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08:0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规划与反思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教师 反思性 教学实践 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ve Practice of Teacher Education
PAN Y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Abstract Nowadays, more and more teachers emphasis on reflection of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is reflection on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is a contemporary self-awareness activitie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ers ongoing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is a reflection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 teaching organically combine learning activities, teachers can mak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own 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Therefore,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effectively, can contribute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mselves to a large extent, and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self-reflection, is for their ow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other aspects of a proactive mode of inquiry and reform,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has more far-reaching impact.
Key words teacher; refl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self-awareness
1 教师教育反思性实践的内容
1.1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可以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和解决。教师在对具体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的自我反思,其是以自身真实的教学实践过程为基础的,其可以对自身的教学计划、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使得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性实践更具有科学性与研究目的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完成教书育人过程的主要实践途径与方式。对于自身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更为优化、完善,从而可以在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教师对于教育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规划,是教师日常教学过程的基础与前提。教师的教学过程如果出现了问题,其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纰漏与缺陷。因此,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计划的规划与制定进行的自我反思,可以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并且,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计划的规划与制定进行的反思,可以根据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反应情况,来反思学生对于自身确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的教学模式等各个教学计划内容的适应程度,从而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改与补充,将其所发挥的教学效果发挥得更好。
2 教师教育反思性实践的方法
2.1 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即对自身与他人教学实践过程的经验与教训的思考与总结。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缺陷进行有效的反思,并结合他人与自己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上,少走些弯路。教师利用反思总结的方法进行的教育的反思性实践,可以让自己对教学过程中的教材使用、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交流方法等问题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以自身与他人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为改正基础,增强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等。
2.2 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即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或者学生的有效交流,来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的反思的方法。教师与其他教师的研讨,可以使得自己与他人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或者是根据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也尤其重要,学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直接体验者,学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最有力的评判者。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所发应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欠缺的内容。因此,这一教育的反思性实践的反思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正确需求。
2.3 录像反思法
录像反思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录像机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最直观的观察与反思。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参与者的角色,对于自身的教育缺陷就容易产生“当局者迷”的困惑,利用录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录制,将自己的教学活动真实再现,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反思,更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的进步与完善。
3 教师教育反思性实践方法的实际应用
3.1 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活动的情境创设是教师在教育中进行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从而可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发现问题的所在,找到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关键问题。
3.2 发现问题
教师进行反思性的教学实践的第一任务就是对问题的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顾及的方面有很多,像是明确的教学行为计划,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营造教学氛围的教学手段等等,这些方面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存在着某些教学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发现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的问题,从而能够从最根本的问题上,保证我们教学实践反思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都有清楚、明白的认识,即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理解与掌握。
3.3 沟通交流
发现问题之后,教师所要进行的任务就是寻找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所以,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与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等的学生进行沟通,从多个方面寻找、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来感染学生,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一定的鼓励作用。
3.4 实践检验
当我们完成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不可缺少的,就是对反思的成果,即完善的教学模式等进行实践上的检验。反思性实践的实践检验可以使得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当我们经过反思后总结出来的教学计划、目的,进一步完善的教学模式,更上一层的教学水平等等,经过实践检验时,我们对于教育的新一轮的反思性实践又将开始了。在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等会紧跟社会、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并使得我们自身也得到了个人品质的完善。
4 总结
教师在教育中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是当今社会与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现今,我国实施的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政策,使得学生在教育上有了更高、格的要求。教师要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自身专业的发展,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高校“兼通型”人才跨学科培养的研究(编号ZC12061)
参考文献
[1] 张红蕾.教学研究与反思性教学实践[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6).
[2] 蔡瑾.反思性实践在“小组工作”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2(14).
[3] 王亚娟.关于以反思性教学获取实践智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12).
[4] 李鑫.反思性教学实践[J].实践新课程,2011(8).
[5] 纪梅.教学实践的反思性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文理导航,2011(6).
[6] 袁志明.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类型及方法[J].考试·教研版,2012(10).
[7] 吕振福.教育发展要重视构建反思性科学实践观[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2).
【关键词】高校 青年外语教师 专业自主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关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研究相对缺乏。
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然性
(一)教师教育理论发展的要求
Freeman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是外语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目标是提高自身素质。这说明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专业自主发展。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指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觉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行为。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由两方面内容组成: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外因,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内因,内因起根本作用,是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青年外语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状况,自觉设置专业发展相关规划,进行专业学习,同时不断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增强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责任感,促使青年外语教师自身对外语专业的发展保持自觉主动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调整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发展,让自身的专业发展达到要求。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从当前国内外语教育情况看,外语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是外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教育改革的成败与青年教师密切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外语教师师资队伍也存在年轻化问题。新入职的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很多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年轻化的特征是可塑性强,其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可预料性。因此,很有必要探讨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
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主的概念成为外语教育领域的热词。教师自主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恰当把握教学过程、有效实施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教师自主地进行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即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自己监控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自己评价自己专业发展的状况,把外在的要求同自己的发展恰当地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反思,通过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结构进行分析,认清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运用必要的调控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专业素质和完善信念系统的动态过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在内容上包括专业道德和精神、教学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理念等方面的意识,时间上包括对过去自身专业发展状况的总结意识、对现阶段自身专业发展态势的意识以及对未来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三方面内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特殊能力是指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语言能力以及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等与外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能力。
三、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自主意识
人的素质中有一种人的自我再生、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人是不可能有自己的持续发展的。自我发展的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提。具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教师,会对教师角色有强烈的认同感,会认真思考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及方向,会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会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式,并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加以监控。有了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自觉地将自己过去的发展、现在的状况和未来要达到的发展目标进行权衡,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智地筹划未来、有效控制当前的行动,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能影响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从而用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外语教师由于自身学科的独特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处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年外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外语教师教育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主动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有效选择自身发展需要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完善自身素质,提升专业水平,实现专业持续发展。换言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该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突出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及主动性,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语言能力和技能,进行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教研组;青年语文教师;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74-02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与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并逐步趋向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雨果言: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
优质教学风格的形成是青年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导向优质的教学风格主要有以下特征: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基本功扎实,方法多样,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高;具有亲和力,关心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讲课情绪饱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成绩突出。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同时受到思维的训练、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青年语文教师导向优质教学的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关键在教师本身,但教研组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研究团队,对青年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在氛围营造上发挥作用
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把个性因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本质上教师劳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鼓励年青教师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尊重,能积极调动青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衡量教师成熟和教学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要尊重每一位年青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并加以积极扶持,鼓励青年教师要别具一格,独树一帜,靠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教学风格而闪光。教研组组长与骨干教师要深入课堂,细致分析观察,尊重年青教师的个性,在氛围营造与引领上发挥积极作用。
要积极营造学习研究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推荐阅读书目。主要有教育理论、教育名家传记、教育随笔等,如《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主体教学论》、《学习策略》、《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杂志要通读。树立终身学习是专业发展的必然的理念,明白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有作为才会有地位。要写出读书笔记,通过博客或在组内活动时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心得与成果;组织读书交流与报告会;带领组内成员进行教学研究。不仅及时解决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能开拓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职业效能感和幸福指数。
二、在价值引领上发挥作用
在教研组内通过价值引导和典型示范等,努力培育青年教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及时更新和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引导青年教师学会并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维方法是缓解教师心理压力、驱除教师主观意识模糊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前提。面对自己的职业,面对学校的各项制度,面对现实利益的诱惑,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首先是自己不能理解这种伴随社会主流的发展变革,从而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懈怠或者无意识的对抗,进而使自己处于一种思想和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或者临界状态,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是迫不得已行为。如此,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会疑惑、就会失去方向。自己也就没有追求、没有理想,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与人的合作性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如果青年教师没有了理想和追求,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就会在教育改革中被淘汰。
教研组要引导组内年青教师正确的面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有力地调节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与时俱进,努力快速适应当前的环境,进而产生工作的动力,焕发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刻苦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教师的价值体现所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成为青年教师价值观的核心。青年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能感觉到自己存在及劳动的价值,并通过学生能够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只有这样,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创造性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整个教研组才能处于一种和谐、团结、积极、主动的良性循环之中。
要积极发展教研组文化。良好的教研组文化建设能使青年教师生心情愉悦,同时又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更能起到引领青年教师人生价值的取向,催人奋进。
三、在自我定位上发挥作用
教研组要帮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教研组可建立青年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分析框架,让青年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定位。
从信息传递角度看是单向传输为主还是双向交流为主,从教学媒介使用角度看是传统媒介为主还是现代教育技术为主,从教学语言角度看是直白为主还是幽默为主,从授课教学情绪看是充满激情为主还是以冷静为主,从课堂组织看是教师控制为主还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实践来看,通过五个方面的分析,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分析定位会比较准确。
组内同伴的分析也比较重要。组内教师彼此接触听课多,了解比较深,提供的分析参考相当重要,对青年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位相当重要。
作为一位立志打造自己教学风格的年轻教师,必须要明确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不能毫无目标毫无方向地教学。更不应该随大流,整天忙于磨学生,盲目追求分数至上,自己也被磨得毫无棱角。下表为李如密的教学风格分类,作为青年教师定位努力的方向参考。
四、在探索研磨上发挥作用
教研组是教学改革的最前沿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缺乏新意、形式老套之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青年教师的教学生活,走进青年教师的需求领域。通过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师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形成优质教学风格的重要组织。
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让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科特色,自主创新,取准突破口,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激发兴趣,提高成绩。教研组围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以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为研究重点,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预先设计好研究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侧重于研讨与反思,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新的理念下如何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方面深入研究,多探索,多实践。教研组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确立课题。抓住青年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一关键,自主性确定课题。大胆实践探索,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在反思中提高,发挥课题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中的针对性与导向性作用。
每一位青年教师都结合自身教学中的困惑或者自身关注的教研方向,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撰写详细的开题报告,确定教改课题,精心准备、授课、评课,结合自己在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撰写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定期在全组范围内进行经验交流。全组教师努力从机械的日常教学中跳出来,围绕自身研究方向,注重平时的主体思考,并在随机的交流中研讨,使教研组活动摆脱活动时间的困扰,实现机动、灵活而又富有实效的日常教研。
教研组内所有教师都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并进行课堂评价。课堂评价结束后,学科教研组内交流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反思报告,说自己的教学思路,最终由教研组长将所有教师的评课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教研组内所有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评课报告。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观察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参与教学讨论以及共同评课等多种学习方式,带动提高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施教能力,在研讨、评课中,教师们引用经典教育教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为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可聘请教研专家、教研员到学校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课题的研究,促使青年教师教学有质的飞跃。
五、在规划制定上发挥作用
教研组应指导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风格培育进行主动规划。规划程序如下:
第一步进行专业发展现状自我分析。主要分析个人专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在规划时进行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就是进一步培育自己的长处,力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补短要补基本的可补之短,性格、个性等方面的欠缺难以弥补的则要尽可能避开。
第二步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目标制定。可以设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如制定三年或五年的发展规划总目标后,还应有学年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学年队段性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总目标的实现。
第三步为具体措施制定。也就是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与确定具体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教学反思;反思能力;教师教学发展
1.反思、教学反思的内涵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反思 (reflection)在国际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1]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 反思是人们“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可以说反思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这里的反思并非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般意义的思考和回顾,而是要从反思自我开始,进而反思教学能力,反思育人方法,反思课程改革,反思生活等。
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事以人为目标,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其中“教学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2]“教学反思” 又称“反思性教学”(reflect teaching),是指教师自己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实践从而不断地超越提升自我。用教学反思指导控制教学实践,教师就会探索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就会积极优化教学,进一步充实自己。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自身教学发展得到显著提升。可以说反思是教师自身教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新成长的起点,而教学反思则是教师教学发展的直接抓手。
2.反思能力与教师教学发展关系
要学会和利用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决定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3]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反思能力,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这包括教师对自我的教学发展规划能力、对教育理念把握吸收能力及对自我教学认同能力等。
教师教学发展是指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教学成长和教学成熟的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学习、积累教育科学知识和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要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掌握良好教学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形成和提高学科能力,要不断养成教育素养。
3.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影响教师教学发展因素的研究很多,不仅有的社会环境因素,还有个人因素,并且在个人因素中,反思能力的缺失在自身发展中占有很关键因素。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也充分说明了反思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因,起着主导作用,反思已成为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5]
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的,教学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发展周期,决定着教师从“教学型教师”向 “研究型教师”转变的程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越强,越容易发现教育现象及感悟教育规律,越容易把握教学实质,越容易实现自己的教育超越,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教师的研究型程度也就越高。
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发展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并对自己面临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感悟,才能逐步形成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才能在反思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剖析、感受和理性提升,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最终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
4.教师教学发展各阶段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目前教师教学发展问题依然困扰着大多数教师,在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方面又显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教师教学发展不同阶段中教学反思所表现出的特征入手进行剖析,那么对于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我们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若按“反思型实践者”范式,我认为可将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它们是:适应期、阶段发展期、停滞期、飞速发展期、成熟期。
所谓的适应期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常规与经验的积累过程。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知识讲授的呈现阶段,教育方法的学习与揣摩阶段,教育理念的吸收阶段,并不带有太多的行为实践性和反思性。虽然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出旺盛的职业精力和教育思维活跃性,但并不是以反思性为主,多数是教学后的反省,更难说反思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如果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那么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发展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阶段发展期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形成一定风格后,开始在职业活动中主动运用教学实践,积极进行教学反馈与调节的应用过程。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教学的主动实践性、运用的及时调整性、结果的充分反馈性。在这个阶段教师最能产生自我教学效能感和价值感。但同时教师会在这个阶段被大量的信息和反馈的结果包围,会进行非习惯性的反思,仿佛反思得越多,教学中要思考的就越多,却越无从找到答案。在这个阶段教师最多的会反思自我的职业规划与教学发展设计。由于这种反思是非习惯性的,无主动意识的,因此这种反思并没有成为教师教学发展的催化剂。如果在这个阶段能从生活反思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德育反思能力入手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那么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停滞期可谓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倦怠期。由于教师教学情境的多变性,新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会导致教师在工作任务上的疲惫感,教学情绪的低落感,教学研究的困惑感,教学思想的冲击感以及教学实践的不充分感,从而最终导致教师个人成就感的缺失。那么在这个阶段惰性是教师的普遍表现,如果能够更多地从情感能力、价值能力方面进行反思将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发展起到转折性作用。
飞速发展期是建立在教师的反思基础上的,是教师在停滞期期间对教学活动的意义及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后、对教学实践重新梳理和调整后,对自我评价重新判断与定位后,更为主动地进行教学思考,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性地、有针对性地将研究结果用于教育实践,会逐步形成一种反思习惯,会将反思作为促进自身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
成熟期是指教师真正意义上成为 “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师会做到“边教边悟”, 教学参与更为主动,教学发展更为积极,会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更多地表现为思维的再次活跃性、教学的积极创造性和自我的不断发展性。
5.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与提高应注意的问题
从教师教学水平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看出,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所在。那么在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也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避免思维狭隘性。即各个发展阶段的教学反思不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单纯回顾,而是要对自己教学理念的把握,对自己教学方法的设计,对自己教学手段的运用,对自己教学组织形式的开展等进行的全方位的反思。
(2)避免权威认同性。反思型教师应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与批评,应学会用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能够对自己以及自己行为给予学生的影响进行积极的反思,不要固守结论,盲从权威,也不要全盘否定自我,学会注重实践研究,能够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风格。
(3)避免纯粹理论性。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操作中进行,从狭义上来说,一次教学实践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之后再次实践,再归纳总结。从广义上来说,阶段性的实践后进行系统反思,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循环反复,不断上升,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教师才能得到可持续的教学发展。
(4)避免一蹴而就。这种教学反思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认识自我、否定自我、提高自我的反复过程,要养成反思习惯,要克服急躁或懈怠情绪。反思的意义在于实践中的反复锤炼、反馈与评价,不应成为阶段性的产物。
(5)强调时效性。针对一个教学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针对一定阶段的学科发展要及时研究与学习,针对一定教学理念创新要及时吸收与调整,这样可以缩短教师教学发展的周期。
6.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与提高具体措施
对于教学反思的方法研究已经有很多,如行动法、比较法、对话法、录像法等,针对教学反思的不同侧面,笔者提出的具体办法和途径如下表所示。
目前我们教育教学面临着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及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培养反思型教师是促进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让教师养成习惯性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出教学困境,促进自身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3]周广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魏 F.谈教学反思[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
[4]王 兵.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7).
【关键词】化学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11-02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适应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技能。但许多教师还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的教学习惯,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很难适应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教学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高中化学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综合应用能力,并持续性地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具备更加完善的化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的迫切的任务。
一、反思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新课标实施后,教学反思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关注。认真反思教育教学过程,及时总结教学的成败得失,坚持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后记,从而不断得到提高。可见,教师要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就离不开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不要老师指导。实际上,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研究。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和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求化学教师要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与研究结合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条件下的化学教学。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和高考的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高中化学教师一直是重知识教学,也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很少用心去研究教学,很少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都给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的重要专业素质,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去总结教学经验,也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教师缺乏反思,不提升反思能力,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就只会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跟不上教学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深入发展的要求。例如,新课标实施后,高考的命题要求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它更加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变化。如果教师不很好地去总结和反思自己,那么就很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目前的情况是,教师没有这种教学反思的习惯,使得教学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改正和提高。
(二)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化学学科是逻辑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理科学科,因此,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时要明确好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充分总结和凝练,提出明确的教学环节小目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高中化学教师没有很好地明确教学核心,制订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相应的教学方案存在针对性不足的情况。例如,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记住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现象上,忽视化学实验和相应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和应用知识,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过程。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简单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摆脱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的桎梏,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进行《硫酸、硝酸和氨》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的高中化学教师还是习惯于知识灌输教学,很少指导学生动手进行探究性实验。如果高中化学教师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没有详细的规划,做好实验准备、布置实验作业,那么就很容易将整个教学过程沦为灌输知识的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专业知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资本,是服务引导学生的必备材料。如果教师在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指导,就会导致教学过程华而不实,就好比盖一座大楼缺乏根基和材料。通过对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缺失是制约高中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问题之一。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教育存在的“局限性”特点,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少,教师与教师之间没有得到互补。因此也就无法从他人的教学中获取有益的帮助,并以此来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久而久之,使得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地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在进行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好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环境,相互学习和交流。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在学校范围内定期开展学术探究活动;或者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放到平台上共大家分享;或者就某一个教学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促进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学习和进修,教师的相互交流,教师的教学研究,不仅需要制度化和常态化,而且需要制度作为保证。
(二)加强教师自我专业学习。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就是有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能的学习,都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教师的主观愿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例如乡村化学教师一般都任务重,进修条件差,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但他们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在各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都较理想。这就充分说明事在人为,教师个人的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是内在动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的个体学习和集体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高中化学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但要从学校和个人的教学实际出发,从基本要求出发来进行发展。
首先,要加强自我专业学习。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来适应教育和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因此,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化学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并在学习中培养专业情感。
其次,是要主动参与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能力。学会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活动安排。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以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在自我发展和培训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掌握围绕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体系进行设计的基本技能,寻找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对化学教学方式筛选能力的培养,为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知识支持。
第三,要利用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证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对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重新认识。反思是教学主体对自身已经发生的行为等进行自我分析,从而得到新的领悟。对教师不断的总结和发现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所创新,创新性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反思多是源于对自己工作的不满而产生的积极思考,而积极的反思更有利于创新的展现。
(三)建立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要依据教学实际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促进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就是从体制上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性的外部条件。例如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学校的鼓励政策和提供的业务进修条件等。新课标实施后,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许多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指导和提供各种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力保障。
一是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制度。例如,有的学校规定青年教师第一年要实行导师制度,给每个年轻选配导师。有的学校规定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不能少于3个小时。有的学校还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奖励制度,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保证教师有机会外出学习和进修。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并且建立一个详尽的计划和实施方法。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升到学校发展的层面去规划和安排,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制度、奖励等常态化。例如,化学教师有自己学科的发展规划和教学研究制度,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考评制度等,为化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途径,也还要有一定的有效方法,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从实际出发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指导和帮助教师利用这些途径,采用有效的方法,去更好地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柏德荣.高中化学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2
关键词:学校课程领导;价值追求;和课程一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16-04
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有十多年,从学校整体层面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校本课程也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但是与“顶层”预设的理想境界还相距甚远。从校际比较看,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已经建构了自己的现代课程观,有的还是“穿旧鞋走老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学校没有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对课程的领导,或者说学校的课程领导很不得力,处于一种盲目自由状态。要想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借鉴已有的课改经验,汲取前一阶段课改的教训,从课程领导上寻突破,在课程价值上求创新,追求“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课程建设理念,重构学校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意蕴
“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很多教师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意旨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获得专业成长。笔者将其作为今后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目标,作为课改新十年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策略,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1.让我们自己参与建构课程
这一轮课程改革虽然提出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但从前十年的改革现状看,国家课程由国家决策、规划和开发,地方课程由地方行政部门决策、规划和开发,校本课程由学校领导决策、规划和开发。三级课程仍然还是由教育行政领导规划,教师具体实施,学生只是接受者。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得到体现。今天,我们提出“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意旨让教师、学生一起参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让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学生个体生本课程的规划、开发与实施。通过“我们”参与建构,让国家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不断“满足儿童需要”,从而实现“让‘我们’促进课程成长”。
2.让我们在课程建构中成长
这一轮课程改革虽然提出将“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1],但从前十年的改革现状看,教育行政领导与专家建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并非“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教师运用传统的“文本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没有让他们参与建构富有意义的课程。应该说,课程改革目前仍然处在课程建构与师生生活、教学、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分离的阶段,师生知识经验还没有融入课程,他们的生命也没有在课程建构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今天,我们提出“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意旨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以及生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不断提高他们的课程建构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让‘我们’在课程建构中成长”。
二、“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价值
学校课程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建设一批课程,建构课程只是学校课程文化发展的一种形态。学校存在的意义是通过课程建设形成校本教育文化,促进师生更好成长。这种“让师生参与建构课程,并在课程建构中获得成长”的核心价值追求不仅学校课程领导者应该明确,校内每个成员也必须理解、认同和践行。
1.通过个体经验促进课程成长
目前,学校课程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规定的“国家课程”;另一种是学校自定的“校本课程”。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设计了“地方课程”,但总体来看,开设地方课程的学校很少。就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影响看,国家课程虽然由国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建设,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地域广、民族多,“顶层”“一统天下”的构想实施起来困难较大。“国家课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尚有不少理念需要进一步内化和践行。这些工作需要学校通过 ‘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创造性改编和再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去完成。”[2]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通过个体知识经验参与建构,重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路径,探究教学方法,这些都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内容,也充实、丰富和发展了“国家课程”。就校本课程建构的影响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的课程”,本应直接由师生自己进行建构,无论是课程科目的选择还是课程结构的“架构”,都应引导师生参与。建构时,让师生将“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作为课程内容,通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参与实施,生成一种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校本课程便是师生的“经验课程”,是师生个体经验的“重构课程”——师生通过个体经验促进“校本课程成长”。
2.通过建构课程促进自我成长
人们建构课程的方式和形态主要包括: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个体自主学习、开发自身资源和创造课程,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每个人在建构课程时,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建构,都是通过个体经验发展自己的生命。从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看,这个过程既让外部知识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又让个体将经验建构到“知识体系”中。通过实施,促进每个人在个体经验和人类知识相互汲取过程中获得成长。从个体自主学习、开发自身资源和创造课程的过程看,这个过程既让个体按自己的方式整体建构经验,又让个体将经验系统构成“知识框架”。通过实施,促进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建构个体学习经验,创造个体课程资源,彰显个体生命魅力;同时,也引导他们共享同伴学习方式,建构群体生活经验,创造群体课程资源,发展群体生命意义。从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过程看,这个过程既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课程,又让他们将“自己的方式”建构成课程。通过实施,让他们在课程建构中探究自己的成长需要,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式,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成长路径,促进生命更好地成长。因此可以说,让师生建构课程就是让他们建构生命意义,发展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促进生命成长。
三、“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实践
“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本质是通过我们建构课程促进课程成长,我们通过建构课程促进自己成长。这一价值追求告诉我们:课程既是师生教和学的“原料”,也是他们教学和生活经验重构的“产品”,还是滋养他们成长的“养料”;既是师生生活经验,也是他们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还是促进他们生命发展的精神财富。因此,课程建构应以师生为逻辑起点,由传统的只关注课程教学转变为让师生亦参与建构课程,将“课程建构”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让他们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实施教和学,在教和学过程中建构课程,促进“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
1.让师生在反思学校课程建设的得失中成长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其实,“课程成长”亦是如此,也是通过反思“原有课程”,对其经验的再建构。可以说,无论是课程成长,还是人的成长,都需要反思——通过对“原基础”变革而发展。因此,未来课程改革怎么推进首先需要对前十年的课改情况进行深入反思。一方面,反思这些年来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找到那些“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有效做法,将其作为今后变革的“最佳营养”;另一方面,要反思失败的教训,找到那些阻碍课程变革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通过适合的方式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总之,务必要让广大师生在反思中找到经验,在反思中认识问题,在反思中明确今后改革的方向和重构的思路,从而促进他们在反思中获得成长。
2.让师生在认同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中成长
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价值观的确定。课程价值观不仅决定着学校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而且影响着怎么样建构课程。可以说,明确怎样的课程价值观就会确定怎样的课程目标,制定怎样的课程规划,开发怎样的课程资源,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开展怎样的课程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课程建设首先必须要明确课程价值观。学校课程价值观是学校确定的课程建设思想、理念、原则和策略,是全体师生的课程哲学。她不只是“校长的课程价值”,而应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追求的课程信念,是学校建构课程和实施教学的实践理论。基于这种思想,无论从课程领导角度说,还是从课程建设角度看,都应引导师生理解“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意义,认同其价值追求,把握其丰富内涵。因为只有认同才可能产生实践的内驱力,才可能围绕其价值去建构课程,也才可能促进师生在价值追求中更好发展。
3.让师生在探究学校课程建设的框架中成长
人的生命成长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精神生命成长主要依靠个体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建构课程获得文化的滋养。儿童生命体内有哪些自我发展的“成长需要”,个体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更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需要哪些课程润泽,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应该关注的。可是,当下的学校课程都是由成人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理解强加给儿童,很少有人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生活世界”去建构“科学世界”。教育的意义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这便需要每个人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发展潜能,探究自己的成长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实践自己的成长路径。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我们全体师生根据“儿童成长需要”,按照“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整体架构学校课程。具体说,就是要让师生参与学校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一些隐性课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让他们在整体建构过程中认识每门课程对人生命成长的影响。尤其要通过整体建构,打通学科壁垒,“超越学科中心视角”建构课程,提高他们整体架构课程的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成长。
4.让师生在实践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案中成长
课程建设的实践智慧是在师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不只是一种课程建设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建设实践;不只是一种课程建设目标,更是一种考量课程建设成效的准则。师生通过探究学校课程建设的框架,找到课程建设的路径,便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可以这样说,未来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顶层”预设的目标,关键是看“师生的实践”。从学校课程建设看,能否引导师生认真实践课程建设的构想,既是体现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又是检视学校课程价值力的重要标尺,也是反映学校课程执行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课程建设一定要让师生进行实践。如何实践,怎样取得实践成效,关键应抓住两个方面:一要引导师生在执行中创新。在实施学校课程建设方案时,应切实执行“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课程建设理念和目标,并结合实践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课程建设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策略,让学校课程建设理念和实践策略能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二要引导师生在创新中执行。学校课程建设的意义就是探索教育的校本化,促进课程的生态化,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也需要进行科学验证。教育科学实验虽然也允许失误,但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失败,因为他关乎到一代人的培养。因此,在实施学校课程建设方案时,每个人都不能教条地照搬“预设的方案”,而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创新中丰富和发展,让师生在实践中创生课程,在实践中成长自己。
5.让师生在建构学校课程建设的文化中成长
课程建设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生存方式,是学校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建设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因此,课程改革的本质诉求和终极目标便是形成校本的课程建设文化。学校未来课程建设文化应是广大师生依据“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价值追求,在对以往课程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反思基础上,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而“再生”的“课程经验”,是每个人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师生形成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就是引导他们总结与反思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失误”,形成自觉践行的“课程建构方式”,就是引导他们总结与反思重构“新的学习共同体”过程中的“理念与策略”,形成自觉共享的“总体学习经验”。建构学校课程建设文化主要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关注课程内容选择与开发的探究。一方面,要让师生以科学的方式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总结、修正、完善建构方式,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教育内容。二要关注教学方式选择与设计的探究。一方面,要让师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设计;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总结、修正、完善建构路径,形成体现个性特点的校本教育方式。总之,师生通过自我参与建构,促进他们在总结中完善课程,在总结中提升自己,形成“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文化自觉。
总之,当下课程改革应以“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为价值追求,将课程建构和生命成长融为一体,让师生通过参与课程建设实现在课程建构中成长,在成长中建构课程。
参考文献:
大学是最需要自己设计的一段时光,大家每个人可能设计的方案都不一样,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上大学的动机。你可能怀揣着七彩的梦幻,你也可能带着忧伤走进大学,那么你上大学的动机是什么,大学对你的吸引力是什么?二是对大学三年的规划,你的规划包括学习规划与生活规划等等,你肯定有很多设想,这些设想现在实现了多少,它与现实有哪些反差?给你带来了哪些反思?三是大学几年你的失误有哪些?你的成功有哪些?你沾染了哪些不好的习惯,大学生活改变,提升了你哪些?大学生活又给你带来了哪些幸福或灰色的回忆?所以只有通过这种剥皮抽筋椎心泣血的梳理与归纳,你才能把这段大学时光充分地历史化、思想化,系统化,不要认为这种反思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反思的生活是平面零散的生活。四是对几个关系的反思。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关系、院系与自己的关系,亲情伦理关系,你都应该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与总结,这方面可以看出自己的社交能力、团队意识,你的能力系统如何?包括你的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分析思考能力、工作执行能力等等,在大学几年你是否得到提高?你是否则已经建立了起来?大学是增值的,你的各个方面是否增值了?在对大学的反思中,我们才能从立体交叉的角度来看大学时光,你肯定有许多感慨和反思,你要大胆地解剖自己,自己把自己当成审视的客体,认清自我,把握自我,超越升华自我。
二、大学的内涵与韵味
(一)大学的内涵
大学的内涵主要包括它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生活空间指的是它为师生院工提供了多大的活动天地,如文化生活、活动内容、社会实践等,有的同学之所以感到大学生活的苍白,就是因为他人为地把各种生活中的内容缩减了,不参与各种活动,对各种活动淡漠处之,不投入,或者人为地把丰富的生活空间缩小为一人空间和二人空间,所以希望大家认真地总结大学几年你到到底参加了哪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投入的精力和心血有多少,你珍藏了哪些?哪些活动对你触动最大?或者请你认真地分析一下你为何不热心于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精神空间指的是你在大学几年你读书的情况,你思考的状况,你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休系及价值体系,教材你通读了几本?你在大学思考中的困惑与痛苦是什么?你的迷茫有哪些?希望大家对这些进行认真地反思,没有反思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在反思中我们才能清醒地审视自己的精神空间的大小。大学的内涵就是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的阔大,大学的失败就是这两个空间的缩小,空间的大小与你对大学内涵的解读与认识有关,许多同学糊里糊涂地度完了大学,到了毕业还没有地对大学形成清晰的认识,没有对大学进行认真规划和设计,你可能会在抱怨外部环境中时光轻抛,反求诸身,努力地投入到火热的大学生活中去,主动自觉地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
(二)大学的韵味
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大学的韵味。什么是大学的韵味?个性风采、学习情况、交友之道、师生关系、情感经历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的韵味,我们每位同学应该认真地品味咀嚼大学的韵味。一所大学,它对于莘莘学子和教职工的吸引力社会公众的吸引力也是与这种韵味有关系。大学时光,耐人咀嚼,就在于它有可咀嚼的东西,有可品味的芳香,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醇,历久弥香,大学几年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它一头儿连着美好的中小学时代,另一头儿又连接着七彩斑斓的社会,大学时光是人精神发育最快的时期,许多俊杰隽才都是在职大学崭露头角,大学是人生蓓蕾绽放的季节,理应是人生最芳香馥郁的季节,是人生最有韵味的一段宝贵时光,假如你错过了花开的季节,那么你的大学就缺乏韵味,就会零落成泥,韵味就是一种芳香的气息,大学拒斥早熟,大学里不应该排斥青涩,大学时处处都流淌着生命的青葱气息,这里没有市侩气,没有庸俗气,一切都是花的馨香,一切都是生长的声音,所以韵味最值得我们去酿造和酝酿。
三、大学的理性审视
这里我给大家提出以下几个思考的层面
(一)大学观
什么是大学?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认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大学观?当我们对学院抱怨挑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平和的心态?大学是一种氛围,大学育人就是一种氛围育人,大学氛围需要我们共同地营造,生活中的缺憾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大学就是让每个人在这里得到自由地生长,大学不可能满足每位同学的渴求,但却能让学生自由地成长,大学是固根铸魂的地方,那么大学的灵魂就是一种内在自足的精神与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象。
(二)人才观
我经常跟很多同学讲,不要高估自己,不要认为自己是人才,我们离人才标准相距甚远,目前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缩减为简单的生活教育,生存已成为我们的第一要务,那么作为一名准人才,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你在大学里获得了什么样的生存本领?你靠什么将来在社会打出一片新天地?一招鲜,吃遍开,你凭哪一招来走遍天下却不怕,大学给了生存的自信了吗?你能正确评价自我吗?
(三)心理观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1―0058―01
高中数学入门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只要学生能积极进入学习状态,能迅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是好方法。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如何在学生刚踏进高中校门就让他们不但喜欢上这门学科,而且在以后的学习经历中能够学得轻松有效,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掌握从初中到高中数学学习上的一些变化
1. 知识的差异。首先,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不大、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面广泛,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延伸。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相比在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题目、已知和结论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但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函数语言等,多研究变量、字母,注重计算、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2. 课时的变化。在初中,数学内容相对较少,题目相对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较小,进度较慢,对重点、难点内容均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老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课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堂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点、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会使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二、做好从初中到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
1. 搞好入学教育。入学教育,能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要首先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通过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初中数学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面了解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使备课更符合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2. 注意学法变化。在初中,由于大多是本源性、派生性知识。大多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老师已反复训练。因此老师把学生需要自己深刻理解的问题,往往集中表现在耐心的讲解和大量训练中。而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高中数学学习对学生相应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其次做好课前预习;再次听课过程要有科学性,要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要认真把握好思维逻辑,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最后还要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
3.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不仅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凡是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
三、做好反思和专题教学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职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从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角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师范生从进校学习到毕业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过程。作为教师教育的起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然而,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职前教师的培养方面存在较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计划的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不匹配,实施的专业发展途径偏窄,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发展的意愿等。所以,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改革,需要探究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发展取得实效。
一、改革课程设置。适应教师专业发展
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索养初探》一文中提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深入研究对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但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却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这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与职后及其不平衡。没有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脱离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缺乏科学发展性,这体现在教师培养方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师观去设计,或者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移植其他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忽视地方经济和资源优势,忽视学生实际和发展需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有的则是采用公共教育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教学法+教育实习的模式设计教学计划;过分偏重信息技术专业学科特点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性的问题,课程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等,致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素养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所以需要研究和改革课程设置,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科特点。以促进职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应用地方经济和优势资源,立足基础教育实际,建构培养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能力、教育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新课程体系。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应把其作为一个系统,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设置,研究其要素即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之间的地位、结构比例和相互联系,处理好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特色性、应用性及前瞻性,从而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满足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力量的需求。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近期和未来发展。
二、培养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系统和完善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但我们认为,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充分挖掘其教师发展的个人潜能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构建教师专业愿景,学生一入学就应对其进行教师专业愿景的指导,使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教师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在自主发展中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从而产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要特别重视指导职前教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其制订和实施过程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还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具有共性和个性化特点,其设计需要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找准努力方向,作出有效安排和计划,设计出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远景规划可以是抽象不具体的,但应该有实现其规划的具体的可实施的小目标,还应该结合学校、地方等具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与同学、老师、专家和家长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持续的反思和动态的规划。关于职业规划可以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等。
2.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导入、演示、指导、提问、分组活动、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和补救等技巧)和教师教学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能力)。
3.教师的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如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等)和专业自我(如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的阶段目标主要包括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实施的目标和入职后才可实现的目标。而“学习”则是贯穿发展规划始终的也是终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现代教育发展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和有效地调整规划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师形象和教育愿景,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其中体验其五味人生,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里的至真、至善、至美是体现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自身形象和人格魅力、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把其升华成人生境界。
三、改革和拓展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信息技术职前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教学中又是问题最多的课程。首先是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匮乏,二是教师在把握学生学习内容和形式要么偏重于理论知识,忽视教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要么抛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纯粹训练教师基本功。此外,脱离基础教育,没有与新课程联系起来,不走出校门深入地方经济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等。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开发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需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使其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先进的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设计实践、课堂教学实践等,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还应拓展教学时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中小学课堂资源,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供发展空间和拓展课堂教学。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教师素质训练周活动,并把周活动贯穿于教学论课程的始终,活动内容主要是教师技能训练和教学能力培养。小组活动开展的成效可通过课堂上进行活动交流和评价,并建立小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及评价记录档案,指导小组开展活动,使其真正取得实效。教学中强调实践性,倡导“做中学”的同时,通过活动交流、评价、指导、小组活动总结和反思,上升到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笔者教学中采用这种小组活动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探究性强,一学期后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教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中应融人鲜活的教学实例,使理论课教学从“抽象”走向“生动”,并把教学设计、试讲、试教、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整合起来,让学生亲历和体验教学实践,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还可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论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培训,在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对职前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就是一个很有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通过职前培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上岗前接受有关培训,具备就业需求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和水平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育实践形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习,这种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所以,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学好专业课程,训练教师技能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主动创造教学实践机会,使教育实践多元化。如进行教育调研、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等活动不断获得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第一步 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实现角色转变
明确作为课改背景下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同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
1.加强理论学习,多阅读本专业的书籍,比如《初中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慕课理论与实践》以及其他有关的书籍,力争每天至少抽空半小时的时间来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及时做好笔记和摘抄等等。
2.听课,我觉得是自己进步最快的途径。要多听课,学习他人的教学长处。不但在现实中多听课,而且也可以在网络上多听课,我现在已经注册了多个公开课网络的账号,计划多听课以更快的提升自己。
3.课堂实践。课堂是教师实践的最好舞台,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也要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4.经常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渴求新知。
5 .坚持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学习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坚持钻研教材,阅读参考书,读专业报刊杂志,学习各种文件。让学习成为一种内需。第一步,我需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使理论服务于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第二步 加强教育技能培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强化自我修炼,走创新之路。
1.学科课堂技能是立足讲台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向成为研究型教师方向努力,要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得到最优化,切实打造"效率课堂".
2.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3教学方面: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池水,也许一池水也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知识渴望是永无止境的。而更关键在自己的一池水怎么教给学生,是硬灌给学生,还是有技巧的让学生去自己喝下去?这需要自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并把新课程理念付诸于实践,比如说怎么结合实际应用翻转课堂的理论。
第三步 教学相长,教研并进,形成新课改理念下的自我教学特色加强教育科研能力重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在教研与科研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与反思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将学科知识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来整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熟练地教育教学技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反思能力,并能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具体实施方案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学习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坚持钻研教材,读专业报刊杂志、学习各种教学理论,让学习成为一种内需。
2、制作个人专题档案。记录整理个人成长的足迹。
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学校组织的校本研训活动,利用每学期开一到两节公开课的机会汇报概念教学和习题教学的科研成果。
3、立足课堂,勇于课堂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是老师实践的最好舞台,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从身边有经验的教师中请教,从名优教师中汲取,勇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4、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坚持每天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找出不足,积极客观地面对,辨证的看待问题,创新工作,把反思的成果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中,并形成书面笔记。
5、借助于网络,大批量学习,快速提升。
教师职业不是一个可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如何教”的教育专业知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应是教师的写照,教师应该是可充电的电池,而培训过程就是教师充电的过程。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以“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总体目标,为教师的充电搭建了一个好的学习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培训,让每一所学校不再为培训经费紧张犯难。目标指出,今后5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
传说释迦牟尼曾经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涸,众莫能答。释迦牟尼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名师的教学个案,博采众长,在各种思想的融汇碰撞中“兼容并包”,消解内化。向前辈学习、与智者对话,将会得到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和灵感顿悟。“国培”正是为教师专业化成长言传这种精神享受和灵感顿悟的平台,国培让教师有均等的机会融入名师云集的“大海”,与名师的思想融汇碰撞,使自己的专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国培”学习,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教师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规划。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是促进教师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对专业发展,教师应当有自己规划的权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追求,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自我发展规划,自身的目标定位要充分尊重,鼓励教师大胆规划,追求个性,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学校管理者要满腔热情地尊重、关心、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成长机制,引导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使教师有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激励教师走向教育的成功。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过程。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首要任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鼓励教师学习,为教师的成长创设条件,保障教师的学习,是学校的职责。除了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外省市学习名校名师的教学经验,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学校也可以邀请外省市兄弟学校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推荐一些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等,教师只有努力好学,才能取得较为丰富的知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那种传统的教学回顾与总结截然不同。课前反思是预设,预先设想教学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具有前瞻性;课中反思是对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调控,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学设计仅仅是设计,而教学实施应根据课堂现状作最佳化的调整,具有现实性;课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具有批判性,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研水平。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在“国培计划”的课程设置中有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当中很强调教师的课后反思。
此外,教师还应参与教本课程的开发,这不仅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以培养教师的集体主队意识。合作意识已成为新课改形式下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国培计划”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应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在这种变化中把握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忧患意识,防止心态疲劳,追求创新;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沟通与合作意识,时代呼唤合作,呼唤沟通,这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创造教育的辉煌。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