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教育技术

教师教育技术

时间:2022-03-01 11:5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教育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教育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111―03

引言

在我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它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它要求教师具备与教育发展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已作为教育部门一项常规工作开展,有的学校每学期都定期培训。但在新的时期,传统的教育技术培训也面临着多种挑战,根据当代高效教师素质的的要求,开发具有高效率的高校教师培训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是基于“在做中学”的培训理念为教师提供即时的,迅速的帮助,不仅仅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和资源,更重要的是它相对于传统培训的优势,可以提高培训的绩效[1]。

目前,EPSS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还不太广泛,一些对于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本论文结合温州大学的实际旨在研究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基本理论的同时尝试研究并设计一套《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为案例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探究如何将电子绩效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师培训和管理领域,使学习者能够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知识、技术和环境的适时支持,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效果,使领导者能及时获取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学校绩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EPSS在学校中的运用必将成为学校培训和管理的又一新亮点。

一 系统分析

培训教师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要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达到学科教学最优。而目前有的学校面临培训时间短、要求掌握的内容多、教师日常工作繁忙不能按时参加、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电子绩效支持系统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为广大教师提供即时、迅速、有选择的帮助,提高绩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包括学习信息库、训练系统、专家指导系统、效能工具、在线帮助系统[2]。如图1,具体功能如下:

1 信息库:包含所要培训、学习的相关材料,是学习者在EPSS中学习的第一步,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

2 训练系统:包括案例、任务、反思、评价,由于在前一部分学习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整体有个框架的概念,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第二部分主要是给出实际的案例,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然后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层次给他们布置相应的任务,从而区分传统的统一模式,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习。

3 专家指导系统:向用户提供专家咨询与指导、基于任务的问题解决、诊断、障碍排除等,若是初学者,可以根据这里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的学习,从而完成基本任务,若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可以看出指导系统是采用一对一的辅导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学习者层次不齐的教学信息技术能力。

4 效能工具:学习者在训练系统的学习中,都会有相应的任务要完成,这部分给学习者提供在完成任务的时候需要的相应的软件、工具、数据、图像等。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时候,熟练掌握教育技术实际操作能力。

5 在线帮助系统:主要也是用来辅助学习者解决第二部分做任务时碰到的问题,这个部分可以给予及时准确的帮助,帮助学习者快速学习。另一方面,只要学习者碰到问题,都可以在此系统寻找帮助,实现相互探讨,相互补充,资源共享的协作性学习模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高自身素养。

二 系统功能的建立

1 学习信息库模块的创建

信息库是EPSS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学习信息,评价,反思。在学习者进入信息库后,可以通过库里提供的各章各节的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在学习完后,可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反思,体现个性化学习,也可以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在交流过程,学习者可以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对其他学习者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并分别以图表数据的方式显示出来,非常的直观实用。如下图:

反思部分核心代码设计如下:

sub SaveMod()

Id =request("Id")

title=request.Form("title")

content=request.Form("content")

courseid=request.Form("courseid")

rwid=request.Form("renwuid")

if title="" or content="" or courseid="0" or rwid="0" then

response.Write("alert('请填写完整');history.back();")

response.End()

end if

sql="select * from xxfs where valueid="&id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rs.open sql,conn,1,3

rs("username")=session("username")

rs("courseid")=courseid

rs("rwid")=rwid

rs("ValueTitle")=title

rs("ValueContent")=content

rs.update

response.write("window.alert('修改成功!');location.href='?';")

response.End()

end sub

2 训练系统模块的创建

EPSS中的交互式学习训练系统,主要用来提供学习者自我管理控制与结构化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能连结到其它的EPSS组成组件上,如专家系统等,有提供整合训练与辅助工作的功能、达到仿真的真实情境促进学习迁移及学习后保留。在这部分主要是给出实际的学习案例,供学习者学习参考,然后再布置相应的任务,学习者这时要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并上交到系统,由专家或者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学习者又可以从专家或者老师的反馈中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如下图:

训练系统中专家点评模块的核心代码设计如下

sub submit()

ID=request.Form("titleid") ' 获取所要评价的反思ID号

title=request.Form("title")

content=request.Form("content")

help=request.Form("help")

know=request.Form("know")

xqid=request.Form("xqid")

rzid=request.Form("rzid")

valueMyMark=request.Form("valueMyMark")

pubdate=now()

if title="" orcontent="" or help="" or know="" or valueMyMark="" or not isnumeric(valueMyMark) then

response.Write("alert('所填项全部不能为空!');history.back();")

else

' on error next resume

conn.execute("insert into Fs_FeedBack (xqId, rzid, FsId, title, content, username, pubdate, PingJiaName, help, know, valueMyMark) values('"& xqid &"', '"& rzid &"', '"& ID &"', '"& title &"', '"& content &"' ,'"& session("userName") &"','"& pubdate &"','"& session("userName") &"','"& help &"','"& know &"',"& valueMyMark &") ")

response.Write("alert('感谢您的参与!');location.href='?id="& id &"'")

end if

end sub

3 专家指导系统模块的创建

专家系统是EPSS最重要的组成组件,能教导学生如何应用适当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可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判别和决策,然后提供有用的信息或咨询。

通常专家系统由知识库与推理机所构成。信息库是模拟专家做决策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推理机则接受使用者输入的工作问题,再根据知识库推理出决策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步骤。包括讲座、视频、论文、动态,这部分提供的都是与培训相关的内容。如下图:

4 制作工具模块的创建

学习者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有相应的任务要完成,这部分主要给学习者提供在做任务时需要的相应软件、工具、数据、图像等。

三 系统实现

本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将数据访问层与业务逻辑层进行分离,利用Dreamweaver和Access数据库开发,系统采用Microsoft公司开发的ODBC数据访问组件,然后定义完成各大模块的实现业务逻辑功能模块,并且结合实用构成用户界面。下面是本系统应用的组件以及相互关系见图2。

其中,Recordset组件主要是完成从数据库中读取对应表的数据,并将数据显示到页面等功能;FSO组件主要是用来删除文件夹及文件夹里面的资料;Adodb.Stream组件主要用数据流读取文件数据。

四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在教师培训中的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更多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目前对于高等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明显的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为了符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迫切的希望改革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模式和策略。在传统的培训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利用EPSS来培训教师无疑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3]。

关于EPSS的研究开发领域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EPSS适合各个领域的教育培训,使得开发出来的EPSS能在我国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能广泛应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Gloria Gerv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M].Published by Weingarten Press.1991:25-33.

[2] 陆芳,郑道林.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模式及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89-92.

第2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分解为态度、知识和应用三要素。通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态度、知识和应用的现状分析,阐述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提出了理论先导和重在应用两条培训建议。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素分解

(一)态度

1.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2.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应用实践、管理与评价的意识与积极性

3.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意识与积极性

4.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意识与积极性

5.认识到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知识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3.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应用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掌握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

1.教学

(1)设计:能够恰当分析学习者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系统设计;

(2)开发:能够将教学系统设计的成果以恰当形式表现出来,构建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3)利用: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教学媒体,选择恰当媒体,运用恰当方式,在恰当时间使用;

(4)管理: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项目管理等;

(5)评价: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科研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

(2)能够开展基于教育技术的专业创新研究

3.自我发展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

(2)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态度

从调研情况看,高校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愿意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和促进自我发展,且已有了具体的实践。也有部分老教师认为,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尤其是制作教学课件,费时费力,运用教育技术的意愿相对较低一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知识

1.概念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或借助各种途径,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已有了较多认识,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个别老师认为,现在大力推行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事情。

2.教学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出身非师范,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高校教师大多参加的是初级信息技术培训,仅学习了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对常见教学媒体的功能了解不深,缺少课件开发所需的美学知识,教学开发和应用实践的理论与方法不足。

3.科研 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但一般没有接受过研究方法的专门培训,掌握的大都是本专业传统研究方法,对于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理论与方法不太熟悉。

4.自我发展 相对来说,年轻的高校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而年长的教师则相反。  (三)应用

1.教学 高校教师一般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简单省事,而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授课的一般是研究生课程和远程教育较多0教师使用教学软件一般较熟练,开发的课件却很粗糙,不太重视细节。很多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审美需要,仅仅是做到了课程教材的搬家。部分教师对常见教学媒体(如多媒体教学平台)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过于依赖课件的展示,忽略了板书的功能。

2.科研 高校教师借助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的较多,如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表述等。部分高校教师仍拘泥于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和工具,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教育技术辅助科研的深层次功能。

3.自我发展 年轻教师基本上能够经常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或培训。年长教师对数字化学习的利用相对不高,但也有部分老教师紧跟潮流,参加网络课程学习等。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一)确定可行的培训目标

借助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高校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自身持续发展。然而,因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培训人员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以达到期望的培训效果。

(二)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方法以及具体的媒体操作和制作技术,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激发培训对象的兴趣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他们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应有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三)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

考虑到实际情况,需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单纯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可能会引起教师反感,宜采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久和系统性的工程,宜采用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有较长的时间集中学习,宜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进行培训,使高校教师直接感受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宜采用课堂学习与网络虚拟学习柜结合的方式,等等。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培训中采用的是书面考核,无法真实地考核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想尽可能全面地评价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性。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包括课堂观察、案例分析、评价量表、专家点评和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多渠道获取评价信息。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建议

(一)理论先导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失去了方向。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训,更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这里的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让高校教师能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技术,真正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之;一是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美学等理论,让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真正有效地整合。

(二)重在应用

理论重在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修正、完善理论。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应用,没有实践应用,知识与技能就没有任何意义。很多的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仅仅强调了技能的学习,恰恰忽视了其后的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应用的效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要落在应用上,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3篇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本身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教学工作,要胜任这一教学岗位的具体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首先就是要对于双语能够熟练掌握,新疆很多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要么是普通话掌握不足,要么就是维语掌握不足,因此不能够较好的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其次就是要对于语言教学规律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能够熟练掌握双语教学的基本技能,对于双语教学的特点以及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最后就是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能够教学工作开展中做到兢兢业业,恪守教师职业到的准则。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在上述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种欠缺反映到教学中去就是教学效果的下降。未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心就是要在这几个方面加强改进,从而切实提升双语教师的岗位胜任力,推动双语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包括培训投入不足、入职门槛偏低、考核评价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阐述如下。

1.培训投入的存在不足。

目前新疆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双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因此不能够通过不断的培训得到有效的提升。培训本身对于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爆炸年代,各种知识折旧速度不断加快,双语教师知识以及能力如果不能够通过培训来进行更新,也必然会出现教学岗位胜任力下降的情况。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评价方面不是很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考核评价指标不够全面以及具体,考核评价采用的是结果导向评价模式,忽视对于教师教学行为、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同时考核评价结果方面与教师薪酬、晋升等不是很紧密,结果导致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方面主动性不足。

3.入职门槛比较低。

入职门槛较低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影响,目前新疆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招募方面存在门槛较低的问题,结果导致招募的双语教师存在岗位胜任力不足的问题,这使得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偏低,从而导致双语教育发展效果不理想。

三、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围绕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不足,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双语教师培训。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关键是要加大教师培训投入,针对双语教师能力、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通过强化培训来及时提升双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培训工作开展方面,除了要加大投入方面,更是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提升。

2.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在双语教师考核评价方面也需要注意不断完善,构建能力导向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同时要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双语教师的薪酬、职称等进行挂钩,这样就能够全面提升双语教师自觉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积极性。

3.提升入职门槛标准。

第4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 院本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Build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Model of Medical Teacher

GU Guosong, CHEN Baoming, YE Peis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is one important metho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teaches. Nevertheless, several problems exist i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One mode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was constructed and put forward, which include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training, method of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model has features of feedback, stability and loops.

Key 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based training; model

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都使得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可以说,没有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培训组织、培训模式、培训资源等不够完善,使得培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我校医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现状①②

(1)目前,我校和其他高校类似,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运行模式,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各方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2)很多教师忽略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因此,在受训后只注重对硬件的技术应用和相关软件的使用

(3)无延续性、无针对性。全国统一的教育技术培训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和紧凑,在内容上也未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课程的差异与需求。

(4)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校园等硬件设施,但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课件的开发、研制以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等“软件”方面投入不足,不够重视。对课件的制作和对基于BB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平台的运用并不十分成功。课件制作比较单调,多数采用简单的PPT功能制作课件,将以前的板书转换到投影上而已。

(5)评价机制不够理想。对于培训的评价机制,目前过于单一和粗糙,以受训感想等作为培训效果并不能反映实现培训目标的程度。

2 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

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综合、不断循环的工程,不是单一的技术指导和理论讲解。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将无法实现培训的真正目的。因此,需要一种稳定、长期的培训模式来支持开展培训工作。

2.1 “校本培训”内涵③④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这是一种描述性定义。这种定义很容易让人理解,但缺点是难于让人抓住“ 校本培训”作为一个概念的核心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周建平先生的三点意见更接近问题的本质: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要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 校本培训”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所有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再次是“ 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 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各种资源。

校本培训理念包括:校本培训工作以“人文、人本、人和”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也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校本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主动学习的动机。

相应地,我们可以根据培训教师特点以及培训范围,提出“院本培训”的概念,对应的组织者和受训者为本院教师,培训资源主要依靠本院现有的教学资源。

2.2 “院本培训”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组织,每所高等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它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能简单地用其他学校的经验说明的,一刀切式的传统培训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各学校的具体要求。并且,高校教师人数众多,学校在人力、财力和工作安排上都很难承受教师外出培训。为此,从“院本培训”的特点和内涵可知,校本培训能够满足高校教师在岗学习的需要,在高校中开展基于“校本”的教育技术培训必然是事半功倍。

2.3 构建基于“院本”的培训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循环、分层和交互的工作。因此,构建基于“院本”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为解决目前实际培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机构、培训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成。

2.3.1 管理机构

任何改革都需要参与改革者具有良好的积极性和主观意愿性,而顶层设计则是任何改革的基石,顶层设计的工作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在我们的模式中,管理机构由学院高层领导组成并负责顶层设计,主要工作有:

(1)指定培训部门,制定总体方针以指导培训部门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听取培训部门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研究、制定和调整指导方针,继续推进教学改革。

(2)负责对培训工作的全面支持,如资金支持、人员支持、设备支持、培训平台支持和培训资源支持等。目前在高校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多数教师的响应,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校所有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是科研项目,论文级别和课题经费等,而对教师的本质工作――教学,则很少重视,鲜有激励和奖励措施,即使有也是力度很小。为了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更上一层,组织者必须要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有效的奖励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2.3.2 培训部门

(1)负责对本院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培训部门唯有管理层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培训教师参与到培训组织中,对于培训教师的选择,应考虑各个专业中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教师来担任。

(2)负责培训中的资源建设,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各专业中的优秀资源如精品课程,重点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以及各专业中教师个人拥有的优秀资源等,都可以整合到培训资源中来。所建立的资源体系,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以便适合资源的不断改进,及时更新;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需求的教师,用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

2.3.3 构建多样化培训方式

具体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不能按照以前传统的单一化培训方式。具体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1)研究探讨式:如课题研究、案例教学讨论、问题研究和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等。这类培训方式主要目的培养教师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师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培训方式。

(2)集中式: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分类集中式:考虑到不同专业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需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教师之间不同的使用信息技术水平,可以选择分类集中式。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教师分开,产生不同的群体,对同一群体的教师进行集中式的教育技术培训。二是统一集中式:所有培训的教师利用统一的时间,如假期等,进行统一集中的培训,主要内容是通用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以及整合方式等。

(3)订单式培训方式:⑤由于培训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因此,可以建立有培训教师负责本专业受训教师的具体指导和联络工作。这样便于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可以根据受训教师对本专业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受训要求,由培训教师和培训部门根据受训教师的要求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3.4 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⑥而确实有效的评价机制不应该是单一性的,应结合多种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考察受训教师的培训结果将有效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1)诊断性评价,确定受训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水平,从而形成对教师的某种评价,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需要多次不同的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一种修正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是最困难的一种评价方法;由各专业的培训教师担任对受训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能及时修正受训教师在学习或是实施教育技术过程的问题和方向,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体和丰富。

(3)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经过拓展总结性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使得发挥最核心的作用。例如:对受训教师的个人作品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在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方面进行评价。在我们的培训模式中,总结性评价也是具有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受训阶段,采用不同的总结性评价内容和原则。

3 总结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的培训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校本”培训模式的讨论,为了下一步培训工作更好的展开,构建了基于“院本”的培训模式,从理论上解决当前培训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该模式具有:指导―组织―实践―反馈―新指导方针……的循环反馈前进的特点,为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了高效而确实可行的运行模式。

课题项目:嘉兴学院校级教改课题(70110029?)

注释

①陈卫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9):50-51.

②王艳清.立足于“校本”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77-78.

③傅玉蓉.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9):94-97.

④张铁坚.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0(6):75-76.

第5篇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提出了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应用创新”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之配套,西部各省从2005年就开始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然而多年过去了,在广大民族地区,教师们对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意识与态度”仍表现出极大的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作用的认识、对教育信息技术需求的积极性以及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不高等方面,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作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任务,主动应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少之又少,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检索与应用的能力,即使偶有使用也仅限于PPT课件。强烈的教育信息意识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大多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更谈不上形成“知识技能”和“应用创新”,可以说多年来的教育技术培训收效甚微。

二、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笔者曾于2011至2012年间先后六次到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课题的研究,该地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基本同于上述情况。综合分析对当地十多所农村中小学的多名教师进行的随机访谈情况,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

(一)教育信息化人文生态环境尚未形成

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人文生态环境建设略显滞后,成为束缚信息化教育新的瓶颈。集中表现在:1.部分领导、教师已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也有了迫切感,但更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仍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2.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思想观念滞后,不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将教育信息化推进当作是“作秀”,仅在开展教学比赛或争取项目支持时有所提及。笔者曾在课题研究期间看到一些教育信息化推进得较好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民族地区基本一致,但依然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得很好,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水平也很高。这说明,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点不再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是从上到下的意识转变。3.学校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其一是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极少有专业的教育、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学科教师在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不能得到及时的技术支持,更无力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资源开发等服务;其二教师队伍存在学科、年龄等结构性矛盾,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多,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以中老年教师为主,教师们更习惯于常规的教学模式,不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此外,由于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不高,教师在开发教学资源时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导致教师们不愿意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日常教学。4.信息化教育应用必将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对教学成果的考核也将发生改变。在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考核大多是区域统一安排,教师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比如在云南省屏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科目考试的内容中人工读题的比例依然占较高比例,借用老师的话来说“不敢教标准的普通话”。

(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缺位

农村学校大多办学经费短缺、且受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教育技术培训,加之培训内容多为以发达地区信息化应用为典型的计算机软件应用介绍,在缺乏相应设备的环境下,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无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反而更加深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误解与抵触。部分教师在参加类似培训后,更是以当地实际情况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相比较,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感到遥远。

三、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一)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强化教师的教育信息意识

教师的教育信息意识的增强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前文中提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意识低下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而信息技术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内的一整套技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包括软硬件环境,以鼓励教师大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让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育能力、学科教学相整合,并常规化。久之,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采取由兴趣到能力,由熟练到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操作练习,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二)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第6篇

以往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动态、联系地来开展培养活动,培养途径单一,缺乏对职前教师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内容凌乱,缺乏与前期课程学习和职后工作的衔接;力量单一,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参与,从而导致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失衡。通过拓宽培养途径、整合培养内容、丰富培养力量等方法弥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生态缺失,使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促进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接和整合。

关键词: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缺失;对策

一、引言

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如何快速地习得并创新这些科技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站在世界制高点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正是要教给学生这项技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信息技术对教育从多角度、深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今教师孜孜追求的一项专业技能。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中的一项核心能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分别通过制定标准、设置课程、开展培训等方式来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也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分步逐级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求通过培训、考试、认证等途径提升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职前教师的培养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职后教师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那么对于入职后教师的教学实践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尝试将生态学的理念融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分析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生态缺失问题,并寻求应对策略,力求解决当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缺失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职前教师培养的主力。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者都已经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然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多教师还是无法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者理论、技术与教学实践两张皮,无法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途径单一,缺乏对职前教师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

目前,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来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这些课程多为理论讲授课程,实践性课程严重缺乏,这种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并未考虑到职前教师学习风格、学科背景和学习基础等的差异。而且,课程学习的方式也无法实现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的目标。这就造成了职前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仅仅满足于拿到学分,或者仅限于背会一项教育理论、学会一项操作技能,而对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知之甚少,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

2.培养内容凌乱,缺乏与前期课程学习和职后工作的衔接

作为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媒体选择和使用、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处理、教学设计等内容。然而,正是这些被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为理所当然必须讲授的内容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在前期的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和课程教学论等课程中已经讲过,再讲无疑是重复,也会使得职前教师产生厌倦感。而且,这些内容很多都是静态、封闭的理论性知识,欠缺智慧性知识的传授和应用技能的训练,没有考虑到教师职后工作的需要,与职后工作完全脱离,这就造成很多职前教师进入实际工作后,不得不在教学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3.培养力量单一,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参与

对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基本上由高等师范院校来承担。然而,培养的执行者,很多都是没有参与过中小学教学的高校教师,而真正站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一线的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并没有加入培养的行列,这直接导致了职前教师所学的内容显得曲高和寡、脱离教学实际,或者陈旧老化、跟不上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知识在其职后的工作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总之,以往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动态、联系地来开展培养活动,从而导致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失衡。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寻求能够解决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生态缺失的策略,来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基于生态学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策

1.生态学基本观点

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1]生态学理论认为,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其构成一个系统。一个开放的、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的系统才是一个稳定、具有活力、不断发展的系统。

2.基于生态学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借鉴生态学系统、动态、平衡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拓宽培养途径

充分考虑职前教师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学科专业等差异,为每位职前教师建立学习档案,将其分为不同学习层次,有针对性地采用中小学实地听课、名师讲座、利用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同步观摩重点中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课堂讲授、网络学习、微格教学、课程内小实践、中小学大实践等培养方式,通过MOOC、微课、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意识,提升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水平,提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创新能力,保证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2]

(2)整合培养内容

综合考虑大学课程总体安排,从整体上规划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剔除与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和课程教学论重合内容,如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操作、教学媒体基本理论等。充分考虑中小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和职后教师教学工作的需求,加强智慧性知识的讲授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和使用媒体和资源,利用工具对学生学习进行诊断和评价等,从而真正提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3]

(3)丰富培养力量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只与教师自身相关的简单输入和输出的直线过程,而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外界支持和文化培育。[4]因此,我们应从宏观上考虑,将地方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局、电教馆等机构纳入培养力量中,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环境带给职前教师,让他们参与到培养中,担任培养者或者实践指导教师,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进行全程培养、指导和跟踪,保证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结语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5]在进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中小学的发展动态、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其职后工作的需要,通过拓宽培养途径、整合培养内容、丰富培养力量等方式弥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缺失,从而使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促进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接和整合。

作者:刘艳丽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2]刘艳丽.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3]刘艳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无论是从它所实施的方法、手段、模式还是我们对于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都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就需要我们尽快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而中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因此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就更应该具备这一重要素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机遇,更是提出了挑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都把集中力量进行培训被看作是政治机构的行为,这些国家的政府都高度重视教师的自身素质,会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软硬件配置,都列入国家教育投入,在人员培训管理等方面也都采取了有效的举措来适应这种变化。很多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育水平,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广泛性。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被认为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历、信息素养等要求甚至比大学教师的要求还要高。在国内,因我们对这方面的重要性认识的还是比较晚的,因此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并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经过颁布这一系列的政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得到一定的重视。2004年底,教育部颁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用以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12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这一任务,并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培训对象,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考核和认证,并将这些实施一体化机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因此,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充分了解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才能为今后制定培训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调研对象会直接影响调研结果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掌握扎实的教育技术理论,能够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充分有效的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代的多种教学媒体以及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过程。然而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却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目前国内针对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现状的研究的确很多,但是多数都是只分析现状,提出一些浅层次上的建议或是培训方案,还有一部分也是根据自己地区或城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但是这些问卷基本都是基于教师而制定的,很少有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需要教师掌握哪些多媒体技术,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学习效果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然而这一重要问题却被很多人所忽略了,因此所制定的培训方案还不够详实。

3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能否准确反映问题

目前国内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结果多基于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一般都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内的中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研究者会制定相应的问卷题目,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作答,然后根据答案提出一些实际的培训方案,但是从目前来看,对于问卷调查的分析还不够细致,问卷设置的种类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单一的教师问卷。实际上这些问卷应该考虑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应设置不同的问题,因此可以区分为学校管理人员、非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以及学生。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的现状。

4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跟地域差异有关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人文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地域差异也同样会影响这一地区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接受程度。而不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于某个特定地区或特定城市而进行的,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在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研究时,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的内涵出发,详细了解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还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并要针对不同人员制定不同的调查问卷,并且要对问卷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达到更加详细、准确的掌握现状的要求,只有准确掌握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培训方案与策略。

作者:柳崧轶 单位:吉林市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峰峰,疏凤芳.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案例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2):19~21.

第8篇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完成教学功能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将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在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现,学生可以通过特定的登陆方式进行学习和考核,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要能够提供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应用,适用于远程教学。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决定继续呈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接收学生的应答,判断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答复。

(二)计算机模拟教学

计算机模拟教学就是用计算机提供一种仿真的工作学习情境,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际的真实场景和社会自然现象,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技能训练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仿真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客观条件的不足,以补充实习场地和设备资源,通过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仿真教学从搜集资料、处理教材、创设情境、计算机模拟展现等方面入手实施教学过程并在实施中改进存在的问题。仿真教学可以较好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仿真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常用实验仿真、实训仿真来取代现场实训,以弥补学生多、设备少的缺点。实验仿真: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验环境,从而替代或补充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实训仿真:由计算机技术来完全仿真一个真实的工厂,或通过控制的模拟实训器,产生逼真的训练、操作环境进行互动操作的教学过程,如学习者通过操作计算机,根据情境模拟进行实验,并利用电脑分析各种实验可能产生的变化,使学习者得知结果,以达到与实际情境相同的学习目标。计算机模拟教学的优点可以概括如下:

(1)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由于技能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反复练习,计算机模拟可以避免经费及客观环境等因素,提供无数次的练习机会,直至达到教学目标为止。

(2)增加实习的安全性。在职业教育中,有些技能的培养有很大危险,如辐射问题、化学反应的毒气、汽车加速实验、高压电力等实验。而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人员损伤,进行标准的实验。

(3)有效地降低实习经费。计算机模拟教学可以重复模拟,不需要机器设备,其费用相对来说要低得多。

(4)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模拟教学提供动画、图像、文字来模拟情境变化的特性,这极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根据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不同特点,针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模式,而且要将各种模式有机地结合,从而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得以有效地贯彻。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填鸭式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声光电等多元素,对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出了深刻的改变,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体制和教学理论的教育体制产生积极影响。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核心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它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而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手段也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进行形象、生动、自主的教学,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

(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习资源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习资源的多元化提供了手段和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也使学习的空间从传统的课室变成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全球教学资源高度共享,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限制,异地之间的师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咨询。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不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对当前教学的模式产生了影响和动摇。通过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

(一)积极转变教师观念使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要求

目前对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许多教师也缺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和经验。无论从操作计算机等现代设备的技能,还是在心理方面,都缺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准备。为了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计算机操作、音视频处理、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去参观学习网络课程建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情境设计等,或者组织多媒体设计竞赛,这些活动都可以大大激发教师的兴趣,加强教师教学手段的锻炼,同时也可以树立鲜明的现代教育观念。

(二)开发移动学习系统,提供良好的交互平台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中职教育;现代信息技术

0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已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将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行业,有助于帮助教育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信息化时代,中职教育必须正确面对当前时代提出的挑战和问题,及时抓住教育模式革新的机遇,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促进作用,帮助中职教育完成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意义与新特征,将中职教育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1信息化教学概念

信息化时代是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生活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特征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生活工作相结合。信息化时代是当前教育发展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保障[1]。教育经济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人们寻找一种新的能够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生产力,而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便是当前教育生产力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可提高我国教育行业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信息化时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即信息化教育,有利于提升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必须分析中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合理分配信息化教学资源。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中,绝大多数中职教师都具备较高的信息收集能力,具有一定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能力。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融合,中职教师的认知普遍较低,严重缺乏信息化教学意识,主要表现为信息加工能力薄弱、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较差等。绝大多数中职院校比较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往往忽视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核与要求,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不足,严重缺乏教学理论研究,相关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难以及时更新信息理论,从而导致较多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将信息技术等作为工具,实现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此外,信息化教学设备应用与课程设计不完善,一些中职教师很难通过信息化技术系统设计课程,无法统筹安排课程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未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专业课程的契合。

3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但信息化教育带来转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3.1信息化教育本身的挑战

新事物产生是一个盘旋上升的过程,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当信息化教育被提出时,便注定了其要克服重重挑战和考验,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力[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的是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时,人们对其准确性无太多质疑,但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信息化教育面临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挑战。

3.2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挑战由互联网属性决定。一部分教师不了解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员更替提出了一定挑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要求更高。例如,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对中职教育而言,需要在传统教育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投影仪、电子设备、计算机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一系列设备,同时,提高对中职教师的要求,即中职教师需要全面掌握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

4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根据当前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笔者整理了一系列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以便提升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1完善基础设施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影响信息化时代进步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较为新颖,应用于中职教育时,需要教育人员掌握新的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促进中职教育效率的提升。基础设施一直是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只有完善现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才能发挥信息化时代对中职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提升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学校需要拥有专项采购资金,通过一系列设备采购工作,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职教师的能力[3]。

4.2制定专属保障措施

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中职教育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师的综合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保证中职教育教师水平和质量能够符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进步。为此,中职院校需要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强有力的信息化建设学习小组,为中职教师能力提升和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还需要制定相关制度,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落实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工作。例如,通过制度规定将教师信息化教学纳入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绩效考核重要指标纳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考核,提高中职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

4.3确定中职教学培养内容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对中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对于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需要根据具体能力确定具体教学和培养内容,完成中职教师的针对性培养。例如,信息获取能力培养方面,需要确保教师能够依据教学需求,明确分析所需知识和信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等,收集整理信息,同时,通过交流共享信息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与软件作为应用基础。

4.4规划教师培养方式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需要与教师自身相结合,确定并规划教学培养方式,完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应用为例,中职教师普遍存在认知不完善、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往往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以节约相关培训成本,且有利于中职教师交流与沟通教学问题[5]。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需要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教研平台等,寻求解决方法。此外,中职院校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中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通过互联网和校园网等为教师提供培训内容,为中职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密切结合。

第10篇

关键词: 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课程 教学改革 改革措施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师范学院而言,对于未来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课程――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脱离当前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再如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忽视对学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的考查。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技能的掌握,从而严重影响了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了我们国家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脱离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

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但是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却脱离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安排得太多,实验教学比重过小,脱离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这类院校通常把教育技术的理论教学安排为总课时的60%,而实验教学只有40%。中小学教学注重的是教育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非是理论研究的高深度,安排太多理论教学而不注重实践教学,显然严重背离中小学教学实际。

(2)有的院校教学内容只注重知识点的完整性,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有的院校安排教学内容时,没有根据当前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应用较多的相关知识点安排较多的教学课时,对一些应用较少的内容安排较少的课时,片面注重教育技术知识点的完整性。

(3)有的院校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偏难,有意识地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教育技术技能,以便学生能够在各类相关教育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奖,忽视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教育技术技能,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

2.实验教学缺乏有利条件,不利于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

不少院校的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条件不佳。部分院校教育技术教学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参加实验实践的机会不多;有的院校教育技术实验室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实验教学或者只能为学生提供较少课时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有的院校为了教育技术实验室管理便利,不愿意在周六和周日为学生提供实验室让他们参加实验实践。正是由于上述实验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参加教育技术实验实践的机会不多,使学生的教育技术技能提升空间受到限制。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不少院校在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课程的考核上,以平时成绩加上笔试成绩确定考核结果。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是由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两部分组成。虽说在平时成绩考核中,部分院校有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但由于该成绩占比不多,往往只为总分的20%,因而难以做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另外,笔试成绩所占比重过高,不低于总成绩的60%,个别院校甚至达到80%。还有一些院校对该课程的考查主要以笔试的形式,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很少能对学生教育技术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即使有些院校在考试命题上对考查学生的教育技术实践技能有所侧重,但由于笔试这种考核方式难以真正考查学生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因而收效不大。

4.教师对实验教学投入的时间不足。

部分教师对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课程的理论教学虽然耗费了不少时间,但是对于实验教学花费的时间却明显不多。而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虽然他们知道开放性实验教学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有益,但由于开放性实验教学需要耗费比较多的精力,再加上平时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往往不愿意在此投入过多的时间,导致教师实验教学时间投入不足。

三、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分析现有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应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提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于提升他们的教学实践技能大有帮助。那么如何做到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呢?我们觉得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1)增加中小学教育技术技能应用案例教学内容。中小学教育技术技能应用案例取材于中小学的实际课堂教学,该内容可以向学生真实地展现教育技术技能在中小学的实际应用情况,避免掌握的教育技术技能严重脱离中小学实际教学。

(2)教学实践贴近中小学教学。大部分教学实践的内容应该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小部分教学实践内容为中小学教育技术技能拓展,即课堂教学中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应用内容。如此安排,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实用的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教育技术,又使学生有适当的技能提升空间,并且做到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

(3)部分课程内容邀请中小学教师来讲授。在中学教学的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很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由他们讲授部分课程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中小学教学实际教育技术技能。

第11篇

论文摘要:同伴互助是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将同伴互助的理论融人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实践,考虑教师需求,创设“专+合+导”的培训方案。通过应用效果调查,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把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技术内化为他们的教学行为。

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自教育部2000年颁布《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自90年代后期开始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多年的培训尽管使教师的技术能力有了提高,但应用的绩效并不尽人意。

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得以成功应用。在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我们把同伴互助的理论与方法移植到培训实践中.创设了一种适合学校特征的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模式,提高了学习效果。

一、“同伴互助”概述

(一)含义

同伴互助对应于英语中的peer coaching。与peer instruction(同伴指导)、peersupervision(同伴监督)等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提法。关于同伴互助的界定,学者们的看法不一。Galbraith等(1995)认为,同伴互助是一种增进归属感与改进教学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经验分享,提供反馈、支持与协助的过程来达到熟练旧技巧、学习新技巧、解决教学问题等目标;Minor和Preston(1991)认为,同伴互助是教师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各种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等方式,彼此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或改进既有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历程;Robbins(1991)提出,同伴互助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共同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改进与建立新的技能,相互教导,共享经验,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并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可知.同伴互助是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组成的伙伴关系.它立足于教学实践,其价值诉求在于通过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它倡导协作交流与互动,是教师共同进步的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改进或建构新技能。提高教学绩效。

(二)特征和实施步骤

同伴互助主要具有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之间的互助式交流.立足于教学实践。以实践教学问题为基础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发展为目的等特征。

在同伴互助中.指导者是被大家认可的、能力较强的教师。他们拥有成功的经验,并且愿意帮助其他教师实现同样的目标。他们在活动中充当专业顾问、辅助者、指导者、协作者、合作者以及参照者的角色。

一般而言,同伴互助的实施主要包括前测(了解教师技能与策略掌握情况,确定合适的课程与技能培训项目)、目标设定(设定培训与指导目标、确定要达到的技能)、准备(策划活动、创建材料等)、实施(教学实践指导、应用/调整、评价)和反思(问题分析、效果确定)五个阶段。各阶段不断循环,推进指导的不断深化。

二、教师教育技术“同伴互助式”校本培训应用

(一)教师特征分析

学科教师在应用一种新技术时.内心总会有一种孤独感,希望寻找交流、支持和帮助,尤其是文科类的教师,更需要引导和帮助。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典型的以文科为主的学校.学校的教师大都是语言、经济和管理专业教师。他们具有以下特征: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存在高、中、低三种情况且差别很大:对教育技术的态度冷热不一:对教育技术的理解深浅不一;依赖意识强。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认为培训时,首先应让教师纠正观念,明确认识,然后以同伴互助者作为榜样、镜子和引导者,设计合适的活动,对他们进行技术应用的培训。

(二)设定培训目标

能否有效地运用技术,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验、方法和能力问题。当教师跨过了基本的技术门槛之后.能否有效地运用技术.最关键的是他们将技术与专业课程内容整合起来的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针上述教师特征,我们将培训目标设定为: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专业理论);学习教学中常用的教育技术(技术);学会教学设计并在专业课程教学巾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教育技术(专业与技术的融合)。 (三)制定培训方案

教务处和教育技术中心组成培训小组.共同开展培训。针对教师特征,我们制定了“专+合+导”的培训方案。“专”指的是“专业”,即接受培训教师的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让接受培训的教师既要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又要充分把握所教专业课程的特点:“合”是指技术与理论的结合以及专业课程教学与教育技术应用的整合:“导”主要是同伴指导者对被指导者进行的引导、指导与辅导活动。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小组制定了教师同伴互助者的选择与培训方案,用以指导培训。

(四)实践应用

1.同伴互助者的选择与培训

从2007年9月开始,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名教改科研项目教0ili为同伴互助者遴选象.培训小组开始对这些同伴互助遴选者进行“专业+技术”的密集式培训。这些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片能力相对较高。在课题推动方面也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教师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专家讲座、教学设计讨论、专业课程特征研讨、模拟教学、技术应用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反思等。经过2周培训,筛选出lO名教师作为同伴指导者,并对这些指导者,进行4课时的关于同伴互助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

2.“专+合+导”式培训

每学期接受培训的教师为50人,来自不同院系。小组按照专业将他们分为7—10组.每组配备1名同伴指导者。培训小组教师对各组进行组织、引导和监控。

(1)培训时间。每周固定4课时的正式培训时间,2课时的非正式培训(指导)时间。所有参与培训的人都必须参加正式培训活动.非正式培训时间主要由培训小组人员对教师进行指导、答疑与帮助。(2)培训内容。围绕“专业教学+技术应用”这一核心而设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常用的教育技术、学科课程特点分析、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以及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应用。

(3)培训活动。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专家讲座/报告、常用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研讨会等。活动的时间分配是:20%的理论讲述+30%的技术操作/模拟教学/指T~+40%的实践/指导+l0%的反思/指导。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28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各级部门和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对现代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更新不快。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能掌握和认识不充分。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只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媒体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没有用来解决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效用,没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处在一般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非常有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这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首先,要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在教育技术学界,教育技术的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我国教育技术界给予高度的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积极讨论、研究。从AECT94发展到了AECT2005,在2005年的《教育技术的含义》一书中,AECT2005定义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5定义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2)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3)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建、运用和管理。(4)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领域:研究和实践。(5)教育技术的三个范畴:创建、利用、管理。因此,为提升教育绩效,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并提高素养和能力。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必备素质

当今,我们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同样也面临着信息化,在信息化大环境之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个教师每天都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如何及时地搜索、分析、整理、应用有用信息,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实践证明,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恰到好处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制作教学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提高教学课件的教学性和艺术性。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程度,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建立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工作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在组织、经费、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在培训方式上做到科学合理,确保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1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培训小组学校应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成立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成立由分管院领导亲自任组长、教务处牵头、人事处协助、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培训领导小组,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同时,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或课程,成立具体的培训小组,该小组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拥有一支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培训小组,发挥这支队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充足的资金保障,专门负责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培养这些方面的工作,专门承担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师资培训任务。

3.2明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目标

在每次培训之前,培训小组应进行调查研究,深入调查各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的高低。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要,确立准确的培训目标。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学历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特点,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面和使他们掌握好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过程调控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优化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效果测评技巧等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意识,侧重理论同时兼顾实践。如果高职院校教师是文科类教师,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不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培训的目标就要定位在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会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培训内容侧重实践,目标应侧重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3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评价考核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学院应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进行考核,可采取一个学期考核一次的方式,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纳入年终考核与晋升晋级的条件指标之一,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情况纳入督导考核范围,以鞭策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技术水平。对新进学校的教师,在开展岗前培训时,应对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并严格评价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实行补课补考制度。

3.4采取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法

(1)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培训的具体目标,培训小组可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或者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强化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2)采用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指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析、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的培训方法。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不能随意捏造。案例要和培训内容相一致,培训教师则要组成小组来完成整个过程,包括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在集体讨论中发表自己小组的看法,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通过案例的研究学习,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案例,及时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并争取做到以此类推。(3)实行师徒方式。这种方式是由一位在某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或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负责指导的“师傅”的任务是教给受训教师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意见,并对受训教师进行鼓励。这种方式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步骤。这样能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一旦师傅有人动时,学校就能够让训练有素的教师顶替他的工作。通过师傅的带领,从事教学实践工作,以此来促进徒弟的教育技术素质发展。(4)鼓励教师自学。鼓励教师利用日常的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学校为教师征订一些专业报刊杂志和购置一些专业书籍,发放给广大教师,对积极学习者和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参加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探讨会、交流会、进修教育技术硕士。根据自学成绩,分别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是考核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慧.高校教师现代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2014(12).

[2]董彦,孙宗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5):110.

[3]陈瑶琴.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新模式的策略[J].现代营销,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