根据各决策层的情报需求,进行知识挖掘与竞争情报的采集,利用知识地图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一种阶层性的表达方式关系,使企业员工通过分布图的指引快捷地找到所需的知识,并及时作出反馈,实现知识共享,最终实现高效的情报服务。

4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与设计,基于知识管理的4S企业竞争情报收集系统主要由情报规划、情报采集、情报处理与情报使用4个功能模块构成,在竞争情报系统的基础上,以知识管理技术为平台,建立企业知识数据库和竞争情报数据库两大数据库,通过数据交换共同发挥作用,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地图的技术,完成各个模块的各项功能,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5所示。

(1)竞争情报规划模块。情报系统是面向企业服务的,最终要满足最高决策者与各职能部门的需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最高决策者需要确定企业未来发展与战略目标,其需求更具全局性、分析性。4S企业主要有市场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加工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等,根据部门的不同特点,各职能部门的需求具体性与针对性更强。因此,该模块要求根据4S企业各部门的情报需求反馈,确立竞争情报目标,分析目标的特点和内容,以此来划分竞争情报需求的类别,最终选择相应竞争情报源。

(2)竞争情报采集模块。该模块由企业知识采集系统和情报采集系统两个部分组成。一方面充分利用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深入挖掘与再造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完成情报系统的补充和修正,最终两者实现高效互补,使情报的原始收集更加全方位立体化,保证情报收集的准确性。

(3)竞争情报处理模块。该模块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①情报汇总功能合并不同渠道信息,解决信息重复和异构等问题;②情报过滤功能自动地从大量的原始信息中,根据规则过滤、筛选、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竞争情报;③情报提取功能将原始信息结构化,如从原始信息中提取文本摘要和相关数据等;④情报分类功能对原始情报进行详细地自动分类,同时系统应提供分类数据库和分类规则维护和创建工具;⑤情报匹配功能根据系统的判断准则,自动地比较原始情报是否已存在于企业原有的情报库中,若已经存在则指出其位置并为它们匹配;⑥情报更新功能根据企业知识与竞争情报数据库中的信息、更新规则更新数据库;⑦情报清理功能清除情报库中陈旧、不完整、重复的情报,保持信息之间有机的关联。

(4)竞争情报使用模块。利用知识管理相关技术实现高效情报共享,为情报深度分析提供翔实资料。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竞争情报系统的服务对象涉及广泛,既包括战略决策层,又包括企业管理层和业务层。因此系统一定要加强情报的安全保护工作,除了应设置防火墙的保护外,具体的功能还应包括身份认证和使用权限的设置等。

第8篇

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谐是主旋律,但世界万物都是以辩证的发展态势来推演的,儒家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争”的思想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儒家首先强调“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人类社会处处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回避竞争也就是回避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皆道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竞争的必要性,有竞争才有发展,失去了竞争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其次是满足人的本性之一――心理欲望的需要。荀子曾指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也是说,当人的物质形体具备以后,人的感情活动随之而产生,而有了感情,就会对事物作出反应。由此来看,荀子这里把欲望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生理本能,归结为人的生理器官对于外界的物质需要,并以人的生理需要作为其自然基础。《史记?礼书》云:“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由于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怨恨,怨恨没有限度就会有争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竞争的本质来源于人的本性之一―欲望,即欲望是竞争的动力源泉。

关于“争”的方法和艺术。孔子吸收西周太史史伯、春秋大夫晏婴关于“和”与“不同”思想之精华,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竞争方法。据《国语?郑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即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结合,才能促使彼此丰盛地生长。如果总是趋向一致而追求统一,这类事物终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而被世人所抛弃。孔子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展,提出“和而不同”的方法,揭示出事物之间竞争的深层规律:一旦别人都消灭,也就意味着自己将要消亡,这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竞争毕竟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合理化,做到平衡包容,相互发展。随之,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竞争规律,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镒基(大锄),不如待时”。“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则是说,要根据主客观条件对所要干的事情加以选择,才能取得成就。

关于“争”的规范,儒家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用道德来教导人民,又“齐之以礼”。“礼”就是规矩,要人们的竞争行为都合乎道德和法律。在古代,儒家思想主体上虽然主张君子不与人争,但在射箭比赛时还是要争的,即使是这种竞争,也要“雍容揖逊”,如此才为“君子之争”。《论语?八佾》载孔子语:“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其实,真正将竞争与“礼”结合起来的是荀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荀子在肯定竞争必要性前提下,强调了“礼”产生的原因与背景,即为了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混乱竞争的情况出现而产生的。“礼”对竞争的这种调节作用,儒家经典《礼记》更从多角度论证过这种功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等。儒家希望通过礼义这种人为的机制来调控竞争,从而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

“和为贵”是儒家竞争观的总原则和总目标。当我们谈到竞争的消极特征时,儒家所提倡的“和为贵”思想,无疑有利于排解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是我们所认为儒家竞争观的总原则和总目标。前面提到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处理竞争关系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孔子进而演绎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可以在一定道德规范下达到和谐与统一,也就是说,“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竞争的统一和均衡,强调通过对“度”的合理把握,促使竞争双方达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由此看来,儒家积极宣扬“礼之用,和为贵”,“均无贫,和无寡”。“和”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还是调解人们之间利益之争的一种处世方式,是儒家竞争观的总原则和总目标,也是现代企业采取竞合战略的思想渊源。

基于儒家竞争观的企业竞合战略管理伦理建设路径

竞合战略,简单地说,就是竞争与合作两种战略的结合。就其内涵而言,指多个主体(包括个体、群体或组织)以和谐的方式实现彼此间的资源共享、整合配置、价值链接的合作来共同参与更大规模的竞争,这种竞争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一种广泛存在的竞合关系。可以说,这种“竞合”方式是一种化敌为友、化危为机、化对手为共有发展伙伴的经营方式。它在目标上追求利益增长,在做法上力求共富共赢、共同发展、互利互惠,在关系上倡导和谐有序。21世纪,竞合战略是企业经常采用的重要战略之一,在此战略指导下,企业将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风险的共同承担、成本的削减以及效益的提升。由于该战略不是企业单方面能够完成的战略,必须依靠合作方的积极有效的配合才能成功。那么如何才能高效的协调好彼此双方之间的关系,使竞合双方之间的合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最终达成“双赢”或“多赢”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与合作方的竞争交往中加强竞合管理伦理建设,而儒家的竞争观对企业成功实施竞合战略所需要的管理伦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采用“和而不同”的竞争艺术,科学实施竞合战略

儒家“和而不同”的竞争艺术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在保持各自独立性与特色前提下,在合作中适度处理彼此之间竞争的利益关系。由于企业之间这种适度交往伦理一旦破坏会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交往伦理完全不同导致无法合作,一种是交往伦理完全相同导致没有竞争。这两种结果都是与竞合战略背道而驰的。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几个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市场价格、坑害消费者,就属于孔子所说的“同而不和”。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竞争的内驱力使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把对手当作超越的标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这实际上就是绝大多数企业在竞争领域存在的认知误区。殊不知,一个企业如果过多地将精力用在关注对手上,必然会影响其对于顾客及可能的合作共事者的关注,从而影响到与这些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使自己觉得四面受敌,无端增加精神负担,从而扰乱正常的行动计划;另一方面,会在无形之中妨碍自己与顾客及供应商等的积极沟通,影响多赢合作关系的建立。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会深谙竞争的深层次规律:企业如果没有竞争对手,就会丧失进取的意志,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这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有了对手,才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便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吞并、被替代。所以,儒家“和而不同”的竞争艺术为当代企业实施竞合战略厘清了思路,促使企业走出认知误区。正像牟钟鉴先生所言:“儒家仁爱通和之学,可以用泛爱化解仇恨,用和解处理争端,用沟通打破隔膜,使人类醒悟到利益彼此相关,树立‘共赢’的理念,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学会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二)借鉴“天时、地利、人和”的竞争方法,灵活把握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转化机制

借鉴儒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竞争规律,具体到可操作层面,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在主观上能达成彼此共赢的意愿;另一方面,需要有战略思路的创新,能够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方案。尽管作为战略分析,在考虑合作对策的同时,关键在于弄清竞合的前提条件与转化机制。知道什么情况下,存在着合作的可能,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推动合作,以确保合作的双赢或多赢目标的实现。知道什么情况下,不可能产生双赢或多赢合作结果,不必为合作而枉费心机。因此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能否把握竞合的最佳机会,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节点。从现实的企业对策看,小企业只能靠创新或被动寻求支持取得发展,而大企业则更多地依靠购并或结盟来寻求扩张。对大企业来说,没有市场组合方面的创新,就较难突破规模扩张的市场支撑瓶颈,没有战略联盟方面的能耐,就较难突破实力提升的资源能力瓶颈。所以,从管理学角度看,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科学性在于突出了管理中人的灵活因素,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由于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如客观形势、环境因素、资金、物质设备及企业员工的人心等,但是,在这诸多因素中,人心向背、员工的积极性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为“人机关系”永远都不可能代替“人际关系”。英国企业家皮京顿说:“在一个企业中,如何创造合作、亲善的关系,这便是管理者的最大责任”。可以说,充分利用被竞争者们流传千年的竞争规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是企业灵活把握竞合转化的关键。正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事业的成功,首在人和”,“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公司上下能不能团结一致,往目标上努力,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第9篇

论文摘 要:不断有企业进入或者退出供应商网络,网络中企业的效用和网络效率都会受到影响。本文把关系收益和竞争系数结合起来,构建了新的效用函数。并通过效用的比较分析。竞争系数对称时,新企业的加入会使网络效率增加的结论,并进一步给出了进入企业选择与中心企业或者与边缘企业建立关系所应满足的条件;而竞争系数不对称时,网络效率可能会降低。

引言

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庞大的供应商网络,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企业将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筛选出合格的供应商,这就意味着不断有企业进入或者退出中心企的供应商网络。从网络中企业所处的位置来看,海尔这类企业处于中心位置,而它们的供应商处于边缘位置,所以供应商网络由中心企业和边缘企业构成。这些新加入的企业不仅是中心企业的供应商,同时也可能会与处于边缘位置的供应商之间建立供货、研发这样的合作关系。

美国企业遵照市场交易行为来选择供应商,他们会经常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供应商规模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而日本企业,像丰田与本田,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不断引入新的供应商,这就使得供应商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而中国企业的供应商网络的规模应该选择哪种模式有待分析研究。由于与不同企业建立关系使进入企业获取的效用不同,这样进入企业就面临着伙伴选择问题,同时意味着网路结构会有所变化。不断有企业进入网络,不仅影响中心企业的行为和效用,而且会影响边缘企业的行为和效用。同时,进入企业会对网络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可见,效用对于网络效率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效用函数的构建需要深入分析。Jackson等人在研究封闭网络的演化问题时将企业在网络中的效用定义为收入减去成本。Elseit在研究新企业进入行业的位置选择问题时,选择了收入减去成本作为企业的效用函数。Axelrod在研究IT行业中新产品的行业标准制定时,将企业规模作为竞争系数引入了效用函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Jackson等只是考虑了企业之间建立关系获得的收益,没有考虑到这种关系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比如进入企业和边缘企业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也有可能是合作关系。同样是间接关系,边缘企业如果给中心企业提供同一种产品,它们就是竞争关系;如果它们之间也存在供货关系,它们就是合作关系。Axelrod考虑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但是依靠企业规模来度量企业进入网络的效用,也有不足之处,企业的规模差异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一般来说,竞争比较激烈的都是同等规模的企业,竞争关系相对弱的就是规模差异较大的企业,所以用企业规模来体现竞争关系不是很恰当。

本文以供应商网络为背景,分析了新成员的加入对网络效率的影响。结合了原有的网络的收益函数和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系数,建立了新的效用函数。新构建的效用函数既体现了网络结构方面的属性,比如企业是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企业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将新的供应商和原有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分为竞争和合作两种情况,分析了新成员进入网络时的伙伴选择问题,以及企业进入对网络整体效率和原有网络成员产生的影响。

2、供应商网络效率模型

2、1模型假设

本文假设原供应商网络由一个中心企业c和n个边缘企业p(p=1,2,…,n)组成,其中,n个边缘企业是中心企业的供应商,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现在有一个新的企业O要进入这个供应商网络。业和边缘企业可能是合作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它们之间竞争或者合作的程度是动态变化的,在区间内每一点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企业和中心企业建立关系的竞争系数分别为ρ>0和p>0,参照ρ和p的定义,假设ρ和p。都是属于[0,1]的均匀分布,表示进入企业和中心企业是合作关系;假设原有供应商之间是竞争关系,竞争系数ρ<0和p<0;假设中心企业和边缘企业之间是合作关系,竞争系数ρ>0和p>0。如果ρ>0,p∈[1,n],表示进入企业为中心企业和边缘企业提供的是不同的产品,它与边缘企业是合作关系;如果ρ<0,p∈[1,n],表示进入企业和边缘企业为中心企业提供的相同的产品,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竞争系数的比值最大值为0.37,只要和中心企业建立关系的竞争系数相对和边缘企业建立关系的竞争系数不要太小,就应当与中心企业建立直接关系。同时,固定c,随着v增加,竞争系数的比值下降,意味着建立关系的收益越大,越应该与中心企业建立直接关系。固定,随着减少,意味着成本越小,越应该与中心企业建立直接的关系。

中心企业拥有比较多的资源,同时拥有比较高的地位,进入企业和中心企业建立关系,一方面可以获取较大的效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地位。当中心企业相对边缘企业的竞争系数比非常小时,即如果中心企业相对地位很低,比如,中心企业的需要的原料处于卖方市场时,进入企业和中心企业建立直接关系的效用很小;同时,进入企业和边缘企业还可以建立合作关系(ρ>0),而且由此带来的效用还比较高,进入企业就会选择和边缘企业建立关系。

满足,边缘企业就会选择退出。当竞争越激烈,即竞争系数绝对值(-ρ)越大时,越有可能导致网络中原有的成员无法适应竞争,退出网络。进入企业和边缘企业之间是竞争关系时(ρ<0),由于竞争的加剧,边缘企业自身无法承受市场压力,比如由于产品成本较高,无法满足中心企业的价格要求,那么边缘企业的效用机会减少,甚至可能退出网络。

(2)竞争系数不对称(ρ≠p)

在竞争系数不对称时,考虑一种特殊的情况,进入企业和边缘企业是竞争关系(ρ<0),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企业的效用函数为ρ(v-c)-n网络的效率变化。

如果假设和中心企业建立关系给进人企业带来的效用很大,而给中心企业带来的效用相对较小,即ρ>p,同时进入企业和边缘企业的间接关系给双方带来的效用相差不大,进入企业和原有的供应商(边缘企业)之间对中心企业而言,竞争实力相差不大,中心企业通过不断引入新的供应商,来加剧供应网络的竞争,进入企业的效用。

同时满足,那么中心企业的效用就会增加,中心使网络竞争加剧,中心企业在自身原料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使供应商数量增加,那么提高了自身的谈判能力,而使边缘企业的效用降低。中心企业以边缘企业的效用为代价增加了自身的效用,降低了网络效率。

3、案例分析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由于公司每年数亿元的采购成本,仪化公司有诸多供应商,已经形成了一个供应商网络。2004年以来,化纤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仪化公司为了降低原有的采购成本,引入了浙江的民营企业作为供应商,这样新的供应商和原有供应商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这时候,仪征化纤和其他网络成员之间谈判能力不对等,所以建立的关系的效用是不对等的。由于新供应商的低成本,使原有供应商面临激烈的成本竞争,一部分被迫退出了供应商网络。通过新供应商的引入,仪征化纤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供应商的质量。在供应商中引入竞争机制,仪征化纤提高了效用,却使网络效率降低。

长期以来,中石化下属各企业一直是单兵作战进行物资采购,很近的区域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进货渠道不一,造成同一品牌的物资价格甚至相差30%。采购时,企业和供应商单独谈判,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2005年初,仪征化纤、金陵石化、扬子石化落实中石化总部要求,联合发起了区域间联合协作,通过每季度召开一次区域联合协作会,在物资供应信息、供应商管理、ERP管理、库存物资等方面广泛交流。在原料紧缺时,石化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原料共享,缓解短期的生产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金陵石化、扬子石化也就成为仪征化纤的供应商,仪征化纤原有的供应商如果可以满足这些企业的供应需求,就可以与其建立合作关系。仪征化纤和其他石化企业进行了原料共享,关系给合作双方带来的效用几乎相等。通过合作,石化企业形成了规模优势,解决了部分通用件和只占10%采购金额却占90%工作量的品种的联合采购问题,降低了采购成本;供应商也降低了重复谈判的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这样就使得企业的效用普遍得到了增加,而且提高了网络的整体效率。

第10篇

一、完善竞争上岗的组织领导系统

竞争上岗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任用干部方式,也是未来干部选拔任用的发展方向。竞争上岗工作涉及广大干部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影响大。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竞争上岗工作的组织领导系统,统一领导和指挥竞争上岗工作,改变各部门、各级政府自行开展竞争上岗工作的较为混乱的局面,以形成分工合理、运转协调、程序透明、纪律严明、管理到位的竞争上岗工作运行机制,这是有效实施竞争上岗工作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竞争上岗工作的组织领导系统如下图所示。

二、规范竞争上岗工作的程序与要求

严格的程序可以确保竞争上岗工作的公正透明。竞争上岗工作一般包括以下程序:制订方案——公布职位——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命题笔试——面试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决定任命。竞争上岗工作各个程序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应统一规范、明确规定并向全社会公开。

三、做好竞争上岗的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订方案、撰写职位说明书、确定竞争上岗的职位、明确参加竞岗人数的比例等。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竞争上岗职位。从工作实践来看,竞争上岗有全额竞争上岗和缺额竞争上岗两种。根据访谈和调研,笔者认为,一个部门或单位尽可能不要实行全额竞争上岗,而应该实行部分职位竞争上岗。这部分职位既可以是目前人员空缺的职位,也可以是虽然不空缺但根据任期、轮岗交流等制度规定或实际情况必须实施竞争上岗的职位,特别是那些重要部门、重要岗位或上级和群众有要求必须实行定期竞争上岗的职位。每次竞争职位一般应控制在单位全部中层职位数的1/3左右,最多不宜超过l/2,否则,牵涉面太广,处理不好会影响工作,也影响单位内部的稳定和工作的延续性。另外,如果竞争职位太多,每个职位参与竞争的人数势必会减少,竞争上岗的干部的素质将很难得到保证。

2.科学设定岗位条件。竞争上岗的目标岗位条件设定是竞争上岗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决定竞争上岗工作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应全面调查研究岗位的要求,包括对人员学历、专业、工作经历、性格等各方面的要求,从而制定科学的职位说明书。条件设定是竞争上岗中最关键的环节,条件要求高,会在客观上造成对更多参与竞争者权利的剥夺,有的甚至给人以量体裁衣之感;而条件要求低,则会为更多的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有利于形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局面。因此,依据实践和访谈结果,笔者认为,在确定竞争上岗报名资格条件时,应坚持条件要求宜粗不宜细、宜低不宜高的原则,尽量不要人为地设置一些资格条件方面的障碍,以免将竞争上岗变成资格竞争,用苛刻的条件把一些优秀干部拒之于竞争上岗的门外。

3.明确规定竞岗比例。参加竞争的人数与岗位数的比例科学合理是确保选到合适人选的重要条件,也是竞争上岗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据调查,笔者认为,参加竞争的人数与岗位数的比例不宜低于3:1。这一比例在制订方案和公布职位的时候应明确标明,低于这一比例的岗位应取消竞争上岗。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测评机制

从问卷调查和座谈来看,如何科学地考核评价一个人是否适合某岗位,是竞争上岗工作的一个关键点。笔者认为,考核测评参加竞争上岗的干部主要通过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等程序来完成,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测评机制,应精心组织笔试,严格把控面试环节,合理确定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的权重,扩大民主测评范围,灵活设置考察比例。

1.精心组织笔试工作。考试是竞争上岗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环节,持续时间长,操作难度大,其科学化水平直接关系着竞争上岗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因此,精心组织考试工作在竞争上岗的整个程序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要严把命题关,紧紧围绕选拔岗位的基本任职要求,从领导干部基本素质和领导干部工作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管理知识诸方面,根据岗位要求和笔试特点,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命题的科学性。笔者倾向于考试命题工作交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建立局级、处级、科级等不同等级的竞争上岗试题库,试题库可不断更新,以供一个省市竞争上岗之用。在各单位开展竞争上岗工作时,再增加符合单位实际的试题。其次,要抓牢阅卷关。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各类阅卷人员所占的比重,既要保证阅卷人员有水平,更要保证阅卷人员有代表性,从而增强评判的公正性。关于阅卷工作,笔者建议采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卷方式,两人对同一份试卷独立评阅,然后加权平均确定最后分数。

2.严把面试环节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面试被组织人事部门和领导班子成员认为是竞争上岗工作第二关键的环节。在调查中,51.6%的一般干部认为在竞争上岗中面试环节最能体现个人的素质能力。因而,做好面试环节的各项工作,对做好竞争上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面试工作主要包括面试方式、面试试题、考官组成及评分等工作。从调研和访谈来看,笔者认为面试采用以下方式较为科学:当天参加面试的所有人抽签确定面试顺序,由多名考官面试,综合评价。面试内容应包括一道政治题、一道业务题,可备几套供考生抽签回答,还可增加一题,即面试者先介绍自己的简历、竞争优势以及竞争上岗后的工作思路和打算。面试试题也可以考虑建立面试题库,交由第三方机构来做。根据调研和访谈,笔者认为,面试考官可设置7名,本部门不超过两名,其他考官由部门外的领导和专家构成,可逐步实行考官资格制。评分可采用公开亮分和去掉最高与最低分、最后计算平均分的办法。

3.合理确定分数权重。合理地确定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各自所应占的分数权重,不仅是确定考察人选的关键因素,也是确保选对人的先决条件。从对组织人事部门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组织人事部门认为,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各自所应占的分数比重(均值)分别为33.7%、35.5%、30.8%。同一问题,对领导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的调查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据此,笔者认为笔试、面试、民主测评所占的比例应分别为30%、40%、30%。

4.扩大民主测评范围。就“参加民主测评的人数多少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对组织人事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家普遍认为参加民主测评的人数宜多不宜少,甚至应让单位的所有成员参与。因此,竞争上岗工作应适当扩大民主测评的范围,这也是强化竞争上岗监督工作的需要。从对领导班子成员的调查结果来看,47.4%的领导班子成员认为参加民主测评的人数应为单位总人数的80%,比例最高。结合对组织人事部门和一般干部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参加民主测评的人数为单位总人数的80%以上比较适宜。

5.灵活设置考察比例。考察人选是进入选拔视野的比较适合岗位的人员。这一比例的确定应慎重,大了增加工作量,小了可能漏选优秀人才或者选不到合适的人。根据对组织人事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进行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考察人数与岗位数的比例不宜低于2:1,也不应高于3:1,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为2:1或者3:1。考察人选确定后,就要组织人员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在考察中,要把重点放在工作实绩上,因为实绩是一个人德才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多方面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具有客观性、可比性。所以,要注意把实绩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量化,计入综合评价的结果中,使竞争上岗有更可靠的客观基础。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的综合考核,最后确定的优秀的人选,由有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五、推行考试成绩与资格有效期制

通过竞争上岗选人用人,其运行时间和成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实行考试成绩有效期制,即某一位考生参加某一类、某一级别职位竞争上岗(可以包括公开选拔)考试取得的成绩,在某时间区间内有效。为了避免因考试难易度不一而引起的不公平,也可以将考试成绩有效期改为任职资格有效期,只要列为考核对象,就具备了任职资格,在一定时间区间内有效,可以在下一次同类同级别职位选人用人中直接进入考核阶段,不需要再次参加笔试、面试,从而大大降低选人用人成本。

六、试行面试考官资格等级认证制

竞争上岗面试的考官除需要具有政治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外,其综合素质、测评技术以及评判水平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可试行竞争上岗面试考官资格等级认证制度,从领导干部、组织人事干部和专家学者中挑选一定数量的人员,经过专门培训与考试,发放考官资格证书,逐步建立一支掌握面试原理与技术的专兼职面试考官队伍,面试考官须持证上岗。这一考官队伍可以和公开选拔的考官队伍共用。

七、健全竞争上岗的监督制约机制

由于竞争上岗工作涉及人员多、程序和环节多,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增加选拔工作的不公正因素,甚至会使整个选拔工作毁于一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使竞争上岗工作自始至终都处于监督之下。一是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选拔的标准、条件、范围、方法、程序,通报每个环节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并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全社会监督、举报。二是完善纪检部门的监督。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就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引进公证监督。为了增强面试或答辩的公正性,使面试或答辩结果得到社会认可,可以尝试引进社会公证机构参与,实行公证监督。四是强化内部监督。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阶段,根据阶段工作的内容要求,分别制定工作规则,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监督负责制。

在竞争上岗中,群众参与监督的途径,一是预选对象可以由群众推荐产生,二是民意测验吸收群众参与,三是考察预选对象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这样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制约作用,可克服长官意志、主观印象、个人好恶对竞争上岗的影响,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八、正确处理竞争上岗的几组关系

1.党管干部与民主推荐的关系。在竞争上岗过程中,有人提出民主推荐票应当场“唱票”,并以得票多少提拔使用。这种想法忽视了党管干部的原则,混淆了竞争上岗与竞选的区别。竞争上岗是将民主推荐与党组织决定有机结合,这是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到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制定竞争原则、选拔标准和竞争上岗方案。具体提拔人选要在履行竞争上岗各项程序的基础上,由党委(党组)确定。同时,要把群众认可不认可、拥护不拥护作为重要依据,对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提拔使用,但又要防止简单以票定人的现象,对那些有思想、有魄力、善管理、敢负责且政绩较好的干部,尽管票数相对较少,党组织也要在对测评结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正确决策。要既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的意见,又切实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做到客观公正地选人用人。

2.自报职位与组织定位的关系。干部在申报竞争职位时,允许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但由于组织上在选配干部时,要考虑其与其他干部的关系、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格的搭配、领导方式的组合、业务素质的互补、干部交流等诸多因素,必然会发生自报职位与组织定位的不一致。二者的关系是,自报职位是竞争的过程和组织上任用干部的参照,通过自报职位的竞争,可以展示自己的素质能力、工作业绩和群众认同程度,组织上则经过多方面的考核,确定最后的任职人选。不能认为组织上任用的职位与个人申报的职位不一致,就怀疑竞争上岗的公平性。服从分配是干部管理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自报职位还是其他职位,无论是上一职位还是下一职位,都应服从组织上的定位。

3.竞争上岗与上级权限的关系。竞争上岗是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干部的,因此,随着上级干部任用权的削弱,党管干部原则和上级干部管理权限必然也会受到削弱。要保障党和上级对干部的任用权得以继续实现,既不能简单地回到原来委任制的老路,也不能损害竞争上岗的基本程序、实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不能违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要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为此,必须在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制度内寻找一条既为干部群众所接受又符合干部制度改革精神的实现途径。建议将上级对干部的任用权在提拔任用考察中分数化、权重化。

4.竞争上岗与领导意图的关系。过去我国公务员系统在人才晋升上,在把领导者等同于“伯乐”的前提下,把善于发现“千里马”、将有能力的人才提拔到合适的岗位上作为领导者的重要职能。但是,“伯乐相马”模式个人主观色彩较浓,并且存在滋生腐败的风险。竞争上岗是“千里马”自己报名同台竞技,优胜劣汰,不以领导者的用人意图为转移,而以职位要求与群众认可为导向。要实现竞争上岗、符合领导者意图和群众认可三者的结合,则需要在竞争上岗中充分征询领导者的意见,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单位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选用干部的竞争方式;在考察阶段,要多元化了解领导者和群众对竞争对象的评价,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

5.考试型与实干型干部的关系。只有把考试成绩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干部。但有时通过考试选用干部,会使一些考试型干部从中占便宜。对此,要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尽量减小考试型干部的成功率,让实干型干部能够脱颖而出。有些岗位需要“老实人”来任职,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也要为埋头苦干、不善交际的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可以通过提高工作实绩的权重,或增加民主测评的权重,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重视组织考察等方式加以解决。

第11篇

关键词:竞争情报;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热点;趋势

1 .竞争情报系统概述

企业竞争在当前日趋激烈,作为企业竞争制胜先导和基础的竞争情报,正愈来愈受到企业和学术理论界的重视,不少的企业正在或将要建立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

目前我国最流行的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种定义认为竞争情报系统就是计算机系统。王沙骋等指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指将反映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时间状态和变化的数据、信息及情报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及分析,并以适当的方式发布给企业有关战略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由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的企业竞争情报辅助分析计算机系统。我国讨论竞争情报涉及计算机网络的专家多数持这种看法,国外也有很多人持这种看法。

第二种定义把竞争情报系统视为人机系统。这种观点是我国竞争情报的先驱包昌火先生提出来的: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按包昌火先生的定义,竞争情报系统核心就是人和计算机。

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研究所曾忠禄先生分析综合了以上三大类定义的优缺点,他认为,目前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义是存在缺陷的,它们都只包括了竞争情报体系的部分内容,缺乏全面性外,它们还有另外一个缺陷,即忽略了竞争情报系统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关系。缺乏将各部分联系起来的“关系”,它们就不能成为“系统”。他认为,竞争情报系统是为用户的需要创造情报产品的体系,它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功能、结构(资源)和方法(流程)组成,各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这里的用户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政府机构,或自己组织内部的某一部门或上级单位;情报产品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口头的或其他方式的;创造过程既包括信息收集、分析,也包括撰写情报报告等。

2. 十年来我国竞争情报系统研究相关热点及部分成果

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发展和日趋激烈,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必将愈来愈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选取了最近十年来刊登在《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几本情报学主要核心期刊上关于竞争情报系统的论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了我国竞争情报系统研究的主要几个热点问题。主要热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2.1 竞争情报与数据挖掘

简单地讲,数据挖掘是一种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建构数据分析模型,从而在大型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一般可以表达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

当前竞争情报系统的情报源越来越多,包括企业内部数据库、数据仓库、外部网络、外部数据库等等。竞争情报系统需要向用户提供面向主题的数据挖掘及深层的数据分析,要实现这些功能,就要将竞争情报系统建立在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上。而数据挖掘对数据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在原有竞争情报系统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的处理,以满足数据挖掘的要求。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web数据挖掘在竞争情报系统中的应用,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并提出了不同的基于Web挖掘技术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结构模型。

蒲群莹在2005年第1期的情报杂志上提出的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是建立在大量竞争情报数据基础上的竞争情报系统,包含四个子系统,即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数据转换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数据挖掘的竞争情报系统模型

1. 收集子系统。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主要包括各企业信息源以及各种信息收集工具,主要负责收集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

2. 数据转换子系统。数据转换子系统主要功能是为数据挖掘提供符合要求的数据,为下一步数据挖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分析子系统。经过转换的数据,送入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中,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分析以及模式发现工具,数据挖掘是其核心技术。

4. 服务子系统。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是为整个竞争情报系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它包括对内和对外两部分。

  目前看来,数据挖掘是竞争情报系统处理海量数据唯一可行的技术,迄今为止这项技术并没有发展成熟,将它应用到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但是探讨将两者相结合的应用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2.2 竞争情报系统与人际网络

竞争情报系统的横向描述为组织网络、信息网络、人际网络三大网络(如图2所示)。美国著名的公关专家李文斯顿给人际网络的定义:建立人际网络是一个互相交换资讯、意见、想法与相互介绍朋友、熟人、资源共享,也互相感激的关系。

图2 竞争情报系统横向描述结构图

在竞争情报系统中建立人际网络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通过人际交流,可以充分获取信息,挖掘正式交流中所不能体现的情感信息,还可以实现隐含知识的转移和传递。人际网络是重要的非公开情报源,是企业获取竞争情报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工具,而对于它在竞争情报系统中的重要性,竞争情报人员最近才认识到。事实上,人际网络的重要性体现在竞争情报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情报收集、分析和服务这个情报循环(Intelligence Cycle)中,尤其突出地反映在情报收集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但是这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必须采取竞合策略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际网络与竞争情报成为我国竞争情报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

2.3 集成竞争情报系统—面向企业信息集成(EII)的CIS

面向EII的集成化CIS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为部门之间、企业与集成环境内其它供应链节点之间、供应链集成环境之间提供有效的竞争情报服务与集成化的决策支持。同时,根据战略目标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资源重新组合集成,突破部门、组织、地域、时间和硬件设备的束缚, 实现以企业战略目标和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集成与协同,形成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与传统CIS相比,面向企业信息集成的CIS具有高度的集成性、敏捷性、实时性、持续性、网络化、虚拟化以及智能化。

面对企业信息集成的发展,搭建集成CIS平台,提供广泛深入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同时,这种集成化的CIS由于融合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使其为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供应链节点之间以及不同供应链集成体系之间的协作提供了集成化、平台化和系统化的信息环境,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和竞争环境的变迁对内外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处理和集成配置,使CIS配合企业信息集成发展的需求,进行动态决策调整、分布式信息服务和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的实现成为可能。、

2.4 基于Internet与Intranet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ECIS)以内联网(Intranet)为平台,通过互联网(Internet)与外部相连,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创新理论,建立起以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工作体系。根据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需求特点,ECIS的基本功能应当包括竞争环境监测、市场变化预警、技术动向跟踪、竞争对手分析、竞争策略制订和企业信息安全等六个方面。

根据对国内外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与服务模式的分析,在网络环境下比较典型的服务模式主要有:竞争信息扫描、战略早期预警、竞争知识库建设、竞争对手分析和竞争策略模拟五种模式。

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把CIS建设成企业的“中央情报局”,使之成为企业领导集团经营战略和竞争决策的思想库和参谋部,这将是企业CIS的主要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

3.1 网络化方向

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具体运作角度来说,CIS的网络化趋势体现在系统运行的信息搜集和信息服务两个阶段中:信息搜集的网络化方面,企业可以定制适合自己的自动搜索软件,定期检索与本企业、本行业相关的网上情报源。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搜集的完备性,又大大减少了信息搜集人员的工作量,使其可以专注于其他信息源的搜集处理,如加强对非公开信息的搜集工作力度。在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方面,企业决策层应该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地接受所需的情报服务。未来更理想的服务模式是CIS根据用户的不同,提供特定的推送服务,为不同的决策人员提供不同的定制服务界面;而企业内的其他员工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适合自己需要的Intranet服务。

3.2 智能化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方法、新工具会应用到竞争情报系统中,比如智能化的自动搜集软件就是竞争情报系统智能化的一种表现。另外,系统的智能化分析功能、学习功能和检索功能的加入也都是未来竞争情报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3.3 决策化方向

竞争情报系统的工作重心将从单纯的、分散的日常性情报工作转向目的性很强的竞争对手跟踪、重大课题深入分析、竞争策略研究等方面,并日益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3.4 集成化方向

企业将在实物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三类系统之间实现恰当的集成,这样将会使其能够在组织的协同作用方面以及在与竞争能力相关的产品、服务、市场反应、管理决策等方面都获得显著改善。

4. 结语

第12篇

 

近年来,大量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若想成功取得长期发展,就需要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核心竞争力而言,其最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因此不难看出,市场营销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所谓市场营销竞争力,其主要指的是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系统化营销手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领域优势的能力。但是,就我国该方面的发展情况而言,仍未出台一套完善且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对于市场营销竞争力相应的评价指标系统进行有效建立,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1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所应遵守的主要原则

 

1.1有力的经验证据

 

对于企业市场营销领域而言,若想使其竞争力相关评价指标系统的客观性得以有效证实,就需要通过对相关经验证据进行良好的获取与处理,从而使其经验证据具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首先,要对相关经验资料进行准确而具体统计。为了使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普遍性得以充分证实,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相关企业规模对相关评级指标进行反复实践与探索,并且通过对实践经验资料进行准确有效的统计,使其中不足之处得以及时发现与改进。其次,要对具有典型性的个体案例进行详尽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在对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进行调查时,应当对调查企业中的部分企业进行具有典型性的调查,对其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各项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对评价指标与企业市场营销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分析与获取,进而使相关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过程有据可依。[1]最后,要对具有矛盾性的个例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解释。对于当前已然得以有效建立的市场营销相应评价指标系统而言,其对具有矛盾性的个体案例所进行的科学合理解释,不仅可以使评价指标系统自身的权威性得以有效彰显,还可以通过此举使其系统的完善性得以有效检验。

 

1.2充分的可操作性

 

所谓可操作性,其主要指的是所建立的相关评价指标系统所具备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只有具备充分可操作性的市场营销竞争力相关评价指标系统,才能对相关的市场营销进行决策性引导,才能使相关评价指标的可观察与可计量特性得以有效实现。对于评价指标而言,其可观察性的实现可以使其通过记录形式对相关资料档案进行形成,同时,其可计量特性可以将相关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价。若想使相关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长处与弊端得以及时的发现,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其竞争力的主要结构进行较为透彻而全面的分析,从而使相关企业能够清晰的判断出当前形势下其自身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使企业得以有效的迅速发展。

 

2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架

 

2.1构成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首先,若想使企业市场得以有效构成,其企业对于相关产品的创新能力与开发能力必不可少。所谓产品的创新能力与开发能力,其本质就是相关企业以其战略手段对技术创新的方向进行驾驭,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行调控的能力。在企业对产品与技术进行创新时,只有当其创新性改变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并且不同于其相关竞争者时,其企业的产品才能得以有效的开发。

 

其次,企业还应当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能力,而所谓质量,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质量,一种是以工程为主要导向的质量。其中,市场导向质量主要指相关产品满足实际与潜在需求的能力,其主要将对于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对质量进行判断的依据,而工程导向质量只要强调相关产品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能力。在对产品质量进行相应管理使用,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定义的质量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管理。

 

最后,企业还应当具有相应的品牌管理能力与营销传播能力,从而使相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竞争形象。[2]良好的品牌资产可以使相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占据相当有利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与非价格竞争层面。通常情况下,品牌资产与品牌忠诚度以及其他相关状况的形势成正相关关系,因此,在不同企业之间产品相关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的当前形势下,良好的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可以使不同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通过品牌效应得以充分实现,从而使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有效增强。与此同时,良好的营销传播能力还可以使顾客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密切,使企业相关产品的服务质量得以显著提升,使顾客的消费体验需求得以良好的满足。

 

2.2市场营销竞争力的三类评价指标

 

第一类,是针对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开发能力所制定的相应评价指标。其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新产品与企业全部产品的销售额之比,新产品与市场新产品销售额之比以及新产品一年期限内平均回报率等相关数据。第二类,是针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所制定的相应评价指标。其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合格率、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满意度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性价比的满意度等相关数据。第三类,是针对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以及营销传播能力所制定的相应评价指标。其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品牌美誉度与知名度、品牌营销推广成功率以及品牌资产与企业总资产之比等相关数据。

 

2.3评价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

 

所谓指标权重,其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体现于各项具体指标在其所归属指标分类中所占据的权重,其二是体现于各大指标类别在相关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中所占权重,通常情况下对指标权重进行合理分配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一种是综合意见法,主要通过访谈与调查方式对业内相关人士的意见进行有效的获取与收集,而后通过整理与分析,将其作为分配评价指标权重的主要依据;另一种是实验法,而实验法又可细分为横向对照实验法与纵向对照实验法,其中横向对照实验法主要是将两个企业的起始条件与发展时间作为控制量,将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作为变量,从而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对相关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分配;而纵向对照实验法只要是将企业自身与其发展时间作为控制量,将其自身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改变作为变量,从而通过相关比较与分析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合理分配。

 

2.4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有效改进

 

首先,企业要对影响其发展的自身弊端进行及时发现,从而有效拉近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使其自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据更大的竞争优势。所谓影响企业发展的自身弊端,主要指的是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的水桶原理中的短板,换而言之,即便一个企业在多方面都具有十分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却在其中某一方面较为落后,那么其仍然无法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据良好的优势,只有企业能够对其自身发展弊端进行及时发现与补救,从而使其企业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才能使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企业要对其自身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危机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从而才能针对相关情况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企业对其自身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与比对时,如若发现其中部分指标不能达到业内平均值要求时,那么说明该企业极有可能即将面临相对重大挑战与危机。于是,在此种形势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将实际情况及时向上层领导进行有效反应,从而使相关部门能够针对相关危机而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从而使企业成功渡过难关。

 

最后,企业要对其自身亮点进行良好掌握,从而使其营销推广工作得以获取明确的推广方向。所谓自身亮点,其主要指企业自身所具备而相关竞争对手企业较为薄弱的市场营销竞争力构成要素。企业对其自身亮点进行良好的掌握,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推广手段对其加以充分宣传,将使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得以充分展现,可以使企业的自身优势得以充分良好的利用,从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明朗。

 

3相关评价指标系统的完善措施

 

首先,要使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相应评价指标系统能够符合实践发展需求。若想使所建立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得以有效地改进与完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以采访与调查的形式对相应企业的相关状况与数据进行有效的获取与统计,从而对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验证。[3]伴随当前形势下市场营销实践的不断发展,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造成相应影响的主要因素也随之发生的变化,并且伴随时代背景的不断前进,全新的影响因素也层出不穷,于是,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对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更改与完善,从而使其能够跟上时代变迁与发展的节奏,使其能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进行具有时效性的准确评价。

 

其次,要使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相应评价指标系统能够符合理论发展需求。伴随市场营销实践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于是,全新的理论概念与观点正在当前的企业市场营销实践过程中得以不断的应用与落实,并通过不断实践得以有效的检验与完善。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对得以有效实践检验的全新市场营销概念与理论进行充分有效的汲取与吸收,从而使所建立的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得以有效的改进与完善。

 

4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若想使其自身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据良好的竞争优势,并使其市场营销竞争力得以显著提升,其需求对其市场营销竞争力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立与完善。而在对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立时,要对其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进行良好的遵循,并对其体系的主要构架进行高效建立,同时在体系得以建立以后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与完善,才能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得以准确评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据更大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