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时间:2022-09-03 00:1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教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教师

第1篇

我省共有50.9万乡村教师――他们既是托起农村孩子走出大山梦想的脊梁,也是经年累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群体。9月22日,2015年“寻找广东最美乡村教师” 新闻报道活动在广州启动,“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的序幕由此拉开。这项表彰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励乡村教师安教乐教,以保证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活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今年11月,全省将评选表彰300名乡村优秀教师、20名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每位乡村优秀教师(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将获得1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并将参加在广东省优秀学校的跟岗培训。

广东省有着重视和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首届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时任省委书记同志亲自接见全体乡村优秀教师,并作重要讲话。受表彰奖励的303名“广东省山村优秀教师”分别到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市的优秀学校,结合各自专业发展的实际,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目标,进行了对口跟岗培训学习。评选表彰活动使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村教师和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今年4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制定这一计划时,因我省乡村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卓有成效而专门征求我省的意见。

据悉,今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表彰范围,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的在职、在岗乡村教师,需从事教学工作满10年。活动主办单位之一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特别提出,对农村教师要有三条保证:一是要有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二是要保证享有实惠的物质生活,既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也不能老是要求他们“要守得住清贫”。三是要有系统的荣誉体系,评选活动应该是持久、普及而又催人奋进的。为此,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除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给予每人万元奖金外,还有5000元跟岗培训费。

第2篇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第3篇

山歌剧《乡村教师》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山歌剧《乡村教师》,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把乡村教师——陈老师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穷孩子施凡是个孤儿,患有心脏病,与年老多病的爷爷相依为命。但施凡从小就很聪明、懂事。中秋节那天,陈老师给同学们分月饼时,大家当场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只有施凡把月饼像宝一样捧在手里。陈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施凡泪流满面地向陈老师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和渴望:自己只有爷爷一个亲人,他想和爷爷一起分享月饼。陈老师知道情况后,对施凡怜爱有加。陈老师让自己当医生的丈夫为施凡和他的爷爷免费治病。因为施凡天资聪颖,陈老师还培养他参加世界算术大赛。在比赛中,施凡夺得了冠军,被东方大学录取,陈老师也因此获得了“国际教师”的光荣称号。邀请陈老师离开乡村的人纷至沓来,但都被陈老师婉言谢绝了。她离不开自己工作的这所学校,离不开这群可爱的孩子。就在这时,施凡唯一的亲人——爷爷也去世了。于是,陈老师便当起了施凡的妈妈,给了他一份母爱和希望。

陈老师那种不顾名利,扎根农村,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施凡,所以施凡在大学毕业后也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乡村教师更加伟大。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甘做一片美的叶子,为乡村孩子输送丰富的营养,让乡村孩子也能放飞梦想,实现梦想,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用白发换取了乡村孩子的成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正是对老师的最高评价吗?

观看了这部山歌剧《乡村教师》,我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乡村教师成了我心底最美、最敬畏的人。我在心底悄悄地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好好学习,长大后当一名乡村教师,让乡村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他们走出农村,走向广阔、美好的未来。

第4篇

9月3日晚,“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的凤凰县禾库镇茶寨小学教师吴金城,荣获“特别关注乡村教师”称号的凤凰县早齐小学女教师欧正金,应邀参加颁奖典礼。

他们深深地感动了

晚上8点整,中央电视台装潢一新的演播大厅里,座无虚席。在欢快的乐曲声中,颁奖典礼拉开帷幕。颁奖嘉宾阎肃走到了颁奖台。他说,自己今年82岁了,经历了很多事,本来已很难有什么人和事容易让自己感动了,但是,看完这些乡村教师的事迹报道后,他感动了;当了解“豆腐老师”所做的一切后,他深深地感动了。

随后,大屏幕上,吴金城的事迹呈现在观众面前。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在村小当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的学生90%以上是留守儿童,于是,他又当爹又当妈,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磨豆腐、做豆腐、卖豆腐。挣来的钱或为学生添置学习用品、体育器材,或资助贫困生。他还自己掏钱买了一个豆浆机,每天用自己种植的黄豆打豆浆给学生补充营养。他还承担着木匠、电工、修理工等多种角色,为学生修理破烂的桌椅、维护教室里陈旧的线路。每逢雨天或雪天,他都会亲自把学生一个个接到学校,一个个送回家。从教5年来,他没叫过一声苦,没抱怨过一回,他把青春献给了他的学生。

大屏幕上,吴金城在学校工作、生活的画面次第展开,观众席上一片寂静,不少人默默地抹眼泪。当主持人白岩松哽咽地问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生时,吴金城坦然地说:“有学生的地方,就得有老师,我不做谁来做?我愿意做苗寨的石板,为孩子们铺出一条走出大山的路!”

天安门广场度过一天

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北京。9月4日,晚会剧组特意安排吴金城和欧正金去北京的名胜景区游览,但他们却在天安门广场度过了特别的一天。

当天早上,吴金城和欧正金早早地来到天安门广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天安门城楼前,久久凝望。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天安门旗杆下,抬头仰望。整个白天,他们兴奋地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上。

华灯初上,中央电视台地方部记者、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走基层记者栾婷婷为吴金城和欧正金在酒店摆上了庆功宴。吴金城和欧正金分外激动。他们不会喝酒,为了表示感谢,举起一杯清茶一干而尽,然后向她深深地鞠躬。

善解人意的栾婷婷抑制住激动的情绪,开始和他们交谈。问及到北京有什么感受时,吴金城说:“到北京了,看到了天安门,好幸福!满足了!”欧正金说:“太不敢想象了,就像做了个美梦一样!”栾婷婷又问回去后最想做什么或者最想得到什么,吴金城说:“回去后,我最想做的就是能把茶寨小学建得像北京的小学一样漂亮,让苗寨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能像北京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欧正金则说:“最想的是我的学校能有一根高高的旗杆,像北京天安门的一样,让我的学生每天都能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每天都能在五星红旗下高唱国歌!”

北京的哥感动得落泪

9月5日上午9点,离开中央电视台,他们叫了辆的士去机场。看到穿着朴素的欧正金手捧鲜花,的哥忍不住内心的好奇。一番交谈之后,欧正金竟然要把鲜花赠送给他。他问为什么,她说:“你们北京的人那么好,我把鲜花送给你,感谢你送我们去机场,也祝愿你吉祥如意!”

路上,欧正金向的哥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喜欢当老师、如何照顾留守儿童、如何爬上木桩插红旗、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小学、如何走上北京领奖台的故事。说着,说着,这位四十来岁的的哥忽然把车停在路边,趴在方向盘上不停地抽泣。

第5篇

点滴小事也温暖

我,相貌普通,出生于普通家庭,是一所普通乡村小学的特岗教师。从教两年多,我渐渐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我能够影响我的学生。这些影响让我觉得学生在学我的“有样”。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是我在私企工作5年后于2014年参考的。书本放下5年,笔都很少拿了,而且当时我的小孩还不满周岁,每次我只能趁孩子睡着才能看书做卷子。最后以小学英语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得来这份工作,我比别人更艰辛,所以倍加珍惜。第一年,我就当上寄宿班四年级班主任,课程比较重,于是,我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经常请教前辈教师,并通过不同途径学习班级管理及教学方法,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班级管理也做得有条不紊,与其他老师和学生们相处都很融洽。学校在2014年年底要迎接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所有日常教学正常进行,休息时间学校还要做很多迎检准备,我一个人负责把上万册图书下架、清洁、分类、贴标签、上架,那段时间我每天加班到深夜12点,曾连续3个周末没有回家,最后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顺利通过验收。

每当我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纯真、对世界充满渴望的孩子,在他们纯洁、充满期盼与好奇的世界里,我们是他们人生大厦的奠基者,爱护他们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两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不敢说有多成功,但付出了真心与关爱后,我的学生有心里话会经常给我写信;会有学生把他们的小秘密告诉我;节日时会做祝福卡片和手工小礼物给我;一个孩子的家长给我做了双棉鞋;桃子成熟时有孩子记得带给我吃;放假前会担心下学期我不教他们就写纸条给我表达挽留。我付出的爱似乎微不足道,聚少成多,正是这些点滴小事也能让孩子们倍感温暖。

走进他们的内心

在乡村学校有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对于他们,我正在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个人举办了多次关爱留守儿童的班级活动,鼓励班里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相互关心。一位孩子说服母亲做了两双棉鞋送给同班同学;我自己也通过朋友圈号召曾经的同事、同学给我们班留守儿童寄来学习用品及衣物,我也力所能及给没吃早饭的孩子买早餐,还买字帖让他们练字,提高成绩。

2015年5月,我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我能为您做什么”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活动前我鼓励那些有父母陪伴,在家享受宠爱与呵护的孩子,为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准备一份礼物,可以是学习上的帮助,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些小礼物或者送上一些鼓励的话。到了活动那天,孩子们都很兴奋,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他们精心准备的礼物,有笔、本子、书籍、精美的手工制作、充满纯真祝福的信件,还有各种各样好吃的零食,五花八门。顿时,我的心头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一位同学在活动感想中写道:“爸爸妈妈,今天很多同学关心我,送我很多礼物,有的同学还说要帮我提高学习成绩呢,我好开心啊!虽然没有你们的陪伴,但我并不觉得孤单……我欣喜,一次活动的收获超乎我的想象。

小小能量也能润物无声

大悟人都在关注“大悟手机报”。我非常喜欢“早安好心情”这个版块,因为常常能看到让我“心有戚戚”的句子,我会把这些句子抄在一个本子上,时常翻看。一天课间,我正在摘抄里面的一句话:“我们当中极少数人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崇高的爱去做平凡的事。”恰巧被班长看到,她安静地等我抄完,然后借走我的摘抄本。谁知过了不久在一次课外辅导,竟然发现很多孩子都抄下了我摘抄本上的内容。我有些自豪,我小小的能量,竟如此的润物无声,向我的学生传递学习价值与生活态度。

从去年春季开始,每周五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特别的“作业”:周末在家至少帮长辈们做一件家务事。有的孩子学会为在外干农活的爸妈做一顿饭菜;有一位内向的女孩亲手做了一张贺卡,在母亲节的时候悄悄塞到妈妈的手中;还有位懂事的小姑娘,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件妈妈特别喜欢却一直不舍得买的衣服。正因为我的“用心”,却产生了那么大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上有几位学生因拖交作业。我给他们讲道理时,想到他们的父母充满期待与信任地把他们托付给我,而我却没有做好;我着急、焦躁,泪水止不住往下流。我不想在孩子们面前出丑,于是默默离开教室,我要先收拾好自己情绪,没想到却是一堂“苦情课”。教室里的安静是前所未有的,孩子们开始低声讨论着什么。不一会,几个学生送来了字迹工整的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别生气了”“老师,对不起”,同时孩子们整齐地喊出,顿时我百感交集,我的真诚换来了孩子们的领悟。正是因为我热爱这个岗位,我珍惜它,我心无旁骛地工作,加上领导的指点和同事的帮助,所以我迎来了一些机会、赏识和人生的精彩。两年间获得两次全县演讲比赛一等奖;一次孝感市征文比赛一等奖;被县政府授予“大悟最美乡村教师”。

第6篇

围绕“下得去”,“地方院校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被不少专家学者寄予厚望。相比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院校学生就业期望值相对较低;地方院校师范生多来自本乡本土,对乡村有情感上的认同;不少地区已实施的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更符合微型学校的教学需求。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份出台相关政策。

看着今年的高三学生走入高考考场,谭凌升也想起了自己高考的时光。

作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直到今天,谭凌升还清楚地记得,2013年8月2日这天,他和重庆市梁平县教育局签署协议,成了重庆地方院校首批免费师范生中的一员。两年一晃而过,以前从未想过要当乡村教师的他越学越有兴趣,“我想,这应该是我人生路上一个正确的选择。”而对他的同学黄浪来说,免费师范生让她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免费师范生能减轻父母负担,家里都很支持。”

在山村小学待了4年,杨文娟已经送走了她的第一届学生。2008年成为云南师大首届“定向就业免费师范生”的她,毕业后在云南腾冲明光乡任教。再回首,杨文娟才发现,她已深爱上乡村教师这份职业。

“免学费、住宿费,还有生活补贴,上大学就不用花家里的钱了”

父母都在外打工,懂事的谭凌升两年前报考了免费师范生。2013年,是重庆启动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第一年。“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3年来已招生3 000人,学生由长江师范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五所高校负责培养,专业为小学教育。

“当了免费师范生,上大学时就不用花家里的钱了。”按协议,谭凌升在校期间可以享受“两免一补”――不仅能免除每学年学费6 000元、住宿费2 000元,每年还能拿到10个月的生活补助6 000元。毕业后,他将参加重庆梁平的定向考核招聘,通过后会到当地一所农村小学服务6年。

从签订协议的第一天起,谭凌升他们就很清楚――上完大学他们得履行通过考核、下乡教书的义务。首先,毕业后得通过定向考核招聘,没通过、未被聘用,或不在签订协议区县(自治县)从事教育工作的,就得退还免费教育费用,还要赔50%违约金。如果不能完成规定服务年限,也得按不足服务年限折算退还费用,并支付50%违约金。

从云南师大毕业后,杨文娟一直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明光乡鸦乌完全小学当老师。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不同,云南师大的经费发放,不是入学前发放,而是就业后发放。具体来说,毕业后到云南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乡镇学校任教并服务满8年的,云南师大除学费、住宿费外,还将返还给学生2.5万元(2万元/人,安家补助0.5万元)。

“就业后要胜任多门课程,甚至要能包班教学,平时得加倍努力学”

进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后,谭凌升的专业是小学全科老师。就像杨文娟一毕业就得当一个班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一样,谭凌升以后也得有“三头六臂”的本事。

在重庆,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有222万人,专任教师有16万人。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分别占全市的89.9%、74.1%。然而在担负全市大部分教学任务的农村小学,教师却以50岁以上老龄教师和近几年新进教师为主,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流动性大,队伍很不稳定。根据农村教育资源的现状,农村小学教师一般都得胜任多门课程,一些村小甚至需要包班教学。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一些村小教师对科学、品德等课程只能照本宣科,对体育、综合实践等课程放任自流。

农村教育质量亟须提升,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正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两年后,谭凌升这一批免费师范生就要奔赴重庆各区县的村小了。学得好不好,关乎将来能不能把山里孩子们教好。压力之下,谭凌升的学业并不轻松。“数学、体育这些课都没问题,但钢琴、舞蹈这些艺术课就比较吃力了。”谭凌升说,“平时得加倍努力学。”他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比较轻松,有寒暑假福利。而且在我们梁平,乡村小学的教师收入还不错。”

就在一个月前,黄浪到重庆綦江区见习了半个月,尝试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第一次和孩子们打交道,我也只能慢慢学。有些看似枯燥的专业课,一实践才发现用处真大。”一说到学生,黄浪恋恋不舍,“见习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不愿意让我们走。现在他们也常给我打电话,说想我回去给他们上课。”

“在农村服务6年,能学到很多东西。只要努力,怎么知道未来不会更好?”

“每当夜幕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望着空荡荡的校园和周边漆黑的群山,心底总泛起莫名的恐惧和空虚。”杨文娟清楚地记得,毕业刚去学校时自己的境遇,“特别想家,脑子里一直闪的念头就是,快回到城市。”

不少人疑问,读完了免费师范生,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在农村待满服务期?

为了让老师“下得去”,云南师大采取了更硬的约束。“就业后发放经费,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避免违背就业意愿、协议失效、项目经费流失、单位用人指标浪费等现实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处长唐瑛觉得,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签署三方就业协议,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管理,有利于形成留得住、用得上的良性机制。同时,项目内的毕业生就业指标有保障,每一位到中小学任教的定向就业免费师范生都能有编有岗。为了激励其职后发展,学校还支持师范生在职攻读云南师大的硕士研究生。

约束手段也好,激励手段也好,要把老师派下去,师范生的心得先下乡。

黄浪觉得,他们那里农村条件也不差,没想象中那么苦。“在农村服务6年,能学到很多东西。只要自己努力,你怎么知道未来不会更好?”谭凌升跟同学们交流得挺多,不少人还是更愿意留在重庆主城。“但是,享受了优惠政策,就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谭凌升看来,只要在学校打好基础、有满6年基层教学经验,“免费师范生未来一定不缺向上发展的机会。”

对杨文娟来说,留在乡村的理由,只是学生的一个眼神和一句话。身处低矮的教学楼、破旧的宿舍,没有有线电视,没有电脑网络,孩子们充满向往和羡慕的一句“你能带我们去外面吗”,深深地触动了她。

第7篇

原州区每年约有70名教师离开乡村,其中90%选择前往城市任教

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驼巷小学,坐落在六盘山海拔2 198米的山梁上,距市区30多千米。校园里,砖瓦平房结构的教室、教师宿舍、食堂有序排列,后院是一座依山而建的运动场,除了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还安装了一套健身器材。

“这两年,农村学校的硬件改善很多,我们这么偏僻的地方,也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运动场,学生中午还能吃上营养午餐。”驼巷小学校长王建平介绍。

硬件的改善,却没能挡住生源的不断流失。10年前的驼巷小学有381名学生,目前已减至6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共有147名学生。“经济条件强一点的,或者父母都进城务工的,大部分都把孩子送去城里读书,去年一年就转走了15人。”王建平说。

与学生一同流失的,还有教师。驼巷小学目前共有11位教师,与不少乡村学校相比,驼巷小学的教师在学历、年龄结构上较为合理。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3人,其余为中专或者函授专科学历,50岁以上的只有2个人。但这两年,已有4名教师离开驼巷小学,均为30岁左右的骨干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据了解,原州区农村学校每年大约有70名教师选择离开乡村:一是调到原州区城区学校任教,大约占农村教师流失总数的80%。原州区是固原市政府所在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有很多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城市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需要从农村调入教师。二是调到市、自治区任教,大约占农村教师流失总数的10%。三是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及其他事业编制的农村教师大约占农村教师流失总数的10%。

原州区政府虽然也通过落实农村教师周转房、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等措施应对,但面对城市与乡村的选择,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骨干教师,还是想方设法调到城里中小学任教。

工作烦琐,待遇较低,评职称也要比城里的教师晚几年

在不少人看来,学生越来越少,教师的工作不是应该更轻松了吗?校长王建平否认了这一说法。

“虽然学生少了,但5个人的班和30个人的班,上的课都是一样的,教师不得不身兼多科教学任务。”王建平介绍。

除了在教学上捉襟见肘,11位教师还要负责学校后勤、行政管理、档案整理等工作。

“我们学校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操心的琐事不少。”教师们感慨:80%的学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料理农田和家务。其中双亲在外、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有8个。对这8个娃,教师一帮一跟踪管护,牵扯精力大、责任重。学生中有谁头痛脑热病了,教师们要尽好照看责任;山区没有暖气,冬天要提早为孩子们生好火炉,还得防止煤气中毒……

在王建平看来,近几年乡村教师最烦恼、最头痛的事就是这些烦琐的工作。在关于乡村教师“留不住”的讨论中,工资、职称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烦琐的工作成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但在原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农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工资待遇上不去。

据了解,原州区教师月平均工资3 000多元,按照自治区要求,农村教师每人每月会发放平均200元的生活补助,偏远山区教师每人每月还有50元交通补助。但与城市便利舒适的生活、相对轻松的工作比起来,这多出的几百元,显然没什么吸引力。

“职称和工资待遇直接挂钩,有了职称,待遇就上去了。”驼巷小学的教师们表示:“但评聘职称比例总低于城里教师,这让我们心里感觉不是滋味。”

目前驼巷小学11位教师中还没有一人取得副高职称,9人有中级职称。王建平以他自己的工资待遇为例说:“基本工资2 300元,加绩效工资900元,月薪就是3 200元。由于绩效工资不易量化考核,大家拿的一样多,搞得现在选山区小学校长都是一件难事。”

记者从原州区教育局了解到,每年的职称评聘按照自治区、市、县(区)5∶3∶1.5的比例分配指标。小学教师评副高级职称,全区一年也只有7个指标。原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确实存在同城工作,乡村教师要晚几年才能够取得相同职称的情况。

除了提高工资,增加学习机会、改善工作环境也是他们急切的期盼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在原州区教育局的几位主要负责人看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从制度上保障农村教师的切实利益,全方位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相信会有效缓解农村教师流失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提出的“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将有助于减轻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如果仅按“生师比”来配置教师,为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乡村教师会比城市教师承担更多任务,加入“班师比”这一指标,符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实际。

相关专家表示,以前,城乡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很大的不公平,往往用城市教师的标准去评价乡村教师。各地应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评审条件和程序办法,这将大幅提升乡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信心。

第8篇

____年很漫长,它占据了人生的4分之1,更占据了人生精力最旺盛时期的2分之1;____年很短暂,犹如弹指一挥间,从教____年来的一幕幕,时常浮现在脑海,晃如昨天发生的一般;____年,我把人生最黄金的青春时段献给了教育事业。回首往事。虽青春流逝,可我无怨无悔。

小时候,家里贫穷,大哥小学都没有毕业,就缀学帮助家里,二哥初中毕业,原本复读一年,也满有希望考上学校的,也因为穷而放弃了。能考上师范专业,成为了当时家里人的希望,也成为我那时的人生目标,因为师范校有生活补贴,节约一点的话不用家里承担较多的费用。贫家孩子早当家,三年的师范学习依然刻苦。毕业后,我分配到____,那是津西最偏远的一个贫穷小镇,交通闭塞。当我提前几天来到一个偏远的村小时,眼前的一切比我糟糕的想像还要糟糕:几间教室破旧不堪,桌椅高低不齐,巴掌大的黑板“黑”“白”相间,屋顶还有漏水的痕迹。几个在校园玩耍的小孩泥猴似的,只看见眼珠子骨碌骨碌的转,见到我这个陌生的人,一溜烟的全跑了。晚上,睡在简陋的竹床上,竹床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和窗外松树林的呜呜声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由得捂上被子,缩成一团。那一刻,让我这个血气方钢,一米七五的小伙子也彷徨了,这,就是我踏入人生新旅程的地方。

开学的第一天,让我对自己的选择和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台下二十多个穿着朴素的农村孩子,虽然身上脏兮兮的,眼神却充满了渴求,充满了对老师的崇拜。窗外,挤满了学生家长,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往教室张望。当我用普通话向孩子们介绍自己时,我看见了孩子们和家长们眼中的疑惑(因为当时的农村幼儿园教学大多都是用四川话教学)。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更深深的知道老师影响的是一代人。之前的那一点点彷徨,那一点点的失落随风飘散。之后。我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教学上。早上,我早早的站在校门口,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的小手,一起走进教室;课堂上,亲切的语言,动人的小故事,适当的提问,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到课本知识中,引领他们去探求无尽的知识海洋。课间,操场上,有我和孩子扪一起玩耍的身影,朋友似的师生情谊在无声无息中根深蒂固。晚上,灯光下,批改作业,书写教案,为明天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每一次的教研学习,我都认认真真参加,虚心的学习,认真听取老师们对自己课堂中不足的建议,在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利用学校安排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起来了。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安慰莫过于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爱戴。学生的每一句问候,都会深深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每一个,学生那一件件亲手做的稚嫩的小礼物,都会拉近彼此间的心灵距离。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不时的,有学生提着糖果,回到母校,和我谈论进入中学,高中甚至大学学习的心得,分享学习中的酸甜苦辣;回忆一起生活时的点点滴滴;交流自己工作后创业的艰苦心酸,奋斗历程;畅谈自己的人生梦想,对生活的憧憬;诉说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苦恼……那时,我就会感觉到无比的幸福,无比的自豪,那种幸福感是物质所无法带来的,会让我感觉到所有的艰苦付出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当初的选择是那么的无怨无悔。

记得有人这样赞美老师:如果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宽广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在我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我选择了大山作为青春的底色,用爱心和真诚点燃着大山的希望,用激情和梦想诠释着青春的另一层含义-----甘于平凡,甘于清苦,甘于奉献,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燃烧。值此____年,我更加坚定:我将与大家一路同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一生无怨无悔。

第9篇

摘要:面对目前乡村在职幼儿教师数量匮乏、专业性较差的现状,寻找适应参加培训人员学习需要、接受程度和时间要求,探索有效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途径显得十分重要。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师教育思想对于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素质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 艺友制; 乡村幼儿教师

一、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艺友制”的由来

陶行知长期从事教师教育,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认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乡村学校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1]

“艺友制”是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培养师范生而提出来的。”艺友制”来源于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六校开展教学做合一,为培养师资而应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陶行知称其为“艺友制”教育。艺友之艺是艺术,也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他认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共学共教共做”,以此来解决办学中教师紧缺的困难,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 [2 ] “艺友制”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无疑不失为一种提高乡村在职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在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适应性分析

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是针对当时师范生的匮乏和在校师范生学习之实效提出来的,起因“一是由于感觉现行师范教育之缺憾,二是由于感觉各种行业施行艺徒制之实效。”[3]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和实用技能欠缺的现象,来补师范教育之不足的。而我们现在是针对素质相对较低、数量匮乏的在职乡村幼儿园教师提出来的。

首先,乡村幼儿教师数量匮乏。其次,乡村在职幼儿教师的水平整体不高。笔者于2011年10月,对河南省郑州市13个农村幼儿园共196名幼儿教师的抽样调查得出:在教师学历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6%,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57.164%,具有大专学历的占32.7%,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有6.1%。但所学专业中,幼教专业的幼儿教师仅占22.88%。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历低、专业水平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是整个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主要特征,他们中的不少人的专业技能差,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内容存在困难。第三,受地域和经济条件所限,乡村幼儿教师们对于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困难反应最多的就是资金、硬件设施差、无教具等;待遇低,尤其是无编制的教师工资低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费,根本没有空余的资金出去学习,想让教师长时间的走出去学习提高是不实际和困难的。为了有效完成国家《中长期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学前教育发展任务,在进行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时要根据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在培训内容上、培训方式及培训时间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所花费的经费尽可能少,所花费的时间尽可能短,而实际效果尽可能好。因此,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既能省钱,又能有效地使在职的乡村幼儿教师得到发展,虽然针对的人群不一样,但实质是一致的,也就是要走出一条高效培训乡村幼儿教师的途径。

三、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对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启示

陶行知”艺友制”的产生与当前乡村教师的现状有很强的可比性,与乡村幼儿教师的稳定与发展有很大的切合点。

(一)陶行知”艺友制”在乡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借鉴

陶行知指出:学做教师之途径“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对乡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首先必须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求,并通过培训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很快的消化和吸收、并且充分利用,既能满足教学急需,又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对教具的制作、游戏活动的组织等,在对幼儿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的时候, 必须从乡村已有的条件出发,利用乡村的自然材料,强调教具制作的可动手性和操作性。总之,让接受培训的乡村教师在短时间内“能上手”,在学会操作的同时逐渐体验和领悟,在此过程中学习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等理论。

凡学校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便可招收艺友。这里我们所选取的具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主要是县一级的城市幼儿园,因为这样在空间上比较近,可以避免花费太大的资金,而且同一县市之间的交流是有利于经验的学习和推广。另外,从时间上又能得到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陶先生提出的“艺友制”是学生去老师那里求学、学习,但是在这里的“艺友制”则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的。在乡一级的大部分幼儿园由于教师人数相对有保障,所以两种方式均可进行;但由于村一级的幼儿教师数量少,基本上在村里的教师只有一个,若教师去参加培训,幼儿就没有人照顾,所以,在这里主要以“送教下乡”为主。送教下乡应该送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事先好好排演过的东西。这样就能避免这种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培训具有实效性。艺友可以是教师之间,几个教师收一位教师;也可以是园与园之间,县城园与乡村园之间通过“手拉手”、“以园带园”即通过县(市)公办示范幼儿园与乡村幼儿园进行结对帮扶的形式,这样也保障了城市幼儿园教师能轮流进行教授和指导。也就是说,“艺友制”中的教师是一个团队,形成一种制度,进行象朋友一样的教导。

(二)陶行知“艺友制”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应用的条件保证

我们要学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应该发挥整体的力量来发展乡村幼教事业,提高乡村幼教的师资水平。所以,首先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通过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支持,制定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当的乡村非在编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落实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对乡村在编幼儿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评审等方面实行倾斜,使乡村在职幼儿教师能安心从事本职工作、激起她们的职业热情。另外,对于“艺友”中的人员和政策上的支持,如乡村教师到县城政府需报销一切费用和额外差旅补贴,城市幼儿园老师到乡村指导政府也应有相应的差旅补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艺友”的积极性,才能使“艺友制”成为可能。[4]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总结“艺友”的效果,并定期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激发“艺友”的内部学习欲望和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另外,“送教下乡”要形成常态机制,可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每年组织相关幼教专家、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各区县巡回讲学或任教,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广泛的高质量学前教育。

总之,离开了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支持“艺友制”便难以实现,有效提高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初衷也将会成为海市蜃楼。

参考文献:

[1] [2]用“艺友制”补师范教育之不足[ J /OL ]. http: / /省略 /web /Disp. Aspx? ID = 15049&ClassID = 50.

第10篇

面对这些“独自坚守”的乡村教师,除了送上一份荣誉、表达一份敬意,还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从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的职责出发,给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多一点扶持,给乡村教师的生活多一点关照,实际就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

在今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评选中,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校兰河教学点教师仲威平光荣当选。仲老师默默无闻、尽职尽守,带给了我们一连串令人震撼的数字:在“一人一校”的状况下,一干就是20多年,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她每天骑车近20公里,往返在乡间小路上,走过了近10万公里的“送学路”,骑坏了4辆自行车。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正是因为有了她的这份“独自坚守”,给乡村孩子带去了一份希望。在今天的广大乡村地区,像仲威平这样“独自坚守”的乡村教师还有许许多多,是他们撑起了中国乡村教育的一片天地。

据报道,今年9月1日,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山里,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的恩施市龙凤镇大龙潭村杉树湾教学点和其他学校一样迎来新学期,6岁新生刘欣怡在这所空旷的学校开始了一年级的学习生活。随着附近村子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增多,子女大多随父母进城上学,这所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从2008年起,这所学校的学生不到10人,从教36年、53岁的谢世魁老师独自承担起所有的教学任务,一直坚守到今天。

同样是在今年9月1日,广西侗乡只有两名教师28名学生的“麻雀小学”,在一栋简陋的两层小木楼内开学。坚守30年的黄开亮老师说:“条件简陋不重要,孩子有书读比什么都重要。”目前,县里为该校新建的教学楼已经封顶。

面对这些“独自坚守”的乡村教师,除了送上一份荣誉、表达一份敬意,还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从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的职责出发,给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多一点扶持,给乡村教师的生活多一点关照,实际就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

要给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多一点扶持。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逐步规范,在我国很多乡村地区,一批教学点得以恢复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乡村教师坚守在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给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多一点扶持,实际也是对这些乡村教师的最大激励和支持。从现实出发,对于这些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应当实施特殊的保护与扶持政策,尤其要在经费投入、教师编制和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势必会让广大农民对身边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充满希望,让乡村儿童能够就近“上好学”,也让乡村教师的辛勤付出得到最好的回报。

要给乡村教师的生活多一点关照。近年来,国家鼓励各地采取在绩效工资中设立岗位津贴等有效措施支持优秀教师到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去年9月,国家出台了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旨在改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这一政策实施至今,中央财政已拨付21.14亿元资金,惠及403个县的55.26万名乡村教师。另外,从各地出台的政策看,许多省份的补助政策不只针对连片特困地区县,而是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使更多的乡村教师从中受益;很多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较高的补助标准。可以说,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既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也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催化剂,但要让相关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效应,各地还须花更大气力,做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第11篇

乡村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小事,居然也摆上了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者的讨论日程――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一系列改革方案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排在了首位。虽然还未公布计划实施的措施细节,光看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意义、目标的概念性表述,已知这一回是下了大决心,要将稳定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当成重点,实实在在地改变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面貌,补上教育发展的这块短板。

乡村教育、乡村老师有多重要?“每次回家,走近村口的小学校听到琅琅书声,都很激动,觉得家乡充满希望。想到老师,就温暖、心安。他是村里所有孩子的启蒙老师,不光教知识,更教我们做人。”一个云南籍大学生说起家乡那所复式教学的小学校和教了村里三代人的启蒙老师时说的话,或许不能全面回答,却也是生动注解。

可惜的是,留在我们视野或记忆里的乡村学校往往是破旧简陋、缺东少西、失规而低质;乡村教师的形象,大抵常见的也是生计艰难、苦撑苦熬、勉力坚持、饱受同情的。这样的处境,随着整个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和对边远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教师工资与公务员挂钩等政策的实施,近些年来已大大改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优秀学生读了大学后便不肯回乡、乡村教师“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未改观。一个带着理想的年轻师范生驻进山村小校,几年后,却因为结婚、儿女教育等考量而变了初衷,努力的目标变成了“上调”乡镇中心小学、县城、省城,乃至跨省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去任教――如此单向“上调”的流动潮,已持续多年。如何变换流向,或是形成良性循环,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造成乡村教育落后、乡村师资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改变它也是一个需要持久努力的系统工程,真如中央深改小组所说,要“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从根本上说,培养一个终身扎根乡土、为村里所有孩子启蒙的优秀教师,建立一支师德和业务水平都过硬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不单是教育的事,更要放在恢复和延续乡村文化、让乡村不再继续人走地撂、成为荒凉空壳的高度上,放在整个基层社会建设的大系统里看。

简言之,一方面顺应人口迁徙流动大势,让更多进城务工者通过教育培训而能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完成身份转换;另一方面,建立更好的乡村教育体系和乡村教师队伍,像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乡土,自会慢慢固定住流失的水土,回复乡村的血脉。

第12篇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并逐步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下来,作出了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工作部署。同志指出:“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研究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当教师,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我国的教育正逐渐步入先于其他行业发展的轨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优先领域。

要真正确立教育发展在实践中的先行地位,各级政府必须考虑如何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有助于增加乡村教师收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到贫困边远地区从教,是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的优先方向,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众所周知,贫困地区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当地教师队伍建设是“短板”中的“短板”。当前,全国农村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有620万专任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70%左右。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历史欠账较多,教师队伍待遇较低。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并在2008年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但各地标准不一,实施情况各异,教师总体待遇水平仍然偏低。这不仅难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任教,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没有体现出教育发展的先行优势。总之,如果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解决不了,教育优先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意味着乡村教师工资将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不仅实现了教育超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而超前发展,而且实现了教育先于其他行业或部门而先行发展。这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一个制度创新和实践体现,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切实全面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现代社会,公平是现代性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人民群众普遍的社会诉求,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无论是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民主政治意识的传播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变迁转型,都与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让每一个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的,也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非均衡的发展特征。这种非均衡不仅反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而且也凸显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辐射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其中在教育方面,人人应该享有的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数量和质量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等,利益矛盾尖锐化相对突出。尤其是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较大。城乡教育差距关键在于城乡教育质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关键在于城乡师资水平,造成城乡师资水平差距的原因关键取决于教师待遇问题。特别是以津贴、补助、奖金和福利等为代表的辅工资的差距,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区域以及城市、乡镇和农村三个层级中均体现得比较明显。这严重影响着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必须面对并应尽快解决的问题,也是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出和实施的现实基础。

在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要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就需要我们坚持弱势补偿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公平分配教育资源,让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十报告,都明确提出要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政策制度层面提出了要求。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则是从实践层面让这一原则落到了实处。这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教师到农村任教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状况。例如,在先行先试此项政策的湖南省泸溪县,出现了每年有近200名城镇学校教师申请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的良好局面。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通过的《达喀尔纲领》,特别提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质量是教育的核心,课堂上和其他学习场所中的教学情况对于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未来的生活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师唯教本,师固教兴。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已告别了过去那种注重书本知识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是承担着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等更多角色,不仅要传授课程规定的科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尤其对农村地区更要如此。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1亿多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70%左右。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整个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无从谈起。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虽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采取了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等多种措施,但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各地区学校教师在年龄、学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城乡教师队伍之间还有着明显的分层趋势,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堪忧,城乡之间的孩子远没有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将大大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稳定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且有志于农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生活补助政策,减轻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压力,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心无旁骛,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技巧,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能力,潜心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