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09:4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人与海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期,我读了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桑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他们全家饿得前心贴后背。但桑地亚哥毫不灰心,在第八十五天时依旧出海捕鱼。这次,他终于捕到了一条身长八十五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桑地亚哥心中的欢喜无法用语言形容!他奋力与马林鱼搏斗……终于,他用了两天的时间杀死了马林鱼,把它挂在船头。然而,有许多凶猛的鲨鱼来抢夺桑地亚哥的战利品,桑地亚哥毫不惧怕,他英勇无畏接受了鲨鱼们的挑战。但敌众我寡,桑地亚哥拼尽全力也没能保住他费尽周折捕来的马林鱼,被鲨鱼啃成一条骨架。
可我认为,桑地亚哥已经赢了!这是多么完美的失败啊!
他虽然没能保住马林鱼,但,他战斗前毫不惧怕的本色,战斗时英勇无畏的特点,战斗后不灰心的性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都能做到迎难而上吗?在敌众我寡时都能做到毫不惧怕吗?在失败过后都能重新振奋起来吗?
不。我就做不到。在我学习奥数时,遇到题目很长的问题时,常常会被表面现象吓到,从而选择放弃。其实问题是很简单的,我们是被它的表面现象所吓倒了。俗话说得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任何事情都一样,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学习桑地亚哥的不畏困难。
在学习钢琴时,考级曲十分难,旋律、音符……几乎没有是重复的,都要你去记,去感受。我常常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一定弹不出来。可我最后选择了坚持,出色地完成了考级曲,顺利通过了八级。是啊!我们应该学会无畏,学会坚持,学会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性格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上次的迎春花作文比赛,我没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心里很是失落,从此一蹶不振。但老师开导我,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继续努力不服输,不久后就一定会收获成功的!听了这话,我仿佛又看见了希望。经过努力,我终于在之后的作文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么多着名的科学家也曾遭到过无数次的打击,但他们放弃了吗?不!他们从不灰心,他们相信上天一定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古人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英勇无畏地与困难奋抗。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____题记
2005年8月12日天气晴
今天是我10岁的生日,爸爸和妈妈为我办了一个生日聚会。吃过生日蛋糕,爸爸笑着对我说:“洁愉,猜猜爸爸给你买了什么生日礼物”?我说:‘‘知我者爸爸也,爸爸你一定是送我金沙朱古力”。妈妈扑哧一声笑了,爸爸拍着我的肩膀说:“洁愉,快打开看看吧,这是一份比金沙朱古力更好的礼物”。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映入眼帘的是一本精美的书,封面上赫然地写着“老人与海”。爸爸见我十分诧异,郑重地对我说:“洁愉,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相信你读了之后,一定能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从今天起,爸爸、妈妈再也不打麻将了,和你一起读书。"真的吗?真的,这些年来,我和你妈妈虽然办了一间小工厂,挣了一些钱,但是总觉得在管理上不如意,因此,我决定和你妈妈去上电大,昨天我们都去报了名。”爸爸说着,掏出了东莞电大的学生证,脸上写满了自信和喜悦。
10岁的生日,没有漂亮的裙子,没有可口的巧克力,陪伴我的只有散发着油墨芬芳的<<老人与海>>。
2006年5月6日天气晴
推开窗子,晚风中送来阵阵玉兰花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我像往常一样在灯下读书。自从爸爸妈妈上了电大之后,家里变得安静了许多。他们的那些“麻将战友”也销声匿迹了。每天晚饭后,爸爸、妈妈不是在家里念书就是去电大。我呢,自从看了《老人与海》,渐渐
地迷上了看书,先后从石碣图书馆借了《福摩斯侦探记》《苦孩儿流浪记》,《三毛流浪记》、《绿野仙踪》等。语文老师总是在班上夸我读书笔记写得好,语文成绩也进步了。
2005年6月15日
天气
晴有小雨
今天,数学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我看到那鲜红的79分。心一下子凉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虽然多次鼓励我,我还是难受极了。
吃过晚饭,爸爸从书架上把一年前我看过的《老人与海》又递给了我。
我如痴如醉地读着,我深深地被桑地亚哥这位老渔夫感动了.桑地亚哥,这位年老的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见过的比他的船还要长两英尺的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经历了从来没有严峻的考验,终于把大马林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的博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大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的只是一幅光秃秃的马林鱼架。
比起桑地亚哥老爷爷遇到的的困难。我一次的失败算得上什么呢?“失败不要紧,要学习桑地亚哥爷爷遇到困难时不泄气的那种精神才对”。我暗暗地对自己说。
2007年9月18日
天气晴
这个星期,我们家洋溢在喜庆的气氛里。星期一,爸爸和妈妈分别拿到了东莞电大的毕业证书。星期三,我参加东莞市读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喜获三等奖。星期五,我们家被评为石碣镇学习型家庭。星期六晚上,全家相聚在石碣南北大洒店庆祝本周的"四喜临门。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嘴。我们举起杯向爸爸妈妈表示祝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举起酒杯向我祝贺。大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当我把最近的一次数学单元测验考了100分的消息告诉大家时,大家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爸爸对我说:“恭喜你,洁愉,别忘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读读《老人与海》。”我像小鸡啄米似地点头。
深夜,我像往日一样又打开了书。这是语文老师介绍我看的《崇焕故园》。以前,我只知其人,不知其事,看了《崇焕故园》一书,我方知袁崇焕将军的一些真人真事,正如金庸作家所说:“袁崇焕将军是真英雄”。身为东莞石碣人,我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无比自豪。
夜深了,我睡意全无,走出阳台,月光如水。从对面楼房的窗子里透出一缕缕桔黄色的灯光,我想在坐在桔黄色灯光下的那些求知者,定然也和我一样在秉烛夜读。
本学期,“墨香斋”工作室仍以促进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为主要目的,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工作室青年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人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能够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格境界。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课外活动,演绎经典
为促进文科实验班的课外阅读,交流一个阶段的阅读心得体会,从而提高文科实验班同学的文学素养、扩大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史颖老师在高二(10)班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书友会”。同学们就自己这学期读的名著,交流了独到的见解体会。同学们不仅交流了读书体会,有的同学还认真记下了其他同学的阅读书目,以便课后查阅。
王海燕老师也组织班内学生就名著《家》展开了深入的阅读探究,形式多样:学生撰写读后感,其中有不少写得精彩的读书笔记,如《黑暗中娘子军》一文,就作品中鸣凤、琴等女子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学生个人组织了有关《家》的专题讲座,在同学中产生较大影响;学生还以小组为单位,对《家》的精彩片段进行了排练演出。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编写名著导读学案,拓展阅读
本学期,我们工作室成员在李超老师的组织下,对考试大纲中的必读篇目进行了《名著导读》学案的尝试编写,主要是在实验班中使用,有些设计环节还在进一步完善中。目前已完成导读学案有《哈姆雷特》《老人与海》《家》《欧也妮·葛朗台》,已上传至博客。
三、成员积极实践,提升自我素养
名师本身也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属于学生,也属于我们老师。我们组内成员在王校长带领下,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实践:如史颖、杜文娟老师积极参加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史颖老师还在市研讨会开设了大型观摩课,收到与会专家、老师的好评;柯敏敏老师还在校内开设了“红楼人物谈——林黛玉形象分析”的专题讲座,受到学生好评。
不仅如此,王校长还推荐我们阅读国内外教育专家李镇西的相关教育论著及《美国语文》等论著,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
我们工作室成员还主动与督导室的王兴华老师交流读书体会,王老师也推荐我们阅读名篇,如《管锥篇》《美的历程》《时文短简》等。
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努力,如博客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室成员应积极协作,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成员老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同时,注意自身素养的提高,多读教育专著,撰写教育论文并争取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
一、激发热情,拉近距离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之前,教师应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到名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使其能“亲其人而信其书”,知道名著是能给他们启迪和帮助的,自然会激发兴趣,主动阅读经典。
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做的是让同学们明白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我为学生印发过谢冕先生的《富有的是精神》《读书人是幸福人》等文章,也为学生播放了一些由名著改变的电影戏剧、百家讲坛等视频,我们还随时开展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例如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活动,在作家诞辰日举办他的作品介绍会。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开展读书交流会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们的思想进行碰撞和交流,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二、分类引导,品读经典
学校图书馆应对学生全面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教师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确保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
我们可以把名著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类介绍给同学们。
小说是同学们较为喜欢的体裁,在调查中我发现有63%的同学最喜欢读小说。中短篇的小说如《边城》《老人与海》,我安排在读书课、自习课上来读;长篇小说如《复活》《堂吉诃德》,我多安排学生在假期读,并且制定计划,让学生在高一课余时间读完《三国演义》,在高二课余时间读完《红楼梦》,并举办相应的知识竞赛。
此外,我还把当代的优秀小说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推荐给学生,这些作品也深受学生们欢迎。我们还曾举办了河南作家的专题交流会,引领学生们认识了我们河南作家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刘震云、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王奎山等,让同学们认识到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
诗歌也是受同学们欢迎的文学体裁,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22%的同学表示最喜欢诗歌。通过与同学们座谈得知,同学们最重视诗歌,因为古诗的默写、赏析是试卷中必考的内容。古代诗歌的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的重点。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讲解分析诗歌,还要求学生在早读时间大声诵读、自由背诵,并且我校还开发了校本课程《新诗经》,为学生补充了大量经典诗歌。
对于新诗的学习,学生在刚进入高中时就能接触到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歌,但我认为重点还是安排在高二年级较好,因为在高二年级,学生们将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本中接触许多经典现代诗歌。我们可为学生们播放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的视频。一首首名篇佳作,经过主持人们的深情演绎,再次闪现出熠熠光辉,感动了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我们还可给学生们讲解一些诗歌朗诵的技巧,包括声音基调的把握,节奏的安排等等。那段时间,我们班里掀起了读诗的热潮。当然我们还应趁热打铁,在班里开展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现当代诗歌诵读。我发现:泰戈尔、普希金、郭沫若等早已进入同学们的视野,汪国真、席慕蓉、海子、舒婷、余光中则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诗人,许多经典的现代诗歌同学们也熟读成诵。我还鼓励同学们自己尝试创作诗歌,那些较好的作品还曾发表在我们的校报《矿砂报》上。
散文是不太受高中生欢迎的文学体裁,因为大多数同学表示散文没有什么情节,不太吸引人。调查中,只有11%的同学喜欢散文。我为同学们推荐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梁衡的一系列人物传记式散文、张晓风温情脉脉的散文,同学们渐渐被散文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思、缠绵的温情、优美的文笔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同学们介绍了朱自清、汪曾祺、林清玄、龙应台、迟子建、毕淑敏等不同风格的散文家及其作品。当然,同学们之间也互相介绍彼此喜欢的作家,鲁迅、韩寒、巴金、冰心、丰子恺等都受到不同同学的喜爱。
三、注重积累,以读促写
在引导学生们阅读名著时,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只注意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在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我们也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们在读书时做好笔记,摘抄优美段落,积累写作素材,学习构思技巧。
记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既能写下自己的感悟,也能摘抄一些好的句子段落。可有些同学是有惰性的,因此教师要定期检查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以便更好地督促同学们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分阶段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可以开展手抄报活动,可以举办“读书伴我成长”的征文比赛,还可以以“名著中的经典语句”“名著中的经典情节”为内容举办演讲活动。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对解决写作的材料积累、构思、立意是非常有益的,所以阅读名著对写作教学的促进是势在必行的。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自古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之说,无不都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长,就如何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浅淡几点: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人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替,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老人与海》一门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是毫无效果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光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汜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瞥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鼓励先进,坚持阅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寓教于“趣”;寓教于“法”;寓教于“活动”;读好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05-01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
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
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
使学生读好书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学生兴趣盎然。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四、读好书
帮助孩子确定要阅读的好书。让孩子独立阅读的书难度要适中,尽量选择那些配有一些有趣插图或图片的图书。当前适合小学生阅读中国名著有:少儿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外国名著有:少儿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呼啸山庄》、《悲惨世界》、《老人与海》、《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骑鹅旅行记》等;三要遵循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学习了课文《黄果树瀑布》,可推荐读《镜泊湖奇观》、《迷人的张家界》;学习了《早》,可推荐读《朝花夕拾》;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可推荐《项链》或《羊脂球》;学习了《丑小鸭》,可推荐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品德课《文化巨人孔子》,可推荐读《论语》;学习了自然课《探索宇宙》,可推荐读《时代科技速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文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这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看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受,请您阅读。
看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受1《80天环游地球》是一本很精彩的书,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以及福克先生顽强的毅力,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经典的名着。
《80天环游地球》主要讲述了英国绅士福克与俱乐部中的朋友们打赌,要在80天之内环游整个地球。打赌当天,福克先生就带着他的法国仆人路路通从伦敦出发开始了他们的环游之旅,由于之前一个长相和福克先生相似的强盗抢劫了一家银行,侦探费克斯认定福克先生就是银行抢劫犯,为了抓捕福克先生,也跟随福克先生的后面,展开了一场环球的追逐。他们到达了许许多多的国家,见识了许许多多的人文风景。在印度,福克先生和路路通从火葬台上救下了即将被印度人烧死的艾娥达夫人;在美国,他们遭到了印第安人袭击,被迫从火车上下来而搭乘雪橇;在大西洋上,他们不得不拆船来补充燃料……在历尽了层出不尽的意外事件后,他们终于回到了伦敦,他们发现慢了5分钟,很失望,却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看错了时间,最终赢得了这场赌注。并且,福克先生还收获了他的爱情。
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人士福克先生,他机智、勇敢、大方、善良、宽容、遇事沉着冷静、做事光明磊落,他很讲时间观念,着重时间,做什么事情都分毫不差。福克先生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在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让我佩服。但是,我最敬佩他的一点是,即使他一开始在俱乐部里向朋友们提出80天环游地球的想法而被他的朋友们所耻笑,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观点。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向他学习,在现代社会上,我们可能想做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是,一遭到别人的反对就会有所犹豫,一旦大多数人反对就有可能退缩。我认为,只要自己认为正确,就可以放手去试一试。
《80天环游地球》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我认为,它是一本很精彩的书!
看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受2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着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的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渔夫,再一次独自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圈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为大马林鱼的伤口上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鲨鱼,但老渔夫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马林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岸那么近,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他,因为在那时他已经打到一些鱼,而他并没有结束一天的打渔生活,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麻烦就放弃。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应该像老渔夫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生活。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看是快速地围着渔船游动,小渔船左右摇晃,老渔夫右手高举着钢叉,一下向大马林鱼的心脏刺去,一声哀鸣结束后,大马林鱼静静的死去,它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佩服老渔夫那毫不畏惧、持之以恒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也要像老渔夫那样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像老渔夫这样的人有很多,比如我:那一次姑姑来我家,见我还不会骑自行车,便把我带到她家,叫我骑车。午后,我在三姑的指导下,我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摔倒了便爬起来再练。终于在两天里练会了。做事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做事有始有终,生活才会多姿多彩,处处充满阳光。
我们大家都要持之以恒,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持之以恒,继续向前才行。
看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受3深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十分美丽。可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了圆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杀、抢、掠,出园时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甚至还放火将这具有无限价值的圆明园付之一炬。就这样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毁灭了,之后只剩下几根残柱。这篇课文,使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之下,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把洋人当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黑暗的清政府。但是最可恶的是万恶的洋人,他们不但随意侵略中国,还把我国的名胜古迹烧毁或破坏,他们还让我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国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而清政府和洋人们不明白,在这蒙受侮辱的背后,又有多少万双泪汪汪的眼睛在看着他们;有多少双愤怒的眼睛怒视着他们;有多少万人正准备揭竿而起,他们却丝毫不顾人民的死活。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一段见证,它的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它辉煌的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的残暴行径。它的毁灭在我国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敢来吗?所以落后就要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不让祖国再受蹂躏,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因此,我们要铭记这一句话:莫忘国耻,振兴中华!
看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受4“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是让我们互相关爱,可我却从《安妮日记》中读出了痛苦,但又发现了痛苦中的一丝微笑。虽然那微笑多么渺小,但却给犹太人带来希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侵略了荷兰,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清洗。当安妮的姐姐玛格特收到了通知单,大家为了安全,躲到了公司的小屋里。在屋子里,同为犹太人的达思一家也躲了进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在秘密的小屋里,大家都无时无刻的担心着,可是安妮却总是用微笑面以战争,面对痛苦,面对全世界。虽然她也是个犹太人,但她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读书。她在日记中说到: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没躲进来,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也挺好吗?不,不对。我们还想活下去,还想自由、幸福的活下去!看啊,安妮是多么替人着想啊,但又多么渴望活下去,不过,作为犹太人,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此,我深深地感到了希特勒犯下的罪恶和犹太人的无辜。安妮躲在秘密小屋时,她也会害怕,但她却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和平的,只是她等不到这一天来到了……
所以说,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可是当今世界上,能像安妮一样乐观的人又会有几个呢?可是我就比较乐观,为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
新学期新气象,我们班来了一个转学生,名叫来孔宁。我早就跟她打过交道了,发现此人“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算得上“女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我们几个好学生被“冷落”了,大家都有点不服气。可是我转念一想:既然多了一个对手,就又可以学“知识”了。所以我相信,也许我们不会成为好朋友,但我们却可以把优点放大,把缺点抛弃,成为学习上的对手,充当别人的吸尘器,把好处“吸”过来
总之,《安妮日记》里的安妮是个永不放弃的女孩,她坚定的微笑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含义,就是:痛苦像雪球,你越想远离它,它就越滚越大,把你压迫。只有阳光能融化它,这道阳光就是——微笑。
看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受5自从学完第9课《小草和大树》后,班里就有一多半的同学看《简。爱》这本书,于是我也跟着大鱼上饭买了一本《简。爱》,心中不禁引起了一些疑问:《简。爱》真的这么引人入胜吗?买来后不看不知道,一看却爱不释手——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分辨善恶美丑;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还可以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让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下面请听我来为你介绍吧!简是一个孤儿,从小被她舅妈收养,受尽了虐待。特别是舅舅的儿子约翰,是一个又胖又壮、横蛮无理的小家伙,每次都无缘无故的打简,简的舅妈不仅看到不制止,而且还支持儿子的野蛮举动。最后简是带着一肚子的气离开了舅妈家到了罗沃德学校,结识了海伦。彭斯,并成为好朋友。可悲的是善良的海伦。彭斯因病去世了,简十分伤心。但过了不久,简听说里德太太生命垂危,简却忘记了里德太太的一切不好,毫不犹豫的回到了简曾恶厌的地方。当简看到里德太太时,剩下的都是对舅妈的伶悯之情。在里德太太临死前告诉了简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三年前,简的叔叔给里德太太写了一封信:‘夫人:烦请惠请我侄女简爱的地址,并告知其近况。目前我家境富裕。我未娶无后,甚望有生之年将她收为养女,并在死后将全部财产馈赠与她。顺道敬意。
但因里德太太当时非常讨厌简,不想让简走运,过上好日子。所以里德太太给简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说简伤寒病死了。就是这样,让简失去了一个转变命运的机会。然而,简没有计较这些事,还不停的安慰里的太太,让里德太太把这些事忘掉。简非常希望能和舅妈和解,可是里德太太直到死也没有改变对简的看法,这使简很无奈。从这件事中,我看出了简是一个宽容大度、不计较小事的人。我们一定要学习简的这种宽容大度。让我们用信心、用勇气去面对一切,为我们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看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受6在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尽管每个人读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都会认为这部巨著是十分具有价值的,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被作者吴承恩刻划得淋漓尽致。
《西游记》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故事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形象人人皆知。
在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途中,遇到火焰山的阻挡,孙悟空战胜了牛魔王、铁扇公主,取得了芭蕉扇,才煽灭了火焰山的熊熊烈火,继续踏上征途。
在故事中,白骨精使用阴谋诡计,要吃唐僧肉。为了保护唐僧,徒儿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流血负伤倒也无妨,只要伤得其所。这些描写都是令人犹如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孙悟空身上有猴子得灵活好动和性情急躁的特点,又有神仙般的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猪八戒贪吃贪睡,但是有十分淳朴。作者把人身上的特点运用在了这些动物身上,有时还有一些戏剧色彩,让人神游其中。因此使这部巨著的内容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通过阅读这部文学巨著,我发现这其中也蕴涵着很多的人生道理。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不断进行中遭遇挫折,有挫折时,就得搬掉绊脚石;一帆风顺时,当然就要积极地面对它。
有人喜欢顺利,希望一生都不被绊倒,不流泪,不疼痛,不危险,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这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挫折不是魔鬼,顺利并不是天使,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要陪伴我们走完一生。
关键词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
(一)预习解决生字难词
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语文的根基。初中语文教学对字词的解决,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动手查阅字词典,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扫清学习课文的拦路虎,培养学生动手自学的能力。
(二)预习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积累丰富的知识。鼓励学生把搜集的资料以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的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一笔“财富”。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让作者和课文、课文和写作背景在学生头脑中发生联系,使学生的联想动起来,把握写作目的、意图及课文的基调。
(三)预习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起读,而是分开读。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查阅相关工具书加以解决。然后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做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课堂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一)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口读和说
动口读主要指朗读。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在初中阶段,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如教学《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在教学《理想》时可让学生感情饱满、语调高亢地朗读,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说主要指口语训练。可以包括叙述、复述、演讲和辩论等。如复述。教学小说单元时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记忆力。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全部或部分地叙述课文内容。
(二)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手写和练
教师在课堂上应合理安排学生动笔写和练的时间,可以通过听写、默写的形式检查学生字词积累和应背诵诗词文段的掌握情况;新课教学时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笔记整理,当堂消化所学内容;有时也有时也可以给学生几个思考题,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还可以通过仿写和片段作文的形式,训练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如教学《安塞腰鼓》自读课文《老人与海》时,我让学生观看影片片断的同时,给了学生这样几道思考题,并要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句内部排比句、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句抄在作业本上,再分别仿写一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后,可安排课堂练笔,让学生选取同班同学进行三分钟人物速写,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完成后朗读让同学们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脑质疑和创新
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到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建立起师生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敢说敢问,主动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并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自己,培养质疑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等,让学生会问。
三、课后让学生动起来
(一)结合学情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课后作业不可少,但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学生作业一个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有弹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作业,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种分层次、量力而行的做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之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能够增强自信心,变得喜欢学习,增强主动性。
(二)提供更多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跟随网络动起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让学生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单靠课堂的时间和内容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提供网络上与学习有关的资源的网址,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相关资源学习。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作文兴趣 提高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009年全国普通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与原来的大纲、考纲相比较,要求显然已降低了许多。然而,部分农村学生怕写作文、乡村教师怕教作文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学生见识浅,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学生表达能力不佳”、“写作教学费力不讨好”……成了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的理由抑或借口。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现象存在无可置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呢?下面,我结合实践经历谈几点感受。
一、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
曾经看见袁卫星先生对语文的一段精彩而激情洋溢的评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我深深地陶醉,为如此美的语文,更为先生的神来之笔。但再看看现实中语文的悲哀,一时间,我觉得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初次教高一,我发现吕叔湘先生十几年前揭示的问题――“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至今仍是现实。许多学生语言基本功差,话说不清,句子不通顺,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800字是翻来覆去凑了又凑还是不够……如果要上升到文化底蕴、精神底子的层面,那就更让人摇头了。
都说“厚积”才能“薄发”,那就积累吧。为了解决“巧妇无米难为炊”的状况,我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用机会阅读手中的教材、读本、作业中的阅读材料,大量写作读书笔记,然后开展读书汇报会,根据写作话题进行教材资料整合,对收集材料进行摘抄、改写、续写、扩写、缩写、仿写等形式多样的变通性写作。再发动学生对比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对比、分析两类内容的交叉点,找出它们的融合点。在作文中有意识地将两类内容结合,增强文章的现实性、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阅读教学若仅限于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思考之外,我还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欣赏一些著名影片,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而学生也最喜欢我的杂说、“散打”。有一次,在说到人与自然的抗争时,我在课堂上给他们介绍了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课后,学生不仅动用各种方式把原著借来一睹为快,而且大部分学生自觉写了读书笔记、读后感,之后在期末考试中就有同学现学现用地把桑地亚哥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阅卷者的青睐。随着学生作文的逐渐丰富、流畅,我和学生沾沾自喜,自以为找到了作文的一条捷径,自然也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字、词、句、段、篇,样样不漏过;增加积累容量,“深耕密植”、“深挖墙,广储粮”;课内不够,课外补,利用积累抢时间……原以为凭着我的刻苦与虔诚,我的教学生涯将会充满阳光;原以为凭着学生的广集深挖,他们的作文生涯将会一帆风顺。
但是,逐渐地我和学生都发现:他们作文时总喜欢“大发死人财”,作文要么传统不经典、要么故事没新编……整个作文让古人死去活来为他们服务,真的应了那句“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太多的相似,李白、屈原、苏轼……总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降临,人物没变,时间、地点也没变,唯一变化的是他们的精神(论点是什么,精神就是什么)。
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作文的兴趣又荡然无存。刚刚引以为傲的积累又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作文作文又不是做人,不写不会死人。”……消极思想铺天盖地而来。作文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的兴趣怎么找?……一系列的问题成了我每天烦心的事情。
二、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宋朝大师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使我犹如醍醐灌顶。看来,要想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真的实现作文“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还要回到生活这一源头来找寻最终的答案。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正如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代人较为浮躁,整天行色匆忙,只顾往前走,仿佛在赶赴一场场转眼即逝的约会,常常忘了留意身边细小的事物。不但是上班族,连学生也忙得不可开交,升学的压力、繁重的学业、情感的饥渴、人心的浮躁,让他们无暇顾及路边的花开花落、邻家小孩的日夜成长、家中亲人的日渐衰老……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视而不见;激扬文字,古今佳作,望而生厌;巍巍群山,绵绵长城,望而却步……
通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我和学生发现,我们日夜相处的农村就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题材:攀登龙泉山,你会领略到一代“诗圣”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愉悦与自豪;拥抱龙泉湖,你可感受山水相济的胸怀与气魄;踏入桃花故里,你能体验“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走进洛带古镇,异彩纷呈的客家文化、美味可口的伤心凉粉让人流连忘返……成群的高山土鸡,又肥又壮的猪、牛、羊;城乡一体化的怡和新居,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庄稼绿油油、瓜果遍地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辛勤的农民,温馨的画卷不正是写景状物、写人绘事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生活体验,城市孩子怎能相比呢?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你尝我的水果,我品你的小吃……农家的淳朴善良,怎不叫人动情?而那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客家文化、红白喜事,更容易让人窥见人间百态……在观察中积累,在感悟中萌芽,在创新中成长,慢慢地我们发现写出清新感人的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入生活这一活水,学生逐步体会到了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的天地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并不是真的无写作素材,从而减少了畏难情绪,增添了写作兴趣。有了生活的积累,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了,不再为枯燥、乏味的“八股文”而苦恼了。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融入适当的古典气息,学生作文渐渐又有了令人欣慰的亮点。
三、开辟作文的第二课堂
现在,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除了“手中无粮、心中发慌”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巩固兴趣的机制。每次作文,不少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威逼”,“扯草草塞笆儿”敷衍了事只为应付。开辟作文的第二课堂记录、巩固学生的兴趣迫在眉睫。
那么,怎样开辟作文的第二课堂才能引来“金凤凰”呢?在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参与学校刊物
针对我校学生在用青春与热血谱写自己的历程,师生们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康中青年》,描绘他们飞翔的身影、奋斗的足迹、飞翔的声音、涅的方式……有了《康中青年》,学生通过“横向交流”自我表现;有了《康中青年》,学生习作不断“亮相”;有了《康中青年》,学生自由写作,“口味”常新;有了《康中青年》,学生留下了编演课本剧时的点点滴滴;有了《康中青年》,学生们有了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磨砺写作技艺的练兵场……
2.教师下水作文
现代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各种困扰层出不穷。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我经常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利用日记、周记、随笔等机会书写心灵之语。同时,我也经常利用作文交流机会与学生开展心灵对话。师生一起写作,这本身就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也是一种享受。老师利用写作阵地在下水作文中,言传身教,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水作文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作文时,有利于对考题作深入研究,掌握评分标准,体会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多地了解情况,有利于改进作文教学。学生也从老师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得到感悟,写作更认真了,收获更直接了,思想更纯洁了。
一个盲人为何能在短时间里创造出这样的奇迹,能在社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让我们穿过时空去探寻他的心路历程。
用“放大镜”拓展求学之路
为了让建军有一个圆满的人生,母亲对他的疼爱超过了其他3个兄弟姐妹。为了给他治眼病,母亲领着他跑遍了京城的大医院,但医院的诊断使他们失望。建军的左眼属于胎中发育不全,没办法治。
“就当让孩子有个地方待吧,要不我们只能成天把孩子锁在家里。”为了让建军上小学,母亲多次到学校向老师求情。不知道说了多少好话,校长和老师磨不过她,最终同意让建军试试。1972年的早春,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坐进了教室。
踌躇满志的他一进教室就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校长让老师安排他坐第一个,还将在黑板上写的板书尽量往大了写。但令他沮丧的是,黑板上的字他根本看不清。老师边安慰他,边想办法。“你把课桌前移。”在班长的帮助下,他把课桌一直挪到离黑板只有一胳膊远的讲台边上。
“不行,我得想办法让自己看得更清楚。”上了初中,数学、物理推导公式的过程越来越长,一写就是一黑板,要照顾全班近40 名同学的老师,写的板书也不可能再那么大。于是,他有了借助工具看得更远的想法。
看电影《南征北战》时,无论是敌方指挥官,还是我方指挥官在指挥作战看地图时,都要用放大镜。这个情节在他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他想:用放大镜可以放大地图,也应该能放大字,字大了,眼晴不就看得清了吗?星期天,母亲领着他跑遍了西单和王府井,买了一个他中意的放大镜。从此,放大镜成了他学习的好朋友,他的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学校老师和同学被他借用工具克服缺陷,为取得好成绩想尽办法的做法感动了,学校还专门让他上台在全校师生面前介绍经验。那一天上台的他可神气了。
年轻时苑建军有一个作家梦,他在广宁村中学进了重点班,准备考大学。但老师考虑到他体检不行,上不了大学,就要他把重点班的位置让给别人。当时,悲痛到极点的苑建军哭着跑出了教室。
“文学”帮他闯过人生的坎儿
1982年苑建军高中毕业了。在街道招工考试中,他昼夜奋战,得了第一。令他没想到的是没有一家单位要他。母亲和父亲四处求人托关系、找门子,最终给建军带回来一个好消息:电厂五七连答应让建军去见面!
第一天上班,眼前模模糊糊的建筑工地把他吓傻了。机械的轰鸣声使他什么都听不见,各种施工车辆开到跟前,他才发现,只能凭着身子骨,灵活闪躲。搬砖挖土,一天下来满手血泡,腰酸背疼。这样每天在建筑工地上奔波,对于如此弱视的他,简直就是折磨。这些个苦啊他都能忍,可他却忍不了工友瞎子长、瞎子短的羞辱。他挖地基、打水泥,拼命地干活,想证明自己行。
尽管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还是咬牙坚持做临时工。一次,建军和同事们一起为供热管道做保温,他提着药液走在河边,一眼没看清,脚下踩空险些摔下河去,胳膊摔出了血,药液扣在他身上。正当他起身时,有人上来就骂:“你瞎了,你知道这桶药多少钱吗?”不问他伤得如何,却嫌他把药液洒了。人怎么不如药液值钱呢?建军百思不解。
第二天,他浑身长满了大小不等的红疙瘩,发烧39摄氏度。他住进了医院,大病一场。“连卖傻力气都不成,我活着还有个什么劲?”躺在病床上,他几乎绝望,甚至失去了活着的勇气。
“在那段绝望的日子里,是书籍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前人留下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使我找到了与命运抗争的力量。”他拿起了书,走进了文学艺术的殿堂。《悲惨世界》《凡・高传》《约翰・克利斯朵夫》……阅读着先哲们的文字,仿佛在倾听他们的声音。书中故事吸引了他,感动了他。特别是雨果笔下,冉・阿让那渴望自由、寻找自由的丰富精神世界,使他受到极大震撼。他在书中看到了不屈的奋斗,也看到了世界的广阔。是文学让卑微的生命不再孤单,让绝望的人们有了力量。大千世界,只有文学才能抚慰受伤的灵魂。
他觉得生活似乎有了意义。每天下班一到家,他就趴在桌上看书写作。每到眼睛干涩难忍时,他就拿起镜子照一照,只要眼睛里没血丝,就继续学,一学就直到天亮。日复一日,建军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下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通过不懈的努力,1985年苑建军考上了石景山区职工业余大学中文专业。同在一所学校学习的石景山发电总厂党委宣传部部长龚建祖听说了他的故事,也看了他写的文章,感喟:人才难得。龚部长找到他,请他当《石景山电厂报》的编辑。
一石激起千层浪。建军要去电厂办报的消息一传开,有人反对说:“我们是5600人的国企大厂,为什么非要用一个瞎子?”电厂书记坚定地说:“为什么不用?我们看中的就是他的才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听了书记的话,建军的心颤抖了!从来没有人看得起他,现在书记将他看作全厂的宝,一股暖流从头传到脚,他喜极而泣。“我要把这份信任作为我工作的动力。”建军在心中暗暗发誓。
《颠倒》问世圆了他的作家梦
为了当好企业报编辑,他向周围同事、工人师傅请教,反复写,反复练。为了学会使用电脑,他花了15000块钱,先后买了两台电脑。刚学习五笔字型打字的时候,他每天趴在键盘上,一个键一个键地找,一练就是一整天。几个月后,他就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盲打。他曾创下一天写作19000字的惊人纪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了解到大多数职工与他一样住房困难,他就深入到车间班组和居民区,了解百姓的呼声,在《石电报》写出了《心里的那九平米》的长篇通讯,一发表就轰动了全厂,工人们好评如潮;当与大家一样感觉食堂饭菜贵、不好吃时,他又写出反映工人呼声的《食堂,谁还买你的账》的通讯,又受到职工的好评。他被大家称为“工人的发言人”。从此,他与工人打成了一片。
“电视上的古装戏一部接着一部,怎么很少有写当代国企改革发展变化的好戏?我们电力工人为人类带来光明、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什么没有作家来写呢?我要用自己的笔描绘出国企发展的历史和工人生活的景象,做一个有责任感、有道义、敢担当的企业宣传工作者。”当他亲身经历了石景山发电厂改革发展史,亲耳听见老师傅们讲述当年的创业史,他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1995年,他写出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剧本《神圣之梦》。剧本描写了中国电力工业的艰苦创业史。由于剧本没有商业价值,无人肯投资拍摄。非常失望的他,觉得自己的心血白费了。是坚持还是放弃?
一个个不眠之夜,苑建军独自面对星空,他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想起了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的凡・高……他不禁自嘲地笑起来:自己刚刚写出第一部作品,就妄想成功,真是可笑。他重新回到书桌前,捧起书来。
亲身经历着国有企业深层次的改革巨变,看到身边干部工人们的命运起伏,责任感、使命感使他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这一次,他没有着急动笔,面对着笔下的提纲,他进行着结构的控制、故事线索的梳理,对人物进行着精准的把握,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地陷入深思。整整6年的时间,他无时不在脑中勾画那个虚幻的世界。
在爱人的支持帮助下,他来到了门头沟丁家滩一位朋友的住所。这个处于半山腰的农家小屋,远离城市的喧嚣,无人打扰。整整20天,用建军的话说就是要不食人间烟火,整个人都要封闭在一间没有门板的破屋中,关掉手机,除一日三餐请人送来和睡觉外,与现实生活隔裂开来。每天做白日梦,并赶紧将梦写下来。一开始是用手写,后来是在电脑上敲字。为了看清电脑上的字,他每天都要将脸几乎贴在电脑上,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方式。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他顽强地坚持了下去。
一部以老电力国企改革为原型的27万字的长篇小说《颠倒》终于完成初稿。
没想到,小说一发表就在国内文坛产生了轰动。《当代》杂志原副主编汪兆骞读罢他的小说,亲自为小说作序。称赞《颠倒》有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书写国企改革,它是描写开拓者及其工人生活与命运的小说。他对建军的评价是:头脑睿智,视觉独特。
2004年4月,一个神秘的电话使他高兴得欢呼起来。“小苑,我看了你的小说《颠倒》,中心决定投全资拍摄。今天就是要和你约时间修改剧本。”中央电视台导演潘欣欣的电话使他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了。
从2004年年底到2005年年底,整整1年时间,他终于把50多万字的剧本改完,交给制片方。2006年3月,23集电视连续剧《超临界》开拍了。
20多年的坚持,建军的作家梦走得艰难而曲折,他这只凤凰终于涅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感动了周围的许多人,也使他的人生越来越精彩。他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落地生根,寻找到自己的生命支点。