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

时间:2022-08-06 15:4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运营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运营管理

第1篇

运营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减少损耗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整体扩张。

2.对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艺术要求较高。制度化管理、质量效率管理、满工作量管理、工时考核管理、任务承包管理、责任承包管理、工作时间管理、信仰精神管理、“突击队式”管理等各种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性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开展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人的趋同性和依赖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和信仰,也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金钱不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崇拜和信仰、信任和依赖才是最高境界)

3.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生产调度调整反应较快,人员调整、调动相对较容易。(不需要合同,一张文书,一纸调令,甚至一个电话就可解决问题)即由需求的产生,到转化为生产过程(操作),到产生成品(结果)的效率相对较高。

4.有利于内部形成小型的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团体(组),以及最优化的团体组合。有利于产生生产精英,即生产能手、业务骨干、标兵、劳模。这些对生产过程、生产质量、生产效率都将非常有利。这些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高质量、规模化的持续有效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人、一个团队决定一个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命运的事例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

5.多数成员对外界的市场变化不敏感,仅仅关心自身利益和身边环境变化。

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的竞争能力往往把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的思想、能力、工作热情和方法等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即关键部门对个人能力的依赖性较强,是应对能力相对集中的节点,有一定的脆弱性。权利相对集中,容易造成重大的管理和决策失误。合理有效的监督方法和机制,重大决策的科学审定等是所有现代规模化企业的重要课题。

6.个体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导致个体的灵活性不强,竞争性不强,主动性不强,容易造成人浮于事。自主创新的动力不强,容易满足现状。责任心不强,容易造成事不关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形成往往与人性的固有弱点有关)。如果管理引导不利,将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较强的宏观调控、指导和监督(即行政干预和制度约束)经济(金钱)调控不能成为唯一的有效手段,企业精神、文化、信仰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运营模式的内容

企业运营管理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是财务会计、技术、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必须对上述五大职能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就是运营。

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

现代运营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另外,有两个运营名词值得注意:一是“首席运营官(coo)”,二是“资本运营”。例如:中寰创世营销策划公司-王智辉,首席运营官(coo)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公司的日常营运管理,辅助ceo的工作。一般来讲,coo负责公司职能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并代表ceo处理企业的日常职能事务。如果公司未设有总裁职务,则coo还要承担整体业务管理的职能,主管企业营销与综合业务拓展,负责建立公司整个的销售策略与政策,组织生产经营,协助ceo制定公司的业务发展计划,并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运营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相关文章:

1.运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2.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3.浅谈企业运营管理精选3篇

4.企业运营模式分析

第2篇

关键词:加油站;HSSE;运营管理;问题;对策

HSSE管理体系(健康、安全、安保与环境),作为被包括广泛油品零售企业共同使用管理工具,旨在保障公司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加油站的运营管理是指通过对加油站实施专业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加油站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管理水平,在安全经营环境下,实现股东、管理者、员工、顾客以及社区利益的最佳组合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包括综合管理、综合服务、综合形象及综合效益四个部分,是将人力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班组建设、企业文化、信息化等要素融为一体的经营活动。

一、加油站运营管理优化-组织文化优化

HSSE管理体系中明确将组织文化分为5个阶段,即病态阶段、被动阶段、计算阶段、主动阶段和自我完善阶段。通过对组织文化的提升和改进,来实现更加可靠、稳定、长效、安全的经营环境和持续发展的组织目标。目前国内加油站组织文化整体处于计算阶段,正在向主动阶段发展。1.构建加油站组织文化建设体系框架建立以“改善关注员工行为和提高加油站管理者领导力”为目标的加油站员工组织文化建设体系框架,旨在通过将组织文化建设基因融入加油站的核心管理活动中,达成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和管理目标,实现组织文化的增值。体系框架通过使用标准工具和文件引导员工了解、接受、传播和实践、改进加油站组织文化,将加油站网络共性、延续性和个性相结合,形成适合各自加油站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组织文化。2.设计以“主动干预”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建立以“主动干预”为核心的加油站组织文化,与其说是公司规章,不如说是企业智慧,它和许多其他的宝贵经验一起,共同组成了加油站的安全之道、发展之道,指引加油站的健康持续发展。建立以“主动干预”为核心的加油站组织文化是加油站发展的必然诉求和现阶段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和必经的过程。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个人职责、个人结果和个人行动干预。3.建立以“家文化”为载体的组织文化建立以“家”文化作为载体的组织文化,就是将加油站视做一个家庭,加油站的管理者、班组班长就是家庭中的“家长”,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内控制度就是家规家法,要通过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以身作责带动家庭的所有成员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提升对企业各项制度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提升、精细管理提质和全面发展提速的最终目标。

二、加油站运营管理优化-员工管理优化

目前国内加油站人员管理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管”的方式,例如用权利、用命令、用惩罚等手段“镇住”员工,试图让员工感到害怕而去服从,结果自然是:管住了员工的身体,却没管住员工的心。1.员工人力配置优化通过加油站服务能力测算公式,计算出人力配置数据,基于零基定员法的计算要求,统计加油站高峰期、低谷期、非峰谷期、便利店基数等数据,得出科学的人力需求配置方案。2.员工岗位职责优化引入SOD模式(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就是对不相容职务必须严格实行岗位分离,即将不相容职务分别交给不同人员,甚至不同部门担任。通过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设置合理的业务流程,在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对上述五种不相容职务实行岗位分离,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机制,从而避免在加油站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和舞弊行为。3.员工奖金分配制度优化核心内容在于增加二次奖金分配,并引入班组竞争机制,同时赋予了加油站经理更多的自,便于灵活处理人员管理问题。二次奖金分配是一个重要杠杆,能真实地反映出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工作表现,营造加油站和谐的良性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加油站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油站运营管理优化-精准销售运营优化

从加油站销量=道路车流量×车辆拐入率×单车加油量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加油站的销量提升涉及道路环境、软硬件设施/设备、油站员工素质/效率等多方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施精准销售运营优化,从开始就把项目建立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完成用户画像,确认用户在寻找选择加油站、经历加油过程、再次选择加油等诸多过程中的痛点,结合加油站所暴露出表象及潜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实现销售稳定持续增长的优化目标。实施基于HSSE管理体系的加油站运营管理优化是一项综合、复杂的项目,他要求项目实施者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避免单纯追求以“短平快”的为主的短期行为,要将油品零售行业趋势及加油站的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加油站运营管理优化方案。以坚实的数据采集、挖掘和分析研究为基础,参照当今先进的管理经验,销售策略,采用结构化、流程化、系统化的实施方法,保证加油站运营管理优化项目的顺利开展。加油站运营管理优化注重结果,但更加注重过程,强调全员参与,统一理念,通过运营管理优化项目的开展,为企业今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监管局.中国石化HSSE管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120-280.

第3篇

开始是面试阶段,因为之前就在公司做过一些兼职,所以没有提交简历,我很轻松的就得到了面试机会。可是,那天去参加面试,我还是忐忑不安,带有很多顾虑,生怕自己的言谈稍微不慎就失去了这样一份工作。

面试官说话很随和,问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我对工资的期望值,对未来发展的认识,对于教育行业的理解,以及目前想进入的部门和想要做的职位。

我的回答很干练,稍稍带了些紧张的成分。“工资期望能够养活自己,大概在xxx元左右,对于未来我认为只要能够学到东西能够锻炼自己,我都愿意尝试,而教育行业是一个需要付出耐心和责任的行业,我期望进入的是人力资源部门,主要是专业比较对口,而且对政策的理解也能够在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帮助。”

面试官没有太为难我,因为公司总经理正在开会所以也免去了二次面试。当场给了我答复,“请于25日到公司报道,同时进入的部门是公司总经办,职位是助理。”宣布完了之后,面试官很坚定的拍了拍我的肩,希望我好好的工作。

通过面试,我发现只要对一个工作是认可的,是觉得有发展潜力的就该表达出来。需要看清楚自己的职位,看清楚自己的实力,需要面试的时候充满信心,微笑的回答可以让尴尬的局面缓和起来,也能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XX年年12月25日,我正式进入到了北京数字博识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团队中,由于运营管理部门的领导赏识我的才华,特向总经办申请让我转入公司运营管理部。我心里起初是矛盾的,毕竟总经办和我专业最挂钩,对于陌生的一个运营管理部,我没有任何概念,而且工资可能也就没有一开始给我开的那个数了。徘徊中,运营管理部的经理和副经理都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够做出坚定的选择,两个中层人士的重视让我感到了温暖,在权衡了自己的发展前景之后,我改而选择了公司的运营管理部。而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尊重了我自己的选择。

于是,我开始了运营管理部三个月的实习生涯。在这三个月中,我深刻理解了工作和学习的差距。在这个企业,只要有能力的人就能够有所发展,有想法和创业的员工就会被发现。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我就清楚的熟悉了自己的业务,即便到了周末,我也会加班到公司学习。

第一个月之后,我清楚了每天的工作流程。上午8:30上班,下午5:30下班,去b1层就餐,中午休息1个小时。庆幸的是在一个月的生活中,我赶上了公司的员工培训,赶上了员工们的年终述职,让我很轻易的学会了很多别人需要很多时间来学习的东西,清楚的明白了一个道理---“站在他人的肩上,能够看的更远。”和同事们互相学习,积极的借鉴优秀的经验。在一个月之后的工作中,我已经能够畅谈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了,而且很多意见和建议都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首肯。

2010年2月8日,当我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的时候。心里暖和和的,真想告诉所有人,我可以赚钱了。望着手里的钱,泪水也流了下来,能够得到认可,能够在远离家乡的首都赚到自己的生活费,我既自豪,又感受着辛酸。

接下来的两个月,是我更加稳步发展的两个月,公司开了年会,在年会上,我组织和编排的民族舞蹈得到了全公司员工的认可,也让我明白了一个新的道理,只要有特长最会有被人发现和认可的时候。再后来,我用自己掌握的一些计算机知识给同事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多劳多得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在第二个的工资下发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些额外的奖励,让我很是兴奋。这个时候,也会暗暗的笑自己的天真,觉得太容易满足了。

好的心态,铸就好的工作习惯。在三个月里,我也见证了一些公司的流动,也会偶尔的难过,在充满压力的同时也为一些员工的离职感到难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每个公司都有其发展的轨迹,在这个轨迹上自己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于是,我依然积极的在把自己所在的公司,所在的部门当成自己的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让被动的工作变成了积极的工作。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经历了严格的自我要求之后。公司破格在我没毕业前就给了绩效先转正的特殊照顾,也在一个活动的总结会上公开表扬了我。

三个月了,当我的门卡已经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出公司的时候。我已经可以昂起头来,带着骄傲的看待自己的选择了。我不需要低调什么,因为真实的工作和真实的对待他人,已经得到了公司的肯定。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是重要的,还有一点是更重要的,那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的认真仔细,尽量的完美。在公司的述职报告中,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数字博识。只有两种可能,一:我被公司辞退了,原因不详;二:我的工作做的非常优秀了,而我想追寻新的目标!其他时候,如果我离开了,那么说明我的无能,我相信自己能够干的让大家满意,我更愿意在某一天离开的时候,我是笑着离开!”

被大家认可,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做的认真,踏实!找工作不难,难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工作都认真对待!既然我选择了北京数字博识科技有限公司,我就要在这里认认真真的做下去。

第4篇

运营监控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开创性的工作,是公司主动变革管理方式、提升自我管理运营水平、整合企业资源的重大创新。台州公司通过深化运营监测业务管理,力争实现公司资源整合,提升公司运营水平,确保公司稳健发展。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发挥互动运营管理在公司整体运营中的作用。

1、当前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传统国网公司运营管理存在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各专业的管理模式不同,公司内部各专业职能部门按自己业务进行管理,对业务间横向协作难以进行统筹划分,职责不够明确效率低下。部分业务分工交叉,各部门分头管理,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或重复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

2、“互动运营”管理机制的实施

运营监测(控)中心依托国网运营监控信息平台开展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建立运营监控业务三大机制,利用PC机及大屏幕等直观设备,进行人机互动模式的交互式运营管理。

3、协调控制工作机制

3.1建立联络员机制

运营监测(控)中心建立公司本部联络员机制,16个专业部门分别指定熟悉业务专人负责,与运营监测(控)中心进行业务对接,进行日常沟通联络。

3.2闭环异动管理流程

对于监控分析中发现的异动问题,以协同工单的形式发送给各业务部门。各部门专项联络员负责接收工单之后,在双方协商时限内及时解决处理问题并反馈运营监测(控)中心,形成运营异动问题发现--工单派发至专人--协同分析--快速处理的闭环管理流程机制。

3.3周报、月报机制

各专业部门和运营监测(控)中心定期交流运营异动监控情况,运营监测(控)中心着重以趋势类、导向型工作联系单为主,强化异动问题的趋势研判,开展运营异动与问题的通报。

3.4业务会商机制

3.4.1按周开展定期会商

运营监测(控)中心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需要,以公司运营监控各项业务为主导,按运营监控周报分析会形式,定期会商研讨日常业务的监测、分析、协调控制和业绩展示等工作,梳理各项核心监控业务、管理重点和方向。通过定期按周开展会商、协调诊断,定期交流加强与各专业部门之间的互动联络。

3.4.2根据重点工作开展不定期会商

在公司重点、专项工作中,关联监测各运营指标,开展对指定业务、指定事项、特殊领域的监测。不定期召开专业会议,重点针对监控过程中涉及跨部门重要异动及关联问题进行会商,加强相关业务部门专项协作、横向协同,深化细化解决问题,优化业务流程,形成发现问题--会商协同--专业部门处理、运营监测(控)中心督导工作模式。

3.5建立运监人才支撑保障机制

一是依托入选省公司的运营分析专家,通过遴选公司各专业优秀人才,组建分析专家团队方式,确保覆盖全专业,保障运营队伍人才支撑。二是组织运监人员实施“指标跟踪学习计划”,深入各部门、各专业跟踪学习,力争将运监人员打造成精通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对支撑队伍的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提升对运监工作的协同保障支撑力。以上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有效促进了运营监测(控)中心“互动运营”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

4、结束语

第5篇

物流运营管理在现代生产企业管理中占有首要的位置,同时良好的物流运营管理也是保证现代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我国许多生产企业还是存在出货管理混乱、供应链管理薄弱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现代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区域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下去,必须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生产企业从传统的物质产品生产制造逐渐扩展到非织造性的服务活动,物流运营就属于这一部分,因此加强生产企业的物流运营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将立足于我国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现状,探讨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策略,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一、我国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现状

1.出货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在物流运营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货管理混乱,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出货管理制度,受资金的限制,大部分企业的出货管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生产企业管理层对于出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生产企业低效运营,从长远来看,这不仅影响到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

2.运营管理流程低效

运营管理流程低效也是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国很多生产企业都是在09年经济危机之后开展产业转型的,这导致传统的运营管理策略很难适应当今的发展要求,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企业在制定物流管理的运营策略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运营流程繁琐、低效。运营管理流程的低效,不仅会影响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正常运营,还会引发融资困难、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给生产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

3.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观念落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观念,在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产品质量把控不严、供应链竞争力薄弱等问题,这会影响到生产企业的市场口碑,从而造成生产企业融资困难。管理管理落后的具体表现在,管理者不清楚如何确保产品适时、适量的投入市场,从而导致货物囤积、缺货的情况发生。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以上的三种现象,并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二、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措施

1.区域规划

合理的区域规划,是提高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此外,加强生产企业的区域规划,还能有效的提高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从而有效的节省时间和人力,达到控制运营成本,增加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首先,要对生产企业内部的仓库、生产车间、厂房等区域进行科学的区域规划,确保在各部门的配合下,物流运营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其次,要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3]

2.存库物流出货管理

存库物流出货管理是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有必要加强的部门,为了提高仓库物流出货管理的高效性,应该建立完善的仓库物流出货管理机制,并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仓库物流出货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同时,加强仓库出货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供应商的选择、物料竞价选择以及成品库存,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物流运营管理的作用。除此之外,物流运营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做到人尽其用。物流运营管理人员要做好成品、备品物流出货的详细记录,从而使仓库物流出货工作都在严格的监督下有序的开展。

3.流程改善

剔除与现代生产企业发展不和谐的部分,也是提高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的重要途径,生产企业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并开展大规模的实践活动,寻找物流运营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解决办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水平,流程改善的目的,是提高生产企业产品的质量、交货的速度,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以往的工作经验出发,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现状与发展要求,来改善物流运营管理工作的流程,从而做好流水线规划与人员的安排。

4.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物流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整体水平,减少因为专业水平不足引起的问题,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专业人才是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一点在物流运营管理工作上也同样适用,企业高层要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物流运营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从而吸引专业人员参与到生产企业的物流运营管理工作当中。为加强团队的建设管理,还应该从生产企业的文化上入手,完善物流运营管理的用人制度,并促进绩效管理,从而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实现其发展目标奠定基础。[4]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出货管理混乱、管理观念落后、运营管理流程低下等问题,只要生产企业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与时俱进,就能改善落后的物流运营管理的现状,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志峰,.现代物流运营管理在石化企业中的运用——上海博科资讯某大型石化企业一体化物流咨询方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2:64-66.

[2]高悦凯,熊文杰,孟芳.以生产企业主导开发的果蔬物流园区商业与运营模式的探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3:86-90.

[3]李宁.基于两阶段串联DEA模型的煤炭企业生产-物流协调运营绩效评价研究[J].矿山机械,2013,2:106-110.

第6篇

(一)“运营管理”研究对象的变化与教材内容体系的混乱

如果仔细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教材的第8版、第9版、第11版和第13版,不难发现最新的第13版教材的逻辑体系不及前3版清晰,例如在第13版中,第二篇是“制造、服务和医疗流程”,第7章“服务流程”和第8章“医疗流程”,就会引发医疗是否是服务、服务是否包含医疗的质疑,同时也显现了服务业的包罗万象和其运营活动的差异。第三篇“供应链过程”和第四篇“供应与需求计划”,如果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来看,前者应该包括后者。当然,第13版内容体系问题还与该教材的视角有关。随着企业外在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运营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运营管理应该置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然而,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两门独立课程,各有侧重,前者针对个体,后者针对链上的群体。我们认为每一门课程应该有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有限目标,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章节内容的设计应该以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有限目标为准则。

(二)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多元化

MBA是在职学习,MBA学员既有来自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有来自于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即使同一行业甚至同一企业,也有工作岗位的差异。以宁波大学MBA为例,现在校的MBA学员350人,其中来自制造业的占15.43%,服务业的占50%,政府机关的占16.29%,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占18.28%(详见表1)。其中,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其运营活动更接近服务业。而“运营管理”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制造企业为背景的,却有近85%的学员并非来自制造业,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密切相关,产生了教学内容与学员专业背景的差异,教学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因此多数学员认为这门课“学了也用不上”。从工作岗位来看,所在单位高管仅占16.57%,中层管理者占40%,主管等基层管理者占25.14%,普通员工占18.29%。MBA学员中,中、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占83.43%,而中、基层管理者往往缺乏全局意识,存在本位主义,不在运营管理岗位的学员对本课程缺乏兴趣,普通员工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为学分而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31.71%,30-40岁占63.43%,40-50岁占4.86%,没有50岁以上的学员(详见表3)。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了95.14%,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在职学习的时间难以保证。行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导致需求的多元化,使“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批量生产(中批或小批)方式与MBA学员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MBA学员的年轻化不仅导致管理工作经验缺乏,而且由于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以“现在能否用得上”作为学习的取舍标准,以提升学历和积累人脉资源为主要目标。另外,MBA学员主要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课程学习,面临工作、家庭生活和学业的三重压力,对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保证。笔者在本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相关案例,由于案例文本比较长,一般至少提前2周将课堂讨论的案例发给学员,课堂讨论时发现提前看过案例的同学不足15%,学员抱怨没有时间,大多数同学都是课堂上走马观花的看看案例,没有提前准备的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的多元化诱发各不相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使企业的运营系统、运营活动和运营流程都充满信息化的元素,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使现有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显得陈旧过时,教材建设显得滞后,同时使任课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正是上述困惑,使“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压力。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仝允桓教授在宁波大学MBA教学合格评估会上介绍,在全国各高校MBA教育中,“运营管理”是难度大、学生满意度较低的课程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指导小组主办的“全国MBA《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来自于全国MBA培养院校的“运营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参会积极性很高,每次会议除专题报告外,都会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企业考察,也曾多次组织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培训。该教学研讨会的连续性和任课教师参会的积极性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难度,反映了任课教师期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强烈愿望。“运营管理”是MBA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面对现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重要课题。

二、MBA“运营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MBA“运营管理”可以从课程内容拆分、制造企业运营与服务企业运营分离、学员根据工作需要选修这一思路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与探索。具体而言,将“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前者针对制造企业,后者针对服务企业。

(一)“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尽管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的概念得以拓展,生产包括了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前者提供有形的产品,后者提供无形的服务,而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制造与服务有机结合,许多成功企业也经历了由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如美国GE公司、IBM公司,但这些成功实践都不能改变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本身的差异和自身的规律。首先,服务具有无形性,即服务是一种无形的过程,不能称、也不能量,而产品是流程在物理维度中的有形产出。这一特征对企业而言,产品创新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服务创新则无专利可言;对顾客而言,在购买前有形产品可以使用而服务则不可以。其次,服务具有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因此,服务需要顾客的参与,与顾客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并贯穿整个服务活动。产品制造可以将生产与消费分离,有形产品的生产无需顾客直接参与。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运营系统设计(如选址、设施布置)、流程、运营活动的计划与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服务不能存储,不能通过库存来调节需求变化。再次,服务具有异质性,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难以度量。产品质量有其客观标准,质量可以测量。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四,服务具有易逝性,即指服务能力的时间敏感性。顾客的输入是服务进行的前提,服务不能存储,如果顾客没有按照预计时间出现,服务能力就会白白浪费。库存能够对产品生产能力起到调节与缓冲的作用。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的能力规划、生产计划等存在差异。服务特性决定了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专门对服务运作管理进行研究。制造是产品导向,服务是行动导向,不能把产品生产管理的方法简单地搬到服务运作中来。可见,“运营管理”课程拆分有利于探索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各自的规律,有利于运营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企业运营管理中现实问题。

(二)“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MBA教学

现在“运营管理”涵盖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内容庞杂不仅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矛盾,而且也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从MBA学员的角度来看,部分内容确实和自己的工作无关。“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之后,MBA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背景与工作需要选修其中的一门,减轻学习压力,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拆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案例,也有利于案例讨论与交流,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MBA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研读了近年来国内学者主编的运营管理教材和引进翻译的MBA运营管理教材,几乎所有的运营管理教材仍以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主体,插入部分章节讲授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不够系统、蜻蜓点水,如华中科技大学陈荣秋、马士华的《生产运作管理》(第4版),清华大学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第4版),上海交通大学季建华的《运营管理),吉林大学李全喜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威廉•史蒂文森(WilliamJ.Stevenson)的《运营管理》(第9版),杰伊•海泽(JayHeizer)和巴里•伦德尔(BarryRender)的《运作管理原理》(第6版),戴维•A.科利尔(DavidA.Collier)和詹姆斯•R.埃文斯(JamesR.Evans)的《运营管理:产品、服务和价值链》(第2版),罗伯塔•S.拉塞尔(RobertaS.Russell)和伯纳德•W.泰勒的《运营管理:创造供应链价值》(第6版)。也有少数学者的教材试图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整合在一起,但逻辑体系混乱,研究对象不明,如前文提到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第13版),杰克•R.梅雷迪思(JackR.Meredith)和斯科特•M.谢弗(ScottMShafer)的《MBA运营管理》(第3版)。因此,“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有利于运营管理教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深入研究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信息技术对运营管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脉搏。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体育馆;运营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引言

体育场馆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场所,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平台,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新建了一大批体育场馆设施,但是在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去不是特别科学、合理。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运营管理好体育场馆。

一、现阶段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多数体育场馆已经开始进行运营管理体制改革,体育场馆传统管理模式已经逐渐由政府主导型向事业型、企业型或者半事业办企业型转变,形成多种管理模式共存的局面[1]。但是,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仍然存在很多运营管理上的问题。比如,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仍然是政府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无论是在经营、运营或者管理人员变动上还是政府拥有最高决定权,管理人员空有头衔但却没实权做不出任何有效成绩出来。其次,多数大型体育场馆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完善”,基本设施、基本管理以及基本服务的不完善。基本设施的不完善主要包括场地设施、安全设施、交通设施以及环卫设施的不完善;基本管理主要是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与风险控制的不完善;基本服务则是开放程度以及服务内容达不到社会要求。此外,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与水平需要提高,多数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都是为了盈利而运营,并没有考虑到体育场馆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同时部分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态度不端正,存在着“国家的不是我的”的错误思想观念。

二、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建议

1.面向大众,开放服务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印发的关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系的通知,体育场馆的开放要达到社会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体育场馆开放面积、开放的时间以及开放天数[2]。因此,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一定要根据国际体育总局的有关通知,体育场馆的开放面积、开放天数以及开放时间一定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一直以来,国家对于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是为了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以及全民身体素质,体育场馆既然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建设就一定要使用好,并且管理好,发挥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向大众开放。

2.深入挖据体育场馆的综合功能

体育场馆功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必须充分挖掘,才能充分体现体育场馆的功能性。体育场馆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承办体育赛事,因此根据体育总局的有关规定,不同规格的体育场馆每年需要承办不同数量的体育赛,其中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中》对于大型体育场馆承办赛事的满分要求是每年需要承办国家级以上的体育赛事最少2次,国家级以下的体育赛事最少一1次。同时体育场馆还可以承办一些重大的群体活动,比如大型的高校招聘会、大型的文艺展览以及大型的商业演出等。目前我国最成功的典范是是国家体育馆――鸟巢。鸟巢自08年奥运会以后,陆陆续续承办了一些高规格的体育赛事以及商业演出等,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综合功能。比如,承办意大利足球超级杯赛事,2015年田径世界锦标赛等。此外,鸟巢还承办了一些大型的商业演唱会,比如某个明星到鸟巢开展个人演唱会等。同时,鸟巢还带动了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些功能不断挖掘的同时,给体育场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加强运营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与业务培训

国家体育总局引发的有关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通知中对于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有着明确的要求与规定。所以,要加强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首先必须提高运营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管理人员的个人水平以及职称必须达到国家最低标准。同时,体育场馆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交流会,管理人员进行内部的管理工作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或者,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到国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经验,并运用到自身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上。

4.走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道路

实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就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运营管理当中。在目前的运营管理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和电算化技术引入到场馆资金的管理上,进一步提高和优化资金统计的规范性。在运营管理人员的登记上,运用一体化技术,将图纸、资料和档案统一管理。

三、结语

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运营管理上一定要科学、规范,不断改革创新,寻找有效对策,并适当借鉴他国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实现体育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白雨.有关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效益及对策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2014,34(9):300-300.

第8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受到了更多关注,本文在ppp模式引导下,对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运营管理;资本

1.前言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已经有较多城市展开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工作,地下综合管廊的大面积建设,对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ppp模式的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机制分析

2.1企业的运营财务制度。一般来说,可供企业选择的财务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运营管理公司根据管廊维护结算的单位面积定额,对其进行结算。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运营管理者将所收取的物业管理费和使用等交由地下管廊所有者,地下管廊所有者需要给运营公司支付相应的管理费,同时还需要负担地下管廊的所有费用支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第一种是制度下运营管理公司需要自负盈亏,有助于提高其积极性。第二种财务制度主要由地下管廊所有者承担运营风险,缺乏对运营管理公司的激励,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2运营管理企业职责以及管理组织结构。为了保障地下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行,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通常会由运营管理企业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运营管理。(1)从运营管理企业的职责来看,应以维护地下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行为主要目的,监督管廊内的施工安全、保持管廊的通风和清洁、对管廊共用设备和结构进行维护、参与管廊险情的排查和抢救以及其他应尽义务等。(2)从运营管理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应做到责任明确,精简结构,设立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等,并在总经理下设人事部、财务部、技术部、资产管理部以及运营管理部等部门,使各部门的设立能够尽量满足公司的运营需要。

3.ppp模式的地下综合管廊财务运营

3.1地下综合管廊的费用构成。管廊的费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管廊空间使用费,是管线单位占用管廊内部空间所需支付的费用,目前使用的计费方法主要为按所占体积权重收取建设成本或按直埋条件收取直埋费,前者对于管廊使用者而言,投入成本相对较大,很容易造成使用者不愿进入管廊[1]。后者在使用时,使用者需要缴纳土方直埋费和开挖费,不增加单位成本,使用者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投资者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资金,投资风险较大。二是管廊的物业管理费,该费用主要包括:(1)日常运营费用。(2)管廊内公共设施正常维护、运营、检修费用。(3)紧急情况或突发事故造成管廊受损的费用。(4)其他相关费用。

3.2地下综合管廊收益研究。收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直接和间接收益,因为地下综合管廊是公共设施,所以在计算其收益时应将投资收益除去。直接收益包括管廊物业管理费和使用租费等,补偿运营成本和部分固定资产折旧,通产情况下,这部分收益不足以补偿全部的运营成本和折旧。间接收益主要是指社会收益,即管廊修建带来的土地资产增值、社会成本降低等,该收益很难准确估算,通常根据经验或其他城市的数据推算。该部分收益对应的运营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

4.ppp模式的地下综合管廊费用收取原则

浮动定价机制原则:在市场条件下,各管线单位的商品受市场波动影响,价格会在不断变化中,所以在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定价时,应采用可变的机制,增加管廊费用制定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价格波动。平等互利原则:由于在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定价时,会涉及到使用者、投资者以及社会大众等多方面的利益,所以应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利益,通过协商制定合理价格,保障各方利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2]。不损害大众利益原则:地下综合管廊内的商品主要通过政府定价,这些商品通常都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在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定价时,应对各管线单位的成本而进行考虑,避免管线单位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大众,影响社会大众的利益。

5.结语

在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主要由政府和民间资本出资,所以对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需要委托专业的运营管理公司,由运营管理公司自负盈亏,减少政府运行机制造成的弊端,降低运营风险,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收益。

作者:樊国正 单位:石家庄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

近年来,现有的高校都陆续进行了扩建,在@个过程中兴建了较多的设备新进的体育场馆,在高校新修建的体育场馆中配置的设备多数都是较为先进的,并且在新的体育馆中占地面积也是较大,因此,高校的体育馆的维修费用和保养费用也是非常高的。然而,现有的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数开放利用程度不高,在较为落后的管理方式影响下,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为有限,可能会对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费用紧张的情况。因此,本文在针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高校运营管理效益的增加。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现状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

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数是在国家投资、高校投资,为了满足本校师生日常体育活动的目的建设的一系列拥有配套设施和器材的体育场地或者是体育场馆。尤其是对于公立高校的体育场馆,主要是由国家和高校共同出资建设,所以在建设之初,高校的体育场馆就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即存在公益性,并不能使单纯的满足盈利的目的而忽视其公益性。在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中还存在着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高校的体育产管还存在着私人产品的特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行列。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为止,兴建的体育场地的数量直线上升,尤其是高等院校中体育场馆的数量也在随之上升。相对而言,现在高校兴建的体育馆不仅是数量多,兴建的质量相对较好,占地面积较大。虽然我国的体育场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均占有率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的高校的体育场馆却存在闲置的问题,尤其是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整个场馆的运营处于低收益的状态。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需要改革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体育设施的管理问题更为巨大。在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需要急需改革的问题包括:

(一)管理水平不高

现在,大多数的高校体育馆仍是处于一种独立封闭管理的状态,外界的社会性团体较难联系到高校的体育场馆,在这样的管理状态下,较多的社会性训练活动以及比赛无法在高校体育馆中进行,结果不仅是高校体育馆的资源浪费,很多的资源和赞助也是很难拿到,严重影响体育场馆的经济收益。另外,在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队伍中,多数人员来自体育学院或者是后勤部门,在从事体育场馆管理之前较少有与现代化运营管理相关的培训,导致现有的体育场馆的管理队伍普遍管理素质不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

(二)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

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中,多数在管理地位上属于于一类“政治”活动,或者更为明确的说,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就其运营管理来说更为重要的特色应该是“经济”活动,需要在长期的运营中实现收益。但是,在现有的高度统一集中管理的高校中,体育场馆的管理属于行政管理中,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泛化了体育场馆管理部门的职能。尤其是现有的实现经济效益的形式主要是简单的训练和体育场馆场地的出租,较多的社会性团体的活动都无法在高校的体育场馆中展开。

(三)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较低

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数是在周末和节假日才会对外经营开发,在工作日主要是面向学校的师生展开,但是在管理模式以及管理观念的等因素的影响下,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多数处于半闲置状态,无法实现有效利用的同时,降低了学校的经营收益。尤其是在寒暑假中,高校的师生处于放假离开学校的状态,但是高校的体育场馆居然也属于放假状态,主要的原因是在高校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宣传管理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造成高校的体育场馆在寒暑假中完全变成闲置资源,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建议

高校体育场馆现有的问题较为严重,对于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保证高校的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校的经济收益。

(一)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水平

人才,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来说同样重要。在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中,首先是要提高管理人管的管理水平。首先,是要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中树立起管理的观念,保证在管理人员的心中牢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在日常的运营中减少或者是违背管理目标的行为。其次,是对于体育场馆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运营管理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水平,在定期的培训中,逐步实现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再次,还应该建立起来相应的运营管理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也是如此,只有制定了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有章可循,职位和责任对应,还能够降低出现管理问题的概率。最后,应该革新高校体育场馆人才引进的策略,逐步实现管理人员的外部引进和内部选拔结合起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多数的高校是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出资建设,所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需要政府给与相应的支持。我国对于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可能,尤其是对于高校内部的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较少,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容易形成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效率不高的问题。而政府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保证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够促进高校场馆的有效开发,实现在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样,还应该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开发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在实行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绩效管理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宣传,实现多元化运营

高校的体育场馆的设施先进,具有举行多种赛事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方式,并且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手段,实现多种大型的运动会的开办,尤其是当地的一些活动更是可以在学校的体育场馆中举办。另外,还可以向市民进行宣传,吸引市民到高校中进行一些健身活动,并且是举办一些文化性质的活动,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同时,在拥有一些名气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冠名权的措施,实现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冠名,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收益。

第10篇

【关键词】医改 资金运营管理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管理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医院发展也逐渐从粗放式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医药改革的推进弱化了医院的财政补助,同时也加剧了医疗行业的竞争。医院为增强整体竞争实力需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而医院资金运营管理则是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为主要就医院资金运营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展开探讨。

一、医院资金的主要来源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医院各部门和各业务持续运营的基本前提,它是医院经济管理和财务控制的核心。目前医院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财政拨款(财政补助基金)。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属于公立医院,国家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医院人员经费的开支、药品和卫生器材的购买、医院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也用于如白内障复明、降低贫困孕妇死亡率以及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国家惠民工程项目。(2)医院自身事业收入(医疗服务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门诊医疗收入,它是医院向患者收取的检查治疗所需的医药费用;二是住院医疗收入,它是医院向需要住院医疗服务的患者收取的医药费用。(3)医院本身历年的结余资金,这部分资金可用做周转资金或用于医院的发展建设。(4)借入资金,这部分资金主要指患者的预交金以及医院向金融机构借贷的资金,这部分资金能够稳定医院的日常周转,主要作为购买卫生器材、药品材料等的补充资金,同时引进的资金也可以投资于医院的新技术和新项目。(5)其他资金来源,主要包括社会捐款、外资的引进等,这部分资金可用于医疗项目的研发或基础设施的改造。

然而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资金的来源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例如,国家财政补助比例逐年递减,差额补助已名存实亡,药品差价收入也逐年萎缩,提高医疗服务费用又受到社会和人民承受力的制约等,这些变化都将导致医院资金来源的日益减少。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加强医院资金运营管理水平对于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保证医院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医院资金运营管理现存问题

我国医疗改革不仅降低了医院资金的来源,同时也间接突显出了目前医院在资金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的财务资金管理建立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上,缺乏对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部分医院对医院独立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够重视,导致相关人员对资金的运营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些医院则没有明确其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没有制定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度,导致财会人员不清楚自身的职责内容和职权。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医院对资金的运营管理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有关业务不能按章办事,资金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二)医院内部控制乏力

内部控制措施是提高医院资金运营管理水平的有效监督控制手段,然而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内部控制措施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规范的内控体系,在内部控制的实操中更多的依赖于书本知识或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进行操作。医院对于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控制往往更多的重视资金的收入过程,而对于已收资金或已存入银行的资金缺乏过程监控,即使存在监控,也会由于内控意识和方法的问题使得对这部分资金的监控缺乏力度。由于内控乏力的问题,可能会出现部分医院领导擅自挪用医院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现象。

(三)预算管理执行不力,资金管理松懈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医疗改革对医院的资金运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也开始意识到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目前医院的预算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医院领导对预算管理重视不够,预算内容只停留在院级收支预算及投资项目预算上,缺乏全面性;预算管理工作仅是指财务部门完成上级预算任务,医院其他部门和科室都认为与己无关;资金预算方法和程序不规范等。由于长期以来的观念或历史问题使得医院的预算管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缺乏预算对资金和合理调度管理,资金预算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预算管理作用发挥不到位。

(四)资金日常管理薄弱,资金运营效率低

目前大多数医院资金闲置或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资金日常管理薄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货管理问题,大多数医院对于所需药品和器材的采购和存货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在于与临床联系不够,无法按需采购和存储,并及时调整库存量,存货管理没有形成统一制度,导致医院大量资金被占用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二是资金收付和使用管理问题。由于医院各经营环节都要直接或间接用到大量的资金,出现贪污挪用等舞弊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如由于内部监管不到位、收付程序不规范等都可能出现多收、少收或漏收等造成货币资金流失的现象,或是在银行收支业务中会出现私自提现、私自存款或开户,资金外循环等现象。三是多开户现象严重,资金管理处于失控状态,资金的多头管理造成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合理,如医院一边从银行贷款进行项目投资或基础建设,而另一边自身银行账户里的资金却躺在那里“睡觉”。四是盲目投资,资产闲置现象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低,部分医院在创收的冲动下,在没有分析实际支付能力和投资回报率的情况下盲目购进医疗设备,或搞基础建设造成资产闲置或资金浪费。

三、加强医院资金运营管理的对策

医院是一个具有市场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单位,在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各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进而促进自身发展,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医院应充分认识到提高资金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结算中心制度

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涉及医院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依赖于医院管理层的思想意识,只有领导重视资金的运营管理,行动上带头执行资金运营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医院资金的运营管理能力。目前,医院在财务制度的完善方面应该重点实施结算中心制度。实施结算中心制度有利于医院资金的集中管理,能够有效防止医院资金的账外循环。对医院的所有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能够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避免多头账户现象所导致的资金管理失控,同时有利于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控制医院货币资金的使用。

(二)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规范医院资金的收支和使用程序,避免内控制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控制:一是加强对门诊和住院收入的控制力度。由于目前大多数患者都采用现金结算,加强对医院货币资金的监督和控制也愈显突出,例如定期核对财务收入和收费系统收入是否一致,防止收费舞弊行为发生。二是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明确医院各部门和岗位的职权关系,确保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如现金收付及保管只能由授权的出纳员来负责处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内审作用,对资金的运营管理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确保预算有效执行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的重点。医院资金的预算管理应根据医院实际运营情况和需要编制资金预算计划,使医院资金预算切实可行。首先,医院资金预算需要遵循“收支统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原则,在保证医院各部门和科室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编制全面的资金预算方案和预算控制方案,使医院资金预算切实可行。其次,规范预算审批制度,提高医院资金预算的严厉性和约束性,树立“钱流向哪里,管理就跟到哪里”的观念,避免将医院资金盲目投资于没有进行可行分析的项目,防止不良资产的产生,保证资金运营的最佳效益和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重视资金日常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医院要提高资金运营管理水平关键的是要实现资金费用开支的计划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医院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需要。一是加强存货管理。目前大多数医院对存货管理不善,导致过量压占资金,医院需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加强与临床的沟通联系,有计划地对药品和相关设备、器材进行采购,利用集中采购或联合采购的方式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同时定期检查库存,利用现代计算机库存管理技术提高物资进出库以及盘点的工作效率,进而实行分类管理,从整体上减少医院的采购成本和库存管理成本。二是规范资金收付,强化资金流向监控。例如加强票据管理和银行存款管理,明确各种票据在购买、领用、背书转让等相关环节上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定期指定会计人员核对银行账户,对未达款应明查原因,及时处理,同时需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量的流入和流出。三是严格审批制度,注重实效,加强投资管理。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实行会计预审制,重大投资项目需集体决策,必须完善投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职能,对相关投资进行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预测分析、风险评估和投资回报率分析等,以免盲目投资,造成资产闲置或资金浪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加强医院资金运营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资金运营管理体系,提高医院资金运营管理水平,加强监控杜绝舞弊和浪费现象,降低医院运营成本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促进医院正常、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徐华玲.加强医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3卷第6期:127-128

第11篇

一、引言

我国虽是拥有世界和国家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但有关地质公园管理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地质公园的运营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有关地质公园的运营管理主要是借鉴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经验,但是,地质公园与与风景名胜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其更重视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和地学知识的普及(林明太,2006)。因此,探索并构建适合地质公园自身的特点的运营管理的模式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地质公园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一)国外地质公园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有关地质公园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分析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中的利益主体、管理和经营行为以及非政府组织(NGOs)或者社区居民参与等方面。

1、美国国家公园运营管理模式

第一个建立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 “中央集权制”,即以“国家公园管理局―地方办公室―基层管理局”为主线的垂直管理体系。国内对美国国家公园的研究大多以管理经验借鉴为视角,研究内容儿乎涉及到国家公园管理的各个层面。如朱华晟等(2013)研究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时指出,美国联邦政府为国家公园的运营管理提供70%的经费保障,是其得以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2、欧洲地质公园管理模式

第一个从洲际范围内推进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大洲是欧洲。欧洲的地质公园网络是一个欧洲民主行动协会,由所有成员的代表来进行管理。其运作是依靠协调委员会(CC)、咨询委员会(AC)和各地质公园的官方代表。其中,协调委员会是欧洲地质公园网络唯一的决策机构,其负责该地质公园网络的运营和管理。咨询委员会则负责为该地质公园网络提供高质量标准的发展和扩大建议。各地质公园的官方代表则具体负责公园的运营管理。因此,欧洲地质公园与美国的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相比,其管理模式实行的则是比较典型的“地方管理模式”。

3、日本自然公园运营管理模式

日本的自然公园管理兼具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种体制,其推行的是比较典型的“综合管理模式”。有国家环境厅的领导,同时,地方政府又拥有一定的自,而且私营和民间机构也显得十分活跃。其中,国立公园是由国家来指定并进行直接地管理;与国立公园具有相同的自然风景地域的国定公园,同样由国家制定,但是由都道府县进行管理;能够代表都道府县的自然风景地域的都道府县自然公园,则由都道府县指定并直接管理。

(二)国内地质公园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对地质公园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一般分为管理体制模式研究和经营模式研究两个方面。

1、管理体制模式研究

目前,对地质公园的管理学者们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借鉴美国地质公园管理的经验,通过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从对全国所有风景区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管理局主要负责对公园内的资源和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所有经费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或社会捐助,对于景区内所有经营项目则对外实行特许经营(王莹,1996;李景奇和秦小平,1999;柳尚华,1999;徐高龄,2000;杨锐,2001;陈苹苹,2004;杨昌明等,2006)。但由于中国旅游资源具有特殊性,这种“垂直管理”的模式也许不能解决由于景区内大量居民房屋拆迁而带来的安置问题以及开发后超凡的旅游压力等问题(吴必虎,2002;夏云娇,2006);另一种建议将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用“属地管理”模式替代地方政府对风景与遗产地的直接管理,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在化,将资源所有权、管理权、收益权一体化(张昕竹等,2001;魏小安,2002)。但是,在经营过程中这种模式也容易受利益驱动以及政出多头的影响,由于经营权与管理权的一体化使得管理权实际丧失,造成遗产地内的旅游开发与建设得不到有效约束,导致楼堂馆所滥建,索道、电梯纷纷上马等后果(张朝枝,保继刚和徐红罡,2004)。

2、经营模式研究

经营模式上,理论界同样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管理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包括“四权分离”说(王兴斌,1999和2002)、“三权分离”说(杨振之、马治鸾和陈谨,2002;傅广海和戈莹,2002)、“两权分离”说(郑敏和张家义,2003)和“上市经营”说( 张凌云,2000;韦夏禅,2003)。其实,从政企分开的发展趋势看,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必然的,但因为遗产资源得特殊性,要求其经营企业必须持有特殊资质(邬爱其,2001;苟自钧,2002)。但是,针对现在存在有一些景区经营权与管理权不能分离的现象,则可归结为管理问题或者实际的操作问题(魏小安,2000);另一种观点,基于遗产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因此,不能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所以管理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由于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权与所有权是天然一体的,“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遗产区管理转入以营利为首要目的的商业性旅游经营轨道,其经营举措往往是与遗产保护背道而驰的(张晓,1998;徐嵩龄,2002和200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地质公园运营管理模式构建

如何在增强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价值的同时,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是构建地质公园管理模式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基于目前我国地质公园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地质公园管理新模式:一方面,融合“垂直管理“模式的优势,使得对地质公园的管理能够覆盖全行业;另一方面,同时吸收”属地管理“模式的优势,明确管理主体,明确地质公园的产权关系,减少各种交易费用,最终实现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何勋,2003)。在建立健全地质公园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除要合理设置管理机构的部门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地质公园――景区(保护区)――景点(保护点)三级管理网络(李晓琴,2011)。由于地质遗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和科普的价值,让科研机构参与到地质公园经营中来,不仅可以支撑地质公园建设,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入挖掘地质遗迹价值,实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王春武,2013)。

三、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地质公园运营管理模式,得出以下结论:构建融合 “中央集权型”与“地方自治型”行政管理体系各自优点的“综合型”管理模式,对我国地质公园运营管理的改进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地质公园要建立起完善和健全的管理模式,其产权必须分明,必须处理好地质公园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构建合适的地质公园运营管理模式,应同时借鉴 “垂直管理”和“属地管理”模式的优点,同时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在管理中引入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经营企业,并配套建立监督管理部门、规划机构和科研机构,最后,应注重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和满足了不同利益者的诉求。

(二)未来研究展望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模式;盈利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势在必行,现代物流行业从初步发展期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在这种趋势下下,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自然而然迈进了高速发展时期。根据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初步筛选有1204个物流园区,最终核实确认的有754个物流园区,相比2006年的207个物流园区,增长率为264%,相比2008年的475个物流园区,增长率为58.7%。[1]然而,在物流园区加速建设的同时,运营管理模式中的弊端,盈利空间的明显不足,极大地影响了物流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一部分物流园区难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物流行业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很有必要对运营管理模式中的弊端,盈利空间的明显不足,这一明显缺陷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提升物流园区的综合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中以湖南物流总部为例,对其运营管理模式,盈利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物流园区概述

物流园区,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按主导地位的功能可以将物流园区分为:转运型物流园区,储存型物流园区,流通型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4个大类。[2]

二.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1.我国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模式:物流园区建设是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回收期长的项目。在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商投资企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报告》将投资主体划分为四类,民营企业投资,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外商独资企业投资,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投资。[1]

2.我国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对比分析: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主要有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企业自主开发。[1]其中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仍是目前物流园开发的主导方式,占比超过60%。根据不同物流园区的投资主体,以及它们试用条件的联系与区别。

开发模式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有政府优惠政策扶持。企业自身经济,运营,开发优势。企业规划自由度不够,要受到政府的规制。政府承担绝大部分经济,社会风险。本地区有较大的物流需求,有较为确定的经济预期回报。政府支持优先发展的物流重点区域。

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有政府优惠政策扶持。工业地产商雄厚的投资支撑,成熟的市场运营体系工业地产商在规划开发方面受到政府的限制。政府要承担巨大办法的经济,社会风险。本地区有较大的物流需求,有较为确定的经济预期回报。政府支持优先发展的物流重点区域。

企业自主开发企业能够实现全方位,全阶段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营,不会受到较大干扰;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在物流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企业自主承担风险政府财政有限,希望招商引资,重点商业开发的物流发展区域。

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结合三种开发模式的特点,多方投资、开发、运营,共同承担风险,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政府,企业,工业地产商三者分工协调的难度较大,三者负责承担开发部分难以明确。适用范围广泛

三.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是指物流园区为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决策、组织、管理形式。从本质上来看,园区管理就是协调各方而的利益关系,包括政府、投资人、物流企业、客户和消费者。[7]

1.园区管理的五种模式

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有5种,管理委员会制、股份公司制、业主委员会制、协会制和房东制。[7](1)管理委员会制,选择政府职能部门,投资方,地产商,管理方,入驻企业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类似其他开发科技园区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特点,减少个别因素引起的风险。适应于大型,特大型物流园区。(2)股份公司制,采取股份公司制,按照公司模式设立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园区。以股份制的形式对公司进行股权分配,有利于刺激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工作效率。适应于本区域的领头物流园区。(3)业主委员会制,选择参与建设、开发、运营的各方业主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自发组织管理园区。(4)协会制,由物流行业协会派出专家,技术人员运营管理园区,组织,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利用专家、技术人员在物流领域的专业知识来运营管理园区。这种形式和业主委员会制的不同在于,协会所代表的物流企业更加广泛,协会只是组织者,并没有对园区进行直接投资。[7](5)房东制,投资商、开发商在园区建设完成后,出租仓库、办公楼、信息平台、停车场等相关设施,收取入驻企业的租金,不参与运营,运营管理交给第三方公司。五种管理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物流园区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采用一种或者多种混合模式。具体的运营管理需要根据园区的具体特点与优势来加以选择。

2.运营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1)运营管理的整体规划: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整体规划是运营管理的重要前提,在运营管理具体实行前,必须有整体的运营管理的规划,对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问题和步骤提前评估与分析,以求避免重大管理问题的出现。(2)运营管理的团队组成:运营管理的团队组成是影响运营管理的决定因素,团队的人员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运营管理的具体实行过程有很大的影响。选择优秀、合适的运营管理团队是运营管理成功的重要一环。(3)运营管理的科学水平:运营管理的科学水平是影响运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运用合适恰当的科学技术能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比如在商品储存配送过程中,运用运筹学中最优化理论的相关知识,能提高商品的物流速度,减少流通时间,增加经济收入。(4)政府政策的作用影响:在我国现有经济模式的影响下,政府政策是影响运营管理的宏观因素。运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应该遵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在遵循的基础上,应该有效把握政策的优势,争取得到政策扶持,就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回报,经济回报。

四.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分析

1.物流园区收入来源

物流园区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增值收入:土地增值收入是物流园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工商业土地的价值处在一个高速增值的时期,物流园区的建设又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发展,物流园区的土地有很大的增值空间。(2)租售收入:仓库的出租、出售,作为湖南物流总部发展的基础一环,能在短期发展中贡献重要的经济收入。软件信息平台的建立,解决了物流三方的交流困难的问题,同时作为物流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给物流园区的带来了客观的收入。设备出租,停车场收费作为租售收入的有效补充,也能为物流园区带来一部分收入。(3)服务收入:信息服务主要有会员信息服务、配送信息服务、流通信息服务、中转信息服务。通过会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收取相关会员费;对物流配送线路进行优化,配送人员招聘、管理,收取配送信息服务费;通过软件信息平台,获取物流区域流通可行性资料,分析流通价值开发方案,收取配送信息服务费;提供商贸物流中转中心,发货方、收货方双方进行交易的临时性安置储存,收取中转信息服务费。物业服务方面主要是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由业主,物业公司,投资建设方三方组成。为业主提供储存管理、环境保护、水电维修、市政设施维护、商品安全维护,在此过程中有物业服务费。中介服务方面主要是客户中介,利用物流园区的品牌价值为入驻企业寻找客户,挖掘潜在市场资源,园区活动一定比例的中介服务费。咨询服务方面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分类整理,长期联系合作;分析需求,及时更新市场销量,沟通买卖双方需求量;流程设计,发货到收货整个物流流程的相关步骤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物流方案,整个物流过程中项目评估,可行性分析,物流交通方案优化;在咨询服务的过程中,能获得咨询服务费。培训服务方面主要是围绕物流园区的人员的理论与实际素养进行,在实际操作中,新员工没有物流方面的基本知识,需要进行培训。提供的主要培训模式有业务培训、人员培训、职业培训,最重要的是业务培训,业务培训需要围绕需要的特定业务来展开,邀请高校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指导。在培训过程中收取培训费。

五.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分析

1.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概况

全省首家产权式物流园区――湖南物流总部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已有超过100家物流企业入驻,货运线路覆盖省内,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货物年吞吐量达400万吨。湖南物流总部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基地毗邻武广、沪昆高铁,处在高铁新城的核心区域。黄兴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到五一广场直线距离15公里,15公里半径内覆盖长沙70%的主城区,园区40公里半径内覆盖长株潭70%的主城区。基地总投资104985万元,占地800亩,其中一期占地267亩,已试运营半年,二期占地270亩,三期开发剩余面积,由物流信息中心、后勤配套区、综合办公区、仓库区、零担货运区、停车区六个部分组成。一期项目正式运营半年左右,二期,三期工程正在陆续规划,申报阶段。

2.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是盲目发展园区规模,造成园区大量空置;二是第三方物流需求低,盈利水平明显不足;三是建设成本增加,客户服务成本上升;四是信息技术应用落后,物流经营水平低下。对于园区有部分空置仓库的问题,应加大招商力度,扩大园区宣传,争取吸引优质物流企业加盟;对于信息平台技术不够完善的问题,应加快信息平台构建,招聘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结合物流经营方向,积极开拓信息平台设计创新;对于建设成本增加的问题,应在建设方面详细规划,做好详细概预算,邀请优秀建设单位加盟;对于客户服务成本上升的问题,应做好品牌价值提升,吸引更多高质量物流企业,做好成本控制规划。

3.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湖南物流总部在开发建设模式上选择的是综合模式,巧妙的结合了政府、企业、地产商三方的优势特点,政府物流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企业融资和信贷优惠政策支持;长沙实泰置业有限公司提供人力管理资源,信息平台建设与维护,物流配送;并且承担地产商的角色,负责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运营开发,商品出租。

4.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分析

(1)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基础条件分析

1.区域物流规划的需求:针对目前长沙市零担物流主要集中在高桥、马王堆,整个行业服务水平和业务拓展能力无法升级和提升的现状,长沙市委市政府在《长沙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3》中,确立了黄兴镇为商贸物流发展优先区。湖南物流总部得到了长沙市政府的优先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物流产业政策扶持,土地政策支持。2.园区的交通规划:湖南物流总部基地毗邻武广、沪昆高铁,处在高铁新城的核心区域,周围有京港澳高速,长沙绕城高速,长常高速,长沙黄花机场,交通便利,便于提高商品物流的运行速度。但是只有一条黄江公路(两车道)与基地直接连通,对物流运输极为不利,在直接连接交通建设方面,基地亟需加强。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沙市及周边区域没有大型的物流园区,缺乏科学系统的现代物流规划,有利于湖南物流总部的长远发展,市场价值的提升。但是物流园区处于建设初期,大部分运营模式还是储存型,不可能采取多方经营、提供全面物流服务项目的综合型运营模式,而是必须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发展为商品提供流通交易服务项目,以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湖南物流总部土地升值空间较大,长沙黄兴镇是一个开发价值较高的地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大。湖南物流总部在土地使用方面得到了长沙市政府的物流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土地的使用价值会随着长沙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快速上升。

(2)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内部条件分析

1.园区的固有优势,劣势: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建筑占地267亩,已经有100多家物流企业加盟,其中大多是中小企业。园区已经初步具有一定规模,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园区一期工程的运行正在为二、三期的发展探索经验。物流园区在建设方面已经有运行的一期工程,在企业加盟方面有100多家企业加盟,品牌价值方面有了初步的家电配送的物流品牌,运营管理方面有了长沙实泰置业公司的物流管理团队。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相对其他物流园区的固有劣势主要体现在,园区规模方面,园区还在初步建设探索期,一期工程刚刚试运营半年左右;运营模式方面,运营模式还在初步建立阶段,只能借鉴其他优秀成功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运营模式特点,体现自身的优势;盈利模式方面,园区运营仅仅半年左右,基本没有形成有效盈利模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盈利模式的长期有效发展方面亟需加强。2.园区的比较优势,劣势:目前,长沙市零担物流主要集中在以高桥为中心的零担市场(包括高桥物流市场、圭塘物流园、恒基物流园、大桥三区、黎仓库区等),以马王堆为中心的零担市场(包括九道弯、汇源物流园、南湖大市场等)。这些地方的绝大多数企业是夫妻店经营、家族式经营,而长沙专线物流过度集中在高桥。高桥货运市场是个自发形成的货运市场,仅仅这里已经有1000家左右专线物流公司进驻。相比长沙市零担物流模式的物流园区,商贸集中物流园区的代表――湖南物流总部有比较优势:集中服务管理,优化配送速度;集中物流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平台交流,企业资源共享;提供大型仓储,满足远程物流。(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R].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2]闭海涛.N N N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道臣.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韩兰兰.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马妙明.不同发展阶段下各类型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研究.[J].物流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