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听说教学法论文

听说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08-10 11:4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听说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听说教学法论文

第1篇

" [论文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布龙菲尔德 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它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听说教学法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

在本文开始之前,先提到两个概念即“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瑞士的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saussure 1857-1913),他也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由于他的思想具有的一般原则,使他的思想成为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体。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美国结构主义或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以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它的出现和发展对美国土著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广受赞誉,它不仅显示了人们对语言的兴趣,而且还表明了学界人士对从事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愿望,而这种理论的每一次进步,我们对人文研究所抱有的某些先入之见。 布龙菲尔德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一些观点,如“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组合”和“聚合”关系、“句段”和“联想”关系等都表示赞同。只是他们用了不同的说法。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Saussure 1983:120]。即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言的“系统”。总之,索绪尔的学说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听说教学法使我们明白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认为教会学生语法知识就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互相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加强口语的操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口语学习的重要性,各种口语短期培训班和学习法涌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是从初一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而现在四五岁的小孩就已经被送到少儿口语训练营。可见这种听说教学法已经盛行开来。

4)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和印第安人土著语言的迅速灭亡促使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它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以视听教学法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对现代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篇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十九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提供了语音教学的科学基础,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App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和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视听法首先由古布里纳于一九五四年提出,视听法主张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视听法主张听说训练必须同一定情景结合,在某一情景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教学法又叫作情景法。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第3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外,英语水平成了衡量人才的又一标准。在这一形势下,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始探讨并实施英语教学改革,其中一条重要思想就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对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引言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培养研究生能够用英语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准确用英语传递信息,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制的缩短,很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呈现出模式化、传统化、单一化的状况。

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2001)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一形势下,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始探讨、实施英语教学改革,其中一条重要思想就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2008年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对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在听力和口语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语言教学方法,到了90年代成为国际英语教育的主流。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该理论立足于学生自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并应用目的语。任务型教学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发展能力。

Nunan(1989)认为,任务型教学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Willis(1996)把任务型教学过程严格的分成任务前(pre-task)、任务轮(task cycle)和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三个阶段,认为任务型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语言中“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Skehan(1998)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情况。他较为客观地提出了“任务”的五个主要特征:(1)意义是首要的;(2)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3)与真实世界中类似活动有一定的关系;(4)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对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的启示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担任的是学习主导者的角色,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以及学习效果。根据Willis提出的任务前、任务轮和语言焦点三个阶段来看,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转换角色为需求分析者、任务设计者与合作者、激励促进者以及监控评估者。也就是说,教师在“任务前”要认真分析语言习得者的语言需求是什么,如何将语言需求与教学需求、社会需求有效结合从而对实现任务的选择、组织和实施并激发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引导、辅助的角色出现在教学中,从而起到中介者的作用。

在视听说课程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任务,偏重于学生听与说的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角色扮演、小型辩论、分组讨论等方式导入课程,学生是课程导入的主角,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引入。从视听资料搜集到课堂准备,学生都将积极参与,这改变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但是此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好任务,配合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教师在任务前充分了解学生语言水平,把握教材重难点,正确选取补充材料。

2.学生角色的转变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程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理念的指导下,将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上课不再是单纯的看或听视频、音频资料,机械地回答问题和做练习,而是在教师设置的任务中增强参与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应用所学语言知识。课堂是场景再现,教师将语言学习和获取信息变为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应用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将得到提高,开口说英语也将成为主动行为。

3.评估模式的转变

评估模式的正确运用是任务型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任务实施之前、实施中以及实施后的评估都将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形成性评估与终极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从而为教学和学习方法的调整提供及时依据。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评估有助于教师了解其任务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听与说的训练,课后还能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能创造出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使学习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瑛,许慧洁.任务型教学法与研究生英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1):146-147.

[2]淑欣,许秀妍.任务型教学法与形成性评估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语文学刊,2011,(09):132-133.

[3]李建勇.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10,(06):313-314.

第4篇

中国人在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听说教学法,密码认知法等。对于何种教学法要占据主导地位这个问题上,尚无定论。特别是在课堂上到底是要采取全英语教学还是用汉语来教英语上,更是众说纷纭。本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总结,认为在当前的偏远地方的外语教学条件下,在课堂上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来进行英语教学,也即是双语教学,是最好的选择。事实证明,双语教学已经被许多英语教师及及英语学习者接受和采纳,这一教学法能够在英语教与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性。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是在学生学习英语之前已经掌握了的语言。母语学习过程中的习得,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进程。汉语言属东方语言体系,而英语源于西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可想而知。中国学生在母语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如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汉语过多,势必会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形成桎梏,进而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出过程——口语和写作,中国式英语由此而产生。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提出了全英教学法,甚至将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频率作为衡量课堂质量和教师水平的尺子。

全英语教学是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全英语教学就等于直接教学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发现这种教学法本质上是有趣的——因为在试图和外国人交流时确实让人感到有趣,尤其是当这种交流获得成功时。但是,当教师遇到的学生只懂一点英语时,教师该如何去教下列抽象的单词呢?例如communism, socialism, liable 等。这个问题的出现让英语教学者陷入了两难的境界。

要解决这类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采用综合两种英语教学法,及直接教学法与汉语教学有机结合。在两者中互相取长补短?做好两条腿走路的工作。下面我们来了解这两种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汉语教学法

用汉语教学有如下优点:

1. 当手边没有现成的单词时,可以利用汉语解释一些抽象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子。

2. 对于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可以用汉语帮助教师指出发音、拼写方式和语法点。

3. 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于英语课文、句子、和单词的理解。

4. 当教师手边缺少草图、桌子、真实的教具、教师英语水平欠佳或缺少专业训练时,他们可以用汉语作些解释和补充。

5. 用汉语教学可以节省时间且利于循延。

汉语教学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会阻止学生进行英语思维,阻碍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过多地使用汉语会导致下列问题:

1. 学生们会形成糟糕的语音语调;在口语技能上会显得很无力。

2. 容易形成洋泾浜英语,如,You are one no three no four person, I give you colour see see.(你是一个不三不四的人,我给你颜色看看),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

3. 严肃地说,运用汉语过多的趋向会导致一个灾难性的情形:汉语成为了课堂上唯一的指令语言。而这与语言教学是背道而驰的。

审慎地使用汉语意味着要把汉语当成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当教学中遇到障碍时,直接教学法成为了教师的另一个重要的选择。

直接教学法

“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的全部。”这句口号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了反驳。Moulton 说过,“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学会说这门语言,而不是去谈论这门语言。” (Moulton, 1961,88) 这句话可以帮助理解学习和教授外语的主要目的。一门语言的本质就是该语言的人所说的话,而不是人们认为它应该是如何讲。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会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本质。很快他们就会在语言中获得快乐。用英语教学会有如下效果:

1. 它能够有利于养成纯正的语音语调。运用英语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听单词、短语和句子的机会。这些信息慢慢地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当学生已经获得这一门门语言的足够信息时,他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以标准英语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交流——语言的这一基本功能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

2. 用简单的英语来解释单词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学生看到苹果时,自然而然地会在大脑里形成apple这个词。

3. 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尽管用英语来解释英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学生们能够频繁地接触到英语,他们能够复习到许多英语单词,还能够在了解单词用法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听说能力。

完全用英语教学的缺点:

事物都有两面性,直接教学法也有它本身的不足:

1. 学生可能对单词学习缺乏系统性。

2. 智商高的学生得益于这种教学方法,一个班级会在语言习得水平上产生分化。尖子生会迅速地提高英语水平,而英语水平不太好的学生会遇到太多的困难,这些困难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自信。

3. 这种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用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在听、说、读、写方面,尤其是对组织课堂要有相当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这两种教学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把两者有机结合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就能够扬长避短。但这又给英语教学者们带来了思考。怎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这两种教学法——双语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英语教学者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情形而采取灵活的处理办法,巧妙地综合运用这两种教学法,比如:

1. 可以适当使用汉语解释一些抽象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子。

2. 一旦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后,如果教师有现成的单词可利用的话,就可以使用英语来解释绝大部分名词和形容词。

3. 在讲解发音规则、拼写规则和语法点时,可以用汉语来进行。而在解释、叙述、练习、和布置作业时用英语。

4. 要尽快让其多做书面和口头表达作业,尽快让其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简言之,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为了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必须采纳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冯幼民. 高级英文写作教程,论文写作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2. 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5篇

论文摘 要: 基于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的现状,本文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面展开实证分析。

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者能完全用目标语进行符合交际要求的思维活动。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大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当务之急是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笔者认为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应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即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在研究外语教学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各种教学法的优点,探索一种基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现状

随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实施和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深化,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较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但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聋哑”状态,其中不乏有许多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与我们时代所要求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是相违背的。鉴于此,如何顺应形势,探讨英语教学改革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

纵观外语界多年来的教学模式探索实践,国内外都已有大量的研究理论。国外的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整体教学法、直接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柏林模式、认知教学法等。语言学家Sinon Delasc说:“一种技能的获得无论是涉及到打字演奏乐器还是学习外语。都要求学习者不与老师平分工作。而做大部分的工作。老师必须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引导。这样,学习语言的责任会从老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一)双向实践教学的具体概念

把课堂社会化,着重创造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各种自然态的语言环境,采取美、加等国的整体语言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的方法,灵活运用英汉交错、翻译表演、对话、辩论、问答、故事、翻译评论等方法,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和运用,达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目的。以上总括起来说,可称之为“双向实践教学法”[1]。

双向实践教学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双向”是指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输入)与知识运用(输出)结合,其信息流向表现为双向互动;“实践”指借鉴国际流行的各种先进教学法优点,突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知识应用实践培训[2]。

(二)双向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为充分体现“双向”、“实践”这两项教学法的精髓,可以在实践中采取以下一些突出知识应用和实践的教学改革。

1.注重“口译”,增加英语应用的灵活度。

较笔译而言,“口译教学不是口语练习的继续,也不是书面文章的口头表达”。口译更注重的是现场感,许多学生在课堂面临口译练习时,会思想高度集中,心跳加快,呈兴奋紧张状。我曾以词组“on the occasion of”做了个小实验,通过讲解此词组的中文意思,甚至造句,几天之后,再次询问此词组,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记忆已比较模糊。但在别的班级,我首先以“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祝各位新春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句子要求学生进行口译,许多学生初次翻译时觉得无从下手,答案参差不齐,然后我公布了相对标准的答案“On the occas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I wish you all happy New Year,good health and good luck.”并讲解一番,以后再遇类似词组的句子时,学生的正确率高了很多。由此可见,同样的词组,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效果差距很大。

2.情感交融,利用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角”地位。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标的实现和责任的完成,基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通过其主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主体作用,并能自主发挥,学生的素质和潜能才得以开发和发展[3]。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节奏松弛有度、快慢有变、动静交替的教学活动,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体现外语教学的人本主义精神。美国学生崇尚这样一句话:“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由此可见,惟有学生参与并亲身经历了整个教学活动,他才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如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Unit 3“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谢谢妈妈,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教学过程中,我给出了这样的话题:“No language in this world can fully express our graduate for what our parents have done for us,illustrate one thing that your parents did for you!”经过几分钟的思考,许多学生都自告奋勇说出自己的经历。男生们表现出曾经对母亲的唠叨而做出的过激反应的后悔;女生们谈及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而声泪俱下;还有一位无父母的孩子也勇敢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未提及的过去,整个课堂被爱所包围,学生间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3.创设情景,体现教学的“实践”精神。

“精讲”体现教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多练”既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不要把“教学”仅仅归结为教师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游戏、讨论、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双向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即应用能力。

4.统筹安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除了注重教学方法,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进行自主学习的改革实验,改变角色,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权力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加强自主学习全过程的培训和指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学习策略方面给予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学习的特点及自己的认知特点,提高他们运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的技能,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意识和技能,增强他们对自主学习和对自身的信心。另外,教师也要学会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并能随时给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探析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但要真正实践,应付诸“教学相长”双向的实践模式,探索出属于提高大学生语言素养的不平之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和实用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专业特色出发,分析比较该专业的听说教学大纲和小学英语对听说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提出了对教材的处理意见和可供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听说课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早已将教学重点由读写训练转为听说训练,这里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就不再累述。由于现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形式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对英语初学者的小学生来说,就要从听说入手。鉴于此目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就应与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就能增加该专业的听说教学的实用性,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教学技能。

那该专业的专业特色究竟是什么?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尤其是应用语言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老师准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对初学者会有一种如音乐般的魅力;流畅的口语和地道的表达方式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高听力和口语学习的环境;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老师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老师应该是: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有课堂演示,表演的特殊技能;掌握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能充分适应孩子的特点,通过开展孩子们喜爱的课堂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了解影响外语听说能力的因素和外语教学理论,采取适当的听说策略等。有了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下一步就要研究听说教学的教法。首先要对比研究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和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部2007年7月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听说能力的一般要求(节选)

(一)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二)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二、小学英语新课标中对听说能力的目标总体描述(节选)

(一)一级(三、四年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

(二)二级(五、六年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三、对比分析

对上述听说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会发现,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在达到其一般要求的同时应突出专业特色,增加实用性。现主要从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方面讨论:

标准的语音。听说课中首先应该让每个学生过语音关。主要教学内容为国际音标的正确读法和发音方法,美式和英式音标的区别,听音辨音能力,重读、弱读,升降调,断句,正确拼读字母和单词等基本语音技能。语音的训练应该列为第一学年的教学重点,因为这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而且对小学生的英语入门和今后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英文教学。要结合小学英语教法课,让学生在听说课中熟练掌握和应用小学英语的基本课堂用语及肢体语言。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就应该让他们在初学时接受全英文教学,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帮助下正确理解老师的指令,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成自己的语言。这里我强调在听说课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去表达有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更丰富、更复杂、更微妙的内涵。曾有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动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发展空间。

能说会唱会表演。根据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得到提高的,其听说的能力也是在语言交际和应用中得到体现的,所以小学英语老师首先就应该具有说唱和表演等多种技能,并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些能力的培养就应结合教法课在听说课堂中得到体现。一般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采用的形式比较死板单一,如对话和讨论等。为了突出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特色,在听说课堂中可采用与小学英语课堂相似的教学模式,如语音模仿,两人及多人对话,讨论,简单评价分析,自编自演儿童短剧,用英文讲童话故事,看英文动画片,英语歌曲演唱和表演,诵读英文儿歌和绕口令等。通过这些形式,未来的老师们在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课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建议

基于以上对听说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对此,还应该研究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因目前还没有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特定的教材,国内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仍选用《大学英语听力》配套教材或《新视野听说教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在目前使用的教材基础之上,合理选用,安排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增加能突出其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的材料辅助教学。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教材处理建议,以供讨论。

(一)教材结构。《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专科用)》编写的,与精读,泛读,快速阅读,语法与练习配套的听力教材。其中每课都涉及口语训练,因而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教材。该教材着重听说的基础技能训练,材料大多以生活题材为主,在培养学生听懂基本语言单位(如语音,字母数字,单词,句型)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学生在语篇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提高他们对听说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听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同时教材所提供的题型与全国四,六级考试题型相似,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首先具体分析教材结构:

教材每单元分三部分,包括单项听力技能训练(PART AMICRO-LISTENING),语篇整体听力技能训练(PART BMACRO-LISTENING)和口头练习(PART C ORAL PRACTICE)。

1.单项听力技能训练。该部分主要涉及语音练习,听音辨音,单词和短句等听力基本训练,培养初步的听力技能。结合课本练习和材料,教师让学生学会如何分辨容易混淆的音素,失去爆破,单词和结构;学会对简单的语音信息做出判断和分析,包括对数词(年份,日期,年龄,电话号码,地址等),简单句的听写。同时,教师还应对语音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如音标的发音原理和技巧,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连读,省略,爆破等基本技巧的训练,还可辅以英语绕口令,歌曲等对学生进行训练。该部分要将听说结合起来,听和说所占的分量应该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得到同样的提高。

2.整体语篇听力技能训练。该部分短文的题材多为生活场景类,因而对学生来说内容不是很专业化,对提高口语表达也很有实用性。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安排教学:一是对应试听力技巧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应试技能,如主题句和关键词,猜测问题以及对不同类型问题的答题技巧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二是对提高听说能力本身的训练。影响听说能力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和非语言因素(如心理素质听力技巧等)。传统的听说教学把听和说独立教学,或者重听力而轻口语,重口语而轻听力,这些都不能有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两者应该并驾齐驱。该教材的听力材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生活类场景,如问候,介绍,爱好,学习,提供帮助,请求,致谢,道歉,购物,看病,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等。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交流谈话密切相关,所以同时进行这些方面大量的听说训练,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还和我们以后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课堂教学可采用先以说为主的热身运动,再精听教材内容,完成练习,为下一步积累语言素材,再就所听材料进行语言再现,之后再听材料模仿语音语调,规范表达。

3.口头练习。这部分主要进行以说为主的巩固扩展(如自编对话短剧,复述,讲故事,讨论等)。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正确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还要通过课外口语练习,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课堂上习得的语言素材和拓展学生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让其意识到自主学习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第7篇

论文摘要:依据对货代企业和高职货代专业学生进行的货代专业英语需求分析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在货代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和师资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引言

(一)国际货代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货代行业作为国际贸易和运输服务业的一个必要环节和子系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货代行业对国际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货代行业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却成为我国货代企业和从业人员国际化发展的障碍。

高职国际货代专业是培养国际货代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机构,然而目前高职的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高职货代专业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专业英语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的弱项,而与其他专业英语教学相比,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起步更晚,发展也更为缓慢。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针对这门新兴的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更为紧迫的是,目前在我国,没有一本针对国际货代专业而设计的英语教材。由于缺乏可行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同时又没有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

1、没有明确的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比较混乱。

2、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很大程度上成为相关证书考试的培训课程。

3、能力培养单一,只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专业词汇的掌握,而缺乏企业所需求的听、说、译及单据操作能力的培养。

4、教学方法陈旧,依然采用传统的翻译加专业词汇教学法。教学缺乏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互动。

5、教学手段单一,黑板加粉笔,教学乏味无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6、师资力量极度匮乏,讲授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不高。

7、货代专业英语教学与企业一线相有机结合尚未实现,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现有研究成果

在高职货代英语亟待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在2009年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青岛的多家货代企业以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06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148名学生进行了货代英语需求调研,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9年第一期,结果发现[1]:

1、学生对货代专业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较低,很满意的比例只占10%,比较满意的同学也仅占到21%。在120份有效问卷中,有高达27%的同学表示对货代专业英语教学不满意。

2、学生对货代专业英语教学弊端的三个选项匀在90%以上,由此可知教学弊端非常明显: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互动。这也是学生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3、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当中,70%的学生在货代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为阅读能力,而对于其他四项技能的获取匀不高于20%,学生获取能力最低的是专业英语听力能力。

4、学生对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需求最高的为阅读能力,比例为70%。这与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阅读能力的获取比例72%相近,说明货代专业英语教学满足了学生对该项能力培养的需求。

5、在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需求中排在第二位的是专业英语口语能力,有高达69%的同学选择了此项,这说明很多同学都迫切希望提高说英语的能力。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专业英语听力,写作及翻译能力。而且需求率都在46%以上,说明学生对英语各项技能的需求都很旺盛。

6、通过对比学生在该课程中能力获取率和需求率可以看出,货代专业英语教学没有满足学生对于听、说、写、译能力的需求。

二、高职货代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需求分析的研究表明了货代英语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据。按照这种需求分析,笔者申请了院级训教课题,并获得了立项。课题小组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依托对国际货代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分析的研究成果,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09级的学生进行了货代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以阅读和专业词汇为主,不利于学生全面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也无法满足行业需求。为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1、专业英语听说教学

Rivers[2]曾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听”在语言技能中的量最重;“说”的量约是“听”的二分之一;“读”的量约为其四分之一;“写”的量约为其五分之一。语言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货代行业的国际化,口头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前期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证明大多数企业和学生对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度很高,而听说能力往往又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因此听说训练应成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在《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等优秀教材中选取了与货代专业英语相关的章节和材料学生进行听说训练。通过听说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还增加了专业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2、商务信函写作

国际货运人在与客户沟通时,很多时候会用到电子邮件,而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经常是词不达意,因此,培养学生的商务信函写作能力也是货代英语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货代单据操作

货代单据的识读与填写是货代岗位对学生的重要需求之一。我们与企业密切合作,聘请了与我校合作企业中的骨干将行业中的常用单据引入国际货运专业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成功。在常规教学手段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即黑板、粉笔和课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乏味,教学时效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跟其它层次的英语教学一样,我们在教学手方法和手段段上进行改革,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和趣味性。

(三)教材的改革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货代专业使用的英语教材,市面上仅有的两本与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相关的书籍均为货代行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考试用书。因此教材的选择范围非常狭窄。同时,书籍着重培养的是读者的考证应试水平,其中自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表现为:不能全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课题组根据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及高职教育特点及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师自编了讲义。具体做法是:1、从两本考证书籍中选取企业所需要的章节;2、参考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加以补充,增加相关听力,口语,写作及翻译内容;3、与企业合作引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各种货代单据。

(四)师资队伍的改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缺少既有行业实践能力、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素质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人才的问题。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货代专业知识,而具备货代专业知识的教师又缺乏应有的英语水平,从而给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师资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国际货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针对目前货代英语人才的现状,课题组利用国家示范建设的绝佳机遇,通过学校的支持,我们对现有师资进行了培训和整合,通过对从事货代英语教学的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提高,培养了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团队。

1、三位拥有货代专业背景的教师被送至高校英语专业进行研修,提高其英语能力和素养。

2、五位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接受了各种权威有效的货代专业培训,获取专业资格证书,之后脱产半年深入货代企业进行进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按照货代行业及学生对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的需求为核心,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09级的学生为受众对象,通过对国际货运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及货代单据操作能力,充分发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英语方面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商务日语;跨学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5205

一、引言

广义的跨学科指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知识统一体。如今,跨学科主要指突破学科界线建立一套研究策略,该策略适用于涉及两个以上学科问题的研究工作。例如,通过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学、固态物理学和宇宙大爆炸模型,自然科学获得了知识上的统一[1]。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进程和步伐加快,市场对外语水平扎实、知识丰富的跨学科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因此,应在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谋求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外语+专业”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跨学科培养无疑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日语课程改革,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增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

Wraga和Hlebowitsh[2]对美国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将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及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末,美国在初中教育中导入“跨学科”这一术语,指单纯地将学科进行拼接的课程。1895年全国赫尔巴特协会(National Herbart Society)的成立标志着跨学科课程的诞生。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课程迎来兴盛期。此前,在杜威及赫尔巴特学派的研究中围绕儿童与课程出现了“相关性”、“协调”、“集中”和“关联”等术语,不过推动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课程兴盛的是那些试图在可行范围内探究课程的研究团体。这些团体开始整理概念模糊的相关术语,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提出“相关性”、“融合”、“广泛领域”和“精髓”等术语,这些术语与“跨学科”几乎意思相通。第三阶段为20世纪中叶,为应对学生人数的增加,开始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可以提供共通的经验知识,关注学生的个人或社会需求,被认为是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第四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基础课程(或称核心课程)运动时期。基础课程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传统学术课程的知识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并以该缺点作为前提,将基础课程定位于“对于所有学习者共通的由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市民、社会需求构成的学习经历”。第五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交叉课程时期。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本原运动和冷战的影响,教育经费削减,致使跨学科课程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尽管如此,在传统课程组织扩大的背景下,在中学开展的将两门或多门传统课程进行关联、结合和融合的跨学科课程的T・T得以延续。第六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是跨学科课程最新的兴盛期。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个学校总结以往经验,积极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然而不得不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针对美国学校教育中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而采取的重视课程的标准化政策与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的跨学科课程的试行形成了新的对立。

三、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在创新立国战略的背景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需要在丰富专业内涵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而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落实这些政策的有效办法,为高校优化学科建设和推进专业改造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质量

当今就业市场面临“就业难”和“招人难”的两难窘境。高校应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跨学科的发展原本便是适应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需求。同样,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为应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就必须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跨学科教育摒弃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固有思想和教条观念,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弱化“专业”的单一性特质,外语专业要突出“外语+专业”的多元化特质,充分利用高校多方面资源,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4有利于促进日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向国际商务日语专业顺利转型

与商务英语专业不同,目前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尚未正式设置商务日语专业。商务外语作为外语与经济学、管理学相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其性质决定了必须围绕跨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在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可以为专业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保障。

四、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

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创新教学内容,依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构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设置标准进行学科复合建设,在专业负责人带领下,组织专业教学师资队伍进行研究与修整,指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教学管理,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对课程模块的设计、安排与实施达到语言专业技能、语言专业知识、经济专业知识和金融专业知识协调发展,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能力的综合化。目前,许多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贸易(日语)、日本社会与经济(日语)、日本商务礼仪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讨论稿规定: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因此,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修改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内容。

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应在巩固必修课的基础上丰富选修课。适当合并内容重复或相似度高的课程,并对实训课程统一授课。

1 选修课程方面

东北财经大学在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将选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选修和专业选修)按照类型进行了语言能力拓展、跨学科和专业任选三种定位,如表1所示。因为日语专业招收的是零起点考生,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奠定语言基础的重要时期,为了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夯实基础,所以不设置其他选修课。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开设中文授课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课程。而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商法、日本商务礼仪、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商务日语谈判、市场营销学(日语)、基础会计(日语)和中级财务会计(日语)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通过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一览表可知,日语专业自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专业知识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跨学科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加大。但在目前东北财经大学日语专业性质定位的限制下,跨学科课程皆为选修课。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以就业和考研为导向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属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如表2所示。

2实训课程方面

在课堂讲授式教学之余,应特别注重实践课的培养。在大学一年级实践课中,指导学生设置并使用日文输入法,浏览日本网站,获取日语自助学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资料收集能力,就某一话题整合网上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从而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根据调查得知在软件外包工作中大量应用到Excel软件,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入“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Excel高级应用”等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实践课中,进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关于公司内部接打电话的方法,从影视作品中截取相关视频,并将内容按照请求、约定和询问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打电话的礼仪、寒暄的方法和表达技巧。

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是将日语语言教学(即听说读解译的教学)与商务礼仪、经贸知识和IT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把提高语言技能与提升专业能力并重,推广研究型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商务日语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增强教师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意识,转变教学思维。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教学方法,关注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各种实践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付诸于实践教学体系内,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在该课程培养方案下,选修课的比重,尤其是跨学科课程的比重较以往明显增加。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活动和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新培养体系下,《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3-4]规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没有缩短,但在专业实践和跨学科课程上却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精读和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金融(双语)、国际商法和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

五、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1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更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目前,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但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最关键的是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力度,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2005年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建立起在线教学系统,经过不断充实和改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该网站提供了日语精读课的所有教学材料、详实的阅读文献和视听说材料。网络课堂24小时开通,学生可以通过Email与教师讨论和沟通,也可以在讨论专区通过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和教师均可参与讨论。基于现有网络课程平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网上资源,包括课件、模拟试题、文化背景介绍、精品课录像、新闻时事和讨论区等内容。

2研讨式教学法的导入

大学日语专业通常招收零起点学生,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日语水平,教师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法,讲授过多和灌输过多使得课堂缺乏探究活动和理性互动。这种单项教学过程导致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因而谋求一种由单项教学过程向交互式教学过程转变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的转变。

研讨式教学法适用于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的情况,而不适用于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提供信息的情况。在大学日语课堂中,教师担负着指导发音、讲解语法和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认识且牢记。巧妙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更正错误和深刻记忆。但并非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所有环节都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因此,需要对大学日语教学各个环节按照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各环节的特征和目的,如该环节属于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还是通过实证提供信息。在对各教学环节有了清晰认识之后,再探讨是否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以及适合导入哪一项或哪几项要素。切忌忽略可行性分析,盲目照搬西方教学法的“拿来主义”做法[5]。

3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辟日语第二课堂。在华工作的日本人成立了日本人会,日资企业的多数高层皆为日本人会或日商俱乐部的成员,邀请此类人员到高校为学生做人才需求和企业文化相关报告,为学生搭建了解行业现状的平台。另外,加强与软件外包公司的往来关系,介绍学生进企业实习,使在课堂和实践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加深理解和提升水平。与戴尔、埃森哲、IBM、惠普、东软和简柏特等公司保持联系,力争借助对方平台建立固定的实习对口岗位。邀请软件外包企业高管做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与公司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了解社会需求和公司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联合日资企业和软件外包相关企业,筹划建立实习基地,在假期或大学四年级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基地的学习掌握实战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今后的求职活动。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即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学生与日本外教和日本留学生交流。组建日语协会,积极开展日语角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佳能杯”、“中华杯”和“天地杯”等日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和作文比赛;普及茶道、花道和香道等日本文化知识;积极筹建日语口语教学实训室,实训室的布局具有日式风格,包括日式饮食店和日式办公环境等,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企业文化、饮食文化和人际交往之道等[6]。

六、结语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日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和日语教育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授课规范和教学效果检验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水平,为向社会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一定的见解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掌握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教师宽泛地组织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质量,为高校创建了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传统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适应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本文以商务日语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国际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测评和反馈等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和论证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并结合辽宁省多元化教育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及解决对策。

在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课程体系,拓宽研究方向。我校日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除了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课程设置由语言文学研究型课程逐步转向综合研究型课程,由单一学科发展为多学科和跨学科。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首先,改变教师“讲授型”的授课方式,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应活用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推进互动式教学。其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教学。再次,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转变。最后,积极采用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和外贸公司等合作。

我校日语专业进行了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探索。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 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培养方案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发展。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是指精读、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会计和商法等课程。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 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M]汪丁丁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Wraga, WG, Hlebowitsh, PS Annual Review of Research for School Leader[M]New York: Leadership Policy Research,19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胡伟 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4,(5):204-205

[6]陆红娟浅谈高职高专服务外包日语听说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157

[7]姚绚文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193-196

[8]周光英高校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周林娟商务日语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10]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3

[11]李明秋,郭艳玲跨学科外语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8-720

[12]皮细庚大学日语专业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视听说 形成性评价 听说测试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正确的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仅提供分数的考试管理办法不利于教与学的提高和改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益。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使考试评价更充分的服务教学,在大学期末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中引进形成性评价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1. 对传统英语专业视听说评价方式的反思

一直以来,我国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使考试等同于评价。

当前,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方式,忽视形成性评价。二是过多强调甄别、选拔与评价功能,忽视监督、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三是评价手段单一,教师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是评价缺乏民主性与公正性,只涉及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未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互评的机会。五是评价结果只涉及到对学生一阶段学习效果的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情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他非智能因素涉及甚少。

传统的英语专业视听说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知识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是一种静止的、忽视人的发展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制约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急需对其进行改革。

2. 对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特点的思考

英语专业视听说课将视、听、说三位结合于一体,教师在呈现给学生丰富直观的视听材料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听力技巧,介绍口语表达方法、交际策略和应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操练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与别的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而该课程却一直以来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通过直接的方式让考生在测试中直接地表现出所要测试的语言能力。同时口语测试则是主观型测试,对测试结果的评分需要评分人员的主观判断并受评分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试的规模,使得学生的口语能力难以得到检测。英语专业视听说语教学也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技巧。

3. 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及优势

3.1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形成性评价是1967年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 Scriven)提出来的。具体来讲,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最终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强调对教和学过程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分析和判断,为教学双方提供及时、真实的诊断性信息,促进教和学过程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形成性评价还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它不仅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评价中能够主动正确的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形成性评价的优势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技巧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作出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有如下优势:

3.2.1评价主体多元化。终结性评价方式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通常是被评价者。由此,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不安、畏惧、紧张等一些负面情绪,往往会影响水平的发挥。而形成性评价中,学生通常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通过参与评价活动,学生非常明确评价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在被评价过程中,学生们通常能泰然处之。而且,通过互评等一些方式,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别人的不足,更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3.2.2评价内容更全面。终结性评价以测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重知识轻能力。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则是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技巧、策略等感情因素。因此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科学、更完整。

3.2.3 评价方式多样性。终结性评价通过纸笔进行书面评价,方式单一。而形成性评价则可以通过平时课堂及课后的一些活动完成。如课堂小演讲、对话、辩论和表演,或者课后作业、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这种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3.2.4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更强。形成性评价方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反映学生一阶段的学习状况,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同时提供给教师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尽快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设计

4.1评价前问卷调查

在开展形成性评价之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并了解学生在听说能力方面的不足及学习期望与需求。

4.2课堂活动设计

视听说课堂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加强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展开教学。交际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通过观看视频、听音频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进行了一定量的材料输入之后,要求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重述故事、表演情节等多样的活动来锻炼自己,进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3学生互评

在开展诸多活动的时侯,给学生发评价卡,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听取同伴意见,进而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4.4学生自评

从开展形成性评价,将评分标准公布给学生,同时给学生发自评卡,起到自我督促的作用。

4.5制定形成性评价档案袋

学习档案袋能印证学生的成长,以帮助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和评价。通过学生对自己学习档案的回顾,从而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制定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档案袋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与评价的有机结合。它能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

结语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而又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形成性评价弥补了传统终结性评价的不足,更能体现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有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在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中引进形成性评价是时代的趋势,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更是培养素质高素质人才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Alderson J.C., Clapham C. & Wall D.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Bachman L. F. & Palmer A. S. Lan-

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魏薇,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中的形成性评价[J]. 高教研究,2005,(24):37-38

第10篇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语言与文化》;学生能力

一、“项目学习法”的概念

项目学习法,译为“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可以概括为是一套能促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研究的课程活动。项目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养。它注重激发兴趣,熏陶情感,磨练意志的,培养良好习惯,尤其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这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方法,项目学习法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进行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促进意志的培养;项目学习法更加有利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性格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寻找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每一次项目完成之后,师生共同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点,为下次的项目积累经验,充分做到取长补短。

二、《语言与文化》学科的学习要求和特点

《语言与文化》“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并的要求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本课程不仅要学习课本的内容,更要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文化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学合理融入适量的文化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与英美人士,交流时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然而,课本的内容是很有限的,因此,想要对中西文化有更好的了解,不仅要基于课本,还要扩展到课外,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三、”项目学习法”应用在《语言与文化》的具体流程

确定项目主题

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制定主项目和子项目名称,在上课之前将项目名称告知班级学生,根据子项目个数,对班级学生进行平均随机分组,接着有小组组长对项目进行抽签,确定每个小组的任务。任课教师要求最终成果为书面报告、PPT展示和现场presentation,由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周后展示成果。

项目的执行及成果展示

小组组员可以根据小组意愿将本组任务进行分配,比如:资料查找(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查找包括文字介绍、相关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资料整理、分类书面报告撰写PPT制作组员互相练习课堂成果展示(presentation和PPT播发)等步骤。组员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或者自身具备的能力选择相关的一项任务。小组成员根据执行过程中任务分配,推选一位或者多位成员进行现场presentation以及以为电脑操作成员,配合播放PPT和相关视频,将本组的成果与班级同学分享。

项目成果的评价及班级之间的交流

成果展示完成后,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内容包括presentation过程中的发音、语言技能、用词情况、PPT制作效果、书面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及的知识面等。班级成果展示完毕之后,选出好的成果,集合各个班级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四、项目学习法的效果调查及数据分析

课题组为了进一步证明项目学习法确实适用于本课程,对本专业学习《语言与文化》并应用项目学习法的135位同学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包括同学对传统教学法与项目学习法两者的了解和选择,项目学习法对自身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等。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与传统教学法比较,90.37%的同学认为项目学习法更有效。 88.15%的学生接受项目学习法这一新型的学习法。虽存在花费时间长这样的现象,但认为对知识接收程度不明显的同学,在135位调查对象中仅占了3位,说明项目学习法对同学们的学习起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通过“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相比,65。19%的学生认为该方法形式自由,学习资源丰富。可见项目学习法有助于弥补《语言与文化》这门学科课本知识有限的缺点,有助于学习由课本扩展到课外,吸收更多的相关知识。

通过“项目学习法中可以学到什么”这一多项选择的问题和“通过项目的学习,你的自学能力是否有提高?”,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进行资料整理和搜集”和“ 与伙伴合理的分工合作”,比例分别是67.41%,65.93%和62.96%。对项目学习法的特点了解中,有65.19%的同学认为项目学习法形式自由,学习资源丰富

通过“项目学习法”,学生在学习资料的获取、合作学习能力、表达、思维方式以及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关于工作能力方面提高与否:有44.44%的同学选择合作能力, 75.56%的同学选自主学习能力, 17.78%的同学选择领导能力, 17.78%的同学选择信心增强。在完成项目后,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有看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欠缺和不足,并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有62.22%的同学认为通过项目学习法的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很快、很准地找出解决的切入点,并找出问题的关键。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显示,项目学习法对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五、结论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以项目的形式把与社会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融入学习,已被试用于很多学科的学习,从《语言与文化》这门课程与“项目学习法”的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这门课程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关系息息相关,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这与项目学习法的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的特点很相符。学生的接受程度很高,愿意将其融入学习中,为“项目学习法的运用奠定了基础。而且,项目学习法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工作方面都有所受益。

总之,在学习中运用“项目学习法”,不仅可以将课堂学习扩展到课外,吸取更丰富的知识养料,并且颠覆中国传统的师生的关系以及教育方法,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中国“因材施教”这一优秀的教育方式不谋而和,从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中西合并的意思,所以,这样才可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促进方面与项目学习的优势都十分相符合,从而证明项目学习法是可以适用于《语言与文化》这一门课程,是值得推广的。我们相信,“项目学习法”在我在们今后的学习中,将会起着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是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EU(FJ)CX2012025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理解和掌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普通高校推行英语口语测试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分析英语口语能力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口语测试的效度,分析英语口语活动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测试的信度,据此制定口语测试的原则和策略,使得口试试题更加切合实际和科学化,通过口试促动教与学。同时,以口试的反拨作用,推动并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听说能力的训练环节,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与变革,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作为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鉴于全国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都不尽相同,《教学要求》根据各类高校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制定了这套层次化、个性化并具有前瞻性、灵活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指导各高校、尤其对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纲领性作用。 

往往有相当多的普通高校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提高四、六级考试及格率和考试成绩,而对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要求》强调语言综合技能的培养,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强调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把大学英语教学逐渐从结构主义过渡到交际功能主义,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从词汇语法教学逐渐过渡到以任务为基础(task-based)的主题教学(theme-based),或称“任务型教学”,使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使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口语能力要求 

 

《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院校提出不同的要求,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这三个要求包括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即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本文笔者只就普通高校英语教学中口语测试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以及口试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所具有的反拨作用谈谈自己的观点。 

作为普通高校,《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层次对英语能力(听说部分)要求是: 

1.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 

2.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掌握“课程要求”的精髓是有效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设计大学英语口试策略和实施原则的基础。在课程要求的原则框架内,依据英语口语能力的特征,以考察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口试的反拨作用,推动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听说能力的训练环节,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能力特征 

 

口语能力由三种技能构成:语言微技能(micro-linguistic skills)、常用表述技能(routine skills)、交际应变技能(improvisation skills)。文秋芳等所著的《全国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口试指南》一书中把口语能力分为三部分: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交际规则。事实上专家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认为口语能力主要由语言技能、表达技能和交际技能组成。 

1.语言技能指掌握的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以及惯用语和俚语等语言知识。 

2.表达技能指使用日常交际用语和准确传递信息的技能。包括:(1)运用“问候、介绍、感谢、道歉、后悔、满意、愿望、抱怨、劝告”等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2)描述或叙述事件、事物和人物等的技能。(3)议论或阐述自己对某个事件和问题的看法与意见的技能。 

3.交际技能指交际过程中通过表述、议论、讨论、争论或辩论来解决问题以完成沟通的技能。其中包括一些交际微技能,如澄清与查证特殊意义的词或语言的技能,改变措词(alter wording)的技能,纠正口译(interpretation)中错误的技能和保证语言交际中参与得体(ensure adequate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的技能。 

了解口语能力特征可以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口语能力的概念和内涵,以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使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教学变得更加有目的性,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能够更加切合实际,更加适合发展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事实上,掌握口语能力特征也是了解和掌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过程、目的和结果的具体要求,换句话说,就是对“教”和“学”的要求。 

英语是一门语言,其主要功能是相互传递信息即交流(communication)。语言以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存在,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听与说的能力在语言的各项能力中是最为重要的两种能力,经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人能否熟练使用一种语言的标志。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w. m. rivers和m. s. temperly的统计,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听所占比重为45%,说为30%,而读、写各占16%和9%。听说、尤其是说作为语言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中用来传递和接受大量信息。当一个人不能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时,我们则断言这个人不具备言语言能力,至少掌握的程度不够。因此,口语交际能力被视为语言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否能够领会谈话者的真正意图(intentions)或含义(implications),恰当、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对有效的人际交流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对于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其口语活动的六个基本特征来进行判断和评价。同时,了解这些特征也有助于我们确定口试试题的设计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评判标准: 

(1)听力与口语的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 of listening from speaking):在运用口头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听与说的活动永远都密不可分。相应程度的听的能力是决定口语交际质量高低的条件。只有听得懂,才能对别人所说的内容做出适当的反应。 

(2)交互性(interactiveness):口语活动通常是利用口头语言进行双人、多人或集体的相互交流的群体活动,没有交流对象的口语活动往往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只有能够组织起有效、流畅、和谐的群体口语交流活动,才能证明具备相应的口语能力。 

(3)目的性(purposefulness):人们进行口头交际一定有自己说话的目的。目的明确才能令交际对象明白。口语交际中对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并不很高,正如bloomfield所说:“使用语言与知识没有太大关系,说话者往往无法说清他为什么习惯这样组织语言。语言的使用与实践和习俗惯例有关。” 

(4)准语言性(para-linguistic features):说话者有时通过语调、重音或音量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意图。通常语调的变化最为丰富。 

(5)非语言性(non-linguistic features):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身体语言也常常被用来传递信息。例如,皱眉,伸出不同的手指,点头或摇头等。注意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体语。 

(6)交际的得体性(decency of communication):交际的得体性包括两个方面,语言交际的得体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前者指口语交际中必须注意的交际礼貌,修养和习惯。后者指口语交际中必须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 

了解和掌握口语交际活动特征,事实上是对“考”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口语测试的评判标准的制定和把握上。无论是目标测试或水平测试,在制定标准时可以采用分级制,如五级(poor, below average, average, above average, excellent)或四级(弱、及格、良好、优秀)。从语音语调、听力理解度、词汇的使用、流利性、准确性、得体性等方面予以判定。有关测试的具体内容、判定方法、口试形式和注意事项等将在之后的口语测试实施框架中继续讨论。我们只有在了解口语活动特征之后,才能在设计口试试题内容、考试形式和评判方法上做到更科学合理,更具操作性,充分保证口试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能够对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起到反拨作用。 

 

三、口语测试的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是指通过口试对日常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是语言测试的社会质量标准。口语测试的反拨效应体现在教与学两方面。组织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科学有效的测试工具,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公正、准确、科学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手段。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学生对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进度是否合适等。同时,通过口试可以促进改变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改进教师对听说能力的训练,并能够反映出教师平时教学的效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教师也可以通过口试得到反馈和参考数据,调整和改进今后的教学重点、内容、方法和进度。口语测试也是学生和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工具之一,可以对学习和教学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以据此掌握英语教学动态和过程,对英语教学状态有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文秋芳.全国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口试指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rivers.w.m.a:practical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第12篇

要追求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重要途径。“有效”是加强英语教学体系的应用,强调英语教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

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模式研究;发展

一、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英语或公共英语。语言课程、课时的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校学生大部分英语学习时间都被EGP学习所占据,只有到了大学的高年级时才能有机会接触到ESP。从教育评估角度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学业鉴定及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许多医学院校把四级过级率当成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使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课堂上的医学英语被当成考察课或者选修课,正是因为这种英语教学体系模式的长期存在,使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发生重点转移,学校把英语教学侧重点放在了EGP上,学生对ESP漠不关心却很看重EGP。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专业英语都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跨越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仍然沿用“以EGP为主,ESP为辅”的陈旧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到医学英语对社会的真实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中EGP和ESP这两种模式理应共存,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却将EGP教学和ESP教学人为断裂。在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忽略了教学效果,导致EGP和ESP在英语教学中的比例不合理倾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大众,如果只把过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也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二、EGP与ESP之间的关系

一部分教师和学者认为,EGP与ESP这两门课程互不相关,甚至有人认为把太多精力用在学习ESP上会直接影响到EGP的学习效果。所有语言学习必将最终走进社会实践,这就不难发现EGP与ESP之间其实存在着较强的纽带关系,它是英语教学基础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实践中体现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只有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才会使EGP与ESP的区别缩小,也更适合学习者未来就业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某些变化,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教学原则也真正体现了“先基础,后专业化”的基本教学规律。

三、整合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英语,要求学生用两年的学习时间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但对医学英语教学只是作为学生的考查课和选修课,这就需要优化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并改变教学模式,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目前对医学英语的学时安排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医学英语的专业性更强,对它的专业划分应该进一步细化,检验、护理、影像、临床等不同专业的医学英语学习内容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有所区别。通过这些细化,既能让学生有相对准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提高他们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之将来能更好地工作和更好地开展相关科研。

(二)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要有默契的相互配合,同时进一步提高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水平。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各司其职交流甚少。学生在完成了基础英语学习后随即转入医学英语的学习,这样做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及目的,并随之带来医学英语教师的更加短缺。从教学原则和目标这两个角度上来说,基础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大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完全可以做到在英语学习或英语讲座过程中把医学英语适当融入进去,英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给学生补充一些医学英语常用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模糊基础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的概念,医学院校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去发现和培养现有的基础英语教师,让他们掌握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从而成为合格的医学英语教师。

四、借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育必须体现出灵活性,教学方法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生动形象。目前各院校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大量采用了情景教学、多媒体授课、任务型教学法、听说教学法等,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医学英语的教学中,它能够克服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厌倦心理,并从英语基础知识方面去巧妙地掌握医学英语的语言运用。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与医学相关的特定情境,给学生播放一些医学英文视听资料,还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用医学英语模拟医生和病人间的问诊及查房,尽量做到将医学英语教学融入网络教学平台。

五、建构有效的评估和反馈系统

医学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测试工具,它的价值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制定新的合理的英语评估方法,通过多层面立体考核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能力。对英语基本知识的考核更多地加入医学英语内容,其终结性评估也要合理分配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的份额。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拓展它实际知识面,重点强调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成性评估方面,可以打破常规采用撰写英文医学论文、查阅英文文献、用英文讨论病例、医学论文英汉互译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考查,有效强化医学专业英语的各项技能。

结语

构建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新模式,将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两者进行更加有效的融合、整合,促进英语基础知识与医学英语运用技能的同步发展已势在必行。各医学院校应该将这种教学模式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对社会的职业化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杰出医学人才。

作者:张恒祯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女丹;刘宓.浅谈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