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19:2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徐如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2.通过理解、诵读,想象、体验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背诵古诗,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过程
01课前谈话,积累古诗
1.在我国历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个诗的国度,有着成千上万个诗人。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谁?李白。他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一起回顾一下(出示,齐读):
《静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二上P11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三上P8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李白的这五首诗歌,你能把它们分成三类吗?(可以按照写“月亮、景色、赠别”等分类,只要言之有理,最终落到“赠别诗”)
3.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赠别诗”(板书:赠别诗)
02揭示课题,感知诗意
1.【出示课题】齐读《黄鹤楼 送 孟浩然 之 广陵》。谁能说说这些画线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鹤楼: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游。
送:送别。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的名气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岁。
之:去,到。
广陵:扬州的别名。
2.联系作者李白,谁说说题目的意思?(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在黄鹤楼上,大诗人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东边的扬州去。
3.“鹤”笔画较多,“孟、浩”“陵”要求会写。请工工整整地填写人名、地名【出示“地图”】评价。
黄鹤楼 孟浩然 广陵
4.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100页,大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音乐】
(1)读诗歌,刚才老师提出了两个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其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你认为自己达到了哪个层次?自己再试一试。
(2)检查:请“读正确”的同过来读……(自评)【正音】孟、陵;
再请读流利的同学读……(自评)
最后请读出节奏的同学读……(自评)
(3)【出示题目和前两句】研究题目与前两句诗的关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点、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诗中有时间“烟花三月”,指春天时节。“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想浮动的烟雾。
烟花三月好时节,万紫千红总是春。游玩黄鹤楼的人们一般都是什么心情?(兴奋)然而此时此刻,李白却要在此与好友孟浩然话别,心情又会怎样?(伤感)伤感表现在哪里呢?
03想象情景,感受别意
1.我们到诗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学生自读)
2.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见、所闻,还是所感?找出依据(“见”)
3.李白“见”到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
你认为他站在黄鹤楼上,送了多少时间?
4.(出示插图),想象刚才在黄鹤楼上话别的场面(学生说话)
此时此刻,你最想读的是哪两句?——这就是”寓情于景”。
5.这首古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齐读。再读,边读边想象送别画面,争取背出来。【配乐】
6.检查背诵。
04拓展深化,体验深情
1.出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读。
2.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写的。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赠”“送”:汪伦送李白,表示感谢;李白送别人,表示留恋。
(2)形式:歌送;目送。
3.两首诗中,相同的是什么?
(1)离别之情;(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这节课马上要下课了,老师也要和大家告别了。你们准备怎样送别老师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出示古诗,要求选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关键词:协作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 设计 应用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01-02
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组织协作学习活动,借助多媒体工具和微课平台,为学生构建翻转课堂,根据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本文将简析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定义,论述当前传统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并从构建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丰富课堂文化活力、完善教学软件、加强教师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途径。
一、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定义
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融合协作教学模式、微课教学平台以及情境教学模式等多重混合式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模式具备协作性、灵动性、细碎化和点状化四大特征。所谓的协作性是对协作学习的概括,协作学习也称作“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协作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作性学习最早是由美国的约翰逊兄弟提出,他们认为协作性学习具有协作性、广泛性和适用性等优点,可以在任何学科门类以及任何年级进行。后来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将小组协作学习定义为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学习模式,同时要求小组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我国的研究学者表明开展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即用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学习形式。灵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学课堂更为灵动、活泼,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灵动学习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细碎化”是指微课教学形式较为自由,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通过手机、电脑、PC等工具为学生开展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活动;点状化则是指微课教学内容只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说,不会讲解更多的知识点。
二、当前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一般指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模式,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满堂灌模式的一种变式,或教师板演、学生模仿的模式,都属于“讲解-接受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而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与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四大局限性,即难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需求,难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充分照顾每位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与个性。在这些局限性的影响下,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需求,不能针对具体问题设计最完善的教学方案与课件内容,难以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途径
(一)构建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
提升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借助先进教学技术和一切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协作学习小组,组织有趣的协作活动,构建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让大学课堂能够体现出协作性、灵动性、细碎化和点状化特征。而且,教师应注意处理好多种教学方法、多方面的知识、在线学习、离线学习以及单项知识讲解的承接关系。例如在开展《土壤学》中黑土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发挥学生的协作性与能动性,让学生提前合作完成课件,在课堂上做5分钟的讲解;然后,教师可以实施翻转性教学活动,通过介绍黑土在我国商品粮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引入黑土土壤类型的教学内容。然后,为学生展示自行录制的黑土教学微视频,让学生欣赏黑土地理分布、黑土形成条件、黑土成土过程、黑土剖面形态、黑土基本理化性状、亚类划分、黑土利用与培肥,从微视频中学习到黑土的全部知识点,领悟自己在制作课件和合作学习中的不足。另外,教师可以结合点状化与细碎化的特征,指导学生掌握黑土的地理分布与粮食生产现状,让学生全面学习《土壤学》课程。
(二)丰富课堂文化活力
设计灵动、高效的大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知识积累运用能力,教师理应从多种角度来丰富课堂文化活力,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情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加强专业技能,发展个性特长。例如在《生态学》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升文化活力来完善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快乐学习生态学,增强实践应用技能。在讲解生态位原理时,教师可以融入“学思结合”理念,广泛引入经典案例,如格乌司原理又称生态位现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合作整理知识点(生态位、生态位分化、生态位重叠等),进行思考和分析,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阅读感想,充分理解“一山不容二虎”,以此提高W生的阅读思辨能力。比如在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古人重视生态环境的诗句,让学生在熟悉诗句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在师生间协作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列举以下诗句: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接着,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诗句提出问题,如:“这些诗句展现哪些生态现象?”“这些绿色经典提示我们要怎样去做呢?”“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学生能够在合作讨论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蓝天碧水,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利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些诗句,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除此之外,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态学实践技能,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指导学生灵活应用生态学理论知识,要求按照科技论文写作格式来撰写实验报告,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具备表演天赋的学生在生态学课堂上合作表演歌舞、话剧、自编小品等,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课堂文化活力,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
(三)完善教学软件
顺利开展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协同学校共同建设数字化校园软件,为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有不少学校尚未组建MOOC 体系(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即微课在线课程),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MOOC 体系的建立,构建交融性微课平台,集合MOOCs,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不同的MOOC,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我校由教务处牵头,由信息技术学院承接网站制作,各精品课程团队提供教学素材,多数由教学名师讲授,录制微课,制作网站“吉农在线学堂”。经过建设和调试,2016年4月16日起试运行,因绝大多数课程正处于建设过程中,有些资源将会陆续进行丰富。已完成上线的有李玉院士等《走进多彩的菌类世界》、钱爱东教授等《动物的微生物学》、宋慧等《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由课程介绍、教师团队、课程推送、知识拓展、课程评价、教学资源、课程章节等部分组成。
(四)加强教师自我教育
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秩序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秩序是可控的,而翻转课堂是一个开放式的,每个学生的问题是不可预测的,教学秩序是不可预期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提高高校教师自我教育能力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师德建设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保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设计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传递内容,所以教师的角色不仅限于知识内容的传递,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指导如何思考并掌握探索的方法比直接说出标准答案更有意义,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能教会学生多维度地探索问题而非重复标准答案,并鼓励学生多样化地创造和分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融合协作教学模式、微课教学平台以及情境教学模式等多重混合式教学方案,具备协作性、灵动性、细碎化和点状化等四大特征。使用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指导学生在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中获取和分享知识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在设计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案时应注意弥补传统教学课堂的缺陷,科学构建基于协作学习的翻转课堂,丰富课堂文化活力,不断完善教学软件。最后,加强教师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奇霞.设趣激凝熟练读精思,构建大学微课教学平台[J].华章,2014(16).
[2]王成,王俊丰.试论高校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21-01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课标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也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与自由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也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快乐自由地学习诗歌。本文结合诗歌本身的特质和小学生的想象力、情感、个性、审美特点以及目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初步拟定“以画导诗以诗入画诗画结合”的小学诗歌课堂教学模式。
一、以画导诗
“诗中有画”是评论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诗人在创造鲜明生动的意象时都有意识地借鉴绘画艺术中构图色彩、线条等技法运用于诗,在诗中展现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其中既有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又有壮丽的江河湖海气势。“以画导诗”,是让学生走进诗境,体会诗情的第一步。
1.由课文插图导入诗歌:在小学教材尤其在低年级教材中,诗歌往往配有色彩绚丽的插图,这些五彩缤纷、生动多变、形象直观的画面能给予孩子们想象、创造的蓝天。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欣赏观察图画。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能体现图画性的诗歌有杨万里的《小池》、杜甫的《绝句》、李白的《望天门山》,其它的还有《画》、《小小竹排水中游》、《村居》、《小池》等。这种插图景象的创设使学生更易于快速融入诗境诗情。
2.利用课件画面导入诗歌:在诗歌教学中,除了用书本上的插图导入诗歌,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音乐、动画等手段导入诗歌的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如诗如画的情境创设中,从而提高诗歌的教学效率。现代孩子如今很难亲临美丽的大自然,通过多媒体课件对雨后森林美景的展示,可以很直观地观赏到雨后色彩艳丽、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的安排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在身临其境中投入对新诗的学习。
以上可见,利用课本中插图、多媒体课件以及简笔画导入诗歌的学习,自然简单,不会占用太多课堂时间,避免了越俎代庖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导入方式相对于由诗歌背景介绍等常识传统的导入能从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学习诗歌的乐趣,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诗歌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以诗入画
“诗中有画”是评论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诗人在创造鲜明生动的意象时,都有意识地借鉴绘画艺术中构图色彩、线条等技法运用于诗,在诗中展现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奇特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想象诗歌所创设出来的画面,从而领悟诗境,“以诗入画”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1.指导学生讲述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画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有利因素,尤其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材料,抓住作品中的想象点,设置训练点,引导学生绘图,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能力,进行再造想象。而在诗词的教学中,应以诗词作品的语言作为想象的一切入点。在《四季童话》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抓住诗歌中“春姑娘”、“小燕子”“小溪流”、“夏娃娃”、“青蛙”、“知了”、“秋姐姐”、“红苹果”、“黄香蕉”、“冬哥哥”、“小雪花”、“小孩子”等关键词汇领略各个季节里不同色彩的风致。接着可以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领悟诗境。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所描绘的四季画面。如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诗歌中描写的四季轮回的美丽景色中,从而达到能与诗人相共鸣的学习境界,诗歌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指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动手创作图画
小学生处在由儿童到青少年的特殊过渡阶段,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营造兴奋点,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授《咏柳》这首诗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创造一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的柳树随风吹拂的图画,领悟诗境。
在小学生获得诗歌意境初步体验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以诗入画”的环节让小学生进一步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以感受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魅力。在这个环节中,虽然看起来是学生在动嘴动手,但是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缺少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感知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注意用浅近的语言描述和简单的画面创造这样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的创造天赋和表现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主融入到诗歌意境中去。但是毕竟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限,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来说这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老师利用合理的方法组织和主导课堂。
三、诗画结合
“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的阅读也要借助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才能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领会蕴含其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小学诗歌的教学中,通过“以画导诗,以诗入画”步骤对诗歌的学习获得初步的的感悟和领略之后,还需要“诗画结合”的环节创设新的意境以获得诗歌的韵外之致。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能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最精准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语言具备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的同时,又赋予其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在《暮江吟》的教学过程中,可用多媒体课件描绘出一幅由西下的夕阳、波光粼粼的江水、晶莹露珠、新月所组成的暮江夕阳新月图。并一边播放一曲古典轻音乐,先让学生睁开眼睛跟着音乐和画面吟诵诗歌,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画面,把诗和画相结合,从而感受诗境理解诗情。
诗歌中所描绘的一个或多个意象多为精心选择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而且所描写的对象跳跃性大,画面还具有动态美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还应引导学生把诗中那一幅幅生动画面,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幅完整意象境界。在“诗画结合”这一拓展延伸教学中,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图片、音乐、教师诗意化语言描述和教师深情示范朗读等等多种手段去营造一种诗画结合的意境,让学生在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去不断朗读吟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对整首诗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一个更加深切的感受。
诗歌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诗歌特有的意境。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涵,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表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因此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和对诗歌情感的体验。而“以画导诗以诗入画诗画结合”小学诗歌教学模式遵照的就是诗歌意境创设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义内涵,重点引导小学生通过眼前具体的“画面”和想象的画面等形象的手段去感受体悟诗歌。事实上,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唯有创设情境体验,带领小学生在不自觉中走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方能启发小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真正体味到诗人寄寓诗中的丰富情感,亦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念。加之而小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发达的年龄阶段,诗歌教学尤要关注学生这一思维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运用形象思维记忆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