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厉行节约保障措施

厉行节约保障措施

时间:2022-11-18 16:3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厉行节约保障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厉行节约保障措施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厉行节约,科学指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各乡镇沼气服务站点的服务职能,由各乡镇组织具有专业技术资质的沼气施工队伍,对本辖区因灾停用的沼气工程进行修复维护,恢复沼气工程正常运营。

二、维修内容及补贴标准

(一)维修内容

户用沼气池:以池体清淤、管路维修、更换脱硫器和灶具为主;大中型沼气联户工程:以管网维护、池体维修(池体清淤、防渗处理)为主。

(二)补贴标准

按照各乡镇实际受损、上报数及实际使用情况,分配救灾资金。

1、户用沼气池:每个补贴维修资金200元(不含物资);各乡镇按照上报的实际受损情况,到新能源办公室领取相应的物资;(灶具:确定不能再使用的,以旧换新)。

2、大中型沼气联户:维护管网每米补贴8元、维修池体每立方米补贴150元。

3、对于不能修复的农村户用沼气池,需要重建的,具体补贴标准按照《县2014年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执行。

三、维修安排及补贴程序

(一)维修安排

由各乡镇协调沼气服务站点,组织具有专业技术资质的沼气施工队伍进行修复。

(二)补贴程序

先予拨50%的修复款作为启动资金;县政府农办、财政、发改、审计、新能源办等相关部门对修复完成情况进行验收,以受损沼气工程修复后正常运转为标准;经公示后,由乡镇协调审计局,对本辖区内实际修复情况审计后,再拨剩余修复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村沼气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农村沼气修复建设工作,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各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积极开展沼气工程修复建设工作。

第2篇

为了加强和规范玉楚高速公路TJ-3标项目经理部应急救援工作,适应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需要,通过演练,进一步加强应急组织机构各工作组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组织指挥、快速响应及处置能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氛围,制定2019年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

二、应急演练目的

1. 检验预案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2. 完善准备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 锻炼队伍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部门和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序,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4. 磨合机制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完善应急机制。

5. 科普宣传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故时自救互救的能力。

三、应急演练原则

1. 结合实际,合理定位

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

2. 着眼实战,讲求实效

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 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重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3. 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周密组织演练活动,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

4. 统筹规划,厉行节约

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益。

四、相关要求

1. 在开展演练准备工作前应先制订演练实施方案。包括演练的目的、方式、时间、地点、日期安排、演练策划领导小组构成、经费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2. 演练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演练计划成立演练组织机构,设计演练总体方案,并根据需要针对演练方案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应急响应的职责、流程和要求,掌握应急响应知识和技能,为演练实施奠定基础。

3. 演练实施是对演练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是整个演练程序中核心环节。演练实施当天演练组织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在演练前提前到达现场,对演练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正常工作,确认无误后按时启动演练。

4. 演练结束后,应针对本次演练组织相关参加人员进行点评和总结,并从各自的角度总结本次演练的经验教训,确认评估报告内容。

5. 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参加演练部门和个人按照改进计划中规定的责任和时限要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的更新等。

6. 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完成率已纳入公司安全生产考核目标,请各部门高度重视,按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五、演练计划

序号

演练名称

演练时间

演练形势

职责部门

备注

1

消防演练

1季度

现场

安质部

相关部门配合

2

防洪防汛

2季度

现场

安质部

相关部门配合

3

森林防火

3季度

现场

安质部

相关部门配合

4

隧道防塌

4季度

现场

安质部

第3篇

为切实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工作任务,市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督查会。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是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省、*市对节能降耗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出台政策。9月10日,*市人民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节能降耗工作有关政策的意见》,对节能降耗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行政问责制、情况公示制和奖罚制,实施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实行投资项目节能降耗准入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我市情况来看,节能降耗任务很重。20*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仅为0.60吨标准煤,而全国为1.22吨标准煤,我市能耗水平仅为全国的一半不到,要完成“十一五”目标,万元GDP能耗须年均下降4%。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在各种会议上强调节能降耗工作,也召开了专题会议,出台了有关文件政策,各级各部门也把节能降耗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今年全市节能降耗完成指标来看,一至三季度全市单位GDP电耗降低率仅为0.44%,规上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9.88%,居*各县市倒数第二,与*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形势较为严峻。

离年底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集中精力,研究对策,落实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第一,认识一定要进一步提高

要把节能降耗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项硬任务、一场硬仗、一个硬道理来落实。要像当年重视开发区建设那样来抓节能降耗工作,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来抓节能降耗工作,使抓节能降耗工作的力度不亚于城市建设、不亚于技改投入工作,用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措施,推动节能降耗工作。

第二,措施一定要进一步落实

首先,是要落实政策措施。市里将参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节能降耗工作有关政策的意见》,出台相应的政策意见,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发文执行。对重点用能企业,凡能耗增长高于产值增长的,要限期整改;一个月整改没有效果的,停产整顿;整顿成效仍然不明显的,将坚决予以关停。我们一定要动真碰硬,确保取得实效。

其次,是要落实长远措施。一是重视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高新型经济。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一律不进“两高一低”项目。对现有“两高一低”企业,要采取关、停、转、节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是重抓重点领域。尤其要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别是要促使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产品。要突出抓好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特别是要督促年综合能耗在1000吨标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编制节能降耗规划,落实责任,完善管理。三是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推进节电、节煤、节水等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农村要推广应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城镇要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加快节能降耗的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能耗指标和能源利用状况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和万元产值能耗降低率,万元产值电力消费量等指标。及时产业用能、节能技术及相关信息。加强电力需求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合理和节约用电。各行业协会要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咨询、服务工作,参与行业能耗标准的制定,配合政府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第三,责任要进一步强化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宣传。推行节能降耗结果公示制,公开相关政策。积极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对措施不力、任务不完成的企业,要予以曝光。

二是加强督促检查。有关部门要抽调人员,在进行适当培训后,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专门督查。

三是加强部门配合。在节能降耗工作开展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各乡镇、街道要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逐个走访,凡发现企业能耗上升超过产值上升的,都要求填写说明,不仅是企业写说明,乡镇、街道也要写说明,讲清原因,拿出整改方案,一律报到市统计局。市里对乡镇、街道能耗目标也要实施“一票否决”考核政策,乡镇、街道的能耗超过全市的能耗增长的,乡镇长要到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说明原因。经贸、环保等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各能耗大户,全程监控能耗情况。统计局要对各能耗统计数据进行核实,特别是增长异常数据要提出合理说明。

第4篇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包头市水资源情况,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思路及介绍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污水处理;再生水

1包头市基本情况概述

包头市位于西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连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北部是广袤的丘陵高原,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全市总面积27691km2,全市人口279万,辖九个区、旗、县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包头市是以冶金、稀土、机械、电力、化工、纺织、建材为主的工业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包头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04.9mm,全市平均降水量373.6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贫乏。全市自产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26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6.14亿m3,黄河取水指标5.5亿m3,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2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思路

(1)坚持开源、节流与高效,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继续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治污为本。源头控制与末端监控相结合,以节水促减污,限排促节水,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统一规划调度,科学优化配置。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用水计划,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水量与水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做到切实保护、优质优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高效节水产业,同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3)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科学发展,走量水而行、以供定需、绿色节约的道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注重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5)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水资源管理、配置和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

3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3.1建立以用水总量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制度

(1)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加快建设大青山生态应急水源各项配套工程、再生水回用工程和区域间调水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着力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城乡供水新格局。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结合地区水资源实际,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现状、用水效率、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需求,确定全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量分配指标及其制度框架。继续强化用水计量、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十二五”期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0.8亿m3之内,其中,黄河水控制在自治区分配指标之内,地下水控制在4亿m3之内,用水不足部分通过再生水等其他水源解决。(2)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和《<包头市委、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重要政策措施分工实施方案》的要求,取用水建设项目必须开展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水资源论证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建设项目,市发展改革委不予批准立项;对于未经水资源论证审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建设项目一律责令停止。(3)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控制不合理取用水量的增长,对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区域,暂停审批新增取水项目;接近控制指标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用水;对尚有开发潜力的区域,在有效保护、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政策,优先保障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节水高效项目,淘汰高耗水、低效益的企业,逐步实现区域水资源平衡。

3.2推进以用水效率管理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1)建立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用水效率管理实行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与年度用水计划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根据用水现状、节水潜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确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效率管理。(2)严格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执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和《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对取用水单位实行定期水平衡测试,严格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等环节的管理,对高耗水产业、行业进行排查并限期整改。加强水资源监控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评价。(3)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新建、改扩建的建设项目,实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未落实“三同时”制度和配套建设节水设施,擅自投入使用的,不予验收供水。(4)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原则,继续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各行业节约、高效、合理用水,通过示范引导,建立健全节水长效运行机制。围绕发展高效农业,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加快黄河水权转让工作进程,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强行业节水管理,开展节水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先进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提高水重复利用率,鼓励企业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达到节水减排;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广普及高效实用的节水器具,推行节水型社区建设;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雨污分流。

3.3落实以水功能区纳污总量管理为重点的生态保护机制

(1)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区域河网水系整治,逐步实现引排分开,清污分流。严格河道、水域管理和保护,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扼制非法围垦河道、破坏水工程行为。(2)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查审批制度,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新、改建和扩大入河排污口须进行科学论证,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并核减排污量。(3)加强水环境整治。对城区内东河、西河、二道沙河、四道沙河和昆河等河道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水源治理工程、河体调蓄工程、沿河两岸绿化和美化工程。同时启动黄河湿地保护、南海子湿地治理和大青山水源涵养与保护工程,通过上述工程的建设实施,使包头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4)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力度。把防污减排、保护环境和开发利用再生水相结合,作为化解我市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两大难题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和重要举措。把再生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实现污水的再生利用,将再生水纳入城镇用水供需平衡中,实行综合管理。严格水质目标管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加强制、供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督管理,提高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3.4完善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格局;完善节约用水管理、水资源保护、水功能区管理和水资源调度等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水资源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考核制度,实行严格问责做好宣传工作,强化舆论监督。

3.5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水资源观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2000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站1700个左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健全,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社区居民能在社区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价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三、实施计划

(一)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每万居民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3名社区护士的要求,全省今后5年将培训全科医师4500人,社区护士4500人,社区公共卫生医师及管理人员4000人。平均每年完成900名全科医师岗位培训,900名社区护士岗位培训,800名管理干部和公共卫生医师岗位培训,以及20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制)。

(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需要完成200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的建设或修缮工作,平均每年完成400个。

(三)基础设备建设。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平均每年完成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设备配置工作。

四、经费筹集与管理

(一)经费筹集。在中央财政自*年起对中部地区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3元的标准予以补助的基础上,省财政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5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市(区)财政原则上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5元的标准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二)经费使用原则。中央财政补助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61号)文件执行,主要用于补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根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结果拨付。

省级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房屋修缮和设备配置补助、开展相关试点以及考核奖励等。根据各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每年任务完成及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情况确定对各市的经费补助数额;按照各市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的机构数量兑现房屋修缮和设备配置定额补助;对有条件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社区首诊制、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统购统配零差率销售试点的市、区给予专项补助。

市、区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按成本收费补贴、特困病人的基本医疗费用减免,以及以奖代补等。

(三)经费管理。各市县根据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当地实际,编制*—2011年分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房屋维修、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实施计划,并报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审核批准。每年年初,省财政厅会同省卫生厅根据年度实施计划和一定标准安排补助经费,通过追加预算指标下达到各市财政部门。省级补助资金分两期下拨,批复下达后拨付60%,剩余40%将根据年底考核的实际情况研究拨付。中央补助资金按照中央实施方案执行。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市、县(区)财政部门要实行专项管理、专项核算。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手续,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日志及可以证明其工作真实性的相关材料。要坚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充分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政府负责,目标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要妥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用房,并加大投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负总责,并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实行年度考核,目标管理。

(二)依据规划,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按照省政府民生工程的要求,制订或修订省、市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新建机构主要由城市街道卫生院、一级医院、小型的二级医院、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转型和城市大型医院延伸到社区主办,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由政府主办。

(三)采取措施,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问题。市、区应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列入社会基本建设规划,建设资金由市、区政府筹措解决。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租赁的业务用房,政府通过购买、分期以租代购等多种形式,五年内逐步实现政府无偿提供;对暂时无法由政府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其房屋租金政府要予以补偿。

(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要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协作。凡经评审合格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须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个人负担的比例、起付标准等,要比等级医院适当降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社区首诊制,以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医,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贯彻执行中编办等印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将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列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3—5年内财政对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助逐渐过渡为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

第6篇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省水资源总体并不丰裕,既面临水资源区域性、季节性分布不均的困扰,又面临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水环境污染趋势加重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同时,目前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中水资源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节水措施不到位,节水的潜力很大。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也有利于减少水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研究落实有效措施,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以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基础,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着力进行制度建设,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的多层次水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节水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至2010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降到13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6;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14%以下,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70%以上;副省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其他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4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以上,初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

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1.加快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和产品。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标准,逐步更换不符合标准的用水器具,限制销售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城市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应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2.加快供水漏损管网改造。要大力推广管网检漏防渗技术,严格执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J187—*),对漏损管网进行全面改造,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3.加快“一户一表”工程建设进度。通过企业挖潜、采用新技术等方式,努力降低“一户一表”安装费用,提高居民、单位安装“一户一表”的积极性,实现用水实时监控和计量,为分类水价制度的实施创造条件。

4.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中心,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示范工程,推行分质供水。鼓励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内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

(二)推进农业节水工作。

1.继续组织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工程改造,重点实施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化灌溉工程。加快灌区骨干渠道及相应渠系建筑物、骨干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和田间灌溉配套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2.积极推行农业灌溉计量工程,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结合国家和地方各类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和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灌溉计量的进程。有条件的灌区要全部安装计量设施。

3.提高农业节水的科技水平。农业节水要因地制宜地推行渠(管)道灌溉、薄露灌溉、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秧、水稻强化栽培等粮食生产节水技术;研究推广大棚微灌、山地微蓄微灌等经济作物高效节水型灌溉技术。

4.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旱粮生产,促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推广,扩大节水型农业应用范围,重点从蔬菜瓜果作物向茶叶、水果等多种经济作物拓展,从平原地区设施栽培向山区、海岛农业拓展。

(三)推进工业节水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9号)精神,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约用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化节水管理,实现工业经济与水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2.组织实施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重大节水示范工程,重点推进火力发电、纺织印染、石油化工、医药、造纸、冶金、食品加工等七大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提高行业节水水平。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选择一批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作为工作重点,推动重点企业节约用水。

3.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型或无水型工艺和技术;大力推广国家和省鼓励的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发展和应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冷却节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等技术,并配套完善相应设施;开发、生产和推广低耗水的产品,降低水耗;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4.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将节约用水和减少排污作为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把工业节水与废水排放指标列入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标准,提高循环冷却水、工艺水的重复利用率。逐步完善工业节水指标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节水标准体系、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生产体系。

(四)加强水资源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

1.加强海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沿海地区及海岛要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电力、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要大力推广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干旱缺水城市要在社区和新建大型公用项目配套建设集雨示范等工程。海岛和缺水地区要重视雨水、洪水、微咸水和矿坑水的开发利用。

2.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按照《*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和其他可能污染水体以及破坏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着力整治河道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各地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式,完善农村居民生活与农业生产污水处理设施。

3.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落实杭嘉湖、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的控制方案,积极推进地表水厂和管网建设,力争到2008年、2010年分别完成禁采区、限采区平原承压地下水深井的禁采目标,遏制地下水超采区的地面沉降。其他地区也应建立地下水位、水质监测管理系统,落实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4.推进水资源和节水管理信息化进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施取用水自动监测,加快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及时反馈蓄、供、用水信息,为优化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加强节水信息管理和交流,完善用水户用水信息统计、上报制度。

四、加快节水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订实施《*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编制和完善当地“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根据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水环境容量,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节水型经济。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限制建设高耗水项目。

(二)建立健全节水配套规章制度。加快制定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规范各级组织和全社会的节约用水职能、义务和行为。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制订《*省海水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各市、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有利于节水工作的奖惩措施,细化节水管理,依法履行节水职能,加强监督检查,使各项节水制度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落实相关节水制度。认真贯彻《*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规范取用水管理。对各类用水户均应装置用水计量设施,全面实施有偿用水制度,按实际取用水量收取水资源费或水费,杜绝实行用水包费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用水节水评估、计划用水制度,落实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三同时”制度(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及取用水单位的“四到位”制度(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四)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水资源分配、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管理制度,逐步扩大定额管理范围和定额管理水平。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把用水定额作为用水计划下达和节水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积极开展农业用水定额管理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

(五)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体系。完善分类水价制度和供水计价方式,对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对非居民用户逐步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办法。运用差别水价政策,适当拉大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用水的价差。建立科学合理的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价格机制,制定回用水和再生水的收费标准,鼓励和引导工业、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和洗车等行业使用再生水。

(六)建立完善节水科学技术进步机制。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技术。鼓励节水技改项目,加大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支持节水产品、工艺、设备等的研制与推广。各有关部门应根据本行业的实际,跟踪、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组织科技攻关,提高本行业节约用水水平,形成节水技术自主创新机制。

(七)完善有利于节水的财税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鼓励生产、使用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各级政府要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创建节水型城市。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改项目,扶持节水设备、设施、器具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政府应优先采购节水产品。采取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水、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的产业化。

(八)建立节水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节水统计工作。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已安装或者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的,使用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要求更换或者进行节水改造。对先进的节水技术、产品要及时推广和应用,好的节水经验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对节水工作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进一步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十一五”期间,各试点县(市、区)的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为加快建立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作有益的探索。

第7篇

关键词:ISO14000;环境管理;环境保护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部分城市多次遭遇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中小学停课,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工厂、工地停工,一些城市不得不实行单双号限行,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地方上报的公路阻断事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由大雾天气所致。大雾天气也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报告,我国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交通事故直接与雾霾等恶劣天气有关,大雾诱发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往往是灾难性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统计,大雾已成为导致高速公路连环相撞恶通事故的第一杀手。企业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ISO14000体系标准正是为响应全球环境而颁布的国际标准,主要目的就是要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并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平衡,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规范企业行为,遵守环保法规,加大节能减排,控制污染,预防污染,持续改进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制定并正式的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环境意识、管理能力和保障措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三、实施ISO14000对企业环境保护的作用

ISO14000标准的推行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于推动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污染预防、成本降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ISO14000标准要求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做出承诺,并定期进行评审,判断其遵守的情况。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清单,公司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对环保法律遵循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并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另外标准还要求企业有相应的制度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保证企业能持续有效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本单位的法律、法规清单。同时,更新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能使企业主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2.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控制污染,预防污染。预防污染是环境管理体系承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ISO14000标准强调了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可以使企业建立自律机制,制定并实施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企业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应对评价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建立清单,通过制定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必要时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执行,跟踪检查落实,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3.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ISO14001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标准,企业通过实施该标准,将对自身现有的环境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控制并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对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降低环境和法律风险;明确企业职责与权限,理顺各级管理接口关系,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组织的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控制手段,能够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满足社会和相关方要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声誉。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方案,每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并重新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报公司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管理方案明确规定了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和进度要求等,同时对管理方案的检查也作出了详细规定,保证了管理方案能够达到有效实施,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能够顺利实现。4.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是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清洁生产的内涵。实施标准可加速产业调整,促进企业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清洁生产管理制度,使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有法可依,纳入企业日常生产中。对员工加强清洁生产宣传和教育,普及清洁生产知识,增强全员清洁生产意识,使清洁生产的概念深入员工心中。促使企业规范生产现场,减少扬尘排放,杜绝生产中的“跑、冒、滴、漏”事件发生,有利于企业收集、推广、应用节能与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及清洁材料,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方面的各项台账,完善各类技术资料和档案。5.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长效机制。为保护和改善企业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保障职工身体健康,ISO14000标准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从组织机构、应急队伍建设,信息平台和综合指挥协调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应急工作。遇到突发环境事件,能迅速启动相关程序,及时组织应急救援、监测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6.ISO14000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职工和相关方的环境保护意识。实施ISO14000标准,能够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环保培训,激发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企业绿色组织文化。定期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其环保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涉及相关方的重要环境清单、环保措施资料等,对相关方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以及环境运行控制中有关的重要程序文件、标准、制度,及时通报给相关方,从而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使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引导职工和相关方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一张纸、一支笔,节约用水用电,厉行节约之风,减少污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去。

四、结论

总之,ISO14000系列标准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能够推进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强企业环境法制观念,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对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需要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气象局:新疆北部局部地区降雪持续江南雾霾明显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综述

[3]刘卉卉,宁平.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3(S1):8.

第8篇

[关键词]粮食 数量 质量 卫生 安全 措施

中图分类号:S1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66-03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food security",Emphatically from the two aspects discuss the number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nd safety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foo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food quantity measures include :Food crops production, food storage, food consumption, grain supply emergency security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ood marke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order, etc ;Ensur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easures include: cultiv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after harvest of grain, grain purchase inventory, food storage, food sales, dispatch, food processing, food consumption of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Food The number of The quality of Health Security Measures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说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对粮食生产和供给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十余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污染等导致的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已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最大挑战,因此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粮食安全事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1】。《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等法规和相关文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其包括三个具体内容: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通俗理解粮食安全包括两层涵义,即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质量安全。在我国,粮食数量安全可理解为:一是要保证粮食产量满足食用、饲用等需要,二是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平稳,三是消费者能够买到自己所需的粮食品种;粮食质量安全可理解为:粮食质量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储存品质标准和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等,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1 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措施

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论述,明确提出了今后如何确保粮食数量安全。

1.1 粮食种植生产环节措施

一要加强耕地保护,保证我市要足够的耕地面积,保住基本农田不被侵占,确保耕地这条红线不被突破,确保粮食稳产增产,这是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根本;二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多打深井、兴修水库,实现农田灌溉,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尽量减少我市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三是认真调查统计我市主要粮食品种的需求量,指导农民调整种植机构,以便使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满足需求;四是大力支持我市农科院和种子公司等单位积极研发、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抗”的粮油种子品种,大力推广农民种植,达到粮食高产稳产的目的;五是积极提倡粮食作物科学间种和轮作,尽量提高我市粮食总产量;六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山坡地要修梯田,防治水土流失,低洼地要修排水沟,防治洪涝,降低我市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产量的减产;七是研发推广高效的化学肥料,积极推广使用高效无害的农家肥,促进粮食增产;八是对种粮者实行经济补偿,做到补贴到位、多种多补、多种多收,这样有利提高农民及其他种粮者种粮的积极性。

1.2 粮食储存环节措施

一是适度增加地方粮食储备数量;二是调整地方储备粮的品种及数量结构;三是辖区内各类性质的粮食经营企业,要积极采用科学储粮新技术,减少粮食保管损耗,防止粮食质量劣变造成数量损失;四是粮食科技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农户指导农民采取有利于粮食干燥降水、减少老鼠为害、减少粮食霉变、减少储粮害虫为害的科学保粮方式,以降低农户储粮损失;四是实行粮食经营者保证粮食最低库存制度,确保粮食库存充足。

1.3 粮食加工环节的保障措施

政府要在大力扶持粮食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改造设备、改进工艺等措施来提高产量,确保企业生产出质量合格、数量足的成品粮油。

1.4 粮食消费入口环节措施

市农委、教育局、科技局、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部门要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健康消费”为主题的爱粮节粮宣传活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文件精神,围绕消费环节促进节粮减损,深入推进粮食科普宣传活动,以提高人民群众节粮减损的自觉性,同时普及膳食平衡、合理营养、科学消费等理念和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节俭养德意识、营养健康意识,真正做到不浪费一粒粮食【2】。

1.5 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

根据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要求,为确保我市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应建立和完善粮食供应应急保障体系。

为满足粮食应急供应保障工作的需要,我市要建立以市县(区)所在地为重点、网点遍布全市乡(镇)布局合理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网络体系,真正做到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无盲区全覆盖,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国有粮食企业应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3】。

1.6 粮食市场经营体系的完善与市场新秩序的的建立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指出,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因此应积极培育种粮农民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经纪人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市县农委(粮食局)、工商局等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经营的粮食市场经营体系,坚决打击无证经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一切扰乱粮食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努力建立繁荣有序的粮食市场新秩序【4】。

1.7 建立粮食监测预警系统

在深入认真调查分析我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现状的基础上,建立我市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责任单位和部门要及时监测并上报我市粮食产供销各环节的粮食安全状况,让政府及时准确掌握粮食安全现状和动态,当我市粮食生产、流通【5】、消费等环节存在粮食不安全隐患时,为市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信息。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7.1确定重点监测的粮食种类

在我市,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花生、大豆等;消费环节主要有玉米及其制品、大米、小麦粉、花生、大豆、大豆油等粮油品种。综合考虑,我市应将玉米、稻谷、大米、小麦粉、大豆油等粮油品种做为重点监测对象。

1.7.2 确定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指标

从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角度讲,监测预警指标应包括能够反映粮食生产安全的数量指标(全市平年粮食总产量)、能够反映粮食流通安全的数量指标(全市平年粮食商品流通总量)、能够反映粮食消费安全的数量指标(本地区社会粮食总需求量)。

1.7.3 确定可靠的信息来源

我市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不外乎这几方面:一是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粮食局、商务部等国家层面的信息,二是来源省农委、省统计局等省级层面的信息,三是来源市县农委(粮食局)、统计局等的信息,四是来源国际粮食市场的信息,有关责任单位和部门部门要及时准确收集并上报这些信息。

2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措施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些充分说明了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2.1 粮食种植生产环节措施

一是市环保局要加强对辖区内的“工业三废”治理工作,杜绝或减少“工业三废”对耕地、水资源、空气的污染,降低粮食作物在田间生长过程中受污染程度,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要会同环境保护监测部门,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结合每年秋季国家粮食局组织开展的国家级粮食质量卫生安全监测结果,确定本辖区内的污染地域;二是市农科院和种子管理公司要积极培育和引进推广种植对田间真菌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等)具有较高抗性的粮食品种,以减少粮食作物在田间生长过程中遭受田间真菌毒素的污染【6】;三是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转基因粮油品种;四是有关部门培育推广种植对农作物病虫害有较高抗性的品种,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五是大力开发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减少农药残留对粮食的污染;六是推广使用高效农家肥、高效低毒的复合肥,降低粮食田间污染。

2.2 粮食收获后待售环节措施

粮食成熟收获后,一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干燥降水措施,尽快将粮食水分降到安全水分,以减少真菌毒素的感染【7】;二在进行粮食脱粒时,要尽量采取选棒(穗)脱粒,即将生霉粒含量较多的粮食棒(穗)挑选出来,然后单独脱粒,单独存放;三是有条件的种粮户要采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对脱粒后的粮食进行检测,经检测真菌毒素超标的粮食单独储存,定向销售。

2.3 粮食收购入库环节措施

粮食企业要对收购入库的粮食的质量卫生安全指标进行批次检验(重金属、真菌毒素、农药残留等可采用相应的快速检测仪进行检测),经检验合格才能入库;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要对企业收购入库的粮食卫生安全指标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粮食批次要责令企业单独保存、督促企业积极整理,经整理合格方可入库,否则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指导督促企业改变该批次的粮食用途。

2.4 粮食储存环节措施

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要经常派人深入粮食企业,监测企业库存粮食质量变化情况,指导企业科学保粮,尤其是对经过熏蒸或已知污染的粮食要做相应卫生安全指标的监测,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2.5 粮食销售出库环节措施

粮食销售出库前,企业应对出库的粮食质量指标实行批次检验,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单(包括质量指标、卫生安全指标),企业不具备卫生安全指标检测能力的要经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对出库粮食的卫生安全指标进行监测,并出具合格的检验报告单后,粮食方可销售出库[8],严禁卫生安全指标不合格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2.6 粮食加工环节措施

粮食加工前,首先要对原料粮进行认真清理筛选,加工环节的卫生条件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成品粮出库时,加工企业要出具合格成品粮的质量检验报告(内容包括质量指标和卫生安全指标),企业不具备卫生安全指标检验能力的,要经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进行批次检验并出具合格的检验报告单【9】。

2.7 粮食消费入口环节措施

粮食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向城乡居民宣传如何选购优质的粮油及其制品知识,积极宣传推广普及及家庭科学储粮方法[10],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成品粮油的质量卫生安全监管,确保入口的粮油质量完好、卫生安全。

粮食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向城乡居民宣传如何选购优质的粮油及其制品知识,积极宣传推广普及及家庭科学储粮方法,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成品粮油的质量卫生安全监管,确保入口的粮油质量完好、卫生安全。

2.8 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提升粮食企业及市县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监测机构的检验监测能力,是确保有效实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手段。《辽宁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中关于“加强耕地污染防治,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和超标粮食处置能力,禁止不合格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的考核内容,将“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作为重点考核事项,将“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建设,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业务经费保障,库存粮食质量监管”等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为完成“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这一工作目标,应做好以下工作。

2.8.1确定市县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查机构的性质

在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我市应该将市县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全部认定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本级财政全额拨款、财务独立的事业单位。

2.8.2 保证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的业务经费来源

目前我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的经费来源基本情况是:性质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本级财政只拨付“人头费”及少量的办公经费,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将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的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2.8.3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

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直接决定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成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为检验监测机构做好这些事情:一是质量监测机构拥有满足工作需要的实验环境,需要财政投入资金;二是实验室要配齐配好监测用仪器设备,需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三是配奇满足工作需要的检验人员。

2.8.4对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为做好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与监管工作,最大限度调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对其工作情况实行目标管理,即年初由其行政主管部门与其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年终对其完成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工作情况,按照目标管理责任状的内容进行认真考核,对经考核达标机构的领导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机构领导给予相应的行政和经济处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Z].2014-12-31.

[2]国家粮食局 教育部 .关于举办2014年粮食科技活动周的通知[Z].2014-04-24.

[3]国务院.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Z].2004-05-26.

[4]国务院.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Z].2004-05-26.

[5]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Z].2014-12-31.

[6]美国谷物协会.谷物储藏[M].2011-11:236-237.

[7]预防与降低谷物中真菌毒素污染操作规程[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3.

[8]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Z].2004-05-26.

[9]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Z].2004-05-26.

[10]国家粮食局 教育部 .关于举办2015年粮食科技活动周的通知[Z].2015-04-24.

第9篇

一、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经费保障是行政单位履行职能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财务管理是规范行政单位经费保障和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行政单位不核算成本,不追求经济效益,以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为目标,导致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局限在日常财务收支概念中,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随着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推进,目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是行政单位实施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如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则无从谈起财务管理。行政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规章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问题。行政单位虽然多数都已建立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陈旧过时,不适用于实际工作,不能反映客观实际需求,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作用,还会阻碍单位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多项财务管理制度,如不及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则无法满足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就是空制度。行政单位存在有制度不执行、执行力度不到位的现象。使原本好的制度,因得不到有效执行而荒废。个别领导忽略制度的存在,甚至凌驾于制度之上,导致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起到规范监督作用。

(三)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人,所有的工作最终都需要人来完成,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配备不足。有的单位没有明确的财务机构,财务职能由几个非财务部门承担;有的虽设有财务机构,但人员较少,仅能完成日常收支核算工作;有的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报账制,机构被撤销,单位不设会计机构,不保留财务人员,只设报账员,且多数为兼职人员,不懂财务,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现代的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专业性、综合性,而实际上,单位财务人员配备不足,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导致仅有的财务人员,疲于应付日常财务收支核算工作,无暇顾及财务管理工作,即便人员充足也因能力有限而不能胜任财务管理工作。

(四)忽视资产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行政单位不核算成本,不计提折旧,导致不重视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问题。没有固定资产台账,没有专人管理,购买资产不及时入账,不准确入账,人员调离、岗位调整时未及时清点资产办理交接手续,导致账目混乱、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未按要求一年至少进行一次资产盘点,更不能按规定如期报废核销使用年限届满的资产,使这笔烂账越滚越多,越滚越乱,最终只能打包核销。家底不清,导致资产闲置浪费,不能有效利用现有资产,重复购买现象严重。基建工程往来款项,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账务处理不及时,未及时结转决算,导致长期大量挂账,导致账面资产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行政单位重资金数量、轻使用效益,在乎要钱花钱,却不管怎么花,花在哪儿。财务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起点和重点,在行政单位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预算编制前期准备不足,时间紧、任务重,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流于形式,导致财务预算不合理、不科学,未能准确反映实际需求。

大量往来款项的存在,使行政单位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单位财务情况,大量资金趴在账上不动,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缺乏监督考核机制

行政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预算执行部门与预算编制部门脱离,预算结果未与预算执行部门业绩挂钩导致预算执行难度大,效率低,不均衡,效益不高。财政部门项目绩效评估流于形式,缺乏有力的奖惩机制,无法调动行政单位的积极性,不能引起行政单位重视,导致对其敷衍了事,未能起到监督作用。社会监督作用发挥有限,行政单位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已全面公开,但因公开不充分、公众看不懂而导致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监督效果有限。

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不能停留在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应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以部门预算为核心,领导要注重财经政策和财经理论的学习,规范单位财务行为,职工要充分理解、大力支持财务管理工作,以遵守财经纪律、财务制度为荣,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同时加强创新管理理念,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向科学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发展需要。

(二)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财务规章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执行监督,以制度促廉洁,促发展。财务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工作中每个程序和岗位的职责范围及监督保障措施,实现以制度管事管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保证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和业务处理程序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为创建安全、高效的财务运转机制打下良好基础。制度要与时俱进,应认真研究财务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及时对财务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清理,使财务规章制度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的目标。同时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使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员,一视同仁,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

(三)健全财务管理机构,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根据《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中“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及“不相容会计岗位不得兼任、替换”的要求健全财务机构、充实财务人员,使财务机构设置与其所负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与应发挥的职能作用相适应,有利于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报账员应由专职财务人员担任,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符合单位工作实际需要的辅助账。

现代财务管理工作不应只停留在财务核算上,应通过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和客观的财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提出重要参考,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此需要财务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以适应发展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建设,着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组织开展财务培训、专题研讨和综合调研等活动,努力提高财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财务人员要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自觉加强财务管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发挥潜能,适应新形势下行政单位的新要求。建立财务人员定期培训和轮训制度,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行政单位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发展的物质基础。有效地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资产保值增效对促进行政单位各项工作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涵盖固定资产采购、登记、调配、维护、处置等的制度,以制度促管理。固定资产由专人管理,负责资产的登记、盘点,报损报废等工作,权责明确,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资产配置时坚持合理配置原则,不超标准,杜绝攀比,防止奢侈浪费,资产使用时,杜绝重购置、轻管理,重买入、轻使用的现象。采购前通过固定资产台账核实现有资产情况,结合本单位资产情况统筹安排,尽量内部调剂使用,确需购买的,严格按照标准采购,避免重复购置,超标购置,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学习借鉴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增强科学理财能力,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提高执行效率,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的满足职能需要,提高财务管理效能。对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标准支出,避免铺张浪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同时加大往来款项清理力度,避免旧账不清,新账又设,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情况蔓延。

(五)加强预算管理执行与考核

第10篇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研究”(2012RKC02006)。

作者简介:王祥峰(197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通讯作者,E-mail:

摘要: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业科技大省,开展农业科普工作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科普面临主体多元化形势,构建以科普惠农联盟为主体、以其他参与体为补充的全省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十分必要。通过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富源-疏渠-润田”新机制,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高效转化渠道,形成示范点带动、计划项目实施主线拉动、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农业科普新局面。

关键词:山东省;科普惠农;支撑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S-3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143-04

农业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重视。2006年,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组织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启动实施,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科普工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计划实施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推动,以项目拉动和评优带动为主,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缺少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强对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的研究,成为当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的迫切需求。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业科技大省,应该在创新农业科普体制机制、构建系统化科普惠农体系方面创造先进做法和经验。因此,立足山东农业与农村发展实际,研究提出科普惠农的基本理论和支撑体系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总体思路

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设想是:整合科协、农科教单位、供销社、农业企业等多元化主体优势,构建以科普惠农联盟为主体、以其他参与体为补充的全省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建立“富源-疏渠-润田”新机制,明确农科教单位的创新源头地位,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高效转化渠道,实现农民科学素质大提升和农村经济大发展,形成示范点带动、计划项目实施主线拉动、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农业科普新局面。

2基本原则

2.1整体规划,分步推进

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坚持科学前瞻、顶层设计,从创新源头、转化渠道、模式创新等各环节,对山东省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建设做出整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立足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有计划、讲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做实每一步基础性工作,发挥体系内每个主体的应有作用,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2.2一主引领,多元支撑

分清矛盾主次,理清相互关系,明确以科研单位与科协系统共建的科普惠农联盟为主,充分发挥其为科普惠农兴村提供科技支撑与组织保障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系统、供销社系统、农业类高校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其他多元主体作用,构建横向衔接、纵向联动、覆盖全省、“一主多元”的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

2.3立足基础,厉行节约

截至目前,全省涉及科普惠农的组织机构较多,只是力量分散、领导多头,没有形成合力。构建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应立足现有组织构架,充分用好已有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和提升支撑体系,不必另起炉灶,搞重复建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给财政带来新的负担。

2.4项目带动,整体提升

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涵盖广、头绪多,推动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实施具体项目为抓手,明确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强化资金保障,完善考评办法。各有关主体间通过共同承担农业科普类项目,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机制、构建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效果,处理好点与面之间的关系。

3机制探索

3.1富源

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是科普惠农工作的源头活水。“富源”就是要着力提高农科教单位的源头创新能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不断丰富农业科普内容。

3.1.1强化自主创新,集成科普成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公益性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先进技术成果的发源地。要充分发挥农科教单位的技术、人才、项目、成果优势,坚持以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在高产广适优质新品种选育、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集成相关领域先进适用成果,建立成果信息库,为科普惠农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1.2加大科普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智力支撑省市两级农业科研单位应注重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推广研究员制度,把科普惠农兴村工作作为对推广研究员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不断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3.1.3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科普基地是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农业科研单位凭借丰富的科普资源和人才优势,是承建科普基地的重要主体。下一步应着力加强农业科普基地建设,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积极组织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基地园区参观学习,开展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电话咨询或组织实地讲解,多种方式提高科普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3.2疏渠

“疏渠”是指要疏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与应用普及的中间渠道,建立创新源头与农村受众的桥梁纽带,理顺各科普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广泛应用。

3.2.1系统整合,功能对接,疏通农业科技服务渠道鼓励并支持农业科研单位与科协系统组建科普惠农联盟,实现科协系统组织协调优势和农业科研单位技术、人才优势的紧密结合,双方明确分工、密切合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面向农村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普惠农联盟在科普惠农中的主渠道作用。另外,还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系统、供销社系统、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普功能,实现高效衔接、互为补充、有机统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知识推广普及的渠道。

3.2.2立足公益,产业带动,疏通农业科普产品供给渠道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支持农科教单位和科协系统从事公益性科普工作,组织实施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科普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向广大农村市场提供公益性科普产品。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宽科普产品的供给渠道,鼓励企业、个人或其他营利性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以销售科普产品和提供相关科普服务项目为目的的科技服务型企业,大力发展农业科普产业,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普产业化模式。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剂农业科普资源,促使一部分农业科普服务和科普产品通过市场提供,满足不同层面公众的需求,实现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协调发展。

3.2.3媒体参与,信息搭桥,疏通农村市场信息传播与获取渠道媒体宣传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扬声器”和“助推器”,也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惠农工作应注重借助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多角度宣传报道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成功范例,不断提高科普惠农工作的影响力和显示度。同时,充分利用手机快报和计算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支持农科教单位、农业企业和农技协组织等科普主体与电信部门合作,编辑手机短信或开办专门网站,让农民享受海量便捷的信息服务。

3.3润田

“润田”是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的末端环节,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考评这一体系实际功效的关键所在。应着力做细做实这个环节的工作,不断创新农村科普模式,提高农民接受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

3.3.1加强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充分利用科普惠农联盟和现有农技推广、农业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要做到分级培训。第一个层次是实用技术教育,即一事一训;第二层次是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农村行业带头人;第三个层次是综合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第四个层次是学历教育培训,支持农民通过进校学习或函授等形式进一步深造,获取相应学历。另一方面,要做到分类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重点培训科学种养技术;对于农民经纪人,主要普及市场经济知识,掌握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

3.3.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鼓励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联户经营的有序发展,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整合各项支农资金,逐年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力度,并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发挥效益。

3.3.3坚持市场引导,增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主动性遵循经济规律,强化市场引导、示范带动和利益拉动,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建立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人员和农民共享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市场、科技、生产、物流四联动,使各方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重点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户从中赚到钱、得到利,从而把观念自觉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主动应用先进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4保障措施

4.1坚持以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普投资体系为保障

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普经费的投入,将农业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政府对发展公益性农业科普事业的主导作用,并加强对农业科普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农业科普经费使用效率。同时,还要灵活运用财政补助、贴息、风险投资、担保、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普事业,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建立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适当补助、农民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普投资体系。要捆绑资金办大事,用好用活项目政策,完善各级财政资金配套机制,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

4.2坚持以深化农业科普工作机制为动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科普、大协作理念。建议由省科协牵头,省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省农业厅和供销社等单位和部门参与,建立科普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托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科普惠农工作,集中力量办好重大农业科普活动。构建农业科普资源共享机制,解决部门、行业、地区、城乡之间科普资源不平衡、互用率不高等问题,促进农业科普资源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健全奖励激励机制,针对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出台与经济社会效益挂钩的奖励激励政策,不断激发他们的内动力,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建功立业。

4.3坚持以构建农业科普服务平台为基础

建立以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和农村专兼职科普工作者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为依托,以农技推广站、农技协与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农业科普服务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推广等科普活动,并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农民合作社、社会化中介服务等多种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在培育高效农业和农业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农村科普的利益分配机制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

第11篇

这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也是我到我们区政府工作后,组织召开的第一个大型的工作会议。刚才,局长做了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年度的工作,安排部署了年度的工作,我完全赞同。利用今天会议的机会,就如何做好年全区教育工作我再简要地强调六个方面的问题,期望对同志们下步工作能有所启迪、有所借鉴。

一、关于年工作的启示

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教育战线团结拼搏,创新探索,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年末全市的考评中,我区的成绩靠前。一年的工作实践,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加大教育投入是保障

我们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年共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总额达18235万元;划拨资金2000万元,用于化解“普九”债务;按规定比例拨付了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金446万元,其中区级配套资金164.86万元,解决了11186名贫困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多方筹集资金40万元,对1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救助;在区本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条件下,筹措资金补发教师陈欠工资910万元,彻底解决了这一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拨专款1000万元,完成了8所学校的教学楼建设;同时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集中购置了教学仪器设备。如此大的投入力度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全力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强决心。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乡镇也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是动力

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统筹职能,在全区编制从紧的形势下,加大对教育的政策性倾斜,一次性为教育增加编制209个,其中为新惠中学、箭桥中学增加编制49个,充实了重点高中的教学力量;为严重缺编的部分农村初中小学增加编制160个,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向定岗解决了6所农村中小学严重缺编问题,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区教育局成立了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实现了“校财局管”的改革目标。从合乡并镇的实际出发,积极推动乡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精减机构和人员,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将各初中的财权与中心校分离,形成了责、权、利分明的管理机制。

(三)统筹协调发展是方向

区委、区政府积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区教育工作发展的决定》,确定了教育下步发展思路、目标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了“县城集办高中,乡镇集办初中、小学尽量搞集中、乡村大办学前教育”的学校布局调整方向,研究制定了《区—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修订意见》,为全面完成布局调整规划任务提供了依据。认真贯彻“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切实落实民族中小学生助学金,民族学校寄宿生生活补助面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同时区财政向民族中小学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超过了城市要求的生均不低于60元的标准,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年全区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总额达到100万元,其中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总额达37万元。区职教中心顺利通过了自治区重点校验收。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提高教学质量是核心

教育部门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召开了全区初中拉练暨学校管理工作会议,达到了交流经验、追本溯源的目的;承办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集中展示了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五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积极深化教学能手评选工作的改革,不断探索研、训、赛一体化的教师培训培养模式,使广大教师在评选的过程中接受培训;在高中教学管理和研究上推出了“以研代管”的新举措。

一年的工作,还有许多成绩和启示,但加大教育投入、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这四条是最基本的方面,实践中已经奏效,更需要我们将来珍重,一定要牢牢把握。正面的启示有之,不足状况也明显。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又不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还偏低,导致农村中小学的基本运转相对困难;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还存在着不足;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依然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自身和学校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学校管理水平偏低,学校教育质量多年没有大的提高,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教学质量还不够稳定;部分学校还存在着安全隐患等。提出问题,是希望我们积极面对,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根本,也是教育各项事业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并切实抓紧抓好。

(一)抓学校管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学校管理中,要强化教职工共同当家作主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益。校长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上,要经常深入课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给教师以积极的引领。要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定期反思与总结,及时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好的校风,带出好的队伍。

(二)抓师德建设。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符合实际的教育、考核、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在教师职务评聘、评先评优、资格认定、年度考核等活动中,要把师德建设纳入到考核内容,让教师用良好的素养、渊博的知识和向上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

(三)抓班子建设。要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真正把思想过硬、作风正派、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干事、想干事、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人选拔到领导班子中去。学校领导要注重自身素质建设,加强学习,强化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层面,努力提高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

(四)抓责任落实。一所学校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校长。要进一步强化校长责任,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的作用,大胆履行管理职能,真正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管理到位。要不断完善对校长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校长进行全面考核,对工作不力的要调整工作岗位。同时,校长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接受他们的领导,注重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五)抓培训提高。充分发挥教师进修校和教研、电教、电大等部门的作用,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和提高,要求教师多学习,要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听讲座、听课活动,提升教师整体实力。

(六)抓队伍稳定。继续采取“逢进必考”原则吸引区内外的优秀人才到我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任教,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持续改善。同时要对新惠中学、箭桥中学、职教中心等重点高中继续给予人才聘用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签订任教合同,落实相应待遇,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我们还要继续招录教师,各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三、关于今年的教育布局调整

区委、区政府已经明确了“县城集中办高中,乡镇集中办初中,小学尽量搞集中,村级大办学前教育”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思路。区里计划从年到年,投资7500万元左右,并结合招商引资,新建一所高中,撤并11所初中、57所小学,新增57所幼儿园。年计划投资近4000余万元建设教学楼、宿舍楼达6.5万平方米,这些建设项目都已确定,各单位、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合力攻坚,全面完成今年的布局调整任务。

(一)要加强宣传。要广泛宣传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对教育资源的一次整合,是推进教育公平、兴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要努力赢得干部群众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让广大群众自觉拥护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同时要广泛宣传,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

(二)要服从领导。为做好这项工作,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各年度建设项目,协调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进行招标,统一负责项目建设的监督及学校配套宏观指导和协调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管理与监督,严格制度,规范程序。

(三)要密切配合。教育建设项目涉及到财政、教育、发改、建设、国土、环保、农电、消防、采购中心及审计、监察等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多个乡镇和村,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要切实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早开工,早建设,确保工程进度。各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合作,简化手续,给予优惠,形成合力,共同快速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各乡镇政府要加强和有关部门的合作,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财政状况相对好一些的乡镇,在基建和设备配套中要给予积极的经费支持。

(四)要公开透明。教育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项目多,所有这些项目都要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政府采购,公开透明操作。要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推行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要加强监督。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做好监督工作,确保专款专用,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对撤并后的学校校舍、设备等国有资产,必须经区政府同意后,通过公开程序进行处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六)要确保质量。对所有建设项目,要保证建设质量。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校园规划建设,按照学校配套完备标准,建一个完善一个。要强化学校特色建设,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和谐、优美、整洁的一流学校。

四、关于提高高考上线率和高中毛入学率

长期以来,教育始终是干部群众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家家户户都有学生在读书,所以千家万户都在关注着教育的发展。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议论和评价都很正常,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年我们区在初升高入学率和高考上线率两个指标考核中都位于全市较低名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无论建了多少所学校,无论招录了多少优秀教师,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职普比例、高考万人口升学率等考核指标还比较低,是违背我们初衷的。如何提高高中毛入学率和高考上线率,我想主要是各学校应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见实效。

(一)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门、各学校要把质量的提高作为生命线,作为立校之本,贯穿工作始终。学校要敢于创新,积极主动学习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更新办学观念,创造适合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使学校管理做到“精、细、活、严、高”。要狠抓关键环节的落实,尤其是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案,抓住课堂这一中心环节,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加强教科研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进行新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要着力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

更加注重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教育的基础性、实效性,明确培养目标,真正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要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防流控辍工作,提高普及程度,同时要把提高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的比例作为衡量“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切实加大督导评估力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报告制度和质量监测制度,促进普及教育向高中阶段拓展。

(三)要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

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关于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意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适当提高普通高中入学门槛,提高生源质量,严格控制班额,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留出空间。切实加大初中分流力度。从我区实际情况看,每年9000多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有6000多人(含职业高中),还有3000多学生因升不上普通高中只能返乡务农,这部分孩子文化基础差,又没有技能,在农村很难有所作为,如果我们通过初中分流的方式动员他们到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为他们将来的升学就业打好基础,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要落实分流责任,做好毕业生分流工作。必须明确,初中校长是初中分流和职业高中招生的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职教分流和招生的责任落到实处。要把初中毕业生分流和职业高中春季招生紧密结合起来,提前做好初中分流工作。通过初中分流,扩大春季招生的比例,春季招生比例至少要完成年度职高招生任务的60%。要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及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和择业观,要充分利用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额助学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四)要努力提高高考上线率

一要吸收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发掘我区高中教育的亮点和特色,更加注重基础年级的教学管理,增强基础年级的教学力量,引领我区高中教育向更高层资迈进。二要强化管理创新。教育局要全面加强对普通高中的宏观管理,指导学校建立和推行适应时展、符合学校实际、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上下协调、职责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教育教学质量问责制,扎实有效地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关键环节管理,狠抓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既要高度重视毕业年级,也要兼顾基础年级,既要重视培养尖子突出“名牌效应”,也要重视大面积提高追求“规模效益”。要创新评价机制。切实把调整完善评价制度作为转变质量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增强评价体系,手段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三要“严”字当头。严师出高徒。对教师从严要求,对学生更要从严要求。提高考试成绩,最基本的不外乎就是多学多练。因此,要适当地增负,有效地加压,强力促使应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四要坚持抓好普通高考这一环节。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普通高考关系学生的未来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考工作,在抓高考成绩提升上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要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应对考试、考前准备的措施,找准突破口,加强薄弱点,科学应对,争取今年高考再上新台阶。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校长和教师的立业之本,是学校办学的一条永恒的生命线,也是赢得社会和学生家长信赖的“金字招牌”。因此,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意识,时刻把提高教学质量挂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五、关于学校安全

学校安全是大事,这也是我一直所关注的,也是我所担心的。我们的学校安全工作总体是好的,但是还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去年我们虽然没出现大的责任事故,但是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漏洞,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去完善、去改进。去年我曾讲过,安全工作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现在还是这样要求,长期的安全意识必须牢固树立。

一要狠抓校内安全,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责任书》,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加强检查和督促,对学生食堂、宿舍、危校舍等开展自查和专项检查,边检查边整改,彻底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不出重大安全事故,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要加强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要加大整治力度,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各学校要主动配合协调公安、工商、卫生、文化、城管等部门,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净化学校教学环境。特别是要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大“平安校园”创建力度,建立健全学校治安防控体系,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提高治安防治能力。

三要加强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各学校在组织或参加校外集体活动时,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责任。原则上要求各学校尽量减少和控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集体活动。如果必须组织或参加校外活动,要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事先制定安全活动预案,报教育局审批。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对活动所涉及的场所、行走路线、使用车辆、驾驶人员等有关因素报相应的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同意后进行,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四要着重做好学生往返学校途中交通安全工作。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我们的学生都集中到乡镇政府所在地读书,往返学校的交通工具有的是农用三轮车,有的是摩托车,有的是报废的机动车,车辆状况安全隐患严重,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违章超载现象屡禁不止,各乡镇、各学校一定要和交警部门加强联系,加大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章接送学生行为,杜绝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六、关于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绝不仅仅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和共同责任。因此,全区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地把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一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这里的“以县为主”主要是指经费、人事管理等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而大量的工作依然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因此,要落实教育工作各项责任制,明确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是本乡镇内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要签订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防辍保学各项责任制度。各乡镇要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和本次会议部署,明确本单位、本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制度,明确措施,落实到人,严格考核,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各乡镇领导干部要认真抓好各项教育任务的落实,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的突出问题。要在实干上下功夫,在落实上下功夫,在求实效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地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各乡镇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区各乡镇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各自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有所不同,各乡镇要认真研究本乡镇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深入调查,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把各类问题分类梳理,按照轻重缓急,循序解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加强对区直部门和乡镇政府教育执法目标执行情况的督导考评,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要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改部门要把教育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优先发展的基础性事业给予支持;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加强经费管理,坚决杜绝任何部门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挪用教育专项经费。教育、人事、财政部门要尽力解除广大教师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公安、工商、文化、城管以及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和打击干扰学校秩序和侵害教师合法权益的事件,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依法保障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尊师重教的典型,引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理解教育、支持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它部门也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能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教育备受关注、教师受人尊重、教育事业人人关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