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个人总结

小学生个人总结

时间:2022-09-10 18:0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分组合作 有效性

分组合作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David koonts最先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分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课堂分组合作学习为主,分组合作就是学生个体之间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合作、交流以及探索的语言实践活动。分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在分组合作中体验合作参与的这一方式,结合英语的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培养学生个体的合作意识。小学英语分组合作实施以来,广大教育界高度重视并运用,且收获了很好的学习心得体会,实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观体现。

一、小学英语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的特征是喜欢成群结交在一起,因此,分组合作学习自然成为小学生乐忠于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通过分组合作,小学生之间可以增加互动、交流,各种英语知识可以一起探讨,比如涉及到英语语法问题,名词复数book-books、box-boxes、knife-knives、man-men、mouse-mice、child-children等等,各种规则不同则有不同的复数形式,分组合作中,不同复数规则可以分为不同小组,分组之间进行研究,达到总结快、不易混淆的目的,进而能够确定名词复数规则,提高学习学习英语的热情。

2.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创新思维。分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是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互相探讨问题,而后将这些意见进行总结,能够从其中发现每个人的所感所想。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很多涉及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比如就英语单词记忆法来讲,可以牢记一些记忆法,如“tree”把tr看成树干和树枝,把ee看成树叶。“eye” 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中间的y是鼻子。“banana”把a看成一个个的香蕉。“bird” 把b和d看成两个翅膀等等。把几个字母看作一个整体来记 如:“ow”再加上不同的字母,可M成“how,cow,low,now,town,down,know ”等; “ight”,再在前面加上不同的字母,可组成eight,light,right,fight,night,sight等。此类创新思维记忆法拓展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

3.展现学生的个人风采。分组合作学习是将几个学生个体进行组合,通过合作,学生之间能够发现彼此的优点,互相学习、启发、取长补短,能够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个人风采。分组合作学习小组中势必有学习优势者,在英语学习中,学习优势者能够将自身优点展现给大家,从而使得小组中的其它人受到熏陶。如表达“你做得真好!”场景:Teacher:Johnny,are you finished?Johnny:Not yet.Teacher:And you,Anny?Anny:Yes.Teacher:Show me your model plane.Anny:Here it is.Teacher:Good job!表达“问路”场景:Teacher:Excuse me,how do I get to West Lake Park?Lily:Walk down this road,and then turn left. You can’t miss it.Teacher:Thanks.Lily:My pleasure.各种场景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够充分展示学生个人风采,使得其它学生自然而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提升自我,展现英语学习的积极一面,进而展现个人风采。

二、小学英语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对策

1.提高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充当参与者角色的同时也能够充当活动的组织者,以达到师生和谐相处的教学目的。在英语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与教师互相提问:Anny:Autumn is here.Teacher:Yes. It’s cool.Anny:But I like winter better.And you,teacher?Teacher:I like spring.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技能。分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合作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合作,能够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目的。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会有其它成员参与进来,从而进行互相指正和建议。这种指正和建议能够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技能,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3.合理分组成员,均衡各小组成员层次水平。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中,很多分组容易出现滥分组现象,导致了鱼龙混杂。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综合考虑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层次水平、学生关系程度、性别比例等,将学生之间进行综合、协调分配,达到合理优化分组的目的。在英语分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都势均力敌,更有利于互相学习,提高英语水平。

4.运用多维评价模式,促进分组合作学习。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评价语言,及时鼓励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以此增加学生对于分组学习的兴趣度。教师通过多维评价模式,能够鼓励学生继续分组合作学习,不断提升个人英语学习水平。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智慧课堂;应用策略

1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1重视力度不够在国内一些小学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小学生计算机教学,导致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另外,一部分小学计算机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质量。1.2教学方式的滞后对小学计算机教学重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要求小学生学习和演练有关知识,并没有应用新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小学生在学习和演练计算机知识中自然没有任何兴趣,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2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2.1课前主动预习在上课前,小学计算机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利用智慧课堂系统传输到小学生个人终端中,这样小学生就能在个人终端中了解这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并在课下练习和查找资料中为掌握好这节课程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学习水平。2.2创设情境在实际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小学生通过个人终端了解和预习了有关课程内容后,教师可以创建出一个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情境,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这节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完整此情境,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防止由于小学生事先知道所要完成的场景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降低了教学效果。2.3小组交流在任课教师向小学生布置完此节课的学习任务后,可引导小学生讨论这节课程的任务,将小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讨论和研究这节课程,对自身怎样完成这节课程的学习任务做一个总体的规划,并与其他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在互相交流和共享下让小学生可以对完成这节课情境任务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小学生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着详细的计划后,便会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2.4老师引导小学生在初步形成对完成情境任务的想法后,任课教师就能够在自身演示和利用其他教学方式来指导小学生系统、有效地学习,在小学生掌握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步骤后,并要求生生之间总结自身在完成任务思路的不足之处,这样既能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用思维导图探索和总结出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具体方法。2.5纠正错误在小学生了解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方法后,有关教师就能够让小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的情境任务,并对小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相对应的指导,确保每位小学生都能够顺利、正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2.6加强训练在小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后,计算机教师还应该几个与小学生完成的情境任务相似的任务,小学生可利用个人终端选择某个任务,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演练,完成这一情境任务后,计算机教师还应对小学生在完成任务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刚刚学习的计算机知识。2.7预留作业在小学生完成自选情境任务后,这节课程就要结束了,这时候计算机教室应拓展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任务,并将其作为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让小学生在课后温习和巩固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而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2.8课后沟通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小学生可借助于个人终端自身的作业成果,计算机教师和其他学生评价其成果,并利用个人终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有网络,小学生就能够请教教师问题,将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小学计算机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电脑知识,而且还需要结合机房状况和教学进度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调动起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唯有做到这样,才能让计算机课堂有趣、丰富,这样小学生才会愿意小学这门课程,并且在完成作业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计算机的魅力。计算机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要有自身的看法和思想。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对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和丰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让自身成为一名受小学生喜爱和欣赏的教师。想要不断丰富自身教学手段,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本内容全面理解,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进行这堂课才更加有效果、有价值。计算机教师要确保每一堂课程都能够给小学生一种新鲜感,这样小学生才会始终对计算机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教师可使用教学道具讲解小学生如何提高计算机技能,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课堂魅力。如:在课堂中,以现场PPT讲解与个人操作相融合的形式,分解传授这堂课的内容。还可举行打字比赛,以速读与正确率为主要考核标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计算机这门学科对实践性和操作性有着很强的要求,教师需要给小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时间,在操作中小学生才能验证所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结合小案例和小游戏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既简单又有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也会使其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给小学生多一些操作机会,对于操作正确的小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好计算机知识的信心,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电脑的巨大魅力,进而更加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54-156.

第3篇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个性的人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自由和个性的张扬。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呢。对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任何一名学生都希望从教师那得到真诚的关爱。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作到公正,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理解和关爱,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并激发出学生对学校生活、对课堂教学产生无限的激情。例如我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后,就“你认为神奇的克隆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同组学生先进行了讨论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学生讨论成果。汇报完之后,已准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突然有学生举手发言,他说:“老师,我看到过一部电影,那里面克隆怪物统治了人类,并残害了人类,那么克隆技术的发展不是很危险吗?”他这一提问立即引发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我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笑声,并对他的这一提问表示肯定,表扬了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带头全班同学对他这一提问鼓掌,并就他的这一提问,再次展开了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同学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这位学生,让这位学生感到不已,并促使他奋发向上。

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创造、大胆展示自我的个性风采。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应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可估量的创新潜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为他们创设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大胆展示自我的个性风采。教师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积极的进取心,不畏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旧观念的束缚,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具有创造解决,有独特的创新能力的人。我在任班主任期间曾多次组织本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如教师的墙报设置。我们班学生开辟了一组墙报为“手与手的合作,心与心的交流”。学生在此栏目中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各种作品,也可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展开心声公开交流。这一活动既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个性,又促进了师生互动。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和谐发展。再比如,今年秋天,我组织了本班学生展开了一次“同一片叶子,不同的精彩”班对活动。学生走近自然,采集五彩多姿的树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叶画”、“树叶手工作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其实组织学生展示自我的活动形式非常多,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抓住各种契机,充分相信没一位学生,努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世界,学生就会在自主求索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才能,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三.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思想驰骋的充分自由。

教师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比如:成功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创造性教育模式等。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学会赏识,赏识学生的“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学会放手,给学生思想以充足的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思想感觉到充分自由时,他们才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会宽容,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做事,找自己喜欢的朋友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一课时,允许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找自己喜欢的朋友,结合成队,互相评改作文。课堂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活跃,在一种平等、自主、和谐、自由、互助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自由的想象,积极的思维,友好的合作,亲密的交流,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见解。课堂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营造班级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激励多元的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而民主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的营造则功在平时。课堂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才能使学生愿意表现、敢于表现。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使师生关系变的民主、平等,使学习氛围显得宽松和谐,使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和谐可亲,从而消除展现自我的思想顾虑。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尊重教师,把教师看作父母更看作知心朋友,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健康发展。

另外,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改变陈旧的、单一的课堂评价标准,采用多元的、激励式的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如《滥竽充数》一课,组织学生总结文章的寓意时,既肯定学生总结出的“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是迟早要原形毕露的”。这一观点,同时也肯定学生总结出的“像齐宣王这样对自己的下属不能明察秋毫的君主,是没有作为的”。这一观点。这样看似抵触却不矛盾的多元评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总之,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中,应如我校、校训中所言: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功;帮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鼓励每个孩子尝试成功;支持每个孩子自主成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提供能让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良好个性,塑造好他们健全的人格,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山西教育》2004年第19期26页荆竹玲老师的论文《中小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2.《神奇的克隆》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特点

1引言

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欣赏能力是指在欣赏体育事物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多种影响因素有机结合下的产物。它能够培养出小学生个性的体育欣赏能力,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情绪自控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这些都是体育欣赏的影响因素,从而使得在心上体育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2小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特点

2.1欣赏积极性高。体育欣赏积极性是指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为欣赏内容和方向,欣赏体育项目过程中的一个情绪状态。体育欣赏积极性容易受集体主义感、明星效应等因素影响。但是,由于小学生性格张扬的特点,在欣赏体育项目过程中,欣赏的积极性普遍都很高涨。

2.2身心投入性大。身心投入性是指被体育的特有魅力所吸引,使其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投入其中,来满足自己的身心需求。由于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总喜欢自己参与其中,来展示他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小学生都积极参加,获得身心上的满足。

2.3群体互动性强。群体互动性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是群体协作的形式,个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互激励的一种表现状态。小学生喜欢争强好胜,比个高下,因此,经常会以个人形似,或者小群体的形式进行比赛,充分体现出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

2.4持续欣赏时间短。持续欣赏时间是指在欣赏体育项目时,从欣赏体育项目开始到欣赏体育项目结束的持续时间。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自控稳定时间比较短,因此,在欣赏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很长久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欣赏,短到仅仅几分钟的时间。

3小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的本体感受(主要包括:器官感觉、肌肉刺激、精神感受、心理反应)的过程。小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不容被忽视,因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成长,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体育课。小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运动机能,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这是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比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也可以选择团队式惊醒比赛,也加强了小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

3.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又成为体活课。在体活课中,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在游戏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动手的能力。让他们动手实践,体会成功的,这也是培养小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3.3俱乐部形式。是指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他们就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体育项目了解(包括运动形式、比赛规则等),以及如何去观赏该项目。组织参与体育活动,或者观看体育比赛,进行体育图片展,这也都培养了他们的体育欣赏能力。

4总结和建议

4.1总结。由于小学生的个性性格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1)不宜开展负重的项目,例如,负重跑;2)不宜开展名誉性强的项目,以免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3)适宜开展趣味性强的比赛活动,来调动他们的个体积极性;4)适宜开展群体味项目,培养他们的群体配合意识和团队精神。

4.2建议。小学阶段是体育欣赏观形成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阶段。当参与者成功了,体育工作者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体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对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不良的点评,这样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反过来,体育工作者更应该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1

第5篇

一个在语文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存在的问题是: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于着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跟观点,这样做的错误在于过早定义了课文阅读的理解基调,牵制打压了学生个人阅读理解的观点与看法。“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课文文字的阅读理解,没有任何人的看法和观点能够面面俱到,教师的观点和看法也是这样,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应该多让学生表述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理解认识,这样做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养成一定的独立自主阅读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阅读理解思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对课文阅读多样的发散的理解方式,每一种别样的阅读理解思维都是一朵盛开的花,语文的阅读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关注时间很难维持,他们喜欢生动具体的事物,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基于小学生的这些性格特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一些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方式方法,以期达到有效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第一点,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创造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氛围,点燃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浓重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建有效有趣的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融入其中,使阅读内容不再平面刻板,而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乐趣,通过内在的主动性驱动提升学习效率。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第二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来控制阅读教学活动的节奏,适当的紧张情绪能够收紧学生的思维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较为持续地关注课文阅读内容,深入有效地理解和感悟课文阅读内涵。第三点,有效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成果。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及时有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鞭策,是激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点评这一正面督促激励方式,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产生一定的学习成就感,从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最后要强调的就是读写结合。阅读是为了理解文字,获取知识,那么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写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巩固阅读的成效。跟“听”与“说”一样,“读”跟“写”也是密不可分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也要布置一定的文字作业让学生完成,比如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之类的作文题,这样一些“写”的内容能够督促学生去更好更深入透彻地“读”。因此,在加强学生阅读训练教学的过程中,辅以一定量的写作训练,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语文是一门大学科,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相当重要的基础性科目。

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水平,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养成基本阅读素养的引导者,引导方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方法模式不是唯一的,也没有最好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让我们携起手来,多交流沟通,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明天而不断奋斗!

作者:秦碧莲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赵家坝小学

第6篇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小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

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数学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根据所学例题教算理,纯粹的计算使小学生感到枯燥而乏味,并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环境——“超市购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超市情景。学生在网上做“顾客”,充当收银员等,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学习,自主性得到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小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现代教育教学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可以充分适应小学生的个性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基础性和人文性。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学习内容是:

一是提供有关时间的学习网站,让学生自由浏览,自主学习,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

二是分学习小组汇报自学结果,并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上网自学,观察、分析、交流,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较完整地探索总结出来。学生自主完成了将生活积累变知识化、系统化的过程,已不满足对现有知识的获取过程,纷纷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闰年、平年?”“历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能修改吗?教师想设计希望日历……”学生的思维异常开放。教师指导学生“请自己到网上查询,我们的网站上有丰富的资源在等待你们开发,而且还有精彩的音像片等着你去欣赏,它能告诉你很多闰年、平年的由来;还可以在讨论区设计你所希望的日历与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欣赏”。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小学生实现探究式学习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搭建学习操作平台,引导学生自由主动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的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教学网络平台,虚拟网页构建了一个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借助“珠子”、“小管”等学习用具发现了点与间隔的关系后,解决“在校门口30米路的一侧安排红领巾值日生,每间隔5米,应安排几名红领巾值日生”的实际问题。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小学生实现协作式学习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单一分组学习和固定编制学习的方式,而是自由开展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出问题,参与交流讨论的学生随时都在重新组合。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自由发言、民主交流、主动探索,而教师也参与在其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发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自主交流、观察、讨论和概括的基础上和与其他同学交流协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第7篇

如何破解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局?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理念和原则?设计怎样的政策和制度给予支持?本文主要从国家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念、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方面进行探讨。

一、核心理念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基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要把握以下核心理念。

1.多样性。主要是在多元开放真实情境下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反映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课外探究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外探究的种类、结构、层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和科学探究及课内学习的规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为科学探究拓展了内涵、空间和渠道。

2.综合性。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把个体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发挥整体育人优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探究的内容项目是综合的,探究学习的目标是综合的,探究的方式方法是综合的,呈现的方式和成果形式是综合的。这与科学探究和课内学习单向性形成对照,也为科学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3.实践性。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放性。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目标、内容、过程、形式、评价与结果等均具有开放性,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为科学探究注入了活力。

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6.生成性。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好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新的探究目标和探究问题将不断生成,科学探究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创新。

7.体验性。强调对某种具体事物情境的体验.体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它必然伴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果。课外探究更多地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开展活动,其重要价值不仅在于通过活动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更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进而强化兴趣,形成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原动力。

8.普适性。面向全体学生,广泛适用于各门学科和学习领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活动范围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最具普及性和推广性。

二、整体设计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要有多维目标达成的整体框架设计,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实践探究学习,培育积极、生动、开放的学习文化制度,包括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等多种要素。

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儿童心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8-02

音乐是一门表演性艺术,它能给人们带来听觉的盛宴,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心灵,让人们在体验美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音乐教育又不可盲目而为,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化开展的过程,需要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相连,继而采取与之相符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因此,作者重点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儿童心理的特征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这是人的成长使然。作者根据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特征及其变化,具体可归述为以下几点:

(一)思维特征

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又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一般情况下,年纪较小的学生还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于直观、外部特征感知层面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词汇,并能通过一定数量关系的词句表达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有所深化。除此之外,大多数儿童的思维活性非常强,他们往往不能将注意力稳定、持久地集中在某项事物上。对某种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小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关注它的静态发展和动态发展。而对于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小学生则不会感兴趣,此时他们的注意力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易长时间地定格在理论教学上。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范围有限,所以不宜设置过高的教学要求和过重的教学任务,要注意音乐教育与小学生思维特征的融合。

(二)情感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的情感日渐变得丰富、深刻、稳定。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掌控自己一部分的情感,但是情感波动时有出现。例如,小学生在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扬时,常常会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高,而当他们受到批评时则会表现出低落的情绪。此时小学生在经历了爱憎分明的情感体验之后,他们在面对具体事物或人物会流露出相应的爱憎情感,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丰富,小学生的情感日渐趋于稳定,自我意识和道德情感逐渐养成,他们渴望获得父母、老师以及同学的尊重和认可。直至此时,小学生的好恶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更多地付诸于行动当中。譬如,他们对英雄人物的热爱不再单纯地存贮于心里,他们可以将这种精神意志融入到实际行动之中,通过这些先进人物或事例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帮助他人,此时他们的爱已可延展到教师、同学乃至祖国、人民身上。

(三)性格特征

小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得都很快,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活泼的性格,但是同时由于他们的性格不成熟、自制能力差,所以遇到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件时容易产生冲动甚至过激行为。另外,他们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自身的自控性以及持久性较差,基本都是在外界压力的催动下才行动。这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小学生的初始学习劲头很足,但却常常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将这种劲头保持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依靠自己完成教师预留的学习任务,即使遇到某些课业难题时,他们有时也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鼓励自己不放弃、不分心,直至问题解决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性格的养成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莫大的关联,因此,三者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以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从小学音乐教育的合唱教育、器乐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唱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心理的培养

任何一种形式的表演艺术,都会经历创作以及二次创作,只有这样,艺术才能长存于世并流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教育就是一个音乐再创造的过程。音乐曲谱寄托了作曲家的思想情怀、精神意志,是作曲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创造出来的,我们要想将其化为一种流动的情感艺术并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必须要依靠演绎者再度创造才能实现。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述说的那样,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应结合本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受教学生引入到音乐艺术再创作的情境当中,深度挖掘音乐词曲中所潜藏的台词并加以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利用不同的情感、情绪进行合唱演绎。在此之前,音乐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歌曲旋律的高音、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曲谱风格等要素,掌握作曲家的创造背景、环境和立意,深刻理解该词曲所蕴含的思想和内涵,以此为基础,音乐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他们领会这些内容,继此之后,音乐教师做出一些演唱艺术上的处理,例如音色、音调、谈吐气息、咬文嚼字甚至演出服饰等,让学生的创造心理在核查那个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器乐练习中加强对小学生坚毅、协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

器乐练习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必备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器乐知识和器乐应用能力,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和方式,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成,需要音乐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借助一些载体,开展一些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形成小学生坚毅、协作等优异的精神品格,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器乐这一教学载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器乐演奏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培育他们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他们高质的精神品格。具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多样的器乐比赛或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声部、多器乐的演奏教学、指导,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器乐训练中在学生之间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个人演奏和合作演奏两种不同状态下器乐美感传达的差异,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演绎出的旋律才是最美妙的,只有凝聚了众人之力的演奏才是最具震撼效果的,从而刺激他们自觉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应时常为学生设一些教学情景,譬如,组织学生欣赏名人名家的演出影像,向学生传播他们的成长经历,告知学生每一位成功演唱家背后付出的艰辛,让学生们懂得只有刻苦训练、百折不挠地付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反之,假如只依靠自己与生俱来的才华,而不愿付出,害怕成功历程中的艰辛,缺乏坚毅的精神思想,那么自己与成功也会越行越远。

(三)音乐实践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

正是因为人类个性差异的存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而,小学音乐实践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能力直接关联在一起,最终影响了活动的效率和成果。根据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在争取名誉面前,他们大多都具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个性心理,时常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音乐歌唱比赛、音乐文艺演出等,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教育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功能,引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小学生的有效行为。例如,学校可开展音乐艺术节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类技艺能力比赛,相关教师鼓励并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择取相应的竞赛项目,联合学生共同对表演者进行评奖,给予获奖学生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个性平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荣誉感的渴求,并以此来激励其他同学的行为。通过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活跃学生学习氛围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我欣赏、品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并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由于作者的个人能力有限,有关儿童心理以及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儿童心理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阶段自身音乐教育的实际,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更多的音乐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音乐教育上来,从而让学生在增长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引言

问题解决能力研究始于公元1944年乔治・波利亚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怎样解题表",这个解题表开创了研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先河,也就奠定了此项研究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更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数学课程标准》也认为小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可以理解上述问题,最好能综合运用小学生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以上问题,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对众多的各种信息,小学生们根本不知如何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根本不是数学问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则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也是小学生获取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师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1. 首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也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深入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而指导小学数学教师读懂自己所教的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尽可能的广泛利用多方面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小学生们的思维正是处在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他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还要建立在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上,比如各种教具,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根据各种具体的实际教学项目选用好相关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3. 再次,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当地教学和科研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第一手的教学科研成果的熏陶,也就无法尽快的跟上小学数学教学日新月异的进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学校的帮助下,搭建与其它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研交流舞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和科研业务能力的提高。

4.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小学数学课堂,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的尝试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应用相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师还要积极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创新,尽量设计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使小学数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小学生们共同探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小学生们从自己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并提出小学数学问题的各种能

力、并积极探索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们分析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们的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能力。

5.小学数学教师要建立小学生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记录小学生们的成长经历过程。小学数学教师们要指导小学生去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思考一些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从别处借鉴来的一些经典的的例子,一些小学数学的学习心得体会,还有小学生们获得的一些小小荣誉等,从而建立起小学生个人成长记录的档案袋。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定期跟踪并且指导,经常展示,并对优秀的小学生记录档案袋进行一些精神上的,甚至是物质上的奖励。

6.开展一些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小竞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们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问题解决的小竞赛,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小学生们进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便于小学数学教师们把握小学生们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各种状况,也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们及时的总结和改进小学数学的各种教学活动。

7.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每个小学生们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小题库、指导一个班级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班级小题库、知道一个年级建立起属于自己年级的年级大题库。由小学生、小学数学教师们参与整理,将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整理成一个小册子,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补充和修改,使其逐渐成为小学生个人、某个小学班级、某个小学年级段的宝贵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料。锲而不舍的开展这项工作可以培养小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小学生甚至是小学数学教师本人的搜集和整理信息、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

8.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让小学生们在安全的,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小学生们大胆的提问,甚至是质疑老师。一个人,哪怕是小学生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积极的进行思维,小学数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在上课开始前,小学数学教师要是能够能创设小学生们学生会感到好奇的一些悬念,那么小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便会被激发出来。

三、结束语

教会小学生如何解决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师帮助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一些最基本的策略,比如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等。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性探讨还不够深入,囿于篇幅一些具体实践无法附上等诸多问题,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有效教学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学校生源复杂,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具有差异性。由于学校生源复杂,并且学生个体间存在了包括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知识水平、信息接收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从入校展开学习开始就已站在不同知识构造的起跑线上,因此,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困生。另外,如今小学生的压力逐渐增大,学习负担更重,无形中给很多学困生又增添了不少心理压力,导致差异性的增大。

(2)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影响了学习的积极参与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学习内容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难度,使其逐渐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此外,学习过程中的枯燥还导致学生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缺乏学习思考与探究的动力,使其差异性更加明显。

(3)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数学学习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数学的学习和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前很多数学学困生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面对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无法以投入的状态、以最高效的形式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听课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找到学习重点,最终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且难以进步,于是逐渐失去了数学学习的信心。

(4)小学生成长阶段的特征导致其注意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差。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正处于非常贪玩、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的阶段,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本身由于数学学习兴趣不足,进入数学学习课堂后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教师讲解重点知识时容易走神,旧的基础知识还没有掌握又很快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导致学习漏洞越来越大,数学学习停滞不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全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例如,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合声音、画面、图像、文字等多方面的优势,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生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活跃思维,从而取得高效教学的成果。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上不够成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要多于理性认识,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学困生由于成绩不好,学习能力不强,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过于敏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爱,通过观察尽可能放大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的细微进步,并不吝惜赞美之词,及时给予最大程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学生的动力都转化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让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奋图强,努力上进,从而逐渐重拾数学学习信心,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3)加大对学困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个人辅导。教师要密切关注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困生的差异性以及形成原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每次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积极引导学困生,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基础知识以及学习情况,让其对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将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帮助学困生优化学习方式,精讲巧练,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中摸索出针对不同学困生个体而采用的提高方法,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最后,作业的安排上也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及时针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单独的辅导等。

第11篇

静心慎思,我们会发现,科学已经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伴侣”,它渗透于生活的每个空间,伴随着个体一生的成长。小学生正处于系统接受教育的开端,刚从对科学迷惘的思想中走向逐步了解、认识和利用科学的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契机,精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且日益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真实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接触、体验、经历各种科学探究的历程,便能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良好品质,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线索,着重讨论小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本质。

一、任务导学,弃课题随心所欲

科学探究展开的第一个环节便是确定合理的探究课题,制定明细的探究步骤。而经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小学科学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倡导的“尊重和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经常将课堂完全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具体要探究的课题,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型,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提出的课题往往具有“随心所欲”的直观性质,往往不切实际,甚至超出小学生探究的能力范围,如在围绕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磁铁》教学开展“制作磁铁玩具”的探究活动时,教师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没有直接将“制作指南针、小帆船等玩具”这个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提出自己想要制作的磁铁玩具,结果,学生幻想联翩,提出的课题设想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有些课题还偏离教学主题,最后教师不得不将学生们的这些幻想一一抹杀,将自身设计的教学任务搬上讲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教学的窘境,让小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焕发,小学科学探究的主题确定应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能力特点,规定一个课题制定的范围,再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领学生迈向科学探究的道路。

二、增强合力,忌探究浅尝辄止

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是全面发挥小学生潜能的关键环节,更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素养,习得科学精神的主阵地。但是,单一的小学生个体能力有限,很难保证其能够深入探究,相反,推行小组合作探究,以多个人的合力介入科学探究,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而且小组成员能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可供同伴学习的知识。然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如果缺乏必要的课堂管理和约束,不仅会使课堂陷入混乱,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探究浅尝辄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不能为了所谓的“自由课堂”构建,放任学生“胡乱探究”,而是要在小组构建、任务制定和分配、探究过程实行等环节加以指导和帮助,保证小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行为落到实处。例如,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做个岩石百宝箱》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岩石的种类和特征后,便进入本课的主题。由于这个活动内容较多,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首先,教师按照自由组合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并督促各个小组选定小组长,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分工;然后,让各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精美岩石进入组内进行实质性活动,教师巡视和指导;最后,教师举办“岩石百宝箱”展览会,实现了师生、组间和生生间的欣赏和展示,加强了对岩石的认识。

三、成果显著,避汇报轰轰烈烈

科学探究是基于一定的问题产生的,所以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结果是科学探究最为重要的成分。而小学科学主张的科学探究方式虽然不如科学家那样高深,但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科学,更好地解开困惑。然而,笔者调查发现,有太多的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实现自己眼中的学生主体性,将汇报的课堂变成了学生轰轰烈烈搞活动的场所,汇报形式“天衣无缝”,而汇报成果却流于表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身的探究,反思自身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让汇报环节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成果,更让汇报过程成为学生改进探究方式,增强探究能力的营地。例如,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十四课《木材》时,教师以“如果我们想要研究木头,你想要研究它的什么呢?”为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进行现场探究。在汇报和交流时,教师并不是让学生自发性地进行汇报,而是先按照组别进行,让小组派代表集中发言,并解答学生的提问,而汇报人所在小组的成员可以帮助解答,最后让各个小组进行评分,看哪一个小组所做的探究更深入,成果更显著,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每一个小组都对汇报环节精心准备,而且能够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助,增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心理学上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帮扶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具备独立学习和探究的一般资质后,教师再撤去“脚手架”,小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的教学要始终采取一种支架式的模式,扮演一种引导者的角色,将科学探究和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渗透策略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以数字、语言、公式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和记录生活数学的方法和内容。数学是经过几代人累积下来的宝贵财富,所以数学的发展需要新一代人的发现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文化的作用,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美,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渗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促进数学学科发展。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兴盛,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随之增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没有文化背景支撑的学科是无法发展的。所以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数学文化提供动力,特别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对单纯理论知识的接收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就需要引入数学文化,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注重理论和文化的结合,所以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师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促进小学生个人发展。

数学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逻辑性。但是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偏低,不爱举手回答、提问,甚至有些调皮的学生不爱配合教师的课程安排,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小学数学课堂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概念,学生的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表现,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注意向学生灌输数学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2.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2.1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扩展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生数学课本内容的设置是比较有趣的,数学课本是向学生表达数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通过扩展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数学第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数学的发展史,或者是讲一些历史数学家如祖冲之的数学小故事,可以根据小学数学各个板块的知识分布图进行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下图是小学数学12册95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分布图。

2.1.1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例如:初一在教学“绝对值”,让学生计算|3|和|-3|时,我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而是通过学生乘车付费只与距离有关,而与方向无关,让学生明白绝对值与方向无关,代表的是距原点的距离。

2.1.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依据。无论哪个地方选择教材的余地很小,而各地学生实际情况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用好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例如: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让学生搜集百分数的素材,有的带来牛奶,有的带来纸巾,有的带来饮料,有的带来衣服上的标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1.3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让四人小组合作自制小孔成像的装置,再度量物高、像高及相关的距离,通过计算、观察、对比,总结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个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交往的能力,同时也为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学生的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教师真正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

2.2结合生活,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偏向生活化,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儿童纸币进行生活模拟:老师早上带了100块钱菜市场买菜,买了2块钱豆腐,10块钱猪肉,50块钱的米,又捡到了20块钱,那么老师的口袋里还剩多少钱?然后请3个学生上讲台写下各自的计算过程和答案,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维。让学生在文化层面上理解数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比较高。

2.3利用数学美感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包含数学的美感,在建筑、艺术、动物等方面很好地展示数学的美。所以教师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就可以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再展开教学,比如在介绍图形特点和图形的对称性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前作业:你身边的桥是什么图形组成的?你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物品?在数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对动物的观察,问学生:蚂蚁有几只脚?有几对触角?5只蚂蚁有几只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构造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