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通话考试说话题

普通话考试说话题

时间:2022-03-23 05:0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话考试说话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通话考试说话题

第1篇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自然流畅

“命题说话”是山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最后一个题型,也是占分比重最大、难度最高的一个题型,要求应试者在给定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说话三分钟,做到语音标准,词汇、语法规范,主题集中,自然流畅。考查的是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在给定的语境与限定的范围内普通话口语的表达能力。因此,应试者要完成“命题说话”这一题型,要做到三点:第一,要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第二,要有话可说,自然流畅;第三,要围绕话题,说够三分钟。据多次参与山东省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评工作的经验,相较于其他三个测试题型,“命题说话”是应试者感觉最为棘手、失分最严重的一个题型。为了提高大学生应试者的“说话”水平,进而提高其测试等级,针对“命题说话”的这三点要求,笔者摸索出了部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一、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

这是“命题说话”最基本的要求。教授学生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是《普通话》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山东省普通话测试的前三个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字、词、文的识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发音问题所在,并且按照要求采用正确的发音方法不断练习。而在“命题说话”环节中,学生需要将平时所学应用到说话之中,用相对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说话,所以平时上课时指出学生的发音问题并持续关注、不断纠正,是进行“命题说话”的基础,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语言敏感性和耐心,帮助学生通过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提高普通话

水平。

二、有话可说,自然流畅

除了担心自己的语音不够标准,很多应试者面对“命题说话”这一题型时,更多的是担心“无话可说”。普通话测试以往多采用人工测试,考生面对考官时,容易产生紧张等不良情绪,导致“命题说话”这一环节出现思维迟钝、辞不达意,或语言颠三倒四等情况,成绩受到影响。随着科技的普及,大部分测试点开始采用机考的方式,有利于考生消除部分紧张情绪,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在说话时仍然紧张不安,影响发挥。因此,如何运用一定方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是做到“有话可说”的一个必然要攻克的难关。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利用好课前十分钟、课时十五分钟。是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准备话题,并于每次下课前十五分钟左右进行相应的练习或表演。为让学生做到面对他人说话不再紧张,采用了各种办法来锻炼学生。如首次课时要求每位学生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再如每次下课前十五分钟左右请几位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全班进行说话训练;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准备一个语言类节目(如小话剧、朗诵等),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然后每次课上选一两个小组进行表演。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娱乐性,增强了《普通话》课的感染力和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保证了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得到两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的机会,这样,其胆量锻炼出来了,面对众人甚至是考官时的紧张情绪也就大大缓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说话”或者“表演”完毕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指出其表现好的一些地方,或者其发音方面的进步,进而激发其积极性,同时也要对其发音错误或缺陷进行纠正,进一步提高其普通话水平。(二)采用模拟考试的形式进行实战演习。在课程结束时采用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人工测试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加一次模拟考试,教师当面给学生打分。与正式普通话测试不同的是,每位学生考完之后,教师要对其考试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命题说话”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进步,强调不足,以期提高。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后,学生再上考场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不会怯场,应对“命题说话”这个环节也变得更轻松自如了。

三、围绕话题,说够三分钟

在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的同时,要让学生把内容说好,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命题说话”要求“在给定的语境与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口语表述,所以要求应试者在说话时做到“主题集中”地说够三分钟。为此,笔者采用了如下训练方法: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每次课结束前布置两个话题,让学生们共同思考,并请几位学生说大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内容,在下次课结束前十五分钟左右,随机请学生到讲台上面进行说话练习。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教师带领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三十个话题一一进行准备,为正式测试做好了铺垫。

具体来说,准备话题内容的过程如下。为了让内容围绕主题进行,学生说话前首先应该有一个说话大纲,即要做到对“开头如何说、中间说几个分主题、如何结尾”心中有数,大纲准备好后,再给大纲填充内容,加上事例等。开头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用两三句话即进入主要内容部分。如《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这个题目开头可以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另一方面也有其不利影响”。因为说话时间有限,所以不主张对开头做太多的揣摩与修饰,只要能把意思说明白即可。

中间部分是主要内容,也是用来占满时间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按照时间、空间或者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并在说话过程中注意使用“首先”、“然后”、“再次”等关联词来衔接,这样就可以做到条理清晰。另外,为了说够三分钟,还应该采用事例的方式来进行述说,即注意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相结合。如上文提到《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这个题目,开头部分已经把正文要说的两个主要方面指出来了,所以正文先说“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而这个方面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式,结合感性材料进行述说,如使用洗衣机后如何节省了家里的劳动力,或有了电脑后给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等;然后说“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方面”,也要结合相应感性材料进行论说。

在考试过程中,经常因为时间关系,考生不必结尾,但结尾也有练习的必要,可以训练学生采用呼应上文或总结全文的方法来完成。如《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结尾如下:“总之,科技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一些困扰,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发展其有利方面,减少其不利影响,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第2篇

【关键词】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高等学校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普通话推广的重点受众,河北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立,促进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提升明显。

虽然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众多的优点,但各高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机辅测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1.高校在“机辅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高校相继全面推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机辅测试”使测试站和测试员工作量大大减轻,得以从繁琐庞大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更集中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流程当中,更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使得测试效率显著提高。考生也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获得不公正的待遇。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推广,虽然有效的提高了测试效率,也避免了测试员的人为影响因素。但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与传统的测试员人工测试方式不同,也有它的弊端,在针对大学生的测试过程中,尤其是在说话项的测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1“机辅测试”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其它测试机构相比,高校测试机构的测试任务更加繁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众多,在测试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更好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以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这就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需要具备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固定和足够数量的测试场地;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

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由于教学资源比较紧张,并未建立专门的测试室,同时与测试室配套的备测室,侯测室无法得到保证;规章制度也不够完善,并未制定有关于普通话机辅测试的规章制度;测试站人员不足,测试站人员全部为兼职人员,本身做为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机辅测试后,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加大,测试时测试室,备测室,侯测室都需要人员进行管理,人手不足,工作量巨大。

1.2机测环境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说话项要求3分钟,很多学生实际准备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完,有些学生过于紧张或者没有提前做准备,甚至30 秒不到,就无话可说了。但是在机测环境下,因为无人提醒,很多学生就造成了缺时的情况,还有一些考生为了填充时间,他们就任意发挥,出现对照机器读秒、拖长语音,甚至读准考证号等等在人工测试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有些考生使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测试题和答案进行流传,或者通过网络直接搜索说话内容,致使说话项同题内容基本一致的情况,机器无法制止,致使测试员测评时给出重复的后者零分处理;说话项是根据话题即兴讲说的测试内容,然而在没有监管的机测环境下,应试人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背诵甚至通篇朗读.在传统人工环境下,测试员将会制止,而机器无法控制。

1.3机辅测试环境下考生心理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普通话测试方式,考生可能会因为对测试程序、操作技巧不熟悉而产生恐惧、焦躁的情绪;有些考生因没有恰当使用耳机, 说话声音太小导致话筒无法录音, 影响测试成绩;有些考生由于不习惯前两题显示的蓝黑相间字体,导致测试时出现漏读现象;有些考生错误按动下一步按钮,使考试自动跳到下一题,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有些考生在说话题时,反应过慢, 出现语塞、结巴、停顿等现象,导致录音中出现大段空白;有些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在测试说话项部分对着偷带的说话材料进行朗读, 违反考试纪律,被取消了成绩。

2.针对高校机辅测试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2.1规范考前培训。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要详细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同时还要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 “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另外,各高校还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计网上虚拟测试软件或开僻专门的机房,供考生上机熟悉和练习。

2.2 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加强普通话测试考务管理尤其重要。针对“机辅测试”这种新的、自由度较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成绩分析;应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59-03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and Examination Skills//Fu Zhaoxia

Abstract The article gives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summarizes error-pr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the corresponding test-taking strategies, and relat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requirements.

Key words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score analysis; corresponding test-taking strategies

Author’s address Jining Polytechnic,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37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是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考性考试。近几年,语音识别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计算机辅助新阶段,即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使测试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普通话智能测试在各个测试机构的实践,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普通话测试手段的现代化。

1 不同系别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分布

笔者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展智能测试以来近6 000名学生首次考试取得的成绩进行尝试性分析,主要从“一乙”“二甲”“二乙”“三甲”4个成绩等级做了比较。

比较分析的约6 000名考生均为在校学生,主要来自山东,少数来自其他省份,但也仍属于北方方言区,占98%,极少有其他方言区学生,只占2%。所有学生都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生活了2年以上。

分析图1得到结论:1)考生的普通话成绩主要分布在“二甲”和“二乙”两个等级中,且“一乙”率和“三甲”率均处于低水平;2)文科专业系别的学生表现最佳,主要体现在“一乙”率和“二甲”率上,另外,“三甲”率在理工专业的比例较大,最高达到8.29%;3)文科系别如文法系、外语系,两者考生成绩差异较小,理工科系别如机电系、汽车系、建筑系,考生的成绩分布也大致相似,但综合文科和理科来看,成绩差异较大,显然,文科系别学生的普通话成绩整体比理工科的高。

2 常见语音错误和缺陷分析

根据平时上课时普通话任教老师对于学生语音表现的总结和考生第一、二、三题的测试成绩,列出表1、表2和表3,分别对应了在校学生产生语音错误和缺陷几率最高的一些声母、韵母和声调。

除表中列出的内容外,轻声、儿化、变调等语流音变也是考生容易产生错误和缺陷的难点,如轻声音节的重读、缺少儿化韵或读成独立的“儿”等。

3 普通话智能测试应试策略

3.1 参加考前培训,熟练考试流程

在上机进行智能测试的过程中,会出现测试失败的情况,主要原因是:1)考生不熟悉电脑或考试系统的操作,造成耳机佩戴错误、话筒关闭、输错准考证号等失误;2)考生在试音或正式考试时音量小,导致试音或评测失败;3)考生读完一题不主动点击“下一题”,造成测试时间过长;4)个别考生在读字词时速度不均匀,有漏行错行现象;5)考生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时间不足3分钟;6)计算机在考试过程中突然故障,造成测试失败。

因此有必要在考前培训中加强对测试流程和测试操作的熟练,安排考生在参加正式考试之前进行模拟测试,模拟的内容包括测试环境、计算机操作、测试系统的操作等。

图2是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的备考流程和考试流程,考前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列出注意事项,如:1)耳机佩戴好之后不要用手扶或握住话筒,耳机线上的话筒开关也不要随意关闭;2)试音时应保持较洪亮的声音和正常的语速,并且跟测试过程中的音量保持一致;3)测试过程中不要说与测试内容无关的话,“说话”题要等到系统结束测试才能停止;4)结束离场时要马上安静地离开,不能与同场考生交流或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测试。

3.2 考前充分准备,考时消除紧张

考生在考试之前往往心情很紧张,根本原因一般是考前准备不充分,对考出合格或优异的成绩没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要想从根本上调整好心态,还是要考生平时多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过程对考生来说也是考前的必修课,考生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好相应的准备。

1)多听多练多写。要听标准普通话,比如新闻联播、散文朗诵等,听时把握一些自己平时容易读错的音并作记录,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跟读找语感;写是要写一些规定题目的提纲,逐步锻炼出打腹稿的能力。

2)多交流多请教。考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普通话与周围的人交流,养成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请教普通话老师,请他们指出自己说话时的不标准之处,并及时纠正。

3)测试之前参加考前培训,认真听培训老师讲解测试过程和注意事项,把陌生环节都记下来加以熟知和理解;参加模拟测试以便更加适应测试过程。

4)进入考场要尽量地放松心情,深呼吸调整紧张情绪;测试开始后专心听系统提示,按步骤进行考试;平常心对待说话题,看准系统页面的时间提示条,防止提前结束说话内容。

3.3 灵活掌握上机测试时的应试技巧

考生应熟悉测试题目的要求和评分细则,下面就以测试内容的顺序分别介绍相应的应试技巧。

1)读单音节的字词。要求考生横向朗读,不错行不漏行不跳读;语速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读错一个字可以再更正一遍,系统按第二次的读音评分,切勿改读隔字或隔行的字;遇有多音字时考生读正确其中的一个音即可,无需读出所有读音;每一个字都要读完整到位后再读下一个字;声音要洪亮清晰,切勿含糊不清以免影响系统评分。

2)读多音节的词。除了与第一题相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之外,读时还要注意词语的轻重音格,即词语一般是“中重”格,轻声词语为“重轻”格;儿化韵注意发音要到位;不嘣字不嘣词不读破词,对不熟悉的词语也要坚持读出来。

3)朗读。在朗读文章时不仅要有正确的语音,而且应流利顺畅、传情达意:首先应做到不错读漏读,语速正常、语调合理、停顿和重音正确到位;若有读错和漏读的字也不要重读词语或者句子加以改正,应忽略此处继续下文,以免影响整篇文章的流畅程度。

4)说话。“说话”的分数最高,当然扣分比重也较大。在应试“说话”项时,考生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语音正确,语调自然,用平时练习普通话时的正确语音,按照正常口语的语调来“说话”,不能以背诵、演讲或者朗诵的腔调来考试;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长句,让说话方式口语化,减少书面用语或总结式的句子;用标准词汇,不用时髦语、方言词和口头禅,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时髦词汇往往是不规范的,直接“翻译”过来的方言词只能削弱表达,影响语音面貌,过多的“嗯、哈、那么”等口头禅会让说话内容显得匮乏无力,也让语句的流畅大打折扣;说话时应全局构思且思路清晰,切勿在中途转而选择另外一个题目和内容;说话过程中勿停顿过长的时间,否则会累计计入“缺时”项中;注意不要提前结束说话。

具体到山东人的语音状况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1)由于调值较普通话稍微低一些,而普通话是音高成分占优势,所以在读单音节字时应注意阴平声调的高度,应保持在调值为55,平时练习时要注意多练习一些阴平的字节;2)平翘舌不分或不到位,特别是鲁西南地区的方言影响,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往往平翘舌区分得不好,练习时要注意放松下巴,掌握正确的发音位置,多读一些需要区分平翘舌的词语和绕口令,掌握正确的舌位和发音方式;3)读上声时不到位或声调尾音降下来,上声调值214,练习时可采用点头法或手指在面前画“√”的方法,从形式上造成心理暗示,让读音从2降到1再上升到4结束;4)平时多读一些文章,把握每片文章的感情基调,用正确的语调语速加以朗读练习;5)经常选择一些题目展开话题,将说话时间设定在3.5分钟,注意构思和说话内容的新颖性。

第4篇

[关键词]普通话机测培训策略培训成效

[作者简介]姚若冰(1973-),女,上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80-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对我国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在增强全民语言规范意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日益显现,可以说,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成为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同各地普通话测试机构坚持“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07年上海与安徽两地率先开始采用机测后,目前机测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步入一个更为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时代。与人测相比,机测具有测试过程更优化、测试效率更高、测试信度更强等优点。但作为一种新的,与以往人测有明显差异的测试方式,必然在测试环境、测试过程和操作方法上给应试者带来一定的障碍和不适应,这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试人的发挥。

二、课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了解与分析机测中出现的新特点与新情况,在培训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机测与人测的不同之处及影响分析

1.机测与人测应试者的应试状态完全不同。在人测环境下,测试员可以通过提醒等方法干预应试者出现的失当行为,帮助应试者规范地完成测试,整个测试过程由测试员掌控,应试者处于被动应试状态;在机测环境下,整个测试过程基本上由应试者自己掌控,应试者处于主动应试状态。而应试状态的不同,必然会对应试者的应试心理、应试技巧以及最终的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测试方式不同带来的应试状态的变化,并在培训时注意讲解和引导。

2.机测与人测的测试环境不同。这对应试者的应试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水平的发挥。相比较而言,人测环境比较单一,尽管应试者直面测试员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但现场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应试者可集中精力应对考试。而机测环境则有明显不同。目前全国主要有采用专用测试室与利用现有计算机房或语音室等作为测试室两种环境类型。专用测试室即每个测试单间设一个机位,应试者可以在一个独立、安静、私密的空间里完成测试,受周围干扰的因素极少。但在对上海市语测中心专家的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的应试者,会因为在测试单间中没有人可以“依赖”而产生焦虑。限于场地、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数考区都利用现有计算机房或语音室等作为测试室,在同一试场设置多个机位。由于各机位是非封闭性的,因此不能避免考生间的相互影响。在对应试者的访谈中,大家普遍反映周围考生的朗读声让自己分心;在进行说话项目测试时因无文字凭据,需要边思考边说话,受周围考生声音的影响更明显;机房里人员的走动也对应试者造成一定的压力。可见在人测和机测的不同环境中,不同环境会给应试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让应试者熟悉和适应机测这种全新的测试环境,是培训者应该加以考虑的。

3.机测与人测应试者的应试心理不同。从容、放松的应试心理会让应试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而在紧张、焦虑的考试状态下应试者的原有水平会被压抑,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谭和平等人的“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课题中可知,在人测方式下,应试过程中与测试员直接相关的因素中使考生焦虑等级最高的是“测试员的频繁记录”,紧随其后的是“测试员摇头与测试员人数超过一名”。由此可见测试员已成为让应试者产生焦虑感,干扰应试者发挥正常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培训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成了机测后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机测后培训内容与要求的调整

其实,采用机测后,测试的内容与题型等所有的考查要素与人测并未发生任何改变,机测后培训的最重要的内容与人测时一样。而对测试的方式与环境的变化对应试者的应试状态与应试心理等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就需要培训者予以重视。

1.机测后最基础的培训内容依然是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前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帮助学生发准声、韵、调,掌握语流音变。针对不少应试者在朗读短文时只偏重于字词句读音的准确,很少顾及文章内容的表达,培训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做些朗读技巧方面的培训,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声音、节奏、速度和情感。而在即兴说话项的培训中,针对当下应试者,尤其是应试的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差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中规范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以及根据特定话题进行审题、选材、构思并即兴表达的能力。

2.测试方式不同造成了测试的环境和应试者的应试心理、应试状态都有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培训中增加机测流程和相关应试技巧的培训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首先,针对测试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培训教师需要从心理层面对应试者的心理加以辅导。培训教师首先应该让应试者熟悉机测流程,了解机测特点,调适好他们的应试心理。针对专用测试机房中考生担心出现意外无人帮助的担忧,应给应试者介绍机测系统的基本情况,且专用测试室是最佳的测试环境,从而树立起他们对机测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担忧,并鼓励学生利用良好的测试环境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针对采用兼用机房,数名应试者在同一试场测试的,要引导考生专心于完成自己的考试任务,不要去关注其他考生的声音,尤其在无文字凭据的说话项目中更要做到心无旁骛。安排应试者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测试,让他们对机测有更直观的了解与实践,打消应试者对机测的陌生感与抗拒。培训教师则可统计分析考生的得分情况,有侧重地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效率。

其次,针对机测中考生对声音大小、无交流感、可能产生机器故障等因素的心理担忧,教师在培训中可逐一分析讲解打消考生的顾虑。比如应试时声音大小的选择,一般采用二三个人之间交谈的音量,切忌说话声音太小,而且要提醒考生试音和考试过程的音量尽量保持一致。针对说话时缺少交流感,可指导考生调整心态和测试状态,想象自己是面对着朋友在说话。针对应试者对机器故障的担忧,告诉他们机测的基本情况外,还应告诉他们基本的求助方式——举手示意。当然,也应要求应试者遵从应试要求,不随意操作设备,不拉扯各种连接线。

再次,针对机测时要由应试者操作计算机,主动掌控测试进程,并需要应试者自己把握音量、语速、说话内容这种情况,培训时要把相关细节一一加以讲解指导。忽视了对某个细节的关注也可能导致对考生成绩的直接影响。比如第一项试题读单音节字词时语速的掌控,要求逐字念清楚,吐字清晰完整,速度稳当。在第一项与第二项试题中如果发生漏读或读错,应及时重复读一遍,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进行识别。又比如第四项命题说话,在培训中教师一定要让应试人明白,说话项最能考查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应用水平和能力,测试时尤其应注重心态放松,根据所选话题按照一定的思路来层层阐述,尽量避免因紧张引起不必要的结巴或语塞。同时,也必须讲清楚虽是机测,但说话项依然由测试员根据录音人工打分,打消学生背稿、离题、用无效语料填充时间等投机行为,进而要求学生注重平时对话题的准备与练习。

最后,虽然机测较之人测在某些操作上似乎更为“冷酷无情,铁板一块”,但许多机测的应试者反而在访谈中感觉压力更小些。人测时发挥若不是很顺利,测试员的表情、肢体语言等都会对应试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会被误读成某种暗示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试者面对机器已无太多的心理障碍,机测时虽无人提醒,但可以大胆由自己掌控整个测试过程,更有利于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鉴于此,培训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应试者经过机测的培训再加上模拟测试的体验,最大化利用机测的优势,顺利地通过机测并取得好成绩。

三、建议与对策

如前所述,机测与人测相比既有一定的优势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不足。如何利用机测的优势,帮助应试者克服可能面临的问题,需要培训者能更多深入测试现场发现问题,归纳总结,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根据所做的调查与访谈,我们认为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能给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顺利推广与实施,为真正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引起各方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已成社会的通用语言。在大学校园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与程度较之社会更高,似乎人人都会使用普通话,造成学生自认为普通话水平不成问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加之现在是信息社会,考生普遍比较熟悉计算机操作,这往往就忽视了机测前的培训。所以从学校的角度看,宣传和引导就显得甚为重要,学校应努力营造使用规范普通话的氛围,利用学校广播台、校园网作为一个很好的宣传的媒介与平台,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更多说规范普通话的元素。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除了自身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外也要提倡与督促学生多学习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通过对普通话的学习还可增强学生对母语的认同与热爱。

其次,机测后普通话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培训的核心。机测后,无论是应试者还是培训教师都可能会因过多关注测试方式,而忽略了测试内容的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培训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内容依然是对应试者存在的各种影响普通话规范发音等问题的廓清与更正。只有掌握了普通话语音的正确发音原理与方法,摒弃了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方言影响,才能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也才能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强化机测方法的培训,最大化发挥机测效能。除了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外,对机测方法的熟悉与掌握能让考生在测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训中对机测流程、机测操作、机测时音量、语速及时间的把握、意外情况的处置等各种细节的讲解与培训也非常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与发挥机测更严谨、更规范、更公正的优势,充分发挥人测时被抑制的潜力,使机测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随着机测的普及与实施,一定还会有新情况、新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目前机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定的培训建议与对策,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和平,马红英.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

[2]叶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人应试心理状态评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生、PSC、、二级甲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在全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通知》(苏语[2001]8号)中指出:“师范类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二级以上(含二级)等级证书,中文专业学生不低于二级甲等”。而在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做了进一步明确规定:“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当达到二级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幼儿园教师和担任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从以上两个文件的对比中可看出,国家对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二级乙等提高到了二级甲等。幼师生唯有通过普通话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进行岗前入职进编考试,而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各大省市的幼儿园均规定,幼儿园教师必须持双证上岗(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因此顺利通过PSC考试对于幼师生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幼师生将来面对的学生是3―6岁的幼儿,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幼儿在五岁左右可完成母语的习得,他们对于语言习得的敏感程度极高,教师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语音上,还体现在词汇、语法上。因此,通过PSC的培训与考试,让幼师生养成规范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对于他们将来的教学工作有着较大的意义。本文将对PSC培训的原则与策略作一简单梳理,以期对PSC测试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以明确的培训原则为主导,针对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为指导思想

在进行PSC培训前,培训教师应明确培训的原则,即目标明确,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PSC课程充分实现的前提。目标可细化为总目标与子目标,总体目标是使得幼师生获得二级甲等及以上的证书,让幼师生充分意识到标准化、规范化使用普通话是时代、社会的需求,更是未来职业的必然要求。而子目标则是落实到每一节培训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是对总目标的分解。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紧扣测试本身与教学对象,不论是语音摸底、知识讲授,还是测试简介、技能训练,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预期。

而针对性强则是培训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我校面向全省招生,生源来自省内各地,普通话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培训初期应对不同方言区人普通话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把握,如江淮方言区中平翘舌问题、nl的问题,吴方言区后鼻音的问题等;同时在培训前期对所有学生的语音面貌进行摸底,建立方言档案,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提优,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补差,这样培训时就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其次,PSC的培训除针对培训对象外,还应针对测试内容:单音节字、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与命题说话,这是PSC培训的主线,也是充分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另外,应用性与可操作性也是PSC培训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顺利通过PSC测试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目的,但非唯一目的,PSC测试本身就是为真正提高被测试人实际运用普通话的水平。因此,培训必须紧密围绕应用性展开,同时,培训本身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实现培训的目的。

实现应用性与可操作性,首先要做到营造良好的使用普通话的语言氛围。教师在培训中应时刻提醒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使用规范、准确的普通话,要学生养成互相提醒督促的学习习惯。其次,立足师范性,幼师生有许多实习的机会,会让他们对幼儿园语言文字的使用有直观的感受,在PSC培训中可再次强化学生作为师范生应具有的规范意识,并借此契机训练学生的教师口语,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第三点,即坚持“讲”与“练”的结合。PSC培训中,不允许出现教师满堂灌或学生完全自己练的情况,必须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不能过多在理论上兜圈子,不仅使学生丧失兴趣与信心,也不利于他们掌握方法与技巧;教师也不能盲目放手,不进行理论讲解、发音方法的纠正等,这只会让学生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真正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模式,应是教师讲――学生体悟练习――教师检查――学生整改――教师再反馈的过程,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

二、 充分讲究培训策略,多角度全方位完成培训任务

在PSC培训中,教师只有提前对四项测试内容进行全面把控,精心组织每个教学环节,有策略地进行培训,才能高效地完成培训任务。

1.拓展培训课堂的宽度与外延

我校普通话测试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而在一年级整个一学年,我校为一些普通话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开设了普通话兴趣小组,在低年级就对他们进行专门补差辅导,提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以改正。另外,我校利用语文课堂,在课前开展三分钟说话活动,教师在学生完成三分钟的故事、演讲后,也会对其语音面貌加以点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所了解,以上两种做法,均是对培训课堂的一种补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重点突出,难点明确

通过多年的培训我们发现,学生在四项测试内容中,较容易失分的是第四项命题说话,如果准备不充分加上心理素质不过硬,学生很容易在此环节失分,因此在培训中,对于第四部分的辅导是PSC培训中的主要环节。在培训中,教师首先要对命题说话的话题进行整理、分类,找出可相互迁移的内容,再与学生共同根据话题拟定提纲,值得注意的是,在命题说话环节,我们不提倡学生采用事先写稿并背稿的方式,应让学生拟定好大纲,再对大纲进行细化。

而在具体的问题上,我们归纳出了学生易读错的字,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不管是朗读还是说话时要特别注意,另外还归纳出一些学生易错的类型: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f、h,n,l不分;儿化易判难读;轻声易读难判;“啊”的音变难掌握等。据此,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

翘舌:主争真志住,平舌:资则早在增。前鼻:恩因烟弯稳,后鼻:昂迎中拥生。咬紧字头归字尾,不难达到纯和清。

念一念,练一练,n、l的发音要分辨。l是边音软腭升,n是鼻音舌靠前。你来练,我来念,不怕累,不怕难,齐努力,攻难关。

“啊”在句首有四声,“啊”在句末要音变。前是a,o,e,i,ü,“啊”的读音变成ya。读na是因前鼻音,后鼻音后读成nga,平舌读za翘读ra,u、ao后面读成wa。

这些口诀形象地解决了学生在发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对发音位置的讲解、舌位图的分析,让学生有技巧地练习,效果十分显著。

另外,除了口诀外,绕口令、边说边唱也是快速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方法。

3.测试技巧要明确

测试技巧除要求学生在考试时动程到位,以及共鸣腔充分打开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机测时注意事项的讲解,告知学生如何准确使用耳机,在录音时如何避免干扰以及发生突发状况时的应对等。

综上所述,只有以明确的培训原则为主导,针对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为指导思想,充分讲究培训策略,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培训任务,才能真正提高PSC考试的通过率,并真正提升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水平。

第6篇

?P键词:语码转换;广东高校;动机;隐喻;情境

Key words: code-switching;colleges in Guangdong;motivation;metaphorical;situational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196-04

0 引言

广东地区是一个多种语言变体并存的地区,方言、普通话以及学生习得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是常见的一个语言现象。本文是通过搜集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内的真实语料,试图调查方言、普通话以及学生习得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研究的目的是探析并论证大学生对多种语码转换具体的动机。语码转换是一种出于动机的有效的交际策略,但是交际者并不是随意地、机械地运用语码转换,而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在特定的语境下采取的动态性调整。

1 文献综述

1.1 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是用来交际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系统以及语言的各种变体,如方言,语体和语域(Ronald Waudhaugh 1988)。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过程中,由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即人们在说话时同时使用了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及其变体的现象。

1.2 语码转换研究简史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一直是语言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们对语码转换进行的研究范围涉及广,研究角度不一,看法也不尽相同。

1.2.1 国外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在国外,John J. Gumperz (1972)首次把语码转换分为情境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 switching)和隐喻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 switching)理论,认为语码转换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话题、参与者等情境因素的改变,即情境型语码转换;二是说话者的语气、重点或者角色关系的变化,即隐喻型语码转换。

Giles(1979)用“言语顺应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来解释语码转换,指出说话人为取悦于对方,对自己的语言或语体做出调整,使之与对方的语言或语体趋于一致,即语言靠拢(cortvergellee);或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语体,有意突出与对方的差别,即语言偏离(divergence)。

美国语言学家Mayer Scotton(1989)的“标记模式理论 (the Markedness Model)”,将语码转换分为两类:①无标记的语码选择(Unmarked choice),是指说话者在特定场景中使用符合社会规范的语码,表示说话者愿意与听话者持相同看法;②有标记的语码选择(Marked choice),是指说话者故意偏离和改变交谈双方现有或预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2.2 国内学者对语码转换动机的研究

目前在国内,很多学者从以上主要理论出发,对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糅合多个理论,在语码转换的实际分析中,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学者谢书书(2005)认为,语码转换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其中内在动机主要是指由说话者本身的心理状态引起的语码转换,如为了引起注意、强调或解释说明所讲的内容;对某种语言的态度,如厌恶或喜欢等;外在动机则是指由于客观原因如场合、话题、对象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学者陈立平(2008)提出语码转换的动机可分为三大类:①续连无标记语码转换,其触发动机包括会话参与者的改变、话题的改变、直接引用或引述;②有标记语码转换,其触发动机包括会话修正、语音对比、个人偏爱或习惯及其他原因;③无标记语码转换,其触发动机有活跃气氛,获得交际性权力,表示一致与认同和减弱语势。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上述理论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重合之处,其中都有对语码转换的动机有所研究。本文是建立在Gumperz的情境型和隐喻型语码转换的理论上,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广东高校学生的语码转换动机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大学生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语码转换现象,通过语码转换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及影响。

3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3.1 调查对象

大学校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掌握着各种语码,拥有丰富的语料来源。大学生的日常活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园内会讨论到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和私人话题,探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语码转换现象也比较频繁和复杂。本文的语码转换语料的收集对象主要为广东工业大学学生,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广工校园学生的日常谈话。

3.2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生源地主要是广东本省以及其他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其官网所示,以2015年为例,广东工业大学共招收9022名学生,其中超过90%来自广东省,其余学生来自湖南、广西、江西等13个省市和自治区。而广东生源地涵盖了该省所有21个地级市,学生使用的语言主要以普通话和方言为主,还有部分习得语言如英语、日语等。使用的方言主要以粤语为主,亦包括闽方言和客家方言。

3.3 语料搜集方法

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收集,在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场等校园场所,通过录音和笔录的方法,在谈话人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其发生语码转换时即时记录,以获得最原始真实的口语语料,并进行筛选,找出其中对话相对完整的语码转换语料;其次,通过调查访问校内学生,获得他们在日常谈话中发生的语码转换语料,以丰富语料内容,弥补录音收集的不足。基于以上形式所得的口语语料,对具体的语料进行统计整理,并进一步细化分类。

4 数据展示

由2016年3月到2016年12月为止。本课题组成员在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内共搜集到了共106段对话,我们把其中内容完整的语料整理成文字材料,并标出语料内容中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转换方向、转换动机类型以及说话人和受话人性别。采写的语料共计18324字,共663个话轮,发现语码转换共234例。最后使用统计软件计算出转换的累计频数,最后以图表形式将分析结果呈现。本文共考察了语码转换的方向、转换动机类型以及说话人和受话人性别四个变量,这四个变量的总体频次描述如表1。

由表1看出,女性说话人和受话人发生语码转换案例的数量上基本与男性持衡,语码转换234例,动机分布持衡,其中情境型语码转换113例,隐喻型语码转换121例。

5 ?论

由上述整合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语码转换的动机。下面将按照J. Gumperz的语码转换分类法,从情境型和隐喻型语码转换的角度阐述广东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动机。

5.1 情境型语码转换

5.1.1 填补词汇空缺,弥补词不达意

学者祝畹瑾(1992)曾提到,当说话者一时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时,会促使人们使用语码转换。校园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由于某种语码中缺乏适当的词汇,或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词汇,使谈话者倾向于用另一种语码中的词汇来进行表述,因此而产生语码转换,如:

例1: A女汕头 B女潮州

A:咦,你换发型啦?

B:对呀。但是没有我想象中好看。

A:不会,我觉得好看

B:我妈说我是“ko 头”,她自己的额头就不是这样的。

上述对话中,A和B一直使用普通话交谈,但当B女生形容自己的额头时,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普通话词语描述,产生了词汇空缺,故选择使用潮汕话“ko”(额头圆满之意)来替代。因此填补词汇是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重要动机之一。

5.1.2 言简意赅,方便交流

大学生通常掌握三门或以上的语码或变体,包括方言、普通话、英语等。在日常交谈中,说话者认为使用另一种语码的表达更加直接利落,意思表达也更加简洁明了,因而产生语码转换。在大学校园里,英语词(包括词语和缩略词)常被广泛应用到日常谈话当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插入英文替代词,能更好、更便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减少交流障碍。校园中常见的英文代替词,如: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全国篮球协会)、CET 4( College English Test 4)大学英语四级考试、TEM 8( Test for English Majors 8)英语专业八级考试,HR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5.1.3 引用

Gumperz(1982)认为语码转换的的动机之一是引语(quotation),谢书书(2005)也曾提到:在言语交谈的过程中,叙述者有时会在一种语言或变体中想表达另一种语言或变体的某个词,但因为对应的译词不存在或语意不对称,而直接进行语码转换。如:

例2: A女佛山 B女阳江

A:今天重温了一边追风筝的人,从剧头哭到剧尾。

B:电影吗?我之前看了小说版,也哭得稀里哗啦的。

A:是的,很喜欢哈桑这个角色。

B:我也是!最记得他那句: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上述例子中,B直接引用 《追风筝的人》 这部小说中的经典台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不仅原汁原味地表达了小说的内容,也表露出自己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在语码转换中,引用是最常见的语码转换动机之一,在校园日常见直接引语现象引起的语码转换。

5.1.4 避免歧义

说话者有时会为了避免语义含糊(avoid ambiguity)而转换语码来重复话语,以增加清晰度。一些有歧义的词语解释起来比较麻烦,使用语码转换最便捷。由此,出于避免混淆的动机,说话者会使用语码转换,如:

例3:

A:今晚打火锅,大家要吃什么?我先列个购物清单(普)。

B:我突然间好想食马蹄(粤),

B看到A顿了顿

B:就是荸荠知道吗?那种长得有点像栗子的果子(普)。

上述案例中的“马蹄”,在粤语中是指植物“荸荠”,而在普通话中的意思是“马的蹄子”,上述对话中,一开始B使用粤语回应A,当B联想到“马蹄”在粤语和普通话之间有歧义时,为了避免产生误解,B又转为普通话向A解释,从而消除歧义。

5.1.5 幽默风趣

在言语交际中,幽默能激起受话人的愉悦感,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愉快的谈话氛围。说话人往往会处于幽默诙谐的动机进行语码转换。如:

例4:

B:我前天拍简历照了,给你看看。(普)

A: 哇!这是你吗?雅绝啊!!(普通话,划线部分为潮汕话,“美死啦”)

B:是吧?过无敌呀!(潮汕话,划线部分意思为“好厉害啊”)

上述对话中A使用方言“雅绝”来赞美B的照片,而紧接着B同样回应以方言“过无敌呀”,使得谈话氛围更加有趣愉悦。不难发现,在校园日常谈话中,大学生经常在一种语码中插入另一种语码来活跃谈话气氛。

5.2 隐喻型语码转换

5.2.1 强调或解释说明一些说话内容引起注意。如:

例5:

A男佛山 B男重庆 C女广州

A:大家看一下这个考勤表,按出席次数上报该领的训练补贴,多退少补。

B:我肯定有多。(普)

C:队长(A)点解我??考勤记录只是出勤6次?我肯定唔止去6次啦!(粤)

A:唔知喔,反正考勤表的记录是这样。(粤)

在上述场景中,为使所有的受话人都能听懂,谈话人A原先使用的语码是普通话,而C在发现自己的考勤记录有误时,立刻转成了了方言粤语,可以观察到,C此时的语气明显发生了变化,使用方言是为了表达他情绪的不满,从而引起受话人的注意。

5.2.2 对语言态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喜欢或者厌恶

学者边旭(2005)认为:对某种语码的喜欢、崇拜或鄙视,都会影响交际时进行语码转换。在日常谈话中,由于教育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一些语码的语言态度,这种情况的语码转换通常透露出我们对某种语码的喜恶。如:

例6

A男日本留学生,B女英专

A:你英语讲得好流利啊,你是英语专业的吗?

B:哈哈,不是,我学的是中文。

A:中文?你不是中国人吗?

B:不是,我是日本人,在中国留学。

A:そですね,こんばんは。(原来是这样啊,晚上好!)

B: こんばんは,哈哈!

上述场景中,A得知B是日本人时,立刻转成日语向B问好。不难发现, A的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对日本人B的欢迎,也表达出对日语的喜爱。此种情况常见在大学校园谈话中,谈话人常出于自身喜好,而选择表露或隐瞒其方言或其他习得语码或变体。

5.2.3 缓和语气或尴尬场面

学者杨芳(2011)曾提到:缓和语气和尴尬场面是语码转换的主观动机之一。在一段谈话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可缓解尴尬的场面,使谈话保持和谐。如:

例7 :

场景:跑步比赛结束,A女茂名B男中山 C 男揭阳

C: 对不起啊,大家,这次我拖了后腿。(普)

A: 诶呀,湿湿碎啦,比赛事小,至紧要人无事。(粤语)

B: 系啊,身体要点。(粤语)

观察上述对话,当C因自己落后而影响整队的成绩感到内疚时,用的是普通话向队友致歉。而B由于担心C过于内疚,影响其积极情绪,此时通过转向粤语,既保护了C的面子,也淡化了比赛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起到缓和场合气氛的作用。

5.2.4 限制受话人

大学校园内同学之间接触比较频繁,有些谈话内容为避免让在场的其他人知道,说话者通常会从大家都熟悉的普通话转换为只有老乡才懂的地方方言。这种心理反映在校园言语交际时,就是通过语码转换来达到保密某些谈话内容的目的。如:

例8:A女阳江 B女阳江 C男梅州

A:这是我男朋友XX(C),这是XX(B)。(普通话)

B:几时换男朋友都?古尼速度好快!(阳江话)(什么时候换的男朋友?这速度太快了)

A:上次无系跟你讲过咩?(阳江话)(上次不是跟你说过了吗?)

上述例子中,B使用方言阳江话,避免谈话内容使C听到而引起误会。因为普通话具有通用性,从普通话转换到方言则是为了掩饰谈话内容,限定受话人,所以方言具有相对的保密性。限制受话人是隐喻型语码转换动机之一。

第7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普通话;分阶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143-02

经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普通话语音学只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这就整个人才培养结构来说是科学的,但是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如果忽视普通话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普通话教学不应随课程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贯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始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最高等级是一级甲等,也是该专业学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大多数毕业生都达不到这个等级,地方院校更是如此,当然这与“一甲”考试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但关键还是要自身下功夫。当下,主持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卫视台用人的硬性条件是“主持人上岗资格证A档”和“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这道槛儿拦住了不少人,随着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地方台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采用科学的普通话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普通话测试的高分,打好扎实的语音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许多地方普通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较之名校其普通话和专业基础相对较弱。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过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300多所,并且此数字和招生数量一直在呈上升趋势。以广西钦州学院为例,2009年第一届招生29人,2010年第二届招了41人,乐观的是后面几届有所控制。艺术专业有独立招生权,提前录取,对专业面试分要求较高,而对文化分要求偏低,因此一些文化分不太高没把握考上一本的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文化分门槛较低的艺术院校报,考人数的暴增让人有喜有忧,喜的是生源充足可选余地大大增加,忧的是由于文化分门槛低招进来的一些学生文化底子薄很难在往后的教学中有显著的进步。学生水平的良莠不齐也增加了教学和选拔的难度[1]。而类似钦州学院这样的市属地方本科院校则更难招到专业基础好的学生。几年来钦州学院该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广西、山东等地,南方同学占的比重较大,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对南方人来说学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加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考前培训,亦或是只有一到两个月的短暂学习,钦州市又处于白话方言区,对学习普通话来言非常不利。以2012级学生为例,大一结束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有14%的同学通过一级乙等,并且是刚刚过线,这远远达不到要求,普通话语音学课程虽然已经结束,但假若在后续的教学中不加强巩固普通话的学习后果不堪设想。

(二)对普通话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多数同学是以应试的态度来学习普通话,以为结束了普通话语音学课程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的同学勉强通过了“一乙”就沾沾自喜,不再上进,没有从态度上重视起来;二是受到很多港台节目的影响,没有认识到普通话水平对该专业的重要性,创作道路有了偏差。

二、学好普通话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普通话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用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播音员主持人岗位对普通话的要求非常高,省台(卫星台)以上要求其主持人必须通过一级甲等。经调查发现很多已经在省台从业的主持人正在为没有一甲证而烦恼,严重的将面临待岗或失业的危险,所以经常看到很多主持人一次次奔波于北京的各测试中心,为“一甲”而忙碌。相信随着更多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地方台也会提高门槛儿,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在以后的择业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实行普通话分阶段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普通话分阶段教学模式

即把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教学分成“入学——乙、一乙——乙高分、一乙高分——甲”三个阶段,这是由该专业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特点所决定的。

该专业同学入学时的语音面貌大多数处于二级甲等的水平,所以第一个阶段要培养学生达到一级乙等;普通话测试越到高分越难提高,所以第二个阶段定位为一乙到一乙高分,许多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通过一乙的大都是刚过92分,有必要继续努力达到一乙高分即96分以上,然后在冲刺一甲;第三个阶段是一乙高分到一甲。

这三个阶段又具有“延伸性”和“跳跃性”的特点。扩展性指的是部分基础特别差的同学需要把阶段再分阶段,比如有些同学不能一次性考过一乙,或者是提高一乙成绩的过程比较漫长。跳跃性指的是有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省略某个阶段,比如直接考到一乙高分或一甲。

(二)各个阶段的具体的教学方法

1.第一阶段:这是最基础的阶段,应该在大一学年完成。这一阶段语音教学应结合发声训练进行,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夯实基础,不能为应试而学习,并在普通话测试之前结合各省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当下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在全国推广,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是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生的考试应用软件,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可以按照测试程序的提示,逐步完成考试内容及相关操作。应对这种测试方法关键是要避免非语音问题的扣分,方法如下:第一,注意试音及音量控制;第二,考生读题时应横向朗读,不要漏行或重复读同一行;第三,注意每题读题时间的把握;第四,注意读音失误的更改次数;第五,看清说话题目;第六,避免无效话语[2]。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摸清哪些学生是需要在本阶段进行延伸学习的,以重点辅导,既不伤其自尊,又能让其安心学习。

2.第二阶段:这是提高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应该在大二、大三两学年内完成。越到高分越难提高,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在讲授其他课程的同时要贯穿和强化普通话语音知识。进入大二同学们开始学习播音创作基础,但把创作技巧落实到文章上的时候也要注意巩固强化普通话的教学,温故而知新。

其次,要把普通话教学和发声训练结合起来,以为以后考一甲做准备。主持人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告知性、交流感,即说话要有对象感和目的性,读字词、文章亦是如此。学习普通话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何况在一甲测试中确实要求语言的告知性,理解了告知性就能很容易的读正确词语的轻重格式,语句的重音停连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式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用内在语的技巧启发学生练习词语和句子。

再次,找出每位同学的语音缺陷,尤其是系统性的缺陷进行单独辅导,逐步纠正。普通话水平达到一乙以后语音错误逐渐减少,更多的是缺陷,对于钦州学院的学生来说最常见的是前后鼻音、平翘舌、尖音、声调的缺陷,在教学中注意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有耐心的辅导。

3.第三阶段:这是攻坚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建议在大四学年完成。一甲最初是用来测播音员主持人的,当前一级甲等已经成为进入省级电台、电视台担任播音主持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必备条件。在北方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台在招聘的时候也打出了非一甲不要的条件,当然随着毕业生的增多,考一甲的人数增多,在同等条件下即便用人单位不要求,一乙也是没有竞争力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教会学生应对一甲测试的注意事项,目前来说机测难以打出一甲成绩,考一甲主要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台培训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测试站进行“人测”,要给学生讲清楚其注意事项,在准备充分之后奔赴北京进行测试。还要给同学们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地方院校的学生觉得自己和名校的学生在专业上差距很大,其实不然,考一甲自信很重要。

其次,要求学生苦练基本功。比较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级乙等高分段和一级甲等低分段,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吐字归音时唇舌的力度不同。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提到普通话测试的规则中,但它确实是影响普通话水平的关键问题,不论从语音的生理性还是物理性来说,都是一个有显著区别的因素。具体要求是:吐字唇形准确,着力点状清晰;立字舌位明确,动程流畅圆润;归音韵尾弱收,唇舌趋向鲜明。除了以上几种语音现象外,还有一些影响进入一级甲等的因素。比如语音面貌虽好,但是由于对单音节字、双音节词的个体辨读掌握不好,对语音知识不了解,只能形成语流,不能拆开分读;而有的是整体驾驭和个体辨读还不错,但由于对测试程序、规则及内容不熟悉所致。另外,在测试中经常会感到有些应试者从理论上挑不出毛病,但是从听觉上总感到不舒服,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出现在音节与音节之间的衔接连贯上。它也涉及声音的物理和生理控制问题,与一个人先天语流、语感有关系,与人的听觉与动觉的感悟、配合是否协调有关系。科学的训练方法是通向有声语言的必经之路。发声训练的科学性是指在心理状态积极不紧张、各发声器官即生理机能相对放松、稳定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的一种训练状态,并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发音原理,明晰发音过程。当然任何技巧、技能、技艺的掌握,都需要一个训练过程,知道不等于做到。因此,完善语音既要了解理论、讲究科学、强调意识、勤于思考,还要会用耳:多听,听自己的,听别人的;能用眼:多看,看自己的,看别人的;巧用手:用手感受唇部的肌肉走向与力度;肯苦练:要在理解、记忆的前提下通过量的积累进行重新塑造,达到质的飞跃[3]。

四、结 语

分阶段进行普通话教学的模式已经在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有所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具体细节还没有尝试,在第三阶段也还没能取得质的飞跃,相信随着此模式的逐渐成熟,教学内容的逐步完善,以后定会取得优秀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2011(5).

第8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高职普通话教学;运用

自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执行以来,普通话普及程度与应用标准有了较大的提高,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不能否认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普通话教学工作,还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提高的地方,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强等教育特点,对高职院校语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采用教师说学生听、学生练教师纠的方法,注重对照考核标准,提高学生说话技巧,强调反复练习,忽视语言情境,难以真正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达标,教师习惯采用分割方式教学,或者分为声母、韵母、声调等部分教学;或者对照测试设计题目,分为单音节、多音节、说话、朗读等部分,强化练习。

这类教学方法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即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应试技巧,但对于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实无多大益处。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流行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的方式“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1]运用于高职普通话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强调合理制定高职普通话教学方案

1.教学信息收集

教学信息是指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要素。主要信息类型有社会需求、职业需求、学生需求。从社会需求上看,“字同文”“话同音”,对于社会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职业需求上看,普通话不仅是教育、传媒等职业重要求职标准,如今也越来越成为其他职业的重要参照标准;从学生需求上讲,“能说会道”——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表现。

高职院校语言教育工作者制定普通话教学方案,应该注重相关教学信息的收集,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信息的收集方法,可以通过访谈,一方面对职业院校相关的企业进行访谈,了解企业对于高职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等。也可以通过问卷法,设计出有关高职普通话教学的问卷,向被调查对象收集教学信息。当然,还可以采用文献法、分析法、观察法等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高职普通话教学信息收集活动,应该是一个持续更新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社会、职业、学生的需求,才能科学合理确立高职普通话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确立

高职普通话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高职院校语言教学工作者。教学目标是指教学的活动方向以及教学的预期效果。普通话教学中,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都取决于教学目标,而从本质上说学生的需要决定了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五种类型。当前的普通话教学较为注重发音技巧动作的训练学习,兼顾语言符号识别分类的言语信息学习以及普通话与方言辨别的智慧技能学习,在学生对普通话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缺乏关注。

对此,笔者较为认同研究者提出的高职普通话课程目标有三个:一是训练学生能说比较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二是训练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听说能力);三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分别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个目标相辅相成,缺一则不能较好实现普通话课程目标。[2]

3.教学内容整合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一种书生是天生成的才具,能对于书本上的学问有兴趣。其余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越有趣味,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3]行动导向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信息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作为相互作用过程的教与学,其教学信息的有意传递才会有效。

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本身就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在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语言教育工作者习惯于采用通用教材教学,忽视了高职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更谈不上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联系。

在这一方面,笔者作为传媒类高职院校教师,尝试将传媒中普通话应用出现的问题,与通用普通话教材相结合,适度开发校本教材,整合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普通话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收集整理播音员普通话不规范视频资料,比照教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醒传媒类高职学生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较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普通话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4]行动导向理念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就是说,“认知活动”不是单纯地吸收知识或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当是一种活动。[5]

按照行动导向理念设计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过程,其教学可以分为准备、计划、实施、评价、回顾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高职院校语言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明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计划阶段,由学生自主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实施阶段,教师负责普通话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引导学生投入到任务中,完成任务;评价阶段,提倡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回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普通话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协助学生分析解决普通话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要求灵活运用高职普通话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高职课程理论改革发展趋势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要求做到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高职普通话教学需要重构整合教材知识点,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实效。

比如笔者在高职普通话教学中,开展“命题说话的教学和训练”项目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见下表):

2.角色扮演法

行动导向理念下的角色扮演法,通过设置模拟情境,要求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水平,提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笔者所在的传媒类高职院校,在普通话教学中,实施“播音员”角色扮演法,将涵盖普通话测试内容的新闻稿件,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新闻播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学校的传媒实训室,真实模拟播音环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播报”内容中涵盖了普通话测试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指出这些问题之后,可以借助传媒实训室的录音设备,重现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普通话能力具有较强的效果。

当然,类似的角色扮演法,实施条件较高,对于教学组织的要求较多,较为费时费力,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在组织中,一要注意组织技巧,二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3.情境教学法

语言交流环境、对象对于语言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但当前的普通话教学,越来越类似于英语过级考试,师生只注重语言知识学习,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讲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能力。

比如在普通话教学前,笔者尝试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将名家名篇朗诵视频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较好地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也需要注意营造情境,将普通话教学中的语音、词汇等与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如教学生练习 “春”音节发音,可以引导学生朗诵贺知章的诗《咏柳》和朱自清的散文《春》。

4.案例教学法

高职普通话的案例教学,强调围绕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生活现实中的语音问题,选用某类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寻找案例中存在的不规范用语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高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

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案例,是高职普通话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

有的语言教育工作者提出普通话教学应该实行分层,将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不存在系统性语音缺陷的学生编排到提高班里,否则则编排到基础班。[6]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实施,更应该按照区域将学生划分,通过区域范围内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案例,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

比如湘方言区代表方言“长沙话”与普通话相比,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在课堂上播放“长沙话”代表奇志大兵的相声、汪涵马可的《越策越开心》等影像资料,教学生辨别其中存在的语音错误,纠正“长沙话”平翘舌音不分、后鼻韵不明显等语音缺点。

每一个区域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都有差异,注意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制作成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某一区域内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提出科学评价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

高职普通话教学中,教师通常将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终极标准,导致普通话教学活动直接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体系和内容展开,而实际上,普通话水平测试体系和内容都存在改进余地。

比如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读单音节字测试部分,如果单音节字中有的字是多音字,测试中,测评员容易产生误判;读多音节词语中,有些轻声属于“可轻可不轻”情况,测评员按照标准,也容易出现误判;测试的朗读部分,课堂训练内容和考试测试内容范围都是60篇作品,六十分之一的几率,为学生突击提高成绩提供了可能;命题说话部分,测试语言的标准、词汇语法规范,对于话题测试中有的被测人员出现的“文不对题”情况,测评员却找不出扣分理由依据。

当前,不仅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所谓指导用书,推销应付普通话测试技巧;在高职普通话教学中,部分语言工作者教学重点也集中在应付测试上。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提出应科学评价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如何做到科学评价,笔者认为就是要将“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转变为“过程结果并重”的教学,弱化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培训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普通话知识、能力培养。简而言之,高职普通话语言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做到“强调测试,但不唯测试”,真正从锻炼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标出发,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行为”“活动”与“行动”辨——“行动导向”教学管见[J].职教通讯,2003(1):42.

[4]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8.

[2]邓双荣.全面实现高职普通话课程目标[J].新课程研究,2011(12):83.

第9篇

说话是一个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因而也常常是一个人气质、风度、智慧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综合表现。高雅的谈吐仪态,幽默的语言风格、严谨的讲话逻辑,得体的语调表情,无疑都是现代人讲文明、有教养、有知识的表现,也是当代中学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人格。所以,说话不仅是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更是道德情操,文化教育,性格气质的“外化”。因此,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然而,初中生说话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定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较差,故加强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刻不容缓的现实。

一、初中生说话能力现状

为了取得可靠的素材,找出初中生说话能力不强的真正原因,本人于2003年3月对不同层次的两所中学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各发问卷25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3份和198份,结果如下:

表一: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调查结果统计表

城镇农村

初一初二初三初一初二初三

总100人男59人女41人总69人男36人女33人总64人男34人女30人总62人男30人女32人总52人男33人女24人总79人男41人女38人

好33332338.91024.11217.4822.2412.1914.11030620914.526.672.411.8130011.312.400

一般59593050.72970.85478.22569.42987.94976.62058.82273.35182.32893.32371.

74985.92884.82187.56379.732783181.5

差88610.425.134.338.40069.3411.226.723.20025.2712.3412.2312.51519819.6718.5

表二: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不强的影响因素统计表

城镇农村

初一(100人)初二(69人)初三(64人)初一(62人)初二(57人)初三79人)

学生认为说话差的原因平时不注意练习35352739.11421.91016.12442.13848.1

认为说话好、差对升学、工作没影响991420.21218.8914.511.745.1

不懂用普通话表达和感到无话说28281724.21523.42032.22849.13544.3

在公众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感到紧张53533347.83453.15487.14477.24860.8

没有说普通话的气氛606041604570.35080.6571006582.3

生理有缺陷(如舌头大)7745.734.623.20000

老师对说话的训练情况经常进行44441318.8812.52032.21424.645.1

偶尔进行51515275.34347.24267.74273.66683.5

不进行5545.81320.30011.7911.4

对说话能力与读写能力关系的认识应该并重66664260.94062.55487.14171.95569.6

不应该并重6645.834.734.823.567.6

说不清楚28282340.82132.8581424.61822.8

(注:各项表达标准:好:说话语音标准,几乎没有方言,表达响亮流利,意思完整,有中心,仪态自然。一般:说话语音较标准,偶有方言,表达较流利,意思较完整,仪态较自然。差:语音不标准,方言较多,表达不流利,意思不完整,仪态很不自然。)

从表一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强,表达好的除了城镇初一占33%以外,其余的各年级均不足20%,其中最低仅为1.3%,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低;而表达一般学生则占大多数,城镇各年级均占一半以上,且呈中间高两头低;表达差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比如农村的初三竟占了19%。另外,城镇、农村学生的表达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城镇表达好的学生远远超过农村,其中初一超出18.5%,初二超出15.6%,初三超出12.8%,而表达差的学生除了初一以外,初二、初三都是农村大大多于城镇,其中初三竟多出10.6%。在性别方面,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各年级中男生普遍比女生好。

那么,造成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二可看出,主要有:

(一)、思想不重视

首先是老师不重视训练,表中显示,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的情况大多是“偶尔进行”,城镇各年级占47.2%以上,农村各年级占67.7%以上,而认为“经常进行”和“不进行”的数字比例都显示越往高年级情况越糟。这种情况拿来与上面的表一对比,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老师注重说话训练时,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比较好,学生在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也有所减轻。为什么老师不能从初一到初三一如既往地注重说话训练呢?笔者与所调查的学校的老师交谈(因条件限制不能问卷调查)了解到:一是应试教育使然。教学大纲虽然规定从初一到初三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在初一和初二进行,到了初三就没什么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因为初三复习紧张,进行中考的最后冲剌的准备,而且从初二开始就要对学生不断地考试,排名次,并且以此作为衡量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砝码,如果学生考不好则老师甚至有被分流或下岗的可能,所以虽然认识到说话训练对学生以后工作生活有重要作用但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课只好尽可能地把可能要考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顾不上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况且中考也不考说话能力。二是观念上存在不足,认为人除了聋哑之外都会说话,能说会道的就是能说会道,口绌的就是口绌,你训练那么几分钟就能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吗?有那份时间还不如用来培养读写能力呢。

其次是学生不重视。表中显示,认为说话好坏对升学及以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没必要训练的比例较高的有:城镇初二占20.2%,初三占18.8%,农村初一占14.5%;平时不注意练习的,农村初三最多,占48.1%,其次是初二,占42.1%;城镇学生不应该与读写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最高占7.6%。

(二)、存在“惧说”和“怯场”心理

表中显示,在公开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感到紧张的学生在城镇除初二所占比例较小外,初一和初三都占53%以上,在农村则相对高得多,其中初二占77.2%,初三60.8%,初一竟达87.1%。

(三)、语言换码有障碍和感到没话说

表中显示不懂用普通话表达语言和感到没话说的学生,在城镇占23.4%以上,在农村占32.2%以上。

(四)、缺乏说普通话氛围

表中显示在普通话说话环境方面,认为没有讲普通话氛围的,在城镇占60%以上,农村高达80%以上。

二、初中生说话训练对策

针对以上的情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提高对“说”的意义的认识

毋需讳言,现在的初中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围着“中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中考不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专门考核,故直接导致了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把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变成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培养,课外也难有锻炼的机会。为了对付各种考试,课时开得满满当当,有许多学校连双休日都要补课,理应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成了中学生失落的梦。因此,要想改变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状况,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提高培养“说”的意识,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

1、应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己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工作节奏高速度化,生活内容高社交化,以往大量以文件和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活动逐渐被人们借助现代通讯工具、以口语交流的形式所代替,侃侃而谈的机会比起落笔成文来将会越来越普遍,语言表达本领甚至己被列为人类21世纪必备的生存本领之一。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运用口头语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口头能力办公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远远不是为了个人之间交往的便利,而是一个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②那些能言善辩会推销自己的人将倍受青睐,而那些一与人交谈就而红耳赤、期期艾艾者则难以找到立足空间。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对下一代负责的认识高度上,努力改变现存局面,学生也应该改变为考而学的思想,师生共同树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听说读写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就算是在准备中考最后冲刺的初三也不应忽视说话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安排一些有利于复习的内容作为说话训练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上也应改变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的局面。老师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学生也应积极配合练习,以全面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真正成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2、提高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有不少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有必要进行说话训练,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胡说八道,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不如让老师多讲点知识点。确实在课堂上如果控制不好学生的发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有时学生的某些观点还会令老师下不了台,但如果老师引导得当,这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把之引导为出色的说话课。其实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③叶先生把“说”看作是“用嘴来写”,可见他对说与写是同等看待的。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来看,一般是先学说话后学写文章,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依据,能“出口成章”的人必定文思敏捷,也就有可能“下笔成文。”当然,这里的“说”并不是毫无思绪的胡说八道,而是中心明确、意思完整、条理分明、准确生动、得体、能吸引人、感染人的整段话。重视说话教学不但不会影响写作能力,相反,它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要想把自己的话有物、有理、有感情、有顺序地说出来,就必须调动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参与,这就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而说话时又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做到尊重他人有礼貌地表达思想,渐渐地就会养成良好的交际品质,所以加强说话教学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此绝不可忽略。

3,改变对老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的评价观念。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制订了关于老师业绩的考核办法,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仍是以学生的成绩高低去评价老师的工作能力,看不到老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老师要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培养成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思想品德和健全体魄的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分晓,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老师的教育影响当时不一定就能显示出来,往往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④如果教育部门只盯住学生的卷面成绩去评价老师业绩,则会使老师为了切身利益而投其所好,在教学中就只注重培养应试木偶了。我们应该看到高分低能、口才不佳、书呆气十足的人在当今社会是难以立足的,在各种招聘会上一些学习成绩佼佼但不善交际者遭受冷遇便是实证。所以,教育部门领导必须认真执行客观的教师考核方法,不要再片面地以学生成绩论英雄。

(二)、改革中考制度,加试口语项目。

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要想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就读,必须经过严格的中考,而中考语文只考读写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挥棒的中考和面对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评价取向,老师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故要想有效地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除了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外,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中考命题中增加听说能力方面的检测了,就像英语科那样加试听力和会话,这样也才能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三)、说话训练制度化。

1、学校必须制定制度,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但在方言区,大家都是用家乡话交谈,不习惯用普通话交谈,或者怕用普通话与人交谈被讥笑,所以学校必须有所规定,迫使师生共同遵守。如规定老师要用普通话上课,并且不仅仅限于语文课;学生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校园广播必须用普通话播音,并且每天定时播放一些普通话知识;师生员工在公共场所交谈必须全用普通话,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用普通话去与人交谈,这样形成制度后,学生也就会慢慢适应用普通话交谈了,也不必担心被人讥笑了,时间久了说普通话的气氛就造就起来了。另外学校也可在校园内印刷一些标语如“大力推广普通话”“请说普通话”等渲染气氛。

2、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不能随心所欲。说话能力的形成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主要靠经常练,循序渐进地练,它既要体现系统性,又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所以要提高说话的训练效果,就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目标训练计划,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不同学年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要求(即初中一年级:“敢说”普通话。回答问题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清楚。能介绍课文和内容简单的读物、影视剧。能讲述见闻。初中二年级:“能说”普通话。跟别人交谈,注意用语恰当,当众发表意见,意思清楚,态度自然。能借助资料清楚地介绍读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语基本上达到简明、连贯、得体。初中三年级:“会说”普通话,能做简短的即席发言,有中心,有条理,态度自然,语言优美。讨论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有条有理,能随机应变地运用表情、体态、手势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制定“年度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并把它张帖于教室内,使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说话目标。例如:“课前五分钟发言训练。”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按如下方法操作:

(1)、“话题”由熟悉到生疏。先请每位学生说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话题,如介绍自己过去的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父母、亲友或自己的见闻和经历等,学生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由老师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话。

(2)、“话量”由少到多,由片断到整体,可以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再说一段话,最后再过渡到“长篇大论”。

(3)、表达方式由单一到综合。先就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进行单项训练,最后再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材料性质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体生动、有形象感的材料训练,如请同学在讲台上模拟待人接客,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过程。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机、收录机、幻灯机、VCD等电化教具给学生提供形象材料进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打开他们说的源泉,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第四学期以后,学生的思维品质已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和阅历丰富了不少,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则可逐步进行阐述见解、评论、演说、辩论等较高层次的训练。

(5)、在仪态方面,则应在初一就开始作出明确要求,无论在座位上说还是到讲台上说,都应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是最低的要求,宁可少说一句也要做到这一点,之后则要求他们语调要有起伏顿挫,语言得体简洁,态度大方,姿势端正,并能配以适当的手势和动作,要知道手势和动作除了可以传达说话者内心活动的节奏外,还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不至于给听众一个僵硬麻木的感觉。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经过专门剪辑过的有针对性片段,如央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形象,辩论赛主持人和辩手形象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加以效仿。

(四)、说话训练目标序列化、科学化

1、说话训练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口语训练既要多练,更要巧练,建立训练序列:其一、应以朗读和问答作为基础方法,打开缺口,来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说话的技能;其二,应以复述和讲述作为由读到说的过渡手段,以期实现听说读写并重;其三、建立诵读独白辨论,从易到难的口语训练方式系列;

四、建立叙述说明议论综合的由浅入深的口语表达训练系列。

2、说话训练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又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科学地训练,不搞“一刀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1)、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就应充分发挥其在说话方面的特长,制订一些高要求的话题进行训练,使之能说出感情打动听众,还可任命他们为“小老师”,交给他们一些帮助其他同学说话的任务,协助老师搞好说话训练。

(2)、对于“惧说”“怯场”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话说不好很正常,让他们知道一些名人也有说不好的,比如可以讲一些诸如古希腊杰出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原先并不擅长演讲,他第一次在公民大会上亮相时,场面十分难堪,听众骚动不安,有的还讥笑他,整个会场乱作一团,差点使他下不了台。⑤还有林肯、马克吐温、丘吉尔等名人,他们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懈练习才获得成功的等例子,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另外教给他们一些克服害羞、恐惧的方法,如自我调控情绪,说前默念“我能说好”;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上,不要听别人的议论,不必为想不起某个字、某句话停下来,要一气将内容说完。另外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多疑,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可允许他们不必盯着听众,视线可以越过听众移到正前方,因为万一看到有同学在微笑,就会怀疑别人是在嗤笑他,心里就会越发紧张,等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后才按正常的要求他们。

(3)、对于语言换码不障碍的同学,可以为他们举办一些普通话知识讲座,举办一些语言换码沙龙,帮助他们归纳出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例如词汇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方言词在说法上与普通话的不同,并让他们懂得在普通话中的相应说法;语法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着重了解量词、动态词、语气词以及语序、比较句、疑问句等在表达上的不同,让他们逐步懂得正确的表达形式。

语言换码训练也可以分阶段进行,先说规则再由他们进行语言转换,如由一同学说方言,另一同学接着转换为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说好标准普通话而不至于是“方言普通话”。

(4)、对于在说话时感到无话说的同学,则可要求他们多积累知识,丰富说话材料。如有的同学胆子大得很,每次说话课都跃跃欲试,但真叫他说时则往往刚说两句就无话可说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知识不够丰富,语汇贫乏,生活经验不足,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造成底气不足。所以要想让学生做到滔滔不绝,就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充分地占有材料。

首先,要求学生读书要广泛,并且要强记,积累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无论他(她)的声音多么美妙动听,如果知识不丰富是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的,广博、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正如培根所说的;“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⑥所以老师要要求学生多读书,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词库”。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以减少他们的盲目性。

其次,要要求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观察生活。中国有句老话:“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沸腾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善于从平常的普通生活中观察思考,善于获取典型材料,以备说话需要时能随口拈来。

再有,提高日记质量。有的同学把日记变成了单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这种日记往往是带锁的。由于题材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向学生说明好的日记不仅写个人的生活,更去评议看到的、听到的、社会上的人和事,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5)、对于读音不标准的同学,可以把他们集中起来,利用语音纠正读音,教师要耐心给他们讲解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然后让其戴上耳机,反复听示范发音,对比自己的发音,辨别自己的发音缺陷,这样学生边说边听边纠正,心理放松,不必担心老是说错而被老师批评,训练放得开,进步就快了。

第10篇

关键词: 幼师生 口语表达能力 动态化

于漪老师曾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于漪老师用“精灵”一词准确而精准地概括了汉语言文字的内蕴,它既是社会的精灵,又是中国教育的精魂。如果说汉语言文字是灵魂的话,那么把汉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学生的教师语言自然承担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文化的解读需要教师的口语意识,“教师口语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书育人质量的优劣”。而今天的中职幼师生就是明天的幼儿教师,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懵懂的孩童,是一张未曾图画的白纸,也是一群具有多元化、动态化的学生,此时教师的口语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职生的口语表达课是没有教材、没有统一要求的,所以,所有具体的措施只能依靠教师和学校的自我探索、自我开发。经过逐步的探索,我将其归结为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口语表达能力,力求使其获得多元化成长,最终实现将学习转化为习惯,将多种能力圆融为一体。

一、普通话能力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把这句话变换一下便是现在幼师生所面临的困境:“生活中不是缺少口语,而是缺少随时随地交流的动力。”幼师生具备最基本的普通话能力,才能在第一时间独具视角地传递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锻炼这一能力,同时又满怀兴致地加以运用,这就需要教师按一定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话的训练并不少,例如学校严格规定在校必须讲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测试必须达到二级才能过关,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了提高,也许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普遍存在的“背稿”现象、说话稿互相抄袭现象能很好地说明一切,所以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必需的。

关键在于让学生对所讲的话感兴趣。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人的生活活动和智力开发有重要意义,它能培养人全面、细致的观察力,提高敏锐而灵活的思考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锻炼顽强的毅力,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为了极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激情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是对比朗读方式。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发音更是微妙,稍微变化字义便有所不同。朗读是学习和欣赏书面作品的重要方式,也是感受汉语音乐美的最佳方式,对于运用普通话的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来说,朗读又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叶圣陶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他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不是需要将每一个字的读音之间细微的差别都告诉学生,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感受。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最好的方法便是对比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细微的差别,纠正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同时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形成朗读技巧。

其次是师生联手方式。简言之就是学生先进行自由小组搭配,布置话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与话题有关的资料,每组一个话题,制作成课件,课件只出示图片,并推选出一名成员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上台主讲,但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加以阐释,然后请其他小组组员补充、点评。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通过这一活动方式,学生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没有脱离普通话教材,为以后普通话考试打下了基础。且把画面材料转化为口头语言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小组活动中更好地实现了与他人的和谐交往,同时在完成组内任务时既锻炼了个人能力,又学会了与他人的圆融合作。

二、即兴表达能力

在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不仅要做孩子学习时的好老师,而且要做孩子活动时的好朋友,这就决定了幼师的口语必须同幼儿这个特殊交际对象的年龄、个性心理、文化素养等相适应,而幼儿心理上还没有发育,他们偏好直接、简单的画面,形象、丰富的语言,这就脱离不开幼儿教师即兴表达的能力。

如何培养呢?

首先以讲座教授给他们即兴表达方面的知识,但是考虑到如果由教师纯粹地进行学术讲解,学生必然就会兴致索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给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身其中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为了使学生更多地得到锻炼的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中来,在讲座过后,更多地放手让他们去做。

其次是辩论方式。辩论是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展示。在辩论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语言及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辩论的机会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辩论,给他们提供参与辩论的平台,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发展,都有实践的机会。

可以开展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辩论,也可以是擂台赛辩论等,形式不一,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最后是采取童话剧表演方式。课堂上宁可要深刻的部分,也不要平淡的全部。童话剧表演是低幼年龄孩子所喜欢的,也是现在幼儿园经常开设的课外活动,更是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它根据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在童话剧表演中,可以师生共同完成表演,还可以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表演。在游戏中,孩子不仅会学到优美的语言,体会到积极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童话剧表演的核心是每一位演员都要有颗童心。演员通过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创造性地再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及没有生命的事物形象,要比成人的话剧更儿童化、形象化、游戏化,内容更加夸张,发挥更大的想象。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本色表演就可以了,但对于成人来说,表演童话剧需要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放低身姿和孩子对话,才能体味儿童的语言,才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只有拥有一颗童心,在舞台上才能扮演得生动,才能入戏。要达到这种效果,幼师生必须在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上下工夫,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最大限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用儿童的语言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也是表演方式开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处在中职的校园中,我们不可能时时贴近儿童的生活,这就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资源,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时时、处处都能够综合运用口语表达能力。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校园中的口语训练,学生必须将学到的专业口语技巧应用到实践中,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话训练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因为在课堂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可借助专业实习,拓宽专业口语训练渠道,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专业指导。这就需要借助专业实习,拓宽口语训练渠道。

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信息反馈,教师可首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肯定,不足的指出,分析原因,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矫正意见。再让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实习经验,帮助出谋划策,最后制订具体的矫正方案加以补救。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社会转型期 口语交际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当前农村孩子普遍缺乏说话的冲动和激情。愿意交流的,也缺乏条理、不够流畅、应对力弱。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一、明确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循序推进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实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目标。农村教师必须明白,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针对全国学生,没有考虑地域、城乡差异性。虽然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学校硬件、师资、家长文化程度、亲子关系、社区人文等重要因素,农村整体逊色于城市,但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服务服从于这个目标。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细化学段目标,循序推进。

一、二年级,严格要求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回家后尽量用普通话与家人说话。三、四年级,巩固普通话水平,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能简要转述,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生动地讲述故事,用语言打动他人。五、六年级。与人交流说话时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抓住要点简要转述,表达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学会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即兴简短发言。

二、开发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甄别利用

一是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所有认知材料中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对农村小学生来说,没有经济实力支撑其购买其它更多学习材料,课本应当就是孩子主要的认知材料,甚至是大多数农村家庭唯一的书籍。因此,农村老师利用好教科书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许地山的《落花生》是经典美文,城市孩子可能吃过花样百出的花生食品,但对花生的生长周期的了解、对花生生长过程给人成长的启示理解。绝对要逊于农村孩子。

二是挖掘课外学习资源。可以说,只要能挖掘其中积极的因素,自然、社会、人文,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课程口语交际练习的资源。农村小学生家长难有能力为小学生进行挖掘,不可能为孩子提供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料。一些留守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更无指望。充其量,农村家长在年节时或外出务工偶尔回乡时,为孩子集中买几本纯粹应试且不一定适用的所谓辅导资料。所以,农村教师要利用农村小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甄别出其中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开口表达。结合教材中安排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敬佩的一个人》等口语交际练习课。鼓励小学生说说家里事、邻里事、村里事。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挖掘课外资源的丰富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小学生的语文视野开阔与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成功与否。

三、采取适应农村小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因势利导

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教学的交际情境,努力选择贴近农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课文教学。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起“现场感”,学生很容易由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这样就能“有话可说”,当整篇课文学完后,又呈现给学生身边的一些美景,如农村孩子最熟悉的茶园、田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配合画面,与游客互动,带领大家领略家乡的美。课本中安排的《劝说》、《让名著中人物走上舞台》等口语交际练习课更强调了情境设计的重要性。农村教师还应当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农村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在少有城市的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的条件下,尽量给学生创设课外口语交际实践的环境。

锤炼胆量。农村孩子无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可进,也进不了电影院,听不到音乐会,很少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跟团游玩,孩子接触大场面、认识陌生人的机会少,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生普遍腼腆、矜持、“放不开”,开口的胆量很小,展示自己的魄力缺乏。所以,农村教师,首先要在学校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勇敢答问、勇敢争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鼓励孩子在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长会上要求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学会尊重孩子意见,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凝心聚神。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发展至“口语交际”,“听话说话”是倾听和表达,“口语交际”是倾听、表达和交流应对,强调了瞬时互动性。因此心神不宁,应对就难以抓住关键,《晏子使楚》除了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机智,更要理解应对者冷静的重要性。

修炼涵养。农村小学生成长过程所接触到的文明场所一般只有小学校园、校外,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未成型,文化糟粕一定程度泛滥,农村孩子平均接触到赌博、争吵等不文明现象的机率远高于城市孩子。这种生活环境浸染下的孩子,呈现出的将会是缺乏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农村教师要防微杜渐,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与人交谈时,要做到自然大方有礼貌。三四年级时,要用课文《孔子拜师》、口语交际练习课《我看到了……》等,培养学生交谈中倾听的认真态度,激发请教意识,敢于与人商讨不同的意见。五六年级的学生要用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口语交际练习课《聊聊热门话题》等,提醒注意语言美,不说脏话,抵制农村粗俗、不文明的语言。

第12篇

关键词: 有 有+动词 “了”和“过” 语法错误

普通话水平测试因为是口试,虽也涉及语言的三个要素,即语音、语汇及语法,但其测试的重点是语音面貌,占了整个测试的85%,因此测试前的培训,一般都会抓住这个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突破存在的问题。其实另外的15%也是不容忽视的,即说话中的词汇语法的规范及说话的自然流畅程度这两个测试项目,它们与成绩的好差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想取得二甲以上成绩的应试者,更要重视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对于北方方言区的人来说,这两项内容都不在话下,平时的说话习惯让他们不用费心准备就能说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语句。但是对于其他方言区的人来说,这些测试项目往往就是他们的失分点,而且往往成了硬伤。带着这些硬伤进行考试,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培训辅导时,将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进一步分析探讨,让应试人了解并加于克服便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关于语法方面的解释自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师可参见《实施纲要》第290至326页,对照相应方言区的主要问题进行辨正。还有一些常见的语法问题,如果不注意,常常就会令说话人出现一些语法失误。对于这些语法难点,人们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培训辅导中,解答疑惑便有些生硬,难于服众。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做好推普测试工作,我就辅导、测试中遇到的几个与语法有关的问题作分析,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结构

在现代汉语中,“有”充当动词,后面带上人或事的成分,表示领属关系或存在的意思,如“他有一个女儿。”其句式结构为“有+宾语”。“有”和后面的人或事是典型的动宾关系。但在闽、吴、粤方言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是“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结构,比如:“我有告诉她这件事情。”“我有读过这本书。”“图书馆现在有开吗?”“你有想吗?”这里的“有”不再表示领属或存在,甚至在“有”前面也可以加上副词修饰:“你也有说过。”“前不久学校举办运动会,我们都有参加。”当然,“有”可以用在某些动词的前面组成套语,表示客气:“有劳”、“有请”,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除此之外便不符合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但是这样的句式在现下却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电视电影中的台词,网络用语当中比比皆是。

豆丁网有篇文章叫《也谈“有”字的特殊用法》,作者沈卓卿,他列举了《诗经》、《左传》、《荀子》、《论语》、《孟子》、《韩非子》等古书中的例子,提出这种结构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其依据是:由于北方方言发展得快,南方方言则比较富于保守性,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口语中“有+VP”(VP是指动词或是由动词组成的短语)结构只存在于南方方言中,而普通话口语中则没有这种用法。如今这种句式被大量使用,说明这是一种古语回归现象。

他甚至认为“有”字在这种结构中的特殊用法赋予了“有”字特殊的语义功能:1.具有时态意义。这种句式中的“有”字主要是询问行为实现的经历性,可以表示“曾经”,也可以表示“完成”,意如“过”、“了”。比如“你有吃饭吗?”和“你吃饭吗?”这两句话显然表示了两个不同的意思。2.“有”具有强调或确认的功能。3.“有+VP”句比使用“了”、“过”等时态助词的语句反射了更多的情态信息。

解释清楚了语法来源,我们是不是可以就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提出一个建议:今后碰到这类的语法问题,可从轻发落?

在闽南方言区,甚至还有“我和哥哥去钓鱼,他钓有,我钓没有。”这样的说法。当然,这完全是直译闽南话,这类语言现象不算普遍现象,在此就不做进一步分析。

二、动态助词“了”和“过”

动态助词“了”和“过”用法很相似,能用动词后的“过”,很多都能用“了”替换而句子的意思大致相同。如:“吃了(过)苦头就明白了。”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注意分辨,提高用语的准确性。

“了”用在动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即已经成为事实。如果是表示过去某一时间的动作,就一般与比较明确的过去时间词搭配。“我上周去了。”如果是表示某种状态的变化,则一般不与时间词搭配。“他会走路了。”“了”在表示过去某一时间的动作时,不可以和“没”一起使用。“昨天他没开车。”不能说成“昨天他没开车了。”也就是说用“没(有)”表示否定的时候,只保留动词,“了”字就不再说出来。

“过”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或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例如:“吃过饭再走。”“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表示以前、过去的经历。同时也表示现在与那时的情况有了变化。一般跟“曾经”“以前”等时间词搭配。

“了”可以嵌在两个动词中间,而“过”不行。可以说“瞧了瞧”“看了看”“说了说”,但不能说“瞧过瞧”“看过看”“说过说”。

虽然同样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但两者有区别。看下面两句:“小妹妹像小鸟一样滑翔起来,摔过好几跤。”“小妹妹像小鸟一样滑翔起来,摔了好几跤。”第二句话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使用“过”表示实现体,总是跟过去的事情相联系。使用“了”表示实现体,也可以是现在实现、将来实现或过去实现。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表达刚发生的事情,所以动词后面只能用“了”而不能用“过”。

另外,“动词+过”表示的动作不能延续到现在,“动词+了”表示的动作可能延续到现在。例如“他扛过枪。”此时不扛了。“他扛了枪。”现在可能还扛着。

“动词+了”往往表示有某种结果,“动词+过”则不一定表示有某种结果。“他学了俄语。”他应该是学会了。“他学过俄语。”学过,但可能学会了,也可能没学会。

三、一些常见的语病

说话测试因为应试人是即时围绕一个话题说话,难免出现语病,这类的语病很多,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语病。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语序不当。大都在修饰、限定的词语上,最主要表现在定语、状语位置失调。“考试进行了半个多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陆续”应是修饰“有人”的。“我和体育从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从小就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杂志不如我以前那样喜爱了。”(我不如以前那样喜爱这些杂志了。)“爸爸从小不太重视我的文化水平,更重视我的文化素质。”(爸爸小时候我在哪?这句话还有成分缺失等语病)

2.搭配不当。主要有词语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和主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更常见:“春节是小朋友喜欢的风俗。”“《红楼梦》是一部造诣很高的文学。”

3.成分缺失或赘余。即兴说话,顾此失彼,成分缺失、赘余在所难免。“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准备。”(“的原因”和“因为”重复)。“许多各国的建筑物。”(“许多”和“各国”重复了,两者并不是修饰限制的关系。)还有些已成了固定的赘余,比如“被挨打。”这句话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因此也让不少人记住了。“被”字本身就含有承受施动的意思,“挨”也有同样的意思,如果连用,便是赘余。

4.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语意粘连,中途易辙。表达时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结构杂糅,表意不明确。“中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将“关键在于人生观”和“人生观起决定作用”两种格式杂糅在一起了。)“令人振奋人心的。”(“令人振奋”和“振奋人心”合而为一)“成为老师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元宵节闹花灯可漂亮了。”这都是两句话合成一句话造成的语病。

5.不合逻辑。特别表现在强加因果上,或者是因果关系不明上。“我的妈妈身材瘦小,因此她的脾气很好。”(两者没有因果关系)“这就是我之所以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句子的末尾应加上“的原因”)

另外,在用词上存在特称与泛称相代,部分代替整体的现象。就是用特定的名词代指普遍的人或事,或者以一个对象的局部代表整个对象,常常伴随量词使用不当。如“我生活在农村,爸爸妈妈是个普通的农民。”“女排是一个让我很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教师是一个很伟大的社会工作者。”

以上仅仅撷取普测培训及考试中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作了分析,若有不足或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8,新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