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时政热点论文

时政热点论文

时间:2022-03-06 17:5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时政热点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时政热点论文

第1篇

一、课前用“播报”,调动积极性,培养多维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由组长带领组员收集、整理近周内的时政热点,汇总讨论后围绕一个热点,本组播报员进行播报。时间3~5分钟,播报员要简述相关的时政热点,接着由其他学生畅谈对这则新闻的感受和感悟,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课堂教学的“火花”,实现情感的理性升华。例如,在学习《生命只有一次》,学生广泛搜集马航“MH370”失事和韩国“岁月号”沉没资料,该组学生在课上播报了以“生命和自我保护”为主题的课堂展示,介绍了两次事件的发生概况以及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并发出了“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活动倡议。

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培养了学生自主整理资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渠道感受生命之美,学会自我保护技巧和方法,强化了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二、课上用典案,点智慧之火,收学习之花

课堂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主阵地。选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讨论这些时政热点。在学习苏人版《护佑生命健康》这一课时,我继续引用了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作为新闻背景资料,学生看到视频中伤亡学生家长的痛苦流泪以及有关责任人的痛定思痛时很受触动,更加体会到学会逃生的重要性和保护自己的责任感。

教师再结合本校刚刚进行过的防震安全疏散演练进行安全教育,介绍地震危急时刻逃生的技巧和方法,起到了注重知识应用、积极实践的效果。

三、用时政热点,测学习效果,达三维目标

例如,苏人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中,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掌握情况,我利用多媒体先后出示了我市的特大地沟油事件的时事资料,让学生先判断地沟油生产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学生在判断中巩固了消费者权利的知识,在思考时又理解了我国法律对消费者权利的维护。

然后,我又出示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让学生讨论,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法律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制裁违法犯罪的作用。该做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复习,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课外活动多样化,整合资源进行时,道德践行更有力

第2篇

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备考正在紧张的进行中,为了助广大考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更好地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常识判断模块,从时政热点、考点复习技巧等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供考生备考参考。

第一,与时政热点结合记忆。

现在时间不是很多,对于那些还在校园,有论文需要做的同学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时政热点,这不仅有助于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也能对申论起到一定作用。

核心提示:

1、国际时事:只需把握大势和与我国发展有关的问题,比如2014年上海世博会的时间、主体、主要参加国之类的问题。国际纠纷只需了解与我们的科技进步、创新相关的内容,比如绿色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问题。与我国无关的问题是热点也不会考,比如朝鲜核问题之类。

2、国内时事:基本上只需了解与法制进步、社会和谐、科技进步、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内容,比如法律上新出台或修订的法律,包括2014年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保密法》、《食品安全法》、《邮政法》,而近期出现的几次特大交通事故则是反面典型,提醒考生要学会识别新闻的可考性,不要做无谓的浪费,在这里推荐广大考生关注一下人民网中的评论,相信会对整个公务员考试备考会大有助益。

第二,对考点的实际要采用逻辑化和对比的方法。

例如法律中的许多主体性问题,就可以将民法与刑法中对主体的规定对比,记住民法中两个基本的节点是10岁和18岁,而16岁是个特例,而在刑法中的两个基本节点是14岁和16岁,18岁是个特例,这样比较下来就可以相对准确地同时记下两个知识点。

核心提示:

不要对结果太过执着,因为有时候因为着急,这些知识点似乎总也记不住,但事实上,通过逻辑化的记忆方式,这些知识已经在头脑中形成印象,而我们的公务员考试的行测部分是选择题形式,在选项的刺激下,你的这种印象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只要用心做了,就会起到效果,切忌浮躁造成的不良情绪。

第三,多做试题加以练习。

考生一定不能单纯执着于记忆,而要在做题中提高自己,做题之后要注意梳理,扩充知识点,提高题目的利用效率。不仅是常识判断这个模块,这个时候对于所有模块,尤其是你没有完全消化的内容都需要用题来带,多做题不但可以加深记忆,还可以在知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达到梳理知识体系的效果,更能帮考生尽快适应考试环境,因此是短期备考的法宝之一。

核心提示:

第3篇

一、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要吹入时政风雨

(一)时政风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前首先吹吹时政风雨,很容易把学生从课间的激动、分散和放松引入课堂的冷静、集中和思考中来。当然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报纸、电视或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对学生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关心时事,使之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爱国青年。比如,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政,给予简要的分析,并进行简短评论。如与日本有关的争端;美韩军演促使朝鲜局势紧张及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在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的争端;美国“无暇号”监测船与我国舰艇的冲突;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遇难等国际最近发生的热点时政,还可列举国内发生的热点问题,如上海世博会,舟曲泥石流,伊春空难等事件。由于今年9月11日是星期六,所以在9月10号那天上课时,我在课堂与学生重温了美国2001年“9.11事件”,简述了飞机撞楼的场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及时分析了此事的偶然和必然结果,当然这些问题不是在课堂上一两句话就能分析完整的,但是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口头讨论或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阐述,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课堂,对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起着奠基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品德课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应受到思想的感化和熏陶,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仅凭上课之时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学生运用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有一个外在条件,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把握尽可能多的时政风雨,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不断的转化和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由于个性心理趋向独立,希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对国内外时事非常关心,渴望了解国家大事,渴望了解国际风云变幻。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阅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免带有局限性,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任务的完成。因而,要多些吹进时政风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正确的观点、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的认识,培养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如何让时政风雨沐浴思想品德课堂

时政风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通过外在感性的材料,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滋润思想品德的课堂,影响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课时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为数极少的案例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陈述,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时政风雨以它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有趣的语言魅力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时政风雨,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寻找时政风雨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合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针对性。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有其滞后性,其中有很多案例比较陈旧,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关心时政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在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适时把社会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做,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国际国内人事直接与课本内容发生联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克服盲目性。(二)德育性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尤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但如果政治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堕落思想,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此环境下,更要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把时政风雨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发展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接班人。如今期我上初二“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引入了刚在土耳其举行的男篮世锦球一事,列举了球星易建联,告诉同学,易建联本次比赛成绩很好,成为球队核心人物,全国赞扬他,但你们不知他是带伤上阵的,每次临阵前总是先疗养一会,再上阵,并且咬紧牙关拼尽全力。他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呢?他完全有借口不参加比赛,可以利用时间养好身子参加NBA球赛,因为他在美国打球工资是非常高的,而参加世锦赛并没有什么工资,但他仍然能给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爱国思想的支撑。通过这点时政风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成才离不开家与国的培养,在必要时,要不计个人的得失报效家与国。

第4篇

关键词:考点分布 试题特点 备考启示

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

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具体见下表:

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科学发展观、价格变动的影响、财政的作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责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文化生活》中有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生活与哲学》中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简单的再现或相加,而是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39题的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材料(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通过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等的变化,反映农民生活的改善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此题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不可能照搬课本和其他复习资料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置极力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3.关注热点,育人为本。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如第1题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第2题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4题的宣传党的群众路线,第6题的加强民族团结,第8题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38题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第39题的扩大内需等。可谓素材视角多元,取材视域广泛,既涉及国家大事,也有事关百姓生活的,既有国外名人名言,也有国内传统文化,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无不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开放性。一张试卷就能让考生体验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很好地实现了“热点、考点、知识点,点点对接”。整个试卷既体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又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如第1题渗透着开放意识,第2题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3题渗透着环保理念,第4题渗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第5题渗透着民族团结意识,第6题渗透着权利与义务意识,第7题渗透着孝道理念,第9题渗透着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第1 1题渗透着科学的人生态度,第39题则渗透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命题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充分考虑选才用人德为本,凸显了国家意志。

4.不足之处。安徽高考始终秉承新课改理念,创新始终是安徽高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如2013年试题中第7题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第8题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突破了以往选择题只考查一个模块的命题形式,虽然难度不大,却让学生体验了跨模块的滋味,这在安徽高考政治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但今年没能很好延续这种模块间组合式选择,开放程度不够,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此外,命题者为了一味地追求降低难度的目标,选择题干扰性题肢设置过于明显。如第2题的“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第9题的“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第10题的“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第11题的“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考生一看就可以排除,不利于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和深度,显得试题内涵不够深刻。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1.明确方向,有的放矢。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关注《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熟悉各类题型,掌握命题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高考的规律,通过透视高考真题,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我们的做法是:进入一轮复习时,把《考试说明》中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印发每一位学生,对照要求和考点逐一复习;进入二轮复习时,认真研究当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说明》上的题型示例,赏析好题,掌握各类试题特点,明确考试要求,研究命题趋势,提高考试能力。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基础包括必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论等。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知道疯狂地做题,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清,事倍功半。如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8题(3)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如果对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比较熟悉,再知道联系材料,此问就应该没问题。如果学生不知“财政的作用”此问还能得分吗?所以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一定要打好根基,夯实基础,每一个考点都要细化。在教学中,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虽然教师也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而非理解,这样的记忆是不可靠的。所以必须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要点,然后教师收上来批阅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再完善补充,再批改,再完善。这样经过多次循环的辩证否定,学生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掌握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除了细化每一个考点外,要引导学生构建课、单元、模块的知识体系;而在二轮复习和靠后的复习中着重引导学生选择主题,构建跨课、跨单元、甚至跨模块知识体系。高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综合性强,突破课、单元、模块的界限,一道题往往既考查这个单元的知识,也考查另一个单元的知识,既考查这个模块的知识,也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如2014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第39题就是跨单元、跨模块的考查。所以,在备考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密切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的长效热点,关注安徽的变化发展,更要把热点与考点对接起来,学以致用,抓住热点与考点的显性联系,挖掘热点和考点的隐性联系。安徽的政治虽然不考纯时政题,但往往以时政作背景。我们平时关注热点,不仅开阔视野,增加了自己“知识库”中的时政语言,而且增强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时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我们的做法是:有选择、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获取广泛的信息,为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在一轮和靠前的复习中,每节课安排一位学生在课前进行时政报道,学生简单评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二轮和靠后的复习中,则提供热点背景,让学生多视角分析评价,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训练,规范答题。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考训练一定要注意量与质的结合,两点与重点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所以平时的训练次数不能太少,量不能太轻。我们认为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每个单元都应有训练,甚至重点的单元一次训练是不够的。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往往要多次训练才见成效。但是备考训练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训练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试卷讲评与试题重组就特别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训练后,教师要对各个题目的出错率做统计,对于出错率在20%以下的题目,教师不用在课堂讲解,学生有疑问,就自己在课下请教老师或学生,对与出错率在20%——40%的题目,教师也不要在课上讲解,由学生在课堂讨论解决,因为学生的出错不一样,教师也不知每个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但全班至少有60%的学生做对了,所以学生一定可以在班上找到帮助他的同学;对于出错率在40%以上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分析,寻找原因,厘清思路。此外教师还要备案,建立错题库(错题库绝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然后对这些题目加以研究,改头换面加以创新或找一些类似题重组试卷,再次训练。这样有重点的训练,可以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所谓答题规范,首先要注意运用学科术语表述,呈现教材的基本观点;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将材料和基本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最后书写要认真,不求字有多好,但一定要让阅卷教师看得明白。

(责任编辑:刘丹)

通知

第5篇

兴趣;多媒体教学;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114―01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充分营造高效课堂氛围

情感是促发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为此在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后,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道德情感因素,设计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构建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必须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创设学生能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如,在教学中,我会常常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或时常参与到他们的小组活动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给予他们关怀、鼓励、引导和点拨,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我爱我家”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名字所隐含的寓意。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发言介绍自己的名字。在介绍自己和听别人的介绍的过程中,他们深深感悟到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和爱。在此基础上,我导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人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那么,什么是家呢?怎样让爱住我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另外,我有时还会采用让学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歌曲、谜语等方式导入新课。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这种特点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使思想品德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可增加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如,在介绍“维护消费者权益”时,先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关于北京一些市民长假旅游被骗的影视,再用图例演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具体形象,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维权的途径。

四、充分利用课程及课外资源

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时政材料,如认真研读《党的十精神》《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参考消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在校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举办安全讲座、演讲比赛、创建平安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

五、扎实有序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6篇

【论文摘要】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寓教于情、寓教于趣,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喜爱的、充满魅力的学科。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学习就成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1.趣味与幽默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教学幽默的素材很多,许多笑话、相声、小品、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广告、漫画等,无不妙趣横生,教师只要恰当运用,便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讲抓住机遇时,给学生展示了漫画《无题》:一只大雁飞过头顶,两个射手为雁的吃法持弓相争,却不放矢,一个喊要烤着吃,另一个叫要炖着吃,结果,雁飞走了,机遇过了,如何去吃,只成了一句空话。再如,讲到消费者权利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小品《打工奇遇》片断:“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原来是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群英荟萃,原来是萝卜开会”。顿时,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2.疑问与悬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一观点时,我采用马克思的一句篇言“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防盗和防伪水平日益提高的根源要“归功”于小偷和造假者了,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用这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生动地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再如,讲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我引用了这样一个事例:二战期间,一位飞行员在空中伸手抓住了一颗呼啸而来的子弹。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

3.音乐与表演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如在讲“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时,播放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悦耳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学得形象生动。

表演,寓教于动、寓教于乐,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过程中学生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而且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讲“劳动者就业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框时,我是这样做的:先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本框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说:“这节课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感甲·乙两组,分别代表企业与劳动者,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你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的表演可以把单向的灌输和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形象的内化,把课堂教学推动。

4.诗词与典故诗词音韵和谐,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使人兴趣大增。如我在讲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告诉学生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一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样。并引用了一个有趣的例子:面对一朵花,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映日荷花别样红”;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赏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客观上“花自飘零水自流”;人在主观上却会想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巧妙地将哲理寓于古诗词的欣赏之中,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典故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如,可用“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道理;用“愚人吃饼”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5.辩论与竞赛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政治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对垒的双方各抒己见,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文化多样性”,对待洋节的态度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正方支持洋节,反方反对洋节。再如,讲“我们的中华文化”时,正方中华文化在崛起,反方中华文化在衰落,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竞赛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活动时间大约每月一次,比赛的内容紧贴教学大纲和社会热点。通过事先查阅资料组题或自拟试题,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同时完成。为调动积极性,我们评选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开展这些竞赛活动,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培养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6.时政与热点高中生思想活跃,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极为关注。因此,政治课教学应该从丰富、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出发,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政治课焕发勃勃生机。把时政材料融人课堂教学,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

(1)用于导人新课。在新课教学前,恰当地选取时政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知识悬念,为学好一堂课作好铺垫。如,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我讲到200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连续5次降息来刺激内需,这都与金融危机密切联系。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新课教学打下了基础。

(2)用于讲授。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较难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用一些时政热点材料,由学生进行分析,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例如,对于“三鹿奶粉事件”,可以与经济常识中的商品基本属性、宏观调控、消费者的安全权等知识点结合;也可以与哲学常识中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联系的观点等知识点结合;还可以与政治常识中的我国国家性质、政府的原则、党的性质、宗旨等知识点结合。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71―01

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下,教师有必要对作业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积极探索新的作业形式和评价策略。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优化设计的思路

1. 作业内容要回归生活。生活教育思想和构建主义理论为生活化思品作业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范围为生活化作业的完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初中思品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生活逻辑”,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要求教师必须设计出生活化思品作业。

2. 作业模式强调个性和多样。学生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尊重差异,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到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近,逐步加深。设计作业时,要突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多种作业模式结合起来,从横向上扩展作业布置的类型和空间,提高作业趣味性。

3. 作业形式要不断变化。一些老师喜欢采用教材上和练习册上的作业,但这些作业内容和形式都比较陈旧,时间一长,学生就厌烦。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打破陈规,在作业的内容、形式、批改方法、评语等多方面上下功夫,时常变化形式,让学生常有新鲜感。

4. 作业套餐学生可以自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作业都是教师设计好让学生被动完成,学生主动性不高。为了改变此现状,我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作业、自己解答,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

二、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优化设计的主要类型

1. 设计时事型作业。我的每节思品课都有个“课前三分钟”环节,全班轮流播报上节课到当天的国内外大事要事,甚至可以是时事评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在课间也能经常听到他们讨论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等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做这种作业对学生养成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非常有利。

2. 设计搜集资料作业。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应该掌握使用各种方法、各种途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既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 设计实践性作业。针对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强、动手能力弱、家庭沟通有障碍等现实问题,我设计了“给父母主动盛饭”、“打扫家里卫生”、“整理自己房间”等一些亲子作业和劳动作业。根据教学内容,我还经常布置一些观察类和调查类的作业,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调查,不断积累生活知识,获得直接经验,这样就能帮助他们更加适应社会。

4. 设计小论文作业。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在学科探究中的经历、体验和发现过程,为此,根据内容让学生写小论文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至于怎样写小论文,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作业有效评价的策略

1. 评价手段多样化。传统的作业评价一般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利用分数或等级进行评定。这样评价的缺点在于不能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无法对学生做到有效激励。在思品作业评价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在对作业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主观评价,写出作业的优缺点或评语。个性化评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怀,明确了以后应该怎么做,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2. 评价实施过程化。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生作业的发展、变化和过程,实际上教师往往能看到作业完成的结果,却无法看到作业完成的过程。因此,要注重作业的过程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第8篇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网络信息 形势与政策 实效性

根据2004年、教育部13号文件,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校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期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当今世界大众传媒发展异常迅猛,由此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的冲击,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

1.大众传媒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的挑战

如今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与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根据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6个城市开展的问卷调查,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最长(平均时长达到了1小时43分钟),其次是网络电视(近40分钟),其他依次是杂志、传统电视、报纸、广播。[1]87由此可见,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一族”。

1.1从教学内容来看

通过大众传媒,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内新闻”、“本地新闻”、“国际新闻”及“热点报道”、“新闻分析”等。高校食堂都装上了电视播放中央电视台当天的新闻节目,如“朝闻天下”、“新闻30分”,保证学生能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事件。另外,网络电视已经在高校普及。通过网络电视,大学生还可以收看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如“有报天天读”“凤凰大视野”,获得丰富的资讯。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使用的讲授材料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得来的,有的甚至是直接使用网上现成的材料。大学生收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老师讲的一些信息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因而,一些大学生认为既然校园电视、网络电视、校园网、报纸等触手可及,看看报纸、浏览网上信息,就可以了解到不少时事,似乎用不着上形势与政策课。

1.2从教学方法来看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都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历史资料等文字、图片、音像材料通过PPT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大大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由于该课程大多数学校都是实行一人备课,集体上课的教学模式,而少数老师拿到讲稿和PPT后,没有时间认真备课,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满意甚至认为这样的课程上不上无所谓。

另外,一些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也开辟了学生“一周要闻”、“每周时政”等栏目作为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安排课前10—15分钟作为学生时政点评时间,要求学生先讲述一段新闻或政策,再由其他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点评。在《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新闻分析能够把热点事件及时地反映出来并加以评论,有些学生的PPT制作得很精美,还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不仅引起其他同学的掌声,还使老师受益不少。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本身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1.3从考核方式来看

根据13号文件,形势与政策课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都考核一次。考核方法要灵活,可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我院以往主要采取写心得体会或者感想、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两种考核方式都流于形式。由于网络媒体易于复制、检索,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下载信息。如若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者感想,学生一般就选取上课所讲的专题,考前从网上下载资料,写学习体会变成了介绍事件的内容;如若要求写篇论文,绝大多数学生就事先从网上下载或者从报刊中摘抄几段文字,甚至考试时通过手机下载,呈现考试“一大抄”的不良现象。那些没有抄的学生也觉得考核方式不公平,这些都导致了形势与政策教学效率的低下。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大众传媒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大众传媒的普及无法代替形势与政策课。这是由大众传媒本身存在的负面因素及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的。

2.1大众媒体的负面因素

2.1.1新闻传播失实问题。

真实性是一切新闻的生命力,无论新闻的传播途径怎样变化,真实性都应该是新闻长久不变的特征,网络新闻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在实际传播中,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确实受到了严峻挑战,甚至个别时候出现严重的失实,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2]30

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是通过传媒获得的。[3]12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一些新闻从业者甚至人为地歪曲报道,使一些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趁机传播,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错误思想和行为。

2.1.2容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念非主流化。

第9篇

1.要解决好认知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问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环境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的价值不是满足学生眼前的考试需要,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建构未来生活的能力、激发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自觉地创建未来的生活。

二、采用贴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进行改革后,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1.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地、抽象地说教,而要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真理的光辉中获得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科学认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应该是亲切、和蔼、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就像是“知心姐姐”或“历史老人”,而不是居高临下板着脸孔训人的、面目可憎的官老爷、教师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情感的渗透还可延续到课后,教师应与学生做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

2.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涉及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教材中的活动框题,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比如,我们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丰富的活动教育的一种方法。我们组织学生说一说格尔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形势;访一访建设功臣们的事迹;走一走农贸市场,了解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很深,回校后,写作小论文时,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

三、有效利用教材、时政等途径提升德育教育功能

1.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凸显出来。如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在课堂上由学生列举生活中所见到的消费行为,然后对照教材检查这些消费行为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了消费心理而且在活动中认识到了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不可取的,从而在思想上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其实,现有政治课教材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是否充分注意落实了德育方面的内容。

2.加强时政教育

时政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了学生的重视和喜爱。时政教学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对“3.1”和“7.5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形成。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的思想认识,从而将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背景知识;应用

一、语法填空题中背景知识的应用

语法填空题又称开放式语篇填空,侧重考查基础语法点,在具体综合语篇中的应用,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这一部分试题的命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原来比较生硬呆板的语法和词汇由于将其设置在一个生动的语境当中而显得灵活多变。题干涉及时政热点、经济生活、科技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差异、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且题干中的一些专用名词及专业术语是考生无法从课本中了解到的,该部分试题的难度也因此而增大。许多问题单纯依靠语法知识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考生必须在一定的背景知识的辅助下才能省时高效地解决问题。

二、完形填空题中背景知识的应用

完形填空题是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经典题型之一,原本属于信息残缺的阅读理解,虽然提供备选项,但对于单个句子,从语法角度分析,四个备选项都是正确的,它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掌握大意,然后从四个备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要求做到最佳,就必须做到三个满足,即必须做到所选项满足句意、段意及篇意的需要方位最佳。通过对多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完形填空题的题干体裁多以说明文和记叙文为主,很少出现议论文,但文章题材多样,涵盖范围广,涉及话题多,主要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背景,特别是近一两年的高考完形填空题更侧重于讲述西方国家的伦理道德、价值态度、情感生活、个人志趣等。现行教材中对这些话题的介绍比较笼统,考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加之文化差异及文化冲突的存在,连续几年考生普遍感觉完形填空题难度增加,该题平均得分较前有所下降。因此,要做到补全的信息准确无误,考生就必须把叙述的事情和说明的事物与自己的生活学习阅历或相关学科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靠文化引领,置身其中,这样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就更加省时、准确,合情合理。

三、阅读理解中背景知识的应用

对于阅读理解,毫无疑问,在这一题型中背景知识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如果我们对大多数考生的解题过程略加调查研究,就不难发现他们当中更多的人把重点放在了从显性的语言文学中获取信息,并解答问题,往往忽视了隐形的背景知识对于提供有用信息并解答问题的辅助作用及重要性。

就该题型提供的阅读材料本身而言,其具有如下显著的特

点:(1)体裁形式多样,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等;

(2)题材丰富多彩,涉及政治、时事、社会热点、经济、军事、体育、卫生、环保、医疗、广告、书信、商函等;(3)学科之间渗透广泛,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时会涉及中学阶段所开设的多个学科。基于上述特点,毫无疑问,阅读的过程与考生日常生活学习及对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密不可分,在复习备考阶段,如果能加强对不同文体文章结构的研究,以及不同题材文章语言表现形式的研究并重视背景知识的积累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另外,重视背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复习备考过程中如何上好阅读课这一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我们总是说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让学生动起来,又不会使老师显得无所事事,不妨尝试从提示、提供、应用背景知识上找一个突破口,这种做法无疑会增加阅读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四、短文改错中背景知识的应用

短文改错题就文章本身的内容及字面信息而言,不会让考生特别难懂。虽然考点多为考查语法知识,但多年以来,题干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些考点并非考纲所说的学生习作或模拟习作之类,实际上考点的设置更加广泛,涉及行文逻辑及背景知识的考点也不断增加,作为平均得分率最低的一个题型,尝试借助于背景知识来解决问题,不失为一个有效之法。

背景知识的获取既要靠考生本人通过对教材复习加以提取,又要靠考生从日常的语言实践中加以总结,广泛的涉猎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的文化意识和专业素养是考生获取背景知识的另一个主要来源。而对涵盖于背景知识之中的相关学科知识及其与英语学科的渗透性是最值得关注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当然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将其与题结合起来,其重要性才能得以体现,有效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纵观一份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背景知识贯穿于始终,做好一份英语试卷更离不开背景知识,因而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重视背景知识的储备,在应试过程中重视背景知识应用将会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复习方法已成为其关健所在,笔者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提出“点、线、面”的复习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方法名目繁多,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点、线、面”的复习法做一简要探讨。

所谓“点”,即基础知识点的复习。高考政治的考题从大体上分为基础知识题和应用题。不论是哪一种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十分熟悉。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深人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

其次,要下工夫将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求得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

第三,教师应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查看、准确的”图景”。相近的例如:国民收人与GDP;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整体、部分的关系与质变、量变的关系等。相似的例如:价格与交换价值;意识与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等等。相关的例如:价值、价格和供求关系;联系、发展和矛盾;物质、运动和规律等等。

第四,抓住重点和关键,突破难点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结构的枢纽,是学生认识中的转折。唯物论的重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法的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论的重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这些内容,老师必须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教材的关键是对考生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例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考生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线”,即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进而强调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相混?等等。最后由教师划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图标,再一次强化知识链条。(见图1) 所谓“面”,即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从多角度提问,既涉及经济常识,又涉及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因此,对筛选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例如: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充斥到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文化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材料一每逢节假日,旅游大军将周庄的小桥窄巷挤得水泄不通。周庄所能承载的游客只有6000人,而旅游高峰时每天要接待旅客2万人次。问:“周庄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积极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各是什么?材料二文化保护所处的尴尬境地,折射出政府的管理水平。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背后隐藏的极为严重的文化危机,拷问政府的执政能力。问:在文化保护中,政府应该怎样提高执政能力?材料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对城市文化遗产只保护不利用,显然不符合时展。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往往拿不准‘度’,我们要的不是利用,而是‘永续利用”’。间: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联系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的重大时事,又要分析其原因、意义,并结合所学基本原理给愈透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既紧扣教材,又联系社会实际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重点、难点,并且学会了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同时相应地提高了思想觉悟,真正达到了知识、能力、觉悟的同步提高。

可以这样说,“点”是搞好复习的前提,“线”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面”是搞好复习的关键。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要掌握好这三个环节,就能达到优化复习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所谓“面”,即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从多角度提问,既涉及经济常识,又涉及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因此,对筛选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例如: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充斥到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文化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材料一每逢节假日,旅游大军将周庄的小桥窄巷挤得水泄不通。周庄所能承载的游客只有6000人,而旅游高峰时每天要接待旅客2万人次。问:“周庄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积极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各是什么?材料二文化保护所处的尴尬境地,折射出政府的管理水平。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背后隐藏的极为严重的文化危机,拷问政府的执政能力。问:在文化保护中,政府应该怎样提高执政能力?材料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对城市文化遗产只保护不利用,显然不符合时展。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往往拿不准‘度’,我们要的不是利用,而是‘永续利用”’。间: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第12篇

关于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有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效不高,仍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对研究性学习的认同度不足,甚至因为耗费的时间过多而持否定态度,导致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实施,因此,探索如何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运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从狭义上看,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该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指的是广义的研究性学习。由于有些老师过多地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独立性,导致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单调化,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直接等同,与课堂教学相对立,从而出现了时间和效率的冲突。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必须探索多样化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借助合适的载体,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在课前基于问题发现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前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先行组织学习,在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实际或进行新闻观察,发现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问题,在课堂中要求学生通过新闻播报、新闻报道等方式阐述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教师分析评价;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同学解决。该形式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课堂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围绕时政热点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独立分析或辩论交流、交锋,形成观点碰撞,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价值澄清,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该形式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某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或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

3.在课后基于问题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学习之后,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撰写小论文、调研报告,巩固、提升课内知识。课后研究性学习能够深化学习的认知和感悟,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

二、把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预定的目标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过程加以落实,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1.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是提升实效的前提。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是获取新知识,也可以是获取新方法,也可以表现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进,还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提升学生能力、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式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但要实现上述目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必须围绕上述目标加以确定。选题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选题的方向必须围绕课标的三维目标,既要考虑知识目标的达成,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选题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相关或与时政热点相吻合,从而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有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的问题;研究过程必须有助于优化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选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生活遇到或能够观察到的真实问题,选择的题目不要过大、过空,当然也不要过小或过于抽象。有效的选题可以尝试实现以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情感提升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能力训练点相结合。

2.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提高实效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之前,要对选题方向、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方法等问题给予规范性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地研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选题看作是研究性活动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论证,以选题为载体,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新视角、新视野;在研究过程中,紧密跟踪学生的研究学习动向,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给予启发式的指导;在研究研究性学习发生偏向时给予科学性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需要深化时给予递进式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既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必要智力支持,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点睛之笔。

3.激励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实效的动力。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拓展、思维的促进已经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但是高考对专业学习“专和广”的要求与研究性学习的“精”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有些学生、教师和家长担心研究性学习浪费过多时间而动力不足,使研究性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激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在巩固能力、提升能力、优化方法的同时,应该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制定切实可行、合情合理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有关部门可以举办以一年一度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和评奖活动,获奖成果可以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及获奖情况可考虑作为考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