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时间:2023-01-24 16:5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教学

第1篇

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教学目的以及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够实现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了,因此,在新课改之后,微课程理念逐渐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理念的应用进行探究,先介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理念应用的优点,然后再介绍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理念应用的过程,以帮助微课程理念更加高效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微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随着现代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逐渐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且在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对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有了重新的定义以及规划,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之后的教学形势之下问题逐渐凸显。微课程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逐渐被高中地理教师接受并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使得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且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更加重视。

1.微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微课程教学有效的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学生根据其生活环境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加之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差异最终导致不同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能力、方法以及效率上各有差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是微课程理念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科学的分层教学规划,从而实现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2微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程理念应用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实现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个性化与模块化。在模块化之后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层次划分显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个性分明,在个性化与模块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且微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构建。在微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师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模块划分,凸显各个模块教学的重点与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长期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1.3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高中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感官水平要求较高。在传统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空间现象能力的培养,再加之,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再加之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本身就十分立体化,因此,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十分困难,即使能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很难将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于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微乎其微。微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不仅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深度剖析,且教师也更加重视学生空间现象能力的锻炼以及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逐渐培养,因此,在微课程理念之下,高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更高,且学生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实质上,高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对高中地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且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消化与吸收的过程。而学生生活水平以及地理常识的增加也是建立在扎实的地理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微课程应用在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不论是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地理常识的增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2.高中地理“微课程”教学过程

2.1微课程教学主题的确定。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对于知识模块的划分更加明确,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都具体有显著的个性特征,即微课程教学划分的教学模块都有其核心主题。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模块的划分以及教学主题的确定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其不仅影响微课程教学后续过程的开展,其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也有直接的影响。

2.2微课程教学时间的控制。微课程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自由学习,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课堂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应该科学的分配课堂时间,微课程教学的时间以十分钟左右为最佳,以充分保障微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2.3微课程教学结构构建。微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规划与进行,教学问题的合作探析过程。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时要十分迅速的切入微课程教学主题,即在教学问题提出阶段,教师应该迅速且有效。在活动设计与进行阶段,首先,微课程教学活动应该紧扣主题且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探析阶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引导,且最终教师应该对于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对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结束语

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水平的提升十分有效,因此,积极探究微课程教学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高中教学工作效率的提升十分必要。

作者:张智华 单位: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时欢欢.泛在学习环境下高中地理微课程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回归生活;策略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地理学科的这些特点就要求地理教学应该与区域特征结合,并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教学方式十分值得推崇,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拓展高中地理教学,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试举几点让地理教育回归生活的策略。

一、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激活生活场景

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出生,在地理环境中成长、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和地理环境打交道,例如:四季交替、天气变化等。将这些学生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地理问题带到课堂中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材料,把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中激活日常生活的场景,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学效率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利用谚语、歌曲、诗词等进行教学,帮助打开学生

思路

不少谚语、歌曲、诗词中都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识,如:“过了冬,长一葱”“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等。将学生耳熟能详的民谚俗语等带入课堂,在感受古人的聪慧和优美诗词的同时分析和理解地理知识,不仅能够帮助

学生掌握,还能打开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思

路,转变学习模式。

三、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在以后的工

作生活中更好地处理问题和服务社会,因此,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引导学生将理论带入生活,解决好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灵活使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是依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得

出的,是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献军.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2]蔡金花.新课程高中地理社会实践教学的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9).

第3篇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收到极大的挑战,但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 彻底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

1、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为主要方向。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同时构建地理师生互动的地理课堂也至关重要。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人生舞台。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地理教育内容的广阔性,地理环境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地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师生的互动不仅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课堂上,偶尔引用一两旬歌曲,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实现了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活了课堂教学。二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有时是决定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讨厌老师,连带反应就是老师教的课程也不喜欢。反之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老师教的课程也自然喜欢。所以搞好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势在必行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根本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地理课程强调的是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天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知识素质,也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之一。

地理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环保教育以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中,在学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之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课外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做调查分析,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思考应如何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环境观念和自觉自律的行为规范。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作用于生活,这是不变的真理。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新的教学模式则应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如今虽然大力倡导新课程的改革,但是新课程的改革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传武《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2]丁利《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堂优化;素质

        1.教育观念的优化

        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2.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容易,就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那就难以观测。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的任务是选取重要的,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基本的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地理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要具备现代教材观、教学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活化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3.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等。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常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

一、常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等值线中等高线部分。

等高线的教学先由教师解释等高线的定义,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山和谷、断崖等)的等高线,并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的特点,如等高线的疏密所代表的意义和实际生活中关于开发的相关知识点;河流在等高线图中的应用(只能出现在山谷中,等高线要由低凸向高,河水由高流向低);地形剖面线的应用(站在某点能否看到另外一点的相关问题);断崖的崖底、崖顶和崖高的计算等相关问题。

2.优势:知识系统性好。

这是一种沿用了多年的教学手段,地理教师主要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讲述地理知识,在没有多媒体的时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在实际地理教学应用中也会采用到地图挂图和一些与地理相关的模型之类的工具辅助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系统地接收地理知识,笔记也能记得相当好,而且知识点有遗忘也可以从自己的笔记和教科书复习,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系统性比较好。

3.不足之处:教师太主导,学生太被动,课外知识涉及少。

但是这种地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全堂课除了偶尔提问学生以外基本上由地理老师主导,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表现为地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但是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手上都在飞快地记录着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和所举的例子。整个过程学生太被动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

二、多媒体课件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地球的自转。

用多媒体课件(最好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解释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时区和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昼夜更替),并且用多媒体展示练习,以复习本节所学的知识要点。

2.优势:直观,容量大,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于地理常规教学手段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地理教学手段,特别是当它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地理教师注意到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它能将原来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特别是空间想象部分的地理知识趣味化,大大地降低了教学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对于地理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而言有很大帮助。它能直观地把地理现象和发生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甚至还包括声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作用比有时地理老师用嘴和地理模型手舞足蹈地解释几遍都更有效果。这样的课容量也较大,有时可以加入大量的课后材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有利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不足之处:容量与学生掌握量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

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学还是无法经常上多媒体课的,相当一部分中学至今还没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就算有,也是摆设,根本没有用,只是有人来参观或观摩时才偶尔用一下。再说每节都用课件上,对学生而言就像是看电影一样,当时可能会印象深刻但过一些时间就会对部分的知识有所遗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后,上课有时不按教科书的知识顺序来上,学生上完课后回家根本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看起,且这对老师的备课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经常可以从地理教师那里听到:“用多媒体上课好是好啊,学生上课气氛很好,反应也很积极主动,但课后一检查学生的书和笔记基本都是空的,很担心这样的教学质量啊。”如何处理好多媒体的容量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地理老师所考虑和尽力解决的。

三、常规与课件教学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气候部分。

先用常规的方法解释三圈环流,讲述完后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再用常规的方法解释各种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解释几种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和沿海的沙漠气候),并且在讲述到各种气候的时候适时地用多媒体展示该种气候的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各种气候的感性认知。再用多媒体来展示本节的知识结构,展示几题练习来巩固本节的知识要点。

2.优势:大容量,知识感性程度高,易于理解。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不同,高中地理的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是很满的,很多教学进度也是比较紧的,所以常规教学有时无法满足这一特点,必须找到一种既能克服完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只顾量而不顾学生理解掌握量的缺点,又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大容量特点的教学手段,我认为那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它是常规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有机结合。一节课应既用常规教学法又用课件辅助教学法,特别是当地理教师在授课中用言语和平面图无法或不能表达清楚的知识点时,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求较多。

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熟练地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控制与转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开始展示课件,当授课过程中有些知识点需要用到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时就要马上展示出来。展示完了以后如果需要用到常规教学手段讲述地理知识,则要转换回来。展示太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展示太迟会使课堂有些难以控制。其次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做笔记,对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相关知识,当时要理解并做好相应的标记,能够在课堂上跟着地理教师走,也可以对教师的课件进行拷贝,以便复习时用。再次对学校要求也很高,既要求学校组织和培训教师掌握多媒体系统的相关知识,熟练转换,又要求学校有相关设施,即每间教室都要有多媒体设施,这是一个巨大的设备投资,要专人专门维护这些设备。

第6篇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为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起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

1.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课外延伸

第7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本文针对学生地理基础差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已基本填上空白,为他们较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扫清了障碍,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情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1.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1.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②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③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3.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第8篇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大量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必然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载体。使学生对世界、社会、自然的认识都以学生自身的生活为背景,从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认知。将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构想,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及生活化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投入到自主观察与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活动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将高中地理生活化,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内容,提升自身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这是由地理学科所具有的应用性特点带动的,教师必须看到地理学科的这种特点,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是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必然选择。

一、地理教学理念生活化构想

地理学科知识大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具备生活化特点,摒弃老套、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班级课堂为根据地,以课本教材的知识为教学素材的地理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过程中,借用实践方式佐证知识理论,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这既遵从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又拓展教学课堂,使地理教学理念呈现生活化特点;又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利于其通过生活实践,形成正确的地理认知。在这里,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释。简而言之,要使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生活化特点。此外,还要以人格提升、素质的养成作为地理教学的目标。例如“区域产业活动”这一单元,主要涉及到: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生活化的,在生活中可以找到规律性答案,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理念构想的时候,要着眼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常生活,说出产业活动、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布局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概括。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农业区位条件时说:“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然条件,但除了自然条件,还有社会经济条件也很重要,教师要试着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如有学生补充道:“交通、劳动力。”由于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难免会有遗漏,这时候,教师要启发学生,可以以农业生活的真实图片、视频作为启发手段,让学生思考。当学生看到很多机械在收割粮食,就想到:劳动力、科学技术;当学生看到农民的粮食被买走,会想到市场、交通。最后剩下的是政策,需要教师来进行说明。由于是通过生活的真实场景而概括的,学生会对此产生很深的印象。

二、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构想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学内容往往局限在地理教科书上,进行一条书本知识与一个生活实践的对应性佐证。教师始终不能将教学内容的格局打开,学生往往会视野受限,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一对一的内容设置误区,以课本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下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看到理论知识对应的广阔生活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挖掘,以及对社会涉及的有关地理问题的探讨分析,来弥补地理教科书上内容的匮乏。这一方面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向生活进行知识探索;另一方面,还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外界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常说常新,而且书本、生活都会涉及的问题。但很多教师几乎将生活这一条学习线索屏蔽了,只是单纯地从书本中汲取地理教学内容,这就使得教学没有张力,不能使学生汲取丰富的学习养料。所以,为了丰富教学课堂,教师需要进行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构想,从书本的环境问题切入到身边的环境问题上,再由身边的环境问题上升一个高度,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谈到森林的覆盖面积,教师可以引出今年毕拉河的森林大火,予学生以强烈冲击,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地理教学手段生活化构想

班级课堂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学习场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活动中,在生活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地理这种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学科,更应该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去探究、观察和分析。这一方面会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之牢固记忆;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用生活的眼光打量知识世界。例如在学习旅游景区的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近处的一个景点,自己动手,进行旅游活动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对该景区的规划有一定的理解,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现代教育愈来愈崇尚生活的介入,在课本与生活充分的结合、互补、交融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快乐而又充实的。

作者:周程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第9篇

一、在课前引入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现阶段,我国高中生的压力普遍偏大,不仅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还受到高考的影响。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重视语数英等主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地理、生物等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且潜意识里还会觉得地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少,不值得花费太多精力。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初衷。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预习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所学知识,知道自己学习的弱点表现在哪些地方;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学的能力,使他们更加合理地利用时间。利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首先需要学生了解所要预习的具体内容,找出预习过程中的关键点,即最核心的内容,把这部分内容标记在思维导图的最中间;然后寻找出次要关键词,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在思维导图的分支中;最后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自己理解、存在疑惑和不懂的知识点,以便在上课的时候着重听讲,做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环节,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抑制不说,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不到较好的发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尤其是那些认为课堂笔记没什么实质作用的学生,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是为以后复习和巩固知识做好准备;其次是地理教师善于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进行思维导图法的分层教学,即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思路画出思维导图,做好自己能够理解的备注;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画出思维导图;最后,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能力,即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写出一个关键字,由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想到了哪些知识点,这样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中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章节和各层次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保证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内容的延续,一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盲目地布置较多的作业,甚至出现了各科教师争夺学生业余时间的现象,导致学生每天都要写作业到很晚。其实,作业的布置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而是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首先地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做好综合应用,例如,在做“黄土高原的成因”习题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翻看“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在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此外是作业的布置要具有开放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应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思维导图巩固旧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高中生需要学习的学科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较多,很容易出现随学随忘的现象,而高中地理又是知识容量较大的,需要学生将琐碎的知识串联起来,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首先,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即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养成总结知识点的习惯;其次,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分模块复习。例如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就可以“亚洲”为例,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主要关键词,然后引出地形、气候、人口和宗教等的小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在思维导图复习过程中进行小游戏,例如教师选出一个学生作为裁判,使该学生随便说出一个关键词,然后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最完整的同学再提出自己的关键词,以此循环,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学习任务重,而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工具,能够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思维导图改变学生的认知习惯,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凌霞.运用思维导图法优化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教学———以《气压带和风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4).

第10篇

【关键词】快乐中学习 生活化地理 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34-01

1 “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地理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地理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地理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地理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仪器、图片,或者影视动画片段,讲述地理之谜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地理,把死气沉沉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在讲《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中的七大行星背景时,我就先出示了一段天体运动的动画,栩栩如生的画面,浩瀚无垠的宇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产生了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师随即把“天体运动的特点”“及日地关系”“地球特殊性”等问题抛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做法改变了教材中对这一细节叙述得平淡呆板,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在一开始就地理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知识起点过高,学生就没有学习兴趣,会失去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信心。

2 在生活中学习,为生活服务,促终生发展――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学习的策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无疑是一种能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学习的策略。

从生活中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学习地理的价值。例如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教学就一定要和实际能够结合起来。

例如季风气候显著是张家口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切入点。因此,我在进行《季风气候》教学时,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使学生趣味盎然。首先,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的生活经验,寻求教学的着力点。其次,把生活化带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激发兴趣、激发质疑,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张家口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国旗的飘向以及近段时间,学校操场上国旗飘向。再分小组进行观察,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出张家口地区盛行风向变化的特点,为区分季风与季风气候的概念打好基础}启发学生简述对季风气候的切身感受,从而认识季风气候;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自己父母从事工作(产业活动)的影响,总结季风气候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最后,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让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贴近生活环境,为生活服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提升练习中,提供给学生本地三组著名的房地产楼盘的宣传数据,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季风知识分组讨论如何选择好的楼盘和楼层。当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就会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主动解决问题,勇于探索创新,不仅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培养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

贴近生活的地理课堂,是教师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它缩短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距离,激发出学生对世界的内在感受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中产生兴趣,学会知识、主动探究。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更需要教师提升素质,转变观念,探索策略、勇于创新,引导学生从地理课本走向生活实践。

3 “教,然后而知困”――反思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我认为:

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

第11篇

一、改革的地理背景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选择题占60分,综合题占90分,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选择题占44分,综合题占56分,重在能力的考查,题型求新求活,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后者突出活。因此,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一)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2)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二)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2)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及新颖性。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或是一遍遍地‘炒冷饭”。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三、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分析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性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学习,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时,可以播放《追踪变化的气候》、电影《后天》、《2012》视屏片段,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现代时期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几个方面,配以图片和视屏的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导入课程,能激发学生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进而再教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相信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二、改变历史认识,重塑学习信心

在学习评价方式上,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评价模式,注重科学性与有效性。要改变过去只让学生关心地理成绩而不注重地理学习过程的看法,要融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可采取全程性评价的等级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震逃生知识、旅游安全知识、环境保护等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感与行为与教学相融通,注重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综合对学生地理学习活动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价,重塑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课程目标又分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两种。教师通过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生情分析要让学生明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中要花功夫,整个学习的流程、活动的设计、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播放、问题的设置等都要经过思考,明确编写的目的性。在讲授下节课前,可先将学习目标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的预习中先了解,在课堂讲授后可以检查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向性学习和总结性小结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可设置悬念、布置问题、捕捉生活常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注重延伸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创新学习也是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延伸性教学,尽可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道理让学生明白,尽量收集一些时事热点和生活中的地理小窍门,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进行突破性教学;同时也要强化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探索,达到“点、线、面、体”的统一,以便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授“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时,如果照本宣科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结合生情,发散思维,综合概括,并合理利用一多媒体信息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面,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演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五、开展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六、结束语

当前,不少学生抱怨高中地理难学、不容易学会,细究原因,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不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无趣,造成了学生内心深处排斥地理,掌握地理教学知识费时费劲;另一部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差异性,认为学地理难学,也认为学地理没用,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的多样化学习思维和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