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20:3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设计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手绘往往存在误区,主要是画幅过大、透视不准、表现机械、追求写实、追求数量等,导致浪费了画材和宝贵时间。设计教学改革中应加强设计思维训练,开阔学生的眼界,严格要求,在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内容,使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
环境设计专业;手绘误区;设计教学改革
笔者带领学生参与了一项羌族特色景观环境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环境设计专业一些学生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设计能力,难以表达出设计意图。手绘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能力之一,手绘能力太弱会影响构思和设计表达。虽然如今手绘设计逐渐被数字时代的电脑设计超越,但是手绘仍然是训练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以及快速构思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手绘表现不好,主要是由平时思维习惯的影响导致的,一些学校的设计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
一、手绘误区
1.画幅过大
在有绘画类专业的院校,部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看到绘画类专业学生画画的画幅很大,就认为手绘效果图就要画大幅面才能体现出手绘水平,于是平时的练习或者某些设计课程的作业中手绘画幅都很大。动辄半开纸的手绘效果表现常常需要几天时间,如果是表现景观建筑群体或房间较多的室内空间,则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这种大幅面的手绘效果图无论是练习还是设计表现,在当今用电脑设计制作效果图占据主流的情况下,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既浪费马克笔、纸张或其他绘画材料,又浪费宝贵的时间。如,这项羌族特色景观环境设计,对方要求在两个星期内完成项目,主要想看效果,室内外都要表现出一定数量的不同的效果图。由于几位学生电脑软件学得不好,无法用电脑完成整套方案,而笔者也没有太多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教会他们使用电脑软件,于是他们采用手绘的方式设计,最后没有按时完成。有过设计公司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有时客户要求尽快看到设计方案或效果,如果设计师或设计人员十天半月才出个初步方案或设计方案,公司的生意往往会被其他竞争对手夺走。因为许多客户会同时找几家设计公司询问价格,设计方案快且效果不错、价钱合适的公司是很容易签单的。电脑制作施工图、效果图虽然准确而逼真、快速而标准,但也不是任何设计方案都能很快就完成,有些方案没有手绘来得快。有些设计师做室内设计在半小时内完成效果图,还有些设计师只用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手绘效果图给客户看。而他们设计的室内手绘效果图都不是半开纸、四开纸的大幅面,通常是16开纸或A4纸大小。可见,学生平时的手绘练习或手绘表现使用过大的画幅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习的进步和今后的工作。如,有画一张半开纸手绘效果图的时间,可练习画好几张不同表现题材的效果图或构思更多草图,积累更多的设计素材或经验,亦可用节省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
2.透视不准
有些学生受到“画效果图只要生动,透视正不正确没有关系”的误导,不重视画面的透视。虽然中国画注重散点透视,表现山水、建筑、人物很生动,但在当今的环境设计效果图表现中,散点透视的建筑或室内房间画面会让人感觉别扭,反而不生动。设计也是艺术,但是受制约的理性艺术,不是无拘无束的纯绘画艺术。当然,也有用中国画方式表现的景观效果图,但不是每种设计都可以用中国画这种方式和它的透视观念表达。如,室内环境设计效果图透视错误多就会显得真实感不强。透视不准确的效果图会使建筑或室内环境变形,普通人看到这种效果图都不会认可,方案便难以被采用。如,毕加索的油画《镜前的少女》没有按焦点透视处理画面,很抽象,虽然画面装饰性强,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可是一些普通人难以接受,搞不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即使从事美术或设计的人也并非都能欣赏这幅画。
3.表现机械
一些学生的景观环境设计效果图表现得机械呆板,天空中画了像金属表带一样的大片而生硬的云,十分影响画面效果,这主要是受到国内某些建筑快题效果图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室外景观环境设计效果图中天空留空白反而可以突出主题景观设计物,使画面变得生动有趣,给人以无限遐想。如果要画天空的云,只用色彩表现即可,或用简练的单线同样能表现出生动的云。某些室内或室外景观效果图中的人物形象粗犷夸张,头小如点,腿细如竹竿或细线,肩膀和上身过于宽阔。这种人物表现是模仿某些抽象刚硬的雕塑,会产生变形和扭曲的效果。有些学生按这种风格画效果图中的人物,影响了画面效果。不画反而没有这些影响,画面更干净,更利于突出表现的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效果。还有些学生在画手绘时下笔拘谨,放不开,线条也死板、机械,画面不生动。
4.追求写实
受绘画专业学生写实画面的影响,一些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认为手绘效果图画得越逼真越好。所以,有的学生为了刻画逼真的效果,花了很长时间不断在画面上叠加颜色,长时间深入细致地刻画画面。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一是太耗费时间,二是如果是用马克笔或水彩上色,不同颜色涂抹叠加次数多了会导致画面很脏,也会发灰。而设计专业的手绘主要是快速表达设计意图。写实画效果图要花费大量时间,学生一旦养成习惯,今后往往会不适应设计公司的工作节奏。
5.追求数量
在平时的手绘效果图练习中,有些人认为多练习就会提高手绘水平,一天画五六十张。实际上,错误的练习即使画得再多,效果也不理想,达不到通过练习提高、进步的目的。这种情况下过多的练习并不是好事,因为一直在延续前文所说的错误,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是在浪费宝贵时间。任何事情都是接触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熟练或做得越好,同理,多画手绘也会提高表现速度与效果。但是,在这种数量要求下,要实现每一张都没有前面所谈的那些问题,实际上一天画这么多张画是不太可能的。当画画的时间很长时,人已经非常疲惫,注意力下降,精力不集中,兴趣也会下降,越往后画反而越不如起初的几张。所以,不要追求过多的数量,平时一天练习画几张精品即可,而且纸张不要太大,A3或A4纸大小足矣。
二、设计教学改革
1.设计教学中应加强设计思维训练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在课程内容讲完后,基本上是让学生做作业,对于具体怎样做得更好,学生似乎并不清楚,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设计思维训练。设计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很多,以手绘快速画构思草图或效果表现图是其中一种方法。手绘草图可以快速表现许多闪光的构想,从而为具体设计挑选出最佳初步方案。
2.开阔学生的眼界
做设计是不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的,要多外出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获得实践经验很重要。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要观看景观建筑、室内装饰陈设设计、家具、建材等,主要是通过观看真实的不同项目或其他院校的设计展,感悟其中的设计理念、所用材料与工艺以及不同风格和最新设计动态等。这就需要学校调整相关设计课,集中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将此作为设计教学的一部分内容。
3.严格要求
有些学生的作业质量较差,存在应付交差和懒惰的思想。还有一些学生的设计课作业从网上抄袭,没有创意,设计感不强。对质量不好、设计感不强的作业,应让学生重做,否则,学生将来从事设计工作会很难适应,因为设计公司或客户经常会对设计方案不满意,修改方案是常有的事。再者,这种不良习气不仅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做事不认真,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也会对后来入学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放松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要求,也是对教学和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即使对于那些以后不从事设计行业的学生,也必须严格要求他们按要求完成作业。
4.在设计课堂中介绍地方民族文化
地方高校教师在设计课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讲解当地民族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这对设计大有裨益。当地民族文化艺术中也有许多与设计相关的文化艺术,如,羌族的建筑外貌基本特点是石砌房屋与碉楼,屋顶有白色的石头,室内有不同的神位设置神龛,熟悉这些具体因素,所设计的羌族景观建筑才更合宜。又如,羌族的服饰图案表现的内容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草鱼虫,都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羌族服饰图案也可以被运用于室内外装饰设计。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可以引入或介绍当地民族文化艺术。在手绘设计羌族景观项目时,一些学生设计的景观建筑物没有羌族的特色,视觉效果不太好,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羌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羌族的建筑与装饰图案。他们的手绘设计稿表现的建筑像现代汉族地区的建筑,室内效果设计也没有体现出羌族的文化元素。这些情况说明他们平时对羌族的建筑不够了解,或者画建筑速写时没有画过羌族的建筑。其实,在做羌族相关设计之前,学生可以收集羌族建筑与文化方面的资料,也可进行现场速写写生,熟悉其建筑艺术。如果他们之前获得过这方面的知识信息,就能做好与羌族文化相关的设计。地方院校有服务地方的使命,所以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讲解所在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三、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没认识到自己的手绘学习和表现的误区,设计表现能力便难以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必须指出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建筑专业的学生,还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接受设计表现方面的严格训练,以适应市场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艺术修养。设计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要介绍当地民族文化艺术中与设计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开阔眼界。这样,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钟茂兰,范欣,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卷——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开端,对高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从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环境设计初步课程的设置,文章借鉴建筑学设计基础课程经验,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特色和专业内涵,对环境设计初步课程展开论述,以期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环境设计;设计初步;体验式;分组讨论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教育体系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环境设计专业最初由室内设计专业演化而来,而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数十年的事。1977年,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室内设计随之步入发展正轨;1983年后,许多高校为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了室内设计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委员会制定的历年本专科专业目录,环境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环境艺术可分成室内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称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但专业名称一直称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就是俗称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同时,工科类院校也设置艺术类专业,其中环境设计的基础课程至今还沿袭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模式,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要求和学科的发展既区别于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传统美术专业,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反思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环境设计专业,并且环境设计专业与院校特色专业相关(表1)。工科院校设立环境设计专业大多以土木建筑专业为特色,依托建筑学与土木为学科背景,环境设计专业最初也依照建筑学建制设置专业课程。而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也由建筑学、环艺、视觉传达、城市规划等专业构成。依托建筑学设置的环境设计专业有以下优势:宏观上体现了环境设计的学科定位,以建筑学为学科依托,环境设计专业被打造成更注重应用性的专业学科;中观上体现了教学的学科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以建筑学优秀的学科为支撑,其专业设置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微观上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建筑学特色专业的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基础,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讲述设计方法和学生做快题设计练习等程序安排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环境的基础理论掌握得比较扎实,也在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其毕业生拥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明显具有艺术专业的一些特质,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具有独特性、感性思维丰富等。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存在一些区别: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专业能力都与工科学生具有很大差异,建筑学这类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具有逻辑思维,而环境设计这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具备感性思维。建筑学作为工科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具有很大不同之处。以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必须适合工程设计的基础条件和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感性表达,审美、风格、形式都是社会艺术思潮的展现。而艺术设计创作有时候更加强调个体行为,强调主观认识与主观表达。
三、教学探索研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性质与学生思维方式,笔者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法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着重引导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师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将实地考察、亲自体验优秀设计案例纳入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对即将进入环境设计行业的学生大有裨益。学生分组通过实地测绘,感受空间尺度,对设计要素进行初步了解,并在体验中认知常用景观植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校园中选择基地测绘,认识非常熟悉的树木、台阶、座椅等,感受校园的空间构成与尺度感;其次带学生去西安的大雁塔广场、慈恩寺遗址公园等大型场地感受人文历史气息,让学生在认知最基本的设计要素的基础上感受深层次的设计主题式场地文化;最后学生分组交流沟通,选择尺度适中的小地块进行概念设计。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创新意识。体验式教学不再局限于小空间的教室,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到大自然中感受尺度、氛围、景观并发现美和自我。
2.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由学生选择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内容或者设计内容进行讨论,这样的集体学习方式比个体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更高,不同思想的交换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多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素质。在考察调研课程中,教师应根据调研内容如基地概况、气候、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等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最后总结整理,形成调研报告。在设计内容中,小组成员分析基地现状优势与存在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前期的讨论研究,方案的前期分析研究部分也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小组成员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提出基地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景观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单一,环境设计是一门发现美、创造美的学科。
教师除了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之外,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理论,是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能收集相关的基本数据,如学生的艺术基础、艺术素质、智商、天资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的评价等,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
四、结语
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注意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传授课堂知识,还要进行体验教学与分组教学的设计,并具备极强的课堂掌控力,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优秀案例,并能对课堂分组讨论适时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为学生进行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乃至进入设计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邦瑞,段德罡.高等建筑教育.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06(3).
1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理论课堂中的应用
在整个教学中、理论必须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要改变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多多实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主讲的知识内容,带学生们参观游览相关的环境设计作品,比如说一些新的知识点现场讲解讨论,只有对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研究,才可能更加具象的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实际作品案例进行分析及讲解。例如,大型商场灯具布置采光的合理性、幼儿园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园艺布局是不合理,舞台表演灯光效果是否绚烂,让学生根据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中重要的动手课程,是理论的基础上的专业能力训练,是学生对环境设计理解程度的检验。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帮助学生们消化,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例如颜色搭配知识,适用的场合人群相关信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网站自主查询学习。在查询得到的知识中,学生们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环艺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会提升自我专业的自豪感,从中获得知识认知快乐。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作品,从构想到最终成型。例如,幼儿园颜色搭配的设计,利用以教授的相关环艺设计软件,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完成绘图实践。
3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作品最终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生产实习就是让同学们到实际的社会中去工作体验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企业资源优势让学生们学习到一些,学校书本中,甚至连教师在社会变迁中学不到的知识,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乐趣。相对于一些大学专业老师而言,因为长时间的在课堂中教学实验而欠缺实际的社会工作经验,会与环境设计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想脱离,使老理论知识与实际接不上轨。带领学生们社会实践的这个机会,老师们也得得到充电,知识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环艺艺术学院来说,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为了以后环艺实践教学做好铺垫。也为学生们毕业后投身社会工作中打下基础,快速融入社会,促进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
作者:杨帅单位:吉林大学
一、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梳理
理论学习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作用、流程以及重要性,强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规划课程学习的时间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环境设计中理论的教学主要包括概况、发展方向、当今社会设计潮流、设计原则、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特殊设计等设计理念。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诱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并要求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总结。例如,笔者在讲授商业空间设计原则中的地域性设计时,就着重讲授了黑龙江城市规划的历史及各地方地域文化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影响,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让学生全面搜集相关的气候人文资料。在理论讲授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的原因,掌握地域文化脉络。
二、专业设计
专业设计是设计的实践阶段。设计课题应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各地区举办的赛事,也可是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倾向选定课题。选题内容以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主,如基于绥化市商业街展开的地方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三、方案讨论
专业设计和方案的讨论在时间上是并行的,可以同时进行。教师和学生针对选定地域展开有关地域性格和文化的讨论,也可以拟定其他主体进行讨论。如讨论哈尔滨冰雪文化、冰雪文化载体、绥化寒地黑土文化等,在讨论之后根据选定的具体文化方案进行实地考察以收获原始的资料。
四、实地考察
实地调研是环境设计实践中收获直观资料的环节。在调研之前学生对环境设计的认识,多为概括的、理论性的,对地域文化载体的认识也是模糊的,无法对其准确的定位。通过考察调研,学生可以明确地认识实地场所,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场所空间的认识、加深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课程可以根据相应的主题展开考察调研。调研应围绕讨论的具体内容,针对环境设计作品的细节、形态、功能、材质、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切入设计。也可从空间设计的使用者角度,对其年龄、作息规律、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考察。地域文化的调研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要求学生对所定目标区域的环境及环境设计设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总结出全面的资料分析,评估锁定地区具体使用者的需求及满足需求的客观条件。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到哈尔滨中央大街了解中央大街建筑的特色以及保护建筑的措施,带领同学们梳理其形成的历史文脉,了解中央大街的成因。并对江边一带进行远足调查,体验江边文化。并进行问卷调查,采访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总结对哈尔滨城市的印象及对哈尔滨文化和环境设计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五、汇总分析调研报告
实地调研通常会发生走马观花、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况。如果不积极改正,则就失去了实地调研的意义。所以,在课程调研开始之前就应明确调研的主要内容以及调研汇报的具w要求。实地调研的成果展示需要我们明确调研分析的内容和书面要求,提交书面的调研报告,并制作PPT,把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讲解调研报告,为后期的方案讲解打好基础。教师和同学需要在地域文化方面对学生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让演讲者回答如何解决文化载体的问题。该环节要求学生评价调研作品,提出对地域文化的个人见解,要求在调研报告中体现出用于环境设计的文化元素,并让全班同学论证其可行性。通过调研、研讨、汇报,以提高同学们定位地域文化的水平,认识地域文化在作品中体现的作用,为后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设计素材和设计方向,调研分析是提炼地域文化的过程,也是设计公司开展方案设计工作的课堂实践表现部分。
六、设计展开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为设计定下了基本的基调和概念。设计展开就是将设计概念付诸实现的过程,将思维转换为具体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学生提炼形成设计元素,整合元素进行方案设计,制作多种优选方案、最后完善方案,设计出效果图、施工图,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制作相应的模型。概念设计是学生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体现,需要学生手绘草图,并分析草图取长补短,敲定最终的设计草案。最终方案需要完善景观部分,我们把它叫做扩初设计;室内部分为深化方案阶段,即优化设计方案的形态、功能设计、结构设计、细节设计、交互设计、色彩搭配等。然后根据绘制方案的表现图制作展板,把制作方案通过PPT汇报给大家,如果涉及到模型设计则要对模型进行最后的调整,以深化确定最后的模型展示形态。
环境设计作品的实现依托于设计的展开,也是地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直接的体现。通过设计作品,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的体现形式及设计手法。同时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最终方案中如何体现地方文化内涵是设计的焦点。设计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检验作品的试金石,它把提炼本土文化、把地域性设计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作品中,以实现环境设计作品的功能及传承地域文化作为目标。如:在家居设计中,有一名学生选用鄂伦春族的民族元素,设计了一系列的室内软装配饰,这即是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表现。再如绥化地区有兴和朝鲜族乡,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朝鲜族乡的生活生产方式,提炼其文化符号进行餐饮空间设计,并结合现代韩国流行文化创作出墙体彩绘。墙体彩绘的形式并不以原有鲜族的图案纹样进行绘制,而是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绘制出当下韩国流行的鸟叔骑马舞、韩国歌舞组合等图案,这些都是室内装饰彩绘的绘制素材,让人们在享受朝鲜美食的时候还能体验鲜族文化。
再者就是博物馆设计,绥化安达、青冈武警支队的荣誉室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安达的地方文化。青冈有名人马玉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型就是马玉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荣誉室设计了马玉祥的雕塑作品。同时为了传承英雄基调,充分挖掘安达作为牛城的地域文化,为荣誉室设计充分挖掘设计素材。
七、总结评课
在课程结束前,要对课程进行总结。安排本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或安排学生进行互评。互评以讲标的方式进行,台下安排学生做评标。重点放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让学生讲解设计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方式,以使设计作品符合设计的功能性原则,让使用者有全新的使用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外在体现。
八、结语
一、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
现代实践教学的发展存在多种不同因素,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教学发展。西方国家教学模式大都注重将实践带入教学,用事实来证明理论是否正确。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结果。我国教育虽然各大高校都在推行实践教学,尽管有所进步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学生在校期间也研习各类不同专业课程,但仍不能独自应对,究其原因是学生过分依赖教学模式,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及时做出反应,这严重阻碍着现代教学发展。
二、分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教育历经了从早期工艺美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到今天大工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课程设置从80年代引进三大构成,90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到21世纪的多媒体设计,它们对教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当前设计教育日趋完善的体系。但是这种模式缺乏培养独立自主思考创新型的人才的能力,课程设置上过于零散,教学目的性不够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和听———带给学生一种单向教学的感觉。目前大多数学生懒于动脑思考,对老师教授的知识照单全收,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被严重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低,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和自身发展。学校的教学中教授知识过于简单,例如CAD,3DMAX和Photoshop等电脑操作软件,这些课程只是教会基本的操作技能,深层次的内容很难在课堂表现。重理论知识、轻视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设计教育的通病。没有一个好的教学设施设备,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艺术设计就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单向教育道路上。
三、如何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并制定2016年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首先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中,主要以基础性实验课程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辅,学生刚接触环境设计专业,需要牢固的基础知识。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则主要是综合性和设计性课程为主。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与社会能力等各项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要学会交流、表达和沟通;学生除了在学习上掌握必备的知识外,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要切实将培养计划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在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为更好地发展本学科,在改革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另外,要完善教学机制和体制,优质的教学条件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成果。按照学校“三三四四”实践育人体系,制定该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选择有益的书目,设置一定的课时量,基础类课程如绘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素描》《设计素描》《色彩I/II》在专业画室进行,一年级共160课时;设计类课程如室内外设计表现技法,培养学生使用针管笔、马克笔、彩铅等工具进行设计构思的快速表现能力;综合性设计技能实践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接触各种设计课题,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如环境设计拓展I、环境设计拓展II在第四学期第二阶段教学完成模拟性课程的设计,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并有1~2名教师指导该课程实践操作。学校设置毕业实习科目,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及施工实践,增加社会经验,了解设计及施工单位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能力要求,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实践教学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各高校更应该严格认真执行实践教学。切实贯彻执行该方案,让学生学有所成,具备在社会更好生存以及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所需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并且能针对职业发展合理制定学习计划,能适应职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乐.新形势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J].现代园艺,2014(8).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五法四性;开放性;优势及预期效果
目前各高校已经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开始之前最重要的任务,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实践教学。“开放性”同样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中最关键的,在实践教学中扮演着“垫脚石”的角色。此课题从“开放性”角度浅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对以后的实践教学提供一定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一、五法四性
(一)五法
在“五法四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中五法以思、读、议、问和练五种方法为主线进行实践改革,思:通过思考树立分析;读:以读去了解去感知;议:以为主来合作探究;练:以问来巩固提高;问:锻炼实践能力,设疑解惑。将五种方法结合使用于实践教学改革路上,必定是良药之材。
(二)四性
“五法四性”中四性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突出点,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必须综合突出“四性”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结合是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中必须记集中体现的改革特点;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结合是在实践教学的实践中必须突出的改革特点,四性都是以开放性为主展开实践教学改革的工作,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开放性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改革进行,开放性就有了“垫脚石”的作用。
二、开放性的重要性
(一)从学生角度分析开放性的重要性
依靠课堂和实验室结合起来的短暂时间实践是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学生才的,现实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中人才的需要了,让开放的教学方式来代替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教学连接,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策咯等开放,促进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将课堂教学转向实践教学,让学生有基础去实践,把学生带进自然中,让他们真正的了解自然,真正拥有去改变存在问题和需要改变环境的期待,将环境装进他们的心中,为培养真正的职业性人才打好基础。
(二)从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开放性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的社会建设中,开放性作为主流元素已经贯穿了众多行业,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中,开放性以及逐步开始融入了,但是总体来说没有完全的融入。目前,职业性人才市场的需求标准已经将实践性人才作为录用的第一要求,企业、行业和社会都已将实践性职业人才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人才的需要,开放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势在必行,做好开放式的教学,满足人才的需要,让学生成为职业性人才为社会服务。
三、开放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体现
实践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改革是否成功,就要看实践力度,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实践的进一步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改革所需的高校必须参照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聘请技术领域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师,通过讨论等方式将改革的目的与方式系统的总结并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中精选职业性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及现代人才需要之间的联系,更好的了解职业性人才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职业性人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开放,其通过相互结合主要体现在学校与各界人才需求市场的交流中,将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等引入学校,再将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和人才需求市场,推进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进展。在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和行业应该全力配合,将实践教学的宗旨做到实践中,参与到人才培养的队伍中,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为企业和行业培养知识全面的职业性人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开放不仅可以满足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要求,还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期望,提高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为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好了基础。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也实现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路线。
四、开放性在实践教学的优势及其预期效果
(一)优势
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开放性在实践教学领域的潜力是不能预知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和开放的教学策略使实践教学的基础更加巩固了,让学生拥有了更多学习和实践机会。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角度考虑,开放性对他们的帮助由课堂转向实践,开放性的课堂教会了他们知识,领略了知识的实践的功能,实践教会了他们更好的应用课堂知识,熟能生巧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最好的方法了。只有做好课堂与实践的衔接,把开放性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才能逐步实现实践教学改革。
(二)预期效果
开放性在实践教学中的预期效果包括学生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从学生角度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可以让他们将实际情况与知识结合,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框架,有利于他们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思考能力,培养自主性。从人才需求来讲,企业、行业和社会不仅需要知识渊博的人才,更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职业性人才,与学校展开开放性的合作不仅可以为自己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还可以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为企业、行业和社会节约了成本还提供了人才,为其竞争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势。
五、总结
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各高校已经着手计划改革,“五法四性”的改革方案已经被许多高校采纳,实践教学的任务从计划开始落实,“开放性”作为“四性“之首,在教学改革中扮演的角色不容置疑,如何把时间与课堂真正的连接起来还需要学校与企业、行业和社会之间沟通协调,把“开放性”这颗“垫脚石”铺好。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要学好课堂,做好实践,更要把自己放到实践中去历练,构建一个知识与实践的框架,多加思考,把开放性的优势做到最好,为自己和社会培养更好的实践能力,从而体现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和优势,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作者:刘珣 王志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凤玲.突出教学过程的“四性”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
[2]翟晓男.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D].沈阳大学,2010.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关键词:环境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既是高等学校培养设计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统一实践和教学的关键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本科学习阶段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应用,提升综合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减少学校教学和实际设计项目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此,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毕业设计阶段的培养,在目标制定、教学要求和实践创新等方面都有详实的规定。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选题、调研、设计、表达和考核等多个方面,探讨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策略和实践。
1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规范性和多样性
选择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题目对整个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最终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能否应用本科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系统、全面地完成毕业设计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同时,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还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有明显作用。为此,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讲,务必关注题目的选择,实现选题的多样性和规范性。在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应当全面地思考一系列的环节。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还应当实现学生交流表达技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升。选题应当具备可实施性、典型性、综合性的特点,不可以设置过多的工作量,应当将重点放在深入设计上,并清楚地要求设计的深度。为了跟学生不同的兴趣点相符合,可让教师选择选题范围,而学生只要在教师要求的题目范围之内选择具体题目就可以,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设计的方向,可以是自己擅长的方面。例如,教师可安排商业空间、餐饮空间、酒店空间、居住空间、办公空间等异样的设计题目,学生结合自身的爱好加以选择,指导教师严格把好学生的设计质量关。如此一来,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选择题目的时候,指导教师需要注重控制各学生的选题,防止学生一味地模仿,学生选择题目之后提出设计思路并撰写开题报告,教师审阅开题报告后签字。
2调研市场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是调研市场,这也属于方案设计之前的准备事项。为了提升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在调研市场之后需要进行发表和归纳。在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之后,让学生通过实习时间来调研市场。借助问卷调查、观察场地、查询网络资源、咨询业主、查询文献信息等方式,搜集设计项目的区域标准、实际信息,以及新工艺技术和新材料等成果,研究制约环境艺术设计改变的一系列要素,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新方向,根据需要将调研市场的报告写好。学生在调研市场的报告当中,应当对选题的意义和背景、选题的渗透点、选题的设计思维、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等加以解释,且对毕业设计阶段的时间加以规划,说明各阶段计划实现的任务,在完成之后以PPT的形式进行发表。指导教师把握学生搜集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以及学生对选题的理解,阐明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概念设计,以及评价和审查设计规划和程序的可行性、科学性。倘若学生没有通过调研报告,应禁止学生开展下一个环节的事项。
3规划设计过程
在系统地把握项目及其战略目标之后,设计的内容也随之清晰化了。例如,针对景观的设计来讲,规划景观的过程涵盖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等一系列内容,其空间尺度存在差异性。因为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所以在规划景观的时候,应当主要着重设计城市,而规划城市和区域是次要的。实际的设计目标应重点涵盖阐明分期开发环节、分析景观构造、设计内部和外部交通流线、分析开放区域的私密性和公共性等。设计原则应重点涵盖延续场所地域性、功能分区合理、设计生态策略、实现技术经济指标等。在此阶段,学生结合之前的调研数据以及结果,全面地思考艺术、生态、自然等要素,从整体上统筹设计事项,注重营造兼顾人类感受的空间与空间关系。这个时期,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变得非常关键。每一名学生都负责规划一个区域的设计事项,且让一名协调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对设计概念的目标进行一致规划设计,立足于大局与宏观,负责把握整个场地,对整体的空间形态原则进行确定。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经历重复地设计和推敲“规划整体——规划区域——规划整体”的过程,从而实现更加理想和成熟的设计。
4形成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最后结果的体现受到构思设计方案的影响,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形成设计方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让学生敢于摆脱束缚,敢于实现创新创造性思考,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技法,有效地统一形象和逻辑思维、求异和求同思维、逆向和正向思维、收敛性和发散性思维等,通过各种方式的分析,将设计的闪光点体现出来,且借助草图加以演示,要求每一组的设计构思都具备五张以上的草图方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UP与3DMAX等方式重复地推敲和修正方案,最后选出能够进一步设计的方案,且对方案的有关设计细节进行改进,细化功能分区、深化和分析样式造型、选定材料结构、协调色彩搭配等。然而,为了防止学生在构思方案的时候一味地注重创新性的设计而导致不科学的空间概念,应让学生务必首先兼顾设计应当处理的问题,且对设计的实际功能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对设计方案的尺度、形态等进行确定,最终使设计的可实现性大大提升。
5表达设计成果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是设计效果图,其可以实现具象化与视觉性的设计方案,设计效果图属于表达设计成果的关键方式,并且还能够实现工艺材料、外部形态、色彩、内部空间构造间协调联系的优化。因此,在毕业设计当中,效果图的制作要求协调搭配色彩、清晰地处理界面、空间尺度科学、设计素材体现准确、结构关系清晰,正确实现虚拟情境的成效。设计的施工图可以实现规范化的施工以及具体化的效果,因此,制作毕业设计施工图应当满足规范要求,如跟指标要求相适应、大样和节点做法明确、精确地标注尺寸、设置正确的线型、清晰地标明材料、界面的大小适宜等,争取能够实现真实的施工标准。
6注重监控学生和完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
毕业设计的课程存在较多的工作任务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将系统的考核和监控搞好。能够划分考核的毕业设计为三个时期:一是前期的准备,在第五学期的末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拿出三周至五周的时间搞好毕业设计前期的准备事项,对任务书进行,清楚毕业设计一系列时期的任务,将选题完成。二是中期的检查,也就是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开展现状进行不定期检查,针对在外地实习的学生,能够通过一些通讯方式进行监督和督促,且辅导好学生,将考核的记录做好。三是考核结果,诚邀企业的基层工作者和校外的专家参与学生的答辩,实现多元性的考核主体。学生呈现毕业设计成果,且进行答辩,教师评定学生成绩。四是评价过程,针对考核的成绩,注重评价其过程,像是在毕业设计的总成绩当中,毕业答辩占据四成,而毕业设计的过程占据六成。(图1)
7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与总结
经过积极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毕业设计的成果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共获得奖项47项,本专业学生先后多次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大学生新人杯等重大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竞赛奖项,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5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计划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申请专利4项。同时主干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五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校教改面上项目5项;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出版基金项目1项;校教学成果奖3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
结语
1.1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
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为学生的综合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所以环境设计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思维意识,明确环境设计专业概念,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化,培养其表达技能,其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思维的形成,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但是,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各院校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不对准也方向进行区分而统一培养的。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专业意识。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将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即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应当包括专业可操作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电脑制图、手绘制图、空间设计等课程),以及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史论等课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理论素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
1.2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
建设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从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出,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方向,具体涉及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正是依据环境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遵循本专业职业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来制定的,它主要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首先,典型项目选择是在结合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确定具有明确主题的实际工程项目。其次,结合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征将其分为已实施、正在实施、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三类。
2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与创新
2.1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
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减少重复也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出路之一。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及课程特征,实现课程内容、结构、时间安排上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各种相关知识串联及互融理解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地方。因此,课程结构顺序的调整有利于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强化,最终灵活地运用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对各课程知识内容加以有效组织。为此,我们应更加关注设计类课程间的联系,尤其要准确、全面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2.2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
针对传统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比重不合理以及课程间内容的分离与重复等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强的应用性特征,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的调整各专业课程比例,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中。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晚上走出居室去放松心情,这时候就要求环境设计能够关注对夜环境的塑造,做好亮化工程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享受夜生活的环境。再如,室内照明设计作为营造氛围的最佳要素,也是环境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市场上非常需要照明设计方面的人才,照明设计在室内外环境中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这个专业。二是要结合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适当地减少基础课程课时,增加和细化专业拓展类课程。例如,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目前很多院校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础必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常分在不同学期、不同时段依次完成,在整个基础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课程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该部分课程累赘重复,还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所以,将这三门课压缩,整合设计为一门课,并通过一次性完成三大构成内容的教学,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压缩整体课时,使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避免重复教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系统性的掌握三大知识构成。三是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缩减技能类课程比重,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程一般较少,而技能类课程相对较多,从大二之后,基本以技能类课程为主,占大学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课时,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ketchUp、Photoshop、3dsMax,设计表现技法:马克笔、水彩手绘表现。此外,目前的环境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与课时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软件学习及效果图的绘制是设计师最主要具备的要素,使得他们由于理论知识不充分,设计思路狭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在设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实际上,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思维及设计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软件只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工具。因此,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减少技能课程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专业选修课设计要遵循学生兴趣以及当今设计界的热点和焦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对待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途。比如在本专业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诗词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小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速写实习、植物认知实习、外部环境测绘、工程与技术建造实践、专业基础实践、设计师业务实践等实践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地调研融于一体,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场调研发现问题,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这种理论讲解、方案设计与实地调研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对学生设计方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侧重不同空间类型设计规范和经验的传授的现象。其次,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习学时,实现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应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3结论
关键词: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对策
0引言
战后经济复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危机四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窘迫,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多种环境诱因将促使我国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市场发生巨大的变革。
1环境诱因分析
1.1环境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开展,新增城市数量及规模呈井喷式增长。这种极速城市化发展模式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住宅建设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盲目的市场跟风使得该行业从设计到施工出现了很多问题:生产效率低,建造秩序混乱,建筑材料浪费,装修垃圾生成且难以降解,城市环境破坏严重。
1.2装修的恐慌
如今住宅装修所使用的建筑及装饰材料中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其毒性、刺激性气味能使人体产生各种不适反应,严重的可引发癌症。网络、报纸中有关因装修材料中所含的化学物质超标而导致居室空气污染、人体健康受损的报道时有出现,新装修的房子俨然成了一个毒气室,精美的装饰带给人们的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心理的恐慌。
1.3住宅产业化政策的推行
中国从1996年开始就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国家战略,在人口控制、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领域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做着积极的工作,尤其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06年6月21日,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要求使用住宅产品成套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破坏违背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初衷,建材及装修行业的整顿迫在眉睫,住宅产业化政策的出台与推进,使得生态建筑和生态环境设计成为21世纪中国建设发展的趋势。为了培养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着力推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人才,将绿色生态观运用到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中,已成为高校专业教师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高校学生设计作品现状及原因分析
2.1设计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生态设计理念传入我国,在学术界、设计界引起普遍关注,住建部大力推行“四节一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筑深受行业的重视,但真正懂得生态设计的专业人才却十分稀缺。加之刚刚步入小康社会的本国民众文化水平及思想认识高度都较低,对居室设计的喜好仍偏向华美的装饰造型,盲目追求所谓的档次以彰显脱贫致富的喜悦。这种浮躁攀比的社会风气影响到了高校目前的设计教育,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理解更是停留于表层,设计作品偏重装饰视觉效果,忽视空间合理利用,将住家做成了星级宾馆,家居温馨感、实用性弱,商业味浓,思想度、创新度不高。即便打着时髦的“生态”口号,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华而不实。将所谓的“生态理念”片面地表现在实木类的高档建材及家具上,通过炒作变相地抬高造价,并非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充满物欲主义价值观的设计观念只会培养出缺乏责任心与创造力的设计师,带给社会的将是空间、材料、能源、资金的浪费以及室内空气的污染。
2.2原因分析
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然而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广泛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及生态观念的整体性,反映出当今以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为代表的环境设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
2.2.1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
目前高校普遍将《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虽有其自发性,但易受种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因素的制约,虽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商业气息过重的低俗市场的影响,学生片面地认为奢侈、浮华的装饰就是设计的全部,忽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内涵及发展趋势,只会单纯地迎合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
2.2.2课程教学中生态学相关知识点的缺乏
我国的环境设计本科教学体系中,极少涉及生态思想和策略等相关理论,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安排中,生态建筑理念及思想等相关内容更是缺乏。社会上广泛提及的生态口号,迫使学生急需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却找不到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只能通过网络媒体及期刊杂志自学一些肤浅的生态定义,知识体系难成系统,对生态设计的运用更是难以把握。
2.2.3高校专业教师生态知识的缺乏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都是在美术的范围下开展的,教师大多都具有美术专业背景,文科美学功底深厚,但生态科学等理工科知识欠缺或理解深度不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空间的造型形式及美学效果,追求奇特的造型与视觉冲击,而忽略设计对象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造技术、构造及经济等制约要素,设计盲目追求豪华,且依赖各种设备来满足居住的舒适感,导致资源浪费、能耗增加,脱离客户的实际需求。
2.2.4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部分教师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课程作业内容的布置较随意,仅提供一个住宅户型任学生随意设计,对户主家庭的生活环境、成员介绍、工作性质、预算造价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并未作明确的要求。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出题对学生来说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极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本设计”方面的考核较低,对可持续设计中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表达方面的要求更是空白。在这种考核要求下,学生的课程作品普遍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3教学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传统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注重学生的美术修养、形态设计及艺术视觉塑造能力,过多地追求各种渲染、设计表现、工程制图及构图效果等“技巧”性表现,基本的建筑空间再创造技术及生态科学素养缺失,这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需要对此进行反思与改革。
3.1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教学目标的修订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筑师联合会在《建筑教育》中提出对未来建筑师的培养目标是:“人类住区的所有居民享有体面的生活质量;技术应用尊重人们的社会、文化和审美需求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了解其最初和未来的维护成本;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生态方面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作为每一个人的财产和责任受到重视。”[1]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减排、反恐合作、国际维和、金融危机诸方面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因此,将“培养具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观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符合国际形势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高校教师应确立以生态整体思想为核心的开放性设计教育观,加大生态观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又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在以建筑空间功能、造型等基本要求指导设计方案的同时,仍兼顾生态效益、生态策略等指标。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如今的环境设计教育应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因此,整个环境设计教学计划及内容需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相关的科学知识,增设相关生态理论、环境技术、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等方面的辅助课程,本着对“整体环境负责”的设计态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端正学生认识环境、思考环境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活动。针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这门课程,可以专题的形式增设生态住宅设计等相关知识、概念、理论与方法。设计界针对建筑生态设计的技术表现趋向分高技设计和低技设计两种,高技设计通常是“无尽地炫耀先进性到更精心选择技术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如建造可预测和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环境控制系统,利用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的新颖外墙做法,达到节能功效等”[2],该设计手法整合了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种学科,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支撑,在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而低技设计源自对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在节能、自然通风、地方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经验,且在造型、取材和文化传承方面,都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此类设计造价不高,技术要求较低,适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运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都有着本土特殊的民居文化,因此课堂中可重点添加本地民居文化、低能耗建造技术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摈弃奢华滥造的观念,从质朴的、传统的民居建造中感受生态智慧,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人居环境知识体系。
3.3专业合作教学
刘先觉在《生态建筑学》一书中曾写到:“生态建筑学是着眼于生态观的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的综合学科。它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即人类生存发展的外在栖境进行跨学科研究”。[3]因此,我国建筑类高等院校在建筑生态设计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技术类课程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生态学与哲学做补充的多专业合作教学模式,强调了可持续设计的技术性、文化性及生态设计的广泛性特质。这些经验对发展相对较缓的环境设计专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只有实现多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将生态思想融入到《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教学和应用中。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建立以设计课教师为主导,组织调动其它技术教师介入的教学模式,与建筑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生化学科、园林植物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合作关系,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住宅研究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跨设计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探索式自学,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生态设计的特征、本质及生态设计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更新设计题目,完善评分标准
课程设计考核题目及要求的制定,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效互动的关键,也是实现全程式生态教学效果的最终环节。而设计题目及内容设定可参考如今社会上、行业内相关的环境设计赛事命题,既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可扩大高校间学术交流的范围。浏览近几年国内较有影响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类比赛,均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设计的主题。如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所举办的“2013年‘新人杯’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命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住宅面积中,为用户设计一个安全、环保、健康、高效的室内空间”。通过此类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竞赛活动,不断更新设计题目,鼓励学生直接参加设计比赛或方案设计投标,让学生在行业竞争中更加全面地得到锻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课程作业考核中,教师需明确评分标准,将生态设计的考核分值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做到“设计要体现审美价值取向与生态价值取向相结合”。[4]
4结语
生态背景下的绿色民居建筑转型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暴露出来的问题急需解决,面对市场的变化,设计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通过《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作业布置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当今生态背景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而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生态意识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邰惠鑫,应四爱.可持续发展建筑教育的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6).
[2]刘先觉,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刘先觉,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一、幼儿园区域教学环境设计的背景
1.教育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教学设计必须有所不同
由于我国区域的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中,需要教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做相对应的教学安排,这不仅很好地呼应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也能够在幼儿教育启蒙阶段让其对自身地区的文化有基本的认知,而且这种基础认知状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其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在具体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身教学环境的特性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对教学环境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之一。
2.幼儿的特殊学习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设计需要符合其预期
由于幼儿在该阶段的学习心态导致其只能接受一些简单的知识,像一些逻辑性加强的知识明显是不符合其学习范围的,因此教师需要制定一些简单的知识作为该阶段的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一定的区域教学环境背景下对适合学生的知识进行筛选,比如可以对一些笔画较少的汉字、简单的数学计算以及一些比较好理解的古诗作为该阶段的主要教学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也会相应得到减轻。
二、如何设计高效率的教学环境
具体来说,相应教学环境的设计主要是遵循这样几个原则:(1)即时性;(2)区域性;(3)认知阶梯性。即时性原则,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对一些教学环境的分析和利用,一方面需要保证幼儿可以很快地通过一些特定教学环境的影响快速地影响其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教学的设计与学生的认知态度的变化相适应。区域性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兼顾幼儿园所处地区文化背景以及区域文化所带来的一些约定俗称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幼儿的基础认知和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格外重要;认知阶梯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智力和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所以在利用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认识,这样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幼儿的学习也会取得进步。
总体来看,幼儿园教学环境的设计主要是遵循特定区域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对应的改变,并且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推进策略实施的进度需要与幼儿的认知情况相适应,这保证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关键点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木雕微景观 盆景 居室环境 设计教学
“现代木雕微景观”是指以现代木雕造型与造景植物、石、砂、水等元素相结合的微小景观设计作品。这类微景观作品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主要应用于现代居室及公共环境的装饰陈设,尺寸灵活多样,尤其善于在局促有限的面积中营造极为丰富动人的空间意境,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的研究。
现代木雕微景观中的两类主要工艺元素,与传统木雕和传统盆景艺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木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以泉州木雕、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流派。但总体而言,其艺术表现力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雕刻工艺的精湛细腻;二是珍贵木材本身的价值、质感与肌理,并且雕刻的题材多囿于传统的人物花鸟等内容,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传统盆景艺术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化的流派,如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海派等,皆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但皆以传统和地方性审美观念作为主导,加之严格复杂的绑扎、修剪和养护技术,极大地限制了将其运用到现代室内空间的可能性。
因此,现代木雕微景观在与传统木雕和盆景密切联系的同时,更加强调与二者间的显著区别。其中最典型的区别在于其表现方式的综合性,现代木雕微景观并不一味追求艺术来源的纯粹性,而是综合运用多种元素,将木雕造型与周边环境的设计融为一体,同时简化并转变传统盆景固定化的造型程式,使雕刻的人工之美与植物、砂石的自然之美相得益彰,从而在很小的区域内营造出“空间的诗意”。另一方面,现代木雕微景观在设计方面,大多着力彰显其现代性气质,这就意味着其在审美取向方面与传统木雕和盆景艺术的表达方式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多作品不再是以精湛绝伦的制作工艺、栽培技术,或是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博得赞誉与喝彩,而多以现代观念背景下的意境营造为追求,使之或接近深奥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或贴近生活和人的真实情感,或渲染特定的主题性场景等,从而凸显出不同于传统的特色。第三方面,现代木雕微景观的设计和制作充分结合了现代社会的技术和经济文化交流特征,其设计大量采用异域材料、植物和题材内容,并在雕刻加工过程中使用各种电动甚至数控雕刻工具和设备,在后期养护中亦会采用一些有机化学和生物技术,这些都是传统艺术所望尘莫及的。第四方面,几乎每个现代木雕微景观作品都充满了个性化的因素,这不仅因为现代技术降低了其设计和制作的难度,使很多业余爱好者都有机会和能力以DIY方式完成自己的微景观作品,而且,即便由专业人士设计制作的作品,在交付客户之后由于维护方式和具体环境的差异,也会显现出独特的个性气质。
现代木雕微景观虽然在设计领域尚属于新鲜事物,但从笔者的调研了解和亲身实践来看,其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木雕往往选择形态扭曲多变的材料,其中沉木(或称为流木)最为常见。这种材料是质地坚硬的树木倒伏于水中或泥沼中,经多年侵蚀碳化而形成的,其质地坚实,色泽深沉,肌理粗糙古朴,形态多有残断苍劲之意。杜鹃根的使用也很广泛,其取自生长于岩间的杜鹃树,形态扭曲盘结,并且富于变化,色泽金黄,易于凸显微景观的动感和气韵。此外,一些多结疤和龟裂的树木也有采用,如瘿木、麻梨木、石榴木等。在造景植物方面,由于其景观尺度往往十分微小,且要求养护难度不能太高,因而传统盆景常用的梅、榆、松等植物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室内绿化领域新兴的俗称“多肉植物”的景天科、番杏科、马齿苋科、菊科、百合科、唇形科等植物,因其造型小巧美观、养护容易、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而成为微景观设计中最为常见的造景植物;同时,近年来一类从南美洲引进的“气生植物”,即凤梨科铁兰属耐旱气生种植物,因其几乎不需要水土,且造型优雅、生长缓慢的特殊适应能力而成为微景观设计领域的新宠;另外,在一些封闭式景观中,各类苔藓植物的应用也很广泛,并常常可营造出小中见大的特殊效果。在雕刻工艺方面,现代木雕微景观中多采用巧于因借和天然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独具匠心的处理,而且很多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形象,甚至抽象的图案都被运用其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之与植物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表达设计主题。
现代木雕微景观在当今室内陈设和装饰设计中,日趋得到业界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城市中人们对“自然而诗意的栖居”的渴望与憧憬,但是大多数居室、办公、商业环境都因有限的面积而难得留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属于自己的景观。因此,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引入现代木雕微景观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其设计理念、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养护方法等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应从理论层面完整而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现代木雕微景观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不但使学生具备设计的观念和知识,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第二,现代木雕微景观的创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实际操作的必要性,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领会和体悟其中的意境和心境;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应广泛借鉴和参考各种相关艺术形式,使学生在具体创作设计之前能够充分地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第四,现代木雕微景观的设计和制作课程结束后应注意给予学生展览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使之从中得到反馈和建议,从而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和方向。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W2013―53)
参考文献:
[1]周瘦鹃,周铮.盆栽趣味[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