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案例型论文

案例型论文

时间:2022-11-02 12:52:08

案例型论文

第1篇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

1、特别描述

引用数据中的资料,比如访谈的内容、文件的摘录、数据或者图表等。

2、一般描述

论述引用的资料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其他的数据是否相关以及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3、描述解释

对以上两种描述进行解释和归纳,并得出结论。

二、质量指标

硕士学生在写作案例研究论文时,除了案例设计、收集与分析数据及撰写案例论文等方面,还需要注意案例质量的指标:

1、构建效度

对毕业论文中所涉及的概念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测量。在进行硕士论文研究中,应该注重证据的多元化;将所收集的证据形成一个证据链;文中所涉及的证据应该由证据提供者进行检查与核实。

2、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仅用于解释性或因果性案例研究,不能用于描述性、探索性研究。从各种纷乱的假象中找出因果联系,即证明某一特定的条件将引起另一特定的结果。案例研究策略为进行模式匹配;尝试进行某种解释;分析与之相对立的竞争性解释;使用力多逻辑模型。策略所使用的阶段是证据分析。

第2篇

摘要:案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创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在梳理创业研究案例分析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验证性案例分析在大学生创业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且构建了简明的研究框架,以供参考。

http://

关键词 :验证 案例 创业

课 题:本文是“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项目编号YETP1775)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项目”(PXM2014-014209-07-000058)的资助。

一、创业研究案例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创业研究的不断升温,已有学者开始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来研究创业。案例研究更适用于深层次考察对象的实际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并且针对的是研究者很难控制的充满变化的实际情境。

21世纪以来,我国创业研究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已经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何建华等人统计了学界案例分析法在创业研究中的成果,其中,关于创业过程及其影响的论文有27篇,占论文总数的31%;关于创业行为及其影响的论文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22%。这与近年来学者们从关注创业者的心理状态逐渐转变为更加关注创业过程、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现象相契合。近期的研究又开始关注创业者个体对创业活动的重要影响,个体的个性、风险倾向、创业效能、成就感、专业技能、毅力和创业激情等特质和能力上的差异,是创业者区别于非创业者的重要特征,对于企业家的创业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但是,在案例研究的方法上,苏敬勤等人认为一些研究者忽视了对案例研究方法规范性的重视,影响了创业研究成果的品质。

二、验证性案例分析法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创业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综合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在案例实证中采用验证性的研究模式对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定性层面的验证十分重要。验证性案例分析法可用“先理论构建、后案例论证”来表示。其构建过程是: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成果,运用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分析材料进行研究和推演,基于逻辑分析提出创新性的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等定量的方法构建出新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选取单个或多个与理论或模型相匹配的案例对其进行验证,目的在于证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有效性。

从方法论角度看,在评定案例研究作为实证性社会研究方法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到四种检验,分别是:概念构建效度,针对所要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准确的操作性限定;内部效度,即建立因果关系,旨在说明某些条件或因素会引发其他条件或因素的发生,且不会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信度,表明案例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具有可重复性,且如果重复同类的研究,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外部效度,指明研究结果可以类推的范围。验证性运用模式先在整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然后再使用单个或多个案例进行验证,且通常选取的案例都是与理论框架存相匹配的案例。验证性模式在概念构建效度方面,基于现有文献和理论,可以采用多维证据源,形成证据链来保证效度。内部效度方面,可运用模式匹配、理论解释、时间序列分析等保证其效度。信度方面则可通过周详的研究计划书、案例研究资料库来保证信度。外部效度方面,由于案例分析的特殊性,案例的选择本身即表明了研究者的意图:不在于在大样本的情势下得到归纳性的证实,而在于遵循复制法则(Replication-logic)所要求的典型性,以说明验证理论。

因此,统计分析的、旨在类推总体的外部效度不适用于验证性案例分析研究。当案例在非单个的情况下出现了可复制的情况,就可以证明其外部效度是存在的。

三、验证性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大学生验证性案例研究,旨在解决如下问题:大学生创业者真实体验和表现出的创业过程能否以及在多大范围内重现创业研究理论框架?其表现出的特征和问题与定量实证得出的结果契合度有多大?从而验证总体研究所提出的评价体系及模型。在设计上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案例选择的原则和数量、案例研究主要采用的资料、资料获得的方式。

1.案例选择的原则和数量

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典型性,这也和选择案例的数量有关系。Eisenhardt认为,从案例研究中构建理论至少需要四个案例,或1个案例中嵌套几个小案例,否则结论难以令人信服。但是,Yin认为单个案例研究在特定条件下有其独到的价值,而且许多适用于单个案例研究的情况并不适合进行多个案例研究。本文采用Yin的观点,认为案例数量对评判案例研究方法品质的判定影响是很小的。通过对单个或者少数典型案例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关系,改进旧的理论体系,应更加聚焦于重点案例的深度研究,而非泛泛地对众多案例进行表面研究,案例研究的品质在于它的效用而非数量。

因此,可根据收集资料的难度和研究问题的具体需要来确定案例数目。在验证性研究中可以采用双案例(Two-cases)分析法,选择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为保证案例的典型性,首先,案例的对象必须是大学生;其次,创业时间在三年以内,符合企业生长周期理论对创业期的规定;再次,创业内容和研究目的要一致;最后,案例在地域分布上要具有代表性,例如,采集案例地属于区域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且在高校创业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较好的典型性,以加深和验证之前定量分析的结论。

2.案例研究资料的来源及处理

案例研究通常采用的资料有六个来源,分别是文件、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实物证据。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往往受到调研的时间和经费限制,参与性观察和档案记录可操作性较差,而大学生创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能获得的实物证据较少。因此,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获得资料,辅以文件和直接观察。

资料获得的方式及流程,首先参考Yin提出的案例访谈要素及伦理要求,设计《案例访谈知情同意书》。然后联系、确定受访者,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访谈。访谈开始前,向受访者宣读《案例访谈知情同意书》,获得其同意后再进行访谈并记录,访谈结束后通过查阅文件和直接观察的方式收集辅助信息。最后,整理案例材料并形成文字,发给受访者,请其对内容进行确认,修正有异议的地方,最终形成案例研究分析资料。

案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的原则是:对访谈资料进行表格化处理,按照研究目的提取特征,计算其数量与理论框架或数学模型相重合的程度,相符程度的具体比例应由专家评议得出。若提取的特征数量相符比例低于专家评议的基本线,则该案例访谈不合格,重新开始收集分析新的案例。可接受的案例进入描述分析阶段,并结合时间序列、大事记等对创业特征进行描述,最后得出验证性结论。

http://

参考文献:

[1]何建华,丁栋虹.中国创业研究中案例方法应用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

[2]苏敬勤,李召敏.案例研究方法的运用模式及其关键指标[J].管理学报,2011(3).

[3]Robert K.Yin,周海涛等译,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 案例研究法 品牌传播 实证分析

在2000年才开始在学界引起关注的“品牌传播”,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这个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大多数是建立在相关学科和相关领域,如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目前其方法体系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其中以案例研究法最为品牌传播研究者所广泛应用。

一、 案例研究法概述

1.案例研究法的定义

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案例法在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包括营销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什么是案例法”,在如何界定案例法的明确定义上,研究者们的意见却存在严重的分歧。总体来看,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一是案例法究竟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还是一种前期探索手段或资料收集技术。施拉姆认为案例研究的本质在于展现做出一个或一系列决策的过程:为何作该决策?如何执行?结果如何(Schramm,1971)?其他一些关于方法论的标准教材则把案例研究与人种学研究或参与性观察混淆,把它说成是一种资料收集技术(Kidder&Judd,1986;Nachmias&Nachmias,1992)。而罗伯特・殷反对这些研究法中的等级观念,他认为案例研究法涵盖了设计的逻辑、资料收集技术,以及具体的资料分析手段,它是一种全面地、综合性的研究思路(Robert K・Yin,2004)。

二是案例研究法能否推导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如贝纳德认为, “案例研究是用来阐明和支持命题和规则的方法,而不是归纳出新的假说” (Bernard,1928)。而在吉看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似乎首先用于描述当代资料, 并从中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 Gee ,1950)。罗伯特・殷也认为案例法和实验法一样都能从不具有特定代表性的个案当中得出的普遍性的理论(Robert K. Yin,2004)。约翰・格宁认为对“案例研究”最好的解释是:集中研究某一个单元,其目的在于将这一研究推广到众多单元(John Gerring,2007)。

根据前人的研究,笔者倾向于认为,案例研究法是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一个或多个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结论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并不囿于某一种或几种资料收集和分析手段,而是多种手段的结合;案例研究应当不仅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在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2。案例研究的主要类型和优缺点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案例研究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在研究中使用具体案例的数量,可以分为单一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

而根据在研究中具体案例引入的不同功能,案例研究则可以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描述性案例研究和解释性案例研究等。探索性案例研究是指凭借研究者的直觉线索到现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形成案例,然后确定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设。描述性案例研究是通过对人、事及过程进行深度描述,形成理论观点或者检验假设。解释性案例研究则旨在通过特定的案例,对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①

Robert K.省略)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2002―2007年期间所有题名关键词包含“品牌传播”的论文。此次检索共搜索到22篇相关论文。笔者同时搜索了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但未发现符合题名关键字检索的文章。笔者选择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主要考虑到硕士学位论文在学术规范性上水准较高。当然,本次分析虽只考察了近5年内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不太具有推及总体的代表性,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偏好。

通过对22份样本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一些分析结果:

1.案例研究法的应用率

案例法是一种为品牌传播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者所普遍运用的研究方法。如表2、3所示,22篇论文中有19篇文章涉及使用案例法进行研究,其应用率高达86.36%。在笔者看来,研究者青睐案例法大致有以下几大原因:

首先,品牌传播是营销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渊源上也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案例法在这些学科的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的检验。作为一种更适合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案例法也同样适用于品牌传播研究。

其次,品牌传播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空间的拓展离不开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只有密切关注实践动向,才有可能从中找到新的研究命题。而案例研究法就是一种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的研究方法,它能从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出发,通过描述观察和深入分析开启新的理论研究命题,或得出新的启示,从而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因此,对于案例法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挖掘领域内更多新的问题,对于品牌传播理论的建构和学科的发展壮大都有重大的意义;

最后,从研究方法的实用性来说,案例法使研究者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取一个具体事件进行研究,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可把握的切入点。同时案例法的易操作性强,适合于学位论文写作者进行独立研究。

2.各种类型案例研究的应用情况

相较于单一案例,多案例分析的应用率更高。19篇应用案例法的文章当中,采用单一案例的文章为6篇,采用多案例进行分析的文章则有13篇。(见表3)一般来说,采用单一案例进行研究需要对该案例进行更深入和更大广度上的挖掘,并且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推广性往往受到质疑。而进行多案例研究则可以在比较分析、交叉分析、多重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如按功能分类,解释性、探索性、描述性三种类型的案例研究各自所占的比例大抵相当,其中解释性案例研究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2.11%(见图1)。而按六种分类来看,描述性多案例和解释性多案例研究的使用率最高,均为26.32%,描述性单一案例研究所占的比例最低,只有5.26%(见图2)。

但实际上,由于分析样本的总数限制,各类型研究所占的比例数字仅在分析的样本范围内适用,并无法进一步说明研究者对于案例研究类型的选择偏好。一般来说,对于案例研究类型的选择即出于研究目的和计划的考虑,也涉及研究者本身的喜恶,并无既定之常规。按类型进行分类设置也是出于对案例法本身进行研习的需要;

3.案例研究法在研究方法应用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在19份使用案例法的样本中,案例研究法都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而是与其他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以及一些定量方法并用。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是品牌传播研究的一个趋势。多元方法可以弥补各种研究方法本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劣势,通过取长补短和博采众长,来达到既定的研究目的。

如浙江大学的黄斓在《基于顾客权益的饭店品牌传播体系研究》中,首先采用文献法形成初步的品牌传播体系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案例法、调查法等多种手段验证假设的合理性,为模型的下一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最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进行模型的重建。案例法在该研究中对理论假设的验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仅凭案例法却无法更好地完成建立假设和确立模型等主要研究任务。

总的来说,案例研究法在研究方法应用体系中的位置大致有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中,案例研究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一种是验证性案例研究。验证性案例研究的思维逻辑是“假设―现象”,也就是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来验证已有的理论假设(见图3)。而另一种是推导性案例研究。推导性案例研究则是“现象―假设”,也就是从案例当中抽象归纳出某些可以用来解释现实的理论假设。当然推导性和验证性的案例研究可以同时出现在多案例研究中,即从某一个或多个案例中归纳出理论假设,再通过其他案例分析进行反复多次验证(见图4)。而从19份样本中验证性和推导性案例研究的使用情况来看,二者的使用率分别为47.37%和52.63%,没有太大差异。何时使用何种类型的案例研究都出于实际研究目标和条件的需要。

4、案例研究法应用中的规范情况

案例研究法看似操作简单,但如不严格讲求规范性,研究结果易失于偏颇。以案例资料的收集的为例,19篇文章中,方丽萍的《一致性模型在医院品牌传播中的应用研究》、黄斓的《基于顾客权益的饭店品牌传播体系研究》、潘胜利的《消费品品牌传播整合研究》、赵晓莲的《我国乳品企业在农村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叶可的《探索中国家用轿车整合品牌传播策略》,和岑姗的《广州老字号的现状分析和品牌传播策略初探》这6篇都使用了通过问卷或访谈等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而其余13篇文章所收集的基本上都是第二手的文献资料。

虽然所收集的资料最终都是为案例研究服务,但是加入了编辑者意见的第二手资料在客观性上却比第一手资料略逊一筹。同时研究者在收集第二手资料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只选择支持研究假设的证据的情况,从而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在对样本的分析中,笔者也的确发现了一些类似的情况。案例研究者必须遵循案例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注意研究设计质量的四个主要衡量指标――建构效度,内、外在信度和信度,才能得出科学规范的研究结论。

三、 结论

从研究领域的特性和研究方法的特点来看,案例研究法适用于品牌传播的研究,并且能够为该领域内研究视野的拓展和命题的开发带来助益。因此,目前来说,案例研究法已经在品牌传播研究当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案例研究法有其自身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和局限性,要获得客观和科学的研究结果,除了注意研究过程中的规范性,还可以融合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互补。品牌传播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对相关理论的探索方兴未艾,对研究者来说,对案例研究法以及其他各种新的研究工具准确、深入的掌握是学科和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

注释

第4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案例研究; 主体框架; 基本要点。

一、概念、优点与可能的缺点。

案例研究的要义 ( 1)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 ( 2) 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 ( 3) 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 ( 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 5) 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 ( 6) 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 某一具体时段) 、空间性的( 社区、地区、国家) 、行动者类的( 个人、群体、组织) 、行为类的( 互动、决策、事件) ,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个案研究方法因以下优点而受人青睐: ( 1) 使研究对象或方向更为明确具体; ( 2) 丰富和深化作者和读者对问题的了解; ( 3) 资料获取范围相对具体,较之面上的归纳式研究和统计分析,其广度和成本比较小; ( 4) 兼具实证分析和理论演绎的双重优点,有利于研究者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 “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 以及实验) 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 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 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 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 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 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 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 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 Glaser 和AnselmStrauss 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1)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 些) 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 2)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 ( 3) “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 ( 4) “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 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 如,GarrettHardin( 1968) 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 Heller( 1998) 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 Burawoy 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 “拓展式个案方法”( extended case method) 。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 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 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 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 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 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 affirmativeact) 、死刑、同性恋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 《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 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

三、研究构思和主体框架。

案例研究的框架构思应该服务于研究主旨和目的; 不同的研究主旨要求不同的思路框架。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有三大类: ( 探索) 描述、解释和对策( 规范) ,不同的研究各有侧重或不同的任务组合。有学者根据研究目标/任务,将案例研究分为三种: ( 1) 探究型案例研究: 尝试对事物的新洞察,或尝试用新的观点去评价现象,它侧重于提出假设,它们的任务是寻找( 新) 理论; ( 2)描述型案例研究: 主要是对人、事物或情景的概况作出准确的描述。它侧重于描述事例,它们的任务是讲故事或提供图景; ( 3) 解释型案例研究: 适于对相关性或因果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它侧重于理论检验; ( 4) 评价型案例研究: 侧重于就特定事例作出判断。[6]罗伯特·殷根据案例研究的目的概括出案例研究的六种写作框架: ( 1) 线性分析式结构。这是一种撰写研究报告的标准结构。子题目顺序遵照研究的问题或项目的顺序: 以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综述开头,然后概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如何收集和分析案例资料) ,从收集和分析的资料中得出了什么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结论和意义。这种线性分析式结构适用于阐释性、描述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 2) 比较式结构。它把同一个案例重复两次以上,比较对相同案例的不同陈述或解释。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阿利森对古巴导弹危机的着名案例研究。在该书中,作者把该案例研究中的“事实”重复叙述了三遍,每次都联系不同的理论模型,而非简单的、全面的重复。( 3) 时间顺序结构,即依据时间顺序陈述案例研究的例证。这种结构在解释性案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事件的因果顺序必须一件接一件以时间顺序展开。写作时需注意各个阶段的详略和匀称性问题。( 4) 理论建构式结构。这种结构里,章节的顺序依照一些理论构建的逻辑来安排。所谓逻辑,取决于特定题目或理论,但每一章或每一节都应揭示出理论论证的新颖部分。这种结构适用于阐释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这两种研究都涉及到理论建构: 阐释性案例需要研究因果论证; 探索性案例则需要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或命题的价值。( 5) 悬念式结构。与前面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正好相反,这种案例研究写作把“答案”或结果在开头的章节里陈述,剩下的部分———引人入胜的主要部分,则用于解释这种结果的形成,以及后面章节中采用的各种阐释方法。这种结构主要适用于解释性案例研究。( 6) 无序( 混合) 结构。其章节的顺序并不是特别重要; 调整章节顺序,不会降低价值。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描述性案例研究,而且常见于一些案例分析集。[7]由于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纯粹描述的案例研究( 仅对案例资料情状和问题进行描述)很少,只有现象描述和成因解释的案例研究也比较少,大多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兼具上述三项任务。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的必备“附件”包括“引论”、“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其常用主体框架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1) “现状- 问题- 成因- 对策”。这种结构属于罗伯特·殷所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章节安排的一般顺序为“现状描述问题分析成因解释对策讨论”。它主要适用于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尽管有些“八股文”的色彩,但却比较容易把握和应用。一般来说,案例材料必须贯穿这一主体框架的始终。

( 2) “理论基础- 案情介绍- 理论分析- 对策或结论”。

这种主体结构常见于问题驱动倾向明显的理论应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在众多相关的理论中,寻求最具针对性、最有解释力、比较有新意的理论( 视角) 是这种研究的难点。

( 3) 旨在理论批判与创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的常见主体框架有二: ①“案例介绍- 既有理论分析及其不足甚至错误- 提出理论假设或分析框架- 新理论的应用前景或价值”; ②“案例介绍- 提出新的理论概念或预设- 比较新旧理论观点及其对案例的解释- 新理论( 观点) 的应用前景或价值”。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要能根据案例实情指出既有理论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并透过案例材料提出新的、较之既有理论更具竞争力的理论。

( 4) “案例介绍- 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交锋- 理论困境或出路”。这种框架比较适合于理论对话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构建理论对话平台,为案例所涉的各种观点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并尽自己的知识所能为各种观点提供与案例相关的支撑性论据,以使它们能够充分地对话。

四、研究方法与注意事项。

所谓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如何获取和分析处理研究所需资料的手段与工具。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除了其质性特征以外,并无特殊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只要能够有效并可信地获取个案所需资料,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一手和二手数据的获取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都可用于公共 管理案例研究。因无专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就不多谈了。以下主要针对初习者经常出现的不当做法,概括性地提几点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关于案例素材的处理与篇章安排。尽管案例研究强调“原汁原味”地呈现个案情况,但这并不是要求作者将所有与个案有关的资料全部写进论文。尽管对于个案素材到底应该占论文的多少篇幅没有硬性规定,但出于论文结构的匀称性、为了突出论文研究的重点等方面的考虑,一般来讲,整块式的个案素材描述不应超过论文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四或五分之一比较合适。特别要提醒的是,案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只有极个别的情况允许虚构,否则,将招致严重的规范性批评。另外,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可以专辟一章或一节介绍案例情况( 不宜放在文章最后) ,也可化整为零掺入论文各部分,但原则上要求文章的主要部分或大多数内容中都有个案的参与。比较好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既基于案例又不完全拘泥于案例。这方面不妥的做法有二:

( 1) 脱离案例搞案例研究———专辟章节介绍完个案情况之后,文中再也找不到案例的踪影; ( 2) 拘泥于案例———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案例情况的介绍。

其次是个案式( idiographic) 研究与通则式( nomothetic)研究间关系的处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无论是个案情状的描述,还是其成因的解释,抑或是管理对策分析,无疑都具有浓厚的个案性色彩。然而,大多数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性取向,即超越个案、服务于“类”的甚至更一般的情况,但这样做时又可能被受到外部有效性的质疑。对此,我们建议: ( 1) 对于纯粹问题驱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须清楚对象案例的普遍性程度,如果案例情况较之于“类”现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属于后者的典型实例的话,研究的目的可以有较强的通则性取向———文中可以适当程度地强调个案分析中描述的问题、分析的原因、提出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果个案的特殊性、特色性非常强,那么,案例研究应重在个案式研究,即旨在对个案情形或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描述、解释。至少不应该强调其普遍性———最多只可以做些引申性的思考,否则,将招致外部性有效性的批判。( 2) 就对话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因其旨在构建一个对话平台、使那些具有“类”解释意图的理论交锋,个案只是一个“托”,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的关系问题。( 3) 对于纯粹旨在理论批判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这方面应重点注意个案分析与靶子理论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也即所研究的个案是否属于要批判的靶子理论解释范围。与此类似,理论应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也必须注意所选用的理论( 视角) 与靶子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换句话说,所选用的通则式理论必须对所分析的个案具有针对性的解释力。( 4) 旨在提出新的理论预设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一方面要充分注意个案研究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还应阐释新理论的解释范围与边界———即使个案研究充分支持创新理论,但它也仅是个案,因此,需要做些补充说明或反身性界定。

第三,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初习者切记避免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脱节,出现“理论”与“个案”两张皮的现象。逻辑上讲,理论对于案例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 1) 选择要研究的案例,无论对于单案例设计,还是多案例设计; ( 2) 当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时,界定探究的对象; 当进行描述性案例研究时,定义什么是完整适当的描述; 当进行解释性案例研究时,提出竞争性的理论; ( 3) 将结论推广到其他案例。此外,理论对于建构案例分析框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即使是纯粹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确实也应有“理论”。然而,若是所用理论与案例分析脱节、“两张皮”,或者,“理论基础”或“理论视角”仅是文中的一种摆设,在案例研究的主体部分根本找不到理论的踪影,那么,还不如没有“理论”。

最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写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 案例选题和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价值( 详见前述) ; ( 2)案例必须“完整”( 注意案例的边界,案例证据材料要充分) ; ( 3) 应当考虑不同的观点,用案例现实或自己提出的观点与既有的相关理论对话; ( 4) 案例讨论必须具有充要的依据( 应客观地陈述出来; 应既有支持性的,也有质疑性的资料; 使读者信服研究者“熟知”其研究对象; 陈述重要证据时应做些提示,说明研究者仔细考虑过证据的效度) ;( 4) 必须以吸引读者的方式编写案例研究报告( 既要有清晰的写作风格,又要能吸引读者不断阅读下去) ; ( 5) 必须具有恰当的篇章结构( 详见前述) 。

总之,为了做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我们不仅要全面深入了解个案情况,而且要精心选题立意; 不仅要清楚自己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且要精心构思主体框架; 不仅要注意对案例素材的处理,而且要妥善处理好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obert K. Yin ( 3rd Ed. ) .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 ,2003. p5,p37,p151 - 155.

[2]刘庆贤,肖洪钧。 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 6) .Liu Qingxian,Xiao Hongjun. Research on the Path toValue Promotion in Case Study Method.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2009( 6) .

[3]J. S. Harrison & R. E. Freeman. Stakeholders,Social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andTheoretical Evid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 42( 5) ,p479 - 485.

[4]Barney Glaser & Anselm Strauss.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Aldine,1967. p105 - 113.

[5]Michael Burawoy,et al. ( Eds. ) . Ethnography Unbound:Power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p10.

第5篇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所给的定义是:即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卡明斯(Cummins,1997)也对双语教学进行了描述:“双语教学一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体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方式,也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评价等内容。双语教学模式可分为:

沉浸式、维持型、过度型、多维互动型及双语互动模式。在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院校师资状况硬件设施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半外型,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混合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教师运用英文和中文交错讲授;三是全外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根据黄淮学院国际学院对外合作项目下的专科学生英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在大二时开设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因此时学生基本上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可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讲课时,教师应尽量突出英文名词术语和重要理论,注意现实性和由浅人深,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我国的案例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领域,早已开始提倡并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

双语教学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从小学就开展了英语的学习,对于经过了小学到大学二年级的数年的英语学习,以及全社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都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英语的学习的重要性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但如此,微观经济学课程还有大量的案例资源,通过案例的讲授能够使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又能够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枯燥内容以实例的形式予以整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鉴于以上的分析,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实践结合是可行的。

三、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

洌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经济理论、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的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解释理论。对于说明型案例,一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外专门花时间研究。将此类案例运用在课堂中,可采用两种基本方法:陈叙式,教师先告诉学生基本原理,然后用简单英语讲解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原理;启发式,教师先把案例以及与原理有关的问题告诉学生,并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请若干学生用英文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在学生的相互补充和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从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和掌握经济基本原理。

.评析案例法。评析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让学生了解发现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讨论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是指对某一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

无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课堂外进行认真的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思想参与交流。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四、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制定严密的案例教学计划。案例教学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学,可控性较差,消耗时间较长,如果没有周全的教学计划作为指导,很容易使教学偏离学习主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采用英语进行案例教学,问题会更加突出。教师应针对外语教学的特点在课前制定一个详细、具体的案例教学的组织计划,内容包括: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确定学生的讨论时间、制定详细的案例讨论组织步骤、充分估计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合理安排案例讨论的地点及人数等。

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结构选型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系统介绍了常见多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要结合国内外各种结构体系的实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结构概念的认识,开拓其建筑设计思路,改变学生固有的重建筑轻结构的思想,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做到适应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针对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运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双向融合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结构选型的能力,同时也可为其它建筑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建筑结构选型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思想认识与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普遍重视造型艺术的表现和形式空间语言的表达,而忽略结构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等因素。很多学生认为建筑结构选型与结构设计关系紧密,从事结构设计的人员应该认真掌握,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涉及到力学知识的课程存有畏难情绪。

2.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

本课程授课内容涉及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悬索结构等十几种结构类型,每种结构类型又分别从概念、优缺点、受力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学内容量大面广,传统授课方式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讲台上拼命灌输,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下降。

3.现场案例教学欠缺,学生缺乏对结构实体的感官认识

由于教学安排、时间的限制以及授课媒体的局限性,很多工程实例,尤其是新的建筑技术成果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能到工程现场去体验。

二、基于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双向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1.采用案例授课、小组案例讨论、案例作业等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授课。建筑结构选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各种不同建筑结构类型、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与建筑的功能要求、使用空间等有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因此,授课过程中除了讲解基本的文字说明外,要结合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结构体系、结构构件、构造等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案例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取某一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从建筑功能、结构体系、受力分析、方案创新点等角度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活跃思维,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的理解。

(3)案例作业。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布置寻找特定结构类型的案例作业。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对各种结构类型进行比对筛选,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结构的认识,同时锻炼信息搜索能力。

2.运用任务驱动法对案例进行剖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双向融合

一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结构类型情镜。围绕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从建筑功能、结构体系、受力分析、方案创新点等角度,展开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深入剖析。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3.采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动态演示建筑的结构逻辑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仅用文字和书上的图片展示各种结构的特点,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程需要大量的工程实例体现结构体系,教材中的图片较难将它们的特点清晰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工程实例建成后的图片、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等,把以前用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清楚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要通过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的双向融合,提高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对建筑结构选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使学生真正掌握结构选型这一核心职业技能,最终实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宋国芳.“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98-99.

第7篇

1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作者:黄敏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

第8篇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刑法 案例教学法

刑法学是一门很重要的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不易掌握等特点,抽象的法律解释容易枯燥。独立学院学生,更需要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刑法案例教学不但能使抽象、复杂的法律条文变得简单、易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效地检测教学效果,通过开展案例辩论、案例分析,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前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独立学院刑法教学中已经普遍穿插了案例教学,但由于独立学院发展历史不长,师资队伍还不很稳定,教研投入力度有限,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还存在不少阻碍和问题。

1.案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理论讲授法仍然是当前独立学院刑法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大多会穿插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举例的方法是通常使用的方法,主要用于解释某一刑法基础理论知识。“案”“理”结合不紧,很多时候是教师设问,教师自己回答,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没能精心设计案例教学课程,在教学活动中仍然扮演着中心角色,案例讨论的课堂组织不到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2.案例教学课时不足。很多独立学院刑法教学按总则与分则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教学,每学期周课时3节,其中实践教学课时没有硬性规定,因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整个刑法教学基本以理论讲授形式进行。案例教学需要全面了解案情、分析探讨争议问题,常常要花不少教学课时,很难从现有的每周3节课时里抽出时间组织案例教学。

3.教学案例没有系统化。案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任课教师往往随机从网上收集案例,很多案例都近乎虚拟,案情设计有些理想化,案例争议性较小或代表性不强,当地法院时新的审判实例使用不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刑法教学案例集。

4.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不尽科学。案例教学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针对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题,这种考核方法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且不能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5.案例教学配套机制不健全。案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革新,还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从当前独立学院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上尚未形成正确、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任课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研组织力度不够,而且,案例教学师生素质也难以满足严格意义上案例教学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改革设想

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刑法案例教学的改革和运用是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刑法案例教学模式

刑法案例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不仅涉及教师的讲授方法,还涉及学生的参与方式和课堂氛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1.列举案例教学模式。这是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刑法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模式。列举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法律理论、法律条款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列举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既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

2.课堂案例讨论模式。课堂案例讨论模式可选择使用,课堂讨论可以小组讨论或对抗辩论形式进行。重要的讨论案例应课前提供给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可相对固定,一般为4-6人,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都要求充分表达个人观点,教师可选择部分小组当堂进行观点阐述,最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对抗辩论通常将全体学生按照观点不同分为2-4个小组,经充分讨论后以小组形式当堂进行课堂辩论。辩论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同学、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也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与合作能力。

3.模拟法庭模式。刑事案件的模拟法庭教学可与“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由学生担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角色,利用律所或法院提供的真实案例,按照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模拟审判。学校需建设模拟审判法庭,并购置必要的服装和器具,力争达到仿真效果。模拟法庭教学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使用次数不宜过多,一学期以3-5次为宜,每一个角色可由3-5人担任,学生可更换角色进行操练。

4.法律诊所教学模式。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由教学单位开设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凭借自己已经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办理真实案件的教学方式。诊所通过指导教师(clinic professor)指导学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代理或参与代理案件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具体办案过程中主动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笔者所在单位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家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一直以来,利用这一平台,在法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咨询、代书、调解、调查和代理诉讼等法律服务。学生参加法律服务的热情很高,所有参加法律援助的同学都认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课堂教学中不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需要任课教师课外进行单独指导。办案过程中,教师可拿些典型问题到课堂讨论,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

《刑法学》计划课时一般为108-126课时,而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如果面面俱到,则完不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案例教学所要求的分析和讨论时间。任课教师应合理分配讲授课时,挑选各章节的部分内容着重讲解后,类似内容可通过案例教学形式完成。这样既避免了连续理论讲解的枯燥,又挪出了案例教学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刑法分则的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挑选重点罪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

本课题组还设计在《刑法学》课程结束后,作为必选课程开设一门“刑法案例分析”课程,约18-20课时(9-10周),时间安排在大三年级。主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司法考试题型,训练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法律诊所式教学也可在这一阶段进行。

(三)收集典型刑法案例,编辑刑法教学案例集

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过于简单的案例,没什么争议,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太难,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则会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容易造成冷场,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难度要适宜。

采取案例教学法,应该精心选择并编写系统案例。选编案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案例要新颖。即尽可能选择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司法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其二,案例要典型。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之目的。其三,案例要系统。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典型案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选定案例,并设置问题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其四,案例要多样。既要选择仅涉及一个问题的单一题眼的案例,也要选择适量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既要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微小案例,也要选择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要案;既要选择已有确切答案的案例,也要选择争议颇大,尚无定论的案例。

(四)改革刑法学课程考核方式

刑法学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面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是记录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时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记录和评分,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积极性,保证学生适应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2.面试成绩。面试以现场抽题并口头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主要题型为案例分析。面试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等。学生抽题后需有必要的思考时间,教师当堂根据学生表现,记录学生得分。评分时既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判断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思维过程,教师需及时点评,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

3.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以笔试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及其运用情况。重点可模拟司法考试试题形式,考试题型主要采取选择题与案例分析题型。笔试成绩还是学生总评成绩的主要部分。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适当性与典型性

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教师平时需要注重积累和搜集典型案例,适时编制教学案例集,针对主要知识点配备典型案例,并及时更新,供教学使用。教师应与司法实践部门密切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取最新、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理论。

(二)实行小班授课制

实施案例教学应当实行小班授课。目前,我国高校流行多班合并上课的做法,学生少则六七十人,多则100余人。在这种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即便勉强采用,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实施案例教学必须实行小班化授课方式。班级人数最好控制在30人左右,案例教学时间弹性较大,很可能拖堂,课程应尽可能安排在某时间段的最后一节课。

第9篇

关键词:案例研究法;理论基础

战略管理学在研究模式和方法上,高度重视理论的发展和验证,而不是单纯的研究问题(issue),并以假设和实证分析作为推动理论进步的最主要手段。许德音和周长辉(2004)6认为中国管理研究者可能在如下两个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第一是在中国背景(Chinesecontext)下对西方管理学理论及其所预测的结果进行修正(Modification)。第二是在中国背景下创建出新的理论。他们认为在方法上,上述第一类研究主要应使用实证手段。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被称为“科学”的学科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但是对于上述的第二类研究,他们大力提倡定性经验型研究手段的使用。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内容分析、定性数据编码和编组等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匮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尤其适合建立新理论的目标。例如YanandGray(1994)7基于对4个中美合资企业的考察而得出了不同于已知文献的理论模型的案例研究。许德音和周长辉认为,今天正处在中国战略管理理论的“前现代”(pre-modern)时期,也有理由期待由研究方法来带动理论的进步。

一、案例研究、试验研究和问卷研究

Yin将案例研究定义为,在现象和其背景的界限不清晰时,使用多种资料源调查现实世界背景内当前现象的一种实证(empirical)的探究。具体而言,案例研究的目的是产生新理论和复证(replication)已有理论,而在复证已有理论的过程中,除了支持已有的理论有效性外,往往能够对已有的理论产生一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扩展或者缩小了原有理论的使用范围。例如钱德勒(Chandler9)对美国企业史研究之后,不仅得出了“结构跟随战略”的新理论,而且也产生了U形和M形组织结构的新概念。相比较而言,钱德勒后来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消费电子公司的研究,以及惠廷顿和麦耶对欧洲公司的研究,则属于复证钱氏早先的理论。再者,通过对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研究,资源基础观点的解释范围从有其它行业经营史的在位者扩展到了创业企业,而柯林斯和波拉斯的研究似乎否定了战略管理中愿景的作用。与对已有理论的验证或以往研究成果的复证研究相比,案例研究在产生新理论方面的作用更大,例如明茨博格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突现(emergent)战略的概念。

案例研究方法(casestudymethod)与实验、问卷调研等并列为主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对现实中某一复杂的和具体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实地考察,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控制环境条件,通过引起自变量的变化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建立变量间的关系。案例研究法与实验法的最大区别是对所研究现象的背景不予控制,也不干预现象的变化进程。案例研究法通过所选择的一个或几个案例来说明问题,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事件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案例研究法所得出的结论不依赖于抽样原理。问卷研究法是让被调查者就某些有限定的问题做出回答,主要反映的是被调查者的看法。问卷研究法偏重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程度的测量,或在某一时间截面构建变量间的量化关系。问卷法的逻辑是所调查的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根据RobertYin和其他案例研究法的资深学者的观点,案例研究适合回答“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12。案例研究作为经验性的研究,通过搜集事物的客观资料,并用归纳或解释的方式得到知识,研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本身的能力。根据研究的目的可以将案例研究分为描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描述性案例研究主要是对人、事件或情景的概况做出准确的描述,教学案例主要是描述性的案例。解释性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现象或研究的发现进行归纳,并最终做出结论。解释性案例研究适于对相关性或因果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在评价性案例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的案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探索性案例研究尝试寻找对事物的新洞察,或尝试用新的观点去评价现象。

与其他大样本数据分析方法相比,案例研究方法具有能够获取极其丰富、详细和深入信息的特征(Berg,2001)14。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更多地依赖于在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的分析。研究者的主张可以来自现存的理论或假设。探索性研究中研究者的主张可能不是很明确,实证性案例研究则要求研究者提出明确的主张。实证性案例研究用来发展理论的一种方法是提出一个正面的主张,或者同时还提出一个对立的主张,然后用数据和证据对主张进行论证,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研究的主张可以是一个命题、假设,也可以是一个范型。

二、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

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非抽样的研究,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应使用非概率的抽样方法,包括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两种方法。目的抽样与案例研究的目的有关,理论抽样则与案例研究的理论倾向有关。通常,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会结合使用。

案例研究可以使用一个案例(singlecase),也可以包含多个案例(multiplecases)16。单个案例研究可以用作确认或挑战一个理论,也可以用作提出一个独特的或极端的案例。多案例研究的特点在于它包括了两个分析阶段:案例内分析(within-caseanalysis)和跨案例(cross-caseanalysis)分析。

单个个案通常能说明某方面的问题,但用来搭建知识结构的框架是远远不够的。多案例研究法能使案例研究更全面、更有说服力,能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比如多个案例可以同时指向一个证据,或为相互的结论提供支持。选择单案例还是多案例与研究的性质有关,在以下情况下可以选用单案例。一是所用的单案例已经能够说明研究的问题或支持研究的构念有效性。二是极端的、独特的和稀有的案例。有研究者认为,单案例研究能够保证案例研究的深度,并能更好地了解案例的背景17。但是,Eisenhardt极力推祟多案例研究,她认为多案例研究能通过案例的重复支持研究的结论,从而提高研究的效度。她认为,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对案例背景了解的程度不是由案例的个数次定,而是由案例研究的方法所决定。另外,她还认为,多案例的研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反映案例的不同方面,从而形成更完整的理论。多案例的研究使案例研究成为一种更严格的、更科学的、更加具有理论验证能力的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在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归纳和演绎代表的不同认识论基础,在实际的多案例研究中都表现为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的交替使用。战略管理的案例研究中往往采用多案例研究,通过对一个案例资料的分析,归纳出新的概念或利用已有的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将第一个案例总结出来的试探性理论演绎到第二个案例,考察试探性的理论哪里需要添加、缩减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分类和比较。即使是对多个案例同时进行归纳,然后再相互演绎,原理也是一样的。然而,这个过程是高度重复的。对于单个案例研究,更多的是采用归纳法。有趣的是,案例研究的有些读者也在阅读研究报告的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对研究结论做着演绎,这或许会成为另一项研究的起点。

三、案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根据罗伯特•K.殷(2004)20的观点,资料收集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使用多证据来源。虽然使用多证据己成为各种研究提高研究效度的追求,案例研究法较实验法、问卷法有更多的使用多证据来源的机会。案例研究可以包括对关键人物的访谈、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和记录、甚至在某个研究阶段让人们回答问卷。使用多证据收集资料包括多资料来源、多收集形式以及多学科和多理论视角。因为案例研究法是在现实的情景中对事件进行比较直接的研究,这种方法收集资料的形式比实验法和单纯的问卷法更灵活多样,这是案例研究的一个强项。第二个要点是对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建立案例研究的资料库。案例研究资料库包括案例研究的笔记,研究中访谈、观察或文件分析的结果;与案例研究相关的收集到的文件;由调查问卷、观察记录、统计等途经形成的量化的表格;以及对研究问题的调研生成的文字叙述和描述材料等。案例研究收集到的资料要精心地分类和编码,便于研究者及有关人员对资料的提取和分析。第三个要点是用案例资料建立证据链。案例研究是用确凿的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考证、得出结论。有的案例研究者把案例研究的证据比照刑法证据是非常有道理的。与刑法证据一样,案例的证据也要强调现场性、原始性。案例研究者在引用证据时要清楚地说明证据的来源和程序,证据收集的场景和时间。案例的资料要把研究的问题和结论逻辑地连接起来。

孙海法等学者(2004)21指出,案例资料的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类型匹配和时间序列。类型匹配可以分三步:一是在案例资料分析前建立一个对变量间关系的理论预测模型或类型;二是由资料的分析建立一个经验性或实证性的类型;三是将经验性的类型与理论预测类型进行比较。理论预测类型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竞争性类型,某个预测类型得到资料的支持,其它得不到资料支持的类型就要放弃。理论预测类型可以是关于几个事件结果或因变量的假设,也可以是几个不同的自变量引起某个因变量或结果的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竞争性和排他性。

宋志涓:战略管理学的案例研究方法论时间序列分析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相关事件进行跟踪,描述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分析事件变化的原因。时间序列分析的关键是确定具体的历时追踪的指标、时间跨度,得到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框架。时间序列的模式可以是单维单调的,即一个自变量的变化引起一个因变量相应的单一方向的变化,也可以是多维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即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的关系,出于自变量的先后出现引起因变量变化趋势的改变。时间序列分析要特别注意区分随机波动和有因果性的波动,一个解决的方案是保证足够的时间跨度,沿着时间维度对事件的变化模式进行多次重复观察。

四、案例研究的评价

相对于通常的调查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的长处首先在于其深度。在对案例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揭示了现

象之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所收集的丰富资料常常模棱两可,甚至相互冲突,这有利于研究者突破惯性思维,产生新的视角、理论和范式。再者,案例研究方法所做的研究为未来更成熟的研究和更精确的测量构念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且也隐含着或可发展一些有待检验的假设。最后,相对于那些完全自明的理论构建方法,使用案例研究方法产生的理论或结论源于实践,实证的有效性可能更大一些。

案例研究的短处部分源于其长处。由于丰富的资料,因此研究者可能很难把握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关系;单个案例研究中,所调研的案例可能只是特例或一类特殊的现象;多案例研究中,在各个案例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异质的,在将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所发展的理论和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相关理论比较和整合时,亦会产生此问题。大部分案例研究所采集的案例个数不会太大,通常是六个,所以相对于大样本的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外部效度要低。此外,案例研究方法并不能发展和评判所有类型的理论。

对于一项具体的案例研究,Yin认为可以从构念效度(constructvalidity)、内部效度(internalvalidity)、外部效度(external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着手评价,Eisenhardt认为可从简约性(parsimonious)、逻辑一致性(logicallycoherent)、可验证性(testable)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具体案例研究进行评价,不仅能使研究者在自己做研究时规范研究方法,而且也能使研究者更客观地看待其他人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Chandler,A.D.,“StrategyandStructure:ChaptersintheHistoryoftheAmericanIndustrialEnterprise”,Cambridge,MA:MITPress,1962.

[2]Andrews.K.R.,“TheConceptofCorporateStrategy”,Homewood,IL:DowJones-Irwin,1971.

[3]Porter,M.E.,CompetitiveStrategy,NewYork,FreePress,1980.

Porter,M.E.,“TheContributionofIndustrialOrganizationtoStrategicManagement”,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6,4,1981,pp.609~620.

Porter,M.E.,CompetitiveStrategy,NewYork,FreePress,1985.

[4]Barney,J.B.,“StrategicFactoryMarkets:Expectations,Luck,andBusinessStrategy”,ManagementScience,32,10.1986,pp.1231~1241.

[5]Teece,K.J.,Pisano,G..,and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8,1997,pp.509~534

[6]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05).

[7]Yan,A.andGray,B.,“BargainingPower,ManagementControl,andPerformanceinUnitedStates-ChinaJointVentures:AComparativeCaseStudy”,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7,6,1994,pp.1478~1517.

[8]Yin,R.K.,CaseStudyResearch:designandmethods〔M〕.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1994.

[9]Chandler,A.D.,“StrategyandStructure:ChaptersintheHistoryoftheAmericanIndustrialEnterprise”,Cambridge,MA:MITPress,1962.

[10]Holbrook,D,CohenW.M.,HounshellD.A.,KlepperS.TheNature,SourcesandConsequencesofFirmDifferencesinTheEarlyHistoryofTheSemiconductorIndustr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vol.21,no.10-11:1017-1041.

[11]Eisenhardt,K.M.“Buildingtheoriesfromcasesstudyresearch”.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9,14(4):532-550.

[12]Berg,B.L.,2001,“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fortheSocialSciences(FourthEdition)”,CopyrightbyAllyn&Bacon,APearsonEducationCompany.

[13]MeredithJ.“Buildingoperationsmanagementtheorythroughcaseandfieldresearch”.JournalofOperationManagement,1998,16:441~454.

[14]W.GibbDyer,JR,AlanIWilkins“Betterstories,notbetterconstructs,togeneratebettertheory:arejoindertoEisenhardt”.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1,16(3):613-619.

第10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会计;特点;意义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最为欢迎的人才。我国的高职学校教育就是以培养实践性较强的学生为目标,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正符合高职教学的理念。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这一专业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2.案例教学的含义

高职学校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是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现代企业对会计

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具有动手能力强并同时实践能力高的会计人员最受现代企业的欢迎。因此,高职学校要采取能最大程度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来教学。而想要在实行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深入了解案例教学的含义,只有在清楚并掌握其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到高职会计专业。

“案例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指教学老师在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各专业的教学要求,给学生提供各种素材的相关案例,并让学生自主研读,同时老师给予相应的引导,然后老师与学生及同学之间就相关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研究,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这涉及到的知识,并且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1】。这种教学形式就被称为案例教学,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在高职会计教学应用中的特点

我们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认识到“案例”与“举例”的本质区别。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不断地举一些相关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会计课堂是老师传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的地方,老师所举的这些例子主要是用来解释说明其所讲的理论,是为学生接受理论知识服务的。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则与“例子”有截然不同的作用。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在实践中开始,并在案例的实践过程中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的发现问题,然后师生间以及学生间进行探讨交流,一起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如此反复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归纳理论,最后将归纳的理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就是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应用中所体现出的最典型的特点。这一特点既是案例教学特有的也是会计专业自身所要求的,因为会计这一职业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会计专业采取案例教学法正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并且学生学会了在案例中学习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学”的状态,以“会学”、“愿学”的态度来分析会计方面的问题【2】。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高职学校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4.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专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以往“满

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时间中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同时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的归纳理论知识,这种转变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4.1案例教学法激发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教学方式属于典型的“填鸭式”,即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所讲的理

论知识,老师以相关的课本为教材,整个堂课都在传授给学生现有的理论性较强

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这些书本知识【3】。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

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效果大大下降。而案例教学法则采取了

一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学生在案例实践中发现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归纳出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

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2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学校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管是哪个专业哪个方向的学生

都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高职会计本身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案例教学法正满足了这一要求,它不再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因为在现实的案例中会遇到很多与书本知识不完全对应的问题,这会使刚工作的会计学生手足无措。因此,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素材的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

5.高职会计在采取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到的问题

5.1正确认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上文中分析了案例教学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我们也了解到案例教

学具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的强调案例教学,应该将其与传统的教学

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辅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方式上

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其目的是正确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

传统教学方法,二者不能相互对立,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应的选择。因

此,高职会计在采取案例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尤

其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或者将二者对立,相互排斥。

5.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案例,因此,案例选择的合适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好坏具有很大影响。在高职会计教学进行案例教学时更应注重合适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相关案例最适合教学要求。所以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对大量的案例进行相应的筛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

6.结语

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正符合现下社会对人才的需

求,而高职会计本身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案例教学法对高职会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相关问题的出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松.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5):78-86.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07-03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近几年来受到了包括法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高度重视。法学界已经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达成了共识,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各个法律院校首选的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2015年5月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界定案例教学的基本含义,并将案例教学视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因而,精心遴选和编写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案例工作是实施真正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教学案例遴选与编写的意义

(一)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基本前提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合适的教学案例,没有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就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没有多大的区别。在这种教学中讲授是主要方式,案例是辅助性的,实际上是举例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案例,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因而,遴选适当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合理的编写,对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真正取得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沟通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法学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

互动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仍处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无论是案例的遴选和编写还是案例教学的组织,都要由法学教师付诸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法学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分析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是提高法学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反思相关法学理论是否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相关领域的法律规定是否健全、完善,从而有助于提高法学教师对实践问题的洞察能力和解决能力,这与教育部在《教育部中央政治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强调的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地位以及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

(三)有助于建设法学教学案例库

目前不少法律院校都开始重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和完善。法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有利于法学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切实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库有别于案例数据库。教学案例库收录的案例必须是经过法学教师精心编写的,涉及全部教学环节的典型案例。因此,组织法学教师参加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将对法律院校建设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库,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案例遴选与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法律院校对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也开设了案例教学的专门课程。如延边大学法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设置了“民法案例讨论”、“刑法案例讨论”、“行政法案例讨论”、“经济法案例讨论”等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从上述课程的学时分配来讲,总学时32学时均为实训学时,但是在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环节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案例来源有限

实践中不缺少典型的案例,“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更新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劳动,还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1]。而一些教师选择案例的方式比较随意和简单,往往是上网收集或者运用已经出版的案例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很少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地人民法院审判过的案件、未进入司法程序的事件或者非诉执行案件等。

(二)案例未经编写直接运用

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应当是经过教师精心遴选和编写的,即在事先拟定好教学目的、教学计划、通过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效果等的基础上付诸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而不少教师选择未经编写的案例直接适用于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达不到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所应具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案例编写不规范

“就目前的法学教材而言,以实际案件为素材编写的案例分析书籍虽然也不在少数,但专为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而编写的‘教学案例’则极为罕见,值得反思。”[2]目前,将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有机和科学地融入相关课程的案例教材较少,一般教学案例的编写主要包括主要案情及争议焦点问题分析,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案例教材采用了这种撰写方式。这种编写方式未能完整再现案件事实,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因而仍适合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不适合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因为教师事先已经提出了案件争议的焦点,忽视了实际案件的处理中事实的认定和寻找法律依据等问题,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案例遴选和编写的构想

上述教学案例的遴选和编写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教学案例的遴选和编写工作。

(一)扩大教学案例的来源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编写优秀案例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会使案例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学界认为,教学案例可以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地方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媒体追踪报道的案例中选择。遴选的案例应仅限于中国本土发生的案例,

需要引起法学教师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裁剪,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其他类型的案件同样如此,直接影响教学案例的编写,因此,在遴选这些案例时应慎重。笔者认为法学院校应与当地的法律实务部门建立相互合作的互动机制,从法律实务部门直接收集发生在当地的典型案例。这种收集方式既有利于降低编写案例的成本,也有利于收集完整的案例素材。因为案件发生在当地,编写人员可以详细地调查和了解案件发生的背景。

此外,案例的遴选中既要重视经人民法院裁判的案件,也要重视未进入司法审查程序的事件和非诉执行案件。如《行政法案例讨论》课程也可以选择“深圳驱逐治安高危人群事件”、“杜宝良事件”、“拖欠劳动报酬案件”等未进入司法程序或者虽进入司法程序但未经人民法院裁判的事件和非诉执行案件作为教学案例。

(二)遴选教学案例的原则

1.真实性。劳伦斯则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要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4]。依据真实性原则教学案例应选择实践中已经发生的真实的案例或事件,不能随意杜撰。如美国法学院校因为“生活化的真实案例具有可信性和借鉴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对现实生活纠纷的预防和解决上”。课堂上的案例均来自法院公开记录的判决。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中国本土经常发生的案件,了解我国立法、执法及司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时代性。时代性指的是案件发生的时间不能太久远,应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法律问题选择案例。案例越是新颖,越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为说明法律发展过程,选择旧法下的典型案例也是必要的。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收录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第4期。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25日又将此案例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38号”予以发布。可见,此案例虽然发生时间久远,但其判决内容对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3.典型性。典型性指的是应选择实践中经常发生

的,通过现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难以有效解决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案件。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十大典型案例等。典型案例对于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和法律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学理论研究现状及不足,剖析案例中所反映出来的制度层面上的深层原因,进而思考解决对策。

4.关联性。关联性指的是教学案例所包含的法律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所学过的相关法学课程的理论和法律法规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参加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案例的难易度也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主要法学理论及法律问题。

5.争议性。争议性指的是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争议

性,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只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美国的一位大法官曾经说过: “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 相反, 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 是因为我们享有终审权。”[5]因而遴选的案例法律关系应较为复杂,涉及的法律和理论问题较多。这有助于为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抗式的辩论和讨论留下空间。因为案例并未预设标准答案,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在针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增加了确信,这是成为法律人的一个基本方面”[6]。

(三)教学案例编写的内容

在遴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学案例的编写应紧密围绕着如何在案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问题展开。具体来讲,教学案例的编写应规范化,具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案例名称与案例正文。应结合案例中出现的突出事件,以简短的语言概括案例名称,以便在教学案例库中检索。案例正文应包括案件发生的背景、案件起因、主要内容及相关证据材料等。案件发生的背景应概括说明案件发生的有关背景,说明案件发生的特定原因和社会环境等条件。编写案例应以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为基础,从最开始的法律关系入手,对于案件事实给予充分的说明。应以时间和案件事实相互交融的方式叙述,内容应详略得当。案例的编写应客观,忠实于案件事实。教师要保持中立,不能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不利于发挥学生分析案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编写案例的语言应准确、规范、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弄清案件事实。

2.教学指导手册。教学指导手册是为指导教师组织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案例的使用说明。教学指导手册应包括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预期效果、思考题和实践题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目标是互动式案例教学实施的方向,是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应明确使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学计划是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总体规划,是结合教学时间设计的每节课的讨论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应包括完整的课前、课中及课后计划。教学时间一般应安排2—4学时。教学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应事先把案例讨论涉及的具体问题梳理清楚。预期效果是指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的预先判断。对预期效果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案例教学结束后在教师反思的环节,教师只有将预期效果和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相比较,才能对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予以总结和评估。

围绕案例涉及的争议焦点问题,应列出若干思考题和实践题。思考题和实践题的设计不能太直接、简单,应带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在于虽然是案件分析,但不能简单依据法律法规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应结合相关的法学理论及法学家的不同观点,使学生深入了解规范和学理的前沿动态,并积极思考现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工商管理专业 案例教学法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27-02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明确问题日益突出。为强化办学特色,实施“异轨竞争”(许祥云,2008),一部分科研实力较弱的本科院校提出并践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应用型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会学习的“应用型人才”(陈盛,2007)。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企业等组织从事职能管理的应用型人才”(郑春华,2008)。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除了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之外,更应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来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体系并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任教师已在课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对于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实际推行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不足,本文拟探讨其中的阻碍因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推行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在模拟真实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主动行为,让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其中包含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说服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等,并极大地丰富学生关于各行业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管理权变论的理念。具体来说,案例教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管理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以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和具有高度仿真性的案例,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接近于社会实践的真实而具体的管理情景(陈德智,2005)。具有高度仿真性的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凌乱的、隐含的和不完全的。案例教学迫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把重要和不重要的事区分开来,并学会在缺少足够和必要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正确而果断的判断。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团队的有效合作,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同时学会聆听和说服别人。从态度与世界观层面上,全面打造学生的沟通及说服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团队效率提升能力(陈树文,2006)。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案例教学与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对于他们学习并理解管理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课前需要认真准备,查阅文献,构思和拟写发言提纲;课堂上应该积极参加小组和班级讨论,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珍惜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课后需要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是学生再次进行独立思考并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

二、面临的阻碍因素

1.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严重制约了他们驾驭案例的能力。根据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点,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及意义对相关的新的知识进行的积极的处理(再构),并且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对相应的观点、技能和思维等的整合(王沛、康廷虎,2004)。基于这样的逻辑,学生在学习案例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缺乏充分理解案例内容的知识基础,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

2.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能力普遍偏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任教的多数管理学教师取得的是科学学位,而且来自名校的比例不高,这就导致他们在读书期间几乎没有机会获得正规的案例教学训练。因而,他们完全是通过自我摸索来领悟案例教学要领的。此外,这些教师通常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部分老师的实践经验甚至与学生差不多。这些因素使得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领会不深、方法运用不当、对案例课堂讨论的组织不力。

3.缺乏反映中国国情特别是地方特色的好案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多采用来自国外或国内知名高校编写的案例。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环境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上的差异,国外案例对学生没有亲切感,难以和学生今后的管理工作联系起来;而国内知名高校编写的案例在规范性方面与国外案例尚存在差距,并且,其采集的样本企业多是国内知名企业或其他地方的企业,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学生特点使得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当地的中小型企业工作,这就导致国内知名高校编写的案例不一定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

4.领导和教师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哈佛和毅伟等知名商学院之所以在案例教学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学院领导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很高,还因为拥有一批热衷于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的教师。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领导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在发展思路、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考核、资金支持以及机构建设等方面没有给予案例教学法足够的重视。

5.民族文化特征使得案例教学法在中国遭遇某种程度的“水土不服”。案例方法首创于美国,它产生于美国或西方的文化或历史传统的特定的背景中,因此,我们发现案例方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和自我表现,以及质疑权威和官方观点的愿望(小劳伦斯・E.列恩,2001)。依据霍夫史蒂德的研究成果,中国在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文化维度上的得分远远高于美国。这使得中国学生一般不会在公开场合挑战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学生往往不太适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获得的主动性,而教师也不大适应部分地丧失主动权和掌控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文化特点导致中国课堂上的案例教学缺乏效率,甚至使得实际执行的模式与哈佛等院校所倡导的标准案例教学法大相径庭。

三、对策与建议

1.从领导和制度上重视案例教学。相关领导需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对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及院系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组成的案例教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整合学校和地方资源,从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案例采写、编辑与整理,案例查询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与其他机构的联络和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考虑从物质和精神上激励教师从事案例的教学、研究和编写工作,制定正式的办法来计算案例编写方面的工作量及相应的报酬。

2.大力提高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素养。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个教师从不熟悉到熟悉案例教学,至少要花二三 年的时间(史美兰,2005)。因此,必须鼓励教师赴案例教学开展得较好的国内知名商学院甚至国外名校进修相关课程,资助相关教师参加案例教学法方面的培训;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去企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实际管理工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提高管理学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并且,要大力推动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仅靠教师的单独摸索是难以构建一支合格的案例教学队伍的。

3.力所能及地开发一些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管理案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决定了它们应该植根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之中,从各院校各专业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需求的实际出发,制定富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刘国买、许德仰,2008),从而培育出当地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然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学案例选用的或者是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案例,或者是国内大型企业的经营案例,难脱教条主义的讲授模式。探索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学案例,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高校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中存在的矛盾,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马俊苹,2007)。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企业案例。

4.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相得益彰。实践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环。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构建由课堂实践、模拟实训、课外工作实践和校外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可以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丰富并改善学生用以理解管理案例的知识基础,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挖掘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

收稿日期:2011-07-29

作者简介:周俊(1978-),男,安徽庐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战略管理与国际商务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0-41.

[2]陈德智.管理案例编写与教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5-36.

[3]许祥云.应用型本科教育:实施“异轨竞争”的理性选择[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2):1-4.

[4]陈盛.应用型本科人才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1-6.

[5]郑春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8-70.

[6]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7]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5):17-21.

[8]刘国买,许德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