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时间:2022-09-29 01:4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朋辈心理辅导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现状;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6-02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又名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自愿参与,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

作为一种非专业性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不足的背景之下,朋辈心理辅导近十年来在大陆地区逐渐得到重视。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朋辈辅导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选拔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下诞生的。约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辅导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

我国大陆朋辈辅导发展较晚。较早的报道见于2000年左右,个别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始出现大学生朋辈辅导。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已有文献和笔者的初步调查,大陆地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或称心理保健员、心理气象员等。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其职责一般包括: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为老师、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2.学生心理社团模式。近年来,学生心理社团迅速发展,几乎遍及每所高校。心理社团的功能包括宣传心理知识和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3.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模式。自2004-2005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相继设立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相比于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模式,大学生朋辈辅导站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朋辈辅导。它一般遵循朋辈辅导员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的程序,以朋辈心理热线、朋辈心理辅导面谈等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4.楼栋朋辈辅导模式。作为又一种朋辈资源运用方式,近年来,有些高校开设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将朋辈辅导工作建立在学生楼栋基础上,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就辅导工作形式而言,各高校大学生朋辈辅导有以下几类:

1.朋辈心理辅导面谈。面谈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一种普遍形式。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更简单易行,它较少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像专业心理辅导那样需要心理辅导员一开始便要花费时间与当事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为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是被辅导者的同学或朋友,他们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另外,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和地点不必太受限制,在宿舍里、校园里、教室里都可以,更能让人放松心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2]

2.朋辈心理辅导热线。不少高校设立了朋辈心理互助热线,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朋辈辅导员担任接线员,通过电话进行的朋辈援助。与面谈相比,热线服务具有隐私性和便捷性的特点。

3.朋辈团体训练。以朋辈辅导员带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活动、互动游戏,让同学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彼此学习。朋辈团体训练因实施起来较容易,参与者众多,效果明显而受到普遍欢迎。

4.网络朋辈心理辅导。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朋辈辅导员利用心理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同学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二是指同学通过网站提供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等信息,学习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达到自助的目的。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解决专业心理咨询员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朋辈辅导员的组织与培训是朋辈心理辅导成败的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各高校在开展朋辈辅导工作过程中,已逐渐能开展一定层面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①培训内容不够系统。一个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方案基本包括:助人关系分析、基本咨询理论概念、人格理论、行为诊断与鉴定、咨询技术、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咨询伦理、个案研究与转介、一般社会与学生问题分析。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朋辈辅导员培训往往时间短、课时少,较难涉及全面系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内容。②难以实施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由于学生朋辈辅导员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在技巧经验与基本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其在实践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朋辈咨询的成效。因此,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监督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相对不足,同时也由于对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高校学生朋辈辅导员在培训上岗后,一般难以得到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这就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层次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容易出现伤害受助者等负面效应。

2.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是既是对朋辈辅导员的激励,也是改进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多数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人员的选拔、培训等方面,而对朋辈心理工作开展过程的监督管理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则较少涉及。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朋辈心理咨询有效弥补了专业辅导教师数量和精力的不足,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针对目前国内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未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和发展。

1.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朋辈心理辅导虽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援助形式,但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有必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应定位于以下功能:①协助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发展性心理支持。作为一种半专业心理咨询,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运用尊重、关注、共情、倾听等非指导性技术,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等发展性问题,以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功能。②作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朋辈辅导员分布于学生之中,且受过一定的培训,具备初步识别心理异常的能力,因此,能充当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问题学生之间的纽带,及时转介心理问题学生,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获得专业心理援助。

2.规范人员选拔、培训。人员选拔、培训是朋辈辅导工作的中心环节。Brown认为,朋辈辅导员必须具备帮助他人的意愿、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乐于履行义务和保守秘密的伦理道德、对计划目标和原则的认同等素质。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还应拥有同情心、真诚热情、对他人的尊重等。在具体实施中,应通过广泛运用心理测试、培训考核等形式,合理选拔朋辈辅导员。

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应有三个重点:第一,要综合运用知识讲授、小组模拟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成长,促进自我认识,增强对辅导的信心;第二,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结合个案和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初步构建辅导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第三,运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效果的评估,不断总结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使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选拔、督导更好的衔接。

3.加强督导和管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要加强专业督导。及时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辅导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自身成长问题,提高助人和自助能力。二是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建立专业人员和朋辈辅导员团队,并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促进活动不断改进,追踪和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三是开展持续的数据、测量分析和评价,对辅导策略、程序进行评价。

4.进一步丰富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拓展朋辈心理辅导领域。在美国,朋辈心理辅导包括朋辈电话和门诊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健康教育、朋辈伴读等多种形式。因此,要研究和拓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涵义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 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与疏导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员的有利助手,必将为军队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生力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普遍性强,可使心理辅导的影响最大化。由于朋辈心理辅导是在学员战友之间进行的,对当事人影响比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可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对有心理困惑的学员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二是方便可行,易于操作。朋辈心理辅导主要由各单位心理骨干完成,由于心理骨干和求助者之间平时就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省去了传统心理咨询要建立人际关系的部分,使疏导变得简单易行。

三是具有很好的预见性,可以及早发现问题。由于心理骨干与求助者之间本身就是同学与战友的关系,因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敏锐地观察到周围同学的心理状态,从而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疏导。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应用于军校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曾对800多名军校学员进行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结果60%以上的学员选择向朋友倾诉,只有少数会像组织求助。由此看出,学员选择心理调节的方式是依据心理上的亲密程度来进行的。当他们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战友,而不是心理教员或单位主官。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辅导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具体说来,在军校学员中试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可以弥补院校心理教育资源的不足。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各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军人心理学、心理教育与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与学员整体的心理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另外由于学校配备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有时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因此,在学员当中形成一支由同龄人担任的心理骨干队伍,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既帮助专职心理辅导教员解决了学员当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减轻了自身的压力,又可以和专业心理咨询相辅相成,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

二是符合学员多层次的心理需求。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较,朋辈心理辅导具备同龄优势,更符合广大学员的实际心理需要。对学员来说,他们更愿意跟同龄人交流,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接纳和关爱。另外,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时间和地点不受局限,可以在宿舍、食堂、教室、操场等各种场所开展,因而可以让来访的学员更加轻松自如。事实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怎样克服自卑心理,如何提高自信心,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对待失恋等常见问题,往往能收到相当理想的效果。因此,军校应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做到各班都有心理咨询骨干。

三是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朋辈心理骨干与其他学员共同生活和学习,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可以及时发现和协助缓解。对于个别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员可以及时向上级报告,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另外,朋辈心理辅导可实现“助人自助”的理想效果。作为助人者的朋辈心理骨干在“助人”过程中能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适方法,自身的心理素质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另外,军校本身的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军校环境相对封闭,学员内部互动多,从起床、早操、操课、训练,到熄灯就寝,无时无刻不处在集体之中。在集体内部,特别是班排内部,学员交往的距离之近,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军队之外的任何其他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时空上的接近性,为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因此,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军校开展心理服务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军校实际情况的。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步骤

首先要严格选拔朋辈心理骨干。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与心理骨干的个人特质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对心理骨干的选拔至关重要。朋辈心理辅导是志愿性陪伴工作,选拔首先应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从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学员中筛选出合适的人选。同时,朋辈心理辅导与同学之间的帮助是不同的,它要求朋辈心理骨干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应选拔一批心理专业技能较好、思想政治素质较强、在学员中有较高威信、乐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员担当朋辈心理骨干。要通过面试谈活来了解报名者的语言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判断其是否热衷帮助他人,是否有耐心、爱心和较强的责任。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朋辈心理骨干的人格特质及倾听能力做出评估,了解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否掌握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组织心理骨干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朋辈心理骨干培训要以心理学知识为指导、以学员的成长为前提、以心理辅导技术为手段、以助人自助为理念,形成珍爱自己、珍爱他人的和谐宽松氛围。整个培训过程应系统而严谨。尽管培训的时间比较短,但内容必须有系统,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朋辈心理骨干的培训不能将培训重点放在辅导理论和心理学术语上,而应该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技能上,尤其是辅导同伴时需要用到的各项技能。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朋辈心理骨干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军校学员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辅导的主要技能。在辅导过程中,心理骨干还要遵循心理咨询道德规范,不可利用求助者可能产生的感激之情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发展工作以外的利益关系。

最后建立适当的评价监督体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员定期聘请专家对朋辈心理辅导骨干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定期组织朋辈心理辅导骨干座谈交流,相互之间吸取经验和教训,改善工作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纠正。另外,朋辈辅导毕竟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咨询模式,他们的主要工作应定义为陪伴和发现问题并对求助者提供有限的帮助。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在相似的经历或生活环境中发现同学的不良情绪,通过陪伴缓解求助者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以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定位应该主要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对于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员,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员应及时介入。

第3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他人的真诚、接纳和同理心可以使我们获得成长。因为,当人们被接纳和获得奖赏时,他们就会以一种更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当人们以同理心倾听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倾听对方内心的感受。那些关注他人的个体更能体验到社会的支持,更能享受生命并有效应对压力。朋辈心理辅导在实施中是以真诚、关注、尊重为基础的,因此受过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给对方带来真诚、关注和接纳。罗杰斯通过经验还发现,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人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些特性,是因为人的内部存在一种要向完美发展的先天性倾向性,罗杰斯称这种倾向性为实现倾向性。每个有气息的有机体内部都有这种实现倾向性。柳圣爱认为,这种实现倾向性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它促进个体不断地扩张、延伸、发展、成熟、奋发。因为它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内部的动机,因此,它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最终可以实现自我。因此,朋辈心理互助辅导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避免了各类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美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虽然提供了一种非专业的辅导服务,不能取代有资质证书的专业咨询与辅导,但却是美国学校教育尝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是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因为愉悦的心理气氛,团结、向上、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和具有创造性,从而能够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在活动组织、开展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协助和学习,又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活动与咨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逐渐调整、确定整个活动计划的实施和确保咨询的效果。对于朋辈心理互助成员,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通过对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用强有力的自身感受、体会和经验去帮助其他同辈同学调整行为,驱散心灵的雾霾。实际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既调动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位同伴强健了抗压力,最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要求为指导,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为宗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人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M.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要着重关心人积极的心理品质(见表1),它还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另外,它一直在为每个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引导人们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能够使人更好地调控情绪,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线水平,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心理品质。

(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强化了学生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应对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要锤炼,它需要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关爱自我,满足自我的需要,习得积极情绪体验对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积极地去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实践显示,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必须利用内部积极力量和外界无私支持的双向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增强他们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性。据调查,在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人的认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时若只采用纯粹的外界干预,其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强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强化他们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如何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来自同学中间,他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层,生活、学习在学生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最方便,也最容易发现周围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成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编辑不同心理健康知识主题的宣传报纸、网页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宣传展板、漫画展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在班级、宿舍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根据周围发现的心理问题编写、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扩大心理影响的效能。

(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该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内人,真正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鉴于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在课堂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成长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授课的特点,事先选择高一年级的朋辈辅导人员2~3人作为课堂上的团体和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人,经反馈,效果很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得到进一步的内心体验,双方的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三)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各种憧憬,对新环境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可以使他们顺利适应新生活,推动整个班级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据反馈,新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这种氛围里,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变高了,并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合理的目标。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四、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委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4%以上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在校学生比例不足1∶10000。在咨询教师人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自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班级中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来,一些高校也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在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其在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活动开展、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有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相互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3、有效性:在学校中,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等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在心理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且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此外助人者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4、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理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二、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一)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简介

根据学校实际,参考其他高校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6年11月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确定:

(1)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关心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维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3)在本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的预防本班重大紧急事件发生;

(4)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

(6)按要求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及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7)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8)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9)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10)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

(11)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按时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与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方式:

心理委员由“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产生。“个人自愿”是指希望担任这一职务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的选举来产生,而是通过自愿报名,填写《甘肃农业大学班级心理委员选聘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3、规定了选聘班级心理委员的具体条件:

(1)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4)具有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能够服从组织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7)学习成绩较好。

4、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方式:

学校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日常管理中实行星级制度,通过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心理委员。

5、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

心理委员刚设立时,165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班级,基本上都不认识,不好组织协调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院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达和协调。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以促进同学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信任协作意识,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委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当同学们基本上相互认识和有初步的了解后,打破学院的界限,在心理委员队伍内部采取负责制,设置了网络部、策划部、新闻部和事务部管理四个部门,各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各心理委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进入各组。

在设置心理活动场所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的便利性,将心理委员的活动室放在了学生公寓里。在装饰心理活动室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心理委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起到了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漂亮的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并积极主动要求协助工作。

当然,要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我校是农科类院校,部分学生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互助技能的培训,帮助提高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能力。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给心理委员安排20课时的岗前培训,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委员工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时以受训者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提高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培训中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心理辅导能力发展。

除了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开展素质拓展外,还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班级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训练等活动。同时,督促各部门各自开展有特色的部门活动,并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动心理委员,让他们发挥协助、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通过以上工作,起到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委员组织健全后,我们制定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按时间段布置了工作重点,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其日常主要工作。以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份,在班级心理委员设立一年、经培训上岗一学期后,学校在大一、大二、大三各20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一些心理委员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显示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1、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推荐和系统课程培训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发展。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察力明显增强,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因此,心理委员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一些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开始着手在心理委员中 “挖人才”;有的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有20多人竞聘心理委员,成为最热门职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壮大。使经过培训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助者,使从事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220名,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开展工作以后,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前期数量增加,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要求心理委员帮他们预约并带他们到咨询室;班级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增多,一些班级出现同学要求、老师督促心理委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对“当你或你的同学、朋友有了心理问题时,你们会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28%的同学选择了“会”,与两年前11%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对“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的回答,有50%的同学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咨询”。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心理委员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敏锐地察觉到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传递信息。2007-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经过班级心理委员转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咨询的同学有23人;有的心理委员将心理咨询老师请到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心理委员的信息预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有效地干预了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各一名,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现已返校正常学习,状态比较稳定。

5、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委员渗透到学生中去。通过心理委员这个“桥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普通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学校和班级能更多地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后,2007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发动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开展了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在随后的“首届兰州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巡演”中,学校推荐的剧目受到其他高校好评。2007年11月底学校依靠心理委员开展了“心理游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些活动在没有心理委员之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开展的。不仅如此,班级中自发开展的活动也增多。自2007年9月第一批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上任的这一学期,班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报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近20次,而在以前,每学期最多只有5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6、信息渠道更畅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后,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增加了渠道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就接收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14条,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早做部署和预防,使大型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在综测和评发奖助学金等其它时候,心理委员也会及时主动地和我们交流信息,反映学生的状况,促使我们针对这些主题及时开展讨论,引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三)不足

心理委员的建立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次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思考与分析发现该工作还存在几点不足,总结如下:

1、工作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心理委员的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工作体制还有待于完善,造成了其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学院重视,心理委员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的很好,效果也比较显著;而部分心理委员则感到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性不强,以至工作缺乏主动,得过且过,在调查中,有30%的同学反映班级心理委员没有开展相关活动,这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依然需要增强,如危机防预方案的建立和落实等。

2、培训系统体系不健全。我校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委员专业知识不足,并且没有相关配套教材出版,学校只是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和心理委员交流后发现多数心理委员表示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觉得没有“底气”。还有一些心理委员因种种原因中途调离岗位,接任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融入集体,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尽快健全培训体系,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落实班级心理委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

3、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管理漏洞。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有限,各学院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部分班级心理委员与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不紧密,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作没有头绪,难见成效。据报道,一些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的高校出现了班干部聘选中无人愿意当心理委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心理委员出力不讨好,而其他班委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学院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和组织管理中的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亮点,今后我们会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 (12)

[3]王猛、周莉、张野、王聪高校心理委员发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3)

[4]吴代莉发展性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 2005,(8)

第5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管理;价值

引言

心理辅导主要是指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以此帮助个体、群体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功能的过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该年龄阶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在该阶段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乃至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针对该阶段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缓和师生关系,推动班级和谐发展。

1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功能

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班级建设和进行科学的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学生需要朋辈关系入心入耳的帮助———辅导介入。这种辅导并非是一种知识性的教导,而是通过心理学方法帮助中学生提高自信、兴趣、意志等。实践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中学班级管理,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激发其潜能,提高班级凝聚力,推动班级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1认知功能:

在班级心理辅导当中,可进行结构性的认知学习或者咨询,主要包括了情绪处理、人际交往训练、性格培养等方面,这种方式和传统的单向性的传递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方式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类团体活动,并在活动当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手段完成。

1.2发展功能:

通过团体辅导,促使学生在团体活动当中了解自身,并通过活动了解他人,从而更为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信心,并学会接纳他人。通过团体活动融入班级和学校,促进其在成长前期学会自尊、友爱,以及后期的知、美、自我的实现。

1.3矫治功能:

中学生的年龄特殊性决定了该阶段的学生较为自我,对于事情的看法也较为片面,通过团体互动则更为容易使其在活动过程当中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诊断和治疗功能也较为显著。

2实践分析

设计科学的团体活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下结合实践谈谈在活动设计当中一些想法。

2.1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改善学生间关系:

比如可以固定的开展心理展示活动。某学校将五月作为学校的心理展示节,为了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某七年级班级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特邀八年级班级加入。在活动当中将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困难等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在团体生活当中健康成长。通过此活动,最为直接的效果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班级也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在团体活动当中,学生们共同完成任务,克服遇到的困难。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当中,积极的配合,从而圆满完成任务。学生在活动当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互助的积极作用,自觉融入到集体当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此外,在活动当中由于有高年级的孩子参与其中,面对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大龄孩子积极的进行指导,并辅助低年级的孩子完成任务。通过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朋辈”辅导方式,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所获得的结果也更为喜人。同时这种“朋辈”辅导方式也是符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原则的,体现了合作性和趣味性。

2.2加强学生活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班级的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具有针对性。比如刚入学新生正处于小学与初中衔接阶段,因此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性。如八年级学生到七年级学生班级中进行经验介绍,帮助七年级学生建立正确的目标,树立自信心,成功的度过该衔接阶段。与此同时,八年级学生也在活动当中获得的自我认可,提高了自信心,也是一种成长。

2.3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乐观成长:

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在活动当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需要热情的投入到活动当中,正确引导活动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保持高涨的热情,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活动,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适当的给予夸奖和鼓励。此外,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但要注意小组的划分应当包含各种性格的学生,帮助学生适应组间学生合作和学习,达到互补的效果。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活动,应当将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分到一组,采用叠加介绍的方式进行小组内部的自我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认识其他学生,降低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促使课堂更为融洽。

3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年龄特性决定了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青春期叛逆、学业困惑等,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其之后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班级管理当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团体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指导老师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永江.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二学生班级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周元臣.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张晓霞.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心理高危 辅导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70

高危,是高度危险的简称,而心理高危特指心理上具有某种危险性高的问题或特征。高校心理高危学生,是基于长期形成亦或是突发负性生活事件激发,具有某种危险性高的心理特征的学生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而作为准社会人的大学生群体,也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加之原生家庭带来的抚养方式的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给予的反馈差异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心理高危学生的比例日益突出。高校作为国家社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智慧培养、技能锻炼的同时,学生的心理保健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危学生的心灵成长则是重中之重,如何识别心理高危学生,以及如何把握针对这一群体开展适宜的辅导与教育的关键,对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维护校内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效识别心理高危学生

已有研究表明,识别心理高危学生,主要从心理问卷的数据结果进行呈现,目前,国内高校在新生入校之初都会普遍开展心理普查,为每位新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档案,同时也是了解学生心理全貌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筛查心理高危学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而普查的方式,普遍采用的是心理问卷,有纸质版,有计算机平台网络版,主要采用的问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表SCL-90主要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能准确刻画受测者的自觉症状特性。其中因子分或者阳性因子的平均分>3,或者总分>160,判断为高危学生。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用以了解学生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其中第25题答“是”,并且总分大于25分,判断为高危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关于人格维度研究的测定方法,包括四个分量表: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心理变态量表(P,又称精神质)和效度量表(L),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密切,故将其与SCL-90和UPI的得分综合研究,来呈现高危学生的心理面貌,实现对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研究认为,仅靠问卷测量,难以达成对心理高危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诚然,问卷法虽然能快速高效地反映群体学生心理面貌,筛查出心理高危学生群体,但不可否认,由于固有的系统误差以及施测过程中无关变量的控制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有碍问卷结果客观性的因素,例如:参与者当时的情绪状态,社会赞许性倾向作答,对心理普查工作本身的不理解或抵触心理导致的问卷数据偏差等情况,故而单靠问卷的筛查并不能呈现心理高危学生的全貌,做到“一测”还只是心理高危筛查的第一步,第二步需要跟进做到“二观”。

“二观”:就是观察,需要首先是一线辅导员的观察,结合心理普查筛查出的高危人员名单,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走访,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开班级会议,谈心谈话等方式,结合军训期间对带班学生情况的了解进行汇总,总结心理与行为明显异常的学生表现特征,对高危人员的日常行为、情绪控制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进一步掌握,并做到与学校(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及时沟通,探讨帮扶心理高危学生的咨询与干预方案。此外,辅导员需要观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心理行为有明显偏差的学生,即使没有出现在高危名单之列,也要做好记录和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并逐级上报具体情况。此外,培养各基层单位人员(例如:寝室长、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健康部的捧杯咨询员)善于观察的心理专业素养,在平时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充当学生心理危机的“报警器”。第二步的“观”是被动的观察,要想切实改善高危学生的心理面貌,还需要主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即“三约见”。

三约见即:由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组织实施,对高危学生采取一对一地约谈形式,进行早期情况了解。名义上随机发放邀请卡,邀请学生参与心理健康研讨和座谈活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特殊人群的一对一约谈(心理普查筛选出的、一线辅导员观察发现的、个班心理委员、寝室长上报的学生为主要约谈对象),从侧面观察了解学生行为情绪与语言表达及外观服饰等相关情况,对有意愿继续约谈的学生进行后续心理辅导,对于续约意愿不强烈的心理高危学生,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加强日常关注。此外,针对主动走进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学校(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寻求心理帮扶的高危人员,朋辈咨询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对来访者的面貌特征、行为反应、情绪状况、思维方式特点要做好细致的观察、记录,整理完善相关资料,对于适宜心理咨询的学生,积极探讨相商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方案,实施有计划、有方法的心理辅导;对于超出心理咨询范畴的来访者,及时做好情况说明及相关转介工作。

总结本研究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应该做到好“一测、二观、三结合”三个环节。

2心理高危学生的辅导与教育要把握的关键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已经筛查出的心理高危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的关键是:把握“一个网络”(从危机干预的运作机制上来看,要抓校(院)-系-班-宿舍四级心理工作网络);“两个平台”(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校(院)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三个结合”(高危学生与心理委员、高危学生与辅导员、高危学生与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以及全员性的心理健康课程与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

具体来说,一个网络即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校(院)-系-班-宿舍四级网络,以校(院)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简称心理中心)为工作载体,统筹、指导各系的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以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平台,心理健康部为主要抓手,组织各班心理委员有效开展工作;以心理委员的业务素质提升为前提,带动各班每位寝室长的管理、协调、组织功能,对宿舍成员开展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系列心理团体活动,从而在运作机制上实现自上而下的有效运作,提高每位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压力、挑战、困难的心理韧性水平,促进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更高发展。

两个平台即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校(院)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系级高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而学校(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有义务有责任对各系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和高危学生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对二级心理辅导站不能胜任处理的特殊情况进行直接干预。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功能的发挥,可以极大减轻学院心理中心高危学生处理的负担,提供一手经验资料,两个平台有层级差异,但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三个结合即高危学生与心理委员(朋辈咨询员)、高危学生与辅导员、高危学生与心理中心心理咨询教师相结合。三个结合,从实质上来讲,是心理高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三个主要途径,从向身边同辈群体的表达,到寻求熟识的辅导员老师的心灵援助,再到求助于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的心理康复,这一过程的发生本身也许就会令一个高危学生逐渐摆脱心理危机,实现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岗位的教育者,指导学生树立主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意识,以思想促行动,以行动谋健康,是责无旁贷的教育使命。

但对于自身是心理高危学生,却不愿正视自己的问题,更不愿寻找解决自己心理危机途径,缺乏成长力量的学生,就需要全员性的心理健康课程与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做保障,把这部分特殊群体巧妙地拉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形式和内容之中,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按心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高危学生顺利化解心理难关,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院系 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81

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Guidance

Station in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Wei[1], LIU Shanshan[2]

([1]The School of Financ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s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2]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98)

Abstract At present, mos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ree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which is composed of schools,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es, classes.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play its basic role, has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render a certain guidance to these activities. Howeve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guidance station in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is lagging behind, and far did not play its proper ro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guidance station in the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the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guidance station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危机事件越发增多,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于2011年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基于这一文件精神,各高校已逐步建立了由校、院(系)、班级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能够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减轻高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重任,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辅导需要;能够使各院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主体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迅速开展辅导工作,从而可以将一些问题尽早解决,避免事态严重化;能够更好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现状

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但是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不够到位,高校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1 硬件设施不足,经费投入太少

目前很多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仍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致使心理辅导工作不能得以很好的开展。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虽然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但是这些场所大部分非常简陋,布置不规范,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建设,缺乏基本的专业设备,如沙盘、宣泄器材、放松仪器等,并且这些场所常常缺乏保密性和隐秘性,很难给予前来咨询的学生以温馨感和安全感,难以实现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功能。除了场地不足之外,经费投入也太少。大部分高校倾向于重点建设校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经费投入却非常少,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一般都没有独立的经费支持,即使有专项经费,也远远低于相关标准,从而制约了它的建设和发展。

2.2 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应该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组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只有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其他人员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故需要对提供心理辅导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懂得一些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而在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主要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工作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服务,他们大部分没有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且基本上都不是专职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缺乏专业知识、心理辅导的实践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3 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基本规章制度已建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结合院系的现状和学生特点来制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辅导站规章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和发展。心理辅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和私密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规章制度去进行规范。

3 加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建议

3.1 明确工作内容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作为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明确工作内容:要结合本院系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要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日常咨询工作,并对其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情绪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或及时向其辅导员和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反映;要有计划地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协助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做好问题学生的危机干预工作,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2 加大硬件设施和经费的投入

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置专用的场所用于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并按照心理咨询室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满足个人谈话和咨询的需要。在院系学生工作经费中,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专项建设经费,专门用于辅导站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和学院要逐步加大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全面发展。

3.3 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规章制度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主要由心理辅导员负责具体事务,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成员维持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日常运行,其他成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作为站长,要认识到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提高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并鼓励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它的建设。心理辅导员要积极和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及时把学生的相关心理情况向他们进行反馈,与他们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辅导站可以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去尝试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一些高校在院系设立了心理拓展协会,可以将其纳入到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充实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力量。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创新工作方法,将一切可以利用资源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建立“多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结合院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心理健康辅导站开展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规范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促进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

3.4 加大培训和宣传的力度,推进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

要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成员进行分类分层培训,对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综合专业知识系统培训,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知识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站成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心理健康辅导站,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愿意一起来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

心理辅导员是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具体事务的负责人,是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院系学生工作中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心理工作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推进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提升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有利于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要明确心理辅导员的职责和定位,要建立完善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和进修制度,要为心理辅导员搭建交流和实践的平台,要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要推进心理辅导员的自我成长。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建立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资格准入机制,如要从事心理辅导员工作必须具有心理学学科背景,或者必须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是健全和完善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必然趋势。当前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在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场所不足、设备缺乏、专业师资力量不够,等等。但是,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这些问题和困难都会逐步解决。各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特色,打造适合本高校本院系的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

参考文献

[1] 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45-146.

[2] 马B.高校院系心理辅导站工作体系初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5(3):192-193.

[3] 张益荣.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70-71.

[4] 李荣荣,赵越.独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实践现状研究[J].学园,2014(16):32-33.

第8篇

摘要:随着高校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关注焦点。面对新的形势,对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剖析,建构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是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留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

一、来华留学生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1]。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是处于人生发展阶段中最活跃阶段即青年时期,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年人呈现多变、创新和叛逆的特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其智力发展、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性格、性意识、成长需求都呈现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突变与渐变相统一。来华留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复杂性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不但要面临着青年人共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同时还要面临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任务。因此,留学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国内本土学生压力明显增大。(一)负面情绪问题。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缺少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倾向消极模式情况下,孤独感、挫败感体验会相对强烈。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体验会影响留学生的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二)人际关系敏感。留学生身处异国生活和学习,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导致留学生在社会交往上会呈现出更多的焦虑状态。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在华留学生存在更多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留学生较多采用幻想和退避等消极的应付方式来处理上学生活中的应激事件[2]。(三)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留学生的负面情绪问题、社会交往中的人际问题往往都是内在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外在体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个性差异等因素在同一个场域,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对留学生群体发挥着影响。场域中的每个个体既要保持个性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又要接纳和尊重交往对象的正当诉求和尊严。这需要个体具有一定强度的心理韧性和灵活的应对方式。当然,从生态系统角度讲,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需要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来理解适应问题。适应能力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体的问题,环境需要具有相应的包容性、丰富性,具有为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四)学习与就业压力。来华留学生都是怀揣着个人梦醒、职业理想、甚至肩负使命来到中国的。在华学习和未来就业是留学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包括学业成绩、作业难度、专业选择和就业前景等问题[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针对留学生学习学业培养标准趋于严格,很多留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留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的班级编制,完全有别于中国学生管理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而由于管理模式、服务提供能力、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原因,面向服务于本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全面覆盖留学生,造成工作中的死角。(一)服务提供能力不足。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进一步指出“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职教师配备尚不能达到指标要求。一是数量不足,在未能满足本土学生服务需求同时,很难能全面覆盖留学生,开展工作很难常态化。二是专业咨询教师双语交流能力限制,制约了针对留学生个体咨询服务工作。(二)工作机制和举措问题。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抗挫折能力,高校为本土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为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应当说,在专职教师队伍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举措是有效的。然而针对留学生,这些举措存在着制约因素。以课程教学为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有别于本土学生,培养方案中未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识课程,来华攻读本科学生未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社会工作模式,专职教师、辅导员是主动发现、主动介入和服务,而在西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是被动服务,需要学生主动咨询。特别是在心理普查环节,我国高校采取的是利用标准化量表,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网络或纸质测量,同时建档。在现实操作层面,需要做好保护隐私和知情同意。(三)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问题。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面对困境、挫折的积极影响因素。来华留学生面对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问题时,由于身处异国常常等不到家庭和社会及时心理支持,更加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危机事件。专业辅导教师和留管人员面对资源匮乏的辅导对象,常常显得无力,进而影响主动介入的积极性。

三、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和对策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人的积极情感及其体验,是发展优秀品质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情绪带来创造性和生产力,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而这正是大学生应具有的积极品质。(一)营造积极氛围,不断提升主观幸福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4]积极心理学界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基于自我的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主观感受。幸福感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幸福正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积极情感与认知。坚持积极取向,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文化氛围,增强留学生的良好体验,提升服务满意度,强化社会支持和社会连接,增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二)帮助留学生树立希望,不断提升心理弹性。美国堪萨斯大学克里斯奈德教授是积极心理学希望领域公认的理论创始人,他将“希望”定义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途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5]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清晰的目标(远景思维);明确的策略(路径思维);启动并实施该策略的动机(动力思维)。目标、路径和动力是希望理论的三大要素。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路径和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相互加强,呈正相关,对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帮助留学生建立合适的目标,探索多种可行的途径,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弹性,不断自我正性强化,最终实现目标。(三)构建朋辈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易于建立信任关系,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能较好胜任辅导。相对于专业个体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某些一般心理问题处理上,朋辈心理辅导处理时效性比较高。朋辈心理辅导也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在心理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危机动态监测和互助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构建危机转介渠道,扼守底线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底线,要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健全危机干预校内和校外转介渠道,强化一线教师和留管人员培训,提升干预实效性,及时阻断危机,避免危机事件发生。一是设置专人专岗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把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学院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留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萌芽状态,及时阻断心理危机。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高校中少数几所设置留学生咨询工作室的高校之一。二是开展新生入学心理筛查,重点关注学生预约咨询跟踪服务。在新生入学心理筛查方面,我们使用SCL-90量表,心理问题筛查率一般在3%左右。考虑到效度低的问题,我们邀请专业心理教师设计投射测验,比如绘画筛查,两者相结合检出率效果较好。在实践方面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自愿与保护隐私的原则。所有问卷都设计了知情同意书。三是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对留管人员、一线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留管人员不同于专业心理教师,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留管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应知应会学习手册》,定期为留管人员开展常见精神疾病、心理危机等相关知识培训。四是利用新媒体、公共宣传栏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

结语

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区和难点,如何做好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安全稳定大局,关系到学校国际声誉。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介入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力来华学生成长成才,是破解当前难点问题的有效渠道和路径。

第9篇

关键词:学生发展辅导专业化精细化针对性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校学生处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全校首家院系学生发展辅导室,经过近三年的探索,确立了本学院学生发展辅导工作的新模式。学生发展辅导室强调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建立了校内外、院内外辅导专家库,采用“一对一”预约咨询坐诊和传统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职业发展辅导、心理情感辅导、学习实践辅导、团队熔炼辅导四个模块开展工作,切实服务学生需要,积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完善学生发展辅导室的工作理念

学生发展辅导室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更是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方法,是对传统辅导模式的大胆创新,是实现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辅导的有效机制。学生发展辅导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清晰明确的工作思路来加以引导。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工作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学生工作上就要求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发展辅导室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理念上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真正实现服务学生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学院学生发展辅导室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结合学院“人文情怀、追求真理、崇尚法治、奉献社会”的育人目标,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核心要求,紧紧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各项工作,如针对学生考研需要开展考研讲座,针对学生求职需要开设求职工作坊、简历诊所等,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2.坚持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辅导要求

随着大学生成长环境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日益显现,传统“批量式”的辅导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辅导已经成为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生发展辅导室处于团学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密切联系学生,更应当突出辅导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切实保障学生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地说,首先,辅导室应当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开展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活动;其次,注重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为毕业生、新生等提供相应的服务;最后,针对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不同工作内容,分别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提供专业指导,以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学生发展辅导室在辅导模式上采用了“一对一”预约咨询坐诊和传统辅导相结合的模式,并建立了校内外、院内外专家库,由各领域专家提供专业化辅导。此外,辅导室还将辅导工作细分为职业发展辅导、心理情感辅导、学习实践辅导、团队熔炼四个模块,分别针对不同学生定期开展,很好地实现了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辅导的要求。

3.坚持灵活自主的工作方法

在工作方法上,学生发展辅导室应当坚持灵活性、自主性、协调性的统一,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在学生发展辅导工作中的作用,在充分争取学校支持的同时,应当有效利用学院自有资源,依托本院教师、学生组织等力量开展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此外,辅导室还应当重视发挥校友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校友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发展辅导室充分调动了院内资源和校友资源,不仅以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为依托有效开展辅导工作,而且还通过校友资助、合作项目,邀请校友分享经验等方式,充分发挥了校友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以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为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

为了实现辅导工作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要求,学生发展辅导室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第一,内容完备,覆盖学生发展要求的主要方面;第二,结构清晰、安排合理,保障各项工作的协调稳定开展;第三,形式丰富多样,综合运用各类方法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第四,注重活动的持续性、连贯性,大力提升工作影响力。

学生发展辅导室工作体系完备,围绕学习实践辅导、职业发展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团队熔炼辅导四大模块,设计了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工作框架。

1.关注心理健康,提供专业化心理辅导

为了帮助学生们克服情感和心理的困难,学生发展辅导室特邀学校资深心理咨询师赵颖、胡邓等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应、发展、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排解心理的疑惑、困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开发自己的潜力。

截至目前,学生发展辅导室已经先后举办“心灵SPA系列之‘和赵颖老师谈谈心’”“心灵SPA系列之‘和胡邓老师说说爱’”等品牌活动,依托心理咨询专家资源,进行心理咨询和情感辅导,帮助学生疏解情感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困惑,并及时化解、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活动主题贴近学生,从人际交流问题、爱情关系处理、自我心理调节等学生关心的话题入手,由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并给予专业化指导。

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发展辅导室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取得了良好效果。

2.强化就业指导,提供全方位就业辅导

学生发展辅导室积极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将就业指导与发展辅导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发展辅导室举办了“未来之路”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构建了涵盖招聘宣讲会、职业规划课程、简历及求职经验分享、留学之路、司考经验交流会等在内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活动覆盖简历制作指导、职场礼仪、笔试面试辅导、模拟面试活动等内容;举办“校友茶座”系列活动,依托各行业各领域优秀中青年校友资源,通过茶座座谈分享学习经历、求职经验、职业发展状况等,指导在校学生思考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路径;强化就业信息宣传渠道,通过就业网站、短信群发系统、邮件群发系统、飞信、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和新媒体手段就业信息;拓展就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建立用人单位长效合作机制,推出学生寒暑假实习项目,有效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3.注重实践能力,提供多样化学习实践辅导

实践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法学专业当前的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和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学生发展辅导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需求。

为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对实务领域的了解,学院开设了国际资本市场法律服务工作坊,邀请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学生讲解香港地区、美国IPO业务的相关问题及发展情况;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文书写作能力,辅导室与学院合作单位、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开设法律文书写作工作坊,采用“实践―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完善”的教学模式,使其置身于真实的法律实务项目或案例中,通过资深导师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真实了解法律实务操作流程,掌握法律文书的写作技能。此外,辅导室还开展了朋辈聊天室活动,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朋辈聊天师,从学术实践、国际化发展、实习经历等多方面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朋辈辅导。该活动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聊天环境,为新老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龄人之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相比传统的教师辅导模式更具亲切性和互动性,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为止,朋辈聊天室已经开展活动三十余次,帮助四十多位学生解决了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4.强调集体归属感、荣誉感,提供多层次团队熔炼活动

集体归属感、荣誉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发展辅导室依托院内学生社团、班级、团支部等组织,有效构建了以“团支部、班级、学生社团、学院”为主线的团队熔炼体系。

学生发展辅导室大力支持团支部定期举办支部讨论会,班级定期举办主题班会,社团定期举办“一书一会”系列读书会、茶话会等集体活动,帮助策划活动、提供场地,为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提供机会。

此外,学生发展辅导室还结合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为了助力期末考试,给学生们营造轻松备考的温馨环境,辅导室特别推出了“期末加油站”主题活动,以服务学生、温暖校园为理念,向寒夜中进行紧张期末复习的学生提供休息交流场所,并准备丰富的点心、饮料和水果,助力学生们期末备考。

以有序高效为目标,建立完备的日常运行机制

正确的工作思路、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需要有完善的运行制度来保障。学生发展辅导室的运行机制应当围绕其工作思路、工作内容的需要加以设计。

1.建立健全辅导专家库

学生发展辅导室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够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辅导,而建立健全辅导专家库,将相关职业领域、心理学领域专家纳入其中,能够保证专家直接参与到学生工作中,为学生提供直接、全面的专业化辅导,大大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学生发展辅导室建立了一个覆盖校内外专业人士的专家库,包括学院、学校的教师以及社会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并对其工作进行了细致划分,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其中,学院教师侧重专业领域辅导;团委书记、副书记主要进行综合辅导,侧重危机干预、就业心理辅导等;特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胡邓、台湾心理专家赵颖主要负责为学生进行情感辅导、人格教育、人际关系咨询;心理健康医师陈闽军主要帮助学生进行个案治疗,缓解心理压力;职业规划培训专家周其洪主要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专业指导。

2.采用预约机制

由于心理辅导具有特殊性,学生心理差异大,学生发展辅导室应当更多采用“一对一”的辅导方式,以提高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在“一对一”辅导方式下,如何合理安排辅导时间、分配辅导资源就成为首要问题。预约机制要求将各位教师的辅导时间事先进行公告,再由有需要的学生填写预约单进行预约申请,学生在预约单中需要简要说明自己的问题,然后由教师根据预约单的内容确定最需辅导的学生并开展相应工作。这种预约机制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公平分配、保障辅导的有序开展,而且还能够让辅导教师事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更好地进行准备工作,提高了辅导的有效性。

3.档案及日常管理制度

学生发展辅导室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份学生的辅导资料都是宝贵的工作材料,也是日后有益的借鉴资料。为此,辅导室应当设置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对辅导室开展的各项活动,要求负责组织或者个人提供详尽资料,并进行整理归档。此外,发展辅导室的辅导场所应当有严格的日常管理规定,以保证辅导能够按时顺利进行。

学生发展辅导室采用工作日志的方式对辅导室的每项工作进行详细记录并存留相关信息,尤其对于“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记录进行保密存留,以便及时跟进学生相关情况;制定了发展辅导室管理细则,对辅导室的使用、日常维护、借用规则都进行细致规定;还特别招聘两位学生助理负责辅导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4.经费管理机制

学生发展辅导室的工作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建议向学院或学校申请单独的辅导室专项经费。此外,由于辅导室会根据学生需要不定期推出新的服务,对此类活动可以另行申请项目经费。除了传统的学院和学校经费补贴之外,学生发展辅导室可以借鉴一些学生社团的有益经验,与校友、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并筹集相应资金。经费管理上,在遵守学校、学院相关财务要求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不定期安排人员进行核查。

第10篇

担任心理委员已经半年有余,几多欢笑,几多辛酸,几多收获。但无论如何,我始终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好地完成了上学期的工作。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较好地采用了舍长协助心理委员进行班级里同学们心理状况的跟进与了解的工作模式,建立了各位舍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机制。确定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人员名单。

第二,积极参与了学院的主题为“小月月之死”的心理照片照的选拔,促进同学们对小月月之死的了解与认识,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沟通,以及缓解学习上的压力。

总体来说,上一学期的工作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比较成功。但与学校的要求相比,我自身在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有待提高,如下:

第一,没有充分和每一个同学进行沟通。

第二,心理照片照的活动并没有积极调动班上每一个人的参与性,另外由于准备不充分的原因我们班的照片也并没有获奖了的。

第三,在与各个舍长之间的沟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没有做到定期地开舍长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除以上外,我与老师的交流是不够,人文关怀还有待提高。自己感觉工作上有时会慌乱,不够有序,说明我的经验还不足,要向其他人请教。

在接下来的学期,工作中必然免不了有些挫折和缺陷,但我会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断完善自己。如果同学们对我的工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也希望同学们帮我指正,让我们一起把工作做到最好,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第11篇

关键词:朋辈榜样示范;思想政治教育;高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44-2

0 引言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朋辈是指同辈的友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在本文中泛指高年级或同年级的学生。榜样的选择范围很广比如,历史伟人、民族英雄、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等。然而这些榜样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难以模仿,让学生失去了努力的内在动力。有时为了凸显榜样的优秀,教育者往往容易将榜样脱离实际地夸大,这反而让大学生产生距离感,从而影响了榜样教育的效果。而朋辈榜样就很具体、目标也很明确,只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高职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这样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朋辈榜样为突破口,实效性更好的基于“朋辈榜样示范”理念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 朋辈榜样的树立与培养

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切忌任意拔高,把榜样搞成可望不可即的人物。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在学生身边的榜样才最为现实。如专升本成功的学生、就业或创业最成功的学生、优秀宿舍的学生、优秀学生班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专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学生党员、比赛获奖者等。这些榜样是发生在学生当中的,是学生自己所熟悉的。这样的榜样是可感的、是直接可以模仿的。这样的榜样亲和力强,最容易为广大高职学生接受,更有生命力,更容易触动高职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广大高职学生为之感动,朋辈榜样的作用和力量可以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2 朋辈榜样示范环境的设计与营造

选拔出了合适的朋辈榜样,就要采用适当有效的方法手段来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以启发和引导广大高职学生,发挥朋辈榜样的示范、激励、引导和带头等作用。朋辈榜样宣传推广机制的建立也要立足于与高职学生构筑共同的生活环境为出发点。要通过客观、真实而生动的宣传,唤起高职学生内在心理驱动力,使高职学生从心灵深处对榜样产生敬佩、仰慕之情,主动产生向他们看齐的内在需要。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改进创新教育方法,如采用带头示范法、对话沟通法、情境感受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让朋辈榜样现身说法,开展互动交流,拉近朋辈榜样与高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起高职学生学习朋辈榜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传统上常用的宣传媒体,如班会、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手段宣传榜样,还应广泛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如网络微博、QQ群、微信公众号、BBS 论坛、电子信箱、手机短信和飞信等新媒体对榜样进行多样式、多渠道相结合的宣传,以全方位的宣传态势,让高职学生深入了解、认知和感悟朋辈榜样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同时,还要猿职裱宣传的持久性和常态化。

3 朋辈榜样示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1 朋辈榜样示范活动设计

3.1.1 一年级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

每年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让榜样无处不在。学长制模式:选派几名优秀的高年级学长全程帮助新生办理各种手续,入学当天晚上,他们就深入新生宿舍了解新生的困难,为新生做榜样、办实事。新生入学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们会定期和不定期深入到新生的宿舍,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对新生予以帮助。优秀宿舍参观与创建活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专门安排时间参观上一届的优秀宿舍,参观完宿舍后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宿舍成员开展新生宿舍的整顿与优秀宿舍的创建活动。另外,还有师兄师姐有话说活动等。

3.1.2 二年级以“职业意识、素质和理想教育”为主线

“专升本主题经验交流活动”主要是通过升本成功的学生讲述亲身经历来引导低年级学生,使他们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邀请了新媒体类创业企业经理人对二年级学生开展“创业与就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就业,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此外,还有优秀毕业生交流会活动等。

3.1.3 三年级以“毕业教育、岗位责任”为主线

通过挖掘校友中的教育资源,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实施了“就业信息员”制度,使校友成为就业信息最积极的提供者;我们从校友中为在校生聘请“就业导师”,全面帮助学生就业;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邀请低年级学生现场观摩,使低年级学生受到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

3.1.4 日常教育――多措并举

专业学习上有“最佳助学组合”,让成绩优秀者和落后者结对子,建立助学组合。第二课堂活动有“学子论坛”,让学生担任主讲人。学生干部培养上有“学生干部提升计划”,发挥学生干部群体的传、帮、带,开展互学互帮等,这些都成为广大同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载体和平台。此外,还坚持让高年级优秀分子担任新生班级的助理辅导员,积极参与部分班级管理工作。

3.2 朋辈榜样示范活动实施

朋辈榜样示范活动的实施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3.2.1 准备与宣传

在提前准备好活动的详细方案策划书和所需物品的同时,通过贴海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同学们广泛宣传,在宣传时,要注意措辞,用正面积极向上的语言,富有吸引力,但不能过分夸大事实。

3.2.2 动员会议

组织选拔好的朋辈榜样及所有活动组织者开一次动员会议,详细说明活动的目标,进行的基本程序,预期效果等,回答提问,澄清不正确的观念,建立起基本的活动规则。尽可能地将整个活动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

3.2.3 有序开展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严格按照活动方案步骤有序开展,并及时处理一些突发状况。如遇到一些可以增强活动效果的情况,也要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临时调整部分活动内容。

3.2.4 总结与提高

每次活动完成以后都要进行总结、讨论、反思,并形成完整活动总结,以便下一次活动进行调整完善,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4 结论

经过多年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这种以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朋辈榜样为标杆,基于“朋辈榜样示范”理念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高职学生的日常习惯养成、职业素养提高、专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目标与人生目标的确立等方面都取得了更加突出的实际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周紫玲,梁韵妍.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2] 张鸿翼,谢娟.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环境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

[3] 王龙飞.榜样示范法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7).

[4] 任一波,龚子君.朋辈教育在高职新生始业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5] 胡远超,朱建征.朋辈咨询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08(08).

[6] 王利敏,李永山.构建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心育网络

长治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中学,学校面向全市招生,学生一般中考分数较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还有部分没有参加中考甚至初中辍学在社会上的学生。学生特点是男生多,女生少;住校生多,非住校生少。面对生源质量差、教学难度大、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突破口的办学新思路,以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心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确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从2004年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知中的要求,详细地制订了《长治市第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校长牵头的首届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2006年9月,为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该校率先在全市职业学校中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中心,并通过该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个体或团体业务咨询服务以及承担校级心理辅导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任务,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团队,坚持以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为

有效载体,积极组织广大师生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一系列的教研工作。

二、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

关键所在。学校针对当前校内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等“三困生”数量多的特点,在管理工作中确立了“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教育方针,将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列入了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计划,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位教师都必须积极投身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每位教师都必须选择若干名“三困生”进行定点辅导和结对帮扶,并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全程跟踪负责。学校利用

寒、暑假的校本培训时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外聘蒋乃平、缑国禧、黄云汉、李玉清等多名优秀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派遣教学骨干远赴河北衡水、江苏洋思、山西平遥、太谷等省内外学校学习经验,切实提高了本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专业业

务技能。在对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上,学校持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为学校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购置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书籍、光盘,订阅了多种相关报纸、杂志,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相关教师通过实地和网络两种方式进行业务知识的有效补充和业务技能的锤炼升级。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该校除重点奖励外,还优先解决他们的职称、评优问题。通过实施专业师资培训计划,该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导,广大任课教师为辅的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为不断提高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

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制订了《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校内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校内心理咨询工作流程》《校内心理咨询保密制度》《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办法》《学校团体咨询活动规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逐步驶入了目标化、常态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作为该校德育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每年都会制订详细而

周密的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按照相关规定有条件、有选择、有步骤地开展一些针对性很强的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领导组还定期召开心理工作例会,总结前阶段的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校开辟了专门的心理活动区和心理访谈区,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建立健全了学生电子心理档案,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学校长期坚持实行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制度,引导一批又一批“三困生”逐步走出了心理泥潭,步入新的生活。通过每月一期的心理论坛和每周一次的心育科研活动,给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和进行业务探讨的机会,通过持久有效的双向沟通,最

终达到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该校经过长期的深入探

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纵横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新路子,在全校范围内构筑起了一张融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实行多边响

应、多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所谓“纵”,指的是在学校内部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心理互助协

会―班级心理委员会―心理委员―学生个体”的垂直教育管理模

式。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负责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为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硬软件教育设施设备,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心理辅导中心则充分依托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教研组,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

理状况,开展个别心理咨询、班级心理辅导和团体咨询活动等。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是在心理辅导中心指导下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是由一群喜欢心理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有博爱心的学生心理爱好者组成的,他们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同做心理游戏、举办心理沙龙、阅读心理资料、接受心理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朋辈心理辅导。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通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对学生心理状况及异常变动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始终保持一种较为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该校不断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设置校园开放日、开通家校热线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与家长的经常性

联系,并对广大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关注度,使家庭教育顺延学校教育的步伐,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会征得学生同意采取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专题回访学生家庭的常规教育模式,以增进对“三困生”的教育效果。

五、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

面对中职学生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本着“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原则,主动搭建活动平台,努力畅通各类教育渠道,为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坚持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了学

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科任教师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加入相应

的心育内容。(2)坚持心理辅导室定时开放和心理教研活动定期举办的原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不丢失。每周一下午的三点至五点是学校的心理咨询时间,学生和教师可在前一个工作日进行提前预约,心理咨询教师将针对个体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一对一的当面辅导,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感困惑。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是学校心理教研组的集体活动时间,该校通

过举办心理沙龙的形式为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搭建起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3)该校坚持借助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导方针,通过生帮生、生带生,使学生在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学校成立的学生心理互助协会充分依靠各班级心理委员会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办专门的心理小报,定期举办专题心理讲座,为促进学生和谐相处发挥了积极作用。(4)坚持以课余活动为载体,时时、事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本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精神,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驶入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