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9-03 14:4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案例教学法,就是对一个具体对象在实践过程中的情境细致描述,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对象和描述方法的传达,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至于案例的选取就较为自由,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案例只是作为教学线索,教育本身主要还是靠教师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案例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旧版的教材中,往往对某一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时,通常是先知识点后分析说明,不像新课程教材中,知识点在罗列后都会有一个个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概况、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动学习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案例,被动变主动,很容易使自己成为知识探索的主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地球公转自转一节中,旧教材就只是简单列出了太阳日、恒星日的具体时间,并没有作差别的描述,学生至此定然会困惑;在新教材中却有以活动案例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区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教师根据新教材编写的案例,不仅使每个课时的内容充实鲜活,避免了教条空泛,也使阅读教材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有了案例引入课堂,课堂不再只是为了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说明定义、原理和方法。这样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为教学工作减轻不少的压力。例如在传统工业区一节中,课本以德国鲁尔工业区来编排,在案例中图文并茂,详实细致,全面具体,又如为说明宇宙环境 对地球的影响时,选择太阳对地球是影响为典型案例等等。这样的教材自然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1.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很好的体现这种教育目标和方法。例如,在工业区位选择一节中,教材给出了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案例,通过详尽的相关信息,可以要求学生归纳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讨论选择的原因。这样通过鞍钢和宝钢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要点有了基本了解,重要的是讨论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这样自然要比直接讲授工业区位选择更有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2.1地理案例的准备

案例教学对课堂教学重要自然不言而喻,要保证案例的时效性,教师必须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素材储备。在案例教学当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述法、趣味引导法等加强讲课效果。讲述法,就是针对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些理论性很强,内容抽象的定义性知识点时,教师应该用精炼简洁到位的语言要讲述,案例要精心选择。例如,在讲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节时,教师可以举例有一富人很爱洗澡,但每次洗澡都要用50桶纯净水,这样好吗?爱洗澡讲卫生是好习惯,但用这么多的纯净水就很是浪费了,这样自然就引到了节约用水的教学当中来了;趣味引导法,就是用机智幽默的讲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气旋和反气旋时,就可以讲解三国历史中著名的火烧葫芦峪典故,在讲到洋流时,也可以马上引入新航路开辟的先驱们等等。

2.2地理典型案例讨论

开展地理典型案例的讨论,是地理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永远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教育,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但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的更多参与,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可能少有兴致,可一旦到了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时热情高涨满满。所以在案例分析或讨论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只作一个引导者,主体是学生[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全力掌控案例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和点评。例如,在对某一地地形地貌的讨论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地理知识,大胆发言讨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逻辑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当中应该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精心选取合适的典型案例,并多组织一些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案例分析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图表解读 图文转换 空间定位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事实的骨架。它是地理知识的出发点,也是地理知识的归宿。一图一表,胜过千言万语。地理图表类型可谓五花八门,例如,区域分布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各种图表常交替使用、相互配合,即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又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图表的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让学生达到对图表做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综合、分析,获取各种有用信息,判断、推理,最终解决地理问题,地理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图表解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解读图表能力就值得地理教师进行思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主要从图文转换能力、区域空间定位能力、挖掘隐含条件能力、图表归纳整合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图表能激发人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地理知识都可以用图表、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将文字信号转化为图像信号的过程是进行形象思维培养的有效方法。教师常用“图文转换”来表述图表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把文字转换成图表看作是“以图释文”,用文字描述图表看作是“以文释图”。教学中常用的“以文释图”是指将在各类地理图表上的地理事实和隐含的地理规律用文字表述出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图表中有联系的地理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运用图表说明问题,理解地图语言,使学生能够做到图文转换。例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判断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某区域的位置图,分析区位因素。对这些综合型题目来说,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外,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图表的综合思维能力。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枯燥的地理数据,也都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图表表现出来,能有效的帮助学生领会数字含义,真正把地理知识学活学懂。

二、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中,常常从地理区域人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区域进行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地理特征来解题。如果定位错误,后期努力则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

根据近年的文综地理命题特点,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培养:

1.根据区域的经纬度定位

地理区域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但不是盲目的去识记。教会学生画简单的区域图,并结合实际地图,逐步熟悉重要的经纬度位置及其相关的重要地理事物。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区域空间观念,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如:澳大利亚介于100S-400S和1200E-1500E之间;南美洲的中央经线是600W;等等。

2.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

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如: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黄河像个“几”字形;黑龙江像只天鹅;陕西像个跪佣;等等。要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

3.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但其周围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往往能够心眼明亮。

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中国省级行政区分布也好,就可让学生把相对位置背下来。比如,教师一边提问一边让学生回答,“亚洲的东边是什么”,“地中海的北边是什么”等。

4.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图表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例如,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秦岭淮河一线年降水量约在1000毫米,基本上可以判断南方和北方地区。

5.利用地理原理来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出地理位置。例如,根据整体性原理,江南丘陵酸眭的红壤,可以推断出多雨的气候。

6.特殊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如判断南北半球的方法主要有:

(1)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箭头前东后西;

(2)依据大洲、大洋的轮廓判断;

(3)依据东西经度的分布判断(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4)依据气旋及反气旋的气流方向判断;

(5)依据物体运动的方向判断(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依据南北半球风带的方向判断(如西风: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

(7)依据气温的分布判断(北半球向北减,南半球向南减);

(8)根据气压场的分布判断(夏季大陆是低压,海洋是高压;冬季大陆是高压,海洋是低压);

(9)依据洋流的运动方向判断(如中低纬海区,北顺南逆)。

三、从图表中挖掘隐含条件能力的培养

就地理学科而言,试题中的隐含条件往往存在于所提供的文字内容或者是所给的图表中。隐含条件是解决问题、获得答案的突破口。要从图表中挖掘隐含条件,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前提条件,更关键的是具备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因此,平时就要耐心培养学生细心读题、读图、审题、审图的习惯。

四、图表归纳整合能力的培养

学图表是为了用图表,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图表进行归纳整合。

1.复合叠加图

把有关联的若干地理事物综合在某一图或表上,扩大图表的知识容量,保持知识的整体性。平时,要训练学生把知识点综合置于地图上分析,最好把各章节的能关联的地理知识综合,形成整体认知。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

2.专题捆绑图

把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若干图表,有重点的对某个问题或某个要素进行考查。如对“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图”特点的概括,需要结合中国地势阶梯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热量带分布图等分析;对某一地域区位因素的分析,要逐个从位置、自然和人文

3.地理变式图

对教材中的形态结构图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如:由侧视图改为俯视图;由立体图改为平面图;由直观图改为示意图;或将教材中的关联图赋予新形式出现。

4.抽象简化图

把课本插图中具体提示性质的内容进行适当删除和处理,使地图更抽象、简练,以增大读图的难度。

5.地域辨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