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本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计划

时间:2022-11-29 17:2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课程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本课程计划

第1篇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及可行性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国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国画国画牡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国画山水国画网,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国画山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字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国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美术专业教师团队;中高年级学生对学国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特长学生”“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国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国画视频字画,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中国国画,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国画山水,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国国画字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视频,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国画山水,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国画欣赏国画牡丹,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国画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近代中国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字画国画欣赏,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中国国画,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字画,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组合创作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画。如: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8、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国画梅花国画牡丹,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作业、参赛、评比等形式得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教师评价

(1)课堂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与教学目标。

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诵读内容:

《溪居》等7篇古诗文

《论语》《大学》《老子》中精选片段

《山海经》中神话故事

四、教学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教学措施

1、每天利用午间活动时间、集会、路队诵读形成常规,选自觉诵读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两节阅读课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诗经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可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

4、不进行严格的考核。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激励争优。

5、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6、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五、教学评价

第3篇

一、制度推进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推动力

在学校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立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这对普通中小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校已敏锐地感觉到仅仅重视国家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必然与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产生差距,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也必将是不彻底的课程改革。为此,我校在全面推进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试点。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在制度推进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我校的《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中明确了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在促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及基本要求;二是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三年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估细则》等;三是将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作为本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教育工作年度计划;四是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对教师的专项督导评估,出台了详细的考核细则。通过制度的强有力推动,促进了全校的校本课程构建工作。

为使校本课程工作落到实处,教学研究中心根据学校《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全校教师自愿申报、开发校本课程,并成为该科辅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学研中心对全校学生进行遴选并重新编班。学校与各科室签订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责任书》。责任书规定了课程开发的领导、组织管理等4项职责,同时也规定了教学研究中心、学研中心的进行培训、指导组织研讨和成果交流等7项职责。通过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教研部门和学研中心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使得教研、学研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结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共同体,加强了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合作。

从我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来看,应该说我们的课程开发是成功的。学校的课程开发离不开教研、学研中心的培训、指导、组织,离开了教研部门的专业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规范性和专业支持。同时,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也为教研部门的研究提供了真实的案例,避免了教研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上空洞的理论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土校本课程开发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理论。

二、观念与理念并进的课程开发基础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之下,在小学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不但涉及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课程改革理念评价理论、课程管理方法、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纲要等,也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等角色及相互间的关系,它较之于在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更有难度。以往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时,更多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校本课程开发不但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为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校教研部门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采取一切措施,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南京、上海、重庆考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与此同时,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和成果展示研讨。以上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了校长及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为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以课题形式对校本课程开发集中攻关

通过以上各种培训,虽然广大教师不同程度地了解了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途径和方式,但“校本课程开发没有一成不变的途径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不同的校本课程资源,不同的区域文化沉淀,就会有不同的开发途径和模式以及相应的配套方法”。对于课程资源相对短缺的我校来说,并非采取“拿来主义”死板套用就可以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问题。为此,教学研究中心在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启动的基础上,于2011年11月向区申报了“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模式行动研究”,试图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凝聚更多的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形成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也试图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具规范性。一年来,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门力量,以课题培训、成果展示、经验交流、问题研讨、中期指导、论文评比等方式,组织40余名教师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以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课程设计、评价案例等为基础,对教师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如对“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者在开发实践中认为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主体,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主体,在理论上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校的责任;在实践方面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反思、重建、评价模式等。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因地制宜”的问题,使更多的教师能够面对本校课程资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也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趋于规范。

四、保障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根基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专项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学校实行三级管理:一是建立校级领导小组,二是建立指导小组,三是建立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学校由业务校长牵头负责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及6名教研员总体负责课题研究、培训、研讨,学研中心负责学生、班主任的编制、考核等。三级组织既分工又合作,形成联动之势。一年来,学校开展多次大型课题培训和课题的中期指导活动,借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开发教师就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组织本校教师培训、听课、观摩和交流成果。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总体工作有安排、有人抓、有落实、有检查的局面,在组织、人员、制度方面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第4篇

杨素珍山西大学附中校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特聘教授,山西省督学,山西省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示范高中评估专家组成员;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曾佑瑞

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校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学高级教师,怀化市高中校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怀化市政治教育教学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南省高考命题专家库成员;自参加教育工作20余年来,曾任政治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教育部NCCT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认证专家,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曾先后获得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基础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

本刊编辑: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被广为重视,各中小学校也都在大力开发与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学校由于认识不足或失之偏颇,把开发校本课程当做开发课件来部署,还有些学校把校本课程当成活动来组织。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曾佑瑞:校本课程不同于简单的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第一,校本课程开发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民主的课程管理政策,它强调学校、社区、专家、家长多方共同参与、合作、探究与反思;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的教育改革策略,教师是变革的力量,学校是一种学习性组织,校本课程应凸显学校特色;第四,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宏观上来说,对于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不仅有利于学校和教师的特色与个性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广泛的概念,不能归结为一种简单的课程类型,它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更可以是必修课。另外,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课的设置理念也有很大的区别。活动课只是简单地根据课程要素与结构的需要来划分、开设,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课程研制和改革模式,以及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师角色转换。

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开发校本课程当做开发课件来部署,或把校本课程当成活动来组织,那么,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和内容选择的范围,而且也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使学生个性与教师个性都得不到充分张扬和发展。我认为,校本课程应体现在课表上,要具备“九有”,即有开发方案、有课程实施纲要、有教材(自编、选编、选用)、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考评方案、有考勤记录、有成果展示、有反思总结。

杨素珍:我认为,课程不仅是学校各种学科的总和,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有学习活动的总和,还是学生在有计划、有目标的自主发展中,体验并持续提升人生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凡是具有教育功能的学校活动都应该纳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学校育人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国家课程的执行力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这个能力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学校的育人特色,而且还反映了校本教研、组织管理、资源整合等能力,是学校发展需要依靠和应该重点建设的领域。由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因此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必然存在差异。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因此,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国家课程缺少什么?学校又能做些什么?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一定要明晰,至于它呈现的形式,则不必求全责备。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应该体现自主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其根本目的是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如果说国家课程的优势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那么学校的活动类课程,则是培育学生未来所需的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把活动类课程纳入校本课程进行管理,使之课程化、系列化、常态化,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在校本课程体系中,其中有非常大的一个部分就是校本活动类课程,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文化节课程,如英语节、语文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如我校的语文节有古典名篇诵读专场、教师的文学讲座、学生主讲的文学沙龙、各班参与的话剧专场、名家报告、演讲与辩论专场等。二是专题性课程,即以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和主题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如我校组织的物理年、感恩教育周、社区点亮生活等大型活动。三是社团类课程,如话剧社、爱心社、文学社等。它是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沟通表达、创新合作等能力。

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实行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因此,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育科研的重点。在我国校本课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主,以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参照物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校本课程的相关概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结合本校的传统以及学校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合理的课程结构,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②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是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具体体现在基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

二、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说明。该校的校本课程是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的开设的。让我们看看明德小学是怎样成功将经典诵读计划作为该校校本课程的。明德小学的校本课程总体上是以该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为载体而进行。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诵读计划。例如,一、二年级主要是《三字经》和古诗20首。三、四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40首为主。而五、六年级则以《三字经》 、《弟子规》、《论语》 《大学》和古诗词40首为主。选择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该校的教师队伍以年纪较大的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大多对经典诵读的开发较为重视且对其较为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主体的局面。其次,该校的地理位置位于陕西关中平原,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基于此,该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篇章为主。

与此同时,该校校本课程时间的设置方面同样是与众不同的。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开设时间而定的。而是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实施其校本课程。例如,早晨升旗后开始五分钟的诵读;每节课预备铃响后两分钟,大家一边念一边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帮助安静教室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中午的十五分钟用于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经典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这种时间的安排是由于明德小学作为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小学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有别于非寄宿学校的时将设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德小学不拘泥于将校本课程开设成为一门传统的课程。而是灵活的开设相关的诵读课程。

明德小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该校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老师教读与讲故事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小型而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采用比赛的形式看看五分钟的时间内谁背的多;比比看谁最先背下一条;规定任务,谁先背下谁就可以先出去玩。这一方法最好用,因为它能更好地激励孩子背诵的热情。同时,该校建立了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了大量实验的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全日制的寄宿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明德小学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着重面向家长进行校本课程相关的宣传,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多向家询意见和建议,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明德小学在实施诵读经典计划中的过程中,校园的经典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走廊上可见"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食堂里可见"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连厕所里也出现经典的语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让你不得不学经典,对经典也不得不爱。

转贴于  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诵读经典篇章必将会遇到许多生涩和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明德小学的诵读计划也曾一度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每天中午读经典时,很多孩子读得无精打采,集体读时声音还可以,可是仔细观察,也就是几个会背的孩子,每天声音响亮地不厌其烦地读一遍又一遍,而多数孩子虽然看着书,但心思都不在经典篇章上。还有的干脆就没带书,在东张西望,无所是事。面对此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为了激发同学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很多老师开始利用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解所背诵经典的"背后故事",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渐渐的,该种解决措施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诸如,这种讲解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孩子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背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孩子就堆积了许多的篇章没有背诵。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们就不太注意老师讲故事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例如,将每天要求同学们背诵的经典篇章写到黑板的一角。让同学们反复的记忆,并作相关的解说。那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们可以作为"小老师"给自己的伙伴们讲解,大家共同背诵。利用这种方法,同学们渐渐的对经典诵读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正是这样的方法,使明德小学的经典诵读计划一步步推进,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

三、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成功经验的反思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明德小学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所拥有的宝贵经验。我想这也是其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经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就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声音。学生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其对于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意见在很多程度上是评价课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③在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进行调研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向部分学生作了简单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于该校的校本课程持肯定态度。同时,学生们反映通过经典诵读计划,使他们增添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这就体现了"校本课程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主旨。"④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之处是值得很多学校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更好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看来,好的校本课程一定是具有本校特色的。因此,切实依据本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开发,就一定会开设出优秀的校本课程。

注释:

①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②骆玲芳, 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实行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因此,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育科研的重点。在我国校本课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主,以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参照物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校本课程的相关概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结合本校的传统以及学校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合理的课程结构,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②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是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具体体现在基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

二、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说明。该校的校本课程是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的开设的。让我们看看明德小学是怎样成功将经典诵读计划作为该校校本课程的。明德小学的校本课程总体上是以该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为载体而进行。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诵读计划。例如,一、二年级主要是《三字经》和古诗20首。三、四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40首为主。而五、六年级则以《三字经》 、《弟子规》、《论语》 《大学》和古诗词40首为主。选择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该校的教师队伍以年纪较大的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大多对经典诵读的开发较为重视且对其较为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主体的局面。其次,该校的地理位置位于陕西关中平原,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基于此,该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篇章为主。

与此同时,该校校本课程时间的设置方面同样是与众不同的。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开设时间而定的。而是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实施其校本课程。例如,早晨升旗后开始五分钟的诵读;每节课预备铃响后两分钟,大家一边念一边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帮助安静教室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中午的十五分钟用于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经典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这种时间的安排是由于明德小学作为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小学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有别于非寄宿学校的时将设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德小学不拘泥于将校本课程开设成为一门传统的课程。而是灵活的开设相关的诵读课程。

明德小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该校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老师教读与讲故事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小型而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采用比赛的形式看看五分钟的时间内谁背的多;比比看谁最先背下一条;规定任务,谁先背下谁就可以先出去玩。这一方法最好用,因为它能更好地激励孩子背诵的热情。同时,该校建立了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了大量实验的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全日制的寄宿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明德小学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着重面向家长进行校本课程相关的宣传,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多向家询意见和建议,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明德小学在实施诵读经典计划中的过程中,校园的经典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走廊上可见"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食堂里可见"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连厕所里也出现经典的语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让你不得不学经典,对经典也不得不爱。

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诵读经典篇章必将会遇到许多生涩和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明德小学的诵读计划也曾一度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每天中午读经典时,很多孩子读得无精打采,集体读时声音还可以,可是仔细观察,也就是几个会背的孩子,每天声音响亮地不厌其烦地读一遍又一遍,而多数孩子虽然看着书,但心思都不在经典篇章上。还有的干脆就没带书,在东张西望,无所是事。面对此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为了激发同学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很多老师开始利用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解所背诵经典的"背后故事",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渐渐的,该种解决措施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诸如,这种讲解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孩子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背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孩子就堆积了许多的篇章没有背诵。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们就不太注意老师讲故事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例如,将每天要求同学们背诵的经典篇章写到黑板的一角。让同学们反复的记忆,并作相关的解说。那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们可以作为"小老师"给自己的伙伴们讲解,大家共同背诵。利用这种方法,同学们渐渐的对经典诵读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正是这样的方法,使明德小学的经典诵读计划一步步推进,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

三、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成功经验的反思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明德小学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所拥有的宝贵经验。我想这也是其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经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就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声音。学生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其对于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意见在很多程度上是评价课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③在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进行调研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向部分学生作了简单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于该校的校本课程持肯定态度。同时,学生们反映通过经典诵读计划,使他们增添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这就体现了"校本课程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主旨。"④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之处是值得很多学校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更好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看来,好的校本课程一定是具有本校特色的。因此,切实依据本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开发,就一定会开设出优秀的校本课程。

注释:

①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②骆玲芳, 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一、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现今,我国西部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二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陶冶情操和能力培养方面。三是没有强有力的课程保障措施,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四是课程评价单一。

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课程。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三、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开发与研究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建立规范和完善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2.教师层面目标:以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为载体,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教科研能力;开发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3.学生层面目标: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发与研究内容

1.开发合唱、中国画、器乐、舞蹈、竹笛、素描、剪纸、书法、布衣舍、装饰画、沙画等10余门艺术类校本课程。

2.研究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3.探索实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四、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开发与研究思路:将按照以下思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发和研究

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

2.理念先行――让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融入师生内心,发挥对师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3.专业规划――在充分了解音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教师个人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的发展状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细化目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5.制度建设――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纲要汇编,从制度上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6.教材开发――引领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发10余门音乐类和美术类校本课程教材。

7.开展活动――落实教师课程申报和学生选课(教师已推荐的校本课程)工作,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活动。

8.评价导向――以评价促进实施,以评价引领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做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W评价。

9.形成理论――在收集活动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最后形成理论。

(二)开发与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始,便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学校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通过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制定课题研究的合理规划。

2.行动研究(反思)法: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逐步形成“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

第8篇

一、校本课程的规划

学校要建立的是校本课程体系,要注意区分体系和课程的区别,体系是一个系统,是多个校本课程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多个相互独立的课程。一般来说,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以下三个阶段。

1.摸索中稳步推进

校本课程毕竟不是必修课,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同时,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宣传,引导教师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同时引导教师深层体会课程建设的原则,杜绝同质化校本课程,杜绝以师为本的授课方式,重过程,轻结果。在这个阶段,要强调课程的量,在推进中对各课程做好分析评价,对于同质化的课程必须积极进行优化,甚至取消。

2.丰富中强化规范

随着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要积极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强化教师和学生校本课程的操作规范。要积极开展优秀校本优质课展示活动,在学期末要开展校本课程互评和学生评价,结合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状况、教材教案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量化,推行精品校本课。与此同时,坚持多元化校本课程原则,保持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活力。

3.提升中进行整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学校应强化校本课程分类,提倡多学科整合,坚决杜绝同质化课程。要注意,不要将这个阶段的校本课程建设和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必修课混淆。国家设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而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多样化状况,强调的是个性培养、特长培养。另外,校本课程还要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流程

要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小组。一般来说,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要统筹校本课程建设,有明确的校本课程规划思路。教务主任任副组长,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积极推进者,要坚决贯彻课程规划思路,通盘考虑社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特点,及时召开课程启动会、反馈总结会等,实时监督课程建设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校本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在教研组会上要充分讨论,建立符合学校情况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班主任要做好学生选课的引导工作,要特别注意学生本身个性特长和学生兴趣的情况,千万注意不要搞一刀切、包办学生选课。各部门要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申报

由教研组长召开组会,充分讨论校本课程建设思路,抓住工作重心,组织教师申报课程,填写申报表。申报表中要有课程提出背景、完整的课程内容、授课计划和课程的考核方式等信息。由教研组汇总后统一上报教务处。

2.审核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审核,并及时、充分地和教研组交流,确定下学期最终的校本课程,并将全校的校本课程进行汇总和分类。

3.选课系统准备

将校本课程的详细内容导入网上选课系统,明确校本课程的学分修习政策、选课对象(如果有多个校区的要分开,尽量避免跨校区选课)、上课时间和地点。在此期间,班主任通知学生查看相应的课程介绍,引导学生做好选课准备。

4.网上选课

在指定时间段开放选课系统,学生选课后,可以锁定选课信息。在第一轮选课结束后,对于开课人数不足的校本课程,教师要进行反思,同时取消该课程,让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二次选课。整个网上选课结束后,要形成总课程表,教师课表和学生课表。给教师和班主任提供校本课程学生花名册。

5.授课和结业

教师根据选课系统确定的时间、地点上课。教务处组织督学,对教师的教材、教案、课堂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期末,选课学生修满国家规定的学时并通过考核的,给予相应的学分。

6.校本课程考核评价

学期末,教师上交总结。教务处组织开展教师网上互评和学生网上评价。结合日常学生反映情况,充分讨论后,评选出星级校本课程,并在下学期进行校本课程展示。对于评价不及格的,教研组和上课教师要拿出整改意见,直至取消该课程。校本课程评价结果要作为校优秀教研组和校优秀教师评选的组成部分。

第9篇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保障

建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校级领导、教研干部及多名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位。

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加快规范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就校本课程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开发管理制度、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与步骤、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队伍保障。学校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号召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聘请区少年宫的教师等,为教师、学生作辅导。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统一引用阶段。2001年,校本课程实施伊始,考虑到教师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师生国学知识与道德水平的缺失,我校确定了《三字经》为校本课程教学的主教材,明确了诵读与译文、释词与理解、典故与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制定了开发方案与课程纲要。

统一规划、自主开发阶段。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在中心校办学特色、办学思路、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校结合师资特点、学生需求自主开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并在开课前在中心校申请备案,上交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经审批后开设。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选择性强等特点。

资源共享与拓展阶段。统一印制了《做主人系列教育读本》,共12册,提出了实施意见,规定了循环使用办法,实现了资源共享,自主选择。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明确总体要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引导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把其作为一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断地加以利用和拓展;突出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引导师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丰富课程的内容,深化课程的内涵,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明确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性、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与改进完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明确课时计划。依照“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意见”分配课时。以学期为单位做整体安排,适度弹性,既可分节使用,也可集中使用。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并深入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从年级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研究。建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加强研究与交流,开展校本课程评优课,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研究意识。

第10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飞速发展。前几年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职业学校在全国迅速兴起并在数量上急速高涨。目前高职在校生人数己占本、专科在校生人数 50%以上,吸纳了大部分高校扩招的学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职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根本特征。通过分析高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进而结合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刚平教授将“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我国职业教育界的石伟平教授也提出了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基本理念:(1)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2)不断优化课程权利与资源配置;(3)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4)校长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通过这两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可以总结出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涵:(1)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2)高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很广,可以涉及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创编等多种活动。(3)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企业的参与可以保证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适切,使得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这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根据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反映,调整课程的内容。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还需要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反应灵敏,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企业的关系及时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当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的时候,也可以避免在国家课程实施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2.有助于教育决策民主化的实现。“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提出的。我国的教育决策逐渐走向民主化,这需要将放到学校,让学校成为教育决策的主体。这一民主化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校本课程是教育决策民主化的一种实现形式,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成为课程开发的真正主体。

3.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的需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否健康地开展下去取决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和特色。目前正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争取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打造出具有特色的高职毕业生。

4.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9月2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以“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基础教育论坛就提出了一个议题:学校如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和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职业学校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依赖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进行高等职业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促进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促使职校教师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实践中的新进展,通过不断的学习,完成专业的提升。

5.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一直是教育面对的永恒话题,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因材施教”的先进的教育思想。重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同样成为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发展学生的个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教育的目的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点,在生源上尤其如此。如何照顾到学校的生源多样性?如何根据学校的学生特点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保证课程的实施与质量,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和理论课程开发流程的比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理论层面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际操作中的高职课程开发的几个主要区别:上沿用本科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在课程开发的理论程序中,需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而进行高职课程开发。

转贴于 2.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课程的开设受制于有无教材、学校教师主观“拍脑袋”想出来的经验性的“课程计划表”;而在课程开发的理论,程序中,课程的开设主要由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系列的课程调查决定的。

3.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教材的选择决定了高职的课程结构;而在课程开发的理论程序中,先确定课程结构,再根据课程结构来编制或选择教材。

(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对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现状的再现可以让我们比较清楚地认识和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即是高职课程是本科教育的压缩。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课程开发的理论程序来操作,实施过程中又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1.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问题。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其对所教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教学实践的游刃有余的把握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具备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但是,来自实践的调查却显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现状堪忧:大部分专业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理念;教师胜任本专业教学仍有困难,更勿论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额外的”校本课程开发。

2.课程标准。在高职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没有课程标准可循,因此会导致高职课程实施时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单凭学校就能解决的。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由国家或地区政府来完成。在美国和英国,类似的职业标准由各个行会制定,学校根据这个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和教材。在我国,行会的力量还很薄弱,所以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政府来完成。

3.经费。要进行比较正规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进行大规模的课程调查,进行 DACUM表的开发,进行教材的开发等等。所有这些花费对于办学经费先天不足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大部分高职院校无力或无心承担。

4.教材。教材本应该是为课程服务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却受制于教材的开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是看是否有相关的教材,然后决定是否开设这一门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缺乏专门的教材也是制约高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没有适合的教材可以挑选的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不得已选择了相关的本科教材。

四、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分析

从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来解决的,但有些问题是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解决的。

1.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一方面,这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主动出击,改革自身的的课程,根据企业界需要培养学生,才能获得生存。另一方面,这种改革中必须是有计划进行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受当前高职师资、资源等各方面的条件所限制。课程改革的计划性还体现在要规范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上。

2.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企业界的参与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界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用人信息,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中积极吸引企业的参与,可以适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课程方案。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界的合作,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是:学校组建“专业课程开发委员会”,邀请企业界的相关专家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过程。

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职校教师在专业上的进步。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而已有师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态度,其准备也并不充分,所以进行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循序渐进,让教师有一个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调整和准备过程。学校可以主动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使之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师只有在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在专业上的长进,促进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同时,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对其所教专业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4.开发和推广校本教材。如前文所述,教材也是制约高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重要的客观制约因素。高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比较落后,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即可以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推广。一方面可以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校本教材的推广可以为学校带来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2

第11篇

关键字:校本课程中学物理开发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决策主体进行开发。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各地中学物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

一、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同时,物理学更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验证都要在实验和实践中进行,真正的物理是动手和动脑并重。中学物理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物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物理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发物理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物理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

所以开发适应时展,同时又适应当地学生情况的开放式物理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物理知识的范围,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架设一条从知识到生活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物理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物理潜能,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现有的中学物理教师,大多数受过正规严格的物理训练,精通物理理论和教育理论,极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的具备一定特长;如果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为他们的才智提供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程理论。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往往采取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因此开发者之间的凝聚力得以加强,能力得以验证,还可以带动青年教师的素质提高。可以说,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必须基于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对可能开发空间的明确把握,对物理教育资源的足够估计,对学生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以及动手能力等基本情况。校本课程的目标应突出对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完善和补充,而不是课程目标的强化。所以,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应注重: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②刺激受教育者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③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轻松、活泼的优良教育与学习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三、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

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开发的另一主要问题。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程实施的操作性依据。校本课程内容必然是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它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素材时,要防止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不自觉地依据“知识的顺序”,使校本课程过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思维框架和传统经验。同时也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的“个人作品”,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开发,导致校本课程偏离目标。

按照物理新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求在“知识深度”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在知识广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以体现“广、浅、精”这一当代学科基础课程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内容的选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与物理: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扁担的作用及力学原理,自行车中的摩擦/生活中的摩擦力,运动场上的物理学,洗衣机中的物理问题,冬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家电中的物理知识等。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知识的了解,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物理学史方面:通过对物理学史部分精彩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历程有所认识,从而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架构以及成就、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向有所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等等。寻找必修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和历史上重要的理论论战(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并通过查阅资料,整合成几个物理学史的专题。如:中西方古代物理学简介,伽利略的力学贡献及科学方法,牛顿生平与主要成就,永动机史话,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等。

小发明和小制作:发明制作是一种技术创造活动,凭借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开发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大,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创造能力从少年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发明制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本身就有一些小制作,限于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可以开发为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如:自制潜望镜,自制小喷泉,简易的海水淡化器,简易风力发电器等。

物理知识与科技前沿: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前沿科技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科技前沿如卫星发射与航天科技、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光纤通讯、纳米技术、新能源开发、前一年国际国内的十大科技新进展以及与诺贝尔奖有关的材料等。

物理奥赛培训内容: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

还有如:小家电维修方面,航模制作,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物理学习方法,科普性物理知识等,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选编入中学物理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挖掘资源,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共建单位等各方面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使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体现学校的特色。加强物理教研组内的合作,发挥物理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力量,每个老师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各具特色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其它科目老师的合作,中学物理校本课程从一个学科切入,但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多学科多门类的组合。加强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如其他中学、教育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实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四、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生选课: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课时安排:根据各年级的课时情况,每周安排一到两个课时不等。将校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要求实施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有些课程的内容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如物理学史的精彩篇章、科普性物理知识、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等,有些课程的内容可以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如家电维修、小制作等。

课程的管理机制: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有序运行。

五、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评价

建立规范的内部评价机制,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保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决策进行开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的教学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自主进行。因此,校本课程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良性运作。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及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社会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持久地进行。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包括:①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还应重视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力的体现,尤其是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水平的进步和提高。③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第12篇

一、高中教师应具有的课程意识

1.制度意识

根据国家的政策,中小学应该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制,国家将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给地方与学校。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权力的体现,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明确并积极响应国家的课程制度。

2.主体意识

三级课程体制赋予学校与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自。教师是校本课程最主要的创造者、开发者与实施者,应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积极担当主体责任。

3.开发意识

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动态过程。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要改变自己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某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4.价值意识

树立以学生需要为原点的课程价值导向,使课程实践不至于迷失方向与目标。教育是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出发点。所以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需要为起点的生本课程价值意识,以此来引领校本课程实践。

5.多元意识

课程不是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开放、多元、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是来源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该摆脱应试教育体制中教条的知识观,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断提炼校本课程实践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二、高中教师应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

1.熟练操作校本课程开发具体程序的能力

要改善校本课程实践不规范的问题,确保课程质量,教师就要在了解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组织建立,成立课程开发团队、确立参与的具体人员及工作程序;现状分析,进行学生需求的评估、问题反思、资源调查;目标拟定,澄清办学思路、确立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方案编制,确立课程开发的方法、选择课程资源与组织形式;解释与实施,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和特色意识、营造条件与氛围、统筹教育资源,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评价与改进,设计监控和交流系统、准备评价方案、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修订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

2.准确评估学生在学科领域学习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满足学生在学科领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在上述的现状分析环节,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在学科领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集体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3.合作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能力

国家课程为师生提供了固定的教材和参考书,而“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适应具体学校及教师的教材和模式供教师参考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学校实践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和模式也不能简单移植来用,这就需要教师从自己从本校学生的需求与本校的传统与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和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生命线,缺乏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整合与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最常见的做法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学科与学校或社区资源情况的契合点,挖掘具有学校或社区特色的课程资源。例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鉴于学生有必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这一实际情况,将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必修模块的教材知识与泉州繁荣的民营经济、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结合,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走进泉州魅力文化》。同时,在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时要注意不能故步自封。校本特色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是学校所有人共享的,教师要注意突破学科界限与学校的界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其他学校联合开发。

4.切实改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能力

“校本课程实践既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校本课程没有应试压力,教师要能够利用校本课程这一平台,在实施课程时大胆践行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切实改善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举措

1.做好校本培训,奠定知识基础

由于广大教师在职前、职后都普遍缺乏对校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学习,校本培训对于提升他们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学校要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开展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观摩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校本培训。教师要密切配合学校的培训安排,积极主动参与,同时将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注重学习效率,为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2.勤于参加实践,善于进行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运用、领悟、掌握所学的校本课程相关理论与技能,并且不断进行课程反思,日臻完善,在边干边学中获取实践经验,才能切实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校本课程实践进行课程反思。

校本课程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如果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即使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也缺乏意义。因此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教学反思,更应该在课程实践的全过程不间断地、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反思。首先,反思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是否合理,应该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其次,反思课程的实施方式是否能够被学生接受,是否有更加高效的实施方式。此外,反思课程的效益是否体现,即反思课程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当课程反思成为习惯时,教师就能在校本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有效保障课程质量。

3.团结精诚协作,发挥开发合力

在国家课程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教师个体仅凭个人的能力也能承担教学任务。受其影响,当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单枪匹马、闭门造车开发校本课程的现象。个人能力的单薄是导致校本课程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校本课程需要集体智慧,通过教师间以及教师与其他力量的团结协作,发挥开发合力,进而保证课程质量。首先,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校本课程涉及众多问题,任务繁重,而“众人抬柴火焰高”,因此建议每个校本课程都要由多名教师组成开发团队,密切分工与合作,分享资料信息与灵感,共同开发。其次,要加强与课程专家、学者的合作。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设有关讲座,甚至尝试聘请专家、学者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中,进行肩并肩地深层次合作交流,定能大幅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质量。此外,还要善于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必要时应该联合其他学校共同开发。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张丽香.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