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22 23:0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第1篇

我们学校在好几年前就将电脑装进了教室,PPT课件成了我们上课时的得力助手。但是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老师无法更改,学生无法参与。为做到课堂的互动,我们常常会在课前进行大量预设,制作很多的超链接,费时又费力。

2010年,学校给每个班级都装上了绿色班班通。电子白板这一全新的信息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有了电子白板,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就可以制作得很简单。只要准备好一些课堂上要呈现的资料就行了。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白板中的线条、图形等功能对字词进行随机的勾画,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电子白板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就来谈谈笔者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的一些感悟吧!

一、圈圈画画,促进生成与互动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去黄山观松的情境。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玉屏楼。站在玉屏楼上,呼吸着黄山上清新的空气,你感觉怎样?(真是心旷神怡!)接下来就开始我们的玉屏楼赏松之旅。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细心观赏,用心品味,玉屏楼前的松奇在哪里?你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批注。(生自读品味)

师:我看到同学们在赏松的过程中都非常投入,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所收获。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赏松的体会吧!

师:你喜欢哪棵松?它奇在哪里呢?

生纷纷举手。

生1:我喜欢迎客松。因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我觉得迎客松奇在姿态优美。

生2:我也喜欢迎客松。我觉得迎客松奇在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生3:我也喜欢迎客松。因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我觉得它像人一样热情好客。

……

在交流品味迎客松的奇特这一片段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白板的画笔功能圈画出有关词语,“姿态优美”、“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课堂气氛融洽,节奏紧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及时的肯定与反馈促进了课堂上的生成与互动。当学生交流到“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一句时,笔者用红色的粗线条沿着图中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枝条画了一下。顿时,一只迎客的手臂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比喻的贴切与生动。

二、放大画面,加深理解与记忆

在学生交流品味送客松的奇特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师:你觉得送客松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

生:我觉得送客松的神奇之处是姿态独特。

师:独特在哪儿呢?

生:它的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师:你能说说蟠曲的意思吗?

生摇头。

师:你用手比划比划也行。

生想了想,还是摇头。

师:其他同学能说说或比划一下吗?

无人举手。

(这时,师从白板的工具里点出一个放大镜,把它拖动到图中送客松的枝干处。)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生:有点像卷曲的弹簧。

师:现在,你能说说蟠曲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了,蟠曲就是弯弯曲曲的,有点像弹簧的样子。

师:大家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生纷纷用手指或手臂回环曲折地比划着。

没有直观的形象,学生很难理解“蟠曲”这个词。课堂上的交流也似乎陷入了“卡壳”的状态。好在,白板工具中的放大镜派上了用场,及时为学生呈现了清晰直观的形象。学生看图之后便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蟠曲”这个词。同时,放大镜所呈现的这一形象也会清晰地映在学生的脑海里。日后某日,当学生看到“蟠曲”这个词时,很有可能脑海里就会跳出老师用白板中的放大镜所呈现的画面。

三、聚焦画面,学会聆听与思考

黄山松千奇百态,文中只具体介绍了三种。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黄山松的神奇,也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读写迁移。笔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千姿百态的黄山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师用白板出示各种黄山松的图片。图片先一张一张随着音乐出现,然后定格在有多幅图的页面。)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不时发出赞叹声。

师: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写两三句话。

生在轻柔的乐曲声中动笔描述。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1:我写的是壁虎松。壁虎松站立在陡峭的悬崖边。它的姿态独特,犹如一只巨大的壁虎紧紧地爬在岩壁上。

生2:我写的是孔雀松。孔雀松枝干松散。它像一只绿色的孔雀昂首挺立,正准备展翅高飞。

生3:我写的是黑虎松。黑虎松高大苍劲,犹如一只威风凛凛的黑虎,趴在黄山之巅。

……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用白板工具中的聚光灯聚焦学生所写画面,让学生们在观察中聆听,在聆听中想象。

当学生的眼前呈现多幅画面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很容易分散或转移。运用了白板中的聚光灯功能后,聚焦的画面依然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而其他的画面则都退到了幕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都集中到那幅清晰的画面中,不再受到其他画面的干扰和影响,可以更加认真地聆听与思考。

第2篇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好媒体使用时机,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新的知识。

1.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设计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就得用媒体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中,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执教《九寨沟》一课时,先随着一段悠扬的音乐缓缓叙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胜众多,其中有一处人间仙境,令人神往……边说边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九寨沟风光图片。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九寨沟的情况。

2.激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媒体使用的有效性就更为重要。

3.启发想象,静中思动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我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高尔基的儿子通过劳动为小岛带来了美丽的春天,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利用媒体出示了几幅娇艳芬芳的鲜花图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因为高尔基的儿子种下了许多花草,当春天到来时,岛上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岛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受?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二、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有利时机,增强学习效果

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但如果运用过量或不当反而会起反作用。因此在媒体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几点。

1.“沉默”是金

我们运用课件上课时,常有这种情况,每当教师切换一个画面或出示新的图片、文字时,都伴随着一些声音或音乐。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耳边难得清静。试想,学生在学习过程别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不相关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种干扰。因此,我觉得在媒体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沉默”是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声音,恰如其分地使用音响效果会更好。如我在执教《推敲》一课时,只是在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时,播放了一段《春江花月夜》,其他地方未用一点声音,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乃至学生课本,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对话交流。

2.惜“画”如金

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要重视语文学科本身的张力和创造性,不能过分依赖画面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领悟。可在课件设计中,我们常常会把许多相关内容,特别是精美图片放入其中,上课是则像是美术鉴赏课,一幅幅不厌其烦地展示给学生。我在制作《九寨沟》一课的PPT时,将九寨沟的森林、湖泊、五彩池、五花海及珍稀动物的图片都做了进去,还特地从网上找到九寨沟四季的风光图片,也添加了进去。结果一堂课仅仅是赏析图片就花了很多时间,最终当然是教学任务勉强完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了。吸取了这次教训后,我在执教《特殊的葬礼》时,只选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一幅是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两者对比,学生自然就发觉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对产生这样大的差异的原因便会寻根究底。这两幅画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因此而流畅、自然。所以在制作课件时,选择画面一定要惜“画”如金,切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会异化成为美术欣赏课,降低语文课堂的效率。

3.点“石”成金

语文教学是师生及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尽在“辅助”二字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三、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最佳时机,创造优质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如《黄山奇松》一课不仅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还概括了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的特点。那黄山松到底有哪些姿态呢?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利用网络,即刻在网上找到了黑虎松、蒲团松、龙爪松等名松,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并根据作者的描写,选择一种松树进行仿写。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激活了,大家看的看,谈的谈。不一会儿,一种种松树的形态就通过语言展现在了全班同学眼前。

第3篇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都在6到12周岁之间,天真活泼好动,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倾听是所有知识学习的前提,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靠倾听得来的。只有启发学生手脑并用,让他们形成习惯,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一、营造积极氛围,激发倾听兴趣

只有让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他们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不太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来设置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从而认真倾听,养成爱听好问乐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搜集一些珍珠鸟的美丽图片,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珍珠鸟的美丽和灵动很快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在播放一段珍珠鸟飞行的视频后提问:文章是如何描述珍珠鸟慢慢与“我”接近的?由于问题的设置和提问的时间恰到好处,学生正在兴趣之巅,如果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出示字幕,学生一定会认真倾听课文,并从字幕中或课文里快速地找到慢慢与我接近的词句。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还有哪些词句描写了珍珠鸟的可爱呢?学生一定会再次走进课本,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正是因为氛围创设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下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令人满意。

二、寻找科学方法,教导学生倾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能盲目地胡乱设问,一定要有目的性。问题的设置要和将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联。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要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去听去思考的基础上能引导学生朝向教师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出示黄山的优美景色,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提问:都说黄山有“四绝”,那么究竟是哪“四绝”呢?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个心驰神往,加上老师的提问,更激起了学生寻找景点的动力。看图的同时还结合文本上的介绍,边看边想边议论,一阵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正确的答案很快出来了。激情被点燃,学生的兴趣高涨之后,便会产生游览黄山,一览美景的愿望。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继续深入到新一个知识点的传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介绍景点。此时教师接着提问:学完这节课后,黄山的景色美轮美奂,如果你是导游,将如何给游客介绍黄山的美景呢?学生潜在的巨大的表现欲望立刻被激发了,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

三、寻找聆听话题,全面提升能力

有的学生虽然认真听讲,但效果不是太好。究其原因,不是倾听能力差,而是在信息接受能力上有偏差,影响了倾听的效果。因此,寻找话题来推动课堂的互动生成,进而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成了我们教师的首选。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鼓励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明白对方话语的含义,理清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倾听中发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倾听效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学生的兴致很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家乡的环境特征进行一场讨论。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学了本课之后,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关于大自然的文字呢?凡是想这样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展开的讨论都会很热烈。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的范围有宽有窄,各有千秋,所领略过的奇观异景也各不相同,课堂上往往会看到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盛况。因为都是真情实感,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如果已准备的问题被其他同学抢先回答,还会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思绪,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

四、利用激励语言,培养倾听习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还应该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调动起来,才能发动学生心中那台动力机器,让他们主动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认真倾听,收获并品尝成功的快乐。老师应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记忆短暂,应抓住时效性,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听记训练能力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边听边想边记忆,不放过思维的闪光点,不住点燃学生倾听火苗。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适当的赞扬对学生的主动倾听行之有效,可以激励他们更有动力去思考,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在讲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眼神,眼神的鼓励会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倾听更认真,肯定回答更给力。另外温暖有爱的话语,适当的赞赏手势,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将学生的思绪轻松地引入到认真倾听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小红花或者荣誉称号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效果也特别好。

总之,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针对他们的特点,利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出学生倾听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文本,要采取不一样的情景设置,以不急不躁的心态让学生的倾听意识发至内在的动力,思维能力在螺旋状态中稳步上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第4篇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1.语言本义美

以苏教版为例,小语课本中精选了很多美文,课文中的语言似一颗糖,越嚼越有滋味;似一首歌,越听越被陶醉;似一幅画,越看越是迷恋。如第一册课文《秋天》——“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小牛说,秋天是金色的,辽阔的田野金黄金黄。小鹿说,秋天是红色的,满山的枫叶火红火红。秋天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这里用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充满诗意的秋天,读着读着孩子们就被这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了。

2.语言情感美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与正气。苏教版每册课本中都选取了一些表现爱国精神的课文。如第一册课本中的《东方明珠》、《我从中国来》,让孩子们看到了新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是了不起的,祖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又如第九册课本中的第一课《师恩难忘》,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他在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回忆了40年前的田老师上课的情景。刘绍棠在文章最后写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3.语言意象美

苏教版课文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孩子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空间。如白帆点点、鱼虾满船的《大海》,满天飞扬的《小雪花》,团结友爱的《好伙伴》,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捉蝴蝶的《变色龙》,虽然饱经风霜,仍然郁郁苍苍的《黄山奇松》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1.审美情趣的诱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感情,这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时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兴趣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促进审美注意的形成。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作了精心设计,先后三次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第一次是上课开始时,在黑板上用蓝色画纸布置成“蓝天”,把金黄画纸剪成的“新月”贴在“蓝天”上,并以富有感情的语调诱导孩子们回想在晴朗的夜晚抬头赏明月的情景,使他们的情感掀起波澜。第二次是引发孩子们从弯弯的月儿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他们导入蓝天似海、新月如船的神奇境界,使他们的情感再掀波澜。第三次是让孩子们一边看图画,一边听富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并且可以随着音乐眯上眼睛,轻轻摇摆身体在幻想中慢悠悠地飞上蓝天,坐上新月之船,陶醉在诗的意境里,这时孩子们的情感波澜就推向一个更高的波峰。由于孩子们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

2.审美实践的示范

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向学生示范式地展现审美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在用实际的范例来指导学生应该怎样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以个人苦难的童年实事导入新课,随后用充满深情的语气将全文范读了一遍。接着我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全文再读一遍,整个教室的气氛严肃而凝重。我又让学生选读勾画自己最感动的片段。镜头一下子就定格在第二自然段,描写母亲以70来斤的身体,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100多斤的重担,翻山越岭的情景。由文中的母亲,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他们谈到了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嘱,谈到了奶奶风中吹拂的白发、爷爷饱经风霜的脸庞……这一切在此时是那么鲜明又是那么亲切,同学们完全沉浸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了。这一环节由于教师对审美对象有真切的感受和精到的鉴赏,并且显示了较强的表现美的能力;不但使孩子们受到极大的感染,而且也让他们跟着老师示范性的审美活动展开自己的联想、想象,在审美的境界中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3.审美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进行引导启迪时,不但要激趣、动情、示范,而且还要进一步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斟词酌句,品味语言美;运用对比联想,感受形象美;启发想象,拓展意境美。

第5篇

陶先生早就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口语交际究竟是什么呢?口语有两种解释:1.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2.属于或适于日常会话的通俗语言。口语交际就是日常间相互往来接触要用的语言。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但我们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它不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在小学中年段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如何才能改变不会说、不敢说、说不好的这种现状,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中年级段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施行。

一、立足对象即学情

想要上好一堂口语交际课,你对你的课堂对象要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是比较活泼呢,还是比较安静,又或者说是比较贪玩的类型,同时你要搞清楚口语交际课的对象的年龄段的特征,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会比较叛逆,那么你在上口语交际课就需要多多注意孩子们的感受,即使遇到不配合的孩子,也要注意自己的纠正方法。

在农村,学生的交际环境相对较差,加上传统的教学观念,守旧的教学方法,滞后的家庭教育等影响,他们大都见识少,不会说,不敢说,说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日常生活中又习惯使用本地话,口语交际能力非常令人担忧。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找准找好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的话题。

二、明晰主题即内容

口语交际课的主题,往往是比较核心的要点,符合孩子兴趣以及生长规律的话题,孩子可能参与度就比较高了,所以在选择口语交际话题的时候,你不妨选择你所面对的教学对象这个年级段比较热点的话题,比如青春期的孩子,话题可以集中在异性正常交往上等,相信这样的话题,孩子们的兴趣会比较高。

例如:我准备给孩子们上一次口语交际课,题目是—安慰。首先我设计了第一个台阶—(回想生活中遇到哪些需要安慰的场景,选择最有感受的事情写下来放到烦恼箱。)第二、说一说你伤心难过有困难的时候最需要什么。第三、实践交流(在烦恼箱里抽取烦恼,随机找同学安慰)A.讨论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怎样做?B.互相采访,遇到有同学需要安慰的情景,你准备怎样做?

三、设计方法即过程

1、链接生活资源,搭建生活场景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口语交际”也许就会无法继续进行。根据“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应尽可能地给每一个“话题”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会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的情绪也会因此变得兴奋起来,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

例如,现在的农村,家中基本就是老人和孩子,由于代沟的存在,孩子很少与祖辈进行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关心留守儿童,多和他们交谈,经常让他们和父母通电话。可在课堂上模拟与远方父母通话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再如,农村学生虽然见识少,但是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如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美丽的花草树木。他们可以到树林捕捉昆虫,到小溪里捕鱼捉虾,到村外捉迷藏,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设计相关的口语训练活动。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到校园的树底下观察蚂蚁搬食物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把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说一说。又如:春天到了,让学生到田野里去,搜集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触到的,在班上交流,使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听和说的能力。学生有了细心的观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想听要说的欲望、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还怕学生无话可说吗?

由于学生有了细心的观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因而交流时学生兴趣浓厚,有了想听要说的欲望。

2、依托多媒体,构建交际环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交际情境是上活口语交际课的金钥匙,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一开始,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黄山风景图。从巍峨的群山,到迎客松,然后重点出示了几组奇石的图片——“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学生都被吸引到优美的画中,他们被这美妙画面陶醉了。此时立刻把握时机,问到:“小朋友们,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他们把看到的、想象到的,都绘声绘色的讲述出来,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说新闻》,学生对新闻比较陌生,在课程教学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用《新闻联播》视频导入,让学生切实感受新闻的特点,进而总结新闻的特点。

3、设计有效表达,实现双向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的你言我语,一般都是围绕着交际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双方的角色变换是不断的,这就形成了言语的双向流动。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1.在表演中实现双向互动。

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体验方式。表演的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将表演引进口语交际的课堂,不仅可以创设交际情境,还可以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实现和保持双向互动。一些口语交际话题,有着明显的双向互动性,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来安排教学。

2.在需要表达时实现双向互动。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话题”特别感兴趣,参与口语交际学习的热情也非常高,这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表演。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个别式的台上表演已经不能满足课堂口语交际学习的需要了,我们可以将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里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尽兴表演。当然教师也应该参与进去。这样做,不仅课堂形成了双向互动,而且互动的面扩大了,互动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在需要帮助时实现双向互动。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时,往往会碰到些“拦路虎”,使口语交际不能顺利进行。作为课堂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不能遇阻代庖。只能换一种思路,变一个角度,因势利导,就可以将停滞状态的课堂变成双向互动的“场”。做法也比较简单,就是让遇到问题的学生主动向请求帮助,请求可以点名道姓,也可以请老师给予帮助,“被请者”应积极给予请求者及时的帮助或作出某种响应。

应当注意的是:双向互动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对学生要多宽容、多鼓励,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双向互动。

四、做好反馈即评价

口语交际课程中,你的评价是很重要的,能给学生正面的引导与肯定,没有评价的口语交际课是不完整的,所以当每组同学完成口语交际活动以后,你要抓住亮点进行表扬,同时委婉地说明不足,记住不要直接给负面评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的,甚至给学生造成压力。可以用类似“你做的很不错,要是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这样的句式来评价和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